CN1776122B - 旋转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76122B
CN1776122B CN 200510104058 CN200510104058A CN1776122B CN 1776122 B CN1776122 B CN 1776122B CN 200510104058 CN200510104058 CN 200510104058 CN 200510104058 A CN200510104058 A CN 200510104058A CN 1776122 B CN1776122 B CN 17761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support bracket
frame support
cabin
vertical r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10405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76122A (zh
Inventor
古贺谦三
下家静夫
加藤好洋
佐藤文纪
松本孝则
宫田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3362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8128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761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761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7761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7612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08Superstructures; Supports for superstructures
    • E02F9/0808Improving mounting or assembling, e.g. frame elements, disposition of all the components on the superstructures
    • E02F9/0816Welded frame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行进装置(2);以围绕上下方向的旋转轴心(X)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前述行进装置上的旋转基板(36),该旋转基板隔着前述纵轴心地具有第1横侧面与第2横侧面;设置于前述旋转基板的前端部的靠前述第1横侧面处、且对作业装置(11)进行支承的上下一对支承托架(13);以从前述支承托架(13)延伸至后方的方式固定于前述旋转基板上的左右一对纵肋(37L、37R);搭载于前述旋转基板上的舱室(12);在备有以上各部分的旋转作业机中,以前述舱室相对于前述支承托架而位于前述第2横侧面侧、并且该舱室的底部比上侧的支承托架更靠下侧的方式配置该舱室,前述第2横侧面侧的纵肋(37L),从其前部侧至中途部相对于前述舱室的前述第1横侧面侧的侧面平行地延伸。

Description

旋转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反铲等的旋转作业机。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机体直行状态中的旋转工作台或者其旋转基板的左右方向两侧面中,任意一方的侧面称为一侧方(one lateralside)或者第1横侧面(first lateral side),另一方的侧面称为另一侧方(the other lateral side)或者第2横侧面(second lateralside)。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旋转作业机的一例的反铲,将旋转工作台以围绕上下方向的旋转轴心转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在行进装置上,在该旋转工作台的前部上,支承着备有回转架、转臂、悬臂、铲斗等的作业装置(挖掘装置)(参照日本国特开2004-268799号公报,或者与其对应的EP1 457 364 A1)。
前述旋转工作台,备有以通过旋转轴承而围绕旋转轴心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行进装置的轨道框架上的旋转基板,在该旋转基板的前部上设置有由板材构成的一对支承托架,在该上下支承托架的前部上以围绕上下轴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有回转架,在该回转架上以围绕左右轴转动自如的方式枢转支承地连结有转臂的基部侧,在该转臂的前端侧上以围绕左右轴转动自如的方式枢转支承地连结有悬臂的基部侧,在该悬臂的前端侧上以围绕左右轴摆动自如的方式枢转支承地连结有铲斗。
又,在旋转基板上,焊接固定有由从支承托架向后方延伸设置的板材构成的左右一对纵肋,下侧的支承托架焊接固定于旋转基板上,前述左右纵肋的前端侧作成为插入上下支承托架之间状而焊接固定于两者上,上下的支承托架的回转架枢转支承部分从旋转基板突出到前方。
又,上下的支承托架从左右方向中央部配置于靠近一侧方(在此,靠右)处,在旋转工作台的上方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且从左右方向中央部靠近另一侧方处(在此,靠左)上配置驾驶席,在该驾驶席的下方,设置有构成旋转工作台的上壁的踏板,在该踏板上,搭载有前述驾驶席与形成驾驶室的舱室,左侧的纵肋以及上下支承托架的基部侧(后部侧)位于踏板的下方、且收纳于旋转工作台内。
在前述现有的反铲中,为了确保用于支承挖掘装置的强度,使左右纵肋的前端侧的、插入上下支承托架间的部分的上下宽度较宽,但是因为上下支承托架的基部侧配置于踏板的下方,所以降低舱室的底部从而提高稳定性这一情况较为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考虑了上述问题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作业机,其可以降低舱室底部的高度,且即使降低舱室底部的高度也可以确保上下支承托架的支承强度,而且即使降低舱室底部的高度也可以将纵肋的变形量与应力值抑制为较小。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旋转作业机具有:
行进装置;
以围绕上下方向的旋转轴心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前述行进装置上的旋转基板,该旋转基板隔着前述纵轴心而具有第1横侧面与第2横侧面;
设置于前述旋转基板的前端部的靠前述第1横侧面处、且对作业装置进行支承的上下一对支承托架;
以从前述支承托架延伸至后方的方式固定于前述旋转基板上的左右一对纵肋;
搭载于前述旋转基板上的舱室;
其特征在于,
以前述舱室相对于前述支承托架而位于前述第2横侧面侧,并且该舱室的底部比上侧的支承托架更靠下侧的方式配置该舱室,
前述第2横侧面侧的纵肋,从其前部侧至中途部相对于前述舱室的前述第1横侧面侧的侧面平行地延伸。
根据该构成,通过将舱室配置于支承托架的左右方向另一侧,可以降低舱室底部的高度,并且可以确保上下支承托架的支承强度,通过将第2横侧面侧的纵肋以从前部侧至中途部而作成为与舱室的左右方向一侧的侧面平行状的方式设置,即使降低舱室底部的高度也可以将纵肋的变形量以及应力值抑制为较小。
除了上述构成之外,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前述纵肋以与上侧的支承托架大致相同的高度从该支承托架延伸设置到旋转轴心附近位置或者该旋转轴心的后方。或者,在前述纵肋的上端上重合固定有上侧的支承托架,该支承托架的前述第2横侧面侧的部分延伸设置到旋转轴心附近。或者,前述纵肋以与前述旋转轴心交叉的方式设置。
在本发明的又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前述旋转基板的上方设置有搭载驾驶席的踏板,该踏板配置于前述支承托架的前述第2横侧面侧、且配置于上侧的支承托架的下方。根据该构成,通过将踏板配置于支承托架的另一侧(第2横侧面侧)上,就可以降低踏板的高度,并且可以确保上下支承托架的支承强度。而且,通过以与上侧的支承托架大致相同的高度将左右方向另一侧的纵肋从该支承托架延伸设置至旋转轴心附近位置或者该旋转轴心的后方,并且将重合固定于另一侧的纵肋的上端上的上侧的支承托架的另一侧部分延伸设置至旋转轴心附近,即使降低踏板的高度也可以将纵肋的变形量与应力值抑制为较小。
就其它的特征构成、以及该特征构成所具备的优点或者作用效果而言,通过一边参照附图一边阅读以下的说明就会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旋转作业机的图,是作为该旋转作业机的一例而表示的反铲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反铲的旋转框架的俯视图。
图3是旋转框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4是反铲的旋转工作台的俯视图。
图5是旋转框架的左侧视图。
图6是旋转框架的后视图。
图7是旋转框架的正视图。
图8是旋转框架的右侧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旋转作业机(反铲)中的旋转框架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旋转作业机(反铲)中的旋转框架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旋转作业机(反铲)中的旋转框架的立体图。
图12是比较例的旋转作业机(反铲)中的旋转框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各优选实施方式。不论哪个实施方式都基于旋转作业机的一例即反铲而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反铲1主要由下部的行进装置2与上部的旋转体3构成。
行进装置2采用如下的履带式行进装置:以经由链轮4、空转轮5、与负重轮6的方式将履带7架装,并且通过以液压马达8旋转驱动链轮4来使履带7以循环回走的方式行进。
在行进装置2的前部上设置有推土铲9。
旋转体3具有以围绕上下方向的旋转轴心X转动自如的方式设置于行进装置2上的旋转工作台10、与设置于该旋转工作台10的前部上的作业装置(挖掘装置)11,在旋转工作台10上搭载有形成驾驶室的舱室12。
在旋转工作台10的前部设置有由支承作业装置11的板材构成的上下一对支承托架13。
作业装置11备有以围绕上下方向的轴心左右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前述上下支承托架13上的回转架14、基部侧以围绕左右轴上下摆动自如的方式枢转支承地连结于该回转架14上的转臂15、以围绕左右轴前后摆动自如的方式枢转支承地连结于该转臂15的前端侧上的悬臂16、与以围绕左右轴摆动自如的方式枢转支承地连结于该悬臂16的前端侧上的铲斗17。
回转架14通过配置于旋转工作台10内的右侧上的回转压力缸的伸缩而摆动。转臂15通过夹装于该转臂15与回转架14之间的转臂压力缸18的伸缩而摆动。悬臂16通过夹装于该悬臂16与转臂15之间的悬臂压力缸19的伸缩而摆动。铲斗17通过夹装于该铲斗17与悬臂16之间的铲斗压力缸20的伸缩而摆动。前述回转压力缸、转臂压力缸18、悬臂压力缸19以及铲斗压力缸20,由液压压力缸构成。
如图1~图8所示那样,旋转工作台10具有作为骨架的旋转框架21、安装固定于该旋转框架21的后部上以实现相对于前部的作业装置11的重量平衡,并且构成旋转工作台10的后部的配重22、设置于该配重22的左右两侧上且与该配重22一同构成旋转工作台10的后部的侧面保护装置23。旋转框架21的左右侧面以及前面被罩体部件覆盖,旋转框架21的前部侧的左侧被由板材构成且构成旋转工作台10的上壁的踏板24所覆盖。
在旋转框架21上搭载有驾驶席26、发动机27、散热器28、燃料油箱29、工作油油箱30、电池组31、控制阀32等.驾驶席26位于旋转框架21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且配置于比左右方向中央部更靠左侧.发动机27以曲柄轴的轴心在左右方向上一致的方式横向配置于旋转框架21的后部上.散热器28配置于发动机27的右侧.在发动机27的左侧上设置有液压泵33.燃料油箱29、工作油油箱30、电池组31以及控制阀32在旋转框架21的右侧,配置于散热器28的前方侧.
又,发动机27以及散热器28的配置部分被机罩34覆盖,燃料油箱29、工作油油箱30、电池组31以及控制阀32的配置部分被油箱罩体35覆盖。
前述控制阀32由在前后方向上将对设置于反铲1上的各种液压机器进行控制的控制阀连接而成。
旋转框架21具有:由构成旋转工作台10的底壁的板材构成的旋转基板36;由焊接固定于该旋转基板36上的左右一对板材构成的纵肋37L、37R;固定于这些纵肋37L、37R的前端侧上的前述上下支承托架13。
旋转基板36以通过旋转轴承38而围绕上下方向的旋转轴心(纵轴心)X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行进装置2的轨道框架F上。该旋转基板36隔着前述纵轴心而具有第1横侧面(在图2中,上缘侧的横侧面)与第2横侧面(在图2中,下缘侧的横侧面).前述旋转轴承38的内座圈38A螺栓固定于轨道框架F上,外座圈38B螺栓固定于旋转基板36的下表面上。
又,在旋转基板36的旋转中心上形成有用于使回转管接头39的上部插通的圆形状的通孔40,前述回转管接头39用于将压力油从旋转工作台10侧的控制阀32供给到行进装置2侧的液压机器中。
上述支承托架13配置于从旋转基板36的前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靠近右侧处,前述踏板24以及舱室12配置于上下支承托架13的左侧方。即,上下支承托架13构成为设置于靠近旋转基板36的前端部的第1横侧面处以支承作业装置11。又,舱室12以及踏板24相对于上下支承托架13位于第2横侧面侧。
在旋转基板36上固定有支承踏板24的支承支柱41,在该支承支柱41上通过防振橡胶(支架橡胶软垫)而支承踏板24。
又,舱室12下端开口,并且以由踏板24将该开口堵住的方式载置于该踏板24上,且通过将设置于舱室12的下端开口缘部上的安装壁42螺栓固定于踏板24上,舱室12就可以装卸自如地安装于踏板24上。
又,舱室12的后部的上下方向中途部,通过防振橡胶而支承于应支承机罩34等立设在旋转基板36上的支承部件上。
下侧的支承托架13的基部侧(后部侧)重合于旋转基板36上,且焊接固定于该旋转基板36上。该下侧的支承托架13的前后方向中途部形成为随着从该支承托架13基部侧的前端靠近前方而转移到上方的倾斜状。该下侧的支承托架13的前端侧(前部侧)从中途部的前端延伸到前方。
另外,在下侧的支承托架13的倾斜部分上形成有用于使液压软管通过的通孔43,前述液压软管用于将压力油供给到作业装置11的各液压缸中。
上侧的支承托架13形成为平板状,以留有间隔的方式配置于下侧的支承托架13的上方。
这些上下支承托架13的前部从旋转基板36突出到前方。在该上下支承托架13的前部上固定有筒轴44,该筒轴44具有上下方向的轴心,并且跨设于该上下支承托架13的前部之间。回转架14通过插通于该筒轴44中的枢轴而支承于上下支承托架13上。
前述踏板24以及舱室12的底部设置于比上侧的支承托架13更为低的位置(下方位置)上。
左右的纵肋37L、37R以板厚方向成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方式(以板宽度方向成为上下方向的方式)纵向配置。该左右的纵肋37L、37R的前端侧插入到上下支承托架13间,插入部分的上端部以抵接于上侧支承托架13的下表面的方式焊接固定,插入部分的下端部以抵接于下侧支承托架13的上表面的方式焊接固定。且,各纵肋37L、37R的前端焊接固定于前述筒轴44上。
又,左右的纵肋37L、37R的、插入于上下支承托架13间的部分通过连结部件45而相互地连结。
又,左右纵肋37L、37R的、从下侧的支承托架13延伸到后方侧的部分抵接于旋转基板36的上表面,并且焊接固定于该旋转基板36上表面。
右侧的纵肋37R从上下支承托架13间的右侧延伸设置于后方,左侧的纵肋37L从上下支承托架13的左侧延伸设置于后方。
又,右侧的纵肋37R,在中途部通过旋转轴承38的右侧上方,在后部侧形成为随着靠近后方而转移到左右方向外侧的倾斜状,并且以后端侧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曲。
以俯视来看,左侧的纵肋37L以在前后2个部位将旋转轴承38横切的方式设置。
该左侧的纵肋37L的高度,从前部至中途部以与上侧的支承托架13(的下表面位置)大致相同的高度而延伸设置于后方,在后部侧形成为比踏板24低的高度。因而,左侧纵肋37L的上下宽度,从前部侧至中途部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为宽幅,在后部侧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为窄幅。
该左侧纵肋37L的宽幅部分46,在前端侧、与中途部以及后部相比,与上下支承托架13间的间隔相对应而形成为窄幅,并且形成为随着靠近前方而转移到左右方向内侧的倾斜状。从该宽幅部分46的中途部至后端部,以大致相同的上下宽度而前后方向直线状地且与旋转轴心X交叉的方式(以俯视来看,以在前后方向上横切前述通孔40的中心部的方式)配置,相对于舱室12的右侧面(左右方向内侧的外侧面)而作成为平行状。
又,该左侧纵肋37L的宽幅部分46的上端的后缘46a比旋转轴心X更位于后方(另外,宽幅部分46以其上端的后缘46a位于旋转轴心X附近位置的方式延伸设置亦可)。
又,该宽幅部分46的背面46b形成为随着靠近后方而转移到下方上的陡斜面。
又,左侧纵肋37L的后部侧的窄幅部分47,在前部侧形成为前后方向直线状,在中间部以形成为随着靠近后方而转移到左右方向外侧的倾斜状的方式弯曲,并且在该中间部的中途部分上高度进一步降低(上下窄幅),在后部侧以延伸到左右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曲。
又,在上侧的支承托架13的左侧的、重合且焊接固定于左侧纵肋37L的上端上的部分上,设置有以朝向后方的方式延伸到旋转轴心X附近的延伸部48。
在前述左侧纵肋37L的后端部的横向外侧上,设置有纵向配置于前后方向且焊接固定于旋转基板36上的加强板49。在该加强板49的横向内侧面上连结有左侧纵肋37L、37R的长度方向后部侧的端部。
该加强板49的后端部连接于设置在旋转基板36的后端侧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上的加强块50上。
又,右侧纵肋37R的后部的左右方向内侧面与前述加强块50的前面右侧通过加强板51而连结,该加强板51与前述加强板49通过连结板52而连结.
又,在加强板49的前部左侧沿左右方向配置有加强板59,该加强板59连接于加强板49上。
又,在左侧的纵肋37L的前部侧(宽幅部分)上,形成有用于使液压软管通过的通孔53,前述液压软管用于将设置于左侧纵肋37L的左侧的先导操作阀、与设置于右侧纵肋37R的右侧的控制阀32的先导切换阀连接起来。
该通孔53,形成于与形成在旋转基板36的旋转中心上的通孔40相对应的位置上,以左侧纵肋37L避免与回转管接头39干涉且液压软管可以连接到回转管接头39上的方式形成。
另外,前述各液压软管经过右侧的纵肋37R的上侧而连接于控制阀32上。
在该实施方式的反铲1中,因为踏板24以及舱室12位于支承作业装置11的上下支承托架13的左侧,所以可以降低踏板24以及舱室12的底部,或者,可以以不提高踏板24等的位置的方式使上下支承托架13的上下间隔(左右纵肋37L、37R的前端侧的上下宽度)较大。
又,因为左侧的纵肋37L,从前部侧至中途部,与舱室12的右侧的外侧面平行,从支承托架13延伸设置到旋转轴心X的后方,所以在转臂15在以朝向斜右前方侧的方式使回转架14摆动的状态下进行挖掘作业时,可以分散在旋转框架21的左侧纵肋37L的高度急剧变化的部分(例如,如图12所示的部分61)上集中的应力,从而可以将因从作业装置11所作用的载荷而导致的左侧纵肋37L、37R的变形量与应力值抑制为较小。
又,通过将重合固定于左侧的纵肋37L、37R的上端上的上侧的支承托架13的左侧部分延伸设置到旋转轴心X附近,就可以进一步实现应力的分散,从而将左侧纵肋37L、37R的变形量与应力值抑制为较小。
另外,图12是比较例的旋转作业机(反铲)中的旋转框架的立体图。为了一边确保挖掘装置的支承强度,一边降低舱室底部的高度,可以如该图所示那样,考虑以偏置于上下支承托架的左侧的方式配置舱室以及踏板。
但是,为了实现旋转基板的强度确保、分散从挖掘装置所传播的载荷等,左侧的纵肋,在随着从上下支承托架靠近后方而转移到左侧的倾斜方向上延伸设置,且从中途部至后部位于踏板部的下侧。以此,如果将舱室配置于上下支承托架的左侧,且配置得比上侧的支承托架更低,则如图12所示那样,必须在从前端侧至中途部这一途中将左侧的纵肋37L的高度急剧地降低,因此左侧纵肋37L的变形量(挠曲量)较大,从而在挖掘作业时,产生如下的问题:在将铲斗兜揽而使土进入该铲斗并使转臂等摆动、停止时,摆动较大,从而土洒落较多。
又,在转臂以朝向斜右前方侧的方式使回转架摆动的状态下进行挖掘作业时,也有如下的问题:应力集中于前述左侧纵肋37L的高度急剧变化的部分61上,从而在该部分61上作用的应力值较高。
另外,在图12中,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功能的部件,使用同样的标记,省略其说明。
[第2实施方式]
图9~图11表示其它实施方式.在如图9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中,左侧纵肋37L的后部侧的窄幅部分47的后部作成为前后方向直线状,且连接于左右方向的加强板54上,该加强板54通过加强板55而连结于加强块50上.又,在加强块50的右侧,设置有作成为突出到前方状、连接于右侧的纵肋37R上的延伸设置部56,前述加强板54连结于该延伸设置部56上.
另外,左侧纵肋37L与加强板55一体形成亦可。
其它的构成,与如前述图1~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大致同样地构成。
[第3实施方式]
在如图10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中,左侧的纵肋37L、37R的后部侧的窄幅部分47形成为从前部侧的宽幅部分46延长至后方的直线状,连接于左右方向的加强板54上,该加强板54的左端侧配置于前后方向,后端连接于加强板57上,前述加强板57连接于加强块上,前述加强板54的右端侧连结于加强块50的右侧的延伸设置部56上。
其它的构成,与前述实施方式大致同样地构成。
[第4实施方式]
如图11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为在如图10所示的旋转框架21上有所变更的旋转作业机,与如图10所示的旋转框架21的构成相异点是,将右侧的纵肋37R的高度提高(使上下方向的宽度变宽),并且在该右侧纵肋37R上形成有用于使液压软管通过的通孔。
其它的构成,与前述实施方式大致同样地构成。

Claims (4)

1.一种旋转作业机,具有:
行进装置(2);
以围绕上下方向的旋转轴心(X)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前述行进装置上的旋转基板(36),该旋转基板隔着前述旋转轴心(X)具有第1横侧面与第2横侧面;
设置于前述旋转基板的前端部的靠前述第1横侧面处、且对作业装置(11)进行支承的上下一对支承托架(13);
以从前述支承托架(13)延伸至后方的方式固定于前述旋转基板上的左右一对纵肋(37L、37R);
搭载于前述旋转基板上的舱室(12);
其特征在于,
以前述舱室相对于前述支承托架位于前述第2横侧面侧且该舱室的底部比上侧的支承托架更靠下侧的方式配置该舱室,
第2横侧面侧的纵肋(37L),从其前部侧至中途部相对于前述舱室的前述第1横侧面侧的侧面平行地延伸,
在前述旋转基板(36)的上方设置有搭载驾驶席(26)的踏板(24),该踏板配置于前述支承托架的前述第2横侧面侧、且配置为比上侧的支承托架(13)靠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前述第2横侧面侧的纵肋(37L)以与上侧的支承托架相同的高度从该支承托架延伸设置到旋转轴心(X)附近位置或者该旋转轴心(X)的后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在前述第2横侧面侧的纵肋(37L)的上端上重合固定有上侧的支承托架(13),该支承托架的前述第2横侧面侧的部分延伸设置到旋转轴心(X)附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前述第2横侧面侧的纵肋(37L)以与前述旋转轴心(X)交叉的方式设置。
CN 200510104058 2004-11-19 2005-09-14 旋转作业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761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36242A JP4381287B2 (ja) 2004-11-19 2004-11-19 旋回作業機
JP2004336241A JP4459027B2 (ja) 2004-11-19 2004-11-19 旋回作業機
JP336242/04 2004-11-19
JP336241/04 2004-11-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6122A CN1776122A (zh) 2006-05-24
CN1776122B true CN1776122B (zh) 2010-05-12

Family

ID=366231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10104058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76122B (zh) 2004-11-19 2005-09-14 旋转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459027B2 (zh)
CN (1) CN17761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67217B2 (en) 2009-09-29 2012-09-18 Kubota Corporation Swivel fram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60233A (en) * 1997-04-14 1999-01-19 Caterpillar Inc. Valve configuration and mounting arrangement
CN1530495A (zh) * 2003-03-10 2004-09-22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车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60233A (en) * 1997-04-14 1999-01-19 Caterpillar Inc. Valve configuration and mounting arrangement
CN1530495A (zh) * 2003-03-10 2004-09-22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车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0-104285A 2000.04.11
JP特开2000-257114A 2000.09.19
JP特开2001-262622A 2001.09.26
JP特开2002-97666A 2002.04.0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6122A (zh) 2006-05-24
JP2006143004A (ja) 2006-06-08
JP4459027B2 (ja) 2010-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59225B1 (en) Swiveling work machine
US6772544B2 (en) Wheeled work vehicle
KR20130124168A (ko) 건설기계
CN1776122B (zh) 旋转作业机
JP4798985B2 (ja) 旋回作業機
JP4425169B2 (ja) 旋回作業機
JP3660538B2 (ja) 旋回作業機におけるロータリジョイントの取付構造
JP4097058B2 (ja) 傾斜地作業車
JP3254360B2 (ja) 作業機におけるホースガイド構造
JP3236781B2 (ja) 建設機械の旋回フレーム
JP4381287B2 (ja) 旋回作業機
JP7167076B2 (ja) 作業機械
JP3611997B2 (ja) 旋回作業機におけるロータリジョイントの取付構造
JP5202581B2 (ja) 旋回作業機
US20210317630A1 (en) Bucket and work vehicle
JPH064157U (ja) パワーショベル用バケット
JPH09328781A (ja) 建設機械
JP4258516B2 (ja) 作業機械の上部体及びこれを備えた作業機械
JP4494265B2 (ja) 旋回作業機
JP2005163331A (ja) 旋回作業機
JP3608862B2 (ja) 建設機械のアタッチメント
JP2000120107A (ja) 旋回式建設機械
JPH057747U (ja) 建設車両のカウンタウエイト装着構造
JPH1030256A (ja) 建設機械のカウンタウエイト装置
JPH03244717A (ja) 小型バックホ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12

Termination date: 202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