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19461A - 四冲程发动机的回油构造 - Google Patents
四冲程发动机的回油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19461A CN1519461A CNA2004100015198A CN200410001519A CN1519461A CN 1519461 A CN1519461 A CN 1519461A CN A2004100015198 A CNA2004100015198 A CN A2004100015198A CN 200410001519 A CN200410001519 A CN 200410001519A CN 1519461 A CN1519461 A CN 151946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crankcase
- transmission member
- member travel
- operating cha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四冲程发动机。其中,可行走地收容传动部件的传动部件行走通路设在曲轴箱和气缸盖之间,该传动部件挂在固定于曲轴的驱动轮和固定于凸轮轴的被动轮上,在曲轴箱和侧盖间的动作室内收容转动部件,在曲轴箱侧有效利用作为回油通路功能的传动部件行走通路而防止增加加工工时,同时还可防止油的搅拌阻力增加和油的恶化。油引导部(103)引导从传动部件行走通路(85)向动作室(43)流下的油,该油引导部(103)覆盖转动部件中至少传动部件行走通路(85)侧的外周,并与曲轴箱(22)形成一体,同时,形成把在油引导部(103)引导的油导向曲轴箱(22)内的回油通路(104)。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四冲程发动机,特别涉及对向传动部件行走通路内流下来的油返回曲轴箱侧的回油构造的改进。在曲轴箱和侧盖之间架设传动部件行走通路,该传动部件行走通路在收容可行走的环状的传动部件的同时,还在曲轴箱和气缸盖之间具有作为从气缸盖向曲轴箱侧返回油的通路功能,该环状的传动部件挂在曲轴箱和侧盖之间形成的动作室内的固定于曲轴的驱动轮和固定于凸轮轴的被动轮上,在动作室内收容由曲轴驱动的转动部件。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四冲程发动机,凸轮传动链行走通路收容可行走的凸轮传动链,该凸轮传动链用于把来自曲轴的动力传递给凸轮轴,所述凸轮传动链行走通路架设在曲轴箱和气缸盖之间,位于凸轮传动链行走通路的动作室侧开口端下方的发电机的转子固定在曲轴上并收容在动作室内。
(专利文献1)专利第32040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所述现有技术的四冲程发动机中,为防止从凸轮传动链行走通路返回曲轴箱侧的油由于直接与发电机的外转子式磁电机等高速转动体相碰增加搅拌阻力和油的恶化恶化,另外设置与凸轮传动链行走通路不同的从气缸盖到曲轴箱的回油通路,进行了使从该回油通路返回到曲轴箱的油不与所述高速转动体相碰的研究。然而,这样必须另外设置与凸轮传动链行走通路不同的回油通路,使得施加于曲轴箱,气缸体和气缸盖的加工工时增加。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是提供如下的四冲程发动机的回油结构。即,在曲轴箱侧有效利用起到作为回油通路功能的传动部件行走通路而避免增加加工工时,同时还防止增加油的搅拌阻力和油的恶化。
为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在四冲程发动机中具有:驱动轮固定在曲轴箱和侧盖之间形成的动作室内的曲轴上,所述曲轴箱自由转动的支承曲轴,所述侧盖与所述曲轴箱结合,传动部件行走通路被设置在跨越所述曲轴箱和所述气缸盖之间,所述传动部件行走通路可行走地收容环状的传动部件的同时,还具有从气缸盖向曲轴箱侧返回油的通路功能,所述环状传动部件套挂在被动轮和所述驱动轮上,所述被动轮固定在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承在气缸盖的凸轮轴上,在所述传动部件行走通路的所述动作室侧的开口端下方的所述动作室内,收容由曲轴驱动的转动部件,该转动部件可以在与曲轴平行的轴线周围转动,油引导部引导从所述传动部件行走通路向所述动作室流下的油,所述油引导部覆盖所述转动部件的至少所述传动部件行走通路侧的外周并与所述曲轴箱形成一体的同时,还形成将由所述油引导部引导的油导入曲轴箱内的回油通路。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在传动部件行走通路中向动作室侧流下来的油通过油引导部的引导,经回油通路回到曲轴箱内,这样可以极力避免向传动部件行走通路内流下的油与动作室内的转动部件的接触,从而可以防止由转动部件对油的搅拌而产生的搅拌阻力的增加,同时还可防止由油与转动部件的相碰飞散而造成油的恶化恶化,且可以有效利用传动部件行走通路而使油回到曲轴箱侧,所以不增加加工工时。
本发明第二方面,是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油引导部,其上端部位于所述传动部件行走通路的下面的延长线的上方,所述传动部件行走通路是倾斜的并且所述被动轮侧高于所述驱动轮,传动部件导向件的一端部保持在所述油引导部的上端部,所述传动部件导向件配置在所述传动部件行走通路内,并在所述下面的上方与所述传动部件滑动连接。根据该构成,可以极力避免沿传动部件行走通路的下面向动作室侧流下来的油越过油引导部流到转动部件侧,而被导向回油通路侧,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增加油的搅拌阻力和油的恶化。
本发明第三方面,是在本发明第一和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引导部的下端与盖结合壁连接设置形成一体,该盖结合壁为了与所述侧盖而连接为环状并形成在所述曲轴箱上,筋在所述侧盖向所述盖结合壁结合时与所述油引导部触接,并在所述侧盖上形成一体,所述筋是用于在所述曲轴箱之间形成积存油处,该积存油处在接收从所述传动部件行走通路的动作室侧的开口端流下的油的同时,还通到所述回油通路。根据该构成,在避免增加部件数目的同时可在曲轴箱和侧盖间形成袋穴状的油积存,把来自传动部件行走通路的油从油积存处经回油通路确实地返回到曲轴箱内。
另外,本发明第四方面,是在本发明第一到第三方面所述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配置在所述曲轴箱和驱动车轮间的所述侧盖与在该驱动车轮一侧配置的所述曲轴箱结合,同时,变速器的变速输入轴具有与所述曲轴平行的轴线并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承,在所述曲轴箱和所述侧盖间的动作室内的所述变速输入轴的一端部设置具有作为所述转动部件的离合器外座圈的离合器,该离合器可以接通、断开所述曲轴和所述变速输入轴之间的动力传递。根据该构成,由于可以极力避免在传动部件行走通路中流下来的油与离合器外座圈的接触,所以可防止由离合器外座圈搅拌油而增加的搅拌阻力,同时可以把离合器接近配置在曲轴侧,可以实现由发动机和变速器构成的动力单元的小型化,抑制配置在驱动车轮一侧的动力单元从驱动车轮突出,能够期待提高车体的平衡。
附图说明
图1是两轮机动车的侧面图;
图2是两轮机动车的后部放大侧面图;
图3是图2中3-3线的向视图;
图4是图3中4-4线的剖面图;
图5是图4中5-5线的剖面图;
图6是图4中6-6线的剖面图;
图7是图4中7-7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在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图7是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图1是两轮机动车的侧面图;图2是两轮机动车的后部放大侧面图;图3是图2中3-3线的向视图;图4是图3中4-4线的剖面图;图5是图4中5-5线的剖面图;图6是图4中6-6线的剖面图;图7是图4中7-7线的剖面图。
首先,在图1中该小轮型的两轮机动车的车体架11具有:与可操纵转向地支承前叉12的前管13连接设置的前部架14,从该前部架14的后端向后往上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部架15...。在所述前叉12的下端用轴支承前轮WF。另外,在所述前部架14支持脚踏板16的同时安装使车体自己立住的支架17,在所述后部架15上支承行李箱18、驾驶座19和燃料箱20。另外,支持作为驱动轮的后轮WR并驱动该后轮WR的动力单元P可上下摇动地被支承在前部架14的后端,在后部架15和动力单元P之间设置减振器21。
在图2~图5中,动力单元P把曲轴23和齿轮变速器T收容在作为强制空冷式单缸四冲程发动机E的曲轴箱22中,动力单元P配置在后轮WR的左右一侧,在本实施例配置在右侧。而且所述后轮WR安装在具有所述齿轮变速器T的变速输出轴56上。
在后轮WR的右侧配置的曲轴箱22与使气缸轴线C向前上方倾斜的气缸体24的后部结合,在沿铅直面的分割面由利用多个螺栓26...连结的左箱半体22L和右箱半体22R构成。在与气缸体24的前部结合的气缸盖25的上侧面通过吸气管27与气化器28连接,在气缸盖25的下侧面连接的排气管29在后轮WR的前方大回转地弯曲,排气管29的下游端连接于配置在位于把后轮WR夹在与动力单元P之间的排气消声器30上。
在前部架14的后端左右两端固定安装托架31...,在这些托架31上悬挂连杆32通过水平的第一枢轴33可摇动地被连接。该悬挂连杆32具有一根前部臂32a和左右一对的后部臂32b,32b,前部臂32a通过减振橡胶34插入前部架14的后端部内并被支承。
另外,悬挂臂35与曲轴箱22的左箱半体22L形成一体,该悬挂臂35具有配置在后轮WR前方并在所述两后部臂32b、32b之间的轴承部35a,通过左右一对橡胶衬套36可转动地支承该轴承部35a的水平的第二枢轴37的两端与所述两后部臂32b、32b结合。从而,曲轴箱22即动力单元P可在第二枢轴37周围上下摇动,从动力单元P作用在悬挂连杆32的摇动冲击由减振橡胶34吸收。
在排气消声器30上的前端侧焊接具有上下分支的两岔部41a、41b的消声器支柱41的基端部,所述两岔部41a、41b由螺栓42、42连接在所述挂钩臂35的轴承部35a。
在所述曲轴箱22的左箱半体22L上,配置在曲轴箱22和后轮WR间的左侧盖44在与左箱半体22L之间形成动作室43而进行结合,在曲轴箱22的左箱半体22L和右箱半体22R通过球轴承45、46转动自由地被支承的曲轴23的一端突入所述动作室43。另外,气缸体24和气缸盖25与在曲轴箱22的右箱半体22R的一部分由罩47覆盖,在使右箱半体22R自由转动且密闭贯通的所述曲轴23的另一端部上固定收容在罩47内的发电机48的转子49。
在对应所述转子49的部分在罩47上设置多个吸气孔50、50...,在所述转子49上固定从吸气孔50、50...吸入外气的风扇51。在气缸体24和气缸盖25的外面,分别设置通过所述风扇51的动作与在罩47内流通的冷却用空气接触的多个散热片24a、25a。
设在气缸体24上的气缸筒52自由滑动嵌合的活塞53通过连杆54连接在曲轴23上。
齿轮变速器T具有与曲轴23平行的变速输入轴55和变速输出轴56,变速输入轴55可自由转动地贯通曲轴箱22的左箱半体22L,以使其一端突入动作室43中,在左箱半体22L和变速输入轴55之间安装球轴承57。另外变速输入轴55的另一端通过球轴承58可自由转动地被右箱半体22R支承。
变速输出轴56的一端可自由转动地贯通左侧盖44,在左侧盖44和变速输出轴56之间安装球轴承59和环状的密封部件60,在从左侧盖44突出的变速输出轴56的一端安装后轮WR。另外,变速输出轴56的另一端通过球轴承61可自由转动地被右箱半体22R支承。
在动作室43中,曲轴23的一端部和变速输入轴55的一端部之间设置一级减速装置62和设置作为可接通、断开动力传递并安装在变速输入轴55一端部的多板离合器63。一级减速装置62由固定在曲轴23上的驱动齿轮64和可相对转动地安装在变速输入轴55上的被动齿轮65构成。另外,多板离合器63具有:离合器外座圈66,其通过档板68与所述的被动齿轮65连接;离合器内座圈67,其固定在变速输入轴55一端部,并且在动作室43内,由于多板离合器63收容在变速输出轴56和曲轴23之间比较小的空间内,所以可实现小型化。
在曲轴箱22中,在变速输入轴55和变速输出轴56之间设置多级例如四级的变速齿轮列。各变速齿轮列的被动齿轮69、70、71、72相对变速输出轴56可转动地被安装。
所述各变速齿轮列的被动齿轮69~72,通过大部分配置在曲轴箱22的右箱半体22R的外面的变换装置73,有选择地与变速输出轴56连接,变换装置73被与右箱半体22R结合的右侧盖74覆盖。
在变速输出轴56同轴设置在其另一端开口的导向孔75的同时,还设置的多个导向槽76...,其在所述各被动齿轮69~72的安装部分跨越所述导向孔75和变速输出轴56外面之间。所述变换装置73具有与所述导向孔75可滑动嵌合的转换轴77和安装在该转换轴77内端的卡合杆78,卡合杆78以有选择地与被动齿轮69~72卡合在所述导向槽76内滑动。
吸气阀(图中未示出),其控制从吸气管27向在气缸体24和气缸盖25间形成的燃烧室79吸入混合气,而相临所述活塞53,排气阀(图中未示出),其控制从所述燃烧室79向所述排气管29排气,这两个阀都由动阀装置81驱动开闭,该动阀装置81具有与曲轴23平行的轴线且具有由气缸盖25可自由转动地支承的凸轮轴80。为旋转驱动凸轮轴80转动,在所述动作室43内在所述曲轴23的一端部固定作为驱动轮的驱动链轮82,在固定在所述凸轮轴80作为被动轮的被动链轮83和所述驱动链轮82上套挂作为环状的传动部件的凸轮传动链84。
在曲轴箱22、气缸体24和气缸盖25中设置作为收容所述凸轮传动链84可行走的,并且作为传动部件行走通路的凸轮传动链通路85,该凸轮传动链通路85与气缸轴线C大致平行延伸。即由于气缸轴线C向前上方倾斜,所以凸轮传动链通路85比所述驱动链轮82向所述被动链轮83侧抬高并向前上方倾斜。
在凸轮传动链通路85内的凸轮传动链84的松缓侧从曲轴23的上方与雪橇形的传动链拉紧器87滑动接触,该传动链拉紧器87由配置在曲轴23上方的支承轴86,并在左箱半体22L中可转动;凸轮传动链84的张紧侧从下方与雪橇形的作为传动部件导向的链导向件88滑动接触,该链导向件88一端向动作室43侧突出,在该链导向件88的中间部支持在气缸体24上。
与图6一起参照,作为轮状的泵的油泵90的内转子91与变速输入轴55连接,该油泵90的泵壳93在与所述左箱半体22L之间夹着内转子91和外转子92而从动作室43侧与左箱半体22L连接。
该油泵90从曲轴箱22内的底部吸油,在右箱半体22R安装过滤从曲轴箱22底部吸上的油的过滤器94,在右箱半体22R和左箱半体22L上设置连接过滤器94和油泵90的吸入口95之间的吸入通路96。另外,在左箱半体22L的下部设置把回到动作室43内的油导向曲轴箱22内下部的连通路97。
与图7一起参照,通到油泵90的排出口98的排出通路99设在左箱半体22L和右箱半体22R上,该排出通路99的下游端与在右箱半体22R的气缸体24的结合面上形成的油槽100的一端连通。另外,连接气缸盖25、气缸体24和右箱半体22R的多个连通螺栓中的一个101在气缸体24和气缸盖25之间形成通到所述油槽100的另一端的油通路102,从油泵90排出的油经排出通路99和油槽100和油通路102供给气缸盖25侧,所述油被导向配设在气缸盖25上的动阀装置81的润滑部。
用于润滑动阀装置81的油经凸轮传动链通路85返回到动作室43侧,凸轮传动链通路85收容可以行走的凸轮传动链84的同时,还具有作为从气缸盖25向曲轴箱22侧返回油的通路的功能。
在比凸轮传动链通路85的动作室43侧开口端下方的动作室43中设置作为由曲轴23驱动的转动部件的被动齿轮65和离合器外座圈66,油引导部103,其引导从凸轮传动链通路85向动作室43流下的油,该油引导部103覆盖所述被动齿轮65和离合器外座圈66的至少所述凸轮传动链通路85侧的外周,并与曲轴箱22的左箱半体22L形成一体,同时,形成把在油引导部103引导的油导向曲轴箱22内的回油通路104。
然而,油引导部103其上端形成位于比所述凸轮传动链通路85的下面85a的延长线L靠上方的位置;在位于所述下面85a靠上方与凸轮传动链84滑动连接并配置在凸轮传动链通路85内的凸轮链导向件88的一端部被保持在油引导部103的上端部。即在油引导部103的上端成形大致J字形,通过把油引导部103的上端插入凸轮链导向件88的一端部,凸轮链导向件88的一端部保持在油引导部103的上端部。
油引导部103的下端与在曲轴箱22的左箱半体22L形成的盖结合壁105形成一体,该盖结合壁105为了与左侧盖44连接而连成环状,筋107,其是为了在与左箱半体22L之间形成积存油处106,该积存油处106是在接受从凸轮传动链通路85的动作室43侧的开口端流下的油的同时,还通到所述回油通路104,所述筋107在所述左侧盖44与盖结合壁105结合时与油引导部103触接,并与左侧盖44形成一体。
以下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油引导部103,其引导从凸轮传动链通路85流到动作室43的油,该油引导部103覆盖在一次减速装置62上的所述被动齿轮65和在多板离合器63上的离合器外座圈66的至少所述凸轮传动链通路85侧的外周,并与曲轴箱22的左箱半体22L形成一体,同时,由于形成把在油引导部103引导的油导向曲轴箱22内的回油通路104,所以,在凸轮传动链通路85内向动作室43侧流下来的油被油通过被引导部103的引导,经回油通路104返回到曲轴箱22内。这样可以极力避免在凸轮传动链通路85流下的油与动作室43中的所述被动齿轮65和离合器外座圈66接触,防止因所述被动齿轮65和离合器外座圈66搅拌油而增加搅拌阻力,同时也可以防止油与被动齿轮65和离合器外座圈66相碰而飞散造成的恶化。而且,由于有效利用凸轮传动链通路85使油返回到曲轴箱22侧,而不增加加工工作量。
另外,凸轮传动链通路85使被动链轮83侧比驱动链轮82高地倾斜,油引导部103形成为其上端位于凸轮传动链通路85的下面85a的延长线L的上方的位置,在所述下面85a的上方与所述凸轮传动链84滑动连接配置在凸轮传动链通路85内的凸轮链导向件88的一端部被保持在油引导部103的上端。从而可极力避免沿凸轮传动链通路85的下面箱动作室43侧流下的油越过油引导部103而流到被动齿轮65和离合器外座圈66侧,并把油导向回油通路104侧,从而可以更有效防止增加搅拌阻力和油的恶化。
另外,油引导部103的下端与在左箱半体22L形成的盖结合壁105形成一体,该盖结合壁105可以与左侧盖44连接而连成环状,筋107,其为了在与左箱半体22L之间形成积存油处106,该积存油处106接受从凸轮传动链通路85的动作室43侧的开口端流下的油的同时,还通到所述回油通路104,所述筋107在所述左侧盖44与盖结合壁105结合时与油引导部103触接,并与左侧盖44形成一体,所以,在避免增加部件数目的同时可在左箱半体22L和左侧盖44间形成袋状的存油处106,能够把来自凸轮传动链通路85的油从存油处106经回油通路104确实地返回到曲轴箱22内。
配置在所述曲轴箱22和后轮WR之间的左侧盖44与在该后轮WR右侧配置的曲轴箱22结合,同时,齿轮变速器T的变速输入轴55具有与曲轴23平行的轴线被可自由转动地支承,在曲轴箱22和左侧盖44间的动作室34内在所述变速输入轴55的一端部,多板离合器63以可以接通断开曲轴23和变速输入轴55之间的动力传递的方式安装。根据该构成,由于可以极力避免在凸轮转动链通路85内流下来的油与多板离合器63的离合器外座圈66的接触,所以可防止由离合器外座圈66搅拌油而增加的搅拌阻力,同时可以把多板离合器63配置在曲轴23的旁边,可以实现由发动机E和变速器T构成的动力单元P的小型化,抑制配置在后轮WR右侧的动力单元P从后轮WR突出,有利于提高车体的平衡。
而且,在本实施例,在动作室43中变速输出轴56和曲轴23之间比较小的空间收容可以小型化,因此,多板离合器63虽高速转动,也可以极力避免如上所述的离合器外座圈66与向凸轮传动链通路85中流下来的油接触,所以不会增加在高速转动的离合器外座圈66与油的接触造成的搅拌阻力。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专利权利要求范围内记载的本发明可以进行种种设置变更。
例如在所述实施例对采用作为传动部件的凸轮传动链8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本发明也适用于采用作为传动部件的环状正时齿带的四冲程发动机。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可以防止由转动部件对油的搅拌而产生的搅拌阻力的增加,同时还可防止由油与转动部件的相碰飞散而造成油的恶化,且可以不增加加工工时。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可以极力避免沿传动部件行走通路的下面向动作室侧流下来的油越过油引导部流到转动部件侧,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增加油的搅拌阻力和油的恶化。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在避免增加部件数目的同时可在曲轴箱和侧盖间形成袋状的存油处,把来自传动部件行走通路的油从存油处经回油通路确实地返回到曲轴箱内。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可防止由离合器外座圈搅拌油而增加的搅拌阻力,同时可以把离合器配置在曲轴的近旁,可以实现由发动机和变速器构成的动力单元的小型化,抑制配置在驱动车轮一侧的动力单元从驱动车轮突出,有利于提高车体的平衡。
Claims (4)
1、一种四冲程发动机的回油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四冲程发动机中具有,在驱动轮(82)固定在曲轴箱(22)和侧盖(44)之间形成的动作室(43)内的曲轴(23)上,所述曲轴箱(22)支承曲轴(23)并使其自由转动,所述侧盖(44)与所述曲轴箱(22)结合,传动部件行走通路(85)被设置为跨越所述曲轴箱(22)和所述气缸盖(25)之间,所述传动部件行走通路(85)收容并使环状传动部件(84)可行走的同时,还具有从气缸盖(25)向曲轴箱(22)侧返回油的通路功能,所述环状传动部件(84)套挂在被动轮(83)和所述驱动轮(82)上,所述被动轮(83)固定于被气缸盖(25)支承并可自由转动的凸轮轴(80)上,在所述传动部件行走通路(85)的所述动作室(43)侧的开口端下方的所述动作室(43)内,收容由曲轴(23)驱动的转动部件(65、66),该转动部件(65、66)可以在与曲轴(23)平行的轴线周围转动,油引导部(103)引导从所述传动部件行走通路(85)向所述动作室(43)流下的油,所述油引导部(103)覆盖所述转动部件(65、66)的至少所述传动部件行走通路(85)侧的外周并与所述曲轴箱(22)形成一体的同时,还形成将由所述油引导部(103)引导的油导入曲轴箱(22)内的回油通路(10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冲程发动机的回油构造,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油引导部(103),其上端位于所述传动部件行走通路(85)的下面(85a)的延长线(L)上方的位置,所述传动部件行走通路(85)是倾斜的并且所述被动链轮83高于所述驱动链轮82,传动部件导向件(88)的一端部保持在油引导部(103)的上端部,所述传动部件导向件(88)配置在所述传动部件行走通路(85)内,并在所述下面(85a)的上方与所述传动部件(84)滑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四冲程发动机的回油构造,其特征在于,油引导部(103)的下端与盖结合壁(105)形成一体,该盖结合壁(105)为了与侧盖(44)结合而连接为环状并形成在所述曲轴箱(22)上,筋(107)在所述侧盖(44)向所述盖结合壁(105)结合时与所述油引导部(103)触接,并与所述侧盖(44)形成一体,所述筋(107)是用于在所述曲轴箱(22)之间形成积存油处(106),该积存油处(106)在接受从传动部件行走通路(85)的动作室(43)侧的开口端流下的油的同时,还通到所述回油通路(104)。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四冲程发动机的回油构造,其特征在于,配置在所述曲轴箱(22)和驱动车轮(WR)间的所述侧盖(44)与在所述驱动车轮(WR)一侧配置的所述曲轴箱(22)结合的同时,变速器(T)的变速输入轴(55)具有与所述曲轴(23)平行的轴线并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承,在所述曲轴箱(22)和所述侧盖(44)之间的动作室(43)内的所述变速输入轴(55)的一端部设置具有作为所述传动部件的离合器外座圈(66)的离合器(63),该离合器(63)可以接通、断开曲轴(23)和变速输入轴(55)之间的动力传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006080A JP4252808B2 (ja) | 2003-01-14 | 2003-01-14 |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におけるオイル戻し構造 |
JP6080/2003 | 2003-01-14 | ||
JP6080/03 | 2003-01-1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19461A true CN1519461A (zh) | 2004-08-11 |
CN1278026C CN1278026C (zh) | 2006-10-04 |
Family
ID=32896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41000151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8026C (zh) | 2003-01-14 | 2004-01-13 | 四冲程发动机的回油构造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252808B2 (zh) |
CN (1) | CN1278026C (zh) |
IT (1) | ITTO20040003A1 (zh) |
TW (1) | TWI235192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46541B (zh) * | 2006-05-16 | 2011-05-1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内燃机 |
CN111749750A (zh) * | 2019-03-29 | 2020-10-0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内燃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754276B2 (ja) | 2005-06-17 | 2011-08-24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JP5373526B2 (ja) * | 2009-09-30 | 2013-12-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クランクケース構造 |
-
2003
- 2003-01-14 JP JP2003006080A patent/JP425280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
- 2004-01-06 TW TW93100212A patent/TWI235192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01-07 IT ITTO20040003 patent/ITTO20040003A1/it unknown
- 2004-01-13 CN CN 200410001519 patent/CN127802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46541B (zh) * | 2006-05-16 | 2011-05-1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内燃机 |
CN111749750A (zh) * | 2019-03-29 | 2020-10-0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内燃机 |
CN111749750B (zh) * | 2019-03-29 | 2022-03-2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内燃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ITTO20040003A1 (it) | 2004-04-07 |
CN1278026C (zh) | 2006-10-04 |
TW200419063A (en) | 2004-10-01 |
JP4252808B2 (ja) | 2009-04-08 |
TWI235192B (en) | 2005-07-01 |
JP2004218507A (ja) | 2004-08-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83317C (zh) | 机动二轮车用发动机 | |
CN1223471C (zh) | 用于摩托车或滑雪车的具有至少一个缸的内燃机 | |
CN101173699B (zh) | 车辆用动力装置 | |
CN1159517C (zh) | 车辆用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 |
CN1361354A (zh) | 车辆用散热装置 | |
CN1079747C (zh) | 机动二轮车的动力机组 | |
CN1139513C (zh) | 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 | |
CN102865123B (zh) | 机动二轮车用发动机的通气结构 | |
CN1940257A (zh) | 摩托车排气系统 | |
CN1242158C (zh) | 发动机中气门用正时传动装置 | |
CN100343498C (zh) | 内燃机的排气传感器的安装结构 | |
CN1278026C (zh) | 四冲程发动机的回油构造 | |
CN1167574C (zh) | 机动二轮车的发动机的排气装置支承结构 | |
CN1294347C (zh) | 主架型两轮摩托车的发动机 | |
CN1755073A (zh) | 车辆中的发动机排气结构 | |
CN1150375C (zh) | 车辆中的散热器装载结构 | |
CN1242160C (zh) | 车辆用散热装置 | |
CN1091717C (zh) | 具有水冷式内燃机的小型车辆用动力机组 | |
CN1712682A (zh) | 发动机 | |
CN1135179C (zh) | 小型车辆中的吸气构造 | |
CN1303314C (zh) | 发动机 | |
CN1113159C (zh) | 车辆用v型内燃机 | |
CN1088501C (zh) | V型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 |
CN1090285C (zh) | 车辆用发动机的凸轮链张紧装置 | |
CN1755074A (zh) | 冷却水供给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004 Termination date: 2012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