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28300A - 用于火花塞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火花塞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28300A
CN1728300A CN 200510084556 CN200510084556A CN1728300A CN 1728300 A CN1728300 A CN 1728300A CN 200510084556 CN200510084556 CN 200510084556 CN 200510084556 A CN200510084556 A CN 200510084556A CN 1728300 A CN1728300 A CN 17283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terminal
voltage connection
stick
type ignition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8455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53469C (zh
Inventor
武山正一
青山雅彦
川井一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283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283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5346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53469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gnition Installation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火花塞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包括初级线圈机构(21)、次级线圈机构(13)、中心铁芯(11)、线圈壳体(35)、高压接线端子(40、100)、弹簧壳体(35)、以及介电树脂(72)。初级线圈机构(21)位于次级线圈机构(13)的径向外侧,次级线圈机构位于中心铁芯(11)的径向外侧。线圈壳体(26)位于初级线圈机构(21)的径向外侧。高压接线端子(40,100)位于次级线圈机构(13)的远端处。弹簧壳体(35)中保持着一个弹簧(48)。介电树脂(72)被填充在一个形成于线圈壳体(26)径向内侧的空间内。高压接线端子(40,100)的一开口端(45,102)与次级线圈(13)一次级绕线管(14)远端突伸部分的一环形拐角部分(20)相连接。

Description

用于火花塞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火花塞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
背景技术
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包括中心铁芯、外部铁芯、初级线圈机构和次级线圈机构。通过接通和切断初级线圈机构的电流供应,可在次级线圈机构中产生高电压。在次级线圈机构中产生的高电压经一高压接线端子输送给火花塞,其中,高压接线端子位于次级线圈机构的一(下)端。
如图23A所示,普通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具有一线圈壳体300,该壳体包括:中心铁芯302;次级线圈机构304,其位于中心铁芯302的径向外侧;以及初级线圈机构308,其位于次级线圈304的径向外侧。次级线圈机构304包括次级绕线管305和次级绕组306,其中的次级绕组缠绕在次级绕线管305上。初级线圈机构308包括初级绕线管309和初级绕组310,初级绕组缠绕在初级绕线管309上。
在次级绕线管305的下端安装有一个接线端板(第二接线端元件)317,其被制成管状的形式。在一弹簧壳体312内保持着一个管状的高压接线端子(第一接线端元件)315,其开口面向下方,其中的弹簧壳体315保持着一弹簧313。弹簧313位于高压接线端子315与火花塞(图中未示出)之间。高压接线端子315的一向上延伸部分与接线端板317相接触。因而,次级绕组306的下端利用接线端板317、高压接线端子315、以及弹簧313与火花塞连接起来。在由线圈壳体300下端、弹簧壳体312、高压接线端子315等元件形成的空间内填充了介电树脂319(可参见待审的第2000-133534号日本专利文件)。
但是,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可能在介电树脂上形成裂纹。在此方面,为铜合金(例如磷青铜)的接线端板317不能与介电树脂319很好地粘合,其中的介电树脂是用热固性环氧树脂制成的。另外,接线端板317的线性热膨胀系数与介电树脂319的膨胀系数不同。因而,如图23B所示,在起动和停止发动机时,如果在径向方向上产生了热应力,则就趋于在接线端板317与介电树脂319的分相界面321上产生裂纹。
接线端板317的边缘效应加剧了相界处的裂纹。这就意味着会在边缘317a及其周围树脂部分的附近产生热应力集中。这样,介电树脂319会开裂,该裂纹从接线端板317的边缘317a处开始延伸。这样的情况会造成介质击穿。
发明内容
本发明致力于解决上述的缺陷。因而,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可抑制棒式点火线圈装置的介电树脂(填充材料)中产生裂纹。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了一种用于火花塞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包括初级线圈机构、次级线圈机构、中心铁芯、线圈壳体、高压接线端子、弹簧壳体、以及介电树脂。初级线圈机构包括初级绕组和初级绕线管,其中,初级绕组缠绕在初级绕线管上。次级线圈机构位于初级线圈机构的径向内侧,其中,次级线圈机构包括次级绕组和次级绕线管,次级绕组缠绕在次级绕线管上,并在次级绕线管的远端突伸部分上制有环形的拐角部分。中心铁芯位于次级线圈机构的径向内侧。线圈壳体位于初级线圈机构的径向外侧。高压接线端子位于次级线圈机构的远端处,其中,高压接线端子被制为管状体的形式,其开口面向棒式点火线圈装置的近端,且高压接线端子与次级绕组的一端实现电连接。弹簧壳体中保持着一个弹簧,其用于使高压接线端子与火花塞实现电连接。介电树脂被填充在一个形成于线圈壳体径向内侧的空间内,其中,高压接线端子的开口端与次级绕线管远端突伸部分的环形拐角部分相连接。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还提供了一种用于火花塞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包括初级线圈机构、次级线圈机构、中心铁芯、线圈壳体、弹簧壳体、高压接线端子、以及介电树脂。初级线圈机构包括初级绕组和初级绕线管,其中,初级绕组缠绕在初级绕线管上。次级线圈机构位于初级线圈机构的径向内侧,其中,次级线圈机构包括次级绕组和次级绕线管,且次级绕组缠绕在次级绕线管上。中心铁芯位于次级线圈机构的径向内侧。线圈壳体位于初级线圈机构的径向外侧。弹簧壳体位于线圈壳体的远端侧,其中,弹簧壳体中保持着一个弹簧,该弹簧的一端与火花塞接触以在两者之间形成电连接。高压接线端子位于弹簧壳体一圆筒形近端部分的近端处,其中,高压接线端子被制为管状体的形式,其开口面向棒式点火线圈装置的近端,高压接线端子与次级绕组的一端实现电连接,且高压接线端子与弹簧的另一端相接触,从而在二者之间形成电连接。介电树脂被填充在一个形成于线圈壳体径向内侧的空间内,其中,高压接线端子的开口端与弹簧壳体圆筒形近端部分的内周面相连接。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还提供了一种用于火花塞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包括初级线圈机构、次级线圈机构、中心铁芯、线圈壳体、弹簧壳体、高压接线端子、以及介电树脂。初级线圈机构包括初级绕组和初级绕线管,其中,初级绕组缠绕在初级绕线管上。次级线圈机构位于初级线圈机构的径向内侧,其中,次级线圈机构包括次级绕组和次级绕线管,次级绕组缠绕在次级绕线管上。中心铁芯位于次级线圈机构的径向内侧。线圈壳体位于初级线圈机构的径向外侧。弹簧壳体位于线圈壳体的远端侧,其中,弹簧壳体中保持着一个弹簧,该弹簧的一端与火花塞接触以在两者之间形成电连接,弹簧壳体的一圆筒形近端部分位于其近端处。高压接线端子与次级线圈机构远端和弹簧壳体近端的至少之一相接触,其中,高压接线端子被制为管状体的形式,其开口面向棒式点火线圈装置的近端,高压接线端子与次级绕组的一端实现电连接,且高压接线端子与弹簧的另一端相接触,从而在二者之间形成电连接。介电树脂被填充在一个形成于线圈壳体径向内侧的空间内,其中,高压接线端子的开口端被次级绕线管的一远端突伸部分和弹簧壳体的圆筒形近端部分包围着。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还提供了一种用于火花塞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包括初级线圈机构、次级线圈机构、中心铁芯、线圈壳体、弹簧壳体、高压接线端子、以及介电树脂。初级线圈机构包括初级绕组和初级绕线管,其中,初级绕组缠绕在初级绕线管上。次级线圈机构位于初级线圈机构的径向内侧,其中,次级线圈机构包括次级绕组和次级绕线管,次级绕组缠绕在次级绕线管上。中心铁芯位于次级线圈机构的径向内侧。线圈壳体位于初级线圈机构的径向外侧。弹簧壳体位于线圈壳体的远端侧,其中,弹簧壳体中保持着一个弹簧,该弹簧的一端与火花塞接触以在两者之间形成电连接。高压接线端子位于弹簧壳体的近端处,其中,高压接线端子被制为管状的形式,其开口面向棒式点火线圈装置的远端,高压接线端子与次级绕组的一端实现电连接,且高压接线端子包括一第一接线端元件,其与弹簧的另一端相接触,以在二者之间形成电连接。介电树脂被填充在一个形成于线圈壳体径向内侧的空间内,其中,高压接线端子的开口端被设置在一个未被介电树脂填充的空间内。
附图说明
从下文的描述、后附的权利要求以及附图,可最为清楚地理解本发明及其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2A是对图1所示棒式点火线圈装置的一主要部分所作的放大视图;
图2B是图2A的示意图;
图3中的剖视图表示了第一实施方式第一种改型的一主要部分;
图4中的剖视图表示了第一实施方式第二种改型的一主要部分;
图5中的剖视图表示了第一实施方式第三种改型的一主要部分;
图6中的剖视图表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棒式点火线圈的一个主要部分;
图7中的剖视图表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第一种改型的一主要部分;
图8中的剖视图表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第二种改型的一主要部分;
图9中的剖视图表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第三种改型的一主要部分;
图10中的剖视图表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第四种改型的一主要部分;
图11中的剖视图表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第五种改型的一主要部分;
图12中的剖视图表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第六种改型的一主要部分;
图13中的剖视图表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第七种改型的一主要部分;
图14中的剖视图表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棒式点火线圈的一个主要部分;
图15中的剖视图表示了第三实施方式一种改型的一主要部分;
图16中的剖视图表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棒式点火线圈的一个主要部分;
图17中的剖视图表示了第四实施方式第二种改型的一主要部分;
图18中的剖视图表示了第四实施方式第三种改型的一主要部分;
图19中的剖视图表示了第四实施方式第四种改型的一主要部分;
图20中的剖视图表示了第四实施方式第五种改型的一主要部分;
图21中的剖视图表示了第四实施方式第六种改型的一主要部分;
图22中的剖视图表示了第四实施方式第七种改型的一主要部分;
图23A中的纵向剖视图表示了现有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以及
图23B是图23A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将介绍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的结构。如图1所示,该棒式点火线圈包括一线圈构件10、一高电压柱构件(图中未示出)、以及一控制构件60。线圈构件10在轴向上位于棒式点火线圈装置的中间部分。高电压柱构件位于棒式点火线圈装置的一端(底端)处。控制构件60位于棒式点火线圈装置的另一端(顶端)处。线圈构件10被插入到发动机缸盖上的一个塞孔(图中未示出)中,并通过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底端上的高电压柱构件(图中未示出)与一火花塞(点火塞)相连接。位于棒式点火线圈装置顶端上的控制构件60座压在发动机缸盖罩的顶面上。
在线圈构件10中,在从线圈构件中心向其径向外部的径向方向上,依次设置了中心铁芯11、次级线圈机构13、初级线圈机构21、壳体25、以及径向外铁芯32。中心铁芯11是用磁性材料制成的,且被制成圆柱棒的形式。次级线圈机构13包括次级绕线管14和次级绕组15。次级绕线管14是绝缘的,且被制成带有封底的圆筒体。次级绕组15缠绕在次级绕线管14上。从次级绕线管14的基部17突伸出一圆筒形的底端部(圆筒形远端部分)18(可参见图2)。初级线圈机构21被设置在次级线圈机构13的径向外部,且与次级线圈机构同心。
用绝缘材料制成的壳体25包括线圈壳体构件26和与线圈壳体构件制为一体的弹簧壳体构件35。圆筒形的线圈壳体构件26包括中间部分27、顶端部分28、以及底端部分29。径向外铁芯32的横截面为C型,其被安装到中间部分27的外周面上,并在径向上与中心铁芯11相对。线圈壳体构件26的顶端部分28被压装到一顶罩壳61中,下文将对该顶罩壳61进行介绍。
图2A是图1中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图2B是图2A的示意图。如图2A和图2B所示,与底端部分29相连的弹簧壳体构件35包括一圆筒形的顶端部分(圆筒形的近端部分)36、一底端保持部分37、以及一中间连接部分38。圆筒形顶端部分36的内径略大于次级绕线管14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外径。圆筒形顶端部分36与圆筒形底端部分18在轴向上(图中的高度方向)上略微重叠起来。图2B示意性地表示出图2A中那些与本发明直接有关的对应部件。
在圆筒形底端部分18与圆筒形顶端部分36之间设置了一个高压接线端子40。高压接线端子40是通过对铜合金圆板材料执行冲压拉伸来制成的,其包括一圆形的底壁部分41和一外周壁部分44,其中,外周壁部分从底壁部分41的边缘垂直地竖立着,并在轴向上向上延伸。在底壁部分41的中心处,制有一个锥形的凸起42,且略微地向上突起。高压接线端子40外周壁部分44的顶端向上延伸(高压接线端子40的开口面朝向上方),且作为外周壁部分44顶端的开口端45略微向径向外侧弯折。
外周壁部分44的内周面与次级绕线管14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外周面相啮合。开口端45与一环形的拐角部分20相接触,其中的拐角部分20是由圆筒形的底端部分18和一凸缘部分19组成的。在凸缘部分19的外边缘上制有一个环形的凸起19a,其沿轴向方向向下突伸。底壁部分41的顶面与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底面相接触。因而,锥形的凸起42将突入到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凹腔内。被保持部分37保持着的弹簧48的上端与高压接线端子40的底壁部分41相接触,以在两者之间形成电连接。另外,弹簧48的底端与火花塞(图中未示出)弹性地连接起来,从而在两者之间形成电连接。
在图1中,一底部压装部分52被压装到保持部分37中,其中的底部压装部分52位于高电压柱构件的圆筒形塞帽51的顶端。控制构件60包括顶罩壳61和一点火器65。顶罩壳61包括一接纳部分62、一上部压装部分63、一连接部分64等。
第一介电树脂(第一填充材料)70和第二介电树脂(第二填充材料)72被填充到如下的各个空间内:初级绕组23与线圈壳体构件26之间的空间,该空间位于初级绕组23的径向外侧;次级绕组15与初级绕线管22之间的空间,该空间位于次级绕组15的径向外侧;次级绕线管14的圆筒形底端部分18与弹簧壳体35圆筒形顶端部分36之间的空间;以及点火器65与接纳部分62之间的空间。
下面将介绍组装该棒式点火线圈装置的方法。高压接线端子40被安装到次级绕线管14的圆筒形底端部分18上。中心铁芯11被从次级绕线管14的上部开口插入到该绕线管的凹腔内。然后,使中心铁芯11的底端与次级绕线管14的基部17相接触。之后,将中心铁芯11和次级线圈机构13插入到初级绕线管22的凹腔中。
而后,将一个组合起来的构件插入到线圈壳体构件26中,直到使次级绕线管14上的圆筒形底端部分18与圆筒形顶端部分36接触为止,其中的组合构件包括中心铁芯11、次级线圈机构13、以及初级线圈机构21。在此操作之前或之后,将横截面为C型的径向外铁芯32安装到线圈壳体26的中间部分27上,通过将径向外铁芯32的横向开口或裂口张大,就能完成上述的安装操作。与此同时,外周壁部分44被夹置在圆筒形底端部分18与圆筒形顶端部分36之间。另外,弯折的开口端45与环形的拐角部分20相接触,拐角部分20是凸缘部分19与圆筒形底端部分18之间的连接部分。这样就完成了线圈构件10的组装工作。而后,将高电压柱构件的塞帽51安装到线圈构件10的底端上。在该组装过程中,将弹簧48插入到弹簧壳体35的圆筒形顶端部分36,并将塞帽51的下压装部分52压入到保持部分37中,从而使弹簧48的顶端与高压接线端子40底壁部分41的底面相接触。
然后,将点火器65和接线端66安装到顶罩壳61中。径向外铁芯32的顶端和线圈壳体构件26的上部28被压装到顶罩壳61上压装部分63的径向内侧中。之后,将次级绕组15和初级绕组23与接线端66等构件在电路上连接起来。然后,从顶罩壳61将环氧树脂注入到顶罩壳61中点火器65周围的空间内。之后,环氧树脂流到线圈壳体26中,由此,环氧树脂填充了次级绕组15与初级绕线管22之间的空间、以及次级绕线管14与线圈壳体26的圆筒形顶端部分28之间的空间。此条件下,次级绕线管14的圆筒形底端部分18与弹簧壳体35圆筒形顶端部分36之间的空间是连通的,因而被环氧树脂填充满。环氧树脂在受热时发生硬化,从而,环氧树脂成为了顶罩壳61的第一介电树脂70和线圈构件10的第二介电树脂72。
下面将介绍本发明的工作效果。棒式点火线圈装置的效果是广泛公知的,该效果与本发明没有直接的关系。因而,文中略去对棒式点火线圈装置效果的描述。按照本发明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首先,不易于在高压接线端子40开口端45附近的第二介电树脂72中形成裂纹。其中的原因在于:事先将开口端45在径向上向外弯折,而后,使弯折的开口端45与环形拐角部分20相接触,拐角部分包括次级绕线管14的圆筒形底端部分18和凸缘部分19。
因而,从图2A、2B可明显地看出,开口端45向径向外侧略微地弯折。因而,不易于在外边缘或内边缘处出现应力集中。另外,由于开口端45与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外周面相接触,所以,在圆筒形底端部分18与开口端45之间基本上不存在任何第二介电树脂72。另外,由于开口端45进入到了环形的拐角部分20中,所以,开口端45不大可能与圆筒形底端部分18分离开,其中,拐角部分20是由圆筒形底端部分18和凸缘部分19形成的。因此,不易于形成分界表面。
作为第二项工作效果,由于线圈壳体构件26和弹簧壳体构件35被制成一体,所以易于模制壳体25。作为本发明的第三项工作效果,由于高压接线端子40的底壁部分41包括锥形的凸起42,所以能精确地对高压接线端子40进行定位,其中的凸起42被顶入到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凹腔内。
图3、4和图5表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改型。在图3所示的第一改型中,第二绕线管14底部17凸缘部分19上并未制有环形的凸起19a,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则制有凸起19a。本改型中凸缘部分19的底面却是一个环形的倾斜面19b。高压接线端子40外周壁部分44的开口端45与位于倾斜面19b根部处的环形拐角部分20相接触。其它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均相同。
在图4所示的第二改型中,高压接线端子100的环周壁部分101的开口端102是锥缩的,且与凸缘部分19的底面相接触。在此结构中,开口端102只具有一个边缘,该边缘与凸起部分19的底面相接触。因而,不易于在第二介电树脂72中形成向上扩展的裂纹。
在图5所示的第三改型中,高压接线端子40的外周壁部分44的开口端45的内边缘与一环形板105相接触,其中,开口端45在径向方向上被向外弯折。环形板105是用比次级绕线管14柔软的柔性材料制成的。环形板105被压向凸缘部分19的底面。利用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内边缘略微地接合到环形板105中,第二介电树脂72基本上不会进入到内边缘的周围。因而,不易于产生裂纹。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那些与第一实施方式棒式点火线圈装置中部件类似的部件将用相同的数字标号指代。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外周壁部分的开口端与弹簧壳体的圆筒形顶端部分相接触。如图6所示,次级绕线管14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几乎完全相同。在高压接线端子110的底壁部分111的中心处制有一个凸起112,该凸起的突出方向与外周壁部分113的延伸方向(图6中的向上方向)相同。凸起112的高度(深度)大于外周壁部分113的高度。外周壁部分113的外周面与圆筒形顶端部分36的内周面相接合。圆筒形顶端部分36的顶端超出开口端114进一步地延伸向棒式点火线圈装置的顶端。此外,在凸起112与圆筒形底端部分18具有一个很小的空间,其中,圆筒形顶端部分18被包含在次级绕线管14的远端突伸部分中。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高压接线端子110的开口端114的外边缘与圆筒形顶端部分36的内周面相接触。因而,在外边缘与内周面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第二介电树脂72。这样,开口端114附近的第二介电树脂中就不容易产生裂纹。另外,开口端114的内边缘位于次级绕线管14圆筒形底端部分18外周面的附近。因而,不易于产生裂纹。
在图7到图13中表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各种改型。在图7所示的第一种改型中,高压接线端子120的外周壁部分122与弹簧壳体35的圆筒形顶端部分36相接合。开口端123与圆筒形顶端部分36的顶端位于同样的位置,且开口端123的外边缘与圆筒形顶端部分36相接触。设置了一个横截面为L型的环形中间部件124,其位于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底面与高压接线端子120的底壁部分121之间、以及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底部外周面与高压接线端子120环周壁部分122之间。开口端123的内边缘与中间部件124的外周面相接触。开口端123的外边缘与圆筒形顶端部分36相接触,且开口端123的内边缘接触到中间部件124。因而,第二介电树脂72中不大可能产生裂纹。
在图8所示的第二种改型中,高压接线端子125包括一底壁部分126和一环周壁部分127。在平直的底壁部分126上既没有制出凹陷、也没有制出凸起。环周壁部分127与弹簧壳体35圆筒形顶端部分36的内周面相接合。开口端128的外边缘接触圆筒形顶端部分36的内周面。开口端128的内边缘与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外周面相接触。如图9中的第三改型所示,在次级绕线管14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底端上制有一基部130。
在图10所示的第四种改型中,高压接线端子135包括一底壁部分136和一环周壁部分137。在底壁部分136的中心处,设置了一个突出的凸起138,其突起方向与环周壁部分137的方向相反(图10中的向下方向)。环周壁部分137开口端139的外边缘与圆筒形顶端部分36的内周面相接触。开口端139内边缘所在位置靠近次级绕线管14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外周面。在图11所示的第五种改型中,基部140被制成略微高于次级绕线管14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底部。在基部140的下方形成了圆筒形顶端部分18的凹腔141。高压接线端子143包括一底壁部分144和一环周壁部分145。环周壁部分145被弹簧壳体35的圆筒形顶端部分36保持着。开口端146与圆筒形顶端部分36的内周面相接触。
在图12所示的第六种改型中,在次级绕线管14的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底端上制有一个基部150。高压接线端子155的环周壁部分158被弹簧壳体35的圆筒形顶端部分36保持着。在高压接线端子155的底壁部分156上,一体地制有一个凸起157,其突伸向下方。开口端159与圆筒形顶端部分36的内周面相接触。另外,在图13所示的第七种改型中,在次级绕线管14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中点处形成了一个基部160。高压接线端子165的环周壁部分168被弹簧壳体35的圆筒形顶端部分36保持着。在高压接线端子165的底壁部分166上,一体地制有一个凸起167,其突伸向下方。开口端169与圆筒形顶端部分36的内周面相接触。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到第七种改型能达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那些与第一实施方式棒式点火线圈装置中部件类似的部件将用相同的数字标号指代。
在图14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中,高压接线端子的外周壁部分的开口端被次级绕线管的底端和弹簧壳体的顶端环绕着。换言之,开口端附近的介电树脂被次级绕线管的底端和弹簧壳体的顶端挡住了。这就意味着次级绕线管14的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下半部分170的外径小于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上半部分171的外径,其中,圆筒形底端部分18被包含在次级绕线管14的远端突伸部分中。因而,在上下两半部分之间形成了一个环形的台阶部分173。
高压接线端子175的环周壁部分178与下半部分171的外周面相接合,并与弹簧壳体35圆筒形的顶端部分36相接合。环周壁部分178的开口端179与台阶部分173略微分开。底壁部分176的凸起177突伸到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凹腔中。弹簧壳体35的圆筒形顶端部分36与环周壁部分178的外周面相接合。圆筒形顶端部分36的顶端与台阶部分173接触。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开口端179及其周围的第二介电树脂被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下半部分、台阶部分173、以及圆筒形顶端部分36环包着。因而,限制了从开口端179的外边缘和内边缘处引发的裂纹的形成。
在图15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一种改型中,次级绕线管14的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台阶部分173与弹簧壳体35圆筒形顶端部分36之间存在一个空间(而非接触)。高压接线端子180的环周壁部分182的开口端183与台阶部分173相接触。弹簧壳体35的圆筒形顶端部分36与环周壁部分182的外周面相接合。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那些与第一实施方式棒式点火线圈装置中部件类似的部件将用相同的数字标号指代。
第四实施方式被表示在图16中。在该实施方式中,高压接线端子包括第一接线端元件和环形的第二接线端元件,其中的第一接线端元件被制成管状的形式。第一接线端元件的一个开口面朝向下方。具体来讲,在次级绕线管14的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下侧,沿径向方向为环氧树脂设置了一通流孔200,其中,圆筒形底端部分18属于次级绕线管14的远端突伸部分。第一接线端元件202包括一底壁部分203和一环周壁部分205。在底壁部分203的中心处,设置了一个凸起204,其突伸方向与环周壁部分205的延伸方向相反。
凸起204的外周面松旷地与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内周面接合着。环周壁部分205的外周面与弹簧壳体35的圆筒形顶端部分36相接合。环形的第二接线端元件208位于一底板部分203与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底端之间。环形第二接线端元件208的内径略大于凸起204的外径。另外,环形第二接线端元件208的外径略小于环周壁部分205的外径。
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底端与第二接线端元件208的顶面相接触。因而,环氧树脂不会在次级绕线管14的外部与内部之间循环流动。这样,环氧树脂将流经通流孔200。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被制成管状形式的第一接线端元件202环周壁部分205的开口面朝向下方。因而,在开口端206的周围基本上不存在介电树脂72。因而,不易于形成从开口端206的边缘出发的裂纹。另外,第二接线端元件208的外边缘与第一接线端元件202的底壁部分203相接触。因而,其周围的第二介电树脂72不容易产生裂纹。
下面将介绍第四实施方式的各种改型。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种改型中,作为备选方案,制在次级绕线管14圆筒形底端部分18上的通流孔200也可被设置在圆筒形底端部分18中间部位的上侧。因而,可将通流孔200设置在高于凸起204顶端的上侧。
在图17所示的第二种改型中,通流孔215被制在次级绕线管14的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下侧。在第一接线端元件217的底壁部分218的中心处,设置了一个凸起221,其突伸方向与环周壁部分219的延伸方向(图17中的向下方向)相同。环周壁部分219与弹簧壳体35的圆筒形顶端部分36相接合。在图18所示的第三种改型中,次级绕线管14包括基部225,其位于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下端。在基部225中沿径向制出了一个通流孔226。第一接线端元件230包括一环周壁部分233和一底壁部分231,底壁部分231上设置有一个向下突伸的凸起232。
在图19所示的第四种改型中,次级绕线管14包括一底壁部分235,其位于圆筒形底端部分18下端的上侧。在底壁部分235的下方,形成了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凹腔236。在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下端部分,沿径向方向制有一通流孔237。第一接线端元件240包括底壁部分241和环周壁部分243,其中的环周壁部分243与弹簧壳体35的圆筒形顶端部分36相接合。第二接线端元件244位于底壁部分241与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下端之间。
在图20所示的第五种改型中,在一凸缘部分245上沿径向制有一通流孔246,其中的凸缘部分被制在次级绕线管14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下端处。第一接线端元件250的环周壁部分253与弹簧壳体35的圆筒形顶端部分36相接合。第二接线端元件255的外径小于第一接线端元件250底壁部分251的外径。第二接线端元件255的外边沿被次级绕线管14的凸缘部分245环包着。
在图21所示的第六种改型中,在次级绕线管14的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外周面上接合有一个套管260。套管260的顶端与台阶部分173相接触,套管260的底端与圆筒形底端部分18平齐。在圆筒形底端部分18和套管260上制有一通流孔262。第二接线端元件265位于第一接线端元件263与套管260之间。第二接线端元件265的外径在一个范围内进行选择,该范围是指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外径与套管260外径之间的范围。第二接线端元件外边沿的上缘与套管260接触,第二接线端元件外边沿的下缘与底壁部分264接触。
在图22所示的第七种改型中,在次级绕线管14的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下端制有通流孔278。第一接线端元件270的环周壁部分273与弹簧壳体35的圆筒形顶端部分36相接合。圆筒形顶端部分36向上延伸而超出第二接线端元件275。第二接线端元件275位于圆筒形底端部分18的下端与底壁部分271之间。第二接线端元件275外边沿的下缘与底壁部分271接触,第二接线端元件275外边沿的上缘位于圆筒形顶端部分36上端附近。
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到第七种改型能达到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容易地认识到其它的优点和改型。因而,在宽泛的范围上,本发明并不限于上文表示和描述的具体细节、代表性的装置、以及示例性的实例。

Claims (17)

1、一种用于火花塞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包括:
初级线圈机构(21),其包括初级绕组(23)和初级绕线管(22),其中,初级绕组(23)缠绕在初级绕线管(22)上;
次级线圈机构(13),其位于初级线圈机构(21)的径向内侧,其中:
次级线圈机构(13)包括次级绕组(15)和次级绕线管(14);
次级绕组(15)缠绕在次级绕线管(14)上;以及
次级绕线管(14)的远端突伸部分上制有一环形的拐角部分(20);
中心铁芯(11),其位于次级线圈机构(13)的径向内侧;
线圈壳体(26),其位于初级线圈机构(21)的径向外侧;
高压接线端子(40,100),其位于次级线圈机构(13)的远端处,其中:
高压接线端子(40,100)被制为管状的形式,其开口面向棒式点火线圈装置的近端;以及
高压接线端子(40,100)与次级绕组(15)的一端实现电连接;
弹簧壳体(35),其保持着一个弹簧(48),以使得高压接线端子(40,100)与火花塞实现电连接;以及
介电树脂(72),其被填充在一个形成于线圈壳体(26)径向内侧的空间内,其中,高压接线端子(40,100)的一开口端(45,102)与次级绕线管(14)的远端突伸部分的环形拐角部分(20)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高压接线端子(40、100)的开口端(45、102)被制成为在径向上向外弯折的开口端和在轴向上锥缩的开口端中的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远端突伸部分包括一圆筒形的远端部分(18);以及
圆筒形的远端部分(18)包括一凸缘部分(19),在该凸缘部分中形成所述的环形拐角部分(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线圈壳体(26)与弹簧壳体(35)被制成一体。
5、一种用于火花塞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包括:
初级线圈机构(21),其包括初级绕组(23)和初级绕线管(22),其中,初级绕组(23)缠绕在初级绕线管(22)上;
次级线圈机构(13),其位于初级线圈机构(21)的径向内侧,其中:
次级线圈机构(13)包括次级绕组(15)和次级绕线管(14);以及
次级绕组(15)缠绕在次级绕线管(14)上;
中心铁芯(11),其位于次级线圈机构(13)的径向内侧;
线圈壳体(26),其位于初级线圈机构(21)的径向外侧;
弹簧壳体(35),其位于线圈壳体(26)的远端侧,其中,弹簧壳体(35)中保持着一个弹簧(48),弹簧的一端与火花塞接触以在两者之间形成电连接;
高压接线端子(110、120、125、135、143、155、165),其位于弹簧壳体(35)的一圆筒形近端部分(36)的近端处,其中:
高压接线端子(110、120、125、135、143、155、165)被制为管状的形式,其开口面向棒式点火线圈装置的近端;
高压接线端子(110、120、125、135、143、155、165)与次级绕组(15)的一端实现电连接;以及
高压接线端子(110、120、125、135、143、155、165)与弹簧(48)的另一端相接触,以在二者之间形成电连接;以及
介电树脂(72),其被填充在一个形成于线圈壳体(26)径向内侧的空间内,其中,高压接线端子(110、120、125、135、143、155、165)的一开口端(114、123、128、139、146、159、169)与弹簧壳体(35)的圆筒形近端部分(36)的内周面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高压接线端子(110、120、125、135、143、155、165)的开口端(114、123、128、139、146、159、169)位于弹簧壳体(35)的圆筒形近端部分(36)的近端的远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间部件(124),其被安装在次级绕线管(14)的圆筒形远端部分上,其中,高压接线端子(120)的开口端(123)与中间部件(124)的外周面相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线圈壳体(26)与弹簧壳体(35)被制成一体。
9、一种用于火花塞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包括:
初级线圈机构(21),其包括初级绕组(23)和初级绕线管(22),其中,初级绕组(23)缠绕在初级绕线管(22)上;
次级线圈机构(13),其位于初级线圈机构(21)的径向内侧,其中:
次级线圈机构(13)包括次级绕组(15)和次级绕线管(14);以及
次级绕组(15)缠绕在次级绕线管(14)上;
中心铁芯(11),其位于次级线圈机构(13)的径向内侧;
线圈壳体(26),其位于初级线圈机构(21)的径向外侧;
弹簧壳体(35),其位于线圈壳体(26)的远端侧,其中,
弹簧壳体(35)中保持着一个弹簧(48),弹簧的一端与火花塞接触以在两者之间形成电连接;以及
弹簧壳体(35)的圆筒形近端部分(36)位于弹簧壳体(35)的近端处;
高压接线端子(175、180),其与次级线圈机构(13)的远端和弹簧壳体(35)近端的至少之一相接触,其中:
高压接线端子(175、180)被制为管状体的形式,其开口面向棒式点火线圈装置的近端;
高压接线端子(175、180)与次级绕组(15)的一端实现电连接;以及
高压接线端子(175、180)与弹簧的另一端(48)相接触,从而在二者之间形成电连接;以及
介电树脂(72),其被填充在一个形成于线圈壳体(26)径向内侧的空间内,其中,高压接线端子(175、180)的一开口端(179、183)被次级绕线管(14)的一远端突伸部分和弹簧壳体(35)的圆筒形近端部分(36)包围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高压接线端子(175、180)的开口端(179、183)被保持在次级绕线管(14)的远端突伸部分与弹簧壳体(35)的圆筒形近端部分(36)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次级绕线管(14)的远端突伸部分上制有一环形台阶部分(173);
环形台阶部分(173)面向棒式点火线圈装置的远端;
高压接线端子(180)的开口端(183)与环形台阶部分(173)相接触;以及
弹簧壳体(35)的圆筒形近端部分(36)的近端位于高压接线端子(180)的开口端(183)的附近。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线圈壳体(26)与弹簧壳体(35)被制成一体。
13、一种用于火花塞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包括:
初级线圈机构(21),其包括初级绕组(23)和初级绕线管(22),其中,初级绕组(23)缠绕在初级绕线管(22)上;
次级线圈机构(13),其位于初级线圈机构(21)的径向内侧,其中:
次级线圈机构(13)包括次级绕组(15)和次级绕线管(14);以及
次级绕组(15)缠绕在次级绕线管(14)上;
中心铁芯(11),其位于次级线圈机构(13)的径向内侧;
线圈壳体(26),其位于初级线圈机构(21)的径向外侧;
弹簧壳体(35),其位于线圈壳体(26)的远端侧,其中,弹簧壳体(35)中保持着一个弹簧(48),弹簧的一端与火花塞接触以在两者之间形成电连接;
高压接线端子,其位于弹簧壳体(35)的近端处,其中:
高压接线端子被制为管状的形式,其开口面向棒式点火线圈装置的远端;
高压接线端子与次级绕组(15)的一端实现电连接;以及
高压接线端子包括第一接线端元件(202、217、230、240、250、263、270),其与弹簧(48)的另一端相接触,以在二者之间形成电连接;以及
介电树脂(72),其被填充在一个形成于线圈壳体(26)径向内侧的空间内,其中,高压接线端子的一开口端(206、220、239、247、256、267、276)被设置在一个未被介电树脂(72)填充的空间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接线端元件(202、217、230、240、250、263、270)包括环周壁部分(205、219、233、243、253、266、273),其被弹簧壳体(35)的一圆筒形近端部分(36)的内周面保持着。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高压接线端子的第一接线端元件(202、217、230、240、250、263、270)包括底壁部分(203、218、231、241、251、264、271);
高压接线端子还包括第二接线端元件(208、222、238、244、255、265、275),其位于第一接线端元件(202、217、230、240、250、263、270)的底壁部分(203、218、231、241、251、264、271)与次级绕线管(14)的一远端突伸部分之间;
第二接线端元件(208、222、238、244、255、265、275)被制成管状形式;以及
第二接线端元件(208、222、238、244、255、265、275)的一外边沿位于次级绕线管(14)的远端突伸部分与第一接线端元件(202、217、230、240、250、263、270)的底壁部分(203、218、231、241、251、264、271)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弹簧壳体(35)的圆筒形近端部分(36)的近端向棒式点火线圈装置的近端的延伸,超出第二接线端元件(244、275)。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线圈壳体(26)与弹簧壳体(35)被制成一体。
CNB2005100845564A 2004-07-27 2005-07-27 用于火花塞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 Active CN10035346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18737 2004-07-27
JP218737/2004 2004-07-27
JP152985/2005 2005-05-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8300A true CN1728300A (zh) 2006-02-01
CN100353469C CN100353469C (zh) 2007-12-05

Family

ID=35927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845564A Active CN100353469C (zh) 2004-07-27 2005-07-27 用于火花塞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353469C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96123A (zh) * 2009-04-14 2012-03-28 雷诺股份公司 用于射频点火系统的具有优化结构的高电压谐振器-放大器
CN103779055B (zh) * 2012-10-17 2016-12-07 株式会社电装 用于内燃机的点火线圈
CN111261393A (zh) * 2018-11-30 2020-06-09 博格华纳路德维希堡有限公司 点火线圈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67097B2 (ja) * 1995-04-13 2002-03-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用部材、電気接続用部材を用いた内燃機関点火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707851B2 (ja) * 1996-01-18 2005-10-19 阪神エレクトリック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点火コイル
ES2280458T3 (es) * 1997-02-14 2007-09-16 Denso Corporation Bobina de encendido del tipo de barra que tiene una estructura mejorada para evitar las fisuras o las descargas electricas.
JP3844094B2 (ja) * 1997-04-23 2006-11-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点火コイルの高圧端子側接続装置
JPH11265832A (ja) * 1998-03-17 1999-09-28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3546991B2 (ja) * 1998-10-27 2004-07-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点火コイルおよび二次スプール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96123A (zh) * 2009-04-14 2012-03-28 雷诺股份公司 用于射频点火系统的具有优化结构的高电压谐振器-放大器
CN102396123B (zh) * 2009-04-14 2014-04-09 雷诺股份公司 用于射频点火系统的具有优化结构的高电压谐振器-放大器
CN103779055B (zh) * 2012-10-17 2016-12-07 株式会社电装 用于内燃机的点火线圈
CN111261393A (zh) * 2018-11-30 2020-06-09 博格华纳路德维希堡有限公司 点火线圈
CN111261393B (zh) * 2018-11-30 2023-08-08 博格华纳路德维希堡有限公司 点火线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353469C (zh) 2007-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373C (zh) 电气连接件,内燃机点火设备和其制造方法
CN102792535B (zh) 火花塞帽
CN1049395A (zh) 点火线圈
CN1043070C (zh) 点火线圈
CN1067144C (zh) 陶瓷加热器
CN1142009A (zh) 用于内燃机的点火线圈
CN1282868A (zh) 压力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862723A (zh)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装置
US10037846B2 (en) Ignition coil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KR20140003450A (ko) 절연이 향상된 점화 코일을 포함하는 코로나 점화기
CN1039444C (zh) 内燃机的点火线圈
CN1051599C (zh) 倾斜绕组电磁线圈及用该电磁线圈的内燃机点火线圈
US20170040104A1 (en) Ignition coil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728300A (zh) 用于火花塞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
CN1652265B (zh) 具有内部连接结构的棒状点火线圈
CN1744399A (zh) 耐用性提高的火花塞
US20060021608A1 (en) Stick ignition coil apparatus for ignition plug
CN1784791A (zh) 用于压电控制的燃料喷射阀的致动器单元
CN101055794A (zh) 点火线圈
CN101950639B (zh) 绝缘子
CN1096089C (zh) 用于行输出变压器的模制构件
JP2009508312A (ja) 点火プラグ
CN100538935C (zh) 小直径点火线圈
CN1581612A (zh) 用于内燃机的点火装置
US20130052844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electric component and electrical compon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