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90239A - 生产聚碳酸酯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生产聚碳酸酯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90239A
CN1390239A CN00815633A CN00815633A CN1390239A CN 1390239 A CN1390239 A CN 1390239A CN 00815633 A CN00815633 A CN 00815633A CN 00815633 A CN00815633 A CN 00815633A CN 1390239 A CN1390239 A CN 13902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enol
dihydroxyphenyl propane
mixture
polycarbonate
bp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08156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250C (zh
Inventor
M·普林
M·赫克斯
R·兰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rcoustics Techconsult GmbH
Original Assignee
Bayer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yer AG filed Critical Bayer AG
Publication of CN13902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902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25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25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20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 C08G64/30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using 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20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 C08G64/30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using carbonates
    • C08G64/307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using carbonates and phenols

Abstract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通过碳酸酯与二羟基化合物酯交换反应生产聚碳酸酯的方法。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用二羟基化合物总摩尔量的约10-100mol%是双酚A,而所用双酚A的使用形式为其与相当于其质量0.1-200wt%的苯酚的混合物。

Description

生产聚碳酸酯的方法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通过碳酸酯与二羟基化合物酯交换反应生产聚碳酸酯的方法,所述二羟基化合物包含至少10mol%的2,2-二(4-羟基-苯基)丙烷(又称“双酚A”,缩写BPA),而所用双酚A的使用形式为其与苯酚的混合物。
通过碳酸酯与二羟基化合物酯交换反应生产聚碳酸酯是已知方法。有关该方法可参考H.Schnell的 聚碳酸酯的化学与物理,聚合物综述,第9卷,Wiley andSons,1964,ps.44-51,还有, 聚合物科学百科,第10卷,1969。
酯交换法生产聚碳酸酯尤其适合生产双酚A(BPA)均聚碳酸酯,其中,双酚A与碳酸酯进行酯交换反应,最好是与碳酸二苯酯反应。酯交换法生产聚碳酸酯还适用于生产基于双酚A与其他二羟基化合物的共聚碳酸酯,其中,双酚A及其他二羟基化合物与碳酸酯进行酯交换反应,最好是与碳酸二苯酯反应。
在聚碳酸酯的酯交换法生产中,共反应物(二羟基化合物和碳酸酯,或许还有例如支化剂等助剂和添加剂)大多数情况下共同参与多步骤反应,最好是以熔体形式反应,而且最好加有一种或多种酯交换催化剂,并不断分离出碳酸酯产生的羟基化合物。如果所用碳酸酯是碳酸二苯酯,需分离的羟基化合物就是苯酚。
通过改变反应混合物温度和压力使反应平衡始终向一个方向移动。这样,经连续缩合可得到浅色、无溶剂的聚碳酸酯。
有关酯交换法生产聚碳酸酯的催化剂、过程和设备已多有论述。
酯交换法生产聚碳酸酯的优点在于不象界面法那样需要溶剂和光气。因此,酯交换法生产聚碳酸酯提供了一种即经济又无污染的碳酸酯生产方法,并且还具有不含氯的优点。
酯交换法生产聚碳酸酯一般要求所用起始物和助剂为高纯度。起始物和助剂引入反应的形式会影响聚碳酸酯生产的过程和产量。
例如,据DE-A 2439552报道,使用从未经历过固态形式的双酚A和碳酸二苯酯熔体作为纯物质可提高聚碳酸酯的产品质量。
曾对以不同形式引入催化剂的影响进行过研究。EP-A0719814描述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首先是将碱催化剂溶于双酚与苯酚的加合混合物中,然后去除苯酚,得到催化剂的双酚溶液,再以此溶液与合适的碳酸酯反应。
酯交换法生产聚碳酸酯所需的高纯度双酚A可通过酸催化剂下苯酚与丙酮反应制得,例如DE-A3727641或US-A2858342所述。可以加入助催化剂。
在生产双酚A的常规方法中,丙酮与苯酚的反应混合物先通过一反应区,由此首先得到的是双酚A在反应混合物中所成的溶液。此时,反应混合物中主要是苯酚和双酚A,除此之外,还包括一般在生产双酚A时产生的副产物,例如邻/对双酚A,甲基化的羟基苯基茚满醇,甲基化的羟基苯基苯并二氢吡喃醇,对异丙烯基苯酚及其二聚物、三聚物和寡聚物,以及含3个以上芳香环的高度缩合物。
为了纯化双酚A,所得双酚A应是与苯酚大致等摩尔加合物的形式;这通常是通过从反应混合物中结晶出双酚A实现的。然后再进一步纯化双酚A。这进一步纯化可通过,例如,从水或合适的有机溶剂或两者混合溶剂中重结晶,例如US-A4354046和EP-A0626408所述。通过熔体结晶,解吸或多步蒸馏来纯化和分离苯酚还可参考例如EP-A0785181和EP-A0676626。
分离双酚A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和从双酚A与苯酚初级分离加合物中分离苯酚是通过采用前文所述的纯化过程,或综合运用多个前述纯化过程。这样,可以较高的技术费用纯化得到几乎完全不含副产物和苯酚的双酚A,其纯度可达99.9%以上。
这样制得的双酚A可以粉末、薄片或颗粒形式保存和加工,或以钠盐形式溶于氢氧化钠溶液而用于界面法生产聚碳酸酯。这样制得的高纯双酚A还可用作酯交换法生产聚碳酸酯的原料。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碳酸酯与二羟基化合物酯交换反应生产聚碳酸酯的方法,所述二羟基化合物包含至少10mol%双酚A,该方法不需要现有技术中昂贵的双酚A纯化步骤。
本发明目的是如此实现的:通过碳酸酯与二羟基化合物酯交换反应生产聚碳酸酯中的二羟基化合物包含至少10mol%双酚A,该双酚A不是现有技术中例如粉末、薄片或颗粒或熔体形式的纯物质,而是与苯酚形成混合物使用。
本发明的这一方法是出人意料的,因为它不需要纯化双酚A,直接用生产双酚A时获得的苯酚与双酚A混合物生产碳酸酯使得双酚A的获得大为简便和经济。现有技术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双酚A必须经过昂贵的纯化步骤制备成纯形式才能用于酯交换法生产聚碳酸酯。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碳酸酯与二羟基化合物酯交换反应生产聚碳酸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二羟基化合物总摩尔量的10-100mol%是双酚A,而该双酚A的使用形式是其与相当于其重量0.1-200wt%的苯酚的混合物。
较好的是,所用混合物含相当于双酚A重量5-85wt%,尤其是10-70wt%的苯酚。
本发明方法具有许多优点。它可以得到质量至少与现有技术相当的聚碳酸酯。尤其是,以本发明方法制得的聚碳酸酯具有良好的外观特性,例如高透明度,良好的机械特性,例如高强度和高韧性。
由于省略了此前认为必需的生产双酚A过程中的纯化步骤,本发明方法在技术上大大简化,因而更经济,污染也更少。
在双酚A的现有生产方法中,通常在生产过程的某一时刻可获得双酚A与苯酚的混合物。根据现有方法,需通过昂贵的加工步骤去除该混合物中的苯酚以获取高纯度的双酚A。这其中,除所需技术费用之外,双酚A需经历热作用,尤其是当采用解吸或蒸馏技术来去除苯酚时。这可能导致形成不需要的有色伴生物质。本发明方法则没有这一缺点,表1数据可清楚地表明这一点。该表显示了双酚A-苯酚混合物的沸点和熔点。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混合物的沸点和熔点在低苯酚含量时,升高迅速。这意味着,为了去除最后微量的苯酚,必须采用过高的温度,例如通过蒸馏或解吸。
                               表1
                  双酚A-苯酚混合物的沸点和熔点
双酚A wt% 苯酚wt% 苯酚含量(%1) 150mbar下的沸点℃ 50mbar下的沸点℃  熔点℃
 99.95  0.05  0.05 >320 >300  156.8
 99.90  0.10  0.10  315  280  156.7
 95.00  5.00  5.26  205  170  152
 90.0  10.0  11.11  175  142  147
 70.0  30.0  42.86  142  114  117
 60.0  40.0  66.67  136  110  98
1)算得值(苯酚wt%除以双酚Awt%)乘以100%。
由于本发明采用双酚A与苯酚的混合物,为了去除苯酚对双酚A的热作用和在设备中的停留时间都减少了。在此,需要记住的是,随着苯酚与双酚A混合物中苯酚含量的降低,混合物上苯酚的蒸气压也随之显著降低,这样,从双酚A与低含量苯酚混合物中去除苯酚就需要高温和长停留时间。高温和长停留时间会造成例如不需要的有色副产物。本发明方法则没有这一缺点。
在碳酸酯与二羟基化合物酯交换法生产聚碳酸酯过程中通常需要去除碳酸酯产生的羟基化合物,因此,酯交换法生产聚碳酸酯的相应单元通常包括分离这些羟基化合物所需的技术单元。本发明采用苯酚与双酚A的混合物进行聚碳酸酯的酯交换法生产相应减少了生产双酚A时纯化双酚A的操作和成本,而且不加酯交换法的技术成本。
本发明聚碳酸酯生产方法的又一优点是,因为采用双酚A与苯酚的混合物作为原料,与采用纯化双酚A进行酯交换生产聚碳酸酯的方法相比可获得更高的聚碳酸酯质量。如果考虑到在生产现场通常连续计量熔体形式的原料,就可以理解这一点。由于混合物的熔点随苯酚含量升高而降至纯双酚A熔点以下(见表1),因此可以较低的温度保存液态的熔体。例如,当苯酚含量为双酚A的11%时,熔点由纯双酚A的156.8℃降至147℃,含量为67%时,则降至98℃。这降低了在例如管道和缓冲罐中对双酚A与苯酚混合物的热作用。这将提高产物质量,表现为,例如,本发明生产的聚碳酸酯与采用纯双酚A所制得聚碳酸酯相比具有更好的颜色指数,例如褐变指数(Y.I.)。
各种碳酸酯都可用于本发明,优选的是碳酸二苯酯。
根据本发明,所用二羟基化合物中双酚A的摩尔含量为10-100mol%,以20-100mol%为佳,40-100mol%更好,100mol%最好。
根据本发明,苯酚与双酚A混合物中的苯酚含量,按照双酚A总重量计,为0.1-200wt%,以5-85wt%为佳,10-70wt%更好。
苯酚与双酚A混合物的形式可以是纯物理混合物,混合晶体或加合物或其他形式。该混合物可以是固体或液体,例如,可以是熔体。优选直接将熔体用于酯交换法生产聚碳酸酯。
通常在双酚A生产中形成的副产物也会存在于本发明的苯酚与双酚A混合物中;这些副产物例如,邻/对双酚A,甲基化的羟基苯基茚满醇,甲基化的羟基苯基苯并二氢吡喃醇,对异丙烯基苯酚及其二聚物、三聚物和寡聚物,以及含3个以上芳香环的高度缩合物。较好的是,除双酚A和苯酚之外的这些及其他物质含量相当于双酚A的0.05-1.0wt%,尤以0.1-0.5wt%为佳。
本发明混合物包含BPA,苯酚和BPA生产过程产生的副产物,最好是产生于由苯酚与丙酮以至少5∶1摩尔比(苯酚∶丙酮),酸催化剂,或许还有助催化剂参与的反应,以及其后进行的适合生产所需混合物的后处理(workup)步骤。
所述酸催化剂可以是例如酸性交联磺化聚苯乙烯,硫酸或盐酸及其水溶液等无机酸,或沸石或金属氧化物之类酸性无机固体物质。
所用助催化剂可以是例如有机或无机硫化合物,例如硫化氢,烷基硫醇或硫醚。
BPA生产可连续进行,也可以分批进行。反应物流可包括新鲜丙酮和苯酚。或者,可在分离BPA后获得的部分反应混合物中补充丙酮和苯酚,然后返回反应区的开始部分。
前述丙酮与苯酚的反应产生BPA、苯酚、水、或许还有丙酮,以及副产物的混合物,较好的是,其中苯酚含量相当于混合物总量的55wt%以上,副产物含量相当于所得BPA的1.0wt%以上。
可对上述混合物进行如下处理以获取包含BPA、苯酚、或许还有前述生产双酚A时产生的副产物的本发明混合物:进行产物混合物重结晶,然后过滤,蒸馏分离丙酮和/或水,从合适的有机溶剂或混合有机溶剂或与水形成的乳液中重结晶,熔体结晶,通过蒸馏部分分离苯酚,通过蒸馏部分或完全分离副产物,通过解吸部分去除苯酚,通过用水或合适的有机溶剂处理部分去除BPA-苯酚混合物中的苯酚。根据本发明,在丙酮与苯酚反应期间引入苯酚之外,还可以在后处理时引入苯酚,目的是洗涤前述后处理的中间体和终产物,或通过将BPA与苯酚混合形成BPA与苯酚的加合物晶体。
所述的加工步骤可以单独进行,重复进行或按照任意顺序组合。同样,所述后处理的产物可以任意比例混合,直至获得BPA、苯酚或许还有前述生产双酚A时产生的副产物组成的混合物,其中苯酚的含量为相当于BPA重量的0.1-200wt%,以5-85wt%为佳,10-70wt%更好,副产物的含量则为所得BPA量的0.05-1.0wt%,以0.1-0.5wt%为佳。
由此制得的BPA,苯酚或许还有副产物的混合物,或许还有其他二羟基化合物,宜通过与合适碳酸酯的酯交换反应,同时分离碳酸酯中的羟基组分,以已知方式转化为高分子的浅色聚碳酸酯。这一酯交换最好以熔体形式进行,在该反应中,聚碳酸酯或共聚碳酸酯最好由芳族二羟基化合物或多种芳族二羟基化合物、碳酸酯和支化剂、链终止剂以及助剂和添加剂制得。本发明的双酚A与苯酚混合物可以固体或熔体的形式引入反应。
可用催化剂加速反应,所述催化剂选自以下一种或多种:碱性含氮化合物,铵盐,碱性含磷化合物,鏻盐,有机酸,碱性、中性或酸性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盐。引入的催化剂可以是纯物质或其溶液。
在一种典型的反应方式中,本发明的双酚A与苯酚混合物与每摩尔BPA0.9-1.5mol的碳酸二苯酯在0-350℃,2bar至0.01mbar压力下反应。用四苯基鏻酚盐作为酯交换催化剂,每摩尔BPA用10-1mol至10-8mol,以10-3mol至10-7mol为佳,也可用酚钠盐作为酯交换催化剂,每摩尔BPA用10-3mol至10-9mol,以10-5至10-8mol为佳。
酯交换法生产聚碳酸酯的其他细节是已知的。可参考例如Hermann Schnell,聚碳酸酯化学与物理,聚合物综述,第9卷,ps.44-51,DE-A 1031512,US-A3022272,US-A5340905和US-A5399659。
这些文献中所述的方法用纯BPA与合适的碳酸酯来生产高分子聚碳酸酯,这与本发明方法不同,因为,本发明采用BPA与苯酚的混合物需相应地分离更多的苯酚,选用适当尺寸的设备来去除苯酚可确保这一点。当采用低苯酚含量(例如低于10wt%)的混合物时,因为量少,一般不需要改变设备尺寸。
根据本发明,芳族二羟基化合物与碳酸酯反应生成聚碳酸酯可以分批进行,也可以连续进行。优选连续过程。该反应可在例如搅拌罐,薄膜蒸发器,下流式蒸发器,串联搅拌反应罐,挤塑机,捏合机,简单盘式反应器和高粘度盘式反应器中进行。
较好的是,据测定以二氯甲烷或苯酚/邻二氯苯等量混合物配制的溶液的相对溶液粘度,并通过光散射试验校准,本发明制得的聚碳酸酯其重均分子量Mw为18,000-200,000g/mol,以19,000-60,000为佳。
为了限制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Mw,可按照已知方法加入适量分子量调节剂,例如烷基苯酚,这可参考例如EP-A0360578。
为了改善本发明制备的聚碳酸酯的特性,可在其中混入助剂和增强剂。可以考虑加入的有:稳定剂,流动控制剂,脱模剂,阻燃剂,颜料,矿物细粉,纤维状物质,例如亚磷酸烷酯和亚磷酸芳酯,磷酸烷酯和磷酸芳酯,烷基和芳基phosphane,酸,环氧化物,低分子羧酸酯,卤素化合物,盐,白垩,石英粉,玻璃纤维和碳纤维。
还可以在本发明的聚碳酸酯中混以其他聚合物,例如聚烯烃,聚氨酯,聚苯乙烯,形成所谓的聚合物共混物。
较好的是,这些物质以常规单位加入聚碳酸酯终产物中,但也可以根据需要在本发明方法的其他阶段加入。
而且,针对特定的用途,还可以通过嵌段、链段和共聚单体的缩合对聚碳酸酯加以改性,所述嵌段例如带OH端基的硅氧烷嵌段,带OH端基和羧酸端基的芳族或脂肪族聚酯,带OH端基的聚苯硫醚嵌段,带OH端基的聚苯醚嵌段。
本发明制得的聚碳酸酯适合各种常规应用领域,例如电子工程,建筑和汽车制造,例如,用作数据存储介质,用作建筑业中的多壁板材,或用作电子设备的外壳材料。
本发明方法可生成出高分子量、浅色且无溶剂的聚碳酸酯(重均分子量以12,000-50,000g/mol为佳),它的许多特性相当于或优于用纯BPA制得的聚碳酸酯。本发明通过采用含苯酚或许还有生成BPA时的副产物的BPA,削减了纯化BPA的技术费用,并易于获得浅色的产物。
本发明的混有其他二羟基化合物的苯酚和BPA混合物可用来按照本发明方法生产聚碳酸酯。其他二羟基化合物的例子是:
4,4′-二羟基联苯,
2,4-二(4-羟基苯基)-2-甲基丁烷,
1,1-二(4-羟基苯基)环己烷,
α,α-二(4-羟基苯基)-对二异丙基苯,
α,α-二(4-羟基苯基)-间二异丙基苯,
2,2-二(3-甲基-4-羟基苯基)丙烷,
2,2-二(3-氯-4-羟基苯基)丙烷,
二(3,5-二甲基-4-羟基苯基)甲烷,
2,2-二(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烷,
二(3,5-二甲基-4-羟基苯基)砜,
2,4-二(3,5-二甲基-4-羟基苯基)-2-甲基丁烷,
1,1-二(3,5-二甲基-4-羟基苯基)环己烷,
α,α-二(3,5-二甲基-4-羟基苯基)-对-二异丙基苯,
1,1-二(4-羟基苯基)-3,3,5-三甲基环己烷,
1,1-二(4-羟基苯基)-3-甲基环己烷,
1,1-二(4-羟基苯基)-3,3-二甲基环己烷,
1,1-二(4-羟基苯基)-4-甲基环己烷,
2,2-二(3,5-二氯-4-羟基苯基)丙烷,
2,2-二(3,5-二溴-4-羟基苯基)丙烷,
1,1-二(4-羟基苯基)-1-苯基乙烷,
2,2-二(3,5-二甲基-4-羟基苯基)-2-苯基乙烷,
2,2-二(4-羟基苯基)-2,2-二苯基乙烷,
9,9-二(4-羟基苯基)芴,
9,9-二(3,5-二甲基-4-羟基苯基)芴,
以下是特别优选的其他二羟基化合物:
2,2-二(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烷,
1,1-二(4-羟基苯基)环己烷,
1,1-二(4-羟基苯基)-1-苯基乙烷,
1,1-二(4-羟基苯基)-3,3,5-三甲基环己烷,
1,1-二(4-羟基苯基)-3-甲基环己烷,
1,1-二(4-羟基苯基)-4-甲基环己烷,
9,9-二(3,5-二甲基-4-羟基苯基)芴。
实施例
以下实施例展现了本发明方法的诸多优点。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BPA/苯酚样品1-5是通过各种昂贵的后处理步骤制得的。在这方面,实施例1,2,3采用了无需完全去除苯酚的简化处理。按照标准方法(实施例1-4,比较实施例1,2)通过熔体酯交换反应将由此制得的样品转化为高分子聚碳酸酯。表3中的结果显示,以昂贵的方法去除苯酚并未提高PC产物的质量。
实施例5,6与比较实施例3的比较显示了本发明方法在保存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以刚好在熔点以上的温度保存含苯酚和无苯酚的BPA样品,以此模拟酯交换法生产PC过程中原料在管道或缓冲罐中的停留。通过采用含苯酚的混合物,与碳酸二苯酯的熔体酯交换反应得到的聚碳酸酯,就相关质量指标(粘度,褐变指数)而言,优于用无苯酚BPA所得产物。
实施例采用了以下BPA样品:
BPA样品1(用于实施例1和2):组成见表2,用BPA的工业生产方法制得:由苯酚和丙酮在酸性离子交换剂上反应,然后进行BPA-苯酚加合物结晶。
BPA样品2(用于实施例3):通过BPA样品1在170℃,180mbar下部分蒸馏去除苯酚制得。
BPA样品3(用于实施例4):通过BPA样品1从苯酚中重结晶制得。
BPA样品4(用于比较实施例1):用氮气在190℃解吸去除BPA样品1中的苯酚,然后进行两步蒸馏制得。
BPA样品5(用于比较实施例2):对BPA样品1的甲苯溶液进行两步重结晶,然后120℃,5mbar干燥。
BPA样品6(用于实施例5):BPA样品1的熔体样品(fp99℃)在105℃,以熔体状态保存4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
BPA样品7(用于实施例6):BPA样品2的熔体样品(fp136℃)在140℃,以熔体状态保存4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
BPA样品8(用于比较实施例3):BPA样品4的熔体样品(fp156℃)在160℃,以熔体状态保存4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
                               表2:样品1-5的组成
    样品1     样品2     样品3     样品4     样品5
BPA(wt%)     59.28     83.36     58.45     99.93     99.96
苯酚(wt%)     40.34     16.26     41.49     <0.01     <0.01
副产物(wt%)     0.38     0.38     0.06     0.07     0.04
以上表2中,所示wt%含量的副产物是BPA生产过程中通常会产生的副产物,例如邻/对BPA,二甲基呫吨,茚满醇,苯并二氢吡喃(chromanes),4-异丙烯基苯酚及其寡聚物,以及未知组分。实施例1-6和比较实施例1-3的过程
称取113.54g(0.530mol)碳酸二苯酯与相应量的待测样品1-8,加入一500ml装有搅拌器,内置温度计和维格罗分馏柱(30cm,银质)和蒸馏桥的三颈烧瓶,因此,混合物含114.5g(0.500mol)双酚A。通过抽真空和3次氮气吹洗去除该仪器中的氧气,将混合物加热至150℃。然后加入以双酚A计4×10-3mol%固体四苯基鏻酚盐,和表3所示量的固体酚钠盐。在100mbar蒸馏去除生成的苯酚。同时,升温至250℃。逐步提高真空度,直至1mbar,温度则升至260℃。然后将温度升至300℃,在0.1mbar搅拌1.5小时。于是得到一种浅色、无溶剂聚碳酸酯,其特性见表3。
                                    表3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比较例1 比较例2 比较例3
BPA样品     1     1     2     3     6     7     4     5     8
酚钠盐(ppm)     0.3     -     0.3     0.3     0.3     0.3     0.3     0.3     0.3
ηrel1)     1.25     1.23     1.22     1.25     1.26     1.25     1.22     1.23     1.22
OH含量(%)2)     0.013     0.021     0.023     0.020     0.018     0.020     0.024     0.019     0.021
Y.I.3)     2.6     2.4     2.5     2.3     2.6     2.6     2.8     2.5     4.2
1)ηrel=相对溶液粘度(聚碳酸酯溶于二氯甲烷,浓度c=5g/L,25℃测得)
2)聚碳酸酯中的酚羟基含量:用校准基线校正的IR谱测定,吸光值为3,490cm-1
3)褐变指数:作为聚碳酸酯亮度指标,按照ASTM E313,用相应的聚碳酸酯的有色样品片上,用Hunter实验室比色计测得。

Claims (7)

1.一种通过碳酸酯与二羟基化合物酯交换反应生产聚碳酸酯的方法,特征在于,所用二羟基化合物总摩尔量的10-100mol%是双酚A,该双酚A的使用形式是其与相当于其重量0.1-200wt%的苯酚的混合物。
2.一种通过碳酸二苯酯与双酚A酯交换反应生产聚碳酸酯的方法,特征在于,所述双酚A的使用形式是其与相当于其重量0.1-200wt%的苯酚的混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苯酚在其与双酚A混合物中的含量为相当于双酚A重量的5-85wt%。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苯酚在其与双酚A混合物中的含量为相当于双酚A重量的10-70wt%。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双酚A与苯酚的混合物还含有双酚A生产过程产生的副产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副产物在双酚A与苯酚混合物中的含量为相当于双酚A的0.05-1.0wt%。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副产物在双酚A与苯酚混合物中的含量为相当于双酚A的0.1-0.5wt%。
CNB008156336A 1999-11-15 2000-11-03 生产聚碳酸酯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5025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9954787A DE19954787A1 (de) 1999-11-15 1999-11-15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Polycarbonat
DE19954787.4 1999-11-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90239A true CN1390239A (zh) 2003-01-08
CN1150250C CN1150250C (zh) 2004-05-19

Family

ID=7929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815633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50250C (zh) 1999-11-15 2000-11-03 生产聚碳酸酯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1) US6706848B1 (zh)
EP (1) EP1240232B1 (zh)
JP (1) JP2003514936A (zh)
KR (1) KR100707332B1 (zh)
CN (1) CN1150250C (zh)
AU (1) AU1027801A (zh)
BR (1) BR0015557A (zh)
DE (2) DE19954787A1 (zh)
ES (1) ES2237462T3 (zh)
HK (1) HK1050700A1 (zh)
TW (1) TWI228517B (zh)
WO (1) WO20010365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06172B2 (ja) * 2003-11-12 2011-06-22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装置及び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DE102005025788A1 (de) 2005-06-04 2006-12-07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hochreinem Bisphenol A
DE102008011903A1 (de) 2008-02-29 2009-09-03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Polycarbonate mit cyclischen Oligomeren und verbessertem Fließverhalten
DE102008019503A1 (de) 2008-04-18 2009-10-22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Polycarbonate mit Umlagerungsstrukturen, cyclischen und linearen Oligomeren sowie verbessertem Fließverhalten
TWI693244B (zh) * 2015-01-20 2020-05-11 德商科思創德意志股份有限公司 藉由轉酯化方法製備高耐熱之[共]聚碳酸酯
EP3838979A1 (de) 2019-12-17 2021-06-23 Covestro Deutschland AG Schmelzepolycarbonat mit verbesserten optischen eigenschaft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80909A (en) 1977-02-10 1980-12-10 Micropore Internatioonal Ltd Thermal insulation material
DE2928464A1 (de) * 1979-07-13 1981-01-29 Bayer Ag Verwendung von speziellen rohbisphenolen zur herstellung von polycarbonaten
DE3017419A1 (de) * 1980-05-07 1981-11-12 Bayer Ag, 5090 Leverkusen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aromatischer polycarbonate
US4354046A (en) 1981-05-26 1982-10-12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Process for obtaining high purity bisphenol A
DE3727641A1 (de) 1987-08-19 1989-03-02 Bayer Ag Mit thiazolinen modifizierte ionenaustauscher
DE68928766T2 (de) * 1988-09-22 1999-03-25 Ge Plastics Japan Lt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Polycarbonaten
JP2888307B2 (ja) * 1990-05-16 1999-05-10 日本ジーイープラスチックス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JP3187957B2 (ja) * 1992-07-16 2001-07-16 日本ジーイープラスチックス株式会社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法
US5300623A (en) 1993-05-24 1994-04-0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for making polycarbonate substantially free of diaryl carbonate
EP0676626A1 (de) 1994-04-11 1995-10-11 GRETAG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zur Messung kleiner Ströme und Stromdifferenzen
JP3327307B2 (ja) 1994-12-28 2002-09-24 日本ジーイープラスチックス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US5723689A (en) 1996-01-16 1998-03-03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rocess for recovering bisphenol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240232B1 (de) 2005-02-09
WO2001036511A1 (de) 2001-05-25
TWI228517B (en) 2005-03-01
BR0015557A (pt) 2002-07-09
ES2237462T3 (es) 2005-08-01
KR20020053856A (ko) 2002-07-05
JP2003514936A (ja) 2003-04-22
DE50009512D1 (de) 2005-03-17
KR100707332B1 (ko) 2007-04-13
CN1150250C (zh) 2004-05-19
HK1050700A1 (en) 2003-07-04
AU1027801A (en) 2001-05-30
DE19954787A1 (de) 2001-05-17
EP1240232A1 (de) 2002-09-18
US6706848B1 (en) 2004-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491000B2 (ja) 高分子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777632A (zh) 支化聚膦酸酯
CN1451022A (zh) 制备硅氧烷共聚碳酸酯类化合物的方法
US8648163B2 (en) High molecular weight, random, bisphenol based copoly(phosphonate carbonate)s
EP2921514B1 (en) Production method for aromatic polycarbonate resin having increased molecular weight
CN106977710A (zh)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
CN1150250C (zh) 生产聚碳酸酯的方法
KR102189971B1 (ko) 폴리오르가노실록산의 제조 방법
CN1098292C (zh) 生产热塑性聚碳酸酯的两步法
CN1221589C (zh) 支化芳香族聚碳酸酯及其制造方法
CN1136571A (zh) 制造热塑性聚碳酸酯的两段法
JP2628905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00351844A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JPH02245022A (ja) ヒドロキシで末端が停止したポリカーボネート
CN106715527A (zh) 共聚碳酸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223279A (zh) 芳族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
JPH06220184A (ja) 熱可塑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240653C (zh) 在粗二元酚中残留酸物质的中和方法
JP2000136239A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00219735A (ja)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
JP3302431B2 (ja)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247657C (zh) 聚酯碳酸酯的制备和用途
CN1714063A (zh) 1,1-二(4′-羟基-3′-甲基苯基)环已烷的纯化方法以及由其生产聚碳酸酯的方法
RU2575339C2 (ru)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е сополимеры фосфоната и карбоната на основе бисфенола высокой молекулярной массы
JP2000136240A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5070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CARCOUSTICS TECHCONSULT GMBH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BAYER AKTIENGESELLSCHAFT

Effective date: 2012073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730

Address after: Germany Leverkusen

Patentee after: Carcoustics Techconsult GmbH

Address before: Germany Leverkusen

Patentee before: Bayer Aktiengesellschaf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30108

Assignee: Bayer Material Science (China) Co., Ltd.

Assignor: Carcoustics Techconsult GmbH

Contract record no.: 2012990000854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Method for making polycarbonates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519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21128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519

Termination date: 2016110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