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68968A - 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68968A
CN1668968A CNA038165120A CN03816512A CN1668968A CN 1668968 A CN1668968 A CN 1668968A CN A038165120 A CNA038165120 A CN A038165120A CN 03816512 A CN03816512 A CN 03816512A CN 1668968 A CN1668968 A CN 16689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iquid crystal
area
transparency electrode
refle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81651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54723C (zh
Inventor
尹柱善
梁容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689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689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5472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5472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G02F1/133555Trans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8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by treatment of the surface, e.g. embossing, rubbing or light irradiation
    • G02F1/133784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by treatment of the surface, e.g. embossing, rubbing or light irradiation by rubb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27Through-hole connection of the pixel electrode to the active element through an insulation lay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500)以及该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该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500)包括象素电极(240),所述象素电极具有用于在光未充足提供的黑暗之处显示信息的透明电极(242)、用于在光充足提供之处显示信息的反射电极(244)、以及设置在象素电极上表面上的具有取向槽(252)的取向膜(250),所述取向槽(252)的方向依据反射电极(244)的形状变化。该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能够防止当堆叠在反射电极(244)和透明电极(242)的边界处的杂质或离子造成的液晶响应速度降低时产生的余象,由此提高显示品质。

Description

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防止显示过程中由形成取向膜时残留在取向膜中的离子和杂质所引起的余象的产生、由此提高显示质量的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可以被制造为具有与其屏幕尺寸无关的更薄、更小和更轻的结构。
这样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其中厚度、体积和重量与其尺寸成比例增加的阴极射线管(CRT)型显示装置显著地不同。
与CRT型显示装置不同,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在其中填充液晶而降低其厚度、体积和重量。液晶具有几微米(μm)的厚度,但是控制光的质量。
由于液晶自身并不产生光,而仅仅控制光的数量,所以液晶显示装置还需要光来显示图像信息。
根据所用光源的种类,液晶显示装置被划分为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以及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
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使用外部光显示图像信息,如日光、室内照明光和室外照明光。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以低功耗显示图像信息,因为这类装置仅在控制液晶时消耗功率。
然而,如果不提供外部光或者所提供的光不充足,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就不能显示图像信息。
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通过使用例如冷阴极荧光灯(CCFL)获取人造光,并通过将人造光穿过液晶来显示图像信息。因此,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可在与外部光无关的任何环境条件下显示图像信息。
然而,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以高的功耗显示图像信息,因为这类装置即使在向其提供的外部光充足的时候,也通过消耗电能来产生光。
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具有反射型和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优点。当不提供外部光或者所提供的光不充足时,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使用人造光显示图像信息。此外,当充足地提供外部光时,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使用外部光显示图像信息。
因此,与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相比,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可以显著降低功耗,同时与其环境条件无关地显示图像信息。
图1是传统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参照图1,传统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100包括TFT(薄膜晶体管)衬底10、滤色器衬底20和液晶30。
此外,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100包括驱动模块(未显示),其产生驱动信号以控制液晶30显示图像。
TFT衬底10包括透明衬底11、薄膜晶体管12、有机绝缘层13、象素电极14以及取向膜15。
薄膜晶体管12以矩阵结构布置在透明衬底11上。薄膜晶体管12包括栅电极12a、沟道层12b、源电极12c以及漏电极12d。
有机绝缘层13设置在透明衬底11的上表面上以绝缘薄膜晶体管12。有机绝缘层13设置有接触孔13a,用于暴露薄膜晶体管12的漏电极12d。
象素电极14设置在有机绝缘层13的上表面上。象素电极14包括透明电极14a和反射电极14b。
通过在有机绝缘层13上构图具有高的光透射率和电导率的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来形成透明电极14a。
透明电极14a通过有机绝缘层13的接触孔13a连接到薄膜晶体管12的漏电极12d。第一光(从透明衬底11的下部产生)穿过透明电极14a。即,当向装置100不提供或者提供不充足的外部光时,第一光穿过透明电极14a以显示图像信息。
反射电极14b设置在透明电极14a的上表面上。反射电极14b包括具有高的光反射率的金属。反射电极14b反射其方向与第一光的方向相反的第二光以显示图像信息。
在反射电极14b的中心设置敞开窗口14c以部分地暴露透明电极14a,因而反射电极14b的面积小于透明电极14a的面积。
在外部光提供不充足的黑暗处,第一光穿过敞开窗口14c以显示图像信息。
在透明衬底11上已形成象素电极14之后,在透明衬底11的上表面整个区域上方,以较浅厚度设置取向膜15。
取向膜15防止液晶30随机排列。即,通过取向膜15,液晶30以预定图案排列。为此,在取向膜15的上表面上设置取向槽(图2至4中的15a)。
取向槽15a通过摩擦工艺规则地设置在取向膜15上。为了形成取向槽15a,具有绒面的摩擦织物在接触取向膜15时旋转并向前移动。
在于TFT衬底10上形成取向膜15之后,滤色器衬底20耦合到TFT衬底10。
滤色器衬底20包括透明衬底21、滤色器22以及公用电极23。滤色器22设置在透明衬底21上,与设置在TFT衬底10上的象素电极14相对。
在滤色器22的整个表面上设置公用电极23使得滤色器22覆盖透明衬底21。
在滤色器衬底20和TFT衬底10之间插入液晶30。
然而,上述传统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100在显示过程中产生余象,由此劣化图像信息的品质。余象的产生是由于象素电极14的取向和取向槽15a。
图2是具有定向在1点钟方向的取向槽的传统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具有定向在11点钟方向的取向槽的传统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4是具有定向在6点钟方向的取向槽的传统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参照图2,当取向槽15a定向在1点钟方向时,液晶30稳定地排列而在象素电极14的反射电极14b处不引起任何问题。然而,在敞开窗口14c的内部,液晶30的相应速度变差,从而在敞开窗口14c的内部产生余象。在图2中,余象区域表示为“A”。余象区域A与取向槽15a相对。
参照图3,当取向槽15a定向在11点钟方向时,液晶30稳定地排列而在象素电极14的反射电极14b处不引起任何问题。然而,在敞开窗口14c的内部,液晶30的相应速度也变差,从而在敞开窗口14c的内部产生余象。在图3中,余象区域表示为“B”。余象区域B与取向槽15a相对。
参照图4,当取向槽15a定向在6点钟方向时,液晶30稳定地排列而在象素电极14的反射电极14b处不引起任何问题。然而,在敞开窗口14c的内部,液晶30的相应速度变差,从而在敞开窗口14c的内部产生余象。在图4中,余象区域表示为“C”。余象区域C与取向槽15a相对。
参照图2至4,余象区域A、B和C通常与设置在反射电极14b中的敞开窗口14c的位置以及摩擦方向有关。
当进行摩擦工艺时,由于摩擦织物的旋转,粘附到摩擦织物绒面上的例子或杂质向外移动。由于在透明电极14a和反射电极14b之间的边界处设置了台阶部分,离子或杂质没有从象素电极14释放出来,而是堆叠在透明电极14a和反射电极14b之间的边界处。
结果,由于堆叠在透明电极14a和反射电极14b之间边界处的杂质或离子,图1所示的液晶30的响应速度变差。如果液晶30的响应速度低于标准速度,则产生余象,由此劣化图像信息的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能够在液晶的响应速度由于堆叠在透明电极和反射电极边界处的杂质或离子以及取向槽的摩擦方式而变差时,防止余象的产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该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能够在液晶的响应速度由于堆叠在透明电极和反射电极边界处的杂质或离子以及取向槽的摩擦方式而变差时,防止余象的产生。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提供了一种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第一衬底,所述第一衬底包括设置在第一透明衬底上的一薄膜晶体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衬底上以绝缘所述薄膜晶体管的一有机绝缘层,所述有机绝缘层具有用于暴露所述薄膜晶体管的一输出端的一接触孔,一象素电极,其具有通过形成在所述有机绝缘层上的所述接触孔连接到所述薄膜晶体管所述输出端的一透明电极以及设置在所述透明电极的第一区域上的一反射电极,所述透明电极的第二区域是暴露的并且没有被所述反射电极覆盖,以及涂覆在所述象素电极的上表面上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摩擦的一取向槽的一取向膜;第二衬底,所述第二衬底包括设置在第二透明衬底上与所述象素电极相对的一滤色器,以及设置在所述滤色器的上表面上并面对所述象素电极的一公用电极;以及插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衬底之间的液晶。
在另一方面中,提供了一种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在第一透明衬底上形成一薄膜晶体管;在所述第一透明衬底上淀积一有机绝缘层从而绝缘所述薄膜晶体管,所述有机绝缘层具有用于暴露所述薄膜晶体管的一输出端的一接触孔;在所述有机绝缘层上形成一象素电极,所述象素电极具有通过所述接触孔连接到所述薄膜晶体管所述输出端的一透明电极以及形成在所述透明电极的第一区域上的一反射电极,所述透明电极的第二区域是暴露的并且没有被所述反射电极覆盖;在所述象素电极的上表面上涂覆一取向膜;在第一方向上摩擦所述取向膜从而在所述取向膜上形成一取向槽,所述取向槽防止杂质堆叠在形成于所述透明电极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区域之间的边界处;在第二透明衬底上形成与所述象素电极相对的一滤色器;在所述滤色器的上表面上形成一公用电极,所述公用电极面对所述象素电极;以及在所述公用电极和其上形成了所述取向膜和所述取向槽的所述象素电极之间插入液晶。
本发明的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可包括象素电极的各种结构并且可以改变取向槽的摩擦方向。该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能够防止由于堆叠在透明电极和反射电极边界处的杂质或离子造成的余象的产生,由此提高图像信息的显示质量。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和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以上和其他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其中:
图1是传统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2是具有定向在1点钟方向的取向槽的传统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具有定向在11点钟方向的取向槽的传统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具有定向在6点钟方向的取向槽的传统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薄膜晶体管的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有机绝缘层的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象素电极的剖面图;
图9是用于在本发明的取向膜中形成取向槽的方法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设置在象素电极上的取向槽摩擦方向的平面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象素电极的剖面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设置在象素电极上的取向槽摩擦方向的平面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设置在象素电极上的取向槽摩擦方向的平面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设置在象素电极上的取向槽摩擦方向的平面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设置在象素电极上的取向槽摩擦方向的平面图;以及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象素电极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参照图5,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500包括TFT衬底200、液晶300以及滤色器衬底400。
TFT衬底200具有第一透明衬底210、薄膜晶体管220、有机绝缘层230、象素电极240以及取向膜250。
图6是图5的薄膜晶体管的剖面图。
薄膜晶体管220以矩阵结构排布在第一透明衬底210上。薄膜晶体管220包括绝缘层221、栅电极224、沟道层223、源电极227以及漏电极229。
为了形成薄膜晶体管220,首先在第一透明衬底210上形成栅电极224。
通过在淀积栅金属如铝合金之后,用光刻工艺构图栅金属,在第一透明衬底210的整个表面上形成栅电极224。
栅电极224以矩阵结构排布,并且属于同一行的栅电极通过一条栅线(gate line)(未示出)彼此平行连接。
栅电极224通过绝缘层221绝缘,并且在对应于栅电极224上表面的绝缘层221的上表面上形成沟道层223。
通过使用光刻工艺构图非晶硅薄膜和n+非晶硅薄膜形成沟道层223,所述薄膜形成在绝缘层221的上表面上。
附图标记222表示非晶硅图案并且附图标记225表示n+非晶硅图案。
此外,在第一透明衬底210的整个表面上淀积源/漏金属薄膜。通过光刻工艺构图源/漏金属薄膜从而在n+非晶硅图案225的上表面上形成源电极227和漏电极229。源电极227和漏电极229彼此绝缘。
当形成源电极227时形成数据线。数据线连接到属于相同列的平行的源电极。
图7是图5的有机绝缘层的剖面图。
参照图7,在第一透明衬底210的上表面上形成有机绝缘层230以绝缘薄膜晶体管220。通过光刻工艺在有机绝缘层230中形成用于暴露薄膜晶体管220的漏电极229的接触孔232。
图8是图5的象素电极的剖面图。
参照图8,在有机绝缘层230的上表面上形成象素电极240。象素电极240包括透明电极242和反射电极244。
透明电极242呈矩形,并且通过在有机绝缘层230上淀积并经由光刻工艺构图具有高的光透射率和电导率的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形成透明电极242。
透明电极242通过有机绝缘层230的接触孔232连接到薄膜晶体管220的漏电极229。
第一光从第一透明衬底210的下部产生并穿过透明电极242,从而在未提供外部光或者光的提供不充足的时候显示图像信息。
反射电极244形成在透明电极242的上表面上。反射电极244包括具有极佳光反射率的金属。方向与第一光的方向相反的第二光从反射电极244反射。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用于在图5的取向膜中形成取向槽的方法示意图。
参照图9,在第一透明衬底210的整个表面上形成取向膜250以允许象素电极240覆盖有机绝缘层230。
取向膜250防止液晶300随机排列。取向膜250将液晶300以预定图案排列。为此,在取向膜250上形成取向槽252。
由于取向膜250厚度较薄,其具有与透明电极242和反射电极244相同的外形。因此,取向膜250的外形在透明电极242和反射电极244之间的边界区域处(图9中表示为圆圈“D”)发生变化。
其外形对应于透明和反射电极242和244外形的取向膜250形成为具有取向槽252,取向槽252通过摩擦工艺规则排列。
为了形成取向槽252,如图9所示,缠绕在取向滚轴257上的摩擦织物255的绒面254在与取向膜250接触时旋转并向前移动。
图10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设置在图5的象素电极上的取向槽摩擦方向的平面图。
参照图10,形成在透明电极242上表面上的反射电极244的面积小于透明电极242的面积。具有较小面积的反射电极244形成为使得在反射电极244和透明电极242之间形成第一边界244a。在象素电极240的版图中,第一边界244a可具有直线形状。
如图10所示,其上设置了反射电极244的透明电极242的第一区域(图10中以影线表示)和未被反射电极244覆盖的透明电极242的第二区域在第一边界244a处会合。
象素电极240中取向槽252的摩擦方向非常重要。如果取向槽252不适当地定向,则粘附到绒面254的离子和杂质会残留在设置于彼此具有不同外形的反射电极244和透明电极242之间的第一边界244a中。
由于残留在第一边界244a中的离子和杂质,与所需的液晶300的响应速度相比,液晶300的响应速度降低。如果液晶300的响应速度低于所需的响应速度,则产生余象,由此对将要显示的图像信息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防止由取向槽252的摩擦方向引起的余象,如图10所示,摩擦织物255的绒面254(图9中)从反射电极244朝向透明电极242移动。
由于透明电极242在反射电极244已摩擦后被摩擦,能够减少在设置于反射电极244和透明电极242之间的第一边界244a处引起余象的离子和杂质。
可以以多种方式选择取向槽252的摩擦方向从而防止余象的产生。
参照图10,为了防止在设置于反射电极244和透明电极242之间的第一边界244a处产生余象,摩擦方向从12点钟方向朝向6点钟方向形成、从12点钟方向朝向9点钟方向形成、或者从12点钟方向朝向3点钟方向形成。
此外,还可以从3点钟方向朝向9点钟方向形成摩擦方向或者从9点钟方向朝向3点钟方向形成摩擦方向,以平行于第一边界244a,从而防止在设置于反射电极244和透明电极242之间的第一边界244a处产生余象。
如果从6点钟方向朝向12、9或3点钟方向进行摩擦工艺,则摩擦方向面对设置于反射电极244和透明电极242之间的第一边界244a,从而使离子和杂质堆叠在第一边界244a处。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象素电极示意图,仅描述与图5至10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部分,而省略对实施例中相同部分的描述以避免繁冗。
参照图11,通过在对应于设置在第一和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一边界244a的反射电极244的侧壁处形成斜面244b,来解决对摩擦方向的限制。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设置在图5的象素电极上的取向槽摩擦方向的平面图。图12表示了通过改变图5的象素电极的反射电极的形状使取向槽的摩擦特性变化的方法。
参照图12,设置在透明电极242上表面上的反射电极244的面积小于透明电极242的面积。
在第一透明衬底210的整个表面上方形成取向膜250从而使设置在有机绝缘层230上的象素电极240被取向膜250覆盖。
取向膜250防止液晶300在象素电极240的上表面上随机排列。液晶300通过取向膜250以预定图案排列。为此,在取向膜250中形成取向槽252。
由于取向膜250厚度较薄,其具有与透明电极242和反射电极244相同的外形。因此,取向膜250的外形在设置于透明电极242和反射电极244之间的第二边界244c处发生变化。
具有对应于透明电极242和反射电极244外形的各种外形的取向膜250形成为具有取向槽252,取向槽252通过摩擦工艺规则排列。
取向槽252的摩擦方向非常重要。如果取向槽252不适当地定向,则粘附到摩擦织物255的离子和杂质会残留取向膜250的第二边界244c中。
由于残留在取向膜250的第二边界244c中的离子和杂质,与所需的液晶300的响应速度相比,液晶300的响应速度降低。如果液晶300的响应速度低于所需的响应速度,则产生余象,由此对将要显示的图像信息造成不良影响。
根据本发明,为了防止由取向槽252的摩擦方向引起的余象,摩擦织物255的绒面254(图9中)朝向暴露的、未被反射电极244覆盖的透明电极242的部分前进,如图12所示。
从顶部观看,反射电极244设置在透明电极242的第一区域(图12中以影线表示)上,因此透明电极242的第二区域是暴露的,没有被反射电极244覆盖。
第二区域包括暴露透明电极242的两条边缘242a和242b的第二边界244c。通过第二边界244c暴露的边缘242a和242b彼此连接。第二边界244c具有L形以暴露透明电极242的两条边缘242a和242b。因此,其上形成反射电极244的第一区域也呈L形。
由于在摩擦具有L形的反射电极244之后循序地摩擦透明电极242,可以减少对将要显示的图像信息造成不良影响的余象。
可以以多种方式选择取向槽252的摩擦方向,其中取向槽252用于防止在设置于反射电极244和透明电极242之间的第二边界244c处产生余象。
参照图12,可以在两点钟方向、从6点钟方向朝向3点钟方向、从6点钟方向朝向12点钟方向或者从9点钟方向朝向3点钟方向形成摩擦方向,以防止在第二边界244c处产生余象。
如果从12点钟方向朝向6点钟方向或者从3点钟方向朝向9点钟方向进行摩擦工艺,则会在摩擦方向上和设置于反射电极244和透明电极242之间的第二边界244c处堆叠离子和杂质。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设置在图11的象素电极上的取向槽摩擦方向的平面图。图13表示了通过改变图11的象素电极的反射电极的形状使取向槽的摩擦特性变化的方法。
参照图13,在面对设置于透明电极242的第一和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二边界244c的反射电极244的侧壁处形成斜面244b,以防止离子和杂质残留在第二边界244c中。可通过形成在反射电极244侧壁处的斜面244b减小对摩擦方向的限制。
图14是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设置在图5的象素电极上的取向槽摩擦方向的平面图。图14表示了通过改变图5的象素电极的反射电极的形状使取向槽的摩擦特性变化的方法。
参照图14,设置在透明电极242上表面上的反射电极244的面积小于透明电极242的面积。
被反射电极244占据的透明电极242的区域定义为第一区域(图14中以影线表示),没有被反射电极244覆盖的透明电极242的区域定义为图14所示的第二区域。通过部分第二区域,暴露透明电极242的一条边缘242c。因此,第一区域呈U形并且反射电极244也呈U形。
附图标记244d表示设置在透明电极242的第一和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三边界。第三边界244d具有U形结构。
取向膜250形成在未被象素电极240覆盖的一部分有机绝缘层230上以及象素电极240的上表面上。
取向膜250防止液晶300在象素电极240的上表面上随机排列。液晶300通过取向膜250以预定图案排列。为此,在取向膜250上形成取向槽252。
由于取向膜250厚度较薄,其具有与透明电极242和反射电极244相同的外形。因此,取向膜250的外形在设置于透明电极242和反射电极244之间的第三边界244d处发生变化。
其外形根据透明电极242和反射电极244的外形变化的取向膜250形成为具有取向槽252,取向槽252通过摩擦工艺规则排列。
为了形成取向槽252,具有绒面254的摩擦织物255(图9中)在与取向膜250接触时旋转并向前移动。取向槽252的摩擦方向非常重要。如果取向槽252不适当地定向,则粘附到摩擦织物255的离子和杂质会残留在透明电极242和反射电极244之间的第三边界244d中。
由于残留在第三边界244d中的离子和杂质,与所需的液晶300的响应速度相比,液晶300的响应速度降低。如果液晶300的响应速度低于所需的响应速度,则产生余象,由此对将要显示的图像信息造成不良影响。
根据本发明,为了防止由摩擦方向引起的余象,摩擦织物255的绒面254(图9中)首先摩擦透明电极242的第一区域,继而摩擦暴露的、没有被反射电极244覆盖的透明电极242的第二区域,如图14所示。
由于在摩擦反射电极244之后循序地摩擦透明电极242,可以减少由残留在第三边界244d中的离子和杂质引起的产生在第三边界244d处的余象。
可以以多种方式选择取向槽252的摩擦方向,其中取向槽252用于防止在设置于反射电极244和透明电极242之间的第三边界244d处产生余象。
参照图14,从6点钟方向朝向12点钟方向形成摩擦方向,以防止在设置于反射电极244和透明电极242之间的第三边界244d处产生余象。
如果从3点钟方向朝向9点钟方向、从9点钟方向朝向3点钟方向或者从12点钟方向朝向6点钟方向进行摩擦工艺,则摩擦方向面对设置于反射电极244和透明电极242之间的第三边界244d,从而使离子和杂质堆叠在第三边界244d处。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设置在图11的象素电极上的取向槽摩擦方向的平面图。图15也表示了通过改变图11的象素电极的反射电极的形状使取向槽的摩擦特性变化的方法。
参照图15,在对应于透明电极242的第一和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三边界244d的反射电极244的侧壁处形成斜面244b,以防止离子和杂质残留在第三边界244d中。即,通过在反射电极244的侧壁处形成斜面244b,可以防止进行摩擦工艺时散布的离子和杂质堆叠在第三边界244d处。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设置在象素电极上的取向槽摩擦方向的平面图。图16也提供了通过改变象素电极的反射电极的形状使取向槽的摩擦特性变化的方法。
参照图16,被反射电极244占据的透明电极242的区域定义为第一区域,没有被反射电极244覆盖的透明电极242的区域定义为第二区域。
如图16所示,在第一区域中形成第二区域。第二区域并不暴露透明电极242的边缘。
当在第一区域中形成第二区域时,杂质或离子堆叠在第一和第二区域之间的第四边界244k处而与摩擦方向无关,由此产生余象。
为了防止杂质或离子堆叠在反射电极244和透明电极242之间的第四边界244k处,在与第四边界244k相邻的反射电极244处形成倾斜部分244g。
倾斜部分244g可以形成为与摩擦方向相反或者如图16所示形成在第四边界244k的整个区域上方。
可以以多种方式选择倾斜部分244g的形状,只要引入到反射电极244和透明电极242的第四边界244k中的离子和杂质通过倾斜部分244g被释放到外部。
尽管在图16中没有示出,透明电极242可以包括多于一个的第二区域。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区域可包括圆形或矩形。
再次参照图5,在取向槽252形成于TFT衬底200上之后,滤色器衬底400耦合到TFT衬底200。
滤色器衬底400包括第二透明衬底410、滤色器420以及公用电极430。在第二透明衬底410上形成滤色器420,以与设置在TFT衬底200上的象素电极240相对。
滤色器420包括在对应于反射电极的区域(见图8)中的第一色调以及在暴露的、没有被反射电极覆盖的透明电极的区域(见图8)中的第二色调,第二色调和第一色调不同。
在滤色器420的整个表面上形成公用电极430使得滤色器420覆盖第二透明衬底410。
在滤色器衬底400和TFT衬底200之间插入液晶300,由此实现根据本发明的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500。
如上所述,通过变化取向槽的摩擦方向以及反射电极的形状,本发明的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可以减少对将要显示的图像造成不良影响的余象,由此实现极佳的显示品质。
尽管已参照其优选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不背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化、替代和变更。

Claims (24)

1.一种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第一衬底,包括:
设置在第一透明衬底上的一薄膜晶体管;
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衬底上以绝缘所述薄膜晶体管的一有机绝缘层,所述有机绝缘层具有用于暴露所述薄膜晶体管的一输出端的一接触孔;
一象素电极,其具有通过形成在所述有机绝缘层上的所述接触孔连接到所述薄膜晶体管所述输出端的一透明电极,以及设置在所述透明电极的第一区域上的一反射电极,所述透明电极的第二区域是暴露的并且没有被所述反射电极覆盖;以及
涂覆在所述象素电极的上表面上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摩擦的一取向槽的一取向膜,所述取向槽防止杂质堆叠在所述透明电极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区域之间的边界处;
第二衬底,包括:
设置在第二透明衬底上与所述象素电极相对的一滤色器;以及
设置在所述滤色器的上表面上并面对所述象素电极的一公用电极;以及
插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衬底之间的液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区域的所述边界在所述象素电极的版图中具有直线形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中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边界。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反射电极包括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区域的所述边界接触的一侧壁,所述侧壁是倾斜的以防止杂质堆叠在所述边界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区域暴露所述透明电极的所述第一区域的两个边缘,并且所述两个边缘彼此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反射电极包括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区域的所述边界接触的一侧壁,所述侧壁是倾斜的以防止杂质堆叠在所述边界。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区域之间的所述边界以及所述第一区域均包括一L形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区域部分地暴露所述透明电极的一个边缘。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反射电极包括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区域的所述边界接触的一侧壁,所述侧壁是倾斜的以防止杂质堆叠在所述边界处。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区域之间的所述边界以及所述第一区域均包括一U形结构。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区域形成在所述第一区域的内侧,且其中所述反射电极包括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区域的所述边界相邻的一侧壁,所述侧壁是倾斜的以防止杂质堆叠在所述边界处。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透明电极包括多个所述第二区域,且其中所述第二区域包括圆形或矩形。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滤色器包括在对应于所述反射电极的所述第一区域处的第一色调,以及在暴露的且没有被所述反射电极覆盖的所述透明电极的所述第二区域处的第二色调,所述第二色调与所述第一色调不同。
14.一种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
在第一透明衬底上形成一薄膜晶体管;
在所述第一透明衬底上淀积一有机绝缘层以绝缘所述薄膜晶体管,所述有机绝缘层具有用于暴露所述薄膜晶体管的一输出端的一接触孔;
在所述有机绝缘层上形成一象素电极,所述象素电极具有通过所述接触孔连接到所述薄膜晶体管所述输出端的一透明电极以及形成在所述透明电极的第一区域上的一反射电极,所述透明电极的第二区域是暴露的并且没有被所述反射电极覆盖;
在所述象素电极的上表面上涂覆一取向膜;
在第一方向上摩擦所述取向膜从而在所述取向膜上形成一取向槽,所述取向槽防止杂质堆叠在所述透明电极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区域之间的边界处;
在第二透明衬底上形成与所述象素电极相对的一滤色器;
在所述滤色器的上表面上形成一公用电极,所述公用电极面对所述象素电极;以及
在所述公用电极和其上形成了所述取向膜和所述取向槽的所述象素电极之间插入液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象素电极包括:
在其上形成所述薄膜晶体管和所述有机绝缘层的所述第一透明衬底上形成所述透明电极;
在所述透明电极的上表面上形成一金属薄膜;以及
构图所述金属薄膜使得所述反射电极形成在所述透明电极的所述第一区域上并且在所述象素电极的版图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区域之间的边界具有直线形状。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构图所述金属薄膜包括在与所述边界相邻的所述第一区域处形成所述反射电极的一侧壁,所述侧壁是倾斜的以防止杂质堆叠在所述反射电极的所述侧壁处。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象素电极包括:
在其上形成所述薄膜晶体管和所述有机绝缘层的所述第一透明衬底上形成所述透明电极;
在所述透明电极的上表面上形成一金属薄膜;以及
构图所述金属薄膜使得所述反射电极形成在所述透明电极的所述第一区域上并且所述第二区域暴露所述透明电极的两个边缘,所述两个边缘彼此连接。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构图所述金属薄膜包括在与所述边界相邻的所述第一区域处形成所述反射电极的一侧壁,所述侧壁是倾斜的以防止杂质堆叠在所述反射电极的所述侧壁处。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象素电极包括:
在其上形成所述薄膜晶体管和所述有机绝缘层的所述第一透明衬底上形成所述透明电极;
在所述透明电极的上表面上形成一金属薄膜;以及
构图所述金属薄膜使得所述反射电极形成在所述透明电极的所述第一区域上并且所述第二区域暴露所述透明电极的一个边缘。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构图所述金属薄膜包括在与所述边界相邻的所述第一区域处形成所述反射电极的一侧壁,所述侧壁是倾斜的以防止杂质堆叠在所述反射电极的所述侧壁处。
21.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象素电极包括:
在所述第一透明衬底上形成所述透明电极使得所述第二区域形成在所述第一区域的内侧;
在所述透明电极的上表面上形成一金属薄膜;以及
构图所述金属薄膜使得所述反射电极形成在所述透明电极的所述第一区域上,并且在与所述边界相邻的所述第一区域处倾斜地形成所述反射电极的一侧壁以防止杂质堆叠在所述反射电极的所述侧壁处。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透明电极包括多个所述第二区域。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区域包括圆形或矩形。
24.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从所述反射电极到所述透明电极形成所述第一方向。
CNB038165120A 2002-07-16 2003-07-14 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5472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2-0041709 2002-07-16
KR1020020041709A KR20040007064A (ko) 2002-07-16 2002-07-16 반사-투과형 액정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0020041709 2002-07-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68968A true CN1668968A (zh) 2005-09-14
CN100354723C CN100354723C (zh) 2007-12-12

Family

ID=30113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165120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54723C (zh) 2002-07-16 2003-07-14 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7463318B2 (zh)
JP (1) JP4384979B2 (zh)
KR (1) KR20040007064A (zh)
CN (1) CN100354723C (zh)
AU (1) AU2003281116A1 (zh)
TW (1) TWI317453B (zh)
WO (1) WO2004008227A2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38060B2 (en) 2006-01-31 2010-06-15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having particular protrusion and light blocking film features
CN101324719B (zh) * 2007-03-21 2011-06-29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半透射半反射液晶显示器及其操作和制造方法
CN101840099B (zh) * 2009-03-18 2012-12-26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3323987A (zh) * 2012-03-23 2013-09-25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东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4122716A (zh) * 2013-08-30 2014-10-29 深超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13299B1 (ko) * 2003-03-17 2009-08-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어레이 기판과 이를 갖는 반사-투과형 액정 표시 장치
TWI350397B (en) * 2005-07-28 2011-10-11 Sony Corp Semi-transmiss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20070059293A (ko) * 2005-12-06 2007-06-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이를 위한 표시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8083208A (ja) 2006-09-26 2008-04-10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液晶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WO2011129065A1 (ja) * 2010-04-16 2011-10-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02645774B (zh) * 2011-02-22 2016-05-0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103472596B (zh) * 2013-08-20 2014-11-05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隐形液晶眼镜
CN103472595B (zh) * 2013-08-20 2014-11-19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镜片以及液晶眼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07297A (ja) 1997-05-02 1998-11-17 Nec Corp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型液晶表示装置
US6195140B1 (en) * 1997-07-28 2001-02-2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 which at least one pixel includes both a transmissive region and a reflective region
JP3380482B2 (ja) * 1997-12-26 2003-02-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0029030A (ja) 1998-07-10 2000-01-28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0250065A (ja) 1999-02-26 2000-09-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用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6909481B2 (en) * 2000-11-07 2005-06-2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electronic appliance
KR100706220B1 (ko) * 1999-12-17 2007-04-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사 투과 복합형 박막 트랜지스터 액정 표시 장치의 액정판넬
KR100682745B1 (ko) * 2000-07-27 2007-02-15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반투과 액정표시장치
JP3534097B2 (ja) * 2000-09-14 2004-06-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装置及び該液晶装置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US6771334B2 (en) * 2000-09-27 2004-08-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0628257B1 (ko) * 2000-10-20 2006-09-27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반사형 및 반투과형 lcd의 구조
JP2002229048A (ja) 2001-01-30 2002-08-14 Toshiba Corp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38060B2 (en) 2006-01-31 2010-06-15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having particular protrusion and light blocking film features
CN101324719B (zh) * 2007-03-21 2011-06-29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半透射半反射液晶显示器及其操作和制造方法
CN101840099B (zh) * 2009-03-18 2012-12-26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3323987A (zh) * 2012-03-23 2013-09-25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东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3323987B (zh) * 2012-03-23 2016-03-16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4122716A (zh) * 2013-08-30 2014-10-29 深超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
CN104122716B (zh) * 2013-08-30 2017-03-01 深超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561232B2 (en) 2009-07-14
KR20040007064A (ko) 2004-01-24
US20080231783A1 (en) 2008-09-25
TW200411307A (en) 2004-07-01
WO2004008227A3 (en) 2004-06-24
AU2003281116A8 (en) 2004-02-02
JP2005533274A (ja) 2005-11-04
CN100354723C (zh) 2007-12-12
US7463318B2 (en) 2008-12-09
US20040012739A1 (en) 2004-01-22
JP4384979B2 (ja) 2009-12-16
WO2004008227A2 (en) 2004-01-22
TWI317453B (en) 2009-11-21
AU2003281116A1 (en) 2004-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77145C (zh) 显示器的背光单元以及采用其的液晶显示器
CN1229677C (zh) 半透射型显示器件的制造方法和半透射型显示器件
CN2582025Y (zh) 电光装置用基板、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70188C (zh) 半透射液晶显示装置及半透射型反射体
CN1668968A (zh) 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26002C (zh) 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822350A (zh) 制造薄膜晶体管的方法
CN1612185A (zh) 电光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电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837935A (zh) 电光装置、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497316A (zh) 电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308309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生产方法
CN1763612A (zh) 电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697128A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电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1076754A (zh) 显示板的制造方法和显示板的制造装置
CN1295343A (zh) 电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电光学装置及电子机器
CN1161640C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装置
CN1249496C (zh) 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
CN1264060C (zh) 电光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567606Y (zh) 电光装置
CN101055387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917221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具有该显示基板的显示装置
CN1472567A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293411C (zh) 制造光敏绝缘膜图案和反射电极及其液晶显示器的方法
CN1731249A (zh) 掩模、薄膜晶体管基板、制造基板的方法和显示设备
CN1554970A (zh) 显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AMSUNG MONITOR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102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1026

Address after: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Patentee after: SAMSUNG DISPLAY Co.,Ltd.

Address before: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Patentee before: 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