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97724C - 车辆用门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门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97724C
CN1297724C CNB2004100837328A CN200410083732A CN1297724C CN 1297724 C CN1297724 C CN 1297724C CN B2004100837328 A CNB2004100837328 A CN B2004100837328A CN 200410083732 A CN200410083732 A CN 200410083732A CN 1297724 C CN1297724 C CN 129772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door
link rod
opens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8373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09399A (zh
Inventor
臼崎雄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ebea Access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Lock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Lock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Lock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093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093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9772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9772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进行开门操作的状态下,用锁定旋钮、非锁定开关、键控圆柱锁,或者无键通道等进行开锁操作时,能避免不能打开车门的状态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即使因灰尘等啮入锁定轴与锁定杆之间的弹簧中,使锁定轴相对于锁定杆处于错开的位置上时,也能进行开锁操作,恢复到原来的状态。锁定杆(73)相对于锁定轴(62)相对转动到锁定位置一侧的状态下,从非锁定位置转动到锁定位置上时,将锁定杆(73)相对于锁定轴(62)压向非锁定位置一侧的限制部分(80),与锁定杆(73)和开门联杆(71)中的至少一方接触。

Description

车辆用门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门锁装置,特别是涉及在进行开门操作的状态下,用锁定旋钮、非锁定开关、键控圆柱(Key cylinder)锁,或者无键通道(keyless entry)等进行开锁操作时,能避免不能打开车门的状态的车辆用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防止由于在进行开门操作的状态下的开锁操作,使要从保持锁定状态位置向解除锁定状态位置转动的开门联杆与棘爪杆接触而不能向解除锁定状态位置变位,因此,在锁定轴与安装成能相对于该锁定轴转动,并连接在上述开门联杆上的锁定杆之间设置了弹簧,以便当开门联杆与棘爪杆接触而不能向解除锁定状态位置转动时,用来吸收锁定轴与锁定杆的相对转动,一旦开门操作停止,便使开门联杆变位到解除锁定状态的位置上,这样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例如,已经在专利文献1等公开的。
专利文献1    特开2001-279979号公报
可是,尽管锁定轴转动到非锁定位置,在锁定杆向非锁定位置的转动被阻止的状态下,即,锁定杆相对于锁定轴向锁定位置一侧转动的状态下,如果设置在锁定轴与锁定杆之间的弹簧中啮入了灰尘之类的话,就有可能使锁定杆与锁定轴的相对转动状态被固定下来,不能回到原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开门联杆处于相对于棘爪杆空摆动的状态,而不能把门打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有鉴于这种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这种装置即使由于在锁定轴与锁定杆之间的弹簧中啮入了灰尘等,而使锁定轴与锁定杆之间的相对位置错开的状态下,也能进行开锁操作,由此使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之一是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具有:挂钩,其卡合在车身侧面的撞针上且能够转动;棘爪,其在与上述挂钩卡合的卡合位置和解除该卡合的解除卡合位置之间能够转动;棘爪杆,其与上述棘爪一起转动;开门联杆,该开门联杆形成为在可与上述棘爪杆卡合的解除锁定状态位置与避免卡合在上述棘爪杆上的保持锁定状态位置之间能够转动,并且,随着在处于解除锁定状态位置的状态下的开门操作,与上述棘爪杆接触、卡合并进行滑动,使上述棘爪转动到解除卡合的位置上,在随着开门操作进行滑动的状态下进行开锁操作时,与上述棘爪杆轴向的一个侧面接触,从而不能从保持锁定状态位置向解除锁定状态位置转动;锁定轴,其随着开锁操作从锁定位置转动到非锁定位置上;锁定杆,可相对转动地安装在上述锁定轴上,并且连接在上述开门联杆的另一端上,当上述锁定轴从非锁定位置向锁定位置转动时,锁定杆与锁定轴一起转动,使上述开门联杆从解除锁定状态位置转动到保持锁定状态位置;以及弹簧,其设置在上述锁定杆与锁定轴之间,以使在上述锁定轴从锁定位置向非锁定位置转动时上述锁定杆跟随运动,在上述开门联杆与棘爪杆的一个侧面接触且不能向解除锁定状态位置转动时,该弹簧能吸收上述锁定轴与上述锁定杆的相对转动,并且,随着上述开门操作力的释放,开门联杆进行返回动作,由此产生使得上述开门联杆转动到解除锁定状态位置去的弹力,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锁装置还具有限制部分,上述锁定杆以相对于上述锁定轴相对转动到锁定位置一侧的状态从非锁定位置转动到锁定位置上时,该限制部分通过接在上述锁定杆与上述开门联杆中的至少一方,把上述锁定杆按压在相对于上述锁定轴的非锁定位置上。
此外,本发明之二是在本发明之一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限制部分设置在覆盖上述锁定杆和上述开门联杆的盖子上。
根据本发明之一,即使由于在锁定轴与锁定杆之间的弹簧中啮入了灰尘等而使锁定杆处于相对于锁定轴相对转动到锁定位置一侧的状态下,上述弹簧固定不动,也能通过开锁操作使锁定轴转动到锁定位置一侧,则锁定轴在到达锁定位置之前,锁定杆或者开门联杆与限制部分接触,在锁定杆上施加使其向非锁定位置一侧转动的力,强制排除啮入弹簧中的灰尘等,可以使锁定杆和锁定轴的相对位置回到原来的状态。
此外,根据本发明之二,不必特别增加零件的数量,,就能容易地形成限制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沿图1中的2-2线的前部侧门用门锁装置的放大断面图;
图3是略去表面侧的金属板的状态下的,沿图2中的3-3线的向视图;
图4是略去支撑板的状态下的,沿图2中的4-4线的向视图;
图5是沿图3中的5-5线的断面图;
图6是表示棘爪杆、开门杆、内部手把杆、开门联杆、支撑杆和锁定杆的连接状态的图;
图7是在非锁定位置上与图5相对应的断面图;
图8是阻止锁定杆向非锁定位置一侧转动的状态下,与图5相对应的断面图;
图9是开门联杆与限制部分接触的状态下,与图5相对应的断面图;
图10是按压联杆与承压部分接触的状态下,与图4相对应的图;
图11是使中间杆转动到非锁定位置之前的状态下,与图4相对应的图;
图12是使中间杆转动到非锁定位置之后,内部手把杆再转动的状态下,与图4相对应的图。
符号说明
32...撞针
38...挂钩
39...棘爪
40...棘爪杆
57...盖子
62...锁定轴
71...开门联杆
73...锁定杆
77...弹簧
80...限制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图12表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1是车辆的侧视图;图2是沿图1中的2-2线的前部侧门用门锁装置的放大断面图;图3是略去表面侧的金属板的状态下的,沿图2中的3-3线的向视图;图4是略去支撑板的状态下的,沿图2中的4-4线的向视图;图5是沿图3中的5-5线的断面图;图6是表示棘爪杆、开门杆、内部手把杆、开门联杆、支撑杆和锁定杆的连接状态的图;图7是在非锁定位置上与图5相对应的断面图;图8是阻止锁定杆向非锁定位置一侧转动的状态下,与图5相对应的断面图;图9是开门联杆与限制部分接触的状态下,与图5相对应的断面图;图10是按压联杆与承压部分接触的状态下,与图4相对应的图;图11是使中间杆转动到非锁定位置之前的状态下,与图4相对应的图;图12是使中间杠杆转动到非锁定位置之后,内部手把再转动的状态下,与图4相对应的图。
首先,在图1中,在小轿车V的车身20的两侧前部,用枢轴支承左、右一对的前部侧门DF...的一个端部,并能够使其转动,该前部侧面分别具有能升降的窗玻璃GF...,而在上述车身20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图中未表示的支柱),用枢轴支承着左、右一对的后部侧门DR...的一个端部,并能够使其转动,该后部侧面分别具有能升降的窗玻璃GR...。在前部侧门DF...的另一个端部上,分别设有用于维持前部侧门DF...的关闭状态的门锁装置LF...,在后部侧门DR...的另一个端部上,分别设有用于维持后部侧门DR...的关闭状态的门锁装置LR...。
图2中,在前部侧门DF内设有玻璃窗框23,用保持在这种玻璃窗框23中的,由橡胶等的弹性材料制成的窗玻璃滑槽24来引导窗玻璃GF的升降。此外,在前部侧门DF的内面板25上,形成了与其成为一体的,在前部侧门DF关门时与车身20相对的端壁部分25a,前部侧门DF用的门锁装置LF则结合在上述端壁部分25a的内表面上,以避免干扰玻璃窗框23。
一并参照图3,门锁装置LF的外壳26是将用合成树脂做成的外壳主体29夹持在表层金属板27和内层金属板(图中未表示)之间而构成的,连接在内面板25的上述端壁部分25a上。在与外壳主体29的表层金属板27相对的表面上,设有下端部敞开的凹部30,做成平板状的表层金属板27嵌合在凹部30中,该表层金属板27的下部从外壳主体29的下部向下方凸出。
在外壳主体29上,设有成为一体的,向背离表层金属板27一侧鼓出来的鼓出部分31,并由该鼓出部分31形成了能让固定在车身20的支柱上的撞针32(参见图3)进入的,在上述凹部30上开口的进入槽33,而在表层金属板27上设有与进入槽33相对应的开口部分。
嵌合在凹部30中的表层金属板27、外壳主体29和内侧金属板,借助于布置在上述鼓出部分31上方的铆钉轴34,和布置在上述鼓出部分31下方的一对铆钉轴35、36结合在一起。
在外壳26的表层金属板27与外壳主体29之间,插入挂钩38,这个挂钩38用上述铆钉轴34支承,并能够转动。此外,在挂钩38的下方,在表层金属板27和外壳主体29之间,插入互相重叠的棘爪39和棘爪杆40,棘爪39和棘爪杆40由共同的铆钉轴35支承,并能够转动。即,挂钩38在进入槽33的上方支撑在外壳26上,能自由转动,而棘爪39和棘爪杆40,则在与上述挂钩38之间夹着进入槽33,在进入槽33的下方,能自由转动地支承在外壳26上。而且,两根铆钉轴34、35具有平行的轴线,挂钩38、棘爪39和棘爪杆40能绕着互相平行的轴线转动。
挂钩38是用合成树脂制成的包覆材料包覆了金属材料的大部分所构成的,在这种挂钩38的对着外壳主体29的表面上,凸出设有销子41。另一方面,在外壳主体29上,设有对着挂钩38的,插入上述销子41的收容槽42,收容在该收容槽42内的螺旋弹簧43压缩设置在外壳主体29与销子41之间。因此,挂钩38便具有向着开门方向(图3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趋势。
在挂钩38的外圆周部分上,设有在这种挂钩38位于开门方向的转动端时,进入了进入槽33后与撞针32卡合的卡合槽44、全卡合台阶部分45和半卡合台阶部分46。
另一方面,棘爪39也是用合成树脂制成的包覆材料包覆金属材料的大部分所构成的,在这种棘爪39上,设有成为一体的,在挂钩38一侧凸出的卡合臂部47,在该卡合臂部47的前端形成了能与挂钩38的全卡合台阶部分45和半卡合台阶部分46卡合的固定面48。
能与棘爪39一起转动的,卡合并连接在该棘爪39上的棘爪杆40,夹在外壳主体29与棘爪39之间,由与棘爪39共同的铆钉轴35来支承,并能自由转动。而且,在棘爪杆40上凸出设有卡合在该棘爪39上与其成为一体的,阻止它与棘爪39相对转动的一对卡合销子49。即,棘爪杆40是与棘爪39重叠,并且布置在同一根轴线上,同时与棘爪39一起转动的零件。
在外壳主体29与棘爪杆40之间,设有布置成围绕着铆钉轴36的螺旋弹簧50,借助于这个螺旋弹簧50的弹力,与棘爪杆40一体转动的棘爪39便有了向着与挂钩38卡合的方向(图3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的趋势。
在挂钩38处在开门方向的转动端上时,棘爪39的外圆周便与挂钩38上的半卡合台阶部分46的外圆周接触,当被进入了进入槽33的撞针32压住的挂钩38向关门方向(图3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便使得撞针32卡合在卡合槽44中,同时,棘爪39的外圆周也从半卡合台阶部分46的外圆周移位到与全卡合台阶部分45的外圆周接触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棘爪39的固定面48与半卡合台阶部分46卡合,从而前部侧门DF保持半开状态。此外,随着卡合在卡合槽44中的撞针32在进入槽33内进一步向里面前进,上述挂钩38进一步向关门方向转动时,与全卡合台阶部分45的外圆周滑动接触的棘爪39便将其固定面48卡合在全卡合台阶部分45上。于是,借助于固定面48与半卡合台阶部分45的卡合,上述前部侧门DF便处于完全关闭的状态。
在外壳主体29上,从侧面具有弹性地与进入了进入槽33中的撞针32接触并阻止撞针32进入的舌片部分51,从进入槽33的外端开口部分一侧向内端一侧延伸,与外壳主体29设置成一体。此外,为了缓和与进入了进入槽33中的撞针32接触时的冲击,止挡橡胶块52从表层金属板27一侧弹性地嵌合在进入槽33的内端,上述止挡橡胶块52做成大致呈J字形,包住上述舌片部分51。
在外壳26上支承着开门杆54,它随着施加开门操作力而转动。这根开门杆54是在外壳主体29上的鼓出部分31的上方,沿着该鼓出部分31的长度方向延伸。这根开门杆54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由外壳主体29支承,能绕着与上述铆钉轴34同轴的轴线转动。在开门杆54与外壳主体29之间设有布置成围绕着上述铆钉轴34的扭力弹簧55,开门杆54就借助于这根扭力弹簧55的弹力,被压向图3的逆时针方向转动。
开门杆54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54a从外壳26凸出设置,其位于前部侧门DE内的窗玻璃GF的外侧。随着对设置在前部侧门DF外表面一侧的外侧手把56(参见图1)的操作,将操作力作用在这一个端部54a上,便克服上述扭力弹簧55的弹力,使开门杆54向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在外壳26上的与内面板25的端壁部分25a相反的一侧,覆盖着用合成树脂制成的盖子57。这个盖子57安装在外壳28上,它具有成为一体的下列两部分:将外壳26一侧做成敞开的箱形的盖子主体部分57a;底端部分连接设置在与上述盖子主体部分57a的玻璃窗框23相反一侧的端部上,在背离内面板25的端壁部分25a的方向延伸的上升部分57b。此外,在盖子57上还安装了与这个盖子57的上升部分57b相对的,金属制的支撑板58。
一并参照图4,在上述盖子57的上升部分57b与支撑板58之间支承有内部手把杆61,它具有与棘爪杆40和开门杆54的转动轴线正交的轴线,并能绕着设在盖子57的支轴60的轴线转动。此外,在开门杆54的另一端上,一体设有加力板部(入力板部)54b,在内部手把杆61上,一体设有能与上述加力板部54b接触的第一臂部61a。
内部手把杆61随着设置在前部侧门DF内侧的内部手把(图中未表示)的操作,向第一臂部61a对开门杆54的加力板部54b按压的方向(图4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借助于内部手把杆61随着车厢内的开门操作,即随着上述内部手把的操作而转动,开门杆54就克服扭力弹簧55的弹力,向着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在盖子57的下部,能够转动地支承着与棘爪39和棘爪杆40的转动轴线正交,并且具有大致沿着进入槽33的长度方向的轴线的锁定轴62,在上述锁定轴62的一端,在对应于盖子57的上升部分57b与支承板58之间的位置上,固定设置了旋钮杠杆63。
锁定轴62和旋钮杠杆63,在图4所示的锁定位置与从该锁定位置向图4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后的非锁定位置之间能够进行转动。在旋钮杠杆63上在半径方向向外凸出设置三角形状的凸部63a,围绕设置在盖子57上并与其成为一体的支撑销64,并且一端卡合在盖子57上的扭力弹簧65的另一端,一直延伸到与上述凸部63a相对的位置上。在这个扭力弹簧65的另一端上,设有将顶点朝向上述凸部63a一侧的三角形状的凸部65a,于是扭力弹簧65就发挥将凸部65a按压在旋钮杠杆63的凸部63a上的弹力作用。因此,旋钮杠杆63便克服扭力弹簧65的弹力,使凸部63a越过凸部65a转动,于是,旋钮杠杆63就能在非锁定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作适当的转动。
此外,在该旋钮杠杆63的与旋钮杠杆63的转动轴线错开的位置上,设有限制孔66,在盖子57上,凸出设有能与上述限制孔66的侧面接触的止动销67,以限制旋钮杠杆63的转动位置在非锁定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的范围内。
在外壳26的下部安装了电动致动器68,这个电动致动器68连接在上述锁定轴62的一端上。即,借助于开动电动致动器68,便驱动上述锁定轴62在非锁定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转动。
一并参照图5和图6,在开门杆54的一端侧上连接着开门联杆71的一端,该开门联杆71能在与旋钮杠杆63的转动轴线,即与锁定轴62的轴线正交的平面内进行滑动,并且还能在上述平面内转动,由于开门杆54随着开门动作而转动,开门联杆71便从图5和图6所示的非操作位置滑动到图5和图6中的下方位置的操作位置一侧。此外,在上述锁定轴62的与开门联杆71对应的部分上,形成了具有非圆形横断面形状的连接轴部62a,支撑杆72嵌合在这个连接轴部62a上。即,支撑杆72与上述旋钮杠杆63同轴连接,能与旋钮杠杆63一体地转动。
此外,在锁定轴62的轴线方向上,在与上述支撑杆72邻接的位置上,布置了锁定杆73,这根锁定杆73安装在锁定轴62上,能相对转动。即,与相对于和旋钮杠杆63一体的锁定轴62不能相对转动的支承杆72相反,锁定杆73是能相对转动的。此外,在锁定轴62的与旋钮杠杆63相反一侧的端部上,安装了圆筒形杠杆74,该圆筒形锁便连接在这根圆筒形杠杆74上。
开门联杆71的另一个端部插入支撑杆72与锁定杆73之间,使设置在锁定杆73的前端部分上的卡合销75穿过并卡合的长孔76设置在上述开门联杆71的另一个端部上,并且沿着开门联杆71的长度方向延伸得很长。而且,穿过长孔76的卡合销75能从非锁定位置与上述支撑杆72接触。此外,扭力弹簧77的两端穿过并卡合在支撑杆72和锁定杆73上。借助于这种结构,当锁定轴62从非锁定位置向锁定位置转动时,锁定杆73的卡合销75被支撑杆72压住,由此锁定杆73直接由支撑杆72驱动旋转,而当锁定轴62从锁定位置向非锁定位置转动时,支撑杆72从锁定位置向非锁定位置一侧的转动,是通过扭力弹簧77传递给锁定杆73的。
于是,开门联杆71就在锁定杆73处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的保持锁定状态位置(图5中的位置),与锁定杆73处于非锁定位置的状态下的解除锁定状态位置(图7中的位置)之间转动。
在开门联杆71上凸出设有能与棘爪杆40所具有的卡合臂部40a卡合的卡合凸部78,这个卡合凸部78是这样设置在开门联杆71上的:在开门联杆71处于保持锁定状态位置的状态下,即使开门联杆71随着开门杆54与车厢内的开门操作相对应的转动而滑动动作,也不会与棘爪杆40的卡合臂部40a接触并卡合,但是,在开门联杆71处于解除锁定状态位置的状态下,则开门联杆71便由于开门杆54与车厢内的开门操作相对应的转动所进行的滑动动作,而与棘爪杆40的卡合臂部40a接触并卡合。
可是,当旋钮杠杆63和锁定杆73处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即开门联杆71处于保持锁定状态位置的状态下,在通过外侧手把56或内侧手把在开门杆54上施加开门操作力的状态下,进行锁定旋钮的操作或进行无钥匙入口的开锁操作时,在开门联杆71借助于开门杆54的转动而滑动动作到锁定杆73一侧的状态下,锁定杆73便随着旋钮杠杆63从锁定位置转动到非锁定位置的转动而转动。如图8所示,在这种开门联杆71的转动和滑动动作进行的过程中,开门联杆71的卡合凸部78与沿着棘爪杆40的轴线的卡合臂部40a的一个侧面接触,开门联杆71不会转动到解除锁定状态的位置,因此,锁定杆73也不是一直转动到非锁定位置,与转动到非锁定位置的旋钮杠杆63一起转动的支撑杆72与锁定杆73的相对转动是由扭力弹簧77来吸收。
然后,当停止外侧手把56或内侧手把的拉引操作,停止作用在开门杆73上的开门操作力时,随着开门杆54借助于扭力弹簧55的弹力转动到原来的位置,开门联杆71虽然也滑动回到原来的位置,但在这个返回的过程中,开门联杆71使卡合凸部78与卡合臂部40a的一个侧面滑动接触,在开门杆54返回到原来的位置时,如图7所示,由于吸收了锁定杆73与支撑杆72之间的相对转动的扭力弹簧77的弹力,开门联杆71使它的卡合凸部78转动到能与卡合臂部40a卡合的位置上,于是开门联杆71便处于解除锁定状态的位置。
因此,当再次操作外侧手把56或者内侧手把时,处于解除锁定状态位置的开门联杆71便由于开门杆54的转动而动作,用卡合凸部78按压卡合臂部40a并使其转动,解除与棘爪39的挂钩38的卡合。
可是,虽然上述扭力弹簧77是设置在支撑杆72和锁定杆73之间,以使在支撑杆72向锁定位置转动时锁定杆73跟随运动,但,如上所述,尽管支撑杆72转动到非锁定位置,在锁定杆73向非锁定位置转动被阻止的状态下,即,锁定杆73相对于支撑杆72向锁定位置相对转动的状态下,如果有灰尘等啮入扭力弹簧77中,可能把锁定杆73和支撑杆72的相对转动状态固定住,而无法复原,在这样的状态下,开门联杆71就处于相对于棘爪杆40的卡合臂部40a进行空摆动的状态,而不能把门打开。
因此,如图9所示,在盖子57上设置了限制部分80,用以在锁定杆73相对于支撑杆72相对转动到锁定位置一侧的状态下,通过使锁定轴62转动到锁定位置一侧,与锁定杆73或者开门联杆71接触,在本实施例中是与开门联杆71接触,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即,限制部分80在锁定杆73相对于支撑杆72相对转动到锁定位置一侧的状态下,通过使锁定轴62转动到锁定位置一侧时,在支撑杆72到达锁定位置一侧之前,与开门联杆71接触,在锁定杆73上施加向非锁定位置一侧转动的力,借助于由限制部分80通过开门联杆71作用在锁定杆73上的反作用力,强制清除啮入扭力弹簧77中的灰尘等,以使锁定杆73和支撑杆72的相对位置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再回到图4,在具有上述内部手把杆61的第一臂部61a的前端凸出设有连接销81,该连接销81连接在解除锁定杆82的一端上,而锁定解除联杆82布置在上述盖子57的上升部分57b与支撑板58之间。这根锁定解除联杆82支承在上述盖子57上,能进行上下方向的滑动,而上述连接销81则穿过设置在该锁定解除联杆82一端部的联接孔83。这样,联接孔83在内部手把杆61从非操作状态以某种转动量进行转动之前,不会把力从上述连接销81传递给锁定解除联杆82,但,除此之外,随着内部手把杆61的转动,就能将使锁定解除联杆82拉向图4上方的力从连接销81传递给锁定解除联杆82。
另一方面,在锁定解除联杆82的另一端上,设有与其成为一体的,能与凸出设置在棘爪杆40上的固定销84卡合的卡合板部85,棘爪39和棘爪杆40在处于卡合在挂钩38的全卡合台阶部分46或者半卡合台阶部分47的卡合位置的状态下,上述锁定解除联杆82由于内部手把杆61的转动而被向上拉动时,上述卡合板部85便与上述固定销84卡合,强制棘爪39和棘爪杆40转动到与挂钩38解除卡合的解除卡合位置上。
即,由于内部手把杆61随着车厢内的开门操作而转动,因此可以不进行开锁操作,也能使棘爪39转动到解除卡合位置一侧。
此外,在盖子57的与上述旋钮杠杆63邻接的位置上,支承着能绕着与旋钮杠杆63的转动轴线平行的轴线转动的中间杆86,随着车厢内的开门操作,可以使内部手把杆61转动而产生的内部手把杆61的转动力,通过按压联杆87和上述中间杆86作用在旋钮杠杆63上。
在中间杆86上设有卡合孔88,设置在旋钮杠杆63上与其成为一体的卡合销89穿过并卡合在上述卡合孔88内,随着中间杆86从锁定位置向非锁定位置的转动,使旋钮杠杆63从锁定位置转动到非锁定位置。此外,上述锁定解除联杆82也能由中间杆86支承并进行滑动。
此外,在设置在中间杆86上的联接孔95中,连接着图中未表示的,传递锁定按钮的操作力的传递部件,借助于锁定按钮的操作,中间杆86也能在锁定位置与非锁定位置之间转动。
在内部手把杆61上设有与其成为一体的,在与第一臂部61a大致相反一侧延伸的第二臂部61b,按压联杆87的一端通过连接销90连接在该第二臂部61b上,并能够转动。此外,在中间杆86的外圆周上,设有与其成为一体,沿半径方向向外凸出的,能与上述按压联杆87的另一端接触的承压部分86a。
这样,借助于内部手把杆61随着车厢内的开门操作而进行的转动,按压联杆87动作,使它的另一端与上述中间杆86的承压部分86a接触,在盖子57的上升部分57b上凸出设有与其成为一体的导向凸起91,该导向凸起91与上述按压联杆87的一侧滑动接触并引导按压联杆87。此外,在按压联杆87上,还安装着处于盖子57的上升部分57b与按压联杆87之间的扭力弹簧92,按压联杆87便借助于这个扭力弹簧92所产生的弹力,压在导向凸起91滑动接触的方向上。
于是,当内部手把杆61随着车厢内的开门操作而转动时,便如图10所示,按压联杆87的另一端与在中间杆86的承压部分86a接触,通过内部手把杆61的转动,将从按压联杆87朝向非锁定位置一侧的推压力作用在中间杆86上,由此,如图11所示,中间杆86便使旋钮杠杆63从锁定位置转动到非锁定位置。
可是,上述按压联杆87是形成为,使得中间杆86从锁定位置转动到非锁定位置上之后,随着内部手把杆61的进一步转动,一边由导向凸起91导向,一边变位到解除与上述承压部分86a的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在按压联杆87的导向凸起91一侧的侧面上,形成了斜面87a,这个斜面87a在使得中间杆86从锁定位置转动到非锁定位置之后,随着内部手把杆61的进一步转动,与导向凸起91滑动接触,以使按压联杆87朝向中间杆86的外侧。
因此,在使中间杆86从锁定位置转动到非锁定位置之后,当内部手把杆61进一步转动时,便如图12所示,按压联杆87变位到解除与中间杆86的承压部分86a的接触的位置上。因此,即使是在锁定状态下,操作内部手把,也能在打开前部侧门DF的同时使其处于非锁定状态,而且,在操作内部手把的状态下再进行锁定按钮的锁定操作(所谓无钥匙的锁定操作)的情况下,中间杆86不会干扰按压联杆87。
还有,在按压联杆87使其另一端与承压部分86a接触,使得中间杆86转动时,会有反作用力从承压部分86a作用在按压联杆87一侧,但是,这种反作用力矢量,从按压联杆87的另一端接触中间杆86的承压部分86a开始(图10所示的状态),一直到上述中间杆86到达非锁定位置(图11所示的状态)为止,这之间的反作用力矢量,被设定成如图10和图11中的箭头93所示,朝向作为按压联杆87的一端与内部手把杆61的连接支点的连接销90,与作为内部手把杆61的转动支点的支轴60之间。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随着与车厢内的开门操作相对应的内部手把杆61的转动,按压联杆87将向非锁定位置一侧转动的方向上的推压力施加给中间杆86,该中间杆86与和锁定杆73一起转动的旋钮杠杆63连接并联动,按压联杆87的一端连接在内部手把杆61上,在中间杆86上设有能与按压联杆87的另一端接触的承压部分86a,在支承着中间杆86并使其能转动的合成树脂制成的盖子57上凸出设有导向凸起91,按压联杆87用弹簧加压与上述导向凸起91滑动接触,并且把一端连接在上述内部手把杆61上,并能够转动,使中间杆86从锁定位置转动到非锁定位置之后,随着上述内部手把杆61的进一步转动,由上述导向凸起导向的同时,按压联杆87变位到解除与上述承压部分86接触的位置。
因此,随着车厢内的开门操作,内部手把杆61转动时,通过这根内部手把杆61的转动,用按压联杆87压住中间杆86的承压部分86a,中间杆86就从锁定位置转动到非锁定位置上,在中间杆86转动到非锁定位置之后,即使内部手把杆61还转动,由于按压联杆87变位到解除与中间杆86的承压部分86a的接触的位置,所以能防止从车厢内的开门操作的中途开始操作载荷的增大,从而能提高操作性能。而且,为了让按压联杆87变位到解除与中间杆86承压部分86a接触的位置上,只要对与按压联杆87的导向凸起91滑动接触部分的形状稍加改进就可以了,所以结构很简单,从而能降低成本。
此外,从上述按压联杆87的另一端接触中间杆86的承压部分86a开始,一直到上述按压联杆87的另一端解除与中间杆86的承压部分86a的接触为止,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把从上述承压部分86a作用在按压联杆87一侧的反作用力矢量设定为朝向上述按压联杆87的一端的与上述内部手把杆61的连接支点和上述内部手把杆61的转动支点之间,所以从按压联杆87接触承压部分86a开始,一直到上述按压联杆87解除与承压部分86a的接触为止的这一段时间里,通过承压部分86a作用在按压联杆87上的反作用力矢量,接触承压部分86a一侧的力矩作用在按压联杆87上,所以没有必要把用于按压联杆87与导向凸起91进行滑动接触的扭力弹簧92的弹簧的载荷设定得很大,从而可以防止操作载荷增大,同时还能使按压联杆87可靠地与承压部分86a接触。
此外,当锁定杆73相对于锁定轴62,即相对于固定设置在锁定轴62上的支撑杆72,在锁定位置一侧呈相对转动的状态从锁定位置转动到非锁定位置时,锁定杆73与开门联杆71中的至少一方,在本实施例中是开门联杆71,与限制部分80接触,由于锁定杆73相对于锁定轴62和支撑杆72被按压在非锁定位置上,所以,即使灰尘等啮入支撑杆72与锁定杆73之间的扭力弹簧77中,扭力弹簧77被固定,锁定杆73处于相对于锁定轴62和支撑杆72相对转动到锁定位置上不动了的状态,但,通过开锁操作,使锁定轴62向锁定位置一侧转动,则在支撑杆72到达锁定位置之前,开门联杆71与限制部分80接触,锁定杆73受到向非锁定位置转动的转动力,强制排除了啮入扭力弹簧77上的灰尘等等,从而可以使锁定杆73与支撑杆72的相对位置回到原来的状态。
而且,由于限制部分80设置在覆盖着支撑杆72、锁定杆73和开门联杆71的盖子57上,所以不必特意增加零件的数量,就能容易形成限制部分。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是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记载的范围内的前提下,能对本发明的设计进行各种变化。

Claims (2)

1.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具有:
挂钩(38),其卡合在车身侧面的撞针(32)上且能够转动;
棘爪(39),其在与上述挂钩(38)卡合的卡合位置和解除该卡合的解除卡合位置之间能够转动;
棘爪杆(40),其与上述棘爪(39)一起转动;
开门联杆(71),该开门联杆形成为在可与上述棘爪杆(40)卡合的解除锁定状态位置与避免卡合在上述棘爪杆(40)上的保持锁定状态位置之间能够转动,并且,随着在处于解除锁定状态位置的状态下的开门操作,与上述棘爪杆(40)接触、卡合并进行滑动,使上述棘爪(39)转动到解除卡合的位置上,在随着开门操作进行滑动的状态下进行开锁操作时,与上述棘爪杆(40)轴向的一个侧面接触,从而不能从保持锁定状态位置向解除锁定状态位置转动;
锁定轴(62),其随着开锁操作从锁定位置转动到非锁定位置上;
锁定杆(73),可相对转动地安装在上述锁定轴(62)上,并且连接在上述开门联杆(71)的另一端上,当上述锁定轴(62)从非锁定位置向锁定位置转动时,锁定杆(73)与锁定轴(62)一起转动,使上述开门联杆(71)从解除锁定状态位置转动到保持锁定状态位置;以及
弹簧(77),其设置在上述锁定杆(73)与锁定轴(62)之间,以使在上述锁定轴(62)从锁定位置向非锁定位置转动时上述锁定杆(73)跟随运动,在上述开门联杆(71)与棘爪杆(40)的一个侧面接触且不能向解除锁定状态位置转动时,该弹簧(77)能吸收上述锁定轴(62)与上述锁定杆(73)的相对转动,并且,随着上述开门操作力的释放,开门联杆(71)进行返回动作,由此产生使得上述开门联杆(71)转动到解除锁定状态位置去的弹力,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锁装置还具有限制部分(80),上述锁定杆(73)以相对于上述锁定轴(62)相对转动到锁定位置一侧的状态从非锁定位置转动到锁定位置上时,该限制部分(80)通过接触在上述锁定杆(73)与上述开门联杆(71)中的至少一方,把上述锁定杆(73)按压在相对于上述锁定轴(62)的非锁定位置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限制部分(80)设置在覆盖上述锁定杆(73)和上述开门联杆(71)的盖子(57)上。
CNB2004100837328A 2003-10-16 2004-10-14 车辆用门锁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772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JP2003356247 2003-10-16
JP2003356247 2003-10-16
JP2003356247A JP4233976B2 (ja) 2003-10-16 2003-10-16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09399A CN1609399A (zh) 2005-04-27
CN1297724C true CN1297724C (zh) 2007-01-31

Family

ID=34613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8373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7724C (zh) 2003-10-16 2004-10-14 车辆用门锁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233976B2 (zh)
CN (1) CN1297724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70946B2 (en) * 2006-07-11 2010-08-10 Kabushiki Kaisha Honda Lock Door lock device for vehicle
GB2455355B (en) * 2007-12-08 2012-03-21 Agco Sa Door latch with moveable pin
CN103031996B (zh) * 2009-09-04 2015-07-29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与门闩锁设备一起使用的内侧把手组件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99854A (en) * 1968-12-03 1972-12-13 Wilmot Breeden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release means for vehicle door latches
US3848910A (en) * 1971-10-22 1974-11-19 Bocklenberg & Motte Bomoro Door lock, especially for motor vehicle doors
JP2001271542A (ja) * 2000-03-27 2001-10-05 Honda Lock Mfg Co Ltd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01279979A (ja) * 2000-03-28 2001-10-10 Honda Lock Mfg Co Ltd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02266540A (ja) * 2001-03-06 2002-09-18 Honda Lock Mfg Co Ltd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N2525183Y (zh) * 2002-04-19 2002-12-11 潍坊五星制锁有限公司 新型轻型车门锁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99854A (en) * 1968-12-03 1972-12-13 Wilmot Breeden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release means for vehicle door latches
US3848910A (en) * 1971-10-22 1974-11-19 Bocklenberg & Motte Bomoro Door lock, especially for motor vehicle doors
JP2001271542A (ja) * 2000-03-27 2001-10-05 Honda Lock Mfg Co Ltd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01279979A (ja) * 2000-03-28 2001-10-10 Honda Lock Mfg Co Ltd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02266540A (ja) * 2001-03-06 2002-09-18 Honda Lock Mfg Co Ltd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N2525183Y (zh) * 2002-04-19 2002-12-11 潍坊五星制锁有限公司 新型轻型车门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09399A (zh) 2005-04-27
JP4233976B2 (ja) 2009-03-04
JP2005120682A (ja) 2005-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06746B (zh) 车辆用门的外把手装置
TWI304109B (zh)
JP5285524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6003304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5289960B2 (ja) 自動車座席アセンブリ用のラッチ機構
CN108979366B (zh) 车辆的行李箱盖锁栓组件
CN101057053A (zh) 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
CN1948052A (zh) 车辆的托盘锁定结构
CN1696465A (zh) 车门的开关装置
CN1297723C (zh) 车辆用门锁装置
CN1940244A (zh) 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
CN1295416C (zh) 把手装置
JP4862615B2 (ja) ロック装置
JP4618493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EP3783173B1 (en) A vehicle door comprising a power child lock device
CN1919667A (zh) 驻车制动装置
CN1297724C (zh) 车辆用门锁装置
CN1671940A (zh) 用于一个汽车车身活动部件如翻盖或车门、尤其是用于后备箱盖的锁闭装置
JP4936381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JP2008190191A (ja) 錠装置
CN212743676U (zh) 肘枕扣手的锁止组件和副仪表板总成
US4786091A (en) Device for locking detachable roof in motor vehicle
US6761383B2 (en) Tailgate latch for vehicles
CN218375870U (zh) 一种电子锁
CN212979984U (zh) 扣手及车辆扶手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131

Termination date: 20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