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18738C - 用于内燃机的阀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内燃机的阀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18738C
CN1318738C CNB2003101214391A CN200310121439A CN1318738C CN 1318738 C CN1318738 C CN 1318738C CN B2003101214391 A CNB2003101214391 A CN B2003101214391A CN 200310121439 A CN200310121439 A CN 200310121439A CN 1318738 C CN1318738 C CN 131873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cking arm
suction side
arm
shaft
arm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31012143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08398A (zh
Inventor
长野修治
冈俊彦
德久胜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Automotive Industry Corp < Del\/>
Mitsubishi Motor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Automotive Industry Corp < Del\/>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Automotive Industry Corp < Del\/>, Mitsubishi Motor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Automotive Industry Corp < Del\/>
Publication of CN15083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083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1873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1873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3/00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3/00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 F01L13/0015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optimising engine performances by modifying valve lift according to various working parameters, e.g. rotational speed, load, torque
    • F01L13/0036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optimising engine performances by modifying valve lift according to various working parameters, e.g. rotational speed, load, torque the valves being driven by two or more cams with different shape, size or timing or a single cam profiled in axial and radial dir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12Transmitting gear between valve drive and valve
    • F01L1/18Rocking arms or levers
    • F01L1/181Centre pivot rocking ar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26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two or more valves operated simultaneously by same transmitting-gear; peculiar to machines or engines with more than two lift-valves per cylinder
    • F01L1/267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two or more valves operated simultaneously by same transmitting-gear; peculiar to machines or engines with more than two lift-valves per cylinder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timing or the lift of the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2305/00Valve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roll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内燃机的阀系统,其中,需要有更高刚性的摇臂轴具有更大直径。在吸气侧上的摇臂轴形成为直径比在排气侧上的摇臂轴的直径更大(例如大约大10%),因此,它可以保证足够的刚性以补偿过大重量,并且提高了阀系统的操作特性。

Description

用于内燃机的阀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的阀系统,该阀系统能够驱动内燃机的吸气阀和排气阀打开和关闭。
背景技术
通常,如日本公开专利申请特开2001-182508和日本公开专利申请特开2001-182506中所述,已经提出了多种阀系统,它们能驱动往复运动内燃机的吸气阀和排气阀。
在普通的阀系统中,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减小重量和获得合适结构,以便保证摇臂的正常摇动,并抑制摇臂轴的不均匀磨损。摇臂轴需要有足够刚性,以便支承摇臂等,并布置在吸气侧和排气侧中相应的一侧上。为了共用在吸气侧和排气侧的部件,在吸气侧和排气侧的摇臂轴通常包括相同的部分。
近年来,已经开发和实际使用了能够根据发动机负载和发动机转速来优化发动机阀的操作特性(例如打开/关闭正时、打开时间等)的阀系统。为了优化该阀系统的操作特性,已经开发了能够根据发动机的旋转状态通过选择使用低速凸轮或高速凸轮、来打开和关闭发动机阀的机构,该低速凸轮有适用于发动机低转速的凸轮型面,而该高速凸轮有适用于发动机高转速的凸轮型面,如日本公开专利申请特开昭63-170513和日本公开专利申请特开2001-41017中所述。
在普通阀系统中,存在能够选择地打开或关闭发动机阀的这种阀系统,相应地,摇臂轴需要另外支承凸轮转换机构。例如,在凸轮转换机构中,转换装置进行油压操作,因此,通过摇臂轴能供给和释放作为驱动器的压力油。因此,用于需要在凸轮之间转换的发动机阀的摇臂轴需要有更高的刚性。不过,因为摇臂轴通常由相同部分形成,以使它们能够共用,因此,摇臂轴由直径适于需要有更高刚性的摇臂轴的部件形成。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内燃机的阀系统,其中,需要有更高刚性的摇臂轴具有更大直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用于内燃机的阀系统,它包括:吸气侧摇臂轴;排气侧摇臂轴;吸气侧摇臂,该吸气侧摇臂具有与吸气阀相连的端部,并支承在吸气侧摇臂轴上,这样,该吸气侧摇臂能够摇动,并由吸气凸轮驱动;以及排气侧摇臂,该排气侧摇臂具有与排气阀相连的端部,并支承在排气侧摇臂轴上,这样,该排气侧摇臂能够摇动,并由排气凸轮驱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转换机构,其能够转换所述吸气阀的操作特性,其中,所述吸气侧摇臂轴具有比所述排气侧摇臂轴大的直径,所述吸气侧摇臂包括中心枢轴型摇臂,它在中部以所述吸气侧摇臂轴作为枢轴而转动。因此,通过只增加需要有较高刚性的摇臂轴的直径,能够提高刚性,同时使得阀系统的总重量的增加减至最小。
优选是,该吸气侧摇臂包括:第一摇臂,该第一摇臂具有与吸气阀相连的端部,并支承在吸气侧摇臂轴上,这样,该第一摇臂能够摇动,并由第一低升程凸轮驱动;和第二摇臂,该第二摇臂具有能够与第一摇臂相连的端部,并支承在吸气侧摇臂轴上,这样,该第二摇臂能够摇动,并由与第一低升程凸轮相比能产生更大阀升程的高升程凸轮来驱动,其中所述转换机构选择地使第二摇臂与第一摇臂连接或断开。因此,通过只增加吸气侧摇臂轴的直径,能够提高刚性,同时使得阀系统的总重量的增加减至最小,该吸气侧摇臂轴需要有较高刚性,以便支承作为凸轮转换机构的连接转换机构。
而且,优选是,吸气阀包括第一吸气阀和第二吸气阀;和吸气侧摇臂包括:第一摇臂,该第一摇臂具有与第一吸气阀相连的端部,并支承在吸气侧摇臂轴上,这样,该第一摇臂能够摇动,并由第一低升程凸轮驱动;第三摇臂,该第三摇臂具有与第二吸气阀相连的端部,并支承在吸气侧摇臂轴上,这样,该第三摇臂能够摇动,并由与第一低升程凸轮相比产生更小的阀升程的第二低升程凸轮驱动;和第二摇臂,该第二摇臂具有能够与第一摇臂相连的端部,并支承在吸气侧摇臂轴上,这样,该第二摇臂能够摇动,并由与第一低升程凸轮相比能产生更大阀升程的高升程凸轮来驱动,其中所述转换机构选择地使第二摇臂与第一摇臂和第三摇臂连接或断开。因此,通过只增加吸气侧摇臂轴的直径,能够提高刚性,同时使得阀系统的总重量的增加减至最小,该吸气侧摇臂轴需要有较高刚性,以便支承在提供有第二吸气阀的一侧上作为凸轮转换机构的、复杂和较重的转换机构。
而且,优选是,吸气侧摇臂包括中心枢轴型摇臂,它在中部以吸气侧摇臂轴作为枢轴而转动。因此,即使在摇臂轴的刚性对于阀系统的刚性很重要的阀系统中,通过只增加需要有较高刚性的摇臂轴的直径,能够提高刚性,同时使得阀系统的总重量的增加减至最小。
而且,优选是,吸气侧摇臂和排气侧摇臂由布置在吸气侧摇臂轴和排气侧摇臂轴之间的单个凸轮轴来驱动。因此,即使在摇臂轴需要增强以防止弯曲或扭曲的阀系统中,也可以通过只增加需要有较高刚性的摇臂轴的直径而提高刚性,同时使得阀系统的总重量的增加减至最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装备有本发明实施例的阀系统的内燃机的头部的平面图;
图2是表示图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沿箭头方向并沿图2的线III-III剖取的视图;
图4是沿箭头方向并沿图2的线IV-IV剖取的视图;
图5是沿箭头方向并沿图2的线V-V剖取的视图;
图6是表示活塞支承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当从凸轮轴方向看时摇臂的透视图;
图8是表示当从吸气阀方向看时摇臂的透视图;
图9是表示累积器安装时的状态的剖视图;以及
图10是示意表示液压系统的线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介绍本发明的、用于内燃机的阀系统的优选实施例。
如图1所示,在吸气侧的摇臂轴2和在排气侧的摇臂轴3布置成彼此平行,并固定在气缸盖1上。凸轮轴4可旋转地支承在气缸盖1上,并位于摇臂轴2和摇臂轴3之间。在所示实例中,内燃机包括串联布置的四个气缸,每个气缸有两个吸气阀和两个排气阀。
如图1至5所示,对于每个气缸,第一摇臂5和第三摇臂6支承在摇臂轴2上,这样摇臂5和6可以摇动。T形的第二摇臂7支承在摇臂轴2的一部分上,并处于第一摇臂5和第三摇臂6之间,这样该摇臂7可以摇动。作为连接转换机构的缸部分8分别形成于第一摇臂5和第三摇臂6中相应的一个上,且第二摇臂7的T形端7a、7b可与该缸部分8相连。
第一摇臂5具有与第一吸气阀9相连的端部以及用于由第一低升程凸轮10驱动的底端。第三摇臂6具有与第二吸气阀11相连的端部以及用于由第二低升程凸轮12驱动的底端,该第二低升程凸轮12产生的阀升程低于第一低升程凸轮10产生的阀升程。即,第一吸气阀9和第二吸气阀11以不同阀升程在预定正时打开和关闭。应注意,第二低升程凸轮12可以设计成为例如基本悬在吸气阀11上的形状。
如图3、4、7和8所示,缸部分8分别形成于第一摇臂5和第三摇臂6中相应的一个上。缸部分8形成有分别与第二摇臂7的T形端7a、7b相对的相应开口13a、13b。
活塞14a、14b布置在相应缸部分8中,因此活塞14a、14b可以与缸部分8滑动接触。活塞14a、14b有柱形部分15a、15b,该柱形部分15a、15b与缸部分8的内壁滑动接触,并形成有凹槽16a、16b,该凹槽16a、16b在开口13a、13b的附近凹入,并与柱形部分15a、15b的上部连续。
而且,活塞14a、14b由复位弹簧17a、17b向下压,且通常该凹槽16a、16b对着开口13a、13b,如图4所示。油槽18形成于摇臂轴2的轴线上,并通过压力油供给机构在预定正时供给压力油,如后面所述。
压力油通过槽道19供给油槽18,从而使活塞14a、14b逆着复位弹簧17a、17b的力向上运动。由于供给压力油产生的活塞14a、14b的向上运动使得柱形部分15a、15b对着开口13a、13b,如图3所示。
如图1至5所示,第二摇臂7有与开口13a、13b的内部相连的T形端7a、7b以及用于由高升程凸轮20驱动的底端。该高升程凸轮20与第一低升程凸轮10和第二低升程凸轮12相比产生更高的阀升程,并具有包含第一低升程凸轮10和第二低升程凸轮12的凸轮型面的凸轮型面。
在活塞14a、14b被复位弹簧17a、17b向下压且凹槽16a、16b对着开口13a、13b(即没有供给压力油)的情况下,当第二摇臂7由高升程凸轮20驱动时,使得第二摇臂7的T形端7a、7b对着开口13a、13b中的凹槽16a、16b。
因此,当高升程凸轮20驱动第二摇臂7摇动时,第二摇臂7的端部7a、7b进入凹槽16a、16b内(即脱开状态),第二摇臂7的摇摆力不会传递给第一摇臂5或第三摇臂6。
因此,通过从缸部分8释放压力油,第一摇臂5和第三摇臂6的摇摆力使得第一吸气阀9和第二吸气阀11以不同的阀升程(即适于第一低升程凸轮10和第二低升程凸轮12的相应形状的阀升程)在预定正时打开和关闭。
当压力油供给到缸部分8使活塞14a、14b逆着复位弹簧17a、17b的力向上运动,并使柱形部分15a、15b对着开口13a、13b时,第二摇臂7的T形端7a、7b对着开口13a、13b中的柱形部分15a、15b。
因此,当高升程凸轮20驱动第二摇臂7摇动时,第二摇臂7的T形端7a、7b抵靠在该柱形部分15a、15b上(即连接状态),和第二摇臂7的摇摆力通过该缸部分8传递给第一摇臂5和第三摇臂6。
因此,由于由第二摇臂7的摇动引起的第一摇臂5和第三摇臂6的摇动,将压力油供给缸部分8使得第一吸气阀9和第二吸气阀11以与高升程凸轮20的凸轮型面相对应的较大阀升程而打开和关闭。
压力油是向缸部分8供给还是从缸部分8中释放,即第二摇臂7与第一摇臂5和第三摇臂6是相互连接还是脱开将根据汽车驾驶状态(内燃机的转速)而预先设置。
例如,当内燃机以低速转动时,油压从缸部分8释放,以便使第一摇臂5和第三摇臂6摇动,从而使第一吸气阀9和第二吸气阀11以不同阀升程在相应预定正时打开和关闭。这将促使产生涡流,以便加强燃烧。
另一方面,当内燃机以高速转动时,油压供给缸部分8,以便使第二摇臂7摇动,从而使第一摇臂5和第三摇臂6摇动,因此使第一吸气阀9和第二吸气阀11以较大阀升程在相同时间打开和关闭。这保证大量地吸入空气,以增加发动机功率。
如图3和7所示,第一滚子从动件21布置在第一摇臂5的底端部分中,它抵靠在第一低升程凸轮10上。因此,第一摇臂5的底端通过该第一滚子从动件21在最小阻力的情况下抵靠在旋转的第一低升程凸轮10上。如图7所示,第一滚子从动件21包括外部滚子26,该外部滚子26可以通过大量滚针轴承25而旋转,并与第一低升程凸轮10滚动接触。
如图4和7所示,第三滚子从动件24布置在第三摇臂6的底端部分中,它抵靠在第二低升程凸轮12上。因此,第三摇臂6的底端通过该第三滚子从动件24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抵靠在旋转的第二低升程凸轮12上。如图7所示,第三滚子从动件24包括内部滚子22和外部滚子23(双环型滑动滚子),该内部滚子22和外部滚子23可旋转地相互啮合并彼此同心。该外部滚子23与第二低升程凸轮12滚动接触。内部滚子22的表面经过表面处理,因此它可以是光滑的。
如图5和7所示,第二滚子从动件27布置在第二摇臂7的底端部分中,它抵靠在高升程凸轮20上。因此,第二摇臂7的底端通过该第二滚子从动件27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抵靠在旋转的高升程凸轮20上。第二滚子从动件27包括外部滚子29,该外部滚子29可以通过大量的滚针轴承28而旋转,并与高升程凸轮20滚动接触。
应注意,当有第三滚子从动件24时,第一滚子从动件21可以包括内部滚子22和外部滚子23(双环型滑动滚子),该外部滚子23与第一低升程凸轮10滚动接触。
而且,如图1所示,排气摇臂31a、31b支承在排气侧摇臂轴3上,这样臂31a、31b可以摇动,且各排气摇臂31a、31b油压适于由排气凸轮驱动。
顺便说明,例如,可以设置成使高升程凸轮20以较大升程提升第一吸气阀9和第二吸气阀11,第一低升程凸轮10以与高升程凸轮20相比稍小的升程来提升第一吸气阀9,第二低升程凸轮12以与高升程凸轮20相比小得多的升程来提升第二吸气阀11。
因此,当压力油供给缸部分8(即连接状态)以使第二摇臂7摇动时,第一摇臂5和第三摇臂6摇动以便以较大阀升程同时打开和关闭第一吸气阀9和第二吸气阀11,且与第二低升程凸轮12和第一低升程凸轮10相比,高升程凸轮20使第一吸气阀9和第二吸气阀11升高更大的升程。
因此,内燃机在第二低升程凸轮12和第三滚子从动件24之间形成较大间隙且第一低升程凸轮10和第一滚子从动件21之间形成间隙的状态下工作。
尽管未说明,但是应当知道,第一摇臂5、第二摇臂7和第三摇臂6被持续地压向凸轮。在压力油供给缸部分8,以便使第二摇臂7摇动,从而使第一摇臂5和第三摇臂6摇动以打开和关闭第一吸气阀9和第二吸气阀11的状态下,当压力油从缸部分8释放时,即吸气状态改变时,第二摇臂7的摇摆力不能进行传递,因此,将迫使第一摇臂5和第三摇臂6朝着第一低升程凸轮10和第二低升程凸轮12摇动。
这时,由于在最大阀升程时在第二低升程凸轮12和第三滚子从动件24之间形成较大间隙,因此当迫使第一摇臂5和第三摇臂6朝着第一低升程凸轮10和第二低升程凸轮12摇动时,第三滚子从动件24和第一滚子从动件21可能撞在第二低升程凸轮12和第一低升程凸轮10上。
在第一滚子从动件21和第一低升程凸轮10之间只形成很小间隙,因此,当第一滚子从动件21撞上第一低升程凸轮10时不会作用有较大力,而在第三滚子从动件24和第二低升程凸轮12之间形成较大间隙,因此,当第三滚子从动件24撞上第二低升程凸轮12时将作用有较大力。
因此,第三滚子从动件24有包括内部滚子22和外部滚子23的双环型滑动滚子结构。这提高了第三滚子从动件24的冲击强度;当第三滚子从动件24以较大力撞上第二低升程凸轮12时,该力在压力施加于表面上的情况下被传递,因此能防止第三外部滚子23由于变形或留下印痕而损坏。
因此,第三摇臂6抵靠在旋转的第二低升程凸轮12上的部分的构成考虑了硬度和旋转阻力。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有两个不同类型的摇臂(即与产生较大阀升程的第二摇臂7相比产生更小阀升程的第一摇臂5和第三摇臂6)的内燃机中,用于第二低升程凸轮12(该第二低升程凸轮12产生的阀升程与第二摇臂7相比小得多)的第三滚子从动件24有滑动滚子结构,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滚子从动件21也可以构成为有滑动滚子结构。
另外,本发明使得抵靠产生更小阀升程的凸轮的滚子构成为具有滑动滚子结构的第一滚子从动件,本发明也可以用于吸气阀类型的内燃机,该吸气阀能够在引起不同阀升程的两个摇臂之间转换,如本发明申请人的日本公开专利申请特开2001-41017中所述。
如图8所示,因为凹槽16形成于活塞14的上部,因此复位弹簧17布置在偏离活塞14的轴线的位置。因此,当活塞14绕它的轴线旋转时,复位弹簧17不能根据设计的那样施加压力。因此,在所示实施例中,如图6和7所示,提供了阻止活塞14旋转的机构。
如图2、6和8所示,凹槽表面34形成于形成有凹槽16的活塞14的部分的外周上,以及与该凹槽表面34相对应的凸台35(参考图2)形成于第一摇臂5和第三摇臂6的缸部分8中。
该凹槽表面34形成于远离缸部分8的开口13和远离活塞14的背面的位置处,并布置成使销36斜向沿轴向方向装在凹槽表面34上。该销36通过压配合或类似方式装入该凸台35中,并布置成使它的轴线在平行于水平面的平面中沿摇臂轴2方向延伸。
为了停止活塞14的旋转,销36可以沿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沿摇臂轴2布置,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在活塞14底部的柱形部分15必须形成有能够与销36配合的部分。该柱形部分15应当防止由于与缸部分8的滑动接触运动而引起的油泄漏,但是当柱形部分15形成有与销36配合的部分时,可能使油泄漏。因此,销36布置成使它的轴线在平行于水平面的平面上沿摇臂轴2延伸。
当第一摇臂5和第三摇臂6通过第二摇臂7的摇动而引起摇动时,活塞14的背面有由第二摇臂7施加的最大负载。因此,销36斜向地布置在离开活塞14的背面的位置。
而且,该销36固定在凸台35上,并布置在离开缸部分8的开口13的位置处。因此,不会妨碍第二摇臂7的端部7a、7b从该开口13朝活塞14的运动,而且第二摇臂7的摇摆力可以通过活塞14的整个背面传递。
凹槽表面15形成为到达柱形部分15的中部,且该销36防止活塞14脱落。如图2和8所示,在第一摇臂5和第三摇臂6的缸部分8中,凸台35沿相同方向形成,活塞14的凹槽表面34沿相同方向形成,且销36布置成彼此平行。因此,第一摇臂5和第三摇臂6的活塞14可以共用,以便降低所需部件的成本,并防止错误装配。
顺便说明,对于每个气缸,第一摇臂5、第三摇臂6和第二摇臂7支承在吸气侧摇臂轴2上,且第一摇臂5和第三摇臂6有包括缸部分8和活塞14的各自的转换机构。因此,在吸气侧的阀转换机构比在排气侧的阀转换机构更复杂和更笨重。
因此,根据本发明,如图1所示,吸气侧摇臂轴2的直径D1设置成大于排气侧摇臂轴3的直径D2(例如大约大10%)。这保证了足够的刚性,以便补偿过大重量,并且提高了阀系统的操作特性。
而且,因为摇臂轴2的直径D1设置成大于摇臂轴3的直径D2,因此,油槽18的内径也可以增加,从而可以减小当压力油流过油槽18时的压力损失,并提高转换机构的性能。而且,摇臂轴2和摇臂轴3不能共用,因为它们有不同直径,因此摇臂轴2和摇臂轴3可以设置成有各自的最佳长度。
因此,通过只增加吸气侧摇臂轴2的直径,从而能够提高阀系统的刚性和操作特性,同时使得阀系统的总重量的增加减至最小,该吸气侧摇臂轴2由于提供有复杂和较重的连接转换机构而需要有较高刚性,该连接转换机构作为在提供有第二吸气阀11的一侧的凸轮转换机构。
摇臂型阀系统的实例包括端部枢轴类型和中心枢轴类型,特别是在中心枢轴类型中,摇臂轴2的刚性对于阀系统的刚性很重要。具体地,在端部枢轴类型中,摇臂轴作为摇臂的轴布置在该摇臂的端部,阀弹簧的反力减小凸轮的推力,因此摇臂轴的刚性并不是很重要,且因此摇臂轴的刚性对于阀系统的刚性并不是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在摇臂轴位于摇臂中部的中心枢轴类型中,通过使阀弹簧的反力增大凸轮的推力而获得的力由摇臂轴承受,且因此摇臂轴的刚性非常重要。因此,在中心枢轴类型中,摇臂轴的刚性对于阀系统的刚性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使得用于驱动吸气阀和排气阀的单个凸轮轴布置于吸气侧摇臂轴和排气侧摇臂轴之间的这种发动机中,摇臂需要很长以便获得包括角度的合适值,因此,摇臂的刚性必须增大以防止摇臂发生弯曲或扭曲。因此,摇臂的重量增加。因此,在有通过中心枢轴方法驱动吸气阀的摇臂轴2和转换机构的阀系统中,以及在单个凸轮轴4驱动吸气阀和排气阀的阀系统中,可以通过增加吸气侧摇臂轴2的直径而提高整个阀系统的刚性和阀操作特性。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提供有凸轮转换机构的吸气侧上的摇臂轴2的直径增加,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又例如,当在这样一种发动机中,其中凸轮转换机构等布置在排气侧,且因此在排气侧的阀系统的重量大于在吸气侧上的阀系统重量,在排气侧上的摇臂轴3的直径增加。
下面将参考图9和10介绍向摇臂轴2的油槽18供给压力油和从该油槽18中释放压力油的机构,即用于驱动缸部分8的活塞14的机构。
油泵41(参考图10)供给的压力油流入的油槽42形成于气缸盖1的端部,以及用于控制压力油向/从油槽18供给/释放的油控制阀43布置在油槽42中。累积槽道44在油控制阀43上游从油槽42中分支出来,且累积器45与该累积槽道44连接。累积器45固定为气缸盖1上的部件。
第二过滤器46布置在油控制阀43上游的油槽42部分中,并在分支出累积槽道44的部分的上游。在图10中,参考标号47表示设置在油泵41的排出侧的第一过滤器,参考标号48表示用于绕过油泵41的旁路,其中布置有安全阀(未示出)。
如图9所示,累积器45具有:柱形本体51,该柱形本体51沿竖直方向固定在气缸盖1上;以及活塞53,该活塞53由弹簧52向下压,并布置在该本体51中,这样该活塞53可以与该本体51滑动接触。弹簧片54和卡环55布置在弹簧52的上部,该弹簧52装于本体51中。
螺纹部分56形成于本体51的底部。通过将该螺纹部分56拧入内螺纹部分57中,累积器45固定在气缸盖1。当累积器45固定在气缸盖1上时,本体51的部分上部从气缸盖1的上表面凸出。将本体51固定在气缸盖1上将使得累积槽道44与本体51连通,从而将压力油供给活塞53下面的区域。活塞53逆着弹簧52的力向上运动,以使得压力油在本体51中累积。
气缸盖1的上部提供有盖体61,该盖体中有折流板62和平板63,用于捕获油雾。平板63恰好位于从气缸盖1的上表面凸出的本体51上部的上方。因此,当卡环55脱落时,弹簧片54、弹簧52和活塞53抵靠在平板63上,以便防止压力油向外溅出。
在本体51的上部和平板63之间形成的间隙S1设置得比螺纹部分56的长度S2更短。因此,当通过螺纹联接固定在气缸盖1上的本体51被松开以便沿脱开方向(向上)运动时,在螺纹56脱开之前,该本体51的上部抵靠在平板63上,因此防止该本体51从气缸盖1上脱开。因此,油槽42和累积槽道44都不向外打开。
因为累积器45的本体51通过其底部的螺纹部分56而固定在气缸盖1上,因此,例如即使当固定在气缸盖1上的本体51的一部分发生漏油时,油也不会从本体51泄漏。因此,即使以简单方式密封固定在气缸盖1上的本体51的部分,也可以抑制油向外泄漏。该本体51并不必须通过螺纹部分65固定在气缸盖1上,而是例如,该本体51可以通过压配合或通过使用凸缘和固定螺钉的组合而固定在气缸盖1上。
在用于向/从摇臂轴2的油槽19供给/释放压力油的上述机构中,当驱动油泵41以便从油槽42向累积槽道44供给压力油时,压力油通过第二过滤器44过滤,并供给油控制阀43、累积器45和排气侧摇臂轴3。当油控制阀43断开(关闭)时,累积槽道44的油压使得压力油在累积器45中积累。
当发动机以预定速度旋转时,油控制阀43接通(打开),以便选择地驱动高升程凸轮20。压力油通过油控制阀43快速流入吸气侧摇臂轴2的油槽18中。这时,由于供给的压力油不足,油槽42和累积槽道44中的油压暂时减小,因此,在累积器45中积累的压力油通过弹簧52的力而被推出,以便补偿该压力油的不足。
因此,压力油可以在很高响应的情况下供给转换机构,同时不会引起压力油不足,该转换机构包括用于每个气缸的两个缸部分8。
因为第二过滤器46布置在累积器45的上游,因此可以去除包含在累积于累积器45中的压力油中的外来物质。因此,可以防止外来物质进入累积器45的本体51中,从而防止活塞53粘滑。
而且,因为从累积器45推出的压力油在不经过第二过滤器46的情况下送向油控制阀43,压力油可以在很高响应的情况下供给摇臂轴2的油槽18,同时不受流过第二过滤器46的压力油的压力损失的影响。
在上述实施例中,具有包括第一摇臂5、第三摇臂6和第二摇臂7的转换机构的内燃机用作采用了上述结构的累积器45的内燃机,和用作具有提供了油控制阀过滤器46的上述线路结构的内燃机,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具有不同结构的转换机构的内燃机。
例如,上述结构的累积器45和/或提供了油控制阀过滤器46的上述线路结构也可以用于一个吸气阀类型的内燃机,它设置成改变产生不同阀升程的两种摇臂,如本发明申请人的日本公开专利申请特开2001-41017中所述。

Claims (4)

1.一种用于内燃机的阀系统,包括:
吸气侧摇臂轴;
排气侧摇臂轴;
吸气侧摇臂,该吸气侧摇臂具有与吸气阀相连的端部,并支承在所述吸气侧摇臂轴上,这样所述吸气侧摇臂能够摇动,并由吸气凸轮驱动;和
排气侧摇臂,该排气侧摇臂具有与排气阀相连的端部,并支承在所述排气侧摇臂轴上,这样,所述排气侧摇臂能够摇动,并由排气凸轮驱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还包括转换机构,其能够转换所述吸气阀的操作特性,
其中,所述吸气侧摇臂轴具有比所述排气侧摇臂轴大的直径,
所述吸气侧摇臂包括中心枢轴型摇臂,它在中部以所述吸气侧摇臂轴作为枢轴而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侧摇臂包括:
第一摇臂,该第一摇臂具有与吸气阀相连的端部,并支承在所述吸气侧摇臂轴上,这样所述第一摇臂能够摇动,并由第一低升程凸轮驱动;和
第二摇臂,该第二摇臂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摇臂相连的端部,并支承在所述吸气侧摇臂轴上,这样所述第二摇臂能够摇动,并由与第一低升程凸轮相比能产生更大阀升程的高升程凸轮驱动,
其中所述转换机构选择地使所述第二摇臂与所述第一摇臂连接或断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阀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气阀包括第一吸气阀和第二吸气阀;以及
所述吸气侧摇臂包括:
第一摇臂,该第一摇臂具有与所述第一吸气阀相连的端部,并支承在所述吸气侧摇臂轴上,这样所述第一摇臂能够摇动,并由第一低升程凸轮驱动;
第三摇臂,该第三摇臂具有与所述第二吸气阀相连的端部,并支承在所述吸气侧摇臂轴上,这样所述第三摇臂能够摇动,并由与第一低升程凸轮相比产生更小的阀升程的第二低升程凸轮驱动;和
第二摇臂,该第二摇臂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摇臂相连的端部,并支承在所述吸气侧摇臂轴上,这样所述第二摇臂能够摇动,并由与第一低升程凸轮相比能产生更大阀升程的高升程凸轮来驱动,
其中所述转换机构选择地使所述第二摇臂与所述第一摇臂和所述第三摇臂连接或断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侧摇臂和所述排气侧摇臂由布置在所述吸气侧摇臂轴和所述排气侧摇臂轴之间的单个凸轮轴来驱动。
CNB2003101214391A 2002-12-17 2003-12-16 用于内燃机的阀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873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364601 2002-12-17
JP364601/2002 2002-12-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08398A CN1508398A (zh) 2004-06-30
CN1318738C true CN1318738C (zh) 2007-05-30

Family

ID=32501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2143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8738C (zh) 2002-12-17 2003-12-16 用于内燃机的阀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357107B2 (zh)
KR (1) KR100518696B1 (zh)
CN (1) CN1318738C (zh)
DE (1) DE10358925A1 (zh)
MY (1) MY137029A (zh)
TW (1) TWI2370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39964B2 (ja) * 2004-12-20 2009-03-1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
US7441523B2 (en) * 2006-03-28 2008-10-28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ariable valve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5331343B2 (ja) * 2007-12-27 2013-10-30 ダイムラー・アクチェ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US20110168123A1 (en) * 2010-01-12 2011-07-14 Jay Carl Kerr Engine valve for improved operating efficiency
DE102012204367A1 (de) * 2012-03-20 2013-09-26 Man Diesel & Turbo Se Schaltbarer Schwinghebel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99571A (ja) * 1997-04-22 1998-11-10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ッド構造
JP2001336407A (ja) * 2000-05-29 2001-12-07 Sanshin Ind Co Ltd 船外機用エンジンの動弁機構
US6401677B1 (en) * 2000-02-17 2002-06-11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Cam rocker variable valve train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40363A1 (de) * 1984-12-19 1986-06-19 FAG Kugelfischer Georg Schäfer KGaA, 8720 Schweinfurt Spindel, insbesondere plattenspeicherspindel
JPS63170513A (ja) 1987-01-08 1988-07-14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
GB8913682D0 (en) 1989-06-14 1989-08-02 Vincent Patents Ltd Valve actuating mechanism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JP2612788B2 (ja) 1991-09-04 1997-05-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
JP3319920B2 (ja) * 1995-10-12 2002-09-03 株式会社ユニシアジェックス エンジンの弁作動装置
DE19614825A1 (de) 1996-04-15 1997-04-30 Audi Ag Zylinderkopf einer mehrzylindrigen Brennkraftmaschine
DE19619775A1 (de) 1996-05-15 1997-04-30 Audi Ag Zylinderkopf einer mehrzylindrigen Brennkraftmaschine
JP2001041017A (ja) 1999-07-30 2001-02-13 Mitsubishi Motors Corp 可変バルブ機構
JP3523132B2 (ja) 1999-12-27 2004-04-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
JP3523134B2 (ja) 1999-12-27 2004-04-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99571A (ja) * 1997-04-22 1998-11-10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ッド構造
US6401677B1 (en) * 2000-02-17 2002-06-11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Cam rocker variable valve train device
JP2001336407A (ja) * 2000-05-29 2001-12-07 Sanshin Ind Co Ltd 船外機用エンジンの動弁機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Y137029A (en) 2008-12-31
CN1508398A (zh) 2004-06-30
TWI237087B (en) 2005-08-01
TW200424426A (en) 2004-11-16
KR100518696B1 (ko) 2005-10-05
KR20040055613A (ko) 2004-06-26
DE10358925A1 (de) 2004-07-08
US7357107B2 (en) 2008-04-15
US20040154569A1 (en) 2004-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61995B (zh) 车辆的可变气门升程从动件
EP0503635B1 (en) Oil supply system 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5593478B (zh) 发动机的机油供应装置
JPH0953427A (ja) Sohc型エンジンの動弁装置
CN102787877A (zh) 具有油路的内燃发动机及用于运行该内燃发动机的方法
US5441020A (en) Valve-moving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P2397660B1 (en) Structure of driving member of engine valve
CN1318738C (zh) 用于内燃机的阀系统
CN100398787C (zh) 四冲程发动机的气门传动装置
CN1295424C (zh) 用于内燃机的阀系统
EP2103786B1 (en) Lubrication apparatus for engines
CN103670582A (zh) 发动机润滑控制系统
CN101372908A (zh) 内燃机的可动阀装置
CN1483923A (zh) 便携式四冲程汽油发动机
CN1327115C (zh) 内燃机带停缸机构的阀动装置
CN101377136A (zh) 车辆用v型发动机
TWI222488B (en) Valve system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3590970B2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JP3548149B2 (ja) Sohc型エンジンの動弁装置
JP2827426B2 (ja)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動弁装置
JPH0320489Y2 (zh)
JP3834868B2 (ja) 潤滑油供給構造
JP2004211687A (ja)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
EP3853448B1 (en) Variable valvetrain having lubricant supply system
JP2717292B2 (ja) 4サイクルバーチカルシャフトエンジ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530

Termination date: 20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