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11703B - 印刷机油墨供给量控制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机油墨供给量控制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11703B
CN1511703B CN2003101131990A CN200310113199A CN1511703B CN 1511703 B CN1511703 B CN 1511703B CN 2003101131990 A CN2003101131990 A CN 2003101131990A CN 200310113199 A CN200310113199 A CN 200310113199A CN 1511703 B CN1511703 B CN 15117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duct
ink
value
printing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3101131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11703A (zh
Inventor
平野正大
富田俊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mor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omor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32463569&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511703(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mori Corp filed Critical Komor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117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117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5117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11703B/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02Ducts, containers, supply or metering devices
    • B41F31/04Ducts, containers, supply or metering devices with duct-blades or like meter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02Ducts, containers, supply or metering devices
    • B41F31/10Applications of feed or duct rollers
    • B41F31/12Applications of feed or duct rollers adjustable for regulating supp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02Ducts, containers, supply or metering devices
    • B41F31/14Applications of messenger or other moving transfer rollers

Landscapes

  • Inking, Control Or Cleaning Of Pri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印刷机的油墨供给量控制方法,根据储墨槽辊的旋转,将油墨从多个储墨槽键与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提供到油墨供给路径。暂时地停止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当应当间歇停止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时,控制储墨槽键或储墨槽辊的操作,以控制对油墨输送辊的油墨供给量。通过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经过油墨供给路径,将油墨以校正量提供到附着到印板滚筒的印刷板。也披露了一种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

Description

印刷机油墨供给量控制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刷机的油墨供给量控制,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可以通过间歇地停止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油墨供给操作)抑制具有小的图像区的印刷品中的任何密度变化的油墨供给量控制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对印刷机中印版的油墨供给量一般是通过储墨槽键和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量控制的。图20示出了提供在轮转式印刷机中的每种颜色(油墨颜色)的印刷单元中的油墨供给装置(墨辊)的主要部件。参考图20,储墨槽1存储油墨2。储墨槽辊3将油墨从储墨槽1供给到油墨供给路径。多个储墨槽键4(4-1至4-n)沿储墨槽辊3的轴向并排排列。油墨输送辊5布置在油墨供给路径中,将油墨从储墨槽键4提供到油墨辊6。印版7附着在一个印版滚筒8的外表面。将油墨从包括一个油墨分配辊6-1和油墨形成辊6-2的油墨辊6提供到印版7。 
在图21所示的四色轮转式印刷机中,每种颜色的印刷单元9分别具有图20中所示的油墨供给装置。 
在具有上述布置的印刷机中,当储墨槽辊3转动时,将储墨槽1中的油墨通过储墨槽键4和储墨槽辊3之间的间隙提供到储墨槽辊3。当油墨输送辊5摆动时,将提供到储墨槽辊3的油墨转移到油墨输送辊5上。转移到油墨输送辊5的油墨被转移到油墨分配辊6-1。转移到油墨辊6-1的油墨2通过油墨辊6分配,然后通过油墨形成辊6-2提供到印版7。提供到印版7的油墨通过一个胶印滚筒(未示出)印刷到印刷纸页上。 
储墨槽键4-1至4-n与储墨槽辊3之间的间隙量(储墨槽键4-1至4-n的开度比)是根据分别对应于印版7的每个区中的图像区比设定的。例如,根据一个预设“图像区比-储墨槽键开度比转换曲线”获得储墨槽键4-1至4-n的开度比的设定值,并且调节储墨槽键4-1至4-n的开度比。储墨 槽辊3的旋转量(供给量)的值是预先定义的。设定每种颜色的印刷单元9的储墨槽键4-1至4-n的开度比和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 
在每个印刷单元9的油墨供给装置中,油墨输送辊5在储墨槽辊3与油墨辊6-1之间往复摆动,将油墨从储墨槽辊3转移到油墨辊6-1。往复操作(油墨供给操作)是由与印刷机相同的驱动源与印版滚筒8的转动(印刷机的转动)同步进行的,由此获得了预定油墨转移量。例如,通过与印版滚筒8旋转六周同步地转动一次的驱动凸轮,使油墨输送辊5相应地摆动一次。 
随着最近印刷机的操作速度不断提高,使得对印刷纸页的油墨供给量与储墨槽键的开/闭之间的平衡更为难于处理。因此,难于稳定地供给油墨。特别是,对于具有低图像区比的印刷品(具有小图像的印刷产品),过量油墨提供到油墨供给装置中,导致密度变化。 
日本专利公开5-147200(参考文献1)中披露的一种油墨供给装置,间歇地停止油墨输送辊的摆动,以减少对油墨供给装置的油墨供给量,从而抑制了具有小图像的印刷产品中的密度变化。例如,为了间歇停止摆动操作,用一个传感器检测与往复摆动油墨输送辊的驱动凸轮同轴转动的转动轴的旋转周数。以对应于检测的旋转周数的整数比的比例启动一个气缸。通过这种操作,迫使油墨输送辊压到(锁定到)油墨辊一侧,从而停止油墨输送辊的往复操作。 
如上所述,当间歇停止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时,可以抑制对具有低图像区比的部分(小图像部分)的过量油墨供给。但是,这可能造成对具有高图像区比的部分(大/中图像部分)油墨供给量的短缺。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操作人员必须在重复测试印刷的同时,调节每个储墨槽键的开度比或储墨槽辊的供给量。这造成了调节时间长,增加操作人员的负担,浪费印刷材料,和操作效率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够同时解决对小图像部分的过量油墨供给和对大/中图像部分的油墨供给量不足的问题,并且减轻了操作人员负担的印刷机油墨供给量控制方法和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印刷机的油墨供给 量控制方法,包括步骤:根据储墨槽辊的旋转,将油墨从多个储墨槽键与一个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提供给油墨供给路径;间歇地停止布置在油墨供给路径中并且与印刷机的旋转同步地摆动的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列步骤:在供墨前,存储在不需要间歇地停止所述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时所使用的、所述储墨槽键和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量的设定值;在印刷前,当所述储墨槽键与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量的设定值大于用于确定印刷区是小图像部分还是大/中图像部分的预定值时,将预先设定的所述储墨槽键和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量的设定值校正为更大值;和其中提供油墨的步骤包括下面的步骤:当需要间歇地停止所述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时,通过间歇地停止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以便根据校正的所述设定值,将油墨提供到印版,所述印版附着到印版滚筒。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印刷机的油墨供给量控制方法,包括步骤:根据储墨槽辊的旋转,将油墨从多个储墨槽键与一个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提供给油墨供给路径;间歇地停止布置在油墨供给路径中并且与印刷机的旋转同步地摆动的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列步骤:在供墨前,存储在不需要间歇地停止所述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时所使用的、所述储墨槽辊的旋转量的设定值;和在印刷前,将所述储墨槽辊的旋转量的设定值校正为更大值;其中提供油墨的步骤包括下面的步骤:当需要间歇地停止所述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时,通过间歇地停止所述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以便根据校正的所述设定值,将油墨提供到印版,所述印版附着到印版滚筒。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印刷机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并排排列的储墨槽键;一个可转动地靠近所述储墨槽键布置的储墨槽辊,所述储墨槽辊转动,以把油墨从所述储墨槽键与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提供到油墨供给路径;油墨输送辊,布置在油墨供给路径中,以自由摆动,并且通过摆动操作将油墨提供到附着到印版滚筒的印版;摆动控制装置,用于间歇地停止与印刷机的旋转同步地摆动的所述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和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用于在印刷前,校正预先设定的所述储墨槽键和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量的设定值,通过间歇地停止所述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以便根据校正的所述设定值,将油墨提供到印版,所述印版附着到印版滚筒,存储装置,用于预先存储在不 需要间歇地停止所述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时所使用的、所述储墨槽键和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量的设定值;其中所述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包括:校正装置,用于在印刷前,将所述储墨槽键与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量的设定值校正为更大值,和多个储墨槽键驱动装置,用于根据校正的设定值来调节所述储墨槽键的开度比,其中所述校正装置在所述储墨槽键与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量的设定值大于用于确定印刷区是小图像部分还是大/中图像部分的预定值时,执行所述储墨槽键与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量的设定值的校正操作,以将所述储墨槽键与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量的设定值校正为所述更大值。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印刷机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并排排列的储墨槽键;一个可转动地靠近所述储墨槽键布置的储墨槽辊,所述储墨槽辊转动,以把油墨从所述储墨槽键与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提供到油墨供给路径;油墨输送辊,布置在油墨供给路径中,以自由摆动,并且通过摆动操作将油墨提供到印版,所述印版附着到印版滚筒;摆动控制装置,用于间歇地停止与印刷机的旋转同步地摆动的所述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和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用于在印刷前,校正预先设定的所述储墨槽辊的旋转量的设定值,通过间歇地停止所述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以便根据校正的所述设定值,将油墨提供到印版,所述印版附着到印版滚筒,存储装置,用于预先存储在不需要间歇地停止所述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时所使用的、所述储墨槽辊的旋转量的设定值;其中所述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包括:校正装置,用于在印刷前,将所述储墨槽辊的旋转量的设定值校正为更大值,和储墨槽辊驱动装置,用于根据校正的设定值旋转地驱动所述储墨槽辊。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印刷机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方框图; 
图2A和2B是用于说明图1中所示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在印刷开始之前的操作(操作例1)的流程图; 
图3是显示当调节储墨槽辊供给量时图像区比与印刷密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4是用于说明图1中所示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在印刷开始之前的操作(操作例2)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印刷机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方框图; 
图6A和6B是用于说明图5中所示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在印刷开始之前的操作(操作例1)的流程图; 
图7是用于说明图5中所示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在印刷开始之前的操作(操作例2)的流程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印刷机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方框图; 
图9A和9B是用于说明图8中所示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在印刷开始之前的操作(操作例1)的流程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图8中所示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在印刷开始之前的操作(操作例2)的流程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印刷机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方框图; 
图12A和12B是用于说明图11中所示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在印刷开始之前的操作(操作例1)的流程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印刷机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方框图; 
图14A和14B是用于说明图13中所示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在印刷开始之前的操作(操作例1)的流程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图13中所示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在印刷开始之前的操作(操作例2)的流程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印刷机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方框图; 
图17A和17B是用于说明图16中所示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在印刷开始之前的操作(操作例1)的流程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图16中所示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在印刷开始之前的操作(操作例2)的流程图; 
图19A和19B分别是对应于操作例1和2的油墨供给量控制部分的方框图; 
图20是显示提供在轮转式印刷机中的每种颜色的印刷单元中的油墨供给装置的主体部分的视图;和 
图21是显示四色轮转式印刷机的示意布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油墨供给装置和四色轮转式印刷机具有与图20和21相同的布置,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手动方法] 
以下说明作为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致使操作人员根据其自己的判断指令执行或不执行“间歇停止+校正”的方法(手动方法)。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印刷机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参考图1,参考数字10代表CPU(中央处理单元);11代表ROM(只读存储器);12代表RAM(随机存取存储器);13代表包括一个校正按钮13-1的开关组;14代表显示设备;15代表软盘或磁盘驱动单元;16代表印刷机;和17至20代表输入/输出接口(I/O)。参考符号M1至M11代表存储各种数据的存储器。参考号21代表储墨槽键驱动单元;22代表储墨槽辊驱动单元;和23代表供给停止气缸驱动单元。 
CPU 10获得各种通过接口17提供的输入信息,并且在存取RAM 12的同时,根据存储在ROM 11中的程序操作。ROM 11存储用于控制对每种颜色的印刷单元9中的印版7的油墨供给量的程序(油墨供给量控制程序)。可以用诸如CD-ROM之类的记录介质的形式提供这个油墨供给量控制程序,以便能够从记录介质读出程序并且安装在硬盘(未示出)中。 
储墨槽键驱动单元21对应于每种颜色的每个储墨槽键4-1至4-n独立布置。更具体地讲,一个印刷单元9具有n个对应于n个储墨槽键4(4-1至4-n)的储墨槽键驱动单元21(21-1至21-n)。对应于四个印刷单元中的每一个准备这些组件。通过储墨槽键驱动单元21-1至21-n独立地调节储墨槽键4-1至4-n相对于储墨槽辊3的开度比。每个储墨槽键驱 动单元21-1至21-n包括一个电机驱动器21A,一个由电机驱动器21A驱动的储墨槽键电机21B,和一个检测储墨槽键电机21B的旋转状态的转动编码器21C。 
储墨槽辊驱动单元22对应于各个颜色的每个储墨槽辊3独立地布置。更具体地讲,四色轮转式印刷机具有对应于四个印刷单元9的四个储墨槽辊驱动单元22-1至22-4。各个颜色的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通过储墨槽辊驱动单元22-1至22-4独立地调节。每个储墨槽辊驱动单元22-1至22-4包括一个电机驱动器22A,一个由电机驱动器22A驱动的储墨槽辊电机22B,和一个检测储墨槽辊电机22B的旋转状态的转动编码器22C。 
供给停止气缸驱动单元23对应于各个颜色的每个油墨输送辊5独立地布置。更具体地讲,四色轮转式印刷机具有对应于四个印刷单元的四个气缸驱动单元23-1至23-4。通过气缸驱动单元23-1至23-4间歇地停止各个颜色的油墨输送辊5的供给操作。 
每个气缸驱动单元23-1至23-4包括供给停止开始计数器23A,供给计数器复位计数器23B,触发电路23C,和供给停止气缸23D。计数器23A和复位计数器23B对应于旋转轴28的每圈旋转,接收来自油墨供给凸轮旋转检测传感器25的1-脉冲信号,旋转轴28与用于往复摆动油墨输送辊5的驱动凸轮27同轴转动。如参考文献1指示的,致使驱动凸轮27往复摆动油墨输送辊5的机构是已知的。参考文献1的内容结合在本说明书中。 
将附着于印刷单元9中的印版滚筒8的印版7的图像数据θ(θ1至θn)写入到对应于每种颜色的存储器M1中。例如,将图像数据θ从设置在驱动单元15中的记录介质读出。将每种颜色的印刷单元9的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数据RS(RS1至RS4)写在存储器M2中。例如,供给量数据RS是从设置在驱动单元15中的记录介质读出的。将每种颜色的“图像区比-储墨槽键开度比转换曲线”存储在存储器M3中。 
每种颜色的印刷单元9中的油墨输送辊5的供给操作的停止次数W(W1至W4)写在存储器M4中。停止次数W是由操作人员在开关组13上的键操作设定的。“供给操作的停止次数”代表供给操作的停止比。在本实施例中,它意味着减少供给操作的次数或比率。例如,当停止次数W是1 时,供给操作停止一个周期,然后执行一个周期(尽管实际上需要两个周期,但供给操作停止一个周期)。当停止次数W是2时,供给操作停止两个周期,然后执行一个周期(尽管实际上需要三个周期,但供给操作停止了两个周期)。 
将用于确定每种颜色的印刷单元9中的每个储墨槽键的开度比是否对应于一个小图像部分的预定值作为一个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θs1至θs4)写入存储器M5。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是通过操作人员在开关组13上的键操作设定的。通过以后要说明的处理而校正对应于每种颜色的印刷单元9中的每个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设定值θ(θ1至θn)获得的开度比校正值θ′(θ1′至θn′)写在对应于每种颜色的存储器M6中。 
每种颜色的印刷单元9中的每个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的校正系数α(α1至α4)写入存储器M7中。校正系数α由操作人员在开关组13上的键操作设定为一个满足α>0的任意值。将对应于每种颜色的印刷单元9的气缸驱动单元23的计数器23A中设定的设定值C1(C11至C14)写入存储器M8中,这个设定值是从停止次数W获得的。停止次数W是由操作人员的键操作设定的。 
在每种颜色的印刷单元9中的气缸驱动单元23的复位计数器23B中设定的设定值C2(C21至C24)写入存储器M9中,这个设定值C2是通过操作人员的键操作设定的停止次数W得到的。 
将为每种颜色的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辊3设定的供给量的校正系数β(β1至β4)写入存储器M10中。校正系数β是通过操作人员在开关组13上的键操作设定为一个满足β>0的任意值。通过以后要说明的处理校正每种颜色的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设定值RS(RS1至RS4)获得的供给量校正值RS’(RS1’至RS4’)写入存储器M11中。 
[操作例1:间歇停止+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 
以下参考图2A和2B说明具有上述布置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在印刷开始前的操作(操作例1)。所有印刷单元9中执行同样的操作,并且在这里说明一个印刷单元9中的操作。 
在操作开始之前,预先将每种颜色的“图像区比-储墨槽键开度转换 曲线”存储在存储器M3中。此外,通过操作人员在开关组13上的键操作,预先将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θs1至θs4)存储在存储器M5中,并且把每个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的校正系数α(α1至α4)写入存储器M7中。 
[图像数据和供给量数据的读出和存储] 
CPU 10从,例如,一个设置在驱动单元15中的记录介质读出附着在印刷单元9中的印版滚筒8的印版7的图像数据和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数据RS。将读出的图像数据作为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设定值写入到存储器M1中。把供给量数据RS作为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设定值写入到存储器M2中(步骤S101和S102)。 
可以把对应于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辊驱动单元22-1至22-4的印版7的每个区的图像区比数据S1至Sn作为图像数据输入。作为替代,可以输入通过把对应于储墨槽键4的印版7的每个区的图像区比转换成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获得的储墨槽键开度比数据θ1至θn。 
接下来,确定输入的图像数据是否是图像区比数据(步骤S103)。如果在步骤S103中为“是”,那么CPU 10读出存储在存储器M3中的“图像区比-储墨槽键开度比转换曲线”(步骤S104)。CPU 10利用读出的“图像区比-储墨槽键开度比转换曲线”将图像区比数据S1至Sn转换成储墨槽键开度比θ1至θn,并且将储墨槽键开度比θ1至θn再次存储在存储器M1中(步骤S105)。 
如果在步骤S103中为“否”,那么CPU 10立即前进到步骤S106。因此,把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θ1至θn作为设定值写在存储器M1中。 
[油墨供给操作间歇停止的准备] 
CPU 10确定印刷单元9中油墨输送辊5的停止次数W的输入存在/不存在(步骤S106)。当通过操作人员在开关组13上的键操作输入了停止次数W时,把输入的停止次数W写在存储器M4中(步骤S107)。 
接下来,CPU 10从停止次数W获得气缸驱动单元23中的计数器23A的设定值C1和复位计数器23B的设定值C2,并分别把设定值C1和C2写 入存储器M8和M9中(步骤S108)。将设定值C1发送到计数器23A,和把设定值C2发送到复位计数器23B并且设定(步骤S109和S110)。 
例如,当停止次数W是1时,那么确定尽管实际上需要两个供给操作周期,但是应当把供给操作停止一个周期。将计数器23A的设定值C1设定到1,并且把复位计数器23B的设定值C2设定到2。当设定了计数器23A和复位计数器23B的设定值C1和C2时,做好了印刷单元9中油墨输送辊5的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的准备。此时,可以执行实际印刷。 
[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 
以下通过举例说明停止次数W是1的情况,解释了印刷单元9中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当印刷机的操作开始时,传感器25对应于旋转轴28的每圈旋转产生一个1-脉冲信号(传感器信号),旋转轴28与驱动凸轮27同轴转动,驱动凸轮27与印刷机的旋转同步地往复摆动油墨输送辊5。将来自传感器25的传感器信号提供到计数器23A和复位计数器23B。 
一旦对传感器信号计数到C1次(在本例中是一次),计数器23A将“H(高)”电平输出到触发电路23C的S输入端,以设置触发电路23C,并且把Q输出设置到“H”电平。根据来自触发电路23C的“H”电平的Q输出,启动气缸23D,把油墨输送辊5压向油墨辊6-1一侧,从而在此时间中停止油墨供给操作。即使在油墨供给操作停止时,与往复摆动油墨输送辊5的驱动凸轮同轴转动的旋转轴继续转动。因此,继续把传感器信号输入到计数器23A和复位计数器23B。 
一旦对传感器信号计数到C2次(在本例中是两次),复位计数器23B复位触发电路23C,以把Q输出设置到“L(低)”电平。因此,使气缸23D恢复到不活动状态,并且恢复油墨供给操作。一旦对传感器信号计数到C2次,复位计数器23B将其本身的计数值和计数器23A的计数值返回到零,以准备下一个传感信号输入。如上所述,当停止次数W是1时,油墨供给操作停止一个周期,然后执行一个周期。以这种方式,间歇地停止油墨供给操作。 
[储墨槽键开度比的校正] 
CPU 10确定是否接通了开关组13的校正按钮13-1(步骤S111)。当操作人员在印刷开始之前或在检查了测试印刷结果之后,根据他/她自己的判断按下校正按钮时,CPU 10用以下的方式校正每个储墨槽键的开度比。 
CPU 10从存储器M1读出第一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并且从存储器M5读出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步骤S112和S113)。CPU 10将读出的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与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比较(步骤S114)。如果θ1<θs,那么流程前进到步骤S115。如果θ1≥θs,那么流程前进到步骤S116。 
如果θ1<θs,那么把印版7的对应于储墨槽键4的区确定为一个小图像部分。把从存储器M1读出的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作为θ1’直接写在存储器M6中(步骤S115)。 
如果θ1≥θs,那么把印版7的对应于储墨槽键4的区确定为一个大/中图像部分。从存储器M7读出校正系数α(步骤S116)。CPU 10把从存储器M1读出的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乘以读出的校正系数α,以获得设定值θ1的校正量(步骤S117)。CPU 10把获得的校正量加到设定值θ1,以获得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值θ1’,并且把它写入存储器M6(步骤S118)。如果相应区是一个大/中图像部分,那么校正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设定值θ1,以使其按设定值与校正系数α的乘积增加。 
CPU 10从存储器M1读出下一个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2,并且从存储器M5读出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步骤S119和S120)。CPU 10将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2与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比较(步骤S121)。如果θ2<θs,那么如步骤S115那样,把设定值θ2作为θ2’直接写入存储器M6(步骤S122)。如果θ2≥θs,那么如步骤S116至S118中那样,从存储器M7读出校正系数α(步骤S123)。将设定值θ2乘以校正系数α,以获得校正量(步骤S124)。将通过把产生的校正量与设定值θ2相加获得的值作为θ2’写入存储器M6(步骤S125)。 
以同样的方式,CPU 10重复步骤S119至S125中的操作,直到确认从存储器M1读出了所有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步骤S126)。通过这 种操作,把所有储墨槽键的开度比校正值θ1’至θn’存储在存储器M6中。 
当设定值θ小于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时,并不实际校正存储在存储器M6中的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值θ1’至θn’。当设定值θ大于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时,校正开度比校正值θ1’至θn’。也就是说,当相应区是一个小图像部分时(θ<θs),不校正对应于储墨槽键4的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至θn。只有对大/中图像部分(θ≥θs),才把设定值θ1至θn改正到更大的值。 
如上所述,在操作例1中,根据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确定对应于每个储墨槽键的区是否是一个小图像部分。仅对不对应于小图像部分的区,校正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 
当在步骤S126中把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值θ1’至θn’存储在存储器M6中时,CPU 10从存储器M6读出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值θ1’至θn’(步骤S127),并且把读出的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值θ1’至θn’发送到储墨槽键驱动单元21的电机驱动器21A(步骤S128)。驱动储墨槽键电机21B,把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调节到校正值θ1’至θn’。 
接下来,CPU 10从存储器M2读出储墨槽辊供给量设定值RS(步骤S129),并且把读出的设定值RS发送到储墨槽辊驱动单元22的电机驱动器22A(步骤S130)。因此,在印刷时,把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调节到设定值RS。 
在操作例1中,操作人员根据他/她自己的判断指令间歇停止油墨供给操作和校正储墨槽键开度比(即,输入停止次数W,和开通校正按钮13-1)。然后,设定气缸驱动单元23中的设定值C1和C2,准备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此外,储墨槽键4的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至值θn中,只有对应于除了小图像部分之外的大/中图像部分的设定值被校正到更大值。 
如上所述,当根据图像区比校正每个储墨槽键的开度比时,增大了对大/中图像部分的油墨供给量。因此,同时解决了对小图像部分过量油墨供给和对大/中图像部分油墨供给量不足的问题。因此,在重复测试印刷的同时,操作人员不需要调节每个储墨槽键的开度比或储墨槽辊的供给量。因此,可以解决调节时间长,增大操作人员负担,浪费印刷材料, 和操作效率低的问题。 
[操作例2:间歇停止+储墨槽辊供给量校正] 
在上述操作例1中,当应当间歇停止油墨供给操作时,根据图像区比校正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至θn。可以根据图像区比校正储墨辊3的供给量的设定值RS,取代调节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至θn。 
在下面要说明的操作例2中,校正对应于大/中图像部分的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的设定值RS。通过这种操作,增大了对与需要低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小图像部分相比需要更高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大/中图像部分的油墨供给。 
图3中示出了当调节储墨槽辊供给量时,图像区比(横坐标)对印刷密度(纵坐标)特性曲线变化。特性曲线I指示了印刷密度具有不依赖于图像区比的预定值A的状态。当增大储墨槽辊供给量时,密度值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如特性曲线II指示的,在具有低图像区比的情况下,印刷密度值相对于储墨槽辊供给量增大的增量很小。随着图像区比提高,印刷密度值逐渐增大。当图像区比到达一个特定值时,印刷密度值成为几乎恒定。从这个事实中可以知道,当增大储墨槽辊供给量时,与对小图像部分的油墨供给量增加相比,对大/中图像部分的油墨供给量增加的更多。 
以下参考图4说明操作例2中的操作过程。图4中所示的流程图解释了图2A中步骤S111之后的操作过程。直到步骤S111之前的操作与操作例1中的相同,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说明。在操作开始之前,通过操作人员在开关组13上的键操作,把每种颜色的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校正系数β(β1至β4)写入存储器M10。 
当印刷产品具有小图像时,在图2A的步骤S111中操作人员按下校正按钮13-1,从而使CPU 10从存储器M2读出储墨槽辊供给量设定值RS(步骤S131)。CPU 10从存储器M10读出校正系数β(步骤S132)。把从存储器M2读出的储墨槽辊供给量设定值RS乘以读出的校正系数β,以获得设定值RS的校正量(步骤S133)。 
接下来,CPU 10把获得的校正量加到从存储器M2读出的储墨槽辊供 给量设定值RS,以获得储墨槽辊供给量校正值RS’(RS’=(1+β)·RS),并且将它写入存储器M11(步骤S134)。因此,对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设定值RS进行校正,使其增大设定值RS与校正系数β的乘积。 
CPU 10从存储器M1读出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至θn(步骤S135),并且将读出的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至θn发送到储墨槽键驱动单元21的电机驱动器21A(步骤S136)。因此,驱动储墨槽键电机21B,将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调节到设定值θ1至θn。 
CPU 10从存储器M11读出储墨槽辊供给量校正值RS’(步骤S137),并且把读出的储墨槽辊供给量校正值RS’发送到储墨槽辊驱动单元22的储墨槽辊电机驱动器22A(步骤S138)。因此,在操作时,将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调节到校正值RS’。 
在操作例2中,当操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判断指令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和储墨槽辊供给量校正时,在气缸驱动单元23中自动地设定设定值C1和C2,准备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此时,进行校正,以便使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设定值RS变大。 
如上所述,当根据图像区比校正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设定值RS时,对大/中图像部分的油墨供给量比对小图像部分的油墨供给量增加得更多。因此,同时解决了对小图像部分的过量油墨供给和对大/中图像部分油墨供给量不足的问题。因此,在重复测试印刷的同时,操作人员不需要调节每个油墨槽键的开度比或油墨槽辊的供给量。因此,可以解决调节时间长,增加操作人员负担,浪费印刷材料,和操作效率低的问题。 
[第二实施例:自动方法①] 
以下说明作为第二实施例的一个根据CPU 10的确定来自动执行“间歇停止+校正”的第一方法(自动方法①)。 
除了第一实施例的布置之外,图5中所示的第二实施例进一步包括一个小图像部分计数器存储器M12,小图像部分计数确定值存储器M13,和(以后要说明的)小图像部分计数器24。开关组13包括一个自动设定开关13-2。 
[操作例1:间歇停止+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 
以下参考图7,6A和6B说明印刷开始之前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特性操作(操作例1)。在所有印刷单元9中执行相同的操作,在这里说明一个印刷单元中的操作。 
在操作开始之前,把每种颜色的“图像区比-储墨槽开度比转换曲线”存储在存储器M3中。此外,将各种数据存储在各个存储器中。更具体地讲,把每种颜色的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辊供给操作的停止次数W(W1至W4)写入存储器M4中。把每种颜色的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键4的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θs1至θs4)写入存储器M5中。把每种颜色的印刷单元9中的每个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校正系数α(α1至α4)写入存储器M7中。将用于确定是否应当执行油墨辊操作的间歇停止的每种颜色的小图像部分数量作为小图像部分计数确定值Ks(Ks1至Ks4)写入存储器M13中。 
[图像数据和供给量数据的读出和存储]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中,首先用下面的方式设定储墨槽键开度比。 
CPU 10从例如设置在驱动单元15中的记录介质读出印刷单元9中的附着到一个印版滚筒8的印版7的图像数据和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数据RS。把图像数据作为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设定值写入存储器M1中(步骤S201)。将供给量数据RS作为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设定值写入存储器M2中(步骤S202)。 
CPU 10确定输入的图像数据是否是图像区比数据(步骤S203)。如果在步骤S203中为“是”,那么CPU 10读出存储在存储器M3中的印刷单元9的“图像区比-储墨槽键开度比转换曲线”(步骤S204)。CPU 10利用读出的“图像区比-储墨槽键开度比转换曲线”把图像区比数据S1至Sn转换成储墨槽键开度比θ1至θn,并把储墨槽键开度比θ1至θn再次存储在存储器M1中(步骤S205)。 
如果在步骤S203中为“否”,那么CPU 10立即前进到步骤S206。从而,把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θ1至θn作为设定值写在存储器M1中。 
[油墨供给操作间歇停止的需要的确定] 
接下来,用下面的方式确定是否应当执行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确定操作人员是否按下了开关组13的自动设定开关13-2(步骤S206)。当开通了自动设定开关13-2时,CPU 10把小图像部分计数器24的计数值复位到零(步骤S207)。 
CPU 10从存储器M1读出第一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并且从存储器M5读出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步骤S208和S209)。CPU 10把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与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比较(步骤S210)。如果θ1<θs,那么将小图像部分计数器24的计数值递增1(步骤S211)。如果θ1≥θs,那么流程立即前进到步骤S212。 
更具体地讲,如果θ1<θs,那么将印版7的对应于储墨槽键4-1的区确定为一个小图像区。将小图像部分计数器24的计数值递增1。如果θ1≥θs,那么将印版7的对应于储墨槽键4-1的区确定为一个大/中图像部分。流程立即前进到步骤S212,而不递增小图像部分计数器的计数值。 
CPU 10从存储器M1读出下一个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2,并从存储器M5读出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步骤S212和S213)。CPU 10将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2与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比较(步骤S214)。如果θ2<θs,那么如步骤S211中一样,把该区确定为一个小图像部分,并且把小图像部分计数器24的计数值递增1(步骤S215)。如果θ2≥θs,那么将该区确定为一个大/中图像部分,并且流程立即前进到步骤S216。 
以相同的方式,CPU 10重复步骤S212至S215中的操作,直到确认从存储器M1读出了所有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步骤S216)。通过这种操作,计数器24计算出所有储墨槽键4的由于开度比设定值值θ小于θs而被确定为小图像部分的储墨槽键的数量(小图像部分的数量)。 
CPU 10把计数器24计算的小图像部分的数量Km写入存储器M12中(步骤S217),从存储器M13读出小图像部分计数确定值Ks(步骤S218),并且把小图像部分数量Km与小图像部分计数确定值Ks比较(步骤S219)。 
如果Km≤Ks,那么CPU 10确定印刷单元9中设置在印版滚筒8上的 印版7具有少量小图像部分,并且不需要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 
在这种情况下,CPU 10从存储器M1读出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至θn(步骤S220),把读出的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至θn发送到一个储墨槽键驱动单元21的电机驱动器21A(步骤S221),并把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调节到设定值θ1至θn。 
接下来,CPU 10从存储器M2读出储墨槽辊供给量设定值RS(步骤S222),把读出的储墨槽辊供给量设定值RS发送到一个储墨槽辊驱动单元22的电机驱动器22A(步骤S223),并且在印刷时把储墨槽辊的供给量调节到设定值RS。 
以上述方式,当CPU 10确定小图像部分的数量少时,将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调节到正常设定值θ1至θn。此外,把印刷时的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调节到正常设定值RS。因此,结束处理操作序列。 
与此相反,如果Km>Ks,那么CPU 10确定设置在印刷单元9中的印版滚筒8上的印版7具有大量小图像部分,并且需要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 
在这种情况下,CPU 10从存储器M4读出停止次数W(步骤S224)。从停止次数W获得气缸驱动单元23中的计数器23A的设定值C1和复位计数器23B的设定值C2,并且写在存储器M8和M9中(步骤S225)。将设定值C1设定在计数器24A中,并且把设定值C2设定在复位计数器23B中(步骤S226和S227)。 
[储墨槽键开度比的校正] 
CPU 10从存储器M1读出第一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并且从存储器M5读出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步骤S228和S229)。CPU 10将读出的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与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比较(步骤S230)。如果θ1<θs,那么流程前进到步骤S231。如果θ1≥θs,那么流程前进到步骤232。 
更具体地讲,如果θ1<θs,那么CPU 10确定印版7的对应于储墨槽键4-1的区是一个小图像部分。把从存储器M1读出的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作为θ1’直接写在存储器M6中(步骤S231)。 
如果θ1≥θs,那么CPU 10确定印版7的对应于储墨槽键4-1的区是一个大/中图像部分。在这种情况下,CPU 10从存储器M7读出校正系数α(步骤S232)。CPU 10将从存储器M1读出的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乘以校正系数α,以获得设定值θ1的校正量(步骤S233)。 
CPU 10把校正量加到设定值θ1,以获得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值θ1’,并且把它写在存储器M6中(步骤S234)。因此,校正了其对应于区被确定为一个大/中图像部分的储墨槽键4-1的开度比设定值θ1,从而将它增加了设定值与校正系数α的乘积。 
CPU 10从存储器M1读出下一个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2,并且从存储器M5读出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步骤S235和S236)。CPU 10将储墨槽开度比设定值θ2与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比较(步骤S237)。如果θ2<θs,那么如步骤S231一样,把设定值θ2作为θ2’直接写在存储器M6中(步骤S238)。 
如果θ2≥θs,那么如步骤S232至S234中一样,从存储器M7读出校正系数α(步骤S239)。将设定值θ2乘以校正系数α以获得校正量(步骤S240)。将一个通过把校正量加到设定值θ2获得的值作为θ2’写入存储器M6中(步骤S241)。 
以相同的方式,CPU 10重复步骤S235至S241中的操作,直到确认从存储器M1读出了所有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步骤S242)。通过这种操作,将储墨槽键的开度比校正值θ1’至θn’存储在存储器M6中。 
当设定值θ小于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时,不实际校正存储在存储器M6中的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值θ1’至θn’。当设定值θ大于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时,校正开度比校正值θ1’至θn’。即,当对应区是一个小图像部分时(θ<θs),不校正对应于储墨槽键4的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至θn。仅对大/中图像部分(θ≥θs),才把设定值θ1至θn校正到更大值。 
如上所述,在操作例1中,根据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确定对应于每个储墨槽键的区是否是小图像部分。仅对不对应于小图像部分的区,校正储墨槽键开度比。 
接下来,确定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值θ1’至θn’在存储器M6中的存 储是否结束(步骤S242)。如果在步骤S242为“是”,那么CPU 10从存储器M6读出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值θ1’至θn’(步骤S243),并且把读出的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值θ1’至θn’发送到储墨槽键驱动单元21的电机驱动器21A(步骤S244)。驱动储墨槽键电机21B,把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调节到校正值θ1’至θn’。 
接下来,CPU 10从存储器M2读出储墨槽辊供给量设定值RS(步骤S245),并且把读出的储墨槽辊供给量设定值RS发送到储墨槽辊驱动单元22的电机驱动器22A(步骤S246)。因此,在印刷时,把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调节到设定值RS。 
在操作例1中,根据小图像部分的数量确定是否要执行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CPU 10根据这个确定,指令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根据这个指令,在储墨槽键4的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至θn中,只有对应于除了小图像部分之外的大/中图像部分的设定值被校正到更大值。由于增加了对大/中图像部分的油墨供给量,因而同时地解决了对小图像部分的过量油墨供给,和对大/中图像部分油墨供给量不足的问题。 
[操作例2:间歇停止+储墨槽辊供给量校正] 
在上述操作例1中,当应当间歇停止油墨供给操作时,根据图像区比校正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至θn。也可以根据图像区比校正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的设定值RS,取代校正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至θn。 
在以下要说明的操作例2中,将储墨槽辊的供给量的设定值RS校正到更大值。通过这种操作,对需要较高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大/中图像部分的油墨供给量,比对需要低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小图像部分的油墨供给量增加。 
以下参考图7说明操作例2中的操作过程。图7中所示的流程图是在图6A中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219中“否”之后执行的操作。直到步骤S219之前的操作与操作例1中的相同,并且省略了对它们的说明。在操作开始之前,通过操作人员在开关组13上的键操作,将每种颜色的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辊的供给量校正系数β(β1至β4)写入存储器M10中。 
如果在步骤S219中,Km>Ks,那么CPU 10确定印刷单元9-1中的印 版滚筒8上设置的印版7具有大量小图像部分,并且需要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 
接下来,CPU 10从存储器M4读出停止次数W(步骤S247)。从停止次数W获得供给停止气缸驱动单元23中计数器23A的设定值C1和复位计数器23B的设定值C2,并写入存储器M8和M9中(步骤S248)。将设定值C1发送到并且设定在计数器23A中,并且将设定值C2发送并且到设定在复位计数器23B中(步骤S249和S250)。 
CPU 10从存储器M2读出储墨槽辊供给量设定值RS(步骤S251)。CPU10也从存储器M10读出校正系数β(步骤S252)。将从存储器M2读出的储墨槽辊供给量设定值RS乘以校正系数β,以获得设定值RS的校正量(步骤S253)。接下来,CPU 10将校正量加到从存储器M2读出的储墨槽辊供给量设定值RS,以获得储墨槽辊供给量校正值RS’,并且把它写入存储器M11中(步骤S254)。因此,校正了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设定值RS,使其增大设定值RS与校正系数β的乘积。 
CPU 10从存储器M1读出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至θn(步骤S255),并且把读出的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至θn发送到储墨槽键驱动单元21的储墨槽键电机驱动器21A(步骤S256)。从而驱动储墨槽键电机21B,将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调节到设定值θ1至θn。 
CPU 10从存储器M11读出储墨槽辊供给量校正值RS’,并且把读出的储墨槽辊供给量校正值RS’发送到储墨槽辊驱动单元22的储墨槽辊电机驱动器22A(步骤S258)。从而,在印刷时,将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调节到校正值RS’。 
在操作例2中,根据小图像部分的数量确定是否要执行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CPU 10根据这个确定指令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根据这个指令,将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设定值RS校正到更大值。由于对大/中图像部分的油墨供给量增加得比小图像部分多,因此,同时地解决了对小图像部分的过量油墨供给,和对大/中图像部分油墨供给量不足的问题。 
[第三实施例:自动方法②] 
以下参考图8说明作为第三实施例的根据CPU 10的确定自动执行“间歇停止+校正”的第二方法(自动方法②)。在图8中与图5中相同的参考号代表相同或类似的构成元件,并且省略了它们的说明。在第三实施例中,代替第二实施例的小图像部分确定值存储器M13,布置了一个存储每个印刷单元中的储墨槽键的总数的存储器M14,一个存储小图像部分与每个印刷单元中的储墨槽键的总数的比的确定值的存储器M15,和一个存储小图像部分与每个印刷单元中储墨槽键的总数的比的存储器M16。 
[操作例1:间歇停止+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 
以下参考图9A和9B说明印刷开始之前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特性操作(操作例1)。在所有印刷单元9中执行相同的操作,在这里说明一个印刷单元中的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预先将每种颜色的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键的总数Kn(Kn1至Kn4)写入存储器M14。预先将用于确定是否应当执行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的每种颜色的小图像部分的比率(小图像部分比确定值)γs(γs1至γs4)写入存储器M15。 
图9A中的步骤S301至S317中的操作与图6A中的步骤S201至S217相同,因此省略了它们的说明。当把小图像部分的数量Km写入到存储器M12时(步骤S217),CPU 10读出存储在存储器M14中的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键的总数Kn(步骤S318)。 
CPU 10从由存储器M12读出的小图像部分数量Km和由存储器M14读出的储墨槽键总数Kn获得小图像部分与印刷单元9中储墨槽键总数的比率γ(γ=Km/Kn)。将获得的小图像部分与储墨槽键总数的比率γ写入存储器M16(步骤S319)。 
CPU 10从存储器M15读出印刷单元9的小图像部分比确定值γs(步骤S320),并且将读出的小图像部分比确定值γs与在步骤S319中获得的小图像部分和储墨槽键总数比率γ比较(步骤S321)。 
如果γ<γs,那么CPU 10确定印刷单元9中印版滚筒8上设置的印版7具有少量小图像部分,并且确定不需要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步骤S322至S325中进行对应于图2A中的步骤S220至S223中的处理操作,将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调节到正常设定值θ1至θn。此外,将印刷时的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调节到正常设定值RS。从而结束处理操作序列。 
与此相反,如果γ≥γs,那么CPU 10确定印刷单元9中的印版滚筒8上设置的印版7具有大量小图像部分,并且需要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在这种情况下,CPU 10通过对应于图6B中的步骤S224至S246中的步骤S326至S348中的处理操作,将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调节到校正值θ1’至θn’。 
在操作例1中,是否要执行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是根据小图像部分的比率确定的。CPU 10根据这个确定指令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根据这个指令,在储墨槽键4的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至θn中,只有对应于除了小图像部分之外的大/中图像部分的设定值被校正到更大值。由于对大/中图像部分的油墨供给量增加,同时解决了对小图像部分过量油墨供给和对大/中图像部分油墨供给量短缺的问题。 
[操作例2:间歇停止+储墨槽辊供给量校正] 
在上述操作例1中,当应当间歇地停止油墨供给操作时,根据图像区比校正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至θn。可以根据图像区比校正储墨槽辊的供给量的设定值RS来代替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至θn。 
也就是说,如果在步骤S321中(图9A)确定γ≥γs,那么可以通过执行图10中的步骤S349至S360中的处理操作(对应于图7中步骤S247至S258中的处理操作),将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调节到一个校正值RS’。 
在操作例2中,是否要执行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是根据小图像部分的比率自动确定的。CPU 10根据这个确定指令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根据这个指令,将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设定值RS调节到一个更大的值。由于对大/中图像部分的油墨供给量增加比对小图像部分多,因此同时解决了对小图像部分过量油墨供给,和对大/中图像部分油墨供给量不足的问题。 
在上述操作例2中,获得一个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并且把具有小 于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的值的储墨槽键的数量计算为小图像部分的数量Km。也就是说,将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至θn满足θ<θs的储墨槽键的数量作为小图像部分的数量Km计数。但是,可以把满足0<θ<θs的储墨槽键的数量作为小图像部分的数量Km计数。当把零从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至θn排除时,排除了在两端的开度比是0%的储墨槽键和未印刷部分的储墨槽键。只有实际印刷的小图像部分被作为小图像部分数计数。 
[第四实施例] 
在上述第三实施例中,获得小图像部分数量Km与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键总数Kn的比率γ。可以获得比率γ作为小图像部分的数量Km与要用于印刷的储墨槽键的数量Kx的比率,而不是与储墨槽键的总数Kn的比率。可以通过例如下面将要说明的方法①或②,获得用于印刷的储墨槽键的数量Kx。在方法①和②中,小图像部分的数量Km等于开度比设定值大于零和小于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0<θ<θs)的储墨槽键的数量。 
[①利用输入的纸张尺寸作为预设信息的方法] 
当储墨槽键的总数n是偶数时,计算纸张尺寸/储墨槽键宽度/2=a。获得的要用于印刷的储墨槽键的数量Kx是Kx=(通过进位a的小数获得的整数值)×2。当储墨槽键的总数n是奇数时,计算[(纸张尺寸/储墨槽键宽度)-1]/2=a’。获得的要用于印刷的储墨槽键的数量Kx是Kx=(通过进位a’的小数获得的整数值)×2+1。 
[②使用图像数据的方法] 
获得的要用于印刷的储墨槽键的数量Kx是Kx=(储墨槽键的总数n)-(设定值是0%的储墨槽键的数量)。 
[第四实施例的详细示例] 
图11示出了一个应用了上述使用图像数据的方法(方法②)的油墨 供给量控制装置。图11中的与图8中相同的参考号代表相同或类似的构成元件,并且省略了对它们的说明。在第四实施例中,不使用第三实施例中的存储小图像部分与每个印刷单元中的储墨槽键总数的比的存储器M15,而是布置了一个存储小图像部分与每个印刷单元中要用于印刷的储墨槽键的数量的比的存储器M17,一个存储每个印刷单元中要用于印刷的储墨槽键的数量的存储器M18,和一个存储开度比是零的储墨槽键的数量的存储器19。也布置了一个用于对开度比是零的储墨槽键的数量计数的计数器26。 
[油墨供给操作间歇停止需要的确定] 
以下参考图12A和12B说明确定是否应当执行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中的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的操作。图12A中步骤S401至S406中的操作与图9A中步骤S301至S306的相同,并且省略了它们的说明。 
当操作人员接通自动设定开关13-2时(步骤S406中为“是”),CPU 10将计数器26的计数值复位到零(步骤S407),并且从存储器M1读出第一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步骤S408)。检查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是否是零(步骤S409)。如果θ1=0,那么将计算开度比是零的储墨槽键的数量的计数器26的计数值递增1(步骤S410)。如果,θ1≠0,那么流程立即前进到步骤S411。 
在步骤S411,CPU 10从存储器M1读出下一个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2。CPU 10检查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2是否是零(步骤S412)。如果θ2=0,那么将对开度比是零的储墨槽键的数量计数的计数器26的计数值递增1(步骤S413)。如果θ2≠0,那么流程立即前进到步骤S414。 
以相同的方式,CPU 10重复步骤S411至S413中的操作,直到确认从存储器M1读出了所有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步骤S414)。通过这种操作,计数器26对储墨槽键4中开度比确定为零的储墨槽键的数量进行了计数。CPU 10把计数器26的计数值作为开度比是零的储墨槽键的数量K0写入存储器M19(步骤S415)。 
接下来,CPU 10从存储器M14读出一个印刷单元9的储墨槽键的总数Kn(步骤S416)。从读出的印刷单元9的储墨槽键总数Kn减去步骤S415 中获得的开度比是零的储墨槽键的数量K0,从而计算出用于印刷的储墨槽键的数量Kx(步骤S417)。将计算出的储墨槽键的数量Kx写入存储器M18(步骤S418)。 
接下来,CPU 10把计数器24的计数值复位到零(步骤S419)。CPU 10从存储器M1读出第一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并且从存储器M5读出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步骤S420和S421)。CPU 10检查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是否满足0<θ1<θs(步骤S422)。如果在步骤S422为“是”,那么把小图像部分计数器24的计数值递增1(步骤S423)。如果在步骤S422为“否”,那么流程立即前进到步骤S424。 
更具体地讲,如果0<θ1<θs,那么把印版7的对应于一个储墨槽键4-1的区确定为一个小图像部分。将小图像部分计数器24的计数值递增1。如果不满足0<θ1<θs,那么把印版7的对应于储墨槽键4-1的区确定为一个大/中图像部分或一个不用于印刷的部分。流程立即前进到步骤S424,而不递增小图像部分计数器24的计数值。 
在步骤S424,CPU 10从存储器M1读出下一个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2。CPU 10还从存储器M5读出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步骤S425)。CPU 10检查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2是否满足0<θ2<θs(步骤S426)。如果,在步骤S426为“是”,那么将小图像部分计数器24的计数值递增1(步骤S427)。如果在步骤S426为“否”,那么流程立即前进到步骤S428。 
以同样的方式,CPU 10重复步骤S424至S427中的操作,直到确认从存储器M1读出了所有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步骤S428)。通过这种操作,小图像部分计数器24对储墨槽键4中的由于开度比设定值θ满足0<θ<θs而确定为小图像部分的储墨槽键的数量(小图像部分的数量)计数。CPU 10将其作为通过小图像部分计数器24计数的小图像部分数量Km写入存储器M12(步骤S429),并且从存储器M18读出印刷单元9中用于印刷的储墨槽键的数量Kx(步骤S430)。 
CPU 10从自存储器M12读出的小图像部分数量Km和自存储器M18读出的用于印刷的储墨槽键的数量Kx获得小图像部分与印刷单元9中用于印刷的储墨槽键的数量的比率γ(γ=Km/Kx)。CPU 10把获得的小图像部分与用于印刷的储墨槽键的数量的比率γ写入存储器M16(步骤 S431)。 
CPU 10从存储器M17读出印刷单元9的一个小图像部分比确定值γs(步骤S432),并且将读出的小图像部分比确定值γs和步骤S431中获得的小图像部分与用于印刷的储墨槽键的数量的比γ进行比较(步骤S433)。 
如果γ<γs,那么确定印刷单元9中印版滚筒8上设置的印版7具有少量小图像部分,并且不需要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对应于图9A中的步骤S322至S325的步骤S434至S437中的处理操作,把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调节到正常设定值θ1至θn。此外,把印刷时的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调节到正常设定值RS。从而结束处理操作序列。 
与此相反,如果γ≥γs,那么确定印刷单元9中的印版滚筒8上设置的印版7具有大量小图像部分,并且需要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在这种情况下,CPU 10通过对应于图9B中的步骤S326至S348的处理操作(操作例1),把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调节到校正值θ1’至θn’。作为替代,通过对应于图10中的步骤S349至S360的处理操作(操作例2),把印刷时的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调节到校正值RS’。 
[第五实施例:手动方法] 
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手动方法中,校正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设定值θ或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设定值RS。但是,在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手动方法中,校正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的实际值θpv,或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的实际值RSpv。在根据图13中所示的第五实施例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中,一个电位计21D代替了图1中所示储墨槽键驱动单元21的旋转编码器21C,并且一个转速表发电机(tachogenerator)22D代替了储墨槽辊驱动单元22的旋转编码器22C。 
[操作例1:间歇停止+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 
以下参考图14A和14B说明在印刷开始之前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特性操作(操作例1)。在所有印刷单元9中执行相同的操作,并且在这 里说明一个印刷单元9中的操作。 
即使在第五实施例中,通过对应于图2A中的步骤S101至S105的步骤S501至S505中的处理操作,把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至θn存储在存储器M1中,并且在存储器M2中设定储墨槽辊供给量设定值RS。 
CPU 10从存储器M1读出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至θn(步骤S506),并且把读出的储墨槽开度比设定值θ1至θn发送到储墨槽键驱动单元21的储墨槽键电机驱动器21A(步骤S507)。因此,驱动储墨槽键电机21B,把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调节到设定值θ1至θn。 
接下来,CPU 10从存储器M2读出储墨槽辊供给量设定值RS(步骤S508),并且把读出的储墨槽辊供给量设定值RS发送到储墨槽辊驱动单元22的储墨槽辊电机驱动器22A(步骤S509)。因此,在印刷时,将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调节到设定值RS。 
[油墨供给操作间歇停止的准备] 
CPU 10确定存在/不存在印刷单元9中的油墨输送辊5的停止次数W的输入(步骤S510)。当通过操作人员在开关组13上的键操作输入了停止次数W时,将停止次数W存储在存储器M4中(步骤S511)。 
通过对应于图2A中的步骤S108至S110的步骤S512至S514中的处理操作,设定气缸驱动单元23中的计数器23A和复位计数器23B的设定值C1和C2。通过这种操作,进行印刷单元9中油墨输送辊5的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的准备。 
[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 
CPU 10确定开关组13的校正按钮13-1是否接通(步骤S515)。当操作人员检查在印刷开始之前的检测印刷结果并且按下校正按钮13-1时,以下面的方式校正每个储墨槽键的开度比。 
CPU 10从第一储墨槽键的电位计21D读出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实际值θ1pv(步骤S516)。CPU 10也从存储器M5读出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步骤S517)。将储墨槽键开度比的读出实际值θ1pv与小图像部分确定 值θs比较(步骤S518)。如果θ1pv<θs,那么流程前进到步骤S519。如果θ1pv≥θs,那么流程前进到步骤S520。 
如果θ1pv<θs,那么将印版7的对应于储墨槽键4-1的区确定为一个小图像部分。把从电位计21D读出的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实际值θ1pv直接写入存储器M20,作为θ1pv’(步骤S519)。 
如果θ1pv≥θs,那么把印版7的对应于储墨槽键4-1的区确定为一个大/中图像部分。从存储器M7读出一个校正系数α(步骤S520)。CPU10把从电位计21D读出的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实际值θ1pv乘以校正系数α,以获得实际值θ1pv的校正量(步骤S521)。CPU 10把校正量加到实际值θ1pv,以获得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值θ1pv’,并且把它写在存储器M20中(步骤S522)。通过这种操作,校正了其对应区确定为大/中图像部分的储墨槽键4-1的开度比的实际值θ1pv,以使它增大实际值θ1pv与校正系数α的乘积。 
CPU 10从下一个储墨槽键的电位计21D读出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实际值θ2pv(步骤S523)。CPU 10也从存储器M5读出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步骤S524)。CPU 10把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实际值θ2pv与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比较(步骤S525)。如果θ2pv<θs,那么如步骤S519中一样,把实际值θ2pv作为θ2pv’直接写入存储器M20(步骤S526)。 
如果θ2pv≥θs,那么如步骤S520至S522中那样,从存储器M7读出校正系数α(步骤S527)。将实际值θ2pv乘以校正系数α,获得一个校正量(步骤S528)。将一个通过把校正量加到实际值θ2pv获得的值作为θ2pv’写在存储器M20中(步骤S529)。 
以相同的方式,CPU 10重复步骤S523至S530中的操作,直到在步骤S530中确认从所有储墨槽键的电位计21D读出了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实际值θpv。通过这种操作,将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值θ1pv’至θnpv’存储在存储器M20中。 
当实际值θpv小于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时,不实际校正存储在存储器M20中的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值θ1pv’至θnpv’。当实际值θpv大于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时,校正开度比校正值θ1’至θn’。也就是说,当对应区是一个小图像部分(θpv<θs)时,不校正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 的实际值θ1至θn。仅对于大/中图像部分(θpv≥θs),将实际值θ1至θn校正到更大值。 
CPU 10确定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值θ1pv’至θnpv’在存储器M20中的存储是否结束(步骤S530)。如果在步骤S530中为“是”,那么CPU 10从存储器M20读出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值θ1pv’至θnpv’,并且把读出的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值θ1pv’至θnpv’发送到储墨槽键驱动单元21的电机驱动器21A(步骤S532)。驱动储墨槽键电机21B,将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调节到校正值θ1pv’至θnpv’。 
[操作例2:间歇停止+储墨槽辊供给量校正] 
在上述的操作例1中,当应当间歇停止油墨供给操作时,根据图像区比校正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实际值θ1pv至θnpv。可以根据图像区比校正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的实际值RSpv,代替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实际值θ1pv至θnpv。 
在下面要说明的操作例2中,将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的实际值RS校正到一个更大值。通过这种操作,与需要较低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小图像部分相比,增加了对需要较高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大/中图像部分的油墨供给量。 
图15示出了图14A中的步骤S515之后的流程图。直到步骤S515的操作与操作例1中的相同,并且省略了它们的说明。 
当在步骤S515中确定印刷品具有小图像,并且操作人员按下了校正按钮13-1时,CPU 10从转速表发电机22D读出储墨槽辊供给量的实际值RSpv(步骤S533)。从存储器M10读出一个校正系数β(步骤S534)。将从转速表发电机22D读出的储墨槽辊供给量的实际值RSpv乘以校正系数β,以获得实际值RSpv的校正量(步骤S535)。 
接下来,CPU 10把校正量加到从转速表发电机22D读出的储墨槽辊供给量的实际值RSpv,以获得储墨槽辊供给量校正值RSpv’(RSpv’=(1+β)·RSpv),并且把它写入存储器M21(步骤S536)。因此,对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的实际值RSpv进行校正,使其增大实际值RSpv与校正系数β的乘积。 
CPU 10从存储器M21读出储墨槽辊供给量校正值RSpv’(步骤S537),并且将读出的储墨槽辊供给量校正值RSpv’发送到储墨槽辊驱动单元22的电机驱动器22A(步骤S538)。因此,在印刷时,把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调节到校正值RSpv’。 
[第六实施例:自动方法] 
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自动方法中,校正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设定值θ或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设定值RS。在根据第六实施例的自动方法中,不是校正这些值,而是校正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的实际值θpv,或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的实际值RSpv。 
在根据图21中所示的第六实施例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中,对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实际值θpv小于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的储墨槽键的数量计数。当计数的储墨槽键的数量大于Ks时,确定必须减少油墨供给操作的次数。 
[操作例1:间歇停止+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 
以下参考图17A和17B说明在印刷开始之前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特性操作(操作例1)。在所有印刷单元9中执行相同的操作,并且在这里说明一个印刷单元9中的操作。 
[图像数据和供给量数据的读出和存储] 
即使在第六实施例中,通过对应于图6A中的步骤S201至S205的步骤S601至S605中的处理操作,把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至θn存储在存储器M1中,并且在存储器M2中设定储墨槽辊供给量设定值RS。 
从存储器M1读出储墨槽键开度比设定值θ1至θn(步骤S606),并且发送到储墨槽键驱动单元21的储墨槽键电机驱动器21A(步骤S607)。因此,驱动储墨槽键电机21B,把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调节到设定值θ1至θn。 
接下来,CPU 10从存储器M2读出储墨槽辊供给量设定值RS(步骤S608),并且把读出的储墨槽辊供给量设定值RS发送到一个储墨槽辊驱 动单元22的储墨槽辊电机驱动器22A(步骤S609)。因此,在印刷时,将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调节到设定值RS。 
[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的需要的确定] 
接下来,用如下的方式确定是否应当执行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CPU 10确定开关组13中的一个自动设定开关13-2是否接通(步骤S610)。当操作人员按下自动设定开关13-2时,CPU 10把小图像部分计数器24的计数值复位到零(步骤S611)。 
CPU 10从第一储墨槽键的电位计21D读出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实际值θ1pv(步骤S612)。CPU 10还从存储器M5读出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步骤S613)。将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实际值θ1pv与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比较(步骤S614)。如果θ1pv<θs,那么将小图像部分计数器24的计数值递增1(步骤S615)。如果θ1pv≥θs,那么流程立即前进到步骤S616。 
更具体地讲,如果θ1pv<θs,那么将对应于储墨槽键4-1的印版7的区确定为一个小图像部分。小图像部分计数器24的计数值递增1。如果θ1pv≥θs,那么将对应于储墨槽键4-1的印版7的区确定为一个大/中图像部分。流程立即前进到步骤S616,而不递增小图像部分计数器24的计数值。 
在步骤S616,CPU 10从下一个储墨槽键的电位计21D读出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实际值θ2pv。CPU 10还从存储器M5读出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步骤S617)。CPU 10将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实际至θ2pv与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比较(步骤S618)。如果θ2pv<θs,那么如步骤S615中一样,将该区确定为一个小图像部分,并且把小图像部分计数器24的计数值递增1(步骤S619)。如果θ2pv≥θs,那么将该区确定为一个大/中图像部分,并且流程立即前进到步骤S620。 
以相同的方式,CPU 10重复步骤S616至S620中的操作,直到确认从所有储墨槽键的电位计21D读出了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实际值θpv(步骤S620)。通过这种操作,计数器24对所有储墨槽键4中的由于开度比的实际值θpv小于θs而被确定为小图像部分的储墨槽键的数量(小图像 部分的数量)计数。 
CPU 10把小图像部分计数器24计数的小图像部分的数量Km写在存储器M12中(步骤S621)。CPU 10从存储器M13读出小图像部分计数确定值Ks(步骤S622),并且把小图像部分的数量Km与小图像部分计数确定值Ks比较(步骤S623)。 
如果Km≤Ks,那么CPU 10确定印刷单元9中的一个印版滚筒8上设置的印版7具有少量小图像部分,并且不需要油墨供给操作间歇停止。从而结束处理操作序列。 
与此相反,如果Km>Ks,那么CPU 10确定印刷单元9中的印版滚筒8上设置的印版7具有大量小图像部分,并且需要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 
在这种情况下,CPU 10从存储器M4读出停止的次数W(步骤S624)。通过对应于图6B中的步骤S225至S227的步骤S625至S627中的处理操作,为气缸驱动单元23中的计数器23A和复位计数器23B设定设定值C1和C2,准备印刷单元9中的油墨输送辊5的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 
[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 
CPU 10从第一储墨槽键的电位计21D读出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实际值θ1pv(步骤S628)。CPU 10也从存储器M5读出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步骤S629)。CPU 10将储墨槽键开度比的读出实际值θ1pv与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比较(步骤S630)。如果θ1pv<θs,那么流程前进到步骤S631。如果θ1pv≥θs,那么流程前进到步骤S632。 
如果θ1pv<θs,那么将印版7的对应于储墨槽键4-1的区确定为一个小图像部分。把从电位计21D读出的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实际值θ1pv直接写入存储器M20,作为θ1pv’(步骤S631)。 
如果θ1pv≥θs,那么把印版7的对应于储墨槽键4-1的区确定为一个大/中图像部分。从存储器M7读出一个校正系数α(步骤S632)。把从电位计21D读出的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实际值θ1pv乘以校正系数α,以获得实际值θ1pv的校正量(步骤S633)。 
把校正量加到实际值θ1pv,以获得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值θ1pv’,并且把它写入存储器M20(步骤S634)。通过这种操作,校正了其对应 区确定为大/中图像部分的储墨槽键4-1的开度比的实际值θ1pv,以便将它增大实际值θ1pv与校正系数α的乘积。 
CPU 10从下一个储墨槽键的电位计21D读出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实际值θ2pv(步骤S635)。CPU 10也从存储器M5读出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步骤S636)。CPU 10把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实际值θ2pv与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比较(步骤S637)。如果θ2pv<θs,那么如步骤S631中一样,把实际值θ2pv作为θ2pv’直接写入存储器M20(步骤S638)。 
如果θ2pv≥θs,那么如步骤S632至S634中那样,从存储器M7读出校正系数α(步骤S639)。将实际值θ2pv乘以校正系数α,以获得一个校正量(步骤S640)。将一个通过把校正量加到实际值θ2pv获得的值作为θ2pv’写入存储器M20(步骤S641)。 
以相同的方式,CPU 10重复步骤S635至S641中的操作,直到确认从所有储墨槽键的电位计21D读出了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实际值θpv(步骤S642)。通过这种操作,将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值θ1pv’至θnpv’存储在存储器M20中。 
当实际值θpv小于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时,不实际校正存储在存储器M20中的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值θ1pv’至θnpv’。当实际值θpv大于小图像部分确定值θs时,校正开度比校正值θ1’至θn’。也就是说,当对应区是一个小图像部分(θpv<θs)时,不校正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的实际值θ1至θn。仅对于大/中图像部分(θpv≥θs),将实际值θ1至θn校正到更大值。 
当在步骤S642中结束了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值θ1pv’至θnpv’在存储器M20中的存储时,CPU 10从存储器M20读出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值θ1pv’至θnpv’(步骤S643)。将读出的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值θ1pv’至θnpv’发送到储墨槽键驱动单元21的电机驱动器21A(步骤S644)。驱动储墨槽键电机21B,将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键4的开度比调节到校正值θ1pv’至θnpv’。 
[操作例2:间歇停止+储墨槽辊供给量校正] 
在上述的操作例1中,当应当间歇停止油墨供给操作时,根据图像区 比校正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实际值θ1pv至θnpv。可以根据图像区比校正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的实际值RSpv,代替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实际值θ1pv至θnpv。 
在要参考图18说明的操作例2中,将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的实际值RS校正到一个更大值。通过这种操作,与需要较低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小图像部分相比,增加了对需要较高储墨槽键开度比的大/中图像部分的油墨供给量。 
图18是图17A中的步骤S623中“否”之后执行的处理过程。直到步骤S623的操作与操作例1中的相同,并且省略了它们的说明。 
当在步骤S623中确认Km>Ks时,确定一个印刷单元9-1中的印版滚筒8上设置的印版7具有大量小图像部分,并且需要油墨供给操作的间歇停止。 
在这种情况下,CPU 10从存储器M4读出停止次数W(步骤S645),从停止次数W获得气缸驱动单元23中的计数器23A的设定值C1,和复位计数器23B的设定值C2,并将设定值写入存储器M8和M9(步骤S646)。为计数器23A设定设定值C1,为复位计数器23B设定设定值C2(步骤S647和S648)。 
CPU 10从转速表发电机22D读出储墨槽辊供给量的实际值RSpv(步骤S649)。CPU 10还从存储器M10读出一个校正系数β(步骤S650)。CPU 10将从转速表发电机22D读出的储墨槽辊供给量实际值RSpv乘以校正系数β,以获得实际值RSpv的校正量(步骤S651)。接下来,CPU 10把校正量加到从转速表发电机22D读出的储墨槽辊供给量的实际值RSpv,以获得储墨槽辊供给量校正值RSpv’,并且把它写入存储器M21(步骤S652)。因此,对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的实际值RSpv进行校正,使其增大实际值RSpv与校正系数β的乘积。 
CPU 10从存储器M21读出储墨槽辊供给量校正值RSpv’(步骤S653)。将读出的储墨槽辊供给量校正值RSpv’发送到储墨槽辊驱动单元22的电机驱动器22A(步骤S654)。因此,在印刷时,把印刷单元9中的储墨槽辊3的供给量调节到校正值RSpv’。 
在上述第一至第六实施例的操作例1中,如图19A中所示,CPU 10 具有作为功能块的、一个如上所述的根据图像区比设定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值的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部分121。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部分121和储墨槽键驱动单元21构成了一个油墨供给量控制部分120。储墨槽键驱动单元21根据储墨槽键开度比校正部分121校正的设定值来调节储墨槽键开度比。 
在上述第一至第六实施例的操作例2中,如图19B中所示,CPU 10具有作为功能块的、一个如上所述的根据图像区比设定储墨槽辊旋转量校正值的储墨槽辊旋转量校正部分122。储墨槽辊旋转量校正部分122和储墨槽辊驱动单元22构成了油墨供给量控制部分120。储墨槽辊驱动单元22根据储墨槽辊旋转量校正部分122校正的设定值来旋转地驱动储墨槽辊。 
在上述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中,油墨输送辊5布置在储墨槽辊3和油墨辊6-1之间。但是,从储墨槽辊3到油墨形成辊6-2中的辊中的一个可以起到执行摆动操作的油墨输送辊的作用,并且可以间歇地停止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 
在操作例1中,用于随着印刷机转动周期性地摆动油墨输送辊5的装置(驱动凸轮27),和用于停止摆动操作的装置(气缸驱动单元23)是由分离的构件(机构)形成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这些装置可以由一个整体化的构件(机构)形成。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当应当间歇地停止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时,校正储墨槽键与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量(储墨槽键开度比),或储墨槽辊的旋转量(储墨槽辊供给量)。由于加大了对大/中图像部分的油墨供给量,因而同时地解决了对小图像部分的过量油墨供给,和对大/图像部分油墨供给量不足的问题。此外,减轻量操作人员的负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印刷机的油墨供给量控制方法,包括步骤:
根据储墨槽辊的旋转,将油墨从多个储墨槽键(4)与一个储墨槽辊(3)之间的间隙提供给油墨供给路径;
间歇地停止布置在油墨供给路径中并且与印刷机的旋转同步地摆动的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列步骤:
在供墨前,存储在不需要间歇地停止所述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时所使用的、所述储墨槽键和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量的设定值;
在印刷前,当所述储墨槽键与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量的设定值大于用于确定印刷区是小图像部分还是大/中图像部分的预定值时,将预先设定的所述储墨槽键和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量的设定值校正为更大值;和
其中提供油墨的步骤包括下面的步骤:当需要间歇地停止所述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时,通过间歇地停止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以便根据校正的所述设定值,将油墨提供到印版(7),所述印版(7)附着到印版滚筒(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校正步骤包括通过将所述储墨槽键与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量的设定值乘以预定校正系数来获得所述更大值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对所述储墨槽键与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量的设定值落入预定范围内的储墨槽键的数量计数,和
当对储墨槽键的计数数量大于预定数量时,执行油墨输送辊的间歇摆动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根据印版的图像区比控制油墨供给量的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与印刷机的旋转同步地执行所述油墨输送辊的周期性摆动操作,和
暂时停止所述油墨输送辊的周期性摆动操作。
6.一种印刷机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并排排列的储墨槽键(4);
一个可转动地靠近所述储墨槽键布置的储墨槽辊(3),所述储墨槽辊转动,以把油墨从所述储墨槽键与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提供到油墨供给路径;
油墨输送辊(5),布置在油墨供给路径中,以自由摆动,并且通过摆动操作将油墨提供到附着到印版滚筒(8)的印版(7);
摆动控制装置(25,23,27),用于间歇地停止与印刷机的旋转同步地摆动的所述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和
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120),用于在印刷前,校正预先设定的所述储墨槽键和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量的设定值,通过间歇地停止所述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以便根据校正的所述设定值,将油墨提供到印版,所述印版附着到印版滚筒,
存储装置(M1),用于预先存储在不需要间歇地停止所述油墨输送辊的摆动操作时所使用的、所述储墨槽键和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量的设定值;
其中所述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包括:
校正装置(121),用于在印刷前,将所述储墨槽键与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量的设定值校正为更大值,和
多个储墨槽键驱动装置(21),用于根据校正的设定值来调节所述储墨槽键的开度比,
其中所述校正装置在所述储墨槽键与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量的设定值大于用于确定印刷区是小图像部分还是大/中图像部分的预定值时,执行所述储墨槽键与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量的设定值的校正操作,以将所述储墨槽键与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量的设定值校正为所述更大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校正装置通过将所述储墨槽键与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量的设定值乘以预定校正系数来获得所述更大值。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用于对所述储墨槽键与所述储墨槽辊之间的间隙量的设定值落入预定范围内的储墨槽键的数量计数的计数装置(24),和
当所述计数装置的计数值大于预定值时,所述摆动控制装置执行间歇摆动操作。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根据印版的图像区比来控制油墨供给量。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摆动控制装置包括:
与印刷机的旋转同步地执行所述油墨输送辊的周期性摆动操作的摆动机构(27),和
用于通过所述摆动机构暂时停止所述油墨输送辊的周期性摆动操作的摆动停止装置(23D)。
CN2003101131990A 2002-12-26 2003-12-26 印刷机油墨供给量控制方法和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5117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376551 2002-12-26
JP2002376551A JP4128866B2 (ja) 2002-12-26 2002-12-26 印刷機のインキ供給量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2-376551 2002-12-26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304674A Division CN102248769B (zh) 2002-12-26 2003-12-26 印刷机油墨供给量控制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11703A CN1511703A (zh) 2004-07-14
CN1511703B true CN1511703B (zh) 2011-11-16

Family

ID=3246356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31011319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511703B (zh) 2002-12-26 2003-12-26 印刷机油墨供给量控制方法和装置
CN20111013046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48769B (zh) 2002-12-26 2003-12-26 印刷机油墨供给量控制方法和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3046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48769B (zh) 2002-12-26 2003-12-26 印刷机油墨供给量控制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6915737B2 (zh)
EP (1) EP1433603B1 (zh)
JP (1) JP4128866B2 (zh)
CN (2) CN1511703B (zh)
AT (1) ATE338637T1 (zh)
DE (1) DE60308130T2 (zh)
ES (1) ES2271474T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40968B2 (ja) * 2002-12-26 2008-01-30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印刷機のインキ供給量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JP4064882B2 (ja) * 2003-07-07 2008-03-19 リョービ株式会社 印刷機のインキ量制御装置
JP4958391B2 (ja) * 2004-07-05 2012-06-20 リョービ株式会社 印刷機およびインキ移しローラの制御方法
JP3899426B2 (ja) * 2005-03-29 2007-03-28 アイマー・プランニング株式会社 印刷機
CN1939724B (zh) * 2005-09-30 2010-05-12 深圳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 报纸印刷的油墨预置方法
JP2008110500A (ja) * 2006-10-30 2008-05-15 Komori Corp インキ呼び出し制御方法、及び、インキ呼び出し制御装置
JP5513808B2 (ja) * 2009-08-10 2014-06-04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印刷機のインキ供給量調整方法および装置
DE102014010082A1 (de) * 2013-08-02 2015-02-05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Taktheberverhältnis beim Color Boos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028025C2 (de) 1980-07-24 1983-04-14 Miller-Johannisberg Druckmaschinen Gmbh, 6200 Wiesbaden Verfahren zur Veränderung des Farbflusses durch unterschiedliches Verstellen einzelner Breitenzonen eines Farbmessers oder einzelner Farbdosierelemente bei Druckmaschinen-Farbwerken
JPH05147200A (ja) 1991-11-27 1993-06-15 Komori Corp インキ呼出し装置
US6112660A (en) * 1994-10-10 2000-09-05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ktiengesellschaft Method and device for the controlled transfer of printing ink
DE19613360A1 (de) * 1996-04-03 1997-10-09 Heidelberger Druckmasch Ag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der Hebwalze in Druckmaschinen
JPH1016193A (ja) * 1996-06-27 1998-01-20 Komori Corp インキ膜厚の制御方法
JPH115297A (ja) * 1997-06-18 1999-01-12 Komori Corp 印刷機における自動段取装置
JP4490512B2 (ja) * 1997-12-26 2010-06-30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インキ膜厚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装置
JP2000127349A (ja) * 1998-08-21 2000-05-09 Komori Corp 凹版印刷機
JP4226155B2 (ja) * 1998-08-21 2009-02-18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凹版印刷機
JP2000071424A (ja) 1998-09-02 2000-03-07 Komori Corp 多色印刷機におけるインキ膜厚制御方法
JP4139012B2 (ja) 1999-09-06 2008-08-27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印刷機のインキ供給量調整方法および装置
JP4197379B2 (ja) * 1999-09-07 2008-12-17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多色印刷機のインキ供給量調整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1322250A (ja) * 2000-05-17 2001-11-20 Komori Corp 印刷機および印刷機の制御方法
JP2001322254A (ja) * 2000-05-17 2001-11-20 Komori Corp 印刷機および印刷機の制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308130T2 (de) 2007-03-29
CN102248769B (zh) 2013-04-17
CN102248769A (zh) 2011-11-23
JP2004202945A (ja) 2004-07-22
EP1433603A1 (en) 2004-06-30
JP4128866B2 (ja) 2008-07-30
DE60308130D1 (de) 2006-10-19
ATE338637T1 (de) 2006-09-15
EP1433603B1 (en) 2006-09-06
US6915737B2 (en) 2005-07-12
CN1511703A (zh) 2004-07-14
US20040123759A1 (en) 2004-07-01
ES2271474T3 (es) 2007-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11703B (zh) 印刷机油墨供给量控制方法和装置
CA1137597A (en) Press make ready and control system
US4782753A (en) Printing couple for newspaper and periodical printing
EP0816074A1 (en) Ink film thickness control method for ink supply apparatus
AU612765B2 (en) Printing unit for rotary printing presses
US5031535A (en) Method of determining printing ink consumption in an offset printing press
EP0835753A1 (en) Pre-registration system for a web printing machine
US8919251B2 (en) Ink film thickness distribution corr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2529451A (zh) 在打印机中控制油墨供给量/登记调节的设备和方法
EP0983852A1 (en) Ink film thickness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color printing press
ES2261876T3 (es) Metodo y aparato de control de cantidad de suministro de tinta para una prensa de imprimir.
JPH01222958A (ja) オフセツト印刷機のための湿し及びインキ機構
EP1080891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ink supply amount for printing press
EP0635363B1 (en) Inking arrangement for printing presses
EP2657029B1 (en) Ink supply method and ink supply apparatus
US4700631A (en) Ink fountain and ink fountain support for printing press
US20030047096A1 (en) Printing press having an inking unit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n inking unit
EP1157839B1 (en) Printing press and printing press control method
CN1328048C (zh) 印刷机的油墨量控制装置
JPS6321416Y2 (zh)
JPH0346308B2 (zh)
JP4206532B2 (ja) オフセット印刷機制御回路
JP2575422Y2 (ja) 分割型ローラ装置
JPH11188849A (ja) インキ膜厚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装置
CN101654010A (zh) 琴键式结构印刷油墨分段调控定量供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40714

CI01 Publication of corrected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orrection item: Rejection of patent application

Correct: Dismiss

False: Reject

Number: 32

Volume: 26

ERR Gazette correction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PATENT APPLICATION REJECTION AFTER PUBLICATION; FROM: REJECTION TO: REJECTION OF REVO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16

Termination date: 202112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