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46372B -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46372B
CN1746372B CN 200510099182 CN200510099182A CN1746372B CN 1746372 B CN1746372 B CN 1746372B CN 200510099182 CN200510099182 CN 200510099182 CN 200510099182 A CN200510099182 A CN 200510099182A CN 1746372 B CN1746372 B CN 17463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ture
upper thread
capture unit
eedle
thr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9918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46372A (zh
Inventor
小田洋
坂本真一
小野安志
吉田文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463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463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7463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463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05B65/06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and for disposing of the severed thread end ; Catching or wiping devices for the severed thread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00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 D05B3/12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for fastening articles by sewing
    • D05B3/14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for fastening articles by sewing perforated or press butt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钉扣缝纫机(100)的面线保持装置(70),具有在前端形成有捕捉缝线(T)的捕捉部(71b)并进行进退移动的板状的缝线捕捉部件(71)、被固定在本体机架(F)上并使缝线捕捉部件(71)进退移动的气缸(72)、和与缝线捕捉部件(71)的下面(71a)弹性靠接的第一板簧(73);第一板簧(73)对缝线捕捉部件(71)的下面(71a)施加弹力,缝线捕捉部件(71)使缝线(T)相对于第一板簧(73)的表面滑动接触,从第一板簧(73)的前端部(73a)向根端部(73b)侧移动而保持由缝线捕捉部件(71)的捕捉部(71b)所捕捉的缝线(T)。这种面线保持装置能减少缝制次品的产生。

Description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持穿过机针的面线的被切断端部的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的缝纫机,在形成规定的线迹以后,将机针从布料中拔起,使其停止于规定的位置并切断连接在机针与布料上的面线,这种缝纫机设有保持穿过机针的面线的被切断端部的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以便在开始形成下一个线迹的缝制时面线不会从机针中脱出。
并且,作为上述的面线保持装置,众所周知的结构是,沿导向框的导向槽滑动进行进退移动的面线捕捉体,以能夹持于捕捉体与导向槽之间的方式来保持从机针垂下的面线切断端部一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实开昭58-117281号公报
并且,以往众所周知的缝纫机,具有:与机针上下动作配合从缝线供给源送出面线并对布料侧的面线施加张力的挑线杆、在挑线杆与缝线供给源之间对被送出的面线给予张力的调线装置、在挑线杆的上游侧暂时限制面线送出的钳板机构、和在利用钳板机构限制送线的状态下从缝线供给源捯出面线的缝线捯出装置。
在这样的缝纫机上,在规定的缝制以后,在机针上游侧(缝线供给源侧),利用缝线捯出装置从缝线供给源送出了规定长度的面线,以确保用于下次缝制时形成适当的线环所需长度的面线。此时所确保的面线长度,被设定为在第1线迹上的机针从下死点上升时对应于由旋梭确保且穿入量的长度。
在具备上述捯线装置及面线保持装置双方的缝纫机上,由于利用捯线装置确保的面线处于松弛状态,所以,当第1线迹落针且针尖穿过布料时,由于位于机针两侧位置的上游侧的缝线与下游侧缝线以大致相同的阻力穿过布料,所以不能确定拉紧的是哪一侧的缝线,当缝制开始时残留在布料上的线端长度不稳定,有时产生会缝线从机针上脱落。
另一方面,面线保持装置,可以在机针的下游侧保持面线切断端部侧,以便面线不从机针中脱出,但却不能在机针的上游侧将被送出的面线向机针的下游侧引出。
因此,捯线装置预先从缝线供给源捯出的规定长度面线,即使在缝制开始时也在机针的上游侧被确保为松弛状态,能防止当第1线迹的针尖穿过布料时上述面线保持装置牵引机针下游侧的面线。
但是,被捯线装置确保的面线,在机针上升时被旋梭牵引并被消耗,这时,由于松弛的面线被急速地牵引,被面线保持装置所保持的面线端部因弹起而被放开,使面线端部失控,面线被引向机针上游侧而从机针中脱落,或者面线被引向机针上游或下游侧,使与布料相连的面线端部的长度不稳定。
若面线端部的长度不稳定,则在下一次缝制开始时由机针的上下动作或使面线端部从机针中脱落,或加长与布料连接的线端的长度,从而降低了缝制质量。并且需要将脱落的缝线重新穿入机针的操作,或在线端长度过长时操作者用手将线端长度对齐并剪断的操作,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具有面线保持装置的缝纫机上,能够稳定与布料连接的面线端部的长度,并以此提高缝制品质量及缝制效率。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之1的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具有:捕捉部件和驱动机构,其中,所述捕捉部件,其前端具有钩状的捕捉部,用该钩状的捕捉部捕捉在进行了规定的缝制后在布料的下方切断机针与布料连接的面线时的所述机针与布料连接的面线,该捕捉部件能进行进退移动;所述驱动机构与该捕捉部件连结,并能驱动捕捉部件进退移动,使捕捉部往复移动于捕捉机针与布料之间的面线的捕捉位置和从该捕捉位置离开的保持位置;在切断面线以后,根据驱动机构的驱动使捕捉部在于捕捉位置捕捉面线,并在保持位置保持面线,其特征在于:设有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在所述捕捉部捕捉所述面线的所述捕捉部件、从所述捕捉位置向所述保持位置移动的规定区间,持续与该捕捉部的一侧实行弹性靠接并施加弹力。
根据本发明之1,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其捕捉部件的捕捉部,在机针与布料之间的捕捉位置捕捉在规定的缝制后在布料下方被切断的面线的机针一侧的面线,并且在从该捕捉位置向保持位置移动捕捉部件时,当捕捉部从规定的移动位置向保持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弹性部件与捕捉部的一侧弹性地靠接,捕捉部对捕捉到的面线施加弹力。并且,由于捕捉部在从规定的移动位置向保持位置移动时捕捉部将位于该捕捉部的一侧与弹性部件之间的面线、一边与弹性部件滑动接触一边移动,所以在位于捕捉部一侧的面线上施加了摩擦力,限制了向保持位置侧的移动。另一方面,由于在位于捕捉部另一侧的面线上,没有作用随着该滑动接触的摩擦力,所以位于捕捉部另一侧的面线容易移动并容易被引到保持位置侧。
即,在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上,能将用捕捉部捕捉面线的捕捉部件从捕捉位置向保持位置移动,在牵引该面线时,能对位于捕捉部的一侧与另一侧的面线给与牵引难易程度之差。
并且,例如,面线保持装置将缝纫机捯线装置预先从缝线供给源侧送出的规定长度的面线,在从机针上游侧向下游侧进行牵引并保持以后,能从布料下方将面线的切断端部稳定地拉向并保持在布料上方。
即,在捯线装置从缝线供给源侧送出的面线处于松弛状态时,在面线因被旋梭牵引而被消耗时,松弛的面线被急速地拉动并从机针下游侧面线以弹拉的方式被拉出,但根据本发明之1,由于面线保持装置能不松弛地拉出并保持捯线装置送出的面线,所以在消耗了被保持的面线以后,在从该面线保持装置拉出面线时,能防止如以往那样的急速地拉动松弛的面线而将位于机针下游侧的面线以弹拉的方式被拉出,并能稳定留在布料上的面线端部的长度。
因此,重要的是面线保持装置牵引捯线装置从缝线供给侧送出的面线,并且保持面线切断端部不从机针上脱出,能抑制缝制次品的产生。
这样,由于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能在机针的上游侧牵引并保持松弛的面线,并且从布料的下方拉起并保持面线的切断端部,所以能进行恰当的缝制,并能抑制缝制次品的产生。
因此,该面线保持装置可称为能实现降低缝制次品产生的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本发明之2的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是根据本发明之1所述的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捕捉部件的捕捉部的下方侧靠接,以便将位于所述捕捉部件的所述捕捉部上方侧的所述机针侧的面线牵引到所述保持位置侧。
根据本发明之2,能起到与本发明之1相同的作用,并且由于弹性部件与捕捉部件的捕捉部下方侧靠接,限制位于捕捉部下方侧的面线向保持位置侧移动,所以面线保持装置的捕捉部件能将位于捕捉部的上方侧的机针侧的面线先行牵引到保持位置侧。
因此,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能将机针上游侧松弛的面线优先地牵引到保持位置侧。
本发明之3的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是根据本发明之1所述的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捕捉部位于保持位置时,除了由弹性部件施加弹力以外,还具有对捕捉部一侧施加力的施力部件。
根据本发明之3,能起到与本发明之1相同的作用,并且在面线保持装置上,由捕捉部一侧和弹性部件保持捕捉部件的捕捉部捕捉到的缝线,并且弹簧部件在捕捉部件由驱动机构驱动而后退,将面线保持装置保持缝线在保持位置,施力部件对捕捉部施加力。
即,利用捕捉部件的捕捉部一侧和弹性部件保持由捕捉部捕捉到的缝线,并且通过弹性部件等,施力部件对捕捉部施与力,能更强地夹持并保持由捕捉部捕捉到的缝线。因此,面线保持装置能更可靠地保持缝线。
本发明之4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是根据本发明之3所述的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能调整施力部件所施加的力的调整机构。
根据本发明之4,能起到与本发明之3所述相同的作用,由于能利用调整机构调整施力部件对捕捉部施加的力,所以面线保持装置能可变地调整保持缝线的保持力。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之1,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能将用捕捉部捕捉面线的捕捉部件从捕捉位置向保持位置移动,并能在牵引该面线时对位于捕捉部的一侧与另一侧的面线施加牵引难易程度之差。
并且,例如,面线保持装置将缝纫机捯线装置预先从缝线供给源侧送出的规定长度的面线,在从机针上游侧向下游侧拉出并保持以后,能从布料下方将面线的切断端部稳定地拉起并保持到布料的上方。
在捯线装置从缝线供给源侧送出的面线处于松弛状态时,面线因被旋梭牵引而被消耗,这时,松弛的面线被急速地拉动并从机针下游侧面线以弹拉的方式被拉出,但根据本发明之1,由于面线保持装置能不松弛地拉出并保持由捯线装置送出的面线,所以在消耗了被保持的面线以后,从该面线保持装置拉出面线时,能防止如以往那样急速地拉动松弛的面线而将位于机针下游侧的面线急速地以弹拉的方式拉出,并能稳定留在布料上的面线端部长度。
因此,重要的是面线保持装置牵引捯线装置从缝线供给源侧送出的面线,并且保持面线切断端部能不从机针上脱出,这样,能抑制缝制次品的产生。
由于该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能在机针的上游侧牵引并保持松弛的面线,并且从布料的下方拉起并保持面线的切断端部,所以能进行恰当的缝制并能降低缝制次品的产生因此,该面线保持装置能减少缝制次品的产生。
根据本发明之2,由于弹性部与捕捉部件的捕捉部下方侧靠接,以限制位于捕捉部上方侧的面线向保持位置侧移动,所以面线保持装置的捕捉部件,能将位于捕捉部上方侧机针侧的面线先行牵引到保持位置侧。因此,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能将机针上游侧松弛的面线优先地牵引到保持位置侧。
根据本发明之3,在面线保持装置上,能利用捕捉部一侧和弹性部件保持捕捉部件的捕捉部捕捉到的缝线,并且施力部件能在捕捉部件由驱动机构驱动后退且面线保持装置保持缝线的保持位置对捕捉部施力。即,用捕捉部件的捕捉部的一侧和弹性部件保持捕捉部捕捉到的缝线,并且施力部件通过弹性部件等对捕捉部施力,能更强地夹持并保持由捕捉部捕捉到的缝线。因此,面线保持装置能更可靠地保持缝线。
根据本发明之4,由于能利用调整机构调整施力部件对捕捉部施加的力,所以面线保持装置能可变地调整保持缝线的保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钉扣缝纫机立体图。
图2是从上方所视本发明的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下方所视本发明的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夹持缝线T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从图4的箭头V方向所视的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侧视图。
图6是面线保持装置的缝线捕捉部件捕捉了缝线T并后退、保持缝线T状态的侧视图。
图中;11—机针,70—面线保持装置,71—缝线捕捉部件(捕捉部件),71a—下面(一方侧),71b—捕捉部,72—气缸(驱动机构),72a—输出轴,73—第一板簧(弹性部件),73a—前端部,73b—根端部,74—第二板簧(施力部件),74c—长孔(调整机构),75—固定部件,100—钉扣缝纫机,F—本体机架,T—缝线(面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6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钉扣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图1是钉扣缝纫机100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钉扣缝纫机100,通过上下动作的机针11与旋梭(省略图示)的协同动作,用作为面线的缝线T将钮扣缝在布料上。
钉扣缝纫机100,其整体由位于其下部的缝纫机底板(省略图示)、从缝纫机底板后方的一端部向上方直立设置的缝纫机竖机身部101、和从缝纫机竖机身部101的上方沿缝纫机底板的上方延伸设置的缝纫机机头102构成,由它们构成的其概略外形大致呈コ字形状。
(缝纫机)
钉扣缝纫机100,如图1所示,具有:沿上下方向驱动机针11的上下动作机构(省略图示)、在机针11下方保持钮扣的钮扣保持机构13、与机针11的上下动作一致地从未图示的缝线供给源送出缝线T并牵引来自布料一侧的缝线T的挑线杆16、在挑线杆16与缝线供给源之间对被送出的缝线T施加张力的第一调线装置18、在该第一调线装置18与挑线杆16之间暂时限制缝线送出的钳板机构30、在用钳板机构30限制送出的状态下从缝线供给源捯出缝线T的第一捯线装置40、在第一捯线装置40的缝线送出方向上游侧从缝线供给源捯出缝线T的第二捯线装置50、在挑线杆16与机针11之间对被送出的缝线T施加张力的第二调线装置60、具有能穿过机针11的针孔的针板12、在暗缝时配置于机针11下方并保持布料的舌片15、在针板12的下面作为切断缝线T切断机构的可动切刀(省略图示)、在该可动切刀下方形成缝线T线环的旋梭(省略图示)、和将切断后的机针11一侧的缝线T从布料中拔出的面线保持装置70等。
另外,由于钉扣缝纫机100上的该各部结构和进行钉扣的动作,与以往的缝纫机一样,所以在此不再详述,只进行概要的说明。
(上下动作机构及针板)
上下动作机构,由未图示缝纫机马达的驱动沿上下方向驱动机针11。在被保持于该上下动作机构上的机针11下方设有针板12,在该针板12上形成有能穿过机针11的针孔。该针板12在缝制时用于承载布料,其承载面被设置为与机针11的上下动作方向垂直。
(钮扣保持机构)
钮扣保持机构13位于机针11与针板12之间并进行钮扣保持。该钮扣保持机构13保持钮扣,使设在钮扣上的四个扣孔沿左右方向两个两个地排列,并且以机针11的上下动作频率沿左右方向按该孔间隔使钮扣进行往复移动。以此,能将机针11交替地穿过沿左右方向排列的两个扣孔,并在其中穿过缝线T而进行缝制。
然后,钮扣保持机构13,为了进行绕根缝制,而将钮扣转动90°并保持为竖立的状态。
(旋梭)
在针板12的下方,通过可动切刀(省略图示)配置了未图示的旋梭。该旋梭与以在上下动作机构上对机针11施加上下方向驱动力的主轴相同的转数旋转驱动的下轴连接。并且,具有从穿过布料且与缝线T一起穿过针板12下方的机针11捞取缝线T的钩状部,利用旋转驱动,以机针11上下动作的频率在布料下方形成缝线T线环,并且将新形成的线环穿过先前形成的线环。另外,穿过了新线环的先前形成的线环被挑线杆16将缝线T拉紧以形成结节。
(可动切刀)
未图示的可动切刀被配置在针板12与旋梭(省略图示)之间,并由沿上下方向的支撑轴所支撑,与针板12的面大致平行地摆动,并用其摆动端部在机针11的驱动停止后切断由最终针形成的缝线T线环上的、靠旋梭送出方向下游侧的部分。
(挑线杆)
挑线杆16位于机针11的上方,被未图示的驱动机构所支撑,并与机针11同步进行上下动作,同时以接近于机针11的相位进行上下动作。在该挑线杆16上设有穿过缝线T的通孔。另一方面,在挑线杆16的下方固定安装了形成两个通孔的穿线板17,从缝线供给源送出的缝线T依次穿过一方的通孔、挑线杆16的通孔、另一方的通孔。因此,利用挑线杆16的上升,能在该挑线杆16的缝线送出方向的上游侧对缝线T施加用于从缝线供给源送出的张力,并在缝线送出方向的下游侧对缝线T施加用于将形成于布料下面的线环拉紧的张力。
(舌片)
舌片15被形成为刮浆板状,用其前端部以将布料折叠的状态保持布料,并且将该前端部设定在机针11的正下位置附近,进行暗缝。当该舌片15的根端部能灵活转动地被支承在本体机架F上而进行暗缝及绕根缝制以外的缝制时,能退避到离开机针11下方的位置。
(第一调线装置)
第一调线装置18被安装在缝纫机的缝纫机机头102正面的上部,其具有:安装于本体机架F上的固定夹线盘、能灵活与该固定夹线盘靠离的可动夹线盘、和将可动夹线盘向靠离方向移动的电磁阀。并且,将从缝线供给源送出的缝线T穿过固定夹线盘与可动夹线盘之间,利用电磁阀的驱动将可动夹线盘向固定夹线盘侧靠近并以规定的荷重夹持缝线T,利用各夹线盘的摩擦力对所送出的缝线T施加规定的张力。上述电磁阀,根据未图示控制部的控制信号可以切换缝线夹持状态和开放状态。
(钳板机构及第一捯线装置)
在缝纫机的缝纫机机头102正面侧的第一调线装置18与挑线杆16之间,从缝线T送出方向上游侧依次并列设置了第二捯线装置50、第一捯线装置40、钳板装置30。
钳板装置30,具有:能灵活摆动地被支撑于本体机架F上的缝线夹持板(省略图示)、和将该缝线夹持板的摆动端部与穿线板17的下面靠接的按压弹簧(省略图示)。缝线T穿过并配置于缝线夹持板(省略图示)的摆动端部的上面与穿线板17下面之间,利用对应于按压弹簧(省略图示)弹性力的摩擦力限制送出。另外,缝线夹持板(省略图示),被按压弹簧(省略图示)向夹持方向施加常压,但在由后述的第一捯线装置40的加压部件(省略图示)克服按压弹簧(省略图示)的弹力而压下时,随着第一捯线装置40的动作,可以解除缝线T的送出限制状态。
第一捯线装置40,是为了顺利进行在缝制开始时第一针上的缝线T的线环而预先从缝线供给源送出规定长度缝线T的装置,被配置于相对于钳板机构30紧靠缝线送出方向的前方。
(第二捯线装置)
第二捯线装置50是为了顺利进行在缝制开始时第一针上的缝线T线环的形成而与第一捯线装置40一起预先从缝线供给源送出规定长度缝线T的装置,能任意调节用于对应于各种缝制的缝线送出量。该第二捯线装置50,如图1所示,被配置在相对于第一捯线装置40紧靠缝线送出方向的前方。
(第二调线装置)
第二调线装置60被配置在紧靠穿线板17的下方,在从自挑线杆16到机针11之间对送出的缝线T施加张力。
(面线保持装置)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70。
如图1所示,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70被设置在机针11附近,具有在规定的缝制后,在机针与布料相连的面线的布料下方,从布料上引出并保持被可动切刀(省略图示)切断的机针11一侧缝线T的功能。
如图1~图3所示,面线保持装置70,具有:作为能捞取地捕捉从机针11前端部向下方垂下的缝线T的捕捉部件的缝线捕捉部件71、作为进退移动缝线捕捉部件71的驱动机构的气缸72、作为靠接缝线捕捉部件71一侧面(一方侧)的下面71a的弹性部件的第一板簧73、作为对第一板簧73规定处施加力的施力部件的第二板簧74、支撑气缸72或第一板簧73或第二板簧74并将它们固定在作为缝纫机机架的本体机架F上的固定部件75等。
缝线捕捉部件71,如图2、图3所示,是平板状部件,为了捞取捕捉缝线T,在其前端部形成有呈钩状的捕捉部71b。
该缝线捕捉部件71,被安装在气缸72的输出轴72a的前端侧,随着气缸72使输出轴72a进退,缝线捕捉部件71能沿其输出轴72a的轴向进退移动。并且,利用该进退移动,缝线捕捉部件71被转换为向机针11下方送出的状态(捕捉位置)、及从第一板簧73前端部73a向其根端部73b侧拉入并收纳的状态(保持位置)。
尤其是由于缝线捕捉部件71其位置被设定为:缝线捕捉部件71的进退移动轨迹、和能与机针11的上下动作移动轨迹交叉,所以在面线保持装置70上,通过进退移动缝线捕捉部件71可使缝线捕捉部件71的捕捉部71b捞取地捕捉机针11一侧的缝线T。
气缸72通过由未图示的控制部控制的电磁阀,将其输出轴72a切换配置为前进位置及后退位置。
并且,通过输出轴72a向最前进位置的前进位置移动,可将缝线捕捉部件71的捕捉部71b向捕捉位置移动并送出到稍微通过机针11下方的程度,通过输出轴72a向最后退的后退位置移动,可使缝线捕捉部件71的捕捉部71b移动到保持捕捉到的缝线T的保持位置。
第一板簧73,通过螺钉等将其根端部73b安装在固定部件75上,并与由气缸72驱动进退移动(往复移动)的缝线捕捉部件71的下面71a实行弹性靠接。并且,第一板簧73能相对于进退移动的缝线捕捉部件71的下面71a进行滑动接触,即,缝线捕捉部件71能与第一板簧73滑动接触。
因此,在捕捉位置,在由缝线捕捉部件71将缝线T牵挂并捕捉在其捕捉部71b上的状态下,当将缝线捕捉部件71由第一板簧73前端部73a(规定的移动位置)向其根端部73b侧的保持位置后退移动时,被捕捉部71b捕捉到的缝线T被第一板簧73推到缝线捕捉部件71的下面71a上,并且利用缝线捕捉部件71而与第一板簧73的表面滑动接触地移动。即,如图4、图5所示,捕捉部71b侧的缝线捕捉部件71的下面71a与板簧73之间夹持缝线T,同时从第一板簧73的前端部73a向根端部73b侧后退,牵引并移动缝线T。
如图5所示,缝线T在被缝线捕捉部件71的下面71a与第一板簧73之间夹持的状态下,当缝线捕捉部件71再后退地移动时,由捯线装置40、50送出的缝线T的、图5中上侧的缝线T,首先被面线保持装置70从第一板簧73的前端部73a拉向根端部73b侧。当由捯线装置40、50送出的缝线T被全部拉入时,随后,拉出图5中下侧的缝线T,并从布料侧送出缝线T的切断端部,从第一板簧73的前端部73a拉向根端部73b侧。
由于缝线捕捉部件71的下面71a与第一板簧73之间夹持了面线并与缝线捕捉部件71的下面71a靠接的第一板簧73的面摩擦系数被设计为比缝线捕捉部件71的表面的摩擦系数大,因此位于缝线捕捉部件71的下面71a的缝线T难于在第一板簧73的表面上滑动、其移动受到限制,所以,最初位于缝线捕捉部件71的上面侧的缝线T能优先地被面线保持装置70牵引。并且,当由捯线装置40、50送出的缝线T全部被拉入面线保持装置70中时,在图5中,由于上侧的面线T被钳板机构30等的送出受到限制,所以在下一步,下侧的缝线T能从布料的下方被拉出,从而被拉入面线保持装置70中。
另外,由于面线保持装置70拉入了由捯线装置40、50预先送出的缝线T,所以能将该缝线T向机针11的下游侧拉出。
另外,第一板簧73的摩擦系数,在图5中是比下侧缝线T容易牵引上侧缝线T的、具有差的摩擦系数,另外,缝线捕捉部件71的下面71a和第一板簧73夹持缝线T的力,是在机针11下降时能随机针11移动同时将缝线T从其间容易牵拉程度的力。
第二板簧74,通过贯穿形成于其根端部74b、作为调整机构的长孔74c的螺钉被安装在固定部件75上,第二板簧74的前端部74a与第一板簧73的规定处靠接,并对第一板簧73施加力。该第二板簧74的前端部74a对第一板簧73施加力的第一板簧73的规定处,如图6所示,相当于气缸72的输出轴72a后退到最后退的位置时配置缝线捕捉部件71的捕捉部71b处(保持位置)。
另外,缝线T在被缝线捕捉部件71的捕捉部71b与第一板簧73之间夹持的状态下,当将缝线捕捉部件71配置在后退位置时,第二板簧74通过第一板簧73对捕捉部71b施加力,以此能比以被缝线捕捉部件71的下面71a和第一板簧73夹持时更强地保持缝线T。
另外,第二板簧74,是其根端部74b一侧的面及前端部74a一侧的面被大致垂直地弯曲成略呈L字形状的部件。
形成于第二板簧74的根端部74b的长孔74c,被形成为将沿第一板簧73和第二板簧74面对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形状。并且,当能将第二板簧74接近第一板簧73地沿长孔74c调整第二板簧74的安装位置时,由于第二板簧74的前端部74a侧能向从第一板簧73离开的方向弯曲,所以第二板簧74的前端部74a能加强对第一板簧73规定处施加的力。
即,当以接近第一板簧73的方式安装第二板簧74时,能加大调整通过第一板簧73第二板簧74的前端部74a对缝线捕捉部件71的捕捉部71b施加的弹力。另一方面,当以离开第一板簧73的方式安装第二板簧74时,能减弱调整通过第一板簧73第二板簧74的前端部74a对缝线捕捉部件71的捕捉部71b施加的力。
另外,图6所示的状态是面线保持装置70保持缝线T时的配置(保持位置)状态,缝线捕捉部件71的捕捉部71b捕捉缝线T并且缝线捕捉部件71由气缸72驱动移动到后退位置,将缝线T从第一板簧73的前端部73a向根端部73b牵引,用缝线捕捉部件71和第一板簧73夹持该缝线T,并且与第二板簧74的弹力作用一起,处于保持缝线T的状态。而且,被可动切刀切断的缝线T的端部,被牵引到第一板簧73的前端部73a的附近。
另外,第二板簧74,由于通过第一板簧73对捕捉部71b施加的力,而使保持缝线T的保持力为当机针11下降时随着该机针11的移动容易从其间拉出缝线T程度的力。
这样,由于面线保持装置70,由缝线捕捉部件71的捕捉部71b捕捉被切断的机针11一侧的缝线T,利用缝线捕捉部件71的下面71a和第一板簧73夹持该捕捉的缝线T,并且使缝线捕捉部件71与第一板簧73滑动地接触,以此从第一板簧73的前端部73a向根端部73b侧牵引,所以捯线装置40、50能将从缝线供给源送出的规定长度缝线T拉出并保持于机针11的下游侧。
这样,在钉扣缝纫机100上,由于捌线装置40、50能将从缝线供给源送出的规定长度缝线T由面线保持装置70拉出到机针11的下游侧,所以被引到该机针11的下游侧的缝线T,所以,被拉出到其机针11的下游侧的缝线T,在下一次缝制的第1线迹上能由旋梭形成合适的线环。因此,通过稳定地形成合适的线环,能进行合适的缝制,并能抑制缝制次品的产生。
因此,面线保持装置70,可以说是能实现降低缝制次品产生的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尤其是在面线保持装置70牵引缝线T时,对位于面线保持装置70的缝线捕捉部件71的上面一侧的缝线T及位于缝线捕捉部件71的下面71a一侧的缝线T,使其产生牵引难易程度不同的差,所以在由捯线装置40、50将送出的缝线T全部引入以后,能够再从布料一侧拉出缝线T的切断端部。
并且,通过保持从机针11具有规定长度的缝线T,以使拉出的缝线T的切断端部位于第一板簧73的前端部73a附近,能在进行下一次缝制时,确保用于形成线环所须长度的缝线T。
因此,在钉扣缝纫机100上,能用缝制工序时第1线迹的缝线T可靠地形成线环,可以降低缝制次品的产生,并能提高缝制的可靠性及提高缝制质量。
另外,为了形成缝制工序时第1线迹,被面线保持装置70保持的缝线T,通过机针11的下降而从缝线捕捉部件71与第一板簧73之间脱离。此时,由于缝线T的切断端部侧,由在第二板簧74通过第一板簧73对捕捉部71b施加的力而在被牢固夹持的状态下,从缝线捕捉部件71与第一板簧73之间脱离,所以缝线T不会从机针11向未图示的缝线供给源侧拔出,能维持面线保持装置70确保的具有自机针11的规定长度缝线T的长度。
因此,在钉扣缝纫机100上,能在缝制工序时用第1线迹的缝线T更可靠地形成线环,并能进行更稳定的缝制。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例中,说明的是在缝线保持部件或施力部件上应用了板簧的实例,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作为缝线保持部件或施力部件也可以使用其他弹簧部件或弹性部件。
另外,关于其他具体的细部构造等,当然也能适当地变更。

Claims (3)

1.一种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具有:
捕捉部件,其前端具有钩状的捕捉部,用该钩状的捕捉部捕捉在进行了规定的缝制后在布料的下方切断机针与布料连接的面线时的所述机针与布料连接的面线,该捕捉部件能进行进退移动,
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与所述捕捉部件连结,并能驱动所述捕捉部件进退移动,使所述捕捉部往复移动于捕捉所述机针与布料之间的面线的捕捉位置和从该捕捉位置离开的保持位置;
在切断所述面线以后,根据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使捕捉部件移动,以便所述捕捉部在于所述捕捉位置捕捉到所述面线以后,能在所述保持位置保持面线,其特征在于:
设有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在由所述捕捉部捕捉所述面线的所述捕捉部件、从所述捕捉位置向所述保持位置移动的规定区间,持续与该捕捉部的下面实行弹性靠接并施加弹力,
所述弹性部件是板簧,
与所述捕捉部件的下面靠接的板簧的面的摩擦系数大于所述捕捉部件的表面的摩擦系数,
在面线被夹持在所述捕捉部件的下面与所述板簧之间的状态下,所述捕捉部件后退时,位于所述捕捉部件的所述捕捉部上侧的所述机针侧的、由捯线装置送出的面线被牵引到所述保持位置侧,随后所述捕捉部下侧的面线被从布料下方拉出并被牵引到所述保持位置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捕捉部位于所述保持位置时,除了由所述弹性部件施加的弹力以外,还具有对所述捕捉部下面施加力的施力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能调整所述施力部件所施加的力的调整机构。
CN 200510099182 2004-09-07 2005-09-07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Active CN17463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60042 2004-09-07
JP2004260042A JP4610265B2 (ja) 2004-09-07 2004-09-07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JP2004-260042 2004-09-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46372A CN1746372A (zh) 2006-03-15
CN1746372B true CN1746372B (zh) 2011-09-14

Family

ID=36011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10099182 Active CN1746372B (zh) 2004-09-07 2005-09-07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610265B2 (zh)
CN (1) CN1746372B (zh)
DE (1) DE1020050424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99752B2 (ja) * 2001-04-13 2011-10-26 Juki株式会社 穴かがりミシン
CN101225586B (zh) * 2008-02-02 2011-12-07 杭州经纬电子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在绣花机上使用的面线夹持机构
CN102943346B (zh) * 2012-12-04 2013-12-18 宁波裕人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袜类圆型针织机的拦线机构
JP6195752B2 (ja) * 2013-07-10 2017-09-13 蛇の目ミシン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糸保持機構、ミシンの糸通し装置、およびミシン
CN105887370B (zh) * 2014-10-15 2019-01-04 Ykk株式会社 缝制机及左右基底片对合缝制方法
JP5944064B1 (ja) * 2015-04-16 2016-07-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上糸つかみ装置及びミシン
CN106436073B (zh) * 2016-11-29 2023-02-03 浙江中捷缝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底面线的剪线结构
CN106350949A (zh) * 2016-11-29 2017-01-25 浙江中捷缝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面线的剪线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5592Y2 (ja) * 1981-05-19 1983-01-31 大和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自動糸切り付ミシンに於ける針糸保持装置
JPS58117281U (ja) * 1982-02-01 1983-08-10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上糸捕捉装置
JP2539676B2 (ja) * 1988-12-05 1996-10-02 シンガー日鋼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上糸たぐり装置
JPH03168180A (ja) * 1989-11-28 1991-07-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における下糸保持装置
JPH0662986U (ja) * 1993-02-10 1994-09-06 シンガー日鋼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糸端保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610265B2 (ja) 2011-01-12
DE102005042420A1 (de) 2006-03-30
CN1746372A (zh) 2006-03-15
JP2006075219A (ja) 2006-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46372B (zh)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WO2017000435A1 (zh) 竹篾卷加工系统及其加工方法
US10781544B2 (en) Quilting machine
DE102007045598A1 (de) Nähmaschine
TW201012997A (en) Presser foot and sewing machine
CN109228719A (zh) 一种打孔装订机
CN110621819B (zh) 绗缝机
CN109703230A (zh) 纸张自动打孔穿线打结机
TW201510316A (zh) 雙環縫合縫紉機之切線裝置及切線方法
CN101778971A (zh) 单线锁型缝纫手缝线迹形成方法以及缝纫机
JP2008178455A (ja) ミシンの糸切断装置
CN101265643B (zh) 带切线装置的缝纫机
US4301751A (en) Tufting machine for producing a variety of pile fabrics
TW201114970A (en) Multi-head-embroidery machine and tenter frame therefor
JP5557126B2 (ja)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CN106319786A (zh) 一种抓线机构
CN107532358B (zh) 带防线迹开线装置的双线锁缝缝纫机
CN103668792A (zh) 双重环缝缝纫机
KR101033076B1 (ko) 재봉틀
KR20030069862A (ko) 재봉틀
US4103562A (en) Sewing apparatus
CN114302987A (zh) 缝制方法和缝制装置
US3994246A (en) Sewing apparatus
US4708070A (en) Looper assembly for a two thread bag closing sewing machine and two thread looping process for closing bags
JP2004215740A (ja) ミシンの糸繰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