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11834B - 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 - Google Patents
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11834B CN1711834B CN 200510079959 CN200510079959A CN1711834B CN 1711834 B CN1711834 B CN 1711834B CN 200510079959 CN200510079959 CN 200510079959 CN 200510079959 A CN200510079959 A CN 200510079959A CN 1711834 B CN1711834 B CN 171183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fishing line
- spool
- preventing
- annul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它可使渔线难以进入法兰部和侧板之间。卷线筒(12)具有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它们从第1法兰部(12b)和第2法兰部(12c)两端外周突出设置,用来防止渔线进入第1法兰部(12b)和第2法兰部(12c)与第1侧板(8)和第2侧板(9)之间,并且在它们与第1环状部(14a)和第2环状部(14b)的前端部之间有微小的间隙。第1、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f、12g)设置成其与第1、第2环状部(14a、14b)的前端部之间留有微小的间隙,并配置成与第1、第2法兰部(12b、12c)的第1、第2圆筒部(12i、12k)的外周面垂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卷线筒,特别涉及一种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其设置在按规定的间隔彼此相对配置的1对侧板之间,可卷收和放出渔线。
背景技术
一般,双轴承渔线轮具有装有手摇柄的渔线轮主体和安装在渔线轮主体上且相对其可自如转动的卷线筒。卷线筒具有卷线筒筒部和设置在卷线筒筒部两端的法兰部,其中,渔线卷绕在卷线筒筒部的外周上。卷线筒筒部具有圆筒状的筒状部和凸缘部,渔线卷绕在该筒状部的外周上,凸缘部安装在形成于筒状部内周侧的卷线筒轴上。法兰部设置成其直径比卷线筒筒部的直径大,并且其在卷线筒筒部的两端分别沿径向向外突出。法兰部呈倾斜状,沿轴向向外其直径逐渐扩大。
再有,渔线轮主体具有:1对侧板,它们按规定的间隔彼此相向配置,卷线筒配置在它们之间;和1对环状部,它们向彼此相向的1对侧板的轴向内侧突出设置并覆盖法兰部的外周。此外,在法兰部的周缘上,形成有沿径向向外突出的突起部,该凸起部用来防止渔线进入法兰部和环状部之间(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平8-70739)。
这种突起部形成为:例如,其前端部外周面完全由环状部的内周部所遮盖,并且在突起部和环状部之间生成有微小的间隙。在例如卷线筒的最大卷线直径为25mm以上30mm以下的较小型的渔线轮中,突起部形成为其凸起高度为0.5mm以上1.0mm以下。通过在法兰部设置这样的突起部,可使松弛了的渔线与突起部接触,从而能限制渔线沿轴向向外移动,因此,能防止渔线进入法兰部和环状部之间。
发明内容
在上述现有的卷线筒中,突起部是在法兰部的外周上突出形成的,该法兰部以沿轴向向外其直径逐渐扩大的方式倾斜。如果法兰部的两端以这种方式形成,那么松弛了的渔线容易沿斜面向轴向外方移动,因此,松弛了的渔线也就容易与在法兰部的外周上形成的突起部接触。这样,当渔线多次反复与突起部接触后,松弛了的渔线会越过突起部而进入法兰部和环状部之间。
再有,由于法兰部是倾斜形成的,所以,当将突起部垂直于卷线筒的转动轴配置时,突起部的卷线筒筒部侧的侧面(渔线能接触的面)与法兰部的外周面以钝角相交。这样,当突起部的卷线筒筒部侧的侧面与法兰部的外周面以钝角相交时,松弛了的渔线就容易从法兰部的外周面沿突起部的卷线筒筒部侧的侧面向轴向外侧移动,因此,可能会导致渔线进入法兰部和环状部之间。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中,使渔线难以进入法兰部和侧板之间。
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设置在按规定的间隔彼此相向配置的1对侧板之间,用于卷收和放出渔线,其具有:筒状的卷线筒筒部,渔线卷绕在其外周上;法兰部,其分别在卷线筒筒部两端上沿径向向外突出设置;以及渔线进入防止部,其用来防止渔线进入法兰部和1对的侧板之间。法兰部具有:倾斜部,从卷线筒筒部的两端沿轴向向外其直径逐渐扩大;和圆筒部,其形成为从倾斜部的两端沿轴向向外直径相等。一对环状部向1对侧板的相向的轴向内侧突出设置。法兰部的1对圆筒部的外周将1对环状部的内周遮盖。渔线进入防止部从法兰部的圆筒部外周突出设置并在其与1对环状部的前端部之间留有微小的间隙。
由于该卷线筒中设有从法兰部的圆筒部的两端外周突出的渔线进入防止部,所以,松弛了的渔线接触渔线进入防止部,从而能限制渔线沿轴向向外移动。因此,能防止渔线进入法兰部和侧板之间。这里,由于渔线进入防止部突出设置在圆筒部上,因此,与像现有产品那样将渔线进入防止部设置在倾斜部的情况相比,渔线难以沿轴向向外移动。特别是,在渔线进入防止部与圆筒部的外周面垂直的情况下,与像现有产品那样使渔线进入防止部与法兰部的倾斜部以钝角相交的情况相比,渔线难以沿轴向向外移动。因此,通过将渔线进入防止部突出设置在法兰部的圆筒部上,能使渔线难以进法兰部和侧板之间。
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卷线筒是在技术方案1的卷线筒的基础上,渔线进入防止部配置成与法兰部的圆筒部的外周面垂直。在该场合,由于渔线进入防止部与圆筒部的外周面垂直,所以,与像现有产品那样使渔线进入防止部与法兰部的倾斜部以钝角相交的情况相比,渔线难以沿轴向向外移动。
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卷线筒是在技术方案1或2的卷线筒的基础上,在法兰部的端部外周和环状部的内周部之间设有筒状部,该筒状部配置成其前端面与渔线进入防止部的轴向外方的侧面隔开间隔而相向,并且该前端面比环状部的端面更靠轴向外侧。在该场合,由于在环状部内周的筒状部上形成有与渔线进入防止部相向的面,所以,即使松弛了的渔线越过了渔线进入防止部,也能防止渔线进尔进入渔线轮主体的内部。
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卷线筒是在技术方案3的卷线筒的基础上,在筒状部上形成有环状凹槽部,该环状凹槽部在侧部开口,并且该凹槽将法兰部的端部夹在其中。在该场合,由于凹槽部从与渔线进入防止部相向的面进一步向轴向外方凹陷,并且凹槽部配置成将法兰部的端部夹在其中,所以能防止已经越过了渔线进入防止部的渔线进尔从法兰部进入渔线轮主体的内部。
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卷线筒是在技术方案3的卷线筒的基础上,1对环状部和1对筒状部中的至少一方为一体成型件。在该场合,由于环状部和筒状部一体成型,所以能减少整体的零部件数目。
技术方案6所涉及的卷线筒是在技术方案3的卷线筒的基础上,一方的环状部和一方的筒状部分体设置。在一方的筒状部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制动面,对卷线筒的转动进行制动用的移动构件能与该制动面接触。在该场合,通过使筒状部兼作形成有移动构件可接触的制动面的制动构件,即使是在小型的双轴承渔线轮上,也能形成大直径的制动构件。因此,通过形成大直径的制动构件,能加大移动构件的移动距离,所以能保持较大的制动力。
技术方案7所涉及的卷线筒是在技术方案1或2中的任意一项的卷线筒的基础上,渔线进入防止部的最大外径在可将渔线卷绕在卷线筒筒部上的最大卷线直径的105%以上115%以下的范围内。在该场合,渔线进入防止部的最大外径形成为在可将渔线卷绕在卷线筒筒部上的最大卷线直径的105%以上115%以下的范围内,即:渔线进入防止部的突出高度形成在最大卷线直径的2.5%以上7.5%以下的范围内。因此,渔线进入防止部一方面可为限制渔线的移动保持足够的突出高度,另一方面又消除了使渔线进入防止部的突出高度过大的现象,从而能抑制渔线进入防止部重量的增加。这样,既能抑制卷线筒的惯性力增大,又能使渔线难以进入侧板之间。
技术方案8所涉及的卷线筒是在技术方案7的卷线筒的基础上,渔线进入防止部的最大外径在27mm以上34mm以下的范围内。卷线筒的最大卷线直径在25mm以上30mm以下的范围内。在该场合,由于渔线进入防止部的最大外径在最大卷线直径的108%以上113%以下的范围内,所以既能抑制卷线筒的惯性力增大,又能使渔线难以进入侧板之间。
技术方案9所涉及的卷线筒是在技术方案8的卷线筒的基础上,渔线进入防止部的突出高度在1.0mm以上2.0mm以下的范围内。在该场合,与像现有产品的突出高度形成为在0.5mm以上1.0mm以下那样的场合相比,渔线进入防止部的突出高度增至在1.0mm以上2.0mm以下的范围内。这里,由于渔线进入防止部的突出高度形成在最大卷线直径的4.0%以上6.7%以下的范围内,因此,既能抑制卷线筒的惯性力增大,又能使渔线难以进入侧板之间。
技术方案10所涉及的卷线筒是在技术方案7的卷线筒的基础上,渔线进入防止部的厚度在0.1mm以上0.5mm以下的范围内。在该场合,例如在卷线筒筒部和法兰部的厚度在0.5mm以上的场合,由于渔线进入防止部的厚度在卷线筒筒部或法兰部的厚度的一半以下,所以能抑制渔线进入防止部重量的增加。
技术方案11所涉及的卷线筒是在技术方案7的卷线筒的基础上,最大卷线直径与法兰部的最大外径相等。在该场合,通过例如使法兰部的外周面为平坦面而形成圆筒部,能将渔线一直卷绕至法兰部的最大外径处。在此,由于能设定渔线进入防止部的最大直径与法兰部的最大外径的比率,因此,使卷线筒的设计变得容易。
技术方案12所涉及的卷线筒是在技术方案7的卷线筒的基础上,卷线筒筒部的外径在20mm以上28.5mm以下的范围内。在该场合,例如在法兰部的外径在25mm以上30mm以下范围内的场合,由于卷线筒筒部的外径形成为在法兰部的最大外径的80%以上95%以下的范围内,所以渔线的卷绕量小的卷线筒,即所谓浅槽型卷线筒也能适用本发明。
技术方案13所涉及的卷线筒是在技术方案7的卷线筒的基础上,环状部的内径在28mm以上35mm以下的范围内。在该场合,例如在渔线进入防止部的最大外径在27mm以上34mm以下的范围内的场合,由于能使渔线进入防止部与环状部之间的间隙形成在0.5mm以下的狭小范围内,所以能使渔线难以从渔线进入防止部与环状部之间的间隙进入内部。
技术方案14所涉及的卷线筒是在技术方案7的卷线筒的基础上,渔线进入防止部和环状部之间的间隙在0.1mm以上0.5mm以下的范围内。在该场合,由于渔线进入防止部与环状部之间的间隙形成为在0.1mm以上0.5mm以下的狭小范围内,所以能使渔线难以从渔线进入防止部与环状部之间的间隙进入内部。
技术方案15所涉及的卷线筒是在技术方案1或2中的卷线筒的基础上,渔线进入防止部配置成其卷线筒筒部侧的侧面位于含有环状部的前端面的卷线筒筒部侧的位置上。在该场合,由于将渔线进入防止部的卷线筒筒部侧的侧面配置成位于比环状部的前端面更靠卷线筒筒部侧的位置上,所以,渔线进入防止部的外周面不再完全由环状部的内周面所遮盖而是向外露出。因此,松弛了的渔线容易从渔线进入防止部之卷线筒筒部侧的侧面向外方,即向环状部的前端面侧移动,所以,渔线难以接触环状部的内周面。这样,由于渔线难以进入渔线进入防止部与环状部之间的间隙内,所以,渔线难以在渔线进入防止部的外周面与环状部之间发生绞缠。因此,能使渔线难以进入法兰部与侧板之间。
技术方案16所涉及的卷线筒是在技术方案15的卷线筒的基础上,渔线进入防止部配置成其在卷线筒筒部侧的侧面与环状部的前端面构成同一个面。在该场合,由于渔线进入防止部的卷线筒卷体部侧的侧面与环状部的前端面构成同一个面,所以,在渔线进入防止部和环状体之间不再产生台阶,因此,松弛了的渔线容易从渔线进入防止部的卷线筒筒部侧的侧面向环状部的前端面侧移动。
技术方案17所涉及的卷线筒是在技术方案15的卷线筒的基础上,渔线进入防止部配置成其卷线筒筒部侧的侧面位于比环状部的前端面更靠轴向内侧的位置上。在该场合,由于渔线进入防止部配置成其轴向内侧的侧面位于比环状部的前端面更靠轴向内侧的位置上,即背离法兰部与侧板之间的间隙的卷线筒筒部侧,所以,能使松弛了的渔线在较早时间与渔线进入防止部接触,所以能使渔线难以从法兰部与侧板之间进入。
技术方案18所涉及的卷线筒是在技术方案1或2中的任意一项的卷线筒的基础上,渔线进入防止部形成为其前端部呈尖细形状而突出。在该场合,通过将渔线进入防止部的尖细部分配置成与环状部的前端面构成同一个面,经由比尖细部分更靠轴向内侧的倾斜部分,松弛了的渔线更容易从渔线进入防止部的卷线筒筒部侧的侧面向环状部的前端面侧移动。
技术方案19所涉及的卷线筒是在技术方案18的卷线筒的基础上,1对环状部的前端部具有锥形部,该锥形部从其内周面向其前端面直径逐渐扩大。该锥形部形成为其内周面侧的端部位于比渔线进入防止部前端部的最大外径部更靠轴向内侧的位置上。在该场合,由于锥形部的内周侧端部位于比渔线进入防止部的尖细部更靠轴向内侧的位置上,所以能使渔线进入防止部与环状部之间的间隙最小,从而,能使渔线难以进入渔线进入防止部与环状部之间的间隙中。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由于渔线进入防止部突出设置在圆筒部上,因此,与像现有的产品那样将渔线进入防止部设置在倾斜部的情况相比,渔线难以沿轴向向外移动。特别是,在渔线进入防止部与圆筒部的外周面垂直的情况下,与像现有的产品那样使渔线进入防止部与法兰部的倾斜部从钝角相交的情况相比,渔线难以沿轴向向外移动。因此,通过将渔线进入防止部突出设置在法兰部的圆筒部上,能使渔线难以进入法兰部和侧板之间。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双轴承渔线轮的立体图。
图2为上述双轴承渔线轮的左视图。
图3为上述双轴承渔线轮的俯视剖视图。
图4为上述双轴承渔线轮的仰视图。
图5为渔线轮主体的立体图。
图6为将第1侧罩打开时的右视图。
图7为上述双轴承渔线轮的横剖视图。
图8为上述双轴承渔线轮的纵剖视图。
图9为上述第1侧罩的内侧面的主视图。
图10为图3的部分剖视图。
图11为将第2侧罩打开时的侧剖视图。
图12为卷线筒的周边的放大的剖视图。
图13为上述卷线筒的第1侧板侧的放大剖视图。
图14为上述卷线筒的第2侧板侧的放大剖视图。
图15为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16为另一实施例的与图15相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采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双轴承渔线轮,是一种甩竿用的圆形双轴承渔线轮。该渔线轮具有:渔线轮主体1;手摇柄2,它配置在渔线轮主体1的侧方,用来转动卷线筒;星型制动器3,它配置在手摇柄2的渔线轮主体1一侧,用来对制动器进行调整。
如图1及图2所示,手摇柄2为双柄式手摇柄,它具有板状的臂部2a和把手2b,把手2b安装在臂部2a的两端且可自如转动。如图3所示,臂部2a安装在手摇柄轴30的前端且不能转动,并且臂部2a由螺母28紧固在手摇柄轴30上。手摇柄轴30的前端直径比其他部分的直径小,在其外周面上形成有与外螺纹部30a平行的倒棱部30b。螺母28与外螺纹部30a螺合而将臂部2a紧固在手摇柄轴30上,螺母28由不锈钢等金属制的大致为雨滴状的止动器29止动。
如图1至图3所示,渔线轮主体1为例如铝合金或镁合金等的金属制构件,它具有框架5和安装在框架5两侧的第1侧罩6和第2侧罩7。在渔线轮主体1的内部,通过卷线筒轴20(参见图3)安装有卷绕渔线用的卷线筒12,该卷线筒12能自如转动且能自如装拆。从卷线筒轴方向的外方来看,第1侧罩6为圆形;第2侧罩7为由2个相交的外周圆构成的葫芦形。
如图3所示,在框架5内配置有:卷线筒12;离合器操作柄17,它用来在进行拇指控线操作(サミング)时供大拇指抵触;和均匀绕线机构18,它用来将渔线均匀地卷绕在卷线筒12内。再有,在框架5和第2侧罩7之间配置有:齿轮机构19,它用来将来自手摇柄2的转动力传递至卷线筒12和均匀绕线机构18;离合器机构21;离合器控制机构22,它用来根据离合器操作柄17的操作来控制离合器机构21;制动机构23,它用来对卷线筒12进行制动;以及甩竿控制机构24,它用来调整卷线筒12转动时的阻力。此外,在框架5和第1侧罩6之间配置有离心式制动机构25,它用来抑制甩竿时的后冲。
如图3至图6所示,框架5具有:1对第1侧板8和第2侧板9,二者相距规定间隔彼此相向配置;和上、下连结部10a、10b,它们将第1侧板8和第2侧板9连结成为一体。由位于手摇柄2安装侧的图3右侧的第2侧板9和第2侧罩7,构成第1圆筒部11a和与第1圆筒部11a直径大致相同的第2圆筒部11b。第1圆筒部11a在内部具有圆柱状的第1空间;第2圆筒部11b的外周圆配置成向前下方偏心而与第1圆筒部11a的外周圆相交,并且它向第1圆筒部11a的卷线筒轴向突出,在其内部具有第2空间,该第2空间与第1空间连通。再有,第1圆筒部11a和第2圆筒部11b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在卷线筒的轴向上重合。
此外,第1侧板8位于图3左侧,即与手摇柄2安装侧相反的一侧;从卷线筒的轴向看,该第1侧板8为在其圆形的内部具有空间的扁平有底筒状构件。在第1侧板8的中心部稍偏上方处形成有用来装、拆卷线筒12的圆形开8a。在该开8a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部8b。在内螺纹部8b上安装有卷线筒支承部13,该支承部13可自如装、拆,并且其支承作为卷线筒盘12的转动轴的卷线筒轴20的左端。
如图1、图3和图6所示,卷线筒支承部13具有:有底筒状的轴承部15;操作凸部16,其用来操作卷线筒支承部13进行转动;以及后述的离心式制动机构25的制动构件68,该制动构件68具有外螺纹部68c(参见图13),该外螺纹部68c与在第1侧板8的开8a的内周部上形成的内螺纹部8b螺合。轴承部15和操作凸部16为一体成型的合成树脂或金属制构件。
在轴承部15的内周面上安装有轴承26b,该轴承26b用来支承卷线筒轴20的一端并使其能自如转动。此外,在底部安装有甩竿控制机构24的摩擦片51。
操作凸部16沿直径方向配置并将制动构件68和轴承部15连接,而且操作凸部16向轴向外方成凸状弯曲形成。其结果可在操作凸部16的两侧形成开口16a、16a。可从该开口16a处看到卷线筒12的侧部,同时,能将指尖伸入其中。
如图5所示,第2侧板9具有:安装部9a,它为直径与第1侧板8的直径相同的扁平有底筒状构件;突出部9b,它以构成与安装部9a的外周圆相交的外周圆的方式偏心形成在安装部9a的斜前下方的边缘部上。突出部9b形成为新月形的圆弧状。在安装部9a的底部形成有凸缘部9c,其用来支承后述的齿轮32。再有,在凸缘部9c的两侧立起设置有2个定位销9d、9e,其用来为第2侧罩7定位。定位销9d、9e的前端形成为小直径的头部,通过将该头部插入在第2侧罩7上形成的定位孔7e,将对第2侧板9和第2侧罩7定位。
此外,在凸缘部9c的斜前下方形成有凸缘部9f,其用来支承手摇柄轴30的基端。凸缘部9f形成在安装部9a的外周圆和突出部9b的外周圆相重叠的部分处。再有,在凸缘部9c与定位销9e之间,以扇形略向下凹的方式形成有导向部9e,该导向部9e用来为离合器控制机构22的离合器片55导向。在从安装部9a的前侧边缘部一直到突出部9b的底部形成有缺口部9i,该缺口部9i贯穿用来配置均匀卷绕机构18的齿轮构件63a(参见图11)的内、外周。为了盖住该缺口部9i,安装可自如装、拆的罩构件41,该罩构件41弯曲成沿齿轮构件63a的外缘那样的圆弧状。在突出部9b上形成有边缘部9h,该边缘部9h从偏向斜前下方的部分沿新月形部分的外缘弯曲成圆弧状。该边缘部9h在突出部9b上一直形成至2个外周圆相交的位置处。
再者,如图3和图8所示,第1侧板8和第2侧板9还具有圆环状的第1环状部14a和第2环状部14b,其两端部外周向彼此相向的轴向内侧突出设置;如图13放大所示的那样,在第1环状部14a的内周部上设有后述的制动构件68的筒状部68d,其端面处于比第1环状部14a的端面更靠轴向外方的位置上。在筒状部68d上形成有侧部开口环状的凹槽部68f。如图14放大所示的那样,在第2环状部14b的内周部上一体形成有筒状部14c,其前端面配置成位于比第2环状部14b的端面更靠轴向外方的位置上;在筒状部14c上形成有侧部开口的环状凹槽部14d。
上侧的连接部10a配置成与第1侧板8和第2侧板9的外形构成同一个面;下侧的连接部10b前、后设置为1对,并配置在比外形更靠内侧处。如图4和图7所示,在下侧的连接部10b上,铆接固定有钓竿安装腿部4,该钓竿安装腿部4在前后方向较长,由铝合金等的金属制成,其用来将渔线轮安装在钓竿上。
如图6、图8和图9所示,为了能拆、装卷线筒12,将第1侧罩6安装在第1侧板8上且使其能相对第1侧板8自如摆动,并能相对框架5开启、关闭。第1侧罩6,可在如图3和图4所示的关闭状态和如图1至图6所示的开启状态之间自如摆动。第1侧罩6具有:圆板状的罩主体33,其覆盖第1侧板8外方;摆动轴34,其用来支承罩主体33并使罩主体33能自如摇动;以及螺旋弹簧35,其用来对罩主体33施加沿使该罩主体33从第1侧板8离开方向的作用力。
罩主体33为金属制构件,其向外稍有凸出地弯曲以覆盖第1侧板8;为了提高外观性,同时又达到减轻重量的目的,在罩主体33的外周部上,在周向和径向隔开间隔设置有直径不同的多个圆孔33b。在罩主体33的外周侧的内表面上形成有螺纹孔33a,其用来固定摆动轴34。在螺纹孔33a的周围形成有凸缘部33c,其从外周缘部向中心侧突出;在凸缘部33c与底部交界的部分处,形成有卡合部33d,其沿大致周向被直线切割而形成。再有,在罩主体33的稍微偏离开其中心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安装部33e(参见图3)。安装部33e配置成:当罩主体33安装在第1侧板8上时,安装部33e在与卷线筒支承部13的操作凸部16接近的位置上,能与卷线筒支承部13抵接,使得卷线筒支承部13无法向松动方向转动。
在罩主体33的内表面侧装有密封构件42,它用来防止异物或液体从圆孔33b进入内部。密封构件42为例如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等合成树脂制件,而且具有透光性,可透过它看见内部。如图9所示,密封构件42以与罩主体33的弯曲相吻合的形状向外成凸状弯曲,其外径沿罩主体33的边缘部的内侧形成。在密封构件42的沿着凸缘部33c的部分上形成有与卡合部33d卡合的凹部42a。再有,在密封构件42的内表面上有覆盖安装部33e的筒部42b。小螺钉42c穿过该筒部42b拧入安装部33e,通过凹部42a和筒部42b,将密封构件42固定在第1侧罩6的背面。也就是说,当将密封构件42安装在第1侧罩部6上时,将凹部42a插入卡合部33d内后,使筒部42b覆盖在安装部33e上。然后,将小螺钉42c拧入安装部33e,从而将密封构件42固定在第1侧罩6的内表面上。
如图10所示,在摆动轴34的前端形成有拧入螺纹孔33a内的螺纹部34a,并且与螺纹部34a邻接形成有直径较大的工具锁定部34b。将螺纹部34a拧入罩主体33内,这样,便将摆动轴34固定在罩主体33上。
在摆动轴34的外周侧配置有与之同轴的管构件36,该管构件36贯穿第1侧板8。摆动轴34的前端支承在管构件36上并能自如转动;其基端侧支承在第2侧板9上并能自如转动,并且该基端侧从第2侧罩7向外侧伸出。管构件36将摆动轴34支承为能自如转动但不能沿轴向移动的状态。管构件36的前端形成有大口径部36a,并且在大口径部36a内安装有O形圈37,该O形圈37用来限制第1侧罩6的摆动速度。
在大口径部36a和第1侧板8之间,螺旋弹簧35以压缩状态安装在摆动轴34的外周侧。在管构件36的除了大口径部36a以外的部分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之平行的倒棱部36b。在第1侧板8上螺纹固定有支承构件38,该支承构件具有小孔38a,该小孔38a用来支承倒棱部36b,使其能沿轴向自如移动但不能转动。限位圆盘39通过挡圈39a固定在管构件36的基端处,该限位圆盘39限制摆动轴34沿轴向的移动。由该限位圆盘39和大口径部36a将管构件36夹持,由此,摆动轴34被支承为相对管构件36不能沿轴向移动。再有,通过该限位圆盘39与第1侧板8抵接,可确定第1侧罩6开启时的轴向位置。这样,第1侧罩6安装在第1侧板8上且能自如摆动并能沿轴向移动规定的距离,它不会从第1侧板8脱落,能相对该第1侧板8自如开启、关闭。
在摆动轴34的端部形成有螺纹部34c,该螺纹部34c拧入拆装螺母40,该拆装螺母是用来操作第1侧罩6的开启与闭合的操作构件。拆装螺母40安装在第2侧罩7上,能自如转动但不能沿轴向移动。当逆时针旋转该拆装螺母40,使螺纹部34c离开拆装螺母40时,摆动轴34受到螺旋弹簧35的弹性力的作用而向图4的左方移动。于是,罩主体33也向左方移动,第1侧罩6便开启。当第1侧罩6开启时,它在自重的作用下进行摆动。此时的摆动速度由O形圈37限制在较缓的速度之内。
如图2至图5所示,第2侧罩7有偏心圆形的侧面,该偏心圆形由与第2侧板9相同的2个外周圆相交而成。第2侧罩7由例如3个螺钉固定在第2侧板9上。第2侧罩7具有:安装部7c,其有沿第2侧板9的突出部9b的形状,且呈直径相等的扁平有底筒状;和突出部7d,其为向安装部7c的斜后上方的边缘部偏心的圆弧,且与第2侧板9的安装部9a相向形成为新月状。在安装部7c的底部上,以隔开间隔向外突出的方式固定有筒状的凸缘部7a和筒状的凸缘部7b,其中,凸缘部7a用来支承手摇柄轴,凸缘部7b用来支承卷线筒轴20。凸缘部7a和凸缘部7b被配置为分别与在第2侧板9上形成的凸缘部9f和凸缘部9c同轴。在凸缘部9c的前侧形成有定位孔7e,其用来为对第2侧罩7定位。此外,在凸缘部7a的后方形成有捏手孔7g,该捏手孔7g支承拆装螺母40且使其能自如转动,该拆装螺母40用来操作第1侧罩6的开启与关闭。
在突出部7d上形成有边缘部7h,该边缘部7h从偏向斜后上方的部分沿新月形部分的外缘弯曲成圆弧状。边缘部7h与第2侧板9的安装部9a同轴配置,并且与突出部9b的边缘部9h连接成葫芦形。在突出部7d的隔着凸缘部7b与定位孔7e相反那一侧的位置上形成有定位孔7f。如上所述,通过将在第2侧板9上立起设置的定位销9d、9e的头部插入定位孔7e、7f中,可使第2侧罩7与第2侧板9定位,各凸缘部9c、7b、和9f、7a分别被定心并分别被同轴配置。
如图3至图8所示,卷线筒12具有:筒状的卷线筒筒部12a,渔线被卷绕在其外周上;以及第1法兰部12b和第2法兰部12c,二者在卷线筒筒部12a的两端各自沿径向向外突出设置。卷线筒12具有筒状的凸缘部12d,该凸缘部12d与卷线筒筒部12a内周侧的轴向的实质上的中央部一体形成,并通过例如花键连接被固定在贯穿凸缘部12d的卷线筒轴20上而不能转动。如图7所示,在凸缘部12d的两侧部形成有大小不一的多个通孔12e,这些通孔沿周向并排配置成2列。通孔12e等间隔地并列配置,其位于外周侧的部分形成为大直径,而位于内周侧的部分形成为小直径。通过形成这种大小不一的多个通孔12e,与在卷线筒筒部12a上形成通孔的场合相比,既能保持较高的强度,又能实现卷线筒12的轻型化。
如图12放大所示,卷线筒12还设有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它们分别从第1法兰部12b和第2法兰部12c的两端向外周突出,并且与第1环状部14a和第2环状部14b的前端部之间有微小的间隙,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用来防止渔线进入第1法兰部12b和第2法兰部12c与第1侧板8和第2侧板9之间。
如图12所示,第1法兰部12b和第2法兰部12c具有:第1倾斜部12h和第2倾斜部12j,它们从卷线筒筒部12a的两端沿轴向向外直径逐渐扩大;第1圆筒部12i和第2圆筒部12k,它们形成为从第1倾斜部12h和第2倾斜部12j的两端沿轴向向外直径相等。第1圆筒部12i和第2圆筒部12k被配置成:由第1环状部14a和第2环状部14b的内周遮盖,其两端部位于被凹槽部14d和凹槽部68f夹持的位置上。在第1圆筒部12i和第2圆筒部12k的外周上突出设置有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
如图13和图14放大所示,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设置成:与第1环状部14a和第2环状部14b的前端部之间留有微小的间隙;与第1法兰部12b和第2法兰部12c的第1圆筒部12i和第2圆筒部12k的外周面垂直。
如图12所示,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被配置成:其在卷线筒筒部12a侧的侧面位于比第1环状部14a和第2环状部14b的前端面更靠卷线筒筒部12a侧的位置上。图15仅放大表示了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如图1 5所示那样,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被配置成:其在卷线筒筒部12a侧的侧面121位于比第2环状部14b的前端面14e更靠轴向的内侧(卷线筒筒部12a侧、图15的左侧)的位置上。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形成为前端部呈与第2环状部的内周面14f相向的尖细形状而突出,并且,该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具有分别向轴向倾斜的第1倾斜面12m和第2倾斜面12n。再有,第2环状部14b具有锥形部14g,从内周面14f向前端面14e该锥形部14g的直径逐渐扩大。锥形部14g形成为,其周面14f侧的端部与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的前端部最大外径部12o大致对齐。此外,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与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的结构相同。
如图12所示,卷线筒12是所谓浅槽型渔线轮,其卷绕渔线的量较少,卷线筒筒部12a的外径A在20mm以上28.5mm以下的范围内,作为最大卷线直径的第1法兰部12b和第2法兰部12c的外径D在25mm以上30mm以下的范围内形成。这里,卷线筒筒部12a的外径A在第1法兰部12b和第2法兰部12c的外径D的80%以上95%以下的范围内形成。具体来说,卷线筒筒部12a的外径A为24mm,第1法兰部12b和第2法兰部12c的外径D形成为27.1mm,卷线筒筒部12a的外径A形成为第1法兰部12b和第2法兰部12c的外径D的89%。
如图12所示,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的最大外径C在作为最大卷线直径的第1法兰部12b和第2法兰部12c的外径D的105%以上115%以下的范围内形成。再者,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的突出高度I在作为最大卷线直径的第1法兰部12b和第2法兰部12c的外径D的2.5%以上7.5%以下的范围内形成。再有,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的最大外径C在27mm以上34mm以下的范围内。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的突出高度在1.0mm以上2.0mm以下的范围内。具体地说,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的最大外径C为29.6mm;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的突出高度为1.25mm。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的最大外径C形成为作为最大卷线直径的第1法兰部12b和第2法兰部12c的外径D的109%。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的突出高度I形成为作为最大卷线直径的第1法兰部12b和第2法兰部12c的外径D的4.6%。
如图12所示,第1环状部14a和第2环状部14b的内径B在28mm以上35mm以下的范围内形成,具体地说,形成为30.1mm。再者,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的最大外径C在27mm以上34mm以下的范围内形成,具体地说,形成为29.6mm。因此,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与第1环状部14a和第2环状部14b之间的间隙K在0.1mm以上0.5mm以下的范围内,具体地说,为0.25mm。
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的厚度J在0.1mm以上0.5mm以下的范围内,具体地说,为0.3mm。再有,卷线筒筒部12a的厚度M具体为0.6mm;第1法兰部12b和第2法兰部12c的厚度N具体为0.3mm。因此,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的厚度J要比卷线筒筒部12a的厚度M小。
如图3所示,卷线筒轴20穿过第2侧板9延伸至第2侧罩7外。该延伸出的一端由轴承26a支承在安装于第2侧罩7的凸缘部7b上且能自如转动。再有,如上所述,卷线筒轴20的另一端由轴承26b支承且能自如转动。
卷线筒轴20的大直径部分20a的右端配置在第2侧板9的贯通部部分,离合器机构21中的卡合销20b固定在该处。卡合销20b沿直径贯穿大直径部分20a,其两端沿径向伸出。
如图1和图3所示,离合器操作柄17配置在第1侧板8和第2侧板9之间的后部、卷线筒12的后方。离合器操作柄17可在第1侧板8和第2侧板9之间沿上下方向滑动。在离合器操作柄17的手摇柄安装侧与之一体形成有卡合轴17a,该卡合轴17a贯穿第2侧板9。该卡合轴17a与离合器控制机构22卡合。
如图3和图7所示,均匀绕线机构18配置在卷线筒12前方的第1侧板8和第2侧板9之间,该均匀绕线机构18具有:螺旋轴46,在其外周面上形成交叉的螺旋槽46a;和渔线导向部47,其由螺旋轴驱动而沿卷线筒轴向往复移动。螺旋轴46由支承部48、49支承且能自如转动,该支承部48、49的两端安装在第1侧板8和第2侧板9上。图3中螺旋轴46的左端由E挡圈50卡固。图3中螺旋轴46的右端装有齿轮构件63a。齿轮构件63a与齿轮构件63b啮合,后者安装在手摇柄轴30上且不能相对该手摇柄轴30转动。通过这种构造,螺旋轴46与手摇柄轴30向绕线方向的旋转联动旋转。
如图7所示,渔线导向部47配置在螺旋轴46的周围,其由管构件53和导向轴54沿卷线筒轴20的方向进行导向,其中,管构件53的一部分沿轴向在全长范围内被切除,导向轴54配置在螺旋轴的上方。在渔线导向部47上安装有与螺旋槽46a卡合的卡合构件47a,并且该卡合构件能自如转动。通过螺旋轴46的旋转,渔线导向部47沿卷线筒轴向移动。在渔线导向部47的上部安装有长圆形的导向环47b,该导向环47b由例如碳化硅等的硬质陶瓷制成,渔线从其中通过。
管构件53的两端卡固在轴支承部48、49上。导向轴54固定在第1侧板8和第2侧板9上,并且,导向轴54的第2侧板9侧的端部进一步向第2侧罩7侧伸出。如图11所示,轴支承部49为大致的雨滴状,其以其大直径部支承螺旋轴46并使该螺旋轴46能自如转动;导向轴54穿过轴支承部49的小直径部,限制轴支承部49转动。
如图3所示,齿轮机构19具有:手摇柄轴30;主齿轮31,该主齿轮31固定在手摇柄轴30上;小齿轮32,它呈筒状,并且与主齿轮31啮合。手摇柄轴30安装在凸缘部9f和凸缘部7a上且能自如转动,由滚子型单向离合器86和爪式单向离合器87阻止该手摇柄30向放线方向转动(反转)。
单向离合器86安装在凸缘部7a和手摇柄轴30之间。如图11所示,单向离合器87具有:棘轮88,它位于主齿轮31和齿轮构件63b之间,安装在手摇柄轴30上且不能相对该手摇柄轴30转动;和棘爪89,它安装在定位销9d上且能相对该定位销9d自如摆动。在棘轮88的外周部上,沿周向隔开间隔配置有棘齿88a,该棘齿88a呈大致由平行四边形突出形成;棘爪89通过与棘齿88a啮合,阻止手摇柄轴30向放线方向旋转。棘爪89在其前端部有控制片89a,该控制片89a从两侧夹持棘轮88。控制片89a在向卷收渔线方向旋转时使棘爪89接近棘轮88;在向放线方向旋转时使其离开棘轮88。为了使棘爪89在离开棘轮88时不致离开过度,将棘爪89以在其离开棘轮88时与导向轴54抵接的方式配置。
主齿轮31安装在手摇柄轴30上且能自如转动,其通过制动机构23与手摇柄轴30连接在一起。
如图3所示,小齿轮32为筒状构件,它从第2侧板9的外方向内延伸,卷线筒轴20从其中心穿过,该小齿轮32安装在卷线筒轴20上并能沿轴向自如移动。再有,图3中小齿轮32的左端侧由轴承27支承在第2侧板9上,它既能自如旋转又能沿轴向自如移动。图3中小齿轮32的左端部上形成有与卡合销20b啮合的啮合槽32a。离合器机构21由该啮合槽32a和卡合销20b构成。再者,缩径部32b和齿轮部32c分别形成在该小齿轮32的中间部上和右端部上,该齿轮部32c与主齿轮31啮合。
如图11所示,离合器控制机构22具有:离合器片55,它与卡合轴17a卡合;离合器凸轮56,它与离合器片55卡合后以卷线筒轴20为轴旋转;以及离合器分离叉57,它在离合器凸轮56的作用下可沿卷线筒轴20的方向移动。此外,离合器控制机构22还具有离合器复位机构58,它与卷线筒12的卷收渔线方向的旋转联动而使离合器机构21结合。
离合器片55为扇形的板状构件,其由在第2侧板9上形成的导向部9g在旋转方向上对其进行导向。再有,通过在定位销9e上形成的凸肩部9j,在离合器片55与导向部9g之间形成有间隙,以此来防止该离合器片55浮起。离合器片55的一端延伸至与离合器操作柄17的卡合轴17a下端接触的位置,使得其与离合器操作柄17向下的移动联动向图11中的逆时针方向移动。离合器片55的另一端与离合器凸轮56卡合。离合器片55与离合器凸轮56联动而绕卷线筒轴20旋转。
离合器凸轮56为大致环状的板件,它安装在凸缘部9c上并能绕卷线筒轴20自如转动。在离合器凸轮56的外侧面,在隔着卷线筒轴200彼此相向的位置上形成有一对倾斜的凸轮凸起56a、56a。再者,在离合器凸轮56的外周部上形成有卡合销56b,该卡合销56b与离合器片55卡合。此外,在离合器凸轮56的外周部上形成有连接部56c,该连接部56c用来连接构成离合器复位机构58的复位爪59。
离合器分离叉57配置成面对离合器凸轮56的轴向外方。离合器分离叉57由2个导向轴60对其进行导向,能沿卷线筒轴20的方向自如移动,该2个导向轴60被立起设置在第2侧板9和第2侧罩7之间,卷线筒轴20夹在这2个导向轴60之间。再者,在第2侧罩7和离合器分离叉57之间,螺旋弹簧61以压缩状态被配置在导向轴60的外周侧,离合器分离叉57由该螺旋弹簧61(参见图3)沿轴向向内施加弹簧力。在离合器分离叉57上形成有半圆弧状的卡合部57a,该卡合部57a与小齿轮32的缩径部32b卡合。在离合器分离叉57的与离合器凸轮56相向的侧面上形成有可沿凸轮凸起56a、56a上升的斜面(图中未示出),当离合器凸轮56向图11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而使该斜面沿凸轮凸起56a、56a上升时,离合器分离叉57向图3中右方的离合器分离位置移动;当斜面从凸轮凸起56a、56a下滑时,在螺旋弹簧61的作用下,该离合器分离叉57返回至离合器结合位置。小齿轮32与该离合器分离叉57的移动联动而沿卷线筒轴的方向移动,离合器机构21便在离合器分离状态和离合器结合状态之间切换。
离合器复位机构58具有:复位爪59,它与离合器凸轮56的连接部56c连接并能相对其自如转动;和肘节弹簧62,它对复位爪59施加弹簧力。通过离合器分离叉57的转动,复位爪59被第2侧板9导向并在与棘轮88的棘齿88a接触的位置和从该位置离开的位置之间移动。肘节弹簧62将复位爪59保持在2个位置上。再有,如图11所示,在第2侧板9上立起设置有导向轴90,当复位爪59离开时,该导向轴能与复位爪59的前端部接触。通过设置这种导向轴90,能防止因复位爪59的前端部与第2侧板9的导向部接触而导致的磨损。
在该离合器复位机构58中,通过对离合器操作柄17进行按压操作,使离合器机构21处于离合器分离状态时,复位爪59第2侧板9导向而向与棘齿88a接触的位置接近。在该状态下,当通过操作手摇柄2使手摇柄轴30向卷收渔线方向旋转时,复位爪59被棘齿88a按压而向分离位置移动,离合器凸轮56向图11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使离合器机构21返回至离合器结合状态。
甩竿控制机构24具有:多块摩擦片51,其配置成夹持卷线筒轴20的两端;制动帽52,它用来调节由摩擦片51作用在卷线筒轴20上的夹持力。左侧的摩擦片51安装在卷线筒支承部13内。
如图3和图6所示,离心式制动机构25具有:转动构件66,它固定在卷线筒轴20上并与卷线筒12一体转动;筒状的移动构件67,它在周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在转动构件66上并被安装成能沿径向自如移动;和制动构件68,它固定在开口8a的内周面上且能与移动构件67接触。
转动构件66有圆板部66a,该圆板部66a配置在轴承部15的外周侧。在圆板部66a上,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形成有例如6个凹部66b。在各凹部66b中,在径向隔开间隔形成有相向的2对卡合突起70a、70b。卡合突起70a在外周上彼此向对方突出形成,它们是用来防止移动构件67脱落的突起。卡合突起70b比卡合突起70a更靠内周侧形成,它们是用来使移动构件67不与制动构件68接触的突起。再者,在凹部66b的底面上以放射状配置有沿径向延伸的导向轴69。移动构件67由该导向轴69导向,并且该移动构件67能自如移动。
移动构件67为筒状构件,在其内周侧的端部有凸肩部67a,该凸肩部67a的直径比其他部分的直径大,其与卡合突起部70a、70b卡合。当卷线筒12旋转时,移动构件67在离心力作用下与制动构件68接触而对卷线筒12进行制动。此时,当凸肩部67a越过卡合突起70b而进入其内周侧时,即使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凸肩部67a也因与卡合突起70b接触而不会与制动构件68接触。通过转换该移动构件67的径向位置,能调整离心制动机构25的制动力。
如图13放大所示,制动构件68具有:外筒部68a,其上形成有外螺纹部68c,该外螺纹部68c与在第1侧板8的开口8a之内周部上形成的内螺纹部68b螺合;和内筒部68b,它通过铆接而固定在外筒部68a的内周上。内筒部68b具有:筒状部68d,它配置成端面位于比第1环状部14a的端面更靠轴向外侧的位置上;和制动部68e,移动构件67与其内周侧接触。筒状部68d具有:环状的凹槽部68f,它在卷线筒12一侧(图13中的右侧)的侧部上开口;和环状的薄壁部68g,其在与凹槽部68f相反的一侧(图13中的左侧)的侧部上开口。筒状部68d配置在其端面位于与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的侧面相向的位置上;凹槽部68f配置在将第1法兰部12b和第1圆筒部12i的两端夹持在其中的位置上。此处,制动构件68兼备作为离心制动机构25的功能和使渔线难以进入渔线轮主体1内部的功能。
接着,就实际钓鱼时如何操作卷线筒和卷线筒的动作予以详细说明。
当进行甩竿时,将离合器操作柄17向下按压。于是,离合器片55向图11中的逆时针方向移动。此时,离合器片55的浮起倾向由定位销9e阻止,并且在该状态下,离合器片55在导向部9g内移动。当离合器片55移动时,离合器凸轮56与其联动而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离合器分离叉57向图3外方的离合器分离位置移动。其结果是,构成离合器机构21的小齿轮32沿轴向向外移动,变为离合器分离状态。在该离合器分离状态下,卷线筒12变成自由转动状态,这时进行甩竿,则在钓组的重量的作用下,渔线被从卷线筒12上迅猛地放出。
当钓组入后,向卷收渔线的方向转动手摇柄2。于是,棘轮88向卷收渔线的方向转动,棘爪89在控制片89a的作用下以定位销9d为中心向棘轮88的外方摆动而与导向轴54接触。结果,在卷收渔线时,棘爪89不再与棘轮88接触,也不会再发出卷收渔线时因二者接触而产生的“咔嗒”声。再有,当棘轮88向卷收渔线方向转动时,棘齿88a与复位爪59的前端抵接而将复位爪59压向后方。于是,复位爪59越过肘节弹簧62的止点而后退,并由肘节弹簧62对其向离开位置侧施加作用力。与该移动联动,离合器凸轮56向图11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离合器分离叉57在螺旋弹簧61的弹簧力的作用下向离合器结合的位置移动,离合器机构21变成离合器结合状态。因此,手摇柄2的旋转被传递至卷线筒12,卷线筒12便向卷收渔线方向转动。
当手摇柄轴30向卷收渔线方向转动时,其转动通过齿轮构件63a、63b传递至螺旋轴46而使螺旋轴46转动。当螺旋轴46转动时,渔线导向部47沿卷线筒轴的方向往复移动,从而渔线被均匀地卷绕在卷线筒12上。
在这种双轴承渔线轮中,由于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被突出设置在第1法兰部12b和第2法兰部12c的第1圆筒部12i和第2圆筒部12k上,所以,与现有的将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设置在倾斜部的情况相比,渔线难以沿轴向向外移动。此外,在这里,由于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被配置成与第1圆筒部12i和第2圆筒部12k的外周面垂直,所以,与现有的将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与倾斜部以钝角相交的情况相比,渔线难以沿轴向向外移动。因此,能使渔线难以进入第1法兰部12b和第2法兰部12c与第1侧板8和第2侧板9之间。
[其他实施例]
(a)在上述实施例中,以圆形双轴承渔线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双轴承渔线轮的形状不局限于此,在低断面型(low profile type)的双轴承渔线轮等中也适合采用本发明。再有,双轴承渔线轮并不局限于小型的具有浅槽卷线筒的双轴承渔线轮,例如大型双轴承渔线轮和具有深槽卷线筒的双轴承渔线轮也适合采用本发明。
(b)在上述实施例中,以作为最大卷线直径的第1法兰部12b和第2法兰部12c的外径D为基准确定了卷线筒12的各个尺寸,然而,在例如最大卷线直径与第1法兰部12b和第2法兰部12c的外径不同的场合,也可从以最大卷线直径为基准来确定上述尺寸。
(c)在上述实施例中,第2环状部14b和筒状部14c是一体成型的,然而,也可将第2环状部14b和筒状部14c分体构成。再有,也可不在筒状部14c上设置凹槽部14d。
(d)在上述实施例中,制动构件68的外筒部68a和内筒部68b是分体设置的,但是,也可将外筒部68a和内筒部68b一体成型。再有,制动构件68也可构成为至少在筒状部68d上不设置凹槽部68f和薄壁部68g中的任何一个。
(e)在上述实施例中,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被配置成:其在卷线筒筒部12a侧的侧面121处于比第1环状部14a和第2环状部14b的前端面14e更靠卷线筒筒部12a侧的位置上,然而,如图16所示,也可将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的卷线筒筒部12a侧的侧面121配置成与第1环状部14a和第2环状部14b的前端面14e齐平的位置上。
(f)在上述实施例中,第1环状部14a和第2环状部14b具有锥形部14g,该锥形部14g的直径从内周面14f向前端部14e逐渐扩大,然而,无锥形部的构造也是可以的。再者,锥形部14g的内周面14f侧的端部与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的前端部的最前端部12o大致对齐;然而,如图16所示,也可将锥形部14g形成为:其位于比第1渔线进入防止部12f和第2渔线进入防止部12g的前端部的最前端部12o更靠轴向内侧(卷线筒筒部12a侧、图16中的左侧)的位置上。
Claims (18)
1.一种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设置在按规定的间隔彼此相向配置的1对侧板之间,用于卷收和放出渔线,其具有:
筒状的卷线筒筒部,上述渔线卷绕在其外周上;
法兰部,其分别在上述卷线筒筒部的两端沿径向向外方突出设置,包括直径从上述卷线筒筒部的两端沿轴向向外逐渐扩大的倾斜部和从上述倾斜部的两端沿轴向向外以相同直径形成的圆筒部,上述1对圆筒部的外周被1对环状部的内周覆盖,所述1对环状部向上述1对侧板的相向的轴向内侧突出设置;
渔线进入防止部,其从上述法兰部的上述圆筒部的外周突出,并与上述1对环状部的前端部之间留有微小的间隙,该渔线进入防止部用来防止渔线进入上述法兰部和上述1对侧板之间,
在上述法兰部的端部外周和上述环状部的内周部之间设置筒状部,将该筒状部配置成比上述环状部的端面更靠近轴向外方;
将上述渔线进入防止部配置成上述筒状部的前端面与该渔线进入防止部的轴向外侧的侧面隔有间隔而彼此相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其中,将上述渔线进入防止部配置成与上述法兰部的上述圆筒部的外周面垂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其中,在上述筒状部上形成环状的凹槽部,使该凹槽部在侧部上开口;
使上述法兰部的端部被夹在上述凹槽部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其中,上述1对环状部和上述1对筒状部中的至少一方为一体成型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其中,将一方的上述环状部和一方的上述筒状部分体设置;
在一方的上述筒状部的内周面上形成制动面,使对上述卷线筒的转动进行制动用的移动构件可与该制动面接触。
6.如权利要求1或2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其中,上述渔线进入防止部的最大外径在上述渔线可卷绕在上述卷线筒筒部上的最大卷线直径的105%以上115%以下的范围内。
7.如权利要求1或2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其中,将上述渔线进入防止部形成为其前端部呈尖细形状而突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其中,
上述1对环状部的前端部具有锥形部,从内周面向前端面,该锥形部直径逐渐扩大;
将上述渔线进入防止部前端部的最大外径部形成为位于比上述锥形部的内周面侧的端部更靠轴向外侧的位置上。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其中,上述渔线进入防止部的最大外径在27mm以上34mm以下的范围内,
上述最大卷线直径在25mm以上30mm以下的范围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其中,上述渔线进入防止部的突出高度在1.0mm以上2.0mm以下的范围内。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其中,上述渔线进入防止部的厚度在0.1mm以上0.5mm以下的范围内。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其中,上述最大卷线直径与上述法兰部的最大外径相等。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其中,上述卷线筒筒部的外径在20mm以上28.5mm以下的范围内。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其中,上述环状部的内径在28mm以上35mm以下的范围内。
15.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其中,上述渔线进入防止部和上述环状部之间的间隙在0.1mm以上0.5mm以下的范围内。
16.一种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设置在按规定的间隔彼此相向配置的1对侧板之间,用于卷收和放出渔线,其具有:
筒状的卷线筒筒部,上述渔线卷绕在其外周上;
法兰部,其分别在上述卷线筒筒部的两端沿径向向外方突出设置,包括直径从上述卷线筒筒部的两端沿轴向向外逐渐扩大的倾斜部和从上述倾斜部的两端沿轴向向外以相同直径形成的圆筒部,上述1对圆筒部的外周被1对环状部的内周覆盖,所述1对环状部向上述1对侧板的相向的轴向内侧突出设置;
渔线进入防止部,其从上述法兰部的上述圆筒部的外周突出,并与上述1对环状部的前端部之间留有微小的间隙,该渔线进入防止部用来防止渔线进入上述法兰部和上述1对侧板之间,
上述渔线进入防止部配置成,其上述卷线筒筒部侧的侧面位于含有上述环状部的前端面的上述卷线筒筒部侧的位置上。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其中,将上述渔线进入防止部配置成其上述卷线筒筒部侧的侧面与上述环状部的前端面构成同一个面。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其中,将上述渔线进入防止部配置成其上述卷线筒筒部侧的侧面位于比上述环状部的前端面更靠轴向内侧的位置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187485A JP2006006191A (ja) | 2004-06-25 | 2004-06-25 |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 |
JP187484/2004 | 2004-06-25 | ||
JP2004187483A JP4403027B2 (ja) | 2004-06-25 | 2004-06-25 | 両軸受リールの遠心制動装置 |
JP2004187484A JP2006006190A (ja) | 2004-06-25 | 2004-06-25 |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 |
JP2004187486A JP4500599B2 (ja) | 2004-06-25 | 2004-06-25 | 両軸受リール |
JP187483/2004 | 2004-06-25 | ||
JP187485/2004 | 2004-06-25 | ||
JP187486/2004 | 2004-06-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11834A CN1711834A (zh) | 2005-12-28 |
CN1711834B true CN1711834B (zh) | 2010-09-29 |
Family
ID=35717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510079959 Active CN1711834B (zh) | 2004-06-25 | 2005-06-27 | 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403027B2 (zh) |
CN (1) | CN171183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967232B2 (en) * | 2009-10-28 | 2011-06-28 | Shimano Inc. | Spinning-reel fishing line guide mechanism |
JP6374700B2 (ja) * | 2014-05-16 | 2018-08-15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JP6986864B2 (ja) * | 2017-06-07 | 2021-12-22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電動リール |
JP6941558B2 (ja) * | 2017-12-27 | 2021-09-29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JP7227781B2 (ja) * | 2019-02-08 | 2023-02-22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及び両軸受リール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74977A (en) * | 1974-05-28 | 1976-08-17 | Shimano Industrial Company, Limited | Fishing reel |
CN1196170A (zh) * | 1997-03-11 | 1998-10-21 | 大和精工株式会社 | 钓鱼用卷线筒 |
CN1215551A (zh) * | 1997-10-27 | 1999-05-05 | 大和精工株式会社 | 钓鱼用的卷线筒 |
-
2004
- 2004-06-25 JP JP2004187483A patent/JP440302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6-27 CN CN 200510079959 patent/CN171183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74977A (en) * | 1974-05-28 | 1976-08-17 | Shimano Industrial Company, Limited | Fishing reel |
CN1196170A (zh) * | 1997-03-11 | 1998-10-21 | 大和精工株式会社 | 钓鱼用卷线筒 |
CN1215551A (zh) * | 1997-10-27 | 1999-05-05 | 大和精工株式会社 | 钓鱼用的卷线筒 |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JP昭和60-81775U 1985.06.06 |
JP特开2001-178332A 2001.07.03 |
JP特开平10-271938A 1998.10.13 |
JP特开平8-70739A 1996.03.1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403027B2 (ja) | 2010-01-20 |
JP2006006189A (ja) | 2006-01-12 |
CN1711834A (zh) | 2005-12-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711834B (zh) | 双轴承渔线轮的卷线筒 | |
TWI331013B (en) | Spool assembly for a dual bearing reel | |
CN103222451B (zh) | 双轴承绕线轮 | |
TWI556728B (zh) | 雙軸承捲線器的捲筒制動裝置及雙軸承捲線器 | |
CN102405889A (zh) | 双轴承绕线轮 | |
CN1736188B (zh) | 双轴承渔线轮制动调整装置 | |
JP7142133B2 (ja) | 両軸受リールの操作レバー | |
CN102726352A (zh) | 双轴承绕线轮的离心制动装置及双轴承绕线轮 | |
CN103070147B (zh) | 双轴承绕线轮 | |
JP2013146201A5 (zh) | ||
US6915974B2 (en) | Level wind mechanism for a dual bearing reel | |
CN101731192B (zh) | 两轴承卷线器的拖拉调整装置 | |
CN103168756A (zh) | 双轴承卷绕器 | |
JP2017148027A (ja) | 両軸受リール | |
CN101228857B (zh) | 单轴承渔线轮 | |
EP2918168B1 (en) | Bail support mechanism for a spinning reel | |
EP1332671B1 (en) | Spinning Reel Rotor | |
TWI674063B (zh) | 雙軸承捲線器的捲筒制動裝置 | |
JP4500599B2 (ja) | 両軸受リール | |
JP4572125B2 (ja) | 両軸受リールのリール本体 | |
US10660322B1 (en) | Bearing supported pick-up pin for spincast reel | |
EP2601826B1 (en) | A spool cassette, a cutting head for a string trimmer and a string trimmer | |
JP2006006190A (ja) |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 | |
JP2002034400A (ja) | 両軸受リールのリール本体 | |
JP2006006191A (ja) |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