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12527C - 调焦装置、摄像装置及对焦方法 - Google Patents
调焦装置、摄像装置及对焦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12527C CN1312527C CNB021571902A CN02157190A CN1312527C CN 1312527 C CN1312527 C CN 1312527C CN B021571902 A CNB021571902 A CN B021571902A CN 02157190 A CN02157190 A CN 02157190A CN 1312527 C CN1312527 C CN 1312527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focusing
- condenser lens
- focal power
- a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Focusing (AREA)
Abstract
提供调焦装置、摄像装置、对焦方法、程序以及存储介质。在进行正式摄像前,即使在通过上山对焦方式得到的对焦位置的前后修正驱动透镜来获得最终的对焦位置的方法中没有通过上山对焦方式得到对焦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准确地对准焦点。为达成此目的,对应于结束上山模式的AF动作以及是否检测出了峰值位置来改变正式曝光时的聚焦透镜的驱动范围。此外,通过比较焦点评价值和规定值,可以对应于其比较结果来改变正式曝光时的聚焦透镜的驱动范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装置、对焦方法、程序以及存储介质,特别涉及可以总是以上山聚焦方式置于对焦状态,并在进行正式摄像前,在通过上山聚焦方式得到的对焦位置的前后驱动(扫描)透镜以获得最后的对焦位置的摄像装置、适用于该摄像装置的对焦方法、用于使计算机运行该对焦方法的程序以及保存了该程序的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电子静态照相机或视频摄像机等的聚焦方式,通常的做法是通过调整聚焦透镜的透镜位置,使通过CCD等摄像元件得到的1幅画面程度的亮度信号中由只属于高频带域的亮度信号构成的高频区域成分达到最大的电平。
作为这样的聚焦方式,众所周知的是,使透镜在通过摄像元件得到的1幅画面程度的亮度信号中高频区域成分的电平(以下称之为“焦点评价值”)增加的方向上移动,如果焦点评价值低下则认定其前面的焦点评价值为最大值,并将相当于其最大值的透镜位置作为对焦位置的上山方式,或者边驱动透镜边逐个透镜位置地保存规定的测距范围的焦点评价值,在遍及全部驱动区域驱动了透镜之后,从所保存的焦点评价值中检测出最大值,并将相当于其最大值的透镜位置作为对焦位置的方式。
在这些方式中,通常的做法如图12所示那样,相对于摄像画面,将中央部分作为规定的测距范围,求出该范围内的焦点评价值。图12所示是摄像画面的测距范围。此外,图13所示是规定的测距范围的透镜位置与焦点评价值的关系。如由图13可知的那样,焦点评价值为山形形状。
此外,在利用电子静态照相机或视频摄像机摄取静止画面时,已众所周知的方法是:利用上述上山对焦方式总是将电子寻像器上的图像置于对焦状态,并在进行正式摄像前,在通过上山聚焦方式得到的对焦位置的前后修正驱动(扫描)透镜,以便获得最后的对焦位置的方法。
但是,在采用进行上述的正式摄像前在对焦位置的前后修正驱动(扫描)透镜的以往方式的摄像装置中,例如,在进行了照相机的摄全景后且在结束上山方式对焦前进入了正式摄像时,扫描的将是以不同于原来的对焦位置的位置为中心的范围,可能会偏离焦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为鉴于这样的问题而进行的工作,目的在于提供进行正式摄像前在通过上山聚焦方式得到的对焦位置的前后驱动(扫描)透镜以获得最后的对焦位置的方法中,即使在还没有能够利用上山对焦方式得到对焦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准确地使之对准焦点的摄像装置、对焦方法、程序以及存储介质。
为解决上述课题,达成上述目的,按照其第一形态,涉及本发明的调焦装置具有以下这样的构成特征。
即,具有中介于进行调焦的聚焦透镜接收物体光并抽取表示其对焦度的信号的抽取部;利用通过上述抽取部抽取的信号边判定对焦度边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并通过在判定了上述聚焦透镜通过了对焦度达到最大的位置时使上述聚焦透镜返回并停止在该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进行对焦动作的第1对焦动作模式;通过边响应于快门开关操作构件的操作使上述聚焦透镜遍及规定范围移动,边对应于该聚焦透镜的多个位置保存通过上述抽取部抽取的信号,并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到该保存的各信号中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进行对焦动作的第2对焦动作模式;在结束了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模式进行的对焦动作后实行了上述第2对焦动作模式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模式的上述规定范围设定为第1范围,在结束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模式进行的对焦动作前实行了上述第2对焦动作模式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模式的上述规定范围设定为第2范围的控制部。
另外,按照其第一形态,涉及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有以下这样的构成特征。
即,具有中介于进行调焦的聚焦透镜接收物体光并抽取表示其对焦度的信号的抽取部;利用通过上述抽取部抽取的信号边判定对焦度边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并通过在判定了上述聚焦透镜通过了对焦度达到最大的位置时使上述聚焦透镜返回并停止在该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进行对焦动作的第1对焦动作模式;通过边响应于快门开关操作构件的操作使上述聚焦透镜遍及规定范围移动,边对应于该聚焦透镜的多个位置保存通过上述抽取部抽取的信号,并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到该保存的各信号中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进行对焦动作的第2对焦动作模式;在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模式得到的对焦度高于规定值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模式的上述规定范围设定为第1范围,在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模式得到的对焦度低于上述规定值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模式的上述规定范围设定为第2范围的控制部。
另外,按照其第二形态,涉及本发明的调焦装置具有以下这样的构成特征。
即,具有中介于进行调焦的聚焦透镜接收物体光并抽取表示其对焦度的信号的抽取部;利用通过上述抽取部抽取的信号边判定对焦度,边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并通过在判定了上述聚焦透镜通过了对焦度达到最大的位置时使上述聚焦透镜返回并停止在该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进行对焦动作的第1对焦动作模式;通过边响应于快门开关操作构件的操作使上述聚焦透镜遍及规定范围移动,边对应于该聚焦透镜的多个位置保存通过上述抽取部抽取的信号,并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到该保存的各信号中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进行对焦动作的第2对焦动作模式;在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模式得到的对焦度高于规定值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模式的上述规定范围设定为第1范围,在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模式得到的对焦度低于上述规定值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模式的上述规定范围设定为第2范围的控制部。
另外,按照其第二形态,涉及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有以下这样的构成特征。
即,具有中介于进行调焦的聚焦透镜接收物体光并抽取表示其对焦度的信号的抽取部;利用通过上述抽取部抽取的信号边判定对焦度,边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并通过在判定了上述聚焦透镜通过了对焦度达到最大的位置时使上述聚焦透镜返回并停止在该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进行对焦动作的第1对焦动作模式;通过边响应于快门开关操作构件的操作使上述聚焦透镜遍及规定范围移动,边对应于该聚焦透镜的多个位置保存通过上述抽取部抽取的信号,并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到该保存的各信号中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进行对焦动作的第2对焦动作模式;在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模式得到的对焦度高于规定值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模式的上述规定范围设定为第1范围,在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模式得到的对焦度低于上述规定值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模式的上述规定范围设定为第2范围的控制部。
按照其第一形态,涉及本发明的对焦方法具有以下这样的构成特征。
即,具有中介于进行调焦的聚焦透镜接收物体光并抽取指示其对焦度的信号的抽取步骤;边利用通过上述抽取步骤抽取的信号判定对焦度,边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并通过在判定了上述聚焦透镜通过了对焦度达到最大的位置时使上述聚焦透镜返回并停止在该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来进行对焦动作的第1对焦动作步骤;通过边响应于快门开关操作构件的操作使上述聚焦透镜遍及规定范围移动,边对应于该聚焦透镜的多个位置保存通过上述抽取步骤抽取的信号,并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到该保存的各信号中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来进行对焦动作的第2对焦动作步骤;在结束了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步骤进行的对焦动作后实行了上述第2对焦动作步骤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步骤的上述规定范围设定为第1范围,在结束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步骤进行的对焦动作前实行了上述第2对焦动作步骤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步骤的上述规定范围设定为第2范围的控制步骤。
另外,按照其第二形态,涉及本发明的对焦方法具有以下这样的构成特征。
即,具有中介于进行调焦的聚焦透镜接收物体光并抽取指示其对焦度的信号的抽取步骤;边利用通过上述抽取步骤抽取的信号判定对焦度,边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并通过在判定了上述聚焦透镜通过了对焦度达到最大的位置时使上述聚焦透镜返回并停止在该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进行对焦动作的第1对焦动作步骤;通过边响应于快门开关操作构件的操作使上述聚焦透镜遍及规定范围移动,边对应于该聚焦透镜的多个位置保存通过上述抽取步骤抽取的信号,并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到该保存的各信号中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进行对焦动作的第2对焦动作步骤;在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步骤得到的对焦度高于规定值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步骤的上述规定范围设定为第1范围,在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步骤得到的对焦度低于上述规定值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步骤的上述规定范围设定为第2范围的控制步骤。
按照其第一形态,涉及本发明的程序具有以下这样的构成特征。
即,具有中介于进行调焦的聚焦透镜接收物体光并抽取指示其对焦度的信号的抽取步骤;边利用通过上述抽取步骤抽取的信号判定对焦度,边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并通过在判定了上述聚焦透镜通过了对焦度达到最大的位置时使上述聚焦透镜返回并停止在该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进行对焦动作的第1对焦动作步骤;通过边响应于快门开关操作构件的操作使上述聚焦透镜遍及规定范围移动,边对应于该聚焦透镜的多个位置保存通过上述抽取步骤抽取的信号,并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到该保存的各信号中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进行对焦动作的第2对焦动作步骤;在结束了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步骤进行的对焦动作后实行了上述第2对焦动作步骤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步骤的上述规定范围设定为第1范围,在结束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步骤进行的对焦动作前实行了上述第2对焦动作步骤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步骤的上述规定范围设定为第2范围的控制步骤。
另外,按照其第二形态,涉及本发明的程序具有以下这样的构成特征。
即,具有中介于进行调焦的聚焦透镜接收物体光并抽取指示其对焦度的信号的抽取步骤;边利用通过上述抽取步骤抽取的信号判定对焦度,边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并通过在判定了上述聚焦透镜通过了对焦度达到最大的位置时使上述聚焦透镜返回并停止在该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进行对焦动作的第1对焦动作步骤;通过边响应于快门开关操作构件的操作使上述聚焦透镜遍及规定范围移动,边对应于该聚焦透镜的多个位置保存通过上述抽取步骤抽取的信号,并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到该保存的各信号中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进行对焦动作的第2对焦动作步骤;在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步骤得到的对焦度高于规定值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步骤的上述规定范围设定为第1范围,在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步骤得到的对焦度低于上述规定值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步骤的上述规定范围设定为第2范围的控制步骤。
按照其第一形态,涉及本发明的存储介质具有以下这样的构成特征。
即,将如下步骤作为程序而保存:中介于进行调焦的聚焦透镜接收物体光并抽取指示其对焦度的信号的抽取步骤;边利用通过上述抽取步骤抽取的信号判定对焦度,边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并通过在判定了上述聚焦透镜通过了对焦度达到最大的位置时使上述聚焦透镜返回并停止在该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进行对焦动作的第1对焦动作步骤;通过边响应于快门开关操作构件的操作使上述聚焦透镜遍及规定范围移动,边对应于该聚焦透镜的多个位置保存通过上述抽取步骤抽取的信号,并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到该保存的各信号中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进行对焦动作的第2对焦动作步骤;在结束了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步骤进行的对焦动作后实行了上述第2对焦动作步骤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步骤的上述规定范围设定为第1范围,在结束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步骤进行的对焦动作前实行了上述第2对焦动作步骤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步骤的上述规定范围设定为第2范围的控制步骤。
另外,按照其第二形态,涉及本发明的存储介质具有以下这样的构成特征。
即,将如下步骤作为程序而保存:中介于进行调焦的聚焦透镜接收物体光并抽取指示其对焦度的信号的抽取步骤;边利用通过上述抽取步骤抽取的信号判定对焦度,边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并通过在判定了上述聚焦透镜通过了对焦度达到最大的位置时使上述聚焦透镜返回并停止在该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进行对焦动作的第1对焦动作步骤;通过边响应于快门开关操作构件的操作使上述聚焦透镜遍及规定范围移动,边对应于该聚焦透镜的多个位置保存通过上述抽取步骤抽取的信号,并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到该保存的各信号中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进行对焦动作的第2对焦动作步骤;在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步骤得到的对焦度高于规定值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步骤的上述规定范围设定为第1范围,在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步骤得到的对焦度低于上述规定值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步骤的上述规定范围设定为第2范围的控制步骤。
此外,按照上述这些本发明首选形态的描述,可以显而易见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参考本发明绘制的附图所给出的部分举例以及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本发明。然而,这样的例子在体现本发明方面并不是毫无遗漏的,因此,参考本发明的描述和发明的范围确定了本发明的权利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涉及本发明的电子照相机的第1实施形态的构成框图;
图2所示是在电子照相机中实行的基本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3所示是在图2的步骤S204实行的AF动作的详细步骤的流程图;
图4所示是在图3的步骤S302实行的上山模式的AF动作的详细步骤的流程图;
图5所示是在图3的步骤S303实行的监视模式的AF动作的详细步骤的流程图;
图6所示是在图2的步骤S206实行的摄像处理的详细步骤的流程图;
图7所示是图6的步骤S602的正式曝光用的AF动作的详细步骤的流程图;
图8所示是图7所示的步骤S702以及步骤S703中的位置PS1、PE1以及位置PS2、PE2的位置关系;
图9所示是在图3的步骤S302实行的上山模式的AF动作的第2实施例中的详细步骤的流程图;
图10所示是在图9的步骤S915实行的对焦判定处理的详细步骤的流程图;
图11所示是图6的步骤S602实行的正式曝光用的AF动作的第2实施例中的详细步骤的流程图;
图12所示是摄像画面的测距范围;
图13所示是规定的测距范围内的透镜位置与焦点评价值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第1实施形态)
图1所示是涉及本发明的电子照相机的第1实施形态的构成框图。
101是用于使焦点会聚在后述的摄像元件上的聚焦透镜,102是检测聚焦透镜101的初始位置的光电断路器,103是驱动聚焦透镜101的聚焦透镜驱动电机,104是向聚焦透镜驱动电机103输入驱动信号并驱使聚焦透镜101运动的聚焦透镜驱动电路。
105是进行入射光通量调节的光阑·快门,106是驱动光阑·快门105的光阑·快门驱动电机,107是向光阑·快门电机106输入驱动信号并使光阑·快门105运动的光阑·快门驱动电路。
108是变更摄像透镜的焦距的变倍透镜,109是检测变倍透镜108的初始位置的光电断路器,110是驱动变倍透镜108的变倍透镜驱动电机,111是向变倍透镜驱动电机111输入驱动信号并驱使变倍透镜108运动的变倍透镜驱动电路。
112是光学变倍取景器,113是检测取景器112的初始位置的光电断路器,114是驱动取景器112的取景器驱动电机,115是向取景器驱动电机114输入驱动信号并驱使取景器112运动的取景器驱动电路。
116是将来自被摄物体的反射光变换成电气信号的摄像元件,117是产生用于使摄像元件116进行动作所需要的时序信号的时序信号生成电路(以下记为“TG”),118是具有用于去除摄像元件116的输出噪声的CDS电路或进行A/D变换前的非线性放大的放大电路的前置处理电路,119是A/D变换器,120是对从A/D变换器119输入的图像数据实施规定的处理的图像处理处理器,121是缓存,122是用于进行与后述的存储介质的连接的存储介质接口,123是存储卡或硬盘等存储介质。
124是实行摄像序列等的系统控制用的微控制器(以下记为“CPU”),125是向CPU124输入指示变倍动作的开始以及停止的信号的变倍SW,126是用于通过没有图示的快门开关操作构件的第一段的按压操作进行AF(自动调焦)或AE(自动调光)等摄像准备动作的开关(以下记为“SW1”),127是用于在SW1 126的操作后通过上述快门开关操作构件的第二段的按压操作进行摄像的开关(以下记为“SW2”),128是用于对系统投入电源的主开关(SW),129是进行照相机的动作状态或各种警告的显示的操作显示部,130是设定照相机的动作模式的模式开关(SW),131是显示图像的电子寻像器(以下记为“EVF”)。
下面,参照图2说明电子照相机的动作。
图2所示是在电子照相机中实行的基本处理步骤的流程图。该处理每隔规定的时间便实行一次。
首先,在步骤S201判定摄像准备用的SW1 126的状态,如果是ON就进入步骤S206,进行后述的摄像处理,如果不是ON则进入步骤S202。
在步骤S202,控制光阑·快门105的开闭量或快门速度并进行AE动作以使在EVF131上显示的图像的亮度适度。
在步骤S203,进行自动白色平衡(AWB)动作,以便能够不受光源的色温影响地使EVF131上显示的图像达到适当的色彩平衡。
在步骤S204,按照后述的步骤进行AF动作。
在步骤S205,在对从摄像元件116读出的图像信号实施了规定的处理的基础上,用EVF131进行显示。
图3所示是在图2的步骤S204实行的AF动作的详细步骤的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S301检查上山结束标识是否为TRUE(真),如果是TRUE则进入步骤S303,反之则进入步骤S302。该上山结束标识为在没有图示的初始化动作中被预先设定为FALSE的标识。
在步骤S302按后述的上山模式进行AF动作。在步骤S303按后述的监视模式进行AF动作。
图4所示是在图3的步骤S302实行的上山模式的AF动作的详细步骤的流程图。在该AF动作中,以遍及全摄像画面区域的亮度信号为基础检测焦点评价值,并边按规定量在焦点评价值增加的方向上一点一点地驱动聚焦透镜101,边检测焦点评价值达到最大的透镜位置。
首先在步骤S401,在聚焦透镜101位于现在位置时,相对于通过摄像元件116获得的全部像素,取得规定范围内的亮度信号中作为只由高频带域的亮度信号构成的高频区域成分的电平的焦点评价值。这里,相对于图12所示的全部画面,所谓的规定范围是指其中央部分的范围。
在步骤S402取得聚焦透镜101的现在位置。
在步骤S403对取得计数器加1。该取得计数器是在没有图示的初始化动作中被预先设定为0的计数器。
在步骤S404,检查取得计数器的值是否为1,如果是1则进入步骤S406,反之则进入步骤S405。
在步骤S405,检查聚焦透镜101的现在位置的本次检测的焦点评价值是否大于聚焦透镜101上一次位置的上一次检测的焦点评价值,如果大于就进入步骤S406,反之则进入步骤S412。
在步骤S406,将本次的焦点评价值作为焦点评价值的最大值保存。
在步骤S407,将聚焦透镜101的现在位置作为焦点评价值为最大时的聚焦透镜101的位置,即峰值位置保存。
在步骤S408,将本次的焦点评价值作为上一次的焦点评价值保存。
在步骤S409,检查聚焦透镜101的现在位置是否位于可驱动范围的端部,如果是端部就进入步骤S410,反之则进入步骤S411。
在步骤S410,反转聚焦透镜101的驱动方向。
在步骤S411,驱动聚焦透镜101规定的量。
在步骤S412,判别(焦点评价值的最大值-本次的评价值)是否大于规定的量。其结果,在被判别为是大于规定的量时,由于本次的评价值自最大值减少并超过规定的量而将之视为聚焦透镜101确实通过了峰值位置,故可以认定所得到的最大值即为在峰值位置的焦点评价值,进入步骤S413。反之,在判别(焦点评价值的最大值-本次的评价值)为小于规定的量时,由于不能认为聚焦透镜101确实已经通过了峰值位置且也存在着因其他的原因而使本次的焦点评价值低于上一次的焦点评价值的可能性,故应该进一步改变聚焦透镜101的位置,进入步骤S408。
在步骤S413,驱动聚焦透镜101到在步骤S407保存的峰值位置。
在步骤S414,设上山结束标识为TRUE。
在步骤S415,设取得计数器为0。
图5所示是在图3的步骤S303实行的监视模式的AF动作的详细步骤的流程图。在该AF动作中,采用的构成是,将聚焦透镜101固定在图4所示的上山模式的AF动作中被当作为峰值位置的透镜位置不动,每隔规定时间便取得一次焦点评价值,如果所取得的焦点评价值的变化大于规定的量,则再次开始上山模式的AF动作。这里,由于该监视模式的AF动作是伴随着每隔规定的时间便实行图2所示的基本处理而实行,故该监视模式的AF动作也是每隔规定的时间地实行。
首先在步骤S501,将聚焦透镜101固定在被当作为峰值位置的透镜位置不动地取得本次的焦点评价值。
其次,在步骤S502检查初始值取得标识是否为“TRUE”,如果是“TRUE”就进入步骤S503,反之则进入步骤S509。该初始值取得标识是在没有图示的初始化动作中被预先设定为“FALSE”的标识。
在步骤S503,检查本次的焦点评价值与上一次的焦点评价值之差的绝对值是否大于规定的量,如果是大于就进入步骤S504,反之则进入步骤S508。
在步骤S504对变化计数器加1。该变化计数器是在没有图示的初始化动作中被预先设定为0的计数器。
在步骤S505,检查变化计数器的计数值是否大于规定的量,如果是大于就进入步骤S506,反之则结束本次的处理,准备监视模式的下一次的处理。
在步骤S506,将上山结束标识设定为“FALSE”。即,由于在规定的时间期间内焦点评价值大于规定的量地变动的同时,这样的变动还遍及所规定的次数地发生,故可判定通过上山模式的AF动作在以前获得的峰值位置是不可信赖的结果,应该重新再开上山模式的AF动作,将上山结束标识设定为“FALSE”。
在步骤S507,将初始值取得标识设定为“FALSE”。
在步骤S508,将变化计数器设定为0。
在步骤S509,将本次的焦点评价值作为上一次的焦点评价值保存。
在步骤S510,将初始值取得标识设定为“TRUE”。
图6所示是图2的步骤S206的摄像处理的详细步骤的流程图。如前所述的那样,本处理在摄像准备用的SW1 126为ON时实行。
在步骤S601,进行正式曝光用的AE动作。
在步骤S602,按照后述的步骤进行正式曝光用的AF动作。
在步骤S603,判定摄像实行用的SW2 127是否为ON,如果是ON就进入步骤S605,反之则进入步骤S604。
在步骤S604中,判定摄像准备用的SW1 126的状态,如果是ON就返回步骤S603,反之则结束摄像处理。
在步骤S605,驱动光阑·快门105进行对摄像元件116的曝光。
在步骤S606,读出存储在摄像元件116的图像数据。
在步骤S607,前置处理电路118从读出的图像数据中去除摄像元件116的输出噪声并进行A/D变换前的非线性处理。
在步骤S608,A/D变换器119将从前置处理电路118输出的模拟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
在步骤S609,图像处理处理器120对从A/D变换器119输出的数字信号进行包括伽马变换处理、彩色变换处理的各种图像处理。
在步骤S610,图像处理处理器120进一步按照JPEG等格式压缩在步骤S609处理过的图像数据。
在步骤S611,中介于存储介质接口122将在步骤S610压缩过的图像数据传送给安装在照相机本体上的存储卡等存储介质123。
图7所示是图6的步骤S602的正式曝光用的AF动作的详细步骤的流程图。在正式曝光用的AF动作中,在峰值附近进行聚焦透镜101的驱动(扫描),取得焦点评价值。
首先,在步骤S701,检查上山结束标识是否为“TRUE”,如果是“TRUE”就进入步骤S702,反之则进入步骤S703。该上山结束标识是在图4的步骤S414或者图5的步骤S507设定的标识。
在步骤S702,将聚焦透镜101的扫描开始位置设定在PS1,将扫描结束位置设定在PE1。
在步骤S703,将扫描开始位置设定在PS2,将扫描结束位置设定在PE2。
关于这些位置PS1、PE1、PS2、PE2后述。
在步骤S704,将聚焦透镜101驱动到步骤S702或者步骤S703设定的扫描开始位置。
在步骤S705,在聚焦透镜101的现在位置取得焦点评价值。
在步骤S706,取得聚焦透镜101的现在位置。
在步骤S707,检查在步骤S706取得的聚焦透镜101的现在位置是否与在步骤S702或者步骤S703设定的扫描结束位置相同,如果相同就进入步骤S709,反之则进入步骤S708。
在步骤S708,朝向扫描结束位置驱动聚焦透镜101规定的量。
在步骤S709,伴随聚焦透镜101的驱动,从在聚焦透镜101的各个位置抽取每次实行步骤S705时得到的各焦点评价值中最大的焦点评价值(峰值)。
在步骤S710,伴随聚焦透镜101的驱动,从每次实行步骤S706时得到的聚焦透镜101的各个位置中抽取对应在步骤S709抽取的最大的焦点评价值(峰值)的聚焦透镜101的位置,即峰值位置。
在步骤S711,将聚焦透镜101驱动到在步骤S710抽取的峰值位置。
图8是图7所示的步骤S702以及步骤S703中的位置PS1、PE1以及位置PS2、PE2的位置关系图。
即,将位置PS2设定在聚焦透镜101的可驱动范围的无限端,将位置PE2设定在至近端。另一方面,位置PS1、位置PE1设定是将从位置PS1到位置PE1的驱动范围侧设定成窄于从位置PS2到位置PE2的驱动范围。
因而,如果结束参照图4说明过的上山模式的AF动作并将上山结束标识设定为TRUE,则可在狭窄的驱动范围扫描聚焦透镜101的位置,如果没有结束,则将在较宽的驱动范围进行扫描。
此外,位置PS1、PE1在图4的步骤S413被分别以聚焦透镜101移动了的峰值位置为中心,设定在仅离开其前后规定的量的位置上。通过采用这样的做法,由于可以在利用上山模式的AF动作得到的对焦位置(峰值位置)为中心的前后的范围驱动聚焦透镜101,故正式曝光时的AF动作只通过在聚焦透镜101的对焦位置(峰值位置)附近进行微调整即可,可以缩短对焦处理时间。
另一方面,在上山模式的AF动作还没有结束且上山结束标识还没有被设定为TRUE时摄像实行用的SW2 127为ON的情况下,如前述的那样,由于不能在以对焦位置(峰值位置)为中心的前后的范围内驱动扫描聚焦透镜101的位置,故应该在可驱动范围的全部区域扫描聚焦透镜101,将扫描开始位置PS2设定在无限端,将扫描结束位置PE2设定在至近端。通过采用这样的做法,则在尽管还没有利用上山模式的AF动作检测出峰值位置且摄像实行用的SW(2)127已经为ON的情况下也可以准确地对准焦点。
(第2实施形态)
在第1实施形态中,是对应于结束上山模式的AF动作并将上山结束标识设定为TRUE与否来改变正式曝光时的AF动作的聚焦透镜101的驱动(扫描)范围,但代之于这种方式,在第2实施形态中,即使结束上山模式的AF动作且上山结束标识已经设定为TRUE,也可以对应于焦点的对焦情况改变扫描范围。
因为第2实施形态的构成基本上与第1实施形态的构成相同,故在第2实施形态的说明中,沿用第1实施形态的构成,只说明其不同的部分。
图9所示是在图3的步骤S302实行的上山模式的AF动作的第2实施例中的详细步骤的流程图。该步骤可以与图4所示的第1实施形态的步骤置换。
首先,在步骤S901,在聚焦透镜101处于现在位置时取得焦点评价值。
在步骤S902,取得聚焦透镜101的现在位置。
在步骤S903,对取得计数器加1。该取得计数器是在没有图示的初始化动作中被预先设定为0的计数器。
在步骤S904,检查取得计数器的值是否为1,如果是1则进入步骤S905,反之则进入步骤S906。
在步骤S905,将在后述的对焦判定中使用的上山OK标识设定为FALSE。该上山OK标识是在没有图示的初始化动作中被预先设定为FALSE的标识。
在步骤S906,检查聚焦透镜101的现在位置的本次检测的焦点评价值是否大于聚焦透镜101上一次位置的上一次检测的焦点评价值,如果大于就进入步骤S907,反之则进入步骤S913。
在步骤S907,将本次的焦点评价值作为焦点评价值的最大值保存。
在步骤S908,将聚焦透镜101的现在位置作为焦点评价值为最大的聚焦透镜101的位置,即峰值位置保存。
在步骤S909,将本次的焦点评价值作为上一次的焦点评价值保存。
在步骤S910,检查聚焦透镜101的现在位置是否位于可驱动范围的端部,如果是端部就进入步骤S911,反之则进入步骤S912。
在步骤S911,反转聚焦透镜101的驱动方向。
在步骤S912,驱动聚焦透镜101规定的量。
在步骤S913,判别(焦点评价值的最大值-本次的评价值)是否大于规定的量。其结果,在被判别为是大于规定的量时,由于可将之视为聚焦透镜101确实通过了峰值位置,故可以认定所得到的最大值即为在峰值位置的焦点评价值,进入步骤S914。反之,在判别(焦点评价值的最大值-本次的评价值)小于规定的量时,由于还不能认为聚焦透镜101确实已经通过了峰值位置,故应该进一步改变聚焦透镜101的位置,进入步骤S909。
在步骤S914,将聚焦透镜101驱动到在步骤S908保存的峰值位置。
在步骤S915,按照后述的步骤进行对焦判定。
在步骤S916,设定上山结束标识为TRUE。
在步骤S917,设取得计数器为0。
图10所示是在图9的步骤S915实行的对焦判定处理的详细步骤的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S1001,取得聚焦透镜101的现在位置的焦点评价值。这里,在前述的图9的步骤S914中,由于聚焦透镜101移动到了在步骤S908保存的峰值位置,故在此取得的焦点评价值为上山模式的AF动作结果所得到的峰值位置的焦点评价值。
在步骤S1002,检查在步骤S1001取得的焦点评价值是否大于规定值,如果大于就进入步骤S1003,反之则进入S1004。
在步骤S1003,设上山OK标识为TRUE。
在步骤S1004,设上山OK标识为FALSE。
即,如果峰值位置的焦点评价值超过规定值,则表示该峰值位置为焦点重合位置的可能性高,反之则表示其可能性低。
图11所示是在图6的步骤S602实行的正式曝光用的AF动作的第2实施例中的详细步骤的流程图。该步骤是可以与图7所示的第1实施形态的步骤置换的步骤。
首先在步骤S1101,检查上山OK标识是否为TRUE(真),如果是TRUE则进入步骤S1102,反之则进入步骤S1103。该上山OK标识为在图10的步骤S1003或步骤S1004设定的标识。
其次,在步骤S1102,将聚焦透镜101的扫描开始位置设定在PS1,将扫描结束位置设定在PE1。
在步骤S1103,将扫描开始位置设定在PS2,将扫描结束位置设定在PE2。
这些位置PS1、PE1、PS2、PE2的设定方法与在第1实施形态的图7的步骤S702或步骤S703设定的位置PS1、PE1、PS2、PE2相同。
步骤S1104~步骤S1111的处理分别相同于第1实施形态的图7的步骤S704~步骤S711的处理。因而,这里略去它们的说明。
位置PS1、PE1以及位置PS2、PE2的位置关系与图8所示第1实施形态的位置关系同样地,将位置PS2设定在聚焦透镜101的可驱动范围的无限端,将位置PE2设定在至近端。另一方面,位置PS1、位置PE1设定是将从位置PS1到位置PE1的驱动范围侧设定为窄于从位置PS2到位置PE2的驱动范围。
因而,如参照图10所说明过的那样,如果峰值位置的焦点评价值大于规定值则上山OK标识被设定为TRUE,焦点重合的可能性就高,可在狭窄的驱动范围内扫描聚焦透镜101,反之,如果峰值位置的焦点评价值小于规定值则上山OK标识被设定为FALSE,焦点重合的可能性就低,将在较宽的驱动范围内进行扫描。
此外,位置PS1、PE1在图9的步骤S914被分别以聚焦透镜101移动了的峰值位置为中心,设定在离开其前后规定的量的位置上。通过采用这样的做法,由于可以在利用上山模式的AF动作得到的对焦位置(峰值位置)为中心的前后的范围内驱动聚焦透镜101,故通过上山模式的AF动作得到的焦点重合的可能性就高,正式曝光时的AF动作只在聚焦透镜101的对焦位置(峰值位置)附近进行微调整即可,可以缩短对焦处理时间。
反之,如果通过上山模式的AF动作所得到的峰值位置重合焦点的可能性低,则应该在可驱动范围的全部区域扫描聚焦透镜101,将扫描开始位置PS2设定在无限端,将扫描结束位置PE2设定在至近端。通过采用这样的做法,即使在通过上山模式的AF动作所得到的峰值位置重合焦点的可能性低的情况下也能够准确地对准焦点。
(其他的实施形态)
这里,实现上述的各实施形态的功能的软件的程序代码本身即可以构成本发明,此外,保存了其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也可以构成本发明。
此时,通过从存储介质读出的程序代码本身实现上述的各实施形态的功能,保存了其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便构成了本发明。
作为用于提供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可以使用例如软磁盘、硬盘、光盘、光磁盘、CD-ROM、CD-R、磁带、非易失性存储卡、ROM等。
此外,通过运行计算机读出的程序代码,不仅可以实现上述的各实施形态的功能,而且还可以基于其程序代码的指示,由在计算机上运行的OS(操作系统)等进行实际处理的一部或者全部,不用说,本发明当然也包括可以通过该处理实现上述的各实施形态的功能的情况。
进而,在从记录介质读出的程序代码被写入可以插入到计算机中的功能扩展板或可连接在计算机上的功能扩展单元所具有的存储器中后,根据其程序代码的指示,其功能扩展板或功能扩展单元所具有的CPU等可进行其实际处理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不用说,本发明当然也包括可以通过其处理实现上述实施形态的功能的情况。
如以上所详述的那样,根据上述的实施形态,可以对应于是否结束上山模式的AF动作且检测出了峰值位置来改变正式曝光时的聚焦透镜的驱动范围。
由此,即使在还没有利用上山对焦方式得到对焦位置时也能够准确地对准焦点。此外,在已经利用上山对焦方式得到了对焦位置时,还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准焦点。
此外,根据上述的实施形态,通过比较焦点评价值和规定值,可以对应于其比较结果改变正式曝光时的聚焦透镜的驱动范围。
由此,在利用上山对焦方式准确地得到了对焦位置时,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焦点的微调整,另一方面,由于即使在没有利用上山对焦方式准确地得到对焦位置时也可以遍及驱动范围的全部区域驱动(扫描)聚焦透镜,故可以重新准确地对准焦点。
本发明并非仅限于上述的实施形态,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或修改。现将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公知于众。
Claims (14)
1.一种调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经由进行调焦的聚焦透镜接收物体光并抽取表示与该物体光相应的图像信号的高频分量的状态的对焦度的抽取部;
边判定通过上述抽取部抽取的对焦度,边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并在判定了上述聚焦透镜通过了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时使上述聚焦透镜返回并停止在该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从而进行对焦动作的第1对焦动作模式;
边响应于快门开关操作构件的操作使上述聚焦透镜在预定范围以内移动,边对应于该聚焦透镜的多个位置保存通过上述抽取部抽取的与对焦度有关的信号,并使上述聚焦透镜移动到该保存了的与对焦度有关的各信号中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从而进行对焦动作的第2对焦动作模式;
在结束了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模式进行的对焦动作后实行了上述第2对焦动作模式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模式的上述预定范围设定为第1范围,在结束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模式进行的对焦动作前实行了上述第2对焦动作模式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模式的上述预定范围设定为第2范围的控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焦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范围是较上述第2范围狭窄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焦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范围包含在上述第1对焦动作模式中上述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
4.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调焦装置,该调焦装置具备:
经由进行调焦的聚焦透镜接收物体光并抽取表示与该物体光相应的图像信号的高频分量的状态的对焦度的抽取部;
边判定通过上述抽取部抽取的对焦度,边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并在判定了上述聚焦透镜通过了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时使上述聚焦透镜返回并停止在该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从而进行对焦动作的第1对焦动作模式;
边响应于快门开关操作构件的操作使上述聚焦透镜在预定范围以内移动,边对应于该聚焦透镜的多个位置保存通过上述抽取部抽取的与对焦度有关的信号,并使上述聚焦透镜移动到该保存了的与对焦度有关的各信号中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从而进行对焦动作的第2对焦动作模式,
在结束了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模式进行的对焦动作后实行了上述第2对焦动作模式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模式的上述预定范围设定为第1范围,在结束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模式进行的对焦动作前实行了上述第2对焦动作模式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模式的上述预定范围设定为第2范围的控制部。
5.一种调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经由进行调焦的聚焦透镜接收物体光并抽取表示与该物体光相应的图像信号的高频分量的状态的对焦度的抽取部;
边判定通过上述抽取部抽取的对焦度,边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并在判定了上述聚焦透镜通过了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时使上述聚焦透镜返回并停止在该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从而进行对焦动作的第1对焦动作模式;
边响应于快门开关操作构件的操作使上述聚焦透镜在预定范围以内移动,边对应于该聚焦透镜的多个位置保存通过上述抽取部抽取的与对焦度有关的信号,并使上述聚焦透镜移动到该保存了的与对焦度有关的各信号中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从而进行对焦动作的第2对焦动作模式;
在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模式得到的对焦度高于预定值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模式的上述预定范围设定为第1范围,在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模式得到的对焦度低于等于上述预定值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模式的上述预定范围设定为第2范围的控制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焦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范围是较上述第2范围狭窄的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焦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范围包含在上述第1对焦动作模式中上述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
8.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调焦装置,该调焦装置具备:
经由进行调焦的聚焦透镜接收物体光并抽取表示与该物体光相应的图像信号的高频分量的状态的对焦度的抽取部;
边判定通过上述抽取部抽取的对焦度,边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并在判定了上述聚焦透镜通过了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时使上述聚焦透镜返回并停止在该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从而进行对焦动作的第1对焦动作模式;
边响应于快门开关操作构件的操作使上述聚焦透镜在预定范围以内移动,边对应于该聚焦透镜的多个位置保存通过上述抽取部抽取的与对焦度有关的信号,并使上述聚焦透镜移动到该保存了的与对焦度有关的各信号中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从而进行对焦动作的第2对焦动作模式;
在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模式得到的对焦度高于预定值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模式的上述预定范围设定为第1范围,在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模式得到的对焦度低于等于上述预定值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模式的上述预定范围设定为第2范围的控制部。
9.一种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经由进行调焦的聚焦透镜接收物体光并抽取表示与该物体光相应的图像信号的高频分量的状态的对焦度的抽取步骤;
边判定通过上述抽取步骤抽取的对焦度,边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并在判定了上述聚焦透镜通过了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时使上述聚焦透镜返回并停止在该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从而进行对焦动作的第1对焦动作步骤;
边响应于快门开关操作构件的操作使上述聚焦透镜在预定范围以内移动,边对应于该聚焦透镜的多个位置保存通过上述抽取步骤抽取的与对焦度有关的信号,并使上述聚焦透镜移动到该保存了的与对焦度有关的各信号中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从而进行对焦动作的第2对焦动作步骤;
在结束了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步骤进行的对焦动作后实行了上述第2对焦动作步骤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步骤的上述预定范围设定为第1范围,在结束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步骤进行的对焦动作前实行了上述第2对焦动作步骤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步骤的上述预定范围设定为第2范围的控制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范围是较上述第2范围狭窄的范围。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范围包含在上述第1对焦动作步骤中上述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
12.一种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经由进行调焦的聚焦透镜接收物体光并抽取表示与该物体光相应的图像信号的高频分量的状态的对焦度的抽取步骤;
边判定通过上述抽取步骤抽取的对焦度,边移动上述聚焦透镜,并在判定了上述聚焦透镜通过了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时使上述聚焦透镜返回并停止在该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从而进行对焦动作的第1对焦动作步骤;
边响应于快门开关操作构件的操作使上述聚焦透镜在预定范围以内移动,边对应于该聚焦透镜的多个位置保存通过上述抽取步骤抽取的与对焦度有关的信号,并使上述聚焦透镜移动到该保存了的与对焦度有关的各信号中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从而进行对焦动作的第2对焦动作步骤;
在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步骤得到的对焦度高于预定值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步骤的上述预定范围设定为第1范围,在利用上述第1对焦动作步骤得到的对焦度低于等于上述预定值时,将上述第2对焦动作步骤的上述预定范围设定为第2范围的控制步骤。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范围是较上述第2范围狭窄的范围。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范围包含在上述第1对焦动作步骤中上述对焦度为最大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1387575A JP3728241B2 (ja) | 2001-12-20 | 2001-12-20 | 焦点調節装置、撮像装置、合焦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
JP387575/2001 | 2001-12-2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28645A CN1428645A (zh) | 2003-07-09 |
CN1312527C true CN1312527C (zh) | 2007-04-25 |
Family
ID=191880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15719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2527C (zh) | 2001-12-20 | 2002-12-19 | 调焦装置、摄像装置及对焦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701075B2 (zh) |
EP (1) | EP1322110B1 (zh) |
JP (1) | JP3728241B2 (zh) |
CN (1) | CN1312527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721499B2 (en) * | 2002-04-26 | 2004-04-13 | Nikon Corporation | Camera |
JP4478377B2 (ja) * | 2002-09-03 | 2010-06-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自動合焦方法及び撮像装置 |
JPWO2005026803A1 (ja) * | 2003-09-10 | 2007-11-0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撮影レンズ位置制御装置 |
JP4764169B2 (ja) * | 2003-09-10 | 2011-08-3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撮影レンズ位置制御装置 |
CN100414339C (zh) * | 2003-09-10 | 2008-08-27 | 夏普株式会社 | 摄影透镜位置控制装置 |
JP2005117242A (ja) * | 2003-10-06 | 2005-04-28 | Canon Inc |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2005214994A (ja) * | 2004-01-27 | 2005-08-1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カメラ |
JP2005221970A (ja) * | 2004-02-09 | 2005-08-18 | Canon Inc | 光学機器の制御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撮影装置 |
JP4374574B2 (ja) * | 2004-03-30 | 2009-12-02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マニュアルフォーカス調整装置及び合焦アシスト・プログラム |
JP4196884B2 (ja) * | 2004-06-01 | 2008-12-17 |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システム |
JP2006208818A (ja) * | 2005-01-28 | 2006-08-10 | Sony Corp | フォーカス制御装置、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 |
US7634185B2 (en) * | 2006-02-02 | 2009-12-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Focusing device,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
US7725018B2 (en) * | 2006-08-01 | 2010-05-2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Focus control apparatus, image sensing apparatus and focus control method |
US7962026B2 (en) * | 2006-08-08 | 2011-06-14 | Lg Electronics Inc. | Discrete automatic focusing and error correcting method |
CN100582851C (zh) * | 2007-12-04 | 2010-01-20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提高光学镜头解像力的对焦系统及方法 |
JP5159532B2 (ja) * | 2008-09-16 | 2013-03-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とその制御方法 |
JP5411508B2 (ja) * | 2009-01-07 | 2014-02-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US8049811B2 (en) * | 2009-01-28 | 2011-11-01 | Board Of Regen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 Automatic focu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gital images using automatic filter switching |
JP5339954B2 (ja) * | 2009-02-17 | 2013-11-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焦点調節装置及び焦点調節方法 |
JP5564996B2 (ja) | 2009-07-23 | 2014-08-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
KR101653273B1 (ko) * | 2010-09-13 | 2016-09-0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초점 조절 장치 |
US8760563B2 (en) | 2010-10-19 | 2014-06-24 | Hand Held Products, Inc. | Autofocusing optical imaging device |
US8692927B2 (en) | 2011-01-19 | 2014-04-08 | Hand Held Products, Inc. | Imaging terminal having focus control |
KR101710633B1 (ko) * | 2011-08-05 | 2017-02-2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자동 초점 조절 방법, 자동 초점 조절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지털 촬영장치 |
JP6188322B2 (ja) * | 2012-12-27 | 2017-08-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自動焦点調節装置、自動焦点調節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撮像装置 |
TWI486664B (zh) * | 2013-08-22 | 2015-06-01 | Vivotek Inc | 攝影裝置及其焦距調整座 |
JP6525792B2 (ja) | 2015-07-29 | 2019-06-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レンズ制御装置およびレンズ制御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6739911B2 (ja) * | 2015-09-04 | 2020-08-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位置検出装置、レン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
CN113691732B (zh) * | 2021-09-07 | 2022-11-22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相机自动对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11244A (en) * | 1981-05-13 | 1986-09-09 | Hitachi, Ltd. | Auto-focus system for video camera |
US4903134A (en) * | 1986-11-17 | 1990-02-2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Automatic focusing circuit for automatically matching focus in response to video signal and zoom position |
US5061954A (en) * | 1989-06-09 | 1991-10-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system |
JPH06339058A (ja) * | 1993-05-28 | 1994-12-06 | Canon Inc | 自動合焦装置 |
JPH10191140A (ja) * | 1996-12-27 | 1998-07-21 | Canon Inc | 撮像装置 |
JPH10213737A (ja) * | 1997-01-30 | 1998-08-11 | Sony Corp | ビデオカメラのオートフォーカス装置 |
CN1199869A (zh) * | 1997-02-25 | 1998-11-25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自动聚焦摄像机 |
JP2001343581A (ja) * | 2000-05-30 | 2001-12-14 | Kyocera Corp | Afシステ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12516A (en) * | 1989-03-28 | 1993-05-1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ing device |
US5249058A (en) * | 1989-08-08 | 1993-09-2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focusing a camera lens |
JPH1184228A (ja) * | 1997-09-08 | 1999-03-26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自動焦点調節装置 |
-
2001
- 2001-12-20 JP JP2001387575A patent/JP372824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
- 2002-12-17 US US10/321,056 patent/US670107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12-19 CN CNB021571902A patent/CN131252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12-19 EP EP02028494.9A patent/EP1322110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11244A (en) * | 1981-05-13 | 1986-09-09 | Hitachi, Ltd. | Auto-focus system for video camera |
US4903134A (en) * | 1986-11-17 | 1990-02-2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Automatic focusing circuit for automatically matching focus in response to video signal and zoom position |
US5061954A (en) * | 1989-06-09 | 1991-10-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system |
JPH06339058A (ja) * | 1993-05-28 | 1994-12-06 | Canon Inc | 自動合焦装置 |
JPH10191140A (ja) * | 1996-12-27 | 1998-07-21 | Canon Inc | 撮像装置 |
JPH10213737A (ja) * | 1997-01-30 | 1998-08-11 | Sony Corp | ビデオカメラのオートフォーカス装置 |
CN1199869A (zh) * | 1997-02-25 | 1998-11-25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自动聚焦摄像机 |
JP2001343581A (ja) * | 2000-05-30 | 2001-12-14 | Kyocera Corp | Afシステ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322110A3 (en) | 2008-12-24 |
JP3728241B2 (ja) | 2005-12-21 |
EP1322110A2 (en) | 2003-06-25 |
CN1428645A (zh) | 2003-07-09 |
JP2003185912A (ja) | 2003-07-03 |
EP1322110B1 (en) | 2013-07-10 |
US6701075B2 (en) | 2004-03-02 |
US20030117517A1 (en) | 2003-06-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312527C (zh) | 调焦装置、摄像装置及对焦方法 | |
JP4674471B2 (ja) | デジタルカメラ | |
CN101465972B (zh) | 在数字图像处理装置中使图像背景模糊的设备和方法 | |
CN103843033B (zh) | 图像处理设备和方法以及程序 | |
CN104333703A (zh) | 使用双摄像头拍照的方法和终端 | |
CN101222585B (zh) | 自动焦点对准设备 | |
CN102483508B (zh) | 成像设备和成像方法 | |
US20130113892A1 (en) | Three-dimensional image display device, three-dimensional image display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 |
JP2011029905A (ja) | 撮像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CN101505374A (zh) | 图像处理设备及方法 | |
CN102801910A (zh) | 摄像装置 | |
US9131173B2 (en) | Digital image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for skip mode reading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 |
CN104580863A (zh) | 摄像装置 | |
JP7223079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ならびに撮像装置 | |
CN105282429A (zh) | 摄像装置和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 |
CN104641624A (zh) | 图像处理装置、摄像装置、图像处理方法及图像处理程序 | |
CN104902182A (zh) | 一种实现连续自动对焦的方法和装置 | |
JP4775644B2 (ja) |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 |
CN104641625A (zh) | 图像处理装置、摄像装置、图像处理方法及图像处理程序 | |
CN101854475A (zh) | 摄像装置、图像处理方法及记录介质 | |
CN101841654B (zh) | 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 |
JP7142507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ならびに撮像装置 | |
US10565712B2 (en)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
KR20110061918A (ko) | 포커스 렌즈의 이동 방향을 결정하는 오토포커싱 방법, 상기 방법을 기록한 기록 매체, 오토포커싱 장치 | |
US8243154B2 (en)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digital camera, and recording mediu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425 Termination date: 2018121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