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57558A - 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57558A
CN1757558A CN 200510108084 CN200510108084A CN1757558A CN 1757558 A CN1757558 A CN 1757558A CN 200510108084 CN200510108084 CN 200510108084 CN 200510108084 A CN200510108084 A CN 200510108084A CN 1757558 A CN1757558 A CN 17575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cross beam
mudwing
end cross
ca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10808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25496C (zh
Inventor
坂本文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Motor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Motor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575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575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2549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25496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车体刚性、且可以实现轻量化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包括:前端横梁(4),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并且截面形成为大致コ字型;挡泥板(7),设置于该前端横梁(4)的后方,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设置;角撑板(10),在由前端横梁(4)和挡泥板(7)形成的角部,横跨前端横梁(4)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后面和挡泥板(7)的纵壁(7b)而设置,包括形成大致L形状的两个面。

Description

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例如,与车架的前端横梁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车辆的车体结构由车架、以及由该车架通过多个车身支架(橡胶)支承的车身(驾驶室)构成。车身的前部由下列部件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前照灯支承板(护板)、位于前照灯支承板的两侧后部并向车身后方延伸设置的挡泥板(车轮护板)、位于前照灯支承板的前部并延伸设置的前端横梁(横梁)。
上述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已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被公开。
日本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29879号公报
在上述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中,当连接前端横梁和前照灯支承板时,是利用在前端横梁上形成的凸缘部进行连接的。凸缘部是形成为大致垂直的面,与前照灯支承板的垂直面接触,并在车体前后方向连接。
但是,因为前端横梁是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部件,所以,当车架沿车身上下方向产生扭曲、沿左右方向产生相位差时,通过车身支架输入到前端横梁的负荷成为车体前后方向的扭矩负荷而施加于车体。即,现有技术的前端横梁和前照灯支承板是在相对于输入到前端横梁的扭矩在脱离方向(车体前后方向)上连接的。这样,如果连接部在脱离方向上承受负荷,至少对连接强度不利。而且,如果想改进上述技术缺陷,则需要加强部件,所以又会导致车体的重量增加。因此,在现有技术的车辆中,实现具有刚性的轻型车体是非常困难的。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从前端横梁的连接方法重新考虑,提供一种在提高车体的刚性的同时,可以实现轻量化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
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包括:
前端横梁,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并且截面形成大致コ字型;
挡泥板,设置于上述前端横梁的后方,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以及
角撑板,在由上述前端横梁和上述挡泥板形成的角部,横跨上述前端横梁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后面和上述挡泥板的大致垂直的面而设置,包括形成大致L形状的两个面。
连接形成于上述角撑板的一个面的上下两端的凸缘部和上述前端横梁的大致コ字型截面的内侧并形成闭合截面,同时,连接上述角撑板的另一个面和上述挡泥板的上述大致垂直的面。
解决上述技术缺陷的本发明第二方面所涉及的前部车体结构,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中,在上述前端横梁的车宽方向两侧部的后方包括前照灯支承板,形成于上述前照灯支承板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弯曲部与上述角撑板的上述另一个面和上述挡泥板的上述内面重合连接。
解决上述技术缺陷的本发明第三方面所涉及的车辆前部车体结构,在本发明第二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中,在上述角撑板的车宽方向外侧将车身安装支架连接成横跨上述挡泥板和上述前照灯支承板,该车身安装支架通过弹性部件与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车架连接。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包括:前端横梁,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并且截面形成大致コ字型;挡泥板,设置于上述前端横梁的后方,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以及角撑板,在由上述前端横梁和上述挡泥板形成的角部,横跨上述前端横梁的车体方向的后面和上述挡泥板的大致垂直的面而设置,包括形成大致L形状的两个面。形成于上述角撑板的一个面的上下两端部的凸缘部和上述前端横梁的大致コ字型截面的内侧连接并形成闭合截面,同时,连接上述角撑板的另一个面和上述挡泥板的上述大致垂直的面,从而,上述前端横梁和上述角撑板的连接部、上述挡泥板和上述角撑板的连接部相对于输入到上述前端横梁的负荷可以在剪切方向上承受负荷,可以使各部件的板厚变薄,因此,在提高车体刚性的同时,还可以实现轻量化。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中,在上述前端横梁的车宽方向两侧部的后方包括前照灯支承板,通过将形成于上述前照灯支承板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弯曲部重合连接于上述角撑板的上述另一个面和上述挡泥板的上述内面,可以加强上述角撑板的上述另一面的连接,因此,可以提高车体的刚性。而且,根据提高车体的刚性的程度可以使各部件的板厚变薄,所以,可以实现车体的轻量化。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在本发明第二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中,在上述角撑板的车宽方向外侧将车身安装支架连接成横跨上述挡泥板和上述前照灯支承板,该车身安装支架通过弹性部件与在车体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车架连接,从而,上述前端横梁和上述角撑板的连接部、上述挡泥板和上述角撑板的连接部在剪切方向上可以承受从上述车架通过上述车身支架输入的负荷,提高上述车体的刚性。而且,根据提高车体的刚性的程度可以使各部件的板厚变薄,所以,可以实现上述车体的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A部的放大图;
图3是图2的平面图;及
图4是图2的B-B向视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A部的放大图;图3是图2的平面图;图4是图2的B-B向视截面图。图中的上、下、前、后、左、右表示车体的上、下、前、后、左、右。
图1示出了车体1的前部,在上部设置有车身2,同时,在下部设置有支承该车身2的车架3。
车身2是由前端横梁4、前照灯支承板5、前端上部杆6以及挡泥板7等构成。
前端横梁4形成大致コ字型(槽型)截面,在边缘部形成凸缘部4a(参照图3)。而且,该大致コ字型截面的开口侧朝向车体后方延伸设置。前照灯支承板5在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同时,与前端横梁4的两侧端后面相连接,左右前照灯支承板上部由作为加强部件的前端上部杆6连接。挡泥板7在前端横梁4的后方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其前端面7a(参照图3)与前端横梁4和前照灯支承板5重合连接。
另一方面,车架3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其左右两侧部设置有安装支架(在图1中是左右各一个)8。在该安装支架8上设置有作为支承车身2的弹性部件的车身支架9。然后,在车身支架9上设置有车身2。也就是说,车架3通过车身支架9支承车身2。
如图2至4所示,在由前端横梁4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后面和挡泥板7的大致垂直的面的纵壁7b连接而形成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角部设置有角撑板10。角撑板10包括具有形成大致L型的两个面的纵壁10a和在该纵壁10a的上下两端部形成的凸缘部10b,并且,一个面与前端横梁4侧连接,另一个面与挡泥板7侧连接。
角撑板10的一个面的凸缘部10b连接于截面大致为コ字型的前端横梁4的内侧侧壁,纵壁10a与前端横梁4形成闭合截面。在图中,将该连接位置表示为连接部X,其连接方向是在车体上下方向上连接,以使接合面大致为水平方向。另一方面,角撑板10的另一个面的纵壁10a与挡泥板7的纵壁7b通过前照灯支承板5的沿车体前后方向形成的弯曲部5a重合连接。在图中,将该连接位置表示为连接部Y,其连接方向是在车宽方向上连接,以使接合面为大致垂直。
而且,在角撑板10的车宽方向的外侧将车身安装支架11设置成横跨前照灯支承板5和挡泥板7。
该车身安装支架11由侧壁部11a和底部11b构成。侧壁部11a在由前照灯支承板5和挡泥板7连接形成的角部,横跨前照灯支承板5和挡泥板7而设置,其两端部与前照灯支承板5和挡泥板7连接。另一方面,底部11b在该角部与前照灯支承板5和挡泥板7以及侧壁部11a连接。
此外,底部11b的下部由上述车身支架9支承。即,从车架3通过车身支架9输入的负荷最先传递给车身安装支架11。
在这里,当车辆行驶于弯路或者路况恶劣的道路等时,从车轮(省略图示)向车架3输入车体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的负荷。然后,该输入到车架3的负荷通过车身支架9传递给车身安装支架11,而且还传递给前端横梁4、前照灯支承板5以及挡泥板7等部件。这时,因为前端横梁4相对于车架3是垂直的,即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所以,当从车身安装支架11传递负荷时,如图4所示,则输入车体前后方向的扭矩Mx。
同样,输入到车架3的负荷通过车身支架9也传递到挡泥板7。这时,因为挡泥板7相对于车架3是平行的,即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所以,当从车身安装支架11传递负荷时,如图3所示,则输入车宽方向的扭矩My。
在本实施例的构成中,设置有用于连接前端横梁4和挡泥板7的角撑板10,并使其凸缘部10b在前端横梁4的大致为コ字型的截面的内侧侧壁连接。即,因为该连接部X为使接合面为大致水平而沿车体上下方向连接,所以,可以在剪切方向上承受输入到前端横梁4的扭矩Mx,从而可以防止连接部X脱离或损坏。而且,因为角撑板10的纵壁10a和前端横梁4形成闭合截面并连接,所以,还可以提高刚性,可以充分地承受扭矩负荷Mx。
而且,在角撑板10的另一个面上,使纵壁10a和挡泥板7的纵壁7b连接。即,为使接合面大致垂直,而使该连接部Y在车宽方向连接,所以,可以在剪切方向上承受输入到挡泥板7的扭矩My,从而可以防止连接部Y的脱离或损坏。
如上所述,通过设置相对于扭矩Mx而在剪切方向连接的连接部X、以及相对于扭矩My而在剪切方向连接的连接部Y,从而,与现有技术的在脱离方向承受扭矩相比,可以适应更大的负荷。由此,在需要与现有技术相同的连接强度和刚性时,可以使前端横梁4、前照灯支承板5以及挡泥板7的板厚比现有技术中的薄,因此,可以实现车体1的轻量化。
因此,根据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包括:前端横梁4,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并且截面形成大致コ字型;挡泥板7,设置于该前端横梁4的后方,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以及角撑板10,在由前端横梁4和挡泥板7形成的角部,横跨前端横梁4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后面和挡泥板7的侧壁7b而设置,包括形成大致L形状的两个面。连接在角撑板10的一个面的上下两端部所形成的凸缘部10b和前端横梁4的大致コ字型截面的内侧的侧壁,并形成闭合截面,同时,使角撑板10的另一个面和挡泥板7的纵壁7b连接,从而可以具有在剪切方向上承受负荷的连接部X、Y,提高连接强度,因此,可以提高车体1的刚性。而且,根据提高车体1的刚性的程度可以使前端横梁4、前照灯支承板5以及挡泥板7的板厚比现有技术中的薄,所以,可以实现车体1的轻量化。
而且,还包括在前端横梁4的车宽方向两侧部后方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前照灯支承板5,通过使形成于该前照灯支承板5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弯曲部5a与角撑板10的纵壁10a和挡泥板7的纵壁7b重合连接,可以加强角撑板10的另一面侧的连接,因此,可以提高车体1的刚性。而且,根据提高车体1的刚性的程度可以使前端横梁4、前照灯支承板5以及挡泥板7的板厚比现有技术中的薄,所以,可以实现车体1的轻量化。
而且,在角撑板10的车宽方向外侧将车身安装支架11连接成横跨前照灯支承板5和挡泥板7,该车身安装支架11通过车身支架9与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车架3连接,从而,即使是从车架3通过车身支架9向前端横梁4以及挡泥板7输入扭矩负荷Mx、My,因为设置有在剪切方向上承受负荷的连接部X、Y,所以,可以防止连接部X、Y的脱离或损坏。而且,因为加强了连接部X、Y的连接,从而提高了车体1的刚性。而且,根据提高车体1的刚性的程度可以使前端横梁4、前照灯支承板5以及挡泥板7的板厚比现有技术中的薄,所以,可以实现车体1的轻量化。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可以适用于车辆的车体结构中的连接结构。
符号说明
1车体                    2车身
3车架                    4前端横梁
4a凸缘部                 5前照灯支承板
5a弯曲部                 6前端上部杆
7挡泥板                  7a前端面
7b纵壁                   8安装支架
9车身支架                10角撑板
10a纵壁                  10b凸缘部
11车身安装支架           11a侧壁部
11b底部

Claims (3)

1.一种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端横梁,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且截面形成大致コ字型;
挡泥板,设置于所述前端横梁的后方,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以及
角撑板,在由所述前端横梁和所述挡泥板形成的角部,横跨所述前端横梁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后面和所述挡泥板的大致垂直的面而设置,且包括形成大致L形状的两个面;
将形成于所述角撑板的一个面的上下两端部的凸缘部和所述前端横梁的大致コ字型截面的内侧进行连接,并形成闭合截面,同时,将所述角撑板的另一个面和所述挡泥板的所述大致垂直的面进行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端横梁的车宽方向两侧部后方包括前照灯支承板;
所述前照灯支承板的沿车体前后方向形成的弯曲部与所述角撑板的所述另一个面和所述挡泥板的所述内面重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角撑板的车宽方向外侧将车身安装支架连接成横跨所述挡泥板和所述前照灯支承板,所述车身安装支架通过弹性部件与在车体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车架连接。
CNB2005101080841A 2004-10-07 2005-09-29 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 Active CN10042549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94655 2004-10-07
JP2004294655A JP4100388B2 (ja) 2004-10-07 2004-10-07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04-294655 2004-10-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57558A true CN1757558A (zh) 2006-04-12
CN100425496C CN100425496C (zh) 2008-10-15

Family

ID=363737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080841A Active CN100425496C (zh) 2004-10-07 2005-09-29 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100388B2 (zh)
CN (1) CN100425496C (zh)
TW (1) TWI2697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40934B2 (ja) * 2011-09-13 2014-12-17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65678A (ja) * 1991-03-28 1992-12-17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936877B2 (ja) * 1992-03-25 1999-08-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3357201B2 (ja) * 1994-10-19 2002-12-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2002154458A (ja) * 2000-11-24 2002-05-28 Fuji Heavy Ind Ltd 車体前部構造
FR2820706B1 (fr) * 2001-02-15 2003-05-16 Faurecia Ind Ensemble de bloc ava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 dispositif ameliore de fixation des composants, et vehicule equipe d'un tel ensemb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25496C (zh) 2008-10-15
TWI269733B (en) 2007-01-01
JP4100388B2 (ja) 2008-06-11
JP2006103572A (ja) 2006-04-20
TW200611850A (en) 2006-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575C (zh) 汽车底架结构
CN1169688C (zh) 车辆底板的加强结构
EP3508400B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vehicle, mount memb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US11524726B2 (en) Body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s
CN2769147Y (zh) 车辆的车身底部结构
EP2514656A1 (en) Vehicle body floor structure
CN1693130A (zh) 车体地板结构
CN1218863A (zh) 建筑机械的驾驶室
CN1907788A (zh) 车辆后部车身结构
US11192592B2 (en) Up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CN101045464A (zh) 车辆本体结构
CN1960904A (zh) 汽车车身前部结构
CN101033677A (zh) 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
CN1807169A (zh) 车身结构
WO2008066046A1 (fr) Structure avant pour véhicule à cabine avancée
CN1830714A (zh) 车辆的后托盘结构
CN100337871C (zh) 树脂材料车辆挡板结构
CN1572630A (zh) 汽车下部车身结构
CN1689850A (zh) 牵引钩安装结构
CN1919657A (zh) 机动车辆前车体的冲击力减轻结构
CN1757558A (zh) 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
CN1295113C (zh) 小型电动车辆
CN1305724C (zh) 悬架支承装置
CN103043111A (zh) 车辆前部外围结构
CN1757560A (zh) 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ort Area,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