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88818A - 墨盒、墨盒座和将墨盒安装到墨盒座上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墨盒、墨盒座和将墨盒安装到墨盒座上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88818A
CN1288818A CN00118296A CN00118296A CN1288818A CN 1288818 A CN1288818 A CN 1288818A CN 00118296 A CN00118296 A CN 00118296A CN 00118296 A CN00118296 A CN 00118296A CN 1288818 A CN1288818 A CN 12888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support
ink supply
interface
ink reservo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001182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北畠健二
服部省三
山本肇
清水英一郎
越川浩志
林弘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288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88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11/00Rail joints
    • E01B11/02Dismountable rail joints
    • E01B11/10Fishplates with parts supporting or surrounding the rail foo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43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 B41J2/1755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mechan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6Means for regulating the pressure in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11/00Rail joints
    • E01B11/02Dismountable rail joints
    • E01B11/04Flat fishplat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11/00Rail joints
    • E01B11/02Dismountable rail joints
    • E01B11/16Fishplates for joining rails of different sec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11/00Rail joints
    • E01B11/02Dismountable rail joints
    • E01B11/36Fastening means for fishplates
    • E01B11/38Locking arrangements for fastening mea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9/00Fastening rails on sleepers, or the like
    • E01B9/60Rail fastenings making use of clamps or braces supporting the side of the rai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9/00Fastening rails on sleepers, or the like
    • E01B9/68Pads or the like, e.g. of wood, rubber, placed under the rail, tie-plate, or chair
    • E01B9/681Pads or the like, e.g. of wood, rubber, placed under the rail, tie-plate, or chai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2201/00Fastening or restraining methods
    • E01B2201/10Fastening or restraining methods in alternative ways, e.g. glueing, welding, form-fits

Abstract

一种用于储存供应给记录头的油墨的油墨容器,所述油墨容器包括一个油墨容器盒;一个设在所述油墨容器盒中并构成用于向所述记录头供墨的开口的油墨供应部分;和一个在所述油墨容器处于使用状态的情况下设在所述盒体的一个上部区域中的倾斜部分,所述油墨供应部分在所述盒体一侧具有油墨供应部分,所述倾斜部分向所述盒体的内侧倾斜。

Description

墨盒、墨盒座和将墨盒安装 到墨盒座上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盛放要供给记录装置的油墨的墨盒、一种其上装有墨盒的墨盒座、一种具有墨盒座的喷墨记录装置以及将墨盒装到墨盒座上的方法,其中安装性能得到提高。
已经知道了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它包括一个在记录材料上进行喷墨记录的记录头、一个盛放要供给记录头的油墨的墨盒以及一个可拆卸地安放墨盒的墨盒座,所述墨盒座具有记录头。在这样的装置中,能够记性彩色打印的彩色打印机具有用于品红色、黄色、深蓝色和黑色油墨的记录头,并且对应于记录头的墨盒可以在墨盒座的特定状态下进行更换。
人门已经提出了各种防止在记录装置的错误位置上进行安装的方法以保证在正确位置上进行安装。
例如,根据各彩色而决定墨盒座中位置由标签来确认,在墨盒安装后,响应与墨盒误安装地进行警示,或者根据打印时的图象异常而探测到误安装。
在第二例子中,墨盒与记录头部输墨口连接的接头部形状根据颜色不同而不同,以便防止误安装。在第三例子中,在墨盒外设置了突起,并给墨盒座配备了对应于突起的凹口,这样的识别结构根据各颜色而彼此不同。
近年来,喷墨打印机的图象质量得到了改善,并且使用了更多类型的油墨。例如,我们都知道,两种不同的油墨在纸张表面上起化学反应,由此油墨耐水性能和耐磨性能更强地附着在纸张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错误安装了墨盒,则记录头本身的功能和记录图象的质量严重受损。
但是,传统的误安装防止功能是不令人满意的。在第一例子中,误安装在在墨盒安装完成后探测出来的,所以油墨可能凝固并堵住喷墨口,结果造成无法喷墨、图象缺陷和装置故障。在墨盒可换式装置中,可以需要更换记录头。
在第二例子中,墨盒没有彻底安装完,但是,在探测到误安装之前不得不接触接头部,从而在接触时出现了油墨混合并因此困难带来麻烦。另外,在墨盒可换式装置中,要求不必要地更换记录头。
在第三例子中,实际上防止了误安装,因此油墨不易混合,误安装防止结构相当有效。但是,保护伸出墨盒的突起的插接式墨盒复杂且笨重,结果成本高昂。另外,装置的尺寸因ID件随着油墨数目的增多而增加(识别件)以及因增多ID件所需空间增加而增大,其中人们需要更多的油墨是为了获得高图象质量和油墨的多功能。
另一方面,在可更换墨盒的情况下,装有墨盒的墨盒座和墨盒本身最好具有使用者可以轻松地并可靠地安装墨盒的结构。
可以将墨盒装到记录头上或从记录头上拆下的结构和具有整体头和墨盒的喷墨头架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昭60-192643、平5-162301、平-162323、EP0640682、EP0655336、EP0698497、EP0640482、EP0655336、EP0698497中公开了。在所述结构中,支架配有一个中心轴,支架可以在安装状态下绕所述轴转动,墨盒或支架与一个钩或杠杆连接并且在安装状态下受到钩或杠杆的引导。使用者直接将墨盒推入安装位置中,或者墨盒配有一个帮助安装动作的弹性操作杆。具有这样的结构墨盒或支架具有矩形外结构,因此包括其活动空间在内的安装所需空间比较大,记过造成装置庞大。这在为安装而使用平移运动的结构中尤其明显。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储墨容器,其中为了防止因误安装引起的颜色混杂而减小了装置的识别结构,并且确保和简化了安装,本发明还要提供一种装有墨盒的墨盒座组件以及配有墨盒座组件的喷墨记录装置和将储墨容器装在墨盒座上的安装方法。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储存供应给记录头的油墨的油墨容器,所述油墨容器包括:一个油墨容器盒;一个设在所述油墨容器盒中并构成用于向所述记录头供墨的开口的油墨供应部分;及一个在所述油墨容器处于使用状态的情况下设在所述盒体的一个上部区域中的倾斜部分,所述油墨供应部分在所述盒体一侧具有油墨供应部分,所述顷斜部分向所述盒体的内侧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储存供应给记录头的油墨的油墨容器,所述油墨容器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油墨容器处于使用状态时的上部的第一倾斜部分,一个构成用于向所述在一侧具有油墨供应部分的记录头供墨的开口的油墨容器供应部分,所述第一倾斜部分在使所述油墨容器的外部形状逐渐缩小的方向上倾斜;以及一个设在所述油墨容器处于使用状态时的底部的第二倾斜部分,所述第二倾斜部分在使所述油墨容器的外部形状逐渐缩小的方向上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将一个油墨容器安装到一个支架上的安装方法,所述支架包括一个用于防止安装错误的凹槽或凸起式配合部分,一个油墨供应管和一个安装导向件,所述油墨容器包括一个油墨容纳部分,一个用于防止安装错误的凸起或凹槽,一个油墨供应孔和一个位于油墨供应孔中的阀机构,所述方法包括:使凸起或凹槽与所述支架的配合部相适的步骤;使支架的油墨供应管上的一部分插入油墨容器的油墨供应孔中的步骤;与油墨容器底侧和与所述油墨容器的油墨供应孔相对侧之间的交叉部接触,以便对支架进行安装导向的步骤;在邻近所述油墨供应孔的对侧,向所述油墨容器的上表面施加具有向下的分量的力;借助所述的力,沿安装导向件移动油墨容器底侧和所述油墨容器的油墨供应孔的对侧之间的交叉部;其中,借助所述移动步骤,油墨容器向着支架的油墨供应管前进,并且油墨供应管被插入油墨供应孔中,使得所述油墨供应管打开油墨容器的阀机构,以便可能供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包括一个第三方面所限定的支架,一个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油墨容器,一个可沿记录材料的表面往复运动的滑架,和一个用于控制记录信号的装置,所述记录信号用于将油墨从设在所述支架中的记录头中喷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输墨口上方的上部在相对墨盒插入方向前侧,从而在安装时利用了转动,其中输墨口与输墨管之间的距离可以缩短,结果墨盒座结构的尺寸缩小了。通过使墨盒底部向输墨口倾斜,在安装操作中的墨盒初始位置可以靠近水平位置,从而输墨管可以被顺利地插入墨盒输墨口中。由于倾斜,油墨可以被引向熟输墨口,从而油墨使用性能可以得到提高。通过探测在倾斜部的余墨量,完成了精确的油墨探测,因为油墨不易残留在这样的倾斜部处。
通过给墨盒座配备安装导向部,墨盒被推向输墨管,无论墨盒安装力的方向是怎样的,从而可以完成可靠安装。
通过在各墨盒和墨盒座内设置用于防止误安装的结构,所以可以在输墨管被连接到墨盒上之前避免误安装,从而可以避免打印质量降低如颜色混杂。
另外,可以在安装所需空间小的情况下完成稳定安装操作,从而可以提供结构紧凑的喷墨记录装置。
另外,输墨管长度可以减小,从而不是用于打印而是用于油墨重填恢复操作的油墨量可以减少,因此,余墨吸收材料的体积可以缩小,结果进一步缩小了喷墨记录装置的尺寸。
当结合附图地考虑以下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描述时,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清楚。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喷墨头盒的透视图。
图2是图1中的喷墨头盒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2中所示的墨盒装置的透视图。
图4是表示用于将墨盒连接到一个支架上的操作的剖视图,其中图2所示的负压控制室单元已经连接的所述的支架上。
图5是表示适用于本发明的阀机构的开、关操作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用于向图2中所示的喷墨头盒供应油墨的操作的剖视图。
图7是参照图6表示在油墨消耗过程中油墨的状态的曲线图。
图8是表示在图6中所示的喷墨头盒中的油墨的消耗过程中,由于内囊在变形而使内压变化的效果的曲线图。
图9是表示适用于本发明的阀机构中的阀体和阀芯之间的关系的剖视图。
图10是适用于本发明的接管的端部形状的一个例子的透视图,当阀机构打开或关闭时所述接管与阀机构配合。
图11是表示阀机构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该阀机构用于与根据本发明的阀机构进行比较。
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阀机构在扭转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液体出口如何被图11所示的阀机构密封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阀机构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4所示的阀机构在扭转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液体出口如何被图14所示的阀机构密封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图14所示的阀机构的阀芯如何与接管的端部配合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储墨容器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19是图2所示的储墨容器的剖视图,用于表示墨盒内部结构的一个例子。
图20是表示图2所示的负压控制壳体体中的吸收材料的示意图。
图21也是表示图2所示的负压控制壳体体中的吸收材料的示意图。
图22是表示图2所示的墨盒装置旋转的示意图,所述旋转是在安装或拆去墨盒装置时所引起的。
图23是与根据本发明的墨盒装置相兼容的喷墨头盒的透视图。
图24是与根据本发明的墨盒装置相兼容的记录装置的透视图。
图25是墨盒装置的剖视图,用于给出构成根据本发明墨盒装置的连接部的构件的尺寸。
图26对比例的墨盒装置的截面图。
图27是对比例的墨盒装置的截面图。
图28是对比例的墨盒装置的截面图。
图29是对比例的墨盒装置的截面图。
图30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墨盒的透视图。
图31是表示将墨盒装置装到具有其上所装负压控制室单元的墨盒座上的操作的截面图。
图32表示设将墨盒装置装到墨盒座上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33是表示从墨盒座上拆下墨盒装置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34是接管及其密封突起例子的透视示意图。
图35是接管及其密封突起的另一个例子的透视示意图。
图36示意地示出了可应用本发明的墨盒装置的另一个例子。
图37是在将墨盒装置装到墨盒座上的安装过程中的某点的示意图。
图38是已经将墨盒装置装到墨盒座上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9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将墨盒装置装到墨盒座上的安装过程中的某点的示意图。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在对本发明实施例的下述描述中,毛细作用力生成部分的“硬度”是指当毛细作用力生成构件位于液体容器中时毛细作用力生成部分的“硬度”。它是由毛细作用力生成构件的回弹力的量相对于变形量的斜率所确定的。对于硬度不同的两种毛细作用力生成构件,回弹力的量相对于变形量的斜率大的毛细作用力生成构件被认为是“较硬的毛细作用力生成构件”。
<总体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的喷墨头盒的透视图,图2是该喷墨头盒的剖视图。
在该实施例中,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喷墨头盒各结构部件,及这些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喷墨头盒是这样构成的,其中许多新技术是在创造本发明的过程中开发出来的,可被应用于已经发明出来的喷墨盒,作为对所给出的喷墨头盒的总的描述,新的结构也将被描述。
参考图1和2,本实施例中的喷墨头盒包括一个喷墨头单元160、一个支架150、一个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一个墨盒装置200等。负压控制室单元100固定在支架150内侧。在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下面,喷墨头连接到支架150的底壁部分的外侧。为了易于拆卸,采用螺纹或互锁结构将负压控制室单元100和喷墨头单元160固定到支架150上,这是重复使用所需要的,并且对于减少由于结构的改变或类似原因而导致的成本增加也是有益的。进而,由于各部件的使用寿命不同,上述易拆卸性也是需要的,因为这使得它更易于只更换需要更换的部件。然而显然,它们也可以通过焊接、热弯或类似方法被永久的相互连接在一起。负压控制室单元100包括:一个在顶部开口的负压控制壳体体110;一个连接到负压控制壳体体110的顶部、用于盖住负压控制壳体体110的开口的负压控制室盖120;两块置于负压控制壳体体110中、通过浸渗保存油墨的吸收材料130和140。吸收材料件130和140在垂直层叠地填充在负压控制壳体体110中,吸收材料件130位于吸收材料件140的上面,从而,当在喷墨头盒中使用时,吸收材料件130和140相互之间保持无间隙的接触。由位于底部的吸收材料件140产生的毛细作用力比位于顶部的吸收材料件130产生的毛细作用力大,因此,位于底部的吸收材料件中保存有较多的油墨。在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中的油墨通过一个供应管165供应给喷墨头单元160。
油墨供应管160的开口131在吸收材料件140侧上设有一个在弹性构件的压力下与吸收材料件140接触的过滤件161。墨盒装置200的结构使其可移动的安装在支架150中。作为负压控制壳体体110的一部分且位于墨盒装置200侧的接管180,通过插入墨盒装置200的接口230中而连接到其上。负压控制室单元100和墨盒装置200的结构使得墨盒装置200中的油墨通过接管180和接口230之间的接管供应到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中。负压控制壳体体110的接管180之上,在墨盒装置200侧,设有一个防止墨盒装置200安装不正确的ID构件170,它从支架150的表面上凸起,位于墨盒装置200侧。
负压控制室盖120设有一个通气孔115,负压控制壳体体110的内部空间通过该通气孔于外部相连通;更精确地说,填充在负压控制壳体体110中的吸收材料件130暴露在外部空气之中。在负压控制壳体体110中并与通气孔相邻,设有一个缓冲空间116,它包括一个在吸收材料件130侧、由多个从负压控制室盖120的内表面向内凸起的肋板形成的真空空间,和吸收材料件130的一个没有油墨(液体)的部分。
在接口230的内侧上设有一个阀机构,它包括一个第一阀体(或构架)260a,一个第二阀体260b,阀芯(或构件)261,一个阀盖(或罩)262,和一个弹性构件263。阀芯261位于第二阀体260b中,可以在第二阀体260b中滑动,同时在由弹性构件263对第一阀体260a所产生的压力下保持不动。因此,除非接管180通过接口230被插入,第一阀芯261在第一阀体260a侧的边缘借助由弹性构件263产生的压力压在第一阀体260a上,因此,墨盒装置200保持气密封。
当接管180通过接口230插入墨盒装置200时,阀芯261被接管180沿将其从第一阀体260a上分离的方向移动。从而,接管180的内部空间与墨盒装置200的内部空间通过设在第二阀体260b中的开口连接起来,打破墨盒装置200的气密封。因此,墨盒装置200开始通过接口230和接管180向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中输墨。换言之,当接口230内侧上的阀打开时,墨盒装置200的油墨保持部分的气密封内部空间仅通过前述开口与负压控制室单元100连通。
这里应当注意,利用简便的可逆装置,例如在本实施例中采用螺栓,将喷墨头单元160和负压控制室单元100固定到支架150上是必要的,因为,当两个单元使用寿命结束时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更换。
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的喷墨头盒的情况下,由于在各墨盒上的ID构件的保证,使得盛放一种油墨的墨盒连接到盛放另一种油墨的墨盒的负压控制室上的情况不会发生。进而,如果设置在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上的ID构件被损坏,或使用者故意将墨盒连接到错误的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上,所需的只是在事故发生后立即更换负压控制室单元100。进而,如果支架50由于掉落或类似原因而损坏,只需更换支架150即可。
需要指出,墨盒装置200、负压控制室单元100、支架150和喷墨头单元160的互锁方式,应当使得在这些单元被相互拆开时,可防止油墨从这些单元的任何一个中漏出。
在本实施例中,墨盒装置200由支架150的墨盒保持部分155固定到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上。因此,不会发生只有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与其它单元脱离,这些单元包括负压控制室单元100在内相互之间是互锁的,换言之,上述部件的结构使得除非至少墨盒装置200从支架150上拆下,否则很难从支架150上拆除负压控制室单元100,如上所述,负压控制室单元100的结构使得它只有在墨盒装置200从支架150上拆下来之后才易于拆卸。因此,墨盒装置200不会不小心从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上分开和从连接部分中漏墨。
喷墨头单元160的油墨供应管165的端部设有过滤件161,因此,即使在负压控制室单元100被拆除之后,喷墨头单元160中的油墨也不会漏出。另外,负压控制室单元100设有缓冲空间116(包括不含有油墨的部分吸收材料件130和部分吸收材料件140),并且,负压控制室单元100的设计使得当负压控制室单元100的状态为这样一种状态,即,假设当使用打印机时,毛细作用力不同的两块吸收材料件130和140之间的交界面位于比接管180高的位置(优选地,在交界面113c处及其相邻处产生的毛细作用力比吸收材料件130和140其它部分的毛细作用力大)。因此,即使包括支架150,负压控制室单元100和墨盒装置200在内的结构组合状态发生变化,漏墨的可能性也很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喷墨头单元160上与支架150连接的部分位于底侧上,即,位于支架150的电接点所在侧,从而,油墨单元160即使当墨盒装置200位于支架150中时也可以很容易地拆去。
根据支架150的形状,负压控制室单元100或喷墨头单元160可制成一体,即,不能从支架150上分离。作为一种整体制作方法,它们可在制造一开始就形成一体,或者可以单独成形,然后通过热弯或类似地方法整合起来,使它们不可分离。
参考图2、3(a)和3(b),墨盒装置200包括一个油墨存储或容纳容器或贮存器201,包括第一和第二阀体260a和260b的阀机构,及ID构件250。ID构件250是用于防止在将墨盒装置200连接到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上时发生安装错误的构件。
阀机构是用于控制油墨从接口230流过,及当接口分别与负压控制室单元100的接管180配合或分离时打开或关闭接口的构件。新型的阀结构,或ID构件170和ID构件槽252可防止易于在安装或拆卸墨盒装置200时发生的阀芯的错位或扭转,所述新型的阀结构将在后面进行描述,所述ID构件和ID构件槽用于限制墨盒装置200的旋转范围。
<墨盒装置>
图3是表示图2所示墨盒装置200的透视图。图3(a)是墨盒装置200在组装状态下的透视图,图3(b)是墨盒装置200在拆卸状态下的透视图。
ID构件250的前侧,即,其面对负压控制室单元100的一侧,从略高于供应出口孔253的点处向后倾斜,形成一个倾斜(或楔形)面251。更具体地说,倾斜面251的底部,即供应出口孔253侧为前侧,和顶部,即倾斜面251的储墨容器201侧后侧。倾斜面251设有多个ID槽252(在图3所示的情况下为三个),用于防止墨盒装置200的安装错误。还是在这个实施例中,ID构件250位于前表面上(具有供应出口的表面),即,面对储墨容器的负压控制室单元100的表面。
储墨容器201是一个大致为多棱形的中空容器,并且可以产生负压。它包括外壳210,或外层,及内囊220,或内层(图2),两者之间是相互分离的。内囊220是柔性的,并且当其中的油墨消耗时,可以改变形状。还有,内囊220设有一个夹止(pinch-off)部分(焊缝部分)221,内囊220在这里与外壳210连接;内囊220由外壳210支撑。外壳210的通气孔222与夹止部分221相邻,外部空气可从该孔进入内囊220和外壳210之间的空间中。
参考图19,内囊220是一个薄层状囊,具有功能不同的三层:一个液体接触层220c,或与液体接触的层;一个弹性模量控制层220b;和一个可很好地防止气体渗入的气体隔离层220a。在储墨容器201使用时的温度范围内,弹性模量控制层220b的弹性模量实际上保持稳定;换言之,在储墨容器201使用时的温度范围内,借助弹性模量控制层220b,内囊220的弹性模量实际上保持稳定。内囊220的中间层和最外层可以交换位置;弹性模量控制层220b和气体隔离层220a可以分别作为最外层和中间层。
内囊220的上述结构使内囊220可以同时具有抗油墨层220c,弹性模量控制层220b,和气体隔离层220a各自单独的功能,而同时只需采用少数几层即可。因此,可以使例如内囊的弹性模量的热敏特性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少。换言之,在储墨容器201使用的温度范围内,内囊220的弹性模量可保持在用于控制储墨容器201中的负压的适当范围内。因此,内囊220具有缓冲储墨容器201中的油墨和负压控制壳体体110(后面将详细描述)的作用。因此,可以减少缓冲室的尺寸,即,负压控制壳体体110的内部空间中没有填充油墨吸收材料的部分,还包含吸收材料件130中不含油墨的部分,和吸收材料件140中不含油墨的部分。因此,可以减小负压控制室单元100的尺寸,从而可以获得运行效率很高的喷墨头盒70。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聚丙烯作为内囊220的液体接触层或最内层220c的材料,采用环烯共聚物作为弹性模量控制层或中间层220b的材料。作为气体隔离层220a,或最外层,采用EVOH(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树脂)。在弹性模量控制层220b中需要混合具有粘合功能的树脂,因为,这种混合可以省略掉在相邻的功能层之间的粘合层,减小内囊220的壁厚。
和内囊220的最内层材料一样,采用聚丙烯作为外壳210的材料。聚丙烯还同时作为第一阀体260a的材料。
ID构件250设有多个ID构件槽252,它们与多个ID构件170相对于地设置在前表面的左右边缘,用于防止墨盒对于200的安装错误。
由安装错误防止机构提供安装错误防止功能,所述机构包括多个设在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侧的ID构件170,和由ID构件250相应于ID构件170的位置提供的ID构件槽252。因此,通过改变ID构件170和ID构件槽252的形状和位置,形成很多可确认的墨盒装置安装区域。
ID构件250的ID构件槽252和第一阀体260a的接口230位于墨盒装置200的前表面,即,就墨盒装置200的安装或拆卸方向而言的前侧。它们分别是ID构件和第一阀体260a的部分。
储墨容器201是通过吹塑成形的,ID构件250和第一阀体260a是注塑成形的。赋予墨盒装置200三块结构使其可以精确地形成阀体和ID构件槽252。
如果ID构件槽252作为储墨容器201壁的一部分由吹塑直接形成,会使油墨盛放部分内部空间的形状复杂化,影响内囊100的壁,或储墨容器201的内层的分离,这有时会影响墨盒装置200的负压的生成。象本实施例中墨盒装置200的构成那样,分别形成ID构件250和墨盒部分201,然后将ID构件250连接到油墨盛放部分202上,便消除上述影响,使其可以在储墨容器201中生成并保持稳定的负压。
第一阀体260a至少与储墨容器201的内囊220连接。更具体地说,通过焊接到暴露部分221a,即,储墨容器201的油墨出口部分,第一阀体260a连接到与暴露部分221a相应的接口230的表面上。由于外壳210和内囊220的最内层是由相同材料聚丙烯形成的,所以,第一阀体260a也可在接口230的外周部焊接到外壳210上。
上述焊接方法提高了焊接部件相互之间位置关系的精确性,同时很好地储墨容器201的密封供应出口部分,从而可以防止当安装、拆卸墨盒装置200等操作时易于在第一阀体260a和储墨容器201之间产生的漏墨或类似的情况。如本实施例中墨盒装置200的情况那样,当通过焊接将第一阀体260a连接到储墨容器201上时,为了更好地密封用于内囊220的层的材料,所设的结合表面采用与用于第一阀体260a的材料相同的材料。
至于ID构件250与外壳210的连接,为了将它们牢固地连接起来,与粘接到墨盒部分210上的第一阀体260a的密封表面102相面对的壳体表面,通过互锁连接到ID构件上位于ID构件250底部的制动部分250a上,和外壳210的位于外壳210侧壁上的配合部分210a上,所述侧壁与ID构件250的另外的制动部分250a互锁。
关于单词“互锁”,是指这些部件上以相互易于脱离的方式形成的凸起或凹槽形的可相互锁定的部分。ID构件250与储墨容器201的互锁允许两部件相互略微移动。因此,由ID构件170和ID构件槽252在安装或拆除这些部件时所产生力可以被吸收,以防止墨盒装置200和负压控制室单元100在安装或拆卸这些部件时被损坏。
并且,ID构件与储墨容器201的互锁仅采用可接触区的有限数目的部分,使其易于与墨盒装置200分离,这有益于它的再循环利用。在外壳210的侧壁中设置凹槽作为配合部分210a,这使得通过吹塑而形成的储墨容器201的结构更为简化,因此使得模具更为简单。另外,这使得膜的厚度更易于控制。
还是关于ID构件250与外壳210的连接,在第一阀体260a被焊接到外壳210上之后,ID构件250被连接到外壳210上。由于制动部分250a与配合部分210a互锁,在第一阀体260a的外周部分借助ID构件250的内表面紧紧包围在接口230周边的状态下,连接部分可更强固地抵抗安装或拆卸墨盒装置200时施加在连接部分上的力。
储墨容器201的形状是这样的,将被ID构件250罩住的部分是凹入的,而供应出口部分是凸出的。然而,墨盒装置200前侧的凸出形状被装配到储墨容器201上的ID构件250挡住了,看不见。进而,第一阀体260a和油墨存储部分201之间的焊缝被ID构件250盖住,从而被保护起来。外壳210的配合部分210a和ID构件250的相应的制动部分250a之间的关系,就哪一侧凸出、哪一侧凹入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是可以互换的。
如上所述,借助接管180和阀机构可确保当安装墨盒装置200时不会漏墨。在本实施例中,在负压控制室单元100的接管180的基部周围插入橡皮连接部分280,以解决不可预测的漏墨问题。橡皮连接部分280密封在ID构件250和墨盒装置200之间,提高负压控制室单元100和墨盒装置200之间的气密度。在拆卸墨盒装置200时,这一气密性成为阻力。然而,在本实施例中,ID构件250和储墨容器201的互锁存在少量的间隙,使得空气可以进入橡皮连接部分280和ID构件250之间,因此,虽然油墨不能漏出,但是拆卸墨盒装置200所需的力并不会象在其它情况中那样,由于加了橡皮连接部分280而变得太大。
进而,储墨容器201和IC构件250的位置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使可控制的。连接储墨容器201和ID构件250的方法不必受限于上述方法;可以采用不同的连接点和不同的连接机构。
参考图2和22,储墨容器201的底壁向后朝上倾斜,并通过底部的后部部分,即与油墨出口侧相对的部分,与支架105的油墨盛放单元配合部155相配合。支架150和墨盒装置200是这样构成的,当从支架150上拆下墨盒装置200时,储墨容器201与油墨盛放部分配合部155接触的部分可以向上运动。换言之,当墨盒装置200被拆去时,墨盒装置200旋转一个小角度。在本实施例中,旋转中心实际上与供应出口(接口230)重合。然而,严格地说,该旋转中心的位置是变化的,这在后面将进行说明。在需要旋转墨盒装置200以便从支架150上拆下来的上述结构设计的情况下,从墨盒装置200的旋转中心到与油墨盛放单元配合部155相对应的墨盒装置200的底部后拐角的距离(A),比从同一旋转中心到油墨盛放单元配合部155的距离(B)长得越多,墨盒装置200的底部后拐角和图象容纳单元配合部155相互间的摩擦力便越大,需要大许多的力来安装墨盒装置200,这有时会引起诸如墨盒装置200侧和支架150侧的接触区域变形的问题。储墨容器201的底壁倾斜,以便象在本实施例中那样,使储墨容器201底壁侧的油墨盛放部分配合部分155的位置比储墨容器201的前端高,以防止墨盒装置200在其旋转时与支架150摩擦太大。因此,可平滑地安装或拆卸墨盒装置200。
在本实施例中,喷墨头盒的接口230位于储墨容器201侧壁的底部,在负压控制室单元一侧,和储墨容器201的另一个壁的底部,即,和接口230所在的壁相对的壁与墨盒配合部155相配合;换言之,储墨容器201的底部后部部分与储墨容器配合部155配合。同时,储墨容器配合部155从支架150的底壁向上延伸,使得储墨容器配合部155的项部位置在垂直方向上大致与接口230的水平中心线的位置603相同。利用这种设计,可确保接口230的水平运动受储墨容器配合部155的控制,以保证接口230与接管180正确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确保接口230在墨盒装置200的安装过程中正确地与接管180连接,储墨容器配合部155的顶部位于与接口230的上部高度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并通过绕墨盒装置200前表面在接口230侧的一个部位旋转墨盒装置200,将墨盒装置200可拆卸地安装到支架150中。在拆卸墨盒装置200的过程中,墨盒装置200与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保持接触的部分作为墨盒装置200的旋转中心。从上面的说明可清楚地了解到,按照上面所述,使喷墨头盒的储墨容器201的底壁向着其下后部朝上倾斜,可减少从旋转中心600到储墨容器配合部分的顶端的距离与从旋转中心600到储墨容器配合部的底部的距离之间的差。因此,可防止墨盒装置200的与支架150接触的部分和支架150与墨盒装置200接触的部分相互之间的强烈摩擦。因此,可平滑地安装或拆卸墨盒装置200。
通过使储墨容器201和支架150具有上述形状,即使为了以更大的体积比输送油墨而增大接口230,也可使储墨容器201在安装或拆卸墨盒装置200时与储墨容器配合部155相摩擦的下后部,及储墨容器配合部155部与储墨容器201的下后部相摩擦的部分保持相对较小的尺寸。因此,可防止在将墨盒装置200安装到支架150上时墨盒装置200与储墨容器配合部155之间无益的摩擦,并且还确保墨盒装置200与支架150保持稳固地连接。
下面,参考图22,详细描述墨盒装置200在安装或拆卸过程中的运动。当从墨盒装置200在安装或拆卸时绕其旋转的旋转中心600到墨盒配合部的底端602的距离比从同一旋转中心600到墨盒配合部的顶端601的距离大时,由于余量(margin:差距)过大,安装或拆卸墨盒装置200所需的力过大,因此,有时墨盒配合部的顶端601会被刮伤,或储墨容器201发生变形。
因此,从墨盒装置200在安装或拆卸时绕其旋转的旋转中心600到墨盒配合部的底端602的距离,和从同一旋转中心600到墨盒配合部的顶端601的距离之间的差,在保证墨盒装置200以适当的稳固程度保持在支架150中的范围内,应当尽可能的小,以便可以平滑地安装或拆卸墨盒装置200。
如果墨盒装置200的旋转中心600的位置比接口230中心的位置低,则从墨盒装置200在安装或拆卸时绕其旋转的旋转中心600到墨盒配合部的顶端601的距离,变得比从同一旋转中心600到墨盒配合部分的底端602的距离的。因此,难以在与接口230的中心高度相同的点上精确地夹持储墨容器201。因此,为了精确定位接口230的垂直中心,需要使墨盒装置200旋转中心的位置比接口230垂直中心的位置高。
如果改变墨盒装置200的结构,使得墨盒装置200的旋转中心600的位置高于接口230的垂直中心的位置630,则墨盒装置200与墨盒配合部155相对应的部分变厚,需要增加储墨容器配合部155的高度。因而,增加了损伤墨盒装置200和支架150的可能性。因此,从平滑安装或拆卸墨盒装置200的角度考虑,墨盒装置200旋转中心600的位置接近接口230的垂直中心。支架150的墨盒配合部155的高度只需根据易于安装或拆卸墨盒装置200来适当地确定。然而,如果墨盒配合部155的高度增加,使得其顶部的位置高于旋转中心600,则墨盒装置200与支架150的墨盒配合部155接触的长度变大,进而增大了两者相互摩擦部分的尺寸。因此,考虑到墨盒装置200和支架的磨损,墨盒配合部155的高度应当使得其顶端的位置低于旋转中心600。
在本实施例的喷墨头盒中,使储墨容器201的位置在水平方向上固定的弹性力,与由复原根据263产生的用于压住阀芯261的力,和有橡胶连接部分280的弹性所产生的力相接合(图4)。然而,用于产生上述弹性力的结构不必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方式;存储容器201的下底部或配合部,储墨容器配合部155在储墨容器侧的表面,负压控制室单元100等等,都可以设有用于使储墨容器201的位置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固定的弹性力产生装置。当储墨容器与负压控制室连接时,橡胶连接部分280被压缩在负压控制室和储墨容器的壁之间,确保连接部(接管的外周部)被气密封(不必保持非常高的气密性,只要使暴露在外部空气中的区域的尺寸最小化即可)。同时,橡胶连接部280还起到辅助一个密封凸起部的作用,这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下面,将要描述负压控制室单元100的内部结构。
在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中,吸收材料件130和140作为产生负压的构件分层排列,模子位于后者的顶部。因此,吸收材料件130通过通气孔115暴露于外部空气之中,而吸收材料件140在其顶面与吸收材料件130气密接触,同时在其底面与过滤件161气密接触。吸收材料件130和140之间的交界面位置是这样的:当喷墨头盒处于与其在使用状态下相同的状态时,比作为液体通路的接管180的最上部的位置高。
吸收材料件130和140纤维材料制成,并装在负压控制壳体体110中,从而在喷墨头盒70已经正确地安装到打印机中的状态下,其纤维沿相对于垂直方向成角度地(优选地,如在本实施例中那样,实质上在水平方向上)沿基本相同的方向延伸。
作为吸收材料件130和140的材料,采用热塑性树脂(聚丙烯、聚乙烯等)形成的、其纤维实质上沿相同方向布置的、短的(约60mm)、卷曲混合纤维束。在制造过程中,使这种纤维束填料通过一个梳理机形成平行的束,加热(加热温度应设置得比相对较低的聚乙烯熔点高,比相对较高的聚丙烯熔点低),然后切成所需的长度。本实施例中吸收材料件纤维束在表面部分的平直程度比中心部分的平直程度高,因此,由吸收材料产生的毛细作用力在表面部分比的中心部分大。然而,吸收材料件的表面并非象镜面一样平直。换言之,它们具有一定的不平度,这主要是在捆扎切条时造成的;它们是三维的,并且相互焊在一起的切条的交汇点从吸收材料件的表面暴露出来。因此,严格地说,吸收材料件130和140之间的交界面113c是两个不平直表面的交界面,允许适当量的油墨沿交界面113c在水平方向上流动并流过邻接的交界面113c。换言之,从交界面113c流过的油墨不会比从其相邻接的地方流过更为自由,因此,在负压控制壳体体110和吸收材料件130和140的壁之间、并沿着交界面113c的间隙形成油墨通路。因此,通过这样的结构设计,即,使得吸收材料件130和140之间的交界面113c高于接管180的最上部,优选地,如本实施例中那样高于并接近接管180的最上部,当喷墨头盒位于与其在使用时相同的状态下,在随后将要说明的气-液交换过程中,在吸收材料件130和140中的油墨和气体之间的交界面的位置可与交界面113c的位置一致。因此,输墨操作过程中头部中的负压可保持稳定。
参考图20,如果注意在纤维吸收材料件的任意部位的纤维束的方向性,便可看出,多条纤维束沿方向F1,或吸收材料件的纵向延伸,其中纤维束已经被梳理机梳理过。F2方向垂直于F1方向,在前述加热过程中,纤维束通过在它们的交汇处相互熔合而连接起来。因此,当吸收材料件130或140在F1方向上延伸时,吸收材料件130和140中的纤维束不大容易相互分开。然而,如果吸收材料件130或140沿F2方向延伸,当沿F1方向拉动时,不易分开的纤维束在它们已经相互熔合在一起的交汇处则可以很容易地被分开。
由于由纤维束构成的吸收材料件130和140在纤维束的安排上具有上述的方向性,从油墨如何流过吸收块及油墨如何静止地保持在其中的角度看,主纤维方向,即,纤维方向F1与垂直与方向F1的纤维方向F2不同。
更细致地观察吸收材料件130和140内部结构,如图21(a)所示的卷曲并梳理过的短纤维束填料的状态,在其被加热时,转变到如图21(b)所示的状态。更具体地说,在多条卷曲的短纤维书以折叠的方式延伸的α区中,或多或少地在同一方向上,纤维束在其交汇处易于相互熔合,如图21(b)所示连接起来,因此,难以沿图20中的方向F1分开。另一方面,卷曲的短纤维束的末端(21tips)(图21(a)中的末端β和γ)易于与其它的束三维熔合在一起,例如图21(b)中的末端β,或者保持不接触,例如图21(b)中末端γ。然而,所有的束都沿同一方向延伸。换言之,甚至在加热前还有一些束沿着不一致的方向延伸并与相邻的束相交(图21(a)中的ε区),然而在加热时,它们在其所处的位置上与相邻的束熔合,(图21(b)中的ε区)。因此,与由单向布置等等纤维束捆构成的传统吸收材料件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吸收材料件在方向F2上也很难被分开。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吸收材料件130和140的布置使得吸收块130和140中主纤维束方向F1接近平行于水平方向及连接部分和油墨供应出口的连接线。因此,在连接储墨容器201之后,吸收块140中的气-液交界面L(油墨和气体之间的交界面)接近水平,即,实质上平行于主纤维束方向F1,即使环境发生变化也保持基本水平,而当环境稳定时,气-液交界面L回到其原始位置。因此,气-液交界面在重力方向上不受环境变化的周期影响。
因此,即使当由于储墨容器201的油墨用完而更换新的墨盒装置200时,气-液交界面也保持基本水平,因此,不论墨盒装置200更换多长时间,缓冲空间116的尺寸都不会减少。
在气-液交换过程中不论环境如何变化,为了保持气-液交界面稳定,所需的只是使紧接负压控制室单元100和油墨单元200之间的连接部(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接管180的位置之上)之上的纤维束,优选地包括紧接该连接部之上的邻近区域的纤维束,或多或少的沿水平方向延伸。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所需的只是使上述区域位于油墨输送界面和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与墨盒装置200间的连接部之间。从另一个角度看,所需的只是在发生气/液交换时使该区域的位置位于气/液交界面之上。参考纤维束在其中具有上述方向性的这一区域的功能,分析后一种观点,当通过气液交换供应液体时,该区域有益于使吸收块140中的气-液交界面保持水平;换言之,该区域有益于调节由于液体从诸墨容器201进入吸收材料件140中的运动而在吸收材料件140中沿垂直方向上发生的变化。
在吸收材料件140中的上述区域或层的设置,使其可以在重力方向上减少气-液交界面L的不平度。进而,前述区域或层中的纤维束的布置,应使得即使当从垂直与吸收材料件140的水平方向的方向观察时,它们也平行于前述主方向延伸,因为这种布置可增强纤维束的方向以或多或少平行于主方向的方式排列的效果。
关于纤维束延伸的方向,理论上讲,当纤维束延伸的总体方向相对于垂直方向成角度时,可得到上述效果,但角度小效果便小。从实际的角度考虑,只要上述角度相对于水平方向在±30°范围内,效果便很明显。因此,本说明书中的术语“或多或少水平”中的“或多或少”包含上述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吸收材料件140中的纤维束在低于并邻接连接部的区域中也或多或少地平行于主方向延伸,因此可防止如图6所示,在气-液交换过程中,气-液交界面L在低于连接部最上部的区域中的不可预测的不均匀性。因此,不会发生由于油墨输送中断而引起的喷墨头盒不能以正确的量供应油墨的故障。
更具体的说,在气-液交换过程中,从通气孔115进入的外部空气到达气-液交换界面L。当其到达界面L时,便沿着纤维束分散开。从而,在气-液交换过程中界面L或多或少的保持水平;界面保持稳定,确保油墨的供应,同时使负压保持稳定。由于在本实施例中纤维束延伸的主方向或多或少保持水平,油墨以油墨的顶表面或多或少保持水平的方式通过气-液交换被消耗掉,从而可以提供使残留未用的油墨量最小化,并且使负压控制壳体体110中残留未用的油墨量最小化的油墨供应系统。因此,在如本实施例中的系统那样,允许更换直接存储液体的油墨盛放单元200的油墨供应系统中,更容易在吸收材料件130和140中设置不存在油墨的区域。换言之,更容易增加缓冲空间的比例,以便提供一个能够比传统油墨供应系统更充分地抵抗环境变化的油墨供应系统。
当本实施例中的喷墨头盒为可安装到串行打印机中的类型的盒的,它被安装在一个往复式的滑架上。当该滑架往复运动时,喷墨头盒中的油墨受到由于滑架的运动而产生的力,更具体地说,是力在滑架运动方向上的分量。为了使该力不利于将油墨从墨盒装置200输送到喷墨头单元160的作用最小化,吸收材料件130和140中的纤维束方向和墨盒装置200与负压控制室单元100连接的方向,应与连接墨盒装置200的接口230和负压控制壳体体110的油墨出口131的线的方向一致。
<油墨盛放单元的安装操作>
下面,参考图4,描述将油墨盛放单元200安装到负压控制室单元100和支架150的整体组合件中的操作。
图4是表示将墨盒装置200安装到支架150中的操作的剖视图,而负压控制室单元100已经被安装到所述支架150上。墨盒装置200通过在方向F和方向G上运动并同时略微旋转被安装到支架150中,所述旋转由同时由未示出的侧导向件,支架150的底壁,导向部分121 with which(有误,不理解-译者)负压控制室单元100的负压控制室盖120,墨盒配合部155,即支架150的后端部引导。
更具体地说,墨盒装置200安装入下。首先,墨盒装置200被移动到图4(a)中所显示的一点,即,墨盒装置200的倾斜面251与ID构件170接触的点,所述ID构件170设在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上,用于防止墨盒装置200的安装错误。支架150和墨盒装置200的结构使得当上述接触发生时,接管180同时也进入接口230。如果插入了错误的墨盒装置200,则错误的墨盒装置200的倾斜面会在这时碰到ID构件170,防止错误的墨盒装置200被进一步插入。利用喷墨头盒70的这种布置,使得错误的墨盒装置200的接口230不会与接管180接触。因此,可以防止当插入错误的墨盒装置200时在连接部分发生的问题,例如,不同颜色的油墨混合,和吸收材料件130和140中的油墨的固化(一种类型油墨中的阴离子与另一种类型油墨中的阴离子反应),这可能会引起反应控制室单元100停止工作,因此,设备的头部和油墨盛放部分,可更换的油墨盛放部分,永远不会发生由于发生这种问题而需要更换。进而,由于ID构件250的ID部分设在ID构件的倾斜面上,多个ID构件170可几乎同时插入相应的ID槽中,以确保墨盒装置200被正确插入;提供可靠的安装错误预防机构。
在下一步骤中,将墨盒装置200向负压控制室单元100移动,如图4(b)所示,使ID构件170和接管180同时分别插入ID构件槽252和接口230中,直到如图4(c)所述墨盒装置200的前端到达负压控制单元100为止。接着,沿箭头G所示的方向旋转墨盒装置200。在墨盒装置200旋转的过程中,接管180的末端与阀芯261接触并推动阀芯261。从而,阀机构被打开,允许墨盒装置200的内部空间与负压控制室单元100的内部空间连通,换言之,使墨盒装置200中的油墨300供应到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中。关于阀机构的打开和关闭运动的详细描述将稍后给出。
接下来,墨盒装置200进一步沿箭头G的方向旋转,直到如图2所示墨盒装置200被安置下来为止。从而,墨盒装置200的下后端部与支架150的墨盒配合部155啮合;换言之,墨盒装置200被正确地置于为墨盒装置200预定的空间中。在墨盒装置200的这一第二旋转运动过程中,ID构件170略微从ID构件槽252伸出。由墨盒装置200中的弹性构件263和装在接管180周围的橡胶连接部280向着支架150的墨盒配合部155产生用于正确地将墨盒装置200夹持在墨盒装置空间中的向后的力。
由于ID构件槽252设在被旋转安装或拆卸的墨盒装置200的倾斜前壁上,并且墨盒装置200的底壁是倾斜的,所以可使所需的空间最小化,确保无错误地或不使不同颜色油墨混合地安装或拆卸墨盒装置200。
墨盒装置200一旦如上所述连接到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上,油墨便开始流动,直到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中的内部压力和储墨容器201中的内部压力相等,达到图4(d)所示的平衡状态,其中接管180和接口230的内部压力保持为负(这种状态被称为“使用初始状态”)。
现在,将详细描述导致前述平衡的油墨运动。
通过安装墨盒装置200,设在储墨容器201的接口230中的阀机构被打开。即使在阀机构打开之后,储墨容器201的油墨保持部除了通过接管230的小通道外仍保持基本密封。因此,储墨容器201中的油墨流入接口230,在储墨容器201和油墨控制室单元100中的吸收材料件140之间形成一个油墨通路。当油墨通路形成时,由于吸收材料件140的毛细作用力油墨开始从储墨容器201流入吸收材料件140。因而,吸收材料件140中的油墨-气体界面上升。同时,内囊220从最大的壁的中心部分起,沿减小内部容积的方向变形开始。
外壳用于防止内囊220的角部产生位移,反抗由油墨消耗所引起内囊220的变形。换言之,它用于保持内囊220的预装状态(图4(a)-(c)中所示的初始状态)。因此,内囊220对应于变形量产生并保持一个适当的负压,而不产生突然的变形。由于外壳210和内囊120之间的空间通过通气孔222连接到外部,所以气体相应于前述变形而引入外壳210和内囊210之间的空间。
即使接口230和接管180中存在空气,因为内囊220当内囊220中的油墨从油墨通路引出时产生变形,所以这些空气易于进入内囊220,所述油墨通路是在油墨从储墨容器201进入与吸收材料件140接触时形成的。
油墨继续运动,直到储墨容器201的接口230中的静负压与负压控制室单元100的接管180中静负压相同时为止。
如上所述,由储墨容器201与负压控制室单元100的连接引发的油墨从储墨容器201进入负压控制室单元100的运动继续进行,而没有气体通过吸收材料件130和140被引入储墨容器201中。对于这一过程重要的一点是,根据墨盒装置200所连接的喷液记录装置的类型来构造储墨容器201和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使储墨容器201和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中的静负压达到防止油墨从喷液记录装置的适当的值,所述喷液记录装置例如可以是与负压控制室单元100的油墨出口相连的喷墨头件160。
吸收材料件130中保存的油墨量在连接前是不同的。因此,吸收块140中的某些区域未充入油墨。这些区域可被作为缓冲区。
另一方面,有时接管180和接口230的内部压力由于前述的变化而变成正值。在存在这种可能时,可通过用以抽吸为基础的恢复装置执行恢复操作而使少量油墨流出,所述恢复装置设在喷液记录装置的主装置中,用于处理所述的可能情况。稍后将描述所述恢复装置。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墨盒装置200通过一个包含轻微旋转的运动安装到支架150中;它以一个角度插入,安置于支架150的墨盒配合部155上,并且在墨盒装置200的下后端超过墨盒配合部155之后,被向下推入支架150。当墨盒装置200从支架150中拆下时,上53步骤被反向执行。设在墨盒装置200上的阀机构在安装或拆卸墨盒装置200时分别被打开或关闭。
(阀机构的打开或关闭)
以下,参考图5(a)-(e),描述阀机构的打开或关闭操作。图5(a)表示在接管180就要被插入接口230中之前,但在墨盒装置200以一个角度插入支架150使得接口230稍向下倾斜之后,接管180及其邻近部分,和接口230及其邻近部分的状态。
接管180设有一个密封凸起180a,它与接管180形成一体并环绕接管180的周面在接管180的周面上延伸。它还设有一个阀启动凸起180b,形成接管180的末端。当接管180插入接口230中时,密封凸起180a与接口230的连接密封表面260接触。密封凸起180a以一个角度绕接管180延伸,使得从密封凸起180a最上部到连接密封表面260的距离比从密封凸起180a的最底部到连接密封表面260的距离大。
如后面将要描述的那样,当安装或拆卸墨盒装置200时,连接密封表面与密封凸起180a摩擦。因此,密封凸起180a的材料应是光滑的并且还具存在其本身和与其接触的物体之间进行密封的功能。用于使阀芯26a压在或压向第一阀体260a的弹性构件263的结构不必局限于某一特定形式;可采用一个弹簧件,例如一个盘簧或板簧,或者一个由橡胶等制成的弹性构件。然而,考虑到循环利用,优选采用由树脂制成的弹性构件。
在图5(a)中所示的状态下,阀芯261在弹性构件263的压力下,阀启动凸起180b仍与阀芯261保持接触,并且设在接管180周围的阀芯261的密封部,在接管侧与第一阀体260a的密封部接触。因此,墨盒装置200保持气密封。
当墨盒装置200进一步插入之间150中时,连接部在接口230的密封表面260处被密封凸起180a密封。在这一密封过程中,首先,密封凸起180a的底侧与连接密封表面260接触,逐渐增大向密封凸起180a的顶侧的接触面积,同时在连接密封表面260上滑动。最终,如图5(c)所示,密封凸起180a的顶侧与连接密封表面260接触。从而,密封凸起180a的整个周面与连接密封表面260接触,对接口230进行密封。
在图5(c)所示的状态下,阀启动凸起180b不与阀芯261接触,因此,阀机构未打开。换言之,在阀机构打开之前,接管180和接口230之间的间隙被密封,防止油墨在安装墨盒装置200的过程中从接口230漏出。
进而,如上所述,接口230从连接密封表面260逐渐被密封起来。因此,直到接口230被密封凸起180a密封为止,接口230中的空气通过密封凸起180a和连接密封表面260逐渐的间隙排出。当接口230中的空气如上所述排出对,保存在接口230中的空气的量在接口230被密封后被最小化,以防止接口230中的空气被进入接口230的接管180过度地压缩,换言之,防止接口230的内压过度升高。因此,可以防止在墨盒装置200被完全安装到支架150中之前阀机构不小心被增大的接口230的内压打开并使油墨漏入接口230中。
如图5(d)所示,当墨盒装置200被进一步插入时,阀启动凸起180b推动阀芯261抵抗弹性构件263的弹性力,同时接口230由密封凸起180a保持密封。因此,储墨容器201的内部空间与接口230的内部空间通过第二阀体26的开口260c连通。从而,接口230中的空气可以通过开口260c进入墨盒装置200,并且墨盒装置200中的油墨被供应入负压控制壳体体110(图2)中。
当接口230中的空气如上所述进入墨盒装置200中时,例如,当重新装上其中的油墨已经部分消耗了的墨盒装置200时,内囊220(图2)中的负压减小。因此,负压控制壳体体110和内囊220之间的内部负压的平衡得以改善,可防止在重新装上墨盒装置200之后无用的油墨被供应到负压控制壳体体110中。
如图5(e)所示,在上述步骤完成之后,墨盒装置200被向下推到支架150的底壁上,以完成将墨盒装置200装入支架150中的操作。因而,接口230优选地连接到接管180上,达到前述确保完美的气-液交换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阀体260b的开口260c与阀体密封部264邻近,并位于墨盒装置200底侧。根据该开口260的结构,在阀机构打开过程中,更具体地说,在阀芯261刚刚被阀启动凸起180b推着向阀盖262移动移动之后,墨盒装置200中的油墨便开始供应到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中。并且,还可使由于墨盒装置200再也不能出墨而需要被丢弃时墨盒装置200中残留的油墨量最小化。
还是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弹性体作为第一阀体260a的连接密封表面260,即密封部的材料。通过采用弹性体作为连接密封表面260的材料,由于弹性体的弹性作用,可以确保连接密封表面260和接管180的密封凸起180a之间的连接被很好地密封,同时,第一阀体260a的密封部和阀芯261的相应密封部之间的连接也被很好地密封。另外,通过设置弹性力超过确保密封第一阀体260a和接管180之间的连接所需的最小弹性力的弹性体(例如,通过增加弹性体的厚度),弹性体的柔性用于补偿在喷墨头盒的串行扫描运动中接管180和阀芯261之间的接触点处产生的错位、扭转、和/或摩擦的影响;双倍确保连接部的良好密封。以弹性体为材料的连接密封表面260,可与第一阀体260a形成一个整体,使其可提供上述效果而不增加组件的数目。弹性体的使用不必局限于上述结构;弹性体还可采用接管180的密封凸起180a、阀芯的密封部261等所用的材料。
另一方面,当墨盒装置200从支架150中拆去时,反向执行上述步骤,使接口230开封,并关闭阀机构。
换言之,当沿着将墨盒装置200从支架150中拆下的方向拉墨盒装置200,同时沿着与安装时相反的方向逐渐旋转墨盒装置时,首先,阀芯261由于弹性构件263的弹性力向前运动,并以其密封面压在第一阀体260a的密封部上,封闭接口230。
然后,当墨盒装置200被拉出支架150之后,接口230的壁和接管180之间被密封凸起180a密封的间隙被开封。由于该间隙在关闭阀机构之后开封,所以不会发生油墨被释放到接口230中的浪费现象。
另外,由于密封凸起180a如前面所述成一定角度地设置,所以接口230的开封从密封凸起180a的项侧发生。在接口230被开封之前,油墨保留在接口230和接管180中。然而,开封是从顶侧开始的。换言之,底侧仍保持密封,防止油墨从接口230漏出。进而,接口230和接管180的内压为负,因此,当该连接从密封凸起180a的顶侧开封时,外部空气进入接口230,使保留在接口230和180中的油墨进入负压控制壳体体110。
通过使接口230从密封凸起180a的顶侧开始开封,使得保留的接口230中的油墨进入负压控制壳体体110,这可以防止当墨盒装置200从支架150上拆下时油墨从接口230漏出。
如上所述,根据墨盒装置200和负压控制壳体体110之间的连接结构,在墨盒装置200的阀机构被启动之前,密封接口230,因此,可防止油墨不小心从接口230漏出。进而,由于在密封凸起180a的顶侧和底侧之间在密封和开封时间上存在时滞,可防止阀芯261在连接过程中不小心被移动,并且可防止接口230中的油墨在连接和拆卸过程中泄漏。
还是在本实施例中,阀芯261被置于接口230中远离接口230的外侧开口的更深的点处,并且由设在接管180凸起端的阀启动凸起180b控制阀芯261的运动。因此,使用者不必接触阀芯261,可防止被粘在阀芯261上的油墨弄污。
<连接部和ID之间的接合或脱离关系>
下面,参考图4和5,描述连接部和ID之间的接合或脱离关系。图4和5是表示将墨盒装置200安装到支架150中步骤,其中图4(a)、(b)和(c),图5(a)、(b)和(c),相应地表示相同的步骤。图4和5分别表示与ID和连接部有关的细节。
在第一步中,墨盒装置200被向上插入图4(a)和图5(a)所示的位置,在该位置处用于防止墨盒装置安装错误的多个ID构件170与墨盒的倾斜壁251接触。支架150和墨盒装置200的结构使得这时接口230和接管180不接触。如果插入了错误的墨盒装置200,错误的墨盒装置200的倾斜面251这时会碰到ID构件170,防止错误的墨盒装置200被进一步插入。利用这新种结构设计,错误的墨盒装置200的接口230永远不会与接管180接触。因此,当错误的墨盒装置200插入时在连接部产生的问题,例如不同颜色油墨的混合,油墨的固化,产生不完善的图象,和设备的中止等可以被避免,因此,其油墨盛放部分可更换的设备的头部和油墨盛放部分永远不会因为这些问题而被更换。
如果插入的墨盒装置200是正确的,则ID构件170的位置与ID槽252的位置相匹配。因此,墨盒装置200被更深一些地插入负压控制室单元100,到达图4(b)所示的位置。在该位置上,墨盒装置200的接口230的连接密封表面260与接管180的密封凸起180a的底侧接触。
此后,两侧均通过前述步骤完成连接,在墨盒装置200的内部空间和负压控制室单元100的内部空间之间设有一个通道。
在上述实施例中,密封凸起180a是接管180上的一部分。然而,两个也可以分开制造。在这种情况下,密封凸起180a被装的接管180的周围,由接管180周面上形成的凸起、或一个设在接管180的周面内的槽宽松地保持,使得密封凸起180a可以在接管180的周面上移动。然而,连接部的结构使得在独立的密封凸起180a的运动范围内,阀启动控制凸起180b直到密封凸起180a与连接密封表面260接触为止不会与阀芯261接触。
在对本实施例的上述描述中指出,墨盒装置200被进一步插入,密封凸起180a的底侧与连接密封面260接触,密封凸起180a在连接密封表面260上滑动,向上向着密封凸起180a的顶侧逐渐扩大密封凸起180a和连接密封表面260之间的接触范围,直到密封凸起180a的顶端最终与连接密封表面260接触为止。然而,安装过程也可以这样,首先,密封凸起180a的顶侧与连接密封表面260接触,并且当墨盒装置200被进一步插入时,密封凸起180a在连接密封表面260上滑动,向下向着密封凸起180a的底端逐渐扩大密封凸起180a和连接密封表面260之间的接触范围,直到密封凸起180a的底端最终与连接密封表面260a接触为止。进而,密封凸起180a和连接密封表面260之间的接触可以在顶侧和底侧同时发生。在上述过程中,如果存在于接管180和阀芯261之间的空气通过向接口230内推动阀芯261打开阀机构,则储墨容器201中的油墨300不会向外漏出,因为接口230已经在密封凸起180a和连接密封表面260之间的连接处被完全密封。换言之,本发明的要点是,阀机构只在接管180和接口230之间的连接处被完全密封之后材被打开。根据这一结构,在安装墨盒装置200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墨盒装置200中的油墨300漏出的情况。另外,推入接口230中的空气进入墨盒装置200,并将储墨容器201中的油墨300推入接口230,有利于从储墨容器201中向吸收材料件140平滑地供应油墨。
<油墨供应操作>
下面,参考图6,说明图2所示喷墨头盒的油墨供应操作。图6是表示图2所示喷墨头盒的油墨供应操作的剖视图。
如上所述,通过将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中的吸收材料分成多块,并对吸收材料分块之间的界面定位,使该界面在喷墨头盒处于使用状态时位于接管180的顶端之上,如果油墨存在于图2所示的喷墨头盒的两个吸收材料件130、140中,则可以在吸收材料件130或项块中的油墨之后再消耗吸收块140或底块中的油墨。进而,如果气/液交界面L的位置由于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则油墨在首先充满吸收材料件140之后,再渗入吸收材料件130及吸收材料件130、140之间的交界面113c的附近。因此,可确保除缓冲空间116之外的缓冲区被设置在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中。使吸收材料件140的毛细作用力的强度高于吸收材料件130,可确保吸收材料件130中的油墨在喷墨头盒操作时被消耗。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吸收材料件130由负压控制室盖120的肋压在吸收材料件140上,因此,吸收材料件130与吸收材料件140保持接触,形成界面113c。吸收材料件130和140的压缩比在交界面113c附近比其它部分高,因此,邻近交界面113c的毛细作用力比其它部分的大。更具体地说,吸收材料件140的毛细作用力,吸收材料件130的毛细作用力,和邻近吸收材料件130和140之间的交界面113c区域的毛细作用力分别用P1,P2和PS表示,它们的关系是:P2<P1<PS。邻近吸收材料件130和140之间的交界面113c的区域的毛细作用力比其它区域大,即使P1和P2的强度范围相互重叠,因为吸收材料件130和140在密度或压缩程度上的不均匀性,也可确保交界面113c附近区域的毛细作用力强度超过上述要求所需的强度。因此,可确保实现上述效果。进而,使接管180低于并接近吸收材料件130和140之间的交界面113c,可确保气-液交界面保持在该位置上,并因此可令人满意。
下面,将说明本实施例中形成界面113c的方法。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毛细作用力为110mmAq(P1=-110mmAq)的烯族纤维(2但尼尔)作为吸收材料件140的材料,所述吸收材料件140作为一个毛细作用力生成构件。吸收材料件130和140的硬度为0.69kf/mm。测量它们的硬度的方法是,首先,测量当一个直径为15mm的推杆被推向位于负压控制壳体体110中的吸收材料时所产生的弹性力,然后,由推杆插入的距离和相应于该距离的弹性力测量值之间的关系得到硬度。另一方面,采用与吸收材料件140相同的材料,即,烯族纤维,作为吸收材料件130的材料。然而,与吸收材料件140相比,吸收材料件130的毛细作用力较弱(P2=-80mmAq),纤维直径更大(6但尼尔),使其刚度更高,达到1.88kgf/mm。
通过使毛细作用力比吸收材料件140弱的吸收材料件130在硬度上大于吸收材料件140,将它们拼在一起相互接触,并且使它们保持相互压靠,可使在邻近吸收材料件130和140之间的交界面113c处的吸收材料件140比吸收材料件130保持更大的压缩。因此,在邻近交界面113c处可建立前述毛细作用力的关系(P2<P1<PS),并且还可确保P2和PS之间的差总是大于P2和P1之间的差。
<油墨的消耗>
下面,参考图6-8,说明从墨盒装置200已被安装到支架150中并与负压控制室单元100接触的时刻开始,到储墨容器201中的油墨开始消耗的时刻位置的油墨消耗过程曲线。图7是表示在图6所示的油墨消耗过程中的油墨状态的图示,图8是表示关于防止墨盒装置200中内部压变化的内囊220变形效果的曲线图。
首先,当储墨容器201连接到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上时,储墨容器201中的油墨向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中运动,直到负压控制室100中的内压等于储墨容器201中的内压为止,喷墨头和准备记录操作。接着,当油墨开始被喷墨头单元160消耗时,内囊220中的油墨和吸收材料件140中的油墨均被消耗,保持这样的平衡,即,由内囊220和吸收材料件140所产生的静负压值增加(第一状态:图7(a)中的范围A)。在这种状态下,当油墨在吸收材料件130中时,吸收材料件130中的油墨也被消耗。图7(a)是表示在油墨输送管165中的负压不同的情况下的速率的例子的曲线图。在图7(a)中,横坐标轴表示油墨从油墨所示管160被吸出负压控制壳体体110的速率,纵坐标轴表示油墨输送管160中的负压(静负压)值。
接着,气体被吸入内囊220,通过气-液交换使油墨被消耗,即,被吸出,而吸收材料件130和140将气-液交界面L的位置保持在同一水平上,并且保持内部负压基本恒定(第二状态:图7(a)中的范围B)。然后,毛细作用力生成构件容纳室110中的油墨被消耗(图7(a)中的范围C)。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喷墨头盒经过内囊220中的油墨被使用而外部空气不被混入内囊220的步骤(第一步骤)。因此,只需要将储墨容器201的内部容积看作在连接过程中引入内囊220的空气量。因此,即使对储墨容器201的内部容积的要求被放松,本实施例中的喷墨头盒也具有可以补偿环境变化,例如温度变化的优点。
进而,无论在前述图7(a)的A、B和C中任何一个期间中更换储墨容器201,都可确保生成适当值的负压,因此,可稳定地供应油墨。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的喷墨头盒的情况下,储墨容器201中的油墨可几乎完全被消耗掉。另外,当更换墨盒装置200时,空气可能存在于接管180或接口230中,并且可更换储墨容器201而不考虑吸收材料件130和140中保存的油墨量。因此,可以提供一种可以不采用剩余油墨检测机构而对储墨容器201进行更换的喷墨头盒;换言之,本实施例中的喷墨头盒不需要设置剩余油墨检测机构。
现在,参考图7(b),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前述油墨消耗的顺序。
图7(b)是表示上述油墨消耗顺序的曲线图。在图7(b)中,横坐标轴表示时间流逝,纵坐标轴表示吸出储墨容器的油墨量的累计和吸入内囊220的空气量的累计。假定喷墨头单元160提供油墨的速率在时间上保持恒定。
如图7(b)所示,将从吸出油墨容纳部分的油墨量的累计,和吸入内囊220中的空气量的累计的角度说明油墨消顺序。在图7(b)中,实线(1)表示吸出内囊220的油墨量的累计,实线(2)表示吸入油墨容纳部分的空气量累计。从时刻t0到t1的时期对应于图7(a)中的时期A,或气-液几乎开始之前的时期。在该时期A中,如上所述,从吸收材料件140和内囊220而来的油墨被吸出头部,而吸收材料件140和220之间保持平衡。
接着,从时刻t1到时刻t2的时期对应于图7(b)中的气-液交换时期(时期B)。在该时期B中,入上所述,气-液交换依照负压平衡的要求继续进行。当空气被引入内囊220(对应于实线(2)的阶梯部分)时,如图7(b)中的实线(1)所示,油墨被吸出内囊220。在该过程中,不会发生油墨总是以与引入的空气量相等的量被吸出内囊220的情况。例如,有时,在空气被引入之后的一定时间中,油墨以与引入的空气量相等的量被吸出内囊。如图7(b)所示,这种反应或时滞的发生,是本实施例中的喷墨头盒与不具有内部墨囊(220)且油墨容纳部分不变形的喷墨头盒相比的不同之处。如上所述,在气-液交换期间重复该过程。当内囊220中的油墨被继续吸出时,内囊220中的空气和油墨量之间的关系在某一时刻翻转过来。
在时刻t2之后的期间对应于图7(a)中的气-液交换期间之后的期间(范围C)。在该范围C中,如前面所述,内囊220中的内压变得与大气压力基本相同。当内囊220的内压逐渐向大气压力转变时,由内囊220的弹性力逐渐恢复初始状态(使用前的状态)。然而,由于所谓的皱曲,内囊220的状态不会完全恢复到初始状态。因此最终吸入内囊220中的空气量Vc比内囊220最初的内部容积小(V>Vc)。甚至在范围C中的状态下,内囊220中的油墨也可被完全地消耗掉。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喷墨头盒结构的特征是,在气-液交换过程中发生在本实施例的喷墨头盒中的压力波动(图7(a)中的波幅γ)比采用传统墨盒系统的喷墨头盒在气-液交换过程中发生的压力波动大。
这一特征的原因是,在气-液交换开始前,内囊220由于从内囊220内吸出油墨而变形,并保持变形。因此,内囊材料的弹性力连续产生在使内囊220向外运动的方向上的力。因此,进入内囊220、用以减小气-液交换过程中吸收材料件140和内囊220之间的内压差的空气量,常常超过适当的值,如上所述,增加了从内囊220进入外壳210的油墨量。相反,如果墨盒装置200的结构使得油墨容纳部分的壁不变形,例如使内囊220的壁不变形,一旦有一定量的空气进入油墨容纳部分,油墨会立即吸入负压控制室单元100。
例如,在100%效率的模式(实模式)下,大量油墨从喷墨头单元160中突然喷出,导致油墨被迅速吸出负压控制室单元100和储墨容器201。然而,在本实施例的喷墨头盒的情况下,通过气-液交换吸出的油墨量相对较大,提高了可靠性,即,排除了墨流中断的情况。
并且,根据本实施例中的喷墨头盒结构,伴随着内囊220向内变形,油墨被吸出,因此提供了附加的益处,即,该结构提供了更高的缓冲滑架振动、环境变化等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中的喷墨头盒结构,可通过内囊220很容易地轻微改变内压,并且即使当内囊220中存在空气时,例如,在油墨输送中的第二阶段中,也可以用不同与传统方法的方法补偿环境变化,例如温度变化。
下面,参考图8,说明用于即使当图2所示的喷墨头盒的环境条件变化时也能确保使单元中的液体保持稳定的机构。在下面的描述中,吸收材料件130和140可被称为毛细作用力生成构件。
当内囊220中的空气由于大气压力增加和/或温度升高而膨胀时,内囊220的壁或类似部分和内囊220中的液面承受压力。从而,不仅内囊220的内部容积增加,内囊220中的部分油墨也从内囊220通过接管180流到负压控制壳体体110中。然而,由于内囊220的内部容积增加,本实施例中的情况与油墨存储部分不能变形的情况相比,流到吸收材料件140中的油墨量足够小。
如上所述,大气压力的前述变化减轻了内囊220中的负压,并增加了内囊220的内部容积。因此,当大气压力突然变化时,最初,通过接口230和接管180流到负压控制壳体体中的油墨量,实质上受到当内囊220壁部向内的变形被减轻时由内囊壁所产生的阻力和使油墨运动的阻力的影响,使得油墨被毛细作用力生成构件吸收。
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的结构的情况下,毛细作用力生成构件(吸收材料件130和140)的流动阻力比内囊220反抗恢复到初始状态的阻力大。因此,当空气膨胀时,最初,内囊220的内部容积增加。然后,当空气的膨胀量超过内囊220所能承受的内囊220内部容积增加的最大值时,油墨开始通过接口230和接管180从内囊220流向负压控制壳体体110。换言之,内囊20的壁具有缓冲环境变化的功能,因此,油墨在毛细作用力生成构件中的油墨平静下来,使邻近油墨输送孔165的负压保持稳定。
根据这个实施例,流出到负压控制室单元110中的油墨被毛细作用力发生件止住。在上述情况下,负压控制室单元110中的墨量暂时提高,造成气/液界面升高,因此,与内压稳定时的情况相比,内压象最初那样暂时略微变为正。但是,这种根据喷液记录装置如喷墨头组160的特性而略微为正的内压效果就喷设来说没有产生实际问题。当大气压变回为正常水平时(大气压基本单位),或者温度返回初始水平时,外漏到负压控制室单元110中并被限止在毛细作用力发生件中的的油墨返回内囊220,内囊220恢复其原始内容积。
接着,描述在最初工作后改变的大气压下恢复的稳定条件下的基本动作。
这种状态的特点是,抽出内囊22外的墨量以及限止在毛细管发生件的油墨与气体之间的内界面位置改变以补偿由内囊220的内容积波动而引起的负压波动。考虑到毛细管发生件所吸收的墨量和储墨容器201之间的关系,从防止油墨在上述大气压降低和温度变化过程中经排气口等外泄的角度出发,所需要做的就是确定要由负压控制室单元110吸收的墨量和当储墨容器201输墨时要限留在负压控制室单元110内的墨量,其中要考虑在最糟糕条件下流出储墨容器201的墨量,并随后赋予负压控制室单元110一个足以容纳毛细作用力发生件的内容积和最大吸墨量,所述毛细作用力发生件的尺寸与在最坏条件下的上述墨量是匹配的。
在图8(a)中,在内囊220根据不会因空气膨胀而变形的情况下,内囊内腔的原始体积(空气体积)在大气压降低前由坐标轴(X)表示,而当大气压降低到p(0<p<1)时而流出的墨量由坐标轴(Y)表示,虚线(1)表示它们的关系。
可以根据以下假设来预测在最坏条件下流出内囊220的墨量。例如,在流出内囊的墨量在大气压降低水平为0.7时变为最大,并在留在内囊中的墨量等于内囊的容积VB的30%时最小。因此,假设在内囊壁底端下的墨也被负压控制室单元110中的毛细作用力发生件吸收了,可以希望所有留在内囊中的墨(体积等于容积VB的30%)漏出。
相反,在此实施例中,内囊响应于空气膨胀地变形,就是说,与膨胀强的内囊内容积相比,内囊内容积在膨胀后比较大并且负压控制室单元110中的墨液面改变以补偿内囊中的负压波动。在稳定条件下,负压控制室单元中的墨液面改变以补偿毛细作用力发生件中的负压降低,这是由来自内囊的墨水造成的。换句话说,外流墨量如实线(2)所示地与内囊膨胀程度成比例地减少。如虚线(1)和实线(2)所示,根据预测,内囊的外流墨量小于在内囊根据不因空气膨胀而变形时的墨量。上述现象相似地出现在墨盒温度变化的情况中,但即使温度提高了约50度,外流墨量仍小于因大气压降低而外流的墨量。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墨盒可以补偿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储墨容器201中的空气膨胀,这不仅是因为负压控制室单元产生的缓冲效果,而且因为其容积能提高到最高值的储墨容器201产生的缓冲效果,储墨容器的形状在所述最高值下基本上与外壳210内腔相同。因此,可以提供一种输墨系统,即使当储墨容器的储墨能力明显提高时,它也能补偿环境变化。
图8(b)与间隔时间段相关地示意画出了抽出内囊的墨量和内囊内容积,而此时室压从标准大气压降为p(0<p<1)。在图8(b)中,空气内体积为VA1,时刻t0是室压为标准大气压且室压开始降低的时刻。横坐标轴代表时间,纵坐标轴表示抽出内囊的墨量和内囊内容积。与时间有关的抽出内囊的墨量变化由实线(1)表示,而与经过时间有关的内囊体积变化由实线(2)表示。
如图8(b)所示,当环境突变时,空气膨胀补偿主要由在标准状态前的储墨容器201完成,其中负压控制室单元内的负压与储墨容器201中的负压平衡并且最终恢复。因此,在环境突变时,从储墨容器将油墨抽出到负压控制室单元中的时间可被延迟。
因此,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在通过气液交换而在各种使用条件补偿注入储墨容器中的空气膨胀的同时在使用储墨容器的过程中在稳定负压条件下输墨的输墨系统。
根据此实施例的喷墨头架,负压控制室单元与内囊之间的体积比可以通过任意选择毛细作用力发生件材料(吸墨件130、140)和内囊材料而得到最佳调节,即使比例大于1∶2,实际应用也是可行的。实际上,当要强调内囊缓冲效果时,所要做的就是在弹性变形可能范围内在气液交换过程中相对初始状态提高内囊变形量。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喷墨头架,尽管毛细作用力发生件只占负压控制室单元110的一小部分体积,但仍然通过与负压控制室单元结构的协同工作而有效补偿了环境变化,
参见图2,在此实施例的喷墨头架中,接管180位于负压控制室单元底端附近。这种结构对于抑制油墨在负压控制室单元的吸收材料130、140中的不均匀分布是有效的。以下将具体描述这种效果。
来自储墨容器组200的油墨通过接口230、吸收材料130和吸收材料140被供给喷墨头组160。但是,在接口230和输墨管165之间,油墨根据不同情况而采用不同路线。例如,最短路线,即在直接输墨时油墨所采取的路线,这条路线明显有别于油墨先因由上述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吸收材料液面升高而流向吸收材料140的顶面的路线。这种区别造成上述不均匀分布,有时这影响了记录性能。如根据此实施例的喷墨头架结构那样,这种流墨路线变化即流墨道长度变化可以通过将接管180设置在吸收材料140附近得到抑制以便减少油墨分布的不均匀,从而抑制了记录性能的不均匀性。因此,接管180和接口230最好尽可能地靠近顶部。
但是,考虑到要产生缓冲性,如在此实施例中那样,它们位于合理的高处位置上。根据各种因素如吸收材料130、140、油墨、输墨量、墨量等而任意选择这些位置。
在此实施例中,产生大小为p1的毛细作用力的吸收材料140和产生大小、为p2的毛细作用力的吸收材料130彼此接触地在压缩状态下被安置在负压控制室单元中,由此产生了大小为ps的毛细作用力。换句话说,在界面113c产生的毛细作用力最大,在吸收材料中或在顶侧的吸收材料中产生的毛细作用力最小。由于在界面产生的毛细作用力最大而在吸收材料中或在顶侧的吸收材料中产生的毛细作用力最小,所以即使当通过接口230输送来的油墨经界面113c而流入顶侧吸收材料130中时,油墨被强力拉向界面并回撤向界面,在存在界面的情况下,路线J没有形成一条穿过吸收材料130、140的路线。因此,除了接口230位置高于输墨孔131位置外,路线K、J之间的长度差异可以减小。因此,可以减小吸收材料140吸收油墨性能的差异,而这在穿过吸收材料140的流墨路线变化时是会出现的。
另外,在此实施例中,吸墨件象设置在负压控制室单元中的负压发生件那样包括两个吸收材料件130、140,它们的毛细作用力不同。毛细作用力强的材料被用作底侧件。将接管180靠近地设置在吸收材料130、140之间的界面113c下保证了在提供可靠缓冲区的同时控制墨路偏移。
至于输墨孔,举例描述大致位于负压控制室单元底壁中心的输墨孔131。但是,选择不局限于输墨孔131,如果需要,输墨孔可以偏离接口230,换句话说,它可以设置在底壁左端或位于左侧壁附近。通过这样的改动,配有座150的喷墨头组160的位置和输墨管165的位置也可以相应地改变到底壁左端或者左侧壁附近。
<阀机构>
以下,参见图9来描述设置在上述墨盒装置200内的接口230的内阀机构。
图9(a)是第二阀体260b和阀芯261之间关系的前视图,图9(b)是图9(a)所示第二阀体与阀芯的侧垂直截面图,图9(c)是第二阀体与略微转动的阀芯之间关系的主视图,图9(d)是图9(c)所示的第二阀体与阀芯的侧垂直截面图。
如图3、9(a)、9(b)所示,使接口230前端在一个方向上延长,由此扩大了孔的横截面面积并因而提高了储墨容器210的输墨性能。但如果在处置于接口长度方向的宽度方向上扩大接口230,则储墨容器201所占空间增大,导致装置尺寸增大。当在宽度方向上(头架扫描方向)符合近年来趋势地即符合彩色和图象打印方式地并排、平行设置了许多墨盒时,这种形状尤其有效。因此,在此实施例中,接口230的横截面形状即储墨容器201的出墨口形状被制成长椭圆形。
此外,在此实施例的喷墨头架中,接口230扮演了两个角色,给外壳输墨并且将外界空气引入储墨容器201中。因此,接口201的横截面形状在平行于重力方向的方向上成长方形使得赋予接口230的顶侧与底侧不同功能变得更简单,就是说,更容易使顶侧基本上用作注气通道,而底侧基本上用作输墨通道,由此保证了气/液交换完美地进行。
如上所述,当安装墨盒装置200时,负压控制腔装置100的接管180被插入接口230中。结果,阀芯261被位于接管端部的阀启动突起180b推动。因而,接口的阀机构开启,由此允许在储墨容器201中的油墨被送入负压控制腔装置100中。即使阀启动突起180b在它开始接触阀芯以便推动它时错过了真正的阀芯中心。但由于墨盒装置与接口配合时的墨盒装置200的姿势,可以避免阀芯扭转,这是因为位于接管周面上的密封突起180a的端部的横截面成半圆形。参见图9(a)、(b),为了允许阀芯261在上述过程中顺利滑动,在接口的连接密封面260与阀芯的第一阀体侧外周面之间设置了间隙。
另外,在接管189端部上,至少顶部具有一开口,因此当接管180被插入接口230时,没有障碍地形成了穿过接管和接口的主空气流入通道。因此,可以进行有效的气液交换。相反,在取出墨盒装置200的过程中,当接管与接口分开时,阀芯前滑,即通过弹性件263的弹力滑向第一阀体260a。结果,第一阀导体的密封部264和阀芯彼此配合,并如图9(d)所示地关闭了输墨通道。
图10是接管端部的透视图。如图10所示,具有上述长方形横截面的接管端部顶侧设有开口181a,而接管端部底侧设有开口181b。底侧开口181a是空气通道,尽管油墨偶尔经过顶侧开口。
弹性件所施加给阀芯以使其始终与第一阀体接触的力值是如此设定的,即即使在储墨容器201的内外侧之间因储墨容器使用环境的变化而存在压差,所述力值也基本保持不变。如果使阀芯在在气压为0.7的高原地区使用完上述储墨容器后而返回关闭位置,并接着将储墨容器运送到气压为一个大气压的地方,则储墨容器201的内压变得低于气压。结果,阀芯261受压而开启了阀机构。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大气压施加给阀芯的力FA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的:FA=1.01×105(N/m2)(=1.0)。而墨盒中气体施加给阀芯的力FB是由以下公式得到的:FB=0.709×105(N/m2)(=0.7)。要由弹性件产生以使阀芯始终接触阀体的常力FV必须满足以下要求:FA-(FA-FB)>0。换句话说,在此实施例中,FV=1.01×105-0.709×105=0.304(N/m2)。该值适用于阀芯在压力下接触第一阀体260a时的情况。当阀芯脱离第一阀体时,就是说在用于产生阀芯所受力的弹性件的变形量增大后,弹性件在把阀芯推向第一阀体的方向上施加给阀芯的力值比较大,只是很明显的。
在上述阀结构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所谓的扭转现象。确切地说,在阀启动突起180b和阀芯之间的界面处的摩擦系数有时因固态油墨等附着而增大。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阀芯261无法在滑动阀启动突起的表面上滑动。结果,当墨盒装置200转动时,阀芯并在受推并由此转动时通过阀启动突起而在图的向上方向上移动。
因此,以后将描述能够在密封动作时补偿扭转效果的阀形状以及对比例。
图11示出了阀机构的一个例子,它与本实施例的阀机构进行比较。图12、13示出了在图11所示阀机构中的扭转情况以及接头密封状态。在图11的对比例的情况下,存在于具有长方形横截面的阀芯与第二阀体500b之间的且有助于阀芯移动的间隙是均匀的。阀芯501被弹性件503压在第一阀体500a上,从而使阀芯密封面501c即阀芯的锥形第二阀体侧的表面与第一阀体500a的锥形密封部500c紧密配合,由此密封了接口530。参见图12,如果上述扭转出现在对比例的上述结构中,则阀芯501在两个区域内与第二阀体接触,就是说在接触面510a和511b上。代表两个接触面之间距离和间隙数值地,用X、Y表示扭转角θ:θ=tan-1(2Y/X)。假设间隙保持不变,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间距X越大,则扭转角数值越小。
但是在此对比例的情况下,接触面长度X比较小(如与阀芯直径相比),由此使扭转角比较大。换句话说,为了调节扭转,需要大角度转动。因此,显然在其出现后调节扭转是不太可能的。
参见图13、14,如果不调节扭转地与第一阀体接触,则阀芯的锥形密封部501的接触半径与第一阀体的锥形密封部500c的不同。结果,接触部无法相互形成完美的接触,结果允许油墨泄漏。
第二阀体500b和阀盖502经过超声波焊接。此对比例中的阀盖是简单的平阀盖,由此提高了超声波引起安装误差的可能性,即经其放入阀芯滑动轴501a的阀盖中心孔的精度是变化的,因此必须扩大阀盖中心孔以防止阀盖孔壁接触阀芯滑动轴。因此,很难缩小弹性件503的尺寸,并因此难于缩小阀机构的整个尺寸,因为弹性件503的最小直径由阀盖孔径决定。
与上述对比例相比,本实施例的阀机构具有以下结构。在本发明的该实施例中,图14示出了阀机构。图15、16示出了图14的阀结构扭转情况以及两个密封部之间关系的情况。参见图14,在此实施例中,阀芯261在行程方向上成锥形(图中向右);阀芯直径(至少主轴段)逐渐向右减小。第二阀体260b的内壁成锥形,从而其直径逐渐在行程方向(向右)上增大。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为了在阀芯扭转时使阀芯在等同于图12所示对比例的接触面511b的位置上接触第二阀体,需要一个明显较大的角度,并且在阀芯角到达这个明显较大值之前,阀芯滑动轴开始接触阀盖孔壁(图15)。因此,接触面的长度X可以被设定为比较长,由此可以减小扭转角值。因此,即使扭转阀芯261没有调节其扭转情况地如图16所示地与第一阀体500a接触,扭转角与对比例相比非常小。阀芯密封部265与第一阀体密封部264之间的界面得到了更好地密封。
应该注意的是,用X、Y1代表接触面长度和阀芯滑动轴与阀盖孔之间的间隙:θ=tan-1(Y1+Y2/X)。
阀盖262设有一个阀盖焊接导向部262a,它是一个阶梯部(尬盖穿透深度为0.8毫米)并在将阀盖262推入第二阀体时接触第二阀体边缘。因此,使通过其放入阀芯滑动轴的阀盖孔小于对比例中的情况。就是说,给阀盖设置焊接导向部262a减少了第二阀体与阀盖之间的安装误差,而这种误差是由出现在部件焊接过程中的震动而造成的,因此可以提高阀盖孔定位精度。因此,可以减小阀盖孔直径,由此可以缩小弹性件263的直径。因而,可以减小阀机构的尺寸。另外,即使阀芯因阀芯扭转而通过阀芯滑动轴施加作用里,阀盖焊接导向部262a也保证了阀盖刚性。
阀盖孔的分脊线设有一个R部262b。R部只设置在非焊接表面侧的分脊线(图的右手侧)上。由于设置了这样的结构,所以在扭转阀芯的运动中且尤其是阀芯的开启运动中的阀芯滑动轴与阀盖之间的摩擦可以减小。
接触第一阀体的阀芯端部是阀芯密封部265,它具有一个平坦表面。相反,接触阀芯密封部265的第一阀体部分是第一阀体密封部264,即位于第一阀体内表面上的一个弹性体267的表面。使阀芯密封部和第一阀体扁平使具有长方形横截面的阀芯的接触半径等于第一阀体的R部262b。由此在阀芯与第一阀体之间形成最佳接触。另外,第一阀体密封部264的形状伸出嘴外的舌头,由此保证了两个部件之间的界面被无缺陷地焊接在一起。
在阀机构具有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如果在阀芯与第二阀体之间形成了间隙,则有时出现了阀芯在装卸墨盒装置200时如图9(c)所示地在第二阀体内绕其轴线转动的现象。但在此实施例中,即使让阀芯绕其轴线转到最大角度并接着在保持最大转动状态下被压在第一阀体上,阀芯与第一阀体之间的接触分别由密封部265、264实现。换句话说,接触是面对面的。因此,确保了阀机构被不透气地密封住。
另外,由于接口230和阀机构具有其横截面为长方形的形状,所以在阀芯滑动过程中的阀芯转角可以缩小,另外,可以提高阀反应。因此,可以保证接口230的阀机构无缺陷地发挥密封性能。另外,由于接口230和阀机构具有其横截面成长方形的形状,所以设置在接口周面和阀芯上的密封突起180a在墨盒装置200的装卸过程中轻柔地滑穿过接口,由此保证了顺利的连接工作。
参见图10,接触阀芯261的接口230端部包括两个对称的吸收材料件180b。在接口端部顶侧上,为气/液交换设置了开口181a,并在底侧上为输液设置了开口181b。因此,我们就作为突起180b的对应件地给阀芯设置一对接触突起310而进行了研究,所述对应件要设置在不包括密封部265的区域内,而所述密封部容易太阳17(c)、(d)所示地与第一阀体的密封部紧密接触。但是,在阀开启过程中,阀芯被弹性件的力回推,因此要求突起具有一定的刚性,其足以防止突起变形。另外,就接触突起的定位和形状来说,从可靠的角度考虑,要求即使阀芯接触突起位置沿阀芯滑动轴的径向相对接管180的两个阀启动突起180b偏移,在两个在滑动轴261a横向上对置的接触突起上产生的力矩彼此抵消。因此,在此实施例中,阀芯配有一个圆形突起311(宽0.6毫米高1.3毫米),如图17(a)、(b)所示,它在横截面与具有长方形横截面的接管180相似。换句话说,在第一阀体侧上的且不包括与第一阀体密封部接触的密封部265的阀芯表面设有长方形凹口311a,其中心与阀芯轴线重合。这种结构给阀芯提供了在阀启动突起180b接触阀芯时所需的强度和可靠性。使突起成圆形并使凹口中心与阀芯轴线重合,由此可以改善阀芯模塑性能。从这个光点出发,就模塑性来说,要求在凹口侧的圆形突起底部应该有很小的曲率。
参见图2、3,在装配墨盒装置200时,在包括第一阀体260a和第二阀体260b的阀机构被插入储墨容器201的输墨口后,ID件250是通过焊接和锁定而获得的。尤其是,内囊220暴露在储墨容器输墨口的开口边缘处,阀机构的第一阀体凸缘被焊接到内囊的暴露部221a上。随后,ID件被焊接在凸缘268位置上并与容暑器外壳210的配合部210a锁定在一起。
在这种组件的情况下,例如如在图11所示的对比例的情况下,与Id件550相连的第一阀体的凸缘508是扁平的。弹性体层567没有暴露在设有ID件550的输墨口边缘处,因此,可能如图5所示地在连接接管180的工作过程中出现密封泄露。因此,在此实施例中,与ID件焊接在一起的并位于与接管530的开口平面相同的平面内的第一阀体凸缘508的焊接面与墨盒安装方向相反地移动。换句话说,第一阀体凸缘268是如此定位,即当ID件250如图2、14等所示地被粘在第一阀体凸缘268上时,ID件的外表面平面与接口230开口平面重合。这种结构布局保证了弹性体层267位于设有ID件250的输墨口内,由此使阀机构变成了不可能允许出现上述密封泄露的很可靠的阀机构。
另外,由于第一阀体268已经被移出接口230的开口平面,所以接口的开口部突起在第一阀体凸缘的表面上。因此,当连接ID件250时,接口开口部引导ID件的位置,由此似的ID件的精确定位更容易。
在此实施例中,墨盒装置200的各储墨容器201被装入墨盒座150中并且通过接管180和墨盒接口的阀机构给相应的负压控制室单元110输墨。安放上述储墨容器201的墨盒座150被安装在一个顺序扫描型记录装置(图24)的支架上并且在平行于记录纸平面的方向上来回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从生产可靠性角度考虑,要求采取措施来防止接口内表面与储墨容器201之间的密封状态和在接管外表面与负压控制室单元110之间的密封状态不会因在连接处由接管轴线伸出而引起的扭转、储墨容器移动等而受到破坏,而这些现象出现在支架前后来回移动时。
因此,在此实施例中,使在如图2、14等所示的阀机构的第一阀体中的弹性体层267的厚度大于接管和第一阀体之间的最低要求,从而在支架往复移动时出现在接管连接部位上的轴伸出和扭转可以因弹性体层的弹性而得到中和,由此保证了密封性能很可靠。至于其它措施,可以使插有接管180的阀体的刚性大于接管刚性,从而可以控制由在支架往复移动时出现在接管连接部位上的轴伸出和扭转引起的阀体变形,从而保证了密封性能很可靠。
接着,参见图10、17、25,将描述构成上述阀机构的各部件的尺寸。
参见图25,阀芯261纵向尺寸e5为5.7毫米;阀芯密封部265与阀芯滑动轴261a之间的距离为14.4毫米;第二阀体260b到阀盖内表面的距离e1为8.7毫米;从第二阀体260b到阀盖262外表面的距离e2为11.0毫米;第一阀体与第二阀体之间的开口长度e4等于3.0毫米;突起相对阀芯密封部265的突起距离e6等于1.3毫米;阀盖焊接导向部262a的长度12为0.8毫米;阀芯密封部的纵向尺寸b1为9.7毫米;在阀盖侧的阀芯纵向尺寸b2为9.6毫米;在第一阀体侧的第二阀体的纵向尺寸a1为10.2毫米;在阀盖侧的第二阀体的纵向长度为10.4毫米;阀芯滑动轴的直径c11.8毫米;为其中穿过阀芯滑动轴的阀盖孔的直径c2为2.4毫米;作为弹性件的弹簧长度为11.8毫米(弹性系数:1.016N/mm);阀盖R部262b为0.2毫米(整个圆周);是弹性体层一部分的第一阀体密封部264的长度g1为0.8毫米;第一阀体密封部R为0.4毫米;第一阀体密封部264的厚度u1为0.4毫米;弹性体层厚度为0.8毫米;弹性体层267的纵向内径g2为8.4毫米;第一阀体的纵向外径g3为10.1毫米;接管纵向外径g5等于8.0毫米;包括密封突起180a的接管纵向外径g4为8.7毫米;第一阀体凸缘268回退距离11为1.0毫米;接管长度13为9.4毫米;阀启动突起180b的长度14为2.5毫米。
设第一阀体密封突起264的长度g1为0.8毫米,最好长度g1足以允许第一阀体密封部264足够远地伸出阀体,从而密封部264外弯并在其接触阀芯密封部265时严密地密封住间隙。
由于上述原因,第一阀体密封部的长度g1必须在满足以下不等式的范围内:(g3-g2)/2>g1>(b1-g2)/2。
至于如图10、17所示地彼此接触的接管阀启动突起180b的尺寸以及阀芯突起311的尺寸,突起311和接管180厚度为0.75毫米;相反阀启动突起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f3为1.7毫米;相反阀启动突起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f4为3.2毫米;在长方形突起311的短轴上的阀芯长方形突起外表面之间的距离f1等于2.6毫米;在短轴上的突起内表面之间的距离f2为1.4毫米;突起311的长度为3.6毫米。
从模塑精度角度考虑,要求在具有长方形横截面的第一阀体的内表面上的弹性体层267的厚度u2是一致的;弯曲部厚度和平直部厚度相同。就接口230的垂直方向而言,弹性体层267与接管最大直径部(包括密封突起180a的部分)之间的封口深度为g4-g2=0.3毫米,此数值由弹性体层267抵消。牵涉到吸收的弹性体层的总厚度为0.8mm×2=1.6mm。但是,由于封口深度为0.3毫米,所以不需要象在其他情况下所需那样大的力来是弹性体层变形。就接口水平方向来说,封口深度为0.3毫米,用于吸收的弹性体层的总厚度为0.8mm×2=1.6mm,使弹性体层抵消该数值。在垂直方向上的接管外径g5小于弹性体层内径g2,即g5<g2,这种关系也适用于水平方向。因此,在图25所示的状态下,保证了弹性体层只接触接管密封突起180a,由此允许接管被顺利地插入而严密地封住接头部。储墨容器201与墨盒座150之间的水平间隙必须只在一个能够通过弹性体层厚度吸收所述间隙的范围(在此实施例中,±0.8毫米)内。在此实施例中,间隙最大公差设为±0.4毫米。在此实施例中,如果水平间隙值(离中心的距离)大于弹性体层的外径g5与内径g2之差的绝对值(换句话说,如果在此实施例中,水平间隙值不小于±0.2毫米),不包括密封部外表面的接管外表面大范围地接触弹性体层并压在其上。因此,弹性体的弹性产生对中力。
采用上述措施似的实现一种能够提供上述效果的阀机构成为可能。
<阀机构定位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喷墨头架的情况下,阀盖262和与墨盒装置接口相连的阀机构的第二阀体260b更深地伸入内囊220中。利用这样的结构,即使内囊200因由消耗内囊中油墨而引起的内囊变形而穿过靠近接口部分地与外壳210分开了,靠近接口的内囊变形也可以通过深插入内囊220中的阀机构部分即阀盖和第二阀体进行调节。换句话说,即使内囊因耗墨而变形,紧邻阀机构并在环绕阀机构中间邻近部的区域内的内囊变形通过阀机构而受到调节,因此,保证了在阀机构邻近部和内囊中的流墨道以及允许气泡在气液交换时升起的气泡通道。因此,在内囊变形时,不防碍油墨从内囊中进入负压控制室单元100,并且不防碍气泡在内囊中升起。
在墨盒装置200包括可象上述那样变形的内囊的情况下,或者在喷墨头架配有负压控制室单元110的情况下,从增加外壳210中的缓冲空间的角度出发,最好在内囊负压与负压控制室单元100的负压之间保持平衡,从而气/液交换在内囊最大变形后出现在墨盒装置200和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之间。为了高速输墨,墨盒装置200的接口可被扩大。显然,在靠近内囊接口的区域内留有大空间并在此区域内保证充分的输墨通道是理想的。
如果增大内囊变形以保证在装有内囊的外壳中留有缓冲空间,则靠近接口的内囊空间在内囊变形时缩窄。如果靠近接口的内囊空间缩窄,则防止了气泡在内囊中升起,并且堵塞了靠近接口的输墨通道,由此提高了它们无法对高速输墨进行补偿的可能性。因此,在阀机构没有深插入内囊并且靠近接口的内囊变形没有受到调节的情况下,与此实施例中的喷墨头架不同地,内囊变形量必须保持在一个变形基本上不影响输墨的范围内,从而在内囊负压与负压控制壳体110之间保持平衡以便对高速输墨进行补偿。
与之相比,在此实施例中,阀机构如上所述地深入到内囊中并且靠近接口的内囊变形受到了阀机构的调节。因此,即使内囊变形增大,足够的尺寸也保证了靠近接口的区域即输墨通道穿国它而通向接口的区域,由此可以完成两个目的,即保证在外壳210中留有大缓冲空间并保证留有一个能够允许高速输墨的输墨通道。
在上述喷墨头架的墨盒装置200的底部下面,设置了一个用作用来探测内囊中的残余墨量的余墨量探测件的电极270,以后将对其进行描述。电极被固定在其中装入墨盒座150的打印机支架上。与阀机构相连的接口230靠近前壁地位于墨盒装置200的底部内,就是说,靠近在负压控制室单元侧的壁部。在大约平行于墨盒装置底面的方向上,阀机构被深插入内囊220中,因此当内囊变形时,通过阀机构的深插入部来调节内囊底部变形。另外,也通过使包括外壳110和内囊220在内的储墨容器底部倾斜来调节内囊底部变形。由于除了通过使储墨容器底部倾斜地调节内囊底部变形的作用外,还通过阀机构进一步调节内囊底部变形地调节了内囊底部相对电极270的偏移,所以可以更精确地进行余墨量探测。因此,上述通过阀机构而对靠近接口230的内囊变形的调节可以获得一种除了能完成通过增大内囊变形而保证在外壳中留有大缓冲空间并高速输墨外还能更精确地探测余墨量的供液系统。
在此实施例中,阀机构被深插入内囊中,从而靠近接口的内囊变形如上所述地受到调节,但是可以将一个不同于阀机构的部件装入内囊中以便调节上述内囊底部的变形。另外,可以通过接口230将一块板装入内囊中,从而该板沿内囊底面伸展。在这种结构中,当用电极270探测内囊中的余墨量时,可以进行更精确的余墨量探测。
另外,在此实施例中,在固定在接口230上的阀机构中,阀机构的构件超过开口260c地更深地突入内囊中,而所述开口与接口相连而形成一条流墨道。在这样的结构布局中,在墨盒装置的内囊中,确保了在接口230的附近形成了一条流墨道。
<墨盒制造方法>
以下,参见图18地来描述此实施例的墨盒制造方法。首先见图18(a),储墨容器201的内囊暴露部221a垂直向上,利用注墨喷嘴402并经输墨口地将油墨401注入储墨容器201中。在具有本发明结构的情况下,注墨可以在大气压下进行。
接着,参见图18(b),阀芯261、弹性件263、第一阀体260a、第二阀体260b被组装成一个阀机构,接着,使该阀机构落入储墨容器的输墨口内。
此时,在焊接面朝外侧上,储墨容器密封面102的四周被第一阀体的阶梯形状包围着,由此可以提高储墨容器与第一阀体的相对定位精度。于是,可以降低焊接电极臂400而使其接触第一阀体结构230的外周,从而第一阀体和储墨容器的内囊在焊接面102上被焊接到一起,同时,第一阀体和储墨容器外壳210在密封面102上被焊接到一起,由此保证了严密地封住了接头部。本发明可被用于使用超声波焊或振动焊的制造方法或使用热力焊、粘结剂等的制造方法。
接着,参见图18(c),ID件250被如此安放在其上已焊接上了第一阀体的储墨容器上,即它覆盖住了储墨容器201。在此过程中,成型于储墨容器外壳的侧壁中的配合部210a以及ID件的卡接部250a配合,与此同时,位于底面侧上的卡接部250a在与储墨容器密封面102相对的那一侧上与外壳210连接,而第一阀体被夹在中间(图3)。
<墨盒余墨量的探测>
以下来描述探测墨盒装置中的余墨量。
参见图2,在安装墨盒装置200的墨盒座区域下方,设置了其宽度小于储墨容器宽度(图的厚度方向)的板形电极270。电极被固定在装有墨盒座150的打印机支架(未示出)上并且它通过电线271与打印机的电控系统相连。
另一方面,喷墨头件160包括:一条与输墨管165相连的流墨道162;许多个配有用于产生喷墨能量的能量发生元件(未示出)的喷嘴(未示出);一个用于暂时存放来自流墨道的油墨并接着将油墨供给各喷嘴的公用储墨腔164。各能量发生元件与一个墨盒座所属的连接端子281相连,当墨盒座被装在支架上时,连接端子与打印机电控系统相连。来自打印机的记录信号通过连接端子被送往能量发生元件,从而通过驱动能量发生元件给喷嘴中的油墨赋予了喷射能量。结果,油墨被喷出喷孔或喷嘴开口端。
另外,在公用储墨腔164中设置了一个电极290,它通过相同的连接端子与打印机的电控系统相连。这两个电极170、290在储墨容器中构成了余墨量探测件。
另外,在此实施例中,为了使余墨量探测件能够更精确地探测余墨量,在储墨容器的最大壁部之间并在储墨容器壁内,墨盒装置的接口230位于底部内,即位于使用时的底部中。另外,储墨容器底壁的一部分是倾斜的,从而当使用储墨容器时,底面相对水平面保持一个角度。确切地说,参见墨盒装置接口所在侧即前侧以及与其相对的一侧即后侧,在设置阀机构的前部附近,使底壁平行于水平面,而在从前到后的区域内,底壁向上向后倾斜。考虑到以后要描述的内囊变形,希望储墨容器的底壁倾斜角相对墨盒装置后侧壁成钝角。在此实施例中,它不小于95度。
使电极270具有这样的形状,即它与储墨容器底壁形状相符,并且所述电极与倾斜部平行地设置在对应于储墨容器底壁倾斜部的区域内。
以下将描述通立所述余墨量探测件来探测储墨容器中的余墨量的情况。
余墨量探测是通过当在墨盒座侧电极270与公用储墨腔中电极290之间的施加脉冲电压时探测随电极270尺寸而变化的电容(静电容)而进行的,所述电极部尺寸对应于余墨所在位置。
例如,在储墨容器中有或没有油墨可以通过在电极270、290之间施加这样的脉冲电压并计算时间常数和电路增益来探测,即它的峰值为5伏并成矩形波形状且其脉冲频率为1千赫兹。
当储墨容器中的余墨量因耗墨而减少时,墨液面落向储墨容器底部。当余墨量进一步减少时,墨液面降落到一个对应于储墨容器底壁倾斜部的高度。随后,随着进一步耗墨(电极270和余墨之间的距离大约保持不变),对应于余墨所在位置的电极270部尺寸逐渐减小,电容因此开始降低。
最后,油墨将从对应于电极270位置的区域中消失。于是,因油墨引起的电路增益和电阻增大可以通过改变所加脉冲的脉冲宽度或改变脉冲频率地计算时间常数而进行探测。在这种安排下,确定出储墨容器中的墨量非常小。
以上是余墨量探测的整体描述。事实上,在此实施例中,储墨容器包括内囊220和外壳210,随着耗墨,内囊向内即在减少其内容器的方向上变形,同时允许在负压控制壳体110和储墨容器201之间进行气/液交换并允许空气通过排气口222注入外壳210和内囊之间,从而在负压控制壳体110中的负压与储墨容器中的负压之间保持平衡。
参见图6,在此变形过程中,在由储墨容器角部进行控制的同时,内囊变形。内囊变形量和引起的内囊壁部分或完全脱离外壳在具有最大尺寸的两壁处(大约平行于图6的横截面平面的壁)最大并且在底壁处或在靠近上述两壁的壁处小。尽管如此,随着内囊变形增大,油墨与电极270之间的距离和电容与距离成反比地减小。但是,在此实施例中,电极270的主要部分处于一个大致垂直于内囊变形方向的平面内,因此,即使当内囊变形时,电极270和内囊底壁仍然博爱吃相互平行。结果,就尺寸来说,保证获得了直接与静电电容相关的表面面积,由此保证了探测精度。
另外,如上所述地,在此实施例中,储墨容器201的结构是这样的,即在底壁与后侧壁之间的角部的角度不小于95度。因此,与在其它角部相比,内囊在此角部更容易脱离外壳。因此,即使当内囊向接口230变形时,油墨更容易排向接口230。
在上文中,单独描述了此实施例的结构方面。可以选择组合地采用这些结构,并且组合方案提供了能加强上述效果的可行方案。
例如,连接部长方形结构与上述阀机构组合就稳定了装卸过程中的滑动,由此保证了阀顺利地启闭。使连接部具有长方形横截面保证了输墨速度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支点位置向上移,但是使墨盒底壁向上倾斜使得稳定装卸成为可能,就是说,在扭转量很小的装卸很稳定。
<喷墨头架>
图23是采用一可应用本发明的墨盒装置的喷墨头架的透视图,它示出了喷墨头架的整体结构。
此实施例中喷墨头架70如图23所示地配有负压控制室单元100,它包括能喷射许多种色彩不同的油墨(在此实施例中,是黄色Y、品红色M、深蓝色C的油墨)喷墨头件160、和一体地包括负压控制壳体110a、110b、110c的负压控制室单元100。分别装彩色油墨的且与负墨盒装置200a、200b、200c与可以负压控制室单元100活动连接。
为了保证许多个墨盒装置200a、200b、200c无误地与对应的负压控制壳体110a、110b、110c连接起来,喷墨头架配有墨盒座150,它部分地覆盖着墨盒装置的外表面,每个墨盒装置配有ID件250。ID件250配有许多凹口部或缝隙,并且ID件与就安装方向来说的墨盒装置前表面相连,而负压控制壳体110配有许多突起状ID件170,其形状和位置都对应于所述缝隙。因此,保证防止了安装错误。
在本发明的例子中,墨盒装置所存油墨的颜色显然可以不同于Y、M、C。墨盒数目和墨盒组合类型(例如,单个黑色墨盒与装Y、M、C色油墨的混装墨盒的搭配)显然也是随意的。
<记录装置>
以下,参见图24来描述可以装有上述墨盒装置或喷墨头架的喷墨记录装置的例子。
图24所示的记录装置配有:一个其上活动地装有墨盒装置和喷墨头架70的支架81;一个由一个防止油墨经许多头孔而泄漏液体的头盖和一个用于当喷墨头失效时从许多头孔中吸出油墨的抽吸泵构成的喷墨头复原机构82;一个通过其作为记录载体地输送记录纸的送纸表面83。
支架81将一个在复原机构82上的位置用作其原始位置,并且当用马达等驱动皮带84时,使支架向左扫描。通过喷墨头向输送到送纸表面83上的记录纸喷墨而进行打印。
如上所述,在此实施例中的以上结构是一种在传统记录装置中找不到的结构。不仅该结构的上述下级构件个个都有助于效果和效率,而且它们组合起来也是有利的,由此使整个结构成为有机整体。换句话说,无论单独地看,还是综合地看,上述下级构件都是很出色的创意。以上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优选结构的例子。另外,尽管本发明的阀机构最适用于上述液盒,但是液盒形状不必局限于上述这样的结构。本发明也可以被用于其中直接在输液开口部中盛放液体的不同类型的液盒。
以下,与一个对比例相对照地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墨盒结构,确切地说,要描述配有ID凹口的前侧斜面的功能。
图26(a)是作为对比例子的墨盒装置500的透视示意图。它在结构上与具有ID凹口的图3(a)所示的本发明的前侧斜面结构不同,因为在接口553上方没有形成斜面,与图3所示相似的ID凹口551a、551b、551c设置在成型于与具有墨盒装置接口553的表面相同的表面上的接口553的上方。外尺寸如高度、宽度、长度等与图3所示相同。
图26(b)是墨盒装置560的透视示意图,所述墨盒中的油墨不同于图26(a)的对比例的油墨。只有ID凹口的位置不同于图26(a)所示的位置。图27、28、29是表示将墨盒装置550装到墨盒座150上的安装过程的截面示意图。如图27-29所示的墨盒装置550的状态与图4(a)、4(c)、4(d)或图2相同。
在图27的箭头H方向上,基本沿设置在墨盒座后部上的墨盒锁定部、设置在负压控制室单元100的盖子120中的导向部121、墨盒座的底部151以及厚度方向的导向部(未示出)来安装墨盒装置550。其中,一直进行安装操作,直到设置在负压控制室单元中的墨盒装置的防误安装的ID件170抵靠墨盒前侧553为止。此时,没有接触带接管180的接口553。如果装入了错误的墨盒装置,墨盒前侧552与ID件170相互干扰,于是阻止了墨盒装置的安装。利用这样的结构,接口553和接管180相互接触,因此油墨混合没有出现在接头部处,可以在墨盒可换式记录装置中避免油墨凝固、喷墨鼓掌、图象缺陷、装置故障或不必要的记录头更换。当正确地安装墨盒装置550时,ID件170和ID凹口551a、551b是对准的,从而可以进一步将墨盒装置装向后侧(负压控制室单元侧)。当墨盒装置200被插入这样的位置上时,接口553和接管180相互配合,从而墨盒装置内侧与负压控制室单元内侧相互流通而允许从墨盒装置200中将油墨输人负压控制室单元。随后,在图28的箭头所示方向上明显转动它,知道墨盒装置200被推入图28所示的位置,墨盒装置550的后侧下部与墨盒锁定部156配合,由此基本上根据状态要求而将墨盒固定在墨盒座150中。用来固定墨盒装置550(墨盒座锁定部156)的后推力是由一个环绕接管设置的密封件(未示出)和设置在墨盒装置200中的弹性阀芯件263产生的。
以下将描述具有斜面的墨盒结构与对比例之间的差异。图39是图4(c)所示部分的放大视图。将图39和图28的过程进行对比。它们示出了正确墨盒装置被装到墨盒座150上并且设置在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中的ID件170(突起)卡入墨盒装置的相应凹口中。此时,墨盒装置接口230与具有接管的负压控制室单元表面110a之间的距离Y2以及墨盒装置接管180与具有图28所示负压控制室单元的接管的表面110a之间的距离Y1满足以下关系:Y1>>Y2。
从此状态开始,如果墨盒装置转入墨盒座150中,则对应于Y1、Y2之间差地,墨盒锁定部155延伸到图28、29所示的墨盒锁定部156的位置上。换句话说,与图39的锁定部155相比,锁定部156在图28、29的X1方向上比较长。这导致了墨盒座体积庞大,因此导致了喷墨记录装置体积庞大。这是因为在墨盒装置前侧上部的M部在墨盒装置安装操作中与负压控制室单元相互干扰,从而Y1比较长。为了避免于此,在M部与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之间的干涉部可以被切掉,但是这将导致负压控制室单元的复杂形状,因此导致了其中吸收材料的复杂形状。这导致低生产率和成本增加。另外,需要对应于切除部地提供大量吸收材料,结果造成墨盒座体积庞大,因此造成喷墨记录装置的体积庞大。即使ID件170被制成凹口形状,也出现相似问题。另外,在墨盒侧面上设置ID突起导致了保护突起的密封型复杂结构,因此造成体积庞大和成本增加。
以下将描述在斜面上设置ID件的有利效果。
墨盒座的整个尺寸随ID件长度减小而减小,墨盒侧的凹口深度也随着减小,因此,墨盒除墨理想地效率提高了。为了可靠地通过许多图29所示的ID件170来防止误安装墨盒装置,要求所有ID件在它们被插入前与前侧552相互干扰,因此,靠近接口553的ID件较长。如图2、4(a)、4(b)所示,斜面251在墨盒安装过程中基本上平行于负压控制室壁110a,根据本发明,许多ID件170被缩短了并且它们是等长的。
至于ID件的数目,可以根据所用油墨数来决定它。在六中选三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第一实施例,即6C3=20种。
<其它实施例>
图30(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墨盒的透视示意图。在墨盒装置570前侧下部上,设置了一个用于与负压控制室单元的接管配合的且给负压控制室单元100供墨的接口573。墨盒装置570根据本发明地配有一个向接口上方后侧倾斜的斜面。斜面571设有凹口572a、572b、572c、572d以防止错误安装墨盒装置。图30(b)是用于不同于图30(a)的油墨的墨盒装置580的透视示意图。它与图30(a)的例子的区别只在于凹口581a、581b、581c、581d的位置上。墨盒装置如与图3的实施例不同地采用了刚性容器,ID件与容器成一体。墨盒内侧装填了墨水。许多ID件设置在4个位置上,可用不同油墨数是八中选四。其他结构与图3的实施例相同。
根据该实施例的结构,除了上述效果外,可以产生与图3实施例同样有利的效果。尤其是,通过相对插入方向地给上下位置、左右位置或两种形式都包括地分配不光滑部分,可以产生插入墨盒时的导向效果和安装后的稳定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前侧输墨口上方(墨盒安装方向上)的部分向后倾斜,从而在墨盒接口充分靠近负压控制可体之后,转动安装墨盒,婚姻次墨盒与负压控制壳体之间的距离可以缩小。由此一来,墨盒座尺寸可以缩小,因而可以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喷墨记录装置。另外,由于墨盒在转动安装前充分靠近负压控制壳体,所以设置在负压控制壳体中的接管长度可以缩小,因此在恢复操作中的吸墨量可以减少,从而可以减小吸墨材料的体积,因而完成了喷墨记录装置的小型化。
参见图31-35,以下将描述墨盒装置接头部的其它结构。
在图31(a)中,在接口斜向下的状态下将墨盒装置200斜插入墨盒座150中。图31(a)示出了在将接管插入接口前的状况。
接管180在其整个外表面上配有一个整体环形密封突起180a并且设有一个用于在自由端开启关闭阀的突起180b。密封突起180a在接管被插入接口时抵靠接口的接头密封面260,而在此实施例中是如此设置的,即离接管自由端的距离是相等的,并且它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方向上沿接管的整个外周分布。密封突起180a如以下所述地在装卸墨盒装置200的过程中在接头密封面上滑动。因此,其材料最好相对接头密封面具有高滑动性、附着性。用于将阀芯件推向第一阀体的推动件263的类型不局限于特殊形式,但是它可以是一个具有延伸收缩性能的部件如卷簧、片簧或其他弹簧件或橡胶材料。从回收角度考虑,最好选择树脂弹性件。
在图31(a)的状态下,阀启动突起180b不接触阀芯件261,成型于阀芯件外周上的尖头部通过推动件263的推力被推向第一阀体的尖头部。由此一来,保持了墨盒装置内侧的气密性。
当继续将墨盒装置200插入墨盒座150时,通过突起180a密封了接口的接头密封面260。此时,密封突起180a如上所述地倾斜,密封突起180a的上端首先接触接头密封面(图32的步骤11),当在插入墨盒装置的情况下在接头密封面上滑动时,接触范围扩展向密封突起180a的下部。最后,如图31(c)所示,密封突起180a的下端接触接头密封面260。于是,密封突起180a的整个外周接触接头密封棉,从而通过密封突起180a密封住接口230(图32的步骤12)。
在图31(c)所示的状态下,阀启动突起180b不接触阀芯件,因此,阀机构未开启。因此,接口在阀机构开启前被密封住,从而消除了在安装墨盒装置过程中的油墨漏出接口的现象。
如上所述,接口密封出现在接头密封面的上侧上并逐渐前移,从而允许接口中的空气经接头密封面260与突起180a之间的间隙排出,直到完成气密密封为止。由于接口中的空气被如此排出,所以留在接口中的空气量在密封接口时最小,从而接口中的空气被有太受压缩,即使在接管180进入接口中时,就是说,防止了接口中的压力升高太多。结果,在完全将墨盒装置200装到墨盒座上之前,防止了阀因接口中的压力升高而不小心地开启并防止了阀将油墨排入接口中。当墨盒装置200被进一步插入时,阀启动突起180b克服推动件推力地压迫阀芯件261,而此时通过密封突起180a如图31(d)所示地使接口保持密封状态。由此一来,使第二阀体的开口260c与借口230流通(图32的步骤13),从而接口中的空气经开口260c被送入墨盒装置200中,同时,墨盒装置中的油墨经开口260c和接管180被输入负压控制室壳体110(图1)中。
在这种方法中,例如通过重新装上未用完的油墨容器单元200,将接口230中的空气引入油墨容器单元200,内囊220(图1)中的负压被减弱。因此,在负压控制室容器110中的负压和内囊220中的负压之间的平衡被改善,从而,可保持油墨向负压控制室容器110中的再补给性能。
在前述操作之后,油墨容器单元200被压入支架150的底面中,从而如图31(e)所示将油墨容器单元200安装到支架150中,通过这样将接口230和连接管180完全连接起来,因此,可确保上述气-液交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阀架260a的连接密封表面260的材料和阀架锥形部分的材料为弹性体。通过采用这种材料(弹性体),弹性力有效地保证了连接密封表面260和连接管180的密封凸起180a之间的密封性能,和第一阀架260a的阀架锥形部分和阀构件261的阀构件密封部分(阀构件锥形部分)之间的密封性能。另外,弹性体可以与第一阀架260a模塑成一体,从而具有无须增加装置部件的数目的优点。可由弹性体制造的部分不限于上述23部分,弹性体还可被用于形成于连接管180中的密封凸起180a,或阀构件261的阀构件密封部分(阀构件锥形部分)。参考图31(a)至(e)和图33,下面将说明油墨容器单元200的拆卸操作。
当油墨容器单元200从支架150拆下时,解除接口230的密封,并按照相反的顺序执行阀机构的操作。
更具体地说,油墨容器单元200被拉出支架150,同时沿与在安装过程中相反的方向旋转,然后,阀构件261在促进构件263的促进力下向前运动,使得阀构件261的锥形部分被压在第一阀架260a的锥形部分上,从而利用阀构件261关闭接口230(图33中的步骤21)。
此后,油墨容器单元200被拉出,从而密封部分180a使接口230开封。因此,接口230在阀机构关闭后被开封,从而可防止向接口230中的无用的油墨供应。
由于如前面所述,密封凸起180a大致沿垂直于连接管180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因此接口230的开封允许,例如,在比密封凸起被倾斜早的时将环境条件从凸起的下端部引入接口230(图5)。这时,接口230的内部压力为负,与图中断情况类似,因此,油墨不会漏出接口230。
当油墨容器单元200被进一步拉出时,接口230被完全打开(图33中的步骤23),使得油墨容器单元200可从支架150上拆下。
利用图31所述的结构,从释放到环境中(release to the ambience)起到拉出油墨容器单元200止的时期,要比例如密封凸起被倾斜的时间长,从而,油墨容器单元只在接口230中的油墨被充分地吸入负压控制室110之后才被拉出因此,就防止漏墨的角度而言,该结构是更可取的。图34是本实施例中采用的连接管180的透视图。如图34所示,密封凸起180a沿垂直与连接管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延伸,以便与接管自由端等距离。
图35是作为图34中所示结构的一个变例的连接管180的透视图。在本例中,阀开、闭凸起180b的连接管180下侧壁省略,取而代之的是,下开口181b延伸到凸起180a的边缘。利用这种结构,除上述各种优点之外,拆卸油墨容器单元200时,当环境被引入时,即,当密封凸起180a的下端部被开封时,下开口181b被大大地打开。因此,大量空气可迅速引入接口230。与此一起,接口230中的油墨(the in the joint opening 230)被更迅速地引入负压控制室110,可进一步防止漏墨。
从防止漏墨的角度考虑,当拆卸油墨容器单元200时,该结构可更迅速地向接口230中引入更大量的空气。
关于密封凸起的位置,可设置在连接管开口的自由端。可能存在下述选择;图5中所示的密封凸起结构和图34或图35中所示的密封凸起结构的接合;多个图5所示密封凸起结构的接合;图34所示密封结构的双重组合;密封凸起的厚度(宽度)更大的结构;在上部和下部之间的厚度不同的结构(例如上部薄,下部厚,或相反)等等,只要该结构可防止漏墨,并且在比拆卸油墨容器单元200早的时刻可迅速向接口230引入更大量的空气即可。
参考图36至38,下面将说明与将油墨容器单元安装到支架上有关的另一个结构的例子。
图36(a)是油墨容器单元200的侧视图,其中与具有作为油墨供应孔的接口230和ID槽的ID构件250相邻的部分被部分地切去。图36(b)是从接口230侧观察的图示。油墨容器单元200是大致为平而薄的类型,且包括一个设有一个接口230的油墨容纳容器201,一个作为单独的构件设置在接口230旁侧的ID构件250,和一个位于接口230中的阀机构260A。在此,前侧是具有接口230的一侧;后侧是与接口230相对的一侧;底侧是当其被安装到支架上时的底部位置;顶侧是与底侧相对的一侧;左手侧是在从接口侧看位于左边的、与底面和顶侧连接的侧面中面积最大的一侧,右手侧是主侧面的右侧。
ID构件250包括一个倾斜面251,该倾斜面从接口230的位置之上到接口容纳容器向着远离接口230的方向倾斜。如图36(b)所示,从顷斜面到左侧和右侧设有多个ID槽252。ID槽的作用是根据其位置确定油墨容器单元。已经接合图4、28描述过的ID构件250的倾斜表面251,有效地节省了将所述单元安装到支架上所需的空间。当该单元被接口朝下地置于地面等上时,由于ID构件250在倾斜面251侧比在接口230侧长,所以接口不会直接接触地面。
油墨容纳容器201的底面向上朝着后侧倾斜。当油墨容器单元200被安装到支架上时,图2所示的倾斜面可有效地防止由于油墨滞留在检测部分中而导致的对油墨剩余量的检测错误,另外,还可有效地将油墨导向接口,提供油墨的可用性。另外,当油墨容器单元200被安装到支架150上,并且设在支架上的油墨容器锁定部分155的上端靠在油墨容器单元200的底侧上时,所述的倾斜有效地使油墨容器单元200的角度接近水平(连接管180的延伸方向),使得连接管180可容易并可靠地插入。换言之,构件这一结构,当喷墨单元被安装到支架上时,油墨容器的安装运动不是简单的旋转,而是伴随着旋转的前进运动,其中,通过油墨容器的安装运动,连接管180打开设置在接口中的阀机构260A。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油墨容器单元200以较陡地角度安装到连接管180上,在连接管180被油墨容器单元的接口230阻塞,造成安装困难或不能安装。通过油墨容器单元底侧向上朝着后侧倾斜,可解决该问题,可借助伴随旋转的前进运动实现平滑的安装。在油墨容器单元的后侧和底侧之间的一个交叉部处,设有一个向外凸出的凸起201a。该凸起201a与一个设在构成后面将进行描述的支架150的油墨容器锁定部155的基部上的凹槽配合,从而确保油墨容器单元200的安装状态。
在油墨容器单元200的上表面和后侧之间的交叉区中,设有向外延伸的一个指爪部201b。该部分201b作为当油墨容器单元200安装到支架150上时接受向下施加到油墨容器单元200上的力的部分。当油墨容器单元被拉出支架时,一个指或多个指至少接触到指爪部201b的底侧,向其施加向上的力。与其相邻的旁侧浮凸出来,以提高可抓挣性。
油墨容器单元的接口具有在垂直方向上伸长的长圆形的横截面,当油墨容器在使用中时,它与接口长孔的长形外部形状一致。参考图37、38,对安装过程进行说明。图37表示当油墨容器单元200被安装到支架150上时,安装过程的一定阶段的状态(例如与图4(b)对应),图38表示安装完成之后的状态(例如与图4(d)对应)。
支架上的负压控制室单元和喷墨头单元160具有与结合图2所描述的情况类似的结构,因此,为了简单起见,对其的详细描述将被省略。如图37所示,当设有一个与支架侧ID构件170互补的ID槽的油墨容器单元200被装到支架150上时,连接管180和接口230相互接触,并且设在油墨容器单元200后侧和低侧之间的交叉区域中的凸起201a的邻近部分架在支架150的油墨配合部的上部上。
在此,在本结构中采用的油墨容器锁定部155,包括一个向后倾斜的倾斜面,并且油墨容器锁定部155的基部设有一个用于与油墨容器单元的凸起201a配合的凹槽155a。当安装油墨容器单元200时,油墨容器锁定部155向后的弯曲有效地施加一个由图37中P1所指的向下的力(其方向不限于垂直向下的力,可以是任何基本向下的、足以安装油墨容器单元的力),并且因此,有效地向下并向着连接管的方向沿油墨容器配合部155的倾斜表面引导油墨容器单元。因此,油墨容器锁定部155的功能是对油墨容器单元进行安装导向。特别是,向前的运动有效将连接管180插入接口230中,以便推动阀机构260A建立油墨的流体连通状态。
如已经结合图31描述过的那样,连接管180设有一个在整个圆周上沿垂直于连接管长度的方向上延伸的密封凸起180a,因此,在连接管插入接口中之后,可立即建立密封状态。
连接管的基端设有一个橡胶连接部280,当安装油墨容器单元时,该橡胶连接部280被接口附近的部分压住,确保密封。
油墨容器锁定部155的一个用于油墨容器单元的滑动接触表面可设有一个导向槽155b,用于使油墨容器单元的运动顺滑。
在此,当连接管180开始由于油墨容器单元200的安装操作而进入接口230时,由两个部分来调节油墨容器单元的安装操作,这两个部分,一个是接口和连接管之间的配合,另一个是油墨容器单元后侧和底侧之间的交叉区域与油墨容器锁定部155的倾斜面之间的配合,从而,ID构件170和ID槽252之间的配合关系被释放,因而,安装操作可不受影响。
当油墨容器单元的凸起201a与支架的凹槽155a配合时,完成由力P推动油墨容器单元200的安装操作。这时,连接管180在接口230中,推动连接管180以打开发机构,以便可以供墨。当油墨容器单元安装到支架上时,由于压缩橡胶连接部280而产生的斥力和阀机构的斥力等有效地作用,以保持油墨容器单元的凸起201a和支架150的凹槽155a之间的配合状态良好。当油墨容器单元从支架上移去时,一个向上的力施加在指爪部201b上,并且沿移开的方向施加力P3。
虽然本发明是参考这里所述的结构进行描述的,但并受前述细节的限制,并且本申请应覆盖下述用于改进目的的可能的改型或变化,或者是权利要求的范围。

Claims (42)

1、一种用于储存供应给记录头的油墨的油墨容器,所述油墨容器包括:
一个油墨容器盒
一个设在所述油墨容器盒中并构成用于向所述记录头供墨的开口的油墨供应部分;及
一个在所述油墨容器处于使用状态的情况下设在所述盒体的一个上部区域中的倾斜部分,所述油墨供应部分在所述盒体一侧具有油墨供应部分,所述领斜部分向所述盒体的内侧倾斜。
2、一种如权利要求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倾斜部分对应于在所述油墨容器中容纳特定种类的油墨的位置上设有一个凹槽或凸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中,设有多个这样的凹槽或凸起,并且容纳在所述容器中的油墨种类可通过凹槽或凸起的结合而被确认。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油墨供应管其截面为长圆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油墨容器可安装到支架部分上,该支架部分设有一个对应于油墨容器的凹槽或凸起的凸起或凹槽式的配合部,使所述油墨容器安装到所述支架的预定位置上。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支架进一步包括一个用于与所述油墨供应部分连接的油墨供应管。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油墨供应管的外部形状为,其截面具有与油墨供应部分的外形类似的长圆形结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油墨供应管设置在外周上,一根肋板在其周围延伸,以便在所述油墨供应管被插入时对所述油墨容器的油墨拱应部分提供密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肋板沿垂直于所述油墨供应管的长度的方向延伸。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肋板相对于所述油墨供应管的长度方向倾斜。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支架设有一个可保存从所述油墨供应管接收的油墨的油墨吸收构件。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支架设有一个用于喷射从所述油墨容器供应的油墨的记录头。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进一步包括一个设在所述油墨供应管中的阀机构。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进一步包括一个向外凸出地设置在与油墨供应孔相对侧和所述油墨容器顶侧之间的一个交叉部分上的指爪部分。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之间,其中,所述油墨容器盒是吹塑制成的。
16、一种用于储存供应给记录头的油墨的油墨容器,所述油墨容器包括:
一个设置在所述油墨容器处于使用状态时的上部的第一倾斜部分,一个构成用于向所述在一侧具有油墨供应部分的记录头供墨的开口的油墨容器供应部分,所述第一倾斜部分在使所述油墨容器的外部形状逐渐缩小的方向上倾斜;以及
一个设在所述油墨容器处于使用状态时的底部的第二倾斜部分,所述第二倾斜部分在使所述油墨容器的外部形状逐渐缩小的方向上倾斜。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倾斜部分相应于所述油墨容器容纳的油墨特定种类,设有一个凹槽或凸起。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支架,其中,设有多个这样的凹槽或凸起,并且容纳在所述容器中的油墨种类可通过凹槽或凸起的结合而被确认。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油墨供应管其截面为长圆形。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油墨容器可安装到支架部分上,该支架部分设有一个对应于油墨容器的凹槽或凸起的凸起或凹槽式的配合部,使所述油墨容器安装到所述支架的预定位置上。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支架进一步包括一个用于与所述油墨供应部分连接的油墨供应管。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油墨供应管的外部形状为,其截面具有与油墨供应部分的外形类似的长圆形结构。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油墨供应管设置在外周上,一根肋板在其周围延伸,以便在所述油墨供应管被插入时对所述油墨容器的油墨供应部分提供密封。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肋板沿垂直于所述油墨供应管的长度的方向延伸。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肋板相对于所述油墨供应管的长度方向倾斜。
26、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支架,在所述油墨供应部分上进一步包括一个阀机构。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第一倾斜倾斜部分有一个单独的构件提供,所述油墨容器的部分除了所述第一倾斜部分外时吹塑制成的。
28、一种用于在其中可拆卸地安装保存供应给记录头的油墨的油墨容器的支架,包括:
一个用于与设在所述油墨容器中的油墨供应部分连接并接收油墨的油墨供应管
一个与所述油墨容器的特定凹槽或凸起对应的凹槽或凸起式的配合部分;
一个用于对所述油墨容器的安装进行导向,以便将所述油墨供应管导入所述油墨容器的一个油墨供应部分的导向构件。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支架设有一个可保存从所述油墨供应管接收的油墨的油墨吸收构件。
30、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支架,进一步包括一个用于喷射油墨容器供应的油墨的记录头。
31、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支架,进一步包括一个弹性件,用于盖住所述油墨容器的油墨供应部分的周围,所述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油墨供应管的基部。
32、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油墨供应管设置在外周上,一根肋板在其周围延伸,以便在所述油墨供应管被插入时对所述油墨容器的油墨供应部分提供密封。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肋板沿垂直于所述油墨供应管的长度的方向延伸。
3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肋板相对于所述油墨供应管的长度方向倾斜。
35、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支架进一步包括一个用于与所述油墨供应部分连接的油墨供应管。
36、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导向构件包括一个倾斜面,该倾斜面可与一个所述油墨容器的油墨供应部分相对侧和底侧之间的交叉部分接触,使得在安装所述油墨容器时,所述油墨容器的油墨供应部分借助一个包括向下压的分量的力到达所述油墨供应管。
37、如权利要求86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安装导向件的末端设有一个用于与设在同所述油墨容器交叉的部分上的凸起配合的凹槽。
38、一种将一个油墨容器安装到一个支架上的安装方法,所述支架包括一个用于防止安装错误的凹槽或凸起式配合部分,一个油墨供应管和一个安装导向件,所述油墨容器包括一个油墨容纳部分,一个用于防止安装错误的凸起或凹槽,一个油墨供应孔和一个位于油墨供应孔中的阀机构,所述方法包括:
使凸起或凹槽与所述支架的配合部相适的步骤;
使支架的油墨供应管上的一部分插入油墨容器的油墨供应孔中的步骤;
与油墨容器底侧和与所述油墨容器的油墨供应孔相对侧之间的交叉部接触,以便对支架进行安装导向的步骤(?);
在邻近所述油墨供应孔的对侧,向所述油墨容器的上表面施加具有向下的分量的力;
借助所述的力,沿安装导向件移动油墨容器底侧和所述油墨容器的油墨供应孔的对侧之间的交叉部;
其中,借助所述移动步骤,油墨容器向着支架的油墨供应管前进。并且油墨供应管被插入油墨供应孔中,使得所述油墨供应管打开油墨容器的阀机构,以便可能供墨。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支架,其中,油墨供应管设有一个沿着与所述管的长度方向向交的方向绕所述管延伸的肋板,并且所述油墨供应管在所述肋板进入油墨供应孔之后打开阀机构。
40、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支架,其中,油墨容器在油墨容器的底侧和与油墨供应孔相对的一侧之间的交叉部分处设有一个凸起部分,并且支架的安装导向件在基端设有一个用于接收所述凸起部分的凹槽,并且其中,油墨容器相对于支架的安装是随着油墨容器的凸起部分与支架的凹槽相配合而完成的。
41、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支架,其中,油墨容器在上表面的顶侧和与油墨供应孔相对的一侧之间的交叉部处设有一个向外凸起的指爪部,所述指爪部有利于油墨容器相对于支架的安装-拆卸操作。
42、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包括一个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支架,一个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容器,一个可沿记录材料的表面往复运动的滑架,和一个用于控制记录信号的装置,所述记录信号用于将油墨从设在所述支架中的记录头中喷出。
CN00118296A 1999-04-27 2000-04-27 墨盒、墨盒座和将墨盒安装到墨盒座上的方法 Pending CN12888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20802/1999 1999-04-27
JP12080299 1999-04-27
JP12080199 1999-04-27
JP120801/1999 1999-04-27
JP2000112231A JP2001010078A (ja) 1999-04-27 2000-04-13 インクタンク、該インクタンクが取り付けられるホルダー、該ホルダー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タンクのホルダーへの装着方法
JP112231/2000 2000-04-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88818A true CN1288818A (zh) 2001-03-28

Family

ID=27314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0118296A Pending CN1288818A (zh) 1999-04-27 2000-04-27 墨盒、墨盒座和将墨盒安装到墨盒座上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6511167B1 (zh)
EP (1) EP1053875A1 (zh)
JP (1) JP2001010078A (zh)
KR (1) KR100354099B1 (zh)
CN (1) CN1288818A (zh)
AU (1) AU750885B2 (zh)
CA (1) CA2306745A1 (zh)
MX (1) MXPA00004069A (zh)
TW (1) TW513350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5983A (zh) * 2011-02-01 2012-08-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液体盒
CN104972760A (zh) * 2014-04-08 2015-10-1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CN106626786A (zh) * 2015-10-30 2017-05-10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CN111152556A (zh) * 2018-11-07 2020-05-15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油墨容器
CN111959126A (zh) * 2020-08-27 2020-11-20 珠海艾派克微电子有限公司 墨盒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50798B2 (ja) 1999-04-27 2003-09-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該システムに用いられる液体収納容器、該システム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
CN1184076C (zh) 2000-02-16 2005-01-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用墨盒
JP4576858B2 (ja) * 2001-02-09 2010-11-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US6666542B2 (en) * 2001-03-30 2003-12-2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for printer or the like and ink cartridge positioning and locking mechanism
EP1258362B1 (en) * 2001-05-17 2010-08-1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and method of ink injection thereinto
US6729714B2 (en) * 2001-07-31 2004-05-0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eparable key for establishing detachable printer component compatibility with a printer
US6779874B2 (en) * 2001-07-31 2004-08-2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evice for ensuring proper toe-heel installation of a detachable printer component
JP3667283B2 (ja) * 2002-01-25 2005-07-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容器
US7147310B2 (en) * 2002-01-30 2006-12-1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ing-fluid container
JP4250433B2 (ja) 2002-03-18 2009-04-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容器の包装構造およびその開封方法
JP3754954B2 (ja) * 2002-11-27 2006-03-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5111976A (ja) 2003-09-18 2005-04-28 Ricoh Co Ltd 消耗部品、部品装着構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DE102004001750B3 (de) * 2004-01-12 2005-05-25 Technotrans Ag Farbkartuschen-Behälter
DE102006003054B4 (de) 2006-01-20 2014-10-02 Phoenix Contact Gmbh Verfahren, Flüssigkeitsversorgungseinheit und Messvorrichtung für eine Füllstandsanzeige
JP5016849B2 (ja) * 2006-05-24 2012-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用インクタンク
JP4862683B2 (ja) 2007-02-19 2012-01-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ATE481246T1 (de) * 2008-02-28 2010-10-15 Brother Ind Ltd Tintenpatrone und system mit einer solchen tintenpatrone
JP5384211B2 (ja) * 2009-06-12 2014-01-08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フィルタ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340240B2 (ja) 2010-04-02 2013-11-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タンク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リンタ
US8529037B2 (en) * 2011-02-03 2013-09-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tank and production process of ink tank
KR102095948B1 (ko) * 2013-05-06 2020-04-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체토출장치의 리저버
WO2015041365A1 (ja) 2013-09-18 2015-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DE112014004288T5 (de) 2013-09-18 2016-06-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intenkartusche und Tintenstrahldrucker
JP6415114B2 (ja) 2014-05-30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貯留ユニットとそれを用いた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貯留ユニットからの気泡の除去方法
JP6460304B2 (ja) * 2014-06-12 2019-0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消費装置及び複合機
JP6350070B2 (ja) * 2014-07-24 2018-07-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消費装置
US9987849B2 (en) 2015-08-21 2018-06-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ejecting device
JP6308989B2 (ja) 2015-09-30 2018-04-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容器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6611564B2 (ja) 2015-10-30 2019-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ボトルおよび液体収納ボトルのパッケージ
JP6723729B2 (ja) 2015-11-17 2020-07-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JP6624905B2 (ja) 2015-11-26 2019-12-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および液体残量検出装置
US10391776B2 (en) 2015-11-30 2019-08-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and printing apparatus
CN108472963A (zh) 2015-12-28 2018-08-3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给单元
CN108430783A (zh) * 2015-12-28 2018-08-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给单元
JP6763240B2 (ja) * 2016-08-31 2020-09-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弁機構及び弁機構の製造方法
JP6950228B2 (ja) 2017-03-27 2021-10-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US10493765B2 (en) 2017-03-27 2019-12-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artridge capable of reducing leakage of liquid from liquid storage chamber
JP2019093669A (ja) 2017-11-27 2019-06-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補充容器及び液体補充システム
JP7110038B2 (ja) 2018-09-06 2022-08-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貯留容器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JP2021151724A (ja) 2020-03-24 2021-09-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液体貯留タ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2021154605A (ja) 2020-03-27 2021-10-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2021183400A (ja) 2020-05-22 2021-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JP2022054843A (ja) 2020-09-28 2022-04-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USD971316S1 (en) * 2022-01-20 2022-11-29 Mark Cuban Ink cartridge hold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83031A (en) * 1976-06-07 1980-01-08 Silonics, Inc. Ink supply system
JPS60192643A (ja) 1984-03-14 1985-10-01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
JP2510083B2 (ja) * 1984-07-09 1996-06-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
JP2817657B2 (ja) 1994-08-23 1998-10-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インク供給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EP0602020B1 (en) 1988-12-29 1998-06-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head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2840408B2 (ja) 1989-09-18 1998-1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AU626457B2 (en) 1989-09-18 1992-07-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head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same
JP3103177B2 (ja) 1991-12-11 2000-10-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ヘッド交換型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05162323A (ja) 1991-12-11 1993-06-29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A2084708C (en) 1991-12-11 1997-11-25 Hiromitsu Hirabayashi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arriage mechanism therefor
EP0715959B1 (en) 1991-12-11 1999-06-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cartridge and ink tank
JP2962044B2 (ja) * 1992-05-29 1999-10-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5519422A (en) * 1993-05-03 1996-05-21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eventing unintended use of print cartridges
EP0640482B1 (en) 1993-08-23 2002-04-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xchangeable ink cartridge
US5619239A (en) 1993-11-29 1997-04-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placeable ink tank
CA2402573C (en) * 1994-08-24 2004-06-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container for ink jet printer, holder for the container carriage for the holder and ink jet printer
JP3251845B2 (ja) * 1995-04-17 2002-01-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負圧を与える液体収納容器、該容器の製造方法、該容器と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とを一体化し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280202B2 (ja) 1995-08-01 2002-04-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DE69617610T2 (de) * 1995-12-04 2002-05-08 Hewlett Packard Co Kodierungsvorrichtung für Tintenzufuhrbehälter
JP3450643B2 (ja) * 1996-04-25 2003-09-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への液体補充方法、該補充方法を用いる液体吐出記録装置、液体補充容器、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
US5745138A (en) * 1996-05-16 1998-04-28 Ostermeier; Bruce H. Ink chamber with pressure relief chamber having pressure relief aperture and microparticles to exert capilliary action on ink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5983A (zh) * 2011-02-01 2012-08-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液体盒
CN104972760A (zh) * 2014-04-08 2015-10-1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US9505222B2 (en) 2014-04-08 2016-11-2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US10384480B2 (en) 2014-04-08 2019-08-2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US10906339B2 (en) 2014-04-08 2021-02-0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US11787209B2 (en) 2014-04-08 2023-10-1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CN106626786A (zh) * 2015-10-30 2017-05-10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US10131154B2 (en) 2015-10-30 2018-11-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11152556A (zh) * 2018-11-07 2020-05-15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油墨容器
CN111152556B (zh) * 2018-11-07 2021-06-2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油墨容器
CN111959126A (zh) * 2020-08-27 2020-11-20 珠海艾派克微电子有限公司 墨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3014600A (en) 2000-11-16
MXPA00004069A (es) 2002-03-08
TW513350B (en) 2002-12-11
AU750885B2 (en) 2002-08-01
KR20000071832A (ko) 2000-11-25
CA2306745A1 (en) 2000-10-27
US6511167B1 (en) 2003-01-28
EP1053875A1 (en) 2000-11-22
KR100354099B1 (ko) 2002-09-28
JP2001010078A (ja) 2001-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949C (zh) 墨盒、墨盒的阀机构和具有墨盒的喷墨头盒及喷墨记录装置
CN1288818A (zh) 墨盒、墨盒座和将墨盒安装到墨盒座上的方法
CN1254376C (zh) 墨盒
CN1186198C (zh) 液体容器,液体容器系统,往复式载架以及喷墨设备
CN1265966C (zh) 液体容器和记录装置
CN1191169C (zh) 重新充注油墨方法
CN1150090C (zh) 墨槽、喷墨墨盒、供墨装置、喷墨打印装置和供墨方法
CN1292907C (zh) 喷墨记录装置以及供墨系统
CN1156374C (zh) 油墨容器
CN1086638C (zh) 墨盒、墨盒的制造方法和该墨盒的包装结构
CN1280919A (zh) 供液方法、供液容器、负压生成部件容器和液体容器
CN101052528A (zh) 附加装置、液体容器、以及液体供应装置
CN1087228C (zh) 液体排出方法,液喷头、液喷装置、液体容器和喷头支架
CN1832861A (zh) 液体容器、子储液器、排液装置、供液装置及成像装置
CN1764546A (zh) 墨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