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45605A - 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冷冻装置的热源单元及具有该单元的冷冻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冷冻装置的热源单元及具有该单元的冷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45605A
CN1545605A CNA038008572A CN03800857A CN1545605A CN 1545605 A CN1545605 A CN 1545605A CN A038008572 A CNA038008572 A CN A038008572A CN 03800857 A CN03800857 A CN 03800857A CN 1545605 A CN1545605 A CN 15456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oily
compressing mechanism
compressor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80085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39859C (zh
Inventor
松冈弘宗
松冈慎也
堀靖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5456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456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3985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3985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25B31/002Lubrication
    • F25B31/004Lubrication oil recircula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7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 F25B2400/075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with parallel compress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1Inverters there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 Compressor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空调装置(1)的压缩机群(11)主要由第1、第2及第3压缩机(21a~21c)和均油回路(42)构成。均油回路(42)具有:设置在各压缩机(21a~21c)的吐出侧的第1、第2及第3油分离器(24a~24c);连接各油分离器(24a~24c)及各压缩机(21a~21c)的吸入侧的第1、第2及第3油返回管(25a~25c);为了将各油返回管(25a~25c)之间连通的连通管(26);设置在各油返回管(25a~25c)与连通管(26)的连接部的下游侧的第1、第2及第3油开闭装置(27a~27c);以及设置在各油返回管(25a~25c)与连通管(26)的连接部的上游侧的第1、第2及第3减压装置(28a~28c)。在具有多个压缩机构的冷冻装置中,本发明能提供一种提高对各压缩机构供油的可靠性的均油回路。

Description

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冷冻装置的热源单元及具有该单元的冷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冷冻装置的热源单元及具有该热源单元的冷冻装置,尤其是在具有多个用于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构的蒸气压缩式的冷冻装置中,用于对多个压缩机构间进行均油的均油回路、冷冻装置的热源单元及具有该热源单元的冷冻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传统的具有多个压缩机构的蒸气压缩式冷冻装置的例子,有一种用于大楼等空调的空调装置。如此的空调装置,具有多个利用单元、以及能应对这些利用单元的制冷·制暖负荷的热源单元。为了能执行部分负荷运转,该热源单元具有将多个较小容量的压缩机构进行并列连接的回路结构。而且,压缩机构具有均油回路,该均油回路具有:与压缩机构的吐出侧连接的油分离器、用于使油分离器分离后的油返回各压缩机构的油返回管、以及为了减少各压缩机构的油量偏差而将各压缩机构之间连接设置的均油管。
上述传统的均油回路中,通过设置油返回管和均油管来确保各压缩机构的油量。但是,在具有多个压缩机构的空调装置中,有时需要执行在运转中的压缩机构和停止中的压缩机构混合的部分负荷运转、或通过变频控制等来减小一部分的压缩机构的运转负荷的部分负荷运转,在如此的各种运转模式下,有时难以向运转中的压缩机构提供足够的油。因此,传统的均油回路在油供给的可靠性方面是不充分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向各压缩机构供油的可靠性的均油回路。
本发明内容
技术方案1所述的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是一种在具有多个用于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构的蒸气压缩式的冷冻装置中、用于对多个压缩机构间进行均油的均油回路,具有油分离器、油返回管、连通管、油开闭装置、减压装置。油分离器设置在多个压缩机构的吐出侧,对制冷剂气体中的油进行分离。油返回管与油分离器及各压缩机构的吸入侧连接,可将油分离器分离后的油送向各压缩机构的吸入侧。连通管为了将各油返回管之间连通而与各油返回管连接。油开闭装置设置在各油返回管上,确保油从油分离器向连通管的流动,同时进行开闭操作以使油从油分离器向各压缩机构的吸入侧进行供给/切断。减压装置设置在各油返回管或连通管上,对从油分离器向各压缩机构的吸入侧及连通管流动的油进行减压。
在该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中,使设置在油返回管中的油开闭装置处于开的状态,可将油分离器分离后的油向压缩机构的吸入侧进行供给。另外,使油开闭装置处于关闭状态,则也可切断油的供给。由此,可对停止中的压缩机构不供油,而对运转中的压缩机构供给足够的量,故可提高对压缩机构的油供给的可靠性。
技术方案2所述的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是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油分离器设置成与各压缩机构对应。
技术方案3所述的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是在技术方案1或2的基础上,油分离器具有与压缩机构的吐出侧连接且将制冷剂气体中的油进行分离的前级油分离器、以及与前级油分离器连接且将前级油分离器分离后的油进行储存的后级油分离器。油返回管与后级油分离器连接。
该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中,因可将在前级油分离器中从制冷剂气体分离出的油迅速地向后级油分离器输送,故可减少油混入从前级油分离器流出的制冷剂气体中。
技术方案4所述的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是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还具有与后级油分离器的气相部和压缩机构的吸入侧连接的气体返回管。
该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中,可使混入从前级油分离器送往后级油分离器而被储存的油中的制冷剂气体等的气体成分返回压缩机构的吸入侧,可提高作为油分离器整体的油分离能力。
技术方案5所述的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是在技术方案1~4的任何一项的基础上,油开闭装置设置在油返回管与连通管的连接部的下游侧。
该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中,因将油开闭装置设置在油返回管与连通管的连接部的下游侧,故能由单一的油开闭装置实现两种功能即、向压缩机构的吸入侧供给/切断油的功能和确保油从各油分离器向连通管流动的功能,可减少构成均油回路的零件个数。
技术方案6所述的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是在技术方案1~5中的任何一项的基础上,将减压装置设置在各油返回管与连通管的连接部的上游侧。
该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中,因将减压装置设置在各油返回管与连通管的连接部的上游侧,故能由单一的减压装置实现两种功能即、对流向压缩机构的吸入侧的油的减压功能和对连通管流动的油的减压功能,可减少构成均油回路的零件个数。
技术方案7所述的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是在技术方案1~6中的任何一项的基础上,减压装置是毛细管。
该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中,作为减压装置使用了毛细管,故结构简单。
技术方案8所述的冷冻装置,具有:多个用于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构、用于对多个压缩机构间进行均油而设置的技术方案1~7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均油回路、以及均油控制装置。均油控制装置对多个压缩机构的运转/停止状态进行检测,通过对与停止中的压缩机构对应的油开闭装置进行关闭操作,控制成油不向停止中的压缩机构的吸入侧流动,同时,通过对与运转中的压缩机构对应的油开闭装置进行开操作,控制成向运转中的压缩机构的吸入侧供油。
该冷冻装置中,因具有用于控制均油回路的均油控制装置,故根据多个压缩机构的运转/停止状态,通过对压缩机构的油开闭装置进行开闭操作,可仅向运转中的压缩机构供油。由此,可提高对压缩机构供油的可靠性。
技术方案9所述的冷冻装置,具有:多个用于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构、用于对多个压缩机构间进行均油而设置的技术方案1~7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均油回路、以及均油控制装置。均油控制装置对多个压缩机构的运转/停止状态进行检测,通过对与停止中的压缩机构对应的油开闭装置进行关闭操作,控制成油不向停止中的压缩机构的吸入侧流动,并且,运转中的压缩机构为1台的场合,通过对与运转中的压缩机构对应的油开闭装置进行开操作,控制成向运转中的压缩机构的吸入侧供油。运转中的压缩机构为2台以上的场合,在与运转中的各压缩机构对应的油开闭装置之间,通过以规定时间使各油开闭装置中的任何1个处于开的状态,并以规定时间的间隔、周期性地执行使其他油开闭装置处于关闭状态的那种开闭操作,从而控制成向运转中的各压缩机构的吸入侧供油。
该冷冻装置中,通过用于控制均油回路的均油控制装置,可实现以下的均油运转。运转中的压缩机构为1台的场合,只需通过对与运转中的压缩机构对应的油开闭装置进行开操作而供油。运转中的压缩机构为2台以上的场合,通过在运转中的多个压缩机构之间以规定时间的间隔、周期性地执行向运转中的压缩机构的任何1台供油的操作,可向运转中的各压缩机构供油。由此,即使运转中的压缩机构存在多台的场合,油也能通过油返回管仅向多个压缩机构中的任何1台间断地进行供给,其结果,能可靠地向运转中的所有压缩机构供油。由此,可提高压缩机构供油的可靠性。
技术方案10所述的冷冻装置,是在技术方案9的基础上,在对与运转中的各压缩机构对应的油开闭装置进行开闭操作时,均油控制装置将想要从开状态向关闭状态进行操作的油开闭装置和想要从关闭状态向开状态进行操作的油开闭装置,控制成过渡性地同时变为开状态。
该冷冻装置中,由于通过用于对均油回路进行控制的均油控制装置,对想要从开状态向关闭状态进行操作的油开闭装置和想要从关闭状态向开状态进行操作的油开闭装置,控制成过渡性地同时变为开状态,因此,油开闭装置全部为关闭状态,可防止产生阻碍油从油分离器排出等的问题。由此,能可靠地进行均油回路内的油的流动切换。
技术方案11所述的冷冻装置的热源单元是一种具有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构的冷冻装置的热源单元,具有油分离器、油返回管和连接管。油分离器设置在压缩机构的吐出侧,对制冷剂气体中的油进行分离。油返回管具有将油从油分离器向压缩机构的吸入侧进行供给/切断的油开闭装置。连接管设置在油返回管的油分离器与油开闭装置之间,可与其他热源单元的压缩机构的油返回管连接。
在该冷冻装置的热源单元中,将多个热源单元并列连接时,使热源单元的油返回管的油开闭装置处于开的状态,可将油分离器分离后的油向热源单元的压缩机构的吸入侧进行供给。另外,使热源单元的油返回管的油开闭装置处于关闭状态,则也可切断油对热源单元的压缩机构的吸入侧的供给。由此,可对停止中的压缩机构不供油,同时,因只对运转中的压缩机构供油,故可提高对压缩机构供油的可靠性。
技术方案12所述的冷冻装置的热源单元,是在技术方案11的基础上,油分离器具有与压缩机构的吐出侧连接且将制冷剂气体中的油进行分离的前级油分离器、以及与前级油分离器连接且将前级油分离器分离后的油进行储存的后级油分离器。油返回管与后级油分离器连接。
该冷冻装置的热源单元中,可将在前级油分离器中从制冷剂气体中分离出的油迅速地向后级油分离器输送,故可减少油混入从前级油分离器流出的制冷剂气体中。
技术方案13所述的冷冻装置的热源单元,是在技术方案12的基础上,还具有与后级油分离器的气相部和压缩机构的吸入侧连接的气体返回管。
该冷冻装置的热源单元中,可使混入从前级油分离器送往后级油分离器而被储存的油中的制冷剂气体等气体成分返回压缩机构的吸入侧,可提高作为油分离器整体的油分离能力。
技术方案14所述的冷冻装置,具有技术方案11~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多个热源单元、以及将各热源单元的连接管之间进行连接的连通管。
该冷冻装置中,因各热源单元具有油分离器、油返回管和连接部,故可使热源单元之间均油。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均油回路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概要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均油回路的油开闭装置的控制状态的图。
图3是表示具有实施例2的均油回路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概要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2的热源单元内的压缩机构的制冷剂回路及油回路的图。
图5是表示图3的各热源单元的压缩机构与均油单元的连接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具有实施例3的均油回路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概要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3的热源单元内的压缩机构的制冷剂回路及油回路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及具有该均油回路的冷冻装置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1)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及均油回路的结构
图1是作为具有本发明的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及具有该均油回路的冷冻装置的一例的、实施例1的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的概要图。
空调装置1具有1台热源单元2、以及与其并联的多台(本实施例中为2台)利用单元5,比如,可用于大楼等的空调。热源单元2主要具有第1、第2及第3压缩机21a~21c、四通切换阀12和热源侧热交换器13。本实施例中,热源侧热交换器13是以空气和水作为热源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利用单元5主要具有膨胀阀14和利用侧热交换器15。这些设备12~15、21a~21c依次由制冷剂配管连接,构成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
第1、第2及第3压缩机21a~21c是用于对在利用单元5的利用侧热交换器15处热交换后返回热源单元2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的压缩机构,相互之间并列连接,构成压缩机群11。本实施例中,第1压缩机21a是通过转速控制可改变运转容量的变频器内置的压缩机,第2及第3压缩机21b、21c是没有内置变频器的以恒定容量进行运转的压缩机。
压缩机群11具有第1、第2及第3压缩机21a~21c、制冷剂吸入母管22、第1、第2及第3分支吸入配管23a~23c、均油回路42、吐出合流配管31。
制冷剂吸入母管22与四通切换阀12的出口连接。吐出合流配管31与四通切换阀12的进口连接。第1、第2及第3分支吸入配管23a~23c从制冷剂吸入母管22并列地分支,分别与第1、第2及第3压缩机21a~21c的吸入侧连接。另外,第1、第2及第3压缩机21a~21c的吐出侧通过后述的第1、第2及第3油分离器24a~24c与吐出合流配管31连接。这里,单向阀29、30分别设置在第2及第3油分离器24b、24c的下游侧。
均油回路42是用于对第1、第2及第3压缩机21a~21c之间进行均油的均油回路,具有第1、第2及第3油分离器24a~24c、第1、第2及第3油返回管25a~25c、连通管26、第1、第2及第3油开闭装置27a~27c、第1、第2及第3减压装置28a~28c。第1、第2及第3油分离器24a~24c分别设置在第1、第2及第3压缩机21a~21c的吐出侧,是用于将制冷剂气体中的油进行分离的设备。第1、第2及第3油返回管25a~25c分别与第1、第2及第3油分离器24a~24c、各压缩机21a~21c的吸入侧(具体是第1、第2及第3分支吸入配管23a~23c)连接,是用于将在第1、第2及第3油分离器24a~24c分离出的油送往各压缩机21a~21c的吸入侧的构件。连通管26为了将各油返回管25a~25c之间连通而与各油返回管25a~25c连接。第1、第2及第3油开闭装置27a~27c分别设置在各油返回管25a~25c上,是用于确保油从第1、第2及第3油分离器24a~24c向连通管26的流动,同时使油从第1、第2及第3油分离器24a~24c向各压缩机21a~21c的吸入侧进行供给/切断的装置。具体地说,第1、第2及第3油开闭装置27a~27c是设置在各油返回管25a~25c与连通管26的连接部的下游侧的电磁阀。第1、第2及第3减压装置28a~28c设置在各油返回管25a~25c或连通管26上,是用于对从第1、第2及第3油分离器24a~24c向各压缩机21a~21c的吸入侧及连通管26流动的油进行减压的装置。具体地说,第1、第2及第3减压装置28a~28c是设置在各油返回管25a~25c与连通管26的连接部的上游侧的毛细管。
另外,空调装置1还具有对第1、第2及第3压缩机21a~21c的运转/停止状态进行检测、并用于对第1、第2及第3油开闭装置27a~27c进行开闭操作的均油控制装置41。具体地说,均油控制装置41是对第1、第2及第3压缩机21a~21c的运转/停止状态进行检测,通过对与停止中的压缩机对应的油开闭装置进行关闭操作,控制成油不向停止中的压缩机的吸入侧流动,同时,通过对与运转中的压缩机构对应的油开闭装置进行开操作,控制成向运转中的压缩机的吸入侧进行供油的装置。本实施例中,均油控制装置41内置于热源单元2内。
(2)空调装置及均油回路的动作
下面,利用图1及图2对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1及均油回路42的动作进行说明。这里,图2是表示对应于压缩机21a~21c的运转模式的油开闭装置27a~27c的控制状态的图。
①部分负荷运转(运转第1压缩机)
运转空调装置1的场合,首先,起动可变频控制的第1压缩机21a。这样,油与制冷剂气体一起从制冷剂吸入母管22经由第1分支吸入配管23a吸入第1压缩机21a内。然后,吸入第1压缩机21a内的制冷剂气体被压缩、吐出,流入第1油分离器24a。此时,从第1压缩机21a吐出的制冷剂气体中伴有多余的油,故在第1油分离器24a中,该多余的油与制冷剂气体被气液分离。然后,制冷剂气体经由第1油分离器24a的出口的制冷剂配管流入吐出合流配管31内,在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内进行循环。
此时,均油控制装置41对第1压缩机21a的运转状态及第2及第3压缩机21b、21c的停止状态进行检测,向第1油开闭装置27a发出开的指令,且向与其他停止中的第2及第3压缩机21b、21c对应的第2及第3油开闭装置27b、27c发出关闭的指令(参照图2的①)。通过该控制,在第1油分离器24a分离出的油经过第1油返回管25a返回第1分支吸入配管23a,再次与制冷剂气体一起吸入第1压缩机21a内。另外,因为第2及第3压缩机21b、21c处于停止状态,故第2及第3油返回管25b、25c与连通管26的连接部处的油压保持得比第1油返回管25a与连通管26的连接部处的油压高,滞留在第2及第3油分离器24b、24c和第2及第3油返回管25b、25c内的油通过连通管26流入第1油返回管25a。由此,仅第1压缩机21a运转的场合,制冷剂回路内的油仅供给第1压缩机21a。
②部分负荷运转(运转第1及第2压缩机)
起动了第1压缩机21a后,为了继续增加运转负荷,起动第2压缩机21b。这样,在制冷剂母管22内流动的制冷剂气体被第1压缩机21a及第2压缩机21b双方吸入。而且,被第2压缩机21b吸入的制冷剂气体与第1压缩机21a相同,被压缩、吐出,流入第2油分离器24b,在第2油分离器24a中,多余的油与制冷剂气体被气液分离。然后,制冷剂气体经由第2油分离器24b的出口的制冷剂配管流入吐出合流配管31,与从第1压缩机21a吐出的制冷剂气体合流,在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内进行循环。
此时,均油控制装置41对第1及第2压缩机21a、21b的运转状态及第3压缩机21c的停止状态进行检测,向第1及第2油开闭装置27a、27b发出开的指令,且向第3油开闭装置27c发出关闭的指令。然后,在与运转中的第1及第2压缩机21a、21b对应的第1及第2油开闭装置27a、27b之间,均油控制装置41使第1油开闭装置27a在规定时间t1内成为开状态,同时使第2油开闭装置27b成为关闭状态,然后,使第2油开闭装置27b在规定时间t1内成为开状态,同时使第1油开闭装置27a成为关闭状态,通过以规定时间t1的间隔交替地(周期性地)重复进行如此的开闭操作,控制成对运转中的第1及第2压缩机21a、21b的吸入侧供油(参照图2的②)。由此,尽管是间断性的,但能可靠地向第1及第2压缩机21a、21b供油。这里,规定时间t1考虑了运转中的压缩机21a、21b内油的滞留时间等,设定了即使不供油、各压缩机21a、21b也不会产生油不足的时间间隔。而且,均油控制装置41在对第1及第2油开闭装置27a、27b进行开闭操作时,比如,将想要从开状态操作变为关闭状态的第1油开闭装置27a和想要从关闭状态操作变为开状态的第2油开闭装置27b,控制成过渡性地同时在时间Δt1内为开状态(参照图2的②)。具体地说,第1及第2油开闭装置27a、27b中的一方为开状态、且第1及第2油开闭装置27a、27b的另一方从关闭状态切换为相反的开闭状态的场合,第1及第2油开闭装置27a、27b的一方保留开状态,将第1及第2油开闭装置27a、27b的另一方从关闭状态操作变为开状态,经过时间Δt1后,对第1及第2油开闭装置27a、27b的一方进行关闭操作(参照图2的②)。
③满负荷运转(运转第1、第2及第3压缩机)
起动了第2压缩机21b后,为了进行满负荷运转,起动第3压缩机21c。这样,在制冷剂母管22内流动的制冷剂气体被所有的第1、第2及第3压缩机21a~21c吸入。而且,被第3压缩机21c吸入的制冷剂气体与第1及第2压缩机21a、21b相同,被压缩、吐出,流入第3油分离器24c,在第3油分离器24c中,多余的油与制冷剂气体被气液分离。然后,制冷剂气体经由第3油分离器24c的出口的制冷剂配管流入吐出合流配管31,与从第1及第2压缩机21a、2b吐出的制冷剂气体合流,在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内进行循环。
此时,均油控制装置41对第1、第2及第3压缩机21a~21c的运转状态进行检测,向第1、第2及第3油开闭装置27a~27c发出开的指令。然后,与第1及第2压缩机21a、21b的2台运转的场合相同,在第1、第2及第3油开闭装置27a~27c之间,均油控制装置41使第1油开闭装置27a在规定时间t2内成为开状态,同时使第2及第3油开闭装置27b、27c成为关闭状态,然后,使第2油开闭装置27b在规定时间t2内成为开状态,同时使第1及第3油开闭装置27a、27c成为关闭状态,接着,使第3油开闭装置27c在规定时间t2内成为开状态,同时使第1及第2油开闭装置27a、27b成为关闭状态,通过以规定时间t2的间隔周期性地重复进行如此的开闭操作,控制成对运转中的第1、第2及第3压缩机21a~21c的吸入侧供油(参照图2的③)。由此,尽管是间断性的,但能可靠地向第1、第2及第3压缩机21a~21c供油。这里,规定时间t2与上述t1相同,考虑了运转中的压缩机21a~21c内油的滞留时间等,设定了即使不供油、各压缩机21a~21c也不会产生油不足的时间间隔。
而且,与运转第1及第2压缩机21a、21b的场合相同,均油控制装置41在对第1、第2及第3油开闭装置27a~27c进行开闭操作时,将想要从开状态操作变为关闭状态的第1、第2及第3油开闭装置27a~27c中的任何1个和想要从关闭状态操作变为开状态的第1、第2及第3油开闭装置27a~27c中的任何1个,控制成过渡性地同时在时间Δt2内成为开状态(参照图2的③)。
(3)空调装置及均油回路的特征
本实施例的均油回路42具有以下特征。
①提高对各压缩机供油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的均油回路42中,使设置在第1、第2及第3油返回管25a~25c上的第1、第2及第3油开闭装置27a~27c成为开状态,从而可将在第1、第2及第3油分离器24a~24c分离出的油向各压缩机21a~21c的吸入侧供给。另外,也可使第1、第2及第3油开闭装置27a~27c成为关闭状态,切断对各压缩机21a~21c的供油。而且,油返回管25a~25c之间由连通管26连接,故使油开闭装置成为关闭状态的油返回管的油,通过连通管26流入油开闭装置正处于开状态的油返回管。由此,在不向停止中的压缩机供油的同时,能对运转中的压缩机提供足够的油量,因而可提高对第1、第2及第3压缩机21a~21c供油的可靠性。
另外,油返回管25a~25c在减压装置28a~28c的下游侧与连通管26连接,故油开闭装置正处于关闭状态一侧的油返回配管的油压,比油开闭装置正处于开状态一侧的油返回管的压力高,故滞留在油开闭装置27a~27c正处于关闭状态一侧的油分离器和油返回管内的油,通过连通管26流入油开闭装置正处于开状态的油返回配管内。由此,能可靠地向运转中的压缩机供油。
②简单的均油回路结构
本实施例的均油回路42中,将第1、第2及第3油开闭装置27a~27c设置在油返回管25a~25c与连通管26的连接部的下游侧,故能实现两种功能即、向各压缩机21a~21c的吸入侧供给/切断油的功能和确保油从各油分离器24a~24c向连通管26流动的功能,可减少构成均油回路42的零件个数。
另外,均油回路42中,将第1、第2及第3减压装置28a~28c设置在各油返回管25a~25c与连通管26的连接部的上游侧,故能实现两种功能即、对流向各压缩机21a~21c的吸入侧的油的减压功能和对朝连通管26流动的油的减压功能,可减少构成均油回路42的零件个数。而且,第1、第2及第3减压装置28a~28c使用毛细管,故结构简单。
②对与运转中的压缩机对应的油开闭装置进行周期性的开闭操作的均油控制
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1中,通过均油控制装置41可实现以下的均油运转。比如,在第1压缩机21a运转、且第2及第3压缩机21b、21c停止的场合(即,运转中的压缩机为1台的场合),通过仅对与第1压缩机21a对应的第1油开闭装置27a进行开操作即可供油(参照图2的①)。另外,在第1及第2压缩机21a、21b运转、且第3压缩机21c停止的场合,在运转中的压缩机21a、21b之间,通过以规定时间t1的间隔周期性地向运转中的第1及第2压缩机21a、21b中的任何1台进行供油操作,从而向各压缩机21a、21b供油。同样,在第1、第2及第3压缩机21a~21c全部运转的场合,在运转中的压缩机21a~21c之间,通过以规定时间t2的间隔周期性地向运转中的第1、第2及第3压缩机21a~21c中的任何1台进行供油操作,从而向各压缩机21a~21c供油。由此,即使运转中的压缩机是多台的场合,也可通过油返回配管间断地向多台压缩机中的任何1台供油,其结果,可对运转中的所有压缩机可靠地进行供油。由此,可提高对压缩机构供油的可靠性。
另外,均油控制装置41将想要从开状态操作变为关闭状态的油开闭装和想要从关闭状态操作变为开状态的油开闭装置,控制成过渡性地同时成为开状态,故油开闭装置全部成为关闭状态,可防止产生阻碍油从油分离器排出等的问题。由此,能可靠地进行均油回路42内的油的流动切换。
而且,均油控制装置41对第1、第2及第3压缩机21a~21c的运转状态进行检测后,对油开闭装置27a~27c进行操作,故对第1、第2及第3压缩机21a~21c中任意的压缩机进行运转的场合也能进行控制。比如,2台运转的场合,不仅是第1及第2压缩机21a、21b组合运转的场合,即使是第1及第3压缩机21a、21c组合运转的场合也能可靠地进行供油。由此,可延长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2
(1)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及均油回路的结构
图3是作为具有本发明的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及具有该均油回路的冷冻装置的一例的、实施例2的空调装置101的制冷剂回路的概要图。这里,空调装置101具有多台(本实施例中为3台)第1、第2及第3热源单元102a~102c、以及与其并联的多台利用单元(未图示)。该空调装置101通过将具有多台压缩机的第1、第2及第3热源单元102a~102c并联,构成大容量的空调系统。
下面对第1、第2及第3热源单元102a~102c进行说明。这里,第2及第3热源单元102b、102c的结构与第1热源单元102a相同,故以下的说明中仅对第1热源单元102a进行详细记载,省略对第2及第3热源单元102b、102c的说明。
第1热源102a主要具有第1压缩机构111a、四通切换阀112和热源侧热交换器113。这些设备111a、112、113与利用单元(未图示)一起由制冷剂配管连接,构成空调装置101的制冷剂回路。
第1压缩机构111a是用于对从利用单元(未图示)返回热源单元102a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的压缩机构,具有第1、第2及第3压缩机121a、122、123、制冷剂吸入母管124、第1、第2及第3分支吸入配管125、126、127、第1、第2及第3油分离器128a、129、130、第1、第2及第3油返回管131a、132、133。制冷剂吸入母管124与四通切换阀112的出口连接。第1、第2及第3油分离器128a、129、130的各出口的制冷剂配管与吐出合流配管139连接。吐出合流配管139与四通切换阀112的进口连接。
第1、第2及第3压缩机121a、122、123中,第1压缩机121a是热源单元102a运转中始终进行运转的压缩机,第2及第3压缩机122、123是根据第1热源单元102a的运转负荷进行起动、停止的压缩机。
第2分支吸入配管126从制冷剂吸入母管124分支,连接成与第2压缩机122的吸入侧对应。第3分支吸入配管127是在第2分支吸入配管126的下游侧的位置处从制冷剂母管124分支,连接成与第3压缩机123的吸入侧对应。第1分支吸入配管125是在第3分支吸入配管127的下游侧的位置处从制冷剂母管124分支,与第1压缩机121a的吸入侧连接。另外,将制冷剂吸入母管124配置成:从与第2及第3分支吸入配管126、127的连接部、朝与第1分支吸入配管125的连接部的方向呈向下倾斜的状态。
第1、第2及第3油分离器128a、129、130用于对经过第1、第2及第3压缩机121a、122、123压缩的制冷剂气体中的油进行分离,分别连接在第1、第2及第3压缩机121a、122、123的吐出侧。
第1及第2油返回管131a、132分别从第1及第2油分离器128a、129的油出口与第2及第3压缩机122、123的吸入侧连接。第3油返回管133从第3油分离器130与第1压缩机121a的吸入侧连接。具体地说,第1及第2油返回管131a、132分别与第2及第3分支吸入配管126、127连接,第3油返回管133与制冷剂吸入母管124的第2分支吸入配管126的下游侧的位置连接。
在第1压缩机121a运转、且第2及第3压缩机122、123停止时,第1油返回管131a与第2压缩机122的吸入侧连接,利用重力将油送往制冷剂吸入母管124。在第1及第2压缩机121a、122运转、且第3压缩机123停止时,第2油返回管132与第3压缩机123的吸入侧连接,利用重力将油送往制冷剂吸入母管124。具体地说,第2及第3分支吸入配管126、217分别配置成:从与第1及第2油返回管131a、132的连接部、朝与制冷剂吸入母管124的连接部的方向呈向下倾斜的状态。
第2热源单元102b与第1热源单元102a的第1压缩机构111a、第1压缩机121a、第1油分离器128a及第1油返回管131a相同,具有第2压缩机构111b、第1压缩机121b、第1油分离器128b及第1油返回管131b。同样,第3热源单元102c具有第1压缩机构111c、第1压缩机121c、第1油分离器128c及第1油返回管131c。
空调装置101还具有用于对各热源单元102a~102c的压缩机构111a~111c之间进行均油的均油回路142。均油回路142由第1热源单元102a的第1油分离器128a及第1油返回管131a、第2热源单元102b的第1油分离器128b及第1油返回管131b、第3热源单元102c的第1油分离器128c及第1油返回管131c、连通管134、第1、第2及第3油开闭装置135a~135c、第1、第2及第3减压装置136a~136c构成。
油分离器128a~128c分别设置在第1压缩机构111a的第1压缩机121a、第2压缩机构111b的第1压缩机121b及第3压缩机构111c的第1压缩机121c的吐出侧,是用于将制冷剂气体中的油进行分离的设备。油返回管131a~131c如上所述,与各热源单元102a~102c的第1油分离器128a~128c以及各压缩机121a~121c的吸入侧分别连接,是用于将在油分离器128a~128c分离出的油送往各压缩机121a~121c的吸入侧的构件。连通管134为了将各油返回管131a~131c之间连通而与各油返回管131a~131c连接。具体地说,在油返回管131a~131c的油分离器128a~128c与第1、第2及第3油开闭装置135a~135c之间,分别设有用于连接连通管134的连接管137a~137c,通过这些连接管137a~137c,各热源单元102a~102c的油返回管131a~131c之间相互连通。
第1、第2及第3油开闭装置135a~135c分别设置在各油返回管131a~131c上,是用于确保油从油分离器128a~128c向连通管134的流动,同时使油从油分离器128a~128c向各压缩机121a~121c的吸入侧进行供给/切断的装置。具体地说,第1、第2及第3油开闭装置135a~135c是设置在各油返回管131a~131c与连通管134的连接部的下游侧的电磁阀。
第1、第2及第3减压装置136a~136c设置在各油返回管131a~131c或连通管134上,是用于对从油分离器128a~128c向各压缩机121a~121c的吸入侧及连通管134流动的油进行减压的装置。具体地说,第1、第2及第3减压装置136a~136c是设置在各油返回管131a~131c与连通管134的连接部的上游侧的毛细管。
另外,空调装置101还具有均油控制装置141,该均油控制装置141对各压缩机构111a~111c的运转/停止状态(具体是第1压缩机构111a的第1压缩机121a、第2压缩机构111b的第1压缩机121b及第3压缩机构111c的第1压缩机121c)进行检测,用于对第1、第2及第3油开闭装置135a~135c进行开闭操作。具体地说,均油控制装置141是对第1、第2及第3压缩机构111a~111c的运转/停止状态进行检测,通过对与停止中的压缩机对应的油开闭装置进行关闭操作,控制成油不向停止中的压缩机的吸入侧流动,同时,通过对与运转中的压缩机构对应的油开闭装置进行开操作,控制成向运转中的压缩机的吸入侧进行供油的装置。本实施例中,均油控制装置141与均油回路142的连通管134等一起安装在均油单元140内。
(2)空调装置及均油回路的动作
下面,利用图3~图5对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101及均油回路142的动作进行说明。这里,图4是表示第1热源单元102a内的压缩机构111a的制冷剂回路及油回路的图。图5是仅将图3的压缩机构及均油回路部分简略化表示的图,表示热源单元102a~102c的各压缩机构111a~111c与均油回路142的连接状态。
①部分负荷运转(仅运转第1热源单元)
仅运转空调装置101的第1热源单元102a的场合,起动构成压缩机构111a的第1压缩机121a。这样,油与制冷剂气体一起从制冷剂吸入母管124经由第1分支吸入配管125吸入第1压缩机121a内。然后,吸入第1压缩机121a内的制冷剂气体被压缩、吐出,流入第1油分离器128a。此时,从第1压缩机121a吐出的制冷剂气体中伴有多余的油,故在第1油分离器128a中,该多余的油与制冷剂气体被气液分离。然后,制冷剂气体经由第1油分离器128a的出口的制冷剂配管流入吐出合流配管139内。
此时,均油控制装置141对第1热源单元102a的第1压缩机构111a的运转状态(具体是第1压缩机121a的运转状态)、第2热源单元102b的第2压缩机构111b及第3热源单元102c的第3压缩机构111c的停止状态进行检测,向第1油开闭装置135a发出开的指令,且向第2及第3油开闭装置135b、135c发出关闭的指令。与实施例1相同,通过该控制,在第1油分离器128a分离出的油经过第1油返回管131a返回第1分支吸入配管125,再次与制冷剂气体一起吸入第1压缩机构111a内(具体是第1压缩机121a)。由此,仅第1压缩机构111a运转的场合,向第1压缩机构111a供油,对其他压缩机构111b、111c不供油。
这里,热源单元102 a中,在第1油分离器128a分离出的油从第1油分离器128a的油出口经由第1油返回管131a,流入第2分支吸入配管126。并且,因第2分支吸入配管126设置成:从与第1油返回管131a的连接部、朝与制冷剂吸入母管124的连接部方向呈向下倾斜的形态,故从第1油返回管131a流入第2分支吸入配管126的油在重力的作用下,在第2分支吸入配管126内下降而送往制冷剂吸入母管124。然后,流入该制冷剂吸入母管124的油伴随制冷剂吸入母管124内流动的制冷剂气体一起,再次吸入第1压缩机121a。另外,因制冷剂吸入母管124设置成:朝第1分支吸入配管125的方向呈向下倾斜的形态,故流入制冷剂吸入母管124的油容易向第1分支吸入配管125的方向流动。由此,形成仅向第1压缩机121a供油的回路。
起动了第1压缩机121a后,为了继续增加第1热源单元102a运转负荷,起动第2压缩机122。在制冷剂吸入母管124内流动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经由第2分支吸入配管126吸入第2压缩机122。此时,从第1油返回管131a送往第2分支吸入配管126的油伴随第2分支吸入配管126内流动的制冷剂气体一起吸入第2压缩机122。然后,与第1压缩机121a相同,吸入第2压缩机122的制冷剂气体被压缩、吐出,在第2油分离器129中,油与制冷剂气体被气液分离。然后,制冷剂气体经由第2油分离器129的出口的制冷剂配管流入吐出合流配管139。
这里,第1热源单元102a中,在第2油分离器129分离出的油从第2油分离器129的油出口经由第2油返回管132,流入第3分支吸入配管127。然后,与第2分支吸入配管126相同,因第3分支吸入配管127设置成:从与第2油返回管132的连接部、朝与制冷剂吸入母管124的连接部的方向呈向下倾斜的形态,故从第2油返回管132流入第3分支吸入配管127的油,在重力的作用下送往制冷剂吸入母管124。这里,第3分支吸入配管127连接在第2分支吸入配管126的靠近第1分支吸入配管125侧即、连接在制冷剂气体流动的下游侧。因此,从第3分支吸入配管127流入制冷剂吸入母管124的油伴随制冷剂吸入母管124内流动的制冷剂气体一起,再次吸入第1压缩机121a,而不流入第2压缩机122。由此,在第1压缩机构111a内,形成依次仅向第1及第2压缩机121a、122供油的供油回路。
下面,起动了第2压缩机122后,为了使第1热源单元102a满负荷运转,起动第3压缩机123。这样,在制冷剂吸入母管124内流动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经由第3分支吸入配管127吸入第3压缩机123。此时,从第2油返回管132送往第3分支吸入配管127的油伴随第3分支吸入配管127内流动的制冷剂气体一起吸入第3压缩机123。然后,与第1及第2压缩机121a、122相同,吸入第3压缩机123的制冷剂气体被压缩、吐出,在第3油分离器130中,油与制冷剂气体被气液分离。然后,制冷剂气体经由第3油分离器130的出口的制冷剂配管流入吐出合流配管139。
这里,第1热源单元102a中,在第3油分离器130分离出的油从第3油分离器130的油出口经由第3油返回管133,向制冷剂吸入母管124与第1分支吸入配管125的连接部和与第3分支吸入配管127的连接部之间的位置流入。由此,形成依次向第1压缩机构111a的所有第1、第2及第3压缩机121a、122、123供油的回路。
②部分负荷运转(运转第1及第2热源单元)
起动了第1热源单元102a后,为了继续增加运转负荷,起动第2热源单元102b的第2压缩机构111a。这里,构成第2压缩机构111b的压缩机的动作与第1压缩机构111a的动作相同,故省略说明。
这里,第1及第2压缩机构111a、111b运转的场合,均油控制装置141对第1及第2压缩机构111a、111b的运转状态和第3压缩机构111c的停止状态进行检测,向第1及第2油开闭装置135a、135b发出开的指令,且向第3油开闭装置135c发出关闭的指令。通过该控制,与实施例1的压缩机21a、21b之间的均油控制相同,在第1及第2压缩机构111a、111b之间进行均油,向运转中的第1及第2压缩机构111a、111b供油。
③满负荷运转(运转第1、第2及第3热源单元102a~102b)
起动了第2压缩机构111b后,为了进行满负荷运转,起动第3热源单元102c的第3压缩机构111c。这里,构成第3压缩机构111c的压缩机的动作与第1及第2压缩机构111a、111b的动作相同,故省略说明。
这里,压缩机构111a~111c运转的场合,均油控制装置141对压缩机构111a~111c的运转状态进行检测,向第1、第2及第3油开闭装置135a~135c发出开的指令。通过该控制,与实施例1的压缩机21a~21c之间的均油控制相同,在压缩机构111a~111c之间进行均油,向运转中的压缩机构111a~111c供油。
(3)空调装置及均油回路的特征
本实施例的均油回路142中,在热源单元102a~102c之间进行与实施例1的均油回路142相同的均油控制。
由此,通过在热源单元102a~102c之间进行均油控制,可提高具有多个热源单元的大容量空调系统的均油控制的可靠性。
另外,以往为了应对客户的要求,需要将小容量到大容量的多种热源单元实现产品化,但是,通过将多台小容量的热源单元利用上述的均油回路进行连接,可构成对均油控制可靠性高的大容量空调系统,故不需要多种容量的热源单元产品化,制作方可降低生产成本。
而且,在各热源单元102a~102c中,因设置了用于连接连通管134的配管喷嘴即连接管137a~137c,故将热源单元102a~102c并联时,只要将连通管134与这些连接管137a~137c连接就能容易地设置均油回路142。
另外,只要事先使上述均油回路142的一部分(连通管134等)与均油控制装置141组件化的均油单元140实现产品化,就能容易地在现场施工。
实施例3
(1)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及均油回路的结构
图6是作为具有本发明的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及具有该均油回路的冷冻装置的一例的、实施例3的空调装置201的制冷剂回路的概要图。这里,空调装置201具有多台(本实施例中为3台)的第1、第2及第3热源单元202a~202c、以及与其并联的多台利用单元(未图示)。与实施例2的空调装置101相同,该空调装置201通过将具有多台压缩机的第1、第2及第3热源单元202a~202c并联,构成大容量的空调系统。
下面,对第1、第2及第3热源单元202a~202c进行说明。这里,第2及第3热源单元202b、202c的结构与第1热源单元202a相同,故以下的说明中仅对第1热源单元202a进行详细记载,省略对第2及第3热源单元202b、202c的说明(图6中也将第2及第3热源单元202b、202c的压缩机构的一部分进行省略表示)。
第1热源202a主要具有第1压缩机构211a、四通切换阀212和热源侧热交换器213。这些设备211a、212、213与利用单元一起由制冷剂配管连接,构成空调装置201的制冷剂回路。
第1压缩机构211a如图6及图7所示,是用于对从利用单元返回热源单元202a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的压缩机构,具有第1、第2及第3压缩机221a、222、223、制冷剂吸入母管224、第1、第2及第3分支吸入配管225、226、227、第1、第2及第3油分离器228a、229、230、分离器侧油返回管231a、232、233。制冷剂吸入母管224与四通切换阀212的出口连接。第1、第2及第3油分离器228a、229、230的各出口的制冷剂配管与吐出合流配管239合流。吐出合流配管239与四通切换阀212的进口连接。
第1、第2及第3压缩机221a、222、223中,第1压缩机221a是热源单元202a运转中始终进行运转的压缩机,第2及第3压缩机222、223是根据第1热源单元202a的运转负荷进行起动·停止的压缩机。
第2分支吸入配管226是从制冷剂吸入母管224分支,连接成与第2压缩机222的吸入侧对应。第1分支吸入配管225及第3分支吸入配管227是在比第2分支吸入配管226从制冷剂吸入母管224分支的位置更低的下游侧的位置处进行分支,分别连接成与第1压缩机221a及第3压缩机223的吸入侧对应。另外,第1、第2及第3分支吸入配管225、226、227被设置成:朝与制冷剂吸入母管224的连接部的方向呈向下倾斜的形态。
第1、第2及第3油分离器228a、229、230是用于对经过第1、第2及第3压缩机221a、222、223压缩的制冷剂气体中的油进行分离,分别连接在第1、第2及第3压缩机221a、222、223的吐出侧。这里,第1油分离器228a为2级油分离结构,具有与第1压缩机221a的吐出侧连接且将制冷剂气体中的油进行分离的前级油分离器251a、以及与前级油分离器251a连接且将前级油分离器251a分离出的油进行储存的后级油分离器252a。由此,第1油分离器228a可将在前级油分离器251a中从制冷剂气体中分离出的油迅速地向后级油分离器252a输送,故可减少油混入从前级油分离器251a流出的制冷剂气体中。
分离器侧油返回管231a从第1油分离器228a的油出口与第2压缩机222的吸入侧连接。具体地说,分离器侧油返回管231a与第1油分离器228a的后级油分离器252a连接。分离器侧油返回管231a具有分离器侧油开闭装置253a、分离器侧单向装置254a、以及分离器侧减压装置255a。分离器侧油开闭装置253a是用于从第1油分离器228a向压缩机222的吸入侧供给/切断油的电磁阀。分离器侧单向装置254a是只允许油从第1油分离器228a向压缩机222的吸入侧流动的单向阀。分离器侧减压装置255a是用于对从第1油分离器228a向第2压缩机222的吸入侧流动的油进行减压的毛细管。
另外,第1油分离器228a的后级油分离器252a与气体返回管259a连接,该气体返回管259a将后级油分离器252a内的气相部与第2压缩机222的吸入侧连接,可将从前级油分离器251a送往后级油分离器252a储存的油中混入的制冷剂气体等的气体成分返回第2压缩机222的吸入侧。而且,气体返回管259a具有对从后级油分离器252a向第2压缩机222的吸入侧流动的油进行减压的、由毛细管构成的减压装置260a。
分离器侧油返回管232从第2油分离器229的油出口与第3压缩机223的吸入侧连接。而且,分离器侧油返回管232具有用于对从第2油分离器229向第3压缩机223的吸入侧流动的油进行减压的、由毛细管构成的分离器侧减压装置237。
分离器侧油返回管233从第3油分离器230与第1压缩机221a的吸入侧连接。而且,分离器侧油返回管233具有用于对从第3油分离器230向第1压缩机221a的吸入侧流动的油进行减压的、由毛细管构成的分离器侧减压装置238。
在第1压缩机221a运转、且第2及第3压缩机222、223停止时,第1油返回管231a与第2压缩机222的吸入侧连接,利用重力将油送往制冷剂吸入母管224。在第1及第2压缩机221a、222运转、且第3压缩机223停止时,分离器侧油返回管232与第3压缩机223的吸入侧连接,利用重力将油送往制冷剂吸入母管224。具体地说,第2及第3分支吸入配管226、227分别配置成:从分离器侧油返回管231a、232的连接部、朝与制冷剂吸入母管224的连接部的方向呈向下倾斜的形态。
以上对第1热源单元202a的结构作了说明,但对于第2热源单元202b,也与第1热源单元202a具有包含第1压缩机221a的第1压缩机构211a、由前级油分离器251a和后级油分离器252a构成的第1油分离器228a、以及包含气体返回管259a及分离器侧油开闭装置253a的分离器侧油返回管231a的情况相同,具有包含第1压缩机221b的第2压缩机构211b、由前级油分离器251b和后级油分离器252b构成的第1油分离器228b、以及包含气体返回管259b及分离器侧油开闭装置253b的分离器侧油返回管231b。另外,对于第3热源单元202c,也具有包含第1压缩机221c的第3压缩机构211c、由前级油分离器251c和后级油分离器252c构成的第1油分离器228c、以及包含气体返回管259c及分离器侧油开闭装置253c的分离器侧油返回管231c。
空调装置201还具有用于对各热源单元202a~202c的压缩机构211a~211c之间进行均油的均油回路242。均油回路242由连通管234、第1热源单元202a的第1油分离器228a、均油侧油返回管235及连接管236a、第2热源单元202b的第1油分离器228b、均油侧油返回管235b及连接管236b、第3热源单元202c的第1油分离器228c、均油侧油返回管235c及连接管236c构成。
均油侧油返回管235a~235c分别设置在热源单元202a~202c内,分别与热源单元202a~202c的后级油分离器252a~252c和第1压缩机221a~221c的吸入侧连接,是用于将在第1油分离器228a~228c分离出的油送往压缩机构211a~211c的吸入侧(具体是制冷剂吸入母管224)的回路。具体地说,均油侧油返回管235a~235c与构成各热源单元202a~202c的第1油分离器228a~228c的后级油分离器252a~252c连接,具有均油侧减压装置256a~256c、第1、第2及第3均油侧油开闭装置257a~257c、以及均油侧单向装置258a~258c。
连通管234为了将均油侧油返回管235a~235c之间连通而设置在均油侧油返回管235a~235c上。具体地说,连接管236a~236c设置在均油用油返回管235a~235c的第1油分离器228a~228c与均油侧油开闭装置257a~257c之间,通过连接这些连接管236a~236c和连通管234,各热源单元202a~202c的均油侧油返回管235a~235c之间被连通。
均油侧减压装置256a~256c设置在均油侧油返回管235a~235c上,是用于对从第1油分离器228a~228c向压缩机构211a~211c的吸入侧及连通管234流动的油进行减压的装置。具体地说,均油侧减压装置256a~256c是设置在后级油分离器252a~252c与连接管236a~236c之间的毛细管。
第1、第2及第3均油侧油开闭装置257a~257c分别设置在均油侧油返回管235a~235c上,是用于确保油从第1油分离器228a~228c向连通管234的流动,同时使油从第1油分离器228a~228c向压缩机构211a~211c的吸入侧进行供给/切断的装置。具体地说,第1、第2及第3均油侧油开闭装置257a~257c是设置在均油侧油返回管235a~235c与连通管234的连接部的下游侧的电磁阀。
均油侧单向装置258a~258c是仅允许油从第1油分离器228a~228c向压缩机构211a~211c的吸入侧流动的单向阀。
另外,空调装置201还具有对各压缩机构211a~211c的运转/停止状态(具体是第1压缩机构211a的第1压缩机221a、第2压缩机构211b的第1压缩机121b及第3压缩机构211c的第1压缩机221c)进行检测,用于对第1、第2及第3均油侧油开闭装置257a~257c进行开闭操作的均油控制装置241。具体地说,均油控制装置241是对第1、第2及第3压缩机构211a~211c的运转/停止状态进行检测,通过对与停止中的压缩机对应的油开闭装置进行关闭操作,控制成油不向停止中的压缩机的吸入侧流动,同时,通过对与运转中的压缩机构对应的油开闭装置进行开操作,控制成向运转中的压缩机的吸入侧进行供油的装置。
(2)空调装置及均油回路的动作
下面,利用图6、图7对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201及均油回路242的动作进行说明。
①部分负荷运转(仅运转第1热源单元)
仅运转空调装置201的第1热源单元202a的场合,起动构成压缩机构211a的第1压缩机221a。这样,油与制冷剂气体一起从制冷剂吸入母管224经由第1分支吸入配管225吸入第1压缩机221a内。然后,吸入第1压缩机221a内的制冷剂气体被压缩、吐出,流入第1油分离器228a。此时,从第1压缩机221a吐出的制冷剂气体中伴有多余的油,故在第1油分离器228a中,该多余的油与制冷剂气体被气液分离。然后,制冷剂气体经由第1油分离器228a的出口的制冷剂配管流入吐出合流配管239内。这里,第1油分离器228a由前级油分离器251a和后级油分离器252a构成,故可将在前级油分离器251a中从制冷剂气体中分离出的油迅速地向后级油分离器252a输送,故可减少油混入从前级油分离器251a流出的制冷剂气体中。
此时,均油控制装置241对第1热源单元202a的第1压缩机构211a的运转状态(具体是第1压缩机221a的运转状态)、第2热源单元202b的第2压缩机构211b及第3热源单元202c的第3压缩机构211c的停止状态进行检测,向第1均油侧油开闭装置257a发出开的指令,且向第2及第3均油侧油开闭装置257b、257c发出关闭的指令。通过该控制,在第1油分离器228a分离出的油经过均油侧油返回管235a返回第1压缩机构211a的吸入侧,再次与制冷剂气体一起吸入第1压缩机构211a内(具体是第1压缩机221a)。由此,仅第1压缩机构211a运转的场合,向第1压缩机构211a供油,对其他的第2及第3压缩机构211b、211c不供油。
另外,均油控制装置241对于第1、第2及第3均油侧油开闭装置257a~257c发出上述那样的开闭指令,同时向运转中的第1热源单元202a的分离器侧油开闭装置253a发出开指令,向停止中的第2及第3热源单元的分离器侧油开闭装置253b、253c发出关闭指令。由此,滞留在停止中的热源单元202b、202c的油分离器228b、228c(具体是后级油分离器252b、252c)内的油,通过均油侧油返回管235b、235c及连通管234送往第1热源单元202a的均油侧油返回管235a,向第1热源单元202a的第1压缩机构111a的吸入侧供给,故不会在停止中的热源单元202b、202c的压缩机构211b、211c的吸入侧滞留。
这里,热源单元202a中,送往第1油分离器228a的后级油分离器252a的油在后级油分离器252a中暂时储存后,对于混入油中的制冷剂气体等的气体成分,通过气体返回管259a送往第2压缩机222的吸入侧,对于其他液体成分,因分离器侧油开闭装置253a处于开状态,故通过分离器侧油返回管231a送往第2压缩机222的吸入侧。从后级油分离器252a经由分离器侧油返回管231a,流入第2分支吸入配管226的油在重力的作用下,在第2分支吸入配管226内下降而送往制冷剂吸入母管224。然后,流入该制冷剂吸入母管224的油与从其他压缩机构211b、211c通过连通管234供给的油一起,伴随在制冷剂吸入母管124内流动的制冷剂气体中,再次吸入第1压缩机221a。
其次,起动了第1压缩机221a后,为了继续增加第1热源单元202a运转负荷,起动第2压缩机222。在制冷剂吸入母管224内流动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经由第2分支吸入配管226吸入第2压缩机222。此时,从气体返回管259a及分离器侧油返回管231a送往第2分支吸入配管226的油,伴随在第2分支吸入配管226内流动的制冷剂气体中一起吸入第2压缩机222。然后,与第1压缩机221a相同,吸入第2压缩机222的制冷剂气体被压缩、吐出,在第2油分离器229中,油与制冷剂气体被气液分离。然后,制冷剂气体经由第2油分离器229的出口的制冷剂配管流入吐出合流配管239。
这里,第1热源单元202a中,在第2油分离器229分离出的油从第2油分离器229的油出口经由分离器侧油返回管232,流入第3分支吸入配管227。然后,从分离器侧油返回管232流入第3分支吸入配管227的油,在重力的作用下送往制冷剂吸入母管224。并且,从第3分支吸入配管227流入制冷剂吸入母管224的油,伴随在制冷剂吸入母管224内流动的制冷剂气体中一起再次吸入第1压缩机221a,而不流入第2压缩机222。
接着,起动了第2压缩机222后,为了使第1热源单元202a满负荷运转,起动第3压缩机223。这样,在制冷剂吸入母管224内流动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经由第3分支吸入配管227吸入第3压缩机223。此时,从分离器侧油返回管232送往第3分支吸入配管227的油,伴随在第3分支吸入配管227内流动的制冷剂气体中一起吸入第3压缩机223。与第2压缩机222相同,吸入第3压缩机223的制冷剂气体被压缩、吐出,在第3油分离器230中,油与制冷剂气体被气液分离。然后,制冷剂气体经由第3油分离器230的出口的制冷剂配管流入吐出合流配管239。
这里,第1热源单元202a中,在第3油分离器230分离出的油从第3油分离器230的油出口经由分离器侧油返回管233,流入第1分支吸入配管225。由此,依次向第1压缩机构211a的所有第1、第2及第3压缩机221a、222、223供油。
②部分负荷运转(运转第1及第2热源单元)
起动了第1热源单元202a后,为了继续增加运转负荷,起动第2热源单元202b的第2压缩机构211a。这里,构成第2压缩机构211b的压缩机的动作与第1压缩机构211a的动作相同,故省略说明。
第1及第2压缩机构211a、211b运转的场合,均油控制装置241对第1及第2压缩机构211a、211b的运转状态和第3压缩机构211c的停止状态进行检测,向第1及第2均油侧油开闭装置257a、257b发出开的指令,且向第3均油侧油开闭装置257c发出关闭的指令。另外,均油控制装置241对运转中的第1及第2热源单元202a、202b的分离器侧油开闭装置253a、253b发出开指令。通过该控制,与实施例1的压缩机21a、21b之间的均油控制相同,在第1及第2压缩机构211a、211b之间进行均油,向运转中的第1及第2压缩机构211a、211b供油。
③满负荷运转(运转第1、第2及第3热源单元)
起动了第2压缩机构211b后,为了进行满负荷运转,起动第3热源单元202c的第3压缩机构211c。这里,构成第3压缩机构211c的压缩机的动作与第1及第2压缩机构211a、211b的动作相同,故省略说明。
压缩机构211a~211c运转的场合,均油控制装置241对压缩机构211a~211c的运转状态进行检测,向第1、第2及第3均油侧油开闭装置257a~257c发出开的指令。另外,对运转中的第1、第2及第3热源单元202a~202c的分离器侧油开闭装置253a~253c发出开指令。通过该控制,与实施例1的压缩机21a~21c之间的均油控制相同,在压缩机构211a~211c之间进行均油,向运转中的压缩机构211a~211c供油。
(3)空调装置及均油回路的特征
本实施例的均油回路242中,在热源单元202a~202c之间进行与实施例2的均油回路142相同的均油控制,可得到与实施例2相同的效果。
另外,本实施例的均油回路中,因将热源单元202a~202c的第1油分离器228a~228c作成了由前级油分离器251a~251c和后级油分离器252a~252c构成的2级分离式的油分离器,因而能提高作为油分离器整体的分离能力。
其他实施例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具体结构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在本发明的宗旨内可进行变更。
(1)也可将实施例1的油分离器设置成相对于多台压缩机为共用。
(2)压缩机的台数及型式不局限于实施例1、2、3。另外,热源单元的台数和各热源单元的运转容量不局限于实施例2及3。
(3)实施例2中,热源单元之间连接的连通管及均油控制装置,由与热源单元分体式的单元构成,但也可组装在热源单元内。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利用本发明,可不向停止中的压缩机构供油,同时能向运转中的压缩机构供给足够的油量,提高对压缩机构供油的可靠性。

Claims (14)

1.一种压缩机构的的均油回路(42、142、242),系在具有多个用于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构(21a~21c、111a~111c、211a~211c)的蒸气压缩式的冷冻装置(1、101、201)中用于对所述多个压缩机构间进行均油,其特征在于,具有:
设置在所述多个压缩机构的吐出侧、用于对制冷剂气体中的油进行分离的油分离器(24a~24c、128a~128c、228a~228c);
连接所述油分离器及所述压缩机构的吸入侧、可将在所述油分离器分离出的油送向所述各压缩机构的吸入侧的油返回管(25a~25c、131a~131c、235a~235c);
为了将所述各油返回管之间连通而与所述各油返回管连接的连通管(26、134、234);
设置在所述各油返回管上、确保油从所述油分离器向所述连通管流动、同时通过开闭操作以使油从所述油分离器向所述各压缩机构的吸入侧进行供给/切断的油开闭装置(27a~27c、135a~135c、257a~257c);以及
设置在所述各油返回管或所述连通管上、对从所述油分离器向所述各压缩机构的吸入侧及所述连通管流动的油进行减压的减压装置(28a~28c、136a~136c、256a~256c)。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42、142、242),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分离器(24a~24c、128a~128c、228a~228c)设置成与所述各压缩机构(21a~21c、111a~111c、211a~211c)对应。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242),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分离器(228a~228c)具有与所述压缩机构(211a~211c)的吐出侧连接且将制冷剂气体中的油进行分离的前级油分离器(251a~251c)、以及与所述前级油分离器连接且将所述前级油分离器分离出的油进行储存的后级油分离器(252a~252c),
所述油返回管(235a~235c)与所述后级油分离器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242),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与所述后级油分离器(252a~252c)的气相部和所述压缩机构(211a~211c)的吸入侧连接的气体返回管(259a~259c)。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1项所述的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42、142、242),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开闭装置(27a~27c、135a~135c、257a~257c)设置在所述油返回管(25a~25c、131a~131c、235a~235c)与所述连通管(26、134、234)的连接部的下游侧。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1项所述的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42、142、242),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压装置(28a~28c、136a~136c、256a~256c)设置在所述各油返回管(25a~25c、131a~131c、235a~235c)与所述连通管(26、134、234)的连接部的上游侧。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1项所述的压缩机构的均油回路(42、142、242),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压装置(28a~28c、136a~136c、256a~256c)是毛细管。
8.一种冷冻装置(1、101、201),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个用于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构(21a~21c、111a~111c、211a~211c);
用于对所述多个压缩机构间进行均油而设置的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均油回路(42、142、242);以及
均油控制装置(41、141、241),该装置对多个压缩机构的运转/停止状态进行检测,通过对与停止中的压缩机构对应的油开闭装置进行关闭操作,控制成油不向停止中的压缩机构的吸入侧流动,同时通过对与运转中的压缩机构对应的油开闭装置进行开操作,控制成向运转中的压缩机构的吸入侧供油。
9.一种冷冻装置(1、101、201),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个用于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构(21a~21c、111a~111c、211a~211c);
对所述多个压缩机构间进行均油而设置的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均油回路(42、142、242);以及
均油控制装置(41、141、241),该装置对所述多个压缩机构的运转/停止状态进行检测,通过对与停止中的压缩机构对应的油开闭装置进行关闭操作,控制成油不向停止中的压缩机构的吸入侧流动;并且,运转中的压缩机构为1台的场合,通过对与运转中的压缩机构对应的油开闭装置进行开操作,控制成向运转中的压缩机构的吸入侧供油;当运转中的压缩机构为2台以上的场合,通过在与运转中的各压缩机构对应的油开闭装置之间,以规定时间的间隔、周期性进行开闭操作,以使各油开闭装置中的任何1个在规定时间内处于开的状态且其他油开闭装置处于关闭状态,从而控制成向运转中的各压缩机构的吸入侧供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冻装置(1、101、201),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油控制装置(41、141、241)在对与运转中的各压缩机构对应的油开闭装置进行开闭操作时将想要从开状态操作变为关闭状态的油开闭装置和想要从关闭状态操作变为开状态的油开闭装置控制成过渡性地同时开状态。
11.一种冷冻装置的热源单元(102a~102c、202a~202c),所述冷冻装置具有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构(111a~111c、211a~211c),其特征在于,具有:
设置在压缩机构的吐出侧、对制冷剂气体中的油进行分离的油分离器(128a~128c、228a~228c);
具有将油从所述油分离器向所述压缩机构的吸入侧进行供给/切断的油开闭装置(135a~135c、257a~257c)的油返回管(131a~131c、235a~235c);以及
设置在所述油返回管的所述油分离器与所述油开闭装置之间、可与其他热源单元的压缩机构的油返回管连接的连接管(137a~137c、236a~236c)。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冻装置的热源单元(202a~202c),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分离器(228a~228c)具有与所述压缩机构的吐出侧连接且将制冷剂气体中的油进行分离的前级油分离器(251a~251c)、以及与所述前级油分离器连接且将所述前级油分离器分离出的油进行储存的后级油分离器(252a~252c),
所述油返回管(235a~235c)与所述后级油分离器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冻装置的热源单元(202a~202c),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与所述后级油分离器(252a~252c)的气相部和所述压缩机构(211a~211c)的吸入侧连接的气体返回管(259a~259c)。
14.一种冷冻装置(101、201),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1~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个热源单元(102a~102c、202a~202c);以及
将所述各热源单元的连接管之间进行连接的连通管(134、234)。
CNB038008572A 2002-06-11 2003-05-12 冷冻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985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70454/2002 2002-06-11
JP2002170454 2002-06-11
JP3881/2003 2003-01-10
JP2003003881A JP4300804B2 (ja) 2002-06-11 2003-01-10 圧縮機構の均油回路、冷凍装置の熱源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冷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45605A true CN1545605A (zh) 2004-11-10
CN1239859C CN1239859C (zh) 2006-02-01

Family

ID=29738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0085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9859C (zh) 2002-06-11 2003-05-12 冷冻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6941767B2 (zh)
EP (1) EP1512923A4 (zh)
JP (1) JP4300804B2 (zh)
KR (1) KR100557589B1 (zh)
CN (1) CN1239859C (zh)
AU (1) AU2003235228B2 (zh)
WO (1) WO200310472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0479A (zh) * 2011-02-23 2012-08-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多联式空调机组及其油路系统
CN104236168A (zh) * 2014-07-10 2014-12-24 广东美的集团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压缩机系统的回油控制方法及回油控制系统
CN107110581A (zh) * 2014-11-21 2017-08-29 洋马株式会社 热泵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78292B2 (ja) * 2002-05-28 2003-12-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の圧縮機構
JP3939314B2 (ja) * 2004-06-10 2007-07-04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その均油運転方法
KR100591321B1 (ko) * 2004-12-15 2006-06-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DE102005010690B4 (de) * 2005-03-09 2007-04-12 Knorr-Bremse Systeme für Schienenfahrzeuge GmbH Öleingespritzter Verdichter mit Temperaturschalter
JP4811167B2 (ja) * 2006-07-24 2011-11-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KR20080032870A (ko) 2006-10-11 2008-04-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의 압축기 오일 회수장치 및오일회수방법
KR101266657B1 (ko) * 2006-10-17 2013-05-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100878819B1 (ko) * 2007-03-02 2009-01-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JP5169295B2 (ja) * 2007-03-27 2013-03-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4407760B2 (ja) * 2008-03-12 2010-02-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US9541312B2 (en) * 2008-05-07 2017-01-10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Passive oil level limiter
JP5229476B2 (ja) * 2008-12-11 2013-07-03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冷凍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KR101588204B1 (ko) * 2009-02-16 2016-01-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및 공기 조화기 제어방법
US9541313B2 (en) * 2009-03-31 2017-01-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ng device
KR101495186B1 (ko) * 2010-04-01 2015-02-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복수 개의 압축기를 구비한 공기조화기 및 그의 운전방법
KR101452767B1 (ko) 2010-04-01 2014-10-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압축기의 오일 레벨 감지수단
CN101858621A (zh) * 2010-05-26 2010-10-13 广东欧科空调制冷有限公司 多联式空调机组及其工作方法
JP5773730B2 (ja) * 2011-04-28 2015-09-0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室外機ユニット
US9574815B2 (en) * 2011-06-09 2017-02-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apparatus indoor unit
CN103913015B (zh) 2012-12-31 2016-04-27 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 油平衡装置以及使用其的制冷系统
CN103528273A (zh) * 2013-03-14 2014-01-22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循环装置
KR102165351B1 (ko) 2014-02-05 2020-10-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히트펌프 시스템
WO2017083095A1 (en) * 2015-11-09 2017-05-18 Carrier Corporation Dual-compressor refrigeration unit
JP6780518B2 (ja) * 2017-01-25 2020-11-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CN107747544B (zh) * 2017-11-07 2019-07-09 苏州英华特涡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带均油管的压缩机、并联式压缩机组及均油方法
JP2024011228A (ja) * 2022-07-14 2024-01-25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80006A (en) * 1969-04-14 1971-05-25 Lester K Quick Central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automatic standby compressor capacity
JPS54109645A (en) * 1978-02-17 1979-08-28 Hitachi Ltd Refrigerating device with screw compressor
US4210001A (en) * 1978-07-31 1980-07-01 Miller Bruce D Sr Refrigeration system having improved heat transfer and reduced power requirement for various evaporative refrigerants
US4589263A (en) * 1984-04-12 1986-05-20 Hussmann Corporation Multiple compressor oil system
JPH063324B2 (ja) 1985-10-11 1994-01-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H01131850A (ja) * 1987-11-13 1989-05-24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GB2215867B (en) * 1988-02-09 1992-09-02 Toshiba Kk Air conditioner system with control for optimum refrigerant temperature
JP2865707B2 (ja) * 1989-06-14 1999-03-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凍装置
JP3143140B2 (ja) * 1991-04-18 2001-03-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3138031B2 (ja) * 1991-11-26 2001-02-2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TW212224B (zh) * 1992-02-28 1993-09-01 Sanyo Denki Kk
JPH06109337A (ja) * 1992-09-28 1994-04-1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回路
US5321956A (en) * 1993-05-26 1994-06-21 Kemp Industrial Refrigeration, Inc. Oil management and removal system for a refrigeration installation
JP3491323B2 (ja) * 1994-02-18 2004-01-2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空調装置
EP0715133B1 (en) * 1994-06-29 2003-11-12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or
US5673570A (en) * 1994-06-29 1997-10-07 Daikin Industries, Ltd. Oil equalizing operation control device for air conditioner
JPH0849943A (ja) * 1994-08-08 1996-02-20 Yamah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駆動式熱ポンプ装置
JP3610402B2 (ja) * 1994-08-08 2005-01-1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熱ポンプ装置
JP3275559B2 (ja) * 1994-09-20 2002-04-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凍装置
US5522233A (en) * 1994-12-21 1996-06-04 Carrier Corporation Makeup oil system for first stage oil separation in booster system
JP4091995B2 (ja) * 1995-01-31 2008-05-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圧縮機構の潤滑油回収構造
TW299393B (zh) * 1995-03-09 1997-03-01 Sanyo Electric Co
US5634345A (en) * 1995-06-06 1997-06-03 Alsenz; Richard H. Oil monitoring system
US5775117A (en) * 1995-10-30 1998-07-07 Shaw; David N. Variable capacity vapor compression cooling system
US5894735A (en) * 1996-09-05 1999-04-2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Heat pump system using energy-supplying mechanism to control refrigerant pressure
WO1998013653A1 (en) * 1996-09-27 1998-04-02 Galbreath Charles E Sr Refrigerant recycle and reclaim system
EP0838640A3 (en) * 1996-10-28 1998-06-17 Matsushita Refrigeration Company Oil level equalizing system for plural compressors
JPH10205896A (ja) * 1997-01-23 1998-08-04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H1183245A (ja) * 1997-09-12 1999-03-26 Daikin Ind Ltd 冷媒回収装置および冷媒回収方法
JP2000046420A (ja) * 1998-07-31 2000-02-18 Zexel Corp 冷凍サイクル
US6202424B1 (en) * 1999-10-29 2001-03-20 Mayekawa Mfg. Co., Ltd. System for compressing contaminated gas
JP2001174081A (ja) * 1999-12-20 2001-06-29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EP1166019B1 (en) * 2000-01-21 2004-09-15 Toshiba Carrier Corporation Oil amount detector,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and air conditioner
JP2001324235A (ja) * 2000-05-19 2001-11-22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1324236A (ja) * 2000-05-19 2001-11-22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4239366B2 (ja) * 2000-06-06 2009-03-18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2001349625A (ja) * 2000-06-06 2001-12-21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2147876A (ja) * 2000-11-06 2002-05-22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EP1340949A4 (en) * 2000-12-08 2009-08-12 Daikin Ind Ltd COOLING SYSTEM
KR100388675B1 (ko) * 2000-12-18 2003-06-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압력조절장치를 구비한 공기조화기와 그 제어방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0479A (zh) * 2011-02-23 2012-08-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多联式空调机组及其油路系统
CN104236168A (zh) * 2014-07-10 2014-12-24 广东美的集团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压缩机系统的回油控制方法及回油控制系统
CN107110581A (zh) * 2014-11-21 2017-08-29 洋马株式会社 热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40231357A1 (en) 2004-11-25
AU2003235228B2 (en) 2005-08-04
JP4300804B2 (ja) 2009-07-22
WO2003104723A1 (ja) 2003-12-18
CN1239859C (zh) 2006-02-01
KR20040019403A (ko) 2004-03-05
KR100557589B1 (ko) 2006-03-03
US6941767B2 (en) 2005-09-13
EP1512923A1 (en) 2005-03-09
EP1512923A4 (en) 2012-11-21
AU2003235228A1 (en) 2003-12-22
JP2004069285A (ja) 2004-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39859C (zh) 冷冻装置
CN1152217C (zh) 空气调节装置的均油运转控制装置
CN1165721C (zh) 油量检测器、制冷设备和空调器
CN1125292C (zh) 冷冻装置
CN1062948C (zh) 空调装置
CN1707201A (zh) 空调器及在空调器中执行油平衡操作的方法
CN1318145A (zh) 制冷装置
CN100344915C (zh) 致冷循环设备
CN1490570A (zh) 同时加热冷却型多路空调器
CN1906452A (zh) 空调裝置
CN1395074A (zh) 多方式燃气热泵式空调装置
CN1920421A (zh) 储热式空调机
CN1503996A (zh) 使用流体调节元件控制系统各种工作参数的混合发电系统
CN1285866C (zh) 空调装置的热源单元及空调装置
CN1254080A (zh) 空调器
CN1791774A (zh) 制冷装置的施工方法和制冷装置
CN1200799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752629A (zh) 中央空调
CN209087991U (zh) 一种燃料电池及其空气供给系统
CN1908554A (zh) 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装置
CN1302236C (zh) 具有多台压缩机的空调器
CN1782617A (zh) 空气调节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720420A (zh) 在压缩机的入口和出口之间具有旁路管线的空调设备的制冷系统
CN109780745B (zh) 空调
CN1464196A (zh) 压缩机变频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201

Termination date: 201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