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80486A - 一种微生物驱油方法以及一种微生物-三元复合驱油剂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生物驱油方法以及一种微生物-三元复合驱油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80486A
CN1580486A CN 200410038055 CN200410038055A CN1580486A CN 1580486 A CN1580486 A CN 1580486A CN 200410038055 CN200410038055 CN 200410038055 CN 200410038055 A CN200410038055 A CN 200410038055A CN 1580486 A CN1580486 A CN 15804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ude oil
oil
culture medium
zymotic fluid
cul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41003805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85827C (zh
Inventor
侯兆伟
伍晓林
石梅
韩培慧
杨振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trochina Co Ltd
Daqing Oilfiel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qing Oilfiel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qing Oilfield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qing Oilfield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041003805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285827C/zh
Publication of CN15804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804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8582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582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驱油方法,顺序包括以下步骤:将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HP,CGMCC №.1141,和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HT,CGMCC№.1142中至少一株在以原油为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得到发酵液;将得到的发酵液注入油层中3至5天;再用三元复配体系驱油。本发明利用HP、HT得到的微生物发酵液作用原油后,原油物性得到改善,作用后原油与现有三元配方界面张力较未作用原油降低,稀释2-12倍微生物发酵液加入少量的烷基苯磺酸盐表活剂S1(0.01wt%-0.04wt%),界面张力可达到10-3mN/m,大大降低了成本,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微生物驱油方法以及一种微生物-三元复合驱油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采技术,特别涉及应用微生物作用于原油从而提高驱油效率的方法,以及应用该微生物与三元复合体系组配的驱油剂。
背景技术
当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以生物工程及应用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而生物开发能源技术成为生物工程中经济潜力最大、最有希望和前途的领域之一,现代化分析仪器和手段也使微生物科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这些因素推动了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石油是一种非再生的能源,经过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后,地层中仍有约60%-70%的原油无法开采出来。如何提高采收率,从地下采出更多的原油,多年来一直是许多国家不断研究的课题。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用化学方法开采原油,如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组成的ASP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牟建海,李干佐.[J].化工科技市场.2000,23(7):17)。从1980年以来,很多国家开展了用微生物方法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该技术取得了极大进展。这种使用化学或生物制剂提高采收率的技术被称为三次采油技术,国外亦称强化采油(EOR,Enhanced OilRecovery)技术。为了将它们区分开来,用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也可以称为四次采油技术或微生物强化采油(MEOR,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技术,它是指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的代谢产品或者利用微生物能够分解碳氢化合物的性能,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
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发展迅猛的新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在采油工程领域中开拓性的应用,对于高含水和接近枯竭的老油田更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主要包括两类(李虞庚.石油微生物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一类是利用微生物产品如生物聚合物和生物表面活性剂作为油田用化学剂进行驱油,称为微生物地上发酵提高采收率工艺,即生物工艺法,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外已趋成熟;另一类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提高采收率,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地下发酵和利用油层中固有微生物的活力,称为微生物地下发酵提高采收率方法。
降解石油微生物的分离是实现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的基础,菌种的好坏是微生物采油的关键。目前,已分离得到一些降解石油的微生物,如宾西法尼亚原油协会的Beck报道了用硫酸盐还原菌进行释放原油的实验,研究表明硫酸盐还原菌在细菌石油分解中出现的良好效果(1947年),该实验后来由厄普德格拉斐和雷恩进一步证实(1954年)。拉里维雷(1955年)观测了铜绿假单胞菌、分枝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脂解酶念球菌等在甘油等培养物中的表面张力,表面张力下降明显,但利用烃类并不好。有必要寻找更加有效的菌种和使用更有效的方法使采油效率得以提高。
发明创造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利用能够降解石油的微生物进行驱油的方法。
本发明的驱油方法顺序包括以下步骤:
1)将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HP,CGMCC №.1141,和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HT,CGMCC №.1142中至少一株在以原油为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得到发酵液;
2)将得到的发酵液注入油层中3至7天;
3)用三元复配体系驱油。
上述驱油方法,所述步骤1)中培养基A为K2HPO4 0.1%,NaH2PO4 0.2%,(NH4)2SO4 0.2%,CaCl2·2H2O 0.001%,FeSO4·7H2O 0.001%,酵母0.1%,,PH 7.0-7.2,碳源为10-20%原油;培养条件为温度45℃,摇床转速120rpm,培养时间7天;
另一种培养基B为KH2PO4:0.1-1%,Na2HPO4:0.05-1%,NH4Cl:0.05-1%,NaCl:0.1-1.0%,MgSO4·7H2O:0.01-0.5%,KCl:0.05-0.5%,FeCl2:0.001-0.01%,CaCl2:0.001-0.01%,MnCl2:0.001-0.01%,CuCl2:0.001-0.01%,ZnCl2:0.001-0.01%,酵母浸粉:0.01-0.2%,牛肉膏:0.01-0.2%,蛋白胨:0.01-0.2%,液体石蜡0.5-2%或原油1-20%,Tween80:0.01-0.2%,Tween95:0.01-0.2%,羧酸盐:0.005-0.1%,pH:6.8-7.5,121℃灭菌15 20Min。
上述驱油方法中,步骤2)中的注入油层的发酵液其浓度为1~5wt%,其中含有107-108个细胞/ml。
上述驱油方法中,所述步骤3)中三元复配体系中各组分为:步骤1)得到的发酵液8wt%-50wt%,表活剂0.04wt%,碱1.0wt%以及聚合物0.25wt%。
上述驱油方法中,步骤3)中三元复配体系中各组分为:表活剂0.2wt%,碱1.0wt%以及聚合物0.25wt%。
其中,能够降解石油的微生物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HP或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HT,其中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HP已于2004年04月08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保藏号为CGMCC №.1141;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HT已于2004年04月08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保藏号为CGMCC №.1142。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有效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利用上述微生物的三元复合驱油剂。
本发明提供的微生物-三元复合驱油剂包括如下组分:
微生物发酵液  8%-50wt%,
表活剂        0.04wt%,
碱            1.0wt%以及
聚合物        0.25wt%;
其中,微生物发酵液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HP,CGMCC №.1141,或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HT,CGMCC №.1142菌种在以原油为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得到发酵液。
实验证明,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HP和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brevis)HT均能有效地改善原油的性质,原油酸值提高8倍以上,轻组份增加,含蜡含胶降低率30-50%,原油流变性变好,油水间界面张力降低,发酵液中有机酸等物质含量增加;其代谢原油途径为次末端氧化,产生了一种新型脂类表面活性剂。
实验还证明,利用HP、HT得到的微生物发酵液作用原油后,原油物性得到改善,作用后原油与现有三元配方界面张力较未作用原油降低,稀释2-12倍(浓度50%~8wt%)微生物发酵液加入少量的烷基苯磺酸盐表活剂S1(0.01wt%-0.04wt%),界面张力可达到10-3mN/m,大大降低了成本,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室内岩心驱油实验表明,在加入少量磺酸盐表活剂(0.04%)的情况下,利用HP、HT得到的微生物发酵液稀释2倍(50wt%),发酵液作用后室内天然岩心驱油提高采收率幅度平均在20.25%,与现有三元配方相当,但可以节省原三元配方中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先注发酵液,用现有三元配方驱替,提高采收率幅度平均在29%,比单独三元复合体系驱油幅度增加9%左右。
附图说明
图1a为HP作用后原油全烃色谱图
图1b为HT作用后原油全烃色谱图
图2为菌种HP、HT作用前后原有流变性变化曲线
图3a为空白油样非烃显微-红外分析图谱
图3b为HP作用后油样非烃显微-红外分析图谱
图3c为HT作用后油样非烃显微-红外分析图谱
图4为烷烃微生物氧化一般途径
图5为烷烃次末端氧化途径
图6a为有机酸混合标样的色谱图
图6b为HT样品中有机酸色谱图
图6c为HP样品中有机酸色谱图
图7a为乙酸的质谱图
图7b为丙酸的质谱图
图7c为丁酸的质谱图
图7d为异戊酸的质谱图
图8a为有机醇标样的色谱图
图8b为HP样品的有机醇色谱图
图8c为HT样品的有机醇色谱图
图9a为HT样品中提取的B1物质的红外光谱图
图9b为HT样品中提取的B2物质的红外光谱
图9c为HT样品中提取的C物质的红外光谱
图9d为HP样品中提取的B物质的红外光谱图
图9e为HP样品中提取的C物质的红外光谱图
图10为微生物发酵液一三元体系的界面张力的对比曲线图
图11为三元体系与作用前后原油间界面张力
图12a为微生物发酵液稀释4倍加碱(0.8)油水间界面张力
图12b为微生物发酵液稀释4倍加碱(1.0)油水间界面张力
图12c为微生物发酵液稀释4倍加碱(0.6)油水间界面张力
图13a为发酵液A与A作用原油30分钟时活性区域
图13b为发酵液A与A作用原油120分钟时活性区域
图13c为发酵液B与B作用原油30分钟时活性区域
图13d为发酵液B与B作用原油120分钟时活性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技术方案和实施例中提到的“%”,如无特殊说明,均为质量百分浓度。
实施例1、菌种的筛选
1、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HP和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brevis)HT的分离分为取样和富集培养,筛选和纯化两个步骤,具体方法如下:
(1)取样和富集培养
取黑龙江省大庆市的第一采油厂的油水样后立即富集培养,使所需的菌种在数量上占优势,抑制不需要的菌种生长。富集培养基用的是无机盐培养基:液体培养基A:K2HPO4:0.1-1%,NaH2PO4:0.1-0.5%,(NH4)2SO4:0.05-0.2%,MgSO4·7H2O:0.01-0.5%,FeCl2:0.001-0.01%,CaCl2:0.001-0.01%,酵母浸粉:0.02-0.2%,原油0.5-20%。pH:6.8-7.5 121℃,灭菌15-20min。45℃120rpm摇床培养5-7天。
(2)菌种的筛选和纯化
筛选用的两种选择性培养基是原油无机盐固体培养基和血平板培养基。
a.原油无机盐固体培养基上的筛选
这种选择性培养基中除了原油之外未加任何碳源,筛选出的菌种就是可以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种。在无菌条件下制备步骤(1)所述的富集无机盐固体培养基平板,把稀释后的原油倒入制备好的无机盐固体培养基平板上(原油的加入量为1ml原油/L培养基),待原油均匀地平铺在无机盐平板表面凝固后,将步骤(1)中的富集培养液均匀涂布在平板上。45℃培养3-5天,可以明显地看出长菌地方的原油被利用,无机盐平板上的原油层变薄形成透明圈。选择能形成透明圈的菌种,待进一步纯化。
b.血平板培养的筛选
将步骤(1)中的富集培养液均匀涂布在血平板上。45℃培养1-2天,表明培养后的菌落周围形成明显的溶血透明圈,挑选这样的菌落待进一步纯化。由于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能够溶血的特性,溶血的单菌落即是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种。血平板培养基的组成:牛肉膏0.3%,蛋白胨1%,酵母膏0.01%,氯化钠0.5%,琼脂2%,羊血5%。
C.将通过上述选择性培养基得到的单菌落显微镜下染色观察,如果不纯,再一次地利用上述的培养基分离,直到得到纯的菌落。为了获得厌氧和兼性的菌种,把通过上述的两种选择性培养基获得的菌种在厌氧工作站中45℃培养5天,获得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一株菌HP和HT,这两株菌具有良好的产表面活性剂、产酸产气、改善原油物性等特性。
可选用下述两种方法对两菌株进行长期的菌种保藏:①低温保藏: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菌种,用15%无菌甘油作保护剂在-70C保存;②冷冻干燥制备干粉:离心发酵液得到菌体,用脱脂牛奶作保护剂,冷冻干燥制成干粉。
2、培养条件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培养基的配方:
培养基A为K2HPO4 0.1%,NaH2PO4 0.2%,(NH4)2SO4 0.2%,CaCl2·2H2O 0.001%,FeSO4·7H2O 0.001%,酵母0.1%,,PH 7.0-7.2。碳源为10-20%原油;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0-50C,摇床转速120rpm,培养时间5-7天。
另一种培养基B为KH2PO4:0.1-1%,Na2HPO4:0.05-1%,NH4Cl:0.05-1%,NaCl:0.1-1.0%,MgSO4·7H2O:0.01-0.5%,KCl:0.05-0.5%,FeCl2:0.001-0.01%,CaCl2:0.001-0.01%,MnCl2:0.001-0.01%,CuCl2:0.001-0.01%,ZnCl2:0.001-0.01%,酵母浸粉:0.01-0.2%,牛肉膏:0.01-0.2%,蛋白胨:0.01-0.2%,液体石蜡0.5-2%或原油1-20%,Tween80:0.01-0.2%,Tween95:0.01-0.2%,羧酸盐:0.005-0.1%,pH:6.8-7.5,121℃灭菌15-20Min;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0-50℃,摇床转速120rpm,培养时间1-2天。
实施例2、菌种对原油的作用
1、分散乳化效果实验
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HP菌种和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brevis)HT菌种在K2HPO4 0.1%,NaH2PO4 0.2%,(NH4)2SO4 0.2%,CaCl2·2H2O 0.001%,FeSO4·7H2O 0.001%,酵母0.1%,,PH 7.0-7.2。碳源10%原油。45℃,120rpm摇床培养5天后的结果表明:与对照(未加菌)相比,发酵液的颜色明显加深,而且,作用后原油具有不挂瓶的特点。由于微生物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生长,改变了原油的性质,使原油的组分发生了变化。发酵后的原油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原油中有菌液存在。细菌存在油水界面上,并以油为碳源,适应环境产生驱油物质,从而起到乳化、润湿、分散原油的作用。
2、菌种作用前后原油全烃色谱图
取上述发酵5天后的原油,按常规方法作原油的全烃分析。结果如表1和图1a和图1b所示,表明两菌株可选择性的降解原油中的某些高碳数烷烃,长链烃含量相对减少,短链烃或低链烃含量相对增加,原油的轻质组分增加;另外,∑C21/∑C22和C21+C22/C28+C29是描述油气运移的参数,那么∑C21/∑C22和C21+C22/C28+C29的比值增加,表示原油运移的方向,随着高分子化合物含量相对减少,轻组分化合物含量相对增加。图1a和图1b表明由于高分子量烃类的热降解而向低碳数范围转移,色谱图逐渐变为前高锋型,正烷烃碳数分布曲线向轻组份方向移动。原油的流动性变好。
      表1.菌株HP发酵后的原油的饱和烃色谱检测结果
样品 碳数范围  主峰碳  ∑C21∑C22  C21+C22C28+C29
空白 nc9-nc35  nc23  0.67  1.66
HP nc9-nc34  nc16  1.30  1.82
HT nc9-nc35  nc23  1.62  1.89
HT+HP混合菌 nc9-nc35  nc18  1.24  2.06
3、原油流变性变化情况
两株菌在K2HPO4 0.1%,NaH2PO4 0.2%,(NH4)2SO4 0.2%,CaCl2·2H2O 0.001%,FeSO4·7H2O 0.001%,酵母0.1%,PH 7.0-7.2。碳源为10%原油。45℃,分别在120rpm摇床培养5天后,按常规方法分析微生物作用前后原油流变性,结果如图2所示,表明作用后原油流变性明显变好,粘度降低。当转子转数为6l/s时,作用前原油粘度为101mPa·s,菌株HT作用后原油粘度降低到56.9mPa·s,原油粘度降低了43.7%,菌株HP作用后原油粘度降低到43.4mPa·s,原油粘度降低了57.03%,原油粘度大幅下降。
4、原油含蜡、含胶变化
在分析了原油烷烃分布情况后,为了进一步探讨菌株作用前后原油含蜡、胶的变化情况,按常规方法做了原油含蜡、含胶变化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表明菌种作用前后原油的蜡和胶质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菌株作用后原油含蜡量下降。
表2.菌种作用前后原油蜡、胶的变化表
样品名称     含蜡%     含胶%
空白原油     20.2     19.8
HT     12.6     15.1
HP     14.3     14.7
5、原油中芳烃的变化
取发酵5天后的原油按常规方法进行GC-MS,分析原油芳烃中菲系列的相对含量,结果如表3所示,表明菌株选择性地降解了菲系列中的不同组分,引起MPI、DPI指数的变化。原油中的菲系列一般认为是来自甾萜化合物的裂解。由于烷基在菲环上位置不同,稳定性也有差异,一般处在β位的甲基,如3-甲基和2-甲基菲较稳定,在α位的1-甲基、4-甲基菲以及处于中位的9-甲基菲比较活跃,二甲基菲也有相似规律,从αα型、αβ型至ββ型,稳定性依次增高,该菌株作用后,原油的MPI和DPI指数均有一定的提高,说明菲系列中化学性质较为活跃的组分易被该菌株降解。
          表3.菌株HP作用前后原油中芳烃GC-MS分析结果
序号     样品名称      菲系列含量(%)      MPI         DPI
1        空白油        7.26                0.67        0.87
2        HT油          7.21                0.72        0.91
3        HP油          6.54                0.89        1.02
备注:MPI=1.5×(2-甲基菲+3-甲基菲)/(菲+1-甲基菲+9-甲基菲)
      DPI=4×(二甲基菲①+二甲基菲②+二甲基菲③+二甲基菲④)/(菲+二甲基菲⑤+二甲基菲⑥+
      二甲基菲⑦)
6、原油中非烃的变化
取发酵5天后的原油采用显微-红外法分析两菌株作用前后原油中非烃成分和结构的变化,结果如图3a和图3b(HP油样)、图3c(HT油样)所示,图3a表明2924cm-1和2853cm-1处的吸收峰分别代表甲基和亚甲基的C-H不对称和对称伸缩振动,亚甲基占优,因为一般甲基的C-H伸缩振动峰在2960cm-1和2870cm-1处,被亚甲基峰覆盖,加上722cm-1峰为长碳链(n>4)中亚甲基的吸收峰,说明原油非烃以长碳饱和链为主,而且支链程度不大;1461cm-1和1376cm-1处甲基、亚甲基的C-H弯曲振动峰是以上推断的旁证。1601cm-1处的吸收峰可能是C=N、C=C双键伸缩振动引起的,但根据指纹区910cm-1以下的不明显红外吸收峰(与苯环的取代位置有关),可以推断原油非烃中含有一定量的芳烃成分。1650-1900cm-1范围内的吸收峰主要表现为羰基化合物,如醛、酮、酸、酯、酸酐以及酰胺等的C-O伸缩振动,从红外光谱上看,该范围内峰的吸收强度弱,且成宽带形,可能是因为原油非烃中含有少量带羰基的混合化合物。图3b表明HP菌株作用后与微生物作用前相比主要区别是在3303cm-1处出现新的红外吸收峰,图3c表明HT菌株作用后与微生物作用前相比主要区别是在2463cm-1处出现新的红外吸收峰,峰形宽而钝,这是由于羟基在分子间或分子内形成氢键而产生的,但在1603cm-1处没有明显的红外吸收峰,说明氢键不是因为样品中含有水而引起。根据峰形特征和化学位移的偏移规律,推断菌株作用后原油菲烃中有一定量的羧酸生成,羧酸内由于羰基和羟基的强烈缔合,依据羧酸含量的不同红外吸收峰可从3300cm-1延续到2500cm-1以下。
为了进一步证实,测定了菌株作用前后原油非烃的酸值,结果如表4所示,表明菌株作用以后,原油非烃的酸值增加到原来的8倍和14倍,说明菌株在对原油不同组分的降解过程中发生了生物氧化反应,生成了高碳有机酸,提高了原油的酸值。
             表4.菌株作用前后原油非烃酸值分析结果
序号        样品名称        非烃酸值(%)     酸值增加(倍)
1           空白油          0.1037
2           HP油            0.8362           8.06
3           HT油            1.4799           14.27
7、原油中饱和烃生物降解机理分析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菌株对原油的降解以氧化降解为主要途径。大多数微生物对烷烃的主要氧化途径都可以用图4概括,首先是对烷烃进行末端氧化(或β-氧化)生成脂肪酸,再按-氧化途径降解烷烃,并伴生酰基-CoA参与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一般地,对于一特定的烷烃,微生物降解产物脂肪酸是一彼此相差两个碳的混合酸,只是降解条件和碳数的不同,混合酸的碳数分布各异。菌株HP、HT对原油降解的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混合肪酸酸的碳数集中在C2-C20范围内。这说明菌株对原油的生物氧化可能从一较为特殊的途径——次末端氧化(subterminaloxidation)开始(如图5)。原油中高碳链饱和烃首先经次末端氧化生成两种中碳链的脂肪酸,再进行末端氧化和β-氧化。
实施例3、菌株发酵液的制取与分析
1、发酵液的制取:将用实施例1方法筛选的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HP和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HT菌种在实施例1中选定的培养基A中培养5天,或在培养基B中培养2天后,用冷冻离心机3500rpm离心,去除上层原油,收集菌体和培养液得到发酵液。
2、发酵液的分析
(1)有机酸的定性分析结果
利用6890N/5973N气-质联用仪(美国Agilent公司),FFAP石英毛细管柱(0.25mm×30m),载气为高纯氦气,流量1ml/min,汽化室温度250℃,柱温采用程序升温,开始温度为160℃,速率为2℃/min,最终温度为180℃,进样量0.5μl.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有机酸的定性测定,有机酸标样的色谱图如图6a,在色谱条件下的保留时间如表5所示。
HP样品的有机酸气相色谱图如图6c,HT样品的有机酸气相色谱图如图6b,经质谱检测和与有机酸标样对照,样品中含有四种有机酸即乙酸、丙酸、丁酸、异戊酸,有机酸质谱检测图如图7a、7b、7c和7d所示。
               表5.有机酸标样的保留时间
                   乙酸      丙酸     丁酸       异戊酸
保留时间(min)      2.16      2.50     2.99       3.26
(2)有机酸的定量分析结果
水样蒸馏效果试验
该提取方法(量取预处理后的样品100ml,置于蒸馏烧瓶中,加7ml磷酸酸化,蒸馏。当蒸馏烧瓶剩下少量溶液时,稍冷,再分两次各加20ml蒸馏水继续蒸馏。用NaOH溶液中和馏出液,用酸度计控制PH为8~9。用旋转蒸发仪浓缩至5ml左右后,将试样转入10ml容量瓶中,用盐酸酸化至PH≤3,定容,待测有机酸)能充分地提取出各种有机酸,做了蒸馏效果试验。即各取100ml五份HP发酵液,经上述方法处理进行测定,结果如表6所示:
                   表6.有机酸蒸馏效果试验
                                  测定值                 变异系
                 标准偏差
                                  (五次平均:            数
有机酸
                                  mg/L)                  (%)
乙酸             24.35            1.02                   4.2
丙酸             20.41            0.73                   3.6
丁酸             3.082            0.16                   5.3
异戊酸           1.269            0.37                   1.6
表6表明:同一样品五次测定结果重现性较好,说明采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充分地将水样中的低分子量有机酸蒸出。
将HP、HT菌种在K2HPO4 0.1%,NaH2PO4 0.2%,(NH4)2SO4 0.2%,CaCl2·2H2O 0.001%,FeSO4·7H2O 0.001%,酵母0.1%,,PH 7.0-7.2。碳源为10%原油。45℃,分别在120rpm摇床培养5天后的培养液分别做三个平行样,按6890N/5973N气-质联用仪(美国Agilent公司),FFAP石英毛细管柱(0.25mm×30m),载气为高纯氦气,流量1ml/min,汽化室温度250℃,柱温采用程序升温,开始温度为160℃,速率为2℃/min,最终温度为180℃,进样量0.5μl分别进行测定,得到有机酸浓度平均值,结果如表7、表8所示,表明HP、HT样品中乙酸含量较大,以乙酸为主。
计算公式:
标样浓度(mg/L)=20/50×ρ×1000=400ρ(ρ为标样密度,g/ml)
                 表7.HP样品中有机酸的定量分析结果
            浓度(mg/L)    标准偏差     变异系数(%)    摩尔浓度(mmol/L)
乙酸        23.22         1.49         6.4             0.3870
丙酸        21.12         1.18         5.6             0.2854
丁酸        2.932         0.12         4.1             0.0333
异戊酸      7.201         0.47         3.6             0.07060
总酸量                    0.7763mmol/L
              表8.HT样品中有机酸的定量分析结果
            浓度(mg/L)    标准偏差      变异系数(%)     摩尔浓度(mmol/L)
乙酸        574.0         45.3          7.9              9.5667
丙酸        8.318         0.44          5.3              0.1124
丁酸        14.68         1.15          7.8              0.1668
异戊酸      7.131         0.83          6.1              0.0699
总酸量                    9.9158mmol/L
3、发酵液的有机醇定性和定量分析
利用6890N/5973N气-质联用仪(美国Agilent公司),FFAP石英毛细管柱(0.25mm×30m),载气为高纯氦气,流量1ml/min,汽化室温度200℃,柱温采用程序升温,开始温度为80℃,保留1分钟,速率为4℃/min,最终温度110℃,进样量1.0μl.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有机醇的定性测定,有机醇标样的色谱图如图8a(原图24)所示,表明在该色谱条件下,四种有机醇分离效果很好;在色谱条件下的保留时间如表9a、9b所示。
HP样品的有机醇气相色谱图如图8b所示,HT样品的有机醇气相色谱图如图8c。经质谱检测,HT样品中只含有乙醇,HP样品中未检测到有机醇。
                     表9a.有机醇标样的保留时间
                   乙醇      丙醇      丁醇      戊醇
保留时间(min)      1.93      2.47      3.51      5.00
HT样品中的乙醇定量结果如表9b。其中20μl乙醇定容在50ml容量瓶中,浓度为315.7mg/L,定量分析计算方法同有机酸。
                   表9b.HT样品乙醇的定量分析结果
            浓度(mg/L)    标准偏差      变异系数(%)    摩尔浓度(mmol/L)
乙醇        759.9         28.5          3.8             16.52
4、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鉴定
(1)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初步鉴定
①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鉴定
取HP、HT和HP+HT各50ml,用浓盐酸调PH值至2,4℃静置过夜,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结果表明三种发酵液均无沉淀产生,由此证明三种发酵液中不含有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
②紫外吸收鉴定
对按常规方法提纯后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做了紫外吸收测定,它们在紫外范围内均无吸收。可以初步判断不含有芳香族化合物。
(2)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元素分析
按常规方法从HP和HT发酵液中提纯得到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分别对其进行C、H、N含量的测定,数据如表10所示:
表10表明这五种生物表面活性剂N的含量都在3.5%以下,而文献上报道的氨基酸中N的含量都在10%以上,可见,这些生物表面活性剂不是氨基酸和脂肽类。并且用茚三酮溶液检测,没有出现氨基酸的特征反应,进一步确定了上述结论。
              表10.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元素分析结果
                      C(%)      H(%)      N(%)
HP中提取的B物质        73.26        12.23        3.01
HP中提取的C物质        73.64        10.82        3.15
HT中提取B1物质         73.06        11.29        3.50
HT中提取B2物质         77.30        15.53        2.93
HT中提取C物质          66.33        8.71         2.38
(3)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HP、HT样品提纯后得到的B物质的红外谱图分别如图9a/9b/9c所示,表明2924--2853cm-1、1456cm-1是甲基、亚甲基的C-H振动峰,没有其它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征峰。
HP、HT样品提纯后得到的C物质的红外谱图如图9d/9e所示,表明2872cm-1、1455cm-1是甲基、亚甲基的C-H振动峰;在1724cm-1附近的峰为C=O的伸缩振动;在1103cm-1附近为C-O-C的对称伸缩振动,表明有酯的存在。在3400cm-1有明显的O-H的伸缩振动峰,表明化合物中有羟基。
从紫外和红外谱图分析,HP、HT样品提纯后得到的C物质为脂类表面活性剂。但用对糖类的定性方法即蒽酮试剂法测定,又不显糖类的特征反应。因此C物质应是一种新型脂类表面活性剂。
5、HP、HT菌株发酵液的界面张力分析
利用德国LAUDA公司生产的滴体积界面张力仪,在45℃动态情况下对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HP、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HT菌种在K2HPO4 0.1%,NaH2PO4 0.2%,(NH4)2SO4 0.2%,CaCl2·2H2O 0.001%,FeSO4·7H2O 0.001%,酵母0.1%,,PH 7.0-7.2。碳源为10%原油。45℃,分别在120rpm摇床培养5天后的培养液分别并混合与原油间界面张力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如表11所示,表明HP、HT菌株可以很好的代谢生物表面活性剂。细菌的代谢产物中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亲水和疏水基团,在油水界面上定向排列,改善界面活性,降低界面张力。
表11.菌株发酵液的界面张力测定数据
    样品名称     界面张力(mN/m)
    地层水     30.24
    HP     11.57
    HT     13.39
    HP+HT     10.66
实施例4微生物发酵液与现有三元体系复配界面张力实验
菌株:HP、HT
培养基A:K2HPO4 0.1%,NaH2PO4 0.2%,(NH4)2SO4 0.2%,CaCl2·2H2O 0.001%,FeSO4·7H2O 0.001%,酵母0.1%,,PH 7.0-7.2,碳源为10-20%原油。温度45℃,摇床转速:120rpm,培养时间:7天。
培养基B:KH2PO4:0.1-1%,Na2HPO4:0.05-1%,NH4Cl:0.05-1%,NaCl:0.1-1.0%,MgSO4·7H2O:0.01-0.5%,KCl:0.05-0.5%,FeCl2:0.001-0.01%,CaCl2:0.001-0.01%,MnCl2:0.001-0.01%,CuCl2:0.001-0.01%,ZnCl2:0.001-0.01%,酵母浸粉:0.01-0.2%,牛肉膏:0.01-0.2%,蛋白胨:0.01-0.2%,液体石蜡0.5-2%或原油1-20%,Tween80:0.01-0.2%,Tween95:0.01-0.2%,羧酸盐:0.005-0.1%,pH:6.8-7.5,121℃灭菌15-20Min。温度35℃,摇床转速:120rpm,培养时间:1天。
培养后得到发酵液A和发酵液B。
图10是微生物发酵液-三元体系的界面张力的对比曲线图。实验条件为微生物发酵液注入浓度为5%,然后注入活性剂(烷基苯磺酸盐)0.1wt%,NaOH 0.6wt%,聚合物P(聚丙烯酰胺)0.1wt%组成的三元配方。实验用油、水为大庆采油三厂油水。
实验表明,在加入NaOH0.6wt%,磺酸盐表面活性剂0.1wt%时发酵液配制的三元体系与作用原油界面张力较注入污水配制的三元体系界面张力要低一些。
实施例5微生物作用后与现有三元配方界面张力实验
采用实施例4制备微生物发酵液A配制成浓度5%的稀释液,注入油层,3天后,注入现有三元体系段塞(表面活性剂烷基苯磺酸钠0.1%,NaOH 0.6%,聚丙烯酰胺1000PPm),同时作参照实验,结果如图11所示,表明:微生物发酵液A作用原油后界面张力明显低于未作用原油,而空白发酵液与作用前后原油界面张力均很高在10-1mN/m以上。说明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利用原油生长,并代谢出生物表面活性剂。而且原油粘度等物性变好的同时,检测结果显示,作用后原油酸值可由空白的0.01mgKOH/g升高到0.2mgKOH/g,碱与这部分含羧基物质生成盐类,对界面张力的降低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作用后原油界面张力要低一些。
实施例6生物发酵液在不加入人工合成表活剂情况下界面张力实验
发酵液A(实施例4制备)稀释4倍(此时其浓度为25%),加碱NaOH至0.8%,聚丙烯酰胺1000PPm,此时与微生物作用原油A间界面张力在2小时时可稳定保持在10-3mN/m。而发酵液B在稀释4倍(此时其浓度为25%),加碱NaOH至1.0%;和发酵液稀释6倍(此时其浓度为16.7%),加碱NaOH至0.6%、0.8%时界面张力在2小时时可稳定保持在10-3mN/m。界面张力图见图12a、12b、12c。
同时,从界面张力图中可以看到,微生物作用前后原油界面张力存在一些差别,这种不同是由于微生物对原油物性的改变及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与三元体系配伍性导致的。微生物作用后原油分子量发生变化,从原油全烃色谱图可以知道作用后的分子量降低,而且原油粘度降低,这种物性改变的原油与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匹配,因此得到较低的界面张力。同时,检测结果显示,作用后原油酸值可由空白的0.01mgKOH/g升高到0.2KOHmg/g,碱与这部分含羧基物质生成盐类,对界面张力的降低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图13a、13b、13c、13d为发酵液A、B稀释2-10倍(其浓度变化为50%~10%),碱NaOH至0.4%-1.2%时30分钟、60分钟和120分钟的活性图。从图中可以看出,30分钟时活性好于120分钟,很多点动态界面张力很好,但维持时间很短,在与人工合成的表活剂配伍时会充分注意并利用这一点。
实施例7物理模拟驱油实验
采用天然岩心柱进行室内物理模拟驱油实验,分别验证下述两个配方。原油为三厂联合站原油,粘度19.9mPa·s。微生物菌液为实施例4制备的菌株HT、HP的发酵液。
配方一:微生物作用后用菌液+表活剂配制的复合体系
微生物作用后用菌液+S1表活剂配制的复合体系驱替。采用该配方主要为了降低成本。
注入方式:模型水驱后,注入浓度5%的菌液(发酵液)0.3PV,45℃恒温条件下放置3-5天,注入复合体系段塞0.3PV,后续聚合物保护段塞0.2PV。段塞组成:复合体系为发酵液稀释2倍(50wt%)+表活剂0.04%+1.0%碱+2500mg/L聚合物,后续为1800mg/L聚合物,其中,表活剂为烷基苯磺酸钠,碱为氢氧化钠,聚合物为大庆助剂厂产聚丙烯酰氨,分子量1300-1400万,粘度57.6mPa·s。
使用配方一进行室内驱油实验,结果如表12所示,表明提高采收率幅度在19.5%--21.2%之间,平均提高采收率幅度为20.25%,与单独三元复合体系驱油幅度相当。使用该配方,价格昂贵的表活剂只需要0.04%,大大节约该项费用支出。
                                         表12配方一实验结果
  序号     含油饱和度,%     水驱采收率,%   化学驱采收率提高幅度,%,   总采收率,%   模型编号   气测渗透率(×10-3μm2) 备注
  1     68.5     42.8   20.04   64.84   69   1711
  2     74.3     46.3   21.2   67.5   61   1542
  3     66.2     43.87   19.5   63.37   101   1699
配方二:微生物作用后用现有三元配方驱替
微生物作用后用现有三元配方驱替;采用该配方主要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注入方式:模型水驱后,注入浓度5%的菌液0.3PV,45℃恒温条件下放置3-5天,注入三元体系段塞0.3PV,后续聚合物保护段塞0.2PV。段塞组成:表活剂0.2wt%+1.0%碱+2500mg/L聚合物,后续聚合物保护段塞为1800mg/L聚合物,表活剂为烷基苯磺酸盐,碱为氢氧化钠,聚合物为大庆助剂厂产聚丙烯酰氨,分子量1300-1400万,粘度46.7mPa·s。
使用配方二进行室内驱油实验,结果如表13所示,表明提高采收率幅度在27.6%--30.2%之间,平均提高采收率幅度为29%,较单独三元复合体系驱油幅度增加9%左右。
                      表13配方二实验结果
  序号     含油饱和度,%     水驱采收率,%   化学驱采收率提高幅度,%,     总采收率,%   模型编号     气测渗透率(×10-3μm2) 备注
  1     68.2     41.4   29.2     70.6   T-51     1631
  2     74.9     38.2   30.2     68.4   T-53     1891
  3     69.0     36.7   27.6     64.3   T-57     1946
本发明通过以上实施例,说明利用HP、HT得到的微生物发酵液作用原油后,原油物性得到改善,作用后原油与现有三元配方界面张力较未作用原油降低。稀释2-12倍微生物发酵液加入少量的烷基苯磺酸盐表活剂S1(0.01wt%-0.04wt%),界面张力可达到10-3mN/m,大大降低了成本,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室内岩心驱油实验表明,在加入少量磺酸盐表活剂(0.04%)的情况下,发酵液稀释2倍,微生物作用后室内天然岩心驱油提高采收率幅度平均在20.25%,与现有三元配方相当;先注微生物,用现有三元配方驱替,提高采收率幅度平均在29%,比单独三元复合体系驱油幅度增加9%左右。

Claims (9)

1、一种驱油方法,顺序包括以下步骤:
1)将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HP,CGMCC №.1141,和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HT,CGMCC №.1142中至少一株在以原油为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得到发酵液;
2)将得到的发酵液注入油层中3至7天;
3)用三元复配体系驱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驱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培养基为培养基A:K2HPO4 0.1%,NaH2PO4 0.2%,(NH4)2SO4 0.2%,CaCl2·2H2O 0.001%,FeSO4·7H2O 0.001%,酵母0.1%,PH 7.0-7.2,碳源为10-20%原油;培养条件为温度45℃,摇床转速120rpm,培养时间7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驱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培养基为培养基B:KH2PO4:0.1-1%,Na2HPO4:0.05-1%,NH4Cl:0.05-1%,NaCl:0.1-1.0%,MgSO4·7H2O:0.01-0.5%,KCl:0.05-0.5%,FeCl2:0.001-0.01%,CaCl2:0.001-0.01%,MnCl2:0.001-0.01%,CuCl2:0.001-0.01%,ZnCl2:0.001-0.01%,酵母浸粉:0.01-0.2%,牛肉膏:0.01-0.2%,蛋白胨:0.01-0.2%,液体石蜡0.5-2%或原油1-20%,吐温80:0.01-0.2%,吐温95:0.01-0.2%,羧酸盐:0.005-0.1%,pH:6.8-7.5;培养条件为温度30~45℃,摇床转速120rpm,培养时间1~2天。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驱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注入油层的发酵液其浓度为1~5wt%,其中含有107-108个细胞/ml。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驱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三元复配体系中各组分为:
步骤1)得到的发酵液10-50wt%,
表活剂            0-0.04wt%,
碱                0.4-1.2wt%以及
聚合物            0.25wt%。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驱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三元复配体系中各组分为:
表活剂  0.2wt%,
碱      0.8-1.0wt%以及
聚合物  0.25wt%。
7、一种微生物-三元复合驱油剂,包括如下组分:
微生物发酵液         10-50wt%,
表活剂               0-0.04wt%,
碱                   0.4-l.2wt%以及
聚合物               0.25wt%。
其中,微生物发酵液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HP,CGMCC №.1141,或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HT,CGMCC №.1142菌种在以原油为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得到的发酵液。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微生物-三元复合驱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为培养基A:K2HPO4 0.1%,NaH2PO4 0.2%,(NH4)2SO4 0.2%,CaCl2·2H2O 0.001%,FeSO4·7H2O0.001%,酵母0.1%,,PH 7.0-7.2,碳源为10-20%原油;培养条件为温度45℃,摇床转速120rpm,培养时间7天。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微生物-三元复合驱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为培养基B:KH2PO4:0.1-1%,Na2HPO4:0.05-1%,NH4Cl:0.05-1%,NaCl:0.1-1.0%,MgSO4·7H2O:0.01-0.5%,KCl:0.05-0.5%,FeCl2:0.001-0.01%,CaCl2:0.001-0.01%,MnCl2:0.001-0.01%,CuCl2:0.001-0.01%,ZnCl2:0.001-0.01%,酵母浸粉:0.01-0.2%,牛肉膏:0.01-0.2%,蛋白胨:0.01-0.2%,液体石蜡0.5-2%或原油1-20%,吐温80:0.01-0.2%,吐温95:0.01-0.2%,羧酸盐:0.005-0.1%,pH:6.8-7.5;培养条件为温度30~45℃,摇床转速120rpm,培养时间1~2天。
CN 200410038055 2004-05-17 2004-05-17 一种微生物-三元复合驱油方法以及一种微生物-三元复合驱油剂 Expired - Lifetime CN1285827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410038055 CN1285827C (zh) 2004-05-17 2004-05-17 一种微生物-三元复合驱油方法以及一种微生物-三元复合驱油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410038055 CN1285827C (zh) 2004-05-17 2004-05-17 一种微生物-三元复合驱油方法以及一种微生物-三元复合驱油剂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80486A true CN1580486A (zh) 2005-02-16
CN1285827C CN1285827C (zh) 2006-11-22

Family

ID=34582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410038055 Expired - Lifetime CN1285827C (zh) 2004-05-17 2004-05-17 一种微生物-三元复合驱油方法以及一种微生物-三元复合驱油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285827C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5694B (zh) * 2006-01-06 2011-01-1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注入本源微生物的驱油方法
CN102153998A (zh) * 2011-02-18 2011-08-17 华东理工大学 一种含有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复合驱油体系及其应用
CN102242076A (zh) * 2011-04-28 2011-11-16 工合聚能(天津)石油精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驱油用微生物及含有该微生物的复合型驱油剂
CN102559165A (zh) * 2010-12-09 2012-07-11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采油菌趋向原油条件控制方法及其应用
CN102876574A (zh) * 2012-03-12 2013-01-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 一种除油菌剂的制备及该除油菌剂处理油田污水的方法
CN103547653A (zh) * 2011-04-01 2014-01-29 索拉兹米公司 基于生物质的油田化学品
CN105626016A (zh) * 2015-12-31 2016-06-0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微生物驱油装置和方法
CN106148226A (zh) * 2016-07-04 2016-11-23 四川行之智汇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 一种石油降解用微生物粉剂
US10053646B2 (en) 2015-03-24 2018-08-21 Corbion Biotech, Inc. Microalgal compositions and uses thereof
CN111440605A (zh) * 2020-03-26 2020-07-24 天津博弘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微生物表面活性增效剂的制备方法
NL2028866A (en) * 2020-08-13 2022-04-04 Univ Yangtze Brevibacillus borstelensis, preparation and use thereof, and preparation method of biosurfactant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5694B (zh) * 2006-01-06 2011-01-1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注入本源微生物的驱油方法
CN102559165B (zh) * 2010-12-09 2016-03-30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采油菌趋向原油条件控制方法及其应用
CN102559165A (zh) * 2010-12-09 2012-07-11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采油菌趋向原油条件控制方法及其应用
CN102153998A (zh) * 2011-02-18 2011-08-17 华东理工大学 一种含有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复合驱油体系及其应用
CN103547653A (zh) * 2011-04-01 2014-01-29 索拉兹米公司 基于生物质的油田化学品
WO2012145949A1 (zh) * 2011-04-28 2012-11-01 工合聚能(天津)石油精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驱油用微生物与含有该微生物的复合型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42076A (zh) * 2011-04-28 2011-11-16 工合聚能(天津)石油精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驱油用微生物及含有该微生物的复合型驱油剂
CN102876574A (zh) * 2012-03-12 2013-01-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 一种除油菌剂的制备及该除油菌剂处理油田污水的方法
CN102876574B (zh) * 2012-03-12 2015-03-0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 一种除油菌剂的制备及该除油菌剂处理油田污水的方法
US10053646B2 (en) 2015-03-24 2018-08-21 Corbion Biotech, Inc. Microalgal compositions and uses thereof
CN105626016A (zh) * 2015-12-31 2016-06-0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微生物驱油装置和方法
CN106148226A (zh) * 2016-07-04 2016-11-23 四川行之智汇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 一种石油降解用微生物粉剂
CN111440605A (zh) * 2020-03-26 2020-07-24 天津博弘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微生物表面活性增效剂的制备方法
CN111440605B (zh) * 2020-03-26 2021-12-07 刘存辉 一种微生物表面活性增效剂的制备方法
NL2028866A (en) * 2020-08-13 2022-04-04 Univ Yangtze Brevibacillus borstelensis, preparation and use thereof, and preparation method of biosurfacta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85827C (zh) 2006-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36053C (zh) 降解石油的细菌及其应用
Butler et al. Microbial community dynamics associated with rhizosphere carbon flow
EP1873233B1 (en) Microalgae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hydrocarbon
CN1285827C (zh) 一种微生物-三元复合驱油方法以及一种微生物-三元复合驱油剂
CN101948786A (zh) 高产鼠李糖脂的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应用
CN1236054C (zh) 一株降解石油的细菌及其应用
CN101407777B (zh) 一株波茨坦短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614006A (zh) 嗜热脱氮芽孢杆菌及其筛选和应用
Zhao et al. Anaerobic production of surfactin by a new Bacillus subtilis isolate and the in situ emulsification and viscosity reduction effect towards enhanced oil recovery applications
CN103865820B (zh) 一种藤黄色单胞菌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1041811A (zh) 一种嗜热解烃的地芽孢杆菌dm-2及其用途
CN105733976A (zh) 一种降解石油的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6520616A (zh) 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琼氏不动杆菌及其应用
Ashengroph et al. Use of growing cell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for synthesis of the natural vanillin via conversion of isoeugenol
CN1844365A (zh) 一株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10593834A (zh) 一种内外源功能菌优势化调控驱油方法
CN101412980A (zh) 一株梭形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203184C (zh) 经微生物学方法制备假单胞菌酸a抗生素的方法
CN1766089A (zh) 一株红平红球菌及其在原油脱硫中的应用
CN1699547A (zh) 一株土生戈登氏新菌株及其脱硫作用
CN101851027A (zh) 一种使用组合菌液恢复受石油污染水源的方法
CN100503813C (zh) 一株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降粘菌及其应用
CN1566327A (zh)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降粘菌及应用
Gao et al. Low-abundance dietzia inhabiting a water-flooding oil reservoir and the application potential for oil recovery
JP5667174B2 (ja) 新規微生物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水素製造方法、1,3−プロパンジオール製造方法及びバイオディーゼル廃液の処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28

Address after: Heilongjiang Province, Daqing City Ranghulu District 163453

Patentee after: Daqing Oilfield Co.,Ltd.

Patentee after: PETROCHINA Co.,Ltd.

Address before: Heilongjiang Province, Daqing City Ranghulu District 163452

Patentee before: Daqing Oilfield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