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98616A - 具有无线的在移动和/或静止发射/接收设备之间基于码分多址和时分多址通信的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具有无线的在移动和/或静止发射/接收设备之间基于码分多址和时分多址通信的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98616A
CN1298616A CN99805566A CN99805566A CN1298616A CN 1298616 A CN1298616 A CN 1298616A CN 99805566 A CN99805566 A CN 99805566A CN 99805566 A CN99805566 A CN 99805566A CN 1298616 A CN1298616 A CN 12986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slot
transfer
channel
tranmission
reception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98055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E·坎珀施雷尔
U·施瓦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emens AG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AG filed Critical Siemens AG
Publication of CN12986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986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6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W36/18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allowing seamless reselection, e.g. soft resel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为了对于具有无线的、在移动和/或静止的发射/接收设备之间基于码分多址和时分多址通信的通信系统来说在“移交”指示之后给出一个安全的“移交”过程,不仅在TDD模式中而且在FDD模式中,在“移交”过程的第一阶段、“移交”指示期间,由一个静止的发射/接收设备(BS)确定一对“移交”时隙,在“移交”过程的第二阶段、“移交”初始化期间,静止的发射/接收设备(BS)发送一个第一信号“移交请求”给附加于静止的发射/接收设备的移动发射/接收设备(MT1…MTn),以这个第一信号静止的发射/接收设备告知移动的发射/接收设备“移交”时隙对,静止的发射/接收设备一直发送这个第一信号“移交请求”给移动的发射/接收设备。直到所有附加于静止发射/接收设备的移动发射/接收设备已确认通过该第一信号初始化“移交”,在“移交”过程的第三阶段、“移交”执行期间,结束“移交”过程。

Description

具有无线的在移动和/或静止 发射/接收设备之间基于码分 多址和时分多址通信的通信系统
具有在移动和/或静止发射/接收设备之间无线通信的通信系统是具有一个在信息源和信息汇之间的信息传输链路的特殊信息系统,在这些信息源和信息汇中,例如基站和移动部分作为发射和接收设备用于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并且其中
1)可以在一个优选的传输方向(单工)上或在二个传输方向(双工)上实现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
2)信息处理主要是数字的,
3)经过远距通信链路在各种不同的用于信息传输链路复用FDMA(频分多址)、TDMA(时分多址)和/或CDMA(码分多址)的信息传输方法的基础上无线地实现信息传输,-这些方法例如按照无线传输标准,比如DECT[数字增强(以前:欧洲)无线通信;参见:德国柏林,(1992)一月/二月的信息电子42(信息技术电子学),第一卷;U.Pilger的“DECT标准结构”23至29页,结合ETSI出版物ETS300175-1…9,1992年10月和DECT论坛的DECT出版物,1997年二月,1至16页],GSM[群组专用通信或全球通移动通信;参见:德国柏林,(1991)六月,信息频谱14,第3卷;A.Mann的“GSM标准-欧洲数字移动无线网的原理”,137至152页,结合出版物电信实践1993年4月,P..Smolka的“GSM无线接口-元件和功能”,17至24页],UTM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参见:(1):柏林45,1995,信息技术电子学,第一期,10至14页和第二期,24至27页;P.Jung、B.Steiner的“适合于第三代移动无线通信的具有共同探测的CDMA移动无线系统的提纲”;(2):柏林41,1991,信息技术电子学,第六期,223页至227页和234页;P.W.Baier、P.jung、A.Klein的“CDMA-一个用于频率选择的和时间变化的移动无线信道的合适的多重访问方法”;(3):电子、通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的IEICE处理,1996年12月,E79-A卷,第12期,1930至1937页;P.W.Baier、P.jung的“CDMA的神话和重归现实”;(4):IEEE个人通信,1995年二月,38至47页;A.Urie、M.Streeton、C.Mourot:“用于UMTS的高级TDMA移动接入”;(5):通信实践,5/1995,9至14页;P.W.Baier:“扩展频谱技术和CDMA-最初军事技术取得的民用部分”;(6):IEEE个人通信,1995年二月,48至53页;P.G.Andermo,L.M.Ewerbring:“用于UMTS的基于CDMA的无线电接入”;(7):ITG专业报道124(1993),柏林,offenbach:VDE出版社ISDN 3-8007-1965-7,67至75页;Dr.T.Zimmermann,西门子AG:“移动通信中CDMA的使用”;(8):telcom report 16,(1993)。第1期,38至41页;Dr.T.Ketseoglou,西门子AG和Dr.T.zimmermann,西门子AG:“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有效的用户访问-多重访问方法CDMA使空间接口更灵活”;(9):无线电了望6/98:R.Sietmann“争夺UMTS接口”,76至81页]WACS或PACS,IS-54,IS-95,PHS,PDC等等。[参见:IEEE通信杂志,1995年一月,50至57页;D.D.Falconer及其他:“用于外线个人通信的时分多址”]。
“信息”是一个上位的概念,其不仅代表内容(消息),而且也代表物理代表(信号)。尽管信息的相同信号内容-也就是相同的消息-可能出现不同的信号形式。因此例如可以
(1)以图像的形式,
(2)作为所谈论的话,
(3)作为所写的字
(4)作为加密的字或图像
传输关于一个对象的信息。
对此一般通过连续(模拟)信号表征根据(1)…(3)的传输方式,然而在根据(4)的传输方式中通常产生非连续的信号(例如脉冲、数字信号)。
下面的图1至7表明:
图1在“下行链路”中WCDMA/FDD空间接口的“三层结构”,
图2在“上行链路”中WCDMA/FDD空间接口的“三层结构”,
图3 TDCDMA/TDD空间接口的“三层结构”,
图4具有根据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码分多址的信道多重应用的无线情景,
图5一个作为发射/接收设备形成的基站的原理结构,
图6一个同样作为发射/接收设备形成的移动站的原理结构,
图7一个的DECT传输时间帧。
在UMTS情景(第三代移动无线通信或IMT2000)中,例如根据印刷品无线电了望6/98:R.Sietmann“争夺UMTS接口”,76至81页,存在二个子情景。在第一个子情景中,已批准的互相协调的移动无线通信基于WCDMA技术(宽带码分多址),象在GSM中以FDD方式(频分多址)运行,而在第二个子情景中,未批准的不互相协调的移动无线通信基于TD-CDMA技术(时分-码分多址),象在DECT中,以FDD方式(频分多址)运行。
对于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的WCDMA/FDD运行,根据印刷品ETSI STCSMG2 UMTS-L1、Tdoc SMG2 UMTS-L1 163/98:“UTRA物理层描述FDD部分”Vers.0.3,1998-05-29,通信系统的空间接口在通信的上行和下行方向上分别包含多个物理信道,其中一个所谓专用的物理控制信道DPCCH的第一物理信道和一个所谓专用的物理数据信道DPDCH的第二物理信道,涉及一个“三层结构”,包括720ms长(TMZR=720ms)的多重时间帧(超级帧)MZR、10ms长(TFZR=10ms)的时间帧(无线电帧)ZR和0.625ms长(TZS=0.625ms)的时隙ZS,这些在图1和2中描述。各自的多重时间帧MZR包含例如72个时间帧ZR,而每个时间帧ZR例如又具有16个时隙ZS1…ZS16。各个时隙ZS、ZS1…ZS16(脉冲串)关于第一物理信道DPCCH具有一个用于信道评估的带有Npilot位的先导序列PS、一个用于功率控制(业务功率控制)的带有NTPC位的TPC序列TPCS和一个用于传输格式说明(业务格式信道控制)的带有NTFCI位的TFCI序列TFCIS作为脉冲串结构,以及关于第二物理信道DPDCH具有一个带有Ndata位的有效数据序列NDS作为脉冲串结构。
在ETSI或者ARIB的WCDMA/FDD系统的“下行链路”(通信的下行方向;从基站到移动站的无线连接)上-图1-,第一物理信道[“专注的物理控制信道(DPCCH)]和第二物理信道[“专注的物理数据信道(DPDCH)]时间上集中,而在“上行链路”(通信的上行方向;从移动站到基站的无线连接)上-图2-,进行I/Q集中,在该集中中第二物理信道DPDCH在I信道中传输,第一物理信道DPCCH在Q信道中传输。
对于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的TDCDMA/TDD的运行,根据印刷品TSGRANWG1(S1.21):“第三代合作项目(3GPP)”Vers.0.0.1,1999-01,通信系统的空间接口在通信的上行和下行方向上再次基于该“三层结构”,包括多重时间帧MZR、时间帧ZR和时隙ZS,对于全部的物理信道,这些在图3中描述。各自的多重时间帧MZR再次包含例如72个时间帧ZR,而每个时间帧ZR例如又具有16个时隙ZS1…ZS16。各个时隙ZS、ZS1…ZS16(脉冲串)或者根据ARIB建议具有一个第一时隙结构(脉冲串结构)ZSS1,按次序包括一个带有Ndata1位的第一有效数据序列NDS1、用于信道评估的带有Npilot位的先导序列PS、用于功率控制的带有NTPC位的TPC序列TPCS、用于传输格式说明的带有NTFCI位的TFCI序列TFCIS、一个第二有效数据序列NSD2和一个带有NGuard位的保护时区SZZ(保护周期),或者根据ETSI建议具有一个第二时隙结构(脉冲串结构)ZSS2,按次序包括第一有效数据序列NDS1、一个第一TFCI序列TFCIS1、一个用于信道评估的中间部分序列MIS,一个第二TFCI序列TFCIS2、第二有效数据序列NDS2和保护时区SZZ。
图4例如在GSM无线情景的基础上,该无线情景具有例如二个无线蜂窝和布置在其中的基站(基础收发站),其中第一基站BTS1(发射器/接收器)全向“照亮”第一个无线蜂窝FZ1,第二基站BTS2(发射/接收设备)全向“照亮”第二个无线蜂窝FZ2,并且以图1和2为出发点表明一个无线情景,其具有按照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码分多址的信道多重应用,在该情景中基站BTS1、BTS2经过一个为无线情景配置的空间接口通过无线的单向或双向的-上行方向UL(上行链接)和/或下行方向DL(下行链接)-通信在相应的传输信道TRC(传输信道)上与多个处在无线蜂窝FZ1、FZ2中的移动站MS1…MS5(发射/接收设备)连接或者可以连接。基站BTS1、BTS2以已知的方式(参见GSM通信系统)与一个基站控制器BSC(基站控制器)连接,其在基站控制的范围内承担频率支配和中继功能。基站控制器BSC在自身方面经过一个移动交换中心MSC(移动交换中心)与主管的通信网例如PSTN(开放交换通信网络)连接。移动交换中心MSC是所描述的通信系统的管理中心。其承担完整的呼叫管理,并且与隶属的寄存器(没有描述)一起承担通信用户的证实以及网络中的位置监控。
图5表明了作为发射/接收设备形成的基站BTS1、BTS2的原理结构,而图6表明了同样作为发射/接收设备形成的移动站MS1…MSS的原理结构。基站BTS1、BTS2承担来自和到移动站MS1…MS5的无线信息的发射和接收,而移动站MS1…MS5承担来自和到基站BTS1、BTS5的无线信息的发射和接收。为此基站具有一个发射天线SAN和一个接收天线EAN,而移动站MS1…MS5具有一个通过天线转换器AU可以控制的用于发射和接收的公共天线ANT。在上行方向(接收路径)上基站BTS1、BTS2经过接收天线EAN例如至少接收至少一个移动站MS1…MS5的具有频率/时间/代码部分的无线信息FN,而移动站MS1…MS5在下行方向(接收路径)上经过公共天线ANT例如至少接收至少一个基站BTS1、BTS2的具有频率/时间/代码部分的无线信息FN。无线信息FN对此包括一个宽带扩展的载波信号,其具有加调制的由数据符号组成的消息。
在一个无线接收装置FEE(接收机)中,对接收的载波信号滤波,并且向下混频在中频,此外其在自身方面进行取样并量化。在模/数转换之后在无线线路上由于多路传播而产生失真的信号被供给一个均衡器EQL,其较大部分的调整失真(Stw.:同步)。
接着在一个信道评估器KS中尝试地评估传输信道TRC的传输特性,在该传输信道上传输无线信息FN。对此在时间范围内通过信道脉冲响应说明信道的传输特性。因此可以估算信道脉冲响应,无线信息FN在发射方(在移动站MS1…MS5或者基站BTS1、BTS2的这种情况中)以一个所谓中间部分的形式被分配或者附加一个特殊的、作为训练信息序列形成的附加信息。
在一个与其连接的、用于所有接收的信号的公共数据检测器DD中,以已知的方式矫正并分离在公共信号中包含的各个移动站特殊的信号部分。在矫正和分离之后,在一个符号到数据转换器SDW中,目前存在的数据符号转换为二进制数据。然后,当在一个信号分离器DMUX中各个时隙归入恰当的逻辑信道并因此也归入不同的移动站之前,在一个解调器DMOD中,从中频中获得原始的位流。
在一个信道编码解码器KC中信道方式地对获得的位序列译码。按信道位信息被分配给控制与信令时隙或一个语言时隙,并且-在基站(图5)的情况下-控制与信令数据和语言数据被共同移交给一个主管信令和语言编码/译码(语言编码解码器)的接口SS以便传输给基站控制器BSC,而-在移动站(图6)情况下-控制与信令数据被移交给主管移动站的完整信令和控制的控制与信令单元STSE,语言数据被移交给一个设计为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语言编码解码器SPC。
在基站BTS1、BTS2中的接口SS的语言编码解码器中,语言数据变成一个预先确定的数据流(例如64kbit/s流入网络方向或者13kbit/s流出网络方向)。
在一个控制单元STE中实施基站BST1、BST2的完整控制。
在下行方向(发射路径)上基站BST1、BST2通过发射天线SAN发射例如至少一个具有频率/时间/代码成分的无线信息FN给至少一个移动站MS1…MS5,而移动站MS1…MS5在上行方向(发射路径)通过公共天线ANT发射例如至少一个具有频率/时间/代码成分的无线信息FN给至少一个基站BTS1、BTS2。
在图5中,在基站BTS1、BTS2上以此开始发射路径,即在信道编码解码器KC中从基站控制器BSC经过接口SS获得的控制与信令数据以及语言数据被供给一个控制与信令时隙或一个语言时隙,并且这些数据信道方式地编码为位序列。
在图6中,在移动站MS1…MS5上以此开始发射路径,即在信道编码解码器KC中从语言编码解码器SPC中获得的语言数据和从控制与信令单元STSE中获得的控制与信令数据被供给一个控制与信令时隙或一个语言时隙,并且这些数据信道方式地编码为位序列。
在基站BTS1、BTS2中和在移动站MS1…MS5中获得的位序列分别在一个数据到符号转换器DSW中转换成为数据符号。之后在一个展开装置SPE中以一个各用户单独的代码分别扩展数据符号。在包括一个数据串合成器BZS和一个多路转换器MUX的数据串发生器BG中,然后在数据串合成器BZS中分别给已扩展的数据符号以中间部分的形式补充一个训练信息序列以便信道评估,并且在多路转换器MUX中以这种方式获得的数据串信息放置在各恰当的时隙上。接着,在以这种方式获得的信号作为无线信息FN经过一个无线发射装置FSE(发射器)辐射到发射天线SAN或者公共天线ANT之前,分别在调制器MOD中高频地调制获得的数据串,以及数/模转换。
TDD通信系统(时分多址)是这样的通信系统,在该通信系统中对于下行方向(下行链接)和上行方向(上行链接)-主要在中间-分开包括多个时隙的传输时间帧。
具有一个如此传输时间帧的TDD通信系统例如是已知的DECT系统[数字增强(以前:欧洲)无线通信;参见:信息电子42(1992)一月/二月,第一期,德国柏林;U.Pilger“DECT标准的结构”,23至29页,结合ETSI-出版物ETS 300175-1…9,1992年十月和DECT论坛的DECT出版物,1997年二月,1至16页]。
图7表明了具有10ms时间间隔的DECT传输时间帧,包括12个“下行链路”时隙和12个“上行链路”时隙。对于一个任意的双向通信连接,在下行传输方向DL(下行链接)和上行传输方向UL(上行链接)中在一个预先确定的频率上根据DECT标准选择具有一个“下行链路”时隙ZSDOWN和一个“上行链路”时隙ZSUP的一对自由时隙,其中在“下行链路”时隙ZSDOWN和“上行链路”时隙ZSUP之间的间隔根据DECT标准同样总计为DECT传输时间帧的一半长度(5ms)。
FDD通信系统(频分多址)是这样的通信系统,在该系统中对于下行方向(下行链接)在第一个频带中和对于上行方向(上行链接)在第二个频带中传输包括多个时隙的时间帧。
一个以这种方式传输时间帧的FDD通信系统例如是已知的GSM系统[群组专用移动通信或全球通移动通信;参见:信息频谱14(1991)六月,第三期,德国柏林;A.Mann:“用于数字欧洲移动无线通信网络的GSM标准的基础”,137至152页,结合出版物通信实践4/1993,P.Smolka“GSM-无线接口单元和功能”,17至24页]。
GSM系统的空间接口了解多数的称为传输路径业务(承载业务)的逻辑信道,因此例如AGCH信道(接入许可信道)、BCCH信道(广播信道)、FACCH信道(快速相关控制信道)、PCH信道(寻呼信道)、RACH信道(随机接入信道)和TCH信道(交通信道),这些信道各自的功能在空间接口中、例如在印刷品信息频谱14(1991)六月,第三期,德国柏林;A.Mann:“用于数字欧洲移动无线通信网络的GSM标准的基础”,137至152页,结合出版物通信实践4/1993,P.Smolka“GSM-无线接口单元和功能”,17至24页中说明。
在表明频率和时间层的、以互相协调的、已批准的模式运行的GSM系统和同样表明频率和时间层的、以不互相协调的、未批准的模式运行的DECT系统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这种方式和方法,怎样分配给各自系统用户或者通信用户物理资源“信道”。
在互相协调的、已批准的通信系统中,由中央主管机构、网络运行器控制信道分配。这是可能的,因为同步运行所有停留在基站的无线范围内的移动站,其利用相同的时基。同步运行允许清楚地定义时隙界限,并因此清楚分离不同的通信用户。需要非同步运行相邻的基站,因为一般通过在频率层中的频率计划实现在相邻无线蜂窝中利用的信道的分离。这种方式的信道分配称为“固定信道分配(FCA)”。
在不互相协调未批准的通信系统中,在哪里不存在一个如此的中央主管机构用于信道分配,首先动态选择信道-“动态信道选择(DCS)”-然后分配信道。对此频率/时间层用作平台或者“组合”不仅适合于“动态信道选择(DCS)”而且也适合于信道分配。在一个如此的系统中,移动部分有规律地监控频率/时间层,并且最后选出频率/时隙组合,在传输信道上由于出现的干扰而最少地干扰移动部分。因此,相邻不互相协调操作的基站和移动部分始终是异步的,并且因此时基相互交互运行地或者交互漂移地、产生一种常见的情况,干扰度达到一个不可能接受的值。在这种情况下,该通信连接的中继-“移交”-必须在一个另外的信道上开始或者初始化显示的一个另外的频率/时隙组合。在一个如此的情况下谈论“蜂窝内移交”。
因为在UMTS情景(第三代移动通信或者IMT-2000)的范围内,WCDMA/FDD工作方式和TDCDMA/TDD工作方式可以共同得到使用,因此除了与逻辑信道或者传输路径业务(承载处理)的高效联系外,特别由于前面的原因,不可以放弃具有无线的、在移动和/或静止发射/接收设备之间基于码分多址和时分多址通信的通信系统的一个适当的“移交”过程。
以本发明为基础的任务在于,对于具有无线的、在移动和/或静止发射/接收设备之间基于码分多址和时分多址通信的通信系统,在一个“移交”指示之后给出一个安全的“移交”过程。
分别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解决该任务。
以本发明为基础的观点在于,-根据要求1-对于具有无线的、在移动和/或静止发射/接收设备之间基于码分多址和时分多址通信的通信系统,不仅在TDD模式中而且也在FDD模式中
1)在“移交”过程的第一阶段、“移交”指示期间,由一个静止的发射/接收设备确定一对“移交”时隙,
2)在“移交”过程的第二阶段、“移交”初始化期间,静止的发射/接收设备发射一个第一信号“移交请求”给附加于静止的发射/接收设备的移动发射/接收设备,静止的发射/接收设备以该信号告知移动的发射/接收设备“移交”时隙对,并且静止的发射/接收设备一直发射第一信号“移交请求”给移动的发射/接收设备,直到所有的附加于静止的发射/接收设备的移动发射/接收设备已确认通过该第一信号初始化“移交”,
3)在“移交”过程的第三阶段、“移交”执行期间,结束“移交”过程。
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改进。
根据图8至10阐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图示:
图8一个与在图1至3中的时间帧和在图7中的DECT传输时间帧相比涉及时隙数目的(已修改的)TDD时间复用帧,
图9在按照图8的时间复用帧的基础上,一个适合于具有频率、代码、和时间复用部分的信道的信道分配表,
图10“移交”过程的信息流程图。
图8以图1至3中的时间帧和图7中的DECT传输时间帧为出发点表明一个(已修改的)具有八个时隙ZS`1…ZS`8的TDD时间复用帧ZMR,其中第一个四个时隙ZS`1…ZS`4预先规定用于下行传输方向DL,第二个四个时隙ZS`5…ZS`8预先规定用于上行传输方向UL。仅仅根据对图9中信道分配表的描述时隙的数目从根据图1和3的“16”降低到“8”,并且没有对发明产生缩小的、限制影响。相反更确切地说-象另外的物理资源(例如代码、频率、等等)一样-按通信系统可以或多或少地任意改变时隙的数目。
图9在按照图8的时间复用帧的基础上表明了一个具有一个频率、代码和时间复用部分的信道的信道分配表。该表的时间复用部分包含具有根据图8的TDD划分的时隙ZS`1…ZS`8。频率复用部分包含12个频率FR1…FR12,而代码复用部分包含8个代码(伪随机信号)C1…C8。
在第一频率FR1上,以一个通过代码C1…C8撑开的代码层集中形成为“承载业务”的传输路径业务、例如通信系统的逻辑信道,比如用于信令的控制信道,AGCH信道、BCCH信道、PCH信道、RACH信道、TCH信道和/或FACCH信道,在通信系统中在下行方向和/或上行方向中需要这些信道。对于前面提到的通信系统这个集中证明是适当的,因为就此避免时隙的、也就是资源“时间”的不必要的占用。
图9表明一个优选的实施形式,根据在第一频率FR1上,在第一时隙ZS`1中在下行传输方向上作为一个固定的预先确定的(已处理)第一选择时隙和在第五时隙ZS`5中在上行传输方向上作为一个固定的预先确定的(已处理)第二选择时隙首先分别考虑上述传输路径业务的集中的全部代码C1…C8。当然也能够使用较少的代码,或如果提供使用多于八个的代码,也能够使用较多的代码。
在这个在图9中描述的集中中,例如在第一个时隙ZS`1中如此分配这些代码C1…C8,即为用于信令的控制信道和AGCH信道预定或安排一个代码,为BCCH信道和PCH信道预定或安排一个另外的代码以及为TCH信道预定或安排剩余的六个代码,而在第五个时隙ZS`5中如此分配这些代码C1…C8,即为RACH信道预定或安排一个代码,为用于移交指示的FACCH信道预定或安排一个另外的代码,并且为TCH信道再预定或安排剩余的六个代码。
如果-比如在图9中描述的-对于不同的连接情景、一个第一连接情景VZS1、一个第二连接情景VZS2、一个第三连接情景VZS、一个第四连接情景VZS4和一个第五连接情景VZS5、分别描述了多个双向的TDD通信连接,在下行和上行传输方向上对于这些TDD通信连接分别部分相同和部分不同地占用物理资源“代码、频率、时间”,则此外还可以另外改善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和性能。例如以向上和向下的阴影线标记的第一组通信连接G1和以向下的阴影线标记的第二组通信连接G2属于每个连接情景VSZ1…VSZ5。对此每组包含至少一个双向的通信连接。
在第一连接情景VZS1中,第一组通信连接G1在第二频率FR2上,在下行传输方向上在第二时隙ZS`2中占用六个代码-第一代码C1、第二代码C2、第三代码C3、第四代码C4、第五代码C5、第六代码C6-,并且在上行传输方向上在第六时隙ZS`6中再占用这六个代码C1…C6,而第二组通信连接G2在第二频率FR2上,在下行传输方向上在第四时隙ZS`4中占用第一个代码C1,并且在上行传输方向上在第八时隙ZS`8中再占用这个第一代码C1。
第四时隙ZS`4和第二时隙ZS`2是“下行链路”时隙ZSDOWN,而第六时隙ZS`6和第八时隙ZS`8是“上行链路”时隙ZSUP
对于在这些组G1、G2中的每个通信连接,在“下行链路”时隙ZSDOWN和“上行链路”时隙ZSUP之间的一个第一间隔AS1-根据现有技术(参见图7)-是如此的长度,比如一半的时间复用帧ZMR。间隔AS1因此是时间复用帧ZMR长度的分数,其中该分数的值是0.5。
在第二个连接情景VSZ2中,第一组通信连接G1在第四频率FR4上,在下行传输方向上在第四时隙ZS`4中占用六个代码C1…C6,并且在上行传输方向上在第七时隙ZS`7中再占用这六个代码C1…C6,而第二组通信连接G2在第四频率FR4上,在下行传输方向上在第二时隙ZS`2中占用代码C1…C4,并且在上行传输方向上在第五时隙ZS`5中占用第一代码C1和第二代码C2。
第四时隙ZS`4和第二时隙ZS`2-象在第一连接情景VSZ1一样-是“下行链路”时隙ZSDOWN,而第七时隙ZS`7和第五隙ZS`5是“上行链路”时隙ZSUP
对于在这些组G1、G2中的每个通信连接,在“下行链路”时隙ZSDOWN和“上行链路”时隙ZSUP之间的一个第二间隔AS2是如此的长度,比如时间复用帧ZMR长度的分数(部分距离),对此如此确定该分数的参数,该分数大于或小于值0.5,第二间隔AS2是固定的。
在第三个连接情景VSZ3中,第一组通信连接G1在下行方向上,在第六频率FR6上在第二时隙ZS`2中占用四个代码C1…C4,并且在上行方向上,在第五频率FR5上在第八时隙ZS`8中占用六个代码C1…C6以及第七代码和第八代码,而第二组通信连接G2在下行方向上,在第六频率FR6上在一个第三时隙ZS`3中占用代码C1…C3,并且在上行方向上在第五频率FR5上在第五时隙ZS`5中占用代码C1…C4。
第二时隙ZS`2和第三时隙ZS`3是“下行链路”时隙ZSDOWN,而第八时隙ZS`8和第五隙ZS`5是“上行链路”时隙ZSUP
对于在这些组G1、G2中的每个通信连接,在“下行链路”时隙ZSDOWN和“上行链路”时隙ZSUP之间的一个第三间隔AS3总计是时间复用帧ZMR长度的分数(部分距离),对此分别如此确定该分数的参数,即第三间隔AS3是可变的。
在第四个连接情景VSZ4中,第一组通信连接G1在下行方向上,在第八频率FR8上在第四时隙ZS`4中占用第一个代码C1,并且在上行方向上,在一个新的第九频率FR9上在第六时隙ZS`6中占用七个代码C1…C7,而第二组通信连接G2在下行方向上,在第八频率FR8上在第三时隙ZS`3中占用第一代码C1,并且在上行方向上,在新的第九频率FR9上在第五时隙ZS`5中占用第一代码C1。
第四时隙ZS`4和第三时隙ZS`3是“下行链路”时隙ZSDOWN,而第六时隙ZS`6和第五隙ZS`5是“上行链路”时隙ZSUP
对于在这些组G1、G2中的每个通信连接,在“下行链路”时隙ZSDOWN和“上行链路”时隙ZSUP之间的一个第四间隔AS4总计是时间复用帧ZMR长度的分数(部分距离),对此分别如此确定该分数的参数,即第四间隔AS4是固定的。
在第五个连接情景VSZ5中,第一组通信连接G1在一个第十一频率FR11上,在下行方向上在第四时隙ZS`4中占用第一代码C1和第二代码C2,并且在上行方向上在第五时隙ZS`5中再占用第一代码C1和第二代码C2,而第二组通信连接G2在第十一频率上,在下行方向上,在第一时隙ZS`1中占用代码C1…C5,并且在上行方向上在第八时隙ZS`8中占用代码C1…C3。
第四时隙ZS`4和第一时隙ZS`1是“下行链路”时隙ZSDOWN,而第五时隙ZS`5和第八隙ZS`8是“上行链路”时隙ZSUP
对于在这些组G1、G2中的每个通信连接,在“下行链路”时隙ZSDOWN和“上行链路”时隙ZSUP之间的一个第五间隔AS5是如此长度,即时间复用帧ZMR长度的分数(部分距离),对此如此确定该分数的参数,即第二间隔AS2是可变的。
图10指出了一个“移交”过程的信息流程图。原理上移交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个称作“移交”指示的第一阶段、一个称作“移交”开始或者初始化的第二阶段、和一个称作“移交”执行第三阶段,这些阶段按所说明的顺序进行。
在传输业务质量(QoS)变坏的情况下,由基站BS指明一个“移交”,也就是开始“移交”过程的第一阶段。也可以有选择地由移动部分、一个第一移动部分MT1、一个第二移动部分MT2或一个第n个移动部分确定传输业务质量[业务质量(QoS)]的变坏,移动部分接着例如经过FACCH信道告知基站BS这个变坏。在这种情况下关于“移交”过程基站BS是“主机”,而移动部分MT1…MTn是“从属装置”。可是这也是可能的,即关于“移交过程”移动部分是“主机”,基站是“从属装置”。
以通过基站BS的“移交”指示,基站例如根据一个信道选择表选出一对“移交”时隙,在该对时隙上传输业务的质量优于当前的通信时隙对。在“移交”过程的第一阶段、“移交”指示中已经确定“移交”时隙对。
以此开始“移交”过程的第二阶段、“移交”的初始化,即基站BS在“移交”时隙对的“下行链路”时隙中建立一个BCCH信道。在“移交”过程的“下行链路”时隙上以通信方式(交通模式)同时传输在通信时隙对的“下行链路”上发送的信息(数据业务)。
在“广播”方式中,在此以相同的方式开始“移交”过程的第二阶段,仅仅-不同于“通信方式”-进行信息(数据业务)的非同时传输。
当成功地在“移交”时隙对的“下行链路”时隙中建立BCCH信道之后,基站BS经过BCCH信道在通信时隙对的“下行链路”时隙中传输发送一个第一信号“移交请求”M1给与基站BS经过该信道连接的移动部分MT1…MTn。以这个第一信号M1告知移动部分MT1…MTn“移交”时隙对的情况。在传输第一信号M1之后,基站BS在通信时隙对和“移交”时隙对的“下行链路”时隙中继续同时传输信息(数据业务),而且在通信时隙对的“下行链路”时隙中的BCCH信道上一直传输这个第一信号M1,直到所有与基站BS连接的移动部分MT1…MTn已证实通过该第一信号M1初始化“移交”。
如果相关的移动部分MT1…MTn还要传输连续的数据,则与基站BS连接的移动部分MT1…MTn在接收该第一信号M1之后立刻从通信时隙对变换到“移交”时隙对上。对此结束在通信时隙对中的数据传输,并且无缝地继续在“移交”时隙对中的数据传输。
可是如果相关的移动部分MT1…MTn还要传输连续的数据,然后各自的移动部分MT1…MTn在一个信令信道上传输一个第二信号“移交认可”M2给基站BS。
因此基站BS一方面在通信时隙对和“移交”时隙对中同时接收数据,另一方面接收第二信号M2。如果-在最先列举的情况中-基站BS没有错误地接收由各自移动部分MT1…MTn在“移交”时隙对的“上行链路”时隙上传输的数据,或如果-在其次列举的情况中-基站BS接收第二信号M2,则最后由基站BS确认通过第一信号M1的“移交”的初始化。
如果所有移动部分MT1…MTn已确认通过第一信号M1初始化“移交”,则终止“移交”过程的第二阶段、“移交”的初始化。
于是在“移交”过程的第三阶段、“移交”执行中,在所有移动部分MT1…MTn已确认通过第一信号M1初始化“移交”之后;“移交”时隙对用作新的通信时隙对,接着结束在以前的通信时隙对中的传输。

Claims (8)

1.在具有无线的、在移动的和/或静止的发射/接收设备之间基于码分多址和时分多址通信的通信系统中控制通信连接中继的方法,其中
(a)对于通信系统预先确定的载波频率(FR1…FR12)分别如此划分为一定数目的时隙(ZS`1…ZS`8),其具有各一个预先确定的时隙持续时间(TZS),通信系统可以以TDD模式或FDD模式运行,其中每载波频率(FR1…FR12)的时隙(ZS`1…ZS`8)分别形成一个时间复用帧(ZMR),
(b)在通信系统的时隙(ZS`1…ZS`8)或者频率范围内,在通信系统的移动发射/接收设备(MS1…MS5)和/或静止发射/接收设备(BTS1、BTS2)的通信用户之间在上行和下行方向上同时最多可以建立一个预先确定数目的双向通信连接,其中对此传输的可以分离的用户信号与单独分配给用户的伪随机信号(C1…C8)、所谓的代码逻辑连接,
(c)在该方法中,在“移交”过程的第一阶段、“移交”指示期间,由一个静止的发射/接收设备(BS)确定一对“移交”时隙。
其特征在于,
(d)在“移交”过程的第二阶段、初始化“移交”期间,
(d1)静止的发射/接收设备(BS)发送一个第一信号“移交请求”(M1)给附加于静止的发射/接收设备(BS)的移动发射/接收设备(MT1…MTn),通过该第一信号,静止的发射/接收设备(BS)告知移动的发射/接收设备(MT1…MTn)“移交”时隙对。
(d2)静止的发射/接收设备(BS)一直发送这个第一信号“移交请求”(M1)给移动发射/接收设备(MT1…MTn),直到所有附加于静止发射/接收设备(BS)的移动发射/接收设备(MT1…MTn)已确认通过这个第一信号(M1)初始化“移交”。
(d3)在“移交”过程的第三阶段、“移交”执行期间,结束“移交”过程。
2.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一个第二信号(M2)确认这个第一信号(M1)。
3.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此确认这个第一信号(M1),即移动发射/接收设备(MT1…MTn)直接在“移交”时隙对中传输要传输的数据。
4.按照权利要求1至3之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一个通过代码(C1…C8)撑开的代码层中集中作为“承载业务”形成的、在通信系统中在下行方向和/或上行方向上需要的传输业务。
5.按照权利要求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代码层中集中通信系统的至少一部分逻辑信道-例如用于信令的控制信道、AGCH信道、BCCH信道、PCH信道、RACH信道、TCH信道和/或FACCH信道作为传输路径业务。
6.按照权利要求4或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在下行方向上的第一选择时隙(ZS`1)和一个在上行方向上的第二时隙(ZS`5)中进行这个集中。
7.按照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给第一选择时隙(ZS`1)分配时隙(ZS`1…ZS`8)的一个第一时隙(ZS`1),并且给第二选择时隙(ZS`5)分配时隙(ZS`1…ZS`8)的一个第五时隙(ZS`5)。
8.按照权利要求4至7之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TDD模式中对于每个通信连接来说如此选出一对时隙、一个“下行链路”时隙(ZS`DOWN)和一个“上行链路”时隙(ZS`UP),即在分配给相同载波频率(FR1…FR12)或不同载波频率(FR1…FR12)的“下行链路”时隙(ZS`DOWN)和“上行链路”时隙(ZS`UP)之间的间隔(AS2…AS5)是时间复用帧(ZMR)的长度的分数,其中该间隔(AS2…AS5)是固定的或可变的。
CN99805566A 1998-02-27 1999-03-01 具有无线的在移动和/或静止发射/接收设备之间基于码分多址和时分多址通信的通信系统 Pending CN12986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98103506 1998-02-27
EP98103506.6 1998-02-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98616A true CN1298616A (zh) 2001-06-06

Family

ID=82314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9805566A Pending CN1298616A (zh) 1998-02-27 1999-03-01 具有无线的在移动和/或静止发射/接收设备之间基于码分多址和时分多址通信的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1059012A1 (zh)
JP (1) JP2002505563A (zh)
KR (1) KR100377661B1 (zh)
CN (1) CN1298616A (zh)
AU (1) AU3142599A (zh)
RU (1) RU2214070C2 (zh)
WO (1) WO19990443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13182B4 (de) * 1998-03-25 2005-05-12 Siemens Ag Verfahren und Anordnung zur Kanalzuweisung in einem Funk-Kommunikationssystem
US7295509B2 (en) 2000-09-13 2007-11-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gnaling method in an OFDM multiple access system
US9130810B2 (en) 2000-09-13 2015-09-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OFDM communications methods and apparatus
US7068618B2 (en) 2001-08-10 2006-06-27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 Dynamic link adaption for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US7408900B2 (en) 2002-06-28 2008-08-05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omated determination of inter-system border thresholds
US9148256B2 (en) 2004-07-21 2015-09-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Performance based rank prediction for MIMO design
US9137822B2 (en) 2004-07-21 2015-09-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Efficient signaling over access channel
CN1801997A (zh) * 2004-12-31 2006-07-12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确定波束成形起始点的方法
US9246560B2 (en) 2005-03-10 2016-01-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beamforming and rate control in a multi-input multi-output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9154211B2 (en) 2005-03-11 2015-10-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beamforming feedback in multi 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446892B2 (en) 2005-03-16 2013-05-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structures for a quasi-orthogonal multiple-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461859B2 (en) 2005-03-17 2016-10-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signal transmission for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520972B2 (en) 2005-03-17 2016-12-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signal transmission for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143305B2 (en) 2005-03-17 2015-09-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signal transmission for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184870B2 (en) 2005-04-01 2015-1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 channel signaling
US9036538B2 (en) 2005-04-19 2015-05-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Frequency hopping design for single carrier FDMA systems
US9408220B2 (en) 2005-04-19 2016-08-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quality reporting for adaptive sectorization
US8879511B2 (en) 2005-10-27 2014-11-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Assignment acknowledgement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565194B2 (en) 2005-10-27 2013-10-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uncturing signaling channel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611284B2 (en) 2005-05-31 2013-12-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e of supplemental assignments to decrement resources
US8462859B2 (en) 2005-06-01 2013-06-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phere decoding apparatus
US8599945B2 (en) 2005-06-16 2013-1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Robust rank prediction for a MIMO system
US9179319B2 (en) 2005-06-16 2015-11-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aptive sectorization in cellular systems
US8885628B2 (en) 2005-08-08 2014-11-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in a 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
US20070041457A1 (en) 2005-08-22 2007-02-22 Tamer Kadou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ntenna diversity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209956B2 (en) 2005-08-22 2015-12-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gment sensitive scheduling
US7904055B2 (en) 2005-08-23 2011-03-08 Lg Electronics Inc. Communicating messag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136974B2 (en) 2005-08-30 2015-09-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ecoding and SDMA support
US9225416B2 (en) 2005-10-27 2015-12-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Varied signaling channels for a reverse lin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582509B2 (en) 2005-10-27 2013-11-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alable frequency band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9210651B2 (en) 2005-10-27 2015-12-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ootstraping inform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045512B2 (en) 2005-10-27 2011-10-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alable frequency band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693405B2 (en) 2005-10-27 2014-04-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DMA resource management
US9225488B2 (en) 2005-10-27 2015-12-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hared signaling channel
US8477684B2 (en) 2005-10-27 2013-07-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knowledgement of control messag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172453B2 (en) 2005-10-27 2015-10-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coding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 system
US9144060B2 (en) 2005-10-27 2015-09-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shared signaling channels
US9088384B2 (en) 2005-10-27 2015-07-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symbol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582548B2 (en) 2005-11-18 2013-11-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hem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9456455B2 (en) 2006-01-05 2016-09-2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806030B2 (ja) 2006-01-05 2011-11-02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で信号を転送する方法
WO2007078165A1 (en) 2006-01-05 2007-07-12 Lg Electronics Inc.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KR101187076B1 (ko) 2006-01-05 2012-09-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 있어서 신호 전송 방법
KR101319870B1 (ko) * 2006-01-05 2013-10-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핸드오버 방법
KR101211807B1 (ko) 2006-01-05 2012-12-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무선단말의 동기상태 관리방법
KR101387475B1 (ko) 2006-03-22 2014-04-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복수의 네트워크 엔터티를 포함하는 이동 통신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처리 방법
EP2030359B1 (en) 2006-06-21 2017-12-20 LG Electronics Inc. -1- Method of supporting data retransmiss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FR2975560B1 (fr) * 2011-05-17 2013-06-14 Sagem Defense Securite Systeme de communication, et procede, programme d'ordinateur et moyens de stockage correspondan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02109A1 (fr) * 1993-02-26 1994-09-02 Alcatel Radiotelephone Procédé de gestion de la redéfinition de fréquence dans un système de radiocommunication cellulaire avec des stations mobil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059012A1 (de) 2000-12-13
WO1999044383A1 (de) 1999-09-02
JP2002505563A (ja) 2002-02-19
KR20010041393A (ko) 2001-05-15
KR100377661B1 (ko) 2003-03-26
AU3142599A (en) 1999-09-15
RU2214070C2 (ru) 2003-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98616A (zh) 具有无线的在移动和/或静止发射/接收设备之间基于码分多址和时分多址通信的通信系统
CN1173491C (zh) 具有无线的基于码分复用和时分多址通信的通信系统
CN1196367C (zh) 基于码分多址和时分多址的通信系统中的中继
CN1159932C (zh) 窄带时分双工码分多址系统中控制传输功率的装置和方法
JP3809068B2 (ja) 移動および/または定置送受信装置間で無線遠隔通信を行う遠隔通信システムに対する無線インタフェース
JP4005365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アクセスチャンネルのスケジューリング
CN1153370C (zh) 带有无线通信的通信系统内估测传输信道的方法和收发信机
US2005012436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pressed mode communication
JP2003528507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ハンドオーバ手順
EP0895676A1 (en) Code-rate increased compressed mode ds-cdma systems and methods
RU2213419C2 (ru) Способ и система радиосвязи для синхронизации абонентских станций
CN1179503C (zh) 在码分多址和时分多址基础上进行无线通信的tdd-通信系统
JP4402831B2 (ja) Cdma、fdma、およびtdma多元接続構成要素での電気通信のための電気通信システム
CN1214545C (zh) 在码分多址和时分多址基础上在移动的和/或固定的发送机/接收机之间进行无线电通信的通信系统
CN1298580A (zh) 具有无线的基于码分多址和时分多址通信的归属通信系统的空气接口
JPH09261118A (ja) スペクトル拡散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