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38829A - 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438829A CN1438829A CN 03104424 CN03104424A CN1438829A CN 1438829 A CN1438829 A CN 1438829A CN 03104424 CN03104424 CN 03104424 CN 03104424 A CN03104424 A CN 03104424A CN 1438829 A CN1438829 A CN 143882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main part
- upside
- light source
- guest emit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装置,尤指一种具有三波长发光特性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及其制作方法,其主要是在一阳极与一阴极之间依序设有一空穴传输层、电子阻隔层、第一主体材料层、第二主体材料层、空穴阻隔层及电子传输层,其中,第一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一客发光体物质,可于一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第一色光源(B),而第二主体材料层内相对混杂设有一可投射出第二色光源(G)的第二客发光体物质及一可投射出第三色光源(R)的第三客发光体物质,且第二客发光体物质或第三客发光体物质是为一磷光物质,因此,除了可藉由红蓝绿三原色的组合而得以直接获得一具有三波长特性的连续全波段全彩光源外,还可有效利用磷光物质而可大幅提升发光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装置,尤指一种具有三波长发白光特性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有机电激发光装置(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OLED)自从1987年由柯达公司的C.W.Tang及S.A.VanSlyke利用真空蒸镀方式,分别将空穴传输材料及电子传输材料,如Alq3,镀覆于透明的ITO玻璃上,其后再蒸镀一金属电极形成具有自发光性、高应答速度、重量轻、厚度薄、低耗电、广视角、高亮度及可全彩化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OLED)。此后,有机电激发光元件被视为是显示器产业的明星产品,大家莫不希望其可早日运用于全彩化显示器或投射出白色光源,以达到真正可兼具绿色环保及省电功效的照明理想境界。
请参阅图1,是为常用OLED的构造剖视图,此构造是公开于1988年美国专利第4,769,292号,美国柯达公司的[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MODIFIED THIN FILMLUMINESCENT ZONE]专利中;该有机电激发光装置(OLED)10主要是在一透光基板11上蒸镀形成一透光可导电性的阳极(ITO)13,并于该ITO阳极13上再依序形成一空穴传输层(HTL)15、发光层(EML)17及一金属阴极19,另外于发光层17内掺杂(Doping)一荧光物质(未显示),当阳极13及阴极19受到外加偏压作用时,空穴将可自ITO阳极13经由空穴传输层15传输至发光层17,而电子也相对可从阴极19传输至发光层17,发光层17内的电子及空穴将可因为再结合作用(Recombination)而产生激态分子(exciton),激态分子在释放出能量而再回至基态时即可自行在发光层17内发光,或再激发掺杂的荧光物质成激发状态并投射出所设定的特定范围波长光源。
上述第一种常用的OLED构造及技术虽然可达到投射光源的效果。惟,其仅可投射单色光源而无法达到投射白色光源或全彩化的终极目标。
另外,在有机电激发光元件中,光的呈现方式虽然是可包括有单重项态(Singlet)的荧光及三重项态(Triplet)的磷光两种类型,但三重项态的磷光由于其激态分子无法辐射性释放、发光缓慢而不足、导电主体材料层至客发光体物质的Triplet能量转移比Singlet慢、及发光效率在高密度电流下会快速降低的物理特性,因此常用有机电激发光装置的客发光体物质绝大部分皆是采用单重项态的荧光染料物质,而将三重项态的磷光部分予以忽略不用。惟,在所有的激态分子中,Triplet能量占有75%,而Singlet能量仅占有25%,如此将忽略占有绝大部分的Triplet能量,其对整体发光效率的严重影响可见一斑。
为了有效利用三重项态的磷光物质,于是发展出第二种常用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如美国专利案第6,310,360号,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及南加州大学所公开的[INTERSYSTEM CROSSING AGENTS FOR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EXCITONS I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如图2所示,其主要构造是在一玻璃基板21上依序成长有ITO阳极23,TPD空穴传输层25(HTL)、CBP发射层26(EMP)、BCP激子阻隔层28、Alq3电子传输层27(ETL)、阴极29及保护层295,其中发射层26又可分为掺设有DCM2(荧光材料)的第一发射层261及掺设有Ir(Ppy)3(磷光材料)的第二发射层262,且可连续叠加成交错混合层。当阳极23及阴极29间存在一外加偏压时,Ir(Ppy)3将被当作为一系统间跨接剂而进行Singlet及Triplet间跨接,如此即可将数量庞大的Triplet激态分子能量转移成为Singlet激态分子,藉此以达到不浪费Triplet的目的及有效提升整体发光效率。
虽然上述的专利技术中,可达到有效利用Triplet激态分子及提升发光效率的功效;惟,其投射光源是为二段波长所组成的,如图3所示,其主要是包括有由Ir(Ppy)3所形成的绿光及由DCM2所形成的红光,换言之,即为二波长所形成的光谱图,如此若要构成白色光源或全彩化产品要求,不仅其为不连续光源,且容易产生光色不均或偏色现象(偏绿或偏红),因此并不适合作为白色光源或全彩化产品的选择。
另外,为了达到OLED可用于白色光源及全彩化的终极目标,目前业界一般是采用三种方式:光色转换法(Color Conversion)、彩色滤光膜法(Color Filter)及红蓝绿三色独立发光法,但上述方法又分别存在有光色不均及偏色现象、如何取得白色光源及提升发光效率、红色光源难以达到纯色及使用寿命较短的弊端,最重要是的其皆为二波长发光方式,并不适用于白色光源及全彩化产品要求。
发明内容
因此,如何针对上述常用有机电激发光装置所产生的问题及缺憾提出一种解决方法,可藉由三波长投射光源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全彩光源分布,且轻易完成白光及全彩的终级目标。故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可藉由三波长的光源投射方式以取得最佳的光色均匀分布,以轻易达到白光及全彩的终级产品要求。
本发明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可有效解决长久以来制作白色光源或全彩产品的弊端。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可藉由主体材料层与客发光体物质的搭配使用,以有效提高发光效率及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可有效利用数量比例较大的三重项态激态分子,不仅不会浪费三重项态激态分子,且可有效提升发光效率。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有如下几种:
(一)、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主要构造至少包括有:一具有第一型导电性的第一导电层;一设于该第一导电层上侧的第一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一客发光体物质,可于一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一色光源;一设于该第一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二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二客发光体物质及第三客发光体物质,可于该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二色光源及第三色光源;及一具有第二型导电性的第二导电层,设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的上侧。
(二)、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主要构造至少是包括有:一具有第一型导电性的第一导电层;一设于该第一导电层上侧的第二载子阻隔层;一设于该第二载子阻隔层上侧的第一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一客发光体物质,可于一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一色光源;一设于该第一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二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二客发光体物质及第三客发光体物质,可于该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二色光源及第三色光源;及一具有第二型导电性的第二导电层,设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的上侧。
(三)、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主要构造至少是包括有:一具有第一型导电性的第一导电层;一设于该第一导电层上侧的第一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一客发光体物质,可于一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一色光源;一设于该第一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二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二客发光体物质及第三客发光体物质,可于该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二色光源及第三色光源;及一设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一载子阻隔层;及一具有第二型导电性的第二导电层,设于该第一载子阻隔层的上侧。
(四)、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主要构造至少是包括有:一具有第一型导电性的第一导电层;一设于该第一导电层上侧的第二载子阻隔层;一设于该第二载子阻隔层上侧的第一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一客发光体物质,可于一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一色光源;一设于该第一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二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二客发光体物质及第三客发光体物质,可于该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二色光源及第三色光源;一设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一载子阻隔层;及一具有第二型导电性的第二导电层,设于该第一载子阻隔层的上侧。
(五)、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主要构造至少是包括有:一具有第一型导电性的第一导电层;一设于该第一导电层上侧的第二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二客发光体物质及第三客发光体物质,可于该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二色光源及第三色光源;一设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一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一客发光体物质,可于一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一色光源;及一具有第二型导电性的第二导电层,设于该第一主体材料层的上侧。
(六)、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主要构造至少是包括有:一具有第一型导电性的第一导电层;一设于该第一导电层上侧的第一载子传输层;一设于该第一载子传输层上侧的第二载子阻隔层;一设于该第二载子阻隔层上侧的第二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二客发光体物质及第三客发光体物质,可于一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二色光源及第三色光源;一设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一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一客发光体物质,可于一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一色光源;一设于该第一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一载子阻隔层;及一具有第二型导电性的第二导电层,设于该第一载子阻隔层的上侧。
(七)、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主要构造至少是包括有:一阳极;一设于该阳极上侧的空穴传输层;一设于该空穴传输层上侧的电子阻隔层;一设于该电子阻隔层上侧的第一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一客发光体物质,可于一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一色光源;一设于该第一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二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二客发光体物质及第三客发光体物质,可于该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二色光源及第三色光源;一设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空穴阻隔层;一设于该空穴阻隔层上侧的电子传输层;及一设于该电子传输层上侧的阴极。
(八)、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主要构造至少是包括有:一透光基板;一设于该透光基板上侧的阳极;一设于该阳极上侧的空穴注入层;一设于该空穴注入层上侧的空穴传输层;一设于该空穴传输层上侧的DPVBi层,内混杂设有一DSA物质,可于一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蓝色光源;一设于该DPVBi层上侧的CBP层,内混杂设有一Ir(Ppy)3物质及一DCM2物质,可于该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绿色光源及红色光源;一设于该CBP层上侧的电子传输层;一设于该电子传输层上侧的电子注入层;及一设于该电子注入层上侧的阴极。
(九)、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主要构造至少包括有:一具有第一型导电性的第一导电层;一设于该第一导电层上侧的第一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可投射红光的第一磷光物质;一设于该第一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二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可投射蓝光的第二荧光物质及可投射绿光的第三荧光物质;及一具有第二型导电性的第二导电层,设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的上侧。
(十)、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主要构造至少包括有:一具有第一型导电性的第一导电层;一设于该第一导电层上侧的第一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可投射绿光的第一磷光物质;一设于该第一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二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可投射蓝光的第二荧光物质及可投射红光的第三磷光物质;及
一具有第二型导电性的第二导电层,设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的上侧。
(十一)、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主要构造至少包括有:一具有第一型导电性的第一导电层;一设于该第一导电层上侧的第一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可投射蓝光的第一荧光物质;一设于该第一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二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可投射绿光的第二磷光物质及可投射红光的第三磷光物质;及一具有第二型导电性的第二导电层,设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的上侧。
发明制作上述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的方法之一的主要步骤是包括有:
形成一第一主体材料层于一导电层的上侧,而该第一主体材料层内可混杂设有一第一客发光体物质;
形成一第二主体材料层于该第一主体材料层的上侧,而该第二主体材料层内可混杂设有一第二客发光体物质及第三客发光体物质;及
形成一第二导电层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的上侧,而当该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之间受到一外加偏压作用时,致使该第一主客发光体物质将投射出一第一色光源,该第二客发光体物质将投射第二色光源,且该第三客发光体物质将投射第三色光源。
发明制作上述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的方法之二的主要步骤是包括有:
形成一第二主体材料层于一阳极的上侧,而该第二主体材料层内可混杂设有一第二客发光体物质及第三客发光体物质;
形成一第一主体材料层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的上侧,而该第一主体材料层内可混杂设有一第一客发光体物质;及
形成一阴极于该第一主体材料层的上侧,而当该阳极与阴极之间受到一外加偏压作用时,致使该第一主客发光体物质将投射出一第一色光源,该第二客发光体物质将投射第二色光源,且该第三客发光体物质将投射第三色光源。
兹为使对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及认识,谨佐以较佳的实施例图及配合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已知常用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的构造剖视图;
图2是另一种已知常用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的构造剖视图;
图3是如图2所示常用有机电激发光装置的光谱图;
图4是本发明有机电激发光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的构造截面图;
图5是本发明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的光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4,是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构造截面图。如图所示,本发明有机电激发光装置30主要是在一透光基板31的上侧以蒸镀或溅镀等方式以形成一第一导电层33(如阳极),而在阳极33的上侧再依序形成一空穴注入层53(HIL;第一载子注入层)、空穴传输层35(HTL;第一载子传输层)及一具有阻隔第二载子(电子)前进的电子阻隔层47(electron blocking layer),电子阻隔层47的上侧再依序形成有一第一主体材料层41(Host 1)及第二主体材料层43(Host2),且于第二主体材料层43的上侧依序形成有一可阻隔空穴(第一载子)前进的空穴阻隔层45(hole blocking layer)、电子传输层37(ETL;第二载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57(EIL;第二载子注入层)及阴极39。
藉由电子阻隔层47,可将来自于阴极39的电子阻隔于空穴传输层35的上侧,换言之,即是将电子限制于第Host 2(43)及Host 1(41)内;另外藉由空穴阻隔层45,可将来自于阳极33的空穴阻隔于电子传输层37的底侧,换言之,即是将空穴同样限制于Host 1(41)及Host 2(43)内。由于大部分的电子及空穴将被引导且被限制在Host 1及Host 2范围内,因此电子空穴对在此相对亦有较大的机率于各主体材料层内进行再结合动作,藉此以有效提高各主体材料层的发光效率。
在第一主体材料层41内混杂(mixing)设有一第一客光体物质(Guest 1),第二主体材料层43内亦混杂设有一相对应的第二客发光体物质(Guest 2)及第三客发光体物质(Guest 3),这些客发光体物质是可选择一可相对应搭配的荧光物质、磷光物质或两者的混合物,其可在电子空穴对再结合时,受到激态分子的能量释放而投射出相对应的不同色光源,例如在此实施例中,Guest 1可投射蓝光(B),Guest 2投射绿光(G),而Guest 3投射红光(R),如此即可因此产生出RGB三波段的三原色,并组合成一全波段连续光谱的白色光源或全彩化产品,不仅制程相对简单,且可有效增加其发光效率。
当然,于空穴传输层35的上侧亦可先形成混杂有Guest 2及Guest3的第二主体材料层43,之后再于第二主体材料层43的上侧形成混杂有Guest 1的第一主体材料层41,同样可在受到一外加偏压作用时,顺利产出第二色光源、第三色光源及第一色光源,以完成三波长的投射组合光源,因此,Host 1及Host 2的上下次序并无绝对性,只需其能阶搭配相对可行即可。
又,在本发明的一实验结果中,其主要是在一可由玻璃、石英或塑胶制成的透光基板31上以蒸镀或溅镀等方式形成一可由铟锡氧化物(ITO)等具透光导电性材质所构成的阳极33。接续,ITO 33的上表面再依序形成一可由CuPc所构成的空穴注入层(HIL)53、由NPB所构成的空穴传输层(HTL)35、由LiF所构成的电子阻隔层47、由DPVBi所构成的第一主体材料层41、由CBP所构成的第二主体材料层43、由BCP所构成的空穴阻隔层45、由Alq3所构成的电子传输层(ETL)37、由LiF所构成的电子注入层(EIL)57、及一可由具导电性材质所构成的阴极39。
其中,第一主体材料层41的DPVBi中混杂设有至少一可投射出蓝光的DSA物质,第二主体材料层43的CBP中混杂设有至少一可投射出绿光的Ir(Ppy)3物质及可投射出红光的DCM2物质,藉由上述各主体材料层(Hosts)的能阶位置安排,致使因为空穴阻隔层45及电子阻隔层47的阻隔作用而被受限于DPVBi 41及CBP 43范围内的电子空穴对将可普遍分布于各个主体材料层41、43中。当一外加偏压作用时,可投射出红、蓝、绿三原色光源,形成一个完整的三波长投射光源体系,而可达成全波段的白色光源或全彩化产品,如图5所示。
另外,由于在此实施例中,Guest 2是采用磷光物质的Ir(Ppy)3,并可因此而投射出三原色系的绿色,不仅除了可善用数量比例庞大的Triplet激态分子外,亦可大幅提升整体的发光效率。
又,鉴于材料的选择,Guest 1亦可选用Triplet中可发红色光源的第一磷光物质,如PtOEP,而Guest 2选用Singlet中可投射蓝光的第二荧光物质,如DSA,Guest 3选用Singlet中可投射绿光的第三荧光物质,如C6。或者,Guest 1亦可选用Triplet中可发绿色光源的第一磷光物质,如Ir(Ppy)3,而Guest 2选用Singlet中可投射蓝光的第二荧光物质,如DSA,Guest 3选用Triplet中可投射红光的第三磷光物质,如PtOEP。或者,Guest 1亦可选用Singlet中可投射蓝光的第一荧光物质,如DSA,而Guest 2选用Triplet中可投射绿色光源的第二磷光物质,如Ir(Ppy)3,Guest 3则选用Triplet中可投射红光的第三磷光物质,如PtOEP,同样可达到在一外加偏压作用下以分别投射出红光、蓝光、绿光等三原色三波长的目的。
当然,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各层部分所选用的材料可有多种变化,下列所述专利所公开的材料物质亦可适用参考:例如,ETL层或HTL层材料可参考美国专利案第5,294,870号,HTL层材料可参考美国专利案第5,061,569号、第5,256,945号,ETL层材料可参考美国专利案第4,539,507号、第5,886,464号,HIL层材料可参考美国专利案第3,935,031号、第4,356,429号,阳极可参考美国专利案第5,773,929号、EIL层材料可参考美国专利案第4,539,507号。
综上所述,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发光装置,尤指一种具有三波长发光特性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及其制作方法,除了可得以直接获得一具有三波长特性的连续全波段全彩光源外,还可有效利用磷光物质而可大幅提升发光效率。故本发明实为一具有新颖性、进步性及可供产业上利用者。
惟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举凡依本发明技术方案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所为的均等变化及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围内。
Claims (32)
1、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是其主要构造至少包括有:
一具有第一型导电性的第一导电层;
一设于该第一导电层上侧的第一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一客发光体物质,可于一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一色光源;
一设于该第一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二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二客发光体物质及第三客发光体物质,可于该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二色光源及第三色光源;及
一具有第二型导电性的第二导电层,设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的上侧。
2、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是其主要构造至少是包括有:
一具有第一型导电性的第一导电层;
一设于该第一导电层上侧的第二载子阻隔层;
一设于该第二载子阻隔层上侧的第一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一客发光体物质,可于一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一色光源;
一设于该第一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二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二客发光体物质及第三客发光体物质,可于该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二色光源及第三色光源;及
一具有第二型导电性的第二导电层,设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的上侧。
3、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是其主要构造至少是包括有:
一具有第一型导电性的第一导电层;
一设于该第一导电层上侧的第一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一客发光体物质,可于一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一色光源;
一设于该第一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二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二客发光体物质及第三客发光体物质,可于该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二色光源及第三色光源;及
一设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一载子阻隔层;及
一具有第二型导电性的第二导电层,设于该第一载子阻隔层的上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是该第一主体材料层是为一DPVBi,而第二主体材料层是为一CBP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是该第一主体材料层是为一DPVBi层,而第一客发光体物质则为一DSA。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是该第二主体材料层是为一CBP层,而第二客发光体物质为一Ir(Ppy)3,第三客发光体物质则为DCM2。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是该第一客发光体物质是可选择荧光物质、磷光物质及其组合式的其中之一。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是该第二客发光体物质是可选择荧光物质、磷光物质及其组合式的其中之一。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是该第三客发光体物质是可选择荧光物质、磷光物质及其组合式的其中之一。
10、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是其主要构造至少是包括有:
一具有第一型导电性的第一导电层;
一设于该第一导电层上侧的第二载子阻隔层;
一设于该第二载子阻隔层上侧的第一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一客发光体物质,可于一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一色光源;
一设于该第一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二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二客发光体物质及第三客发光体物质,可于该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二色光源及第三色光源;
一设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一载子阻隔层;及
一具有第二型导电性的第二导电层,设于该第一载子阻隔层的上侧。
11、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是其主要构造至少是包括有:
一具有第一型导电性的第一导电层;
一设于该第一导电层上侧的第二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二客发光体物质及第三客发光体物质,可于该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二色光源及第三色光源;
一设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一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一客发光体物质,可于一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一色光源;及
一具有第二型导电性的第二导电层,设于该第一主体材料层的上侧。
12、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是其主要构造至少是包括有:
一具有第一型导电性的第一导电层;
一设于该第一导电层上侧的第一载子传输层;
一设于该第一载子传输层上侧的第二载子阻隔层;
一设于该第二载子阻隔层上侧的第二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二客发光体物质及第三客发光体物质,可于一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二色光源及第三色光源;
一设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一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一客发光体物质,可于一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一色光源;
一设于该第一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一载子阻隔层;及
一具有第二型导电性的第二导电层,设于该第一载子阻隔层的上侧。
13、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是其主要构造至少是包括有:
一阳极;
一设于该阳极上侧的空穴传输层;
一设于该空穴传输层上侧的电子阻隔层;
一设于该电子阻隔层上侧的第一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一客发光体物质,可于一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一色光源;
一设于该第一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二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第二客发光体物质及第三客发光体物质,可于该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第二色光源及第三色光源;
一设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空穴阻隔层;
一设于该空穴阻隔层上侧的电子传输层;及
一设于该电子传输层上侧的阴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是该阳极的下侧还设有一透光基板。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是该第一色光源是为蓝光,第二色光源是为绿光,而第三色光源则为红光。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是该第一客发光体物质、第二客发光体物质及第三客发光体物质是可分别选择为一荧光物质、磷光物质及其组合式的其中之一者。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是该空穴阻隔层是一BCP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是该电子阻隔层是一LiF层。
19、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是其主要构造至少是包括有:
一透光基板;
一设于该透光基板上侧的阳极;
一设于该阳极上侧的空穴注入层;
一设于该空穴注入层上侧的空穴传输层;
一设于该空穴传输层上侧的DPVBi层,内混杂设有一DSA物质,可于一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蓝色光源;
一设于该DPVBi层上侧的CBP层,内混杂设有一Ir(Ppy)3物质及一DCM2物质,可于该外加偏压作用下投射出一绿色光源及红色光源;
一设于该CBP层上侧的电子传输层;
一设于该电子传输层上侧的电子注入层;及
一设于该电子注入层上侧的阴极。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是该空穴注入层是为一CuPc层。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是该空穴注入层是为一Alq层。
22、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其主要步骤是包括有:
形成一第一主体材料层于一导电层的上侧,而该第一主体材料层内可混杂设有一第一客发光体物质;
形成一第二主体材料层于该第一主体材料层的上侧,而该第二主体材料层内可混杂设有一第二客发光体物质及第三客发光体物质;及
形成一第二导电层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的上侧,而当该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之间受到一外加偏压作用时,致使该第一主客发光体物质将投射出一第一色光源,该第二客发光体物质将投射第二色光源,且该第三客发光体物质将投射第三色光源。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还包括有下列步骤:
形成一电子阻隔层于该第一导电层的上侧,再于该电子阻隔层的上侧依序形成该第一主体材料层及第二主体材料层。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还包括有下列步骤:
形成一空穴阻隔层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的上侧,再于该空穴阻隔层的上侧形成该第二导电层。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还包括有下列步骤:
形成一空穴传输层于该第一导电层的上侧,再于该空穴传输层的上侧依序形成该第一主体材料层、第二主体材料层及第二导电层。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还包括有下列步骤:
形成一电子传输层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的上侧,再于该电子传输层的上侧形成该第二导电层。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该第一客发光体物质、第二客发光体物质、第三客发光体物质是可分别选择为一荧光物质、磷光物质及其组合式的其中之一者。
28、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该第一主体材料层是为一DPVBi层,第一客发光体物质是为一DSA,而该第二主体材料层是为一CBP层,而第二客发光体物质为一Ir(PPy)3,第三客发光体物质是为一DCM2。
29、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其主要步骤包括有:
形成一第二主体材料层于一阳极的上侧,而该第二主体材料层内可混杂设有一第二客发光体物质及第三客发光体物质;
形成一第一主体材料层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的上侧,而该第一主体材料层内可混杂设有一第一客发光体物质;及
形成一阴极于该第一主体材料层的上侧,而当该阳极与阴极之间受到一外加偏压作用时,致使该第一主客发光体物质将投射出一第一色光源,该第二客发光体物质将投射第二色光源,且该第三客发光体物质将投射第三色光源。
30、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是其主要构造至少包括有:
一具有第一型导电性的第一导电层;
一设于该第一导电层上侧的第一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可投射红光的第一磷光物质;
一设于该第一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二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可投射蓝光的第二荧光物质及可投射绿光的第三荧光物质;及
一具有第二型导电性的第二导电层,设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的上侧。
31、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是其主要构造至少包括有:
一具有第一型导电性的第一导电层;
一设于该第一导电层上侧的第一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可投射绿光的第一磷光物质;
一设于该第一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二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可投射蓝光的第二荧光物质及可投射红光的第三磷光物质;及
一具有第二型导电性的第二导电层,设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的上侧。
32、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是其主要构造至少包括有:
一具有第一型导电性的第一导电层;
一设于该第一导电层上侧的第一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可投射蓝光的第一荧光物质;
一设于该第一主体材料层上侧的第二主体材料层,内混杂设有一可投射绿光的第二磷光物质及可投射红光的第三磷光物质;及
一具有第二型导电性的第二导电层,设于该第二主体材料层的上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3104424 CN1438829A (zh) | 2003-02-13 | 2003-02-13 | 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3104424 CN1438829A (zh) | 2003-02-13 | 2003-02-13 | 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38829A true CN1438829A (zh) | 2003-08-27 |
Family
ID=27673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03104424 Pending CN1438829A (zh) | 2003-02-13 | 2003-02-13 | 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438829A (zh) |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21278C (zh) * | 2005-06-02 | 2008-09-24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层及应用其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 |
US7474049B2 (en) | 2005-03-23 | 2009-01-06 | Au Optronics Corp.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
CN101877388A (zh) * | 2010-06-12 | 2010-11-03 | 陕西科技大学 | 一种白光oled的制备方法 |
CN1665359B (zh) * | 2004-01-13 | 2011-03-16 |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 |
CN1826701B (zh) * | 2003-07-21 | 2011-09-28 | 默克专利有限公司 |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
CN102683598A (zh) * | 2011-03-09 | 2012-09-19 |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白光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02931357A (zh) * | 2011-08-08 | 2013-02-13 |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双发射层半球壳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3050637A (zh) * | 2011-10-17 | 2013-04-17 |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半空心球形结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1667628B (zh) * | 2008-09-01 | 2014-01-29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发光元件、发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04269496A (zh) * | 2014-10-29 | 2015-01-07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一种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WO2016065681A1 (zh) * | 2014-10-30 | 2016-05-06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一种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US10700294B2 (en) | 2014-10-30 | 2020-06-30 |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lu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
-
2003
- 2003-02-13 CN CN 03104424 patent/CN1438829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26701B (zh) * | 2003-07-21 | 2011-09-28 | 默克专利有限公司 |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
CN1665359B (zh) * | 2004-01-13 | 2011-03-16 |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 |
US7474049B2 (en) | 2005-03-23 | 2009-01-06 | Au Optronics Corp.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
CN100421278C (zh) * | 2005-06-02 | 2008-09-24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层及应用其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 |
CN101667628B (zh) * | 2008-09-01 | 2014-01-29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发光元件、发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
US8710495B2 (en) | 2008-09-01 | 2014-04-29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CN101877388A (zh) * | 2010-06-12 | 2010-11-03 | 陕西科技大学 | 一种白光oled的制备方法 |
CN102683598B (zh) * | 2011-03-09 | 2015-04-29 |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白光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02683598A (zh) * | 2011-03-09 | 2012-09-19 |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白光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02931357A (zh) * | 2011-08-08 | 2013-02-13 |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双发射层半球壳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2931357B (zh) * | 2011-08-08 | 2016-04-13 |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双发射层半球壳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3050637A (zh) * | 2011-10-17 | 2013-04-17 |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半空心球形结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3050637B (zh) * | 2011-10-17 | 2015-11-25 |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半空心球形结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269496A (zh) * | 2014-10-29 | 2015-01-07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一种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269496B (zh) * | 2014-10-29 | 2017-04-19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一种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WO2016065681A1 (zh) * | 2014-10-30 | 2016-05-06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一种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US10177324B2 (en) | 2014-10-30 | 2019-01-08 |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Whit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
US10700294B2 (en) | 2014-10-30 | 2020-06-30 |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lu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592747B1 (ko) | 유기 전계 발광 디바이스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KR100915389B1 (ko) | 인광성 도핑 혼합층 구조를 갖는 고 안정 및 효율유기발광장치 | |
JP4493915B2 (ja) | 高効率多色電界リン光oled | |
EP1595295B1 (en)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 |
JP4895742B2 (ja) | 白色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 |
CN1271464C (zh) | 可发射白色光源的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
KR101453874B1 (ko) | 백색 유기발광소자 | |
JP2001237079A (ja)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 |
KR20150063785A (ko) |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CN104253146A (zh) | 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 |
KR20100073417A (ko) |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 |
CN1438829A (zh) | 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1079471A (zh)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
TW201136446A (en) |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with high color rendering | |
JP2004227814A (ja) | 有機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KR101259532B1 (ko) | 2종의 유기층을 이용하는 백색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
CN100473247C (zh) | 电激发光元件 | |
JP2004152700A (ja) | 有機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KR20070101516A (ko) | 백색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2676417Y (zh) | 发光装置 | |
TWI229569B (en) |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 |
CN100508243C (zh) | 发红光的oled器件 | |
US20060099445A1 (en)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