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53229A - 多个建筑相连接组成建筑群的建筑结构 - Google Patents

多个建筑相连接组成建筑群的建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53229A
CN1353229A CN 01135891 CN01135891A CN1353229A CN 1353229 A CN1353229 A CN 1353229A CN 01135891 CN01135891 CN 01135891 CN 01135891 A CN01135891 A CN 01135891A CN 1353229 A CN1353229 A CN 13532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ilding
platform
air
road
building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0113589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春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 0013343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288994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0113589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353229A/zh
Publication of CN13532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532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属于一种建筑结构的设计,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斜柱、平台相结合的延伸及与立柱、斜柱、缆绳、吊杆等结构的结构将两个以上的建筑的结构骨架连接在一起,其使用性能如同单独的建筑,但结构组成一体,斜柱可承受侧向力,使结构更加坚固。建筑内的设施通过平台相连接,当一个建筑的设施受损或供应不足时,另一个建筑可以通过平台上的设施给予补充,上层平台还可以成为疏散通道。

Description

多个建筑相连接组成建筑群的建筑结构
本发明属于一种可移动的,与道路交通结合的多体建筑结构,其结构可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并可以利用其跨度大、层和层之间可以有很高的高度的特点在道路、车站、广场等的上方修建建筑。此建筑由立柱、斜柱、下垂的钢缆、吊杆等组合的,可用于大跨度支撑结构和多个建筑相互支撑和连接的建筑结构,由混合建筑结构、建筑之间的互通结构、高层建筑通风结构、建筑与道路交通的混合结构和移动抗震结构组成;其特征是混合建筑结构用立柱、斜柱、钢缆、吊杆等轻型承重结构作为建筑的承重骨架,与建筑的楼板相结合,具有了大跨度和大的伸展性。
现有的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都是互相独立存在的,有些建筑之间在底部相互连接相通,而上层建筑没有相互连接的结构,极个别的建筑在中、上层有一个通道,例如目前世界最高的建筑吉隆坡的双塔建筑有88层,在第四十二层处有一座天桥连接在双塔之间,使双塔成为世界最高的连体建筑,但由于天桥只有一座,并且只是放置在双塔上,并没有牢固的固定在双塔塔身上,所以只能起到一个通道的作用,并不能起到加强建筑结构的效果,在发生火灾等灾害后建筑上的人们只能通过这一个通道转移。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适应于高层建筑的多建筑连体结构。
其特点是通过斜柱支撑、平台和悬挂的结构使各个建筑可以通过平台从建筑支撑结构上相互连接在一起,而成为一体的建筑,单个建筑物之间除平台部分外不相连,而做为单独的个体建筑就可以减小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建筑内的房间可以更多的观看到室外景物。建筑群中较低的建筑物的支撑斜柱可以向上延伸到高层建筑上,使低层建筑和高层建筑从结构上成为金字塔型的一个整体,斜柱与建筑内的楼板、建筑个的平台及吊杆等结合在一起,组成多个大大小小的三角形的坚固结构,建筑物相互支撑、依靠,保证了整体结构的坚固,从使用性能上又可以是独立的建筑。延伸到建筑外的平台可以在斜柱与其它斜柱及立柱相交处,使得应力更好的分布,平台在各个建筑间,并延伸到建筑群的外围,可以防止建筑外的气流上、下流窜,防止高层建筑物地面产生强风,在发生火灾时防止火焰上窜。一个建筑群可以设多层平台,平台在平时可以做为通道和观光台,发生火灾时可以将人员转移到未发生事故的建筑上去,而由于建筑间有一定的距离,平台上的可燃物少,平台可以向下方喷洒灭火材料,所以火势不会蔓延至其它建筑,并且有助于扑灭火灾。由于上述建筑结构具有可以制造大跨度建筑的特点,所以可以横跨道路,在道路上方修建建筑物,在城市内土地价格高的地方建造此建筑可以提高土地使用率,并且使得道路在雨雪等天气中不受影响。
说明书附图第一页所示的图1是显示建筑物与道路、桥梁相结合的结构,是由立柱1、斜柱2和承重钢索3组成;斜柱是用两根斜柱对应支撑,与下面的结构形成等腰三角形,可以支撑重力和水平移动的力,起到承重和防风、防震的作用,同时,三角形上方距离短,当下方是大跨度的路面时,上方的跨度相应的缩小,减少了成本。4是机动车道,5是机动车库,6是自行车道,7是自行车库,8是建筑的外表面,9是两建筑间的平台,10是楼顶,11是透明顶棚,12是地铁或列车。立柱主要在斜柱应力集中处设置垂直的支撑柱,起到支撑作用,并和楼板等结合起到稳定斜柱和缆绳支撑架的作用;
承重钢索或吊杆是将缆绳或其它抗拉强度高的绳索一类材料从斜柱与斜柱、立柱、楼板等对接的应力较集中,结构较稳定的部位垂下钢索,与下方的楼板等结构相连,利用钢索自重轻,抗拉强度高的特点,承担下方结构的重量,减少跨度,同时稳定斜柱的结构,而水平移动的力主要由斜柱承担,钢索可以同桥梁等承重钢索一样,采用多级钢索承重,可用钢索交叉等结构,钢索可以筑入水泥中,穿透多层建筑。采用混合结构,可以减少或取消起抗震作用的承重墙,增加采光性能,减轻自重,增加建筑物和道路交通结构的可塑性。钢索本身传递振动的能力差,在楼板、支柱等传递振动良好的结构上贴上吸声材料和柔软的防水材料,使各处的声响不外传,将这样的塑料防水材料用于建筑的外表面,并在塑料上印制图案,可装饰建筑、保护建筑、保温和防止噪音。
说明书附图2中的三角形abc是一个等边三角形,连长10cm,由顶点垂下一条线,与bc边垂直于d,角abc是一个60度角,角bad30度,角bda90度。bc边被点d平分,bd边长5cm,量一下ad边长约8.6cm,10、8.6和5这三个数字直观表示了这三个边大至的受力关系,更精确的数字可通过三角函数算出。图1以这个等边三角形为基础,显示一个地下为地铁,地面上是一层交通道路,再在其上是自行车和人行道及建筑物。地铁与道路之间可设三层建筑,三层中的最上层可用于停车,最下层可用作百货、健身等,中间层由于上下两层的隔音作用,所以比较静,可作为下棋、休闲、美容和旅馆等安静的场所。
附图3所示是一个上述结构的混合支架透视图,图中实线是立柱,双实线是斜柱,虚线是钢索或吊杆,由立柱和斜柱由下向上支撑重量,钢索由上向下吊住支点下方的物体。由立柱和斜柱组成的支架在立柱之间可形成上下贯通的通道和前后、左右贯通的长廊。上下贯通为道路的大跨度和高度提供了条件,前后贯通的使车辆前方没有障碍,左右贯通的使道路的采光和通风性能提高。由于各个方向的贯通,及支撑的大跨度,使得建筑的内部空间加大,使用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分割和布置空间,可塑性提高,采光性能良好。斜柱可制成墙、或复式住房的楼梯或滚动电梯。斜柱支撑已经极大的缩短了跨度,用钢索由上向下吊住支点下方的物体将进一步减小跨度,垂下的钢索可做为隔段来分割空间,钢索外套上外壳可做门、窗户或健身器材等。道路上和建筑内的墙和楼板可用经打毛的透明材料或白色透明材料制成,可有效利用此设计的采光性能。道路上的顶和墙壁可刷上白色涂料,用灯打上蓝天、白云或周围的建筑等物体,提高道路上的照明和环境。用防火保温的材料作顶,并与建筑留有一定的空隙通建筑内部,可保持道路的温度,防止其热胀冷缩,减少道路上的接缝。吊杆质地坚硬,可以做为建筑外墙体的框架,也可以用在室内。
道路交通与建筑物的混合布局,是根据不同要求,分配轨道交通、车辆交通、自行车、行人、商业、住房和休闲的设计。其具体的布局设计也不同,总的分布是地铁、火车在地下,机动车道路在地上或半地上,自行车、电动车和行人与机动车道路分离,处于建筑保护范围内,不受风雨的影响,而行人可以直接步入建筑内,由于实现了各种车辆和行人的完全性的分离,且道路、桥梁和建筑结合在一起,道路交通将可以采用更有效的设计方案。在挖地基时,将挖出的土方加到道路两旁并压实,起到加高地基的作用。机动车道路高于地面减少了土方挖掘和运输量,起到防止地下设施被水倒灌,机动车道路与地下和其上面的建筑除通道外基本隔离,防止噪音和空气污染影响地上和地下。
地铁远在地下,而且是电力驱动,所以对环境没有影响。火车具有噪音大,有污染的特点,而且需要大面积的地基,两旁要种植一定的树木,会占用大量的土地,铁路是排它性的交通,其它的交通道路要以铁路为先,直接影响了铁路沿线的道路交通。由于铁路有污染大和影响交通的特点,所以铁路车站和沿线的经济没有能很好的发展。火车站的占地面积巨大,北京站、北京西站和永定门站都在三环内的非常繁华的地段。前两者与长安街是咫尺之遥,其附近的商业区是沾了长安街的光要比沾车站的光多,相反,两个车站门前都有一条宽阔的道路,但在它们的门前形成了一个“丁”字路口。永定门站虽没有前两者的富丽堂皇,但占地面积却也不少,但除了车流、人流显示出了热闹之外,周围的企业和商业却没有多少,虽然守着南二环上的一个大型的立交桥,只是火了一些小饭馆和小摊贩。车站只有一面设出入口,可能是因为铁道的面积大,不便跨越,这使得车流和人流全集中在了这一面,使门前的环境较差,影响了车站周围经济的发展。将火车站和火车一起转入地下,同地铁一样,采用电力机车,可以避免噪音和污染,目前的火车还没有完全使用电力机车,可以在地下铁道内使用电力机车将火车拉到露天的铁路上,电力机车与火车脱钩,火车上的内燃机点燃,拖动列车,电力机车在原处等待进入地下铁路的列车,与其对接,此列车的内燃机车停止工作,由电力机车拖运,此方法使电力机车集中在城区内,使用的综合价值升高。电力机车可以另外挂上几节客车,象地铁一样搭载乘客往返于城市和郊区,让货车和其它班次的车辆成为城乡之间的交通工具。当铁路完全实现电力驱动时,就可不用周转的电力机车。铁轨在地下,温差变化小,可以采用无缝钢轨,降低噪音,节省能源,提高使用寿命。铁路转入地下后,可在铁路和车站上方修建绿地、建筑和道路等,开发其应有的土地价值。如北京站和北京西站,将车站移入地下后,可将门前的道路修通,在车站上方建立多个多方位的进出口,疏通人流和车流,改善环境,发展当地的经济。铁路沿线没有了噪音、污染和交通的影响,并可以使用原铁路占用的土地进行发展。
可在道路上的建筑的高度和位置较为合理时在建筑中架设轨道,用于交通和城市的观光,安装空气调节设备,并用透明玻璃封闭,可保持车内和轨道的温度,轨道的温度保持平衡,可以采用无缝铁轨,降低噪音,在轨道下垫上较软的物质可减小冲击可采用斜切口的接缝。磁悬浮要在低温下进行,将磁悬浮轨道架在建筑中,制冷系统向轨道提供低温气体,轨道在建筑物中,轨道上透出的冷气正好可做为建筑物中冷气的来源,节省能量,而且磁悬浮列车没有噪音和振动,不会对建筑产生不利影响。
当在地质结构稳定的地方时,可将附图1中的斜柱改为钢索、吊杆,可使建筑物的自重大为减轻。钢索大多用于跨度大的桥梁,由上到下只起到承重作用。将附图1中所示的斜柱改为钢索,由立柱斜拉而下,与各个立柱、楼板相连并垂到地面与地基相连,在无地震或强风情况下,钢索的拉力承担建筑和道路、桥梁的重量,发生地震时,由于钢索与地基相连,建筑物得到了稳固。与完全用斜柱的方法相比,钢索已经是成品,重量轻,易施工,而用斜柱时需要绑扎钢筋,浇灌水泥。采用钢索替代斜柱,可以减少工作量和施工难度,提前完工,钢索的横截面小,采光性能好于斜柱支撑,占地面积小。但钢索承重将重量集中到了立柱上,斜柱支撑可以分担立柱的承重。可以在建筑物的中下层采用斜柱支撑,当到达建筑物的上层时,高度增加,斜柱的施工难度加大,可采用钢索承重,减轻了建筑物上部的重量。
当在已经建成的道路上施工时,会影响现有道路的通行,采用立柱、斜柱和缆绳的混合结构,先在道路上搭设代用道路,再停止现有的道路,可减少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可以先在道路上立起斜柱和立柱,再由上向下垂下缆绳和模板,在道路上浇灌钢筋水泥。如图1所示,假设图右侧的4行车道是现有的四车道行车道的一侧,在道路上修建道路时,占用车道4上的一条车道,支起斜柱,住5的地面,并用缆绳由上向下挂住5的地面,这样,在缆绳和中间立柱之间形成了一条有三条车道宽的路面。当道路5只做为临时的代用车道时,可将中间立柱上伸出的斜柱用可拆卸的方法连接,当下面的的道路4修好后,拆下此立柱,改用缆绳挂住5的路面取代斜柱的支撑。当5做为长期的道路来使用时,在道路5修好后,停止道路4的通行,在4的外侧立柱上安置斜柱,支撑道路5的路面,同时拆除道路5上的缆绳3,使原有的三车道变为四车道。图中的虚线主要表示横梁或挡雨的透明顶棚。横梁在不需要楼板连接时将立柱、斜柱与缆绳连接在一起,增加建筑物的整体强度。若不再使用道路4,在道路5修好后,可重新在道路5的下面挖土方,打好地基。由于道路两旁的立柱和斜柱在架设过程中并不影响道路4的交通,所以可以事先打好地基,而让中间的立柱悬空。可以不架设中间立柱,由外侧立柱伸出斜柱支撑,由两斜柱的中心支点垂下缆绳,再分开挂住道路5的路面。若立柱的下方要续接支柱时,将立柱的下方制成锥形,防止浇灌水泥时堆积气泡。若将道路下挖出的土方铺设在道路两旁,会抬高地表,若地基深时,可进行调整,使地表与道路5的路面尽量平齐,可以放弃道路4,利用其空间修建其它设施。地下铁路和设施越来越多,而且渐渐的连成片,若雨季排水不畅,从地下设施的出入口灌入地下,则损失很大。将建筑物挖出的土方垫在建筑物两旁,可以抬高地下的出入口,减少地基的深度,在建筑物之间形成较低的势,平时可以做为绿化,若遇洪涝时可以蓄积雨水。在道路下相对应的位置设排泄口,可以疏导洪水。
说明书附图4所示的是建筑群的俯视图,图中1所指的标有A、B、C字样的是建筑物的主体,图中A是最外层的最低的建筑,一个方向有两座,一共是八座,标有B字的是中间一圈的建筑,共有八座,标有C字的是中心最高的建筑,共有四座。图中2是建筑的外墙,向下箭头所指的是建筑群内的外墙。图中3所指的是建筑间的平台,平台连接在建筑物之间。图中4所指的方形或圆形是平台上的孔,平台上的孔开在平台的中间,而斜柱等承重结构多分布在平台的两侧,所以对建筑的结构和通道作用影响不大,而开孔后可以减轻平台的重量,还可以增加平台下方的光线。图中5所指的粗实线是连接各建筑之间的斜柱。图中6所指的粗实线、虚线是斜柱,其中实线是在平台处,虚线是在建筑内,垂直的三条线是在建筑横截面积过大时可以采用三条以上的支撑柱。
说明书附图5所示的是建筑群的侧视图,图中1所指的粗实线竖长的矩形是建筑的主体,图中所示的是从侧面可以看到的六座。图中2所指的横线是建筑间的平台。图中3所指的斜线是斜柱。图中4所指的是平台、立柱、斜柱等相交的应力集中点。图5所指的是立柱,包括建筑物的侧面和建筑物侧的平台的支撑柱。图中6指的是地面。根据图中所示,设图中中心最高的建筑高三百米,则向外的建筑分别为200米和100米高,建筑之间通过斜柱相互支撑,并由立柱和平台连接在斜柱之间,加强建筑结构的牢固性,立柱、斜柱、平台相交在一起,使得应力直接传递,达到立柱顶千近的效果。图中共有三层平台,图中最高建筑物为300米高时,每一层平台上、下相距100米,并且平台上开有孔,如图4中所示,所以保持了较好的采光性能。图中的平台都向外探到建筑外,可以增加平台的面积,而且还可以在平台上开孔,并设轨道等,固定和通过消防机、擦窗机一类机械,机械进入平台下方、建筑侧面的轨道后可以在建筑外的各处移动,消防机可以连接到消防管,由上向下方垂下,消防机安装空气、空调系统,人在机器内免受火焰的威胁,并操作机器灭火。平台下方可以安装向下喷洒灭火材料的口,平台可以干扰所流的上、下流动,防止火焰上窜,并通过向下喷洒水等灭火材料来压制火焰,降低温度,喷洒口可以探出并调整,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各个建筑间的防灾、消防等管路、通道相互连接,当一个建筑在正常运行中其通道的负担加大时,可以通过其它建筑的通道,而当发生灾害,一个建筑的防灾设施受损,或不足以防治灾害时,另一个建筑的相关设施可以进行补给,例如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的世贸中心双塔受到飞机撞击,受撞击后双塔没有倒塌,但在大火中,支撑建筑的钢结构受高温影响变软,最后倒塌。在第一座塔楼倒塌后,第二座塔楼并没有被震塌,而是过了一会,由上方向下倒塌,双塔周围的建筑受到影响而有部分建筑跟着倒塌,可见,双塔的坚固程度远高于周围低层建筑,若能控制住撞击造成的火势,双塔不会倒塌,若能将被撞部位上方的人救出,遇难者可以只有数百人,而不是数千人。由于受此次飞机撞楼的影响,空中管制得到加强,飞机撞楼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最应引起人们警觉的是平时的高层建筑火灾。上述的内容可以为人们提供防止灾害的建筑,平台可以在平时做为游乐的场地,发生灾害时疏散人群,平台下的轨道等设施可以在平时探窗,也可以用于灭火。
超高层建筑可以通过样加平台,增加周围建筑可增加周围建筑的高度取得合理的设计,较低的少数建筑也可以采用上述结构,例如高60米的两座相邻建筑间连接此结构时只在顶部设一个平台,高120米的建筑设两个平台,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实施。
说明书附图6所示的是建筑群的侧视图,图中1所指的粗实线竖长的矩形是建筑的主体,图中所示的是从侧面可以看到的六座。图中2所指的横线是建筑间的平台,向下指的三个且粗实线标出的平台是下方有房间的多层平台。图中3所指的斜线是斜柱。图中4所指的是平台、立柱、斜柱等相交的应力集中点。图5所指的是立柱,包括建筑物的侧面和建筑物侧的平台的支撑柱。图中6指的是地面。图中7所指的较密的斜柱支撑是在建筑高度达到一定程度,或建筑跨度大时需要增加支撑柱的数量时增加支撑柱,或是在大的斜柱之间加入较细的斜柱。图中8所示的横线是在说明书附图5中所示的平台之间加入的平台,当建筑物非常高,使得原平台之间的间距非常大时可以再增加平台,加强建筑间的连接。图中9所指的虚线是列车的路线,列车各节首尾相连,形成一个环,由一侧上行,到达顶点后由另一侧下行,并环绕建筑群,由于向上和向下移动的质量相差不大,并且连在一起,所以向上行的部分有向下行的部分的牵引,而向下行的部分有向上行的部分的制动,所以耗能很少,由于是循环运行的列车形式,所以比电梯的运载量大许多。可以将列车设为二十层一站,例如,一部分车箱分别在二十至二十三层、四十至四十三层、六十至六十三层、八十至八十三层停,上一部分车箱在二十四至二十八层、四十四至四十八层、六十四至六十八层等以此类推,人们只要按照列车上标出的停靠层数进入相应的车箱,列车可以将人们送到所需的楼层,列车不但可以运载人或物品,其轨道还可以与建筑相互支撑,增强建筑侧向的受力能力。图中10所示的是机动车道,车道可以环绕建筑群来减缓坡度,使机动车直接到达建筑的中、上层,并可以在建筑群与建筑群之间的中、下层搭建道路,连接各个建筑群。
说明书附图7所示的是建筑群的侧视图,图中1所指的粗实线竖长的矩形是建筑的主体,图中所示的是从侧面可以看到的六座。图中2所指的横线是建筑间的平台,向下指的三个且粗实线标出的平台是下方有房间的多层平台。图中3所指的斜线是斜柱。图中4所指的是平台、立柱、斜柱等相交的应力集中点。图5所指的是立柱,包括建筑物的侧面和建筑物侧的平台的支撑柱。图中6指的是地面。图中7所指的较密的斜柱支撑是在建筑高度达到一定程度,或建筑跨度大时需要增加支撑柱的数量时增加支撑柱,或是在大的斜柱之间加入较细的斜柱。图中8所示的横线是在说明书附图5所示的平台之间加入的平台,当建筑物非常高,使得原平台之间的间距非常大时可以再增加平台,加强建筑间的连接。图中9指的虚线是说明书附图5和6中隐藏在建筑内的支柱和平台。
权利要求2所述的是混合建筑结构是由立柱、斜柱、缆绳、架、杆和平台组成;立柱、斜柱和平台连接在一起组成三角形的稳固结构,立柱和斜柱承受重力和侧力,平台作为楼板和建筑之间的平台连接在立柱和斜柱之间,保持与立柱和斜柱组成的三角形的稳固;当此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时,立柱之间的跨度为三十米时,上、下平台之间的高度在25米以上,缆绳由立柱、斜柱相交的交点垂下,承担平台的重量,杆和架也向上和向下伸出,起到提拉和支撑的作用,承重的同时加强建筑结构的强度。上述的说明书附图1、2和3介绍了混合建筑结构中立柱、斜柱、平和缆绳、吊杆之间的关系。
权利要求3所述的是建筑之间的互通结构是利用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建筑结构中支撑点跨度大和可以通过斜柱、平台将两个单独的建筑物的承重骨架连接在一起的特点,将两个以上建筑物连接在一起,同时,两个建筑物的供水、消防、通道等都可以通过平台相互连接,当一个高层建筑发生事故而使这个建筑的消防、通道供水等失灵时,可以通过另一个建筑向出事故的建筑提供援助,当一个建筑的建筑结构发生损坏时,另一个建筑可以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用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混合建筑结构建造的超高层建筑与同样建筑结构的高层建筑物组成建筑群时,高层建筑的平台与超高层建筑的底部和中部的平台连接,高度高于高层建筑的超高层建筑与周围的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型的金字塔型建筑群,周围一圈是较低的建筑,中间是较高的建筑,中心是最高的建筑,这样,建筑上方的重量和所受的横向力通过斜柱等建筑结构向下方传到支撑大面积建筑群的地面。
可以使多个单独结构的建筑通过立柱、斜柱、钢缆、吊杆等轻型承重结构支撑的平台连接在一起,使各个建筑在使用性能上与单独结构的建筑物相似,而在安全性能方面,由于多个建筑相互连接,相互支撑,所以单独的一个建筑发生事故,可以通过这些建筑之间的连接向其它建筑物疏散,其它建筑可以更好的支援出事的建筑;在平时的使用中,建筑物间的平台可以做为桥梁将多个建筑连接在一起,例如300米高的建筑,可以根据其结构在约100米、200米、300米这三个高度设置平台,上、下平台之间的高度就可以达到100米,对下方采光的影响很小,上、下平台之间可以不安装任何物体,使空气通过各建筑物之间,这样,建筑物就如同独立存在一样,因为有了多个建筑相互支撑而连为一体,所以单个建筑可以减小其占地面积,使各个房间都可以看到建筑外的景观,没有被封闭在建筑内的房间。建筑物之间的平台可以建成多层封闭型的观光通道,顶层做为观光平台;
各个建筑的供水、供电等设施独立工作,个建筑的消防设施在每一层的平台处相连,并受阀门控制,当一个建筑发生事故而使这个建筑内的消防设施受损而不起作用或不足以控制灾情时,可以由其它相连的建筑向这个建筑提供援助,控制灾情,平台也可以由上向下喷洒灭火材料;多个平台可以阻止建筑外的空气向上或向下的流窜,一般高层建筑阻挡高空气流,使高空气流延建筑外表面流向地面,使地面形成强烈的气流,建筑起火,建筑外的火焰向上窜,使火势向上迅速漫延,延伸到建筑外的平台可以增加空气在建筑外表面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流动的阻力。
权利要求4所述的是高层建筑通风结构,是利用权利要求2和3中所述的多个建筑之间高空的空隙处风力大、空气质量好、温度低的特点,将高空的空气引到整个建筑内,减小建筑的空调、进排风设施的成本和耗电量,由进气口、排气口、加热板、空气过滤调节装置、鼓风机、通风管道组成,进气口安装在建筑物的高层的角和平台的上、下方位置,有受控的板调整进气口的方向,使其尽量形成大的风压,在风力过大时,调整角度而减小风压,在维修管道时还可以减小开口或关闭,防止高速气流造成施工不便。
加热板是吸收太阳能,并可以通过电、火加热的板,并有反光罩,当在冬季高空温度非常低并且阳光充足时,反光罩打开,加热板吸收太阳的光线,受热后使流经加热板的空气的温度升高,还可以通过火、电加热,夏季,关闭反光罩,使高空的冷空气不被加热。
在整个通风节构中装入空气过滤调节装置,就可以对进入的空气进行过滤;
鼓风机在高空风力不足时开动,增加空气的流速。
通风管道通到整个建筑的各个房间,并在每一层和房间处有控制装置,将经过过滤调节的空气送入整个建筑的各个房间,房间内可以设单独的排气管路,通风管道内清洁的空气进入建筑内,使各个房间的空气压力大于外界的压力,室内的空气通过排气管路和各个孔隙排出,排出的空气在建筑内形成一个由上向下的气流进入安全通道内,当发生火灾时向下压住上窜的火势。
建筑内的空气向下流动,由建筑底部的特定排气口到指定的地方,例如封闭的公共汽车站、非机动车道等处。
在说明书附图5、6、7中所示的建筑之间的空间可以架设风力发电机,受建筑的阻挡,高空原本风力很大的气流会加速流过建筑物之间,形成很大的风压,建筑伸出的支架正可以固定风扇,由此风扇带动电机转动发电或带动其它设备。风扇也可以安装在通风道的进、出风口处,通过调整发电机功率,在发电的同时控制通风量的大小。扇叶可以用透明塑料等透明材料制成,减小对光线的阻挡。
权利要求5所述的是建筑与道路的混合结构是利用权利要求2和3所述的建筑结构具有的跨度大、可以架高楼层的特点,在建筑物的下方修建道路、公共汽车站、火车站、停车场、广场等设施,道路进入建筑下方之前的部分和建筑周围的地势高于周围地面,防止水流入建筑下方。由于行车道在建筑下,所以车站可以建在建筑内,透过透明玻璃可以看到是否来车,车站内的空气由建筑的通风系统提供清洁的空气,保证车站的空气质量。
权利要求6所述的是移动抗震结构是由弹簧、液压元件、轮、轨道、低磨擦系数材料组成。当建筑物建于道路上方时,会影响道路的通行,在道路上打好与建筑底部对接的基础,在道路旁修建建筑的低层结构,并通过轨道或低磨擦系数的磨擦面移动到道路上方固定,例如在平整的路面上和建筑的底部加入聚四氟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一类高润滑性能材料,使建筑物可以通过滑动磨擦来移动。建筑底部可采用弹簧、液压元件做支撑,在移动过程中减小震动,在建筑的使用当中可以抵抗地震。
道路修通前,道路两旁的地价很低,而道路修通后就会增长。在修建道路时,在道路下方打好基础,路中的隔离带和道路两旁留下与建筑物对接的部位,在道路修通,地价上涨后可以在道路两旁建造建筑的中、下层部分,例如建造到第一层平台后移动到道路上,与预留的道路上的对接部分连接,由于平台将建筑分为上、下两部分,所以建筑上方的施工不影响道路交通,建筑的中、上层可以在道路上继续建造。而在修建超高层建筑时,可以一层平台、一层平台的向上建造,第一层平台修建完成之后,只要第二层平台下的主体施工完成,第一层平台下就可以入住,因为有一个平台可以将第二个平台与下方隔离开,第三层平台就不会影响到第一层平台以下,这样,等于提前了建筑物的交工日期,加快了资金流动速度。
移动抗震机构主要通过调控液压机构来承受建筑物的重力、侧向力和震动的,液压机构中的缸筒和活塞做为一个整体,活塞伸出的杆通过销轴或球头连接在建筑物的下方支点上,缸筒下方也以销轴或球头一类活性连接固定在地面的支点上,几组液压机构由几个方向斜向支撑在建筑下方的上个支点上,就可以承受建筑的纵向和横向的力。建筑物的力首先通过连接在建筑上的主动活塞传到缸筒内的液体中,液体推动被动活塞,被动活塞后是弹性元件,吸由冲击力,弹性元件后是受控可以调整的活塞,主动活塞施加的力大时,元件吸收了冲击力并被压缩,使被动活塞后移,主动活塞就会带动建筑物下沉,这时,可以调整受控的弹性元件后的调整活塞加大对弹性元件的力,使被动活塞上移,将主动活塞向上顶到原来的位置。可以设一个被动活塞来吸收冲击力,加入一个泵,或高于缸筒内液压的油原,和一个放油的单向阀,通过放油或加油来调整建筑的位置,并可将其制成减震器,通过放油、加油产生阻尼力来吸收能量。

Claims (6)

1.一种可移动的,可以与道路交通结合的多建筑,其结构可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大跨度支撑结构使多个相邻建筑相互支撑,各种防灾害设施相互连接而合为一体,以立柱、斜柱、下垂的钢缆、吊杆等组合的,由混合建筑结构、建筑之间的互通结构、高层建筑通风结构、建筑与道路交通的混合结构和移动抗震结构组成;其特征是混合建筑结构用立柱、斜柱、钢缆、吊杆等轻型承重结构作为建筑的承重骨架,与建筑的楼板相结合,具有了大跨度和大的伸展性;
建筑之间的互通结构是利用支撑点跨度大的特点,可以使多个单独结构的建筑通过立柱、斜柱、钢缆、吊杆等轻型承重结构支撑的平台连接在一起,使各个建筑在使用性能上与单独结构的建筑物相似,而在安全性能方面,由于多个建筑相互连接,相互支撑,所以单独的一个建筑发生事故,可以通过这些建筑之间的连接向其它建筑物疏散,其它建筑可以更好的支援出事的建筑;
高层建筑通风结构是利用上述的多个建筑间高空的空隙利用高空风力大、空气质量好、温度低的特点,将高空的空气引到整个建筑内,减小建筑的空调、进排风设施的成本和耗电量;
建筑与道路交通的混合结构是利用混合建筑结构跨度大的特点,将建筑物建于道路上方的结构。
移动抗震结构是在建筑物的下方安装弹簧、液压元件和轮等元件,在建筑底层有与之相配的支点、轨道等,通过弹簧、液压元件等的减震作用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通过轮子或磨擦系数低的平面使建筑可以在特定地点建成一定规模再进行迁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是混合建筑结构是由立柱、斜柱、缆绳、架、杆和平台组成;立柱、斜柱和平台连接在一起组成三角形的稳固结构,立柱和斜柱承受重力和侧力,平台作为楼板和建筑之间的平台连接在立柱和斜柱之间,保持与立柱和斜柱组成的三角形的稳固;当此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时,立柱之间的跨度为三十米时,上、下平台之间的高度在25米以上,缆绳由立柱、斜柱相交的交点垂下,承担平台的重量,杆和架也向上和向下伸出,起到提拉和支撑的作用,承重的同时加强建筑结构的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是建筑之间的互通结构是利用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建筑结构中支撑点跨度大和可以通过斜柱、平台将两个单独的建筑物的承重骨架连接在一起的特点,将两个以上建筑物连接在一起,同时,两个建筑物的供水、消防、通道等都可以通过平台相互连接,当一个高层建筑发生事故而使这个建筑的消防、通道供水等失灵时,可以通过另一个建筑向出事故的建筑提供援助,当一个建筑的建筑结构发生损坏时,另一个建筑可以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用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混合建筑结构建造的超高层建筑与同样建筑结构的高层建筑物组成建筑群时,高层建筑的平台与超高层建筑的底部和中部的平台连接,高度高于高层建筑的超高层建筑与周围的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型的金字塔型建筑群,周围一圈是较低的建筑,中间是较高的建筑,中心是最高的建筑,这样,建筑上方的重量和所受的横向力通过斜柱等建筑结构向下方传到大面积的建筑群。
可以使多个单独结构的建筑通过立柱、斜柱、钢缆、吊杆等轻型承重结构支撑的平台连接在一起,使各个建筑在使用性能上与单独结构的建筑物相似,而在安全性能方面,由于多个建筑相互连接,相互支撑,所以单独的一个建筑发生事故,可以通过这些建筑之间的连接向其它建筑物疏散,其它建筑可以更好的支援出事的建筑;在平时的使用中,建筑物间的平台可以做为桥梁将多个建筑连接在一起,例如300米高的建筑,可以根据其结构在约100米、200米、300米这三个高度设置平台,上、下平台之间的高度就可以达到100米,对下方采光的影响很小,上、下平台之间可以不安装任何物体,使空气通过各建筑物之间,这样,建筑物就如同独立存在一样,因为有了多个建筑相互支撑而连为一体,所以单个建筑可以减小其占地面积,使各个房间都可以看到建筑外的景观,没有被封闭在建筑内的房间;建筑物之间的平台可以建成多层封闭型的观光通道,顶层做为观光平台;
各个建筑的供水、供电等设施独立工作,个建筑的消防设施在每一层的平台处相连,并受阀门控制,当一个建筑发生事故而使这个建筑内的消防设施受损而不起作用或不足以控制灾情时,可以由其它相连的建筑向这个建筑提供援助,控制灾情,平台也可以由上向下喷洒灭火材料;多个平台可以阻止建筑外的空气向上或向下的流窜,一般高层建筑阻挡高空气流,使高空气流延建筑外表面流向地面,使地面形成强烈的气流,建筑起火,建筑外的火焰向上窜,使火势向上迅速漫延,延伸到建筑外的平台可以增加空气在建筑外表面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流动的阻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是高层建筑通风结构是利用权利要求2和3中所述的多个建筑之间高空的空隙处风力大、空气质量好、温度低的特点,将高空的空气引到整个建筑内,减小建筑的空调、进排风设施的成本和耗电量,由进气口、排气口、加热板、空气过滤调节装置、鼓风机、通风管道组成,进气口安装在建筑物的高层的角和平台的上、下方位置,有受控的板调整进气口的方向,使其尽量形成大的风压,在风力过大时,调整角度而减小风压,在维修管道时还可以减小开口或关闭,防止高速气流造成施工不便;
加热板是吸收太阳能,并可以通过电、火加热的板,并有反光罩,当在冬季高空温度非常低并且阳光充足时,反光罩打开,加热板吸收太阳的光线,受热后使流经加热板的空气的温度升高,还可以通过火、电加热,夏季,关闭反光罩,使高空的冷空气不被加热;
在整个通风节构中装入空气过滤调节装置,就可以对进入的空气进行过滤;
鼓风机在高空风力不足时开动,增加空气的流速;
通风管道通到整个建筑的各个房间,并在每一层和房间处有控制装置,将经过过滤调节的空气送入整个建筑的各个房间,房间内可以设单独的排气管路,通风管道内清洁的空气进入建筑内,使各个房间的空气压力大于外界的压力,室内的空气通过排气管路和各个孔隙排出,排出的空气在建筑内形成一个由上向下的气流进入安全通道内,当发生火灾时向下压住上窜的火势;
建筑内的空气向下流动,由建筑底部的特定排气口到指定的地方,例如封闭的公共汽车站、非机动车道等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是建筑与道路的混合结构是利用权利要求2和3所述的建筑结构具有的跨度大、可以架高楼层的特点,在建筑物的下方修建道路、公共汽车站、火车站、停车场、广场等设施,道路进入建筑下方之前的部分和建筑周围的地势高于周围地面,防止水流入建筑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是移动抗震结构是由弹簧、液压元件、轮、轨道、低磨擦系数材料组成,
当建筑物建于道路上方时,会影响道路的通行,在道路上打好与建筑底部对接的基础,在道路旁修建建筑的低层结构,并通过轨道或低磨擦系数的磨擦面移动到道路上方固定,建筑底部可采用弹簧、液压元件做支撑,在移动过程中减小震动,在建筑的使用当中可以抵抗地震。
CN 01135891 2000-11-06 2001-11-06 多个建筑相连接组成建筑群的建筑结构 Pending CN135322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1135891 CN1353229A (zh) 2000-11-06 2001-11-06 多个建筑相连接组成建筑群的建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00133436.0 2000-11-06
CN 00133436 CN1288994A (zh) 2000-11-06 2000-11-06 道路、建筑混合的立柱、斜柱和缆绳混合的承重和防震的方法
CN 01135891 CN1353229A (zh) 2000-11-06 2001-11-06 多个建筑相连接组成建筑群的建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53229A true CN1353229A (zh) 2002-06-12

Family

ID=257396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1135891 Pending CN1353229A (zh) 2000-11-06 2001-11-06 多个建筑相连接组成建筑群的建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353229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04775C (zh) * 2005-09-23 2008-07-23 关建璋 综合房屋
CN101845849A (zh) * 2010-06-22 2010-09-29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新旧建筑物之间架设的大跨度钢结构连廊及其施工方法
CN102561543A (zh) * 2011-11-16 2012-07-11 北京中投国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附加抗震预制复合式模块的建筑
CN104623848A (zh) * 2015-01-26 2015-05-20 宁建峰 一种超高层建筑楼群公共安全保障设施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04775C (zh) * 2005-09-23 2008-07-23 关建璋 综合房屋
CN101845849A (zh) * 2010-06-22 2010-09-29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新旧建筑物之间架设的大跨度钢结构连廊及其施工方法
CN102561543A (zh) * 2011-11-16 2012-07-11 北京中投国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附加抗震预制复合式模块的建筑
CN104623848A (zh) * 2015-01-26 2015-05-20 宁建峰 一种超高层建筑楼群公共安全保障设施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35218B (zh) 廊桥式多功能空中步道
CN102758399B (zh) 城市桥梁的附着式开合防护罩
CN101476401B (zh) 半敞开地下车库
CN105253150A (zh) 管道交通系统用运输管道
CN101831865A (zh) 跨越多层桥面的梁
Berger Form and function of tensile structures for permanent buildings
CN207453078U (zh) 游览体育运动多功能道廊建筑装置、产品及系统
CN202830734U (zh) 多功能廊桥
CN201347624Y (zh) 一种半敞开地下车库
CN101074584A (zh) 相连组合楼群
CN1353229A (zh) 多个建筑相连接组成建筑群的建筑结构
CN103696352B (zh) 一种人车分离双通道生态休闲商业廊桥
CN105155897A (zh) 一种飞机场
CN202730575U (zh) 小型机动车专用双层高架路网
Crosbie Curtain walls: recent developments by cesar pelli & associates
CN102839599A (zh) 多功能廊桥
CN101469572A (zh) 城市与小区规划
CN103726423A (zh) 大街小巷斜拉双能摩天马路
CN215629282U (zh) 一种双塔斜拉式过街天桥
Spray Skyscrapers
CN107524311A (zh) 一种结合有升降电梯的空中廊桥
Soto et al. Iconic Office tower propels Saudi Arabia into the new global century: challenges and innovations
JPH03187474A (ja) 駐車交通設備
CN207347849U (zh) 一种架设在道路上运行悬挂空铁的支撑架
CN203613447U (zh) 人车分离双通道生态休闲商业廊桥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