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68462B - 具有功能性层的转印用功能性膜、付与该功能性层的物体 - Google Patents
具有功能性层的转印用功能性膜、付与该功能性层的物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68462B CN1668462B CN038172186A CN03817218A CN1668462B CN 1668462 B CN1668462 B CN 1668462B CN 038172186 A CN038172186 A CN 038172186A CN 03817218 A CN03817218 A CN 03817218A CN 1668462 B CN1668462 B CN 166846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functional
- transfer printing
- supporter
- res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00—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 H01B1/20—Conductive material dispersed in non-conductive organic materia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355—Continuous and nonuniform or irregular surface on layer or component [e.g., roofing, etc.]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5—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including a second componen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particles
- Y10T428/256—Heavy metal or aluminum or compound thereof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6—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the element or component having a specified physical dimension
- Y10T428/263—Coating layer not in excess of 5 mils thick or equivalent
- Y10T428/264—Up to 3 mils
- Y10T428/265—1 mil or les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8—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having an adhesive outermost laye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8—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having an adhesive outermost layer
- Y10T428/2848—Three or more lay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54—Of fluorinated addition polymer from unsaturated monom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Decoration By Transfer Pi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是像板材一类缺乏挠曲性的物体,也能在其表面上付与具有均匀厚度更高功能的功能性层,例如付与具有更低电阻值的透明导电层的转印用功能性膜、付与该功能性层的物体、以及制造付与功能性层物体的方法。转印用功能性膜是在支撑体1上至少具有可与支撑体1剥离的功能性层4,该功能性层4是功能性微粒子的压缩层,而且在功能性层4上,设有至少含有丙烯系单体(M)和硅酮系树脂(S)的粘接剂层5。在应付与功能性层的对象物体表面上,通过粘接剂层5贴付与所述转印用功能性膜,使粘接剂层5固化,剥离支撑体1后,进行烧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支撑体上具有由功能性微粒子的压缩层形成的功能性层的转印用功能性膜、付与该功能性层的物体、以及制造付与功能性层物体的方法。
本发明中,功能性膜包括功能性膜、功能性片两种。而且在本发明的功能性膜中含有支撑体为金属的物质。
所谓功能性层是具有功能的层,所谓功能是指通过物理的和/或化学的现象起到某种作用。功能性层包括导电层、紫外线屏蔽层、红外线屏蔽层、磁性层、强磁性层、电介质层、强电介质层、电铬层、电致发光层、绝缘层、光吸收层、光选择吸收层、反射层、防反射层、催化剂层、光催化剂层等具有各种功能的层。
尤其是本发明关于具有透明导电层的转印用功能性膜、付与该透明导电层的物体、以及付与透明导电层的物体的制造方法。透明导电层除了可用作像等离子显示面板电极、电致发光面板电极、电铬元件电极、液晶电极、透明面发热体、触摸面板一类的透明电极外,还可用作透明的电磁波屏蔽层。
背景技术
由各种功能性材料形成的功能性层,多年来一直是利用真空蒸镀、激光烧蚀(laser ablation)、溅射、离子镀等物理气相成长法(PVD)、和热CVD、光CVD、等离子体CVD等化学气相成长法进行制造。这些方法一般需要大型的装置,其中,在形成大面积膜时,还存在不适合的问题。
例如,关于透明导电层,见解如下。目前透明导电层主要是利用溅射法制造。溅射法具有种种方式,例如,在真空中,将以直流或高频放电产生的惰性气离子加速撞击靶子表面,从表面被撞击构成靶子的原子,沉积在基板表面上形成膜的方法。
溅射法的优点是可形成较大面积的,表面电阻小的导电层。然而,其缺点是装置规模大,成膜速度慢。今后,进行导电层大面积化时,装置也会更加大型化。这样,在技术上就产生了必须提高控制精度的等问题,就其他方面看,还会产生制造成本大大增加的问题。为了弥补成膜速度迟缓的不足,增加靶子数量以提高速度,但其问题是这也成为装置增大的原因。
也试验了利用涂布法制造透明导电层。在以前的涂布方法中,是将导电性微粒子分散在粘合液中形成导电性涂料。涂布在基板上,干燥、固化、并形成导电层。使用涂布法的长处,是容易形成大面积导电层,装置简单,生产效率高,可以比溅射法低的成本制造导电层。在涂布法中,通过导电性微粒子彼此接触,形成电通路,实现了导电性。然而用以前的涂布法,存在制作的导电层接触不充分,所得导电层的电阻值高(导电性低劣)的缺点,其用途受到限制。
作为不使用粘合剂树脂的涂布法,例如,日本国特开平8~199096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方法,即,将由锡掺杂氧化铟(ITO)粉末、溶剂、偶合剂、金属的有机酸盐或无机酸盐形成的,不含有粘合剂的导电层形成用涂料涂布在玻璃板上,在300℃以上的温度下进行烧成的方法。该方法中,由于没有使用粘合剂,所以导电层的电阻值低。
还知道通过使用溶胶凝胶法的涂布形成膜。使用溶胶凝胶法的涂布法也适用于形成大面积膜。
然而,所述任何一种涂布法中,支撑体像膜同样为可挠性的时,虽然能很容易形成大面积的功能性层,但支撑体像板材同样为缺乏可挠性的时,与可挠性支撑体相比,涂布很难,尤其是难以均匀控制膜厚。即,可挠性膜时,安装在涂布机上,移动薄膜即可进行涂布,并很容易控制膜厚。而缺乏可挠性的板材时,如果面积小,移动板材,也可进行涂布,如果面积大,移动板材时,由于偏斜等,膜厚精度很容易变差。虽然也有移动涂布机的方法,但板材的平坦性差时,膜厚的精度也会变差。
另外,日本国特开平6~10383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通过转印制造透明导电性基板的方法。
本发明人在WO 01/87590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在像板材同样缺乏可挠性的物体上,付与均匀厚度的功能性层,利用涂布法可以实现各种功能,具有功能性层,例如,具有低电阻值的透明导电层的转印用功能性膜、付与该功能性层的物体,以及付与了功能性层的物体制造方法。
本发明人进一步研究,发现高温处理后,使用具有优良粘接性能的粘接剂层,转印后,通过烧成,可在物体表面上形成具有更高功能的功能性层,例如具有更低电阻值的透明导电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为在像板材那样缺乏可挠性物体的表面上付与具有更高功能的,厚度均匀的功能性层的转印用功能性膜、付与该功能性层的物体、以及付与功能性层物体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为在像板材那样缺乏可挠性物体的表面上付与具有低电阻值的、厚度均匀的透明导电层的转印用导电性膜、付与该透明导电层的物体、及付与透明导电层物体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是关于在支撑体上至少具有可与所述支撑体剥离的功能性层,该功能性层是功能性微粒子的压缩层,而且是在所述功能性层上,设有含有丙烯酸系单体(M)和硅酮系树脂(S)粘接剂层的转印用功能性膜。支撑体具有可挠性。
本发明是所述粘接剂层还含有丙烯酸系树脂(P)的所述转印用功能性膜。
本发明是所述粘接剂层,以重量比率P/M=0/18~8/2来含有丙烯酸系树脂(P)和丙烯酸系单体(M),以相对于丙烯酸系树脂(P)和丙烯酸系单体(M)的合计(P+M),重量比率S/(P+M)=0.01/100~50000/100来含有硅酮系树脂(S)的所述转印用功能性膜。
本发明是所述粘接剂层中还含有光聚合引发剂的所述转印用功能性膜。本发明是所述粘接剂层可由活性能射线照射固化的所述转印用功能性膜。
本发明中,所谓的可剥离,包括如图1所示的情况。
图1(a)是通常意义中所使用的剥离形态,是使相互接合的层A和层B完全从其界面处剥离开的。
图1(b)和1(c)是相互接合的层A和层B从其界面处剥离开,但是层A的一部分仍残留在层B上的剥离形态。如所述,这样从微观上看,如图1(a)所示,还不能说是完全剥离,只有剥离后的各层,实际上真正形成层,才能称为可剥离。本发明的情况是也包括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属于图1(b)和图1(c)中层A的情况。
本发明中,所谓“能够与支撑体剥离的功能性层”或“可从支撑体剥离的功能性层”,是指支撑体和功能性层能够相互剥离的状态。在实际使用本发明的转印用功能性膜时,多数情况是从通过粘接剂层粘付对象物体上的功能性层剥离支撑体。
本发明是在支撑体上设有1层或数层中间层,在所述中间层上设有所述功能性层的所述转印用功能性膜。转印用功能性膜,通常在支撑体和所述功能性层之间具有中间层。
本发明的转印用功能性膜,包括在向转印对象物体转印功能性层时,功能性层面露出或不露出的二种形态。
关于功能性层面不露出的第1种形态转印用功能性膜,叙述如下:
第1种形态的膜,是在所述支撑体上形成能够从支撑体剥离的中间层,在该可剥离的中间层上形成所述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所述可剥离中间层与所述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能够一起从所述支撑体上剥离的所述转印用功能性膜。使用该第1种形态的功能性膜,向转印对象物体转印功能性层时,功能性层转印在对象物体表面上,在该功能性层上存在所述可剥离的中间层。中间层也可以在烧成时消失掉,也可以含有烧成不消失的成分。例如,中间层只由有机物成分形成树脂时,烧成时不消失掉,而含硅(Si)树脂时,也可由烧成形成硅氧烷键,成为硬涂层。第1种形态的转印用功能性膜中,可与所述支撑体剥离的中间层,并不限于转印时具有所述功能的构成。
关于功能性层面露出的第2种形态转印用功能性膜,叙述如下:
第2种形态的膜是在支撑体上形成基底层,在该基底层上形成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该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是从所述基底层上可剥离的所述转印用功能性膜。
所述基底层是转印时不从所述支撑体上剥离的层。换言之,第2种形态的膜在所述支撑体上形成不从所述支撑体上剥离的中间层,在该不剥离的中间层上形成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而该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是从所述支撑体和所述不剥离中间层上可剥离的所述转印用功能性膜。
使用该第2种形态的功能性膜,向转印对象物体上转印功能性层时,功能性层转印在对象物体表面上,并露出该功能性层面。
第2种形态的转印用功能性膜中,所述基底层,即不剥离的中间层,有时是以树脂为主成分的树脂层。
本发明的所述转印用功能性膜,其中所述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是将分散了功能性微粒子的液体涂布在支撑体或中间层上,干燥后形成功能性微粒子含有层,通过对其压缩获得。本发明的所述转印用功能性膜,其中所述功能性微粒子的压缩层,是以44N/mm2以上的压缩力进行压缩获得的。
在制造所述转印用功能性膜时,所述功能性微粒子的分散液,虽然含有少量的树脂,但优选不含有树脂。所述功能性微粒子的分散液含有树脂时,所述树脂的含有量,以体积表示,将所述功能性微粒子的体积取为100时,优选小于25的体积。
本发明的所述功能性微粒子为导电性微粒子,所述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为导电层的所述转印用功能性膜,即,转印用导电性膜。所述功能性微粒子的压缩层优选是透明导电层。
本发明在应付与功能性层的对象物体表面上,通过所述膜的粘接剂层,贴付所述任何一种转印用功能性膜,贴付后,使所述粘接剂层固化,剥离支撑体后,进行烧成获得的付与了功能性层的物体。使用第2种形态转印用功能性膜时,可直接获得露出所述功能性层面的物体。本发明中,有时也将所述功能性层形成图案。
进而,本发明是制造付与功能性层物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应付与功能性层的对象物体表面上,通过所述膜的粘接剂层,贴付所述任何一种转印用功能性膜,贴付后,使所述粘接剂层固化,剥离支撑体,其后,进行烧成。
另外,本发明在应付与导电层的对象物体表面上,通过所述膜的粘接剂层,贴付所述转印用导电性膜,贴付后,使所述粘接剂层固化,剥离支撑体后,进行烧成获得的付与了导电层的物体。
进而,本发明是制造付与导电层物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应付与导电层的对象物体表面上,通过所述膜的粘接剂层,贴付所述转印用导电性膜,贴付后,使所述粘接剂层固化,剥离支撑体后,进行烧成。
进而,本发明是关于表面具有粘接层,该粘接层上具有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对该压缩层进行烧成的物体。本发明是所述粘接层以二氧化硅为主成分的所述物体。这种付与了功能性层的物体,如上所述,可以使用设有粘接层的本发明的转印用功能性膜而形成。
另外,付与了功能性层的物体,作为变形例,也可以使用不设有粘接剂层的转印用功能性膜形成。
即,本发明是通过如下获得的付与了功能性层的物体,即,
准备支撑体上至少具有可与该支撑体剥离的功能性层,而该功能性层是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的转印用功能性膜;
在应付与功能性层的对象物体表面上,预先设置至少含有丙烯酸系单体(M)和硅酮系树脂(S)的粘接剂层;
通过预先设在物体表面上的粘接剂层,将转印用功能性膜贴付在物体表面上,使支撑体形成外侧,贴付后,使所述粘接剂层固化,剥离支撑体后,进行烧成获得的付与了功能性层的物体。
进而,本发明是制造付与了功能性层的物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准备支撑体上至少具有可与该支撑体剥离的功能性层,而该功能性层是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的转印用功能性膜;
在应付与功能性层的对象物体表面上,预先设置至少含有丙烯酸系单体(M)和硅酮系树脂(S)的粘接剂层;
通过预先设在物体表面上的粘接剂层,将转印用功能性膜贴付在物体表面上,使支撑体形成外侧,贴付后,使该粘接剂层固化,剥离支撑体后,进行烧成。
另外,本发明是通过如下获得的付与了导电层的物体,即,
准备支撑体上至少具有可与该支撑体剥离的导电层,而该导电层是导电性微粒子压缩层的转印用导电性膜;
在应付与导电层的对象物体表面上,预先设置至少含有丙烯酸系单体(M)和硅酮系树脂(S)的粘接剂层;
通过物体表面上预先设置的粘接剂层,将转印用导电性膜贴付在物体表面上,使支撑体形成外侧,贴付后,使该粘接剂层固化,剥离支撑体后,进行烧成而获得的付与了导电层的物体。
进而,本发明是制造付与了导电层物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准备支撑体上至少具有可与该支撑体剥离的导电层,该导电层是导电性微粒子压缩层的转印用导电性膜;
在应付与导电层的对象物体表面上,预先设置至少含有丙烯酸系单体(M)和硅酮系树脂(S)的粘接剂层;
通过物体表面上预先设置的粘接剂层,将转印用导电性膜贴付在物体表面上,使支撑体形成外侧,贴付后,使该粘接剂层固化,剥离支撑体后,进行烧成。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以说明剥离形态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转印用功能性膜的一例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转印用功能性膜的一例剖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付与了功能性层的物体的一例剖面图。
图5是用以说明本发明的使用转印用功能性膜转印时的剥离的图。
图6是用以说明实施例5中测定电阻值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转印用功能性膜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1种形态和第2种形态的转印用功能性膜(以下只称功能性膜)的层构成实例示于图2和图3。
图2是表示在支撑体(1)上形成功能性层(4),在功能性层(4)上形成粘接剂层(5)的功能性膜层构成实例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在支撑体上依次形成树脂层(3)、功能性层(4)、和粘接剂层(5)的功能性膜层构成实例的剖面图。树脂层(3)是第1种形态中可剥离的中间层,第2种形态中的基底层,即不剥离的中间层。第1种形态时,支撑体(1)的树脂层(3)侧表面进行剥离处理,转印时,在支撑体(1)和树脂层(3)之间剥离。第2种形态时,支撑体(1)和树脂层(3)的密接性高,转印时,在树脂层(3)和功能性层(4)之间剥离。
本发明中,对于功能性层(4)没有特殊限定,包括导电层、紫外线屏蔽层、红外线屏蔽层、磁性层、强磁性层、电介质层、强电介质层、电铬层、电致发光层、绝缘层、光吸收层、光选择吸收层、反射层·防反射层、催化剂层、光催化剂层等具有各种功能的层。因此,本发明中,为构成所述目的层,使用了功能性微粒子。功能性微粒子没有特殊限定,以具有凝聚力为主,使用无机微粒子。本发明中,在制造任何一种功能性膜时,通过使用以下说明的涂布·压缩成形法,可以获得具有足够机械强度的功能性涂膜,同时,可消除大量使用粘合剂树脂的现有涂布法中因粘合剂树脂引起的敝端。其结果进一步提高所要的功能。
例如,在透明导电层的制造中,使用氧化锡、氧化铟、氧化锌、氧化镉、锑掺杂氧化锡(ATO)、氟掺杂氧化锡(FTO)、锡掺杂氧化铟(ITO)、铝掺杂氧化锌(AZO)等导电性无机微粒子。就ITO能获得更优良的导电性而言,最为理想。或者,使用在硫酸钡等具有透明性的微粒子表面上涂布了ATO、ITO等无机材料的。这些微粒子的粒子径,随根据导电膜用途,所要的散乱的程度而异,根据粒子的形状,不能一概而论,一般是在10μm以下,优选在1.0μm以下,更优选为5~100nm。
使用这制造方法,可获得优良的导电性。本发明中,所谓透明是指透过可见光的意思。关于光的散乱程度,根据导电层的用途所要求的水平而异。本发明中,一般也含有像所谓半透明那样的具有散乱的。
在强磁性层的制造中,使用将γ-Fe2O3、Fe3O4、Co-FeOx、Ba铁氧体等氧化铁系磁性粉末、或α-Fe、Fe-Co、Fe-Ni、Fe-Co-Ni、Co、Co-Ni等强磁性金属元素作为主成分的强磁性合金粉末等。通过使用这种制造方法,提高磁性涂膜的饱和磁束密度。
在制造电介质层和强电介质层中,使用钛酸镁系、钛酸钡系、钛酸锶系、钛酸铅系、钛酸锆酸铅系(PZT)、锆酸铅系、添加镧的钛酸锆酸铅系(PLZT)、硅酸镁系、含铅的钙钛矿化合物等电介质或强电介质的微粒子。通过使用这种制造方法,可获得电介质特性或强电介质特性的提高。
在制造实现各种功能的金属氧化物层中,使用了氧化铁(Fe2O3)、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二氧化钛(TiO2)、氧化钛(TiO)、氧化锌(ZnO)、氧化锆(ZrO2)、氧化钨(WO3)等金属氧化物的微粒子。通过使用这种制造方法,由于提高了金属氧化物在膜中的填充度,所以提高了各种功能。例如,使用载持了催化剂的SiO2、Al2O3时,可获得具有实用强度的多孔质催化剂层。使用TiO2时,可提高光催化剂的功能。使用WO3时,可提高电铬显示元件中的发色作用。
另外,在电致发光层的制造中,使用硫化锌(ZnS)微粒子。根据该制造方法,可以进行由涂布法的廉价的电致发光层的制造。
本发明中,根据目的,将从所述各种功能性微粒子中选出功能性微粒子的分散液用作功能性涂料。将该功能性涂料涂布在支撑体上或设在支撑体上的中间层上,进行干燥,形成含有功能性微粒子的层,随后,将所述含有功能性微粒子的层进行压缩,形成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得到功能性层。
作为导电性微粒子等的功能性微粒子分散液体,没有特殊限定,可以使用已知的各种液体。例如,作为液体,可列举出己烷等饱和烃类、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类、甲醇、乙醇、丙醇、丁醇等醇类、丙酮、甲基乙酮(MEK)、甲基异丁酮、二异丁酮等酮类、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等酯类、四氢呋喃、二噁烷、二乙醚等醚类、N,N-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NMP)、N,N-二甲基乙酰胺等酰胺类、氯化乙烯、氯苯等卤化烃等。这些中,优选具有极性的液体,尤其像甲醇、乙醇等醇类、NMP等酰胺类那样的与水具有亲和性的,优选是不使用分散剂,分散性良好的。这些液体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混合使用。也可以根据液体的种类使用分散剂。
作为液体也可以使用水。使用水时,树脂层表面必须是亲水性的。树脂膜和树脂层通常是疏水性的,所以很容易不沾水,难以获得均匀的膜。这种情况下,需要向水中混合醇,或者,通过对树脂层表面实施电晕处理等,形成亲水性。
所用的液体量没有特殊限制,所述微粒子分散液优选具有适于涂布的粘度。例如,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微粒子,液体为100~100000重量份左右。优选根据所述微粒子和液体的种类适当选择。
所述微粒子向液体中的分散,可以通过公知的分散方法进行。例如,通过研磨混合机法进行分散。分散时,为了拆散微粒子凝聚,优选使用氧化锆珠等介质。分散时,要注意不能混入垃圾等杂物。
所述微粒子的分散液,优选不含有树脂,即,优选是树脂量=0,导电层中,只要不使用树脂,就不会由树脂阻碍导电性微粒子彼此接触,就会提高微粒子的体积填充率。因此,能确保导电性微粒子相互间的导电性,所得导电层的电阻值低。只要不损害填充性程度的量,也可含适量的树脂,其量,例如,分散液中的树脂含有量上限,以分散前的体积表示,将所述导电性微粒子的体积取为100时,小于25的体积。
在使用了WO3微粒子或TiO2微粒子等的功能性层中,只要不使用树脂,就不会由树脂阻碍各微粒子彼此接触,所以能获得各种功能的提高。只要不阻碍微粒子之间接触,不损害各种功能程度的量,也可含有适量的树脂,其量,将所述各微粒子的体积为100时,例如约80以下的体积。
对这样的功能性层进行压缩时(即,所述微粒子分散液中)优选不使用树脂,也可以少量使用。使用时的树脂量,可根据功能性层的要求,作某些变化,也可适当确定。
在满足对导电性可催化剂作用等各种功能要求的性能范围内,也可以配合各种添加剂。例如,紫外线吸收剂、表面活性剂、分散剂等添加剂。
作为支撑体(1),优选是,即使在压缩过程的压缩力很大,也不会破裂的可挠性树脂。树脂膜质量轻,易处理。本发明中,制造转印用功能性膜时,没有高温下的加压过程和烧成过程,所以可将树脂膜用作支撑体。
作为树脂膜,例如,有聚乙烯对酞酸酯(PET)等的聚酯膜、聚乙烯和聚丙烯等的聚烯烃膜、聚碳酸酯膜、丙烯酸系膜、降冰片烯膜(JSR(株)制,(Artonア一トン)等)等。除了树脂膜外,也可以使用布、纸等作为支撑体。
图2中层构成的功能性膜,是在支撑体(1)上应形成功能性层(4)一侧的表面上形成的功能性层(4),形成可从支撑体(1)上剥离的状态,所以可实施剥离处理。例如,可以在支撑体表面上涂布硅酮剥离剂等。
图3中层构成的第1种形态功能性膜的情况下,在转印时,为在支撑体(1)和树脂层(3)之间进行剥离,通过构成树脂层(3)的树脂材料与支撑体(1)的相离性,可以对支撑体(1)的树脂层(3)侧表面实施剥离处理。
图3中层构成的第2种形态功能性膜,转印时,为在树脂层(3)与功能性层(4)之间进行剥离,树脂层(3)优选具有较高的硬度,例如,具有铅笔硬度2H~4H。优选支撑体(1)与树脂层(3)具有高的密接性。对于第2种形态中的树脂层(3),可使用较硬的树脂,作为这样的树脂,例如,使用从丙烯酸系树脂、聚氨酯树脂、氯乙烯树脂、硅酮树脂等中获得的较高硬度的树脂。为调整树脂层的硬度,树脂层中也可以含有氧化硅等微粒子。压缩后,也可利用热、紫外线等,使所述树脂层固化。
第1种形态和第2种形态的功能性膜中的树脂层(3)的树脂,优选是不溶解于分散了功能性微粒子的溶液中。导电层中,当溶解了所述树脂层时,由于毛细管现象,含有所述树脂的溶液会围绕在导电性微粒子周围,导致微粒子填充度降低,其结果,所得的导电性的电阻值升高。
将所述功能性微粒子分散液涂布在所述树脂层(3)或支撑体(1)上,进行干燥,形成含有导电性微粒子层等含有功能性微粒子层。
所述微粒子分散液的涂布,没有特殊限定,可以通过公知方法进行。可以通过例如,反转辊子法、直接辊子法、刮板法、刮刀法、剂压喷射法、幕布法、凹版辊子法、棒式涂布法、浸渍法、接触涂布法、压榨法等。利用喷雾、喷涂等,也可向树脂层或支撑体上附着分散液。
干燥温度,取决于用于分散的液体种类,但优选为10~150℃,低于10℃时,容易引起空气中的水分结露,超过150℃时,树脂膜支撑体会变形。要注意干燥时不要使杂物附着在所述微粒子表面上。
涂布、干燥后,含有导电性微粒子层等含有功能性微粒子层的厚度,取决于如下过程的压缩条件,最终导电膜等各种功能性膜的用途,优选为0.1~10μm。
如所述,将导电性微粒子等功能性微粒子分散在溶液中,进行涂布、干燥时,容易制成均匀的膜。涂布、干燥所述微粒子的分散液时,即使分散液中不存在粘合剂,微粒子也形成膜。不存在粘合剂也能形成膜的原因,虽不明确,但可以认为是干燥减少了液体,由于毛细管力的作用,使微粒子相互聚集在一起。进而,所说的微粒子比表面积大,凝聚力也强,不能形成膜,然而,该阶段中,膜的强度弱。导电层中,电阻值高,电阻值的偏差也大。
接着,将形成的含有导电性微粒子层等含有功能性微粒子层进行压缩,得到导电性微粒子等功能微粒子的压缩层(4)。通过压缩,提高膜的强度。即,利用压缩,增加了导电性微粒子等功能性微粒子相互间的接触点,并增加了接触面。因此提高涂膜强度。微粒子原本就具有容易凝聚的性质,通过压缩形成牢固的膜。
导电层中,提高涂膜强度的同时降低电阻。催化剂层中,提高涂膜强度的同时,由于未使用树脂,或使用极少量树脂,所以形成为多孔质层。由此,获得更高的催化剂功能。其他的功能性层中,也可以形成微粒子彼此相接的高强度膜,同时,由于未使用树脂,或使用极少量树脂,所以增多了单位体积的微粒子的填充量,由此可获得各种更高的功能。
压缩,优选以44N/mm2以上的压缩力进行。若压力低于44N/mm2,对含有导电性微粒子层等含有功能性微粒子层不能进行充分压缩,例如,难以获得导电性优良的导电层。更优选是135N/mm2以上的压缩力,尤其优选是180N/mm2的压缩力。压缩力越高,越能提高涂膜强度,也越能提高导电层的强度,也能更加强固导电层与树脂层的密接性。由于压缩力越高,也越要提高装置的耐压性能,所以一般来说,达到1000N/mm2的压缩力较为适当。
优选在不使所述支撑体变形的温度下进行压缩。例如,所述支撑体为树脂膜时,优选在所述树脂的玻璃转移温度(二次转移温度)以下的温度范围。
压缩没有特殊限定,可以通过板挤压、辊挤压等,优选使用辊挤压机进行、辊挤压是将被压缩的膜夹在辊与辊之间进行压缩,并旋转辊子的方法。辊挤压可均匀施加高压,要比板挤压生产性能好,适宜使用。
从生产性能考虑,辊挤压机的辊子温度优选是常温(易于作业的气氛)。使用加热气氛或加热辊子的压缩(热压缩),当压缩压力强时,会产生树脂膜伸展等不良现象。为了在加热下,不使支撑体的树脂膜伸展,就要减弱压缩压力,而导致涂膜的机械强度降低。对于导电层,涂膜的机械强度降低,电阻升高。使用辊挤压机连续压缩时,优选进行温度调节,为使辊子因发热温度升高。
存在所谓尽可能减少水分附着微粒子表面的理由时,为了降低气氛(气氛)的相对温度,也可以形成加热的气氛,温度范围是使膜不易伸展的范围。一般是玻璃转移温度(二次转移温度)以下的温度范围。考虑到温度变化,优选上稍高于形成所要的温度。
树脂膜的玻璃转移温度,通过测定动的粘弹性求得,是指主分散的力学损失达到峰值时的温度。例如,观察PET膜时,其玻璃转移温度大致在110℃左右。
辊挤压机的辊子,优选是金属辊子,可施加很强的压力。辊力表面柔软时,压缩时,微粒子会转印在辊子上,所以优选对辊子表面进行处理,形成硬铬或陶瓷熔射膜,利用TiN等的离子镀得到的膜、DLC(类似金刚石的碳)等硬质膜。
如上进行,形成导电性微粒子等功能性微粒子的压缩层(4),导电性微粒子等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的厚度,根据用途,优选为0.1~10μm左右。为了获得10μm厚的压缩层,优选反复进行微粒子分散液的涂布、干燥、压缩一连串的作业。进而,本发明中,当然也能在支撑体的两个面上形成导电层等各种功能性层。
本发明的第1种形态和第2种形态功能性膜中,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4),也可以由至少2层不同的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构成。
根据多层功能性层的目的和用途,也可以将具有不同功能的多个功能性层进行组合,形成多层结构。通过多个功能性层的组合,例如,可获得太阳能电池用、电致发光元件用、电铬(electrochromic)元件用等的多层功能性层。
具体讲,作为太阳能电池用,例示有依次为透明导电层、透明绝缘体层、由I族、III族、IV族形成的黄铜矿(chalcopyrite)结构半导体层、金属电极的多层结构。
作为分散型直流动作的电致发光元件用、例示有依次为透明导电层、EL发光层、背面电极的多层结构。
作为透过型电铬元件用,例示有依次为透明导电层、第1发光层、电介质层、第2发色层、透明导电层的多层结构。
除这些外,还有根据各种用途的各种多层结构。
多层结构可通过反复进行对应功能性微粒子分散液的涂布、干燥、压缩一连串的作业。构成多层功能性层的各层,并不需要都是压缩层。例如,太阳电池用时,可以通过压缩形成透明导电层、透明绝缘体层、半导体层、也可以通过蒸镀形成金属电极。
本发明的第1种形态和第2种形态的转印用功能性膜中,在所述功能性层(4)上形成粘接剂层(5)。粘接剂层(5)由至少含有丙烯酸系单体(M)和硅酮系树脂(S)的粘接剂组合物所形成。为了初期具有良好的胶粘性,粘接剂组合物优选含有丙烯酸系树脂(P)。
粘接剂层,通过含有丙烯酸系树脂(P)和丙烯酸系单体(M),涂布粘剂组合物溶液,干燥后,可获得具有胶粘感的粘接剂层,转印用功能性膜确实能贴付在转印对象物体表面上。贴付后,通过利用紫外线等活性能射线照射,使粘接剂层固化,得到硬的固化层,容易剥离转印用功能性膜的支撑体。丙烯酸系树脂(P)优选是玻璃转移温度Tg在30℃以上的。粘接剂层,由于含有硅酮系树脂(S),所以剥离支撑体后,高温下烧成,可消除掉固化层中的丙烯酸系树脂成分,由以SiO2为主体的粘接层,能保持功能性层确实粘接在转印对象物体表面上。这种情况下烧成后的粘接层,并不需要是完整的层,例如,也可以稀稀拉拉地存在于功能性层和物体之间。
为了获得初期良好的胶粘性、固化后的硬度、及烧成后的优良粘接性能,粘接剂层,优选丙烯酸系树脂(P)和丙烯酸系单体(M),作为固体成分含有以重量比率P/M=0/10~8/2,而硅酮系树脂(S),作为固体成分含有以相对于丙烯酸系树脂(P)和丙烯酸系单体(M)的合计,重量比率S/(P+M)=0.01/100~50000/100。丙烯酸系单体(M)常温下呈液体状,所以不含有丙烯酸系树脂(P)时,初期胶粘性只由硅酮系树脂(S)承担。含有常温下为固体的丙烯酸系树脂(P)时,初期胶粘性由丙烯酸系树脂(P)和获得。为了由丙烯酸系树脂(P)得到初期胶粘性,优选是P/M=2/8~8/2。P/M大于8/2时,会导致初期胶粘性降低,P/M小于2/8时,会降低粘接剂组合物溶液的粘性,贴合时产生不良现象。另外,S/(P+M)小于0.01/100时,烧成后的粘接性能趋于降低,S/(P+M)大于50000/100时,初期胶粘性趋于减小。更优选是粘接剂层以重量比率P/M=2/8~8/2,含有丙烯酸系树脂(P)和丙烯酸系单体(M),以相对于丙烯酸系树脂(P)和丙烯酸系单体(M)的合计(P+M),重量比率S/(P+M)=0.5/100~100/100,含有硅酮系树脂(S)。
作为丙烯酸系树脂(P)可以使用公知的,例如有丙烯酸系树脂103B、1BR-305(任何一种都由大成化工(株)制)等。作为丙烯酸系单体(M)也可以使用公知的。例如有KAYARAD GPO-303、KAYARAD TMPTA、KAYARAD THE-330(任何一种都由日本化药(株)制)等3个以上官能基的丙烯酸系单体。
作为硅酮系树脂(S),可使用直链硅酮、丙烯酸硅酮、环氧硅酮等各种公知的,例如有FRESCERA(松下电工(株)制)、TSR-44(GE东芝Silicones(株)制)等。硅酮树脂在清漆状态下呈液体,若溶剂挥发则成固体。硅酮树脂通常是非挥发性的,通过烧成,变成二氧化硅或部分Si中存有有机残基的二氧化硅类似物质。硅酮单体呈液体状时具有挥发性,由此,烧成时挥发掉。因此,本发明中使用了硅酮树脂。
在转印时,要求付与功能性层提高对象物体与粘接剂层的密接性等时,也可以在粘接剂层中同时加入硅酮树脂和硅酮单体。
粘接剂层中通常还含有光聚合引发剂。作为光聚合引发剂可使用各种公知的,例如有KAYACURE DETX-S(日本化药(株)制)。光聚合引发剂的量,对于丙烯酸系树脂(P)和丙烯酸系单体(M)的合计(P+M)为0.01~20重量%左右。通过紫外线等活性能射线照射,粘接剂层固化,在将转印用功能性膜粘接在对象物体上时,提高生产性能。作为光聚合引发剂,也可以使用在丙烯酸系单体中加入光聚合引发剂的公知引发剂。作为丙烯酸系单体中加入光聚合引发剂的引发剂,例如有紫外线固化型树脂SD-318(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制)、XNR 5535(Nagese chemtex(株)制)等。
粘接剂中,根据需要,也可以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红外线吸收剂等添加剂。
本发明的转印用功能性膜的粘接剂层(5)上,也可以付与剥离膜,以保护未使用时的粘接剂层面。
粘接剂层(5)的形成,可以通过将粘接剂组合物溶液涂布在功能性层(4)上进行。在另行准备的剥离处理的剥离用支撑体上形成粘接剂层,通过重叠接合(密接),使剥离用支撑体上的该粘接剂层与支撑体(1)上的功能性层(4)接合在一起,在功能性层(4)上也可以设置粘接剂层(5)。这种情况下,是在形成粘接剂层(5)的同时,在粘接剂层上付与剥离用支撑体,在未使用时保护粘接剂层面。功能性层(4)中含浸部分粘接剂。粘接剂层的厚度,根据粘接剂的胶粘性等,烧成前优选为0.1~100μm,更优选为1~20μm。
本发明中,形成所述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后,在形成粘接剂层之前,优选也对所述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进行热处理。通过热处理,缓和残留在树脂层中形成压缩层时的内部应力,提高功能性膜对各种物质和溶剂的耐腐蚀性。
热处理的条件也可以适当选定。为缓和内部应力,热处理温度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80℃以上。热处理温度的上限值,例如,支撑体上使用树脂膜时,通常为130℃。热处理时间,通常为1分钟~100小时,优选10分钟~50小时,更优选为30分钟~25小时。热处理气氛,可在真空中,减压中、空气中、氮气中、氩气等惰性气体中。
以下对本发明付与了功能性层的物体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4中示出了由所述第1种形态和第2种形态功能性膜付与了功能性层(4)的本发明物体层构成实例。
图4是通过粘接剂层(5)在对象物体(6)表面上付与功能性层(4)的层构成实例断面图。即,图4示出了使用图2所示功能性膜或使用图3所示第2种形态功能性膜,转印功能性层(4)的实例。
为获得本发明的付与了功能性层的物体,首先将所述功能性膜的功能性层(4),从支撑体(1)转印到对象物体(6)上。即,将功能性膜,通过功能性膜的粘接剂层(5),贴付在对象物体(6)面上,使支撑体(1)形成外侧,贴付后,优选使用紫外线照射使粘接剂层(5)固化,随后剥离功能性膜的支撑体(1)。转印后,烧成,形成实现更高功能的功能性层。转印时,在对象物体(6)面上,预先涂布和粘接剂层(5)使用的同样的粘接剂。
图5是说明转印时剥离的图。图5中,(a)示出将图3所示的第1种形态或第2种形态功能性膜贴付在转印对象物体(6)表面上的状态。本发明中的“可剥离”和“不剥离”术语是为表示以下说明的在对象物体上转印时的动态,所用的术语。因此,并不意味着绝对的粘接强度。
图5作为实例说明了本发明中各层的关系。对于树脂层(3)与功能性层(4)的密接,认为是与树脂层(3)相接的功能性层(4)中的部分功能性微粒子受压缩而埋入树脂层(3)中,所以功能性层(4)与树脂层(3)形成密接。压缩压力越高,两层(3)(4)的密接也越高,树脂层(3)越趋于柔软,两层(3)(4)的密接性越高。密接力随功能性微粒子的种类、形态、粒径等而变化,压缩时,也随功能性微粒子层中有无树脂或所含树脂种类而变化。
图5中,存在支撑体(1)与树脂层(3)的界面(取为界面I)、树脂层(3)与功能性层(4)的界面(取为界面II)、功能性层(4)与粘接剂层(5)的界面(取为界面III)、粘接剂层(5)与对象物体(6)的界面(取为界面IV)。本发明中,通过使界面I的密接性低于其他任何界面的密接性,可以完成第1种形态的发明。通过使界面II的密接性低于其他任何界面的密接性,完成第2种形态的发明。
为了使界面I的密接性低于其他界面的密接性,也可以降低支撑体(1)与树脂层(3)的密接性。为此,转印时,为在支撑体(1)和树脂层(3)之间剥离,优选对支撑体(1)的树脂层(3)侧的表面进行剥离处理。优选提高其他界面的密接性。为了提高树脂层(3)与功能性层(4)的密接性,优选是较柔软的树脂层。
为了使界面II的密接性低于其他界面的密接性,优选降低树脂层(3)与功能性层(4)的密接性。当使树脂层(3)的硬度较高时,降低压缩层与树脂层的密接性。但是,将树脂层(3)形成像硬涂层同样硬时,会过度降低密接性。一般讲,树脂层(3)优选具有较高的硬度,例如,2H~4H的铅笔硬度。优选提高其他界面的密接性。为了提高支撑体(1)与树脂层(3)的密接性,也可以对支撑体(1)面进行易接合处理(例如电晕处理),提高密接性。
剥离支撑体(1)时,第1种形态功能性膜的情况是在支撑体(1)和柔软的树脂层(3)之间产生剥离(图中,箭头1)。功能性层(4)与柔软的树脂层(3)形成良好的密接性,在功能性层(4)和树脂层(3)之间不产生剥离。因此,如(b)所示,通过粘接剂层(5),功能性层(4)付与在对象物体(6)表面上,树脂层(3)存在于功能性层(4)上。
该转印作业后,通过烧成,树脂层(3)是只由有机物成分形成的树脂时,树脂层(3)会消失掉。树脂层(3)是含硅(Si)树脂时,通过烧成,形成硅氧烷键,树脂层(3)形成硬涂层。
在剥离支撑体(1)时,第2种形态功能性膜是功能性层(4)与硬树脂层(3)的密接性低,所以在树脂层(3)和功能性层(4)之间产生剥离(图中箭头II)。因此,如(c)所示,功能性层(4)通过粘接剂层(5)付与在对象物体(6)表面上,功能性层(4)表面呈露出状态。该转印作业后,通过烧成,得到付与功能性层(4)的物体(6)。第2种形态的功能性膜最适于想要在物体表面上付与露出功能性层的情况。
主要是通过选择树脂层(3)的材料、硬度,制作成第1种形态或第2种形态的功能性膜。
对于作为对象的物体(6),没有特殊限定,包括烧成时不消失的各种物体。例如,难以形成均匀厚度涂布层的、缺乏可挠性的板状物体,或者,难以直接形成支撑体、压缩层的,像玻璃、陶瓷、金属一类的物体等。例如,CRT表面要求防静电、屏蔽电磁波、防反射等处理,所以将CRT举作本发明中对象物体的具体实例。
转印功能性层时,也可以预先对转印对象物体进行表面处理。例如,转印对象物体为玻璃时,也可以对其表面用硅烷偶合剂等实施表面处理。
本发明中,转印功能性层后,通过烧成,形成实现更高功能的功能性层。烧成可根据功能性微粒子种类进行,例如,在空气气氛下,以250~2000℃,优选以350~1200℃进行。这时要考虑转印对象物体的耐热温度。例如,在250~600℃较低温度下烧成后,再在更高温度下烧成。
通过高温下的热处理,增高功能性微粒子在功能性层中的填充率,同时伴随烧成,得到更高的功能。
转印用功能性膜中,部分粘接剂浸入功能性层中,含浸的粘接剂通过固化处理固化。丙烯酸系成分等有机物成分通过烧成而消失。而硅酮树脂成分,通过烧成,形成二氧化硅或部分Si中具有有机残基的二氧化硅类似物质。如所述烧成时,树脂伴随着体积收缩,其收缩力提高功能性微粒子的填充率。烧成温度如果高,引起功能性微粒子的颈向成长,更加提高填充率。在导电层时,由于树脂体积收缩,导致导电性微粒子的填充率增高,导电性微粒于彼此接触增强,与烧成前相比,电阻值进一步降低。若提高烧成温度,可引起导电性微粒子的颈向成长,填充率进一步提高,并获得更低的电阻值。
本发明的转印用功能性膜的粘接剂层,或对象物体表面上预先设置的粘接剂层中,由于含硅酮系树脂(S),所以即使高温烧成,功能性层和转印对象物体表面确实能保持接合。即,粘接剂层中的丙烯酸系成分等有机物成分,通过烧成而消失,硅酮树脂成分通过烧成,形成二氧化硅或部分Si中具有有机残基的二氧化硅类似物质。二氧化硅或二氧化硅类似物质实际上是无机物质,熔点高,即使在相当高的温度环境中也是固体,由于残存在功能性层和对象物体之间,所以能保持确实的接合。
功能性层因为是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若极微观看,功能性层表面存在凹凸状。粘接剂层中的硅酮系树脂量很少时,烧成后可以形成极薄的粘接层,为此,功能性表面的凸部分与对象物体能形成接触。而粘接剂层中含有大量的硅酮系树脂时,烧成后,形成很厚的粘接层,例如,可以防止钠离子从玻璃(对象物体)扩散到功能性层。
本发明中,粘接剂层中也可以含有无机微粒子。例如,通过粘接剂层,将氧化钛层转印在ITO导电层上形成,有时将ITO导电层和氧化钛层形成电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粘接剂层中,含有ITO微粒子、氧化钛微粒子等微粒子的1种或数种时,即使粘接剂层比较厚,ITO导电层与氧化钛层也能形成电连接。
粘接剂层中硅酮系树脂量少的情况与多的情况比较时,功能性层中含浸的硅酮系树脂量也变少,烧成后的功能性层中会形成大的空隙。也可以在烧成后的空隙中另外含浸树脂。对于透明导电膜的情况下,烧成后通过含浸透明物质,可以降低散乱,即,提高雾度(haze)。
另外,烧成后,优选进行退火,退火处理是将转印·烧成的对象物体,例如置于200~300℃的减压下,或200~700℃的氮气氛下或氢气氛下进行。通过退火处理,形成缺氧状态,对于导电层进一步降低电阻值。
如上进行,可以形成表面上具有以二氧化硅为主成分的粘接层、该粘接层上具有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该压缩层被烧成的物体。
作为变形实例,也可以除了不设置粘接剂层外,使用完全同样的转印用功能性膜,以取代本发明设有粘接剂层(5)的转印用功能性膜。对于这种情况,为付与功能性层,在对象物体表面上,预先涂布和粘接剂层(5)所用的同样的粘接剂,通过在物体表面预先设置的粘接剂层,进行功能性层转印及烧成。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定。
[实施例1]
如图3所示,制作在支撑体(1)上依次具有树脂层(3)、导电层(4)及粘接剂层(5)的第2种形态的转印用导电性膜。
(形成硬树脂层)
对75μm厚的PET膜(1)(HEL,帝人杜邦薄膜制)进行电晕处理,形成39℃的纯水接触角。将FRESCERA(松下电工制)的A液100重量份和B液300重量份进行混合,形成树脂层用的涂布液,将所述涂布液涂布在电晕处理的PET膜(1)面上,进行干燥,90℃下固化24小时,形成1μm厚的硅酮树脂层(3)。
(形成导电层)
向100重量份一次粒经为5~30nm的ITO微粒子SUFP~HX(住友金属矿山(株)制)中加入300重量份乙醇,以氧化锆珠为介质,用分散机进行分散。使用棒式涂布器将得到的涂布液涂布在所述树脂层(3)上,送入50℃热风进行干燥。将得到的膜称为以后压缩前的ITO膜。含有ITO的涂膜厚度为1.7μm。
首先,进行确认压缩压力的预备实验。
使用具有一对直径为140mm金属辊(辊子表面实施硬铬镀处理)的辊挤压机,不旋转辊子,且对辊子也不进行加热,在室温(23℃)下,夹入所述压缩前的ITO膜,进行压缩。这时,膜宽方向上每单位长度的压力为660N/mm2。接着解除压力,调整压缩部分的膜在纵向上的长度为1.9mm。由该结果开始,以每单位面积347N/mm2的压力进行压缩。
接着,将和预备实验所用的同样的所述压缩前ITO膜夹入金属辊之间,以所述条件进行压缩,以5m/分钟的送入速度,旋转辊子进行压缩。如上作业,得到压缩的ITO膜。ITO压缩层即导电层(4)的厚度为1.0μm。
(形成粘接剂层)
将100重量份FRESCERA(松下电工制)的B液装入不锈钢制桶内,蒸发掉溶剂,得到17重量份的硅酮树脂。向其中加入22.5重量份甲苯,得到硅酮树脂溶液。在98重量份丙烯酸系树脂103B(Tg:约40℃,固体成分浓度:50重量%、大成化式(株)制)中,加入50重量份紫外线固化型树脂SP-318(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制)、和2.5重量份硅酮树脂溶液、和183重量份甲基乙酮,形成粘接剂层用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在所述ITO膜的压缩层(4)上,干燥后,形成4μm厚的粘接剂层(5)。用手指触摸粘接剂层(5)时,有胶粘感。如此得到转印用导电性膜。
(向玻璃板转印导电层)
首先,进行了对象玻璃板的表面处理,向100重量份硅烷偶合剂KBM503(信越化学工业(株)制)中,加入0.9重量份醋酸(1N)和21重量份水,进行水解。向1重量份水解的硅烷偶合剂液中加入100重量份乙醇,形成表面处理液。使用棉棒将所述表面处理液涂布在玻璃板上,进行干燥,将玻璃板在110℃气氛中放置5分钟,使硅烷偶合剂与玻璃反应。之后,用含乙醇的布,擦去玻璃板上剩余的硅烷偶合剂。
接着,将得到的转印用导电性膜用层压装置贴付,使粘接剂层(5)与表面处理的玻璃板接合。照射紫外线,使粘接剂层(5)固化,固化后,剥掉支撑体PET膜(1)。粘接剂层(5)非常牢固。
(转印后的烧成)
固化后,将付与了导电层(4)的玻璃板,在空气中500℃的气氛中放置1小时,焚烧粘接剂层(5)中的有机成分。随后,用2小时,将气氛温度降至200℃。接着将玻璃板放入200℃,减压下(0.1气压)的气氛中,用5小时将温度降至50℃。取出玻璃板,降至室温(23℃)。固化后粘接剂层(5)也非常牢固。通过如上作业,由粘接剂层(5)将导电层(4)付与玻璃板(6)上,如图4所示。
(电阻)
使用非接触型电阻测定装置(MODEL 717B Coper Electronics公司制),测定导电层(4)的电阻,为100Ω/□。
[实施例2]
除了将粘接剂层用涂布液的组成取为:
丙烯酸系树脂103B:90重量份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SD-318:50重量份
所述硅酮树脂溶液:12.5重量份
甲基乙酮:181重量份
之外,和实施例1同样得到转印用导电性膜。
用手指触摸得到的转印用导电性膜的粘接剂层时,具有胶粘感。使用得到的转印用导电性膜,和实施例1同样,向玻璃板上转印导电层,并进行烧成。固化后,粘接剂层(5)非常牢固。导电层(4)的电阻为100Ω/□。
[实施例3]
除了将粘接剂层用涂布液的组成取为:
丙烯酸系树脂103B:80重量份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SD~318:50重量份
所述硅酮树脂溶液:25重重份
甲基乙酮:178重量份
之外,和实施例1同样得到转印用导电性膜。
用手指触摸得到的转印用导电性膜的粘接剂层时,具有胶粘感。使用得到的转印用导电性膜,和实施例1同样,向玻璃板上转印导电层,并进行烧成。固化后,粘接剂层(5)非常牢固。导电层(4)的电阻为100Ω/□。
[实施例4]
使用和实施例1所用的同样的转印用导电性膜,和实施例1同样,向玻璃板上转印导电层。粘接剂层(5)固化后,将付与导电层(4)的玻璃板,在500℃的空气气氛中放置1小时,焚烧粘接剂层(5)中的有机成分。之后,作为500℃的氮气气氛,用3小时,将气氛温度降至40℃,取出玻璃板,降至室温(23℃)。固化后,粘接剂层(5)也非常牢固。导电层(4)的电阻为100Ω/□。
[比较例1]
除了粘接剂层用涂布液中不添加硅酮树脂溶液外,和实施例1同样,得到转印用导电性膜。用手指触摸所得转印用导电性膜时,具有胶粘感。使用得到的转印用导电性膜,和实施例1同样,向玻璃板上转印导电层,并进行烧成。虽然烧成前粘接剂层非常牢固,但烧成后粘接剂层消失,导电层从玻璃板已被剥离。
[比较例2]
除了不进行压缩作业外,和实施例1同样,得到转印用导电性膜。使用得到的转印用导电性膜,和实施例1同样,向玻璃板上转印导电层,并进行烧成。烧成后,粘接剂层(5)非常牢固,导电性(4)的电阻为500Ω/□。
[比较例3]
使用和实施例1所用相同的转印用导电性膜,和实施例1同样,向玻璃板转印导电层。然而,转印后,不进行烧成。粘接剂层(5)非常牢固。导电层(4)的电阻为250Ω/□。
[实施例5]
在该例中,使用和实施例1所用同样的转印用导电性膜,和如下所示得到的转印用氧化钛膜,在对象玻璃上形成导电层和氧化钛层。是设想湿式太阳电池(Graetzel电池)用电极的实例。
制作在支撑体上依次具有树脂层和氧化钛压缩层的转印用氧化钛膜。
(形成硬树脂层)
对75μm厚的PET膜(HSL,帝人Teijin Dupont Films公司制)实施电晕处理,形成39°的纯水按触角。将FRESCERAN(松下电工制)的A液100重量份和B液300重量份进行混合,形成树脂层用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在PET膜的电晕处理的面上,进行干燥,90℃下固化24小时,形成1μm厚的硅酮树脂层。
(形成氧化钛压缩层)
向100重量份一次粒径为5~40nm的氧化钛微粒子中,加入900重量份乙醇,将二氧化锆珠作为介质,用分散机进行分散。用棒式涂布器将得到的涂布液涂布在所述树脂层上,送入50℃热风进行干燥。压缩前的含有氧化钛涂膜厚度为2.6μm。以膜宽方向上每单位长度的压力330N/mm2(每单位面积183N/mm2)的压力下,对该含氧化钛涂膜进行压缩,得到氧化钛压缩层。氧化钛压缩层的厚度为1.5μm。如上作业,得到转印用氧化钛膜。
(向玻璃板转印导电层,并烧成)
使用和实施例1所用相同的转印用导电性膜,和实施例1同样,向玻璃板(6)上转印导电层。在粘接剂层(5)固化后,将付与了导电层(4)的玻璃板在500℃的空气气氛中放置1小时,焚烧粘接剂层(5)中的有机成分。之后,降低气氛温度,取出玻璃板。固化后,粘接剂层(5)也非常牢固。
(粘接剂涂布液)
丙烯酸系树脂103B:96重量份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SD-318:50重量份
和实施例1所用相同的硅酮树脂溶液:5重量份
甲基乙酮:182重量份
(向导电层上转印氧化钛层,并烧成)
在玻璃板(6)上的ITO导电层(4)上,涂布所述组成的粘接剂涂布液,并进行干燥。接着以层叠方式贴付转印用氧化钛膜,使氧化钛压缩层(14)与该粘接剂涂布层(15)接合。从玻璃面侧照射紫外线,使粘接剂层(15)固化,固化后,剥下支撑体PET膜。固化后,将付与导电层(4)和氧化钛层(14)的玻璃板(6)在500℃的空气中烧成1小时,随后,用2小时将气氛温度降低到200℃。接着将玻璃板装入200℃,减压下(0.1气压)的气氛中,用5小时将温度降至50℃,取出玻璃板,降至室温(23℃)。如上进行,通过粘接剂层(5)将导电层(4)付与玻璃板(6)上,进而通过粘接剂层(15)付与氧化钛层(14)。向ITO导电层上涂布粘接剂涂布液和转印氧化钛层,并不是在整个ITO导电层面上进行,而是使部分ITO导电层面露出。参照图6(b)。
(测定电阻)
参照图6进行说明
准备具有2个端子的测试器,将其中的1个端子作成弹簧夹(t1)。将20μm厚的铝箔切成宽1mm、长15mm的长方形(AL),在距纵向一端1mm处折成直角,作成1mm四边的正方形端部(e)。距铝箔(AL)纵向另一端4mm处,用弹簧夹夹住。参照图6(a)。
将不是弹簧夹的测试器另一端(t2)触及在ITO导电层(4)的露出部分上,在距此触及点50mm的氧化钛层(14)面上,当使用弹簧夹(t1)夹持的铝箔(AL)正方形端部(e)的正方形面触及到氧化钛层(14)面上时,测定了电阻值。参照图6(b)。电阻为300MΩ/□。因此,氧化钛层(14)与ITO导电层(4)形成了电接触。
在所述实施例中,示出了作为无机微粒子使用ITO微粒子,制作具有透明导电层的转印用功能性膜,将该导电层付与玻璃板的示例。和所述实施例同样,使用具有各种性质的无机微粒子,可以制作具有各种无机功能性质的转印用功能性膜。当然,作为对象物体也可以选择所需要的付与了功能性层的各种物体。因此,就各方面所述实施例只不过是示例而已,并不作限定来解释。属于本发明范围内同等范围的变更,都在本发明范围之内。
工业应用性
根据本发明,以涂布、压缩等简便作业,即可获得具有优良性能的功能性层,高温处理后也具有优良粘接能力的粘接剂层的转印用功能性膜。根据本发明,使用所述转印用功能性膜,转印后,通过对对象物体面进行烧成,确实能形成具有更高功能的功能性层。尤其是,本发明的优点是能在像板材一类的缺乏挠曲性物体上,付与均匀厚度的功能性层。
本发明适用于向物体表面形成各种功能性层,尤其适用于形成透明导电层。
Claims (10)
1.一种转印用功能性膜,其特征在于,支撑体上至少具有能够与该支撑体剥离的功能性层,所述功能性层是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而且,在该功能性层上,设置有粘接剂层,所述粘接剂层至少含有:
硅酮系树脂S、和
丙烯酸系单体M或者丙烯酸系单体M及丙烯酸系树脂P,
所述粘接剂层以重量比率P/M=0/10~8/2含有丙烯酸系树脂P和丙烯酸系单体M,其中,P/M=0/10时表示不含有丙烯酸系树脂P,对于丙烯酸系树脂P和丙烯酸系单体M的合计(P+M),以重量比率S/(P+M)=0.01/100~100/100含有硅酮系树脂S。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用功能性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剂层以重量比率P/M=2/8~8/2含有丙烯酸系树脂P和丙烯酸系单体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用功能性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是将功能性微粒子的分散液,涂布在支撑体上,干燥后,对形成的含有功能性微粒子层进行压缩而获得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用功能性膜,其特征在于,在支撑体上还设有中间层,所述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是将功能性微粒子的分散液,涂布在中间层上,干燥后,对形成的含有功能性微粒子层进行压缩而获得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用功能性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是以44N/mm2以上的压缩力进行压缩而获得的。
6.根据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中所述的转印用功能性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性微粒子是导电性微粒子,所述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是导电层。
7.一种付与了功能性层的物体,其特征在于,在应付与功能性层的对象物体表面上,通过所述膜粘接剂层,贴付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用功能性膜,贴付后,使所述粘接剂层固化,剥离支撑体,随后进行烧成而获得的。
8.一种制造付与了功能性层的物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应付与功能性层的对象物体表面上,通过所述膜的粘接剂层,贴付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用功能性膜,贴付后,使所述粘接剂层固化,剥离支撑体,随后进行烧成。
9.一种付与了功能性层的物体,其特征在于,其是通过以下步骤获得的,
准备支撑体上至少具有能够与该支撑体剥离的功能性层的转印用功能性膜,该功能性层是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
在应付与功能性层的对象物体表面上,预先设置粘接剂层,所述粘接剂层至少含有:
硅酮系树脂S、和
丙烯酸系单体M或者丙烯酸系单体M及丙烯酸系树脂P,
所述粘接剂层以重量比率P/M=0/10~8/2含有丙烯酸系树脂P和丙烯酸系单体M,其中,P/M=0/10时表示不含有丙烯酸系树脂P,对于丙烯酸系树脂P和丙烯酸系单体M的合计(P+M),以重量比率S/(P+M)=0.01/100~100/100含有硅酮系树脂S,
通过物体表面上预设置的粘接剂层,将转印用功能性膜贴付在物体表面上,使支撑体形成为外侧,贴付后,使该粘接剂层固化,剥离支撑体后,进行烧成而获得。
10.一种制造付与了功能性层的物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准备支撑体上至少具有能够与该支撑体剥离的功能性层的转印用功能性膜,所述功能性层是功能性微粒子压缩层,
在应付与功能性层的对象物体表面上,预先设置粘接剂层,所述粘接剂层至少含有:
硅酮系树脂S、和
丙烯酸系单体M或者丙烯酸系单体M及丙烯酸系树脂P,
所述粘接剂层以重量比率P/M=0/10~8/2含有丙烯酸系树脂P和丙烯酸系单体M,其中,P/M=0/10时表示不含有丙烯酸系树脂P,对于丙烯酸系树脂P和丙烯酸系单体M的合计(P+M),以重量比率S/(P+M)=0.01/100~100/100含有硅酮系树脂S,
通过物体表面上预设置的粘接剂层,将转印用功能性膜贴付在物体表面上,使支撑体形成外侧,贴付后,使该粘接剂层固化,剥离支撑体后,进行烧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14821/2002 | 2002-07-24 | ||
JP2002214821 | 2002-07-24 | ||
PCT/JP2003/009216 WO2004009352A1 (ja) | 2002-07-24 | 2003-07-18 | 機能性層を有する転写用機能性フィルム、その機能性層が付与された物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68462A CN1668462A (zh) | 2005-09-14 |
CN1668462B true CN1668462B (zh) | 2010-11-03 |
Family
ID=30767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3817218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668462B (zh) | 2002-07-24 | 2003-07-18 | 具有功能性层的转印用功能性膜、付与该功能性层的物体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294298B2 (zh) |
EP (1) | EP1535731A4 (zh) |
KR (1) | KR100669636B1 (zh) |
CN (1) | CN1668462B (zh) |
AU (1) | AU2003255147A1 (zh) |
TW (1) | TWI236970B (zh) |
WO (1) | WO200400935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00026176A1 (en) | 2002-03-28 | 2010-02-04 | Jan Blochwitz-Nomith | Transparent, Thermally Stable Light-Emitting Component Having Organic Layers |
US20070062300A1 (en) * | 2003-09-25 | 2007-03-22 | Dorfman Benjamin F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training-stress sensors and smart skin for air craft and space vehicles |
WO2005084097A1 (ja) | 2004-02-27 | 2005-09-09 |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mpany, Inc. | 電波吸収体および電波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
JP4461970B2 (ja) | 2004-09-06 | 2010-05-12 |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 電波吸収体 |
US7695805B2 (en) | 2004-11-30 | 2010-04-13 | Tdk Corporation | Transparent conductor |
KR100783028B1 (ko) * | 2007-04-06 | 2007-12-07 | 해성쏠라(주) | 태양전지모듈의 보수방법 |
TWI403261B (zh) * | 2007-11-02 | 2013-07-2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無線通訊設備及其電磁遮罩裝置 |
US7908743B2 (en) * | 2008-02-27 | 2011-03-22 | Applied Materials, Inc. | Method for forming an electrical connection |
US8309306B2 (en) * | 2008-11-12 | 2012-11-13 | Nodality, Inc. | Detection composition |
JP4700130B1 (ja) * | 2010-02-01 | 2011-06-15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絶縁性金属基板および半導体装置 |
JP2011190991A (ja) * | 2010-03-15 | 2011-09-29 | Tokyo Gas Co Ltd | 集熱器一体型の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EP2670863B1 (en) | 2011-01-31 | 2018-06-27 | H. Hoffnabb-La Roche Ag | Methods of identifying multiple epitopes in cells |
CN102707846A (zh) * | 2012-02-01 | 2012-10-03 | 南京点面光电有限公司 | 一种在非平面电容式触摸屏上制备透明导电层的方法 |
US9862842B2 (en) | 2012-02-29 | 2018-01-09 |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 Infrared radiation absorbing article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
US10174310B2 (en) | 2012-08-08 | 2019-01-08 | Roche Sequencing Solutions, Inc. | Increasing dynamic range for identifying multiple epitopes in cells |
US20140150849A1 (en) * | 2012-11-30 | 2014-06-05 | Deutsche Cell Gmbh | Photovoltaic cell and method of production thereof |
US9586385B2 (en) | 2014-08-27 | 2017-03-07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Inorganic multilayer lamination transfer films |
US11247501B2 (en) | 2014-08-27 | 2022-02-15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Layer-by-layer assembled multilayer lamination transfer films |
US10414145B2 (en) | 2014-08-27 | 2019-09-17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Electrical multilayer lamination transfer films |
WO2016139705A1 (ja) * | 2015-03-02 | 2016-09-09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転写フィルム及び転写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US11285702B2 (en) | 2016-07-22 | 2022-03-29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Siloxane-based adhesive layers as ceramic precursors |
EP3487948A1 (en) | 2016-07-22 | 2019-05-29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Polymeric adhesive layers as ceramic precursors |
JP7525316B2 (ja) * | 2020-06-30 | 2024-07-30 |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 光学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部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5277B2 (ja) * | 1990-10-05 | 1996-01-24 | 秀雄 浜田 | 転写シート |
JP3103681B2 (ja) | 1992-09-21 | 2000-10-30 |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 透明導電性基板の製造方法 |
JP3473146B2 (ja) | 1995-01-26 | 2003-12-02 |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 導電膜形成用組成物と透明導電膜被覆ガラス板の製造方法 |
JP3766527B2 (ja) * | 1997-11-20 | 2006-04-12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保護層転写シートおよび印画物 |
JPH11302614A (ja) | 1998-04-23 | 1999-11-02 | Nitto Denko Corp | 加熱剥離型粘着シート |
US6346316B1 (en) * | 1998-08-26 | 2002-02-12 |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 Protective layer transfer sheet and print |
JP4540150B2 (ja) * | 1998-09-30 | 2010-09-08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熱剥離型粘着シート |
JP3594853B2 (ja) * | 1999-11-08 | 2004-12-02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加熱剥離型粘着シート |
JP2001332130A (ja) * | 2000-05-19 | 2001-11-30 | Tdk Corp | 機能性膜 |
EP2567811A1 (en) * | 2000-05-19 | 2013-03-13 | TDK Corporation | Functional film having functional layer and article provided with the functional layer |
US6605341B2 (en) * | 2000-05-19 | 2003-08-12 | Tdk Corporation | Functional film having specific surface dispersion ratio |
JP4365510B2 (ja) | 2000-05-19 | 2009-11-18 | Tdk株式会社 | 機能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703833B2 (ja) * | 2000-10-18 | 2011-06-15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エネルギー線硬化型熱剥離性粘着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切断片の製造方法 |
-
2003
- 2003-07-18 KR KR1020057000684A patent/KR100669636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07-18 AU AU2003255147A patent/AU200325514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3-07-18 WO PCT/JP2003/009216 patent/WO200400935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3-07-18 CN CN038172186A patent/CN166846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7-18 EP EP03765336A patent/EP1535731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3-07-18 US US10/521,780 patent/US729429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7-22 TW TW92119906A patent/TWI23697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535731A1 (en) | 2005-06-01 |
US20060068134A1 (en) | 2006-03-30 |
EP1535731A4 (en) | 2005-11-02 |
CN1668462A (zh) | 2005-09-14 |
TWI236970B (en) | 2005-08-01 |
AU2003255147A1 (en) | 2004-02-09 |
KR20050021474A (ko) | 2005-03-07 |
WO2004009352A1 (ja) | 2004-01-29 |
TW200418641A (en) | 2004-10-01 |
KR100669636B1 (ko) | 2007-01-16 |
US7294298B2 (en) | 2007-11-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668462B (zh) | 具有功能性层的转印用功能性膜、付与该功能性层的物体 | |
KR100791725B1 (ko) | 기능성층을 갖는 기능성 필름 및 그 기능성층이 부여된 물체 | |
EP1220234B1 (en) | Transparent electroconductive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 panel | |
KR100522035B1 (ko) | 기능성막 및 그 제조방법 | |
US7452435B2 (en) | Functional film | |
JP4779244B2 (ja) | 機能性層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 | |
US7488894B2 (en) | Conductive film for transfer, method for forming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using same, an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 |
JP4666961B2 (ja) | 透明導電層が付与された物体、及び転写用導電性フィルム | |
JP4068993B2 (ja) | 透明導電性積層フィルム | |
JP4133787B2 (ja) | 転写用機能性フィルム、機能性層の形成方法、及び機能性層が付与された物体 | |
JP4005001B2 (ja) | 機能性層を有する転写用機能性フィルム、その機能性層が付与された物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037066B2 (ja) | 機能性層を有する機能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の機能性層が付与された物体 | |
JP4631221B2 (ja) | 機能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CN113764137A (zh) | 纳米银线导电膜的制备方法、纳米银线导电膜及其应用 | |
US7205028B2 (en) | Method for producing functional film | |
JP4639430B2 (ja) | 透明導電膜の製造方法 | |
JP4465812B2 (ja) | 機能性膜 | |
JP2002283462A (ja) | 導電層及び機能性層により表面が被覆された物体を製造する方法及び表面被覆物体 | |
JP4491911B2 (ja) | 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365510B2 (ja) | 機能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H05290633A (ja) | 透明導電性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03 Termination date: 20130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