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50607A - 移动终端用服务器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用服务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50607A
CN1650607A CNA038098350A CN03809835A CN1650607A CN 1650607 A CN1650607 A CN 1650607A CN A038098350 A CNA038098350 A CN A038098350A CN 03809835 A CN03809835 A CN 03809835A CN 1650607 A CN1650607 A CN 16506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user
mentioned
portable terminal
ser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80983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50607B (zh
Inventor
直井康広
横山重俊
宫田功治
高野一利
白樫和明
中岛雄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ata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TT D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ata Corp filed Critical NTT D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506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506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6506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50607B/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3/00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H04M3/42Systems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to subscribers
    • H04M3/487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information services, e.g. recorded voice services or time announcements
    • H04M3/493Interactive information services, e.g. directory enquiries ; Arrangements therefor, e.g. 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 [IVR] systems or voice port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04Real-time or near real-time messaging, e.g. instant messaging [I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58Message adapt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04L67/125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involving control of end-device applications over a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3/00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H04M3/42Systems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to subscribers
    • H04M3/487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information services, e.g. recorded voice services or time announc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33Protocols for remote procedure calls [RP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2866Architectures; Arrangements
    • H04L67/30Profiles
    • H04L67/306User profi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4Presence management, e.g. monitoring or registration for receipt of user log-on information, or the connection status of the us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60Scheduling or organising the servicing of application requests, e.g. requests for application data transmissions using the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of the required network resources
    • H04L67/61Scheduling or organising the servicing of application requests, e.g. requests for application data transmissions using the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of the required network resources taking into account QoS or priority requir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with interactive means for internal management of mess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03/00Aspects of 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H04M2203/45Aspects of 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related to voicemail messaging
    • H04M2203/4536Voicemail combined with text-based messag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07/00Type of exchange or network, i.e. telephonic medium, in which the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takes place
    • H04M2207/18Type of exchange or network, i.e. telephonic medium, in which the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takes place wireless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8Service support devices; Network manageme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移动终端用服务器,服务器100向移动终端200提供移动终端200上运行的信息。移动终端200包括例如手机。服务器100和移动终端200的构成使得相互间利用便利信息(Instant message,IM)成为可能。移动终端200检测出服务器状态,基于IM技术,通知服务器100。服务器100以及/或移动终端200基于检测出的用户状态,决定应该从服务器100向终端200提供的信息。移动终端200,运行从用户100那里得到的信息时,基于检测出的用户状态,控制运行。例如设定在移动终端200运行的多个作业的优先顺序。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用服务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终端用服务器,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向移动通信终端这样的移动终端提供信息的移动终端用服务器。
背景技术
本发明基于2002年4月30日申请的专利2002-129243号、2002年5月21日申请的专利2002-145647号及2002年8月14日申请的专利2002-236299号提出,上述申请的内容参照本说明书的全部内容。
手机等移动终端已经广泛普及。随着移动终端的高性能化,例如,与网络连接等,它的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大。而且,装置不断小型化,携带性逐渐提高。因此,携带性更好的移动终端也可以享受到与通过个人电脑信息处理装置上网同样服务。
但是,上面所说的移动终端的硬件功能与个人电脑相比很差,而且,为了能够做到小型化,即使是利用同样的服务,移动终端的操作有时会非常复杂,有时会降低用户端效率。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移动终端用服务器仍存在有诸多的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现有的移动终端用服务器的缺陷,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移动终端用服务器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的移动终端用服务器,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移动终端用服务器,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移动终端用服务器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移动终端用服务器,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能够提高用户端效率的移动终端用服务器,从而更加适于实用,且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移动终端用服务器,其具有移动终端用的服务器,它可以通过通信网络向移动终端提供所规定的信息;具有状态信息取得手段,它可以分别获取表示以下状态的信息:前述移动终端用的服务器的状态,前述移动终端的状态,该移动终端使用者的状态;具有运行情报蓄积手段,它可以将前述移动终端所运行的多种运行信息蓄积起来;具有提供对象决定手段,它可以在前述运行信息蓄积手段可蓄积信息时,决定应该向所规定的前述的移动终端提供的运行信息;具有运行信息提供手段,它可以向前述所定的移动终端提供前述提供对象决定手段决定的运行信息。前述提供信息决定手段基于前述状态信息取得手段所取得的各种状态信息来决定成为提供对象的运行信息。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移动终端用服务器,其中具有使用者情报蓄积手段,它可以蓄积与前述移动终端的使用者相关的使用者信息。具有使用者信息更新检测手段,它可以检测出前述使用者信息蓄积手段中蓄积的使用者信息的更新。在前述的使用者信息更新检测手段检测出使用者信息更新时,前述提供对象决定手段基于该更新的使用者信息,决定应该向该使用者的移动终端提供的运行信息。
上述移动终端服务器的前述使用者信息蓄积手段其特征在于:具有终端控制手段,它可以记忆表示前述移动终端运行作业优先顺序的作业顺序信息,并能根据前述作业顺序信息所表示的前述优先顺序,在该移动终端中运行作业。
上述移动终端用服务器的前述使用者情报蓄积手段可以记忆表示前述移动终端所运行的作业的运行状况的状态信息。前述终端控制手段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判别手段,它可以响应外部的作业运行要求,并可以利用前述作业顺序信息以及前述状态信息,判断比该运行要求所要求运行的要求作业的优先顺序低的低作业是否在前述携带终端中运行。具有第一控制手段,当前述第一判别手段判断出前述携带终端中所运行的是前述低作业时,第一控制手段可以控制该携带终端,终止该低作业的运行,执行前述要求作业。
这种情况下前述第一控制手段的特征在于:它可以响应由前述携带终端提供的表示前述请求作业结束的结束信号,并重新在该携带终端中运行中断的前述低作业。
上述移动终端用服务器中,前述终端控制手段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二判别手段,它可以响应外部提供的作业的运行要求,利用前述作业顺序信息以及前述状态信息,判断比该运行要求所要求的运行要求作业优先顺序高的高作业是否在前述携带终端中运行。具有第二控制手段,前述第二判别手段判断出前述携带终端中正在运行前述高作业时,响应前述携带终端中提供的表示该高作业结束的结束信号,在前述携带终端中运行前述请求作业。
上述移动终端用服务器的前述使用者信息蓄积手段其特征在于:可以记忆多个表示前述移动终端的开闭状态的信息。并具有送信手段,可以响应某一个移动终端提供的表示该移动终端已打开的开信号,该移动终端的用户作为通知开闭状态的对象,从前述情报蓄积手段中获取所指定的其他的移动终端的开闭状态,向前述某一个移动终端送信。
这种情况下,前述送信手段的特征在于:可以响应前述某一个移动终端中提供的前述开信号以及表示该移动终端已关闭的闭信号,作为通知开闭状态的对象,指定该某一个移动终端的用户,向所有其他的移动终端发出前述表示某一个移动终端开闭状态的信息。
而且,前述运行信息蓄积手段,在多个通道中存储分离的信息,前述送信手段其特征是:可以响应前述移动终端提供的表示该移动终端已开的开信号,从前述运行信息蓄积手段记忆的情报中,把所要通道的情报送到该移动终端。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与本发明中第二个观点相关的项目特征是将电脑作为上述移动终端用的服务器来实现功能。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与本发明中第三个观点相关的移动终端功能实现的特征在于:具有使用者状态情报纪录部(230),是指从通过通信网络(10)连接电脑的移动终端用的服务器(100)中,接收前述电脑中提供的运行信息的移动终端(200),可以顺次检测前述电脑使用者的现在的状态。具有使用者情报纪录部,可以提前纪录与前述使用者相关的使用者信息。具有使用者信息通知部,可以向前述移动终端用服务器(100)顺次通知表示前述使用者状态的状态信息以及前述使用者信息。具有输入部,可以输入前述使用者的指示。具有运行信息要求部,可以基于前述输入部输入的指示,通过前述通信网络(10)要求提供前述移动终端用服务器(100)上运行的信息。具有运行信息收信部(210),可以基于前述使用者情报通知部(210)通知的情报,或者,基于前述情报要求部(210)的要求,所定的运行信息通过前述通信网络(10)收信。具有收信信息接收部(250),可以接收前述运行信息收信部(210)收到的运行信息。具有运行信息运行部(210),可以运行前述收信信息接收部(250)接收的信息。具有输入信息保存部,前述信息运行部的运行向前述输入部(260)请求所定信息的输入时,该输入情报,与该运行情报相对应保存。具有输入信息送信部(210),把前述输入信息保存部(230)保存的输入信息送入前述移动终端用服务器(100)。具有运行控制部,可以根据前述状态检知部(210)检知的使用者状态,控制前述运行信息运行部(210)的信息运行。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为了达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移动终端用服务器,服务器向移动终端提供移动终端上运行的信息。移动终端包括例如手机。服务器和移动终端的构成使得相互间利用便利信息(Instant message,IM)成为可能。移动终端检测出服务器状态,基于IM技术,通知服务器。服务器以及/或移动终端基于检测出的用户状态,决定应该从服务器向终端提供的信息。移动终端,运行从用户那里得到的信息时,基于检测出的用户状态,控制运行。例如设定在移动终端运行的多个作业的优先顺序。
本发明是能够提高用户端效率的移动终端用服务器,
综上所述,本发明特殊结构的移动终端用服务器,其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结构设计及方法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其不论在产品结构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移动终端用服务器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而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本发明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附图详细给出。
图1表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网络系统的构成。
图2是图1所示的服务器构成程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用户信息数据库中蓄积信息的示例。
图4是图2所示的提供信息数据库中蓄积信息的示例。
图5是图2所示的传送完毕的信息示例。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构成的程序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模式提供准备处理”以及“模式要求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基于图7所示的“模式要求处理”,说明在移动终端运行的“要求对象决定处理(1)”的流程图。
图9是基于图7所示的“模式要求处理”,说明在移动终端运行的“要求对象决定处理(2)”的流程图。
图10是基于图7所示的“模式要求处理”,说明在移动终端运行的“要求对象决定处理(3)”的流程图。
图11是基于图7所示的“模式要求处理”,说明在服务器上运行的“提供模式决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基于图7所示的“模式要求处理”,说明在服务器上运行的“割入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说明在图7所示的“模式要求处理”后面的服务器上运行的“模式提供处理”以及图7所示的“模式要求处理”后面的移动终端上运行的“模式收信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说明图13所示的“模式收信处理”后面的移动终端上运行的“模式运行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说明图14所示的“模式运行处理”后面的服务器上运行的“继续提供处理”的流程图。
图16是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未返送确认处理”的流程图。
图17是说明图16所示的“未返送确认处理”后面的移动终端中运行的“未返送通知模式运行处理”流程图。
图18是表示图17所示的“未返送通知模式运行处理”时移动终端上显示画面的示例。
图19a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用户信息DB记忆的“状态信息管理表格”的示例。
图19b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用户信息DB记忆的“待机作业列”的示例。
图20是第二实施例中说明“作业开始处理”流程图。
图21是第二实施例中说明“第一终端控制处理”流程图。
图22是第二实施例中说明“作业结束处理”流程图。
图23是第二实施例中说明“第2终端控制处理”流程图。
图24是表示用户信息DB记忆的“配信顺序表格”示例图。
图25是第二实施例中说明“第2终端控制处理”流程图。
图26是表示第三实施例中用户信息DB记忆的“利用者信息表格”图例。
图27是第三实施例中说明“服务开始处理”流程图。
图28是第三实施例中说明“状态变更处理”流程图。
图29是第四实施例中表示用户信息DB记忆的“利用者信息表格”的图例。
图30是第四实施例中说明“信息提供处理”流程图。
图31是第四实施例中说明“服务终止处理”流程图。
图32是第四实施例中说明“信息送信处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移动终端用服务器其具体结构、方法、制造方法、加工方法、步骤、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第一实施例: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说明利用手机等的移动终端200的便利信息(IM)功能,向移动终端提供信息的移动网络系统。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移动网络系统构成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移动网络系统1由服务器100、移动终端200构成,他们分别通过通信网络10进行相互连接。
这里,通信网络10是使用诸如英特尔网等所定的通信协议(例如: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al)等)等进行信息传达的通信网络。
服务器100由主机或者工作站等电脑装置构成,它根据运行后述的各种处理情况来向移动终端200提供信息。服务器100的构成参照图2进行说明。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服务器100能够与其它移动终端之间,进行及时的简单的信息交换,以及提供所有的即时信息(以下简称IM)服务。因此,服务器100中具备为提供IM服务必要的所定程序、装置等,与后述的移动终端200之间进行的各种处理是利用这样的用于IM服务的手法、技术等来进行的。
图2是表示服务器100的流程图。如图所示:服务器100由控制部110、通信控制部120、用户信息数据库130、提供信息数据库140、传送完毕信息数据库150、输入部160、输出部170和程序接收部180构成。
控制部110由CPU(中央处理系统)构成,控制服务器100的各个部分,并通过运行所定的动作程序,实现后述的各种处理。
通信控制部120由路游器等所定的通信装置构成,连接服务器100和通信网络10,控制服务器100和移动终端200之间的信息通信。
用户信息数据库由可以进行重复书写的硬盘装置等记忆装置构成,提前记录关于利用本实施中的移动网络系统1提供信息服务的用户,也就是与移动终端200的用户信息。而且,在本移动网络系统1的信息提供服务开始时记录用户信息后,记录在后述移动终端200的用户信息接收部230的用户信息中的所定部分的能够随时送信,因此用户信息数据库130中记录的信息,用户信息数据库130内记录的用户信息可以随时更新。
如图所示:用户信息数据库130中各个用户所分配的每个用户ID被做成纪录,各个记录中记录信息如下:特定该用户所使用的移动终端200的终端特定信息(例如:IP地址、电子邮件地址、电话号码等),表示改用户现在状态的状态信息,表示该用户属性(性别、年龄(出生年月日)职业等)的属性信息、表示该用户喜好的喜好信息。这里,状态信息是指根据IM技术状态检测检出的各用户的状态信息,是从各移动终端200随时得到的信息。状态信息记录信息如“工作中”,“购物中”,“与其它用户通信中”等。除了各用户移动终端200中设定输入情况外,状态信息由移动终端200检测(例如:通信状态、通信对象、程序终了、关机等)生成,随时向服务器100送信。被送状态信息在用户信息数据库130被随时记录、更新。
提供信息数据库140,由可以进行重复书写的硬盘装置等记忆装置构成,蓄积向登陆用户使用的移动终端200提供的信息。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信息数据库140中记录的信息,是由移动终端200获得(下载),并由移动终端中实际安装的所定程序(以下简称为“终端程序”)运行的信息。例如构成调查服务的页面、构成电子商务(以下简称为“EC”(ElectronicCommerce))的页面等。这些信息,为每个所定单位(各页面单位等)准备,他们相互之间利用带有互动相关的语言(例如HTML等标记语言)记述。例如,根据对于某一个调查页面的回答内容,与其相关的是以下提示的调查页面是哪一个等。这时,向用户提示的虽然只是表示提问项目和回答输入栏等输入形式,但是根据终端程序所解释的记述语言,回答是基于输入信息进行互动相关。本实施例中,所说的运行是指向移动终端200提供在外观上形成所定输入形式的信息,以下简称“形式(信息)“。
图4表示提供信息数据库140中记录的信息图例。如图所示,在提供信息数据库140中,各种形式分配的每个ID被做成记录,各个记录中记录:该形式的种类(调查或者EC等),成为提示对象的用户属性、相关形式的形式ID,该数据和他的记述语言等。这里,提供信息数据库140记录的“属性”,与用户信息数据库中记录的“属性信息“以及“喜好信息“相对应。也就是说,例如,即使是相同目的的调查,也会根据回答者(也就是移动终端200用户)的属性、喜好,准备不同提问项目的形式,提示合适的东西。
传送信息数据库150由可以进行重复书写的硬盘装置等记忆装置构成,蓄积从服务器100向移动终端200传送的形式信息。图5是传送完毕信息数据库150中记录的信息示例。如图所示,传送结束信息数据库150中蓄积的信息包括:表示传送目标用户的用户ID,传送时间,表示传送形式的形式ID,利用传送的形式返回的内容。
输入部160由键盘、指示装置等输入装置构成,用于向控制部110输入指示以及各种各种数据库信息的输入等。
输出部170由显示装置、半导体记忆装置等记忆装置组成,接收服务器100的动作程序。后述的各种处理是通过控制部110从程序接收部180读出所定动作程序运行来实现的。
下面,说明移动终端200的构成。移动终端200由移动体通信终端(手机,PHS(Personal HandyphoneSystem等)、个人电脑、PDA(Personal DataAssistance:携带信息终端)等这样的由所定的电脑装置构成的信息移动终端构成,可以通过通信网络10从服务器100中收到信息(形式)。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200至少可以通过通信网络10,接收从服务器100的信息(形式)。也就是说,为了利用IM服务将所定的程序安装在移动终端200上,与后述的服务器100间运行的各种处理,利用用于IM服务的手法、技术来进行。参考图6说明移动终端200的构成。如图所示:移动终端200由控制部210,通信控制部220,用户信息接收部230,程序接收部240、传输信息接收部、输入部260以及输出部270构成。
控制部210由CPU等构成、运行后述的程序接收部240中接收的所定动作程序,实现后述的各种处理。
通信控制部220,由陆游器、TA(terminal Adapter)、调制解调器、或者包含所定天线装置等的所定通信装置(也包含回路、模块等),移动终端200和通信网络10相连,与服务器100间进行信息通信。
用户信息接收部230,由硬盘装置、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闪存、以及各种记录媒体等的可进行重复书写的记忆装置或者记录媒体构成,提前与该移动终端200用户相关的信息。用户信息接收部230中记录的信息,至少与如图3所示的用户100的用户信息数据库130中记录的“属性信息”以及“喜好信息”相对。也就是说,移动终端200用户信息接收部230中记录的信息中所定的部分(展示在服务器100上较好的部分)随时向服务器100送信,因此服务器100的用户信息数据库130可以更新纪录。
程序接收部240由硬盘装置、EPROM、闪存、以及各种记录媒体等的可以重复书写的记忆装置或者记录媒体构成,记录用于实现后述的各种处理所定的动作程序(用于使用IM服务的程序、运行从服务器100传送的形式的程序的服务程序)。而且,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后述的各种处理,移动终端200的控制部210上运行的各动作程序,以下表示为“终端程序“。
传送信息接收部250,由硬盘装置、EPROM、闪存、以及各种记录媒体等可以重复书写的记忆装置或者记录媒体构成,接收从服务器100传送的信息。
输入部260由键盘、数字健、指示器等所定的输入装置构成,用于与控制部210相应的指示输入、用户信息接收部230的信息输入、以及面向运行的形式的输入等。
输出部270由显示装置等所定的输出装置组成,输出控制部210等的处理结果(收到的形式的运行结果等)。
下面,参考附图说明本实施例中移动网络系统1中的服务器100以及移动终端200运行的各种处理。
首先,参考图7所示的流程图,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形式要求处理(移动终端200的动作)以及形式提供准备处理(服务器100的动作)。
首先,移动终端200的控制部210只要运行程序接收部240中接受的终端程序,控制部210就在每个所定得期限内随时检测出使用者状态(步骤S101)。也就是说,根据用户对输入部260的操作,除了检测是否设定了所定状态以外,“是否与IM的其他用户通信“、“如果进行通信,通信的对方是谁“,“形式是否在运行中“、“终端程序是否结束”、“(移动终端200是移动体通信终端的情况)移动终端的是否关机”等,根据检测出与IM通信相关的移动终端200的状态,获取用户状态(可否通信等)。控制部210获取的表示用户状态的信息(以下称“用户状态信息“通过通信控制部220,通知服务器100。而且此时,用户状态信息中附加通知所定的终端特定信息。
服务器100中,通信控制部120从移动终端200中收到用户状态时,控制部110基于该用户状态信息中附加的终端特定信息,从用户信息数据库130特定相应的记录,该记录的“状态信息”栏中,记录的收到用户状态信息(步骤S201)。
移动终端200中,随时运行用于决定要求服务器100提供的形式的要求对象决定处理(步骤S300)。这种要求对象处理参考图8-10所示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要求对象决定处理中,至少运行8-10所示的(1)-(3)的处理。这些处理顺次运行也行,并列运行也行,图8表示的要求对象决定处理(1)运行。在这里,基于用户方任意的要求决定要求对象。首先,终端程序运行中,根据用户对移动终端200的输入部260的操作,只要要求任意的形式的运行(步骤S301:YES)、控制部210检索传送信息接收部250,根据是否接收该要求的形式的判断,来判断是未获取还是已经获取完毕(步骤S312)。
这里,该形式已经从服务器100获取,传送信息接收部250接收的情况(步骤S312:NO)下,进入后述的形式处理(步骤S700),运行该形式。
一方面,还没有获取的情况(步骤S312:YES)下,该要求的形式决定作为服务器100相对的要求对象(步骤S313)返回图7所示的形式要求处理。
另一方面,没有用户运行要求的情况下(步骤S311:NO),运行图9所示的要求决定处理(2)。
要求对象决定处理(2)中,相对于用户状态决定要求对象。首先,控制部210分析图7所示的步骤S101检出的用户状态(步骤S321),判断现在的用户的状态是否是服务器100应该的要求的所定的状态(以下称为“形式要求状态”)(步骤S322)。这里,作为运用终端程序的数据——形式要求状态和此时要求的形式被预先相对应附加记录。也就是,例如,用户状态是“购物”的情况下,要求与所定的购物相关的调查页,用户的状态处于“观看运动”情况下,要求体育商品购买相关的连接。这些关联,可以在终端程序中采用default设定,也可以根据用户任意纪录。
这种预登禄形式要求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322:YES),控制部219检索传送信息接收部250,根据对该形式要求状态相对的形式是否接收的判断(步骤S322)。这里,该形式已经获取完成的情况下(步骤S323:NO),继续后述的形式运行处理(步骤S700),运行该形式。
一方面,该形式未获取的情况下(步骤S323:YES),控制部210该形式作为要求对象来决定(步骤S324)。
另一方面,用户状态不是形式要求状态时(步骤S322:NO),运行图10所示的要求对象决定处理(3)。
参考图示10所示的流程图说明要求对象决定处理(3)。这里,基于用户信息接收部230记录的用户信息,决定要求对象。
首先,控制部210从用户信息接收部230,获取记录的用户信息(步骤S331)。
控制部210基于所取得的用户信息,判断该用户信息是否更新(步骤S332)。例如,基于记录的出生年月日,判断年龄是否更新等。或者,根据用户任意的输入,判断用户信息是否更新。因此要求对象决定处理(3)从用户提供用户信息更换输入开始运行也可以。
控制部210判断用户信息更新的情况(步骤S332:YES),参考传送信息接收部250接收的形式,用户信息的更新判断这些以获取的形式是否需要变更(步骤S334)。例如对以下情况进行判断:“获取以所定的年龄层为对象的形式的情况下,根据该年龄的更新,该形式与现在的年龄是否相符”,“获取以所定的喜好为对象的形式的情况下,根据喜好的变更,该形式是否与用户相符”。
这里,根据用户信息的更新,判断获取完成的信息的变更是否必要的情况下(步骤3224:YES),控制部210把该形式作为变更对象来决定(步骤S335)。
一方面,判断不需要获取完成形式变更的情况下(步骤S334:NO),更新后的用户信息中,成为服务器100通知对象的送往服务器100(步骤S336)。服务器100中,基于步骤S336送出的用户信息,更改用户信息数据库130。
步骤S336种,送出用户信息后,或者没有用户信息更新时,返回图7所示的步骤S101,重新进行用户状态的检出等。
控制部210,在步骤S313、S324、或者S325中生成要求决定了的形式的宗旨的要求信息(或者要求变更),通过通信控制部220向服务器100通信(步骤102)。
服务器100中,收到移动终端200的要求信息(步骤S204:YES)、基于收到的要求信息运行形式提供处理(步骤S800:后述)。
以上是移动终端200决定要求对象的情况的处理。另一方面,也有服务器100决定向移动终端200提供的形式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处理,参考图7流程图说明。
首先如前所述,步骤S101从移动终端200送信,步骤S201基于用户信息数据库130记录的
首先,控制部110基于在步骤S201中更新记录的用户状态信息,判断相应的用户(移动终端200)是否是可能通信状态。也就是除了判断移动终端200、终端程序等是否处于启动的用户状态信息,用户100的控制部110运行提供形式决定处理(步骤S400)。这个提供形式决定处理参考图11流程图说明。物理状态外,还可以判断用户的状态是否例如“工作中”这样的通信不方便的场合(步骤S401:YES)。
这时,该用户是可以通信的状态下(步骤S401:YES),控制部210进一步判断该用户是否与其他人正在通信(步骤S402),如果是正在通信的情况下(步骤S402:YES)进一步判断痛心得对方是否是利用本信息提供服务的其他的登陆用户(步骤S403)。这里,利用同样的IM服务的同类人中,为了让两者间的用户状态信息可以进行相互参考,获取反映这些情况的用户状态信息,能够进行判断。
这里,通信对象是登陆用户的情况下(步骤S403:YES),控制部210进一步判断该通信的内容是可以判断(步骤S404)。这里例如该用户同类利用IM的题目在进行聊天或者电子会议时,这个题目作为通信内容来参考。
通信内容可以判断的场合(步骤S404:YES),控制部把与该通信内容相符的形式作为提供对象来决定(步骤S405)。
另一方面,通信内容不可判断的情况下,控制部210进入用户信息数据库130,参考两用户的“属性信息”以及“喜好信息”(步骤S406),把与两者共同的属性、喜好等作为提供对象来决定(步骤S407)。步骤S405或者步骤S407提供对象决定了的情况下,继续后述的形式提供处理,决定的形式向移动终端200提供。
另一方面不能进行通信的状态下(步骤S401:NO),处于非通信中(步骤S402:NO),或者不是与登陆用户通信时,继续图7的步骤202。
步骤202种,控制部110检出服务器100自己的状态(以下称为“服务器状态”)。例如,是否是服务器100的异常检出,预定维修等由服务器产生的服务停止的状态(以下称为“服务器停止状态”)。检出提供信息数据库140上登录的形式是否更新、变更等(以下称为形式变更状态)。
控制部110检出的用户状态是所定的状态的情况下(即服务器停止状态、形式更新状态等)(步骤S203:YES),进行割入处理(步骤S600)。参考图12所示的流程图说明割入处理。本实施例中,以服务停止状态和形式更新状态是所定的用户状态的情况为例进行一下说明。
首先控制部110分析作为所定的服务器状态检出的服务器状态(步骤S601),判断服务器是否处于停止状态(步骤S602)。
服务器停止的情况下(步骤S602:YES),控制部110把用户信息数据库130中登录的全部用户作为传送目标指定(步骤S603)、通知用户服务器停止状态的同时,做成用于限制移动终端200的形式运行的形式(以下称为“停止通知形式”)(步骤S604)。这里,基于控制部110所定的形式做成程序,可以自动做成,或者,促成停止通知形式的做成的信息等在输出部170中表示,向形式做成担当者通知也可以。做成的停止通知形式在提供信息数据库140中接收。而且,控制部110,把制成的停止通知作为传送对象来进行决定。而且,有为预定型准备的形式的情况下,省略做成,把准备好的形式作为对象传送也可以。
另一方面,所定的用户状态是形式更新的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602:NO),控制部110检索传送完毕信息数据库150(步骤S605),特定更新前的形式传送的传送目标(即用户ID),
(步骤s606)。然后,该特定用户ID作为更新后的形式的传送目标,来进行指定(步骤S607)、把改更新后的形式作为更新的形式进行决定(步骤S608)。
控制部110运行后述的形式提供处理(步骤S800),把步骤S604以及步骤S608决定的形式传送到移动终端200。
另一方面,不需要割入处理的服务器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203:NO),从移动终端200发出的要求信息进入待机状态(步骤S204)。到移动终端200发出的要求信息进行收信为止,步骤S202反复运行自己状态检出。
下面,把上述的基于移动终端200的要求,或者服务器100或者用户状态以及服务器状态进行决定的形式向移动终端200提供(步骤S800 “形式提供处理”),移动终端200进行形式收信处理(步骤S500“形式收信处理”)。参考图13说明形式提供处理以及形式收信处理。
首先,服务器100的控制部110从提供信息数据库140获取步骤S204收到的要求信息中所示的形式,步骤S405或者S407,以及步骤S604或者S608决定的形式(步骤S801)。
接下来,控制部110,进入用户信息数据库130,基于要求信息,用户状态,或者服务器状态(除了服务器停止状态)决定形式的情况下,对应的用户(移动终端200)、基于停止状态决定形式的情况下,所有用户参考“状态信息”,判断通信是否可以通信(步骤S802:YES)。
提供对象可以通信的情况下(步骤S802:YES),控制部110在步骤801中获得的形式通过通信控制部120向提供对象的移动终端200传送(步骤S803)。而且,上述的要求对象决定处理(3)中作为变更对象要求的情况下,或者割入处理下基于“形式更新状态”,传送更新后的状态的情况下,传送时显示变更对象的宗旨的附加信息一起被送出。而且,传送更新后的形式的情况下,与传送完毕的数据库150的更新前形式相对应的“反送内容”栏内记录反送信息的情况下,这些信息一同传送。
控制部110,把与步骤S802传送的形式相关的信息记录到传送信息数据库150(步骤S804)。即:记录传送目标的用户显示的用户ID、传送时间、传送形式的形式ID等。而且,此时“反送内容”栏中为“NULL”。
移动终端200中,如果通信控制部200从服务器100收到形式,控制部220基于附加信息,判断该收到的形式是否是变更对象。
如果是变更对象(步骤S502:YES)控制部210进入传送信息接收部250,消除对应的形式(步骤S503),接收收到的形式(步骤S504)。或者是基于“形式更新状态”更新的形式,合并反送内容信息传送的情况时,也接受这样的信息。
关于不是变更对象的形式,传送的形式被传送信息接收部250接收(步骤S502:NO.S504)。
控制部210运行用于运行步骤S504中传送情报接收部接收的形式的形式运行处理(步骤S700)。参考附图14对该形式运行处理进行说明。
控制部210基于图7的步骤S101检出的现在的用户状态,判断形式是否是可以运行状态(步骤S701)。例如用户的状态“工作中”等形式运行不方便的情况下,移动终端200可以休眠状态,这样即使在运行,用户也不能识别的情况下判断为形式不可运行。
形式运行可能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701:YES),进入传送信息接收部250,运行在步骤S504接收的形式(步骤S702)。或者,要求对象特定处理(1)或者(2)中指定获取完毕形式运行的情况下,运行该形式。而且,运行对象形式在“服务停止通知形式”的情况下,根据该形式运行情况,除了指定期间(服务停止期间)不能进行形式运行的宗旨在输出部270表示以外,根据与终端程序的协动情况,限制该期间中的形式运行。
另一方面,不能进行形式运行的情况下(步骤S701:NO),直到可以运行的状态位置,形式运行处于待机状态。
这里,实行的形式如果是用户所要求的所定事项的输入(例如调查页)(步骤S703),控制部210,把输入部260输入的信息顺次与该形式相对应附加纪录于输送信息接收部250(步骤S704)。
接下来控制部220根据该形式的运行,判断什么样的信息有必要反送到服务器110(步骤S705)。也就是如果是调查页,有必要将输入回答返回到服务器100,如果是EC的情况,商品指定的信息有必要反送。
有返送对象的情况下(步骤S705:YES),控制部210等待用户的送信指示,相应送信指示,向服务器100送出返送对象信息(步骤S706:YES.S707),返回图13的形式收信处理。
没有返送对象的情况下(步骤S705:NO)或者没有送信指示的情况下(步骤S706:NO)不向服务器100的送信,返回形式收信处理。
而且,步骤S703中被收入传送信息接收部250的输入信息,该输入信息直到向服务器100送信结束一直保持在传送信息接收部250。也就是说,输入形式输入中途中断的情况下或者送信途中通信终端等输入信息不能返回到服务器100的情况下,该形式的在运行时刻之前输入的输入信息从传送信息接收部250呼出,省去了用户的同一信息再输入的情况。
关于步骤S700的形式运行处理,服务器100可以进行信息送信的情况下,服务器100中运行继续提供处理(步骤S1000)。该继续提供处理参考图15进行说明。
服务器100的通信控制部120从移动终端200收到返回信息(步骤S1001:YES),控制部110进入传送信息完毕信息数据库150,对应的记录的“返送内容”栏中记录收到的返送信息(步骤S1002)。
控制部110对于该返送信息,继续判断是否有应该向移动终端200提示的形式(步骤S1003)。例如:收到导航页的第一页的回答(返送信息)的情况下,判断是否有与该回答有相对应的页面。这样,基于提供信息数据库140的“关联形式”信息,来判断继续提示形式的有无。
如果有继续提示的情况(步骤S1003:YES),控制部110把该形式作为提供对象形式来进行决定(步骤S1004)。控制部110再次运行如图13所示的形式提供处理,进行步骤S801-步骤S803的处理,步骤S1004决定的形式向移动终端200提供。
如上所述,输入形式的输入中断的情况、输入信息向服务器100位送信完全的情况,保持移动终端200测的输入信息,省去了形式在运行时再输入的必要,也可以通过服务器100侧检出返送信息的返送有无,进行所定的处理。这种情况下的未返送确认处理(步骤S1100)参考图16所示流程图进行说明。
服务器100的控制部110每个所定期间内在传送完毕信息数据库150中检索“返送信息”为“NULL”的记录(步骤S1101)。存在该记录时(步骤S1102:YES),参照该记录的“传送时间”栏的信息(步骤S1103)。
控制部110比较现在的时间和参照的传送时间,判别是否是在所定的时间(例如一周)以前传送(步骤S1104)。这里,如果超过了所定的时间(步骤S1104),向该记录的用户传送未返送通知形式(步骤S1105)。该未返送通知形式通过在移动终端200运行,在向用户通知有未返送信息的同时,根据需要进行再送信处理。而且未返送通知被做成预定型的,被存放在提供信息数据库140中。因此,控制部110从提供信息数据库140中取得该未返送通知形式,传送到移动终端200。而且,这里通过控制部110附加所定的信息(对象形式ID等)。
这样,参看图17所示的流程图说明移动终端运行传送的未返送通知形式时候的处理(“未返送通知形式运行处理”)(步骤S1200)。
首先,移动终端200的控制部210控制通信控制部220等,进行与图13的收信处理中步骤S501-S504以及图14的形式运行处理中的步骤S701-S702同样的处理,进行前述的未返送通知形式传送处理传送未返送通知形式的收信、接收、运行(可以运行的情况)(步骤S1201)。
移动终端200与移动程序协动,运行未返送通知形式,如图18所示,协商输入途中的问题是否向信息提供服务期100送信的信息以及对于该协商的回答(“送信”“不送信”)由输出部270表示(步骤S1202)。
用户操作输入部260,回答该问题是否需要送信。这里,回答为不需要的情况下,也就是选择“否”的情况下(步骤S1203:NO)结束处理。另一方面,回答需要的时候,也就是选择“是”的情况下(步骤S1203:YES),控制部110检索传送信息接收部250(步骤S1204),判断是否具有该形式(步骤S1205)。
这里,该形式在传送信息接收部250存在的情况下(步骤S1205:YES),控制部250运行该形式(步骤S1206)。此时,在输入信息被接收的情况下,由于包含此项进行运行,这就使用户不必再次输入输入完毕信息。
控制部210进行与图14形式运行处理的步骤S703-S706同样的处理,向服务器100传送输入完毕信息以及新的输入信息,结束处理。服务器100如图15所示进行必要的继续提供处理。
另一方面,例如,用户的指示废弃或者传送信息接收部250的容量有限,对象形式被送传送信息接收部250删除的情况下(步骤S1205:NO)。控制部210把该形式作为要求对象进行决定(步骤S1208)。进行与图7步骤S102相同的处理。生成要求决定的形式的要求信息,向服务器100送信(步骤S1209)。服务器100中,根据上述各种处理的运行,向该移动终端200传送要求信息中要求的形式。
如上说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网络系统1,用户要求的情况与以前相比,使用基于IM的用户状态信息,服务器100以及/或者移动终端200自动决定应该向用户提供的合适信息(形式),在合适的时间能动的向用户提供,实现有效的信息提供的同时,不需要用户的操作等,非常便利。
而且,根据用户的属性,喜好的变化,提供合适的信息。此时用户信息的更新根据移动终端200的操作自动进行,用户不需要多次输入同样的内容,可以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而且,运行的形式象调查这样需要用户输入的情况下,输入的信息随时保存在移动终端200。这样,即时输入中途中断或者向服务器100送信未完,再次运行同样的形式时,上次输入的信息因为可以再现,所以也不需要再次输入相同的信息。而且,在服务器100上,检查未返送信息,如果超过所定期限没有返回的情况下,进行宗旨通知的同时,用户不进行操作就可以运行同样的程序,这样可以促成中断的回答再次打开。因此信息提供者能进行有效的信息收集的同时,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
而且,服务器100的故障等服务停止的情况下,向各个移动终端发出宗旨,用户可以很容易的得知通信终端或服务停止的原因,提高使用便利性。
上述的实施例中,在移动终端200中运行形式,输入的输入信息随时在移动终端200侧保持,在运行时再现输入信息。也可以在移动终端200保持的同时,向服务器100送信,记录到传送完毕信息数据库150。根据这样的构成,在上述未返送通知形式的运行处理中,移动终端200中即使存在没有对象形式的情况,上次输入完毕信息可以再现。这时,向服务器100传送输入信息时,例如把表示“所有的项目没有被输入”或者“信息传送不能正常进行”的等的附加信息相对应记录到传送信息完毕数据库150。这样,上述未返送确认处理中,根据这些检出的附加信息,判断是否为未返送信息。
而且,上述实施例中,形式以调查或者EC的构成为例进行说明,实际上提供信息的种类可以很多。例如,游戏,拍卖等构成的形式,或者提供股市行情,新闻的形式也可以。无论哪一种情况,都能够进行必要的合适的能动的提供,因此信息提供者的效率以及使用的方便性。
第2实施例
在上述第1实施例中,显示了服务器100利用IM向移动终端200提供信息的过程,服务器100也可以进行对移动终端200的工作管理。就是说,服务器100控制各个移动终端200,按照各个使用者设定的任务的优先顺序,来使各个移动终端200工作。移动终端200所运行的任务是指发送接收通话信号,发送接收短信息信号,以及应用程序的运行等。例如:移动终端200正在运行任务A,在有比其请求运行优先顺序更高的任务B的时候,服务器100控制移动终端200,中断任务A,运行任务B。下面对这种情况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与本实施例有关的硬件构成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相同,服务器100的用户信息数据库130就是记录显示图19a所示各个使用者的终端使用情况的状态信息管理表以及记录图19b所示待机任务的明细表。
状态信息管理表如图19a所示,按照每个移动终端200(使用者)来做成,显示的是使用者的终端使用情况,即移动终端200的工作情况(状态)。移动终端200的工作情况用状态标志来表示。
状态标志如图19a所示,例如“00”表示任务完成的状态,“01”表示任务运行中的状态,“10”表示任务处于中断状态。状态信息管理表显示的是移动终端200正在运行的任务的优先顺序。使用者可以操作移动终端200,对服务器100进行访问来设定任务的优先顺序。
待机任务明细表如图19b所示,按照每个移动终端200(使用者)来做成。与上述相同,各个任务按照使用者设定的优先顺序来运行。因此,优先级别低的任务在优先级别高的任务结束以后才运行。待机任务明细表显示的是等待这样的优先顺序高的任务完成的待机任务。
接下来对与本实施例有关的移动网络系统1的运行动作进行说明。
各移动终端200的使用者操作自身所拥有的移动终端200的输入部分260,对服务器100进行访问,设定自身的移动终端200上所运行的任务的优先顺序。
服务器100的控制部分110响应使用者的访问,按照使用者所设定的优先顺序,把移动终端200运行的任务信息存入用户信息130的状态信息管理表。以此来设定移动终端200所运行的任务的优先顺序。
服务器100使用根据以上操作所做成的状态信息管理表来进行对各个移动终端200的工作状况的管理。
使用者在移动终端200上运行要求的任务的时候,操作移动终端200的输入部分260,指定所要求的任务。输入部分260响应使用者的操作,把指示使用者指定的任务实行的用户实行信号输出给控制部分210。
控制部分210响应从输入部分260传来的用户实行信号,用存储于程序存储部分240的程序开始进行图20所示的任务开始处理。
首先,控制部分210把使用者指定的任务已经开始运行这一情况通知给服务器100(步骤S2001)。
具体的讲,控制部分210通过通信控制部分220把开始数据传送给服务器100,开始数据包括显示所有信息的数据,其中包括自身的移动终端200,作为实行对象的开始任务以及任务的开始等。而且服务器100与移动终端200之间传送的数据(信息)被分为信息包来进行传输。
然后,控制部分210使用储存在程序存储部分240中的程序开始执行使用者指定的任务(步骤S2002)、完成任务的开始处理。
一方面,服务器100的控制部分110响应从移动终端200传来的上述开始数据,并且更新储存在用户信息数据库130中的将传送完开始数据的移动终端200的状态信息管理表。
具体地说,控制部分110使用显示包含于被供给的开始数据中的移动终端200的数据来特定传送完开始数据的移动终端200。
接着,控制部分110使用包含在传送开始数据中的,显示开始任务的数据来特定开始任务。
然后,控制部分110控制用户信息数据库130,把存储在特定的移动终端200的状态信息管理表中的,特定的开始任务的状态由“00”(结束)改写为“01”(执行中)。
经过上述过程,响应使用者的操作,移动终端200运行的任务开始这一情况就被传到服务器100。
另外,在从其他的终端通过通信网络10(互联网等)传来运行任务的请求(短信息或者是通话线路的接通等请求)的时候,服务器100的控制部分110就会像下面所示,对作为执行请求任务对象的移动终端200的工作进行控制。
控制部分110响应提出的执行任务的要求,使用存储在程序存储部分180的程序,开始进行如图21所示的第1终端控制处理。
开始,控制部分110从提出的任务执行请求中特定控制对象的移动终端200(对象终端)(步骤S2011)。
例如,在执行请求是短信息的时候,控制部分110根据显示短信息发送目的地的地址来特定对象终端。如果执行请求是接通通话线路要求的时候,控制部分110就根据电话号码来特定对象终端。
接下来,控制部分110检索存储用户信息数据库130的特定的对象终端的状态信息管理表,判别是否有比所要求执行的任务优先级别更高的任务正在执行(步骤S2012)。控制部分110以此来判断对象终端请求的任务可否执行。
有优先级别高的任务正在执行,即判断出对象终端请求的任务不能执行的时候(步骤S2012:YES),控制部分110把显示请求任务的信息存入对象终端的待机任务明细表(步骤S2013),该明细表存储在用户信息数据库130中,结束终端控制的处理。待机任务明细表中储存的是显示多项任务的信息的时候,控制部分110按照使用者设定的优先顺序把各项任务的信息并列存储。
一方面,如果没有优先级别高的任务正在执行,即判断出对象终端请求的任务可以执行的时候(步骤S2012;NO),控制部分110检索对象终端的状态信息管理表,判断有没有比请求任务的优先级别低的任务正在执行(步骤S2014)。
当判断出没有优先顺序低的任务正在执行的时候(步骤S2014;NO),控制部分110进行后面所述的步骤S2017的处理。
一方面,在判断出有优先级别低的任务正在进行的时候(步骤S2014;YES),控制部分110就通过通信控制部分120把任务中断信号传送给对象终端(步骤S2015),该任务中断信号使正在执行的任务中断(中途休眠)。
对象终端的控制部210响应从服务器100传来的的任务中断信号,把正在执行的任务的中途状态保存到程序储存部分240中,中断正在执行的任务。然后控制部分210通过通信控制部分220把显示任务中断的终端完了信号传送给服务器100。
服务器100的控制部分110对从对象终端传来的中断完了信号进行响应,显示终端完了的中断任务的信息存入对象终端的待机任务明细表中(步骤S2016),该对象终端的待机任务明细表储存在用户信息数据库130中。此时也与上述一样,在将显示多项任务的信息储存在待机任务明细表中的时候,控制部分110按照优先顺序把各项任务的信息存储。
然后,控制部分110通过通信控制部分120把服务器执行信号传送给对象终端(步骤S2017),该服务器执行信号是指示执行请求任务的。
然后,控制部分110把储存于用户信息数据库130中的对象终端的状态信息管理表进行更新(步骤S2018)。具体地说,控制部分110把已经中断的任务的状态由“01”(执行中)改写为“10”(中途休眠),把请求开始的任务的状态由“00”(结束)改写为“01”(执行中)。在上面记述的步骤S2014处理中,如果判断出没有执行优先级别低的任务,控制部分110只改写请求任务的状态。
对象终端控制部分210对上述步骤S2017传送的服务器执行信号进行响应,使用程序储存部分240的程序来执行服务器执行信号所指示的请求任务。
并且对象终端的控制部分210也可以通过服务器100的控制,在中断执行中的任务时以及请求任务开始执行的时候,控制输出部分270,通过显示预定的信息或者图形、输出声音、使画面闪烁等手段,将任务的终端以及开始通知给使用者。
像以上那样,使用者可以遵从设置好的优先顺序,在移动终端200执行任务。
另外,使用者在终止执行中的任务的时候,操作移动终端200的输入部分260,来指定要终止的任务。输入部分260响应使用者的操作,把任务终止信号输出给控制部分210,该终止信号是指示使用者指定的任务终止的。
控制部分210响应从输入部分260传送过来的任务终止信号,用储存在程序存储部分240的程序,开始进行图22所示的任务终止处理。
首先,控制部分210终止使用者指定的任务(步骤S2021)。
然后,控制部分210把使用者指定的任务执行终止通知给服务器100(步骤S2022)。具体的说,控制部分210把终止数据通过通信控制部分220传送给服务器100,该终止数据包括显示自身的移动中断200、作为终止对象的终止任务以及任务的终止等所有信息。
服务器100的控制部分110对从移动终端200传送来的上述终止信号进行响应,用存储于程序储存部分180的程序,开始进行图23所示的第2终端控制处理。
首先,控制部分110使用显示移动终端200的数据——该数据包含在传送过来的终止数据中——特定传送了终止数据的移动终端200(步骤S2031)。
接下来,控制部分110使用所提供的的终止数据及表示终止任务的数据来特定终止任务(步骤S2032)。
接着,控制部分110控制用户信息数据库130,把储存在特定的移动中断200的状态信息管理表中的,特定的终止任务的状态由“01”(执行中)改写为“00”(终止)(步骤S2033)。
然后,控制部分110判断在特定的移动终端200的待机任务明细表里面是否储存有待机任务的信息(步骤S2034),该明细表储存在用户信息数据库130中。控制部分110以此来判断是否存在待机任务。
在没有储存待机任务的信息,即判定了不存在待机任务的情况下(步骤S2034;NO),控制部分110终止第2终端控制处理。
一方面,在存储有待机任务的信息,即判定了存在待机任务的情况下(步骤S2034;YES),控制部分110使用储存在待机任务明细表中的待机任务信息来特定待机任务(步骤S2035)。
在待机任务明细表中储存有多个信息的时候,控制部分110会使用优先顺序最高的待机任务的信息。如上所述,由于在待机任务明细表中储存的信息按照使用者设定的优先顺序被存储,因此控制部分110使用储存在待机任务明细表的最上面或者最下面的信息来特定待机任务。
接着,控制部分110通过通信控制部分120把服务器执行信号传送到特定的移动终端200中(步骤S2036),该执行信号是指示特定待机任务的执行的。
然后,控制部分110把待机任务的状态由“00”(终止)或者“10”(中途休眠)改写为“01”(执行中)(步骤S2037),该待机任务状态是储存在用户信息数据库130中的,储存在特定的移动终端200的状态信息管理明细表中的用来指示执行的,此后,结束第2终端控制处理。
移动终端200的控制部分210对上述的步骤S2036传送过来的服务器执行信号进行响应,按照程序存储部分240的程序,开始(或者再开始)执行由服务器执行信号所指示的任务。
像以上那样,把任务已经结束这一信息通知给服务器100,该任务是移动终端200为响应使用者的操作而执行的。另外,在一项任务结束以后,如果还有优先级别低的待机任务的情况下,待机任务会自动地开始(或者再开始)。
另外,由于任务的中断以及开始(再开始)是由服务器100的控制来执行的,使用者没有必要为了实现任务的中断以及开始(再开始)而对移动终端200进行操作。这样使用者的操作就变得简单了。
另外,由于任务的中断以及开始(再开始)是根据使用者预先设定的优先顺序执行的,故移动终端200可以准确地执行对于使用者来说最重要的任务。这样就可以避免使用者的操作产生混乱等,使用者可以高效地进行操作。
还有,上述实施例所显示的通信系统应用于即时通信(IM)系统的时候,也可以在信息的发送目的地加上发送顺序,根据发送顺序发送信息。
这种情况下,服务器100的用户信息数据库130加上上述的状态信息管理表以及待机任务明细表,存储图24所示的信息发送顺序表。
信息发送顺序表如图24所示,是按照每个移动终端200(使用者)顺序做成的,显示信息发送的目的地的发送顺序。具体地说,显示同一组所属的各个成员的信息(例如各成员所拥有的移动终端200的电话号码等)是按照发送的顺序储存的。另外,信息发送顺序表显示了是否利用了按照信息发送顺序表所表示的顺序来发送信息的顺序发送功能。
还有,使用者也可以操作移动终端200来访问服务器100,像上述设置任务的优先顺序一样设置信息的发送顺序。另外,对于是否使用顺序发送信息功能,使用者也可以操作移动终端200来访问服务器100,进行设置。
下面,对某一使用者向属于同一组的其他使用者(成员)发送信息时的系统的操作说明。
使用者操作自身的移动终端200的输入部分260,指定IM程序——该程序是作为在移动终端200中执行的任务的——时,如上所述,输入部分260就会把用户执行信号——该信号是指示使用者指定的任务(IM程序)的执行的——向控制部分210输出。
控制部210通过对从输入部分260传送的用户执行信号进行响应,进行上述的任务开始处理,开始执行使用者指定的IM程序。
使用者操作输入部260进行信息输入后,控制部210将显示信息发送源以及信息发送目的地等的数据与使用者输入的信息一起,传送到服务器100中。
服务器100的控制部110对从移动终端200传送来的信息进行响应,按照程序存储部分180所存储的程序,开始进行图25所示的第3终端控制处理。
开始,控制部110使用显示与信息一起被供给的发送源的数据,来特定传送信息的移动终端200(步骤S2041)。
然后控制部110参照存储于用户信息数据库130中的,特定的移动终端200的信息发送顺序表,来判断是否使用了信息顺序发送功能(步骤S2042)。
判断出没有使用信息顺序发送功能的时候(步骤S2042;NO),控制部分110就会按照任务的优先顺序,向作为信息发送目的地的各个移动终端200来发送信息(步骤S2043)。
具体的,对于每个作为信息发送目的地的移动终端200,控制部分110都执行与上述的第1终端控制处理同样的处理。因此,对作为信息发送目的地的各移动终端200,在没有任务执行的时候,控制部分110原样地将信息发送;在执行比IM程序优先顺序高的任务的时候,在优先顺序高的任务结束之后再发送信息;在执行比IM程序优先顺序低的任务的时候,中断优先顺序低的任务,执行发送信息。
一方面,判断出使用了信息顺序发送功能的时候(步骤S2042;YES),控制部分110就会参照在步骤S2041中特定的移动终端200的信息发送顺序表,以及作为信息发送目的地的移动终端200的状态信息管理表,在信息发送目的地的移动终端200中检出没有执行任务的移动终端200(步骤S2044)。
接着,控制部110判断是否检出了没有执行任务的移动终端200(步骤S2045)。
当判断为没能检测出未执行任务的移动终端200的时候,(步骤S2045;NO),控制部分110将信息无法发送的信号——该信号表示不存在处于可以接受信息状态的移动终端200——发送给作为信息发送源的移动终端200(步骤S2046),结束第3终端控制处理。
一方面,判断结果为检测出没有执行任务的移动终端200时(步骤S2045:YES),控制部分110就向那些在步骤S2044中检出的没有执行任务的移动终端200,按照信息发送源的使用者设定的信息发送顺序来发送信息(步骤S2047),结束第3终端控制处理。
如上,使用者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信息发送顺序来发送信息。
第3实例
像上面那样,使用移动终端200,利用即时通知功能——通过IM将用户的状态通知给通信对方——的时候,在登录到即时通信系统时,由于移动终端200要在预定的时间内把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用户是否正在使用移动终端,或者有没有键盘操作等——传送给服务器,故会产生诸如移动终端200发送信息的时候花费通信费用的这样的问题。另外,用户将移动终端200放到口袋或包中后,有时候会产生无法从移动终端200发送信息,即无法通信状态。因此,如果用户在登录到即时通信系统状态下把移动终端200放到口袋或包中,会发生无法正确更新向通信对方通知用户状态的情况。结果会发生通信对方白白等待用户的信息的情况。
下面,对为避免上述问题而设计的移动网络系统1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硬件构成与上述各实施例基本相同,但是移动终端200采用开闭式的。因此,本实施例所采用的移动终端200除了图6所示的结构以外,还要具备检出移动终端200的开闭状态的开闭检出部分280。此开闭检出部分280具有为检出移动终端200的开闭而设置的开关等,作用是检出移动终端200的开闭状态。在检测出移动终端200处于开状态的时候,开闭检出部分280就把显示移动终端200处于开状态的开信号输出给控制部分210;另外,在检测出移动终端200处于闭状态的时候,开闭检出部分280就把显示移动终端200处于闭状态的闭信号输出给控制部分210。
另外,程序储存部分240中储存有状态信息发送程序——该程序会把显示移动终端200的开闭状态的信号自动传送给服务器100。
还有,服务器100的用户信息数据库130储存有如图26所示的使用者信息表。如图26所示,该使用者信息表对应着各种信息来存储,这些信息包括服务器100发给完成预定登录手续的用户的用户ID,用户所拥有的移动终端200的电话号码,移动终端200的开闭状态以及通知要利用者。
“通知要利用者”是由用户指定的,用于识别其他用户的信息(用户ID或者电话号码等)。服务器100像后述那样,将“通知要利用者”所指定的用户所持有的移动终端200的开闭状态通知给指定“通知要利用者”的用户。例如,如果用户A预先指定用户B为“通知要利用者”,则用户B所持的移动终端200的开闭状态就会通知给用户A。而且也可以将多个用户指定为“通知要利用者”。
接下来,对与本实施例有关的移动网络系统的工作进行说明。
利用服务器100所提供的信息服务的用户,操作移动终端200的输入部分260,访问服务器100,来预先进行预定的登录手续。
在登录手续中,服务器100的控制部分110向用户发行用户ID,把与进行了登录手续的用户有关的信息储存在用户信息数据库130的使用者信息表中。然后,控制部分110把将发行的用户ID以及移动终端200的开闭状态自动传送给服务器100的状态信息传送程序传给完成登录手续的用户的移动终端200。
进行完登录手续的用户所持的移动终端200的控制部210把从服务器100传送来的用户ID以及状态信息传送程序储存到程序储存部分240中。
还有,登录到服务器100的用户可以操作移动终端200的输入部分260,把想知道其开闭状态的其它用户指定为“通知要利用者”。服务器100的控制部110把表示用户指定的其它用户的信息(用户ID或电话号码等)储存到使用者信息表的“通知要利用者”中,该信息表储存在用户信息数据库130中。
完成上述登录手续的用户,在打开自身所拥有的移动终端200的情况下,可以开始利用服务器100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另外用户也可以通过关闭自身所拥有的移动终端200,改变在即时通信服务中的状态,或中断所利用的信息服务等。
用户打开移动终端200后,移动中端200的开闭检出部280就会检测出移动终端200的打开状态,将显示移动终端200打开状态的开信号传送给控制部分210。
控制部分210对从开闭检出部分280传来的开信号进行响应,按照程序存储部分240中的状态信息传送程序,将开信号与储存在用户信息存储部分230中的用户ID一起传送给服务器100。
服务器100的控制部110对从移动终端200传送过来的闭信号进行响应,根据程序储存部分240的程序,开始进行如图27所示的服务开始处理。
开始的时候,控制部分110使用与开信号一起传送过来的用户ID,从储存在用户信息数据库130中的使用者信息表中,特定开始使用信息服务的用户(开始用户)的信息(步骤S3001)。
然后,控制部分110将包含在特定的开始用户的信息的开闭状态进行更新(步骤S3002)。具体的是,控制部分110将开始用户的开关状态由“关”改写为“开”。
接下来,控制部110参照用户信息数据库130的使用者信息表,判断开始用户是否指定了“通知要利用者”(步骤S3003)。
在判断结果为没有指定“通知要利用者”时(步骤S3003;NO),控制部分110进行后述的步骤S3006的处理。
一方面,在判断结果为指定了“通知要利用者”(步骤S3003;YES)的时候,控制部分110就检索用户信息数据库130的使用者信息表,得到由开始用户指定的通知要利用者的开闭状态(步骤S3004)。
接着,控制部分110把信息——该信息显示的是得到的通知要利用者的开闭状态——通过通信控制部分120传送给开始用户的移动终端200(步骤S3005)。
开始用户所持有的移动终端200的控制部分210对显示开闭状态——从服务器100传送过来的,通知要利用者的开闭状态——的信息进行响应,控制输出部分270,将显示有传送来的信息的通知要利用者的开闭状态,以文字、图形、或者声音等手段提示给开始用户。通过这样,开始用户可以知道所希望知道的其它用户的开闭状态。
一方面,服务器100的控制部分110参照用户信息数据库130的使用者信息表,判断在使用信息服务的用户中,有没有将开始用户指定为通知要利用者的用户(步骤S3006)。
当判断结果为不存在将开始用户指定为通知要利用者的用户时(步骤S3006;NO),控制部分110就将结束服务开始处理。
一方面,在判断结果是有用户将开始用户指定为通知要利用者的时候(步骤S3006;YES),控制部分110就将显示开始用户的开闭状态的信息传送给将开始用户指定为通知要利用者的用户的移动终端200(步骤S3007),结束服务开始处理。
用户——该用户将开始用户指定为通知要利用者——所拥有的移动终端200的控制部210对显示开始用户的开闭状态的信息——从服务器100传送过来的——进行响应,控制输出部分270,把传送过来的信息所显示的开始用户的开闭状态,以文字、图形、或者声音等形式提示给用户。这样,将开始用户指定为通知要利用者的那个用户就可以知道开始用户已经将移动终端200打开,换言之就是可以知道开始用户正在看移动终端200。
下面,如果用户关闭移动终端200,则移动中断200的开闭检出部分280就会检测出移动终端200已经关闭,把显示移动终端200关闭状态的闭信号输出给控制部分210。
控制部分210对从开闭检出部分280传送来的闭信号进行响应,用储存在程序储存部分240里的状态传送程序,把闭信号与储存在用户信息储存部分230的用户ID一起传送到服务器100。
服务器100的控制部分110对从移动终端200传送来的闭信号进行响应,用储存于程序存储部分180的程序,开始进行如图28所示的状态变更处理。
开始,控制部分110使用与闭信号一起传送来的用户ID,从使用者信息表——该信息表储存在用户信息数据库130中——中特定已经关闭移动中端200的用户(即移动中端200不在使用状态的用户:下面简称为“不使用用户”)信息(步骤S3011)。
然后,控制部分110将包含在特定的不使用用户的信息中的开闭状态进行更新(步骤S3012)。具体地说,控制部分110将不使用用户的开闭状态由“开”改写为“闭”。
接着,控制部分110参照用户信息数据库130中的使用者信息表,判断在使用信息服务的用户中,有没有用户将不使用用户指定为通知要利用者(步骤S3013)。
在判断结果是没有用户将不使用用户指定为通知要利用者的时候(步骤S3013;NO),控制部分110就结束状态变更处理。
一方面,在判断结果是有用户将不使用用户指定为通知要利用者的时候(步骤S3013;YES),控制部分110就将显示不使用用户的开闭状态的信息传送给将不使用用户指定为通知要利用者的用户的移动终端200(步骤S3014),结束状态变更处理。
移动终端200——为将不使用用户指定为通知要利用者的用户所有——的控制部分210对从服务器100传送来的,显示不使用用户的开关状态的信息进行响应,控制输出部分270,把传送过来的信息所显示的不使用用户的开闭状态,以文字、图形、或者声音等形式提示给用户。这样,将不使用用户指定为通知要利用者的那个用户就可以知道不使用用户已经将移动终端200关闭,换言之就是知道所指定的用户没有在看移动终端200。
这样,各用户一打开自身所拥有的移动终端200,就会知道预先指定的通知要利用者是否在看移动终端200,即可以知道是否处于能够接受信息服务的状态。
通过用户打开或关闭移动终端200,将该用户指定为通知要使用者的其它用户就可以准确地知道该用户是否在看移动终端,即是否处于能够接受信息服务的状态。这样,就可以防止通信对方白白地等待该用户的响应。
并且,以接受上述的闭信号为契机,服务器100也可以中止或中断提供给该用户的服务。
还有,通过使用户(或移动终端200)的状态为打开或关闭,移动终端200没有必要像以前那样,将有没有键盘输入操作等的信息传送给服务器100。这样,就降低了信息发送以外的通信费用。
还有,移动终端200通过发送开信号,还可以获得与电磁波强度等有关的信息。
还有,例如如果将会议的成员预先指定为通知要利用者,会议就可以在所有成员都到齐的时刻开始。
第4实施例
上述的检出移动终端200的开闭状态的应用实例如下所示。本实施例的硬件构成与上述第3实施例相同,但是服务器100的用户信息数据库130中,存储登录到服务器100的信息,即与可利用服务器100提供的信息提供服务的用户有关的信息。具体说,例如,用户信息数据库130存储如图29所示那样的使用者信息表。使用者信息表如图29所示,与各种信息各个对应着储存包括服务器100分配给履行了规定的登录手续的用户的用户ID,用户所拥有的移动终端200的电话号码,移动终端200的开闭状态以及用户指定的信息的种类。
还有,使服务器100的提供信息数据库140存储的是例如按照提供给用户的各种各样的种类来分类的信息(新闻等)。这样的信息由服务器100的管理者等定期更新,经常保持为最新信息。
下面,对本实例的移动网络系统的工作进行说明。
使用服务器100所提供的信息提供服务的用户,与第3实施例相同,操作移动末端200的输入部分260,来访问服务器100,执行规定的登录手续。
在登录手续中,服务器100的控制部110给用户发行用户ID,把与进行了登录手续的用户有关的信息储存在用户信息数据库130的使用者信息表中。然后,控制部110将为了把发行的用户ID以及移动终端200的开闭状态自动传送给服务器100的状态信息传送程序供给完成登录手续的用户的移动终端200。
进行完登录手续的用户所持的移动终端200的控制部210把从服务器100传送来的用户ID以及状态信息传送程序储存到程序储存部分240中。
还有,登录到服务器100的用户可以操作移动终端200的输入部分260,指定所希望的信息的类型。服务器100的控制部分110,把用户指定的类型(经济新闻、体育新闻、娱乐信息以及/或者天气预报等)储存进使用者信息表——该信息表储存在用户信息数据库130中——的类型中。
完成上述登录手续的用户,通过打开自身所拥有的移动终端200,可以利用服务器100所提供的信息提供服务。另外用户也可以通过关闭自身所拥有的移动终端200,中止(中断)利用服务器100所提供的信息提供服务。
用户打开移动终端200后,移动终端200的开闭检出部分280就会检测出移动终端200的打开状态,将显示移动终端200打开状态的开信号传送给控制部分210。
控制部210对从开闭检出部分280传来的开信号进行响应,用程序存储部分240中的状态信息传送程序,将开信号与储存在用户信息存储部分230中的用户ID一起传送给服务器100。
服务器100的控制部110对从移动终端200传送过来的开信号进行响应,用程序储存部分180的程序,开始进行如图30所示的信息提供处理。
开始时,控制部110使用与开信号一起传送过来的用户ID,从储存在用户信息数据库130中的使用者信息表中,特定开始使用信息提供服务的用户(开始用户)的信息(步骤S4001)。
然后,控制部110将包含于特定的开始用户的信息的开闭状态进行更新(步骤S4002)。具体的是,控制部分110将开始用户的开关状态由“关”改写为“开”。
接着,控制部110识别含在特定的开始用户的信息中的类型(步骤S4003)。
然后,控制部110从用户信息数据库130得到识别后的类型的信息(步骤S4004),通过通信控制部120,发送到开始用户的移动终端200中(步骤S4005)。
移动终端200的控制部210对从服务器100传送过来的信息进行响应,控制输出部170,对传送过来的信息进行显示输出或者声音输出。这样,开始用户就可以获得希望的类型信息。
下面,如果用户关闭移动终端200,则移动终端200的开闭检出部分280就会检测出移动终端200已经关闭,把显示移动终端200关闭状态的闭信号输出给控制部分210。
控制部210对从开闭检出部分280传送来的闭信号进行响应,用储存在程序储存部分240里的程序,把闭信号与储存在用户信息储存部分230的用户ID一起传送到服务器100。
服务器100的控制部分110对从移动终端200传送来的闭信号进行响应,用储存于程序存储部分180的程序,开始进行如图31所示的服务中止处理。
开始,控制部110使用与闭信号一起传送来的用户ID,从使用者信息表——该信息表储存在用户信息数据库130中——中特定中止使用信息提供服务的用户(中止用户)的信息(步骤S4011)。
然后,控制部110将包含在特定的中止用户的信息中的开闭状态进行更新(步骤S4012)。具体地说,控制部分110将中止用户的开闭状态由“开”改写为“闭”。
像上面那样,用户只要关闭移动终端200,就可以中止服务器100提供的信息提供服务的使用。
另外,服务器100的控制部110,在用户信息数据库130存储的信息更新的时候,也可以进行如图32所示的信息发送处理。
开始,控制部110识别更新过的信息的类型,对用户信息数据库130的使用者信息表进行检索,判断有没有指定了识别后的类型的用户(步骤S4021)。
在判断结果是没有指定了识别后的类型的用户(步骤S4021;NO)的时候,控制部分110结束信息发送处理。
一方面,在判断结果是有指定了识别后的类型的用户(步骤S4021;YES)的时候,控制部分110参照使用者信息表的开关状态,判断在指定识别了类型的用户内,有没有开闭状态是“开”的用户(步骤S4022)。以此,控制部分110判断在指定了识别后的类型的用户中,有没有处于可接受信息提供服务的用户。
在判断结果是没有开闭状态是“开”的用户(步骤S4022;NO)的时候,控制部110结束信息发送处理。
一方面,在判断结果是有开闭状态是“开”的用户(步骤S4022;YES)的时候,控制部分110从用户信息数据库130中获取更新过的信息(步骤S4023)。
然后,控制部110把获得的信息发送到指定了更新后信息的类型的,开闭状态为“开”的用户的移动终端200(步骤S4024),结束信息发送处理。
得到上述的更新信息的移动终端200的控制部210控制输出部170来对传送过来的信息进行显示或者输出声音。这样,用户如果预先指定所希望的类型,就可以随时获得最新信息。
还有,移动终端200的控制部210也可以对用户的指示进行响应,将开信号传送给服务器100。具体地说,用户在打开移动终端200,想要使用服务器100所提供的服务的时候,只要按下输入部分260的预定的按钮就可以了。输入部分260也可以对按下预定按钮进行响应,将指示传送开信号的传送信号输出给控制部210。控制部210也可以响应从输入部260传送来的传送信号,把开信号与储存在用户信息储存部分230的用户ID一起传送到服务器100。这样,用户就可以在自身希望的时候使用服务器100所提供的服务。
上述的第3实施例以及第4实施例都使用移动电话作为例子说明的,只要是开闭式终端,在PDA(个人数字助理)或者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中,也能使用本发明。
另外,上面各实施例中的服务器100可以由专用设备构成,也可以由例如个人计算机等通用计算机装置构成。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用于实现上述各种处理的部分或者全部程序安装在通用计算机设备中,通过在操作系统等的控制下执行,而可以构成服务器100。这时程序的分配方式可以是任意的。例如可以储存在CD-ROM等存储介质上进行分配,也可以加在载波上通过通信媒体(互联网等)进行分配。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移动终端用服务器,其通过通信网络(10)将指定的信息提供给移动终端(200),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状态信息获取手段(110),其能获得各种状态信息的状态信息获取手段(110)、上述移动终端用服务器(100)的状态、上述移动终端(200)的状态以及该移动终端的使用者的状态;
执行信息储存手段(140),其储存在上述移动终端(200)中执行的多个种类的执行信息;
提供对象决定手段(110),其在上述执行信息储存手段(140)中储存的执行信息当中,决定应该提供给指定的上述移动终端(200)的执行信息;
执行信息提供手段(110),其在对象决定手段(110)决定的执行信息提供给上述指定的移动终端的(200);
上述提供对象决定手段(110)基于上述状态信息获取手段(110)获得的各状态信息,决定作为提供对象的执行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用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使用者信息储存手段(130),其储存与上述移动终端(200)的使用者有关的使用者信息;
使用者信息更新检测手段(110),其检测储存在上述使用者信息储存手段(130)中的使用者信息的更新情况;
在上述使用者信息更新检出手段(110)检测出使用者信息已经更新的时候,上述提供对象决定手段(110)就会基于该更新过的使用者信息来决定应该提供给该使用者的移动终端的执行信息。
3、一种移动终端用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种终端控制手段,其中,上述使用者信息储存手段(130)存储任务顺序信息,显示上述移动终端(200)所执行的任务的优先顺序;
按照上述任务顺序信息所显示的上述优先顺序,向该移动终端(200)分派任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用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上述使用者信息储存手段(130),其存储显示由上述移动终端(200)所执行的任务的执行情况的状态信息;
上述终端控制手段(110),
对外部传送来的任务的执行要求进行响应,使用上述任务顺序信息以及上述状态信息,判断在上述移动终端中有没有正在执行比因该执行请求而被要求执行的要求任务的优先顺序低的低任务的第1判断手段(110);
在判断出上述移动终端正在执行上述低任务的时候,上述第1判断手段(110)控制该移动终端,中断该低任务的执行,执行上述请求任务的第1控制手段(1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用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控制手段(110)对来自上述移动终端的、显示完成上述请求任务的终止信号进行响应,在该移动终端中重新执行上述中断了的低任务。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移动终端用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控制手段(110)对外部传送来的执行任务的要求进行响应,使用上述任务顺序信息以及上述状态信息,判断在上述移动终端中有没有正在执行比该请求执行的任务的优先顺序高的高任务的第2判别手段(110),
在判断出上述移动终端中有上述高任务正在执行的时候,上述第2判断手段响应从上述移动终端传送过来的,指示结束该任务的终止信号,在上述移动终端中执行上述请求任务的第2控制手段(110)。
7、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移动终端用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使用者信息储存手段(130)将显示多个上述移动终端(200)的开闭状态的信息存储下来,
还具备对由一个移动终端(200)传送来的,显示该移动终端(200)处于打开状态的开信号进行响应,通过该移动终端(200)的用户,从上述使用者信息储存手段(130)中获取其他移动终端(200)——被指定为作为将开闭状态通知对象的之外的移动终端——的开闭状态,传送到上述的移动终端(200)的信息发送手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用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息发送手段对从上述一个移动终端(200)传送过来的,显示上述开信号以及显示该移动终端(200)已经关闭的闭信号进行响应,把显示上述一个移动终端(200)的开闭状态的信息传送到移动终端(200)——把该一个移动终端(200)指定为开闭状态的通知对象的用户所拥有的其他移动终端(200)。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移动终端用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执行信息储存手段(140)把分成多个类型的信息存储下来,
上述信息传送手段对从上述移动终端(200)中传送过来的,显示该移动终端(200)为打开状态的开信号进行响应,从储存在上述执行信息储存手段(140)里的信息中,将预定的类型信息传送给该移动终端(200)。
10、一种程序,其特征在于,使计算机作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用服务器而发挥功能。
11、一种程序,使得计算机作为移动终端而发挥功能,
该计算机为从通过通信网络(10)连接的移动终端用服务器(100)接受上述计算机中执行的执行信息的移动终端(200),其特征在于,
该移动终端具备:
顺序检测上述计算机的使用者现有状态的使用者状态检测部分(210),
预先记录与上述使用者有关的使用者信息的使用者信息记录部(230),
将显示上述使用者状态的状态信息以及上述使用者信息按顺序通知给上述移动终端用服务器(100)的使用者信息通知部分(210),
输入上述使用者的指示的输入部(260),
基于上述输入部分所输入的指示,要求上述移动终端用服务器(100)通过上述通信网络(10),提供执行信息的执行信息要求部分(210),
通过上述通信网络(10)接受执行信息——该执行信息基于上述使用者信息通知部分(210)通知的信息,或者上述信息要求部分(210)的请求所决定——的执行信息接受部(210),
储存上述执行信息接受部(210)接受的执行信息的接受信息储存部(250),
执行在上述接受信息储存部分(250)中储存的执行信息的执行信息执行部分(210),
由上述执行信息执行部(210)来执行,但在有向上述输入部分(260)输入预定的信息的要求的时候,将该输入信息与该执行信息对应保存的输入信息保存部(230),
将在上述输入信息保存部(230)保存的输入信息发送到上述移动终端用服务器(100)的输入信息传送部(210),
和基于上述状态检测部(210)所检测的使用者状态,控制信息在上述执行信息执行部(210)的执行的执行控制部(210)。
CN038098350A 2002-04-30 2003-03-26 移动终端用服务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6506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29243/2002 2002-04-30
JP2002129243 2002-04-30
JP2002145647 2002-05-21
JP145647/2002 2002-05-21
JP2002236299 2002-08-14
JP236299/2002 2002-08-14
PCT/JP2003/003717 WO2003094492A1 (fr) 2002-04-30 2003-03-26 Serveur de terminaux mobile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50607A true CN1650607A (zh) 2005-08-03
CN1650607B CN1650607B (zh) 2010-11-03

Family

ID=29407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380983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650607B (zh) 2002-04-30 2003-03-26 移动终端用服务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50240318A1 (zh)
JP (3) JP4327082B2 (zh)
CN (1) CN1650607B (zh)
AU (1) AU2003227210A1 (zh)
WO (1) WO200309449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00997A (zh) * 2016-02-29 2018-10-23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控制装置、显示系统及显示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63393B2 (en) * 2003-12-30 2008-04-22 Intel Corporation Chipset feature detection and configuration by an I/O device
JP3904086B2 (ja) * 2004-02-17 2007-04-1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通信端末
JP2006060514A (ja) * 2004-08-20 2006-03-02 Nec Corp 基地局装置と、その温度管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7905777B2 (en) 2005-08-04 2011-03-15 Igt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uctioning an item via a gaming device
US8216065B2 (en) 2005-09-09 2012-07-10 Igt Gaming system having multiple adjacently arranged gaming machines which each provide a component for a multi-component game
US7857699B2 (en) 2006-11-01 2010-12-28 Igt Gam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gaming system having a bonus participation bidding sequence
CN101005643B (zh) * 2007-01-29 2010-05-19 李祥明 面向移动终端用户的个人综合网络服务与信息系统
US8448177B1 (en) * 2008-04-10 2013-05-21 United Services Automobile Association (Usaa) Task prioritization based on users' interest
JP2010044673A (ja) * 2008-08-18 2010-02-25 Fujitsu Ltd インスタントメッセージサーバおよびインスタントメッセージ通信方法
JP5462266B2 (ja) * 2008-09-26 2014-04-02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移動体通信ネットワーク
US10880340B2 (en) * 2008-11-26 2020-12-29 Free Stream Media Corp. Relevancy improvement through targeting of information based on data gathered from a networked device associated with a security sandbox of a client device
CN102663622B (zh) * 2012-04-13 2016-11-23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手机构建的商品互动评价系统的实现方法及系统
US9967323B2 (en) * 2013-01-11 2018-05-08 Nec Corporation Message distribution system, distribution sequence determination device, distribution sequence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distribution sequence determination program
CN103235788A (zh) * 2013-03-28 2013-08-07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获取关于目标对象的评测信息结果的方法与设备
CN104394061B (zh) * 2014-10-31 2018-06-19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通信消息推送方法及装置
US10819562B2 (en) * 2018-07-24 2020-10-27 Zscaler, Inc. Cloud services management systems utilizing in-band communication conveying situational awarenes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0016A (ja) * 1992-05-29 1994-03-11 Nec Corp コールウェイティング方式
JPH09107416A (ja) * 1995-10-11 1997-04-22 Mita Ind Co Ltd 通信機器
JPH10333926A (ja) * 1997-06-03 1998-12-18 N T T Data:Kk プログラム実行管理方法、装置、及び記録媒体
JP4138917B2 (ja) * 1997-10-07 2008-08-27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携帯電話機
US6512930B2 (en) * 1997-12-30 2003-01-2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On-line notifica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JP4355041B2 (ja) * 1998-08-11 2009-10-28 富士通株式会社 情報通知システム
JP3921309B2 (ja) * 1999-03-31 2007-05-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状態通知方法及び状態通知システム
JP2001014247A (ja) * 1999-06-30 2001-01-19 Fujitsu Ltd サービス調整方法及びサービス調整装置
JP3706520B2 (ja) * 2000-01-31 2005-10-1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折畳式携帯電話装置
JP2001217926A (ja) * 2000-02-04 2001-08-10 Nec Shizuoka Ltd 複合端末装置、および複合端末装置のモード切り替え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JP2001245029A (ja) * 2000-02-29 2001-09-07 Sanyo Electric Co Ltd 折畳式携帯電話装置
US7522911B2 (en) * 2000-04-11 2009-04-21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Wireless chat automatic status tracking
US6728754B1 (en) * 2000-05-09 2004-04-27 Sbc Properties, Lp Method, system, and article for telephone notification of an online status of a user
JP3696123B2 (ja) * 2000-05-23 2005-09-14 エルジー電子株式会社 セルラフォン、該セルラフォンの駆動方法、移動体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移動体通信端末装置の駆動方法
JP2002057837A (ja) * 2000-08-08 2002-02-22 Canon Inc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記憶媒体
JP3869639B2 (ja) * 2000-08-29 2007-01-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携帯電話端末装置
JP3810996B2 (ja) * 2000-11-20 2006-08-1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端末状況開示方法、端末状況開示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端末
US7512407B2 (en) * 2001-03-26 2009-03-31 Tencent (Bvi) Limited Instant messaging system and method
US7185290B2 (en) * 2001-06-08 2007-02-27 Microsoft Corporation User interface for a system and process for providing dynamic communication access and information awareness in an interactive peripheral display
JP2003060667A (ja) * 2001-08-15 2003-02-28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サービス動的制限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およびサービス制御方法
JP2003169015A (ja) * 2001-12-03 2003-06-13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情報配信用無線端末装置
US20030125062A1 (en) * 2001-12-27 2003-07-03 Bethards Charles W.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status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plurality of users
JP2003219032A (ja) * 2002-01-18 2003-07-31 Shijin Kogyo Sakushinkai リアルタイムに携帯電話状態を通知する方法と携帯電話サービスのコントロールセンタ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00997A (zh) * 2016-02-29 2018-10-23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控制装置、显示系统及显示控制方法
CN108700997B (zh) * 2016-02-29 2021-07-27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控制装置、显示系统及显示控制方法
US11086583B2 (en) 2016-02-29 2021-08-1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control device, display system, and display control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3094492A1 (ja) 2005-09-08
WO2003094492A1 (fr) 2003-11-13
JP2011160441A (ja) 2011-08-18
JP2008263625A (ja) 2008-10-30
JP4722159B2 (ja) 2011-07-13
JP4327082B2 (ja) 2009-09-09
CN1650607B (zh) 2010-11-03
US20050240318A1 (en) 2005-10-27
AU2003227210A1 (en) 2003-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50607A (zh) 移动终端用服务器
CN100336352C (zh) 内容发布系统、描述数据发布设备和内容发布方法
CN1191695C (zh) 信息通讯系统
CN1171433C (zh) 检测通信网络的可能的非法使用的方法及系统
CN1263302C (zh) 远程会议系统和远程会议支持方法
CN1363071A (zh) 信息分发系统
CN1969292A (zh) 用户轮廓管理系统
CN1703700A (zh) 为了经同步的内容显示使网络接入点的关联小型端口协作的方法和装置
CN1763779A (zh) 出租服务服务器和出租服务系统
CN1656468A (zh) 用于同步不同数据存储器中数据存储方式的方法和设备
CN1147325A (zh) 通信网络中的服务分配
CN101044498A (zh) 工作流服务体系结构
CN1655145A (zh) 最优化行级别数据库安全的系统和方法
CN101068262A (zh) 动态联合内容传送系统和方法
CN1975769A (zh) 现状管理方法和设备
CN1722170A (zh) 内容系统、内容终端、参考服务器、内容程序和参考程序
CN1679260A (zh) 用于将语境感应推荐提供给数字业务的系统和方法
CN1838600A (zh) 传感器网络系统、数据的传输方法
CN1701568A (zh) 通过无线网络的多模式网络交互
CN1308875C (zh) 用于根据终端位置信息处理信息的服务器装置
CN1179679A (zh) 数据库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和通信终端
CN1826817A (zh) 信息提供方法及信息提供程序
CN1181545A (zh) 信息获取代理系统和信息传送管理系统
CN1254755C (zh) 分布式计算机搜索、收集和分发信息的方法
CN1329791A (zh) 交互式媒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03

Termination date: 2015032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