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19846A - 用于通信的方法和设备,以及计算机产品 - Google Patents

用于通信的方法和设备,以及计算机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19846A
CN1719846A CNA2004100956613A CN200410095661A CN1719846A CN 1719846 A CN1719846 A CN 1719846A CN A2004100956613 A CNA2004100956613 A CN A2004100956613A CN 200410095661 A CN200410095661 A CN 200410095661A CN 1719846 A CN1719846 A CN 17198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device
radio communication
wlan
callback
ph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9566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19846B (zh
Inventor
原政博
森信一郎
藤野信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7198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198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7198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1984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6Communication-related supplementary services, e.g. call-transfer or call-hol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253Telephone sets using digital voice transmission
    • H04M1/2535Telephone sets using digital voice transmission adapted for voice communication over an Internet Protocol [IP]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2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where the received signal is a wanted sign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用于通信的方法和设备,以及计算机产品。在其中安装有PHS和WLAN的便携式电话中,只要PHS位于覆盖区中就使用PHS来待机。在只有PHS为接通的PHS待机期间收到来呼时,接通WLAN的电源。如果WLAN处于覆盖区内,则立即中断来呼并马上由WLAN发送VoIP呼叫(回呼)。此时,将PHS关闭。另一方面,如果WLAN在收到来呼时位于覆盖区之外,则同样中断来呼,随后关闭WLAN并由PHS发送VoIP呼叫。

Description

用于通信的方法和设备,以及计算机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多个无线通信装置的语音通信设备中的供电控制。
背景技术
在便携式电话(包括PHS)领域,对实现所谓的IP(因特网协议)电话的需求正在增加,所述IP电话通过使用因特网或者类似的IP网络来取代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降低了电话费用。便携式电话的公共无线网络覆盖广阔的覆盖区,但是带宽窄。另一方面,WLAN(无线LAN)具有宽的带宽,但是覆盖狭小的覆盖区(例如公司、住宅、公众热点(publichot spot))。为了补偿这些缺陷,已经提出了包括多个通信接口(例如PHS、WLAN)的通信终端。
然而,这种终端需要无缝地切换这些接口以使得语音通信可以连续。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在终端中使用一种称为VoIP(基于IP的语音)的技术,该技术表示在IP上的语音通信。即,在IP上连接通过各接口的通信,以执行VoIP通信。由于WLAN通信经常在IP上相连,所以可以原样地使用VoIP,但是在PHS中,有必要在由PPP进行IP连接之后使用VoIP。这使得可以实现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3-319010或者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4-129024中公开的无缝漫游。
由于具有多个通信接口的终端有必要对每个接口供电,所以功耗增加。特别地,WLAN的功耗很高。结果,不利地,终端的待机时间变得较短。为了减小功耗并增长待机时间,正如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2-135203中所公开的,已经提出了以功耗相对较低的窄频带波接收电路来待机,并且在收到来呼(incoming call)时向中频带或宽频带波接收电路供电。
然后,在常规技术中,如同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2-135203的说明第八实施例的图13中所述,即使在中频带或者宽频带波中进行通信期间,也持续向窄频带接收电路供电。结果,消耗了额外的电力。另外,不利地,即使在中频带或者宽频带波中进行通信期间也可能收到其它来呼,这使得控制复杂。此外,当终端在窄频带波的覆盖区之外时,该终端不能收到任何来呼,即使它处于中频带或者宽频带波的覆盖区之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至少解决常规技术中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语音通信方法包括:检测向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来呼;当检测到来呼时向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供电;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是否能够执行通信;根据确定的结果,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中选择一个无线通信装置;以及使用该无线通信装置对来呼的主叫方进行回呼。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语音通信设备包括:检测单元,其检测向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来呼;供电单元,当检测到来呼时,其向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供电;确定单元,其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是否能够执行通信;选择单元,其根据确定的结果,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中选择一个无线通信装置;以及回呼单元,其使用该无线通信装置回呼该来呼的主叫方。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可以实现根据本发明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存储根据本发明的计算机程序。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在以下对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中阐明或在结合附图阅读该详细说明时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语音通信设备的外观图;
图2是该语音通信设备的硬件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在初始状态处于PHS覆盖区之外的语音通信设备的状态转移图;
图4是在初始状态处于PHS覆盖区之内的语音通信设备的状态转移图;
图5是语音通信设备的功能结构的说明图;
图6是当语音通信设备在语音待机期间收到来呼时进行的语音通信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7是当语音通信设备在VoIP待机期间收到来呼时进行的语音通信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语音通信设备的功能结构的说明图;
图9是用于改变语音通信设备中的WLAN待机时间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0是在WLAN覆盖区内语音通信设备在语音待机期间收到来呼时的状态转移图;
图11是在WLAN覆盖区内发出VoIP呼叫的语音通信设备的状态转移图;
图12是在WLAN覆盖区内发出普通呼叫的语音通信设备的状态转移图;
图13是在WLAN覆盖区内的语音通信设备在VoIP待机期间收到来呼时的状态转移图;
图14是在WLAN覆盖区内发出呼叫的语音通信设备的状态转移图;
图15是在WLAN覆盖区之外的语音通信设备在语音待机期间收到来呼时的状态转移图;
图16是在WLAN覆盖区之外发出VoIP呼叫的语音通信设备的状态转移图;
图17是在WLAN覆盖区之外发出普通呼叫的语音通信设备的状态转移图;
图18是只有WLAN的设备100在WLAN覆盖区内处于VoIP待机期间收到来呼时的状态转移图;
图19是只有WLAN的设备100在WLAN覆盖区内发出呼叫的状态转移图;
图20是只有WLAN的设备100在WLAN覆盖区之外处于VoIP待机状态时的状态转移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语音通信方法、语音通信设备、计算机产品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语音通信设备的外观图,即,正视图、后视图、侧视图以及顶视图。语音通信设备100具有和常规便携式电话基本相同的外观和尺寸。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设备100在其上背侧具有卡槽101,用于向其中插入CF型PHS卡。
图2是设备100的硬件结构的说明图。标号200表示向设备100中的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201表示控制整个设备100的CPU,202表示存储计算机程序和/或数据的存储器。标号203表示用于各种操作的按钮,例如数字键和十字键(cross key),204表示用于显示菜单等的液晶显示器,205表示用于向设备100输入语音的麦克风,206表示用于向设备100的外部输出语音的扬声器。标号207表示用于控制与CS(小区站)的无线通信的PHS接口。这些元件和常规便携式电话中的那些元件相同,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设备100除了具有PHS接口207外,还具有基于IEEE802.11b来控制无线通信的WLAN接口208。
特别地,PHS接口207为CF型PHS卡,这里假定其被插入设备100的卡槽101中。由此,设备100具有既包括PHS接口207又包括WLAN接口208的硬件结构(1),或者具有只包括WLAN接口208的硬件结构(2),不过,除非另外指出,以下说明是对于硬件结构(1)的。
由于硬件结构(1)在PHS和WLAN之间切换时会产生中断电话通话的问题,所以设备100通过利用上述的常规技术实现无缝漫游。另一方面,对于功耗高和待机时间短的问题,设备100在尽可能长的时间里仅接通PHS而关闭WLAN而主要以PHS待机,从而在待机期间节省电力。更具体地说,只要设备100仍在PHS的覆盖区之内,它就以PHS待机,而不管它处于WLAN覆盖区之内还是之外,并且仅仅当设备100处于PHS的覆盖区之外并处于WLAN覆盖区之内时,它才以WLAN待机。
图3和4是用于解释设备100以PHS和WLAN中的哪一个来待机的状态转移图。图3表示设备100在由实心圆表示的初始状态(即,当打开设备100时)处于PHS覆盖区之外的示例,而图4表示设备100在PHS覆盖区之内的示例。“语音待机”表示PHS待机状态。在PHS待机状态中,PHS接通而WLAN关闭。“VoIP待机”表示WLAN待机状态。在WLAN待机状态中,PHS基本为关闭(确切地说,PHS被周期性地接通以间断地接收)而WLAN为接通。“On待机”表示如下状态:该状态中,设备100不能由PHS和WLAN中任一个接收任何呼叫,而是由PHS等待来呼。
接收到来呼时,设备100选择一种连接到主叫方的方法(例如,使用PHS或者WLAN中的一个),并通过所选择的方法建立到主叫方的连接。本发明的特点就在于这个功能,因此下面主要对该功能进行说明。
图5是设备100的功能结构的说明图。标号500表示对设备100的呼叫/接收操作进行控制的呼叫/接收控制器。这些操作和常规便携式电话的那些操作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在本发明中,所述操作包括如下处理:在PHS呼叫接收之后马上中断来呼,并通过PHS或者WLAN回呼从主叫方检索单元54通告的IP电话号码。由图2所示的CPU 201实现呼叫/接收控制器500。
标号501表示控制与CS的无线通信的PHS通信单元。标号502表示对基于IEEE 802.11b的无线通信进行控制的WLAN通信单元。由图2所示的PHS接口207实现PHS通信单元501,由WLAN接口208实现WLAN通信单元502。
标号503表示存储多个电话号码的主叫方DB(数据库)。在主叫方DB 503中,各主叫方的:(1)作为公共交换电话网上的标识信息的电话号码(固定线电话或者便携式电话的电话号码),和(2)作为IP网络上的标识信息的电话号码(具体地说,“050-XXXX-XXXX”或者SIP地址)被彼此对应地存储。由图2所示的存储器202实现主叫方DB 503。
在此,为了说明的方便,假定电话号码(1)和(2)是物理上的同一电话的标识信息。然而,例如,对于一个主叫方,可以将电话1的电话号码和电话2的电话号码彼此对应地存储。然而,如后文所述,当收到来自电话号码(1)的电话的来呼时,设备100中断该来呼并回呼电话号码(2)。因此,所述主叫方实际上不能收到该回呼,除非电话1和电话2物理上彼此接近。
标号504表示主叫方检索单元,其从主叫方DB 503中检索与主叫方的电话号码(即,从呼叫/接收控制器500通告的源电话号码)对应的IP电话号码。由图2所示的CPU 201实现主叫方检索单元504。
标号505表示PHS/WLAN选择器,其选择PHS通信单元501和WLAN通信单元502中的任一个以回呼主叫方。由图2所示的CPU 201实现PHS/WLAN选择器505。
标号506表示电源单元,其向PHS通信单元501和WLAN通信单元502供电用于其操作。标号507表示供电控制器,其指示PHS通信单元501和WLAN通信单元502确定是否向其提供来自电源单元506的电力。由图2所示的电源200实现电源单元506,由CPU 201实现供电控制器507。
图6是当设备100在语音待机(PHS待机)期间收到来呼时进行的语音通信的过程的流程图。
当执行步骤S601时,仅PHS为接通(WLAN关闭)。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呼叫/接收控制器500收到来自PHS通信单元501的来呼通知(步骤S602:是),则被通知了来自呼叫/接收控制器500的源电话号码的主叫方检索单元504从主叫方DB 503中检索对应于上述号码的IP电话号码(步骤S603)。
如果能够检索到该IP电话号码,即,当能够指定作为回呼目的地的IP电话号码时(步骤S604:是),则主叫方检索单元504将检索的成功和检索到的IP电话号码通告给呼叫/接收控制器500。呼叫/接收控制器500执行常规的呼叫接收操作(例如产生响铃音),之后在设备100的用户应答该电话并且对主叫方的电话计费开始之前,呼叫/接收控制器500指示PHS通信单元501断开该呼叫(步骤S605)。
呼叫/接收控制器500指示PHS/WLAN选择器505选择使用PHS和WLAN中的哪一个来回呼主叫方。即,PHS/WLAN选择器505指示供电控制器507向WLAN供电,响应于来自供电控制器507的通电信号,WLAN通信单元502变为接通(步骤S606)。因此,当执行步骤S606时,PHS和WLAN均为接通(均可工作)。
PHS/WLAN选择器505对由此启动的WLAN通信单元502进行控制以确定设备100处于WLAN覆盖区之内还是之外(步骤S607),并且,如果它处于覆盖区之内(步骤S608:是),则PHS/WLAN选择器505通知呼叫/接收控制器500通过WLAN来回呼,同时,指示供电控制器507停止对PHS供电。响应于来自供电控制器507的断电信号,PHS通信单元501变为关闭(步骤S609)。因此,在执行步骤S609之后,仅WLAN为接通。
另一方面,呼叫/接收控制器500控制WLAN通信单元502以对在步骤S604检索到的IP电话号码发出VoIP回呼(步骤S610)。在被回呼方应答该电话之后,使用VoIP执行语音通信(步骤S611),并且,当该通话断开(步骤S612)时,呼叫/接收控制器500将该断开通告给PHS/WLAN选择器505。如果设备100在这个时间点没有超出PHS覆盖区,则PHS/WLAN选择器505指示供电控制器507接通此时之前为关闭的PHS,并关闭此时之前为接通的WLAN。接收到来自供电控制器507的信号之后,PHS通信单元501变为接通而WLAN通信单元502变为关闭(步骤S613),随后返回步骤S601以继续语音待机。
与以上相反地,当设备100位于WLAN覆盖区之外时(步骤S608:否),则PHS/WLAN选择器505通知呼叫/接收控制器500通过PHS来回呼,同时指示供电控制器507停止向WLAN供电。接收到来自供电控制器507的断电信号时,WLAN通信单元502变为关闭(步骤S614)。结果,在执行步骤S614之后,再次只有PHS为接通,这和在PHS待机状态中一样。
另一方面,呼叫/接收控制器500控制PHS通信单元501以使用PPP和VoIP来对在步骤S604检索到的IP电话号码进行回呼(步骤S615)。在被回呼方应答该电话后,使用VoIP执行语音通信(步骤S616),并且,当该通话断开(步骤S617)时,将该断开通告给PHS/WLAN选择器505。然后,如果设备100在这个时间点没有超出PHS覆盖区,则过程返回步骤S601以继续语音待机。
与以上相反,当不能从主叫方DB 503检索到IP电话号码时(步骤S604:否),则由于不能指定回呼目的地,所以照原样处理由PHS接收到的呼叫。即,由主叫方检索单元504通知了检索失败的呼叫/接收控制器500执行常规呼叫接收操作(步骤S618),并在设备100的用户应答该电话之后执行普通的PHS通信(步骤S619),并且,当通话断开(步骤S620)时,将该断开通告给PHS/WLAN选择器505。如果设备100此时未超出PHS的覆盖区,则过程返回步骤S601以继续语音待机。
图7是设备100在VoIP待机(WLAN待机)期间收到来呼时进行的语音通信所使用的过程的流程图。
当执行步骤S701时,仅WLAN为接通(PHS为关闭)。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呼叫/接收控制器500从WLAN通信单元502接收到来呼通知(步骤S702:是),则呼叫/接收控制器500执行常规呼叫接收操作(步骤S703),并且在设备100的用户应答该电话之后通过WLAN执行VoIP通信(步骤S704)。一旦该通话断开(步骤S705),则继续步骤S701处的VoIP待机。
对参照图6和7的说明进行概括,(1)当设备100处于可以使用PHS的位置时,也就是处于PHS覆盖区之内时,不管是否可以使用WLAN,排他地使用PHS待机,并且,一旦PHS接收到来呼,后继操作归入三种模式:(1-1)当可以指定主叫方的IP电话号码且WLAN可用时,由WLAN回呼;(1-2)当可以指定IP电话号码但WLAN不可用时,由PHS回呼;以及(1-3)当不能指定IP电话号码时,应答所述来呼。
另一方面,(2)当设备100处于PHS不可用而仅WLAN可用的位置时,排他地使用WLAN待机,并且,一旦WLAN接收到来呼,则(2-1)由WLAN按原样接收呼叫。这和例如由其中仅安装了WLAN的PC进行的普通VoIP通信相同,并且,在通信过程中,PHS基本上不接通(除了间断接收时)。
根据该第一实施例,在(1-1)的情况中,WLAN从紧随来呼接收之后的时刻直到通信结束(步骤S606到S613)为接通,在(1-2)的情况中,仅在紧随来呼接收之后的片刻(步骤S606到S608,以及步骤S614)为接通,而在(1-3)的情况中,WLAN在整个处理期间保持为关闭。在(2-1)的情况,WLAN在整个处理期间(步骤S701到S705)保持接通,但是由于PHS不可用而仅WLAN可用的覆盖区有限,所以预料的是,WLAN的接通状态持续时间不那么长。这样,设备100把对功耗高的WLAN的供电减到最少,从而确保降低功耗并延长待机时间。
在第一实施例中,WLAN通常在上述时间变为接通。更确切地说,当设备I00处于PHS和WLAN都不可用的位置时,它消耗电力从而以预定的时间间隔来确定它位于PHS和WLAN的覆盖区之内还是之外。该确定使得在设备100进入PHS或者WLAN的覆盖区之后设备100能够立即转移到语音待机或者VoIP待机。在下述的第二实施例中,通过至少延长WLAN待机时间,从而使得当确定设备100超出PHS和WLAN二者的覆盖区时不会对WLAN频繁加电,可以节约电力。
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语音通信设备100具有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硬件结构。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设备100的功能结构的说明图。第二实施例和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设备100具有覆盖区确定单元808。在以下所参照的流程图中将逐个对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各所示的单元的功能进行说明。
图9是用于在设备100中改变WLAN待机时间的过程的流程图。当经过了预定的PHS待机时间808a时,覆盖区确定单元808确定设备100位于PHS覆盖区之内还是之外,并且将确定的结果存储为PHS确定结果808c。当经过了预定的WLAN待机时间808b时,覆盖区确定单元808还确定设备100位于WLAN覆盖区之内还是之外,并且将确定的结果存储为WLAN确定结果808d。一旦确定了设备100位于WLAN覆盖区之内还是之外,覆盖区确定单元808通过图9所示的过程改变WLAN待机时间808b。
每次经过了PHS待机时间808a时,覆盖区确定单元808控制PHS通信单元801以确定设备100处于PHS覆盖区之内还是之外(步骤S901)。很明显,当PHS为关闭时,在进行确定之前覆盖区确定单元808指示供电控制器807向PHS供电。当设备100位于PHS覆盖区之外时(步骤S902:否),覆盖区确定单元808控制WLAN通信单元802以确定设备100位于WLAN的覆盖区之内还是之外(步骤S903)。很明显,当WLAN为关闭时,在进行确定之前覆盖区确定单元808指示供电控制器807向WLAN供电。
当设备100也位于WLAN覆盖区之外时(步骤S904:否),覆盖区确定单元808使WLAN待机时间808b增加一预定时间,以延长该待机时间(步骤S905)。另一方面,当设备100位于WLAN的覆盖区之内时(步骤S904:是),覆盖区确定单元808把由根据流程图的前面多轮处理进行了延长或者可能进行了延长的WLAN待机时间808b复位为初始值(步骤S906)。当设备100位于PHS的覆盖区之内时(步骤S902:是),同样对WLAN待机时间808b进行复位(步骤S906)。覆盖区确定单元808等待直到经过PHS待机时间808a(步骤S907),之后过程返回步骤S901以重复上述处理。
根据该第二实施例,如果在进行周期性确定时,设备100处于PHS和WLAN二者的覆盖区之外,则步进地延长WLAN待机时间,换言之,WLAN启动间隔步进地增加。因此,向WLAN供电的次数减少,导致功耗减小。
间断地在每次经过PHS待机时间808a和WLAN待机时间808b时获得PHS确定结果808c和WLAN确定结果808d,并存储在覆盖区确定单元808中,PHS确定结果808c和WLAN确定结果808d例如可以用于在图6中的步骤S607中确定在收到来呼时设备100位于WLAN的覆盖区之内还是之外。在进行确定时,PHS/WLAN选择器805通过参照存储在覆盖区确定单元808中的最新的PHS确定结果808c和WLAN确定结果808d,可以快速选择使用PHS和WLAN中的哪一个来回呼,而不需要查询WLAN通信单元802。
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适用于当PHS和WLAN都可用时,由WLAN进行回呼。这是因为在费用的角度WLAN通常优于PHS,具体地说,实际上不包括电话费。然而,用户有时可能希望节约电池或者增长待机时间,即使包括电话费,也希望在PHS可用的地方使用PHS。由于被认为是成本的东西根据用户或者环境而改变,所以最好在PHS和WLAN都可用时让用户选择使用PHS和WLAN中的哪一个作为初始设置,或者在每次回呼时进行选择。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根据是否能够指定回呼目的地的IP电话号码,来确定是在一旦中断所接收呼叫之后回呼主叫方(即,图6中的步骤S608到S617所述的回呼方案)还是应答该呼叫(即,图6中的步骤S618和S620所述的直接连接方案)。但是用户有时可能希望即使指定了回呼目的地也直接应答,所以可以允许用户收到来呼时在这两种方案之间选择。
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仅仅使用设备100就可以通过对PHS和WLAN无缝切换来实现连续的语音通信,而无需对现有设备的增添附加设备或者修改。然而,不用说,也可以通过修改现有的SIP服务器等并将其与设备100相组合来构造更先进、方便的系统。例如,从主叫方的立场来看,如果主叫方不了解该系统的构造,则每个呼叫仅持续一个呼叫时间后就断开、并随后马上回呼(此外,有时对不是用于呼叫的电话进行该回呼)有些不自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来呼保留在线路上的SIP服务器中而不中断该呼叫、并且通过将其连接到来自设备100的回呼,可以实现回呼而不会给主叫方造成不自然的印象。
图10到20是利用设备100和主叫方之间设置的SIP服务器的设备100的状态转移图。图10是处于WLAN覆盖区内、只有PHS为接通、处于语音待机的设备100收到来呼时的状态转移图。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仅由接通的WLAN来进行VoIP回呼。图11和12是设备100类似地在WLAN的覆盖区中发出呼叫的状态转移图。作为发出呼叫的方法,存在如图11所示的仅有WLAN接通的VoIP呼叫方案,以及如图12所示的仅有PHS接通的语音呼叫方案(该方案与由PHS发出呼叫的普通方案相同)
第一和第二实施例适用于即使设备100位于WLAN的覆盖区之内,只要它位于PHS的覆盖区之内就只使用PHS来待机的情况,但是如果不考虑节省电池,则当然可以在WLAN覆盖区内使用WLAN来待机,而不管位于PHS覆盖区之内还是之外。图13是设备100在WLAN覆盖区中处于VoIP待机期间(仅WLAN为接通)收到来呼时的状态转移图。另一方面,图14是设备100在WLAN覆盖区中发出呼叫的状态转移图。图13和14所示的状态转移与例如当仅有WLAN的PC接收和发出IP呼叫时的转移基本相同。但是前者优于后者,优点在于当WLAN变得不可用时,可以通过切换到PHS来继续呼叫。在图13和14中,只有WLAN在整个处理中为接通。
另一方面,在WLAN的覆盖区之外,设备100总是执行语音待机(仅有PHS接通)。图15是在WLAN覆盖区之外处于语音待机的设备100收到来呼时的状态转移图。该转移和在常规PHS中收到来呼是相同的。然而,对于在WLAN的覆盖区之外处于语音待机期间发出呼叫的情况,存在如图16所示的发出VoIP呼叫的情况和如图17所示的发出普通呼叫的情况。在图15、16和17中,PHS一直为接通而WLAN一直为关闭。
在以上说明中,存在一个前提:设备100既设置有PHS又设置有WLAN,但是由于如上所述,PHS接口207可以从卡槽107移除,所以实践中可能存在仅有WLAN的结构。图18是仅有WLAN的设备100在WLAN的覆盖区中处于VoIP待机期间收到来呼的状态转移图。另一方面,图19是仅有WLAN的设备100在WLAN覆盖区中发出呼叫的状态转移图。图18和图19的转移与仅有WLAN的PC收到和发出IP呼叫时的转移是相同的。图20是仅有WLAN的设备100位于WLAN覆盖区之外且处于VoIP待机期间的状态转移图。在这种情况下,设备100既不能接收也不能发出任何呼叫,但是周期性地接通WLAN以确定设备100位于WLAN的覆盖区之内还是之外。
根据本发明的语音通信设备100例如可以用于简单的会议系统以及用于和常规便携式电话一样发出和接收呼叫。更具体地说,以特定方式由WLAN连接多个终端,所述多个终端中的任一个用作服务器(其它终端为客户端)并由PHS连接到外部网络。该服务器可以适于执行诸如回声消除的处理。设备100也用作对PC、打印机、或者类似信息设备进行控制的无处不在的遥控器。
通过由处理器执行准备好的程序来实现以上参照第一和第二实施例所述的语音通信方法。该程序记录在计算机可读的记录介质上,例如存储器202、硬盘、软盘、CD-ROM、MO、或者DVD,并且由处理器从记录介质读出并执行。该程序可以是能够在因特网或者类似网络上发布的传送介质。
根据基于本发明的语音通信方法、语音通信设备、以及计算机产品,存在如下效果:可以减小待机期间和在收到来呼时的功耗。因此,通过对安装在所述语音通信设备中的多个无线通信装置进行有效的供电接通/关闭控制,可以增长待机时间。
虽然为了完整且清楚的公开,参照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所附权利要求并不由此受限,而是应该理解为对落入在此所述基本教导中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提出的所有修改和另选结构的实现。

Claims (18)

1.一种语音通信方法,包括:
检测向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来呼;
当检测到来呼时向一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供电;
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是否能够执行通信;
根据确定的结果,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中选择一无线通信装置;以及
使用选中的无线通信装置回呼所述来呼的主叫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语音通信方法,还包括停止对所述选择步骤中没有选中的无线通信装置供电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语音通信方法,还包括指定所述主叫方的回呼目的地的步骤,其中
所述供电步骤包括当检测到所述来呼并指定所述回呼目的地时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供电的步骤,并且
所述回呼步骤包括使用所述选中的无线通信装置回呼所述回呼目的地的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语音通信方法,其中所述选择步骤包括当在所述确定步骤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能够执行通信时选择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语音通信方法,还包括获取表示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位于一覆盖区之内还是该覆盖区之外的信息的步骤,其中
在所述确定步骤之前执行所述获取步骤,并且
所述确定步骤包括基于所述信息来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是否能够执行通信的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语音通信方法,还包括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是否能够执行通信的步骤,并且
其中,所述获取步骤包括间断地获取所述信息的步骤,并且
所述语音通信方法还包括当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都不能够执行通信时,步进地延长用于获取所述信息的时间间隔的步骤。
7.一种计算机程序,其使得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检测向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来呼;
当检测到来呼时向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供电;
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是否能够执行通信;
根据确定的结果,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中选出一无线通信装置;以及
使用被选中的无线通信装置回呼所述来呼的主叫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计算机程序,还包括停止对所述选择步骤中没有选中的无线通信装置供电的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计算机程序,还包括指定所述主叫方的回呼目的地的步骤,其中
所述供电步骤包括当检测到所述来呼并指定了所述回呼目的地时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供电的步骤,并且
所述回呼步骤包括使用所述被选中的无线通信装置回呼所述回呼目的地的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选择步骤包括当在所述确定步骤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能够执行通信时选择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的步骤。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计算机程序,还包括获取表示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位于一覆盖区之内还是该覆盖区之外的信息的步骤,其中
在所述确定步骤之前执行所述获取步骤,并且
所述确定步骤包括基于所述信息来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是否能够执行通信的步骤。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计算机程序,还包括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是否能够执行通信的步骤;并且
其中,所述获取步骤包括间断地获取所述信息的步骤,并且
所述计算机程序还包括当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都不能够执行通信时,步进地延长用于获取所述信息的时间间隔的步骤。
13.一种语音通信设备,包括:
检测单元,其检测向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来呼;
供电单元,其当检测到来呼时向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供电;
确定单元,其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是否能够执行通信;
选择单元,其根据确定的结果,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中选择一个无线通信装置;以及
回呼单元,其使用被选中的无线通信装置回呼所述来呼的主叫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语音通信设备,还包括电力停止单元,其停止对没有被所述选择单元选中的无线通信装置供电。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语音通信设备,还包括指定单元,其指定所述主叫方的回呼目的地,其中
当检测到所述来呼并指定了所述回呼目的地时所述供电单元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供电,并且
所述回呼单元使用所述被选中的无线通信装置回呼所述回呼目的地。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语音通信设备,其中当由所述确定单元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能够执行通信时所述选择单元选择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语音通信设备,还包括信息获取单元,其获取表示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位于一覆盖区之内还是该覆盖区之外的信息,所述信息获取单元在所述确定之前获取所述信息,其中
所述确定单元基于所述信息来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是否能够执行通信。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语音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确定单元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是否能够执行通信,
所述信息获取单元间断地获取所述信息,并且
所述语音通信设备还包括延长单元,当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都不能够执行通信时,所述延长单元步进地延长用于获取所述信息的时间间隔。
CN2004100956613A 2004-07-06 2004-11-30 用于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198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99333 2004-07-06
JP2004199333A JP4101213B2 (ja) 2004-07-06 2004-07-06 音声通話方法、音声通話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音声通話装置
JP2004-199333 2004-07-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19846A true CN1719846A (zh) 2006-01-11
CN1719846B CN1719846B (zh) 2010-05-05

Family

ID=34930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41009566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19846B (zh) 2004-07-06 2004-11-30 用于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379753B2 (zh)
EP (1) EP1615411B1 (zh)
JP (1) JP4101213B2 (zh)
KR (1) KR100576669B1 (zh)
CN (1) CN1719846B (zh)
TW (1) TWI25899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2657A (zh) * 2006-02-13 2007-08-22 美国博通公司 移动通信设备及对通信路径的选择性使用进行控制的方法
CN101119507B (zh) * 2006-07-31 2012-07-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设备、中继设备、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17184B2 (ja) * 2005-03-25 2011-01-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音声通話装置、音声通話方法、音声通話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GB2441806A (en) * 2006-02-17 2008-03-19 Rok Productions Ltd Providing VoIP capacity in a mobile telephone
JP4603505B2 (ja) * 2006-05-10 2010-12-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パケットルーティング制御プログラム、パケットルーティング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
JP5103837B2 (ja) * 2006-09-14 2012-12-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ネットワーク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US8284707B2 (en) * 2006-11-07 2012-10-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power-saving mechanism for VoIP services
JP4869036B2 (ja) 2006-11-20 2012-02-01 京セラ株式会社 音声通話装置
JP5202834B2 (ja) * 2006-11-29 2013-06-05 京セラ株式会社 携帯通信端末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202835B2 (ja) * 2006-11-29 2013-06-05 京セラ株式会社 携帯通信端末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KR20090085133A (ko) 2006-11-29 2009-08-06 교세라 가부시키가이샤 휴대 통신 단말 및 휴대 통신 단말의 제어 방법
FR2913845B1 (fr) * 2007-03-15 2009-09-25 Alcatel Lucent Sas Terminal telephonique mobile bi-mode capable d'inhiber automatiquement et completement l'emission radio de son interface destinee a un reseau de telecommunication global sans fil
KR101498026B1 (ko) * 2007-05-08 2015-03-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그장치
JP2009049662A (ja) * 2007-08-17 2009-03-05 Toshiba Corp 情報処理装置
US8244274B2 (en) * 2008-03-18 2012-08-1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Enhanced wireless access point communications while traveling
JP5353110B2 (ja) * 2008-08-18 2013-11-27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発信元情報通知システム及び通信網内サーバ
KR20100054278A (ko) * 2008-11-14 2010-05-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단말의 네트워크 검색 방법 및 시스템
CA2689884C (en) * 2008-12-23 2017-12-19 Bce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enabling end-user equipment at an end-user premise to effect communications having certain destinations when an ability of the end-user equipment to communicate via a communication link connecting the end-user equipment to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s disrupted
US8913488B2 (en) * 2008-12-23 2014-12-16 Bce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enabling end-user equipment at an end-user premise to effect communications having certain origins when an ability of the end-user equipment to communicate via a communication link connecting the end-user equipment to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s disrupted
CA2748266C (en) 2008-12-23 2017-11-14 Jonathan Allan Arsenault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enabling end-user equipment at an end-user premise to effect communications when an ability of the end-user equipment to communicate via a communication link connecting the end-user equipment to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s disrupted
CA2748272A1 (en) 2008-12-24 2010-07-01 Bce Inc. System for end user premise event notification
US8804680B2 (en) * 2011-02-07 2014-08-12 Spectrum Bridge,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wireless connections and radio resources
JP5967899B2 (ja) * 2011-10-27 2016-08-10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JP5846004B2 (ja) * 2012-03-29 2016-01-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プロジェクター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US9992021B1 (en) 2013-03-14 2018-06-05 GoTenna,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ivate and point-to-point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mputing devices
ES2832478T3 (es) * 2016-08-11 2021-06-10 Fraunhofer Ges Forschung Aparatos de comunicación de datos, sistema de comunicación de datos y métodos que utilizan símbolos de referencia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68138A (ja) * 1992-03-19 1993-10-15 Nec Corp 携帯電話機
JP3430119B2 (ja) 2000-04-17 2003-07-28 埼玉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電話装置
JP2002135203A (ja) 2001-09-03 2002-05-10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端末装置
JP2003319010A (ja) 2002-04-19 2003-11-07 Fujitsu Ltd 通信方法、通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US20030227939A1 (en) * 2002-06-05 2003-12-11 Satoru Yukie Establishing a connection using a hybrid receiver
JP4014991B2 (ja) 2002-10-04 2007-11-28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通信制御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US7280505B2 (en) * 2002-11-13 2007-10-09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inter-technology handoff from WLAN to cellular network
JP2006520164A (ja) * 2003-03-12 2006-08-31 ペルソナ ソフトウェア,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広域通信網電話システムへの局所領域電話システムの拡張
US7414992B2 (en) * 2003-06-30 2008-08-19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 hand-in to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2657A (zh) * 2006-02-13 2007-08-22 美国博通公司 移动通信设备及对通信路径的选择性使用进行控制的方法
CN101119507B (zh) * 2006-07-31 2012-07-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设备、中继设备、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258996B (en) 2006-07-21
JP4101213B2 (ja) 2008-06-18
TW200603641A (en) 2006-01-16
KR100576669B1 (ko) 2006-05-08
EP1615411A1 (en) 2006-01-11
US20060009266A1 (en) 2006-01-12
JP2006025009A (ja) 2006-01-26
CN1719846B (zh) 2010-05-05
US7379753B2 (en) 2008-05-27
KR20060003806A (ko) 2006-01-11
EP1615411B1 (en) 2012-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19846A (zh) 用于通信的方法和设备,以及计算机产品
JP5220615B2 (ja) ワイヤレスlanネットワークの検知のための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CN100456861C (zh)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呼叫管理服务器和呼叫管理方法
US771585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ptimizing receipt of call/broadcast paging messages by self-power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s
US8359001B2 (en) Identifying the location of mobile stations
US8345645B2 (en) WLAN access controller packet buffering
CN1830176A (zh) 协调多个网络接口的服务的技术
CN102273235B (zh) 来电转接功能的设置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492714A (zh) 移动电话、其使用的局部无线通信方法及其程序
CN1913447A (zh) 用于控制在网络中与移动台通信的方法
JP4564560B2 (ja) サーバ装置
CN103309428A (zh) 信息处理方法和电子设备
JP2004312069A (ja)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る無線移動端末代理処理方法
CN1432236A (zh) 无线lan系统、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程序
CA2397478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putting a web-page input data into a web page by employing a wire/wireless telephone
US20070121562A1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US7627308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incoming-call filtering
JP4561985B2 (ja) 無線端末機
CN1929631A (zh) 确认呼叫中心内部用户的方法及装置
JP2005101921A (ja) Ip電話端末およびip電話システム
CN102118524B (zh) 数据网络传输的通讯方法、通讯装置
JP2003008750A (ja) 留守番電話通知方法、留守番電話通知装置、留守番電話メッセージ取扱方法、移動電話機、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2012049787A (ja)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端末、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7324867A (ja) 電話システムおよび管理装置
JP2007274135A (ja) ネットワーク装置及び一斉呼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05

Termination date: 2017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