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62760A - 卡片端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卡片端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62760A
CN1362760A CN01143471A CN01143471A CN1362760A CN 1362760 A CN1362760 A CN 1362760A CN 01143471 A CN01143471 A CN 01143471A CN 01143471 A CN01143471 A CN 01143471A CN 1362760 A CN1362760 A CN 13627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rt circuit
shell
base plate
projection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11434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11891C (zh
Inventor
藤田伸也
奥村均
樱井利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0017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68073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0783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63812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3627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627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1189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189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directly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4Means for preventing access to live contacts
    • H01R13/447Shutter or cover plate
    • H01R13/453Shutter or cover plate opened by engagement of counterpart
    • H01R13/4538Covers sliding or withdrawing in the direction of engagement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为了阻止卡片端连接器的终端接头短路,一外壳配备有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短路阻止元件(50)。短路阻止元件(50)可以在设置在上和下相对位置上的终端接头(40)的弹性触点(42)之间的短路阻止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后退位置位于短路阻止位置的后侧。由于当短路阻止元件处于短路阻止位置时,阻止了上和下终端(40)的短路接触,弹性触点(42)可以弯曲更大的程度,因而增加了它们与卡片端连接器触点的接触力。

Description

卡片端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卡片端连接器。
发明背景
说明书中图47和48显示了一种卡片端连接器100,日本专利56-136480对其进行了介绍。卡片端连接器100的前表面配备有一底板插入孔102,底板101的一端可以插入该孔。卡片端连接器100的内侧具有一对配备有弹性触点103的终端接头104,所述一对终端接头对称地布置在底板插入孔102上。两弹性触点103之间的距离L小于底板101的厚度M。当将底板101连接到卡片端连接器100之后,两弹性触点103在弹性地夹住底板101同时与设置在底板101两个表面上的薄膜型终端105相接触。
在这种卡片端连接器100内,通过增加弹性触点103和终端105之间的接触力,终端接头104和终端105之间的接触电阻被稳定。如果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使弹性触点103弯曲更大的程度,将减少弹性触点103之间的距离L。因而在底板101被连接之前,这些上和下弹性触点103很可能彼此接触,从而导致卡片端连接器100的电路(图中未示)短路。
发明概述
本发明考虑了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终端接头不会短路的卡片端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包含一外壳的卡片端连接器,所述外壳具有一用于接收具有表面触点的卡片边缘的插槽(14A,14B),在所述插槽内相对的弹性终端以用于与所述表面触点接触,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由电绝缘材料制成的短路阻止元件,所述阻止元件可以从所述相对的终端之间的前进位置移动到一不处于所述相对的终端之间的后退位置。
优选通过与插入所述插槽的卡片端连接器的直接接触,所述阻止元件可以被移动。
这种布置可靠地阻止相对的终端短路,因而可以给予这些终端增大的接触力,从而确保与卡片端连接器的可靠的啮合。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阻止元件可以在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闭锁,可以与卡片端连接器在预定界限之间运动。后一个特性确保,当连接器与卡片端触点分离时,阻止元件返回到前进的条件。
附图描述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进行的描述,本发明别的特性将变得清楚。
图1是一侧横截面视图,显示了装配之前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卡片端连接器;
图2是另一侧横截面视图,显示了装配之前的卡片端连接器;
图3是卡片端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4是卡片端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5是一外壳和一短路阻止元件的平面横截面视图;
图6是外壳的后视图;
图7是相应的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8是短路阻止元件的前视图;
图9是短路阻止元件的平面横截面视图;
图10是短路阻止元件的侧视图;
图11是平面横截面视图,显示了这样一种状态,即保持臂已经被复位突起所弯曲;
图12是一侧横截面视图,显示短路阻止元件处于阻止短路位置;
图13是一平面横截面视图,显示短路阻止元件处于阻止短路位置;
图14是一侧横截面视图,显示短路阻止元件在阻止短路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运动;
图15是一平面横截面视图,显示短路阻止元件在阻止短路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运动;
图16是一侧横截面视图,显示了一正确的装配状态;
图17是一侧横截面视图,显示了上述正确的装配状态;
图18是一平面横截面视图,显示了上述正确的装配状态;
图19是一侧横截面视图,显示了装配之前的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卡片端连接器;
图20是一前视图,显示了一短路阻止元件;
图21是外壳的后视图;
图22是卡片端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23是外壳和短路阻止元件的平面横截面视图;
图24是平面横截面视图,显示了这样一种状态,即保持臂已经被复位突起所弯曲;
图25是一侧横截面视图,显示短路阻止元件在阻止短路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运动;
图26是一侧横截面视图,显示了一正确的装配状态;
图27是一平面横截面视图,显示了上述正确的装配状态;
图28是一侧横截面视图,显示了装配之前的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卡片端连接器;
图29是一侧横截面视图,显示了装配之前的短路阻止元件的固定部分;
图30是外壳的前视图;
图31是外壳的侧视图;
图32是外壳的平面横截面视图;
图33是外壳的后视图;
图34是相应的外壳的前视图;
图35是短路阻止元件的前视图;
图36是短路阻止元件的仰视图;
图37A是沿图8中A-A线所做的侧横截面视图;
图37B是沿图8中B-B线所做的横截面视图;
图38是平面横截面视图,显示了这样一种状态,即保持臂已经被复位突起所弯曲;
图39是一侧横截面视图,显示底板与短路阻止元件接触;
图40是一平面横截面视图,显示底板与短路阻止元件接触;
图41A和41B是局部放大的横截面视图,显示了底板和短路阻止元件的接触突出端的附近区域;
图42是一侧横截面视图,显示短路阻止元件在阻止短路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运动;
图43是一平面横截面视图,显示短路阻止元件在阻止短路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运动;
图44是一侧横截面视图,显示了正确的装配状态;
图45是一侧横截面视图,显示了处于正确装配状态下的短路阻止元件的定位部分;
图46是一平面横截面视图,显示了正确的装配状态;
图47是一局部横截面视图,显示了现有技术的卡片端连接器。
图48是一侧横截面视图,显示了现有技术的卡片端连接器。
优选实施例的介绍
下文将结合图1~18介绍本发明第一实施例。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卡片端连接器10配备有一塑料外壳11、可以插入所述外壳11的终端接头40、作为一上对和一下对而附着在在外壳11上并保持终端接头40的护圈30A和30B和一阻止终端接头40发生短路的短路阻止元件50。外壳11与一对应的具有一对底板61A和61B的外壳60装配在一起。在下文的说明中,两个外壳11和60的装配侧被认为是前侧。此外,图中仅仅显示了外壳60的一部分。
外壳11大致是盒形的并在左右方向上是长和狭窄的,它被装配到对应的外壳60的壳罩62内。在外壳11上表面左和右方向的中央部位附近形成一沟槽12。将一能在上和下方向上弯曲的锁定臂13设置在所述沟槽12内。当两个外壳10和60装配在一起时,锁定臂13弹性地与一设置在壳罩62上的锁定接收元件63啮合,因而在一闭锁状态锁定两个外壳11和60。在左右方向上对齐的底板60A和60B从壳罩62内表面上和下方向的中间部位伸出。在外壳11前表面上对应于底板61A和61B的部位具有一对底板插入孔14A和14B。将两个外壳11和60装配在一起导致底板61A和61B分别插入底板插入孔14A和14B中。
外壳11具有多个在底板插入孔14A和14B的上和下方对称排列的沟槽16。上和下终端接头40可以插入这些沟槽16。在插入到底板插入孔14A和14B中的底板61A和61B的端部的上和下表面上设置有薄膜型终端(图中未示),这些薄终端由铜箔或类似材料制成。如此设置以便对应于这些终端的沟槽16在前一后方向上是长和狭窄的,它的后端敞开以允许终端接头40插入。上和下沟槽行16是对称的。一撞杆17从每个沟槽16的内壁(从最远离中心的内壁)向内突出。这些撞杆能够在上和下方向上弯曲。因而末端与终端接头40可以弹性地接触,以便阻止终端接头40移动。
一对凹的护圈附着孔18A和18B分别形成在外壳11的上和下表面的稍微靠后端的部位上,所述护圈30A和30B装配在所述孔18A和18B内。护圈附着孔18A和18B与沟槽相连并在外壳11整个宽度上延伸。护圈30A和30B的横截面是U型的并被附着在外壳11上,从而从左到右跨骑在外壳11上。虽然省略了对护圈30A和30B详细的介绍,护圈被形成从而它们保持终端接头40并能够在临时保持位置和主保持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临时保持位置时,允许终端接头40从沟槽16中被拉出或插入沟槽16中,在主保持位置时,与临时保持位置相比,护圈30A和30B更深地插入并与终端接头40啮合,因而阻止终端接头40运动。
通过弯曲导电的金属板材而形成每个终端接头40。在其靠后部位设置一电线连接部分41,电线W的一端可以连接到所述连接部分41上,在接头40的前端具有一可以与底板60A和60B弹性接触的弹性触点42。参考图1所示下沟槽16的终端接头40,弹性触点42被如此成型,以便延伸到终端接头40底表面的前端之外的带形部分偏斜地向上向后弯曲,然后端部再次偏斜地向下向前弯曲。每个弹性触点42的上端形成接触部分42A。上和下终端接头40对称地分布,因而弹性触点42的接触部分42A彼此相向突出。此外,上和下终端接头40的接触部分42A分别伸进底板插入孔14A和14B中。当底板61A和61B分别插入这些底板插入孔14A和14B中时,接触部分42A弹性地夹住底板61A和61B,并与设置在底板61A和61B两个表面上的终端电接触。
在外壳11上具有一能够容纳短路阻止元件50的元件容纳孔21。如图6所示,当从后侧看时,这个元件容纳孔21具有一颠倒的U型结构并通向外壳11的后侧。元件容纳孔21的中央部分将外壳11的内侧分成上和下部分,这个元件容纳孔21也将上和下沟槽行16分开。底板插入孔14A和14B和元件容纳孔21的前侧局部地沿一公用区域延伸。元件容纳孔21的左和右端形成向下延伸的侧槽21A。如图4所示,窗孔22穿过外壳11的左和右表面,这些窗孔邻接侧槽21A。
图8~10所示的短路阻止元件50由绝缘塑料制成,其横截面是U型的,并配备有一大致扁平的隔离元件51和一对侧壁元件52,所述侧壁元件52在所述隔离元件51的左和右侧向下突出。从后侧将短路阻止元件50装配到元件容纳孔21内。当位于元件容纳孔21内后,隔离元件51隔离上和下沟槽16,左和右侧壁元件52位于侧槽21A内。在上和下方向上,元件容纳孔21的尺寸小于底板插入孔14A和14B。此外,短路阻止元件50的隔离元件51比底板61A和61B略薄。此外,在前和后方向上,短路阻止元件50比元件容纳孔21更短,因而,短路阻止元件50能够在前和后方向上在元件容纳孔21内滑动。
当在元件容纳孔21内时,短路阻止元件50可以处于短路阻止位置(图1、2、5等所显示),此时短路阻止元件50位于元件容纳孔21的前端,当短路阻止元件50或处于一后退位置(图16~18所示)时,短路阻止元件50位于元件容纳孔21的后端。在短路阻止位置时,隔离元件51位于底板插入孔14A和14B内,在上和下终端接头40的弹性触点42之间,因而阻止这些终端接头40短路。在此位置时,外壳11的前表面壁24阻止短路阻止元件50向前运动。在后退位置时,隔离元件51在一从弹性触点42之间被移出的位置位于上和下终端接头40的弹性触点42的后侧,。
如图10所示,短路阻止元件50的侧壁元件52具有形成在其上的切除槽53,所述槽53从靠近其下端的部位在前和后方向上延伸。这些切除部分53的存在导致弯曲边缘54形成在侧壁元件52的下边缘内,弯曲边缘54的中央部位能够在上和下方向上弯曲。定位突起55从每个弯曲边缘54的中央部位向下突出。如图2所示,在元件容纳孔21的侧槽21A的底表面上形成定位孔23。定位突起55与这些定位孔23啮合,因而保持短路阻止元件50处于短路阻止位置。此外,定位孔31被形成在下护圈30B上,所述护圈30B被附着在定位孔23后边的位置。这些定位孔31被设置在对应于侧槽21A的底表面的位置,定位突起55能够与这些定位孔31结合。当定位突起55与定位孔31结合时,短路阻止元件50处于后退位置。
侧壁元件52的切除槽53的前端向上延伸,然后向后向其中央部位附近延伸。每个侧壁元件52被切除槽53所包围的部分形成一向前延伸的保持臂57(这对应于本发明的保持手段)。这些保持臂能够在短路阻止元件50的宽度方向上弯曲。在每个保持臂57的末端形成保持突起58,所述保持突起58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当保持臂57处于自然的不弯曲状态(参考图5)时,保持突起58从外壳11的窗孔22向外突出。一弯曲调整突起59从每个保持突起58的末端向上突出。
如图11所示,在宽度方向上,在外壳11的侧槽21A的内侧面上以凹陷的形式形成凹入部分25,这些凹入部分25允许保持臂57弯曲。如图15所示,长和狭窄的弯曲调整壁26在前后方向上沿侧槽21A的内侧壁延伸(相对于宽度方向)。在宽度方向上,这些弯曲调整壁26与弯曲调整突起59的内侧接触,从而控制保持臂57的弯曲。凹入部分25设置在弯曲调整壁26的前方。当短路阻止元件50位于靠后位置时(相对于短路阻止位置),保持臂57处于不能弯曲状态。当短路阻止元件50处于短路阻止位置时(看图5),弯曲调整突起59位于弯曲调整壁26的前方,从而允许保持臂57弯曲。
如图7和13所示,在对应外壳60的壳罩62的左和右内表面上,形成一对复位突起65,当两个外壳11和60装配在一起时,这些复位突起65从后侧与保持突起58啮合。
上文已经介绍了本实施例的结构,下文将介绍操作。
当两个外壳11和60处于装配之前的状态时(图1和2),短路阻止元件50位于上和下弹性触点42之间,这些弹性触点42的接触部分42A与短路阻止元件50弹性接触。利用这种手段,避免处于相应的上和下位置的终端接头40短路。
当在这种状态下装配两个外壳11和60时,将外壳11装到对应的壳罩62内。在这个结合点,复位突起65抵靠着弯曲调整突起59(看图11),使保持臂57弯曲进入凹入部分25。此外底板61A和61B的端部分别插入底板插入孔14A和14B。
随着装配的进行,复位突起65升高到弯曲调整突起59之上方,保持臂57返回到它们的原始形状并从凹入部分25内被释放出来(如图12和13所示)。利用这种手段,复位突起65从后面与保持突起58啮合。同时底板61A和61B的端部低靠着短路阻止元件50的前端。
随着进一步地装配,在底板61A和61B分别插入底板插入孔14A和14B的同时,底板61A和61B向后推短路阻止元件50(如图14和15所示),短路阻止元件50的侧壁元件52之弯曲边缘54的中央部位向上弯曲,定位突起55升高到侧槽21A的底表面之上方。此时短路阻止元件50进入后退位置。
随后,短路阻止元件50从上和下终端接头40的弹性触点42之间移出。底板61A和61B的端部与上和下弹性触点42接触并进入弹性触点42之间,使这些弹性触点42在相互分离方向上弯曲。底板61A和61B被弹性地夹持在上和下弹性触点42的接触部分42A之间。
当两个外壳11和60已经在正确的位置装配完毕后,锁定臂13与锁定接收元件63啮合,将两个外壳11和60在装配状态下锁定(如图16~18所示)。此外,短路阻止元件50的侧壁元件的弯曲边缘54返回到其初始位置,短路阻止元件50的定位突起55进入并与下护圈30B上的定位孔31啮合。将短路阻止元件50保持在后退位置。此外,底板61A和61B被弹性地夹持在上和下弹性触点42的接触部分42A之间,这些接触部分42A与设置在底板61A和61B两个表面上的终端和每个电路(图中未示)接触。用此方式,完成两个外壳11和60的装配。
在将两个外壳11和60从装配状态分开时,首先向下推锁定臂13,使其与锁定接收元件63脱离啮合。然后从此状态,沿相互分离方向拉两个外壳11和60。在这个过程中,底板61A和61B离开底板插入孔14A和14B。复位突起65在分离方向上推保持突起58。在这种结合状态下,在宽度方向上,弯曲调整壁26与弯曲调整突起59的内侧接触,从而阻止保持臂57弯曲。因而复位突起65仍然与凸起58啮合。从而在底板61A和61B从底板插入孔14A和14B中移出的同时(看图14和15),短路阻止元件50向前移动。此外,侧壁元件52的弯曲边缘54的中央部位弯曲,定位突起55从下护圈30B上的定位孔31中移出。底板61A和61B和短路阻止元件50移动,同时它们的端部处于相互接触状态。当底板61A和61B从、下终端接头40的弹性触点42之间移出时,这些上和下弹性触点彼此相向地轻微地移动,然后与短路阻止元件50弹性地接触。
当短路阻止元件50到达短路阻止位置时,其与外壳11的前表面24接触。阻止了短路阻止元件50向前运动。
此外,定位突起55与定位孔23啮合,因而保持短路阻止元件50的位置(图12和13所示状态)。在这种结合状态下,弯曲调整突起59位于弯曲调整壁26的前面,在此位置,它们彼此不干扰。
当两个外壳11和60进一步分离时,复位突起65推弯曲调整突起59(图11),保持臂57进入凹入部分25,复位突起65与保持突起58脱离啮合。
然后,底板61A和61B从底板插入孔14A和14B中移出,保持突起58升高到复位突起65的上方,保持臂57返回到其初始位置。于是外壳11从壳罩62中移出,两个外壳11和60返回到装配之前的状态(看图1、2和5)。
采用这种方式,本实施例的卡片端连接器10使短路阻止元件50位于彼此相对的上和下终端接头40的弹性触点42之间,阻止了终端接头40短路。从而弹性触点42可以弯曲到更大的程度,因而增加了它们与底板61A和61B的接触力。
此外,随着推动底板61A和61B(两个外壳11和60正被装配在一起时),短路阻止元件50从短路阻止位置移动到后退位置,简化了操作。具体地说,由于底板61A和61B直接推短路阻止元件50,不需要设置别的元件执行这种推动操作。
此外,随着底板61A和61B的移出(两个外壳11和60正在分离),短路阻止元件50从后退位置返回到短路阻止位置,阻止了终端接头40短路,因此简化了操作。
短路阻止元件50比底板61A和61B更薄。从而当与短路阻止元件50接触时,弹性触点42仅仅稍微弯曲,在将短路阻止元件50长时间离开后退位置的情况下,阻止了弹性触点42疲劳。
如果弹性触点弯曲更大的程度,当插入底板时,阻力增大。然而在上述的卡片端连接器10中,当装配两个外壳11和60时,底板61A和61B和短路阻止元件50保持接触,底板61A和61B进入上和下弹性触点42之间并取代短路阻止元件50的位置。也就是弹性触点42不中断地从与短路阻止元件50相接触而弯曲的状态移动到与底板61A和61B接触而弯曲的状态。从而与底板插在处于自然的不弯曲状态下的弹性触点之间的状态相比较,当插入底板时,本实施例的弹性触点的弯曲较少程度。从而在插入期间,阻力较小。
下文将结合图19~27介绍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在下文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并省略介绍。
如图20所示,本实施例中卡片端连接器80的短路阻止元件70是H型横截面。这个短路阻止元件70具有一基本上扁平的隔离元件71和一对从隔离元件71的左和右侧端向上和向下突出的侧壁元件72。隔离元件71稍微比底板61A和61B薄。如图19所示,侧壁元件72的上部具有形成在其上的切除槽73,所述切除槽73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这些切除槽73导致弯曲边缘74形成在侧壁元件72上边缘上,这些弯曲边缘74的中央部分能够在上和下方向上弯曲。定位突起75从每个弯曲边缘74的中央部分向上突出。
对应于短路阻止元件70,H型横截面的元件容纳孔82被设置在外壳81上(图21)。这个元件容纳孔82能够容纳短路阻止元件70。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短路阻止元件70可以在元件容纳孔82内在短路阻止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滑动。元件容纳孔82的左和右侧端形成侧槽82A。如图22所示,窗孔83穿过外壳81的左和右侧表面,所述窗孔邻接侧槽82A。此外,如图19所示,在前后方向上,在侧槽82A的上表面上形成一对定位孔84A和84B。定位突起75与定位孔84A或84B啮合,从而保持短路阻止元件70处于所在位置上。
在短路阻止元件70的每个侧壁元件72的前侧底部上形成一U型切除部分76,每个侧壁元件72上被切除部分76所包围的部分形成一保持臂77(对应于本发明的保持手段),其从前向后延伸。这些保持臂77能够在短路阻止元件70的宽度方向上弯曲。如果保持突起78形成在每个保持臂77的后端(自由端),其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当保持臂77处于自然的不弯曲状态时(看图23),保持突起78从外壳81的窗孔83向外突出。相对于宽度方向,凹入部分85以凹槽形式形成在外壳81的侧槽82A的内侧面上。这些凹入部分85允许保持臂77弯曲。位于凹入部分85之后的侧表面形成弯曲调整壁86,相对于宽度方向,所述弯曲调整壁86与保持臂77接触,因而控制保持臂77的弯曲。
如图19和24所示,一对复位突起92形成在对应外壳90的壳罩91的侧表面上,当两个外壳已经装配在一起时,这些复位突起92从后侧与保持突起78啮合。
下文介绍本实施例的操作。
当两个外壳81和90从图19所示状态装配在一起时,复位突起92抵靠着保持突起78(看图24),使保持臂77弯曲而进入凹入部分85。然后复位突起92升高到保持突起78之上,保持臂77返回其初始形状,复位突起92从后侧与保持突起78啮合。大约在同一时间,已经插入底板插入孔14A和14B的底板61A和61B抵靠着短路阻止元件70。
随着装配的进行,底板61A和61B向后推短路阻止元件70,弯曲边缘74向切除槽73(图25)弯曲,定位突起75升高到侧槽82A的上表面之上。当两个外壳81和90已经处于正确的装配位置后,弯曲边缘74返回到其初始位置,定位突起75装配进入后侧的定位孔84B,因而将短路阻止元件70保持在后退位置(参见图26和27)。
当两个外壳81和90从装配状态要被分开时,沿相互分离方向拉两个外壳,沿分离方向复位突起92推保持突起78。在这种结合条件下,在宽度方向上,弯曲调整壁86与保持臂77的内侧接触,从而阻止保持臂77弯曲。随后复位突起92和保持臂77保持啮合。因而短路阻止元件70向前运动。如图25所示,侧壁元件72的弯曲边缘74弯曲,定位突起75从后侧的定位孔84B中移出。
当短路阻止元件70已经到达短路阻止位置时,弯曲边缘74返回到其初始位置,定位突起75与前定位孔84A啮合,从而固定短路阻止元件的位置。当两个外壳81和90进一步分离时,复位突起92推保持突起78(看图24),保持臂77进入凹入部分85,复位凸起92与保持臂77脱离啮合,然后保持突起78升高到复位突起92之上方,保持臂77返回其初始位置。因此,两个外壳81和90返回到装配之前的状态(看图19和23)。
本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但是没有第一实施例中的设置在保持臂57上表面的弯曲调整突起59。因而第二实施例的保持臂77在上和下方向上更小。从而外壳81的凹入部分85(保持臂77弯曲进入凹入部分)在上和下方向上更小。从而卡片端连接器80可以小型化。
下文将结合图28~46介绍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标记表示,但是前面加个2。
外壳211与一由塑料制成的相应外壳270装配在一起,用统一的方式从设备或类似物品的侧表面突出。在下文的描述中,两个外壳211和270的装配侧面被认为是前表面。
外壳211装配到相应外壳270的壳罩271内。当两个外壳211和270已经装配在一起时,锁定臂213弹性地与壳罩271上部的锁定接收元件272啮合。
两个左和右底板274从壳罩271的内表面伸出。
在外壳211的前表面上具有两个底板插入孔214,因而底板274可以从前侧插入外壳211。在宽度方向上,这些底板插入孔214大致延伸到外壳211的中央。将薄膜型终端(图中未示)设置在底板274前端的上和下表面上。
在外壳211的上和下表面上,形成一对凹入的护圈附着孔218,护圈230装配在所述附着孔218内。
将短路阻止元件250设置在外壳211内。为此目的,在外壳211的后表面上设置一能够容纳短路阻止元件250的元件容纳孔221。从横截面视图上看时,这个元件容纳孔221具有一颠倒的U型。元件容纳孔221的水平部位分开上和下沟槽行216的。连接沟槽224穿过元件容纳孔221的中央壁223到达底板插入孔214的内侧。这个连接沟槽224具有一高度,因此短路阻止元件250的隔离元件251(将在下文详细介绍)可以紧密地插入该沟槽。连接沟槽224的天花板部分和底表面通向上和下沟槽216,因而允许终端接头240的弹性触点242穿过。元件容纳孔221的左和右侧端形成向下延伸的侧槽222。窗孔226穿过外壳211的左和右侧面,通向侧槽222。
隔离元件251比底板274更薄,其厚度使它能够紧密地插入中央壁223的连接沟槽224。
在短路阻止元件250上和下表面上对应于沟槽216的位置形成一在前和后方向上延伸的导向槽253。终端接头240的弹性触点242的接触部分242A被装入这些导向槽253,因而这些接触部分242A的滑动被导向。如图210所示,每个导向槽253的前端部分形成一厚部分254,其厚度大约是导向槽253厚度的两倍并利用一倾斜部分256与导向槽253相连。在每个厚部分254的前表面上,在上和下方向的中央位置形成一凹槽形部分255。一毛刺X(将在下文介绍)可以进入这个凹槽部分255。
短路阻止元件250没有设置厚部分254的前端部分后退到凹槽部分255的内表面。当短路阻止元件处于接触状态时,认为每个厚部分254的前端是短路阻止元件250的前端。
这样安装短路阻止元件250,即,它可以在前后方向上自由地从元件容纳孔221移动到底板插入孔214。可以将短路阻止元件250保持在短路阻止位置(位于前侧)或后退位置(位于后侧)。当短路阻止元件250处于短路阻止位置时,隔离元件251位于终端接头240的弹性触点242之间。所述终端接头240向上和向下伸入底板插入孔214内,因而使这些弹性触点242分离。当短路阻止元件250处于后退位置时,隔离元件251后退到上和下终端接头240的弹性触点242后侧的位置。
在短路阻止元件250之侧壁元件252的下端部位的内侧,形成插槽,因而形成了弯曲元件257。保持突起258大致从每个弯曲元件257下表面的中央部分突出。一定位孔227形成在元件容纳孔221的每个侧槽222的底表面上。侧壁元件252的前端与侧槽222接触,保持突起258装配进定位孔227,因而将短路阻止元件250保持在短路阻止位置。此外,别的定位孔231形成在下护圈230上,所述下护圈附着在定位孔227之后的位置。这些定位孔231设置在对应于侧槽222底表面的位置。当保持突起258与定位孔231啮合时,将短路阻止元件250保持在后退位置。
在每个侧壁元件252内所述插槽上方的位置形成一保持臂260。这些保持臂260以悬臂形状大致从每个侧壁元件252长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向前延伸。这些保持臂260能够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侧壁元件252弯曲。向外突出的保持突起261形成在每个保持臂260的末端。当保持臂260处于自然的不弯曲状态时,保持突起261伸进外壳211的窗孔226内。一弯曲调整突起262从每个保持突起261的端部向上突出。
凹入部分228以凹槽形式形成在外壳211侧槽222的内表面上。这些凹入部分228允许保持臂260弯曲。如图216所示,长和窄的弯曲调整壁229在前后方向上在凹入部分228的后方延伸。这些弯曲调整壁229与弯曲调整突起262的内表面接触。当短路阻止元件250位于短路阻止位置的后侧时,弯曲调整壁229阻止保持臂260弯曲。当短路阻止元件250处于短路阻止位置时,弯曲调整突起262位于弯曲调整壁229的前侧,允许保持臂260弯曲。
一对复位突起275形成在相应外壳270的壳罩271的左和右侧内表面上。当外壳211和270已经装配在一起之后,这些复位突起275与保持臂260的保持突起261啮合。
上文已经介绍了本实施例的结构,下文将介绍操作。
当短路阻止元件250从后侧插入外壳211的元件容纳孔221内时,隔离元件251的前端穿过中央壁223的连接凹槽224,将短路阻止元件250保持在短路阻止位置。然后从后侧将终端接头240插入沟槽216,接触部分242A在短路阻止元件250的导向槽253内滑动。当将终端接头240推到正确的位置后,它们被撞杆217所保持,然后护圈230移动到主保持位置,因而双重保持终端接头240。在这种结合状态下,短路阻止元件250的隔离元件251进入相互面对的上和下终端接头240之间并使上和下终端接头240分开,弹性触点242的接触部分242A与导向槽253的槽底弹性接触。用此方式,阻止上和下终端接头240短路。
从这种状态,将外壳211装配到相应外壳270的壳罩271内。在装配两个外壳211和270时,复位突起275低靠着保持突起261,使保持臂260弯曲进入凹入部分228。此外,底板274的端部插入对应的底板插入孔214内。
随着装配的进行,复位突起275越过保持突起261,保持臂260返回其初始形状,从凹入部分228内被释放。通过这种方式,复位突起275从后侧与保持突起261啮合。大约在同时,底板274的前端低靠着短路阻止元件250的隔离元件251的前端。
在板的厚度方向上,底板274的前端被剪切,这很可能产生毛刺X。在这个实施例中,在设置了厚部分254的短路阻止元件250的前端部分形成凹槽部分255,允许毛刺X进入这些凹槽部分255。短路阻止元件250前端的其它部分向后退却。毛刺X(如果存在)进入凹槽部分255或短路阻止元件250的退却部分,底板274的前端与厚部分254的前端接触。也就是底板274的前端和厚部分254的前端的接触方式与不出现毛刺而采用的接触方式相同。
随着两个外壳211和270进一步地装配,在底板274插入底板插入孔214的同时,底板274向后推短路阻止元件250。因而短路阻止元件250的侧壁元件252的弯曲元件257向上弯曲,定位突起258升高到侧槽222的底表面的上方。在此状态下,短路阻止元件250进入后退位置。同时上和下终端接头240的弹性触点242弯曲,首先升高到倾斜部分256的上方,然后高于厚部分254的上和下表面。随着继续插入,弹性触点242继续经过已经插入的底板274的前端。利用这种手段,上和下弹性触点242的接触部分242A弹性地夹住底板274。
当外壳211已经到达正确的位置,锁定臂213与相应外壳270的锁定接收元件272啮合,将两个外壳211和270锁定在装配状态。此外,短路阻止元件250的侧壁元件的弯曲元件257返回到其初始位置,定位突起258进入下护圈230的定位孔231内并与该孔啮合。将短路阻止元件250保持在后退位置。在这种连接下,底板274在上和下弹性触点242的接触部分242A之间被弹性地夹住。这些接触部分242A与设置在底板274表面上的终端接触,终端接头240和底板274之间的的每个电路都电接触。用此方式,完成两个外壳211和270的装配。
当使外壳211和270从装配状态下分离时,首先向下推锁定臂213,使它与锁定接收元件272脱离啮合。然后,从此状态向后拉外壳211。随着向后拉外壳211,在此过程中,底板274离开底板插入孔214,复位突起275与保持突起261啮合。在这种结合条件下,弯曲调整壁229与弯曲调整突起262的内侧面接触,从而阻止保持臂260弯曲。然后,复位突起275和保持突起261保持啮合,因而在弯曲元件257弯曲和定位突起258从护圈230的定位孔231中移出时,短路阻止元件250向前运动。
底板274和短路阻止元件250移动,同时它们的接触突出端处于相互接触状态;然后底板274的前端从上和下终端接头240的弹性触点242之间移出。随后当上和下弹性触点242升高到短路阻止元件250之厚部分254的两个表面的上方后,这些弹性触点242返回其初始位置,在沿倾斜部分256滑动的同时,彼此稍微相向移动,与导向槽253的槽底弹性接触。
当短路阻止元件250到达短路阻止位置时,它与侧槽222的前表面接触。阻止短路阻止元件250继续向前运动。此外定位突起258与前侧的定位孔227啮合,因而保持短路阻止元件250的位置。此外,弯曲调整突起262位于弯曲调整壁229前面的一个位置,在此位置它们彼此不干扰。
当进一步向外拉外壳211时,复位突起275推弯曲调整突起262,保持臂260进入凹入元件228,复位突起275和保持突起261之间脱离啮合。
然后,底板274从底板插入孔214中移出,保持突起261越过复位突起275,保持臂260返回其初始位置。用此方式,外壳211从壳罩271中移出,两个外壳211和270返回到装配之前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短路阻止元件250位于终端接头240之间,阻止了它们短路。因而相互相对的弹性触点242可以轻易地彼此相向地弯曲更大的程度,因而增加了它们与底板724上的终端的接触力,获得稳定的接触状态。
由于在板的厚度方向上被剪切,推动短路阻止元件250的底板274的前端很容易出现毛刺X。如果这些毛刺推动隔离元件251的前端部位,导致在底板274和短路阻止元件250相互接触突出端之间形成空间。因而出现这样的问题,即在短路阻止元件250被推进的同时,利用这个空间,终端接头240的弹性触点242可能接触。
通过在短路阻止元件250之隔离元件251前端上的厚部分254上设置一凹槽部分255,本实施例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些凹槽部分255允许毛刺进入其内。剩余部分(也就是隔离元件251上没有设置厚部分254的部分)向后退却。因而毛刺(如果存在)要么进入凹槽部分255或进入这些退却部位。也就是底板274的前端和厚部分254前端的接触方式与没有出现毛刺时的接触方式相同。
因而在底板274和短路阻止元件250的隔离元件251的接触突出端之间,在设置上和下终端接头240的部位,几乎没有空间形成。因而上和下终端接头240的弹性触点242不接触(也就是它们不短路)。
此外,将毛刺X容纳凹槽部分255内,所述凹槽部分255在设置上和下终端接头240的位置。因而毛刺X不会出现在弹性触点242之间,作为扯掉(torn off)或靠在终端上的结果,不损害电接触。
此外,毛刺X(如果出现)导致底板274的前端突出更大的程度,导致这些底板274在更早的阶段推短路阻止元件250。此时,在两个外壳211和270已经正确地装配之前,短路阻止元件250可能例如返回后退位置。在这种结合条件下,相互阻力可能停止装配操作,也就是在两个外壳211和270已经锁定在一起之前,停止装配操作,使两个外壳211和270处于不稳定状态。
如果存在毛刺,通过阻止毛刺X导致底板274前端更多的突出,本发明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因而底板274在正确的时间推短路阻止元件250,可以获得所述操作,例如将两个外壳211和270锁定在一起。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下文所叙述的可能性也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文所述的实施例中,短路阻止元件可以在外壳内在短路阻止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移动。然而根据本发明,当短路阻止元件在后退位置时,它可以处于外壳之外的位置。
(2)在上文所述的实施例中,当插入底板时,底板直接推短路阻止元件。然而根据本发明,底板之外的一元件(例如相应的外壳)也可以推短路阻止元件。此外,在一与底板插入操作不同的操作中,短路阻止元件可以移动到后退位置。
(3)在上文所述的实施例中,当将底板从底板插入孔中移出时,保持手段(保持臂和保持突起)使短路阻止元件返回到短路阻止位置。然而根据本发明,在一与底板移出操作不同的操作中,短路阻止元件可以返回短路阻止位置。
(4)在上文所述的实施例中,利用保持手段(保持臂和保持突起)的相互啮合和脱离,完成两个外壳装配在一起的操作和使两个外壳分离的操作(插入和移出底板的操作)。然而根据本发明,这种啮合和脱离同样可以作为一不同的操作而发生。
(5)在第三实施例中,可以阻止利用底板和短路阻止元件相互接触突出端之间的空间所导致的上和下终端接头的接触,只要在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空间不在一直线上延伸。为此原因,为了阻止短路,底板和短路阻止元件相互接触突出端相互重叠。

Claims (10)

1.一种卡片端连接器,包含一外壳(11,211),所述外壳具有一插槽(14A,14B)以用于接收具有表面触点的卡片(61A,61B)边缘;在所述插槽内相对的弹性终端(40),所述弹性终端用于夹持所述表面触点;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由电绝缘材料制成的阻止元件(50,250),所述阻止元件可以从所述相对的终端(40)之间的前进位置移动到一不处于所述相对的终端(40)之间的后退位置。
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止元件(50,250)可直接被一插入所述插槽(14A,14B)中的卡片端连接器(61A,61B)移动。
3.一种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止元件(250)具有一接触侧面以用于直接与所述卡片端连接器接触,在所述接触侧面上具有一横向延伸的凹入部分(255)。
4.一种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面的全部厚度范围内都有所述凹入部分(255)。
5.一种根据权利要3或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侧面是齿形的,多个连续的凹入部分被设置在所述接触侧面上。
6.一种根据上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弹性闩(55,258),用于可释放地将所述阻止元件(50,250)保持在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
7.一种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闩(55,258)包括所述阻止元件的一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可以与所述外壳(11,211)的凹入部分(23,31,227,231)啮合。
8.一种根据上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支撑元件(60,270),所述支撑元件(60,270)具有一在其上的卡片端连接器,所述支撑元件(60,270)和外壳(11,211)可以在插入轴线上移动到一起和彼此分开,所述支撑元件(60,270)和阻止元件(50,250)具有可以相互啮合的接合部位(58,65,261,275),因此所述阻止元件与所述支撑元件附连在一起而沿插入轴线在预定界限之间运动。
9.一种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阻止元件处于后退位置时,所述预定界限包括所述支撑元件(60,270)和所述外壳(11,211)的接合部位,当处于前进位置时,包括所述阻止元件(50,250)和所述外壳(11,211)的接合部位。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8和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可以相互啮合的接合部位包括所述阻止元件(50,250)的一弹性腿(57,260)和所述支撑元件(60,270)的一突起(65,275)。
CNB011434716A 2000-12-28 2001-12-28 卡片端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189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0401594 2000-12-28
JP401594/2000 2000-12-28
JP2001001766A JP3680735B2 (ja) 2000-12-28 2001-01-09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JP001766/2001 2001-01-09
JP2001078305A JP3638126B2 (ja) 2001-03-19 2001-03-19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JP078305/2001 2001-03-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62760A true CN1362760A (zh) 2002-08-07
CN1211891C CN1211891C (zh) 2005-07-20

Family

ID=273456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14347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1891C (zh) 2000-12-28 2001-12-28 卡片端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6547577B2 (zh)
EP (1) EP1220360B1 (zh)
CN (1) CN1211891C (zh)
DE (1) DE60120893T2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27204A (zh) * 2012-05-25 2013-12-04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雌型连接器和卡边缘连接器
CN108370123A (zh) * 2015-12-22 2018-08-0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55354A (ja) * 2002-07-19 2004-02-19 Espec Corp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接続治具および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接続構造
FR2870647B1 (fr) * 2004-05-19 2006-08-25 Cie Deutsch Societe Par Action Connecteur auto-centre a verrouillage inertiel
CN109326906B (zh) * 2017-07-31 2022-02-18 富加宜(美国)有限责任公司 电接触预加载结构
JP7183972B2 (ja) * 2019-06-19 2022-12-0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可動支持構造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532967B2 (en) 1980-03-03 1983-10-20 Amp Incorporated Zero forc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4655526A (en) * 1984-08-31 1987-04-07 Amp Incorporated Limited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terminals and connectors
GB2171125B (en) 1985-03-19 1987-04-15 Allan Int Mfg Pty Ltd Bolted connections for cast building panels
US5160275A (en) * 1990-09-06 1992-11-03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s
JPH07230861A (ja) * 1994-02-14 1995-08-29 Whitaker Corp:The ストラドル型コネクタ
FR2781935A1 (fr) * 1998-07-29 2000-02-04 Framatome Connectors France Prise de connexion sur circuit imprime
DE19959392C2 (de) * 1998-12-10 2003-10-30 Advantest Corp Steckbuchs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27204A (zh) * 2012-05-25 2013-12-04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雌型连接器和卡边缘连接器
US9413090B2 (en) 2012-05-25 2016-08-09 J.S.T. Mfg. Co., Ltd. Female connector and card edge connector
CN103427204B (zh) * 2012-05-25 2016-12-28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雌型连接器和卡边缘连接器
CN108370123A (zh) * 2015-12-22 2018-08-0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8370123B (zh) * 2015-12-22 2020-03-1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6547577B2 (en) 2003-04-15
EP1220360A2 (en) 2002-07-03
CN1211891C (zh) 2005-07-20
US20020086571A1 (en) 2002-07-04
EP1220360B1 (en) 2006-06-21
DE60120893T2 (de) 2007-01-18
DE60120893D1 (de) 2006-08-03
EP1220360A3 (en) 2003-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28361A (zh) 插座端子及其与插头端子的连接结构
CN1770562A (zh) 基座连接器
CN1770565A (zh) 电连接器
CN1770561A (zh) 插座触点
CN1216441C (zh) 卡连接器
CN1241299C (zh) 连接器、断开夹具以及一种方法
CN1713453A (zh) 快速连接端子设备
CN1976125A (zh) 连接器
CN1409445A (zh) 电力连接器
CN1684313A (zh) 连接器
CN101075714A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1255755A (zh) 同轴电缆和印刷电路板的连结装置
CN1539184A (zh) 挠性连接器盖罩组件装配装置
CN1331857A (zh) 带有磁性滤波部分和/或可视指示器的组合式连接器组件
CN1918753A (zh) 卡连接器
CN104466463B (zh) 焊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电子部件
CN1685565A (zh) 接插线插接器
CN1211891C (zh) 卡片端连接器
CN1759507A (zh) 具有接地端子的电连接器
CN1487633A (zh) 收发机壳体
CN1489247A (zh) 静电放电式连接器
CN1645683A (zh) 连接器
CN1624989A (zh) 连接器
CN1578036A (zh) 总线装置和包含该总线装置的电气接线盒
CN1198366C (zh) 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720

Termination date: 201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