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76525A - 船用滑阀 - Google Patents

船用滑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76525A
CN1576525A CNA200410063535XA CN200410063535A CN1576525A CN 1576525 A CN1576525 A CN 1576525A CN A200410063535X A CNA200410063535X A CN A200410063535XA CN 200410063535 A CN200410063535 A CN 200410063535A CN 1576525 A CN1576525 A CN 15765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valve
guiding valve
piston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6353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54558C (zh
Inventor
吉川耕造
松田芳久
久保山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b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b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27236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503052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3098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507657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0587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524878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abco Ltd filed Critical Nab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765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765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5455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54558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 F16K11/065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linearly sliding closure members
    • F16K11/07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linearly sliding closure members with cylindrical sli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4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slid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6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agnet, e.g. diaphragm valves, cutting off by means of a liquid
    • F16K31/0603Multipl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7/00Special means in or on valves or other cut-off apparatus for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operation thereof, or for enabling an alarm to be given
    • F16K37/0025Electrical or magnetic means
    • F16K37/0041Electrical or magnetic means for measuring valve para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riven Valves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在形成于阀本体(2)上的滑阀孔(10)上,连通有与泵连接的泵口(20)、与船用机器连接的促动器口(16)和与油箱连通的油箱口(24)。控制部(28)将穿插在滑阀孔(10)上的滑阀(26)从其一方的端部挤压。由活塞孔(68)和活塞(70)形成的加力装置将滑阀(26)从其另一方的端部侧挤压。通过控制部(28)对滑阀位置的控制,以此来控制泵口(20)和油箱口(24)与促动器口(16)的压力油的供给排出。在控制部(28)上,活塞(32)被滑动自如地插入在形成在阀本体上的活塞孔(30)内,压力室通过活塞(32)和活塞孔(30)被区分。向该压力室供给排出压力油的控制滑阀(58)被设置在阀本体(2)上,设有使该控制滑阀(58)移动的电磁式驱动部(66)。

Description

船用滑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对在船上使用的流体机器进行控制的船用滑阀。
背景技术
上述的船用滑阀例如用于控制向船的内燃机进行燃料供给的泵、或控制船的内燃机的排气阀。作为这样的船用滑阀的一个例子,在PCT国际公开公报WO94/29578号公报上已被公开。
在该滑阀中,在阀本体上形成滑阀孔。在该滑阀孔上设置有向压力液压缸的室内供给排出压力流体的促动器口。在滑阀孔上还设置有与流体压力源连接的泵口和与油箱连接的油箱口。滑阀被穿插在滑阀孔上、通过该滑阀切换以下两种状态,即将促动器口与泵口连接的状态和与油箱口连接的状态。在该滑阀一端的内部设置有控制部。在该控制部中,活塞被固定在压力室内,该压力室是在滑阀的一端的内部沿着其轴线方向形成的。在该压力室内,压力流体通过控制滑阀被供给排出,该控制滑阀形成在滑阀一方的端部的内部。该控制滑阀通过定位装置,在向上述压力室内供给压力流体的状态下或从上述孔内排出压力流体的状态下,被沿着滑阀的纵向移动。并且,在滑阀的另一方的端部上设置有加力装置,该加力装置通过压力流体将滑阀向另一方的端部一侧挤压。
在该滑阀上,将控制滑阀向例如滑阀的另一方的端部侧移动后,压力流体被向压力室内供给,压力室内的压力增高,滑阀向另一方的端部侧移动,在与来自加力装置的压紧力均衡的状态下,滑阀停止。同样,将控制滑阀向滑阀的一方的端部侧移动后,压力流体被从压力室内排出,压力室内的压力降低,滑阀向一方的端部侧移动,在与来自加力装置的压紧力均衡的状态下,滑阀停止。
这样构成的滑阀需要在滑阀的一方的端部内部形成压力室和控制滑阀,其制造非常麻烦。
另外,控制滑阀需要在与滑阀同样的范围内移动,其制造非常麻烦。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容易制造的船用滑阀。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船用滑阀具有阀本体。阀本体最好由例如管状部和将该管状部的两个开口部分别封闭的两个盖部形成。该本体是在例如管状部形成第一滑阀孔。上述第一滑阀孔上连通有泵口,该泵口被与流体压力源连接。上述第一滑阀孔上连通有促动器口,该促动器口被与船用机器连接,该船用机器由流体压力驱动。上述第一滑阀孔上连通有油箱口,该油箱口与油箱连通。这些口可以形成在阀本体的例如管状部上。滑阀被穿插在上述第一滑阀孔上。该滑阀最好是可以沿着连接例如上述管状部开口部的轴线滑动。控制部将该滑阀从其一方的端部侧挤压。加力装置将该滑阀从其另一方的端部侧挤压。通过上述控制部将上述滑阀控制在所需要的位置,例如通过使其进退,控制从上述泵口向上述促动器口供给压力流体或从上述促动器口向上述油箱口排出上述压力流体。在上述控制部上,第一活塞孔被形成在上述阀本体上而不是在滑阀上,第一活塞被滑动自如地插入该第一活塞孔。该第一活塞孔最好形成在例如滑阀的一方的端部侧上的盖子上,与滑阀的滑动方向(轴线方向)平行地形成。并且,第一活塞最好可以沿着第一活塞孔的纵向滑动,而且最好与滑阀的一方的端部接触。最好这些第一活塞孔和第一活塞分别设置多个。通过上述第一活塞和上述阀本体区分第一压力室。设置有向该第一压力室内供给排出上述压力流体的控制滑阀。该控制滑阀最好也设置在上述阀本体,例如滑阀的一方的端部侧的盖子上,最好可以滑动地设置在滑阀的轴线方向上。设置有使该控制滑阀移动的电磁式驱动部。该电磁式驱动部可以不与上述阀本体一体而单独设置。
在该船用滑阀上,通过电磁式驱动部使控制滑阀移动后,压力流体被向控制部的第一压力室供给排出,随之控制部的第一活塞进退,使滑阀向控制部的第一压力室的压力与加力装置的压紧力的均衡位置移动,向促动器口供给排出压力流体。该船用滑阀是,由于控制部不形成在滑阀内部,而是形成在滑阀外的阀本体上,因此,与在滑阀内形成控制部相比,加工起来容易。另外,电磁式驱动部的移动范围比滑阀的移动范围缩小。因此,电磁式驱动部上可以使用移动范围小的部件。而且,由于控制部缩小,容易进行其加工。
可以在比上述第一活塞更靠近上述阀本体的中心侧设置滑套。该滑套最好是其纵向与上述滑阀的滑动方向平行。该滑套上形成有与上述压力室连通的第一通道、与上述压力源连通的第二通道以及与上述油箱连通的第三通道。上述控制滑阀被滑动自如地插入上述滑阀内。上述控制滑阀被电磁式驱动部驱动。上述控制滑阀通过使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或第三通道连通切断,来控制向上述第一压力室供给排出上述压力流体。
通过这样的构成,穿插有控制滑阀的滑套被与第一压力室接近地设置。因此可以缩短控制滑阀和第一压力室之间的距离,滑阀的移动不会对控制滑阀的移动有大的延缓,可以降低压力流体的反应迟缓。另外,由于滑套不与阀本体一体而是单独形成、可以设置在阀本体上,因此该滑阀容易制造。
上述加力装置可以具有第二滑阀孔,该第二滑阀孔从上述滑阀的另一端部起在上述滑阀内形成。该滑阀孔最好是沿着上述滑阀的滑动方向形成。第二活塞被滑动自如地插入该第二滑阀孔、与阀本体接触。通过第二活塞,第二压力室在上述滑阀内被区分。第四通道与该第二压力室和上述压力源连通。
根据这样的构成,加力装置通过压力流体的压力产生相对滑阀的压紧力。因此,与通过例如弹簧等产生压紧力的情况相比较,由于在相同的空间内可以产生大的压紧力,因此可以用比较高的速度移动滑阀。
可以在上述滑阀和上述控制滑阀之间设置反馈弹簧。根据这样的构成,由于通过反馈弹簧可以利用压力将滑阀的移动传送到控制滑阀上,通过均衡电磁式驱动部的推力和用反馈弹簧推动滑阀的压力,来控制向压力室的供给、排出压力流体,因此可以进行高精度的控制。另外,在电磁式驱动部上可以使用移动范围小的部件,因此,可以将比例电磁线圈作为电磁式驱动部使用。以此为起因,可以使用在电磁线圈部分放入油的油浸式的部件,没有必要设置与电磁式驱动部的滑阀接触的密封件,可以降低滑动阻力和电子管噪音的同时,可以进行更高速的驱动。
并且,上述反馈弹簧的弹力与上述控制滑阀与上述滑阀之间的流动力(压力流体的流动形成的推力)相比可以有更大的选择。通过这样的构成,由于通过反馈弹簧的弹力,控制滑阀总是被挤压在电磁式驱动部,因此,没有必要使控制滑阀和电磁式驱动部的输出轴连接,只要将控制滑阀与输出轴接触即可,可以省略输出轴和控制滑阀之间的联轴器,制造起来容易。
另外,可以通过切口部和方孔形成第一通道。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以缩短加工距离,使加工变得容易,加工距离是对加工复杂的方孔进行加工所需要的距离。
另外,可以在上述滑阀上设置行程传感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行程信号和行程指示信号控制上述电磁式驱动部,行程信号是来自行程传感器的信号,例如表示滑阀的行程,行程指示信号是控制信号,例如表示通过电磁式驱动部进行的滑阀的行程。根据这样的构成,可以控制电磁式驱动部,使实际的滑阀的行程成为受到行程指示信号指示的行程,可以高精度地控制滑阀的行程。
本发明其他种类的船用滑阀具有在阀本体上形成的第一滑阀孔。与该第一滑阀孔连通的泵口被与压力源连接。与该第一滑阀孔连通的油箱口被与燃料供给的促动器连接。与第一滑阀孔连通的排气用口被与排气阀的促动器连接。与第一滑阀孔连通的油箱口被与油箱连接。这些口可以形成在例如管状部的阀本体上。滑阀被穿插在第一滑阀孔上。该滑阀最好是可以沿着连接例如上述管状部开口部的轴线滑动。泵口、油箱口、燃料用口以及排气用口最好沿着滑阀的滑动方向设置。控制部将该滑阀从其一方的端部侧挤压。加力装置将滑阀从其另一方的端部侧挤压。通过控制部将滑阀控制在所需要的位置,例如通过使其进退,来控制从泵口向燃料用或排气用口供给压力流体或从上述燃料用或排气用口向上述油箱口排出上述压力流体。在控制部上,第一活塞孔形成在阀本体上而不是在滑阀上,第一活塞被滑动自如地插入该第一活塞孔。该第一活塞孔最好形成在例如滑阀的一方的端部侧上的盖子上,与滑阀的滑动方向(轴线方向)平行。并且,第一活塞最好可以沿着第一活塞孔的纵向滑动,而且最好与滑阀的一方的端部接触。最好分别设置多个第一活塞孔和第一活塞。该控制滑阀最好也设置在上述阀本体,例如滑阀的一方的端部侧的盖子上,最好滑动自如地设置在滑阀的轴线方向上。第一压力室通过上述第一活塞和上述阀本体被区分。在该第一压力室内设置有供给排出上述压力流体的控制滑阀。设置有使该控制滑阀移动的电磁式驱动部。该电磁式驱动部可以与上述阀本体分开单独设置。设置有与该电磁式驱动部的推力对抗的滑阀还原装置和检测滑阀位置的检测装置。作为滑阀还原装置,可以使用例如弹性体,该弹性体最好是可以沿着滑阀的滑动方向伸缩。根据该检测装置的信号和控制信号,上述电磁式驱动部被控制。通过上述控制部将上述滑阀控制在所希望的位置,因此滑阀的位置被在以下位置上切换,即从上述泵口向上述燃料用口供给上述压力流体的燃料供给位置、从上述燃料用口向上述油箱口排出上述压力流体的燃料排出位置、从上述排气周口向上述油箱口供给上述压力流体的排气供给位置、从上述排气用口向上述油箱口排出上述压力流体的排气排出位置。
在该船用滑阀上,通过电磁式驱动部使控制滑阀移动后,压力流体被向控制部的第一压力室供给排出,随之控制部的第一活塞进退,使滑阀向控制部的第一压力室的压力与加力装置的压紧力均衡的位置移动,向燃料用口或排气用口供给排出压力流体。此时,通过滑阀还原装置,可以利用压力将滑阀的移动传送到控制滑阀上,由于通过使电磁式驱动部的推力与利用滑阀还原装置挤压滑阀的压力均衡,来控制向压力室供给、排出压力流体,因此可以进行高精度的控制。该船用滑阀由于控制部不形成在滑阀内部,而是与滑阀分开形成在阀本体上,因此,与在滑阀内形成控制部相比,加工起来容易。另外,电磁式驱动部的移动范围小于滑阀的移动范围。因此,电磁式驱动部上可以使用移动范围小的部件。而且,由于控制部变小,容易进行其加工。
可以在比上述第一活塞更靠近上述阀本体的中心侧设置滑套。该滑套最好是设置在阀本体的盖子上,其纵向最好与上述滑阀的滑动方向平行。该滑套上形成有与上述第一压力室连通的第一通道、与上述压力源连通的第二通道以及与上述油箱连通的第三通道。上述控制滑阀被滑动自如地插入上述滑套内。上述控制滑阀被电磁式驱动部驱动。上述控制滑阀通过使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或第三通道连通切断,来控制向上述第一压力室供给排出上述压力流体。
通过这样的构成,穿插有控制滑阀的滑套被与第一压力室接近地设置。因此,可以缩短控制滑阀和第一压力室之间的距离,滑阀的移动不会对控制滑阀的移动有大的延缓,可以降低压力流体的反应迟缓。另外,由于滑套与阀本体分开单独形成、可以设置在阀本体上,因此该滑阀容易制造。
上述加力装置可以具有第二滑阀孔,该第二滑阀孔从上述滑阀的另一端部起在上述滑阀内形成。该第二滑阀孔最好是沿着上述滑阀的滑动方向形成。第二活塞被滑动自如地插入该第二滑阀孔、与阀本体接触。通过第二活塞,第二压力室在上述滑阀内被区分。第四通道与该第二压力室和上述压力源连通。
根据这样的构成,加力装置是通过压力流体的压力产生相对滑阀的压紧力。因此,与通过例如弹簧等产生压紧力的情况相比较,由于在相同的空间内可以产生大的压紧力,因此可以用比较高的速度移动滑阀。
在上述滑阀和上述控制滑阀之间,作为滑阀还原装置,可以设置反馈弹簧。根据这样的构成,由于通过反馈弹簧可以利用压力将滑阀的移动传送到控制滑阀上,通过均衡电磁式驱动部的推力和用反馈弹簧挤压滑阀的压力,来控制向压力室的供给、排出压力流体,因此可以进行高精度的控制。另外,在电磁式驱动部上可以使用移动范围小的部件,因此,可以将比例电磁线圈作为电磁式驱动部使用。以此为起因,可以使用在电磁线圈部分放入油的油浸式的部件,没有必要设置与电磁式驱动部的滑阀接触的密封件,可以在降低滑动阻力和电子管噪音的同时进行更高速地驱动。
并且,上述反馈弹簧的弹力与上述控制滑阀与上述滑阀之间的流动力相比(压力流体的流动形成的推力)可以有更大的选择。根据这样的构成,由于通过反馈弹簧的弹力,控制滑阀总是被挤压在电磁式驱动部,因此没有必要使控制滑阀和电磁式驱动部的输出轴连接,只要将控制滑阀与输出轴接触即可,可以省略输出轴和控制滑阀之间的联轴器,制造起来容易。
另外,可以通过切口部和方孔形成第一通道。根据这样的构成,可以缩短加工距离,使加工变得容易,加工距离是对加工复杂的方孔进行加工所需要的距离。
另外,作为检测装置,可以在上述滑阀上设置行程传感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行程信号和行程指示信号控制上述电磁式驱动部,行程信号是来自行程传感器的信号,例如表示滑阀的行程,行程指示信号是控制信号,例如表示通过电磁式驱动部进行的滑阀的行程。根据这样的构成,可以控制电磁式驱动部,使实际的滑阀的行程成为受到行程指示信号指示的行程,可以高精度地控制滑阀的行程。
本发明的另一种船用滑阀具有阀本体。该阀本体上形成有滑阀孔。与该滑阀孔连通的泵口被与压力源连接。与上述滑阀孔连通的动作口与燃料供给的促动器或排气阀的促动器连接。该动作口可以分别设置燃料供给的促动器用和排气阀的促动器用。与该滑阀孔连通的油箱口被与油箱连通。滑阀被穿插在滑阀孔上。该滑阀可以沿着滑阀孔滑动。第一控制部将该滑阀从其一方的端部向另一方的端部侧挤压。第二控制部将上述滑阀从其另一方的端部向一方的端部侧挤压。在动作口与油箱口连通的中立位置上,中立装置向上述滑阀加力。中立装置最好将例如滑阀从其一端向另一端,以及从另一端向一端分别用相同的力挤压,使用压力流体或使用弹性装置。在第一控制部上,第一活塞被滑动自如地插入第一活塞孔,第一活塞孔形成在阀本体的一端侧,第一压力室通过第一活塞和阀本体被区分。根据第一活塞的滑动,第一压力室的体积被扩大、缩小。向第一压力室供给排出压力流体的第一控制滑阀被设置在例如阀本体上。使第一控制滑阀移动的第一电磁式驱动部被设置在供给位置和排出位置上,供给位置是第一压力室与泵口连通的位置,排出位置是第一压力室与油箱口连通的位置。在第二控制部上,第二活塞被滑动自如地穿插第二活塞孔,第二活塞孔形成在阀本体的另一端侧,第二压力室通过第二活塞和上述阀本体被区分。第二压力室被与泵口连接。第一和第二压力室形成了同等的受压面积。第一控制滑阀在供给位置向第一压力室供给压力流体时,从同一个泵口向第一和第二压力室供给压力流体,由于第一和第二压力室形成了同等的受压面积,因此,第一和第二活塞以相等的力将滑阀分别从两端向内侧挤压。滑阀通过中立装置被保持在中立位置上。通过利用第一电磁式驱动部将第一控制滑阀向排出位置移动,压力流体被从第一压力室排出,利用第二压力室的压力流体,第二活塞抵抗中立装置的弹压力,将滑阀从泵口切换到向动作口供给压力流体的位置。
在该船用滑阀上,由于第一控制部形成在阀本体上而不是在滑阀内,因此,与为了在滑阀内设置控制部而对其进行加工相比较,加工起来容易。另外,设置第一和第二控制部,用相同的力将滑阀向相互相反的方向挤压,由于通过向第一控制部排出压力流体使滑阀动作,因此被加压压力流体被填充到第二压力室,与向没有被加压的压力室供给压力流体、使滑阀移动相比较,流体的压缩和通道长度的影响小,可以加速该动作。
本发明的另一种形态的船用滑阀与上述形态相同,具有阀本体、滑阀孔、泵口、动作口、油箱口、滑阀、第一和第二控制部和中立装置。中立装置具有第三活塞和第四活塞。第三活塞被滑动自如地插入在阀本体一端侧形成的第三活塞孔、可以挤压滑阀。第三压力室通过该第三活塞和阀本体被区分。第四活塞被滑动自如地插入在阀本体另一端侧形成的第四活塞孔、该第四活塞可以挤压滑阀。第四压力室通过该第四活塞和阀本体被区分。第一停止器对第四活塞从中立位置向另一端侧的移动进行限制。第二停止器对第四活塞从中立位置向一端侧的移动进行限制。第三和第四压力室总是被与泵口连接,第三活塞和第四活塞相对滑阀的两端设置,第三和第四活塞形成同等的受压面积。第一和第二压力室形成同等的受压面积,通过从第一控制部的第一压力室排出压力流体,利用第二压力室的压力流体的压力,第二活塞对抗中立装置的第三活塞的弹压力,将滑阀从泵口切换到供给位置,该供给位置向动作口供给压力流体。并且,施加在第一和第二活塞上的力大于施加在第三和第四活塞上的力。向第一到第四压力室供给来自相同泵口的压力流体时,第一和第二活塞形成的受压面积大于第三和第四活塞的受压面积。
在该船用滑阀上,由于第一控制部形成在阀本体上而不是在滑阀内,因此,与为了在滑阀内设置控制部而对其进行加工相比较,加工起来容易。并且,通过向第三压力室供给压力流体,可以使滑阀还原到中立位置。这样,由于将中立装置构成为使用来自泵口的压力流体的压力的部件,因此与使用弹簧相比可以增加还原力,可以使该还原速度较快。
上述两种状态的任何一种中,可以使第一电磁式驱动部具有第一电磁线圈和第二电磁线圈,第一电磁线圈使第一控制滑阀移动到第一压力室与油箱口连通的位置,第二电磁线圈使第一控制滑阀移动到第一压力室与泵口连通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第一电磁线圈驱动第一控制滑阀后,驱动第一控制滑阀时,通过第二电磁线圈加快切换速度,同时可以缩短反应时间,该反应时间是对抗第一电磁线圈的反电动势、到第一控制滑阀开始动作的时间。因此,可以加快滑阀的切换。
另外,也可以将第一电磁线圈作为比例电磁线圈。根据这样的构成,由于可以将第一控制滑阀的位置变更到任意的位置,因此,在第一电磁线圈的动作口被连接在燃料供给促动器上时,可以控制燃料的喷射率。
本发明其他种类的船用滑阀具有阀本体。在该阀本体上形成有滑阀孔。与该滑阀孔连通的泵口被与压力源连接。与该第一滑阀孔连通的油箱口被与燃料供给的促动器连接。与滑阀孔连通的排气用口被与排气阀促动器连接。与滑阀孔连通的油箱口被与油箱连接。滑阀被穿插在滑阀孔上。第一控制部将该滑阀从其一方的端部进行挤压。第二控制部将该滑阀从其另一方的端部进行挤压。在燃料用口和排气用口与油箱口连通的中立位置上,中立装置向滑阀加力。在第一控制部上,第一活塞被滑动自如地插入第一活塞孔,第一活塞孔形成在阀本体的一端侧,第一压力室通过第一活塞和阀本体被区分。为了向该第一压力室供给排出压力流体而设置第一控制滑阀。为了使该第一控制滑阀移动而设置第一电磁式驱动部。在第二控制部上,第二活塞被滑动自如地穿插第二活塞孔,第二活塞孔形成在阀本体的另一端侧,第二压力室通过第二活塞和阀本体被区分。设置向第二压力室供给排出压力流体的第二控制滑阀。为了使该第二控制滑阀移动也设置有第二电磁式驱动部。第一电磁式驱动部具有第一电磁线圈和第二电磁线圈,第一电磁线圈使第一控制滑阀移动到第一压力室与油箱口连通的排出位置,第二电磁线圈使第一控制滑阀移动到第一压力室与泵口连通的供给位置。第二电磁式驱动部具有第三电磁线圈和第四电磁线圈,第三电磁线圈使第二控制滑阀移动到第一压力室与油箱口连通的排出位置,第四电磁线圈使第二控制滑阀移动到第二压力室与泵口连通的供给位置。该船用滑阀在燃料供给位置、排气位置和上述中立位置上进行切换,燃料供给位置是从泵口向燃料用口供给压力流体的位置,排气位置是从泵口向排气用口供给上述压力流体的位置。
在该构成中,由于第一和第二控制部形成在阀本体上而不是在滑阀内,因此,与为了在滑阀上设置控制部而对其进行加工相比较,加工起来容易。另外,在第一和第二压力室与泵口连接的状态下,通过中立装置,滑阀在中立位置,燃料用口和排气用口与油箱口连通。在该状态下,例如第一控制滑阀通过第一电磁式驱动部的第一电磁线圈被向排出位置移动时,通过来自第二控制部的控制压,滑阀滑动,燃料用口与泵口连通、被切换到燃料供给位置。排气用口与中立位置相同,保持与油箱口连通的状态。由于第一控制滑阀通过第一电磁式驱动部的第二电磁线圈被向供给位置移动,因此滑阀还原到中立位置。或在中立位置上,第二控制滑阀通过第二电磁式驱动部的第三电磁线圈被向排出位置移动时,通过来自第一控制部的控制压,滑阀滑动,排气用口被切换到与泵口连通的排气位置。燃料用口保持与油箱口连通的状态。由于第二控制滑阀通过第二电磁式驱动部的第四电磁线圈被向排出位置移动,因此滑阀还原到中立位置。这样,由于设置第一和第二电磁线圈,因此可以向供给位置和排出位置的两个位置高速驱动第一控制滑阀,可以将滑阀向燃料供给位置或中立位置高速切换。而且,由于在第一和第二电磁线圈以外另外设置第三和第四电磁线圈,因此可以向供给位置和排出位置的两个位置高速驱动第二控制滑阀,可以将滑阀向燃料供给位置或中立位置高速切换。因此,即使用一个船用滑阀驱动燃料供给促动器和排气阀促动器,也可以降低各个动作的影响、进行高速驱动。
即,为了利用电磁控制滑阀在例如燃料供给、排气和中立三个位置上进行切换,只使用一个三位置切换电磁阀的情况下,想以高速从燃料供给位置或排气位置还原到中立位置时,例如为了从燃料供给位置还原到中立位置,有可能越过中立位置而被切换到排气位置。但是,根据本发明,由于其构成是使用第一和第二电磁式驱动部,用分别的电磁线圈可以向两个位置切换控制滑阀,因此不会切换到相反一侧,可以形成高速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船用滑阀的中立状态的纵剖面正视图。
图2是在图1的船用滑阀上,促动器和泵口连接状态的纵剖面正视图。
图3是在图1的船用滑阀上,促动器和油箱口连接状态的纵剖面正视图。
图4是在图1的船用滑阀上的控制部附近的纵剖面扩大正视图。
图5是在图1的船用滑阀上的控制部附近的纵剖面侧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船用滑阀的控制部附近的纵剖面正视图。
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船用滑阀上,燃料供给用促动器和油箱口连接、排气用促动器和泵口连接状态的纵剖面正视图。
图8是表示在图7的船用滑阀上,燃料用促动器和油箱口连接、排气用促动器和泵口连接状态的纵剖面正视图。
图9是表示在图7的船用滑阀上,燃料用促动器是中立状态、排气用促动器和油箱口连接状态的纵剖面正视图。
图10是表示在图7的船用滑阀上,燃料用促动器和油箱口连接、排气用促动器和油箱口连接状态的纵剖面正视图。
图11是在图7的船用滑阀上的控制部附近的纵剖面扩大正视图。
图12是在图7的船用滑阀上的控制部附近的纵剖面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船用滑阀上的控制部附近的纵剖面侧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船用滑阀的纵剖面正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船用滑阀的横剖面图。
图16是在图15的船用滑阀的第一电磁式驱动部左侧剖面图。
图17是在图15的船用滑阀的第二电磁式驱动部右侧剖面图。
图18是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船用滑阀的横剖面图。
图19是图18的船用滑阀的纵剖面侧视图。
图20是在图18的船用滑阀的第一电磁式驱动部左侧剖面图。
图21是在图18的船用滑阀的第二电磁式驱动部右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船用滑阀是为了驱动例如向船的内燃机供给燃料的泵的滑阀,如图1所示具有阀本体2。阀本体2具有管状部4。该管状部4的两端是开放的。该两端分别被盖子6、8封闭。
在该管状部4的内部中心,沿着其纵向形成有滑阀孔10。该滑阀孔10被形成圆孔形。在该滑阀孔10的纵向的大致中央上,形成有环状槽14,该环状槽14向着外方扩大直径。该环状槽14通过形成在管状部4的促动器口16与促动器(无图示)连接。在从该环状槽14偏向盖子6一侧的位置上形成有环状槽18。该环状槽18通过在管状部4上形成的泵口20与例如压力油泵的压力源连接。在从该环状槽14偏向盖子8一侧的位置上形成有环状槽22。该环状槽22通过在管状部4上形成的油箱口24与油箱(无图示)连接。
滑阀26穿插滑阀孔10。滑阀26的轴线被设置成与滑阀孔10的轴线一致。并且,滑阀26沿着滑阀孔10的轴线方向可以滑动地形成。在该滑阀26的两端部分别形成阀体26a、26b。该阀体26a、26b形成在膨胀部。该膨胀部的直径被选定成与滑阀孔10的直径大致相同,可以使各环状槽14、18、22封闭。该阀体26a、26b之间的滑阀26部分的直径小于滑阀孔10的直径。
图1表示阀体26a封闭环状槽18、并且阀体26b封闭环状槽22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促动器上不进行例如压力油的压力流体的供给排出。
图2表示的是滑阀26从图1的状态向盖子6一侧移动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阀体26a对环状槽18的封闭一部分被解除,来自泵口20的压力油通过滑阀孔10、促动器口16向促动器供给。此时,阀体26b对环状槽22的封闭继续,促动器口16不向油箱排出压力油。在促动器口16和泵口20连接的状态下,改变滑阀26的位置,通过改变泵口20的开口状态,可以调整向促动器供给的压力油量。
图3是表示使滑阀26从图1所示的状态向盖子8一侧滑动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阀体26b对环状槽22的封闭一部分被解除,来自促动器的压力油通过促动器口16、滑阀孔10、油箱口24向油箱排出。此时,阀体26a对环状槽18的封闭继续,从泵向促动器口16不供给压力油。在促动器口16和油箱口24连接的状态下,通过改变滑阀26的位置,可以改变油箱口24的开口状态,可以调整向油箱排出的压力油量。
在作为阀本体2的一部分的盖子6上,形成有控制部28。如扩大的图4所示,控制部28具有在盖子6上形成的第一活塞孔30、30。该活塞孔30、30夹住滑阀孔10的轴线、形成在与该轴线等距离的位置。该活塞孔30、30与滑阀26的轴线平行地形成,相对滑阀26的阀体26a的一侧被开口。第一活塞32、32沿着活塞孔30、30的纵向被可以滑动地设置在这些活塞孔30、30上。活塞32、32的顶端部从上述的活塞孔30、30的开口向滑阀26侧突出,与滑阀26的阀体26a的端面接触。
这些活塞32、32的内部是从活塞孔30内部深处侧向着顶端部形成中空。在该中空部的顶端部和活塞孔30的内部深处部之间设置有例如线圈弹簧34、34的弹性体。通过这些弹簧34、34,维持活塞32、32对滑阀26的接触状态。通过这些活塞32、32的进退,这些活塞32、32的内部中空与活塞孔形成的第一压力室的容积发生变化。
在这些活塞32、32的内侧,滑套36被设置在例如位于滑阀孔10的轴线上的位置。该滑套36的两端部开口,其中心轴线被设置成与滑阀孔10的轴线一致。在该滑套36的轴线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第一通道37。如图5所示,第一通道37由方孔38、切口部40和环状槽42构成,方孔38是从滑套36的内周面只向着外方很短的距离形成的,切口部40与该方孔38连通,环状槽42是在切口部40的外方、形成在滑套36的整个外周面上。第一通道37通过形成在盖子6上的通道44与活塞孔30、30连通。
在比第一通道37更靠近滑阀孔10一侧的位置上形成有第二通道46。第二通道46由方孔48和环状槽50构成,方孔48是从滑套36的内周面向着外方,环状槽50形成在滑套36的外周面上。环状槽50虽然没有图示,通过形成在盖子6和管状部4的通道,与连接着泵的环状槽18连接。在第一通道37上的第二通道46的相反侧上形成有第三通道52。第三通道52由方孔54和环状槽56构成,方孔54是从滑套36的内周面向着外方,环状槽56形成在滑套36的整个外周面上。该环状槽56虽然没有图示,通过在盖子6和管状部4形成的通道,与连接着油箱的环状槽20连接。
在滑套36的内孔上设置有控制滑阀58。控制滑阀58的中心轴线与滑阀孔10的轴线一致。控制滑阀58在其中央部具有阀体58a。随着控制滑阀58沿着其轴线方向进退、阀体58a也移动。阀体58a在将第一通道37封闭时,由活塞32和活塞孔30构成的第一压力室被与油箱和泵完全切断。
控制滑阀58向滑阀孔10的相反侧移动时,即向盖子6一侧移动时,阀体58a也向滑阀孔10的相反侧移动,第一通道37和第二通道46连接,压力油被向作为第一压力室的一部分的活塞孔30内供给。随之活塞32、32向滑阀孔10一侧、即盖子8一侧移动。
控制滑阀58向滑阀孔10一侧移动时,即向盖子8一侧移动时,阀体58a也向盖子8一侧移动,第一通道37和第三通道52连接,在活塞孔30内的压力油被向油箱排出。随之活塞32、32向盖子6一侧移动。
根据控制滑阀58的移动量,向由活塞32和活塞孔30构成的第一压力室内进行的压力油供给状态和压力油排出状态发生变化。
在滑阀26的阀体26a的端部上形成有凹处60,在凹处60的内部深处部和控制滑阀58的滑阀孔10侧的端部之间,设置有反馈弹簧62。该反馈弹簧62是可以伸缩的物体。滑阀26向盖子8侧移动时,反馈弹簧62伸长、使控制滑阀58向盖子8一侧移动。滑阀26向盖子6一侧移动时,反馈弹簧62缩短、使控制滑阀58向盖子6一侧移动。该反馈弹簧62由例如线圈弹簧构成,其弹力被设定成大于控制滑阀58和滑套36之间的流动力。
如图1至图3所示,与控制滑阀58上的滑阀孔10相反侧的端部通过联轴器64被结合在电磁驱动部上,例如比例电磁线圈66的柱塞66a上。比例电磁线圈66可以与被供给的电流的大小成比例地任意控制柱塞66a的位置。因此,随着比例电磁线圈66的驱动,也可以任意控制控制滑阀58的位置。
在滑阀26的另一方的端部、即阀体26b侧形成有加力装置。该加力装置具有多个例如两个第二滑阀孔68。第二滑阀孔68是在滑阀26的轴线的两侧,以该轴线为对称轴,线对称地与滑阀26的轴线平行地形成。这些滑阀孔68的盖子8一侧的端部被开口,这些滑阀孔68的内部深处端部通过在滑阀26内形成的第四通道70与环状槽18结合,该环状槽18与泵口20连接。该第四通道70的形成位置被选择成,无论滑阀26向什么位置移动,都可以向第二滑阀孔68供给压力油。
在这些滑阀孔68内分别穿插第二活塞72、72。这些活塞72、72的一方的端部与形成在盖子8上的接触部74接触。这些活塞72、72是不能移动地形成,在这些活塞72的内部深处端部与滑阀孔68的内部深处端部之间形成第二压力室。由于活塞72、72不能移动,压力油被从第四通道70供给,因此由于该压力油的反力,滑阀26总是被挤压在盖子6一侧。
在盖子8的中央,设置有例如行程传感器74的位置检测装置、检测滑阀26的行程。行程信号被向无图示的比例电磁线圈66的控制装置供给,行程信号表示被检测的该行程。在该控制装置上,事先输入了行程指示信号,该行程指示信号表示想要使滑阀26移动的值,比例电磁线圈66被控制,使行程信号与行程指示信号一致。
如图1所示,在这样构成的船用滑阀上,通过滑阀26的阀体26a、26b封闭环状槽18、22,促动器口16被分别从泵口20和油箱口切断,控制滑阀58的阀体58a处于封闭第一通道37的状态。此时,在活塞孔34a内存在规定量的压力油。将该状态称为中立状态。
在该中立状态下,比例电磁线圈66的柱塞66a通过控制装置,被向盖子8一侧只移动事先设定的量。此时,控制滑阀58的阀体58a也向盖子8一侧只移动事先设定的量,第一通道37和第三通道52维持规定的开口度被连接,压力油被从活塞孔30向油箱排出。随之,活塞32只向比例电磁线圈66一侧后退对应上述开口度的量,相对滑阀26的压紧力减小,滑阀26向比例电磁线圈66一侧移动。此时,反馈弹簧62被压缩。压力油通过第四通道70向活塞72供给,但是通过滑阀26向盖子6一侧移动,第二压力室的体积增大,基于压力油的反力减小。在该反力和活塞32的压紧力均衡的位置上,滑阀26停止。
此时,如图2所示,泵口20和促动器口16以规定的开口度连接,压力油从泵口向促动器口16供给。同时,由于被压缩的反馈弹簧62为了还原到原来的状态而伸长,因此控制滑阀58被向比例电磁线圈66一侧挤压,阀体58a成为封闭第一通道37的状态。这样,活塞32的压紧力没有变化、成为一定的。因此,促动器口16与泵的连接状态被维持。
在上述中立状态下,比例电磁线圈66的柱塞66a通过控制装置被向比例电磁线圈66一侧只移动事先确定的量。此时,控制滑阀58的阀体58a也被向比例电磁线圈66一侧只移动事先确定的量,第一通道37和第二通道46维持规定的开口度被连接,压力油从泵向活塞孔34a内供给。随之活塞32以对应上述开口度的压紧力将滑阀26的阀体26a向盖子8一侧挤压。此时,反馈弹簧62伸长。随着滑阀26向盖子8一侧移动,通过活塞72和滑阀孔68形成的第二压力室的体积缩小,通过第四通道70基于向活塞72供给压力油的反力增大。滑阀26停止在该反力和活塞30形成的压紧力呈均衡的位置上。
此时如图3所示,油箱口24和促动器口16以规定的开口度连通,压力油从促动器口16向油箱排出。同时,由于伸长的反馈弹簧62要还原到原来的状态而缩小,因此控制滑阀58被向盖子8一侧牵引,阀体58a成为封闭第一通道37的状态。这样,活塞32的压紧力被维持一定,促动器口16与油箱的连接状态被维持。
在该船用滑阀上,控制部28不在滑阀26的内部,而是被设置在成为阀本体2的一部分的盖子6上。因此容易制造。特别是控制滑阀58被穿插于滑套36,由于该滑套36是与盖子8分开单独形成的,因此容易制造。另外,形成在该滑套36上的第一通道37的部分不是全部由方孔形成,而是由方孔38和切口部40形成,由于缩短了比较难制造的形成方孔38的部分的长度,因此容易制造。另外,由于将滑套36和控制滑阀58设置在活塞32和活塞孔30的附近,因此,可以快速地向活塞孔30进行压力油的供给排出,可以提高活塞30对控制滑阀58变动的反应性。上述现有的技术文献中,控制滑阀被设置在滑阀内,需要调整控制滑阀和滑阀的位置,但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为了使控制滑阀58还原到中立位置而使用反馈弹簧62,因此不需要调整滑阀26和控制滑阀58的位置
如图6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船用滑阀是不通过联轴器64而使控制滑阀58与比例电磁线圈66的柱塞66a接触。由于其他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相同部分用同一符号,省略其说明。
如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由于将反馈弹簧62的弹力设定成大于控制滑阀58和滑套36之间的流动力,因此,控制滑阀58与比例电磁线圈66的柱塞66a不连接,只是接触即可,可以省略联轴器64,容易制造。
上述两种实施方式中,将压力油作为压力流体使用,但不只限于此,也可以使用例如压缩空气作为压力流体。上述两种实施方式中,将滑阀孔68和活塞70作为加力装置使用,但不只限于此,也可以使用例如将滑阀26向盖子6一侧挤压的弹性体。另外,上述两种实施方式中,通过电磁式驱动部移动控制滑阀后,为了还原到中立位置使用了反馈弹簧62,但不仅限于反馈弹簧62,可以使用例如电磁式驱动部还原到中立位置。上述两种实施方式中,将比例电磁线圈作为电磁式驱动部使用,但不只限于此,也可以使用例如直线电动机。
由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船用滑阀是分别驱动以下促动器,即例如向船的内燃机供给燃料的泵(无图示)和从内燃机排气的排气阀,因此如图7所示,具有阀本体102。阀本体102具有管状部104。该管状部104的两端开放,该两端分别被盖子106、108封闭。
在该管状部104的内部,沿着其纵向,例如在管状部104的轴线上,滑阀孔110沿着其纵向形成。该滑阀孔110形成例如圆孔形。在从该滑阀孔110的纵向中央偏向盖子108一侧的位置上,形成有向着外方扩大直径的环状槽112。该环状槽112通过形成在管状部104上的燃料供给用促动器口114,被与燃料供给用泵连接。在从该环状槽112偏向盖子106侧的位置上形成环状槽116。该环状槽116通过形成在管状部104上的泵口118被与例如压力油泵的压力源连接。在从该环状槽116偏向盖子108一侧的位置上形成环状槽120。该环状槽120通过形成在管状部104上的排气用促动器口122,被与排气用促动器连接。即在环状槽116的两侧形成有环状槽112、120。在从该环状槽120偏向盖子106一侧的位置上以及在从该环状槽112偏向盖子108一侧的位置上分别形成环状槽124a、124b。这些环状槽124a、124b通过形成在管状部104上的油箱口125a、125b被与油箱(无图示)连接。虽然设置了两个油箱口125a、125b,也可以在管状部104内形成连接环状槽124a、124b的流体通道,可以只形成油箱口125a、125b的一方。
滑阀126被穿插在滑阀孔110上。滑阀126是其轴线被设置成与滑阀孔110的轴线一致,并且沿着滑阀孔110的轴线方向可以滑动地形成。在该滑阀126的两端部和中央部上,沿着滑阀126的纵向留有间隔地形成阀体126a、126b、126c。该阀体126a、126b、126c形成在膨胀部上,该膨胀部是为了可以封闭各环状槽112、116、120、124a、124b,而直径被扩大成与滑阀孔110的直径大致相同。这些阀体126a、126b、126c之间部分的直径小于滑阀孔10的直径。
图7表示以下状态,即阀体126a使环状槽124b和环状槽112连通;阀体126b虽然使环状槽112和环状槽116封闭,却使环状槽116和环状槽120连通;阀体126c使环状槽124a封闭。在该状态下,例如压力油的压力流体被从燃料供给泵向油箱排出,而向排气阀进行压力油的供给。通过沿着滑阀126的纵向变换滑阀126的位置,通过变换环状槽116的开口状态,可以调整向排气阀供给的压力油量,同样通过变换环状槽124b的开口状态,可以调整从燃料供给用泵排出的压力油量。
图8所示的是滑阀126从图7的状态向盖子106一侧移动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环状槽116通过阀体126b被完全封闭,停止向环状槽112、120供给压力油。因此,不向燃料供给用泵和排气阀进行压力油的供给。而且,与图7相比,虽然开口状态变得狭小,但阀体126a使环状槽112和环状槽124b连通,从燃料供给用泵向油箱的压力油的供给继续。并且,阀体126c解除环状槽124b的封闭,使环状槽120和环状槽124a连通。因此,压力油被从排气阀向油箱排出。
图9所示的是将滑阀126从图8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盖子106侧滑动的状态。该状态下,环状槽124b被阀体126a完全封闭。因此,从燃料供给用泵进行的压力油的排出停止。而且,通过阀体126b而形成的环状槽116的封闭继续。因此,不向燃料供给用泵和排气阀进行压力油的供给。并且,由于阀体126c使环状槽124a的开口度大于图8所示的状态,因此,压力油从排气阀的排出量多于图8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变换滑阀126的位置,可以使油箱口124a的开口状态发生变化,可以调整从排气阀向油箱排出的压力油量。
图10进一步表示将滑阀126进一步向盖子106一侧移动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阀体126a使环状槽124b完全封闭,阀体126b将环状槽112和116连通。因此,压力油被向燃料供给用促动器供给。此时,阀体126b使环状槽116和环状槽120成为非连通状态,阀体126c使环状槽120和124a连通。此时的环状槽124a的开口度大于图9所示的状态。因此,从排气阀向油箱排出的压力油多于图9所示的状态。
在作为阀本体102的一部分的盖子106上形成控制部128。如图11的扩大图所示,控制部128具有在盖子106侧上形成的第一活塞孔130、130。这些活塞孔130、130夹着滑阀孔110的轴线,形成在与该轴线等距离的位置上。这些活塞孔130、130与滑阀126的轴线平行地形成,与滑阀126的阀体126c的相对侧被开口。在这些活塞孔130、130上,第一活塞132、132被沿着活塞孔130、130的纵向可以滑动地设置。活塞132、132的顶端部从上述的活塞孔130、130的开口向滑阀126侧突出,与滑阀126的阀体126c的端面接触。
在这些活塞132、132的内部,从活塞孔130的内部深处侧到顶端侧形成中空。在中空部的顶端部和活塞孔130的内部深处部之间设置例如线圈弹簧134、134的弹性体,维持活塞132、132对滑阀126的接触状态。通过该活塞132、132的进退,由该活塞132、132的内部中空和活塞孔130形成的第一压力室的容积发生变化。
在这些活塞132、132的内侧设置滑套136使之位于例如滑阀孔110的轴线上的位置。该滑套136被设置成,其两端部开口,其中心轴线与滑阀孔110的轴线一致。在该滑套136的轴线方向大致中央形成第一通道137。如图12所示,第一通道137由方孔138、切口部140和环状槽142构成,方孔138是从滑套136的内周面向着外方很短的距离形成的,切口部140与该方孔138连通,环状槽142是在切口部140的外方、形成在滑套136的整个外周面上。第一通道137通过形成在盖子106上的通道144与活塞孔130、130连通。
在比该第一通道137更靠近滑阀孔110一侧的位置上形成有第二通道146。第二通道146由方孔148和环状槽150构成,方孔148是从滑套136的内周面向着外方,环状槽150形成在滑套136的外周面上。环状槽150虽然没有图示,但通过在盖子106和管状部104上形成的通道,与连接着泵的环状槽116连接。在与第一通道137的第二通道146的相反侧上形成有第三通道152。第三通道152由方孔154和环状槽156构成,方孔154是从滑套136的内周面向着外方,环状槽156形成在滑套136的整个外周面上。该环状槽156虽然没有图示,但通过在盖子106和管状部104形成的通道,与连接着油箱的环状槽124a连接。
在滑套136的内孔上设置有控制滑阀158,控制滑阀158的中心轴线与滑阀孔110的轴线一致。控制滑阀158在其中央部具有阀体158a。随着控制滑阀158沿着其轴线方向进退、阀体158a也移动。阀体158a将第一通道137封闭时,由活塞132和活塞孔130构成的第一压力室被与油箱和泵完全切断。
控制滑阀158向滑阀孔110的相反侧移动时,即向盖子106一侧移动时,阀体158a也向滑阀孔110的相反侧移动,第一通道137和第二通道146连接,压力油被向作为第一压力室的一部分的活塞孔130内供给。随之活塞132、132向滑阀孔110一侧、即盖子108一侧移动。
控制滑阀158向滑阀孔110一侧移动时,即向盖子108一侧移动时,阀体158a也向盖子108一侧移动,第一通道137和第三通道152连接,在活塞孔130内的压力油被向油箱排出。随之活塞132、132向盖子106一侧移动。
根据控制滑阀158的移动量,向由活塞孔130和活塞132构成的第一压力室内进行的压力油的供给状态和压力油的排出状态发生变化。
在滑阀126的阀体126a的端部上形成有凹处160,在凹处160的内部深处部和控制滑阀158的滑阀孔110一侧的端部之间,设置有例如反馈弹簧162的还原装置。该反馈弹簧162可以伸缩。滑阀126向盖子108一侧移动时,反馈弹簧162伸长、使控制滑阀158向盖子108一侧移动。滑阀126向盖子106侧移动时,反馈弹簧162缩短、使控制滑阀158向盖子106一侧移动。该反馈弹簧162由例如线圈弹簧构成,其弹力被设定成大于控制滑阀158和滑套136之间的流动力。
如图7至图10所示,与控制滑阀158上的滑阀孔110相反侧的端部通过联轴器164被结合在电磁式驱动部上,例如比例电磁线圈166的柱塞166a上。比例电磁线圈166可以与被供给的电流的大小成比例地任意控制柱塞166a的位置。因此,随着比例电磁线圈166的驱动,也可以任意控制控制滑阀158的位置。
在滑阀126的另一方的端部、即阀体126a一侧形成有加力装置。该加力装置具有多个例如两个第二滑阀孔168。第二滑阀孔168是在滑阀126轴线的两侧、以该轴线为对称轴,线对称地与滑阀126的轴线平行地形成。这些滑阀孔168的盖子108一侧的端部被开口,这些滑阀孔168的内部深处端部通过在滑阀126内形成的第四通道170与环状槽116结合,该环状槽116与泵口118连接。该第四通道170的形成位置被选择成,无论滑阀126向什么位置移动,都可以向第二滑阀孔168供给压力油。
在这些滑阀孔168内分别穿插第二活塞172、172。这些活塞172、172的一方的端部与盖子108接触。这些活塞172、172是不能移动地形成,在这些活塞172的内部深处端部与滑阀孔168的内部深处端部之间形成第二压力室。由于活塞172、172不能移动,压力油被从第四通道170供给,因此由于该压力油的反力,滑阀126总是被挤压在盖子106一侧。
在盖子108的中央,设置有例如行程传感器174的位置检测装置来检测滑阀126的行程。行程信号被向无图示的比例电磁线圈166的控制装置供给,行程信号表示被检测出的行程。在该控制装置上,事先输入了行程指示信号,该行程指示信号表示想要使滑阀126移动的值,比例电磁线圈166被控制,使行程信号与行程指示信号一致。
在这样构成的船用滑阀上,如图9所示,通过滑阀126的阀体126a、126b封闭环状槽116、124b,燃料供给用促动器口114被与泵口118和油箱口125b分别切断,阀体126c将与泵口125a连接的环状槽124a的一部分封闭,使排气用促动器口122与泵口125a连通,控制滑阀158的阀体158a处于封闭第一通道137的状态。此时,在活塞孔130内存在规定量的压力油。将该状态称为中立状态。
在该中立状态下,比例电磁线圈166的柱塞166a通过控制装置,被向盖子108一侧只移动事先设定的量。此时,控制滑阀158的阀体158a也只向盖子108一侧移动事先设定的量,第一通道137和第三通道152维持规定的开口度被连接,压力油被从活塞孔130向油箱排出。随之,活塞132只向比例电磁线圈166一侧后退对应上述开口度的量,相对滑阀126的压紧力减小,滑阀126向比例电磁线圈166一侧移动。此时,反馈弹簧162被压缩。压力油通过第四通道170向活塞172供给,但是由于滑阀126向盖子106一侧移动,第二压力室的体积增大,基于压力油的反力减小。滑阀126停止在该反力和活塞132的压紧力呈均衡的位置上。
此时,如图10所示,环状槽116和环状槽112以规定的开口度连接,环状槽116被连接在泵口118上,环状槽112被连接在燃料供给用促动器口114上,压力油被从泵口118向燃料用促动器口114供给。另外,此时阀体126c对环状槽124a形成的封闭缩小,比图9的状态多的压力油被从排气用促动器口122向油箱口125a排出。同时,由于被压缩的反馈弹簧162要还原到原来的状态而伸长,因此控制滑阀158被向比例电磁线圈166一侧挤压,阀体158a成为封闭第一通道137的状态。这样,活塞132的压紧力是一定的、没有变化。因此,图10的状态被维持,即压力油被向燃料用促动器口114供给,大量的压力油被从排气用促动器口排出。
比例电磁线圈166的柱塞166a通过控制装置被从该图10的状态向盖子106一侧只移动事先确定的量。此时,控制滑阀158的阀体158a也被向盖子106一侧只移动事先确定的量,第一通道137和第二通道146维持规定的开口度被连接,压力油被向活塞孔130内供给。随之活塞132向滑阀孔110一侧移动。此时,反馈弹簧162伸长。虽然压力油通过第四通道被向活塞172供给,由于滑阀126向盖子108一侧移动,第二压力室的体积缩小,基于压力油的反力增大。滑阀126停止在该反力和活塞132的压力呈均衡的位置上。此时,阀体126a将环状槽124b封闭,阀体126b将环状槽116封闭,阀体126c使环状槽124a的开口度变窄,成为图9的状态。此时,由于伸长的反馈弹簧162要还原到原来的状态而缩小,因此控制滑阀158被向盖子108一侧挤压,阀体158a成为封闭第一通道的状态。这样,活塞132的压紧力是一定的、没有变化,因此,图9的状态被维持,即压力油向燃料用促动器口的供给停止,从排气用促动器口122排出少量的压力油。
在该状态下,比例电磁线圈166的柱塞166a通过控制装置被向盖子108一侧进一步移动事先确定的量。此时,如图8所示,与上述相同地,滑阀126向盖子108一侧移动,阀体126a将环状槽124b的一部分打开,阀体126b将环状槽116封闭,阀体126c使环状槽124a的开口度形成比图9的状态窄的状态。这样,压力油从燃料供给用促动器口114向油箱口124b排出,并且,从排气用促动器口122排出比图9量少的压力油。由于此时的控制部128的活塞132等的动作与上述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在图8的状态下,比例电磁线圈166的柱塞166a通过控制装置被向盖子108一侧只移动事先确定的量,与上述相同,滑阀126向盖子108一侧移动,如图7所示,由阀体126a形成的环状槽124b的封闭度变窄,即环状槽124b的开口度变宽,阀体126b虽然使环状槽112和环状槽116封闭,但使环状槽116和环状槽120连通,阀体126a使环状槽124a封闭。这样,从燃料供给用促动器口114向燃料油箱口124b的压力油的排出量多于图8的状态,并且,压力油开始从泵口118开始向排气用促动器122供给。由于此时的控制部128的活塞132等的动作与上述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在图7的状态下,比例电磁线圈166的柱塞166a通过控制装置被向盖子106一侧只移动事先确定的量,与上述相同,滑阀126向盖子106一侧移动,如图8所示,阀体126a使环状槽124b的封闭状态变大,并且阀体126b使环状槽116封闭,阀体126c解除环状槽124a的封闭。这样,从燃料供给用促动器口114向燃料油箱口124b的压力油的排出量减少,并且,开始从排气用促动器122向泵口125a的排出。由于此时的控制部128的活塞132等的动作与上述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在该图8的状态下,比例电磁线圈166的柱塞166a通过控制装置被向盖子106一侧只移动事先确定的量,与上述相同,滑阀126向盖子106一侧移动,还原到图9所示的状态。以下重复相同的动作。
在该船用滑阀上,控制部128不在滑阀126的内部,而是被设置在成为阀本体102的一部分的盖子106上。因此容易制造。特别是控制滑阀158被穿插在滑套136上,由于该滑套136是与盖子108分开而单独形成的,因此容易制造。另外,形成在该滑套136上的第一通道137的部分不是全部由方孔形成,而是由方孔138和切口部140形成,由于缩短了比较难制造的方孔138形成的部分的长度,因此容易制造。另外,由于将滑套136和控制滑阀158设置在活塞132和活塞孔130的附近,因此,可以向活塞孔130快速地进行压力油的供给排出。可以提高活塞孔130对控制滑阀158的活动的反应性。在上述现有的技术文献中,控制滑阀被设置在滑阀内,需要调整控制滑阀和滑阀的位置,而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控制滑阀158还原到中立位置而使用反馈弹簧162,因此不需要调整滑阀126和控制滑阀158的位置。
如图13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船用滑阀不通过联轴器164而直接将控制滑阀158与比例电磁线圈166的柱塞166a接触。由于其他构成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相同部分用同一符号,省略其说明。
如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由于将反馈弹簧162的弹力设定成大于控制滑阀158和滑套136之间的流动力,因此,控制滑阀158与比例电磁线圈166的柱塞166a不连接,只是接触即可,可以省略联轴器164,容易制造。
如图14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船用滑阀是去掉滑阀126的阀体126c的端部的一部分,在盖子106上将袋状部190接近滑套136地设置,用来覆盖滑套136上的阀体126c侧的端部,在该袋状部190的内部和滑套136之间设置反馈弹簧162a。根据这样的构成,可以使用短的反馈弹簧162a,可以减少反馈弹簧162a的设置空间。
在上述第三至第五实施方式中,将压力油作为压力流体使用,但不只限于此,也可以使用例如压缩空气作为压力流体。上述第三至第五实施方式中,将滑阀孔168和活塞170作为加力装置使用,但不只限于此,也可以使用例如滑阀126作为向盖子106一侧挤压的弹性体。另外,上述第三至第五实施方式中,将比例电磁线圈作为电磁式驱动部使用,但不只限于此,也可以使用例如直线电动机。
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船用滑阀是用一个驱动以下促动器,即例如向船的内燃机供给燃料的促动器,例如燃料促动器(无图示),和使从内燃机排气的排气阀运转的排气阀促动器。
如图15所示,该船用滑阀具有阀本体202。该阀本体202具有外壳204和盖子206、208,盖子206、208被设置在该外壳204的两端。
在外壳204的内部,沿着其纵向,从一端部到另一端部形成滑阀孔210。该滑阀孔210在外壳204的两端开口。该滑阀孔210形成圆孔。在从该滑阀孔210的纵向的大致中央偏向盖子208侧的位置上形成环状槽212。该环状槽212通过将滑阀孔210的直径扩大形成。该环状槽212通过形成在外壳204上的动作口,例如排气用促动器口222与排气阀促动器连接。
在从该环状槽212偏向盖子206一侧的大致中央的位置上,与环状槽212同样地形成环状槽216。该环状槽216通过形成在外壳204上的泵口218,与压力源、压力油泵(无图示)连接。
在从环状槽216偏向盖子208一侧的位置上,与环状槽212同样地形成环状槽220。该环状槽220通过形成在外壳204上的动作口,例如燃料供给用促动器口214与燃料供给的促动器连接。
这样,在环状槽216的两侧形成有环状槽212、220。在从该环状槽220向盖子206一侧靠近的位置上以及在从该环状槽212向盖子208一侧靠近的位置上分别形成环状槽224a、224b。这些环状槽224a、224b通过形成在外壳204上的油箱口226a、226b被与油箱(无图示)连接。虽然形成了两个油箱口226a、226b,也可以形成将环状槽224a、224b与外壳204连接的流体通道,可以只形成油箱口226a、226b的一方。
滑阀228被穿插在滑阀孔210上。滑阀228是其轴线被设置成与滑阀孔210的轴线一致,并且沿着滑阀孔210的轴线方向可以滑动地形成。在该滑阀228的两端部和中央部上,沿着滑阀228的纵向留有间隔地形成大径部228a、228b、228c。这些大径部228a、228b、228c可以封闭各环状槽212、216、220、224a、224b地形成。这些直径与滑阀孔210的直径大致相同。这些大径部228a、228b、228c之间的滑阀28的部分的直径小于滑阀孔210的直径。另外,在以下的面上分别形成切口230a、230b、230c、230d,即面对大径部228a的大径部228b侧的面、面对大径部228b的大径部228a、228c侧的面、面对大径部的228c的大径部228b侧的面。
图15表示滑阀228是在中立状态的滑阀,因此,环状槽216完全被大径部228b封闭。环状槽212和环状槽224b通过切口230a连通。环状槽220和环状槽224a通过切口230d连通。在该状态下,压力油不从泵向环状槽212、220供给,并且,燃料供给的促动器和排气阀促动器与油箱连通。
滑阀228从图15所示的中立状态向盖子206侧(图15的右侧)移动后,首先大径部228a将环状槽212和环状槽224b之间封闭,排气用促动器口222和油箱226b被切断。然后环状槽212和216连通,压力油从泵口218向排气用促动器口222供给。并且,环状槽224a和环状槽220的连通状态被维持,燃料供给用促动器口214和油箱口226a的连通状态被维持。即船用滑阀在排气位置。
滑阀228从图15所示的中立状态向盖子208侧(图15的左侧)移动后,首先大径部228c将环状槽220和环状槽224a之间封闭,燃料供给用促动器口214和油箱口226a被切断。然后环状槽220和216连通,压力油从泵口218向燃料供给用促动器口214供给。并且,环状槽224b和环状槽216的连通状态被维持,排气用促动器口222和油箱口226a的连通状态被维持。即船用滑阀在燃料供给位置。
为了维持图15所示的中立状态,中立装置232a、232b被设置在该滑阀上。中立装置232a、232b被设置在位于滑阀228两端部的排泄孔234a、234b上。排泄孔234a、234b分别跨在外壳204的两端部和盖子206、208上形成。中立装置232a、232b具有分别穿插在滑阀228的两端部的弹簧支架236a、236b。这些弹簧支架236a、236b的外径大于滑阀的两端部地形成。与形成在滑阀孔210的外周部的台阶部接触。这些弹簧支架236a、236b通过例如线圈弹簧238a、238b的弹性装置,被分别向滑阀228的中央侧挤压,弹性装置是被设置在滑阀228的两端部和排泄孔234a、234b的盖子206、208的面之间。这些线圈弹簧238a、238b具有同等的压紧力。通过相互面向相反方向的线圈弹簧238a、238b的压紧力,滑阀228被挤压。弹簧支架236a、236b由于与上述台阶部接触,向滑阀228的中央侧的移动被限制,因此,滑阀228停止在图15所示的位置,维持中立位置。
在盖子206、208上设置有为了驱动滑阀228的第一控制部240b和第二控制部240a。第一控制部240b被设置在作为阀本体202的一部分的盖子208上,具有为了与滑阀孔210连通而形成的第一活塞孔242b。该第一活塞孔242b的构成是沿着滑阀228的纵向,与滑阀228的轴线一致。在该第一活塞孔242b上,穿插有第一活塞244b,使顶部与滑阀228的盖子208一侧的端部接触。该第一活塞244b可以在第一活塞孔242b的纵向上滑动。第一压力室246b被区分在该第一活塞244b的后端部的后方的第一活塞孔242b的部分上。在该第一压力室246b内,设置有例如线圈弹簧248a的弹性装置,该弹性装置保持第一活塞244b与滑阀228接触的状态。
在盖子206上同样设置有第二控制部240a。第二控制部240a与第一控制部240b是相同的构成。因此,第二控制部240a的各个构成元件的符号是将所对应的第一控制部240b的构成元件的符号的最后位的b换成a,省略其说明。这样,第一和第二控制部240b、240a是相同的构成。并且,第一活塞244b和第二活塞244a的受压面积相同。
在第一控制部240b的第一压力室246b上,通过设置在盖子208一侧方的第一控制滑阀250b,控制压力油被供给排出。如图16所示,第一控制滑阀250b具有滑阀孔252b。在该滑阀孔252b的中央形成第二压力室口254b。该第二压力室口254b通过形成在盖子206内的控制流体通道256b,与第一控制部240b的第一压力室246b连通。
在滑阀孔252b上,泵口258b和油箱口260b形成在第一压力室口254b的两侧。如图15所示,泵口256b通过形成在盖子208和外壳204上的泵通道262a,与外壳204的环状槽216(与泵口218连接)连通。如图15所示,油箱口260b通过形成在盖子208和外壳204上的油箱通道264b,与外壳204的环状槽220(与油箱口226b连接)连通。
第一控制滑阀265b被穿插在滑阀孔252b上,可以在滑阀孔252b的纵向上滑动。在第一控制滑阀265b上,在其两端形成有两个大径部266b、268b。大径部266b是可以切断泵口258b和第二压力室口254b地形成。大径部266b是可以切断第二压力室口254b和油箱口260b地形成。第一控制滑阀250b可以是供给位置和排出位置之中任何一个的状态,供给位置是泵口258b和第二压力室口254b连通,切断第二压力室口254a和油箱口260a,排出位置是切断泵口258a和第二压力室口254a,大径部268b连通第二压力室口254b和油箱口260b。
在第一控制滑阀265b的两端上分别安装有第一电磁阀驱动装置,该第一电磁阀驱动装置具有第一和第二电磁线圈270b、272b。在第二电磁线圈272b被去磁的状态下,如果第三电磁线圈270a被励磁,第一控制滑阀265b向排出状态移动,如果第一电磁线圈270b被去磁,第二电磁线圈272b被励磁,第一控制滑阀265b则向供给位置移动。并且,在第一和第二电磁线圈270b、272b都被去磁的状态下,利用弹簧保持在供给位置。
在供给位置上,控制压力油通过泵口258b、第二压力室口254b和控制流体通道256b被向第二压力室246b供给,将第一活塞244b挤压在滑阀228一侧上。在排出位置上,第一压力室246b内的控制压力油通过控制流体通道256b和第二压力室口254b流向油箱口260b,将第一活塞244b挤压在滑阀228一侧上的压紧力消失。并且,第一活塞244b的受压面积被选择,使该压紧力大于中立装置232b的线圈弹簧238b形成的压紧力。
在第二控制部240a的第二压力室246a上,如图17所示,压力油通过设置在盖子206侧方的第二控制滑阀250a被供给排出。该第二控制滑阀250a和第二电磁式驱动部与第一控制滑阀250b和第一电磁式驱动部是相同的构成,第二控制滑阀250a的各个构成元件的符号是将所对应的第一控制滑阀250b的构成元件的符号的最后位的b换成a,省略其说明。
由于第一控制部240b和第二控制部240a的受压面积大致相同地形成,因此,第一和第二控制滑阀250b、250a在供给位置时,第一和第二活塞244b、244a被以同样的压紧力向着内侧挤压。
在这样构成的船用滑阀中,第一和第二控制滑阀250b、250a都在供给位置的状态时,同样压力的控制压力油被从泵口218分别向第一和第二压力室246b、246a供给,通过由该控制压决定的相等的压紧力,第一和第二活塞244b、244a被向着滑阀228的中央侧挤压。因此,通过中立装置232a、232b的作用,滑阀228在图15所示的中立位置。即燃料供给用促动器214与油箱口226b连通,排气用促动器222与油箱口226a连通。
在该状态下,第一控制滑阀250b被第一电磁线圈270a切换到排出位置时,第一压力室246b的控制压力油被排出,第一活塞244b的压紧力消失。这样,第二活塞244a的压紧力对抗中立装置232b的线圈弹簧238b的压紧力,使滑阀228向盖子208一侧移动。这样,滑阀228被切换到燃料供给装置,燃料供给的促动器被驱动。从该状态还原到中立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电磁线圈270b被去磁,第二电磁线圈272b被励磁,第一控制滑阀250b被切换到供给位置。这样,控制压力油被向第一压力室246b供给,在第一活塞244b上产生与第二活塞244a的压紧力相同的压紧力,通过中立装置232b的弹簧238b的弹力,滑阀228还原到中立位置。
同样,在控制压力油被向第一和第二压力室244b、244a供给的状态下,第二控制滑阀250a被切换到排出位置时,滑阀228向盖子6侧移动,成为排气位置。这样,排气阀被驱动。第二控制滑阀250a被从该状态切换到排出位置时,滑阀228还原到中立位置。
并且,第一和第二控制滑阀250b、250a的排泄孔274a、274b通过排泄通道276a、276b与阀本体202的排泄孔234a、234b连通。排泄孔234a、234b与形成在阀本体202上的排泄孔278a、278b连通。
在该船用滑阀上,滑阀228的中立位置与燃料供给位置的切换、中立位置与排气位置的切换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即向滑阀228的两端均等地供给控制压力油、使力量均衡,或排出一方的控制压力油、使力量不均衡。通过该构成,由于被加压的压力流体向第二压力室填充,与向没有被加压的压力室供给压力流体而使滑阀移动的情况相比较,受流体压缩或通道长度的影响少,可以高速地进行切换动作。并且,由于第一和第二控制部240b、240a主要设置在作为阀本体202的一部分的盖子208、206上,因此,与设置在滑阀内的情况相比较,容易进行加工。另外,由于控制压的供给排出的切换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即对分别设置在一个控制滑阀上的两个线圈弹簧中的一个进行励磁,而对另一个进行去磁,或对一个进行去磁,而对另一个进行励磁,因此控制部的动作可以高速地进行。
参照图18至图21,就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船用滑阀进行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的船用滑阀与第六实施方式的船用滑阀相比较,第一和第二控制部400b、400a和中立装置320b、320a的构成不同。其他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船用滑阀相同,因此相同部分用同一符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20所示,该船用滑阀的第一控制部400b是将两个第一活塞孔420b沿着滑阀228的轴线方向,在轴线的两侧对称地形成。第一活塞440b被可以滑动地穿插在第一活塞孔420b上,在第一活塞440b的背后形成第一压力室460b,线圈弹簧480b被设置在第一压力室460b上。第一压力室460b通过控制压通道256a与第一滑阀250b的第一压力室口254a连通。第二控制部400a与该第一控制部400b同样地构成。对第二控制部400a的构成元件,将与其对应的第一控制部400b的构成元件的末尾的字母换成a,省略其说明。
如图19所示,中立装置320b具有形成在盖子208上的两个第三活塞孔322b。该第三活塞孔322b沿着滑阀228的轴线的纵向、在其两端相对轴线对称地形成。并且,如图20所示,第三活塞孔322b被如下地设置,即将第一控制部400b的第一活塞孔420b相互连接的直线与将第三活塞孔322b相互连接的直线直交,并且从轴到各第二和第四活塞孔322b、420b的距离大致相等。如图21所示,第三活塞孔322b的顶端在排泄孔34b上开口。
第三活塞324b被分别穿插在这些第三活塞孔322b上,其顶端与滑阀228的端部接触。第三活塞室326b被区分在比这些第三活塞孔322b上的第三活塞324b的后部更后方的部分上。在第三活塞324b的后部,第一停止器328b被一体形成。这些第一停止器328b可以与形成在第三活塞室326b的顶端侧的台阶部接触。这些第一停止器328b是限制第三活塞324b向滑阀孔210侧的移动范围,防止第三活塞326b越过中立位置将滑阀228挤压在盖子208一侧。第三活塞室326b被例如线圈弹簧330b的弹性装置挤压在滑阀孔210一侧。第三活塞室326b通过如图20所示的泵通道262b与泵口216连接。这样,由于两个第三活塞324b和两个第一活塞420b被以滑阀228的轴为对称轴地设置,因此,在滑阀228上其径向方向的力不起作用。
在盖子206一侧也同样设置中立装置320a。由于中立装置320a与中立装置320b是相同的构成,因此,对中立装置320b的构成元件用将同一符号的末尾的字母换成a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中立装置320a、320b与第三和第四活塞324b、324a有大致相同的受压面积。并且,压力油被向第一和第二控制部400b、400a供给时,第三和第四活塞324b、324a的受压面积被选择,使第一和第二活塞324b、324a的压紧力大于第四和第三控制室336a、336b的压紧力。并且,在滑阀28的轴线上形成贯通孔500,其两端分别与排泄孔234a、234b连通。这样,排泄孔234a、234b的容积减少时,油从排泄口278a、278b向排泄孔234a、234b流出或流入,同时,由于油通过贯通孔500流出或流入,因此,可以降低滑阀28移动时的油的流过阻力。
这样构成的船用滑阀也与第六实施方式的船用滑阀相同,通过对第一到第四电磁线圈270a、270b、272a、272b进行励磁、去磁,可以将滑阀228在燃料供给位置、排出位置进行切换。并且,从燃料供给位置向中立位置还原时,将第一电磁线圈270b去磁的同时,将第二电磁线圈272b励磁。第一控制滑阀265b从压排出位置切换到压供给位置。由于控制压被向第一压力室460b供给,第一活塞440b用与第二活塞440a相等的压紧力压住滑阀228,因此,第一活塞440b的压紧力和第二活塞440a的压紧力均衡。因此,滑阀228通过第三活塞324b的压紧力向中立位置侧移动。此时,由于通过第二停止器328a,第四活塞324a向盖子208一侧的移动被限制,因此不对滑阀228起作用。滑阀228还原到中立位置后,滑阀228与第四活塞324a接触,第三活塞324b和第四活塞324a的压紧力均衡,滑阀228被保持在中立位置。并且,从排气位置向中立位置还原时也同样地进行。
在本实施方式的船用滑阀中,由于对一个控制部的切换使用两个电磁式电磁线圈,因此,可以高速地进行控制部的切换,随之也可以高速地进行滑阀的切换。另外,为了切换控制部的控制滑阀被设置在控制部附近,因此可以缩短到控制部的距离。这样可以更加高速地切换控制部。并且,为了驱动两个控制部所需要的电磁式电磁线圈可以使用两个位置的阀,因此,可以提供便宜的、可以高速切换的船用滑阀。
在上述的第六和第七实施方式中,作为动作口,设置了燃料供给用促动器口214和排气用促动器口222,也可以只设置任何一方的口。这种情况下,不需要滑阀的任何一方的控制部和控制滑阀,取而代之,直接从泵口向压力室供给压力油。另外,在上述的第六和第七实施方式中,对第一电磁线圈使用了通过励磁和去磁而取得两个位置的部件,取而代之,可以使用比例电磁线圈,该比例电磁线圈可以使控制滑阀的位置在任意的位置上变化。这种情况下,将泵口连接在燃料促动器口上时,由于可以任意地调整燃料促动器口和泵口的连通状态,因此,可以控制燃料促动器的燃料喷射率。

Claims (19)

1.一种船用滑阀,具有:
形成在阀本体上的第一滑阀孔,
与该第一滑阀孔连通、与压力源连接的泵口,
与上述第一滑阀孔连通、与船用机器连接促动器口,
与上述第一滑阀孔连通、与油箱连通的油箱口,
穿插在上述第一滑阀孔中的滑阀,
将滑阀从其一方的端部侧挤压的控制部,和
将滑阀从其另一方的端部侧挤压的加力装置,
通过利用上述控制部将上述滑阀控制在所希望的位置,来控制从上述泵口向上述促动器口供给压力流体或从上述促动器口向上述油箱口排出上述压力流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控制部,第一活塞被滑动自如地插入形成在上述阀本体上的第一活塞孔上,第一压力室通过上述第一活塞和上述阀本体被区分,设置有向该第一压力室供给排出上述压力流体的控制滑阀,设置使该控制滑阀移动的电磁式驱动部,设置与该电磁式驱动部的推力对抗的滑阀还原装置,设置检测滑阀位置的检测装置,根据该检测装置的信号和控制信号控制上述电磁式驱动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用滑阀,其特征在于,在比上述第一活塞更靠近上述阀本体的中心侧设置滑套,在该滑套上形成有与上述第一压力室连通的第一通道、与上述压力源连通的第二通道以及与上述油箱连通的第三通道,将上述控制滑阀滑动自如地插入上述滑套内,利用上述控制滑阀的滑动,使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或第三通道连通切断,以此来控制向上述压力室供给排出上述压力流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船用滑阀,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力装置由第二滑阀孔、第二活塞、第二压力室和第四通道构成,该第二滑阀孔从上述滑阀的另一端部起在上述滑阀内形成;该第二活塞插入该第二滑阀孔、与阀本体接触;该第二压力室通过第二活塞在上述滑阀内区分;该第四通道连通该第二压力室和上述压力源。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船用滑阀,其特征在于,上述滑阀还原装置是在上述滑阀和上述控制滑阀之间设置反馈弹簧,上述电磁式驱动部是比例电磁线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船用滑阀,其特征在于,上述反馈弹簧的弹力大于上述控制滑阀与上述滑阀之间的流动力。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用滑阀,其特征在于,第一通道由切口部和方孔形成。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船用滑阀,其特征在于,上述检测装置是在上述滑阀上设置的行程传感器,根据来自该行程传感器的信号和控制信号,控制上述电磁式驱动部。
8.一种船用滑阀,具有:
形成在阀本体上的第一滑阀孔,
与该第一滑阀孔连通、与压力源连接的泵口,
与该第一滑阀孔连通、与燃料供给的促动器连接的燃料用口,
与该第一滑阀孔连通、与排气阀的促动器连接的排气用口,
与上述第一滑阀孔连通、与油箱连通的油箱口,
穿插在上述第一滑阀孔中的滑阀,
将滑阀从其一方的端部侧挤压的控制部,和
将滑阀从其另一方的端部侧挤压的加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控制部,第一活塞被滑动自如地插入形成在上述阀本体上的第一活塞孔上,通过上述第一活塞和上述阀本体区分出第一压力室,设置从上述压力源向该第一压力室供给排出上述压力流体的控制滑阀,设置使该控制滑阀移动的电磁式驱动部,设置与该电磁式驱动部的推力相对抗的滑阀还原装置,设置检测滑阀位置的检测装置,根据该检测装置的信号和控制信号控制上述电磁式驱动部,
通过上述控制部将上述滑阀控制在所希望的位置,在以下位置上切换,即,从上述泵口向上述燃料用口供给上述压力流体的燃料供给位置、从上述燃料用口向上述油箱口排出上述压力流体的燃料排出位置、从上述排气用口向上述油箱口供给上述压力流体的排气供给位置、从上述排气用口向上述油箱口排出上述压力流体的排气排出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船用滑阀,其特征在于,在比上述第一活塞更靠近上述阀本体的中心侧设置滑套,在该滑套上形成有与上述第一压力室连通的第一通道、与上述压力源连通的第二通道以及与上述油箱连通的第三通道,将上述控制滑阀滑动自如地插入上述滑套内,利用上述控制滑阀的滑动,使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或第三通道连通切断,以此来控制向上述压力室供给排出上述压力流体。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船用滑阀,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力装置由第二滑阀孔、第二活塞、第二压力室和第四通道构成,该第二滑阀孔从上述滑阀的另一端部起在上述滑阀内形成;该第二活塞插入该第二滑阀孔、与阀本体接触;该第二压力室通过第二活塞在上述滑阀内区分;该第四通道连通该第二压力室和上述压力源。
11.如权利要求8、9或10所述的船用滑阀,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滑阀还原装置是在上述滑阀和上述控制滑阀之间设置反馈弹簧,并且上述电磁式驱动部是比例电磁线圈。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船用滑阀,其特征在于,上述反馈弹簧的弹力大于上述控制滑阀与上述滑阀之间的流动力。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船用滑阀,其特征在于,第一通道由切口部和方孔形成。
14.如权利要求8至13任一项所述的船用滑阀,其特征在于,上述检测装置是在上述滑阀上设置行程传感器,根据来自该行程传感器的信号和控制信号,控制上述电磁式驱动部。
15.一种船用滑阀,具有:
形成在阀本体上的滑阀孔,
与该滑阀孔连通、与压力源连接的泵口,
与上述滑阀孔连通、与燃料供给的促动器或排气阀的促动器连接的动作口,
与上述滑阀孔连通、与油箱连通的油箱口,
穿插在上述滑阀孔中的滑阀,
将该滑阀从其一方的端部挤压的第一控制部,
将上述滑阀从其另一方的端部挤压的第二控制部,和
在上述动作口与油箱口连通的中立位置上向上述滑阀加力的中立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控制部,将第一活塞滑动自如地插入形成在上述阀本体的一端侧上的上述第一活塞孔上,第一压力室通过上述第一活塞和上述阀本体被区分,
设置向该第一压力室供给排出压力流体的第一控制滑阀,
设置使上述第一控制滑阀在供给位置和排出位置上移动的第一电磁式驱动部,在该供给位置,上述第一压力室与上述泵口连通,在该排出位置,上述第一压力室与上述油箱口连通,
在上述第二控制部,将第二活塞滑动自如地插入形成在上述阀本体的另一端侧上的上述第二活塞孔上,第二压力室通过上述第二活塞和上述阀本体被区分,
该第二压力室与上述泵口连接,
上述第一和第二压力室形成同等的受压面积,
利用上述第一电磁式驱动部使第一控制滑阀向上述排出位置移动,据此,从第一压力室排出压力流体,通过上述第二压力室的压力流体,上述第二活塞抵抗上述中立装置的弹压力,将上述滑阀切换到以下位置,即,从上述泵口向上述动作口供给压力流体的位置。
16.一种船用滑阀,具有:
形成在阀本体上的滑阀孔,
与该滑阀孔连通、与压力源连接的泵口,
与上述滑阀孔连通、与燃料供给的促动器或排气阀的促动器连接的动作口,
与上述滑阀孔连通、与油箱连通的油箱口,
穿插在上述滑阀孔中的滑阀,
将该滑阀从其一方的端部挤压的第一控制部,
将上述滑阀从其另一方的端部挤压的第二控制部,和
在上述动作口与油箱口连通的中立位置上向上述滑阀加力的中立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控制部,将第一活塞滑动自如地插入形成在上述阀本体的一端侧上的上述第一活塞孔上,第一压力室通过上述第一活塞和上述阀本体被区分,
设置向该第一压力室供给排出压力流体的第一控制滑阀,
设置使上述第一控制滑阀在供给位置和排出位置上移动的第一电磁式驱动部,在该供给位置,上述第一压力室与上述泵口连通,在该排出位置,上述第一压力室与上述油箱口连通,
在上述第二控制部,将第二活塞滑动自如地插入形成在上述阀本体的另一端侧上的上述第二活塞孔上,第二压力室通过上述第二活塞和上述阀本体被区分,
该第二压力室与上述泵口连接,
上述第一和第二压力室形成同等的受压面积,
上述中立装置具有第三活塞、第三压力室、第四活塞、第四压力室、第一停止器和第二停止器,该第三活塞被滑动自如地插入形成在上述阀本体一端侧的第三活塞孔中、可以挤压上述滑阀;该第三压力室通过上述第三活塞和上述阀本体被区分;该第四活塞被滑动自如地插入形成在上述阀本体另一端侧的第四活塞孔中、可以挤压上述滑阀;该第四压力室通过上述第四活塞和上述阀本体被区分;该第一停止器限制上述第三活塞从上述中立位置向另一端侧移动;该第二停止器限制上述第四活塞从上述中立位置向一端侧移动;
上述第三和第四压力室与上述泵口连接,上述第三活塞和第四活塞与上述滑阀的两端相对设置,上述第三和第四活塞形成同等的受压面积。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船用滑阀,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电磁式驱动部具有第一电磁线圈和第二电磁线圈,该第一电磁线圈使上述第一控制滑阀向上述第一压力室与上述油箱口连通的位置移动,该第二电磁线圈使上述第一控制滑阀向上述第一压力室与上述泵口连通的位置移动。
18.一种船用滑阀,具有:
形成在阀本体上的滑阀孔,
与该滑阀孔连通、与压力源连接的泵口,
与上述滑阀孔连通、与燃料供给促动器连接的燃料用口,
与上述滑阀孔连通、与排气阀促动器连接的排气用口,
与上述滑阀孔连通、与油箱连通的油箱口,
穿插在上述滑阀孔中的滑阀,
将该滑阀从其一方的端部挤压的第一控制部,
将上述滑阀从其另一方的端部挤压的第二控制部,和
在上述燃料用口和排气用口与油箱口连通的中立位置上向上述滑阀加力的中立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控制部,将第一活塞滑动自如地插入形成在上述阀本体的一端侧上的上述第一活塞孔上,第一压力室通过上述第一活塞和上述阀本体被区分,
设置向该第一压力室供给排出压力流体的第一控制滑阀,
设置使该第一控制滑阀移动的第一电磁式驱动部,
在上述第二控制部,将第二活塞滑动自如地插入形成在上述阀本体的另一端侧上的上述第二活塞孔上,第二压力室通过上述第二活塞和上述阀本体被区分,
设置向该第二压力室供给排出压力流体的第二控制滑阀,
设置使该第二控制滑阀移动的第二电磁式驱动部,
上述第一电磁式驱动部具有第一电磁线圈和第二电磁线圈,该第一电磁线圈使上述第一控制滑阀向上述第一压力室与上述油箱口连通的位置移动,该第二电磁线圈使上述第一控制滑阀向上述第一压力室与上述泵口连通的供给位置移动,
上述第二电磁式驱动部具有第三电磁线圈和第四电磁线圈,该第三电磁线圈使上述第二控制滑阀向上述第二压力室与上述油箱口连通的排出位置移动,该第四电磁线圈使上述第二控制滑阀向上述第二压力室与上述泵口连通的供给位置移动,
在燃料供给位置、排气位置和上述中立位置进行切换,该燃料供给位置是从上述泵口向上述燃料用口供给来自上述压力源的压力流体的位置,该排气位置是从上述泵口向上述排气用口供给上述压力流体的位置。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船用滑阀,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第一电磁线圈作为比例电磁线圈。
CNB200410063535XA 2003-07-09 2004-07-09 船用滑阀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455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72368/2003 2003-07-09
JP2003272368A JP2005030529A (ja) 2003-07-09 2003-07-09 舶用スプール弁
JP2003309886A JP2005076576A (ja) 2003-09-02 2003-09-02 舶用スプール弁
JP309886/2003 2003-09-02
JP058741/2004 2004-03-03
JP2004058741A JP2005248785A (ja) 2004-03-03 2004-03-03 舶用スプール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6525A true CN1576525A (zh) 2005-02-09
CN100354558C CN100354558C (zh) 2007-12-12

Family

ID=34595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6353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4558C (zh) 2003-07-09 2004-07-09 船用滑阀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0668409B1 (zh)
CN (1) CN100354558C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21112A (zh) * 2010-04-14 2011-10-19 南京理工大学 气动/液压内磁式位置检测滑阀
CN108302222A (zh) * 2017-01-12 2018-07-20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双回路-合计(Summierung)的阀组件
CN108413074A (zh) * 2018-06-14 2018-08-17 东莞海特帕沃液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插装式换向阀
CN108757623A (zh) * 2018-08-20 2018-11-06 刘永 一种稳定型两通比例节流阀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35518B2 (en) * 2007-01-05 2010-06-15 Mac Valves, Inc. Valve assembly with dual actuation solenoids
JP6710609B2 (ja) * 2016-08-31 2020-06-17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スプール弁および弁システム
KR102034339B1 (ko) * 2016-12-20 2019-10-18 현대코어모션 주식회사 릴리프 밸브의 공용화가 가능한 건설장비용 반전방지밸브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90586A (ja) 1983-04-08 1984-10-29 Toyooki Kogyo Co Ltd パイロツト操作切換弁
JPH03278206A (ja) 1990-03-28 1991-12-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磁流量制御装置
DK170121B1 (da) * 1993-06-04 1995-05-29 Man B & W Diesel Gmbh Gliderventil og stor totakts forbrændingsmotor
JPH0996302A (ja) * 1995-09-29 1997-04-08 Shin Caterpillar Mitsubishi Ltd 流量制御弁
JPH10132104A (ja) * 1996-10-28 1998-05-22 Smc Corp パイロット式3ポート切換弁
JP3213247B2 (ja) 1996-12-12 2001-10-02 株式会社ユニシアジェックス 弁開度制御装置
JPH10280919A (ja) * 1997-04-02 1998-10-20 Unisia Jecs Corp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H10332021A (ja) 1997-06-04 1998-12-15 Nkk Corp 電磁式方向切換弁
JPH11218253A (ja) 1998-02-02 1999-08-10 Kenji Masuda 比例電磁式方向絞り弁
JP3375564B2 (ja) * 1999-04-27 2003-02-10 エスエムシー株式会社 倍力駆動パイロット形電磁弁
JP2001124227A (ja) 1999-10-25 2001-05-11 Shindengen Electric Mfg Co Ltd ソレノイドバルブ
JP4014025B2 (ja) * 2001-04-18 2007-11-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プール弁装置
JP2005030529A (ja) 2003-07-09 2005-02-03 Nabco Ltd 舶用スプール弁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21112A (zh) * 2010-04-14 2011-10-19 南京理工大学 气动/液压内磁式位置检测滑阀
CN108302222A (zh) * 2017-01-12 2018-07-20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双回路-合计(Summierung)的阀组件
CN108302222B (zh) * 2017-01-12 2020-06-16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双回路-合计(Summierung)的阀组件
CN108413074A (zh) * 2018-06-14 2018-08-17 东莞海特帕沃液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插装式换向阀
CN108757623A (zh) * 2018-08-20 2018-11-06 刘永 一种稳定型两通比例节流阀
CN108757623B (zh) * 2018-08-20 2024-05-10 刘永 一种稳定型两通比例节流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354558C (zh) 2007-12-12
KR20050007199A (ko) 2005-01-17
KR100668409B1 (ko) 2007-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52498A (zh) 一种减压阀及减压方法
CN1603122A (zh) 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CN1214179C (zh) 自由活塞发动机
CN1576525A (zh) 船用滑阀
CN1285446C (zh) 电动工具
CN1966979A (zh) 线性压缩机
CN1467375A (zh)
CN101054968A (zh) 液力抽油泵
CN1181033A (zh) 振动产生装置
CN1735476A (zh) 对齐驱动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定位装置
CN1589369A (zh) 双燃料喷射阀以及操作双燃料喷射阀的方法
CN1840393A (zh) 车辆用制动装置
CN1137335C (zh) 致动件控制回路
CN88101073A (zh) 合模装置
CN1946940A (zh) 膨胀器
CN1667269A (zh) 容积式往复式压缩机
CN1637065A (zh) 耐油耐候性橡胶组合物和使用其的成型体
CN1623827A (zh) 车辆用制动装置
CN1216090A (zh) 带分流阀的方向控制阀
CN1757884A (zh) 用于改变内燃机的换气阀的控制时间的装置
CN1880132A (zh) 预加载器
CN1571897A (zh) 方向控制阀
CN1061119C (zh) 使用管材的水龙头及其制造方法
CN1309601C (zh) 车辆用制动装置
CN207813877U (zh) 一种防气锁抽油泵、气液分离器及采油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212

Termination date: 2009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