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16493C - 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16493C
CN1316493C CNB2004100748019A CN200410074801A CN1316493C CN 1316493 C CN1316493 C CN 1316493C CN B2004100748019 A CNB2004100748019 A CN B2004100748019A CN 200410074801 A CN200410074801 A CN 200410074801A CN 1316493 C CN1316493 C CN 131649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dish
switching
gear
switch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7480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91660A (zh
Inventor
阿部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ine Electronics Inc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ine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3055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94306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3056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94306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ine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Alpine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5916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916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1649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16493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1Direct insertion, i.e. without external loading means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Automatic Disk Chang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包括以下部件的盘装置:具有插入口的盒体,夹紧并旋转驱动该盘的旋转驱动部分,在上述插入口和上述旋转驱动部分之间传送盘的盘传送部件,与夹紧在上述旋转驱动部分的盘的记录面相对、由电动机的驱动力向该盘的内周以及外周方向移动的磁头;设置了可与上述磁头一起移动的齿条部件、与其齿条齿啮合并被上述电动机驱动的小齿轮、在形成用来将上述电动机的旋转力传递至上述盘传送机构的动力传递路径的传递位置和遮断上述动力传递路径的遮断位置之间移动的切换机构;在解除上述旋转驱动部分对盘的夹紧的状态下,上述齿条部件向盘内周方向移动时的移动力使上述切换机构从上述遮断位置向上述传递位置移动,将上述电动机的动力传递至上述盘传送机构。

Description

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夹紧并旋转驱动CD、DVD等的光盘、或者光磁盘(光磁気デイスク)或者磁盘的盘装置,特别是涉及利用公用的电动机的动力进行磁头的移动控制、盘的夹紧和解除夹紧的盘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载用的盘装置等中,当在插入待机模式下将盘插入到盒体中时,该盘被传送辊等传送,使盘的中心夹紧在旋转驱动部分(转台)上,设定驱动模式。在该驱动模式下,由上述旋转驱动部分旋转驱动盘,进而使磁头沿着盘的记录面移动,用上述磁头读取存储在盘中的数据,或用上述磁头将数据记录在上述盘中。
这种盘装置为了在上述插入待机模式下解除在旋转驱动部分对盘的夹紧,在上述驱动模式下将盘夹紧在上述旋转驱动部分,必须通过电动机的动力移动切换滑子。并且,在插入待机模式下,需要用电动机驱动传送辊将盘传送到盒体内以及将解除夹紧状态的盘传送到盒体的外部。另外,在上述驱动模式下,需要用电动机的动力驱动传动机构(sled mechanism),使磁头沿着盘的记录面移动。
这样,在盘装置中,各机构需要分别由电动机来驱动,因此需要装载多部电动机,不但增加了产品的单价而且还增加了装置的重量。因此,如美国专利第6411582号所公开的那样,存在一种用单一的电动机驱动上述各机构的盘装置。
美国专利第6411582号中记载的盘播放机设置了由电动机驱动的驱动齿轮(蜗轮)、与该驱动齿轮相啮合的切换控制用惰轮和辊驱动用惰轮,两惰轮被支撑在惰轮板上,通过惰轮板的转动动作,上述两惰轮能够以与上述驱动齿轮相啮合的状态进行行星移动。
在驱动模式下,上述惰轮板被惰轮锁定板锁定,切换控制用惰轮啮合在拾光器(ピツクアツプ)传递齿轮上,并且,辊驱动用惰轮脱离传送辊驱动齿轮,电动机的动力使拾光器沿着盘移动。
当拾光器移动到内周侧时,由该拾光器按压上述惰轮锁定板,从而解除该惰轮锁定板对惰轮板的锁定。此时,两惰轮绕着驱动齿轮的周围进行行星移动,切换控制用惰轮从拾光器传递齿轮上脱离,该切换控制用惰轮与切换控制齿轮相啮合从而驱动移位板。通过该移位板的移动力解除盘的夹紧状态。并且,辊驱动用惰轮与传送辊驱动齿轮相啮合,驱动传送辊,将解除了夹紧状态的盘送出。
在该以往的例子中,移位板上形成有锁定孔,通过上述锁定板和上述锁定孔来限制上述惰轮板的转动位置,或者进行解除该限制的控制。
上述以往的盘播放装置存在以下所述的问题。
(1)在驱动模式下,惰轮板由惰轮锁定板锁定,维持切换控制用惰轮和拾光器传递齿轮之间的啮合。从该驱动模式切换至插入待机模式时,使拾光器向内周侧移动,通过该移动力将上述惰轮锁定板向盘的内周方向按压,由此解除上述惰轮锁定板对惰轮板的锁定。
但是,由于上述惰轮锁定板受弹簧向外周方向即锁定方向的弹力的作用,所以在上述插入待机模式下,拾光器持续按压惰轮锁定板克服上述弹簧的弹力的作用。因此,如果由于外部振动等而使拾光器与向其施加进给力的丝杠之间的卡合松弛的话,则由上述弹簧的力向外周方向按压惰轮锁定板和拾光器,有可能产生惰轮板的位置控制与实际模式不一致的现象。
(2)在移位板上形成有锁定孔,通过上述锁定板和上述锁定孔控制上述惰轮板的转动位置。即,通过用上述锁定孔限制惰轮板维持切换控制用惰轮和切换控制用齿轮的啮合以及辊驱动用惰轮与传送辊驱动齿轮的啮合。并且,如果移动上述移位板解除惰轮板的上述限制的话,则惰轮板转动使切换控制用齿轮和拾光器传递齿轮相啮合,在该状态下用锁定板锁定惰轮板。
这样,由于同时用移位板上的锁定孔和锁定板两者来控制惰轮的移动位置,因此有可能存在零部件数量多,移位板和锁定板的某一方的动作迟缓等从而动作时机(时刻)错位,这样就不能确实地进行模式切换的可能性。
(3)由于是当上述切换控制用惰轮与切换控制用齿轮啮合时辊驱动用惰轮与传送辊驱动齿轮继续啮合的结构,因此在盘的中心孔与旋转驱动部分达到一致后,传送辊继续旋转直至移位板移动从而盘的夹紧结束为止。因此在盘的夹紧完成之前旋转中的传送辊有可能损伤盘。
(4)切换控制用惰轮和辊驱动用惰轮这两者被支撑在上述惰轮板上,向惰轮板和各自的惰轮之间施加负荷,随着驱动齿轮的旋转方向使两惰轮进行行星移动。因此用于旋转驱动齿轮的负荷大,在电动机上总是持续作用有负荷,增加电力消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以往的问题,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确实地进行电动机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切换,并且也可以减轻电动机的负荷的盘装置。
本发明为包括具有插入以及排出盘D的插入口9的盒体1A,夹紧盘D并旋转驱动该盘D的旋转驱动部分22,在上述插入口9和上述旋转驱动部分22之间传送盘D的盘传送部件28,与被夹紧在上述旋转驱动部分22的盘D的记录面相对置、利用电动机M的驱动力向该盘D的内周方向以及外周方向移动的磁头31;其特征在于,设置了可以与上述磁头31一起移动的齿条部件36、设在上述磁头31与上述齿条部件36之间并将上述齿条部件36向盘的外周方向施加力的施力部件38、与上述齿条部件36的齿条齿37啮合并被上述电动机M驱动的小齿轮41、被设置在上述电动机M和上述盘传送部件28之间并在形成用来将上述电动机M的旋转力传递至上述盘传送部件28的动力传递路径的传递位置和遮断上述动力传递路径的遮断位置之间移动的切换部件65、设在上述齿条部件36和上述切换部件65之间将上述齿条部件36的向盘的内周方向的移动力传递至上述切换部件65,从而使该切换部件65向上述传递位置移动的传递部件68;在解除了盘D相对于上述旋转驱动部分22的夹紧的状态下,利用上述齿条部件36向盘的内周方向移动时的移动力、通过上述传递部件68使上述切换部件65从上述遮断位置向上述传递位置移动,将上述电动机M的动力传递至上述盘传送部件28。
并且,本发明设置了检测出盘D被传送到上述盒体1A内的预定位置的检测部件94,当上述电动机M的动力经过上述动力传递路径被传递到上述盘传送部件28时,如果由上述检测部件94检测到盘D已被传送至上述预定位置,则由上述电动机M施加给上述动力传递路径的动力将盘D夹紧在上述旋转驱动部分22上。
如果采用上述结构,由于齿条部件的移动力使切换部件动作从而形成动力传递路径,因此可以以简单的结构确实地进行盘的插入待机模式中的上述动力传递路径的设定。
此外,本发明由上述齿条部件36的向盘的内周方向的移动力使上述切换部件65开始向上述传递位置移动后,直至形成上述动力传递路径为止的期间,利用上述切换部件65并通过上述传递部件68上述齿条部件36克服上述施力部件38的施加力而被拉向盘的内周方向,从而解除上述齿条齿37与上述小齿轮41的啮合。
如果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切换部件的移动力遮断从小齿轮向齿条部件的动力的传递,因此就不需要用于遮断向拾光器传送机构传递动力的专用行星齿轮。所以不仅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同时也降低了电动机的负荷。
例如,可以采用上述切换部件65上设置有与上述电动机M的输出轴上设置的齿轮47相啮合的太阳轮46以及与该太阳轮46啮合的行星齿轮63,当上述切换部件65向上述传递位置移动时,上述行星齿轮63与连接在上述盘传送部件28上的其他的齿轮61啮合,从而形成上述动力传递路径,同时当上述切换部件65向上述遮断位置移动时,上述行星齿轮63与上述其他齿轮61的啮合脱离,从而遮断上述动力传递路径,通过上述行星齿轮63与上述其他齿轮61啮合时的上述切换部件65的向上述传递位置方向的移动力,上述齿条部件36被向盘的内周方向拉动的结构。
此时也可以采用设置了上述行星齿轮63所啮合的中继部件72,从上述切换部件65位于上述遮断位置的状态,利用上述行星齿轮63与上述中继部件72啮合时的上述行星齿轮63的旋转力使上述切换部件65向上述传递位置移动的结构。
如果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利用行星齿轮的旋转力使切换部件向传递位置移动,因此,可以确实地进行使齿条部件的齿条齿脱离小齿轮的动作。
或者,也可以在上述结构中设置了在解除由上述旋转驱动部分22对盘D的夹紧的第1位置与将盘D夹紧在上述旋转驱动部分22的第2位置之间移动的切换滑子15、可以在对上述切换部件65在上述传递位置进行约束的约束位置与解除该约束的约束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约束部件74,上述切换滑子15上形成有限制部15b,该限制部15b当该切换滑子15位于上述第1位置时以及从上述第1位置向上述第2位置移动时将上述约束部件74位置限制在上述约束位置,当上述切换滑子15向上述第2位置移动了时解除上述约束部件74的位置限制,从而使该约束部件74可以向上述约束解除位置移动。
通过在切换滑子上形成的限制部限制约束部件的位置,控制切换部件的位置即行星齿轮的位置,因此可以以最少的零部件数量确实设定盘的插入待机模式和盘的驱动模式。
此时,也可以在上述动力传递路径中设置有将上述电动机M的动力传递给上述盘传送部件28的中继齿轮86、可以向与该中继齿轮86啮合的位置和从该中继齿轮86离开的位置移动的切换齿轮87,上述切换滑子15上设置有传递凸轮部92,当上述切换滑子15位于上述第1位置时,利用上述传递凸轮部92上述切换齿轮87与上述中继齿轮86啮合从而形成将上述电动机M的动力传递给上述盘传送部件28的上述动力传递路径,当上述切换滑子15从上述第1位置向上述第2位置移动时,利用上述传递凸轮部92上述切换齿轮87离开上述中继齿轮86从而遮断上述动力传递路径。
如果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切换滑子中设置的传递凸轮部进行向盘传送部件的动力的断续控制,因此当盘的中心与旋转驱动部分一致时或者紧随其后,即在盘的夹紧动作完成之前的阶段,可以断开向盘传送机构的动力的传送,可以防止由于盘传送部件被继续驱动而造成对盘的损伤。
而且,此时也可以设置有可以与上述切换滑子15一起在上述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可以相对于该切换滑子15只相对移动预定距离的啮合部件51、当盘D被传送至上述盒体1A内的预定位置时被该盘D按压而移动的检测部件94、当上述切换部件65位于上述传递位置时由上述电动机M经由上述太阳轮46和上述行星齿轮63驱动的小齿轮57,上述啮合部件51以及上述切换滑子15上分别形成有齿条部分52、53,当上述切换滑子15以及上述啮合部件51位于上述第1位置、上述检测部件94被盘D按压而移动时,由该检测部件94使上述啮合部件51向上述第2位置方向移动从而使上述齿条部分52与上述小齿轮57啮合,追随着上述啮合部件51在该小齿轮57的动力的作用下的进一步移动使上述切换滑子15向上述第2位置移动。
由此可以高精度地对应盘的插入检测设定切换滑子的移动时机。
或者,本发明为在在上述齿条部件36和上述切换部件65之间设置有将上述齿条部件36的向盘的内周方向的移动力传递至上述切换部件65,从而使该切换部件65向上述传递位置移动的传递部件68的装置。
通过设置上述传递部件,可以确实将齿条部件的移动力传递至切换部件,并且可以通过切换部件的移动力确实地拉动齿条部件使齿条齿与小齿轮的啮合脱离。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在上述切换部件65上形成有上述传递部件68进行卡合的切换凸轮部71,当上述切换部件65位于上述传递位置时,由上述切换凸轮部71限制上述传递部件68的移动,将上述齿条部件36向盘的内周方向拉动并维持解除了上述齿条齿37与上述小齿轮41啮合的状态。
由此,当切换部件向传递位置移动时,可以稳定地维持齿条部件的齿条齿与小齿轮的啮合被解除的状态。
发明效果
如果采用本发明,在用一台电动机的动力驱动盘传送部件和磁头的盘装置中,可以以简单的结构确实地进行电动机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驱动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表示插入待机模式的盘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插入待机模式的盘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表示盘驱动模式的盘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盘驱动模式的盘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盘驱动单元的下部机架的仰视图,表示插入待机模式;
图7是盘驱动单元的下部机架的仰视图,表示检测出盘的插入完成的状态;
图8是盘驱动单元的下部机架的仰视图,表示从插入待机模式向驱动模式切换的动作;
图9是盘驱动单元的下部机架的仰视图,表示驱动模式;
图10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表示从插入待机模式向盘驱动模式转换过程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图9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插入待机模式的局部放大仰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盘驱动模式的局部放大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1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图。图1为驱动单元的分解透视图,图2至图5为表示将上述驱动单元收纳于外部盒体1A内的状态的图,图2和图4为侧视图,图3和图5为纵剖视图。
图6至图9为按照动作不同表示设置于上述驱动单元内的模式切换装置的图,为从VI箭头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下部机架11的仰视图。
图10至图12为上述仰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2所示,该盘装置1为车载用,其外部盒体1A由上部盒体2和下部盒体3组装成箱状而形成。外部盒体1A的Y2侧为前端面,在该前端面开有可以插入以及排出盘D的插入口9。
驱动单元10收纳于该外部盒体1A内。如图1所示,驱动单元10由下部机架11和上部机架12组合而成。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下部机架11上设置有转台(旋转驱动部分)22。在下部机架11的下面固定有主轴电动机26,其驱动轴26a向下部机架11的上方突出,上述转台22被固定在上述驱动轴26a上。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上部机架12上设置有夹持器23。该夹持器23被支撑在夹持臂24的前部并可以自由旋转。夹持臂24的Y1一侧的根部被支撑在上部机架12上并可以自由旋转,施力弹簧25向顺时针方向对上述夹持臂23施加力,即夹持器23总是被向下降方向施加力。
在上述下部机架11中,在Y1侧的左右两侧部固定有支撑销4、4,如图2所示在固定于上部盒体2的减振器5上弹性支撑有上述支撑销4、4。在上部机架12的Y2侧也固定有支撑销6,该支撑销6如图2所示,被弹性支撑于固定在上部盒体2的减振器7上。
上述减振器5、7是在橡胶等挠性的袋的内部封入油等流体制成的。驱动盘时,驱动单元10由上述减振器5、7弹性支撑,即使存在车体振动等的外部振动,也不会将振动直接传给驱动中的盘等,可以防止播放声音的变形等的发生。
如图1所示,在上述下部机架11的Y2侧的两侧部固定有连接轴13、13,该连接轴13、13被插入在上部机架12的两侧部形成的连接孔14、14内,并可以自动旋转。结果如图2至图5所示,下部机架11可以以上述连接轴13、13为支点相对于上部机架12旋转。上述连接轴13、13因为设置在下部机架11的前方(Y2),所以下部机架11可以以该前端部为支点进行后端上下运动这样的转动动作。
如图1所示,切换滑子15被支撑在下部机架11的X2侧的侧部,可以沿着Y1-Y2方向自由地直线滑动,该切换滑子15上固定有切换轴16。在上述上部机架12的两侧部形成有向后方(Y1方向)而逐渐向下倾斜的倾斜孔17,上述切换轴16插入上述倾斜孔17内并可以自由滑动。
如图1所示,在上部机架12的左右两侧部设置了锁定部件18、18。该锁定部件18、18上形成有支撑孔18a、18a,上述支撑孔18a、18a穿插在上部机架12的左右两侧面上设置的支撑轴19、19上,从而在上部机架12的侧面支撑有锁定部件18、18,并可以自由转动。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锁定部件18、18上形成有长孔18b、18b。并且,在上述下部机架11的左右两侧部比上述支撑轴13、13稍靠后的位置固定有锁定轴21、21,该锁定轴21、21插入上述长孔18b、18b内。
图2和图3表示盘的插入待机模式。在该模式下,下部机架11上设置的切换滑子15向Y1方向的终端移动。此时,切换滑子15上设置的切换轴16在上部机架12的侧板上形成的上述倾斜孔17的内部移动至后端,下部机架11以上述连结轴14为支点倾斜使其后方部分从上部机架12向下方远离。
由于上述下部机架11的后方部分向下倾斜,所以通过设置于下部机架11上的锁定轴21使锁定部件18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结果,锁定部件18的前端18c被压接于上部盒体2的下表面,锁定部件18的后端18c被压接于下部盒体3的上表面,驱动单元10相对于上部盒体2和下部盒体3处于被锁定状态。
在该插入待机模式下,如图3所示,设置于下部机架11上的转台22下降离开夹持器23,在转台22和夹持器23之间形成足够的空隙。
当检测到盘D的插入时,通过以后将说明的模式切换装置30,使设置于下部机架11上的切换滑子15向Y2方向移动。此时如图4所示,设置于切换滑子15上的切换轴16在形成于上部机架12上的倾斜孔17内向前端移动。由此,如图5所示,下部机架11以连结轴13为支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并通过设置于下部机架11上的转台22和设置于上部机架12上的夹持器23将盘D的中心孔Da的周边夹紧。
另外,如图4所示,由于设置于下部机架11上的锁定轴21上升,使锁定部件18以支撑轴19为支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锁定部件18的前端18c从上部盒体2离开,锁定部件18的后端18d从下部盒体3离开。因此,驱动单元10解除锁定状态,成为在外部盒体1A内由减振器5和7进行弹性支撑的状态。
如图2所示,在上部机架12的前方设置了辊臂27。该辊臂的前端部被支撑轴27a支撑在上部机架12上并可以自由转动。辊臂27的后端部分支撑着传送辊(盘传送部件)28的辊轴28a并可以自由转动。在上述锁定部件18的前端形成了控制孔18e,上述辊轴28a被插入支撑在该控制孔18e内。
在图2和图3所示的插入待机模式中,因为锁定部件18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所以上述控制孔18e使辊轴28a上升。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将盘D从外部盒体1A的插入口9向Y1方向插入的话,则由上述传送辊28和与之相对的滑动部件(图中没有表示)夹持上述盘D。在图4和图5所示的盘驱动模式下,因为锁定部件18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所以锁定部件18上形成的控制孔18e使辊轴28a下降,传送辊28离开被夹紧在转台22上的盘D。
图6至图9为从下侧观察上述驱动单元10的下部机架11的仰视图,相当于将下部机架11从图1的状态使其左右反转使下面向上,从上方看的图。因此在图6至图9中,图示右侧为X2方向,图示左侧为X1方向,插入口9所处的Y2方向向着图示下侧。
在图6至图9中,上述连结轴13和上述锁定轴21从下部机架11的图示右侧的侧面突出。并且,在下部机架11的下面的X2侧的侧部,支撑有上述切换滑子15,并可以向Y1-Y2方向进行直线滑动。在该切换滑子15上固定有上述切换轴16,切换轴16与上述切换滑子15共同向Y1-Y2方向移动。在切换滑子15的Y1侧的端部设置了支撑部15a,在下部机架11的下面也设置了支撑部11a,在两支撑部15a和支撑部11a之间设置了反转弹簧(反転ばね)29。
在图6的插入待机模式下,切换滑子15向Y1方向移动,反转弹簧29的弹力对切换滑子15施加向Y1方向的作用力,切换滑子15向Y1方向移动,稳定在第1位置。在图9所示的盘驱动模式下,切换滑子15向Y2方向移动。此时,反转弹簧施力方向切换至Y2方向,使切换滑子15向Y2方向移动,稳定在第2位置。
在上述下部机架11的下面设置了控制上述切换滑子15的移动的模式切换装置30。该模式切换装置30为用于将来自电动机M的动力切换给使拾光器移动的拖动动力(sled-power)传递路径或切换给使上述切换滑子15移动的切换动力传递机构,进而切换给传送辊28的动力传递路径的装置。
在图6至图9中设置了各种齿轮。在图6至图9,对于各种齿轮中的必须要对啮合状况进行说明的在图示中详细描述了齿轮的形状,不需要特别说明的齿轮只描述齿轮的节圆,省略其详细的构造图示。
如图1所示,在下部机架11中开有窗口11b。在下部机架11的下面设置了拾光器(光ピツクアツプ)31(磁头),该拾光器31从上述窗口11b向下部机架11的上面露出。在拾光器31的上面设置了物镜31a。另外,在拾光器31的内部内置有给上述物镜31a施加激光的发光元件、接受从盘D的反射回来光的感光元件以及其他的光学元件。
在上述下部机架11的下面相互平行地配置了向X方向和Y方向两个方向倾斜延伸的引导轴32和引导部33。如图6所示,在上述拾光器31的一侧部形成有轴承34a和34b,并在移动方向上隔开间隙,上述轴承34a和34b外插在引导轴32上并可以自由滑动。在拾光器31的另一侧部形成了两股的滑动部35,该滑动部35自由滑动地嵌合以夹着上述引导部33。因此,拾光器31由上述引导轴32和引导部33引导,使被夹紧在转台22上的盘D可以向内周方向Si和外周方向So移动。
上述拾光器31上设置有齿条部件36,可以一同移动。齿条部件36在其长度方向的预定的范围内形成齿条齿37。在齿条部件36上沿拾光器31的移动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轴承36a、36b。一个轴承36a位于上述拾光器31的轴承34a和轴承34b之间,外插入上述引导轴32内并可以自由滑动。
在拾光器31的上述轴承34b和齿条部件36的轴承36a之间设置了压缩弹簧(施力部件)38,该压缩弹簧38外插在引导轴32上。
上述压缩弹簧38在从自由长度被压缩的状态下,插入安装在轴承36a和轴承34b之间,其反弹力使轴承36a以及齿条部件36整体向外周方向So被施加力。在图6中,因为齿条部件36被向内周方向Si相对于拾光器31牵引,因此轴承36a离开轴承34a,但当没有向拾光器31和齿条部件36施加相互拉离的作用力时,如图9所示,上述压缩弹簧38的弹力使轴承36a密接于轴承34a,拾光器31和齿条部件36成为一体可以向So-Si方向移动。
在齿条部件36的侧方,下部机架11的下面固定有轴43,在该轴43上支撑着成为一体的小齿轮41和传递齿轮42并可以旋转。在图6至图8中,上述齿条齿37从小齿轮41脱离,齿条部件36向外周方向So移动,如图9所示,齿条齿37和小齿轮41就可以啮合。
在上述传递齿轮42的侧面,下部机架11的下面固定有轴44,在该轴44上支撑有成为一体的驱动齿轮45和太阳轮46并可以旋转。上述太阳轮46和上述传递齿轮42啮合,驱动齿轮45与固定在下部机架11上的电动机M的输出轴上设置的蜗轮47相啮合。
在该实施方式中,从蜗轮47至驱动齿轮45、太阳轮46、传递齿轮42、小齿轮41以及齿条齿37的路径形成拖动动力传递路径。
如图6所示,在上述切换滑子15上重叠有啮合部件51。该啮合部件51被组装并可以相对于切换滑子15向Y方向做少许的移动。在面向啮合部件51的X1侧的侧面,形成向Y方向延伸的齿条部分52。一方面,如图9所示只现出少许,在上述切换滑子15上也形成向Y方向延伸的齿条部分53。上述齿条部分52和齿条部分53由相同的模数形成,在图6的状态下,在切换滑子15上形成的齿条部分53和在啮合部件51上形成的齿条部分52重合。
在上述啮合部件51上形成了向Y方向延伸的矩形的缺口51a,在该缺口51a内收纳有压缩弹簧54。该压缩弹簧54在被压缩的状态下设置,在切换滑子15上啮合部件51总是受该压缩弹簧54的作用向Y1方向被施加力。在图6的状态下,啮合部件上没有外力作用,啮合部件51在切换滑子15上以向Y1方向移动的状态被组合。如果从图6的状态使啮合部件51向Y2方向移动的话,则啮合部件51在切换滑子15上克服压缩弹簧54的弹力可以向Y2方向只移动少许预定的距离。
在下部机架11的下面的X2侧固定有轴56,小齿轮57和传递齿轮58被支撑在该轴56上,可以合成一体进行转动。在图6中,小齿轮57和齿条部分52、53分离,但如果切换滑子15和啮合部件51如图7至图9所示那样向Y2方向移动的话,上述小齿轮57能够与设置于上述啮合部件51上的齿条部分52和设置于切换滑子15上的齿条部分53(参照图9)两者相啮合。
在上述传递齿轮58的侧方,轴59被固定在下部机架11上,中间齿轮(其他的齿轮)61和中间齿轮62被支撑在该轴59上,可以成为一体进行转动。另一侧的中间齿轮62总是与上述传递齿轮58啮合。
行星齿轮63与上述太阳轮46啮合。在图6至图8中,上述行星齿轮63与上述中间齿轮61啮合。在该状态下,从蜗轮47至驱动齿轮45、太阳轮46、行星齿轮63、中间齿轮61、中间齿轮62、传递齿轮58、小齿轮57以及齿条部分52、53形成切换动力传递路径。
在上述模式切换装置30中,扇形的切换部件65被支撑在上述轴44上并可以转动自如,轴64被固定在该切换部件65上,上述行星齿轮63被支撑在该轴64上并可以转动自如。该切换部件65具有以上述轴64为中心沿着指定半径的圆弧的圆周部65a和从该圆周部65a的端部向半径方向延伸的卡止部65b。
如图6以及图10至图12所示,在齿条部件36的移动路径和上述切换部件65之间固定有轴67,传递部件68被支撑在该轴67上并可以转动自如。在该传递部件68的一端形成了传递凹部68a。在上述齿条部件36上一体形成有传递凸部36c,在齿条部件36向内周方向Si移动的过程中,上述传递凸部36c可以嵌合在上述传递凹部68a中。
如图10至图12所示,在上述切换部件65上形成有切换凸轮部71。该切换凸轮部71为凸轮槽或者凸轮孔,固定于上述传递部件68的另一端的传递轴69被插入上述切换凸轮部71并可以滑动自如。如图12所示,在该切换凸轮部71中连续形成切换部71a和保持部71b。切换部71a向以轴44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延伸。上述保持部71b为圆弧形状。图12表示传递部件68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切换部件65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在该图12所示的状态下,与轴67的中心相对沿着一定的半径R的圆弧轨迹形成了上述保持部71b的中心线。
如图6所示,在上述切换部件65的圆周部65a的外侧设置了固定在下部机架11上的中继部件72。在该中继部件72上向着行星齿轮63的移动路径形成了两个与行星齿轮63的齿相啮合的齿。如图8至图9以及图10至图12所示,在行星齿轮63移动的过程中,行星齿轮63的齿可以与上述中继部件72的齿相啮合。
在上述切换部件65和上述切换滑子15的中间,下部机架11上固定有轴73,约束部件74被支撑在该轴73上并可以自由转动。在约束部件74的左端,一体形成了挂钩74a,在右端形成了抵接部74b。并且,该约束部件74总是受施力部件75向顺时针方向的弹力的作用。
在上述切换滑子15的X1侧的侧边,形成了向其移动方向即Y方向直线延伸的限制部15b,在该限制部15b的Y1侧的端部形成了从上述限制部15b向X2方向凹入的限制解除部15c。在图6所示的插入待机模式中,约束部件74的抵接部74b与上述限制部15b相抵接,限制约束部件74的向顺时针方向(约束解除方向)的转动。此时,约束部件74的挂钩74a卡合在切换部件65的卡止部65b上,切换部件65的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被约束。
如图8和图9所示,当上述切换滑子15向Y2方向移动,限制部15b脱离上述抵接部74b时,约束部件74受施力部件75的弹力作用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然后,挂钩74a脱离卡止部65b,切换部件65的约束被解除。
如图1以及图6所示,在下部机架11的X2侧的侧板的Y2侧的顶端设置了传递齿轮81并可以自由旋转。在上述传送辊28的端部设置了辊齿轮28c,如图2所示,在传送辊28被抬高的插入待机模式下,上述辊齿轮28c和传递齿轮81相啮合,上述传递齿轮81的转动力可以向正反两方向旋转驱动传送辊28。
如图6所示,下部机架11中支撑上述传递齿轮81以及与其成为一体的锥齿轮82并可以自由转动。上述下部机架11上设置了由轴83支撑并可以自由转动的锥齿轮84,上述锥齿轮82和锥齿轮84总是啮合在一起。下部机架11上固定有轴85,在该轴85上支撑有中继齿轮86并可以自由旋转,在上述锥齿轮84上一体形成了正齿轮,该正齿轮和上述中继齿轮86一般啮合在一起。
在上述传递齿轮58和上述中继齿轮86之间设置了切换齿轮87。在图6所示的插入待机模式下,上述切换齿轮87与上述传递齿轮58和中继齿轮86两者啮合在一起。此时,在从蜗轮47至驱动齿轮45、太阳轮46、行星齿轮63、中间齿轮61、中间齿轮62、传递齿轮58、切换齿轮87、中继齿轮86、锥齿轮84、锥齿轮82、传递齿轮81以及辊齿轮28c的路径上形成了用于将电动机M的转动力传递至传送辊28的动力传递路径。
支撑着上述传递齿轮58的轴56上支撑有切换臂88并可以自由转动。固定在该切换臂88的一端的轴89上支撑有上述切换齿轮87并可以自由转动,上述切换齿轮87可以绕传递齿轮58进行行星移动。切换臂88的另一端延伸至与上述切换滑子15重合的位置,切换销91被固定在该另一端。
如图6所示,在上述切换滑子15上形成了传递凸轮部92。该传递凸轮部92为凸轮槽或者凸轮孔,上述切换销91被插入该传递凸轮部92并可以自由滑动。
上述传递凸轮部92形成了向Y2侧的端部倾斜延伸的啮合部92a,在比其更靠近Y1侧形成了沿着切换滑子15的移动方向直线延伸的切开部92b。
在图6所示的插入待机模式下,因为切换滑子15向Y1方向移动,所以上述啮合部92a使切换臂88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切换齿轮87与传递齿轮58和中继齿轮86两者啮合。如果切换滑子15如图8和图9所示向Y2方向移动的话,则上述切开部92b使切换臂88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上述切换齿轮87与中继齿轮86分离,遮断从传递齿轮58向辊齿轮28c的动力传递路径。
如图1所示,上述上部机架12上设置了检测部件94。在图6中上述检测部件用虚线表示,该检测部件94以固定于上部机架12的下面的轴95为支点被支撑并可以自由旋转。在上述检测部件94的一端固定有检测销96。该检测销96位于从插入口9插入的盘D的传送路径,如图7所示,当由传送辊28传送的盘D的中心孔Da到达与转台22一致的位置时,上述检测销96按压在盘D的Y1侧的边缘部。
在上述检测部件94的另一端固定有触发销97。如图6所示,该触发销97通过下部机架11上形成的圆弧形长孔11c内而延伸到下部机架11的下面,触发销97与能够按压上述啮合部件51的Y1侧的端面的位置相对。
接下来,对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盘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插入待机模式)
如图6所示,当切换滑子位于向Y1方向的终端移动的第1位置时为插入待机模式。
在图6中,切换滑子15受反转弹簧29的作用而向Y1方向被施加力,在其位置(第1位置)是稳定的,切换滑子15上形成的齿条部分53和啮合部件51上形成的齿条部分52一同从小齿轮57上脱离。
约束部件74的抵接部74b与切换滑子15上形成的限制部15b相抵接并使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限制该约束部件74在其位置(约束位置)不会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约束部件74的挂钩74a被卡合在切换部件65的卡止部65b上,约束切换部件65使其不会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在图6所示的插入待机模式中,如上述所示,上述挂钩74a将切换部件65保持在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传递位置,行星齿轮63与中间齿轮61保持啮合状态。另外,切换部件65的向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动作使传递部件68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传递部件68的旋转力将齿条部件36向Si方向牵引,压缩弹簧38收缩,齿条部件36的轴承36a从拾光器31的轴承34a脱离。由此,齿条部件36的齿条齿37保持从小齿轮41的齿脱离的状态。
在图6所示的插入待机模式下,所设置的可以以轴56为中心自由旋转的切换臂88的切换销91压入在切换滑子15上设置的传递凸轮部92的啮合部92a中,使切换臂88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被支撑在切换臂88上的切换齿轮87与传递齿轮58和中继齿轮86两者啮合。
这样一来,在插入待机模式下,小齿轮41不与齿条齿37啮合,并且小齿轮57不与齿条部分52、53啮合。因此,作为电动机M的动力的传送路径,只形成了向蜗轮47、驱动齿轮45、太阳轮46、行星齿轮63、中间齿轮61,62、传递齿轮58、切换齿轮87、中继齿轮86、锥齿轮84、锥齿轮82、传递齿轮81传递的辊驱动传递路径(动力传递路径)。
在插入待机模式下,由于切换滑子15和切换轴16向Y1方向移动,因此如图2和图3所示下部机架11以连结轴13为支点后方部分向下旋转,转台22从夹持器23脱离。另外如图2所示,下部机架11上设置的锁定轴21使锁定部件18向逆时针方向旋转,锁定部件18的前端18c与上部盒体2相抵接,后端18d与下部盒体3相抵接,驱动单元10处于被锁定在外部盒体1A内的状态。
另外,锁定部件18的控制孔18e将传送滚28抬起,将传送辊28设置在可以向盘D传递动力的位置,同时如图6所示,传送辊28的端部设置的辊齿轮28c与上述传递齿轮啮合。
因此如果在插入待机模式下驱动电动机M,则齿条部件36和切换滑子15不动,驱动单元10和外部盒体1A的关系维持在图2和图3的状态,只旋转驱动传送辊28。在这一状态下,如果向一方向驱动电动机M的话,传送辊28向导入盘的方向被驱动,将从插入口9向外部盒体1A内插入的盘D向Y1方向传送。如果将电动机M向另一方向驱动的话,传送辊28向排出盘D的方向被驱动,解除了在转台22上的锁紧的盘D通过传送辊的旋转力向插入口9被排出。
(从插入待机模式向盘驱动模式的切换)
在图2和图3以及图6所示的上述插入待机模式下,从插入口9插入盘,如果用图中没有示出的插入检测机构检测出的话,上述电动机M被驱动。此时太阳轮46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行星齿轮63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小齿轮57的旋转方向也是顺时针方向。另外,传送辊28的旋转方向为向Y1方向送入盘D的方向,在图3中为逆时针方向。
如图6所示,向Y1方向送入盘D,当盘D的中心孔Da到达比与转台22一致稍稍靠近Y2侧的位置时,盘D的插入侧前方的边缘部与检测销96相抵接。而且,向Y1方向送入盘D,当上述中心孔Da与转台22大致一致时,由盘D的边缘部向Y1方向按挤检测销96,如图7所示,使检测部件94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如图7所示,如果使检测部件94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利用检测部件94上所设置的触发销97克服压缩弹簧54的弹力而向Y2方向推出啮合部件51,啮合部件51上形成的齿条部分52与小齿轮57啮合。如上所述,由于此刻小齿轮57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由该旋转力向Y2方向拉啮合部件51,随之而来也将切换滑子15向Y2方向拉出,切换滑子15上设置的齿条部分53与上述齿条部分52同时与小齿轮57啮合。
之后,小齿轮57的旋转力使切换滑子15向Y2方向移动。此移动开始之后,设置于切换臂88上的切换销91从传递凸轮部92的啮合部92a脱离被导向切开部92b。由此,使切换臂88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8所示,支撑于切换臂88上的切换齿轮87从中继齿轮86脱离。由此,在盘D的中心孔Da刚刚与转台22一致之后,断开从电动机M向传送辊28的辊驱动传递路径,传送辊28的旋转停止。
传送辊28的旋转停止之后,如果切换滑子15再向Y2方向移动,则如图8所示位于切换滑子15的X1侧的侧边的限制部15b从约束部件74的抵接部74b脱落,切换滑子15的限制解除部15c位于与上述抵接部74b相对的位置。解除了来自限制部15b的限制的约束部件74在施力部件75的弹力作用下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挂钩74a脱离切换部件65的卡止部65b。
在图8的状态下,行星齿轮63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欲驱动切换滑子15的负荷作用于中间齿轮61。因此,如果解除切换部件65的约束,则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行星齿轮63的齿从中间齿轮61的齿脱离,如图11所示,行星齿轮63的齿与中继部件72的齿啮合。而且,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行星齿轮63在与中继部件72啮合的状态下转动中继部件72,从而如图12所示向逆时针方向做行星移动,切换部件65如图9所示向顺时针方向作大的旋转直至遮断位置。
此期间,切换部件65上设置的切换凸轮部71的切换部71a使传递部件68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被保持在传递部件68的传递凹部68a中的传递凸部36c被向外周方向So按压,并且,压缩弹簧38的弹力使齿条部件36向上述方向So移动,齿条部件36的齿条齿37与小齿轮41啮合。此时,行星齿轮63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同时,小齿轮41也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小齿轮41将齿条36向So方向拉动,设置于齿条部件36的传递凸部36c从传递部件68的传递凹部68a拔出。
将传递凸部36c从传递凹部68拔出时,如图9和图12所示,设置于传递部件68上的传递轴69嵌入切换部件65的切换凸轮部71的保持部71b内。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上述保持部71b被设定为从支撑传递部件68的轴67的中心沿着一定半径R的圆弧轨迹。由此,在图9和图12的状态下,传递部件68和切换部件65不会无故移动而保持稳定。
如上所述,如果切换滑子15向Y2方向移动,移动至图9所示的第2位置,则设定盘驱动模式。在该盘驱动模式下,利用反转弹簧29的弹力使切换滑子15被向Y2方向施加力,切换滑子15在该位置稳定。
(盘驱动模式)
如图9所示,在盘驱动模式下,压缩弹簧38的扩张弹力使齿条部件36的轴承36a密接于拾光器31的轴承34a上,在此状态下拾光器31和齿条部件36成为一体,可以沿着引导轴32和引导部33移动。
在盘驱动模式下,如图9和图12所示,切换部件65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行星齿轮63从中间齿轮61脱离,向中间齿轮61的动力传递路径被遮断。
在此状态下,如果向正反任一方向驱动电动机M,则蜗轮47的旋转动力经过驱动齿轮45、太阳轮46传送给传递齿轮42,驱动小齿轮41。在盘驱动模式下,如果电动机M的旋转向顺时针方向驱动小齿轮41,则拾光器31向外周方向So移动,如果向逆时针方向驱动小齿轮41,则拾光器31被向内周方向Si驱动。
在盘驱动模式下,因为如图9所示切换滑子15以及设置于其上的切换轴16向Y2方向移动,因而如图4和图5所示,使下部机架11以连结轴13为支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盘D的中心孔Da被转台22和夹持器23所夹持。另外,如图4所示,锁定部件18向顺时针方向旋转,锁定部件18从上部盒体2和下部盒体3脱离,驱动单元10由减振器5和7进行弹性支撑。
在这种盘驱动模式下,主轴电动机26旋转驱动盘D,由上述电动机M的动力,向Si-So方向驱动拾光器31,读取记录于盘D上的信号,或者向盘D写入信号。
(向插入待机模式的切换)
从图9所示的上述驱动模式向图6所示的插入待机模式的切换由从上述盘驱动模式驱动电动机M使拾光器31向内周方向Si移动来进行。如果齿条部件36与拾光器31一起向内周方向Si移动的话,齿条部件36上设置的传递凸部36c与传递部件68的传递凹部68a嵌合,齿条部件36的移动力使传递部件68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当传递部件68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传递轴69进入切换凸轮部71的切换部71a时,齿条部件36的移动力通过传递部件68作用于切换部件65,使切换部件65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此时,太阳轮46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行星齿轮63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由此,如果切换部件65向顺时针方向稍微旋转的话,则行星齿轮63的齿与中继部件72的齿相啮合,行星齿轮63靠自己的旋转力越过中继齿轮72向顺时针旋转方向行星移动,进而与中间齿轮61啮合。
这样,在行星齿轮63向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力使切换部件65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期间,切换部件65的旋转力通过切换凸轮部71传递至传递部件68,传递部件68在将传递凸部36c保持在传递凹部68a内的状态下再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在拾光器31停止于内周方向Si的移动终端后,上述行星齿轮63的旋转力使齿条部件36再向Si方向移动。此时如图6所示,齿条部件36的轴承部件36a脱离拾光器31的轴承部件34a,压缩弹簧被压缩。
这样的话,如果切换部件65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行星齿轮63与中间齿轮61啮合,则行星齿轮63的动力经过中间齿轮62、传递齿轮58、以及小齿轮57而传递给齿条部分52、53。此时小齿轮57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因此小齿轮57的旋转力使切换滑子15向Y1方向移动。然后,恢复到图6所示的插入待机模式。
图13和图14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盘装置101。图13和图14为与图6至图9所表示的相同的下部机架11的仰视图。图13为与图6相同的待机模式,图14为与图9相同的驱动模式。
第2实施方式的盘装置101中只有图13和图14所表示部分与图1至图12所表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盘装置1不同,其他的构造以及动作等完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盘装置1相同。并且,在图13和图14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盘装置1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该盘装置101中,切换部件165被设置为可以以轴44为中心进行自由旋转,该切换部件165的卡止部165b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部件65不同。并且,约束部件174设置为可以以轴73为中心进行自由旋转,受施力部件75向顺时针方向的弹力作用。
约束部件174的挂钩174a与第1实施方式的约束部件74的挂钩74a形状不同,在图13所示的插入待机模式下,上述挂钩174a被卡止在切换部件165的卡止部165b,约束切换部件165向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在上述约束部件174中,设置了控制轴174b取代图6所示的抵接部74b。
图13和图14所示的切换滑子115发挥着与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滑子15相同的功能,但在该切换滑子115上设置了凸轮部116。该凸轮部116为凸轮孔。凸轮部116具有向切换滑子115的移动方向即Y1-Y2方向直线延伸的直线部116a、在该直线部116a的Y2侧的端部形成的第1保持部116b和在直线部116a的Y1侧的端部形成的第2保持部116c。
在图13的状态下,从轴73的中心沿着一定的半径R1的圆弧轨迹形成第1保持部116b。并且,从直线部116a向X2方向弯曲地形成第2保持部116c。
啮合部件151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啮合部件51相同的功能,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具有齿条部分52。在啮合部件151中,形成了凸轮部152。该凸轮部152为凸轮孔。凸轮部152具有与上述直线部116a重合的直线部152a、从直线部152a的Y2侧的端部向X1方向倾斜延伸的倾斜部152b、从该倾斜部152b的端部向Y2方向延伸的约束部152c。
上述约束部件174上形成的上述控制轴174b被插入上述凸轮部116和上述凸轮部152两者并可以自由旋转。
在图13所示的插入待机模式下,控制轴174b被保持在凸轮部116的第1保持部116b和凸轮部152的保持部152c中。在图13中,压缩弹簧54的弹力在切换滑子115上向Y1方向作用于啮合部件151。该弹力将控制轴174b保持在控制在凸轮部152的保持部152c中。
在图13的插入待机模式下,控制轴174b保持在上述保持部152c中,由此使约束部件174不会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切换滑子115也被保持在向Y1方向移动的状态,即齿条52、53部分不与小齿轮57啮合的位置。
接下来,如果触发销97从图13的状态向Y2方向按压啮合部件151,则从保持部152c放开控制轴174b。由此,施力部件75的弹力使约束部件174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控制轴174b沿着半径R1的轨迹的第1保持部116b到达直线部116a以及152a。由此,切换滑子115就可以移动了,利用小齿轮57的旋转力切换滑子115向Y2方向移动。另外,在控制轴174b位于直线部116a和152a时,挂钩174a仍旧被卡合在卡止部165b,约束部件165的、向逆时针方向的旋转仍旧被约束。
当切换滑子115向Y2方向移动,设定为图14所示的盘驱动模式时,施力部件75的弹力使约束部件174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控制轴174b进入设置于切换滑子115上的凸轮部116的第2约束部116c中。此时,挂钩174a脱离卡止部165b,切换部件165可以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并且,在图14的状态下,由于控制轴174b进入第2约束部116c中,切换滑子115以不会向Y1方向移动的方式被约束。
在此第2实施方式的盘装置101中,利用切换滑子115上设置的凸轮部116和啮合部件151上设置的凸轮部152保持约束部件174的控制轴174b,由此限制了约束部件174的姿态,同时能够将切换滑子115保持在图13所示的插入待机模式下和图14所示的盘驱动模式下不会移动。由此,不需要第1实施方式中设置的反转弹簧29,或者可以比使用了反转弹簧29更稳定地将切换滑子115保持在两移动端部。
当然,本发明除上述实施方式之外还可以有以下的变形。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切换滑子15的限制部15b限制约束部件74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虽然该约束部件74限制切换部件65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但也可以不设置上述约束部件74而用上述限制部15b直接限制切换部件65的移动。
并且,切换部件65不局限于旋转动作的,也可以是直线移动、用该动作来控制行星齿轮63的位置的。

Claims (5)

1.一种盘装置,其包括:具有插入以及排出盘(D)的插入口(9)的盒体(1A),夹紧盘(D)并旋转驱动该盘(D)的旋转驱动部分(22),在上述插入口(9)和上述旋转驱动部分(22)之间传送盘(D)的盘传送部件(28),与被夹紧在上述旋转驱动部分(22)的盘(D)的记录面相对置、利用电动机(M)的驱动力向该盘(D)的内周方向以及外周方向移动的磁头(31);其特征在于,
设置了可以与上述磁头(31)一起移动的齿条部件(36)、设在上述磁头(31)与上述齿条部件(36)之间并将上述齿条部件(36)向盘的外周方向施加力的施力部件(38)、与上述齿条部件(36)的齿条齿(37)啮合并被上述电动机(M)驱动的小齿轮(41)、被设置在上述电动机(M)和上述盘传送部件(28)之间并在形成用来将上述电动机(M)的旋转力传递至上述盘传送部件(28)的动力传递路径的传递位置和遮断上述动力传递路径的遮断位置之间移动的切换部件(65)、设在上述齿条部件(36)和上述切换部件(65)之间将上述齿条部件(36)的向盘的内周方向的移动力传递至上述切换部件(65),从而使该切换部件(65)向上述传递位置移动的传递部件(68);
在解除了盘(D)相对于上述旋转驱动部分(22)的夹紧的状态下,利用上述齿条部件(36)向盘的内周方向移动时的移动力、通过上述传递部件(68)使上述切换部件(65)从上述遮断位置向上述传递位置移动,将上述电动机(M)的动力传递至上述盘传送部件(2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上述齿条部件(36)的向盘的内周方向的移动力使上述切换部件(65)开始向上述传递位置移动后,直至形成上述动力传递路径为止的期间,利用上述切换部件(65)并通过上述传递部件(68),上述齿条部件(36)克服上述施力部件(38)的施加力而被拉向盘的内周方向,从而解除上述齿条齿(37)与上述小齿轮(41)的啮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切换部件(65)上形成有上述传递部件(68)进行卡合的切换凸轮部(71),当上述切换部件(65)位于上述传递位置时,由上述切换凸轮部(71)限制上述传递部件(68)的移动,将上述齿条部件(36)向盘的内周方向拉动并维持解除了上述齿条齿(37)与上述小齿轮(41)啮合的状态。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切换部件(65)上设置有与上述电动机(M)的输出轴上设置的齿轮(47)相啮合的太阳轮(46)以及与该太阳轮(46)啮合的行星齿轮(63),当上述切换部件(65)向上述传递位置移动时,上述行星齿轮(63)与连接在上述盘传送部件(28)上的其他的齿轮(61)啮合,从而形成上述动力传递路径,同时当上述切换部件(65)向上述遮断位置移动时,上述行星齿轮(63)与上述其他齿轮(61)的啮合脱离,从而遮断上述动力传递路径,通过上述行星齿轮(63)与上述其他齿轮(61)啮合时的上述切换部件(65)的向上述传递位置方向的移动力,上述齿条部件(36)被向盘的内周方向拉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了上述行星齿轮(63)所啮合的中继部件(72),从上述切换部件(65)位于上述遮断位置的状态,利用上述行星齿轮(63)与上述中继部件(72)啮合时的上述行星齿轮(63)的旋转力使上述切换部件(65)向上述传递位置移动。
CNB2004100748019A 2003-08-29 2004-08-27 盘装置 Active CN131649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05596A JP3943064B2 (ja) 2003-08-29 2003-08-29 ディスク装置
JP2003305607A JP3943065B2 (ja) 2003-08-29 2003-08-29 ディスク装置
JP2003305596 2003-08-29
JP2003305607 2003-08-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91660A CN1591660A (zh) 2005-03-09
CN1316493C true CN1316493C (zh) 2007-05-16

Family

ID=34220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748019A Active CN1316493C (zh) 2003-08-29 2004-08-27 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7287263B2 (zh)
CN (1) CN131649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85238A (ja) * 2004-03-30 2005-10-13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ディスク装置
CN100536007C (zh) * 2005-01-07 2009-09-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光盘装置
JP4349448B2 (ja) * 2007-07-30 2009-10-21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DE112009001916B4 (de) * 2008-09-02 2014-12-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Diskeinrichtung
JP5886248B2 (ja) * 2013-07-17 2016-03-16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
JP7456173B2 (ja) * 2020-02-05 2024-03-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給送装置、記録装置
JP7358628B2 (ja) * 2020-03-30 2023-10-10 株式会社ソニー・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及び電子機器
CN112259389B (zh) * 2020-10-14 2023-06-20 上海华明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单向有载分接开关的操作机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6198A (en) * 1993-05-20 1997-06-03 Goldstar Alps Co., Ltd. Multi-compact disk player
JP2000173205A (ja) * 1998-12-02 2000-06-23 Asahi Corporation:Kk 光ピックアップ送り装置
US6411582B1 (en) * 1997-12-26 2002-06-25 Clarion Co., Ltd. Disk player
CN2525637Y (zh) * 2001-09-28 2002-12-11 德利信电机株式会社 盘片传送装置
CN2526946Y (zh) * 2001-08-21 2002-12-18 德利信电机株式会社 盘片重放装置
US6597651B1 (en) * 1999-04-12 2003-07-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isc play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73698A (ja) 2000-03-27 2001-10-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JP2003059152A (ja) 2001-08-10 2003-02-28 Zero Engineering:Kk 記録再生装置
JP4043256B2 (ja) * 2002-03-04 2008-02-06 シンワ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JP2004019862A (ja) * 2002-06-19 2004-01-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の動力伝達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ディス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6198A (en) * 1993-05-20 1997-06-03 Goldstar Alps Co., Ltd. Multi-compact disk player
US6411582B1 (en) * 1997-12-26 2002-06-25 Clarion Co., Ltd. Disk player
JP2000173205A (ja) * 1998-12-02 2000-06-23 Asahi Corporation:Kk 光ピックアップ送り装置
US6597651B1 (en) * 1999-04-12 2003-07-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isc player
CN2526946Y (zh) * 2001-08-21 2002-12-18 德利信电机株式会社 盘片重放装置
CN2525637Y (zh) * 2001-09-28 2002-12-11 德利信电机株式会社 盘片传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91660A (zh) 2005-03-09
US7287263B2 (en) 2007-10-23
US20050050570A1 (en) 2005-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41569B2 (ja)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CN1316493C (zh) 盘装置
JPS63228457A (ja) データ記憶デイスク用自動ライブラリ
EP0321248B1 (en) Apparatus for storing and retrieving information containing disc utilizing a movable magazine
CN100385544C (zh) 光驱装置
CN100463064C (zh) 盘驱动装置
JP2005108432A (ja) 両面ディスク反転機構及び両面ディスク反転機構を備えたディスク・オートチェンジャ装置
JP3549734B2 (ja)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US7017166B2 (en) Disk player using a single motor in common for driving its tray and optical pickup
CN100476973C (zh) 盘收纳型盘装置
CN100423110C (zh) 光盘装置
CN1137476C (zh) 光盘唱机的托盘移送装置
JP3669262B2 (ja) 両面ディスク反転機構及び両面ディスク反転機構を備えたディスク・オートチェンジャ装置
CN1327427C (zh) 带状记录媒体的走带驱动装置
JP3988906B2 (ja)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とその駆動源制御方法
JP3594473B2 (ja) ディスクチェンジャ装置
JP3677178B2 (ja)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3556971B2 (ja) 情報記録媒体記録再生装置
KR100287299B1 (ko) 씨디체인저의 단일모터방식 구동구조
JP3632585B2 (ja) 両面ディスク反転機構及び両面ディスク反転機構を備えたディスク・オートチェンジャ装置
CN101325075B (zh) 光盘装置
KR940002580B1 (ko) 멀티 디스크 플레이어의 디스크 로딩장치
KR19990031247A (ko) 광기록 매체 트레이 취출장치
JPS6260741B2 (zh)
JP2000276823A (ja) ローディ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