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信息处理设备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具有了多种形式和功能,并有了更快的信息处理速度。在这一信息处理装置中的信息具有电信号的形式。用户需要有一种作为界面的显示装置,以便通过肉眼来确认信息处理设备中处理的信息。
与众所周知的CTR型显示装置相比,目前的LCD装置具有全色显示并达到高分辨率的性能,同时大多体轻和尺寸小。结果是,LCD装置被广泛地用作代表性的信息处理设备如计算机监视器、家用壁挂式电视和其它信息处理设备的显示装置。
LCD装置把电压施加给具有特定分子排列的液晶,以改变液晶分子的排列。然后,LCD装置根据分子的排列转变诸如发光液晶盒(cell)的双折射、光线性度、二向色性和光散射特性等光学特性的变化,并利用液晶盒的光调制。
LCD装置基本上被分成TN(扭曲向列相)型和STN(超扭曲向列相)型。按照驱动方法,液晶显示装置可以分成采用开关装置和TN液晶的有源矩阵型和采用STN液晶的无源矩阵型。
两种类型的特征差异在于有源矩阵显示型应用到TFT-LCD,利用TFT驱动LCD,无源矩阵显示型配备有一个与晶体管相关的复杂电路,因为它不使用晶体管。
另外,根据利用光源的方法,LCD可以分成两种,即利用背面发光的透射型LCD装置和利用外部光源的反射型LCD。
利用背面发光作为光源的透射型LCD,尽管由于背面发光组件而增大了重量和体积,但因为能够独立地发挥显示功能而无需使用外光源,所以仍被广泛地使用。
图1是常规LCD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2、3和4是图1所示背面发光组件更详细的灯的电路图以及驱动灯的反相器模件的结构。
参见图1,LCD装置900由一个通过提供图象信号而显示一个图象的LCD模件700和用于夹持LCD模件700的一个面板壳体810和一个后板壳体820构成。此处,LCD模件700有一个显示单元710,该显示单元710包含一个用于显示意图象的LCD板712。
显示单元710包括LCD板712,数据侧印刷电路板(PCB)714,一个栅极侧PCB719,一个数据侧带有线带的接插件(tape carrier package)716和一个栅极侧带有线带的接插件718。
LCD板712有一个薄膜晶体管(TFT)衬底712a,一个彩色滤色片衬底712b和液晶(未示出)。
TFT衬底712a是一种形成有薄膜晶体管矩阵的透明玻璃衬底。TFT的源极侧与数据线连接,栅极侧与栅极线连接。另外,漏极侧形成有由诸如氧化铟锡(ITO)的透明导电材料构成的像素电极。
一旦电信号提供给数据线和栅极线,电信号就被接收到各个TFT的源极侧和栅极侧中。根据电信号的输入,TFT导通或截止,从而把形成像素所需要的电信号提供给漏极侧。
在TFT衬底712a的对面设置彩色滤色片衬底712b。彩色滤色片衬底712b通过对RGB像素的薄膜加工而形成,而RGB像素是通过光从中穿过而发出预定颜色的彩色像素。彩色滤色片衬底712b的前表面上覆盖着由ITO形成的公共电极。
当给前述TFT衬底712a上的晶体管的栅极侧和源极侧提供电源时,在像素电极和彩色滤色片衬底714b上的公共电极之间形成一个电场。由于此电场,注入在TFT衬底712a和彩色滤色片衬底714之间的液晶的排列角度得以改变,并且光的透射率根据改变的排列角度改变成能够获得所需的像素。
为了控制LCD板712的液晶的排列角度以及液晶的校准(aligning)周期,给TFT的栅极线和数据线供给驱动信号和计时信号。如图中所示,用于决定施加数据驱动信号的时间的带有线带的接插件716连接到LCD板712的源极侧,其中带有线带的接插件716是一种柔性电路板。另外,用于决定施加栅极驱动信号的时间的栅极侧带有线带的接插件718连接到栅极侧,其中栅极侧带有线带的接插件718也是一种柔性电路板。
分别用于在外部接收来自LCD板712的图象信号之后给栅极线和数据线提供驱动信号的数据侧PCB714和栅极侧PCB719被分别连接到LCD板712数据线一侧的数据侧带有线带的接插件716和栅极线一侧的栅极侧带有线带的接插件716。数据侧PCB714形成有一个用于接收外部信息处理设备(未示出)如计算机产生的图象信号的源极部分,以把数据驱动信号提供给LCD板712。另外,栅极侧PCB719形成有一个把栅极驱动信号提供给LCD板712的栅极线的栅极部分。换言之,数据侧PCB714和栅极侧PCB719产生栅极驱动信号和驱动LCD装置的数据信号以及多个在适当的时段提供驱动信号的计时信号,使得栅极驱动信号经栅极侧带有线带的接插件718提供给LCD板712的栅极线,并且数据信号经数据侧带有线带的接插件716提供给LCD板712的数据线。
在显示单元710之下设置一个给显示单元提供稳定光照的背面发光组件720。背面发光组件720包括配置在LCD模件700两端用于发光的第一和第二个灯单元723和725。第一和第二个灯单元723和725分别由第一和第二个灯723a和723b以及第三和第四灯725a和725b形成,它们分别被第一和第二灯罩722a和722b遮挡。
导光板724大到足够与显示单元710的LCD板712对应,其位于LCD板712之下在把第一和第二个灯单元723和725发出的光导向显示单元710的同时,改变光路。在图1中,导光板724是一种具有一致厚度,为边缘型安装,安装在导光板724的两端以提高光效率。第一和第二个灯单元723和725的数量可以通过考虑LCD装置900的整体均衡而适当地设置配置。
在导光板724的上侧设置多个光学片726,以使从导光板724向LCD板712发出的光的亮度一致。在导光板724的下侧安置一个反射板728用于把从导光板724漏出的光反射向导光板724,从而提高光效率。
显示单元710和背面发光组件720由一个作为安放容器的模压框架730固定地支承。模压框架730做成矩形盒的形状,上面敞开。另外,在模压框架730的外部设置一个框架740,用于在外部弯曲显示单元710的数据侧PCB714和栅极侧PCB719,以把它们固定到模压框架730的下平面,同时防止显示单元710偏移。框架740敞开以暴露LCD板710,框架740的一个侧壁部分在垂直方向向内弯曲以遮盖LCD板710的上部周边。
同时,尽管没在图1中给出,LCD装置900安装有第一反相器INV1,如图2所示用于驱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个灯723a、723b、723c和723d。
参见图2,第一反相器INV1有第一和第二变压器T1和T2以及第一和第二稳定电路723e和725e。变压器T1次级侧高压电平的输出端连接到第一、第二个灯723a和723b的各自输入侧,即第一电极。第一、第二镇流电容C1、C2接入在变压器T1次级侧高压电平的输出端和第一、第二个灯723a和723b的第一电极之间。在与第一、第二个灯723a和723b输出侧、即第二电极相关联,第一、第二回线(以下称作“RTN”)723c和723d分别在第一反相器INV1之内沿第一稳定电路723e延伸。第一、第二RTN723c和723d连接到第一稳定电路723e以提供反馈电流。参见图2,第三、第四灯725a和725b的第一电极通过接入第三、第四镇流电容C3和C4而连接到第二变压器T2次级侧高压电平的输出端。第三、第四灯725a和725b的第二电极在第一反相器INV1之内经向第一反相器INV1延伸的第三、第四RTN725c和725d连接到第二稳定电路725e,由此提供反馈电流。
但是,当利用一个变压器驱动多个灯、并把灯的电极与上述其它元件并联时,由一个变压器提供的电流分别地提供给各个灯。因此,施加给各个灯的电流由于灯的可变负载特性和漏电差而存在如下表1显示的电流差。这种电流差随着变压器提供的灯的电流降低而变大。因此,如果灯的总电流较低,一侧的灯就不被驱动,从而使得各个灯的持续时间不同。
表1(单位:毫安有效值)
灯的总电流 |
灯1的电流(723a) |
灯2的电流(723b) |
灯的电流差 |
平均电流 |
12.7 |
6.9 |
5.8 |
1.1 |
6.35 |
11.2 |
6.6 |
4.6 |
2.0 |
5.60 |
9.7 |
7.5 |
2.2 |
5.3 |
4.85 |
8.0 |
7.0 |
1.0 |
6.0 |
4.00 |
5.8 |
5.8 |
0 |
5.8 |
2.90 |
4.0 |
4.0 |
0 |
4.0 |
2.00 |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如图3所示,提出了一个与灯和变压器一对一对应的驱动系统。
参见图3,第二反相器INV2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变压器T1、T2、T3、T4和第一、第二稳定电路723e和725e。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变压器T1、T2、T3、T4分别由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控制器CT1、CT2、CT3、CT4驱动。第一、第二个灯723a和723b的第一电极通过接入第一、第二镇流电容C1、C2连接到第一、第二变压器T1和T2次级高压电平的输出端。另外,第一、第二个灯723a和723b的第二电极在INV2之内通过第一、第二RTN723c和723d串联到第一稳定电路723e。以同样的方式,第三、第四灯725a和725b的第一电极通过接入第三、第四镇流电容C3、C3分别连接到第三、第四变压器T3和T4次级高压电平的输出端。另外,第三、第四灯725a和725b的第二电极在第二INV2之内通过第三、第四RTN725c和725d分别串联到第二稳定电路725e。但是,如果灯通过如图3所示的与变压器一对一地对应地驱动,则反相器的各个变压器之间的频率不容易同步。因此,灯发出的光发生闪烁现象,使得不能由LCD装置的背面发光获得适宜的光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4所示,提出了一种方法,即灯与变压器一对一对应,变压器成对地连接。
具体地说,参见图4,第三反相器INV3由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变压器T1、T2、T3、T4以及第一和第二稳定电路723e和725e构成。第一、第二变压器T1、T2次级侧的低压电平端直接连接到第三、第四变压器T3、T4次级侧的低压电平端。第一、第二变压器T1、T2由第一控制器CT1驱动,第三、第四变压器T3、T4由第二控制器CT2驱动。
另一方面,第一个灯723a的第一电极通过接入第一镇流电容C1而连接到第一变压器T1高压电平的输出端,第二个灯723b的第一电极通过接入第二镇流电容C2连接到第二变压器T2高压电平的输出端。第一、第二个灯723a和723b的第二电极分别通过第一和第二RTN723c和723d串联连接到第三反相器INV3之内的稳定电路723e。类似地,第三个灯725a的第一电极通过接入第三镇流电容C3连接到第三变压器T3高压电平的输出端。第四个灯725b的第一电极通过接入第四镇流电容C4连接到第四变压器T4高压电平的输出端。第三、第四个灯725a、725b的第二电极分别通过第三、第四RTN725c和725d连接到第三反相器INV3之内的第二稳定电路725e。但是,虽然上述难于使频率同步和闪烁现象的问题通过成对地连接变压器而解决,但各个灯的第二电极仍然通过朝着反相器侧延长的RTN按照电学原理连接到稳定电路。因此,灯数的增加不仅造成布线的困难,而且还引起提高背面发光组件制造成本的问题。
图5a和图5b表示直接式(direct-type)LCD装置的灯和反相器模件的结构。
如图5a所示,LCD装置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即提供光源的灯727通过在其间插入一个反射板728而配置在模压框架730的底面上。因为灯727在显示单元710的后侧提供光源,所以不采用导光板724把侧光源导向显示单元710一侧,不同于如图1所示的边缘型LCD装置。
通过思考该结构特征,图5b所示的直接式LCD装置900能够采用多个灯727a、727b、727c、727d、727e、727f、727g和727h。图5b中所示的第四反相器INV4采用图3或图4所示第二或第三反相器INV2或INV3的结构,其中与多个灯727a、727b、727c、727d、727e、727f、727g和727h的第一电极的连接与第二或第三反相器INV2或INV3的一致。类似地,多个灯727a、727b、727c、727d、727e、727f、727g和727h的第二电极通过各自的RTN1、RTN2、RTN3、RTN4、RTN5、RTN6、RTN7和RTN8连接到第四反相器INV4之内的稳定电路(未示出)。
同样,在图5所示的直接式LCD装置中,多个灯的第二电极通过图3或图4所示的分别设置作为驱动系统的各RTN连接到反相器的稳定电路。因此,灯单元变得与数量增大的RTN一样庞大,RTN相应于灯的数量的增大而增大。此外,背面发光组件的制造成本随同RTN数量的增大而一起增大。
图6是示意表示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6,LCD装置100包括一个通过接收图象信号而显示意图象的LCD模件200,和一个由前壳310和后壳320形成的用于容纳LCD模件200于其中的壳体300。
LCD模件200有一个包含用于显示意图象的LCD板212的显示单元。
显示单元210包括LCD板212、数据侧PCB214、数据侧带有线带的接插件216、栅极侧PCB219和栅极侧带有线带的接插件218。
LCD板212由一个TFT衬底212a、彩色滤色片衬底212b和一种液晶(未示出)形成。
TFT212a是一个形成有矩阵形式的TFT的透明玻璃衬底。TFT的源极端与数据线连接,栅极端与栅极线连接。另外,漏极端形成有由透明导电材料ITO形成的像素电极。
一旦把电信号提供给数据线和栅极线,电信号就被接收到各个TFT的源极侧和栅极侧。根据电信号的输入,TFT导通或截止,通过漏极端提供形成像素所需要的电信号。
彩色滤色片衬底212b形成在TFT衬底212a的对面。彩色滤色片衬底212b通过对RGB像素的薄膜加工而形成,RGB像素在允许光通过的同时发出预定的颜色。在彩色滤色片衬底212b的整个表面上覆盖由ITO形成的公共电极。
当给TFT衬底212a上的TFT的栅极端和源极端供给电源以导通TFT时,在彩色衬底的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之间形成电场。通过此电场,注入在TFT衬底212a和彩色滤色片衬底214b之间的液晶的排列角发生改变。然后,根据改变的排列角度,光的透射率发生变化,从而获得所需的像素。
为了控制LCD板212的液晶排列角度和液晶的校准时间,给TFT的栅极线和数据线提供驱动信号和计时信号。
如图所示,LCD板212的源极侧与数据侧带有线带的接插件216连接,数据侧带有线带的接插件216是一个用于决定供给数据驱动信号时间的柔性电路板,LCD板212的栅极侧与用于决定供给栅极驱动信号时间的栅极侧带有线带的接插件218连接。
用于接收来自LCD板212的图象信号以分别给栅极线和数据线提供驱动信号的数据侧PCB214和栅极侧PCB219分别连接到LCD板212数据线一侧的数据侧带有线带的接插件214和LCD板212栅极线一侧的栅极侧带有线带的接插件210。数据侧PCB214形成有一个源极部分,用于接收从外部信息处理设备(未示出)如计算机产生的图象信号,以把数据驱动信号提供给LCD板212。栅极侧PCB219形成有一个栅极部分,用于接收从外部信息处理设备产生的图象信号,以把栅极驱动信号提供给LCD板212的栅极线。
换言之,数据侧PCB214和栅极侧PCB219产生用于驱动LCD装置的栅极驱动信号和数据信号,以及用于在适当的时间供给驱动信号的多个计时信号,以便把栅极驱动信号经栅极侧带有线带的接插件218提供给LCD板212的栅极线,把数据信号经数据侧带有线带的接插件216提供给LCD板212的数据线。
在显示单元210的下方设置一个背面发光组件220以对显示单元210提供一致的光。背面发光组件220包括安装在LCD模件200一侧用于发光的第一、第二灯单元223和225。第一、第二灯单元223和225由第一和第二灯223a和223b以及第三和第四灯225a和225b形成,两个单元分别由第一和第二灯罩222a和222b遮挡。
导光板224具有与显示单元210的LCD板212对应的尺寸并设置在LCD板212下方,用于在把光导向显示单元210一侧的同时,改变第一和第二灯单元223和225产生的光的光路。在图6中,导光板224为厚度一致的边缘型,第一和第二灯单元223和225安装在导光板224的两端以提高光效率。第一和第二灯单元223和223中的灯的数量可以考虑到LCD装置100的整体均衡之后适当地安排。
在导光板224之上至少设置多个光学片226,以用于使从导光板224发出的向LCD板212行进的光有一致的亮度。在导光板224的下方设置一个反射板228,用于把从导光板224泄漏的光反射向导光板224,提高光效率。
显示单元210和背面发光组件220由一个模压框架400固定地支承,模压框架是一个保留容器。模压框架400是一个上表面敞开的矩形盒状。除此之外,形成一个框架330,用于把显示单元210的数据侧带有线带的接插件216和栅极侧带有线带的接插件218弯出模压框架400,同时把数据PCB214和栅极PCB219固定到模压框架400的底面,以防止显示单元210偏移。框架330敞开以暴露LCD板210,框架330的侧壁在垂直方向上向内弯曲以覆盖LCD板210的上部周边部分。
图7是图6所示导光板和灯单元的结构断面的截面图。
参见图7,导光板224的一端与第一灯罩222a连接,第一和第二个灯223a和223b配置在第一灯罩222a的内部上和下。另外,第二灯罩222b连接到与导光板224的一端相对的另一端,第三和第四灯225a和225b配置在第二灯罩222b的内部上和下。
可以把图7中所示的上下配置的如第一和第二个灯232a和232b的两个灯同样地附着到楔形导光板上,楔形导光板从一端向另一端变薄。差异在于在楔形导光板的情况下灯单元只安装在导光板的一端。下面将详细描述楔形导光板。
同时,即使在图6中没有示出,前述的LCD装置100形成有一个第五反相器INV5,用于供给驱动图8中所示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个灯223a、223b、225a和225b的信号。
图8是图6和图7所示背面发光组件的灯和驱动灯的反相器模件的结构的电路图。图9是根据图8所示第一实施例的灯和反相器模件的结构的电路图。图10是用于解释根据图8所示的灯的两端的电位差的曲线;
参见图8,第五反相器INV5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变压器T1、T2、T3和T4,变压器的数量与背面发光组件中采用的灯的数量相同。此处,第一和第二变压器T1和T2由第一控制器CT1的驱动信号驱动,第三和第四变压器由第二控制器CT2的驱动信号驱动。
第一变压器T1次级侧的高压电平输出端连接到第一个灯223a的输入侧、即第一电极。用于稳定第一个灯223a的电流的第一镇流电容C1接入第一变压器T1次级侧的高压电平输出端和第一个灯223a的第一电极之间。
第二变压器T2次级侧的高压电平输出端连接到第二个灯223b的输入侧、即第一电极。用于稳定第二个灯223b的电流的第二镇流电容C2接入第二变压器T2次级侧的高压电平输出端和第二个灯223b的第一电极之间。
另一方面,第一和第二个灯223a和223b的输出侧、即第二电极223c直接彼此电连接。第一、第二变压器T1和T2次级侧的各个低压电平输出端T1a和T2a直接连接到第五反相器INV5之内的由一个电容器和一个电阻形成的稳定电路227。即用于稳定第一、第二灯223a和223b的电流的反馈电流经第一和第二变压器T1和T2次级侧的高压电平输出端供给。
通过同样的方式,第三变压器T3次级侧的高压电平输出端连接到第三个灯225a的第一电极。用于稳定第三个灯225a的电流的第三镇流电容C3接入第三变压器T3次级侧的高压电平输出端和第三个灯225a的第一电极之间。
第四变压器T4次级侧的高压电平输出端连接到第四个灯225b的第一电极。用于稳定第四个灯225b的电流的第四镇流电容C4接入第四变压器T4次级侧的高压电平输出端和第四个灯225b的第一电极之间。
另外,第三和第四个灯225a和225b的第二电极直接彼此电连接。第三、第四变压器T3和T4次级侧的各个低压电平输出端T3a和T4a直接连接到第五反相器INV5之内的稳定电路229,以把用于稳定第三、第四个灯225a和225b的电流的反馈电流提供向稳定电路229。
参见图9,给第一、第二变压器T1、T2的前级设置第一控制器CT1。第一控制器CT1包括第一和第二偏压电阻R1和R2,电阻的一端与连接到第一、第二变压器T1、T2外信号的输入侧并联。还包括一个第一晶体管Q1和一个第二晶体管Q2,第一晶体管Q1有一个连接到第一偏压电阻R1另一端的基极,偏压电阻R1共同连接到第一变压器T1,还有一个接地的发射极和连接到第一、第二变压器T1、T2的集电极,第二晶体管Q2有一个连接到第一偏压电阻R2另一端的基极,偏压电阻R2通常连接到第一变压器T1,还有一个与第一晶体管Q1的发射极共同接地的发射极和连接到第一变压器T1的集电极。除此之外,振荡电容器C5的一端连接到与第二晶体管Q2的集电极共同连接的第一变压器T1,另一端连接到第一晶体管Q1的集电极。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控制器CT1作为一个罗尔电路用于把外部提供的DC信号转变成AC信号。
同时,第一、第二个灯223a、223b的第一电极分别经第一和第二镇流电容C1和C2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变压器T1和T2的高压电平输出端。此时,第一和第二变压器T1和T2的高压电平输出端分别连接到第一、第二个灯223a、223b的第一电极,其中二输出端的线圈彼此反向绕制。
更具体地说,电连接到第一个灯223a的第一电极的第一变压器T1的高压电平输出端设置为线圈的布线起点。而电连接到第二个灯223b的第一电极的第二变压器T2的高压电平输出端设置为线圈布线的终点。
因此,分别从第一和第二变压器T1和T2施加到第一个灯223a和第二个灯223b的AC信号彼此具有180°的相位差。此时,根据电原理直接电连接到稳定电路227的第一和第二变压器T1和T2次级侧的低压电平输出端把用于稳定电流的反馈电流经第一、第二个灯223a、223b提供给第一、第二个灯223a、223b。
当提供给第一、第二个灯223a、223b的AC信号的彼此相位差为如上所述的180°时,在根据电原理直接电连接的第一、第二个灯223a、223b的第二电极部分实际上产生零电压。
因此,如图10所示,在第一个灯223a的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字母“A”和“B”表示的部分产生一个电位差,使得第一、第二个灯223a、223b执行发光操作。
下表2表示意图4中所示常规灯驱动系统和图8中所示本发明的灯驱动系统的工作特性。
参见表2,图4所示的常规驱动系统与图8所示的本发明的驱动系统在反相器的功率耗散和灯电流的泄漏方面有所不同。从背面发光组件的亮度来看,在各个灯的电流值下显示相似的亮度。
表2
灯 |
背面发光亮度(尼特) |
反相器功耗(瓦) |
灯的漏电流(毫安有效值) |
电流(毫安有效值) |
现有技术(图4) |
本发明(图8) |
现有技术(图4) |
本发明(图8) |
现有技术(图4) |
本发明(图8) |
6.0 |
1965 |
1958 |
19.3 |
19.3 |
1.3 |
1.3 |
5.0 |
1785 |
1778 |
17.2 |
17.2 |
1.7 |
1.7 |
4.0 |
1545 |
1545 |
15.1 |
15.2 |
2.2 |
2.2 |
观察测量结果发现,图4中所示常规的灯驱动系统和图8中所示本发明的灯驱动系统表现出相似的背面发光亮度、反相器功耗和灯的漏电流。但是,在图8所示的本发明的灯驱动系统中,各个灯的第二电极没有连接到反相器内部的稳定电路,与常规的灯驱动电路不同,而是彼此根据电原理直接电连接,由此产生节约RTN布线所占空间的效果并使LCD装置的制造更为经济。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因为当上下配置两个灯时要利用两个驱动信号,所以分别施加到第一、第二个灯223a和223b上的驱动信号彼此有180°的相位差。但是,灯的数量还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提供给灯的驱动信号的相位根据灯的数量不同地设置。图11、12、13和14表示意图7中所示灯的结构的其它实例。
参见图11,背面发光组件采用三个灯、即第五、第六和第七个灯227a、227b和227c作为背面发光的光源。驱动第五、第六和第七个灯227a、227b和227c的第六反相器INV6具有第五、第六和第七变压器T5、T6和T7,数量与第五、第六和第七个灯227a、227b和227c的相同。第五、第六和第七变压器T5、T6和T7由第三控制器CT3发出的驱动信号驱动。
第五、第六和第七变压器T5、T6和T7与第五、第六和第七个灯227a、227b和227c的连接和两个灯的连接一样。具体地说,第五、第六和第七变压器T5、T6和T7次级侧的高压电平输出端分别连接到第五、第六和第七个灯227a、227b和227c的第一电极。在第五、第六和第七个灯227a、227b和227c的第一电极和第五、第六和第七变压器T5、T6和T7次级侧的高压电平输出端之间接入用于稳定第五、第六和第七个灯227a、227b和227c的电流的第五、第六和第七镇流电容C5、C6和C7。另外,第五、第六和第七变压器T5、T6和T7次级侧的低压电平输出端直接连接到用于稳定第五、第六和第七个灯227a、227b和227c的电流的稳定电路230以供给反馈电流。另外,第五、第六和第七个灯227a、227b和227c的输出侧、即第二电极根据电原理彼此直接电连接。
在由三个灯形成背面发光组件的情况下,提供给各个灯的驱动信号的相位差由灯的数量决定。如图12所示,供给第五、第六和第七个灯227a、227b和227c的驱动信号具备的相位差和由360°除以灯的数目值所获得的值一样大。即,如果供给第五个灯227a的第一驱动信号DS1以起始于零度的正弦波的形式提供,则供给第六个灯227b的第二驱动信号DS2具有比第一驱动信号DS1延迟120°的相位,供给第七个灯227c的第三驱动信号DS3具有比第二驱动信号DS2延迟120°的相位。
因此,在第一、第二和第三驱动信号DS1、DS2和DS3各个相位时的电压值之和总为零。例如,在图12中,以第一驱动信号DS1为基准看时,第一、第二和第三驱动信号DS1、DS2和DS3在字母标号“A”表示的点处的相位为90°、-210°和-330°。如果在对应的相位处转变成电压值,第一、第二和第三驱动信号DS1、DS2和DS3的各自电压值可以用V1、-V2和-V3表示。因此,在连接第五、第六和第七个灯227a、227b和227c的各自第二电极的输出侧,第一、第二和第三驱动信号DS1、DS2和DS3的各自相位处的电压值之和变为零,以驱动第五、第六和第七个灯227a、227b和227c。
图13表示采用四个灯、即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一灯231a、231b、231c和231d作为背面发光组件的光源的一个实例。图14表示分别提供给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一灯231a、231b、231c和231d的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驱动信号的相位差。
如图所示,驱动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一灯231a、231b、231c和231d的第七反相器INV7具有数量与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一灯231a、231b、231c和231d的数量相同的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一变压器T8、T9、T10和T11。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一变压器T8、T9、T10和T11分别由第四控制器CT4发出的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驱动信号DS4、DS5、DS6和DS7驱动。
以同样的方式,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一变压器T8、T9、T10和T11次级侧的高压电平输出端连接到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一灯231a、231b、231c和231d的第一电极。在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一灯231a、231b、231c和231d的第一电极和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一变压器T8、T9、T10和T11次级侧的高压电平输出端之间接入用于稳定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一灯231a、231b、231c和231d的电流的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一镇流电容C8、C9、C10和C11。另外,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一变压器T8、T9、T10和T11次级侧的低压电平输出端直接连接到用于稳定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一灯231a、231b、231c和231d的电流的稳定电路233以供给反馈电流。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一灯231a、231b、231c和231d的输出端、即第二电极彼此根据电原理直接电连接。
在由四个灯形成背面发光组件的情况下,提供给各个灯的驱动信号的相位差由灯的数量决定。如图14所示,供给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一灯231a、231b、231c和231d的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驱动信号DS4、DS5、DS6和DS7具备由灯的数目值除以360°所获得的值的相位差。在参考图14的描述中,如果供给第八个灯231a的第四驱动信号DS4以起始于零度的正弦波的形式提供,则供给第九个灯231b的第五驱动信号DS5具有比第四驱动信号DS4延迟90°的相位。供给第十个灯231c的第六驱动信号DS6具有比第六驱动信号DS6延迟90°的相位。
因此,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驱动信号DS4、DS5、DS6和DS7各个相位之和为零。例如,在图14中,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驱动信号DS4、DS5、DS6和DS7的相位在以字母标号“B”为参考点到供给信号的点处的相位分别为90°、0°、-210°和0°。当在对应的相位处转变成电压值时,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驱动信号DS4、DS5、DS6和DS7分别具有V4、V5、-V6和V7的电压值。因此,在连接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一灯231a、231b、231c和231d的各自第二电极的输出侧,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驱动信号DS4、DS5、DS6和DS7的各自相位处的电压值之和变为零,以驱动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一灯231a、231b、231c和231d。
到目前为止,参考图7至图14描述了二至四个灯的情况,即使灯的数量增至四个或更多,灯与变压器的连接方法以及决定变压器提供给灯的驱动信号的相位差的方法是一样的。换言之,因为提供给各个灯的驱动信号以正弦波的形式提供,具有360°除以总灯数得到的相位差,所以各个灯直接连接的第二电极侧具有零电压值。因此,可以从该数目的灯中除去在连接到稳定电路之前从灯的第二电极向反相器模件侧延伸的RTN,使得能够缩小背面发光组件的总尺寸并节省制造成本。
同时,上述的灯驱动系统可以同样地应用到图15所示的楔形导光板224a以及图7中所示的边缘型LCD装置,在LCD装置中,灯安装在导光板224的两端。
更详细地说,由楔形导光板224a一端上的第三灯罩232保护的上下安置的第十二和第十三灯231a和231b的第二电极直接彼此电连接,如图8所示。另外,第十二灯231a和第十三灯231b的第一电极,如图8所示,分别连接到变压器高压电平的各个输出端,各个变压器低压电平的输出端连接到反相器内的稳定电路。因此,在图15所示的楔形导光板224a的情况下,也删除第十二灯231a和第十三灯231b的RTN以获得与图8相同的效果。
图16是图6所示背面发光组件的灯和驱动灯的反相器模件的结构第四
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7和图11中所示的第一和第二灯223a和223b与第三和第四灯223a和225b第二电极可以通过向着第八反相器INV8的一侧延伸而连接。
以图16中所示的第十四和第十五灯234a和234b为例,第十四和第十五灯234a和234b的第一电极分别连接到形成第八反相器INV8的第十二和第十三变压器T12和T13次级侧的高压电平输出端。在它们之间接入用于稳定第十四和第十五灯234a和234b的电流的第十二和第十三镇流电容C12和C13。
第十四灯234a的第二电极延长到第八反相器INV8内部,反过来又从第八反相器INV8的内部向第十五灯234b的第二电极延伸,由此根据电原理直接电连接到第十五灯124b的第二电极。
用于稳定第十四和第十五灯234a和234b的电流的稳定电路(未示出)装配在第八反相器INV8的内部,如图9所示。提供给用于稳定第十四和第十五灯234a和234b的电流的未示出的稳定电路的反馈电流经第十二和第十三变压器T12和T13次级侧的低压电平输出端提供。
在到目前为止所述的实例中,图6中LCD装置的背面发光组件采用的灯的第二电极彼此直接连接,反相器模件的变压器数量与灯数相同,使得向灯的第一电极提供的驱动信号彼此具有不同于对应的变压器的相位差。但是,无论与多个灯的电极组合有关的灯的数量如何,都可以只用两个变压器驱动多个灯。
图17是图6所示背面发光组件的灯和驱动灯的反相器模件的结构第五实施例的电路图。图18是图13所示的灯和反相器模件的结构的电路图。图19是图17所示的灯和反相器模件的结构的改型。如果多个灯串联,电路结构无论灯的数量怎样都可具有相同的形式。此处以利用三或四个灯为例进行详细地描述。
如图17、18和19所示,第九反相器INV9有一个第六控制器CT6和根据来自第六控制器CT6的驱动信号驱动的第十四和第十五变压器T14和T15。第十五、十六和十七灯236a、236b和236c彼此串联连接,其中第十五灯236a的第一电极和第十七灯236c的第一电极彼此相对设置。
因此,如图18所示,第十五灯236a的第一电极通过接入一个第十四镇流电容C14而连接到第十四变压器T14次级侧的高压电平输出端。另外,第十七灯236a的第一电极延长到第九反相器INV9侧,该侧通过在其间接入第十五镇流电容C15而连接到第十五变压器T15次级侧的高压电平输出端。
以同样的方式,图9所示的稳定电路235装配在第九反相器INV9内。第十四、十五变压器T14、T15次级侧的低压电平输出端直接连接到稳定电路235,用于稳定第十五、十六、十七灯236a、236b、236c的电流的反馈电流经第十四、十五变压器T14、T15次级侧的低压电平输出端供向稳定电路235。
此时,分别从第十四、十五变压器T14、T15次级侧的高压电平输出端经第十四、十五镇流电容C14和C15提供给第十五、十七灯236a和236c第一电极的驱动信号彼此具有180°的相位差。这是因为即使是第十五、十六和十七三个灯236a、236b和236c互相串联,也只有最前面的灯、第十五灯的第一电极和最后面的灯、第十七灯236c分别从第十四和十五变压器T14和T15提供有驱动信号。换言之,当多个灯串联时,不管灯的数量怎样,总是只用两个驱动信号。为此,足以在两个驱动信号之间保持180°的相位差。
在此灯驱动系统中,驱动第十五、十六和十七灯236a、236b和236c的第九反相器INV9安装在第十五、十六和十七灯236a、236b和236c的任一侧,如图中所示。由于这一事实,第十五灯236a的第一电极或第十七灯236c的第一电极根据第九反相器INV9的安装位置总是朝着第九反相器INV9延长。
但是,考虑到灯的输入侧,即第十五、十六和十七灯236a、236b和236c的第一电极,对于LCD装置的背面发光,如图19所示,形成第九反相器INV9的第十四和十五变压器T14和T15可以分别地配置接近第十五和十七灯236a和236c的第一电极。
图20和21表示串联四个灯的实例。
如图20和21所示,第十反相器INV10有一个第七控制器CT7和根据第七控制器CT7发出的驱动信号驱动的第十六和第十七变压器T16和T17。第十八、十九、二十和二十一灯239a、239b、239c和239d彼此串联连接,它们数量是偶数。因此,与图17所示的灯不同,第十八灯239a的第一电极和第二十一灯239d的第一电极排列取向相同。
如图21所示,第十八灯239a的第一电极通过接入一个第十六镇流电容C16而连接到第十六变压器T16次级侧的高压电平输出端。另外,第二十一灯239a的第一电极向第十反相器INV10侧延长,该侧通过接入第十七镇流电容C17而连接到第十七变压器T17次级侧的高压电平输出端。
类似地,图9所示的稳定电路235装配在图9所示的第十反相器INV10内。另外,第十六、十七变压器T16、T17次级侧的低压电平输出端直接连接到稳定电路235。用于稳定第十八、十九、二十和二十一灯239a、239b、239c和239d的电流的反馈电流经第十六、十七变压器T16、T17次级侧的低压电平输出端供向稳定电路235。
此时,分别从第十六、十七变压器T16、T17次级侧的高压电平输出端经第十六、十七镇流电容C16和C17提供给第十八、二十一灯239a和239d第一电极的驱动信号彼此具有180°的相位差。这是因为当多个灯串联时,无论灯的数量怎样,即使是四个灯,也总是只使用两个驱动信号。因此,足以在两个驱动信号之间保持180°的相位差。
这里以三个和四个灯互相串联为例进行了描述,但当多个灯串联、甚至灯的数量增至四个或更多时,驱动信号也只提供给最前面灯的第一电极和最后面灯的第一电极。因此,通过利用两个变压器给最前面灯的第一电极和最后面灯的第一电极提供彼此具有180°相位差的驱动信号,可以获得与上述情况相同的驱动效果。
图22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直接式LCD装置的灯单元结构断面的截面图。图23是图22所示的灯和驱动灯的反相器模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4是从图23所示反相器模件提供给各个灯的驱动信号波形的波形图。图25是图22所示的灯和驱动灯的反相器模件的结构的另一实例示意图。
如图22所示,直接式LCD装置以这样一种方式形成,即提供光源的多个灯244a、244b、246a、246b、248a、248b、250a、250b通过插入反射板228而按预定的距离彼此分开配置在模压框架400的底面上。此时,LCD装置不象图6所示的边缘型LCD装置一样使用导光板224把侧光源导向显示单元210,因为灯244a、244b、246a、246b、248a、248b、250a、250b从显示单元210的后平面提供光源。作为光控制单元用于调节光的亮度等的散射片元件226通过保持预定的间隔连接到灯244a、244b、246a、246b、248a、248b、250a、250b的上平面,促进灯244a、244b、246a、246b、248a、248b、250a、250b发出的光向前传播。
考虑到前述的结构特征,图22中所示的直接式LCD装置可以采用如图23所示的多个灯244a、244b、246a、246b、248a、248b、250a、250b。即可以根据直接式LCD装置中LCD板的面积很容易地改变灯的数量。
图23中所示的第十一反相器INV11采用图8所示第五反相器INV5的形式,其中多个灯244a、244b、246a、246b、248a、248b、250a、250b的第一电极与形成第十一反相器INV11的多个变压器(未示出)的连接结构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灯223a、223b、225a、225b和图8中的第五反相器INV5的连接结构相同。换言之,第十一反相器INV11由数量与灯244a、244b、246a、246b、248a、248b、250a、250b的数量相同的变压器形成。
另外,多个灯244a、244b、246a、246b、248a、248b、250a、250b的第一电极与第十一反相器INV11的多个变压器中相应变压器次级侧的高压电平输出端连接。另外,多个灯244a、244b、246a、246b、248a、248b、250a、250b的第二电极互相根据电原理直接电连接。
以同样的方式,构成反相器INV11的多个变压器各次级侧的低压电平输出端直接连接到装配在第十一INV11内部的稳定电路(未示出),把用于稳定多个灯244a、244b、246a、246b、248a、248b、250a、250b的电流的反馈电流提供向稳定电路。
此处,分别由第十一反相器INV11的多个未示出的变压器分别提供给多个灯244a、244b、246a、246b、248a、248b、250a、250b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驱动信号DS1、DS2、DS3、DS4、DS5、DS6、DS7和DS8互相具有相位差,如参考图11、12、13和14所述。更详细地说,当由八个灯形成背面发光组件时,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驱动信号DS1、DS2、DS3、DS4、DS5、DS6、DS7和DS8具有由360°除以八所得的相位差。
在参考图24的相位描述中,第一驱动信号DS1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驱动信号DS1、DS2、DS3、DS4、DS5、DS6、DS7和DS8的供给点处有零相位。类似地,当以第一驱动信号DS1为基点时,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驱动信号DS2、DS3、DS4、DS5、DS6、DS7和DS8分别具有45°、90°、135°、-225°、-270°和-315°的相位值。如果这些值被转换成对应相位处的电压值,则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驱动信号DS1、DS2、DS3、DS4、DS5、DS6、DS7和DS8在连接到多个灯244a、244b、246a、246b、248a、248b、250a、250b第二电极的输出侧的各个相位的电压值之和变为零。因此,第四、第五、第六、第七驱动信号DS4、DS5、DS6、DS7各个相位的电压值之和也变为零以驱动多个灯244a、244b、246a、246b、248a、248b、250a、250b。
另一方面,如图25所示,灯244a、244b、246a、246b、248a、248b、250a、250b可以通过成对地构成相邻的两个灯、并根据电原理直接电连接构成一对的两个灯的第二电极而形成。
在图25中,第十二反相器INV12由变压器和稳定电路(未示出)形成,变压器的数量与灯244a、244b、246a、246b、248a、248b、250a、250b的数量相同。构成第十二反相器INV12的多个变压器次级侧的低压电平输出端直接连接到稳定电路,把用于稳定灯244a、244b、246a、246b、248a、248b、250a、250b的电流的反馈电流提供向稳定电路。
此时,分别提供给灯244a、244b、246a、246b、248a、248b、250a、250b的第一电极的驱动信号与图17所示的相同。即从第十二反相器INV12的多个变压器提供驱动信号,使得灯244a、244b、246a、246b、248a、248b、250a、250b中直接连接的成对的灯例如244a和244b、244b和246a、246a和246b、246b和248a、248a和250a、以及250a和250b彼此具有180°的相位差。
根据上述的背面发光组件及其LCD装置,用于背面发光组件提供光源的灯由来自变压器、控制器和稳定电路组成的反相器模件的AC信号驱动。
此时,装配灯和变压器,其中在反相器模件中中构成的变压器数量与灯数相同或为二。如果灯与变压器的数量相同,则各灯的第一电极分别连接到反相器模件内的多个变压器中相对应的变压器次级侧的高压电平输出端,各灯的第二电极根据电原理互相直接电连接。另外,当采用两个变压器时,多个灯串联,使得最前面的灯和最后面的灯的第一电极连接到两个变压器次级侧的高压电平输出端。
另外,多个变压器次级侧的第一电平输出端直接连接到反相器模件内的稳定电路,以把用于稳定灯的电流的反馈电流提供向稳定电路。另外,当多个灯串联时,从反相器模件提供给灯的AC信号使得相邻的灯彼此有180°的相位差。与此不同的是,如果向多个灯的第一电极分别提供有来自相应的变压器的驱动信号,而第二电极直接彼此连接,则向多个灯的各个第一电极提供有驱动信号,具有正弦波形的AC信号的一个周期的相位差,即相位差值等于360°除以灯数。
结果是,不需要把各个灯的第二电极延长到反相器模件的稳定电路以向与灯数无关的稳定电路提供反馈电流,由此不使用RTN。
因此,背面发光组件中采用的灯的电极线的布线结构被简化,不仅减小了背面发光组件的尺寸,而且节约了背面发光组件和LCD装置的制造成本。
虽然以上参考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做了具体地展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做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