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59102A - 盘盒以及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盒以及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59102A
CN1359102A CN01143368.XA CN01143368A CN1359102A CN 1359102 A CN1359102 A CN 1359102A CN 01143368 A CN01143368 A CN 01143368A CN 1359102 A CN1359102 A CN 13591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llet
tray salver
dish
described pallet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114336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56471C (zh
Inventor
佐藤正弘
新田郁雄
高桥裕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3591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591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5647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5647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22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 G11B17/3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wherein the playing unit is moved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of the selected recor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22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Landscapes

  • Automatic Disk Chang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盘盒,其设置有:多个托盘,每个托盘上能够放置盘;以及使这些托盘能够进出开口的壳体,其中操纵机构设置在每个托盘上,导轨在托盘进出壳体的方向上设置在托盘和壳体的任一个中,而且装配单元设置在托盘和壳体的另一个中,使得可装配在导轨上,以便沿该导轨引导托盘,当托盘进出壳体时,托盘能够以托盘不被壳体卡住的方式平滑进出;以及具有这样的盘盒的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Description

盘盒以及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盘盒,该盘盒带有多个各自都夹持有盘的托盘和能够使这些托盘进出的组装的盘盒壳体,其中设置在托盘中的操纵单元可被拉或压而使托盘进出;以及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下文称作盘自动变换器),用于通过利用该盘盒在托盘上的盘上记录和/或从该盘上再现。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盘盒(也称作盘匣),图32所示的盘盒是公知的。盘盒201设有多个托盘203,每个托盘都夹持有圆盘状的记录介质(下文称作盘)202;以及组装的能够使这些托盘203进出的盘盒壳体204,其中设置在托盘203中的操纵单元205(下文称作钩)可被拉或压,从而使该托盘203能够从盘盒壳体204进出。
盘盒201以这样的方式使用,即各个托盘203从盘盒壳体204取出,并且,各个盘202放置在托盘203上。盘盒201以托盘203转回至壳体204的方向装入盘自动变换器(图23中未示出)内。
如图33所示,盘自动变换器301设有:用于装载盘盒201的盘盒装载器302;升降单元,即,与盘盒装载器302的开口相对设置的升降器303;用于沿盘盒201的一侧垂直升降升降器303的升降控制机构304。
在升降控制机构304移动升降器303至对应于上面放置了所需要的盘202的托盘203的位置,设置在升降器303中的装载机构305拉动托盘203进入升降器303内。而后,如图34B所示,托盘203上的盘202放在转动架306上,并由夹板307夹住。在此之后,由安装在升降器303上的光学头等构成的盘记录和/或再现单元在盘上记录信息和/或从该盘上再现信息。
顺便说以下,在如图35所示的盘盒201和盘自动变换器301的情况下,盘盒壳体204的左侧204a、右侧204b以及升降器303的左侧303a、右侧303b起托盘203的导向板作用。托盘203由这些导向板引导滑动。这样便引起了下述问题。
(1)如果由箭头M标示的方向上(即托盘倾斜至其进出的方向A的方向)的力矩作用于拉动托盘203的钩205,托盘203的侧面203a按压盘盒壳体204的侧面204a。这样,妨碍了托盘203的平滑滑动。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托盘203被侧面204a挡住并且停止滑动。
(2)由于各导向板之间的距离L较长,因此,各导向板之间的间隙尺寸较大。这样,为达到很好的导向效果,各部件的操纵很困难。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平滑滑动的托盘,甚至在托盘转动方向上的力矩作用于托盘的钩时,各部件及其类似物的尺寸也容易控制。
根据本发明,由于滑动导向件设置在相对于托盘进出盘盒和升降口的方向上与托盘的钩基本串联而对齐的位置上,甚至在拉动钩或其它情况下在托盘倾斜方向的力矩作用于托盘的钩时,托盘的倾斜也能够达到最小以平滑地滑动托盘。
在根据本发明的盘盒中,设置在托盘或壳体中任一个中的导轨和设置在其它托盘或壳体上的装配单元之间的装配单元能够使托盘平滑进出。另外,滑动导向件设置在基本上与托盘的操纵单元(钩)串联的方向上,在该方向上,托盘能够进出。因此,即使当托盘进出时,在托盘倾斜方向的力矩作用于操纵单元,托盘的倾斜也能够达到最小,并平滑滑动托盘。另外与现有技术比较,其中托盘的滑动是在盘盒壳体的左右侧面之间导向的,导向板的宽度能够减小,因此,使得部件或类似物的尺寸的控制变得容易。另外,在根据本发明的盘盒中,滑动导向件由托盘底表面的凹槽部和盘盒壳体上的舌形凸起部构成。因此,该滑动导向件的结构简单。当托盘和盘盒壳体由塑料模制而成时,凹槽部及凸起部能够与托盘及盘盒壳体制成一个整体。另外,插入导向件(锥形表面)的渐扩的锥形凸起部设置在凹槽部的端部。因此,由于采用了这样的导向件,凸起部能够方便可靠地插入凹槽中。
在根据本发明的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中,通过引导托盘的滑动,托盘不仅在盘盒壳体内而且在升降器内平滑滑动。当托盘被拉出盘盒时,制成在升降器侧面作用为滑动导向件的舌状凸出部伸进制成在托盘底表面的凹槽部分中。因此,该凸起部引导托盘的滑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形成在托盘底表面上的凹槽部的端部处的渐扩锥形凸起部插入导向件能够使舌形凸起部方便可靠地插入凹槽部。另外,当托盘推入升降器预定量时,制成在升降器侧面起滑动导向件作用的舌形凸起部进入凹孔内,该凹孔制成在凹槽部的大致中心的位置。因此,托盘相应于升降器可降低。这样,当托盘上的盘放在盘架上后,托盘降低,使得盘和托盘之间处于非接触状态。而后,盘可以转动。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将更加清楚,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盘自动变换器的透视图;
图2是盘盒的透视图;
图3是从托盘的底表面看去时的托盘的平视图;
图4是盘盒的前视图;
图5是在托盘出来后沿图4中V-V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6是在托盘处于盘盒内的状态时,沿图4中V-V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7是图6的主要部分沿VII-V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8是图6的主要部分沿VIII-VI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9是图6的主要部分沿IX-IX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10是盘盒的主要部分在托盘处于推出状态的平视图;
图11是图10的主要部分沿XI-X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0的主要部分沿XII-X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0的主要部分沿XIII-XI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14是升降器的透视图;
图15是升降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6是升降器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
图17A是升降器的上部的平面图;
图17B是升降器的下部的平面图;
图18是升降控制机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19是盘自动变换器处于升降器上升至相应于托盘位于顶层的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20是盘自动变换器处于升降器下降至相应于托盘位于底层的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21是盘自动变换器处于升降器位于等待位置的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22是装载机构的平面图;
图23是装载机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24是图22中的装载机构沿XXIV-XXIV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25是装载机构处于托盘推入升降器侧面的透视图;
图26是盘夹持机构的平面图;
图27是盘夹持机构的透视图;
图28是盘的夹持状态的平面图;
图29是盘的夹持状态的前视图;
图30是处于夹持状态的盘被释放时的平面图;
图31是盘的夹持释放状态的前视图;
图32是传统盘盒的透视图;
图33是传统盘自动变换器的透视图;
图34A是盘夹持机构处于夹持释放状态的前视图;
图34B是盘夹持机构处于夹持盘的状态的前视图;以及
图35是传统盘盒的问题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采用一种盘自动变换器和盘盒作为例子,将在下文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盘盒和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该说明将分为下列各项:(1)盘自动变换器外形的说明;(2)盘盒的说明;(3)升降器的说明;(4)升降器控制机构的说明;(5)装载机构的说明;(6)盘夹持机构的说明;(7)盘自动变换器整体操作的说明;(8)升降控制机构的另一实施例的说明。下文,根据上述顺序说明各项。
(1)盘自动变换器外形的说明
图1是盘自动变换器的透视图。该盘自动变换器1设置有:具有多个盘定位托盘11的盘盒4,盘定位托盘11装入机架2的盘盒容放单元3;设置在盘盒容放单元3一侧的升降单元(下文称作升降器)5;用于沿装入盘盒容放单元3的盘盒4的开口36升降升降器5的升降控制机构6;用于在盘盒4和升降器5之间接收和发送托盘的装载机构7(参照图23);用于在托盘11上夹持盘的盘夹持机构8(参照图14),该夹持机构8通过装载机构7送至升降器5的一侧,装入盘架上。升降器5升起和降落至盘盒4的所需要的托盘11的位置上。所需要的托盘11由装载机构7送至升降器5的一侧。此后,位于托盘11上的盘D由盘夹持机构8夹持在盘架上。以此方式,进行盘记录和/或再现操作。
(2)盘盒的说明
图2是盘盒4的透视图。该盘盒4具有多个托盘11,盘D放在托盘11上,以及具有组装成能够使这些托盘11拉出的壳体12。
托盘11具有盘定位凹槽部13,以便于以啮合状态定位盘D。从凹槽部13的中间至一侧部,具有用于插入盘架的凹坑14和用于光学头移动的凹坑15。操纵单元16(下文称作钩)安装在托盘11的前端(拉出端)侧,下文所述的装载机构7的托盘固定单元(下文称作钩固定单元)91装配在操纵单元16中。
每个托盘11的钩16的顶表面作为位置指示器48,用于指示托盘从最上部的托盘起(或从最下部的托盘起)定位的托盘数量。从最上部的托盘开始以一系列的数字1至n由位置指示器48显示。
用于指示托盘数目的位置指示器49甚至在壳体12的一侧上从最上部托盘至最下部托盘安装在对应于每个托盘的位置上。以一系列的数字1至n送至位置指示器49,类似于上述托盘的情况。
图3是当托盘11从其底表面看去时的平视图。托盘11在其后部的左侧、右侧具有由一对齿条形式的第一和第二托盘支撑器42、43支撑的第一和第二支撑部件17、18,该支撑部件设置在下文所述的壳体12上。
用于引导托盘滑动的滑动导向件9(参照图4)设置在第二支撑部件18和用于支撑第二支撑部件的第二托盘支撑器43之间。滑动导向件9包括:设置在托盘11的第二支撑部件18的底表面上的导轨,即长凹槽部19;制成在壳体12的第二托盘支撑器43顶表面的装配单元,即舌形凸起部(下文称作第一导向凸起部)46。如图3所示,长凹槽部19靠近钩16制成。尤其希望长凹槽部19与钩16相应于M-M′方向制成在一条直线上,在该方向上托盘进出,并且也靠近钩16,如该实施例。
长凹槽部19在钩16的侧面端部具有渐扩的锥形凸起部插入导向件20,并在其中间具有第一孔21,在其另一端部具有第二孔22。并且,第二支撑部件18在第二孔22的一侧具有向下的倾斜面23,与倾斜面23连接的第一凹部24,与第一凹部24连接的第一挡块25。
第一支撑部件17还具有向下的倾斜面26,与倾斜面26连接的第二凹部27,与第二凹部27连接的第二挡块28,与第二支撑部件18类似。
如图2所示,壳体12由顶部面板31、底部面板32、左侧面板33、右侧面板34和后部面板35构成为可压缩的盒子形式,使得托盘11能够进出前边缘的开口36。
壳体12设计成使开口36的一侧面切开,呈现所谓的环形部,托盘11的钩16从环形部暴露在壳体12的外部。
图4是盘盒4的前视图。壳体12具有多个以能够拉进拉出的形式用于容放托盘11的盘容放单元41。该盘容放单元41通过将呈搁架形式的成对第一和第二托盘支撑器42、43设置在左、右面板33、34的内表面彼此相对的位置上而构成。
图5是在图4的托盘11出来后沿V-V线截取的剖视图。如上所述,第一和第二托盘支撑器42、43水平支撑托盘11的第一和第二支撑部件17、18。
第一托盘支撑器42具有靠近纵向的前端(开口36)而不靠近中间的第一凹坑44。第二托盘支撑器43也在与第一凹坑44相对的位置具有第二凹坑45,并且还具有制成在托盘11的底表面的在前端侧内侧上的插入长凹槽部19的第一导向凸起部(舌形凸起部)46。该第一导向凸起部46的尺寸制成得不能与制成在凹槽部19中间的第一孔21啮合,而可与第二孔22啮合。
图6是托盘安放在壳体12内的状态的剖视图(沿V-V线截取的剖视图)。图7是图6的主要部分沿VII-VII线截取的剖视图。图8是图6的主要部分沿VIII-VIII线截取的剖视图。图9是图6的主要部分沿IX-XI线截取的剖视图。在托盘安放在壳体12内的状态下,托盘11的第一和第二支撑部件17、18位于壳体12的第一和第二托盘支撑器42、43上。制成在第二托盘支撑器43上的第一导向凸起部46也与制成在托盘11上的长凹槽部19配合。因此,滑动导轨9根据如上所述设置。
如果托盘11通过将指尖放在托盘11的钩16内或通过配合下文所述的装载机构7的钩固定单元92或通过采用图6所示的其它形式而推动,通过长凹槽部19和第一导向凸起部46,托盘11直直地拉出壳体12而不向左及右倾斜。
图10是当相应于图6的盘盒11拉出壳体12一预定量时的剖视图。图11是图10的主要部分沿XI-XI线截取的剖视图。图12是图10的主要部分沿XII-XII线截取的剖视图。图13是图10的主要部分沿XIII-XIII线截取的剖视图。当托盘11拉出壳体12预定量时,托盘11的第一和第二挡块25、28伸入制成在壳体12的第一、二托盘支撑器42、43上的第一和第二凹坑44、45,并且位于从第一和第二凹坑44、45向前的方向上的第一、二托盘支撑器42、43伸入与第一和第二挡块25、28连接的第一和第二凹部24、27。而后,由于第一、二托盘支撑器42、43的作用,托盘11成为第一和第二凹部24、27的顶表面受到支撑的状态。另外,制成在壳体12上的导向凸起部46与制在托盘11上的第二孔22配合。因此,托盘11成为由壳体12保护的状态。
(3)升降器的说明
升降单元即升降器5与盘盒4的开口36相对设置并升/降至所需要的盘容放单元,也就是说,通过采用的升降控制机构6确定托盘的位置。由装载机构7拉出盘盒的托盘上的盘由盘夹持机构8夹入盘架上。而后,盘记录和/或再现操作由光学头和类似物构成的记录和/或再现操纵单元进行。
图14是升降器5的透视图。图15是图14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6是升降器5的前视图。图17A和17B分别是构成升降器5的上部和下部的平面图。
如图14、15所示,升降器5设置有:上部51;通过第一轴52转动安装在上部51的下部53;滑动安装在上部51的两侧上的第一和第二下部转动操纵单元54、55;用于将第一和第二下部转动操纵单元54、55彼此连接并以使其在同一方向上同步移动的第一和第二连杆56、57。在第一连杆56中,其一端通过第一销58与第一下部转动操纵单元54连接。第一连杆的中间部通过第二销59与上部51的下表面转动连接。而另一端通过第三销(下文称作连接销)60与第二连杆57的一端连接。
对于第二连杆57,其中间部分通过第四销61与上部51的底表面转动连接。而另一端通过第五销62与第二下部转动操纵单元55连接。
如果第一和第二下部转动操纵单元54、55任一个滑动,另一个单元通过第一或第二连杆56、57以相同的方向滑动。
第一和第二下部转动操纵单元54、55每个都具有倾斜的操纵凹槽63。设置在下部53的另一端侧(相对于第一轴52的那端)的第二轴64插入操纵凹槽63内。如图14的实线所示,在第二轴64位于倾斜的操纵凹槽63的下端侧的状态时,下部53的自由端侧以第一轴52作为中心向下倾斜,如图15所示。在托盘插入后,第一和第二下部转动操纵单元54、55按箭头A所指示的方向移动,如图14的双虚线所示。而后,第二轴64定位在倾斜的操纵凹槽63的上端侧。因此,下部53基本上水平升起并保持在该状态。
如图16所示,上部51在其左侧面和右侧面上具有一对托盘支撑器(下文该升降器5的托盘支撑器称作第三和第四托盘支撑器)65、66。第三和第四托盘支撑器65、66在拉出盘盒4的托盘11的两侧上支撑第一和第二支撑部件17、18。
第三托盘支撑器65具有导向凸起部(下文该升降器5的导向凸起部称作第二导向凸起部)67,该导向凸起部插入拉出盘盒4的托盘11的长凹槽部19,而后引导将托盘11拉入的操作。
当托盘11被拉入升降器5至最高点时,第二导向凸起部67与制成在托盘11的长凹槽部分19中间的第二孔21啮合,如图12所示。因此允许托盘11降低大约1mm。
如图17A所示,上部51包括装载机构7和盘夹持机构8。如图17B所示,下部53包括盘记录和/或再现单元,该单元具有:盘架68;由芯轴电机70构成的盘转动驱动机构和光学头69,用于转动地驱动该盘架68;由具有光学头69或类似物的支座71构成的光学模块。也就是说,支座71沿导向轴72移动光学头69。另外,支座驱动机构73驱动支座71。该支座驱动机构73具有电机74、齿轮系75和导杆76。由于电机74通过齿轮系75转动导杆76,支座71沿导向轴72移动。因此,安装在支座71上的光学头69移动至夹持在盘架68上的盘D的径向方向。
如图18所示,升降器5的一侧具有第一支撑轴77,另一侧具有第二和第三支撑轴78、79。通过将第一支撑轴77插入第一升降导向凹槽10b内以及将第二和第三支撑轴78、79插入第二和第三升降导向凹槽10d、10e内,升降器5以能够直立升起和下降的方式安装在机械底座10上,第一升降导向凹槽10b制成在机械底座10的第一侧表面10a上,第二和第三升降导向凹槽10d、10e制成在机械底座10的第二侧表面10c上。
升降器5通过如下所述的升降控制机构6升起和下降至盘盒4的所需要的托盘11的位置。因此,托盘11被拉出,并且盘D夹持在盘架68上。而后,盘记录和/或再现操作通过由光学头69和类似物构成的记录和/或再现单元进行。
(4)升降控制机构的说明
升降控制机构升起和下降升降器5至盘盒4中的所需要的托盘11的位置。
图18是升降控制机构6的分解透视图。图19是升降控制机构6处于升降器5移动至相应于盘盒4的顶层上托盘的位置时的侧视图。图20是升降控制机构6处于升降器5移动至相应于盘盒4的底层上托盘的位置时的侧视图。图21是升降控制机构6处于升降器5位于等待位置的状态时的侧视图。
如图18所示,升降控制机构6包括:滑动叠置在机械底座10的第一侧表面10a的外部表面的第一升降操纵板81;滑动叠置在机械底座10的第二侧表面10c的外部表面的第二升降操纵板82;用于使第一和第二升降操纵板81、82彼此连接的连杆83;以及用于滑动第二升降操纵板82的操纵板驱动机构84。
第一升降操纵板81具有第一操纵凹槽85,第一操纵凹槽85用于在与第一升降导向凹槽10b的交界处支撑升降器5的第一支撑轴77,第一升降导向凹槽10b制成在机械底座10的第一侧面10a上。
第一操纵凹槽85具有:用于进行升降操作的倾斜凹槽85a;通过连接凹槽85b与倾斜凹槽85a的下端部连接的水平等待凹槽85c,用于升降操作。
如图19所示,第一升降操纵板81在相应于在盘盒4的顶层的托盘11位置处支撑升降器5,处于第一支撑轴77位于用于升降操纵的倾斜凹槽85a的上端部的状态。
如图20所示,第一升降操纵板81在相应于在盘盒4的底端的托盘11位置处支撑升降器5,处于第一支撑轴77位于用于升降操纵的倾斜凹槽85a的下端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升降器5的下端5a处于从机械底座10的较下端10f伸出的状态。
如图21所示,在第一支撑轴77处于位于水平等待凹槽85c的状态时,第一升降操纵控制板81以及下文所述的第二升降操纵控制板82,设计成便于从对应于在底层上的托盘11的位置升起升降器5,至升降器5的下端5a不从机械底座10的下端10f伸出的位置(升降器5的下端5a容放在机械底座10内的位置),并使其保持在等待状态。
如图18所示,第二升降操纵板82具有第二操纵凹槽86以及第三操纵凹槽87,第二操纵凹槽86用于在与第二升降导向凹槽10d的交界处支撑升降器5的第二支撑轴78,第二升降导向凹槽10b制成在机械底座10第二侧面10c上,第三操纵凹槽8用于在与第三升降导向凹槽10e的交界处支撑升降器5的第三支撑轴79。
第二操纵凹槽86具有用于升降操纵的倾斜凹槽86a,以及通过连接凹槽86b与用于升降操纵的倾斜凹槽86a的下端连接的水平等待凹槽86c,与第一操纵凹槽85相类似。
第三操纵凹槽87还具有用于升降操纵的倾斜凹槽87a,以及通过连接凹槽87b与用于升降操纵的倾斜凹槽87a的下端连接的水平等待凹槽87c,与第二操纵凹槽86相似。
在升降器5的第二和第三支撑轴78、79处于位于倾斜凹槽86a、87a的上端部用于第二和第三操纵凹槽86、87的升降操纵时,第二升降操纵板82与第一升降操纵板81设计成便于在相应于盘盒4的顶层上的托盘11的位置支撑升降器5。在升降器5的第二和第三支撑轴78、79处于位于倾斜凹槽86a、87a的下端用于升降操作时,其设计成便于在相应于盘盒4的底层上的托盘11的位置支撑升降器5。在升降器5的第二和第三支撑轴78、79处于位于水平等待凹槽86c、87c的状态,其设计成便于从相应于盘盒的底层上的托盘11的位置将升降器5升高至升降器5的下端部5a不从机械底座10的下端10f伸出的位置(升降器5的下端5a容放在机械底座内的位置),并使其保持在等待状态。
第二和第三操纵凹槽86、87与第一操纵凹槽85相对制成。因此,第一升降操纵板81与第二升降操纵板82彼此相对滑动,而后升起和降落升降器5。
对于连杆83,其中间部分通过轴83a与机械底座10转动连接。其一端通过第一销83b和第一长孔83c与第一升降操纵板81连接。其另一端通过第二销83d和第二长孔83e与第二升降操纵板82连接。
如果第一升降操纵板81通过操纵板驱动机构84在一个方向上滑动,则连杆83与作为中心的轴83a转动。因而,第二升降操纵板82以与第一升降操纵板81相对的方向同步滑动。
该实施例的升降控制机构6具有如上所述的配置。如图19所示,在第一升降操纵板81移动至最左端的位置时,第二升降操纵板82变为在机械底座10的第二侧面10c的一侧移动至最右端的位置。而后,升降控制机构6在用于第一升降操纵板81的第一操纵凹槽85的升降操纵的倾斜凹槽85a的上端支撑升降器5的第一支撑轴77,也支撑第二升降操纵板82的第二和第三支撑轴78、79,还在相应于在盘盒4的顶层上的托盘11的位置支撑升降器5。
当第一升降操纵板81从图19所示的状态向右移动预定量时,第二升降操纵板82与第一升降操纵板81的移动同步向左移动。因此,对于每个预定量的移动,升降器5从盘盒4的顶端移动至相应于每个托盘在第二层、第三层…的位置。
而后如图20所示,当升降器5的第一支撑轴77支撑在用于第一升降操纵板81的第一操纵凹槽85的升降操作的倾斜凹槽85a的下端时,升降器5的第二和第三支撑轴78、79在用于第二升降操纵板82的第二和第三操纵凹槽86、87的升降操作的倾斜凹槽86a、87a的下端。因此,升降器5支撑在相应于托盘在底层的位置上。
当第一升降操纵板81从图20所示的状态向右进一步移动预定量时,第二升降操纵板82与第一升降操纵板81的移动同步向左移动。第一和第二和第三支撑轴77、78、79插入第一和第二和第三操纵凹槽85、86、87的等待凹槽85c、86c、87c内。因此,升降器5的下端5a位于等待位置,该等待位置至少位于比机械底座10的下端10f高的位置。
(5)装载机构的说明
装载机构7是用于从盘盒4将托盘(盘)送至升降器5的机构,即,从升降器5将托盘返回盘盒4的机构。
图22是装载机构7的平面图。图23是装载机构7的分解透视图。图24是沿图22中的XXIV-XXIV线截取的剖视图。图25是示出托盘被拉入升降器5的透视图。
如图22所示,装载机构7具有装配在托盘11的钩16上的钩固定单元91;用于移动钩固定单元91至托盘进出方向的传送带92;用于驱动带92的带驱动机构93。钩固定单元91设置在升降器5的下部51的第三托盘支撑器65的顶侧上。带92和带驱动机构93设置在第三托盘支撑器65的底侧上。
如图23所示,钩固定单元91具有与带92连接的连接单元91a。连接单元91a通过制成在第三托盘支撑器65中的导向孔65a伸入第三托盘支撑器65的底侧,并通过销91b安装在带92上。
带92构造成没有端部,即是环状的(下文带92称作环状带)。环状带92悬挂在第一滑轮94和第二滑轮95上。当环状带92转动时,钩固定单元91沿导向孔65a移动至托盘进出的方向。在环状带92上以在转动方向上的预定间隔制成一些凹孔92a。
带驱动机构93具有:用于驱动环状带92的链轮100;与链轮100在同一轴上的第一齿轮101;与第一齿轮101啮合的第二齿轮102;与第二齿轮102啮合的第三齿轮103;与第三齿轮103在同一轴上的第四齿轮104;与第四齿轮104啮合的第五齿轮105;以及用于转动第五齿轮105的装载电机106。
凸起部100a装配于环状带92的凹孔92a内,凸起部100a制成在链轮100的圆周平面上。
第一齿轮101设置在链轮100底表面上,在第一齿轮101和链轮100之间具有隔板107。呈圆弧形形式的凹孔108制成在隔板107上。
无齿部109设置在第二齿轮102的上半部上。与隔板107的凹孔108相对的呈圆弧形形式的肋110设置在相应于第二齿轮102的顶表面上的无齿部109中。第一齿轮101与具有无齿部109的第二齿轮102的上半部啮合。第三齿轮103设计成与第二齿轮102的上半部和下半部都啮合。第四齿轮104采用螺旋齿轮(斜齿轮),第五齿轮105采用蜗轮装置。
如图22所示,在钩固定单元91前进到紧密靠近升降器5的托盘进口/出口侧时,如果盘盒4从箭头A所指示的方向插入机械底座10的盘盒容放单元3,托盘11的钩16自然地装配在钩固定单元91上。
如果在此时电机106转动至某一方向,链轮100通过第五齿轮105至第一齿轮101逆时针转动,并且环状带92顺时针转动。因此,如图25所示,托盘11被拉入升降器5内。而后,如果托盘11被拉入预定位置,第二齿轮102和第一齿轮101之间的啮合释放,因此而停止了链轮100和环状带92的转动。
如图23所示,用于转动升降器5的下部53与装载机构7连接的第六齿轮111安装在第二齿轮102的顶表面上。
第六齿轮111具有无齿部111a。第六齿轮111与齿条部件112的齿条112a啮合,齿条部件112安装在升降器5的第二下部转动操纵单元55的下端。在齿条部件112的一侧具有一倾斜操纵凹槽63。在升降器5的下部53的一侧上的第二轴64插入倾斜操纵凹槽63。齿条部件112安装在升降器5的第二下部转动操纵单元55的下端的安装部55a。
如上所述,托盘11被拉至预定位置,并因此而释放第二齿轮102和第一齿轮101之间的啮合时,第六齿轮111与齿条部件112彼此啮合。而后,齿条部件112与第二下部转动操纵单元55移动至图23的左侧(箭头A所指示的方向),并因此推动第二轴64至倾斜操纵凹槽63的上端侧。另一方面,第二下部转动操纵单元55的移动使得第一下部转动操纵单元54通过第一和第二连杆56、57也以相同的方向移动。因此,如图27所示,在下部53的另一侧上的第二轴64被推动至倾斜操纵凹槽63的上端侧,与第二下部转动操纵单元55类似。而后,下部53向上转动至支撑在托盘11上的盘D所在的盘架68上。
如上所述,如果装载电机106从下部53向上转动的状态下反向转动,当托盘被推入时,齿条部件112与第二下部转动操纵单元55移动至相反的方向。在与该移动的相关的情况中,第一下部转动操纵单元54也以相同的方向移动,并且下部53向下转动,其结果使盘架68与托盘11脱离。然后,第二齿轮102与第一齿轮101彼此啮合,当托盘11被拉入时,链轮100与环状带92以相对的方向转动。因此,托盘11由钩固定单元91推回至盘盒4内。
(6)盘夹持机构的说明
盘夹持机构8是用于相对于盘架68推动盘、并防止盘在盘架68上的滑动、并与盘架68和盘整体转动、并能够可靠进行盘记录和/或盘再现操作的机构。
图26是当盘夹持机构8装配在升降器5的顶表面的平面图。图27是盘夹持机构8的透视图。图28是夹持状态的平面示意图。图29是夹持状态的前视图。图30是夹持释放状态的平面示意图。图31是夹持释放状态的前视图。
盘夹持机构8具有:用于推压盘的夹持板121;用于支撑夹持板121的夹持板支撑器122;用于相对于盘通过夹持板支撑器132推动夹持板121的操纵单元123。
夹持板121构造成具有与盘架68大致相同直径的圆形形式。夹持板121的中间部由夹持板支撑器122支撑,允许其通过轴131有一定程度的垂直移动。
夹持板支撑器122由板簧材料制成,并且,呈狭长的长方形。第一和第二长孔132、133分别制成在其纵向的两端。向底侧伸出的第一和第二凸起部134、135制成在第一和第二长孔132、133的内侧。
夹持板支撑器122通过插入第一和第二长孔132、133内的第一和第二轴136、137安装在升降器5上部51的顶表面上,,以便于其能够以第一和第二长孔132、133的纵向移动。
如图29所示,夹持板支撑器122向下弯曲,并且,弹簧力在夹持板121对着盘架68推动的方向产生。
如图28所示,操纵单元123具有:基部141;从基部141的顶端分成两部分的第一和第二臂142、143。
基部141设置有:第一和第二长滑动导向孔144、145;以及第一和第二滑动导向孔144、145之间的长连接销接收孔146。
基部141通过第一和第二滑动导向部件147、148及所利用第一和第二滑动导向孔144、145安装在升降器5的上部51的顶表面,以便于其能够在第一和第二滑动导向孔144、145的长度的范围内滑动。在位于上部51的顶表面上的第一连杆56和第二连杆57之间的连接销60与连接销接收孔146松散配合。
第一和第二臂142、143具有:用于抵靠第一和第二凸起部134、135的底面的夹持板支撑器推动器151,而后相对于弹簧力向上推动第一和第二凸起部134、135和夹持板支撑器122,并进一步从盘架68上的盘D分离夹持板121;并且夹持板支撑器下降限制器153通过下倾斜面152与推动器151连接。
如图28所示,当操纵单元123以箭头A所指示的方向滑动时,第一和第二臂142、143的夹持板支撑器下降限制器153位于夹持板支撑器122的第一和第二凸起部134、135的底表面。如图29所示,夹持板支撑器122在弹簧力本身的作用下向下变形,由此朝向盘架68的侧面降低夹持板121。因此,盘D夹在夹持板121的盘架68之间,其结果是盘D处于夹持状态。(此时,升降器5的下部53与操纵单元123的操纵相关联向上转动,导致盘架68的升起状态。)
如图30、31所示,当操纵单元123以箭头B所指示的方向滑动时,第一和第二臂142、143的夹持板推动器151位于夹持板支撑器122的第一和第二凸起部134、135的底表面。因此,夹持板支撑器122抵抗弹簧力而向上推动,使得夹持板121与盘架68的盘分离。(此时,升降器5的下部53与操纵单元123的操纵相关联向下转动,导致盘架68的下降状态。)
操纵单元123与下部53之间的相关操作通过设置在升降器5的上部51的底表面的第一和第二连杆56、57实现。
如图27所示,当托盘11通过装载机构7装载至升降器5的预定位置时,升降器5的第二下部转动操纵单元55通过装载机构7以箭头A所指示的方向移动。(关于进一步的说明,参照上述第(2)项(升降器的说明))。
当第二下部转动操纵单元55以箭头A所指示的方向滑动时,第二连杆57以第四销61为中心逆时针转动,第二连杆57的一端通过第五销62与第二下部转动操纵单元55连接。第一连杆56通过连接销60以第二销59为中心顺时针转动。通过第一销58与第一连杆56的一端连接的第一下部转动操纵单元54以箭头A所指示的方向移动。简言之,第二下部转动操纵单元55和第一下部转动操纵单元54以箭头A所指示的方向彼此同步地滑动。这样,下部53的第二轴64定位在倾斜操纵凹槽63的上端侧,倾斜操纵凹槽63制成在第一和第二下部转动操纵单元54、55下部,并且下部53以第一轴52为中心顺时针转动。因此,盘架68被升起。
如上所述,当第二连杆57以第四销61为中心逆时针转动时,通过在第一和第二连杆56、57之间的连接销60以及连接销接收孔146,操纵单元123以箭头B所指示的方向滑动。这样,第一和第二臂142、143的夹持板支撑器下降限制器153位于夹持板支撑器122的第一和第二凸起部134、135的下部。因此,夹持板支撑器122在自身的弹簧力作用下变形。该变形使得夹持板121相对盘架68推动盘D。因此,用于夹持盘D的操作完成。
在卸载盘的时候,第一和第二下部转动操纵单元54、55以及操纵单元123以与装载时的相反的方向滑动。这样,夹持板支撑器122被向上推动并因此而升起夹持板121至夹持释放位置,并向下转动下部53。因此,盘架68与盘D和托盘11分离。
(7)盘自动变换器整体的说明
当相应的盘D放置在盘盒4的托盘11上,并且盘盒4被装载在盘盒容放单元3内时,托盘11的钩16以及设置在升降器5侧面上的装载机构7的钩固定单元91变成能够彼此啮合。
随后,升降控制机构6从等待位置升起升降器5至相应于托盘11的位置,所需要的盘位于该托盘11上。下一步,装载机构7从盘盒4拉动托盘11至升降器5,所需要的盘位于该托盘11上。
当托盘11被拉动至预定位置时,装载机构7向上转动升降器5的下部53,而后升起包括在下部53内的盘架68,进一步将托盘11的盘D放置在盘架68上。在下部53的转动操作中,盘夹持机构8被致动,由此使夹持板121下降,并且夹持盘D于盘架68上,托盘11也与盘D的底表面分离。而后,盘记录和/或盘再现操作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
在记录和/或再现操作完成后,如果装载机构7再次被致动,装载机构7向下转动升降器5的下部53。该向下的转动使升降器5与盘D和托盘11分离。在下部53的转动中,盘夹持机构8被致动而升起夹持板121,并且因此而释放盘的夹持状态。
而后,装载机构7的连续操纵使托盘11从升降器5返回至盘盒4。当托盘11完全地返回至盘盒4时,升降控制机构16重新被致动使升降器5返回至等待位置。
(8)滑动导轨的另一实施例的说明
在上述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情况是,作为滑动轨道的凹槽部制成在托盘的底表面上时,插入凹槽部的舌形凸起部制成在盘盒上以及升降器的侧面。然而,相反的是,凹槽部可以制成在盘盒上以及升降器的侧面,舌形凸起部可以制成在托盘的底表面上。
尽管本发明以其最佳实施例的形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说明,很显然可能有各种修改和变化。因此,很清楚,除在此特定的说明之外,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实施。

Claims (8)

1.一种盘盒,包括:多个托盘,每个托盘上可以放置盘;以及用于容放所述多个托盘的壳体,使得所述托盘可通过开口进出,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托盘都具有操纵机构;
所述壳体和所述托盘的任一个具有设置在所述托盘进出所述壳体方向的导轨;以及
所述壳体和所述托盘的另一个具有装配单元,以装配在所述导轨上,以便沿该导轨引导所述托盘。
2.一种盘盒,包括:多个托盘,每个托盘上可以夹持盘;以及组装的使所述托盘能够进出的壳体;以及设置在每个所述托盘中的操纵单元,其被拉或压以使所述托盘进出所述壳体,其特征在于:
滑动导向件设置在所述托盘进出的方向上靠近每个所述托盘的所述操纵单元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导向件具有导轨和装配单元;
所述导轨设置在每个所述托盘的底表面上,并通过在所述托盘进出的方向上从所述托盘前端侧向后端侧延伸的凹槽部构造而成;以及
所述装配单元设置在位于所述壳体中的托盘支撑器的顶表面上,并通过将凸起部插入所述凹槽部构造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部在其一端具有渐扩的锥形凸出部伸出导向件,并在凹槽部的中间具有凹坑,当所述托盘拉出所述壳体预定量时,制成在所述壳体上的舌形凸起部放置进所述凹坑中。
5.一种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包括:
盘盒,其设置有:多个托盘,每个托盘可以夹持盘;以及组装成能够使所述托盘进出的壳体,其中设置在每个所述托盘上的操纵单元被拉或压相应地使所述托盘进出;以及
记录和/或再现单元,其设置在所述盘盒侧面上,用于将所述托盘从所述盘盒拉出,并用于从每个所述托盘所夹持的盘中记录和/或再现;
其中每个所述盘盒以及所述记录和/或再现单元在靠近每个所述托盘的所述操纵单元的位置在相对于所述托盘进出的方向上具有滑动导向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盘盒的所述滑动导向件由凹槽部和舌形凸起部构成,凹槽部设置在每个所述托盘的底表面上并且在所述托盘进出的方向上从所述托盘的前端侧至后端延伸;舌形凸起部制成在托盘支撑器的顶表面上,托盘支撑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插入凹槽部;以及
所述记录和/或再现单元的所述滑动导向件由插入所述托盘之一的凹槽部中的凸起部构成,所述托盘从所述盘盒进入所述记录和/或再现单元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所述托盘的所述底表面上的所述凹槽部在托盘前端侧的一端具有用于引导所述凸起部插入的锥形凸起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所述托盘的所述底表面上的所述凹槽部具有凹坑,当所述盘盒的所述托盘被拉入所述盘记录和/或再现单元预定量时,所述凸起部位于该凹坑中。
CNB01143368XA 2000-11-17 2001-11-17 盘盒以及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647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0350520A JP2002157809A (ja) 2000-11-17 2000-11-17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ディスクの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350520/00 2000-11-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59102A true CN1359102A (zh) 2002-07-17
CN100356471C CN100356471C (zh) 2007-12-19

Family

ID=18823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14336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6471C (zh) 2000-11-17 2001-11-17 盘盒以及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6600702B2 (zh)
JP (1) JP2002157809A (zh)
CN (1) CN100356471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29483A (zh) * 2011-02-07 2012-08-08 日立乐金资料储存股份有限公司 光盘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1231715A1 (en) * 2000-02-08 2001-08-20 Thomson Licensing S.A. Container for optical disks, tray and magazine type player therefor
EP1258875A1 (en) * 2001-05-18 2002-11-20 Deutsche Thomson-Brandt Gmbh Disk magazine system
US7021724B2 (en) * 2003-07-01 2006-04-04 Nissin Kogyo Co., Ltd. Vacuum booster
US7885203B2 (en) * 2003-07-31 2011-02-08 Jds Uniphase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tra-cell delay time analysis
US6980431B1 (en) * 2004-06-30 2005-12-27 Shuttle Inc. Controlling device for controlling slot shutter
JP2006048741A (ja) * 2004-07-30 2006-02-1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記録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TWI254915B (en) * 2004-08-06 2006-05-11 Lite On It Corp Disc changer
JP2006059394A (ja) * 2004-08-17 2006-03-0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記録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TW200623034A (en) * 2004-12-17 2006-07-01 Lite On It Corp Multi-disc type CD-ROM drive
US7619949B2 (en) * 2005-03-07 2009-11-1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secondary optical memory in a removable media cartridge
JP2008226333A (ja) * 2007-03-12 2008-09-25 Tanashin Denki Co ディスク再生機のクランプ装置
JP5891434B2 (ja) * 2012-03-28 2016-03-2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47500A (en) * 1987-12-09 1993-09-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levating and lowering system in a multi-disk player
JPH0544923Y2 (zh) * 1988-10-26 1993-11-16
US5123001A (en) * 1989-08-26 1992-06-16 Nakamichi Corporation Disk playback device
JP2590361Y2 (ja) * 1993-03-10 1999-02-10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US5844880A (en) * 1995-04-27 1998-12-01 Sanyo Electric Co., Ltd. Disk playback device with changer allowing playback of one disk while another can be exchanged
KR0170304B1 (ko) * 1995-10-31 1999-04-15 김광호 디스크 기록/재생장치
DE19612380A1 (de) * 1996-03-28 1997-10-02 Kodak Ag Magazin mit einer Vielzahl von Plattenhaltern
JP3757532B2 (ja) * 1997-04-08 2006-03-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2000100052A (ja) * 1998-09-19 2000-04-07 Sony Corp 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29483A (zh) * 2011-02-07 2012-08-08 日立乐金资料储存股份有限公司 光盘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356471C (zh) 2007-12-19
US20020060956A1 (en) 2002-05-23
JP2002157809A (ja) 2002-05-31
US20030179661A1 (en) 2003-09-25
US6600702B2 (en) 2003-07-29
US6934225B2 (en) 2005-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59102A (zh) 盘盒以及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088889C (zh) 盘形记录载体的放/录设备、容纳设备以及放/录头机架
CN1139065C (zh) 光盘驱动装置
CN1096126A (zh) 带小型光盘盒的光盘重放机
CN1536574A (zh) 盘盒
CN1126091C (zh) 记录载体重放/记录装置
CN1126093C (zh) 具有光盘交换功能的光盘记录和/或重放机器
CN1926617A (zh) 装卡装置
CN100346417C (zh) 记录媒体的收存装置
CN1174411C (zh) 盘记录和/或重放装置以及盘记录介质的更换装置
CN1085375C (zh) 记录媒体的装载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CN1395732A (zh) 盘形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224032C (zh) 光盘记录-再现装置
CN1125453C (zh) 碟片更换器
CN1080437C (zh) 盘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CN1138267C (zh) 记录媒体再生装置
CN1551173A (zh) 光盘驱动器
CN1159244A (zh) 记录媒体再生装置
US7316023B2 (en) Disc drive tray for holding discs of various shapes and sizes
CN1860541A (zh) 盘片驱动装置
CN1160721C (zh) 记录媒体再生装置
CN1084020C (zh) 记录媒体再生装置
CN1906686A (zh) 光盘装置
CN1551140A (zh) 盘装置
CN1335987A (zh) 光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219

Termination date: 201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