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66327A -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降粘菌及应用 - Google Patents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降粘菌及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66327A
CN1566327A CN 03140699 CN03140699A CN1566327A CN 1566327 A CN1566327 A CN 1566327A CN 03140699 CN03140699 CN 03140699 CN 03140699 A CN03140699 A CN 03140699A CN 1566327 A CN1566327 A CN 15663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bacterium
cgmcc
microorganism
viscosity red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0314069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惠殊
窦春梅
程杰成
李群
刘合
刘东升
王中国
韩志国
徐国民
王清发
李云飞
贺贵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qing Oilfiel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qing Oilfiel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qing Oilfield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qing Oilfield Co Ltd
Priority to CN 0314069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566327A/zh
Publication of CN15663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663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应用于油田,使原油降低黏度,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微生物,它们是恶臭假单胞菌(pesudomonas putide)DQ-1,CGMCCNO.0802,铜绿假单胞菌(pesudomonas aeruginosa)DQ-2,CGMCCNO.0803,恶臭假单胞菌(pesudomonas putide)DQ-3,CGMCC NO.0804。其特征在于它们均能产生有机酸和表面活性剂,有机酸是丁酸、乙酸和十碳烯酸;表面活性剂是糖脂,而这两类产物均有利于提高石油采收率。

Description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降粘菌及应用
发明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油田采油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利用兼性厌氧菌用于油田石油降粘,提高石油采收率。
现有技术
微生物采油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发展较迅速的一项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尤其对三次采油技术,聚合物驱油后,油层中仍有一些剩余油,这些剩余油量较少,又被岩石中的毛细管力束缚,粘度较大,流动性较差,因此难于开采。利用降粘菌可以降低原油粘度,增强原油流动性;同时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还可以产生有机酸和表面活性剂,使降粘菌更有利于提高石油采收率,微生物采油技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无污染等特点,为此各油田相继开展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以及我国的胜利油田、辽河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都利用微生物降粘采油取得了不同的进展,本项发明与现有技术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降粘菌相比,更具有经济适用性。原因在于本发明的菌株的筛选针对性强,充分考虑到大庆杏北油田的地下环境。得到的菌更能适合大庆本地降解原油,经过实验表明,本发明技术能够改善原油的流动性有利于提高石油采收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应用于油田,使原油降低粘度,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的特点能产生有机酸和表面活性剂,有机酸是丁酸、乙酸和十碳烯酸;表面活性剂是糖脂,而这两类产物均显著利于油田提高石油采收率。本发明以杏北油田长期被原油污染的土壤及采出液为微生物种源,分离到与杏北油田油藏条件相适应的有效降粘菌,具有显著的石油降粘效果。以杏北油田原油,标号分别为O-1,2两种原油底物为列,在厌氧条件下,得到分离、纯化降粘石油菌。从油田采出液和长期被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3株可降解原油的厌氧菌DQ-1,2,3。它们的特征分别描述如下:DQ-1:葡萄糖固体平板培养24小时,菌落呈圆形,直径约0.5~2.5mm,边缘整齐,表面粘稠微凸,有细微褶皱,乳白色,有光泽,无明显气味。葡萄糖固体斜面培养时生长程度良好,菌苔表面扁平,有光泽,边缘扩展。革兰氏染色呈阴性,油镜下观察细胞短杆状。半固体穿刺运动。此菌为兼性厌氧菌,能氧化葡萄糖产酸,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脲酶反应阳性;甲基红、乙酰甲基甲醇、明胶液化、淀粉水解反应阴性;产生H2S、能够利用葡萄糖、乳糖和果糖,鉴定为假单胞菌属;DQ-2:葡萄糖固体平板培养24小时,菌落呈圆形,直径约1.0~3.0mm,边缘整齐,表面粘稠微凸,有细微褶皱,半透明,有光泽,无明显气味。葡萄糖固体斜面培养时生长良好,菌苔表面微隆起,边缘扩展。革兰氏染色呈阴性,油镜下观察细胞短杆状。半固体穿刺运动。此菌为兼性厌氧菌,能氧化葡萄糖产酸,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脲酶、明胶水解反应阳性;甲基红、乙酰甲基甲醇、淀粉水解反应阴性;产生H2S、能够利用葡萄糖、乳糖和果糖,鉴定为假单胞菌属;DQ-3:葡萄糖固体平板培养24小时,菌落呈圆形,直径约0.25~2.0mm,边缘整齐,表面粘稠凸起,乳白色,有光泽,无明显气味。葡萄糖固体斜面培养时生长程度良好,菌苔表面光滑、平展、有光泽。革兰氏染色呈阴性,油镜下观察细胞短杆状。半固体穿刺运动。此菌为兼性厌氧菌,不能氧化或发酵葡萄糖产酸,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反应阳性;脲酶、甲基红、乙酰甲基甲醇、明胶液化、淀粉水解反应阴性;不产生H2S、能够利用葡萄糖、乳糖,但不能利用果糖。鉴定为假单胞菌属。
上述DQ-1,DQ-2,DQ-3三株菌经过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分别确认为DQ-1、DQ-3为恶臭假单胞菌(pesudomonas putide)DQ-2为铜绿假单胞菌(pesudomonas aeruginosa)。并于2002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关村交送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普通微生物保藏中心保藏,保藏登记号分别为:
恶臭假单胞菌(pesudomonas putide)DQ-1,CGMCC NO.0802,
铜绿假单胞菌(pesudomonas aeruginosa)DQ-2,CGMCC NO.0803,
恶臭假单胞菌(pesudomonas putide)DQ-3,CGMCC NO.0804。
以上所述的3株菌都可以采用如下发酵培养基培养,其配方为(g/L):葡萄糖3.0,蛋白胨0.3,NaCl 0.2,MgSO4 0.01,KH2PO4 0.15,Na2HPO40.35,pH7.0-7.5.发酵温度为45℃,培养32小时后,每毫升菌体浓度可达到5.0×109个细胞,在液体发酵过程中,均能产生表面活性剂和有机酸,如丁酸、乙酸、十碳烯酸等,有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利用该发酵菌液对不同的原油进行降粘实验,一般降粘率达18-20%。所以,利用本发明提供的菌种和技术具有显著的原油降粘效果,可以应用于油田石油开采降粘,提高原油采收率。不言而喻,利用该菌的生成有机酸和表面活性剂的特性,涉及它在制备有机酸和表面活性剂中的应用。
附图说明
图1、CGMCC NO.0802为DQ-1菌在葡萄糖平板上的菌落图。
图2CGMCC NO.0802 DQ-1菌光学显微镜观察照片。
图3CGMCC NO.0802 DQ-1菌光学显微镜观察照片
图4CGMCC NO.0802 DQ-1菌光学显微镜观察照片
图5CGMCC NO.0802 DQ-1菌电子显微镜观察照片
图6CGMCC NO.0803 DQ-2菌在葡萄糖平板上的菌落图。
图7CGMCC NO.0803 DQ-2菌光学显微镜观察照片。
图8CGMCC NO.0803 DQ-2菌光学显微镜观察照片。
图9CGMCC NO.0803 DQ-2菌电子显微镜观察照片。
图10CGMCC NO.0804 DQ-3菌在葡萄糖平板上的菌落图。
图11CGMCC NO.0804 DQ-3菌光学显微镜观察照片。
图12CGMCC NO.0804 DQ-3菌光学显微镜观察照片。
图13CGMCC NO.0804 DQ-3菌电子显微镜观察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培养基的组成及配制
(1)分离降粘菌所用的无机盐溶液
NaCl 0.5g,(NH4)2SO4 0.1g,MgSO4 0.025g,NaNO3 0.2g,KH2PO4 0.5g,蒸馏水100mL。
(2)以原油为碳源的液体培养基
在50mL厌氧培养瓶中加入原油0.2g,按厌氧液体培养基制备方法分装无机盐溶液10mL,120℃蒸汽灭菌20min.,然后用无菌注射器注入0.2mLATS溶液和0.2mL 1.0%Na2S和NaHCO3溶液。
(3)以原油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
无机盐溶液添加酵母膏0.1%、原油4.0%、琼脂2.0%,调pH值为7.0-7.2,121℃灭菌20min。
(4)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
无机盐溶液添加酵母膏0.1%、葡萄糖2.0%、琼脂2.0%,调pH值为7.0-7.2,,置于115℃条件下灭菌20min。
(5)以葡萄糖为碳源的液体培养基
无机盐溶液添加酵母膏0.2%、葡萄糖2.0%,调pH值7.0-7.2,115℃灭菌20min。
(6)ATS溶液、Na2S和5.0%NaHCO3溶液的制备
ATS溶液的制备
严格按厌氧液体培养基制备方法配制厌氧Tween80溶液,Tween80浓度为2.0%,0.7~0.8MPa灭菌20min后置冰箱保藏备用。
1.0%Na2S和5.0%NaHCO3溶液的制备
称取Na2S 0.1g及无水NaHCO3 0.5g,装入500mL厌氧培养瓶中,通氮气驱氧10min后,按无氧操作方法注入10mL无氧蒸馏水,立即用丁基胶塞密封,0.7~0.8MPa灭菌20min后置于冰箱中保藏备用。
2实验仪器
(Nikon,Olympus)显微镜,Brookfield数字粘度计,pH计,离心机,厌氧培养箱,恒温培养箱,摇床,分光光度计,微板光谱仪,JzhY1-180表面张力测定仪,Waters Pro分析工作站,BRUKER AVANCE 500核磁共振仪。
3厌氧操作方法
吸取一定体积的所需培养基和相同体积的蒸馏水,加到500mL的圆底烧瓶中,并在其中添加相当于培养基体积0.1%的刃天青溶液(1g/L),此时培养基呈蓝紫色。加热煮沸20~25min,以驱除水中的溶解氧。然后在继续加热的同时,用2×180mm分血针向烧瓶中通入高纯氮气流,使氮气充满烧瓶,防止空气的进入。当溶液体积减少至培养基体积时,用40%NaOH或2N的HCI溶液调节PH值达要求,此时培养基颜色为粉红色。通氮气5min后,加入0.05%的L-半胱氨酸,此后培养基逐渐褪变为无色,再用NaOH或HCI溶液调节PH达要求值,即可将培养基分装于厌氧培养瓶中。
根据分装量,用30mL装有2×210mm放气针的注射器进行,所用的厌氧培养瓶必须要干燥,分装时圆底烧瓶中仍不断地通入氮气流,同时用2×180mm分血针将氮气通入厌氧培养瓶底部将其内空气驱除。用分装注射器在烧瓶中吸入氮气,再于烧瓶外打出,如此反复3~4次使注射器内的空气得到充分冲洗。从烧瓶中吸取10mL培养基,注入正通氮气的厌氧培养瓶中,然后迅速将针头抽出,并立即盖上丁基胶塞,按要求灭菌。灭菌后不应呈红色,否则证明培养瓶中有一定氧的存在,不能使用。
4厌氧菌种的富集培养与分离纯化
(1)将适量的污水或土样及原油0.2g放入厌氧培养瓶中,按厌氧操作取适量无机盐溶液,置于40℃、200~220rpm摇床培养7天。
(2)取0.5mL上述培养液接种于以原油为碳源的厌氧液体培养基中,在相同条件培养7天。
(3)对(2)进行NO2 -1离子检验,若有红色反应,则取(2)培养液0.5mL稀释到一定程度,在葡萄糖培养基上涂布后,放入真空干燥器内,真空脂密封后抽真空30min,然后充入高纯氮气,再抽真空10min,重复4次后,使干燥器保持-0.02MPa的真空度,相同温度恒温厌氧培养3天。
(4)取不同形态的菌落在葡萄糖固体培养基上划线,反复抽真空充氮气,厌氧条件下恒温培养2-3天。如此反复几次,直到平板上形成的菌落形态一致。
(5)将划出的不同菌落在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划线,抽真空充氮气,厌氧培养7天,所得菌落即为纯化菌种。
(6)挑取纯化的菌落在好氧、厌氧培养基上分别接种,200~220rpm摇床培养,观察其对原油降解的情况,将能够降解原油的菌种接种在葡萄糖斜面上培养后,置于冰箱中保存。
5菌体形态的观察
菌体形态的观察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法,将斜面和原油培养基中的菌体涂于载玻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后,在显微镜下用油镜观察菌体的形态。
6菌种保藏及复壮方法
(1)短期(6个月内)保藏:将菌接种斜面,培养48小时后置于4℃冰箱。
(2)长期保藏:将菌接种液体培养基,培养24小时后加入脱脂牛奶作保护剂,用冷冻干燥机进行冷冻干燥保藏。
(3)复壮:如发现菌种性能退化,则需进行复壮,重复第4条中的方法即可。
7菌种扩大培养
DQ-1菌的培养优化方案为:碳源2%,氮源0.3%,pH6,接种量5%。影响因素大小依次为:氮源>pH>碳源>接种量,氮源影响最大,pH,碳源影响度相近,接种量影响较小。
DQ-2菌的培养优化方案为:碳源2%,氮源0.3%,pH8,接种量15%。影响因素大小依次为:氮源>碳源>接种量>pH,氮源影响最大,碳源,接种量的影响度相近,pH影响较小。
DQ-3菌的培养优化方案为:碳源2%,氮源0.3%,pH6,接种量5%。影响因素大小依次为:氮源>pH>碳源>接种量,氮源影响最大,碳源影响度其次,pH影响较小,接种量影响最小。
8菌体培养液保藏条件
采用摇瓶培养所得菌液,①密封置于不同温度下保存,每隔15天取样测定活菌数及降粘能力;②将发酵液置于4℃条件下放置后,每隔一段时间取样测菌体的存活率。
将发酵液置于4℃条件下放置后,每隔一段时间取样测菌体的存活率,结果见表1。在此温度下,菌体发酵液放置很长时间,菌体数目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考虑到低温长时间可能会影响菌体的代谢功能,建议菌体保存时间不要过长。菌液保藏结果如下:
         时间(天)               0         15       30       45        60       75       90
DQ-1     活菌数(108个/Ml)     5.41      5.50     5.3      5.12      5.02     4.96     4.61
DQ-2     活菌数(108个/Ml)     7.88      7.63     7.23     7.15      6.65     5.90     5.60
DQ-3     活菌数(108个/Ml)     6.43      6.40     6.38     6.24      5.92     5.10     5.15
DQ-1为CGMCC No.0802,DQ-2为CGMCC No.0803,DQ-3为CGMCC No.0804。
9利用兼性厌氧菌CGMCC No.0802、No.0803、No.0804进行原油降粘
(1)菌种扩大培养:将斜面保藏菌种取一环接种至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置于40℃、80rpm的振荡摇床上培养72h。
(2)接种:高压聚乙烯250Ml密封瓶中加入60Ml原油和40Ml自来水,混合后,加入待评价的菌悬液4Ml,在给定温度下、180rpm摇床中振荡培养48h。
(3)原油分离:将上述培养物置于离心机中于4000rpm离心30min,将油水混合物中的油相吸出,用粘度计测粘度。
(4)粘度测定:采用Brookfield Digital Viscometer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测量粘度。种子培养液接进原油中进行降粘实验。我们利用得到的三株菌对不同的原油进行了降粘实验,结果如下:
 菌株   对照(mpa.s)   作用后(mpa.s) 凝固点(作用前)  作用后
 DQ-1     81.7   37.5(54.1%)     20.0   19.0
 DQ-2     81.7   50.5(38.2%)     20.0   18.5
 DQ-3     81.7   30.3(62.9%)     20.0   19.5
 DQ-1+DQ-2+DQ-3     81.7   43.6(46.6%)     20.0   19.0
DQ-1为CGMCC No.0802,            DQ-2为CGMCC No.0803,                           DQ-3为CGMCC No.0804。
结果表明,三株菌对原油降粘效果显著。原油的凝固点与原油中的蜡含量有关。对凝固点的测定表明,微生物作用后凝固点下降,说明原油中的蜡含量降低。此外,DQ-1、DQ-2、DQ-3混合菌株对降粘和降凝固点的作用与他们单独使用的情况相比差别不大,说明两株菌在降粘、降蜡方面有较好的配伍性。
(5)摇瓶工艺参数的确定
在菌体的培养过程中改变一定的参数如摇瓶装液量,变换不同接种量、培养温度、摇瓶转速及培养时间,进行生长曲线的测定,进而确定摇瓶最适工艺参数。
(6)菌体浓度的检测:可分为两种方法,一种为平板计数法,将所得到的发酵液用无菌水做系列稀释后,分别取0.1mL涂平板,置于温箱中培养一天后,数出平板上的菌落数,则发酵液的菌落数为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10×稀释倍数。第二种方法为分光光度法,将已知浓度的菌体稀释一定倍数后,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其在660nm处的光吸收值,以菌体浓度为纵坐标、光吸收值为横坐标做出标准曲线,将得到的发酵液离心,收集菌体,用蒸馏水稀释一定倍数后,在660nm处检测其光吸收值,根据标准曲线和所测得的光吸收值即可得到菌体的浓度,这种方法较为方便快速。
采用摇瓶培养所得菌液,密封置于不同温度下保存,每隔15天取样测定活菌数及降粘能力。
10发酵液有机酸测定
(1)有机酸定量测定
采用酸碱滴定法。
(2)有机酸定性测定
采用碱性树脂吸附有机酸,甲醇将其甲酯化,二氯甲烷萃取,进行GC-MC色谱测试的方法。
①树脂的预处理
717树脂若干,依次用2N NaOH,水,2N HCl,水,丙酮,水反复淋洗多次,直至丙酮溶液无色。再用丙酮浸泡数小时之后,用1N NaOH转型,使树脂成为-OH型。洗去树脂中多余的NaOH,置于三次水中备用。
②有机酸的酯化
离心去菌体,发酵液待用;
取处理好的树脂30g置于烧杯中,加发酵液90mL,电磁搅拌以加快离子交换速度,室温下约40分钟;
静置片刻后将树脂过滤,用水洗涤数次,除去树脂表面的杂质;
将树脂转入1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10mL甲醇,2.5mL BF3-乙醚,90℃下回流1h,取出冷却;
③有机酸甲酯的提取
加入5mL二氯甲烷,摇晃片刻,过滤,并用5mL二氯甲烷洗涤树脂,合并洗涤液和过滤液,并用5mL水萃取两次,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定容即得GC-MC色谱试液。
(3)采油微生物产有机酸及其发酵液表面张力的测定结果
                    有机酸及表面张力测定结果
            培养前    培养后    20mL培养液       表面张力
            pH        pH        NaOH当量数       mN/m
 DQ-1       7.2       5.8       5.9×10-4       43.2
 DQ-2       7.2       5.0       4.5×10-3       35.3
 DQ-3       7.2       6.0       6.0×10-4       50.4
上表结果说明这三株菌在液体培养过程中,均能产生表面活性剂和有机酸,而这两种产物均有利于原油采收率的提高。
11聚驱后微生物驱油提高采收率情况
为了了解筛选的菌种在聚合物驱后的地层环境中生存能力及提高采收率能力,在室内模拟地下油藏特征及流体物性,开展聚合物驱后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模拟试验。
(1)材料与方法:
仪器设备:双柱塞泵、真空泵、恒温水浴、恒温培养箱、压力传感器、精密压力表、搅拌器、活塞中间容器、岩心管、相差显微镜。
材料:脱水脱气原油、实验室配置地层水、法国产聚丙烯酰胺干粉(分子量1700万)、厌氧发酵细菌培养液、厌氧发酵细菌培养基、降解聚合物菌培养液、降解聚合物菌培养基、烃类氧化菌培养液、烃类氧化菌培养基。岩心基本参数如下所示:
                           岩心基本参数
  岩心号     尺寸   孔隙度   渗透率 原始含油饱和度
1     38mm×350mm 31% 1.75um2 73%
2     38mm×350mm 33% 1.48um2 75%
3     38mm×350mm 32% 1.96um2 75%
步骤:
1、选择合适粒径的石英砂装填岩心。
2、岩心抽真空并饱和地层水后测岩心渗透率,岩心的渗透率应达到
1.5~2um2
3、岩心饱和油,并在实验温度下恒温老化72小时(实验温度为70℃)。
4、水驱岩心至含水95%。
5、注0.25PV聚合物溶液,溶液应按照现场使用浓度1800mg/L配置。
6、注聚后二次水驱至含水98%。
7、注入0.25PV筛选菌种及培养基,使细菌密度控制在105个/mL。
8、实验温度下放置7天,水驱岩心至含水98%。
(2)结果: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情况如下表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情况
实验号 1次水驱采收率 聚合物驱采收率 最终采收率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
    1     38%     54.1%   54.1%
    2     37%     55.2%   59.2%     4.0%
    3     36%     53.2%   57%     4.2%
注:1号为空白岩;心2号为利用厌氧发酵菌DQ-1进行聚后驱;3号为利用厌氧发酵菌DQ-2进行聚后驱。厌氧发酵菌可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12微生物降蜡
原油中含有蜡质不仅影响原油质量,对原油开采也带来麻烦。如果微生物能在地下降解原油中的蜡质,则是一个成本低、操作简单的理想的除蜡方法。
(1)材料与方法
柱色谱层析法测定原油蜡含量:
材料与仪器:分离柱;万分之一分析天平、十分之一药物天平各一台;红外快速干燥箱;电冰箱;电热水浴锅与冷凝管配套;电烘箱;红外恒温箱;荧光灯一台;干燥器;三角烧瓶(洗净、烘干、恒重)若干;小烧杯;过滤漏斗;脱脂棉;定性滤纸;绸布;镊子;坩埚;石油醚,60~90℃,分析纯;乙醇,无水,分析纯;窄馏分汽油,90~100℃;层吸硅胶,60~100目;活性白土,将活性白土放在150℃烘箱内经过24小时活化后,与层吸硅胶1∶8混合在一起,放置在干燥器中备用。
(2)步骤
①用分析天平称取0.4000g原油样品于小烧杯中,用10mL左右石油醚微热溶解。
②装色层柱子:将一块脱脂棉放入柱子底部,依次加入3g硅胶,12g(1∶8)白土硅胶,2g硅胶。再将柱子适当的振动几下后安装在恒温室内,保持温度30~35℃。在柱子下面的接口处接一个500mL的三角瓶,用30mL的石油醚将柱子中的吸附剂润湿备用
③分离油质:将溶好的样品转移到色层柱内。用石油醚冲洗小烧杯及柱子上端内壁。待溶液全部流入色层柱后,再加入200mL石油醚冲洗该样品的油质。溶剂流完后,取下接收油质的三角瓶。此时应用石油醚冲洗柱子末端及三角瓶口内壁周围。然后将盛油质的三角瓶放到电热水浴锅内进行回收。至三角瓶内的溶液体积剩下3~5mL后,再取出进行析蜡。
④析蜡:将三角瓶内的溶液冷却后加入少量的石油醚,使体积为5mL,加入窄流分汽油5mL充分摇匀,再迅速加入35mL、5~8℃的无水乙醇,充分摇匀1~2min,放置在5~8℃的冰箱里静置2h。
⑤过滤,转移蜡:将在冰箱里静置2h的含蜡溶液,用已经准备在冰箱里备用的滤纸和漏斗,在冰箱里迅速过滤,然后将过滤并沉淀在滤纸上的蜡和在三角瓶中的蜡一起取出,放在通风橱中。用热石油醚把蜡溶解,转移到已经恒重的小三角瓶中。
⑥烘干恒重:将盛有蜡溶液的三角瓶先放在电热板或者水浴锅上盖上蒸发至无流动溶剂,再放到红外快速干燥箱中将三角瓶中的溶剂挥发掉,然后放置电烘箱内。在105℃恒温4h后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半小时,进行第一次称重,重新放入电烘箱内105℃恒温半小时后再进行第二次称重,至两次误差不超过万分之四克。
⑦样品的含蜡量计算公式:
X=(m2-m1)/m
X——原油中含蜡量,%
m2——瓶的质量,g
m1——瓶和蜡的总质量,g
m——原油样品质量,g
(3)降蜡实验方法:①菌种扩大培养:将斜面保藏菌种取一环接种至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置于40℃、80rpm的振荡摇床上培养72h。②接种:高压聚乙烯250密封瓶中加入60mL原油和40mL自来水,混合后,加入待评价的菌悬液4mL,密封充氮气,在45℃下、180rpm摇床中振荡培养7天。③原油分离:将上述培养物置于离心机中于4000rpm离心30min,将油水混合物中的油相吸出,测定蜡含量。
(4)结果
石油微生物对四种高含蜡原油进行作用结果如下:
           微生物菌株DQ-1、DQ-2对原油降蜡的作用
微生物菌株 石油种类     作用前     作用后     变化
DQ-1   1号油     40.19     36.78     8.5%
  2号油     37.51     35.97     4.1%
DQ-2   3号油     43.03     40.03     7.9%
  4号油     43.26     37.11     14.2%
结果表明,微生物对降蜡具有明显作用。

Claims (6)

1、一种用于石油开采降粘,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微生物,是任选如下所示:恶臭假单胞菌(pesudomonas putide)DQ-1,CGMCC NO.0802或铜绿假单胞菌(pesudomonas aeruginosa)DQ-2,CGMCC NO.0803或恶臭假单胞菌(pesudomonas putide)DQ-3,CGMCC NO.0804的其中之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任选其中之一的微生物,在发酵培养基上培养,其培养基配方为(g/L):葡萄糖3.0,蛋白胨0.3,NaCl 0.2,MgSO40.01,KH2PO4 0.15,Na2HPO4 0.35,pH7.0-7.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任选其中之一的微生物,在发酵培养过程中能产生有机酸和表面活性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生物产生的有机酸有:丁酸、乙酸和十碳烯酸;产生的表面活性剂是糖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在石油开采降粘,提高石油采收率中的应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在制备有机酸和表面活性剂中的应用。
CN 03140699 2003-06-09 2003-06-09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降粘菌及应用 Pending CN15663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3140699 CN1566327A (zh) 2003-06-09 2003-06-09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降粘菌及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3140699 CN1566327A (zh) 2003-06-09 2003-06-09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降粘菌及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66327A true CN1566327A (zh) 2005-01-19

Family

ID=34470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3140699 Pending CN1566327A (zh) 2003-06-09 2003-06-09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降粘菌及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566327A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4488A (zh) * 2010-05-30 2010-10-20 大庆石油管理局 一种用于微生物采油过程优势菌群监测的方法
CN101538459B (zh) * 2009-04-30 2011-08-0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油井无污染清蜡、降粘剂
CN102409016A (zh) * 2011-12-15 2012-04-11 西安瑞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株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
CN102533602A (zh) * 2012-01-05 2012-07-04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一株铜绿假单孢菌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
CN102660471A (zh) * 2012-04-13 2012-09-12 浙江工业大学 生物催化法生产手性α-羟酸及其菌株
CN102852497A (zh) * 2012-08-07 2013-01-02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一种低渗透油田复合微生物采油方法
CN104357363A (zh) * 2014-11-19 2015-02-18 沈阳化工大学 假单胞菌株及其制备复合型表面活性剂的方法
CN106800923A (zh) * 2015-11-26 2017-06-06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PslG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
CN114456978A (zh) * 2021-02-24 2022-05-10 四川农业大学 一种可培养厌氧菌株与猪肠上皮细胞共培养方法
WO2023041062A1 (zh) * 2021-09-18 2023-03-2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假单胞菌及其用途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38459B (zh) * 2009-04-30 2011-08-0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油井无污染清蜡、降粘剂
CN101864488B (zh) * 2010-05-30 2013-03-06 大庆石油管理局 一种在微生物采油过程中提取样品微生物总dna的pcr-dgge引物
CN101864488A (zh) * 2010-05-30 2010-10-20 大庆石油管理局 一种用于微生物采油过程优势菌群监测的方法
CN102409016A (zh) * 2011-12-15 2012-04-11 西安瑞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株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
CN102533602A (zh) * 2012-01-05 2012-07-04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一株铜绿假单孢菌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
CN102660471A (zh) * 2012-04-13 2012-09-12 浙江工业大学 生物催化法生产手性α-羟酸及其菌株
CN102660471B (zh) * 2012-04-13 2014-11-05 浙江工业大学 生物催化法生产手性α-羟酸及其菌株
CN102852497A (zh) * 2012-08-07 2013-01-02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一种低渗透油田复合微生物采油方法
CN102852497B (zh) * 2012-08-07 2015-09-30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一种低渗透油田复合微生物采油方法
CN104357363A (zh) * 2014-11-19 2015-02-18 沈阳化工大学 假单胞菌株及其制备复合型表面活性剂的方法
CN104357363B (zh) * 2014-11-19 2018-01-26 沈阳化工大学 假单胞菌株及其制备复合型表面活性剂的方法
CN106800923A (zh) * 2015-11-26 2017-06-06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PslG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
CN114456978A (zh) * 2021-02-24 2022-05-10 四川农业大学 一种可培养厌氧菌株与猪肠上皮细胞共培养方法
WO2023041062A1 (zh) * 2021-09-18 2023-03-2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假单胞菌及其用途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54539B (zh) 一株厌氧产脂肽类表面活性剂的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09971681B (zh) 老窖梭状芽孢杆菌及其用途
CN1236053C (zh) 降解石油的细菌及其应用
CN109609382A (zh) 一种藻菌共培养促进小球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方法
CN101041811A (zh) 一种嗜热解烃的地芽孢杆菌dm-2及其用途
CN1566327A (zh)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降粘菌及应用
CN104372017A (zh) 一种提高基因工程菌异戊二烯及其衍生物产量的方法及应用
CN1076965A (zh) 新的真菌菌株及其在抗生素生产中的应用
CN1236054C (zh) 一株降解石油的细菌及其应用
CN114990028B (zh) 一种高产短链脂肪酸的丁酸梭菌及其应用
CN105219667B (zh) 用于木糖发酵制氢的菌株及制氢方法
CN1821418A (zh) 微生物法生产二羟基丙酮
CN109468250A (zh) 一种提高金银花蒸馏残液中绿原酸含量的方法
CN101063095A (zh) 一种产酸克雷伯氏菌及其应用
CN100503813C (zh) 一株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降粘菌及其应用
CN101492707B (zh) α-雄烷醇的制备及含量检测方法
CN109694829A (zh) 一种富硒酿酒酵母、富硒富番茄红素酿酒酵母及其制备方法
WO2011132511A1 (ja) 新規微生物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水素製造方法、1,3-プロパンジオール製造方法及びバイオディーゼル廃液の処理方法
CN1415744A (zh) 一种微生物驱油菌种的筛选分离方法
CN105296379A (zh) 一株假诺卡氏菌及其应用
CN109468236A (zh) 一种提高金银花蒸馏残液中总黄酮含量的方法
CN1197958C (zh) 小球诺卡氏菌菌株及其在脱除化石燃料中有机硫的应用
CN113462577B (zh) 一株突变小球藻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CN108624626A (zh) 一种生产β-苯乙醇的菌株及方法
CN108531521B (zh) 一种产不饱和脂肪酸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