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67514A - 开关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开关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67514A
CN1367514A CN01136752A CN01136752A CN1367514A CN 1367514 A CN1367514 A CN 1367514A CN 01136752 A CN01136752 A CN 01136752A CN 01136752 A CN01136752 A CN 01136752A CN 1367514 A CN1367514 A CN 13675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terminal
core wire
contact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11367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16392C (zh
Inventor
今井克哉
金本直树
川本哲靖
忽那正浩
住野安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3675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675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1639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639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 H01H23/02Details
    • H01H2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3/14Tumb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 H01H23/02Details
    • H01H23/04Case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 H01H23/02Details
    • H01H23/08Bases; Stationary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Landscapes

  • Tumbler Switche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扩大对可适用电线的选择范围,并且可和由股线所构成的芯线连接。该开关由将第1及第2端子部、接点部、开关机构部等收藏在壳体内,在壳体的外部设置能自由摇动的操作手柄而构成。端子部具有如下结构,它拥有接线板、闩簧和解除钮,从而扩大了对可适用电线的选择范围,并可连接由股线制成的芯线。

Description

开关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开关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以确保电线连接简便化、均匀化、可靠为目的,供应的是具有不用螺丝就能结线的具有所谓能快速接线结构的端子部的开关。
图57是显示以往开关经部分省略后的分解斜视略图,图58是经部分省略后的侧面横切面图,图59也是一部分侧面横切面略图,开关壳体由前面开口的箱式合成树脂制主体1′和盖在主体面上的合成树脂制外罩2′构成。主体1′的内部以分隔分成几个区,收藏端子部6′的接线收藏室9′设在两侧,接线收藏室9′分别收藏由导电材料构成的接线板11′和12,各接线板11′、12′都有似コ状的コ状部13′和14′,コ状部13′、14′各收藏一对闩簧15′而构成端子部6′,另外,在主体1′底面贯通设置有连通各接线客纳室9′的电线插入孔16′。
闩簧15′的锁片15b′及压片15c′是将具有弹性的导电材料(条状板)的两端折弯而成的中央片15′的两个端部。另外,接线板11′12′的コ状部13′、14′分别是由为中央片13a′、14a′,为从中央片两边略呈直角突出的靠接片13b′、14b′以及为触片(主片)13c′、14c′构成,闩簧15′的中央片15a′与接线板11′的靠接片13b′靠接,锁片15b′在靠近コ状部13′的触片13c′的一面从与中央片15a′的连接部位朝向前端部倾斜,压片15c′被折成略呈S状,设在闩簧15′的锁片15b′及压片15c′与コ状部13′的触片13c′对向。
在端子部6′连接电线时,如图58所示,将剥掉外皮的电线100的芯线101插入电线插入孔16′,通过闩簧15′的弹力在闩簧15′的锁片15b′及压片15c′与接线板12′的触片14c′之间芯线101被挟持,锁片15b′的前端部吞入芯线101后,芯线101即不能从反插入方向脱出,即,只要在电线插入孔16插入电线100的芯线101,电线100的芯线101即被挟持,同时,通向接线板12′的电流随即接通。另外,在各接线收藏室9内收藏有与一对锁片15b′,锁片15b′对向的解除钮17′,在想拆下端子部6′连接的电线100的芯线101时,从壳身底面穿设的操作孔插入螺丝刀等工具,按压解除钮17′时,解除钮17′的突起17a′同时按压锁片15b′,锁片15b′即向离开接线板12′的触片14c′的一面弯曲,这样,锁片15b′离开芯线101后,芯线101即能很容易地拔出。
发明内容
上述以往使用的开关因制成闩簧15′的导电材料的强度等关系,适用电线的范围(能连接的芯线101的直径范围)变得很窄。另外,在插入由股线形成的芯线时,往往在压片15c′没变弯时芯线即散了,造成不能连接由股线构成芯线的电线。本发明是以此为鉴而形成的,其目的是提供能扩大适用电线范围,同时能连接用由股线构成芯线电线的开关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第1项特征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其具有的结构可扩大第1和第2端子部适用电线的范围且能连接由股线形成的芯线,故能扩大适用电线范围的同时,也能连接由股线构成芯线的电线。
本发明第2项特征是,在具有第1项特征的发明中,闩簧由具有弹性的导电板材曲折而形成有:中央片、锁片及压片。其中,中央片,配置成对向于端子板,且锁片,从与中央片的连接部位朝向前端缘,且朝接近端子板的方向倾斜。压片,从与中央片的连接部位朝向端子板延伸,且压片的前端部将芯线弹性夹持于压片和端子板之间,其夹持方式,将芯线朝端子板的方向按压,且压片,在其与中央片的连接部位的更前端侧,使其和中央片的间隔变成最窄的方式弯曲而成。与以往的开关相比,在控制闩簧整体尺寸增大的同时,能够加长从压片与中央片的连接部位到压片前端部的尺寸,因此,让压片弯曲所需要的力下降,从而能扩大适用电线的范围,也能连接多股芯线。
本发明第3项特征是,在具有第2项特征的发明中,将与芯线接触的压片的前端部配置在锁片前端部边缘近旁,在锁片与接线板之间插入芯线时,向离开接线板一面弯曲的锁片的前端部分抵接压片的前端部,让压片弯曲,其结果是使插线更顺利,也能防止芯线插入不良。
本发明第4项特征是,在具有第2项特征的发明中,让与压片的锁片对向的部位向离开锁片的一面弯曲。这样,用解除钮让锁片弯曲时,可以防止锁片和压片的干扰,使解除钮的解除操作变得容易。
本发明第5项特征是,在具有第2项特征的发明中,在没有插入芯线的状态下,锁片的前端部与接线板之间留出间隙而形成闩簧。因为锁片的前端部与接线板之间留有间隙,使股线的插入变得容易。
本发明第6项特征是,在具有第2项特征的发明中,压片的前端部在接触芯线的一面附加有多数刺状物。由于随着芯线的直径不同,芯线和压片间的接触位置会发生变化,而这种结构就可以防止闩簧转动而保持芯线的安定。
本发明第7项特征是,在具有第1项特征的发明中,沿接线板及闩簧的芯线插入方向,相互接触的部位形成略呈现平坦面的结构。因为接线板与闩簧靠接在略平坦部位,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芯线插入时闩簧的转动,而且可以保持芯线的安定。
本发明第8项特征是,在具有第1项特征的发明中,在闩簧上设置有与壳体内所设突起相嵌合的嵌合沟。由于壳体内的突起与闩簧嵌合沟嵌合在一起,可以防止芯线插入时闩簧的转动,而且可以保持芯线安定。
本发明第9项特征是,在具有第1项特征的发明中,在该闩簧上设置有与壳体靠接且支撑闩簧的支撑片。让支撑片靠接在壳体上且支撑闩簧,这样可以防止芯线插入时闩簧的转动,而且可以保持芯线安定。
本发明第10项特征是,在具有第1项特征的发明中,在闩簧上设置有定位在壳体上的锁合部。由于将闩簧定位在壳体上,可以防止芯线插入时闩簧的转动,而且可以保持芯线安定。
本发明第11项特征是,在具有第10项特征的发明中,在闩簧上设置有与壳体靠接且支撑闩簧的支撑片。由于将支撑片靠接在壳体上且支撑闩簧,可以更牢固地防止芯线插入时闩簧的转动,并更加保持芯线安定。
本发明第12项特征是,在具有第1项特征的发明中,在闩簧上设置有与在壳体上所设的槽沟相嵌合的嵌合片,由于闩簧上的嵌合片与壳体上槽沟的嵌合,可以防止芯线插入时闩簧的转动,并可以保持芯线的安定。
本发明第13项特征是,在具有第12项特征的发明中,在闩簧的对称位置上设置多个嵌合片。由于嵌合片设置在对称位置上,组装时就不必要考虑方向性,从而提高组装效率。
本发明第14项特征是,在具有第12、13项特征的发明中,在壳体内,闩簧相邻的嵌合片之间互相连接形成一体。这样减少了配件件数从而提高组装效率。
本发明第15项特征是,在具有第1项特征的发明中,在接线板设置有挟持闩簧的夹持部。由于接线板夹持部对闩簧的挟持,可以防止芯线插入时闩簧的转动,并可以保持芯线的安定。
本发明第16项特征是,在具有第1项特征的发明中,在接线板与芯线的接触面,在导入该芯线部位的两侧设有一对导向突起。电线的芯线在通过导向突起之间时芯线不散开而被挟持在接线板与闩簧之间,即使多股芯线的一部散开也是被控制在导向突起与闩簧之间,所以,即使是用股线构成芯线的电线,也只要从在壳体上所设的电线插入孔插入电线就可完成接线。
本发明第17项特征是,在具有第16项特征的发明中,导向突起部至少在相互近侧的突起顶部成球面状,即使股线要散开,随着芯线的送入,两导向突起就可以防止芯线散开。
本发明第18项特征是,在具有第16项特征的发明中,导向突起部设置在与锁片前端部一部分的对向的位置上,因此通过锁片可以将芯线按压在接线板上,从而可以确保对芯线有较大的挟持力。
本发明第19项特征是,在具有第16项特征的发明中,将一对导向突起朝着芯线插入方向其前端部的相互距离逐渐变小进行配置。因此从壳体插入的芯线通过导向突起的引导,即使芯线是用股线做成的电线,也会被管束而不散开,从而可以将芯线切实保持在闩簧与接线板之间。
本发明第20项特征是,在具有第16项特征的发明中,在接线板与芯线接触的部位,沿芯线插入的方向形成凹凸交互反复的凹槽部。通过凹槽部的凹凸的机械作用可以除去附着在芯线表面的异物,使接线板与芯线的通电接触状态良好。另外,由于设置导向突起部限制了芯线的通过部位,可以只在控制范围内成型凹槽部,减少凹槽部的范围。
本发明第21项特征是,在具有第16项特征的发明中,在接线板接触芯线的一面,沿锁片边缘设置有突起的保护片。由于设有保护片,可以防止将芯线插入其它部位。另外,由于保护片也可以控制芯线的通过部位,从而可以控制股线芯线的散开,将芯线保护在闩簧与接线板之间。总之,即使是用股线做芯线的电线,只要从在壳体上设置的电线插入孔插入电线就可完成接线。
本发明第22项特征是,在具有第16项特征的发明中,锁片,于朝端子板的主片的方向具有弹力。解除钮,分别将接触到2个闩簧的锁片的压片突设在两侧面上,且解除钮介于相邻接合的主片间及锁片间,并从芯线插入方向的电线插入孔,至少延长到压片和芯线的接触位置,其中,锁片在组装到壳体内的状态下,分别对向于并排设于壳体内的2个主片。因此,即使多股芯线的一部分散开,但至少到压片与芯线的接触位置为止,由于解除钮的作用,会将芯线沿接线板主片导入,从而可以防止将芯线插入到其它部位,抑制芯线的散开,将芯线保持在接线板主片与闩簧之间,确保对芯线有较大的挟持力。这样,即使是用股线做芯线的电线,只要从在壳体上设置的电线插入孔插入电线就可完成接线。
本发明第23项特征是,在具有第22项特征的发明中,当与接触端子板的芯线的面由直交方向变成左右方向时,解除钮形成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组装时就不必要确认有关左右方向的解除钮的左右关系,从而提高组装效率。
本发明第24项特征是,在具有第22项特征的发明中,解除钮在芯线插入方向的前端面上形成与连结相邻主片间的直线呈垂直相交状的沟槽。作为绝缘邻接的主片,与主片间直线距离相比,可以确保较大的沿面距离,顺直线的延长方向的壳体宽度就可变小,从而使壳体小型化。
本发明第25项特征是,在具有第22项特征的的发明中,托片在与压片靠接部位的表面形成与锁片线状靠接的曲面状,这样解除钮的活动变得灵活。
本发明第26项特征是,在具有第22项特征的发明中,解除钮为合成树脂制品,将分离线设置在与托片和锁片相对面以外的部位,这样,与锁片靠接部位近旁的表面就能容易地形成与锁片线状靠接的曲面状结构。
本发明第27项特征是,在具有第1项特征的发明中,除操作孔周围一部分外,至少在电线插入孔周围设有肋部。因为肋部不会影响在拆下电线时将工具插入操作孔,所以不会影响解除钮解除动作,同时由于电线受此肋部的支持而能提高芯线的连接安定性。
本发明第28项特征是,在具有第1项特征的发明中,在与接线板的芯线插入方向侧面对向的壳体的内侧面设有向该接线板方向突出的突起部。与以往相比,壳体内侧面与接线板之间的间隙变小,即使在连接如股线等线径很细的芯线时,也不用担心芯线会插入上述间隙而产生短路、绝缘不良等不良情况。
本发明第29项特征是,在具有第28项特征的发明中,主体和外罩组合构成壳体,在该主体和外罩的接合面与突起部之间设有凹陷部。由于可以让从外部侵入的水滴等滞留在凹陷部,从而防止水滴等侵入到收藏接线板的空间。
本发明第30项特征是,在具有第28项特征的发明中,在位于第1、第2端子部之间的壳体内侧面设有1至数条凹凸处,因增大了第1、第2端子部之间的前沿距离而可以提高绝缘性。
本发明第31项特征是,在具有第30项特征的发明中,将嵌合在壳体内侧面凹凸处的嵌合片设在第1及第2接线板上,从而可以防止接线板的转动。
本发明第32项特征是,在具有第1项特征的发明中,开闭机构具有:开闭体以及螺旋弹簧。其中,开闭体,在和第1端子板接触的状态下回动,第一端子板,在导电材料形成的平板状的一面,具有活动接点,并具有第1端子部。螺旋弹簧,一端保持在操作部,另一端保持在开闭体,对应于操作部的回动操作,给予开闭体反转动力。在螺旋弹簧的开闭体的部位的对向上,设有插入螺旋弹簧另一端的突出片,同时在突出片的两侧上,形成有与螺旋弹簧另一端部面接触的平坦面。这样,与那种螺旋弹簧与开闭体端部所设的斜肩接触相比,开闭体与螺旋弹簧的接触面积增加,即使开闭体回动时,对接开闭体的螺旋弹簧的位置也能保持安定。因此,螺旋弹簧的反向回动力能切实作用于开闭体,使接点部的开闭动作能安定进行。
本发明第33项特征是,在具有第22项特征的发明中,在开闭体上,在与第1端子板接触边以外的边,在与第一端子板的接触部位以外的部位的侧方,设置有突出的突片,突片与开闭体设置成一体,当活动接点朝离开固定接点的方向,而回动开闭体时,在壳体上设置的限制肋部,和该突片接触,以限制开闭体的回动范围。这样,通过突出簧片与限制肋部的靠接进行开闭体的回止,可以限制其回动范围,而且因为突出簧片设在与第1接线板接触部位以外的部位,与那种作为开闭体回动轴并将突出簧片设在与第1接线板接触部位附近的情况相比,可以防止因突出簧片与限制肋部之间的摩擦而产生的碎屑在开闭体与第1接线板之间累积,从而避免碎屑影响开闭体的回动动作,安定接点部的开闭动作。
本发明第34项特征是,在具有第1项特征的发明中,操作部,在2个操作位置间摆动。开闭机构,具有固定活动接点的开闭体,与操作部操作连动且将开闭体进行回动。第1端子部,在与外部电线连接的同时,与开闭体接触导通的2个第1端子板随即连通。第2端子部,在与外部电线连接的同时,固定着各个固定接点的2个第2端子板随即连通。这样,将第1、第2端子部原样收藏进壳体内即成为单极开关;将连接部位切断分割成2部分后将各有一对第1、第2接线板分别收藏进壳体内,同时追加开闭体等开闭机构部配件即成为双极开关。因此,就单极开关和双极开关来说可以将包含壳体在内等很多配件进行通用化设计。从而降低成本。
本发明第35项特征是,在具有第1项特征的发明中,操作部,在2个操作位置间摆动。开闭机构部,具有固定着2个活动接点的开闭体,与操作部操作连动且将开闭体进行回动。第1端子部,在与外部电线连接的同时,与开闭体接触导通的2个第1端子板随即连通。第2端子部,在与外部电线连接的同时,相互对向固定着各2个固定接点的2个第2端子板随即连通。这样,将第1、第2端子部原样收藏进壳体即成3路开关,将各有一对的第1、第2接线板连接部位切断分开成2部分并追加开闭体等开闭机构部配件即成4路开关,因此,就3路开关和4路开关来说可以将壳体等很多配件进行通用化设计,从而降低成本。
本发明第36项特征是,在具有第34或35项特征的发明中,在壳体的两端部各设有收藏第1和第2端子部的收藏部,并在该壳体的靠中央内壁上设有1至数条凹凸处。这样,第1端子部与第2端子部之间的沿面距离增大,从而提高绝缘性。
本发明第37项特征是,在具有第36项特征的发明中,在第1及第2接线板设有嵌合于壳体内壁上凹凸处的嵌合片,这样可以防止第1及第2接线板的转动。
本发明还包括一具有第34或35项特征的发明所记载的开关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有为将第1和第2端子部照原样收藏进壳体内的步骤,及为将连接部位切断,事先分割成2部分,然后将第1和第2接线板分别收藏进壳体内的步骤,以以上任何一方为步骤的开关的制造方法。这样,只是根据连接部位切断作业的有无就能分别制成单极开关、双极开关,以及3路开关、4路开关,即能很容易地制造不同种类的开关。
本发明第1项有益效果,如上述所述,它可以扩大适用电线的范围,同时,使以多股线为芯线的接线成为可能。
本发明第2项有益效果:与以前相比在不增大整个锁片尺寸的情况下,能够增大从与压片中部的连接部位,到尖端部分的尺寸,所以降低了让压片弯曲所必须的力量,从而扩大了适用电线的范围,同时,也使多股线的接线成为可能。
本发明第3项有益效果:在锁片和端子板之间插入芯线后,向接线板外侧弯曲的锁片的尖端部分接触到压片的尖端从而使之弯曲。如此在接线时,使插入的芯线接触良好,防止了芯线的插入不良。
本发明第4项有益效果:用解除钮弯曲锁片时,能够防止锁片与压片的相互干扰,使用解除钮进行的解除操作变得简单易行。
本发明第5项有益效果:锁片的前端缘与端子板之间腾出了空隙,从而使多股线容易插入。
本发明第6项有益效果:随着芯线粗细的变化,芯线与压片的接触位置也变化,所以能防止锁片移位,保持芯线的稳定。
本发明第7项有益效果:接线板与闩簧在较平坦部拉接触,能够防止芯线插入时,闩簧移位,保持芯线的稳定。
本发明第8项有益效果:壳体的突出部分与闩簧的嵌合槽很好地嵌合,能够防止芯线插入时,闩簧移位,保持芯线的稳定。
本发明第9项有益效果:支撑片与壳体相接,支撑闩簧,能够防止芯线插入时闩簧移位,保持芯线的稳定。
本发明第10项有益效果:锁片的固定部固定壳体,能够防止芯线插入时,闩簧移位,保持芯线的稳定。
本发明第11项有益效果:支撑片与壳体相接,支撑闩簧,能够更加确实地防止闩簧的移位,进一步保持芯线的稳定。
本发明第12项有益效果:闩簧的嵌合片与壳体的槽沟嵌合,能够防止芯线插入时闩簧移位,保持芯线的稳定。
本发明第13项有益效果:由于将嵌合片设计在对称的位置,无须考虑组装时的方向性,提高了组装效率。
本发明第14项有益效果:由于削减了零件数,能提高组装效率。
本发明第15项有益效果:接线板的夹持部挟持闩簧,能够防止芯线插入时闩簧的移位,保持芯线的稳定。
本发明第16项有益效果:电线的芯线通过导向突起部,与闩簧一起挟持芯线,芯线不会散开。即使以多股线作芯线,一部分散开,由于被固定在导向突起部与闩簧之间,只须将电线插入壳体上设定的电线插入孔中,整个接线作业就完成。
本发明第17项有益效果:即使多股线作成的芯线有可能弄散,由于两个导线突起之间对芯线进行挤压,可以防止芯线散开。
本发明第18项有益效果:通过锁片能够将芯线压在接线板上,能确保对芯线有比较大的固定作用。
本发明第19项有益效果:从壳体导入的芯线被引导通过两个导线突起之间,即使多股线作为电线的芯线,芯线也不会散开,可以被牢牢地固定在锁片与接线板之间。
本发明第20项项有益效果:可以由凹槽部的凹凸不平的作用将附着在芯线表面的异物除去,保持端子板和芯线之间的良好的通电状况,并且由于设计的导向突起部限定芯线的通过部位,如要将凹槽部在有限的范围内制成即可,故能够减少凹槽部所占的空间。
本发明第21项有益效果:由于设计了引导片,可以防止芯线插错部位。并且,由于引导片限定了芯线的通过部位,即使是以多股线作为芯线的电线,也能够限制芯线松散,保持芯线在闩簧与接线板之间,由于在壳体上设计了电线插孔,即使是多股线作芯线的电线,也只须将电线插入插孔,就可完成接线作业。
本发明第22项有益效果:即使多股线作芯线的一部分松散,移到压片与芯线的接触位置,由解除钮沿接线板的主片引导芯线,能防止芯线插错部位,抑制了芯线的松散,保持芯线在接线板的主片与闩簧之间,对芯线有较大的保持力,即使是用多股线作芯线的电线,由于壳体上设计了电线插孔,只须将电线插入插孔,就可完成接线作业。
本发明第23项有益效果:组装时无须事先记住左右方向及解除钮的左右方向,能够提高组装效率。
本发明第24项有益效果:为了使相邻的主片互相绝缘,与主片间的直线距离相比,确保得到更长沿面距离,能够使相邻的主片之间具有绝缘性。在前面所说的直线距离的延长方向,壳体的宽度可以变小,能使壳体小型化。
本发明第25项有益效果:解除钮能须利地发挥其功能。
本发明第26项有益效果:与锁片靠接部位近旁的表面能与锁片进行线状靠接,从而使之容易形成曲面。
本发明第27项有益效果:肋部的设计是为了卸下芯线时不影响工具插入操作孔,从而不降低解除钮的可操作性。肋部支撑电线,因此能够提高芯线的接线稳定性。
本发明第28项有益效果:与以往相比,壳体内侧与端子板之间的间隙变小,在接多股线那么细的芯线时,也无须担心芯线误入上述间隙、发生短路和绝缘不良等情况。
本发明第29项有益效果:从外部侵入的水滴滞留在凹陷部,限制了水滴等侵入装接线板的空间。
本发明第30项有益效果:第1和第2端子部之间的沿面距离增大,可提高绝缘性。
本发明第31项有益效果:能够防止接线板的移位。
本发明第32项有益效果:过去的开关中线圈弹簧与开闭体顶端的斜肩部相接触,与之相比本发明中开闭体与螺旋弹簧的接触面积增大,即使开闭体移位,线圈弹簧也能稳定其与开闭体的相对位置。因此,螺旋弹簧的转动动力切实地作用到开闭体上,能够使接点部的开闭的动作稳定地进行。
本发明第33项有益效果:突出片与限制肋部接触,开闭体就停止转动,从而能够限制它的转动范围,与在作为开闭体回动轴的第1接线板的接触部位附近设计张片的情况相比,由于防止了突出片与限制肋部的摩擦产生的碎屑在开闭体与第1接线板的接触部位的存积,不会影响开闭体的转动作用以及接点部的开闭动作的顺利进行。
本发明第34项有益效果:将第1及第2端子部不处理就那样安装放入壳体中,就是1个单极开关。如果将连接部位切断,分割开的两边各放入一对第1及第2接线板,同时补充包括开闭体在内的开关系统方面的零件,就变成了双极开关,单极开关与双极开关包括壳体在内有几个零件实现了通用化,因此可以降低成本。
本发明第35项有益效果:将第1及第2端子部就那样装入壳体中就是一个3路开关。如果切断连接部位,分割开的两边各放入一对第1及第2接线板,同时补充包括开闭体在内的开闭体系统方面的零件,就变成了4路开关,3路开关与4路开关包括壳体在内的几个零件实现了通用化,因此可以降低成本。
本发明第36项有益效果:第1端子部和第2端子部之间的沿面距离增大,可以提高绝缘性。
本发明第37项有益效果:可以防止第1及第2接线板的移位。
本发明第38项有益效果:只须通过是否切断连接部位,就能轻易地制造出单极端或双极开关,3路开关或4路开关,形成各种不同种类的开关。
附图说明
图1:实施例1的分解斜视面
图2:实施例1的横切面图
图3A~图3C:实施例1的(图3A)正面图(图3B)侧面图(图3C)其它侧面图
图4:实施例1的主要部位横切面图
图5A、5B:(5A)以前的闩簧平面示意图(5B)实施例1的闩簧平面示意图
图6A、6B:(6A)以前接线部的动作说明图(6B)实施例1的动作说明图
图7A、7B:(7A)以前事例的动作说明图,(7B)实施例1的动作说明图
图8:同上的说明图
图9:同上的说明图
图10A、10B:(10A)同上的闩簧平面图(10B)闩簧压片尖端平面示意图
图11:同上的端子部分解斜视图
图12A、12B:同上的后端子板(12A)平面示意图(12B)纵切面示意图
图13:同上的主要部件横切面图
图14A~14C:(14A)~(14C)各为一例同上的接线板横切面示意图
图15:同上的构成例所用的端子部的其它构成事例的分解斜视示意图
图16A、16B:图15所述的构成例的接线板的(16A)平面示意图(16B)纵断面示意图
图17:同上的卸开外罩状态下的横切面图
图18:同上的解除钮斜视图
图19:同上的解除钮侧面图
图20A、20B:同上所示(20A)活动接点板安装状态下的主要部位横切面图(2013)活动接点板安装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21:同上所示其它构成的活动接点板及接线说明图
图22:同上所示另外的构成的活动接点板正面图
图23:实施例2的闩簧斜视图
图24:实施例3的闩簧斜面图
图25:同上的主要部位横切面图
图26:实施例4的主要部位横切面图
图27:同上的闩簧的其它构成斜视示意图
图28:实施例5的闩簧斜视图
图29:同上的闩簧与其它构成斜视示意图
图30:同上的闩簧与其它构成斜视示意图
图31A、31B:实施例6的接线板及活动接点板的(31A)一部分残破了的侧面示意图(31B)主要部位平面示意图
图32A、32B:实施例7的(32A)侧面示意图(32B)背面示意图
图33:同上的主要部件横切面图
图34:同上的说明图
图35:实施例8的卸下外罩状态下的横切面图
图36:同上的主要部件斜面图
图37:同上的说明图
图38:实施例9的分解斜视图
图39:同上的横切面图
图40A~40C:同上的(40A)正面图(40B)侧面图(40C)其它侧面图
图41A、41B:(41A)同上的活动接点板斜视图(41B)活动接点板及螺旋弹簧平面图
图42A、42B:同上的其它构成的活动接点板的(42A)外观斜视图(42B)上平面图
图43A、43B:同上的其它构成的活动接点板的(43A)外观斜视图(43B)上平面图
图44A、44B:实施例10的(44A)单极开关分解斜视图(44B)两极开关分解斜视图
图45:同上的侧面横切面图
图46A~46C:同上的(46A)正面图(46B)侧面图(46C)其它侧面图
图47:同上的其它操作柄分解斜视示意图
图48A~48C:同上的两用柄(48A)正面图(48B)侧面图(48C)其它侧面图
图49A~49C:同上的单用柄(49A)正面图(49B)侧面图(49C)其它侧面图
图50A、50B:实施例11的(50A)3路开关分解斜视图(50B)4路开关分解斜视图
图51:同上的侧面横切面图
图52A~52C:同上的(52A)正面图(52B)侧面图(52C)其它侧面图
图53:同上的壳身主要部件斜视示意图
图54:同上的其它的操作柄分解斜视示意图
图55:同上的带显示位置指示灯的4路开关分解斜视图
图56:同上的带显示位置指示灯的4路开关分解斜视图
图57:以前事例的一部分省略后的分解斜视图
图58:同上的一部分省略后的侧面断面图
图59:同上的一部分省略后的侧面断面图
61:第1端子部
62:第2端子部
8:接点部
10:壳体
11:第1接线板
12:第1接线板
15:闩簧
16:电线插孔
17:解除钮
19:活动接点板
21:固定接点
24:活动接点
30:转换手柄
32:螺旋弹簧
38:操作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开关属于切换式开关,而且是用于单极单切换的单极开关(即B接点构成的单切式开关),如图1~图3A、3B、3C所示,它具备有壳体10,由前面开口的箱式合成树脂制主体1和前面似四方形,盖在主体1上面的合成树脂制外罩2构成。在主体1长边方向的两侧面设有定位固定凸部3,在外罩2的后边缘设有能与定位凸部3自由离合的定位孔4和穿设各定位孔4的突出舌片5,通过定位凸部3和定位孔4的凹凸固定来组装主体1和外罩2。
主体1内部通过隔壁被分成多个区间,在长边方向两端部设有收藏第1、第2端子部61、62的接线收藏室9,然后在略中央处设置收藏后述单切型(B接点型)接点部8的接点收藏室7。另外,在主体1的内侧面分别设置多个定位各端子部61、62及接点部8的保持肋1a和保持槽沟1b。
第1、2端子部61、62如图1、图11所示,具备为由导电性金属板制成的第1、第2接线板11、12,为每个接线板11、12各设的2个闩簧15,为与各接线板11、12上的各2个闩簧15靠接的合成树脂成型品解除钮17。各接线板11、12具有在接线收藏室9内,两侧部被插入保持在设在主体1短幅方向两内侧面保持槽1b处的触片(主片)13c、14c,为与触片对向的靠接片13b、14b,为将触片13c、14c与靠接片13b、14b的前端边缘连接成连续一体,并与沿主体1开口面延长的连接片13a、14a一起形成略呈コ状的コ状部13、14。靠接片13b、14b在主体1的接点收藏室内靠接在设于主体1短幅方向两内侧面的保持肋1a上,各接线板11、12则被保持在主体1内的保持肋1a与保持槽沟1b之间。闩簧15收藏在コ状部13、14内,具体讲是收藏在触片13c、14c与靠接片13b、14b之间。在第1接线板11上,从连接片13a起,在前端部具有固定接点21的接点保持片20被朝着接点收藏室7斜着向后(图2是向下)延长设置。另外,在第2接线板12上,支撑片23以从靠接片14b的后端缘起,朝向接点收藏室7沿主体1内底面的形状被延长设置,在支撑片23的前端部,前面开放的断面呈V字状的支点凹陷部22以与在支撑片23的延长方向垂直相交的形状形成。此外,在主体1的底面,各贯穿设置着连通各接线收藏室9的2个电线插入孔16。
闩簧15的形状是将带状板簧的一端弯曲成S状并形成压片15c,另一端弯曲成J状并形成锁片15b,在压片15c与锁片15b之间通过中央片15a连为一体。另外,压片15c及锁片15b在相对中央15a较厚方向的同一边突出出来。在将闩簧15装进第1、第2接线板11、12的コ状部13、14内即触片13c、14c之间时,以让中央片15a靠接靠接片13b、14b的形状将压片15c及锁片15b对向于触片13c、14c,在此,压片15c和锁片15b的前端部分越往前端越是朝离开中央片15a的方向倾斜,而且互相之间略呈平行状态延长,同时,压片15c和锁片15b的前端部分越往前端与连接片13a、14a的距离越小。
电线插入孔16设置在对应于コ状部13、14的触片13c、14c与压片15c及锁片15b之间的部位,通过电线插入孔16将电线100插入到壳体10后,除去绝缘层后的电线100的芯线101与触片13c、14c接触,第1、第2端子部61、62与芯线101即连通电源,同时,锁片15b的前端部即咬住芯线101,电线100则不能从壳体10拔出而被机械力保持。特别是锁片15b在电线100通过电线插入孔16插入的方向,由于是朝着与触片13c、14c的距离缩小的方向倾斜,针对来自将电线拔出方向的力锁片15b很难弯曲。从而能切实阻止电线100被拔出。
在主体1底面,对应于解除钮17的部位贯穿设置有操作孔18。解除钮17配置在各端子部61、62设的各2个闩簧15之间,其中分别靠接2个闩簧15的锁片15b后面的2个托片17a在两侧面呈突出形态。操作孔18具有能让螺丝刀前端等工具插入的形状,将工具从操作孔18插入并把解除钮17向前推压,锁片15b受到托片17a的推力后即向离开触片13c、14c的一面弯曲,这样,就如前所述,在电线100连接在各端子部61、62的状态下,将工具插入操作孔18并推压解除钮17,锁片15b即向离开芯线101方向弯曲,使电线100的机械性保持被解除,从而能将电线100从壳体10拔出。同时,因为解除钮17设有2个托片17a,设在各端子部61、62的2个闩簧15的锁片15b将同时受到推压,因此,在各端子部61、62各接有2根电线的情况下,只要按压1个解除钮17就能将2根电线100的机械性保持同时解除。
接点部8由具有接点保持片20的固定接点21和为具有活动接点24的活动接点板19构成。活动接点板19如图20A、20B所示,具有由黄铜等导电材料带状板制成的短条状中央片19a,在中央片19a上的一面固定着可与固接点21自在接离的活动接点24。另外,在中央片19a的上端部突出设置有一端被转换手柄30保持,另一端被压入螺旋弹簧32的突出片19b,从位于中央片19a左右两边即活动接点24两侧部位分别设置有向两侧突出的扩张片19c、19c。在主体短幅方向两侧面的略中央处,设有向内突出的肋部33、33,在主体1长幅方向两侧的接线室9内收藏了第1、第2接线板11、12的状态下,在接点室7收藏活动接点板19时,活动接点板19的下端部被插入第2接线板12的支点凹陷部22,活动接点板19即可以以支点凹陷部22为中心自在摇动,这时,由于在活动接点板19的两侧设有肋部33、33,通过肋部可以限制活动接点板19向主体1短幅方向的移动。
另一方面,外罩2前面设有方形开口25,在开口25的长幅方向略中央的开口的边缘设有向前突出的轴承座26,各轴承座对向的一面设有槽沟27。同时,在外罩2的长幅方向的两边,设有沿两边向前突出的突起部28,在各突起部28外侧各设有一对突出的固定爪29,在此不作详细说明,固定爪29是为了通过与设在配线用安装框上的安装孔咬合,让壳体10保持在安装框上而设置的,当在墙面等施工面需要将壳体10的一部分埋进时,壳体10与固定在施工面的安装框之间的连接作业就变得容易。另外,突起部28在将壳体10安装到安装框时,与安装框的内侧靠接。操作手柄38设在两突起部28之间,以免操作手柄38摇动时不受突起部28干扰,这样,通过在外罩2设置突起部28,又在突起部28设置固定爪29,与不设突起部28的情况相比,可以将操作手柄38设在靠后位置,从而在施工时外罩2与操作手柄38之间形成的间隙从外部就很难看见。
用来对接点部8进行开闭操作的转换手柄30是用合成树脂制成的。其为背面开口的箱式结构,前面略成长方形,在长幅方向的两侧面分别设有放入外罩2槽沟27的突起31;另外,在转换手柄30前面的长边方向的一侧上穿设有开口34,在开口34的两侧设置有侧向突出的爪35、35,在转换手柄30前面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的大致中部设置有侧向突出的爪36,另在外罩2前面的内侧设置有能收藏螺旋弹簧32的棒状突起(未图标)。用合成树脂制成的操作手柄38呈箱式离合自由地安装在转换手柄30的前面,它由呈方形的主部和向四周背向突出的侧壁连成一体构成并形成一种箱式结构,在主部内面长幅方向的略中央处,设有弹性的固定爪片39、40;在固定爪片39、40的前端设有向内的突出的爪39a,40a,通过固定爪片39、40爪39a、40a与转换手柄30的爪35、36的咬合,使操作手柄38短幅方向的中心与外罩10短幅方向的中心大致一致,这样就可以将操作手柄38装上转换手柄30。
但是,本实施例的开关属单极型,接点部8断开时指示灯亮且显示开关设置位置,由氖光管构成的设置指示灯53的指示灯显示部52组装在转换手柄30内,通过在转换手柄30的前面开设的开口34可以看到位置指示灯53。另外,在与操作手柄38的开口34相对的部位开设有贯通操作手柄38的长孔状孔54。由导光材料制成的棱镜55安插在长孔54中,其上部从操作手柄38的前面突出,且上部呈细长圆形的凸部56;从操作手柄38的内侧将凸部56插进长孔54内,然后将棱镜铆接固定在操作手柄38上即可。而且将操作手柄38装上转换手柄30后,棱镜55的入射面57即处在位置指示灯53相对的位置。另外,由于棱镜55的凸部56的上部突出在操作手柄38的前面,在通过凸部56将接点部8操作到“合”时,就能够很容易地通过按压判断操作的操作手柄38的位置。
指示灯显示部52是在用合成树脂制电路板52a嵌入形成的接线板(无图标)上由位置指示灯53及电阻R的一端连接而成,并在电路板52a的略中央设有压入孔52b,通过该压入孔52b与转换手柄30内所设螺旋弹簧32一端的已被插入固定的棒状突起结合,电路板52a即被固定在棒状突起上并被装进转换手柄30内。此时,位置指示灯53及电阻R被收藏在转换手柄30内的棒状突起周围空间。
在电路板52a长幅方向的一侧(与接线板11相对的一侧)设有与用电路板52a嵌入形成的接线板构成一体且与接线板11的上部能自由接离地接触导通的突出接点片52c,并在该接点片52c的下面设有接点(未图标)。另外,电阻R的另一端子Ra通过在棒状突起的侧面所设的纵沟插入棒状突起内,并在棒状突起内部让电阻R的端子Ra与螺旋弹簧32接触导通。
这样,在以活动接点板19的活动接点24与接线板11的固定接点21分开(即接点部8断开)的状态操作操作手柄38时,从电路板52a端部突出的接点片52c下面的接点随即与接线板11的上部接触导通,通过与活动接点板19已接触导通的螺旋弹簧32给位置指示灯53以及电阻R提供电源,位置批示灯53随即点亮,位置指示灯53发光射入棱镜55的入射面57,并在棱镜55内折射后从凸部56散射到外部,此时显示的位置是接点部8断开时开关的位置。在以活动接点板19的活动接点24与接线板11的固定接点21接触(即接点部8接通)的状态操作操作手柄38时,如图2所示,电路板52a的接点片52c从接线板11上离开,位置指示灯53随即熄灭。如果将本实施例的开关用于照明器具,并以使用指示灯显示亮灯、熄灯为目的,那么在照明器具熄灯时位置指示灯53即点亮,即使在黑暗的情况下也能很容易地发现开关所在的位置。
接下来对上述开关的操作原理加以简单说明。如图2所示,当操作手柄38的右端部比左端部处于稍后位置时,可动接点24就会与固定接点21接触。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由于螺旋弹簧32的中部与两端相比,其左侧呈膨大状,通过螺旋弹簧32及可动接点19,给予可动接点24向固定接点21挤压的压力。另外,通过这一状态将操作手柄38的左端部向后压时,螺旋弹簧32的前端部将向右移,由此螺旋弹簧32受到压缩,随之其中部急速伸长,与两个端部相比,其右侧比较膨大。此时,可动接点板19向左侧倾倒,可动接点24随之从固定接点21分离。也就是说,螺旋弹簧32的弹力作用可以使转换手柄30向左转,依靠这一作用,产生使端子片52c向端子极11相接触的接触压。
在过去的开关中,片弹簧15′的挤压片15c′是这样一种曲线结构,它与中央片15a′的连接部位越向前端部,其与中央片15a′之间的间隙越大。即如图5A所示,与挤压片15c′的中央片15a′的曲面相反方向的弯曲部X及从中央片15a′脱离方向的弯曲部Y及其与中央片15a′的间隔A、B,其中存在着A<B的关系,从而要将挤压片15c′压弯必需较大的作用力。因此,由于形成片弹簧的导电材料强度的关系,适用电线的范围(与其相接的芯线101的直径范围)很窄。另外,使挤压片15c′弯曲所需的作用力较大,用股线做成的芯线插入时,押压片不能弯曲,芯线就会散乱,导致多股线的连接失败。为此,在本实施例中,片弹簧15的挤压片15c,从其与中央片15a的连接部位起,被拆成其前端部离中央片15a的间隔昼小的弯曲状。也就是如图5B所示,由于在挤压片15c的中央片15a的相对方向的弯曲部X以及从中央片15a离开方向的弯曲部Y与中央片15a的间隔A、B存着着A>B的关系,与过去的开关相比,控制了片弹簧15整体尺寸的增加,挤压片15c从与中央片15a的连结部位开始,至前端部为止的尺寸得到增长,从而使弯曲挤压片15c所需的作用力减小,并且使集中在挤压片15c的应力分散,结果如图5A所示,与过去相比,既扩大了适用电线的范围,又使多股线能够成功连接。压片15c加长后锁片15b的长度也相应增长,与过去相比,锁片15b的弯曲就变得容易。
此外,作为过去的一个例子如图6A所示,片弹簧15′的锁片15b′的前端缘与挤压片15c′的前端部之间的间隙较大,当插入芯线101时,先在通过锁片15c′弯曲时有一个抵抗力。因此,如图7A所示,芯线101的插入力有两个峰值,因而将缆线100接线插入时,芯线101的插入不理想。对此,本实施例将芯线101接触的挤压片15c的前端部与锁片15b的前端部设计配置相互靠近,芯线从锁片15b与端子板11、12的触片13c、14c之间插入,如图6B所示,与触片13c、14c相背离方向弯曲的锁片15b的前端部分与锁片15c的前端部分相接并使挤压片15c弯曲。因此,如图7B所示,芯线101的插入力只有一个峰值,因此缆线100接线时,其芯线101的插入效果良好,从而有效地防止了芯线101的插入不良。
此外,如上述在芯线101接触的挤压片15c的前端部与锁片15b的前端部相互靠近的情况下,操作解除钮18使锁片15b弯曲时,由于锁片15b与挤压片15c相互干扰,使解除作业变得困难,因此,在本实施例下,如图8所示,让与挤压片15c的锁片15b反方向的部分z向离开锁片15b的方向弯曲,如此产生了如下的好处:当用解除钮17使锁片弯曲时,锁片15b可避免其与挤压片15c的干扰,于是依靠解除钮17进行的解除操作就变得容易了。
进一步看,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片弹簧的形态保证了在未插入芯线101时,锁片15b的前端缘与第1、第2端子极11、12的触片13c、14c间存在间隙。于是就产生了如下的优点,即相对于位于端子板11、12的字状部13、14的接片13c、14c与触片13c、14c之间的间隙L1,片弹簧的中央片15a与锁片15b的前端缘之间的间隙L2较小(L1>L2)。于是由于锁片15b的前端缘与端子板11、12的触片13c、14c之间的间隙的存在,由多股线做成的芯线的插入比较容易。
这里,有人担心当芯线从锁片15b与各端子板11、12的触片13c、14c之间插入时,由于芯线101的直径不同的关系,片弹簧15反弹,芯线101的稳定性可能得不到保证。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A、10B所示,与芯线接触的挤压片15c的前端部与芯线接触的一面有许多突出的刺状物。因此,依芯线101的直径不同、芯线101与挤压片15c的接触位置能够相应改变,防止了片弹簧15的反弹,并有效地保持了芯线101的稳定。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各端子板11、12及片弹簧15沿芯线插入方向的相互之间接触部位,即呈コ字状的部位13、14的接片13b、14b相邻的部位,以及片弹簧15的挤压片15c的中央片15a相邻的部位均呈相对平坦的形状。因此,当芯线101插入时,如图2所示,连结片13a、14a的接片13b、14b相邻的部位与挤压片15c的中央片15a相邻的部位几乎处于同一个相对平坦的平面上并相互接通。于是当缆线100从第1、第2的端点61、62处接入时,电线100的芯线101从电线插入孔16插入时,沿与插入方向平行的平面内的片弹簧的反弹(如图4所示沿反时针方向的反弹)得到有效防止,芯线能保证稳定。另外,如上所述在防止反弹的同时,锁片15b的前端能将芯线101扎实地咬住,从而防止了接线后芯线101被拔出的可能。
然而,与芯线101相接触部位的触片13c、14c由于是平面状的,而芯线又是多股线时,当它从端子板11、12与片弹簧15之间插入时,构成多股线各单线就会散乱开来,片弹簧15与端子板11、12间的距离变小,从而会降低由片弹簧传来的接触压。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图13所示,在各端子板11、12的触片13c、14c、片弹簧15的锁片15b的前端部、锁片可能接触的部位,通过电线插入孔16进入开关内部的电线100的芯线101所接触部位的两侧设置了一对引导突出部13d、14d。此两个引导突出部13d、14d沿着触片13c、14c的横方向排列开来,并使引导突出部13d、14d相互接近的端部形成一种球面的结构(即所谓SR形状)。因此,当电线由插入孔16插入,芯线为多股线的电线100时,芯线即使散乱开来,由于它们要沿着引导突出部13d、14d插入,芯线在锁片15b和引导突出部13d、14d之间被牢固地卡住。而且依靠引导突出部13d、14d所形成的SR形状,可以引导其尽量向两个引导突出部13d、14d之间部位插入,简而言之,芯线为多股线时,此结构可以降低其散乱的可能程度。而且,由于引导突出部13d、14d的位置靠近锁片15b的前端部,芯线即使呈现爬上引导突出部13d、14d的形态,但由于从锁片15b来的触压较大,因而可以确保芯线从通电性能上来讲得到确实地接通。另外,为使第1及第2端子板11、12与芯线间的接触状态更稳定,如图14A所示,在端子板11、12沿芯线插入方向与芯线接触的地方交替设置凹凸的凹槽部13e、14e是最为理想的。因为,如果形成了凹槽部13e、14e的形态,对芯线产生的磨擦力会增大,不仅很细的多股线也可以接好,芯线的污染物也可以依靠凹槽部13e、14e的凹凸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去除。这里,如上所述芯线主要在两个引导突出部13d、14d之间通过,如图14C凹槽部13e、14e的宽度只需在两引导突出部13d、14d之间的宽度即可,而且凹槽部13e、14e只在端子板11、12的一部分设置即可。
上述两个引导突出部13d、14d,如果如图14A那样沿与芯线的插入方向(图14A、14B、14C的上下方向)呈垂直相交进行配置是可行的,而且如图14B、14C那样,沿芯线的前端侧(图14A、14B、14C的上侧)对向配置并使相互之间间隔越来越小的形态也可以。引导突出部13d、14d如按如此配置,即使进入壳体10的芯线散乱开来,由于引导芯线向两引导突出部13d、14d之间通过,并由于两引导突出部的作用,逼迫芯线集中,因而芯线即使是使用多股线时,也不会散乱,从而使芯线能在第1及第2端子板11、12与片弹簧15之间得到牢固固定。
在上述的各构成部分中,不仅可以设置引导突出部13d、14d,如图15及图16A、16B所示,在沿触片13c、14c一方的侧缘的锁片15b的侧缘,可以设置保护片13f、14f,保护片13f、14f设置在与端子板11、12相对应的2个片弹簧的边缘部,而且位于两个片弹簧之间方向的边缘部。通过设置这样的保护片13f、14f,可以抑制片弹簧15的移位,而且插入的电线其芯线即使是多股线,由于保护片13f、14f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限制芯线插入的范围。另外,触片13c、14c的其它侧向插入在主体1的内侧面的保持沟中,从而保护片13f、14f实际上是朝主体1的内侧面摆布的,即其它面不设置保护片13f、14f也可以对芯线的位置起到有效地控制作用。但在端子板11、12处不设置引导突出部13d、14d,只设置保护片13f、14f这样的结构,也可能具有良好的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图19所示,在各端子板11、12相邻触片13c、14c的前端呈分离状态,解除钮17处于触片13c、14c之间并沿电线插入方向(图17中的向上方向),其前端面刚好邻近触片13c、14c的前端缘的附近。简言之,如图17所示,处于含相邻的触片13c、14c在内的平面内的解除钮17其沿前后方向的大小比图57~图59所示的过去的解除钮17′设计得大一些,这一点可以换一句话说明,解除钮沿电线的插入方向从电线插入孔16附近开始至位于片弹簧15的挤压片15c与电线的芯线的相接触的位置稍前部为止的地方,得到了延长。
从而,当从电线插入孔16将芯线以多股线的形式插入时,即使芯线的一部分散乱开来至少在挤压片15c与芯线相接触的位置的范围内,由于解除钮17的作用,芯线沿着端子板11、12的触片13c、14c得到有效地引导,从而可以防止芯线插入到不应插入的部位,抑制芯线的散乱,这样的结果,位于端了板11、12的触片13c、14c与片弹簧之间的芯线得以夹持并能保证对芯线足够的挟持力。电线的芯线即使是多股线,其插入作业只需要将芯线向壳体10设置的插入孔16插入即可告完成。另外,解除钮17从电线插入孔16附近至挤压片15c与芯线相接触的位置为止处能得到延长为好。
此外,解除钮17,在压片17a处的锁片15b及其相邻近点的表面与锁片相接并形成一种曲面形状,从操作孔15处插入工具,向前挤压解除钮17时,解除钮17可以无障碍移动,另外,解除钮17由于由上述的合成树脂作原料制成,
它在由原材料喷射成型时的分型线的位置有一相应的分离部PL,它位于压片17a的侧面,即与位于压片17a处的锁片15b相对面的以外的部位设置,与锁片15b相接的表面能容易地形成与锁片15b线状相接的曲面状。
这里,在本实施例下,从位于端子板11、12处与芯线相接触面垂直方向(即触片13c.14c的厚度方向)的左右方向来看,解除钮的形状呈左右对称形式,安装时不必要确认解除钮的左右方向性,从而提高安装的效率。此外,解除钮17从主体1的短幅方向的左右来看,也是一种左右对称的形式。
此外,解除钮17的前端面(电线插入方向的前端面)处,设置有与两侧面突出的压片17a平行的槽沟17b,即由于解除钮17在前端面相邻的触片13c、14c之间的直线处有一垂直相交的槽沟17b,因而可以确保相邻的触片13c、14c之间的沿着长轴面的距离大于两触片13c,14c之间的直线距离,并使上述直线的延长线方向的壳体10的宽度减少,从而使壳体10实现小型化,另外,由于在解除钮17的槽沟17b的底面的中央部设有园筒状小孔17c,使前沿距离进一步加大。
然而,如图20A、20B所示在可动接点板19的中央片19a处的突出片19b左右两侧,各形成有与线圈弹簧32的前端面相面接的平坦面19d。即在过去的开关中,为了使可动接点板的动作容易进行,在突出片19b的两侧进行斜肩式加工,并在被加工成的斜肩部放置线圈弹簧。而且,由于线圈弹簧在此斜肩部安装,使线圈弹簧与可动接点板的接触面积减小,操作手柄进行复位操作时,线圈弹簧也向相反方向复位,可动接点板向复位位置移动的时候,线圈弹簧的位置不稳定,向可动接点板所加的线圈弹簧的弹力就随之变化,这一直是一个令人耽心的问题。在此,本实施例中,线圈弹簧32在可动接板12处设计有平坦面19d,它与平坦面19是以面的形式相接触的,这与过去开关的可动接点板19处斜肩方式相比,线圈弹簧32与可动接点板19的接触面积加大,可动接点板能使线弹簧32的位置保持稳定。而且,线圈弹簧32的一端压入在可动接点板19的突出片19b,从而在可动接点板19处被固定,这就保证了线圈弹簧32与可动接点板19的位置关系更加稳定。另外由于突出片19b的前端的两个角部19e采用了曲面式加工,将线圈弹簧32压入突出片19b时,线圈弹簧的一个端点可以较容易地引导压入,对线圈弹簧32的安装作业也是容易的。
在过去的开关中,可动接点24在与固定接点21相接触的方向上,当可动接点板19为反转的情况下,由于两接点相互接触而限制了可移动接点板19的回位范围。而当可动接点24处于固定接点21离开方向,可动接点板19反转时,依靠可动接点板19的下端部的侧面突起37与主体1的内侧面形成的凹陷部(未图标)的协同阻止作用,限制可动接点板的19的回位范围。由于突起37处于可起到可动接点板19的回动轴作用的下端部的部位,突起37与主体1内侧面的摩擦后产生的碎屑会积存在支点凹陷处22,从而有可能对接点部8的开闭产生不良影响。针对这一点在本实施例中,在可动接点24向着固定接点21相背离方向,可动接点板19动作时,可动接点板19的突出片19c以及19c相互接着的可动接点板19的转动就被限制肋部41所阻,限制肋部41设置在主体1的内侧面。这里,对可动接点板19的回位范围进行限制的张出片19c,是与可动接点板19处的第2端子板12相接的边以外的边,设置在与第2端子板12相接触部位(下端部)以外的部分。因此与过去的开关在可动接点板19的下端部以一个突起37来阻转动的机制相比,可以防止因摩擦产生碎屑积存在支点凹陷处22,使可动接点板19的回转动作保持稳定,接点部8的回位动作也得以保持稳定。
接下来,因为突出片19c设置在位于可动接点两侧的可动接点板19处,由于突出片19c的长度的原因,相当于可动接点板19的宽度得到增加,并使可动接点板19的强度提高。从而当接点24靠压可动接点板19时,和进行钻孔施工时,对可动接点板19给予作用力,可动接点板19也不会变形。而且,在突出片19c的着生部位,其与中央片19a相连接的部位越靠近,沿可动接点板19的左右两侧边方向的宽度越大,并在相交处19f处形成一体化结构,从而使突出片19c与中央片19a的连接部位的强度得到提高,可动接点板即使用合金作材料,也不会发生因可动接点板19的应力变化所引起的腐蚀现象发生。
而且,可动接点板19的材料以导电性良好的材料,如以合金为材料,而且在其表面还可以镀上金属层,依靠可动接点板19表面的金属镀层的保护作用,可保证在易锈蚀环境下有效地抑制可动接点板的锈蚀,并防止因可动接点板19的应力锈蚀破坏。
另外,为了达到接点部8在微小负荷下开关的要求,可考虑在第2端子板12或可动接点板19的表面镀银以提高其导电性,但对第2端子板12的侧面进行镀银处理时,必须对包层金属材料(如Agcdo等银合金)进行环镀,这样使费用变高。因此,如图21所示,只对可动接点板19进行全面镀银(19g)就可以了,由于其表面形成一层纯银的薄膜,既可以防止可动接点19的应力锈蚀破坏,又可以降低可动接点板19的电流阻抗,从而实施接点部8在微负荷下的开关功能。
另在上述接点8的构成中,在可动接点板19的左右两侧的边缘可动接点24附近的部位的靠边处设置有突出的突出片19c。实际上,如图22所示,可动接点板19的左右两侧边缘的可动接点24与其下端部的中间部位、以及在此下端部高的上方部位设置突出片19c也是可行的,在此情况下,对与突出片19c相连的可动接点板19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的限制肋部41设置于主体1底面相近部位即可。另,上述可动接点板19实际上是由突起37分隔开的很多可动接点板19组合而成,通过将突出片19的中间部分切断而使每一个可动接点板19分离,很多可动接点板19相互连接形成的部分就成为突出片19,因此它具有不需另外设置突出片19c的优点。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特征是在片弹簧15上设置有位于壳体10的主体1上的突出部70及其与之嵌合的嵌合沟15,其其它结构同实施例1。因为如此,在遇到与实施例1的构成相同的部分时,用同一符号进行图标并将有关说明省略。
如图23所示,从片弹簧15的中央片15a开始到锁片15b为止沿片弹簧15的宽度方向的约中央部设置细长形的嵌合沟15d,于是,主体1的端子收藏室9中在片弹簧处于收藏状态下时,在端子收藏室9(图标略)的底面让突出部70与片弹簧15的嵌合沟15以嵌合的状态存在。
这样,靠这种突出物70在嵌合沟15d中的嵌合,在电线100的包皮被剥离后形成的芯线101从电线插入孔16插入时,能有效地防止与插入方向相垂直平面中的片弹簧的反弹(如图23所示箭头方向的反弹)。而且,位中于央片13a、14a处的连接片13b、14b附近的部位与位于压片15c处中央片15a附近的部位以略微平坦的平面状结成一体,因而与实施例1同样,可以有效地防止与芯线101的插入方向相平行的平面内的片弹簧15的反弹,从而可更加保持芯线101的稳定性。而且在上述防止反弹的同时,由于锁片15b的前部将芯线101牢固地扣住,故芯线101在结线后的脱出也得到有效防止。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特征是在片弹簧15处设置与主体1相连并对片弹簧15有支撑作用的支撑片15e,除此外的构成同实施例1。因此,在遇到与实施例1的构成相同的部分时,用同一符号进行图标并将有关说明省略。
如图24所示,从片弹簧15的中央片15a始至锁片15b止,在片弹簧15的横向方向的中部切缺成コ字型而形成支撑片15e,以支撑片15e作为中央片15a一侧的支点呈现自然弯曲状态。另外,在片弹簧处于在主体1的收藏室9中被收藏的状态时,如图25所示,在端子收藏室9的底面(即电线插入孔16开口的一面)形成一个倾斜壁71,将支撑片15e压接着并支撑着片弹簧15。
正由于将支撑片15压接在主体1的倾斜壁71并对片弹簧进行支撑,如图25所示,电线100的包皮被剥皮后形成的芯线101从插入孔16插入时,能防止与插入方向上相平行的平面内的片弹簧的反弹。而且,与实施例1相同,由于位于中央片13a、14a处的连接片13b、14b附近的部位与挤压片15c处中央片15a附近的部位呈略微平坦的面并联成一体,也可以切实地防止与芯线101插入方向相平行的平面内片弹簧的反弹,从而进一步保持芯线101的稳定性。另外,上述在防止反弹的同时,锁片16的前部牢固地扣压住芯线101,从而可以防止芯线101插入接线后的脱出。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具有在闩簧一设置有将闩簧定位在主体上的定位部15f的特征,其它构成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在遇到与实施例1的构成相同的部分时,用同一符号进行图标并将有关说明省略。
如图26所示,片弹簧15的锁片15b大致呈<字形弯曲,从而形成共同制服部15f。另一方面,在主体1的端子收藏室9的底面、片弹簧15的下部(从与中央片15a与锁片15b相连的部位到共同制服部15f止部分)设置有嵌入的凹处72。因此,当片弹簧15处于在端子收藏室9中被收藏的状态时,如图26所示,在端子收藏室9的底面所设置的凹处72的角部72a处,片弹簧15的定位部起到定位作用。
正由于在端子收藏室9的底面所设置的凹处72的角部72a处片弹簧15的定位部行使定位功能,如图26所示,由电线100经剥去包皮后形成的芯线101从电线插入孔16插入时,可以有效地防止与插入方向相平行的平面内的片弹簧15的反弹。而且与实施例1相同,由于位于中央片13a、14a处的连片13b、14b附近的部位与挤压片15c处的中央片15a附近的部位形成呈略平坦的面并联成一体,也可以切实地防止与芯线插入方向相平行的平面内的片弹簧15的反弹,从而进一步保持芯线101的稳定性。另外上述在防止反弹的同时,锁片15b的前部牢固地扣压住芯线101,从而可以防止芯线101插入接线后的脱出。
另外,如图27所示,如能如实施例3同样地在片弹簧15设置支撑片1Se的话,就能够更进一步地防止与芯线插入方向相平行的平面内的片弹簧15的反弹。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具有在闩簧上设置有嵌合进设置于主体1的嵌合槽的嵌合片15g的特征,除此之外的构成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在遇到与实施例1的构成相同的部分时,用同一符号进行图标并将有关说明省略。
如图28所示,沿片弹簧15的中央片15a的一边的边缘设置有向外延伸的矩形平板状嵌合片15g,另一方面,这里省略了图标,在箱体1的端子收藏室9的内侧面、沿芯线101的插入方向设置有一个嵌合嵌合片1 5g的嵌合槽。因此,片弹簧在处于被端子收藏室9收藏的状态时,片弹簧15的嵌合片15g就被嵌合在端子收藏室9的内侧面的嵌合漕中。
这样,由于在端子收藏室9的内侧面的嵌合漕中嵌合有嵌合片15g,由电线100经剥去包皮后形成的芯线101从电线插入孔16插入时,可以有效地防止与插入方向相平行的平面内的片弹簧15的反弹。而且与实施例1相同,由于位于中央片13a、14a处的连片13b、14b附近的部分与挤压片15c处的中央片15a附近的部位形成呈略平坦的面并联成一体,也可以切实地防止与芯线插入方向相平衡平面内的片弹簧15的反弹,从而进一步保持芯线101的稳定性。另外上述在防止反弹的同时,锁片15b的前部牢固地扣压住芯线101,从而可以防止芯线101插入接线后的脱出。
此外,如图29所示,将嵌合片15g沿中央片15a的两个侧沿延长设置也是可以的,如此结构,基于其与端子收藏室9槽沟的位置关系,片弹簧在端子收藏室9收藏时其方向的区分就没有必要,从而有利于组装时提高效率。
另外,如图30所示,机1体内相邻接的2个片弹簧15,其嵌合片15g,15g整体连接在一起,由于零部件的数量相对减少,也有利于提高组装的效率。
实施例6
本实施例的特征是,在第2端子板11、12处设置有挟持片弹簧15的夹持部,除此之外的构成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与实施例1相同的构造标相同符号,图标和说明省略。
如图31A、31B所示,各端子板11、12的字形部13、14处的接片13b、14b的侧向突出的突出片大致呈现U字形曲折从而形成夹持部13g、14g,正是依靠夹持部13g、14g可以挟持片弹簧15的中央片15a(参照图31B)。
这样,由于在第1及第2端子板11、12处设有夹持部13g、14g,它挟持片弹簧15的中央片15a,在将由电线100经剥去包皮后形成的芯线101另纸。
实施例7
在实施例1中,例如第1端子部61处,芯线101是单线接线,电线100从主体的侧面拉紧时,如图34所示,芯线101抵抗片弹簧15的弹力使锁片15b及挤压片15c弯曲,并使之产生从第1端子板11的触片13c离开的倾向,从而有可能产生接触不良。为防止此种接触不良,在主体1的底面的电线插入孔16的周围形成肋部1c,将电线插入孔16的长度(深度)加长也可以,而这样却会导致常设于电线插入孔16近旁的操作孔18的长度也相应增加,这就会产生工具不好插入的缺点。
在本实施例中,除操作孔18周围的少部分外,在电线插入孔16的周边设置肋部1c。即如图32A、32B和图33所示,主体1底面的长轴方向两端的操作孔18周边的主体1长轴方向的外侧除外的部位,沿主体1的后方(与电线插入孔16相对,电线100插入的反方向)设置了许多突出的肋部1c。由此使电线插入孔16的长度加大,处于接线状态的电线100即使在主体1处向侧面拉紧时,如图33所示,依靠肋部1c支撑着电线100,芯线101不会产生抵抗片弹簧15的弹力的倾向,从而可以防止其从第1端子板11的触片13c离开而导致接触不良的问题。而且,在主体1底面操作孔18周围沿主体1长轴方向的外侧,没有设置突起的肋部1c,从而形成凹陷部1d,由于这一凹陷部1d的作用,不存在肋部1c的遮挡,工具能从操作孔18便利地插入,通过肋部1c将芯线101撤除时,工具也能便利地从插入孔18插入,不影响解除钮17的操作性。
实施例8
在实施例1中,如图37所示,为减少雨滴的侵入,从主体1的开口面(与外罩2相交合的面)到内侧面设置了向下凹陷的台阶部1e,当用多股线作芯线的裸线102从台阶部1e通过,到达接点部8及端子收藏室9时,可能会发生短路和绝缘不良等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沿第1及第2端子板11、12的芯线插入方向一面相对的主体1内侧面,向各端子板11、12一面设置了突出部1f。即在沿与主体1的短边方向相对的各端子收藏室9的两个侧面,沿主体1的深度方向上,设置了向内侧突起的条状突起部1f。如图36所示,主体1开口一面的突出部1f的前端得到延长,其高度与主体1开口端的外罩2的相交接触面几乎处于同等高度。而且,从主体1的外罩2的相交面开始至内侧面,向下凹陷的台阶部1e设在整个一周,如图35所示,处于主体1和外罩2的相交面与突出部1f之间的部位的台阶部1e变成了凹陷部1g。
这样,在第1及第2端子板11、12收藏在端子收藏室9中时,如图35所示,至少各端子部11、12的コ字状部13、14的连片13a、14a以及触片13c、14c的侧端面处与突出部1f的前端面是大致连接在一起的。因此,主体1的内侧面与端子板11、12间的间隙变小,从而可以防止因多股线的芯线在接线时由于直径很细的裸线102窜入上述间隙中,导致短路和绝缘不良等问题的发生。而且,在主体1和外罩2相交面与突出部1f之间设有凹陷部1g,可以让从主体1与外罩2相交部分的间隙处从外部侵入的水滴等停留于凹陷部1g处,防止了水滴向收藏端子板11、12的端子收藏室9内的侵入。
实施例9
本实施例的开关属翻转式开关,而且是单极切换用的3路开关(接点部8是所谓C接点构成的开关),此开关的分解斜视图、正面图、侧面图、下面图、横切面图分别用图38、图39(a)、图39(b)、图39(c)和图40A~40C表示。另外,在遇到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分时,用同一符号进行图标并将有关说明省略。
接点部8具有所谓C接点结构,可动接点板19的中央片19a的两面固定有可动接点24a、24b。以2个可动接点24a、24b与第1端子部63所具有的一对第一端子板56、60处设置的固定接点59、61进行二者择1式的分、合动作。
第1端子板58、60由具有导电性的板材弯曲而成,它跟第2端子板12同样具有大致呈コ字形的コ字形部,这些コ字形部分别设在片弹簧15上,第1端子板58、60的コ字状部由连接片58a、60a、从连接片58a、60a的两端边缘到与连接片58a、60a呈大致垂直相交方向上突起的触片58b、60b、以及接片58c、60c构成。这里,由一方的第2端子板58的连接片58a延长设置有与可动接点板19的可动接点24a进行自由接离的固定点59的前端部略呈L字状的接点保持片58c。而由另一方的第2端子板60的连接片60a延长设置有与可动接点板19的另一方的可动接点24b进行自由接离的固定点61的前端略呈L字状的接点保持片60d。因此,第1端子板58、60的连接片58a、60a的各个朝上的面部上,安装具有弹性的接合器64、64。
接合器63、64相互之间具有对称关系,与第1端子板58、60的连接片58a、60a接通的平板状主片63a、64a从主片63a、64a的一端延长与电路板52d的接触部(未图标)接触导通略呈决ㄟ字状的触片63 b、64b及与主片63a、64a处的触片63b、64b邻接的两端边缘曲折形成的一对侧片63c、63d、64c、64d,由具有导电性的板材连成一体。其一方的侧片63c、64c的前端缘通过向内弯曲,形成对第1端子板58、60的连结片58a、60a起定位作用的定位片,同时其另一方的侧片63d、64d向内侧突出的定位爪也形成并起作用。
这样,接合器63、64的侧片63c、64c处的定位片在第1端子板58、60的连接片58a、60a的端部被定位后,其另一侧面的侧片63d、64d朝连接片58a、60a方向压过来的话,侧片63d、64d处的定位爪就接触连接片58a,60a的边缘并使之弯曲,稍待定位爪的前部超过连接片58a、60a的边缘后,定位爪在连接片58a,60a的端部停下,接合器63、64被第1端子板58、60定位并固定下来。
这里,外罩2的内周面设置有很多突出来的限制筋(示图标),在主体1与外罩2组合成壳体10时,上述限制筋与电路板52d的边缘相接,并将电路板52控制在主体1一侧。结果,电路板52d的各接触部与各接合器63,64的触片63b、64b弹性相接,第1节端子板58、60与电路板52d的电路接通,在负载断开时,通过接合器63、64向指示灯显示部52供电,位置指示灯53就会通电变亮。
这样,在本实施例的开关中,每次操作手柄38时,可动接点24a与固定接点59,可动接点24b与固定接点61实行二者必择一式接触与断开运行,不向负荷(如照明负荷)部分通电时,位置表示灯53就亮,向负荷通电时,位置表示灯53就熄灭。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的可动接点板19处,如图41A、41B所示,除没有设置突起37外,与实施例1的可动接点板19具有同一构成,中央片19a处平坦面19d与中央片19a的其它部份大致形成了一个平面,如图42A、42B所示,中央片19a处的突出片19b的左右两边经剪断后形成一个切口,与平坦面19d形成的中央片19a的部位在中央片19a的平面方向的大致垂直方向形成相互反方向突出的结构,这也是可行的。这样,线圈弹簧32的一个端部将可动接点板19的突出片19d压入的同时,与突出片19b的两侧的平坦面19d、19d呈平面接触状态,从而使可动接点板19固定。由于有上述的结构,线圈弹簧32的位置得到稳定。
或者如图43A、43B所示,将在中央片a处的突出片19b的左右两侧向相反的方向敲出,让由平坦面19d形成的中央片19的部位向与中央片a的平面方向呈大致垂直相接交的方向相互反方向突出,这也是可行的。另外,由平坦面19d形成的中央片19a的部位,随着其与突出片19b的连接部位越向外倒,其与中央片19a的平面方向的垂直相交方向上的突出量越大,这样,平坦面19d所形成的部位与其它部位一起形成的平面相比,与线圈弹簧32的接触面积变大。因而,当线圈弹簧32处于与可动接点板19套装的状态时,线圈弹簧32的位置更加稳定,按点部8的反弹动作也得到稳固,这是这种结构的一大优点。
实施例10
图44A、44B分别表示本实施的开关S1、S2的分解斜视圈。其中S1开关与实施例1同样是单极开关(单片开关),S2开关是所谓D接点构成的2极开关(2片开关)。这里,由于上述两种开关S1、S2的基本构成具有共同性,只对其中的S1进行必要解释,而S2在其与S1开关构成要素相同时,用同一符号表示,并将相关说明省略。另外,开关S1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的开关是相同的,在其与实施例1的开关相同的构成要素用同一符号表示,并将相关说明省略。
如图44A、44B~图46A、46B、46C所示,本实施例的开关S1的壳体10也是由合成树脂为材料的主体1及外罩2构成的,从主体的中央部底面开始沿其长轴方向垂直设有隔绝壁108,在此隔绝室108的一端,设有与其直角相交的隔壁109。这样,依靠隔绝壁108和隔壁109将主体1内部分隔开来,在主体1的长轴方向的两端设置有收藏第1及第2端子部T1,T2的端子收藏部103、103e。在隔绝壁108的两侧设有由隔绝壁108分割的中央部形成的收藏可动接点板19的一对中央收藏部1041、1042。另在主体1的两个端子收藏部103,103的底部有两个电线插入孔16沿主体1的短轴方向并排设置,在2个电线插入孔16的中间按照常规设有一个操作孔18。
其第1端子部T1由互为对称关系的一对端子板120、120与2个片弹簧及解除钮构成。端子板120由带板状金属板曲折而成,在其基片120b的两端有触片120a和接片120c,同时,由接片120c的前端部开始,其延长部分形成支持片120d。端子板120两个并排在一起,其各自的基片120b以连接片120e相互连接,并形成一体化的结构。这样,各端子板120的触片120a与接片120c之间设置有片弹簧15,由它将中央片15a和接片120c连接起来。
如上述结构的第1端子部T1,将其解除钮17的下部与操作孔18相对安置,在主体1一端的收藏部103的大致中部设有能自在活动的解除钮17。在由解除钮17分隔开的两个端子收藏部1031,1032内分别将端子板120与片弹簧15收藏。这样,它们就被收藏在主体1内部。与实施例1同样,电线通过电线插入孔16向壳体10内插入时,其绝缘包皮被剥离后露出的芯线被挟持在触片120a、压片15c及锁片15b之间,芯线与触片120a、第1端子部T1接通的同时,又被机械性固定。另在电线处于接通状态,工具从操作孔18插入,对解除钮17产生压力时,锁片15b就从芯片弯曲脱离,解除其对电线的机械保持作用,电线就可以从壳体10拔出。
另一方面,第2端子部T2,由同样呈互为对称关系的一对端子板121、121与2个片弹簧15及解除钮17组成。端子板121由带板状金属板经呈大致コ字状曲折而成,在基片121b的两端有触片121a与脚片121c。由于第2端子板是两个并排的,其相互的基片121b由连结片121e连结成一体。另外,在脚片121c的前端部有固定接点21。第2端子部T2的下部与操作孔18相对安置,在主体1的另一端的端子收藏部103的大致中部设有能自在活动的解除钮17。在由解除钮17分隔开的两个端子收藏部1033、1034内分别将端子板120与片弹簧15收藏。这样,它们就被收藏在主体1内部。这时,如图45所示,片弹簧15的中央片15a与端子收藏部及将中央收藏部1041、1042分隔的隔壁109相接,端子板121的脚片121c横跨隔壁109而配置,因此而让固定在其前端部的固定点21能出入于中央收藏部1041、1042。这样,与第1端子部T1同样,从电线插入孔16插入的电线的芯线被挟持在片弹簧15的锁片15b及触片15c以及端子板121的触片121a之间,依靠对解除17的压迫操作而使端子板与电线的连接解除。
在2个端子板120的支持片120d的前端有可作为可动接点板19的摇动支点的支点凹陷部120f。在中央收藏部1041、1042处的主体1的两侧面的内面有突出的限制肋部41。在主体1的端子收藏部中,第1及第2端子部T1、T2处于收藏状态时,可动接点板19就收藏在中央收藏部1041(又104-2)中。此时可动接点板19的下端缘被插入到端子板120的支持片120d前端所设置的支点凹陷部120f中。可动接点板19以支点凹陷部120f为支点处于一种来回动作很方便的状态。此时,可动接点板19的张出片19c与限制肋部41处于一种牵制状态,正因为如此,可动手接点板19的转动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外罩2由于它与第1实施例的构造相同,对其说明在此省略。另对转换手柄30来说,除了在其线圈弹簧32的上部设置2个棒状突起(未图标)的插入之外,其它构造同实施例1。操作手柄38也和实施例1具有大致相同的构造,然而本实施例中不具备亮灯表示部52。为此,设置了一个外周形状略呈长圆形的突起部38a,以代替分光镜55用的孔54。从这个突起部38a的外观上可以判断开关S1的状态(即固定接点21与可动接点29是接触状态还是断开状态)。
因此,与实施例1相同,当操作手柄38在操作位置之间摇动操作时,与操作手柄38的操作位置相对应,以可动接点板19为媒介,在可动接点24导通的第1端子部T1与固定接点24导通的第2端子部之间的电路信道上可完成接通、断开功能操作。
这样,在留下连接片120e,121e的前提下,第1及第2端子部T1,T2都被收藏在端子收藏部内部103内,中央收藏部中的一个104在收藏了可动接点板19的同时,线圈弹簧32的下部在插入并固定在转换手柄30的棒状突起中的一个中后,压入到可动接点板19的突出片19b中,主体1与外罩2组合在一起即构成单极型开关S1。另一方面,切除连结片120e,121e后分开的各端子板120、121被收藏在端子收藏部1031~1034中,两个中央收藏部1041、1042中将各自的可动接点板19收藏的同时,线圈弹簧32的下部在插入并固定在转换手柄30的两个棒状突起中后,压入到可动接点板19的突出片19b中,主体1与外罩2组合在一起即构成双极型开关S2
即如果第1及第2端子部T1、T2原样被收藏到壳体10中的话,就构成单极开关。如由切除连结片120e,121e后分开的两个端子板120,121分别收藏到壳体10中,并加上可动接点板19及螺旋弹簧32的话,就构成两极开关。因此,过去的开关因其种类不同,其构造也不同。在本实施体系中,包括主体1及其它数个零件能够在单极开关S1与两极开关S2之间进行通用化设计,不必要特意单独为单极开关和两极开关的主体1设计模型,这一合理化的过程有利于降低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开关S1、S2的操作手柄38的体积较大,即所谓宽手柄开关。为了使其小型化并美观化,设计如图47所示的操作手柄构造是可以的。在操作手柄38前面的长轴方向上的一个端点的侧部设置有一个与长轴方向垂直相交的一个漕沟141。在漕沟141的长轴方向的大致中部设置有两端呈圆弧状的细长突出物142。在漕沟141的两个端点,设置有与操作手柄3相贯通的孔143,在漕沟141的一端穿通的孔的深处设置有覆盖凹凸定位部的桶状凹处(未图标),在漕沟141内还安装有一个由长尺状板片形成的手柄条145。大致在手柄条145的中央设置有让其与突起142插通的窗孔146,在其长轴方向的一个端点上设有与漕沟141的一个端点处设置的凹点相互形成凹凸定位关系的突出部147。另在手柄条145的长轴方向的另一端有一个孔143,在其相对应的部位,向背后方向设置有突出状的定位爪片148,此爪片的前部设置向外突出的爪149。这样,在将手柄条145安装到操作手柄38时,首先将手柄条145的突出部147插入到漕沟141一端的孔中,以突出部147为支点将手柄条145旋转,让手柄条145的定位爪片148插入到漕沟141的另一端的孔143内。依靠定位爪片148的端点上的爪149与孔143的窗孔143的端缘的相互定位,手柄条145就被安装在操作手柄38上。此时,突起142插入到手柄条145的窗孔146内,由于突起142的前端从操作手柄38的前面突出出来,在接点处于接通状态时,依靠操作触感与视觉可以作出下压操作手柄38的操作,并可以正确地判断其位置。
然而,在本实施例的开关S1、S2中,如图46A~46C所示,壳体10的横轴方向的长度与操作手柄38的宽度大致相等,通常沿安装框宽幅方向并排可安装3个开关。这里,象这样大小的操作手柄38称为3手柄开关。与此相对应,在安装框沿宽幅方向上并排安装2个的情况下,如图48A~48C所示,将比3用操作手柄大1.5倍的操作手柄38(称为2手柄开关)安装在转换手柄30处即可。另在安装框中只安装1个开关的情况下,如图49A~49C所示,将比3用操作手柄大3倍的操作手柄38(称为单手柄开关)安装在反转式手柄30上即可。
实施例11
实施例10是关于单极开关与2极开关的,本实施例则是关于3路开关与单极开关相互切换用的4路开关的。但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9及实施例10相同,但遇到其构成要素相同时,用同一符号表示,并将有关说明省略。
图50A及50B分别表示本实施例的开关S3、S4的分解斜视图,开关中的其一S3是所谓C点结构的3路开关。开关的其二,S4是所谓E点结构的4路开关。这里,由于2种开关S3、S4的基本结构是共同的,对其中的S3进行说明后,S4中与S3相同的结构要素用同一符号表示,并将有关说明省略。
本实施例中第2端子部T3,由相互之间形状不同的2个端子板122、123及片弹簧15和解除钮17构成。端子板122由带状金属板曲折而成,在其基片122b的两端有触片122a及脚片122c,同时,在脚片122c的前端设置有侧向延设片122b的两端有触片122a及脚片122c。同时,在脚片122c的前端设置有侧向延设片122d,而且脚片122c的基部与延设片122d的前端部以固定接点21a、21b为基点接成一体。而且另一个端子板123也是由带状金属板曲折而成,在其基片123b的两端有触片123a及脚片123c。同时,在脚片123c的前端设置有侧向延设片123d,而且脚片123c的基部与延设片123d的前端部分别以固定接点21c、21d为基点接成一体。端子板122、123两个呈并排的方式且其共有的基片122b、123b以连接片122e为媒介连成一体。这样端子板122、123分别被端子收藏部1033、1034收藏后,如图51所示,一方的端子板122的脚片122c进出于中央收藏部104的同时,另一方的端子板123的脚片123c进出于中央收藏部1042;一方的中央收藏部1041内两个固定接点21a,21d对向配置的同时,另一方的中央收藏部1042内两个固定接点21b、21c对向配置。另外,为了避免延设片122d、123d之间的相互干扰,本实施例还在中央设立了隔壁108。
另一方面,在可动接点板19的表里两面连接着可动接点24a、24b,可动接点24a与固定接点21a(又21c)方向相对,且可动接点24b与固定接点21d(又21b)方向相对,并被收藏在中央收藏部1041(又1042)中。
这样,按下操作手柄38,转换手柄30相对壳体10转动,由于收藏在壳体10内被压缩了的线圈弹簧32的作用,手动接点板19向回转动,可动接点板19的可动接点241、242就会与端子板122的固定接点21a和端子板123的固定接点21d进行交互式接触、断开。相对于端子板120,两个端子板122、123与其实现择一式导通、断开,从而使3路开关得以实现。
也就是说,在保留连接片120e、122e的前提下,将第1及第3端子部T1,T3收藏到端子收藏部103中,将可动接点板19收藏到中央收藏部两个中的一个的1041中。同时,将插入转换手柄30的两个中的一个棒状突起内并被固定的线圈弹簧32的下部压到可动接点板19的突出片19b内,将具有上述结构的主体1与外罩组合安装,就可以形成具有3路开关的开关S3。另一方面,将切除连接片120e,120e后分开的端子板120及端子板122、123分别收藏到端子收藏部1031~1034中,两个中央收藏部1041、1042都收藏有可动接点板19。与此同时,将插入转换手柄的2个棒装突起内并被固定的主体1与外罩组合安装,就可以形成具有4路开关的开关S4。这样,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0相同,如第1及第2端子部T1、T3原封不动收藏到壳体10中,就形成3路开关S3;切断连接片120e、122e,将分成两部分的各一对的端子板120、122、123分别收藏在壳体10中的同时,并加上可动接点板19以及线圈弹簧32的话,就可以构成4路开关S4。因此,与过去依开关的种类不同而其造型各异相比,本实施例包括主体1在内,其几种部体在3路开关S3及4路开关S4之间进行了通用化设计,特别是对3路开关S3及4路开关S4而言,其主体1的模型不必要分别特制,可以说更趋合理化,更有利于降低成本。
然而,如图5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与中央片相接部1041、1042相对的内壁面沿深度方向上有几条凹凸处115。因有凹凸处115的存在,第1及第2端子部T1、T3之间的前沿距离加大,有利于提高两端子部T1、T3间的绝缘性。另在端子板120及端子板122、123的侧端缘有与凹凸115的凹陷部相嵌合的嵌合片120g、122f、123f的突起,依靠嵌合片120g、122f、123f与凹陷部的嵌合,相对于主体1的各端子板120、122、123的转动得到防止。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4所示,可以使用装有手柄条145的操作手柄38,也可以使用2手柄开关或者单手柄开关。
然而,对于4路开关S4来讲,如同实施例9一样,如能装设位置显示灯53也可以。图55和图56表示装有位置显示灯53的4路开关S4,在此开关S4中,位置显示灯53是一种氖气灯,其亮灯显示部52装在转换手柄30内,并让位置显示灯53与转换手柄30前面的贯通开口34相对,另在操作手柄38的漕沟141处的手柄条145的窗孔146对应的部位,让贯穿操作手柄38的长形孔54穿过、由导光材料形成的棱镜55突出于穿透了孔54及窗孔146的手柄条145的前面,并且具有细长、顶端呈园孤状的凸部56。该凸部56从操作手柄38的内侧面插入孔56内,将操作手柄38铆接固定。这样,操作手柄38安装在转换手柄30上后,棱镜55的入射面57就与位置显示灯53对向配置。
另一方面,亮灯显示部52由以合成树脂为材料做成的大致呈H形的电路板52a处的位置显示灯53及电阻R组装而成。因此,将电路板52a的窄幅的部分压入到转换手柄30内的捧状突起的中间,从而将亮灯显示部52装入转换手柄30内。这时,位置显示灯53及电阻58的端子53a、58a分别与2个线圈弹簧32、32接触导通。因此,通过第1及第2端子部T1、T3向负载送电时,位置显示灯53就熄灭;而通过第1及第2的端子部T1,T3不向负载送电时,位置显示则就亮灯。位置显示灯53所发出的光从棱镜55的入射面57射入,并在棱镜55内被折射,然后从凸部56射出,于是就可以显示出开关S4的位置。

Claims (38)

1、一种开关,可扩大适用电线的范围,且可和由股线所构成的芯线连接,其特征是,包括:
一接点部,具有固定接点及活动接点,该活动接点与该固定接点的接触为接离自如;
一第1端子部,外接电源线并与该固定接点电性连接;
一第2端子部,外接电源线并与该活动接点电性连接;
一开闭机构部,将该活动接点接触离开于该固定接点,以开闭该接点部;
一壳体,将该接点部、该第1及该第2端子部及该开闭机构部收纳于其内部;
一操作部,以自由摆动的方式设在该壳体的外侧,通过操作以驱动该开闭机构部,使该接点部开闭;其中,
该第1及该第2端子部具有:
一端子板,电性连接到该固定接点或该活动接点,透过贯穿该壳体的电线插入孔,接触到导入该壳体上的电线的芯线;
一闩簧,朝该端子板的方向具有弹力,且具有一锁片,于该端子板和该闩簧之间,夹持该芯线,其夹持方式,将该闩簧的端缘弹接至由端子板侧插入的芯线;
一解除钮,经由在壳体的该电线插入孔附近开设的操作孔的操作,将该闩簧的锁片以反弹接方向弯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该闩簧由具有弹性的导电板材曲折而形成有:
一中央片,配置成对向于该端子板,且该锁片,从与该中央片的连接部位朝向前端缘,且朝接近该端子板的方向倾斜;
一压片,从与该中央片的连接部位朝向该端子板延伸,且该压片的前端部将芯线弹性夹持于该压片和该端子板之间,其夹持方式是,将芯线朝该端子板的方向按压,且该压片,在其与该中央片的连接部位的更前端侧,使其和中央片的间隔变成最窄的方式弯曲而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接触到芯线的该压片的前端部,配置在该锁片的前端缘附近。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和该压片的锁片对向部位,从锁片朝离开的方向弯曲。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在没有插入芯线的状态下,该锁片的前端缘与该端子板之间会空出间隙以形成闩簧。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该压片的前端部,在接触芯线的方向上突出有多个小凸起。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沿该端子板及该闩簧的芯线插入方向,相互接触的部位形成略平坦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在该闩簧上设置有嵌合槽,与该壳体的突起相嵌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在该闩簧上设置有支撑片,与该壳体接触且支撑该闩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在该闩簧上设置有锁合部,以连接并定位于该壳体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在该闩簧上设置有支撑片,与该壳体接触且支撑该闩簧。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在该闩簧上设置有嵌合片,与该壳体上的槽沟相嵌合。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该嵌合片在闩簧的对称位置上,设置有多个嵌合片。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在该壳体内,邻接的多个闩簧的该嵌合片彼此之间连接形成一体。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在该端子板上设置有的夹持部,以夹持该闩簧。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在该端子板与芯线的接触面,在导入该芯线的部位两侧设有一对导向突起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在该导向突起部的至少相互近侧的端部,形成球面状。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该导向突起部,形成于与该锁片的端缘的一部分对向的位置。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将一对该导向突起朝向该芯线的前端侧,并使其以前端的相互距离变小的方式配置着。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在该端子板与该芯线的接触部位,沿芯线插入方向交替形成有凹凸状的凹槽部。
21、如权利要求1或16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在该端子板接触该芯线的面,沿该锁片的侧缘设置有突起的保护片。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
该锁片,于朝该端子板的主片的方向具有弹力,
该解除钮,分别将接触到2个闩簧的该锁片的压片突设在两侧面上,且该解除钮介于相邻接合的该主片间及锁片间,并从该芯线插入方向的该电线插入孔,至少延长到该压片和该芯线的接触位置,其中,该锁片在组装到该壳体内的状态下,分别对向于并排设于壳体内的2个该主片。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当与接触该端子板的芯线的面由直交方向变成左右方向时,该解除钮形成左右对称的形状。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该解除钮,在该芯线插入方向的前端面上,形成与相邻连结的该主片呈直线交插的槽沟。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该压片,于其和该锁片的接触部位附近的表面为,呈线状接触到该锁片的曲面状。
26、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该解除钮,由合成树脂成形品所构成,将模型分离线设置在与该压片及该锁片对向部位以外的部位。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除操作孔周围至少一部分外,在该电线插入孔周围设有肋部。
2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在沿该端子板的芯线插入方向的侧面的对向的壳体的内侧面上,设有向该端子板方向突出的突起部。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该壳体由主体和外罩组成,在该主体和该外罩的接合面与该突起部之间设有凹陷部。
30、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在位于该第1及该第2端子部之间的壳体的内侧面,设有1至多条凹凸处。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将嵌合在该壳体的内侧面的凹凸处的嵌合片,设在该第1及该第2端子板上。
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该开闭机构部包括:
一开闭体,在和该第1端子板接触的状态下回动,该第一端子板,在导电材料形成的平板状的一面,具有活动接点,并具有该第1端子部;以及
一螺旋弹簧,一端保持在该操作部,另一端保持在该开闭体,对应于该操作部的回动操作,给予该开闭体反转动力;其特征是,
在该螺旋弹簧的开闭体的部位的对向上,设有插入该螺旋弹簧另一端的突出片,同时在该突出片的两侧上,形成有与该螺旋弹簧另一端部面接触的平坦面。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在该开闭体上,在与该第1端子板接触边以外的边,在与该第一端子板的接触部位以外的部位的侧方,设置有突出的突片,该突片与该开闭体设置成一体,当该活动接点朝离开固定接点的方向,而回动该开闭体时,在该壳体上设置的限制肋部,和该突片接触,以限制该开闭体的回动范围。
3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
该操作部,在2个操作位置间摆动,
该开闭机构,具有固定该活动接点的开闭体,与该操作部操作连动且将该开闭体进行回动,
该第1端子部,在与外部电线连接的同时,与该开闭体接触导通的2个第1端子板随即连通,
该第2端子部,在与外部电线连接的同时,固定着各个该固定接点的2个第2端子板随即连通。
3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
该操作部,在2个操作位置间摆动,
该开闭机构部,具有固定着2个该活动接点的开闭体,与该操作部操作连动且将该开闭体进行回动,
该第1端子部,在与外部电线连接的同时,与该开闭体接触导通的2个第1端子板随即连通,
该第2端子部,在与外部电线连接的同时,相互对向固定着各2个该固定接点的2个第2端子板随即连通。
36、如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在该壳体的两端部各设有收藏该第1和该第2端子部的收藏部,并在该壳体的略中央内壁上,设有1至多条凹凸处。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开关,其特征是,在该第1及该第2端子板处,设有嵌合于该壳体内壁上凹凸处的嵌合片。
38、一种开关的制造方法,应用于制造如权利要求34或35项所述的开关,包括:
将该第1和该第2端子部照原样收藏进该壳体内的步骤;以及
将该连接部位切断,事先分割成2部分,然后将该第1和该第2端子板分别收藏进该壳体内的步骤,以上二者择一的步骤。
CN011367520A 2001-01-26 2001-10-23 开关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639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017739A JP4208171B2 (ja) 2001-01-26 2001-01-26 スイッチ
JP2001017739 2001-01-26
JP200101773 2001-01-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67514A true CN1367514A (zh) 2002-09-04
CN1216392C CN1216392C (zh) 2005-08-24

Family

ID=188838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113675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6392C (zh) 2001-01-26 2001-10-23 开关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JP (1) JP4208171B2 (zh)
KR (1) KR100492749B1 (zh)
CN (1) CN1216392C (zh)
EG (1) EG23281A (zh)
SA (1) SA02220650B1 (zh)
TW (1) TW503417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3399A (zh) * 2014-04-29 2014-07-23 浙江正泰建筑电器有限公司 开关结构
CN106252116A (zh) * 2015-06-15 2016-12-21 吉徕·吉尔西本有限两合公司 用于模块化的电气开关装置的底座部件
CN110707608A (zh) * 2019-09-10 2020-01-17 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 一种旋钮式剥皮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20622B2 (ja) * 2006-05-31 2011-07-13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端子装置
JP5478192B2 (ja) * 2009-10-23 2014-04-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ピラー端子付スイッチ
CN102623229B (zh) * 2011-01-28 2015-11-25 乐清市杰拉华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螺丝批开关
US9084918B2 (en) 2012-05-31 2015-07-21 Nike, Inc. Football with segmented cover panels
CN104180046A (zh) * 2013-09-02 2014-12-03 李秋达 一种用于单键智能灶的燃气旋塞阀总成
JP6238171B2 (ja) * 2014-02-28 2017-11-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配線器具
ITUB20169924A1 (it) * 2016-01-12 2017-07-12 Gewiss Spa Struttura di morsetto per dispositivi elettrici
FI20175848A1 (fi) * 2017-09-24 2019-03-25 Parkkisaehkoe Oy Sähköasennusliitin
FI130101B (fi) * 2022-01-31 2023-02-28 Parkkisaehkoe Oy Sähköasennusliitin, menetelmä sähköasennusliittimen valmistamiseksi ja sähköasennusliittimen käytt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76411B2 (ja) * 1994-07-11 1997-01-29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遅動スイッチ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3399A (zh) * 2014-04-29 2014-07-23 浙江正泰建筑电器有限公司 开关结构
CN103943399B (zh) * 2014-04-29 2017-02-01 浙江正泰建筑电器有限公司 开关结构
CN106252116A (zh) * 2015-06-15 2016-12-21 吉徕·吉尔西本有限两合公司 用于模块化的电气开关装置的底座部件
CN106252116B (zh) * 2015-06-15 2019-08-06 吉徕·吉尔西本有限两合公司 用于模块化的电气开关装置的底座部件
CN110707608A (zh) * 2019-09-10 2020-01-17 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 一种旋钮式剥皮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208171B2 (ja) 2009-01-14
CN1216392C (zh) 2005-08-24
SA02220650B1 (ar) 2009-11-02
KR20020063099A (ko) 2002-08-01
JP2002222670A (ja) 2002-08-09
TW503417B (en) 2002-09-21
EG23281A (en) 2004-10-31
KR100492749B1 (ko) 2005-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16392C (zh) 开关及其制造方法
CN1205697C (zh) 电线连接器具
CN100345342C (zh) 连接器
CN1969212A (zh) 光连接器及光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CN1756003A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装置
CN1679214A (zh) 连接器
CN1788392A (zh) 接头连接器块
CN100338822C (zh) 连接器
JP2019149335A (ja) 端子及びハーネス
CN1300615C (zh) 包括光缆插座和光缆插头的组件
CN1290131C (zh) 开关、按钮开关和转动开关
CN1123030C (zh) 高频开关
CN1395754A (zh) 连接装置
JP3991917B2 (ja) 配線器具
CN1610036A (zh) 包括连接在操作手柄上的独立连杆的断路器
CN1317725C (zh) 琴键式开关
CN1332499A (zh) 插座
CN1181599C (zh) 插座及插座装置
CN1619748A (zh) 包含用于快速闭合操作的杆的断路器
CN1610037A (zh) 包含用于快速闭合操作的柔性悬臂杆的断路器
CN1094244C (zh) 开关装置
JP3969339B2 (ja) 配線器具
JP3975896B2 (ja) 速結端子装置並びに配線器具
JP3975897B2 (ja) 速結端子装置並びに配線器具
CN1610038A (zh) 包含具有用于操作机构连杆的止挡件的构架的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824

Termination date: 2016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