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18871A - 纺纱式渔线轮的转子旋转限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纺纱式渔线轮的转子旋转限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18871A CN1518871A CNA2003101023977A CN200310102397A CN1518871A CN 1518871 A CN1518871 A CN 1518871A CN A2003101023977 A CNA2003101023977 A CN A2003101023977A CN 200310102397 A CN200310102397 A CN 200310102397A CN 1518871 A CN1518871 A CN 151887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forementioned
- rotor
- rotation
- fishline
- guide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F—ADDITIONAL WORK, SUCH AS EQUIPPING ROADS OR THE CONSTRUCTION OF PLATFORMS, HELICOPTER LANDING STAGES, SIGNS, SNOW FENCES, OR THE LIKE
- E01F13/00—Arrangements for obstructing or restricting traffic, e.g. gates, barricades ; Preventing passage of vehicles of selected category or dimensions
- E01F13/04—Arrangements for obstructing or restricting traffic, e.g. gates, barricades ; Preventing passage of vehicles of selected category or dimensions movable to allow or prevent passage
- E01F13/08—Arrangements for obstructing or restricting traffic, e.g. gates, barricades ; Preventing passage of vehicles of selected category or dimensions movable to allow or prevent passage by swinging into closed position about a transverse axis situated in the road surface, e.g. tiltable sections of the road surface, tiltable parking pos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纺纱式渔线轮的转子的旋转限制机构40,在相对于渔线轮主体以两个部位的相位限制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纺纱式渔线轮的渔线轮主体上的开放式的转子的旋转的装置中,备有连动机构61和旋转限制部62。连动机构设于转子臂上,能与钓线导向部的摆动连动,并且能在对应于收线姿势的第一位置与对应于放线姿势、比第一位置更靠近渔线轮主体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旋转限制部设于渔线轮主体上,当连动机构配置在第二位置上时,以转子的多个旋转相位与连动机构接触,限制转子向至少一个方向的旋转。由此,在具有开放式的转子的纺纱式渔线轮中,尽可能地抑制在远投时的旋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子旋转限制装置,特别是,涉及这样一种纺纱式渔线轮的转子的限制装置,该纺纱式渔线轮中,转子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纺纱式渔线轮的渔线轮主体上,该转子包含向前方延伸的转子臂、以及能在放线姿势及收线姿势之间自由摆动地仅安装在转子臂的前端的用于将钓线导入线梭内的钓线导向部,对于该转子,在把钓线导向部配置在放线姿势时,该转子旋转限制装置能相对于渔线轮主体,在多个旋转相位限制前述转子的旋转。
背景技术
作为纺纱式渔线轮的转子,只在一个转子臂上具有钓线导向部的所谓开放式的转子是公知的(例如,参照外观设计登记第568528号公报及大和精工株式会社发行,1982年度大和产品目录(P.20-21))。由于具有开放式转子的纺纱式渔线轮易于轻量化,所以,特别适合于在远投时使用的甩线垂钓用的纺纱式渔线轮。
现有技术的开放式的纺纱式渔线轮的转子,具有带第一及第二转子臂的转子主体,以及可在收线状态和放线状态自由摆动地安装在第一转子臂的前端的钓线导向部。钓线导向部包括可在第一转子臂的放线姿势(外观设计登记第568528号公报的状态)和收线姿势(大和精工株式会社发行,1982年度大和产品目录(P.20-21)的状态)自由摆动地安装的支承构件,固定轴,引线滚轮,以及固定轴盖。固定轴的基端安装在支承构件的前端。引线滚轮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固定轴上,可对钓线进行导向。固定轴盖向前端尖细地形成,沿和固定轴的轴心相同的方向延伸。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开放式的转子的纺纱式渔线轮中,在远投时,在旋转到易于操作钓线导向臂的所需的旋转相位之后,把持钓线导向部摆动到放线姿势。例如,在用右手把持钓竿时,从钓竿侧观察,将钓线导向部配置在左侧的所需的旋转相位,用左手把持钓竿时,配置在右侧的所需旋转相位。同时,用把持钓竿的手的食指的手指肚捏起钓线进行远投。在远投结束时,用与把持钓竿的手相反的手的手指抓住钓线导向部返回到收线姿势侧之后,用该手抓住钓线,挂到引线滚轮上。这样,在具有开放式的转子的纺纱式渔线轮轴,根据把持钓竿的手不同,所需的旋转相位左右各异。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开放的转子的纺纱式渔线轮轴,在远投后,由于远投时的惯性力的作用,转子有可能旋转。当转子旋转时,钓线导向部从远投前所需的旋转相位偏移。因此,远投后用手抓住钓线挂在钓线导向部上时,很难将钓线挂到钓线导向部上。从而,当进行远投而使转子旋转时,为了将钓线导向部配置在原来的旋转相位,必须再次旋转转子,将钓线挂在钓线导向部时的操作烦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仅在一个转子臂设置钓线导向部的纺纱式渔线轮的转子中,尽可能地抑制远投时的转子的旋转。
根据发明技术方案1的纺纱式渔线轮的转子旋转限制装置,其中,前述转子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前述纺纱式渔线轮的渔线轮主体上,该转子包含向前方延伸的一个转子臂、以及在转子臂的前端可在放线姿势和收线姿势之间自由摆动地安装的用于将钓线导入线梭内的钓线导向部,对于该转子,当前述钓线导向部配置在放线姿势时,该转子旋转限制装置能相对于前述渔线轮主体,在多个旋转相位限制前述转子的旋转,该转子旋转限制装置包括:连动机构,该连动机构设于前述转子臂上,能与前述钓线导向部的摆动连动,并且能在对应于前述收线姿势的第一位置与对应于前述放线姿势的比第一位置更靠近前述渔线轮主体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旋转限制部,该旋转限制部设于前述渔线轮主体上,当前述连动机构配置在第二位置上时,该旋转限制部在前述转子的多个旋转相位与前述连动机构接触,并且能限制前述转子向至少一个方向的旋转。
在该转子旋转限制装置中,当钓线导向部摆动到放线姿势时,连动机构侧第一位置移动到靠近渔线轮主体的第二位置。同时,当使转子旋转到多个相位中的任何一个上时,移动到第二位置的连动机构与旋转限制部接触,由此限制转子的至少一个方向的旋转。这里,由于通过移动到第二位置的连动机构在多个旋转相位与旋转限制部接触,来限制转子的至少一个方向的旋转,所以,只要将转子配置在多个旋转相位中的任何一个上,就可以抑制在远投时转子的旋转。
根据发明技术方案2的纺纱式渔线轮的转子,在发明技术方案1所述的转子中,旋转限制部凸出地设置在与渔线轮主体的转子相向的面上,并且具有与配置在第二位置上的连动机构接触的多个凸起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只通过在渔线轮主体上设置凸起部就可以构成旋转限制部,所以,旋转限制部的构成变得很容易。
根据发明技术方案3的纺纱式渔线轮的转子,在发明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转子中,纺纱式渔线轮具有能防止转子向放线方向旋转并能解除这种禁止的反转防止机构;旋转限制部,当转子收线方向旋转时,其与连动机构接触,由此限制前述转子向收线方向的旋转。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采用设于通常的纺纱式渔线轮上的防止转子的反转(放线方向的旋转)的反转防止机构可以禁止向放线方向的旋转,同时,利用旋转限制部还可以限制向收线方向的旋转,所以,通过使转子处于旋转禁止状态,可以通过将转子向收线方向旋转,与所需的旋转相位吻合,来限制转子向两个方向的旋转。
根据发明技术方案4的纺纱式渔线轮的转子旋转限制装置,在发明技术方案1至3中任何一个所述的装置中,连动机构包括:切换弹簧机构,该切换弹簧机构的前端部保持在钓线导向部上,中间可自由摆动地安装在转子臂上,并且能分别在前述钓鱼线导向部的前述钓线导向姿势和前述放线姿势下对前述钓线导向部向加载;摆动构件,该摆动构件能以实质上与前述转子的旋转轴心平行的轴为中心,在前述第一位置和前述第二位置之间自由摆动地设置在前述转子主体的后部,其基端与前述切换弹簧机构的后端部配合,并且在其位于前述第二位置时,其前端与前述旋转限制部相接触。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位于第二位置的摆动构件与旋转限制部接触,利用简单的结构,就可以限制转子的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纺纱式渔线轮的侧视图。
图2是该纺纱式渔线轮的背面剖视图。
图3是该纺纱式渔线轮的侧面剖视图。
图4是渔线轮主体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减速机构的透视图。
图6是转子的正视图。
图7是转子的右侧视图。
图8是转子的左侧视图。
图9是固定轴罩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转子旋转机构的结构的第一转子壁剖面放大图。
图11是表示转子旋转机构的结构的渔线轮主体前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至图3中,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纺纱式渔线轮包括:具有手柄1的安装在钓竿上的渔线轮主体2,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渔线轮主体2的前部的转子3,配置在转子3的前部的前后移动的线梭4。此外,纺纱式渔线轮还包括:与手柄1的旋转连动的旋转驱动转子3的转子驱动机构5,与转子3的旋转连动的使线梭4前后移动的往复机构6。
渔线轮主体2,其内部容纳转子驱动机构5和往复机构6。如图1至图4所示,渔线轮主体2具有两侧开口的框体部10,分别堵塞框体部10的两侧的第一及第二盖部11、12,与框体部10整体形成的竿安装部13,以及从侧后方覆盖框体部10及两个盖部11、12的罩构件14。
框体部10,例如,是一种表面上形成阳极氧化覆盖膜的镁合金制的重量轻并且能够保持其单位强度的构件,是一种能够形成用于容纳支承转子驱动机构5及往复机构6的容纳空间10a的两面开口的框状构件。框体部10,其深度(与图3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基本上以相同的尺寸形成。在框体部10的前面,形成安装有反转防止机构的单向离合器(后面描述)及小齿轮(后面描述)等圆盘状的机构支承部10b。在后部形成支承反转防止机构的切换操作部(后面描述)的操作支承部10c。此外,支承小齿轮及切换操作部用的中间支承部10d,在机构支承部10b的后方,从上部向下方延伸。
第一盖部11是能够保持高的单位强度及耐腐蚀性的铝合金制的构件,以覆盖框体部10的一个面的方式形成。第一盖部11,如图2所示,靠近主齿轮7配置。如从图1及图4中可以看出的,第一盖部11,如图1和图4所示,具有在框体部10的一侧的开口中,覆盖通过手柄10的旋转而旋转的主齿轮7的第一罩部11a,以及从第一罩部11a露出后方(图1的虚线所示的部分的后方)开口的第二切口部11b。之所以设置这种第二切口部11b,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第一盖部11和罩构件14的重复部分,以便减轻重量。
此外,如图2及图4所示,在第一盖部11上,在壁面的大致中央部分、向外部凸出地形成在主齿轮7的背面支承设置主齿轮7的主齿轮轴8的一端的第一轴套11c。此外,在第一盖部11的前部,形成构成进入转子3的内部的圆盘部的大致半圆形的第一凸缘部11d。在第一凸缘部11d的前部,形成配置在机构支承部10b的后面、与机构支承部10b的外周面大致在同一个平面上构成的大致为半圆弧状的第一机构容纳罩11e。由于在第一盖部11上靠近地配置主齿轮7,所以,当大的负荷作用到主齿轮轴8上时,大的作用力容易作用到第一轴套部11c上。因此,为了保持足够高的单位强度,第一盖部11用金属制造。在第一盖部11的前下部,安装罩构件14,同时,形成清洗时水流出及填充润滑脂等进行维护用的第一螺纹孔11f。
第二盖部12,呈与第一盖部11大致镜像对称的形状,并形成有第二罩部12a,第二切口部12b,第二轴套部12c,与第一凸缘部11d基本上呈镜像关系的形状的第二凸缘部12d,以及机构容纳罩12e。此外,在与第一螺纹孔11f相向的位置处形成第二螺纹孔12f(图2)。第一及第二凸缘部11d、12d,以和框体部10的机构支承部10b后面外周面一起构成圆形的方式形成。该圆形部分以很小的间隙嵌入转子3的后面的方式构成。由于第二盖部12配置在离开主齿轮7比较远的地方,所以,在第二轴套12c上难以作用比较大的力。从而,为了轻量化,例如,可以用尼龙66等合成树脂制造。第二轴套部12c,为了支承主齿轮轴8的另一端,在第二盖部12的壁面的与第一轴套部11c相向的大致中央部分上向外部凸出地形成。
此外,两个盖部11、12,例如,利用圆头螺钉等固定螺钉19固定到框体部10上。这种盖部11、12的固定方法,可以采用各种变形例,例如,可以贯穿框体部10侧,一个盖部拧入到另一个盖部上进行固定。
竿安装部13是侧框体部10向上方延伸的T字形的构件,形成在其前端上的前后延伸的渔线轮支脚13a在钓竿上能够安装到渔线轮座(图中未示出)上。此外,为了减轻重量并使厚度均匀,竿安装部13,在上面和前面分别形成厚度减少部13b、13c。
罩构件14,以从后方覆盖已安装第一及第二盖部11、12的状态的框体部10的侧部和底部的方式弯曲形成。罩构件14,在堵塞形成在第一及第二盖部11、12的后端部上的第一及第二切口部11b、12b的同时,还用于防止包含渔线轮主体2的后端拐角部在内的侧面及后面的损伤。罩构件14是用ABS树脂等比较硬质的合成树脂制成的,在表面上镀敷金属。罩构件14在与前端侧部的第一及第二螺纹孔11e、12e相向的位置上形成阶梯形螺钉安装孔14a、14b。拧入第一及第二螺纹孔11f、12f的螺钉构件14c安装到所述螺钉安装孔14a、14b上,将罩构件14固定到两个盖部11、12上,同时,在维修时可以打开。罩构件14在后端下面拧入框体部10的下面。利用螺钉构件14d固定。
在这样构成的渔线轮主体2中,由于第一盖部11是用重量轻且单位强度高的铝合金制造的,所以能够保持靠近主齿轮7配置、其上容易作用大的力的第一盖部11的高的单位强度并能使其轻量化。此外,由于远离主齿轮7、其上难以作用大的力的第二盖部12采用合成树脂制造,所以可以轻量化。进而,由于框体部10是用镁合金制造的,所以,作为渔线轮主体2的整体,可以保持足够高的单位强度,并能够实现轻量化。
转子驱动机构5,包括:手柄1的手柄轴1a拧入固定的主齿轮轴8,与主齿轮轴8整体形成的主齿轮7,与主齿轮7啮合的小齿轮9。
主齿轮轴8利用安装在形成于渔线轮主体2的两个盖部11、12上的第一及第二轴套部11c、12c的上的轴承15a、15b,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渔线轮主体2上。在主齿轮轴8的两端的内周部上,分别形成内螺纹部8a、8b。内螺纹部8a、8b是将手柄1向收线方向旋转时螺钉紧固的方向的螺纹。从而,图2左侧的内螺纹部8a上是左旋螺纹,右侧的内螺纹部8b是右旋螺纹。此外,手柄1可以安装在图1及图3所示的左侧位置和图2所示的右侧位置的主齿轮轴8的两个端部的任何一个端部上。但是,由于内螺纹部8a、8b的螺纹方向不同,所以,在将手柄轴1a安装在左右时,需要分别准备专用的手柄轴。此外,在图2中,表示出左手柄用的手柄轴1a。
小齿轮9是中空状的构件,其前部贯穿转子3,不能旋转地安装转子3。在小齿轮9的内周部,贯穿配置线梭轴16。在小齿轮9的前部安装有螺母17,利用螺母17将转子3固定到小齿轮9上。小齿轮9,其轴向方向的中间部和后端部分别利用轴承18a、18b可自由旋转地支承在渔线轮主体2的框体部10上。轴承18a安装在机构支承部10b上,轴承18b安装在中间支承部10d上。在形成于小齿轮9的后端侧的齿轮部9b上,形成环状切口部9c。该环状切口部9c是为了紧凑地配置后面描述的减速机构20而设置的。
往复机构6,如图2及3所示,包括:与小齿轮9啮合的减速机构20,与减速机构20连动旋转的螺旋轴21,配合到螺旋轴21上前后往复移动的滑子22,将滑子22沿线梭轴16的方向导向的两个导向轴23a、23b。
减速机构20,如图5所示,包括:具有与小齿轮9啮合的大直径齿轮25a及小直径齿轮25b的阶梯形齿轮部25,具有啮合到小直径齿轮25b上的第一中间齿轮26a及与第一中间齿轮26a隔开间隔配置的第二中间齿轮26b的中间轴26,不能旋转地安装到螺旋轴21上的与第二中间齿轮26b啮合的从动齿轮27。
阶梯形齿轮部25绕与小齿轮9平行的轴旋转。大直径齿轮25a是与小齿轮9啮合的螺旋齿轮。小直径25b,第一中间齿轮26a,第二中间齿轮26b及从动齿轮27,均为螺旋齿轮,中间轴26绕与阶梯形齿轮部25不同的轴旋转,安装有从动齿轮27的螺旋轴21,绕与中间轴26不同并且与小齿轮9平行的轴旋转。中间轴26的第二中间齿轮26b,配置在小齿轮9的切口部9c的下方。借此,与不形成切口部的情况相比,可以将螺旋轴21配置得更靠近螺旋轴9,能够使整个渔线轮更加紧凑。利用这种结构的减速机构20,可以使小齿轮9的旋转大大地减速并传递到螺旋轴21上。
螺旋轴21是在表面上形成交叉的螺旋状的槽21a的构件,与线梭轴16平行地配置。螺旋轴21例如经由合成树脂制的轴承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框体部10的前后端上。螺旋轴21从框体部10的后方安装,利用螺纹固定到框体部10的后面的固定板54防止其脱落。
滑子22,其内部安装有配合到螺旋轴21的槽21a上的配合构件22a。滑子22不能旋转且不能移动地连接到线梭轴16的后端部。滑子22通过配合构件22a的前端配合到槽21a上,对应螺旋轴21的旋转沿线梭的轴向方向往复移动,使线梭轴16与手柄1的旋转连动而往复移动。
导向轴23a、23b贯穿滑子22,沿线梭轴16导向滑子22。导向轴23a,其两端固定在框体部10的后端和中间轴承部10d上。导向轴23a侧框体部10的后方安装,利用防止螺旋轴21脱落的固定板54防止后端脱落。导向轴23b,其两端固定到框体部10的前后端上。导向轴23b从框体部10的前方安装。固定第一盖部11的前部的固定螺钉19能够与导向轴23b的前部接触,由该固定螺钉19防止其脱落。
转子3是钓线导向部只安装在一个转子臂上的所谓开放式的。
如图3及图6至图8所示,转子3包括经由小齿轮9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渔线轮主体2上的转子主体30,以及可自由摆动地安装在转子主体30上的钓线导向部31。
转子主体30,例如,是由在表面上形成阳极氧化覆盖膜的镁合金制造的,包括筒状的支承部32和第一及第二转子壁33、34,该第一及第二转子壁33、34从侧支承部32的后端部外周面的相向位置开始,以与支承部32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前端分别稍稍向前方扩出的状态延伸。
支承部32是一种从后端向前方缩径出锥形之后形成圆筒状的大致筒状的构件。在支承部32的前部,形成前壁32a,在前壁32a的中央部形成小齿轮9的前部贯通的轴套部32b。轴套部32b不能旋转地安装在小齿轮9的前部。在前壁32a的前部,螺母17拧入小齿轮9的前部上,利用该螺母17将转子3固定到小齿轮9上。此外,在支承部32的前部,安装为了防止钓鱼卷绕到线梭轴16上用的筒状的防咬线构件35。
在第一转子臂33的前端,可在收线姿势和放线姿势之间自由摆动地安装钓线导向部31。在第一转子臂33的内部,安装当钓线导向部31处于放线姿势时、在两个旋转相位限制转子3用的转子旋转限制机构40。第一转子臂33的径向方向外周侧,由第一罩构件36覆盖。
第二转子臂34与第一转子臂33同样向前方延伸,径向方向外周侧由第二罩构件37覆盖。第二转子臂34是为了使转子3的旋转平衡设置的。因此,为了第二转子臂34靠近安装钓线导向部31的第一转子臂33的重心位置,所以,使重心位置偏向前方侧。为了使重心位置偏向前方侧,所以,在第二转子臂34上,在基端侧形成开口部34a的同时,在前端侧形成安装配重构件38用的配重容纳部34b。配重构件38,例如是用钨合金制造的。此外,为了使重心向前方偏移,如图7及图8所示,第二转子臂34,向前方延伸的长度比第一转子臂33更长。
这里,如图6所示,以以下方式形成两个转子臂33、34,即通过第一转子臂33的钓线导向部31的摆动轴心的第一直线L1和通过第二转子臂34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并且实质上与第一直线L1平行的第二直线L2夹持转子主体30的旋转轴心X,并且在相反侧离开大致相同的距离配置的方式。当这样配置两个转子臂33、34时,即使钓线导向部31相对于旋转轴心X很大地偏向外侧(在图6中,相对于直线L1偏向外侧)配置,也可以很好地保持旋转的平衡。
防咬线构件35具有与支承部32的圆筒部分形成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圆筒状的咬入防止部35a,在咬入防止部35a的后端部朝向中心相向地设置的一对舌状的安装部35b。咬入防止部35a的前端,形成比其它部分大的直径,借此,侵入线梭4内部的钓线不会进入转子3内。此外,在咬入防止部35a的前端内周面上,形成用于容纳旋转平衡补偿用配重构件39的配重容纳部35c。配重构件39,例如也是用钨合金制造的。此外,配重容纳部35c,在图3中,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形成在接近第二转子臂34的位置上,但实际上,如图6所示,它被配置在后面描述的钓线导向部31摆动方向的两个转子臂33、34的中间位置处。通过这样配置配重容纳部35c,即使钓线导向部31比第一直线L1向更偏离旋转轴心X的方向偏移地配置,也可以借助相对于钓线导向部31配置在旋转轴心X相反侧的配重构件39补偿旋转平衡。
防咬线构件35,借助侧安装部35b的前面安装的两个螺钉构件29、2 固定到前壁32a上。此外,前壁32a的前面,在安装防咬线构件35的状态下,包括安装部35b在内,构成环状的平坦面。为了在前壁32a的前面形成包含安装部35b在内的平坦面,在前壁32a上形成舌状的安装部35b进入的凹部32c。借此,即使侧线梭侧进入并附着异物,如果将线梭4卸下的话,也可以很容易地将异物擦拭除去。
钓线导向部31,是为了从钓竿将钓线顺滑地在线梭4内进行导向,将钓线收线到线梭4上而设置的。因此,如图6所示,钓线导向部31,为了易于将钓线在线梭4的线梭筒体部4a(后面描述)的外周面上,从转子的旋转轴心X向外侧(图6的左侧)偏移较大地配置。钓线导向部31,如图6~图9所示,包括:安装在第一转子臂的前端上的支承构件41,基端固定到支承构件的前端的固定轴42,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固定轴42上、能够导向钓线的引线滚轮43,设于固定轴42的前端上的固定轴罩44,设于固定轴罩44的前端上、保持钓线的钓线保持部45。
支承构件41,可在收线姿势和放线姿势自由摆动地安装于渔线轮的前端上。固定轴42,其基端不能旋转地保持在支承构件41的前端上,利用安装螺栓42a固定在支承构件41上。图6所示,固定轴42,相对于支承构件41的摆动面F(图1)其前端向线梭4倾斜,并且其前端向线梭4仅稍稍倾斜。引线滚轮43经由一对轴承46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固定轴42的外周上。引线滚轮43在外周面上形成对钓线进行导向的环状导向槽47,由此不容易发生线的卷曲。此外,引线滚轮43的外周面的两端,被支承构件41及固定轴罩44覆盖。
固定轴罩44是与固定轴42成一整体地形成的例如由不锈钢合金制造的构件。固定轴罩44设置在固定轴42的前端侧,顶端44b与固定轴42的前端42a相比,向后方(图9的下方)偏心,并且,固定轴罩44是在渔线轮主体2侧(图9的下侧)设置钓线导向面46c的大致圆锥形的构件。固定轴44的后面侧的棱线附近的图7中用阴影线表示的区域构成在引线滚轮43上导向钓线的钓线导向面44c。固定轴罩44,从前方观察转子3时,如图6所示,其前端与固定轴42同心,并且向线梭4倾斜地延伸。当钓线导向部31处于收线姿势时,钓线导向面46c以从固定轴42的前端侧向钓线保持部45侧缓慢地缩短与渔线轮主体2之间的距离的方式设置。在固定轴罩44的前面,形成比其它部分凹入的捏持凹部44a。当设置这种捏持凹部44a时,在将钓线导向部31从收线姿势返回到放线姿势时是很方便的。钓线保持部45,在顶点44b的靠近身边侧与棱线顺滑地连接,并从侧顶点44b凸出,其前端比其它部分粗地形成。钓线保持部45的前端形成球形。
这样构成的钓线导向部31,由于钓线保持部45的前端比其它部分粗,所以,一旦钓线保持在钓线保持部45上后,不容易脱落。此外,由于钓线保持部45及固定轴罩44的顶点44b向后方倾斜,所以,保持在钓线保持部45上的钓线被钓线导向面46c可靠地导入引线滚轮43的导向槽内。
如图3所示,转子3能够由反转防止机构50禁止向放线方向的旋转并能够解除这种禁止。反转防止机构50具有安装在框体部10的机构支承部10b上的滚轮式单向离合器51。单向离合器51可以在禁止反转状态和能够进行反转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反转防止机构50进一步具有使单向离合器51在禁止反转状态和能够进行反转的状态之间切换的切换操作部52。切换操作部52可自由摆动地支承在框体部10的操作支承部10c及中间支承部10d上,并且其后端从框体部10向后方凸出。因此,可以在渔线轮主体2的后部进行转子3的反转禁止、解除操作。
转子旋转限制机构40,如图10及图11所示,配置在第一转子臂33和第一罩构件36之间的空间内。转子旋转限制机构40包括连动机构61,以及与连动机构接触的旋转限制部62。连动机构61设置在第一转子臂33上,与钓线导向部31的摆动连动,在对应于收线姿势的第一位置和对应于放线的姿势的比第一位置更接近渔线轮主体2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此外,旋转限制部62设于渔线轮主体2上,当连动机构61配置在第二位置上时,在转子2的两个部位的旋转相位与连动机构61接触,限制转子3向收线方向的旋转。
连动机构61,具有可自由摆动地安装在第一转子臂33和第一罩构件36上的第一切换弹簧机构63,可自由摆动地安装在第一转子臂33的后端面上的摆动杆64,以及保持摆动杆64的第二切换弹簧机构65。
第一切换弹簧机构63以钓线导向部31能够占据成为收线姿势的第一位置和成为放线姿势的第二位置的方式配置在第一转子臂33内,第一切换弹簧机构63是用于将钓线导向部31保持在收线姿势和放线姿势的机构。第一切换弹簧机构63,包括:其一端保持在支承构件41上、另一端沿第一转子臂33延伸的第一杆65,可自由前进后退地安装第一杆65的同时、中间部可自由摆动地安装在第一转子臂33上的第一导向构件66,以及对第一杆65向进出侧加载的第一螺旋弹簧67。
第一杆65,其前端部65a向外周侧弯曲,保持在形成于支承构件41上的配合孔41a内。此外,在第一杆65的外周面上,形成弹簧保持用的凸起部65b。
第一导向构件66,为其前端开口的有底方筒状构件,在轴向方向的中间部具有形成于第一转子臂33及外罩构件36上的安装孔33a,以及连接到安装孔36a上的向两个外侧凸出的摆动轴66a、66b。摆动轴66a、66b沿转子3的径向方向配置,第一导向构件66以摆动轴66a、66b为中心,可自由摆动地安装在第一转子臂36上。在第一导向构件66的后端部(图10的右端部)上向后方凸出地形成连接有摆动杆64的保持凸起66c。
摆动杆64,由拧入第一转子臂33的后面的安装螺栓68经由凸缘69可以自由摆动地安装在与转子3的旋转平面平行的面内。摆动杆64例如,是由不锈钢合金制造的板状构件。摆动杆64包括保持第一切换弹簧机构63的第一导向构件66的保持凸起66c的保持用切口64a,第二切换弹簧机构65保持用的孔64b,能够凸出到转子旋转轴心侧的凸出部64c,以及嵌入凸缘69内的安装孔64d。
在保持用切口64a与第一导向构件66的保持凸起66c中间形成间隙。由于形成这种间隙,所以,在切换第一导向构件66与摆动杆64的位置时,两者之间会发生碰撞声。借此,能够使钓线导向部31的姿势切换可靠地通知使用者。
第二切换弹簧机构65是用于将摆动杆64保持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上的机构,其经由摆动杆64及第一切换弹簧机构63保持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二切换弹簧机构65包括:保持在摆动杆64上的第二导向构件71,一端容纳在第二导向构件71内、另一端可自由摆动地安装在转子3上的第二杆72,以及对第二导向构件71向摆动杆64侧加载的第二螺旋弹簧73。此外,第二导向构件71和第二螺旋弹簧73,能在与转子旋转平面平行的面内移动。
在这种摆动杆64及第二切换弹簧机构65的结构中,借助第二导向构件71及第二螺旋弹簧73,摆动杆64可以占据图11的双点划线所示的第一位置和实线表示的第二位置。第一位置对应于第一切换弹簧机构53的第一位置及钓线导向部31的收线姿势,第二位置对应于第一切换弹簧机构63的第二位置及钓线导向部31的放线位置。
旋转限制部62,具有在第一及第二盖部11、12的第一及第二凸缘部11d、12d的前面、夹持框体部10沿旋转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的两个限制凸起62a、62b。这里,限制凸起62a是用右手握持钓竿时使用的凸起,限制凸起62b是用左手握持钓竿时使用的凸起。各限制凸起62a、62b,箭头A所示的转子3的收线方向的上游侧构成指向径向方向的限制壁62c、62d。此外,下游侧的壁面62e、62f相对于径向方向倾斜,转子3向线输送方向旋转时,即使摆动杆64接触,也可以越过各限制凸起62a、62b。
在转子旋转限制机构40中,当摆动杆64的凸出部64c接触限制凸起62a、62b的限制壁62c、62d时,转子3不能再进一步向收线方向旋转,对转子3向收线方向的旋转加以限制。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利用反转防止机构50禁止转子向线输送方向的旋转的话,转子3由限制凸起62a、62b中之一对旋转相位进行定位。从而,在远投时,即使在转子上作用有惯性力,转子3也难以旋转。因此,当在远投前及转子3定位在与两个限制凸起62a、62b中之一接触的旋转相位时,在远投后,可以很容易地将钓线挂在钓线导向部上。
此外,将第一切换弹簧机构63的止点设定成即使摆动杆64越上各限制凸起62a、62b的壁面62e、62f而使第一导向构件66摆动,也能够将支承构件41向放线姿势侧加载。当将止点设定在这样的位置时,即使手柄1旋转钓线导向部也不会使放线姿势返回到收线姿势,由此在远投时,钓线导向部难以进一步返回收线姿势。
线梭4能够以多个旋转相位相对于线梭轴16安装,能够变更钓钩组件下垂的长度。如图3所示,线梭4是浅槽形,包括:外周上卷绕钓线的线梭筒体部4a,形成在线梭筒体部4a的后端部的比线梭筒体部4a的直径大的筒状裙部4b,以及形成在线梭筒体部4a的前端部上的比线梭筒体部4a的直径稍大的前凸缘部4c。
线梭筒体部4a不能相对于线梭轴16旋转,其配置在转子3的支承部32及防咬线构件35的外周侧。线梭筒体部4a具有成一整体地形成在前端侧内周上的前壁部4d,以及向后方凸出地成一整体地形成在前壁部4d的内周侧的轴套4e。在前壁部4d上,为了减轻重量,形成多个通孔4g。
在侧板部4b上,如图1所示,为了减轻重量,形成多个内径不同的通孔4f。在前凸缘4c上,具有从线梭筒体部4a的外周面稍向前方扩径的锥形的外周面。借此,在远投时,可以大量减少作用在钓线上的放线阻力。
其次,对纺纱式渔线轮的动作进行说明。
此外,在对动作进行说明中,对用右手远投时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远投时,将钓线导向部31制成收线姿势,将钓线形成挂在钓线导向部31上的状态,调整装置的下垂长度。此外,将钓线导向部31设定在容易抓住钓线所需的旋转相位。
具体的说,首先,使反转防止机构50处于禁止反转状态,并使手柄1向收线方向旋转,将线梭4配置在行程的最前端附近。在这种状态下,及钓线导向部31配置在比所需的旋转相位稍稍位于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处。这种所需的旋转相位,是考虑到钓线导向部31易于操作以及容易把持钓线,例如,在用右手远投时,从钓竿侧观察,钓线导向部31配置在线梭4的左侧时,用左手容易操作钓线导向部31。
同时,在设定在所需旋转相位的上游侧的状态下,用左手(与把持钓竿的手相反的手)的指尖捏住钓线导向部31的固定轴罩44,将钓线导向部31摆动到放线状态。这时,由于在固定轴罩44上形成捏持凹部44a,所以,易于捏住固定轴罩44,可以抓住钓线导向部31简单地将其摆动。与此同时,及卷绕到线梭4上的钓线用左手抓住,用右手的食指将其挂在钓竿上。
当把钓线导向部31摆动到放线姿势时,摆动杆64配置在图11所示的第二位置。同时,当旋转手柄1及转子3稍稍向收线方向旋转时,配置在第二位置上的摆动杆64的凸出部64c接触凸起部62a的限制壁64c,将钓线导向部31配置在所需的旋转相位上。这时,由于利用反转防止机构50禁止转子向线输送方向的旋转,由此,转子3不能向两个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方向旋转,从而定位在所需的相位上。在这种状态下进行远投。
这里,由于利用旋转限制机构40和反转防止机构将转子3定位在所需的旋转相位,所以,在远投时,即使惯性力作用到转子3上,转子3也很难旋转。因此,远投后很难从所需的旋转相位偏移。
当远投结束时,用左手将定位在所需的旋转相位的第一次导向部31从放线姿势返回到收线姿势。借此,摆动杆64的凸出部64c被配置在比限制凸起62a、62b更靠近径向方向的外侧的第一位置,转子3能够向收线方向旋转。在这种状态下,用左手抓住钓线将其保持在钓线导向部31的钓线保持部45上。被保持在钓线保持部45上的钓线,通过固定轴罩44的钓线导向面44c,被导向到引线滚轮43的导向槽47内。在这种状态下,手柄1向收线方向稍稍旋转,并向钓线稍稍施加张力,进而能进行架竿。
在挂上钓线时,由于钓线保持部45的前端比其它部分的粗,被保持在钓线保持部45上的钓线难以从粗的前端脱落,无需利用另外的构件防止钓线的脱落。因此,在很容易将钓线挂到钓线保持部45上的同时,利用简单的结构,就可以防止钓线的脱落。此外,由于及固定轴罩44形成顶点44b向后方偏心的大致的圆锥形,所以,很容易使钓线导向面44c的前端侧比与棱线连接的基端侧更靠近渔线轮主体2侧,被钓线导向面44c导向的钓线被导入引线滚轮43。因此,只要将钓线挂到钓线保持部45上,就可以很容易地经由钓线导向面44c将钓线导向到引线滚轮43内,同时,被导向的钓线很难从导向面44c内脱落。从而,容易挂住钓线,并且用简单的结构就可以防止钓线从引线滚轮上脱落。
当捕获物挂在钓钩组件后转动手柄1时,转子3向收线方向旋转的同时,线梭4前后移动。同时,手柄1的旋转经由主齿轮8轴传递给主齿轮7,转子3经由小齿轮9旋转。此外,由小齿轮9经由减速机构20使往复机构6运动,并使线梭4前后移动。
这时,由于第一及第二转子臂33、34夹持旋转轴心X配置在相反侧,所以,即使钓线导向部31相对于旋转轴心X向外侧偏斜地配置,也可以进一步良好地维持旋转的平衡。而且,由于在第二转子臂34及防咬线构件35上也安装平衡补偿用配重构件38、39,所以,可以更正确地补偿旋转平衡。这样,由于对转子3的旋转平衡进行了补偿,所以,在远投时,即使惯性力作用到转子3上,转子3也难以旋转。
〔其它实施方式〕
(a)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移动构件,列举了配置在转子臂后面的摆动杆的例子,但移动构件并不局限于摆动杆。例如,也可以采用将移动构件可前后自由移动地安装在转子上,在移动到后方的第二位置处、移动构件的后端部与设置在渔线轮主体上的旋转限制部接触的结构。
(b)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利用与渔线轮主体一体地形成的限制凸起构成旋转限制部,但旋转限制并不局限于凸起部,也可以是凹部。此外,也可以对应于规定的旋转相位设置作为与渔线轮主体分开的构件的弹性凸起,并使其与移动构件接触。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移动构件与弹性凸起的弹性接触,可以不用反转防止机构即可限制转子3向两个方向的旋转。
(c)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以利用右手把持钓竿的情况作为例子对其动作进行了说明,但是在用左手把持钓竿的情况下,限制凸起62a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成为所需的旋转相位。
根据本发明,由于通过移动到对应于放线姿势的第二位置的连动机构在多个旋转相位与旋转限制部接触,限制转子至少向一个方向的旋转,所以,只要转子配置在多个旋转相位中的任何一个上时,即可抑制远投时转子的旋转。
Claims (5)
1.一种纺纱式渔线轮的转子旋转限制装置,其中,前述转子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前述纺纱式渔线轮的渔线轮主体上,该转子包含向前方延伸的一个转子臂、以及在转子臂的前端可在放线姿势和收线姿势之间自由摆动地安装的用于将钓线导入线梭内的钓线导向部,对于该转子,当前述钓线导向部配置在放线姿势时,该转子旋转限制装置能相对于前述渔线轮主体,在多个旋转相位限制前述转子的旋转,该转子旋转限制装置包括:
连动机构,该连动机构设于前述转子臂上,能与前述钓线导向部的摆动连动,并且能在对应于前述收线姿势的第一位置与对应于前述放线姿势的比第一位置更靠近前述渔线轮主体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旋转限制部,该旋转限制部设于前述渔线轮主体上,当前述连动机构配置在第二位置上时,该旋转限制部在前述转子的多个旋转相位与前述连动机构接触,并且能限制前述转子向至少一个方向的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式渔线轮的转子旋转限制装置,前述旋转限制部凸出地设置在与前述渔线轮主体的前述转子相向的面上,并且具有多个与配置于前述第二位置的前述连动机构接触的凸起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式渔线轮的转子旋转限制装置,前述纺纱式渔线轮具有能防止前述转子向放线方向旋转并能解除这种禁止的反转防止机构;
前述旋转限制部,当前述转子收线方向旋转时,与前述连动机构接触,来限制前述转子向收线方向的旋转。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个所述的纺纱式渔线轮的转子旋转限制装置,前述连动机构包括:
切换弹簧机构,该切换弹簧机构的前端部保持在钓线导向部上,中间可自由摆动地安装在转子臂上,并且能分别在前述钓鱼线导向部的前述钓线导向姿势和前述放线姿势下对前述钓线导向部加载;
摆动构件,该摆动构件能以实质上与前述转子的旋转轴心平行的轴为中心,在前述第一位置和前述第二位置之间自由摆动地设置在前述转子主体的后部,其基端与前述切换弹簧机构的后端部配合,并且在其位于前述第二位置时,其前端与前述旋转限制部相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纺纱式渔线轮的转子旋转限制装置,前述钓线导向部具有可自由摆动地安装在前述转子臂的前端上的支承构件,以及可旋转地安装在前述支承构件的前端上的钓线导向用的引线滚轮;
前述切换弹簧机构保持在前述支承构件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28466/2003 | 2003-02-05 | ||
JP2003028466A JP4078222B2 (ja) | 2003-02-05 | 2003-02-05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ロータ回転規制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18871A true CN1518871A (zh) | 2004-08-11 |
CN100452968C CN100452968C (zh) | 2009-01-21 |
Family
ID=32955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31010239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2968C (zh) | 2003-02-05 | 2003-10-28 | 纺纱式渔线轮的转子旋转限制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078222B2 (zh) |
KR (1) | KR101004379B1 (zh) |
CN (1) | CN100452968C (zh) |
TW (1) | TWI272905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14874A (zh) * | 2012-11-19 | 2014-05-28 | 株式会社岛野 | 电动绕线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45239A (en) * | 1994-07-13 | 1997-07-08 | Zebco Division Of Brunswick Corporation | Fishing reel anti-reverse system with dual-purpose actuator switch |
US5738292A (en) * | 1995-07-12 | 1998-04-14 | Zebco Division Of Brunswick Corporation | Selective continuous anti-reverse mechanism for a fishing reel |
JP3526200B2 (ja) * | 1997-06-24 | 2004-05-10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ロータ制動機構及び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JP2001258434A (ja) | 2000-03-23 | 2001-09-25 | Shimano Inc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ロータ |
JP3759573B2 (ja) * | 2000-04-25 | 2006-03-29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ベール反転装置 |
-
2003
- 2003-02-05 JP JP2003028466A patent/JP407822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10-16 TW TW092128729A patent/TWI272905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10-28 CN CNB2003101023977A patent/CN10045296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
- 2004-01-06 KR KR1020040000766A patent/KR10100437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14874A (zh) * | 2012-11-19 | 2014-05-28 | 株式会社岛野 | 电动绕线轮 |
CN103814874B (zh) * | 2012-11-19 | 2017-06-27 | 株式会社岛野 | 电动绕线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452968C (zh) | 2009-01-21 |
TW200414872A (en) | 2004-08-16 |
TWI272905B (en) | 2007-02-11 |
KR101004379B1 (ko) | 2010-12-28 |
KR20040071057A (ko) | 2004-08-11 |
JP2004236563A (ja) | 2004-08-26 |
JP4078222B2 (ja) | 2008-04-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366152C (zh) | 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 | |
CN1682588A (zh) | 双轴承渔线轮的渔线轮组件 | |
CN1209959C (zh) | 旋转卷线器的转子 | |
CN101243784A (zh) | 纺车式渔线轮的手柄组件 | |
CN100407916C (zh) | 旋转绕线轮的主齿轮及旋转绕线轮 | |
CN100429973C (zh) | 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 | |
CN100456928C (zh) | 钓鱼用绕线轮的手柄安装构造 | |
CN1298217C (zh) | 旋转卷线器的转子制动装置 | |
CN100407913C (zh) | 旋压式绕线轮的转动体 | |
CN1518871A (zh) | 纺纱式渔线轮的转子旋转限制装置 | |
CN1572141A (zh) | 旋转绕线轮的卷筒支承结构 | |
CN1589618A (zh) | 旋转绕线轮的摆动装置 | |
EP2918168B1 (en) | Bail support mechanism for a spinning reel | |
CN1640250A (zh) | 旋压式绕线轮的摆动机构 | |
CN1231120C (zh) | 旋转卷线器 | |
CN1248575C (zh) | 纺车式渔线轮 | |
CN1288969C (zh) | 旋转绕线轮转子及旋转绕线轮 | |
CN102246730A (zh) | 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 | |
CN108323481B (zh) | 钓鱼用纺车式渔线轮 | |
CN1481676A (zh) | 尾旋式渔线轮的发声装置 | |
JP2007289055A (ja) |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ル | |
JP4128462B2 (ja)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ロータ | |
JP4078221B2 (ja)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ロータ | |
JP2001333670A (ja) |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ル | |
JP2004236565A (ja)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ロー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21 Termination date: 20141028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