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缝纫机面线的剪线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缝纫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缝纫机面线的剪线机构。
背景技术
面线是穿设在机针的针眼内使用的,且在缝制布料时,面线是跟着机针一起高速上下运动的。在缝制时,为了不出现面线从机针的针眼中脱离出来的情况发生,目前的做法是预留较长的起缝线头(即面线穿过针眼的长度会预留的比较长);但该做法存在由于起缝线头的长度预留的比较长,导致布料缝制完成后残留在布料上的线头会比较长,可能出现面线的起缝线头和底线的起缝线头缠绕在一起形成鸟巢结构,影响产品的质量。为了减小面线起缝线头过程产生的影响,需要通过人工手动地将残留在布料上的线头剪断,操作较为繁琐且效率较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缝纫机的剪线机构【申请公布号CN104652054A】,包括固定在针板下侧面上的定刀和铰接在针板下侧面上的动刀,动刀包括铰接部和用于抓取面线的抓线部,铰接部连接有能使动刀绕铰接点转动并与定刀做剪线运动的驱动机构,定刀和针板的针孔之间设有一弹性夹片,该弹性夹片包括夹持部和与针板相连的连接部,夹持部呈长片状且该夹持部与针板之间具有间隙,当动刀绕铰接点转动时,夹持部能在抓线部的作用下向针板方向发生弹性形变,且该夹持部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与抓线部紧密抵靠在一起。该专利中通过固定的定刀和铰接在针板下侧面的动刀来实现将面线剪断,由于动刀是通过转动的方式来实现钩线和剪线的,因此动刀转动覆盖的面积都需要预留供动刀转动,也就是针板的针孔下方周边位置无法设置其它结构,因此导致缝纫机中机构间分布较分散,同时为了实现剪线,定刀固定的位置位于动刀端部转动的路径上才能实现剪线,定刀相对动刀的位置也较分散,结构不紧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缝纫机面线的剪线机构,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能在实现结构紧凑的情况下保证每次均能将面线剪断且能避免出现鸟巢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缝纫机面线的剪线机构,缝纫机包括针板和驱动源,所述针板上开有针孔,剪线机构包括上定刀和下动刀,所述上定刀上具有上刃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板的下板面上固定有刀座,所述刀座上开有导向通槽,所述上定刀和下动刀均设置在导向通槽内且上定刀和下动刀上下并列设置,所述下动刀呈长条形,所述驱动源能作用到下动刀上使得下动刀沿导向通槽来回滑动,所述下动刀上自前端向后端依次设有下夹线面、下刃口和过线孔,所述上定刀上设有具有上夹线面的弹性压片,所述弹性压片的上夹线面能与下夹线面贴靠,所述下刃口能与上刃口交错。
下动刀靠近针孔的一端为前端,远离针孔的一端为后端,在下动刀向前滑动时过线孔能与针孔对齐,在下动刀向后退回时弹性压片的上夹线面能与下夹线面贴靠且在上夹线面与下夹线面贴靠时下刃口能与上刃口交错。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在缝纫机缝第一针时,下动刀由初始位置先向前移动至过线孔与针孔对齐的位置,此时机针带着面线穿过针孔和过线孔并使得面线被旋梭钩住,机针回退后下动刀也向后退回,此时穿过过线孔的面线被下动刀往后拉,当下动刀向后退至弹性压片的上夹线面与下夹线面贴靠时面线被夹紧在弹性压片和下动刀之间,在上夹线面与下夹线面贴靠的时下动刀再向后退时下刃口与上刃口交错形成剪切将面线剪断,下动刀继续后退直至弹性压片的上夹线面和下夹线面分离放开面线,通过将面线的一段切掉使得缝制第一针时形成的面线起缝线头较短,同时由于面线的起缝线头始终被弹性压片与下动刀夹住,避免了面线形成鸟巢结构。
驱动源可以为气缸或者电机,在通过气缸驱动时下动刀直接与气缸的活塞杆固定,通过气缸的活塞杆伸缩实现其前后移动;在通过电机驱动时,下动刀与电机之间可通过曲柄和连杆连接,曲柄的一端与电机的电机轴固定,连杆的一端与下动刀通过销轴铰接,曲柄的另一端和连接的另一端铰接,电机的电机轴正转或者反转使得曲柄来回摆动,曲柄来回摆动能带动连杆前后移动从而实现下动刀前后移动。
上下并列设置的上定刀和下动刀位置集中,在面线的钩线切线过程中,上定刀不动,下动刀则是前后移动的,前后移动的下动刀移动时只需求针板的针孔下方一侧的空间,对其它针板的针孔下方其它位置不造成影响,因此能将缝纫机的其它结构集中安装到针孔下方的位置,使得缝纫机的结构紧凑;下动刀沿着刀座的导向通槽来回滑动,保证下动刀滑动路径的准确并使得滑动路径始终保持一致,保证每次剪线时下刃口均能与上刃口交错将面线剪断,从而保证每次均能将面线剪断;在弹性压片压在下动刀上时会对下动刀施加向下的压力,刀座能起到支撑下动刀的作用,避免下动刀被压弯导致下刃口与上刃口出现无法交错将面线剪断的情况;面线在被下动刀后退拉动时只受到一个方向的力,保证面线始终保持绷紧状态,在剪断面线时位于上夹线面和下夹线面与布料之间的面线的长度是最短的,因此使得留下的面线起缝线头较短;通过上定刀的上刃口和下动刀的下刃口之间交错将面线剪断,保证每次剪线时面线均能被快速剪断;通过弹性压片的上夹线面和下动刀的下夹线面夹紧面线,保证剪断面线后形成的起缝线头长度均一致,保证产品品质的一致性。
在上述的缝纫机面线的剪线机构中,所述下动刀的上侧面上开设有条形的让位凹槽,所述让位凹槽沿着下动刀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让位凹槽的一端与所述过线孔连通。面线穿过过线孔且当下动刀向后回退时面线会在落在让位凹槽内,让位凹槽起到限定面线位置的作用,避免面线倾斜出下动刀的上侧面外,从而保证每次都能将面线剪断。
在上述的缝纫机面线的剪线机构中,所述下动刀的上侧面上具有一段沿下动刀长度方向倾斜的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自上动刀的前端向后端斜向下设置,所述过线孔开设在导向斜面相对较低处,所述导向斜面相对较高处开有斜孔,所述让位凹槽开设在导向斜面上且所述让位凹槽与斜孔连通,所述斜孔的轴线与导向斜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斜孔的孔壁与导向斜面相交处形成下刃口。斜孔的孔壁与导向斜面之间夹角为锐角使得下刃口更锋利,下刃口和上刃口交错时提供的剪线力更大,保证每次剪线时均能将面线剪断。
在上述的缝纫机面线的剪线机构中,所述上定刀包括上刀座和上刀身,所述上刀座的后端与针板连接,所述上刀身位于上刀座的前端且相对上刀座向下凸起,所述上刀身呈块状,所述上刀身上朝向前端的侧面和上刀身的底面相交处形成上述上刃口,所述上刀身上朝向前端的侧面和上刀身的底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该结构的上刀身中的上刃口更锋利,下刃口和上刃口交错时提供的剪线力更大,保证每次剪线时均能将面线剪断。
在上述的缝纫机面线的剪线机构中,所述上刀座呈长条片状,所述上定刀的上刃口与下动刀的导向斜面相对时上刃口始终与导向斜面抵靠。长条片状的上刀座具有弹性,通过上刀座的弹性使得上刃口始终与导向斜面抵靠,保证上刃口和下刃口每次均能交错;同时在下动刀向后退回时下刃口抵在面线上将面线压向让位凹槽内,使得面线落入让位凹槽内,避免面线倾斜出下动刀的上侧面外,从而保证每次都能将面线剪断。
在上述的缝纫机面线的剪线机构中,所述上刀身呈长条形,所述上刀身的长度方向与下动刀的长度方向相交,所述上刀身的宽度大于下动刀上导向斜面的宽度。在下动刀向后退回时该结构能保证上刀身能始终将导向斜面覆盖,避免面线倾斜出下动刀的上侧面外,从而保证每次都能将面线剪断。
在上述的缝纫机面线的剪线机构中,所述弹性压片包括弹性固定部和弹性压线部,所述弹性固定部呈长条形,所述弹性固定部的一端固定在上定刀上,所述弹性压线部位于弹性固定部的另一端且弹性压线部位于上定刀的前方,所述弹性压线部的底面为上述上夹线面,所述弹性压线部的底面与弹性压线部朝向前方的侧面之间通过圆弧面过渡。呈长条形的弹性固定部弹性较好,能在上夹线面与下架线面贴靠是将面线夹紧,避免面线脱离;弹性压线部位于上定刀的前方能在下动刀向后退回时先将面线夹紧,再由上刃口和下刃口将面线切断;在下动刀向后退回时圆弧面会先于上刃口与下刃口交错,通过圆弧面能避免面线在此时被切断。
在上述的缝纫机面线的剪线机构中,在自然状态下所述弹性压片上的上夹线面位于上定刀的上刃口的下方。该结构保证使得在上夹线面与下夹线面贴靠时弹性固定部的形变较大,从而使得弹性压线部作用在下夹线面上的夹紧力较大,从而能牢固的夹紧面线。
在上述的缝纫机面线的剪线机构中,所述下动刀的上侧面位于下夹线面的前方还设有回位斜面,所述回位斜面与下夹线面相接,所述回位斜面自与下夹线面相接处向下动刀的前端斜向下设置,在所述上刃口与回位斜面相对时所述上定刀和弹性压片均处于自然状态。在切断面线后下动刀会进一步后退,使得上定刀的上刃口和弹性压片的弹性压线部均与下动刀的回位斜面相对,避免上定刀和弹性压片长时间处于形变状态导致弹性降低;在下一次缝纫机缝第一针下动刀向前移动时,在回位斜面的作用下上刀座的前端和弹性压线部会变形抬起使得下动刀平稳的向前移动。
在上述的缝纫机面线的剪线机构中,所述针板的下侧面上开有让位槽,所述让位槽与上定刀的前端相对设置。在导向斜面的作用下上刀座的前端和弹性固定部会上翘,让位槽提供让位空间,使得上定刀能贴合固定在针板下侧面上,使得上定刀、下动刀和针板之间的结构更紧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缝纫机面线的剪线机构具有使得缝纫机结构紧凑且每次剪线时面线均能被快速剪断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剪线机构设置在机架上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剪线机构与针板装配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下动刀位于初始位置时与上定刀和弹性压片位置关系的剖视放大图。
图4是下动刀向前移动至线孔与针孔对齐位置时与上定刀和弹性压片位置关系的剖视放大图。
图5是下动刀向后回退至上夹线面与下夹线面贴靠位置时与上定刀和弹性压片位置关系的剖视放大图。
图6是下动刀向后回退至下刃口与上刃口交错位置时与上定刀和弹性压片位置关系的剖视放大图。
图7是下动刀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沿A-A剖视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上定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上定刀前端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弹性压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刀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针板;11、针孔;12、让位槽;2、上定刀;21、上刀座;22、上刀身;23、上刃口;3、下动刀;31、下夹线面;32、下刃口;33、过线孔;34、让位凹槽;35、导向斜面;36、斜孔;37、回位斜面;4、弹性压片;41、弹性固定部;42、弹性压线部;43、上夹线面;44、圆弧面;5、机架;51、电机;52、曲柄;53、连杆;54、传感器;55、触发片;6、面线;7、刀座;71、导向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缝纫机包括机架5和固定在机架5上的针板1和驱动源,针板1上开有针孔11。如图2至图6以及图12所示,面线的剪线机构包括上定刀2和下动刀3,针板1的下板面上固定有刀座7,刀座7上开有导向通槽71,上定刀2和下动刀3均设置在导向通槽71内且上定刀2和下动刀3上下并列设置,下动刀3呈长条形,驱动源能作用到下动刀3上使得下动刀3沿导向通槽71来回滑动,下动刀3的上侧面上自前端向后端依次设有下夹线面31、下刃口32和过线孔33,上定刀2上具有上刃口23,上定刀2上设有具有上夹线面43的弹性压片4,在下动刀3向前滑动时过线孔33能与针孔11对齐,在下动刀3向后退回时弹性压片4的上夹线面43能与下夹线面31贴靠且下刃口32能与上刃口23交错。
如图7和图8所示,下动刀3的上侧面上开设有条形的让位凹槽34,让位凹槽34沿着下动刀3的长度方向分布,让位凹槽34的一端与过线孔33连通。下动刀3的上侧面上具有一段沿下动刀3长度方向倾斜的导向斜面35,导向斜面35自上动刀的前端向后端斜向下设置,过线孔33开设在导向斜面35相对较低处,导向斜面35相对较高处开有斜孔36,让位凹槽34开设在导向斜面35上且让位凹槽34与斜孔36连通,斜孔36的轴线与导向斜面35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斜孔36的孔壁与导向斜面35相交处形成下刃口32,作为优选,导向斜面35的倾斜角度为65°或者75°或者85°。
如图2、图9和图10所示,针板1的下侧面上开有让位槽12,让位槽12与上定刀2的前端相对设置。上定刀2包括上刀座21和上刀身22,上刀座21呈长条片状且具有弹性,上刀座21的后端与针板1连接,上刀身22位于上刀座21的前端且相对上刀座21向下凸起,上刀身22呈块状,上刀身22上朝向前端的侧面和上刀身22的底面相交处形成上刃口23,上定刀2的上刃口23与下动刀3的导向斜面35相对时上刃口23始终与导向斜面35抵靠。上刀身22呈长条形,上刀身22的长度方向与下动刀3的长度方向相交,上刀身22的宽度大于下动刀3上导向斜面35的宽度。上刀身22上朝向前端的侧面和上刀身22的底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作为优选,上刀身22上朝向前端的侧面和上刀身22的底面之间的夹角大小为60°或者70°或者85°。
如图2至图7以及图11所示,弹性压片4包括弹性固定部41和弹性压线部42,弹性固定部41呈长条形,弹性固定部41的一端固定在上定刀2上,42弹性压线部位于弹性固定部41的另一端,在自然状态下弹性压片4上的上夹线面43位于上定刀2的上刃口23的下方,弹性压线部42位于上定刀2的前方,弹性压线部42的底面为上述上夹线面43,弹性压线部42的底面与弹性压线部42朝向前方的侧面之间通过圆弧面44过渡。弹性压线部42位于上定刀2的前方能在下动刀3向后退回时先将面线6夹紧,再由上刃口23和下刃口32将面线6切断。
如图3所示,下动刀3的上侧面位于下夹线面31的前方还设有回位斜面37,回位斜面37与下夹线面31相接,回位斜面37自与下夹线面31相接处向下动刀3的前端斜向下设置,在上刃口23与回位斜面37相对时上定刀2和弹性压片4均处于自然状态,在切断面线6后下动刀3会进一步后退,使得上定刀2的上刃口23和弹性压片4的弹性压线部42均与下动刀3的回位斜面37相对。
驱动源可通过气缸或者电机51驱动其前后移动,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驱动源为电机51,具体来说,电机51固定在机架5上,下动刀3与电机51之间通过曲柄52和连杆53连接,曲柄52的一端与电机51的电机轴固定,连杆53的一端与下动刀3通过销轴铰接,曲柄52的另一端和连接的另一端铰接,电机51的电机轴正转或者反转使得曲柄52来回摆动,曲柄52来回摆动能带动连杆53前后移动从而实现下动刀3前后移动,电机51的两侧还设有两个传感器54,两个传感器54分别位于电机51的两侧,曲柄52与电机轴连接的一端设有呈扇形的触发片55,在曲柄52摆动时触发片55的两端能分别与两个传感器54作用并触发传感器54,传感器54被触发后会发送信号给控制器并由控制器控制电机51的转动方向及角度,来实现下动刀3的移动方向及位移。
如图3至图7所示,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在缝纫机缝第一针时,下动刀3由初始位置先向前移动至过线孔33与针孔11对齐的位置,此时机针带着面线6穿过针孔11和过线孔33并使得面线6被旋梭钩住,机针回退后下动刀3也向后退回,此时穿过过线孔33的面线6被下动刀3往后拉,当下动刀3向后退至弹性压片4的上夹线面43与下夹线面31贴靠时面线6被夹紧在弹性压片4和下动刀3之间,在上夹线面43与下夹线面31贴靠的时下动刀3在向后退时下刃口32与上刃口23交错形成剪切将面线6剪断,下动刀3继续后退直至弹性压片4的上夹线面43和下夹线面31分离放开面线6,通过将面线6的一段切掉使得缝制第一针时形成的面线6起缝线头较短,避免了起缝线头与底线之间形成鸟巢结构。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