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18141A - 用于具有固有聚合物电解质的二次电池的电极、制造该电极的方法以及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用于具有固有聚合物电解质的二次电池的电极、制造该电极的方法以及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18141A CN1518141A CNA2004100022420A CN200410002242A CN1518141A CN 1518141 A CN1518141 A CN 1518141A CN A2004100022420 A CNA2004100022420 A CN A2004100022420A CN 200410002242 A CN200410002242 A CN 200410002242A CN 1518141 A CN1518141 A CN 151814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ctive material
- material layer
- electrode
- polar polymer
- layer compon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01M10/0418—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with bipolar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04—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by coating on electrode collec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3—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01M4/622—Binders being polymers
- H01M4/623—Binders being polymers fluorinated polym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65—Solid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82—Organic polym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一种二次电池电极,包括集流体和在集流体上形成的活性材料层。此外,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和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包括电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包括第二极性聚合物并设置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之间的空隙中。在具有固有聚合物电解质的二次电池中采用该二次电池电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具有固有聚合物电解质的二次电池的电极,本发明尤其涉及在电极中活性材料层方面的改进。
背景技术
为了应对全球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的问题,人们更关注于电动车辆和混合式车辆。作为这些的电源之一,锂二次电池得以广泛研究。
在锂二次电池中,例如循环性能、能量密度、功率密度等性能是至关重要的。例如,锂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差表现在充、放电容量逐步降低并具有比实际尺寸小的发电量。当锂二次电池用作车辆的电源时,这种问题是严重的。对此的原因在于,在通常使用几年甚至更多年的车辆中,循环性能的不足严重影响了车辆的可靠性。因此,希望最大程度地提高循环性能。
作为用于改善锂二次电池循环性能的技术,人们已经提出了改善在集流体上形成的活性材料层的构成的技术。例如,人们已经提出了在由电极活性材料和粘合剂构成的活性材料层中利用偏二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的共聚物共同作为粘合剂来改善循环性能的技术(参见JP特开No.2000-133270)。
发明内容
然而,循环性能显著影响装配有电池的设备的可靠性,希望研制出能够进一步改善循环性能的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改善锂二次电池循环性能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案提供一种二次电池电极,该电极包括集流体和在集流体上形成的活性材料层,该活性材料层包括:包括电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的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和包括第二极性聚合物的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之间的空隙中设置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其中在具有固有聚合物电解质的二次电池中采用此二次电池电极。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提供一种制造二次电池电极的方法,包括:在集流体上涂覆含有电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的浆料;烘干浆料以获得含有电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的活性材料层前体;将含有第二极性聚合物的溶液提供到活性材料层前体的空隙中并使该溶液固化,其中在具有固有聚合物电解质的二次电池中采用此二次电池电极。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案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包括二次电池电极,所述电极包括集流体和在集流体上形成的活性材料层,该活性材料层包括:包括电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的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和包括第二极性聚合物的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之间的空隙中设置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其中在具有固有聚合物电解质的二次电池中采用此二次电池电极。
本发明的第四个方案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二次电池,所述二次电池包括具有集流体和在集流体上形成的活性材料层的二次电池电极,该活性材料层包括:包括电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的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和包括第二极性聚合物的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之间的空隙中设置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其中在具有固有聚合物电解质的二次电池中采用此二次电池电极。
附图说明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电极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电极的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电极的双极电极的横截面示图;和
图4是表示其上安装了二次电池的车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是装配有固有聚合物电解质的二次电池电极,该电极具有集流体和在集流体上形成的活性材料层,其中活性材料层包括具有电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的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和具有锂盐和第二极性聚合物的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设置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之间的空隙中。此处,“具有固有聚合物电解质的二次电池电极”表示本发明的电极是用在装配有固有聚合物电解质的二次电池中的电极。
一般来说,在锂二次电池中,其作为电池的功能是通过在电解质相中包含如锂盐等电解质表现出来的。同样在本发明中,当在电极的极性聚合物中含有电解质如锂盐等时,改善了电池的整体性能。然而,即使在生产电池的最初阶段锂盐不包含在电极的极性聚合物中时,当在粘贴隔板和电极前的生产步骤中在作为隔板的聚合物电解质层中含有锂盐时,锂盐扩散到电极中的极性聚合物,结果,在极性聚合物中含有锂盐。因此,通过采用在极性聚合物中不包含电解质例如锂盐的电极,可以生产出在极性聚合物中含有锂盐的二次电池。本发明的电极可以包含或不包含电解质例如锂盐。
首先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电极结构。在本发明中,为了便于说明扩大了附图,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并且可以采用图中所示的其他实施方式。
图1示出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电极100。在集流体102上形成活性材料层104。活性材料层104由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106和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108构成。
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106包括电极活性材料110、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电极活性材料110是比较容易实现在电极上给予和接收电子的材料,并且是实际对充电和放电反应作出贡献的化合物。电极活性材料通过粘合剂保持在一起,并且保持其中在集流体上形成活性材料层的电极结构。在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电极中,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除了粘合剂之外还含有第一极性聚合物,在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第一极性聚合物构成活性材料层。在这种构成中,改善了电池的循环性能。此外,还认为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所含的第一极性聚合物还起到确保离子导电性的作用。因此,在某些情况中,提高了电极的反应性,并同时改善了二次电池的电池性能。
虽然通过包含极性聚合物的方式改善循环性能的机理并不清楚,但猜想是由于在第一活性材料层中粘合剂和极性聚合物的微相分离影响了循环性能。循环性能降低的一个原因是在电极中组成成分的分离,这是由伴随电极活性材料的充电和放电、电极活性材料的膨胀和收缩引起的。在本发明中,假设通过粘合剂和极性聚合物的微相分离作用确保了组成成分之间紧密粘接。然而,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表明这种机理的电极。此外,在进行本发明时,当然也可以一起采用其它循环性能改进方式。通过与本发明一起利用其它循环性能改进方式,能够进一步改善循环性能。
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106之间存在的空隙中填充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108。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108包括第二极性聚合物。通过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106之间存在的空隙中设置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108,可以改善离子导电性。
根据本发明,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确保构成了从集流体向各电极活性材料细粉末传导电子的网络,同时有助于具有粘合剂的电极结构的稳定性和电极中空隙部分的形成。在为此形成的空隙部分中,可以加入在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中的可离子导电的材料,由此形成耐用性良好的高性能电池。
将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电极提供给含有固有聚合物电解质作为电解质的二次电池。也就是说,将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电极提供给固体聚合物电池,该固体聚合物电池在任何电极和电解质中都不含有液体组分。因此,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106之间填充的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108不是液体或凝胶,而是固体。为了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106中的空隙内填充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108,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将含有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的溶液注入空隙中,然后使溶液固化。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电极的构成。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电极的特征在于,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和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含有第一极性聚合物。对于集流体、电极活性材料、粘合剂、锂盐、导电材料以及如果需要则添加的其它化合物的选择没有特别的限制,可根据应用选择合适的化合物。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电极可应用于正极和负极。
对于集流体,可以采用在锂二次电池中采用的各种材料,具体而言,包括作为正极集流体的铝箔、作为负极集流体的镍箔、不锈钢箔、铜箔等。还可以采用除了这些以外的其它集流体。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电极还可以用在双极电池中。
在集流体上形成活性材料层。活性材料层是包含用作主要的充电和放电反应的电极活性材料的层。在本发明中,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和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如图1所示。
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包括电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电极活性材料是能够通过锂离子的给予和接收充电和放电的材料。
作为正极活性材料,可以采用各种正极活性材料,如锂复合氧化物、通过用其它元素部分地取代锂复合氧化物所获得的复合氧化物和氧化锰。具体而言,锂复合氧化物包括LiCoO2、LiNiO2、LiMnO2、LiMn2O4、LixFeOy、LixVyOz等。通过用其它元素部分地取代锂复合氧化物所获得的复合氧化物包括LixCoyMzO2(M表示Mn、Ni、V等)、LixMnyMzO2(M表示Li、Ni、Cr、Fe、Co等)、等等。氧化锰包括λ-MnO2、MnO2和V2O5的复合氧化物、三元复合氧化物MnO2·xV2O5(0<x≤0.3)等。
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可以单独地或以混合方式采用碳材料如硬碳、软碳、石墨和活性木炭、金属氧化物和金属氮化物如SnBxPyOz、Nb2O5、LiTixOy、LiFexNy和LiMnxNy。这里,碳材料表示主要由碳构成的材料。硬碳表示即使在3000℃热处理也不会石墨化的碳材料,软碳表示通过在2800-3000℃热处理石墨化的碳材料。硬碳可以由各种方法生产,例如采用呋喃树脂和有机材料作为原料的方法,所述有机材料是通过氧-交联具有0.6-0.8的H/C原子比的石油沥青获得的。软碳可以由各种方法生产,例如采用聚合物如煤、聚氯乙烯树脂、聚醋酸乙烯酯或聚乙烯醇缩丁醛、和沥青作为原料的方法。
在负极活性材料中,碳材料是优选的。当碳材料用作负极活性材料时,可有效改善循环性能。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电极中,优选的电极活性材料是碳材料。虽然优选碳材料作为电极活性材料的原因不确定,但猜想是由于当采用碳材料时,在包含粘合剂和极性聚合物的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通过粘合剂将电极活性材料保持在一起的作用变得有效。
通过粘合剂将电极活性材料保持在一起。列举出的粘合剂有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偏二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等。可采用两种或多种粘合剂。从循环性能的改善来看,聚偏二氟乙烯、偏二氟乙烯与可与偏二氟乙烯共聚物的化合物的共聚物是优选的。可与偏二氟乙烯共聚的化合物包括六氟丙烯、四氟乙烯和三氟乙烯。
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包括第一极性聚合物。在本申请中的极性聚合物表示具有极性基的聚合物。极性基表示官能团,在官能团中,由于在构成官能团的原子的电负性方面的差别,因此电子云是极性的,正负电荷的重心不一致,因此形成双极。极性基的例子包括醚基、羧基、砜基、磷酸盐基、甲酸基、氨基、酰胺基、羟基、氰基、环氧基、酯基、碳酸盐基、内酯基等。极性聚合物的例子包括:含有重复单元的醚键的聚醚、聚丙烯腈、聚碳酸亚乙烯酯、聚碳酸酯、聚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当聚醚用作极性聚合物时,能够有效改善循环性能。根据情况,可以组合采用两种或多种极性聚合物。
极性聚合物可通过可交联的官能团进行交联。当极性聚合物通过可交联的官能团以网状连接时,改善了在更高温度下电极的机械稳定性。对于由可交联官能团交联的极性聚合物,优点在于,向集流体提供了具有可交联官能团的极性聚合物以及电极活性材料和粘合剂,接着引发了极性聚合物的交联反应。
根据电子活性材料的质量适当地确定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所含的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的质量。当相对于电子活性材料的质量、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的质量太小时,活性材料层的结构变得不稳定。相反,当相对于电子活性材料的质量、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的质量太大时,反应性下降,充、放电容量和功率密度降低。考虑到这些因素,以电极活性材料的质量为基础,优选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的总质量在5-30wt%的范围内。
对于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粘合剂与第一极性聚合物的存在比率,当第一极性聚合物的含量太高时,通过粘合剂对活性材料保持不够,有可能导致循环性能降低。相反,当第一极性聚合物的含量太低时,恐怕不能充分获得由第一极性聚合物改善循环性能的作用。考虑到这些因素,以第一极性聚合物和粘合剂的总质量为基础,优选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第一极性聚合物的质量在3-50wt%的范围内。
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可以包括其它化合物。例如,为了改善锂离子的导电性,可以包括锂盐。由于固有聚合物电解质的结构使其具有低离子导电性,因此优选通过让电极中含有锂盐而提高其离子导电性。锂盐的具体例子包括高氯酸锂(LiClO4)、四氟硼酸锂(LiBF4)、六氟磷酸锂(LiPF6)、三氟甲烷磺酸锂(LiCF3SO3)、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盐(LiN(CF3SO2)2)、二(五氟乙烷)磺酰亚胺锂盐(LiN(CF3CF2SO2)2)等。第一种活性材料层组分可包括导电材料如碳黑、石墨、乙炔黑等。
在第一活性材料层中的空隙内,设置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在第一活性材料层中的空隙表示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之间存在的并且不由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构成的区域。但除了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的空隙之外,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也可以存在于其它区域。例如,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可被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涂覆以便不能从电极的外部看出,如图1所示。
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包括第二极性聚合物。在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中所含的极性聚合物与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的说明中所限定的相同,因此,在此省略了对其的说明。优选极性聚合物也与以上所述的相同,因此在此也省略了对其的说明。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所含的第一极性聚合物和在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中所含的第二极性聚合物可以相同或不同。为了防止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和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的界面处出现问题,有利的方式是使在两层组分中所含的极性聚合物相同。
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可含有其它化合物。例如,为了确保锂离子的导电性,可含有锂盐。锂盐的具体例子与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列出的那些相同,因此在此省略了对其的描述。
为了使在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中所含的第二极性聚合物交联,如果需要,可以采用聚合引发剂,例如偶二异丁腈(ALBN)。虽然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可包括用于改善电池性能的粘合剂组分,但优选粘合剂包含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不包含在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中。
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与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的存在比率没有特别地限制。从确保电池的充电和放电容量来看,优选含有电极活性材料的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的质量大。并且从确保电池输出来看,优选含有电极活性材料的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的质量大。可通过以下方式形成活性材料层:首先,在集流体上涂覆浆料以设置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然后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存在的空隙内提供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通过采用这种生产方法,能够在集流体上设置足够量的电极活性材料,获得在充放电容量和功率密度方面优异的二次电池。当通过浆料的涂覆和烘干来设置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时,所得到的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具有局部含有在烘干时产生的空隙的形式。在此空隙中,设置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在用于形成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的浆料中粘合剂和电极活性材料的浓度影响空隙量。根据实际得到的二次电池的功率密度和充、放电容量确定该浓度。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制造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电极的方法。也就是说,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是制造用于具有固有聚合物电解质的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集流体上涂覆含有电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的浆料;烘干所涂覆的浆料以获得活性材料层前体;向在活性材料层前体中的空隙内提供含有第二极性聚合物的溶液;和对溶液进行固化以获得活性材料层。制造本发明电极的方法能够生产出循环性能优异的电极,即使在没有大工作量处理(例如从所形成的层中除去不需要的组分的处理等)的条件下也是如此。就是说,本发明的生产方法在可操作性方面是比较优异的。下面描述这种生产方法。
首先,在溶剂中混合需要含在第一活性材料层中的电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含有其它组分,从而制成浆料。电极活性材料、粘合剂、第一极性聚合物和其它组分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些,因此,在此省略了对其的描述。作为用于浆料的溶剂和混合方式,可以采用各种技术,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作为浆料用溶剂,可以采用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甲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NMP)等。当聚偏二氟乙烯用作粘合剂时,优选采用N-甲基-2-吡咯烷酮。
把浆料涂覆在集流体上。涂覆浆料的装置没有特别限制。可利用通常所用的装置例如涂布机等进行浆料的涂覆。
对涂在集流体上的浆料进行烘干。同样对烘干装置也没有限制。利用在生产电极中所用的装置烘干浆料。根据所提供的浆料的含量和浆料中溶剂的蒸发速度确定烘干时间和烘干温度。通过烘干浆料,在集流体上形成活性材料层前体。在本申请中,“活性材料层前体”表示具有内部空隙的构件,通过在此空隙中提供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而成为活性材料层。也就是说,通过在活性材料层前体的空隙中提供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完成了能够改善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的活性材料层。
向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的空隙中提供由第二极性聚合物(如果需要,还可以含有其它组分)构成的溶液。第二极性聚合物和其它组分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相同,因此在此省略了对其的描述。作为用于此溶液的溶剂,可以采用乙腈、四氢呋喃、二甲氧基乙烷、丙酮等,但也可以不采用溶剂。
提供溶液的方式没有特别地限制。如果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首先形成在集流体上,那么就可以通过各种条件来控制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形成的空隙的体积,可适当采用能够以微量提供的装置如记发器(coder)、涂布机等。
使提供到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的空隙内的溶液固化。对固化方式没有特别限制,利用烘干机去除溶剂的技术可能是简单的。当极性聚合物具有可交联的官能团时,在烘干过程中利用热量使极性聚合物交联。根据溶剂的供应量、溶剂的蒸发速度、交联速度等确定烘干时间和烘干温度。以此方式,获得了其中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设置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的空隙内的活性材料层。
根据电池的种类和电极布置的一部分在集流体表面的所需部分设置活性材料层。当电极用在双极电池中时,正极活性材料层可形成在集流体的一个表面上,负极活性材料层可形成在集流体的另一表面上。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是具有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的二次电池。本发明的电极可应用于任何正极、负极和双极电极。包含本发明的电极作为至少一个电极的二次电池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为优选,正极、负极、双极电极的正极和双极电极的负极中的至少一个由本发明的电极构成。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可以有效改善循环性能。正极和负极都可以构成本发明的电极。
图2表示二次电池的一个实施方式。二次电池200是含有固有聚合物电解质的二次电池。就是说,二次电池200是固体聚合物电池,在该电池中,正极212、聚合物电解质214和负极216没有一个含有液体组分。正极212由正极集流体202a和正极活性材料层204a构成,负极216由负极集流体202c和负极活性材料层204c构成。为了明显表现出本发明改善循环性能的效果,优选至少负极由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构成,负极活性材料是碳材料。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可以是双极电池。图3示出基本的双极电池300。在双极电池300中,正极活性材料层304a设置在集流体302的一个表面上,负极活性材料层304c设置在集流体302的另一个表面上。换句话说,它具有以正极活性材料层304a、集流体302和负极活性材料层304c的顺序层叠的结构。当此双极电极借助聚合物电解质膜层叠时,构成了双极电池。当将具有一般电极的电池串联连接时,正极集流体和负极集流体借助连接部件如接线电连接。这种电池便于设计的变化,这是由于仅通过控制连接部件就可以将电池变化为并联设置。尽管很小,但连接部件的电阻仍然存在着,导致输出的降低。当考虑到减小电池组件的尺寸时,连接部件是矛盾因素。此外,没有与发电装置直接连接的连接部件必然降低了包括连接部件的整个电池组件的能量密度。双极电极解决了这一问题。就是说,由于没有介于串联连接的电极之间的连接部件,因此不会由于连接部件的电阻而使输出降低。由于不存在连接部件,因此能够减小电池组件的尺寸。此外,由于缺少连接部件,使得整个电池组件的能量密度增加。
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方式是具有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车辆。图4表示车辆400,其中安装了利用本发明电极的二次电池200。本发明的二次电池200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因此,当利用本发明电极的二次电池200用作车辆400的电源时,能够长时间保持车辆400的充、放电容量。因此,本发明明显有助于车辆可靠性和耐用性方面的改善,能够有助于电动车辆和混合车辆进一步地普及。
下面参考实施例和对比例描述本发明的效果。
(实例1)
·电极的制造
首先制备用于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的浆料,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包含电极活性材料、粘合剂、第一极性聚合物和锂盐。分别采用碳材料作为电极活性材料、偏二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的共聚物作为粘合剂、具有可交联官能团的聚醚作为第一极性聚合物、LiN(SO2C2F5)2(以下称作“BETI”)作为锂盐。作为碳材料,采用平均粒径为3μm的石墨。此外,由微分扫描量热器(DSC)测出的偏二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熔点是140-145℃。根据在J.Electrochem.Soc.,145(1998)1521中描述的方法合成作为第一极性聚合物的聚醚。电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的质量比为89∶19∶1。作为浆料用溶剂,采用N-甲基-2-吡咯烷酮(NMP)。基于电极活性材料的质量,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的总质量为25wt%。基于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第一极性聚合物和粘合剂的总质量,第一极性聚合物的质量为5wt%。确定作为锂盐的BETI的质量,根据下述公式(1)计算出的氧锂比率为16∶1。
利用记发器在作为集流体的镍箔上涂覆充分搅拌过的浆料。接下来,利用真空烘干机、以90℃加热2个小时或更高,以烘干浆料,从而在集流体的表面上形成活性材料层前体。该活性材料层前体的厚度是20μm。
随后,在活性材料层前体上,利用涂布机涂覆用于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的溶液,该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包括第二极性聚合物(8.00g)、锂盐(4.05g)和热聚合引发剂,并将该溶液提供到活性材料层前体中的空隙内。第二极性聚合物和锂盐与在形成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时采用的聚合物和锂盐相同。确定作为锂盐的BETI的质量,使得氧锂的比率为16∶1。作为热聚合引发剂,采用偶二异丁腈(AIBN)。基于第二极性聚合物,AIBN的量为3000ppm。作为溶液的溶剂,采用干乙腈。
将该溶液提供到活性材料层前体中的空隙内,然后在真空烘干机烘干该溶液。在真空烘干机中的最初温度为示温,并逐步增加到110℃。通过在110℃加热5小时,具有可交联官能团的聚醚交联,以得到由可交联官能团交联而成的网状聚合物。
·固有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制造
在作为溶剂的干乙腈中溶解作为极性聚合物的在活性材料层的生产中采用的聚醚、作为锂盐的BETI和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苯甲基二甲基酮缩醇。基于电解质膜溶液的总质量,聚醚的质量为53wt%;基于电解质膜溶液的总质量,BETI的质量为26wt%;基于在电解质膜溶液中极性聚合物,苯甲基二甲基酮缩醇的质量为0.1wt%。接下来,通过真空蒸馏去除乙腈,制成高粘度的溶液。
将此溶液提供在玻璃基板之间。利用Teflon(注册商标)间隔件将由此提供的溶液控制到100μm。利用紫外线照射该溶液20分钟,使极性聚合物交联,由此制成溶液的薄膜。通过在真空容器中、在高真空下以90℃加热12个小时以去除水和溶剂,由此去除并烘干该薄膜。以此方式,完成固有聚合物电解质膜。
·二次电池的制造
在此情况中,为了能够比较电极的耐用性,制备作为正极的上述电极、作为电解质的上述固有聚合物电解质和作为负极的金属锂。正极以φ=15mm穿孔,在高真空下以90℃烘干约半天。
在氩气氛下的手套箱中,将固有聚合物电解质夹在负极和正极之间,以制造作为二次电池的硬币电池。对此硬币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试验。下面描述充电和放电条件。基于负极,正极的充电下限电压是5mV,在恒流(0.2C)和恒压下(5mV)进行充电,持续10个小时的总时间。在10分钟的停歇时间之后,以0.1C进行恒流放电,直至3V的电池电压,在此阶段的电量作为放电量(mAh)。以初始容量为基础,在反复充放电20次循环后的放电容量为85%。结果示于表1中。
和正极相比,负极具有比较充分地过剩容量,即使负极的反应电阻在充放电时有略微增加,但对电池容量没有显著影响。因此,主要根据正极的情况确定这里生产的二次电池的容量。
(实例2)
除了以电极活性材料的质量为基础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的总质量为20wt%、以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第一极性聚合物和粘合剂的总质量为基础、第一极性聚合物的质量为25wt%之外,根据实施例1中的工序制造二次电池。以最初容量为基础,在反复充放电20个循环之后的放电容量为90%。结果示于表1中。
(实例3)
除了以电极活性材料的质量为基础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的总质量为15wt%、以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第一极性聚合物和粘合剂的总质量为基础、第一极性聚合物的质量为40wt%之外,根据实施例1中的工序制造二次电池。以最初容量为基础,在反复充放电20个循环之后的放电容量为80%。结果示于表1中。
(对比例1)
除了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的生产中不采用粘合剂之外,根据实施例1的工序生产二次电池。以最初容量为基础,在反复充放电20个循环之后的放电容量为20%。
(对比例2)
除了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的生产中不采用第一极性聚合物之外,根据实施例5的工序生产二次电池。以最初容量为基础,在反复充放电20个循环之后的放电容量为20%。虽然将第二极性聚合物提供到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的空隙内,但电池的反应性差。结果示于
表1中。
粘合剂+第一极性聚合物电极活性材料(%) | 第一极性聚合物粘合剂+第一极性聚合物 | 在第20次循环的 放电容量最初容量(%) | |
实例1 | 25 | 5 | 85 |
实例2 | 20 | 25 | 90 |
实例3 | 15 | 40 | 80 |
对比例1 | 80 | 100 | 20 |
对比例2 | 10 | 0 | 20 |
如表1中所示,和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不含第一极性聚合物的二次电池相比,利用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含有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的电极的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优异。当对实施例1和对比例2进行比较时,可以看出不仅通过在活性材料层中含有的第二极性聚合物改善了循环性能,而且还利用第一极性聚合物和保持电极活性材料的粘合剂的组合来改善循环性能。
申请日为2003年1月28目的日本专利申请No.P2003-18632的全部内容在此引作参考。
虽然参考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鉴于本技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会想到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参考权利要求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二次电池电极,包括:
集流体;和
在集流体上形成的活性材料层,
该活性材料层包括:
包括电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的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和
包括第二极性聚合物的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被设置为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之间的空隙中,
其中所述二次电池电极被用于具有固有聚合物电解质的二次电池中。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二次电池电极,
其中以电极活性材料的质量为基础,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中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的总质量比在5-30wt%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的二次电池电极,
其中所述以第一极性聚合物和粘合剂的总质量为基础,第一极性聚合物的质量比在3-50wt%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的二次电池电极,
其中所述粘合剂是聚偏二氟乙烯,或偏二氟乙烯与可与偏二氟乙烯共聚的化合物的共聚物。
5.根据权利要求1的二次电池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极性聚合物和第二极性聚合物是由可交联的官能团交联的聚醚。
6.根据权利要求1的二次电池电极,其中所述电极活性材料是碳材料。
7.一种制造二次电池电极的方法,包括:
在集流体上涂覆含有电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的浆料;
烘干浆料以获得含有电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的活性材料层前体;
将含有第二极性聚合物的溶液提供到活性材料层前体中的空隙内,并
使该溶液固化,
其中在具有固有聚合物电解质的二次电池中采用所述二次电池电极。
8.一种二次电池,包括:
二次电池电极,包括集流体和在集流体上形成的活性材料层,
该活性材料层包括:
包括电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的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和
包括第二极性聚合物的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被设置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之间的空隙中,
其中此二次电池电极被用于具有固有聚合物电解质的二次电池中。
9.根据权利要求9的二次电池,
其中所述二次电池是双极电池。
10.一种车辆,包括
二次电池,包括具有集流体和在集流体上形成的活性材料层的二次电池电极,
该活性材料层包括:
包括电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第一极性聚合物的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和
包括第二极性聚合物的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组分被设置在第一活性材料层组分之间的空隙中,
其中所述二次电池电极被用于具有固有聚合物电解质的二次电池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8632/2003 | 2003-01-28 | ||
JP2003018632A JP2004234879A (ja) | 2003-01-28 | 2003-01-28 | 真性ポリマー電解質を備える二次電池用電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二次電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18141A true CN1518141A (zh) | 2004-08-04 |
CN1248333C CN1248333C (zh) | 2006-03-29 |
Family
ID=32652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0224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8333C (zh) | 2003-01-28 | 2004-01-16 |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锂二次电池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40146781A1 (zh) |
EP (1) | EP1443574A1 (zh) |
JP (1) | JP2004234879A (zh) |
CN (1) | CN1248333C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97071A (zh) * | 2007-12-21 | 2010-11-24 | 加拿大巴斯姆有限公司 | 用于锂聚合物电池组的电解质 |
CN103872374A (zh) * | 2012-12-18 | 2014-06-18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二次电池 |
CN103872339A (zh) * | 2012-12-18 | 2014-06-18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二次电池 |
CN104241681A (zh) * | 2013-06-14 | 2014-12-24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电池和形成电池电极的方法 |
CN109565034A (zh) * | 2017-03-16 | 2019-04-02 | 株式会社Lg化学 | 包含聚合物电解质的电极的制造方法以及通过该方法制造的电极 |
CN109565035A (zh) * | 2017-03-06 | 2019-04-02 | 株式会社Lg化学 | 包含聚合物电解质的电极的制造方法以及通过该方法制造的电极 |
CN112136233A (zh) * | 2018-09-28 | 2020-12-25 | 株式会社Lg化学 | 包含聚合物类固体电解质的电极的制造方法和用该方法制造的电极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121345A1 (en) * | 2003-12-04 | 2006-06-08 | Kiyotaka Yasuda | Electrode for secondary battery, process of producing the electrode, and secondary battery |
JP3987851B2 (ja) * | 2003-12-04 | 2007-10-10 |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 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それを備えた二次電池 |
JP5103857B2 (ja) * | 2005-11-10 | 2012-12-19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二次電池用電極、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二次電池 |
KR100908571B1 (ko) * | 2005-11-15 | 2009-07-22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안전성과 저온 출력 특성이 우수한 리튬 이차전지 |
JP5917361B2 (ja) * | 2011-12-16 | 2016-05-11 | Jfe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 非晶質炭素粒子の製造方法、非晶質炭素粒子、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JP5975843B2 (ja) * | 2011-12-16 | 2016-08-23 | Jfe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 難黒鉛化性炭素材料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CN104884527A (zh) * | 2012-12-27 | 2015-09-02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含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的混合聚合物、该混合聚合物的成形体、太阳能电池用背板以及该成形体的制造方法 |
EP3157089A4 (en) * | 2014-06-10 | 2017-10-25 |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 Lithium ion secondary cell |
EP3863081A4 (en) * | 2018-10-03 | 2022-07-13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POSITIVE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SECONDARY BATTER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099838B2 (ja) * | 1991-08-21 | 2000-10-16 | 株式会社ユアサ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二次電池 |
US5437943A (en) * | 1992-09-04 | 1995-08-01 | Ricoh Company, Ltd. | Positive electrode and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the same |
EP1184918B1 (en) * | 2000-08-28 | 2009-10-14 | Nissan Motor Co., Ltd. | Rechargeable lithium ion battery |
WO2002084764A1 (fr) * | 2001-04-10 | 2002-10-24 |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oration | Batterie secondaire polymere ion lithium, son electrode et procede pour synthetiser un compose polymere dans un liant utilise dans une couche d'adhesion de celle-ci |
JP2003109666A (ja) * | 2001-07-27 | 2003-04-11 | Nissan Motor Co Ltd | 全固体ポリマー電池用構造体、全固体ポリマー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2003
- 2003-01-28 JP JP2003018632A patent/JP2004234879A/ja active Pending
- 2003-12-12 US US10/733,286 patent/US2004014678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3-12-12 EP EP03028736A patent/EP1443574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4
- 2004-01-16 CN CNB2004100022420A patent/CN124833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97071A (zh) * | 2007-12-21 | 2010-11-24 | 加拿大巴斯姆有限公司 | 用于锂聚合物电池组的电解质 |
CN101897071B (zh) * | 2007-12-21 | 2014-04-30 | 加拿大巴斯姆有限公司 | 用于锂聚合物电池组的电解质 |
CN103872374A (zh) * | 2012-12-18 | 2014-06-18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二次电池 |
CN103872339A (zh) * | 2012-12-18 | 2014-06-18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二次电池 |
CN104241681A (zh) * | 2013-06-14 | 2014-12-24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电池和形成电池电极的方法 |
CN109565035A (zh) * | 2017-03-06 | 2019-04-02 | 株式会社Lg化学 | 包含聚合物电解质的电极的制造方法以及通过该方法制造的电极 |
CN109565034A (zh) * | 2017-03-16 | 2019-04-02 | 株式会社Lg化学 | 包含聚合物电解质的电极的制造方法以及通过该方法制造的电极 |
CN109565034B (zh) * | 2017-03-16 | 2022-12-06 |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 包含聚合物电解质的电极的制造方法以及由此获得的电极 |
CN112136233A (zh) * | 2018-09-28 | 2020-12-25 | 株式会社Lg化学 | 包含聚合物类固体电解质的电极的制造方法和用该方法制造的电极 |
CN112136233B (zh) * | 2018-09-28 | 2024-01-26 |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 包含聚合物类固体电解质的电极的制造方法和用该方法制造的电极 |
US11978853B2 (en) | 2018-09-28 | 2024-05-07 | Lg Energy Solution, Ltd.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comprising polymer-based solid electrolyte and electrode manufactured by the method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40146781A1 (en) | 2004-07-29 |
EP1443574A1 (en) | 2004-08-04 |
CN1248333C (zh) | 2006-03-29 |
JP2004234879A (ja) | 2004-08-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48333C (zh) |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锂二次电池 | |
CN1205688C (zh) | 锂二次电池 | |
CN1279633C (zh) | 电化学电池用的锂阳极 | |
KR101359900B1 (ko) | 신규한 폴리머 전해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 |
CN100399603C (zh) | 一种非水溶液电化学器件极片及其制造方法 | |
US8481197B2 (en) | Bipolar secondary battery,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bipolar secondary battery, bipolar electrod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bipolar electrode and assembled battery | |
CN1275348C (zh) | 用于二次电池的电极、制造该电极的方法以及二次电池 | |
CN1759493A (zh) | 生产电极用复合材料的方法 | |
CN1185747C (zh) | 非水电化学装置及其使用的电解质 | |
JP5292676B2 (ja) | 双極型電池用電極 | |
CN1505198A (zh) | 锂离子二次电池以及制造该电池的方法 | |
CN101036251A (zh) | 改进的锂电池及其形成方法 | |
CN101079503A (zh) | 有机电解液和利用它的锂电池 | |
CN1202587C (zh) | 锂聚合物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04362859A (ja)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
CN101061602A (zh) | 非水电解质和包含所述非水电解质的二次电池 | |
CN1822424A (zh) | 电池 | |
CN107408698A (zh) | 负极活性材料和其制备方法 | |
CN102054966A (zh) | 多层膜负极极片及其制作方法 | |
KR20200088149A (ko) | 음극 활물질의 제조 방법 | |
CN110931850A (zh) | 聚硅氧烷复合电解质、其应用及其制备方法 | |
CN1236518C (zh) | 锂二次电池 | |
CN1247388A (zh) | 一种二次锂电池 | |
KR100772564B1 (ko) | 리튬 폴리머 이차전지 | |
JP2005025973A (ja)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