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02832A - 阻尼器 - Google Patents

阻尼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02832A
CN1502832A CNA2003101148366A CN200310114836A CN1502832A CN 1502832 A CN1502832 A CN 1502832A CN A2003101148366 A CNA2003101148366 A CN A2003101148366A CN 200310114836 A CN200310114836 A CN 200310114836A CN 1502832 A CN1502832 A CN 15028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aforementioned
linking department
housing
g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31011483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f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f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fco Inc filed Critical Nifco Inc
Publication of CN15028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028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20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with the piston-rod extending through both ends of the cylinder, e.g. constant-volume damp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57/00Liquid-resistance brakes; Brakes using the internal friction of fluids or fluid-like media, e.g. powders
    • F16D57/02Liquid-resistance brakes; Brakes using the internal friction of fluids or fluid-like media, e.g. powders with blades or like members braked by the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2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rotary vanes turning in the fluid any throttling effect being immaterial, i.e. damping by viscous shear effect on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对应旋转方向使转矩改变的阻尼器。当顶部件(30)向箭头B方向旋转时,顶部件(30)和座部件(20)解除连结,在顶部件(30)和座部件(20)间形成间隙。由此,使粘性流体自该间隙通过,使由粘性流体产生的流动阻力降低,从而能够使作用在顶部件(30)上的制动力降低。另外,当顶部件(30)向箭头A方向旋转时,顶部件(30)和座部件(20)连结并可一体旋转,由此,借助由作用在突设部(32)及连结部(24)上的粘性流体及流过与壳体的内周面间的粘性流体产生的剪切阻力,能够使作用到顶部件(30)上的制动力增大。如此,能够根据旋转方向来使转矩改变。

Description

阻尼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阻尼器(damper)。
背景技术
如图7所示,在实开平5-89993号公报(第9-13页,图1)中,在主体外壳100的内部配置有转子102,在主体外壳100与转子102之间填充有作为粘性流体的硅润滑脂(silicon grease),并由盖体(cap)104密闭。
在转子102上组装有离合器摩擦片(clutch板)106,可与转子102一体旋转。另外,在离合器摩擦片106的上部,配置有离合器摩擦片108。在此,在盖体104上配合有盖部105,且突设于盖部105上的配合部107从形成在盖体104的中央部的贯通孔露出。
另外,离合器摩擦片108被组装到盖部105的背面,且在可与盖部105一体旋转的同时,可沿盖部105的轴方向移动。并且,在盖部105的背面与离合器摩擦片108之间配置有螺旋弹簧110,使离合器摩擦片108趋向于离合器摩擦片106一侧。
在此,在盖部105的配合部107上固定有正齿轮114,并可传递来自正齿轮114的旋转力。因此,若使正齿轮114向箭头A方向旋转,则离合器摩擦片106的齿部106A与离合器摩擦片108的齿部108A彼此间相互咬合,使转子102旋转。由此,转子102受到硅润滑脂的粘性阻力,经由离合器摩擦片106及离合器摩擦片108可对正齿轮114的旋转进行制动。
另一方面,若使正齿轮114向箭头A的相反的方向旋转,则因为离合器摩擦片106的齿部106A与离合器摩擦片108的齿部108A彼此间不相互咬合,所以离合器摩擦片108沿盖部105的轴方向移动,离合器摩擦片106相对于离合器摩擦片108空转,转子102不旋转。因此,正齿轮114不受粘性阻力地旋转。
从而,通过使未图示的制动部件一侧的齿轮咬合在该正齿轮上,可以使制动力作用于制动部件上、或者使制动力不作用于制动部件等。
但是,这样的阻尼器,会导致部件数量多,组装工时增加,制造成本上升。另外,由于使用形成有齿部106A、108A的离合器摩擦片106、108,当由离合器摩擦片108向离合器摩擦片106传递旋转力时,有时会因齿部106A、108A的相互咬合状态而导致时间滞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上述事实,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转矩(torque)对应旋转方向变动的阻尼器。
本申请的第1项发明,特征在于具有:呈大致圆筒状、填充有粘性流体的壳体;可旋转地收容于前述壳体内、传递来自外部的旋转力的第1转子;形成于前述第1转子的端部的第1连结部;与前述第1转子的同轴、可旋转地收容于前述壳体内的第2转子;形成于前述第2转子的端部、与前述第1连结部连结时使前述第2转子与第1转子一体旋转、解除与第1连结部的连结时在与第1连结部之间形成间隙、使前述粘性流体由前述间隙通过的第2连结部;以及趋向于使前述第1连结部与前述第2连结部连结的旋转方向、在解除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的连结后的状态下蓄积弹性力的弹性部件。
在本申请的第1项发明中,通过使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连结,可以使第2转子与第1转子一体旋转。在此,在壳体内填充有粘性流体,另外,在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外周面和壳体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因此,通过使第1转子及第2转子一体旋转于壳体内,可使粘性流体流动于该间隙中。从而,产生由粘性流体带来的流动阻力,可将制动力施加到向第1转子传递旋转力的旋转力传递部件上。
另外,通过使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解除连结,在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之间形成间隙,以使前述粘性流体从该间隙通过,能够减少由粘性流体产生的流动阻力,减小作用于旋转力传递部件的制动力。
在此,因为在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的连结被解除的状态下,会在弹性部件上蓄积弹性力,所以当向使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解除连结的方向作用的力被解除时,弹性元件复原,恢复到初始的状态,能够使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连结。
如上所述,对应第1转子的旋转方向,使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连结或解除连结,由此能够使转矩改变,作为所谓的单向阻尼器使用。
另外,因为在由旋转力传递部件传递旋转力的状态下,在弹性部件上蓄积有弹性力,所以当旋转力传递部件停止旋转时,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通过弹性部件的复原力而连结。
因此,与使用形成有齿部的离合器摩擦片方式的情况相比,到制动力作用于旋转力传递部件之前的期间不会产生时间滞后。另外,因为可以不采用复杂的离合器机构,所以能够实现部件数量少、组装工时减少、制造成本降低。
本申请的第2项发明,其特征在于:弹性部件是螺旋弹簧,当使前述第1转子向使弹性力蓄积在前述螺旋弹簧上的方向旋转时,在前述第2转子的外周壁与前述壳体的内周面以及前述第1连结部与前述第2连结部的间隙中产生的粘性流体的流动阻力,比螺旋弹簧的施加力大,当使第1转子停止时,靠螺旋弹簧的复原力而旋转的前述第2转子的外周壁与前述壳体的内周面以及前述第1连结部与前述第2连结部的间隙中产生的粘性流体的流动阻力比前述复原力小。
在本申请的第2项发明中,当使第1转子向使弹性力蓄积在螺旋弹簧上的方向旋转时,因为在第2转子的外周壁与壳体的内周面以及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的间隙间产生的流动阻力,比螺旋弹簧的施加力大,所以第1连接部与第2连结部的连接状态被解除。
另外,在靠螺旋弹簧的复原力而旋转的第2转子的外周壁与壳体的内周面以及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的间隙间产生的粘性流体的流动阻力,比螺旋弹簧的复原力小,因此,在使第1转子停止后,第2转子借助螺旋弹簧的复原力而旋转,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被连结。
在本申请的第3项发明中,从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外周面分别突伸出突出部,且在突出部的前端面与壳体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通过从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外周面分别突伸出突出部,在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旋转时,会在突出部的侧壁上产生由粘性流体带来的粘性阻力。因此,能够使由粘性阻力带来的制动力施加到向第1转子传递旋转力的旋转力传递部件上。
另外,通过从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外周面分别突伸出突出部,能够使在突出部的前端面与壳体的内周面之间产生的剪切阻力增大。
在本申请的第4项发明中,使突出部分别从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外周面的对称位置突伸出。如此,通过使突出部自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外周面的对称位置突伸出来,能够调整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旋转时的粘性阻力及流动阻力的均衡。
在本申请的第5项发明中,将连结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的连结面,设成为与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旋转轴相对倾斜的斜面。由此,在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的连结被解除的状态下,能够使通过连结面的粘性流体顺畅流动。能够使粘性流体不残留在连结面上。
在本申请的第6项发明中,在壳体的内周面上,突设有在与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的壁,由该壁形成使粘性流体通过的2个液室。
如此,通过以2个液室区隔壳体内部,当第1转子及第2转子一体旋转时,通过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突出部的旋转移动,所区隔的区域的体积减小,粘性流体的压缩率增大。
因此,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突设部受到因粘性流体被压缩而产生的反作用力,故能够得到高转矩,能够使阻尼器的制动力增大。
另外,在第1转子及第2转子一体旋转时,在壁的前端面和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外周面之间产生的间隙、以及在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突设部的前端面和壳体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中,流动有因压缩而内压升高的粘性流体。
因此,在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突出部的前端面及与壁的前端面相面对的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外周面上产生的剪切阻力增大。从而,可以期望更高的转矩,进一步增大阻尼器的制动力。
在此,因为使转矩发生部尽量从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旋转中心靠近外侧的方法能够得到高转矩,所以使在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突设部的前端面和壳体的内周面之间产生的间隙,比在壁的前端面和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外周面之间产生的间隙大的做法比较理想。
另外,通过在壳体的内周面设置壁,能够限制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旋转角度。
在本申请的第7项发明中,在壳体的内周面上设有凹凸部,使与突设部的前端面的间隙改变。由此,不仅是旋转方向,即使通过旋转角度也能够使转矩改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实施例的阻尼器的便携电话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阻尼器及便携电话的轴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阻尼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A)是表示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阻尼器的顶部件的立体图、(B)是表示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阻尼器的座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阻尼器的顶部件及座部件的立体图,(A)表示顶部件及座部件相连结的状态,(B)及(C)表示顶部件及底部解除连结的状态。
图6中(A)是表示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阻尼器的壳体的内周面的形状的概略剖视图,(B)是表示变形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7是表示以往的阻尼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中:14-阻尼器,16-壳体,16A-液室,16B-液室,20-座部件(第2转子),22-突设部,24-连结部(突设部),24A-连结面(第2连结部),30-顶部件(第1转子),32-突设部,32A-连结面(第1连结部),34-区隔壁,36-螺旋弹簧(弹性部件),80-凸部。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阻尼器进行说明。
图1表示使用了本发明实施例的阻尼器14的便携电话50。该便携电话50由发送侧主体52和接收侧主体54构成,在便携电话50上设置有一对的轴部56、58及轴部60、62。因此,接收侧主体54能够相对于发送侧主体52旋转,便携电话50可以闭合接收侧主体54的状态折叠。
在轴部56、58侧配置有未图示的弹簧,使接收侧主体54相对发送侧主体52趋向开放的方向。另一方面,在轴部60、62侧配置有阻尼器14,对于接收侧主体54的开放作用制动力。
在此,对阻尼器14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阻尼器14,具有大致呈圆筒状、设有底部的壳体16,在该壳体16的外周壁上,沿壳体16的轴方向凸设有定位凸部17。
另外,在壳体16内可以收容大致圆筒状的座部件20(第2转子)。如图4(B)所示,在该座部件20的一端侧,从座部件20的外周面的对称位置突出有突设部22,该突设部22的顶面的高度渐渐变低,越沿箭头B方向移动越向座部件20的一端部侧移动。
在此,突设部22,由在上面形成有阶梯状的连结面24A的连结部24、以及在上面形成有平面状的连结面26A的连结部26构成,连结部24比连结部26更向外侧突出。另外,连结部24、26的前端面呈圆弧状,形成在座部件20的外周面的同心圆上。
另外,座部件20的一端面的中央部凹设有凹部(图示省略),外插突设于壳体16(参照图3)的底部中心处的固定轴(图示省略)上,使之可旋转地轴支在壳体16中。
另一方面,如图4(A)、(B)所示,在座部件20的另一端侧,可外插大致呈圆筒状、在一端侧形成大径的盖部28的顶部件30(第1转子)。
顶部件30的外径尺寸,与连结部26的前端面彼此之间的间隔距离大致相同,在将顶部件30外插到座部件20上的状态下,顶部件30的外周面和座部件20的连结部26的前端面在同一面上。
另外,从顶部件30的另一端面的外周面的对称位置,突出有突设部32,突设部32的前端面呈圆弧状,形成在顶部件30的外周面的同心圆上。
该突设部32的前端面彼此之间的间隔距离和连结部24的前端面彼此之间的间隔距离大致相同。另外,在突设部32的下面,形成有阶梯状的连结面32A,该连结面32A可与座部件20的连结面24A成面接触。
这样,在顶部件30的连结面32A与座部件20的连结面24A成面接触的状态(相连结的状态)下,顶部件30的突设部32的前端面与座部件20的连结部24的前端面在一个面上。
另一方面,如图3及图6所示,自壳体16的内周面,在对向的位置上沿轴方向突设有一对区隔壁34,将壳体16内区分成2个液室16A、16B。
另外,区隔壁34,可与顶部件30的突设部32及座部件20的连结部24(另外,在此,为了易于看清,仅图示出顶部件30的外周面和突设部32)相对接。
另外,在顶部件30及座部件20的外周面与区隔壁34的前端面之间,形成有间隙,通过该间隙将液室16A与液室16B连通,能够使粘性流体通过。
在此,将壳体16的内周面与顶部件30的突设部32及座部件20的连结部26的前端面的间隙,形成得比顶部件30及座部件20的外周面与区隔壁34的前端面的间隙大一些。
另一方面,在顶部件30的内缘部侧,设有比座部件20大径的弹簧收容部(图示省略),能够收容螺旋弹簧36。该螺旋弹簧36,一端部被固定在顶部件30的弹簧收容部侧,另一端部被固定在座部件20的连结部26上形成的安装孔27中,趋向使顶部件30的连结面32A与座部件20的连结面24A相面接触(使突设部32和连结部24相连结)的方向。
在此,螺旋弹簧36的施加力,比在使顶部件30向箭头B方向旋转时,座部件20的突设部22的前端面与壳体16的内周面以及突设部32的连结面32A与连结部24的连结面24A的间隙(参照图5(B)、(C))产生的流动阻力小,解除突设部32与连结部24的连结状态。
另外,螺旋弹簧36的复原力,比座部件20的突设部22的前端面与壳体16的内周面以及突设部32与连结部24的间隙产生的粘性流体的流动阻力大,如图5(C)所示,在使顶部件30的旋转停止时,通过螺旋弹簧36的复原力,使座部件20向箭头B方向旋转,连结突设部32与连结部24。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设在顶部件30的一端侧的盖部28的外径尺寸,与壳体16的内径尺寸大致相同,可以收容在壳体16内。在壳体16的内周面的开口侧,形成有阶梯部38,在将盖部28收容在壳体16内时,与阶梯部38对接来定位盖部28。
另外,在盖部28的上面,设有圆柱状的台座40,在台座40的上面,凸设有大致椭圆状的卡合凸部42。在此,在壳体16内,可填充粘性流体。
因此,壳体16的开口侧,由大致圆筒状的罩部44通过焊接等方式进行固定。在该罩部44的中央部,形成有可插在台座40外的孔部44A,在将罩部44固定在壳体16上的状态下,台座40及卡合凸部42露出。
在台座40的外周面,可安装O形环46,在将孔部44A插到台座外的状态下,将在台座40和孔部44A之间形成的间隙封闭,由此,壳体16形成密闭状态。
再者,如图2所示,在便携电话50的发送侧主体52的轴部60上,凹设有可内嵌阻尼器14的壳体16的大致圆柱状的凹部61。该凹部61中,沿轴部60的轴方向形成有定位凹部61A,阻尼器14的定位凸部17可卡合在定位凹部61A中。
另一方面,在接收侧主体54的轴部62上,凹设有可供阻尼器14的罩部44内插的大致圆柱状的圆柱凹部64,在圆柱凹部64的底部上凹设有可供自罩部44露出的卡合凸部42卡合的卡合凹部64A。
因此,以使定位凸部17卡合到定位凹部60A中的状态使壳体16嵌到凹部61内,而将壳体16固定在轴部60上。另外,使罩部44插到圆柱凹部64内,以使卡合凸部42卡合在卡合凹部64A中。
由此,轴部62可相对阻尼器14旋转,接收侧主体54可相对于发送侧主体52旋转。并且,在接收侧主体54被打开或闭合时,卡合凸部42借助轴部62旋转。
不过,在图1所示的轴部56、58侧,配置有未图示的弹簧,趋向使接收侧主体54相对于发送侧主体52打开的方向。因此,在使接收侧主体54闭合时,需要向克服弹簧的施加力的方向推压接收侧主体54。
由此,在闭合接收侧主体54时,接收侧主体54不会被过猛地闭合,不会使设置在接收侧主体54上的显示器受到冲击损伤。另外,在接收侧主体54被闭合的状态下,形成为在弹簧上积蓄了弹性力的状态。
这里,在图1所示的轴部56、58侧,配置有锁定装置(图示省略),在接收侧主体54被闭合的状态下,由该锁定装置维持锁定状态,当按压锁定装置上所具备的按钮部68时可解除锁定状态。
因此,当按压按钮部68,解除锁定装置的锁定状态时,主体54通过弹簧的复原力而被打开。这时,经由与轴部62一体旋转的卡合凸部42,作用由阻尼器14产生的制动力。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阻尼器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3所示,在使已打开的接收侧主体54闭合时,经由与轴部62一体旋转的卡合凸部42,向顶部件30传递沿箭头B方向的旋转力。
另一方面,在座部件20上,负载有施加在座部件20上突设的连结部24的侧壁上的由粘性流体产生的粘性阻力;由粘性流体通过突设部22的前端面和壳体16的内周面之间所形成的间隙而产生的流动阻力(剪切阻力);以及如图3及图5(B)、(C)所示,由粘性流体通过顶部件30上设置的突设部32的连结面32A和座部件20的连结部24的连结面24A的间隙而产生的流动阻力,这些粘性阻力及流动阻力,比螺旋弹簧(参照图3)36的施加力大。
因此,只有顶部件30沿箭头B方向旋转,解除突设部32和连结部24的连结状态(突设部32的连结面32A和连结部24的连结面24A面接触的状态)。
从而,在连结面32A和连结面24A之间,形成有间隙,粘性流体流过该间隙,由此减少由粘性流体产生的流动阻力,所以,顶部件30形成空转的状态。
因此,经由轴部62(参照图1)作用给接收侧主体54的制动力变小,这时,在螺旋弹簧36上积蓄弹性力,螺旋弹簧36的螺旋直径缩小。
另一方面,在闭合接收侧主体54(参照图1)的状态下,作用在座部件20上突设的突设部22的侧壁上的、由粘性流体产生的粘性阻力;由通过突设部22的前端面和壳体16的内周面之间的粘性流体产生的剪切阻力;以及由通过突设部32和连结部24的间隙的粘性流体产生的流动阻力,比螺旋弹簧36的施加力小,因此,座部件20借助螺旋弹簧36的复原力而旋转,突设部32和连结部24被连结,座部件20和顶部件30形成一体(参照图5(A))。
接着,当按压图1所示的按钮部68,解除未图示的锁定装置的锁定状态时,利用配置在轴部56、58侧的弹簧(图示省略)的复原力,经由轴部56使接收侧主体54趋向打开的方向,而这时,如图2及图5(A)所示,沿箭头A方向的旋转力经由轴部62传递给卡合凸部42。
因此,向箭头A方向的旋转力被传递给顶部件30,而这时顶部件30和座部件20已经形成一体,因此突设部32和连结部24以被连结的状态一体旋转。
这样,通过顶部件30和座部件20一体旋转,能够获得由作用在顶部件30的突设部32及座部件20的突设部22的侧壁上的粘性流体产生的粘性阻力、以及由通过突设部32及连结部24的前端面和壳体16的内周面之间的粘性流体产生的剪切阻力。
因此,制动顶部件30的旋转,并经由顶部件30及轴部62,将制动力施加给接收侧主体54。
在此,因为顶部件30的突设部32的连结面32A及座部件20的连结部24的连结面24A,被形成为越向箭头B方向的移动越向座部件20的底面侧倾斜,所以并不会只有顶部件30向箭头A方向旋转。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阻尼器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图5(B)、(C)所示,在闭合已被打开的便携电话50的接收侧主体54时,使构成阻尼器14的顶部件30的突设部32和座部件20的连结部24解除连结,而在突设部32的连结面32A和连结部24的连结面24A之间形成间隙。
由此,使粘性流体自该间隙通过,减小由粘性流体产生的流动阻力,以使作用给接收侧主体54的制动力变小。另外,在使接收侧主体54打开时,如图5(A)所示,使突设部32和连结部24连结,使顶部件30和座部件20一体旋转。
由此,借助由作用在图3及图6所示的突设部32及连结部24(其中,在图6中,为了容易看清楚,仅图示出顶部件30的外周面和突设部32)的侧壁上的粘性流体产生的粘性阻力、以及由通过突设部32及连结部24的前端面和壳体16的内周面之间的粘性流体产生的剪切阻力,能够使作用给接收侧主体54(参照图1)的制动力增大。
这样对应顶部件30的旋转方向,使突设部32和连结部24连结或解除连结,由此能够简单地使转矩改变。
因此,在闭合接收侧主体54时,减小阻尼器14的制动力并以较轻地触按(touch)即可实现闭合,另外,在打开接收侧主体54时,增大阻尼器14的制动力,能够使接收侧主体54缓缓地打开,不会使接收侧主体54过猛地打开而导致设在接收侧主体54上的显示器66受到冲击损坏。
再者,在闭合已被打开的接收侧主体54时,在螺旋弹簧36上积蓄弹性力,以闭合接收侧主体54后的状态,通过该螺旋弹簧36的复原力,使突设部32和连结部24连结,由此,在从按压便携电话50的锁定装置的按钮部68时开始到接收侧主体54完全打开的期间,就有制动力作用在接收侧主体54上。
因此,与使用形成有齿部的离合器摩擦片方式的情况相比,在制动力作用给接收侧主体54之前的期间不会产生时间滞后。另外,因为可以不使用复杂的离合器机构,所以部件数量少,组装工时减少,能够实现降低成本。
另外,如图6(A)所示,通过从顶部件30及座部件20的外周面的对称位置分别突伸出突设部32及连结部24,而在顶部件30及座部件20的旋转时,能够在突设部32及连结部24的侧壁上,产生基于粘性流体的粘性阻力。由此,能够将由粘性阻力产生的制动力施加到向顶部件30传递旋转力的接收侧主体54上。
另外,通过从顶部件30及座部件20的外周面分别突伸出突设部32及连结部24,而能够使在突设部32及连结部24的前端面和壳体16的内周面之间产生的剪切阻力增大。
这里,突设部32及连结部24,分别自顶部件30及座部件20的外周面的对称位置突出,由此,能够调整顶部件30及座部件20的旋转时的粘性阻力及流动阻力的均衡。
可是,并不一定要从顶部件30及座部件20的外周面的对称位置突出突设部32及连结部24,也可以自顶部件30及座部件20的外周面分别设置各一个突设部32及连结部24。
另一方面,如图4(A)、(B)所示,将顶部件30的突设部32的连结面32A及座部件20的连结部24的连结面24A设成阶梯状,并使连结面32A及连结面24A以越向箭头B方向移动越靠向座部件20的下面侧的方式形成,但因为只要能够在箭头A方向只阻止顶部件30的旋转即可,所以并不限于上述情况,即使将连结面32A、24A设成斜面也可以。
在此,通过将连结面32A、24A设成斜面,在突设部32和连结部24的连结被解除的状态下,能够使通过连结面32A、24A的粘性流体顺畅地流动,能够使粘性流体不残留在连结面32A、24A上。
另外,如图3及图6(A)所示,在壳体16的内周面,沿轴方向突设有一对区隔壁,将壳体16内区隔成2个液室16A、16B。
由此,当顶部件30及座部件20一体旋转时,通过顶部件30的突设部32及座部件20的连结部24的旋转移动,所区隔的液室16A、16B的体积减小,粘性流体的压缩率增大。
因此,顶部件30的突设部32及座部件20的连结部24受到由粘性流体被压缩产生的反作用力,所以能够获得高转矩,能够使阻尼器14的制动力增大。
另外,在顶部件30及座部件20一体旋转时,在区隔壁34的前端面和顶部件30及座部件2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在顶部件30的突设部32及座部件20的连结部24的前端面和壳体16的内周面之间产生的间隙中,流动有被压缩而内压升高的粘性流体。
因此,在顶部件30的突设部32及座部件20的连结部24的前端面、以及与区隔壁34的前端面对向的顶部件30及座部件20的外周面上产生的剪切阻力增大。因而,能够实现更高的转矩,并能够使阻尼器14的制动力进一步增大。
在此,将壳体16的内周面和顶部件30的突设部32及座部件20的连结部24的前端面的间隙,设置得比顶部件30及座部件20的外周面和区隔壁的前端面的间隙大一些。
由此,能够使转矩发生部尽量从顶部件30及座部件20的旋转中心靠向外侧,这样,能够获得高转矩。另外,通过在壳体16的内周面设置壁,能够限制顶部件30及座部件20的旋转角度。
另外,在这里,虽然将突设部32及连结部24的前端面和壳体16的内周面的间隙设为恒定,但如图6(B)所示,也可以在壳体16的内周面设置凸部80(也可以为凹部),使与突设部32及连结部24(另外,在此,为了易于看清,仅图示出顶部件30的外周面和突设部32)的前端面的间隙变化。由此,不仅旋转方向,即使通过旋转角度也能够使作用在接收侧主体54上的转矩发生变化。
另外,也可以利用突设部32和连结部24变更突设量,来改变与壳体16的内周面的间隙。例如,也可以使连结部24的前端面与壳体16的内周面的间隙,比与突设部32的前端面的间隙大,在将接收侧本54(参照图1)闭合后,以较小的粘性阻力及流动阻力使座部件20与顶部件30连结。
此外,本发明的阻尼器,虽然使用在便携电话上,但因为只要是连结到赋予制动力的旋转力传递部件上都可以,所以也不限于此。
(发明效果)
本发明,因为形成上述结构,所以在本申请的第1项发明中,可对应第1转子的旋转方向,使第1连结部和第2连结部连结或解除连结,由此能够使转矩改变,能够作为所谓的单向阻尼器使用。
另外,与使用形成有齿部的离合器摩擦片方式的情况相比,在使由旋转力传递部件所传递的旋转力停止的状态下,第1转子的第1连结部和第2转子的第2连结部连结,因此在制动力作用于旋转力传递部件之前的期间不会产生时间滞后。进而,因为可以不使用复杂的离合器机构,所以部件数量少,组装工时减少,能够实现降低成本。
在本申请的第2项发明中,在使第1转子克服螺旋弹簧的施加力旋转时,第2转子的外周壁和壳体的内周面及第1连结部和第2连结部的间隙产生的流动阻力比螺旋弹簧的施加力大,因此第1连结部和第2连结部连结状态被解除。
另外,在使第1转子停止时,靠螺旋弹簧的施加力来旋转的第2转子的外周壁和壳体的内周面及第1连结部和第2连结部的间隙产生的粘性流体的流动阻力比螺旋弹簧的施加力小,因此,第2转子借助螺旋弹簧的施加力旋转,使第1连结部和第2连结部连结。
在本申请的第3项发明中,能够将由粘性阻力形成的制动力作用在向第1转子传递旋转力的旋转力传递部件上。另外,还能够使在突设部的前端面和壳体的内周面之间产生的剪切阻力增大。
在本申请的第4项发明中,能够调整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旋转时的粘性阻力及流动阻力的均衡。在本申请的第5项发明中,在第1连结部和第2连结部被解除的状态下,能够使通过连结面的粘性流体顺畅流动,能够做到不使粘性流体残留在连结面上。
在本申请的第6项发明中,当第1转子及第2转子一体旋转时,由于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突设部的旋转移动,所区隔的区域的体积减少,粘性流体的压缩率增大,因此,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突设部受到因粘性流体被压缩而产生的反作用力,所以能够获得高转矩,能够使阻尼器的制动力增大。
另外,在第1转子及第2转子一体旋转时,在壁的前端面和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外周面之间产生的间隙、在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突设部的前端面和壳体的内周面之间产生的间隙中,流动有因压缩而内压升高的粘性流体,因此,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突设部的前端面及与壁的前端面对向的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外周面上产生的剪切阻力增大。从而,能够期望更高的转矩,能够使阻尼器的制动力进一步增大。
在本申请的第7项发明中,不仅是旋转方向,即使通过旋转角度也能够使转矩改变。

Claims (7)

1.一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大致呈圆筒状、填充有粘性流体的壳体;
可旋转地收容于前述壳体内、传递来自外部的旋转力的第1转子;
形成于前述第1转子的端部的第1连结部;
与前述第1转子同轴、可旋转地收容于前述壳体内的第2转子;
形成于前述第2转子的端部、与前述第1连结部连结时可使前述第2转子与第1转子一体旋转、与第1连结部的连结被解除时可与第1连结部之间形成间隙、使前述粘性流体从前述间隙通过的第2连结部;以及
趋向于使前述第1连结部与前述第2连结部相连结的旋转方向、在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的连结被解除的状态下蓄积弹性力的弹性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弹性部件是螺旋弹簧,当使前述第1转子向在前述螺旋弹簧上蓄积弹性力的方向旋转时,在前述第2转子的外周壁与前述壳体的内周面以及前述第1连结部与前述第2连结部的间隙产生的粘性流体的流动阻力,比螺旋弹簧的施加力大,当使第1转子停止时,靠螺旋弹簧的复原力来旋转的前述第2转子的外周壁与前述壳体的内周面以及前述第1连结部与前述第2连结部的间隙产生的粘性流体的流动阻力比前述复原力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分别从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外周面突伸出,且在前端面与壳体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的突设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前述突设部从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外周面的对称位置突伸出。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连结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的连结面,是相对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旋转轴倾斜的斜面。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自前述壳体的内周面突设有在与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的壁,并形成可通过粘性流体的2个液室。
7.如权利要求3~5中任意一项所示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壳体的内周面上设有凹凸部,以改变与突设部的前端面的间隙。
CNA2003101148366A 2002-11-27 2003-11-07 阻尼器 Pending CN15028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343284A JP3983654B2 (ja) 2002-11-27 2002-11-27 ダンパ
JP2002343284 2002-11-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02832A true CN1502832A (zh) 2004-06-09

Family

ID=292678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3101148366A Pending CN1502832A (zh) 2002-11-27 2003-11-07 阻尼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6913125B2 (zh)
JP (1) JP3983654B2 (zh)
KR (1) KR100549909B1 (zh)
CN (1) CN1502832A (zh)
DE (1) DE10355185A1 (zh)
GB (1) GB2395763A (zh)
TW (1) TWI221179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22195A (zh) * 2010-05-13 2012-01-18 世嘉智尼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缓冲器用安装工具及旋转缓冲器装置
CN102650328A (zh) * 2011-02-25 2012-08-29 株式会社利富高 阻尼装置
CN102667222A (zh) * 2009-11-18 2012-09-12 株式会社利富高 转动体的制动结构
CN105781304A (zh) * 2016-05-06 2016-07-20 苏州升德精密电气有限公司 单向旋转阻尼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81831B2 (ja) * 2002-09-09 2008-11-19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ダンパ
JP3983654B2 (ja) * 2002-11-27 2007-09-26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ダンパ
TW572125U (en) * 2003-05-30 2004-01-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Hinge mechanism
TWI273188B (en) * 2003-08-12 2007-02-11 Nifco Inc Damper
TWI229778B (en) * 2003-10-22 2005-03-21 Benq Corp Rotating mechanism
CN100340734C (zh) * 2004-03-05 2007-10-0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储藏容器的铰链装置和具有其的储藏容器
KR20050111094A (ko) * 2004-05-21 2005-11-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냉장고
KR20060050094A (ko) * 2004-08-05 2006-05-19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프코 원웨이 댐퍼 및 전자기기
US7461683B2 (en) * 2005-02-28 2008-12-09 Wen-Jen Wang Curtain rolling buffer apparatus
US7510062B2 (en) * 2005-11-14 2009-03-31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Rotary damper
JP5175738B2 (ja) * 2006-10-20 2013-04-03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ダンパ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US7596830B2 (en) * 2007-09-06 2009-10-06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Hinge
KR101214423B1 (ko) * 2007-10-05 2012-12-21 스가쓰네 고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힌지 장치
KR20090052918A (ko) * 2007-11-22 2009-05-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 단말기의 힌지 장치
US7743465B2 (en) * 2007-12-17 2010-06-29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Damping hinge apparatus
US7484266B1 (en) * 2007-12-31 2009-02-03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Hinge apparatus
US7814620B2 (en) * 2008-01-29 2010-10-19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Hinge
US20090188080A1 (en) * 2008-01-29 2009-07-30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Hinge
US20090255091A1 (en) * 2008-04-10 2009-10-15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Hinge assembly and mobile terminal having the same
US7971318B2 (en) * 2008-04-10 2011-07-05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Hinge assembly and mobile terminal having the same
US8182055B2 (en) * 2008-04-22 2012-05-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amping unit and refrigerator having the same
US20090282647A1 (en) * 2008-05-13 2009-11-19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Hinge assembly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having the same
US7798297B1 (en) 2009-06-30 2010-09-21 Nokia Corporation Handheld apparatus and motion dampener for the same
JP5289363B2 (ja) * 2010-03-16 2013-09-11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ロータリーダンパ
DE102010022373A1 (de) * 2010-05-26 2011-12-01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Dämpfer
CN102374716B (zh) * 2010-08-04 2015-04-01 曼尼托沃食品服务有限公司 用于储冰盒的门组件
CN102619074A (zh) * 2011-01-28 2012-08-0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铰链结构
US8540062B2 (en) 2011-05-20 2013-09-24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Low profile rotary damper
JP5681047B2 (ja) * 2011-06-21 2015-03-04 株式会社ニフコ 回転ダンパ
US8745820B2 (en) * 2011-09-30 2014-06-10 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Llc Rotary hinge with adjustable damping assembly
US10253556B2 (en) * 2016-06-29 2019-04-09 Hunter Douglas Inc. Damper for a covering for an architectural opening
JP2018012143A (ja) * 2016-07-19 2018-01-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ロボット装置
US20180172104A1 (en) * 2016-12-19 2018-06-21 Envolve Engineering, Llc Fluid-valve damper
WO2018207511A1 (ja) * 2017-05-11 2018-11-15 株式会社Tok 簡易自立機構を備える回転ダンパ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81873B2 (ja) 1990-05-23 1994-10-19 スガツネ工業株式会社 ドアクローザー
JP3611214B2 (ja) 1991-09-27 2005-01-19 ハリソン東芝ライティング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放電灯点灯装置
JPH09291957A (ja) 1996-04-24 1997-11-11 Fuji Seiki Co Ltd 回転ダンパ
JP4357764B2 (ja) 2001-04-16 2009-11-04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ヒンジ用ロータリーアクチュエータ
JP3983654B2 (ja) * 2002-11-27 2007-09-26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ダンパ
JP2004270714A (ja) * 2003-03-05 2004-09-30 Nifco Inc ヒンジユニット及びこのヒンジユニットを用いたヒンジ構造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67222A (zh) * 2009-11-18 2012-09-12 株式会社利富高 转动体的制动结构
US8875352B2 (en) 2009-11-18 2014-11-04 Nifco Inc. Braking structure for handle body
CN102667222B (zh) * 2009-11-18 2015-04-01 株式会社利富高 转动体的制动结构
CN102322195A (zh) * 2010-05-13 2012-01-18 世嘉智尼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缓冲器用安装工具及旋转缓冲器装置
CN102322195B (zh) * 2010-05-13 2014-05-14 世嘉智尼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缓冲器用安装工具及旋转缓冲器装置
CN102650328A (zh) * 2011-02-25 2012-08-29 株式会社利富高 阻尼装置
CN102650328B (zh) * 2011-02-25 2014-08-06 株式会社利富高 阻尼装置
CN105781304A (zh) * 2016-05-06 2016-07-20 苏州升德精密电气有限公司 单向旋转阻尼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355185A1 (de) 2004-06-17
KR100549909B1 (ko) 2006-02-06
TWI221179B (en) 2004-09-21
US20040099495A1 (en) 2004-05-27
JP2004176806A (ja) 2004-06-24
TW200408773A (en) 2004-06-01
JP3983654B2 (ja) 2007-09-26
KR20040047533A (ko) 2004-06-05
GB0322316D0 (en) 2003-10-22
US6913125B2 (en) 2005-07-05
GB2395763A (en) 2004-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02832A (zh) 阻尼器
CN1579835A (zh) 阻尼器装置
CN100335813C (zh) 阻尼器及具有这种阻尼器的门把手
CN1295102C (zh) 车辆后视镜装置
CN1482377A (zh) 阻尼器
CN1288373C (zh) 回转阀驱动用促动器及其具有该部件的阀装置
CN100340734C (zh) 用于储藏容器的铰链装置和具有其的储藏容器
CN1783658A (zh) 电动机装置
CN1424787A (zh) 车顶天线
CN1434223A (zh) 转动构件和被转动构件的转动机构
CN1796812A (zh) 离合器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电动机设备
CN1297181C (zh) 电子设备及该电子设备中的可移动元件驱动方法
CN1818415A (zh) 扭转振动减振器
CN1842313A (zh) 下肢用按摩装置
CN1701184A (zh) 铰链装置
CN1293607A (zh) 机器人装置用关节装置及脚式步行机器人装置
CN1761553A (zh) 动力工具的减振设备及装有这种设备的动力工具
CN1730968A (zh) 单向阻尼器以及电器
CN1990336A (zh) 跨乘式车辆
CN1890473A (zh) 能够进行导线布线的双轴铰链机构
CN1428137A (zh) 按摩机
CN1519417A (zh) 洗衣机的减振器
CN2819385Y (zh) 两段式枢纽器
CN1502823A (zh) 用于密封式压缩机的排气管的装配机构及其装配方法
CN1872589A (zh) 车辆后视镜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