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82180C - 光盘记录媒体 - Google Patents

光盘记录媒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82180C
CN1282180C CNB018146260A CN01814626A CN1282180C CN 1282180 C CN1282180 C CN 1282180C CN B018146260 A CNB018146260 A CN B018146260A CN 01814626 A CN01814626 A CN 01814626A CN 1282180 C CN1282180 C CN 128218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tch
session
recording medium
optical disc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181462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49564A (zh
Inventor
日野泰守
村上元良
川口優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495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495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8218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218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7Tracks or pit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record carriers
    • G11B7/261Preparing a master, e.g. exposing photoresist, electroform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1/00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from the same record carrier wherein for these two operations the methods are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G11B3/00 - G11B7/00 or by different subgroups of group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11/10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from the same record carrier wherein for these two operations the methods are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G11B3/00 - G11B7/00 or by different subgroups of group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using recording by magnetic means or other means for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e.g. light induced spin magnetisation; Demagnetisation by thermal or stress means in the presence or not of an orienting magnetic field
    • G11B11/105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from the same record carrier wherein for these two operations the methods are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G11B3/00 - G11B7/00 or by different subgroups of group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using recording by magnetic means or other means for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e.g. light induced spin magnetisation; Demagnetisation by thermal or stress means in the presence or not of an orienting magnetic field using a beam of light or a magnetic field for recording by change of magnetisation and a beam of light for reproducing, i.e. magneto-optical, e.g. light-induced thermomagnetic recording, spin magnetisation recording, Kerr or Faraday effect reproducing
    • G11B11/105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transducer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11/10556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transducer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or switching or masking the transducers in or out of their operative position
    • G11B11/10563Access of indexed parts
    • G11B11/10565Marks for track change, e.g. prepits, gray cod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1/00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from the same record carrier wherein for these two operations the methods are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G11B3/00 - G11B7/00 or by different subgroups of group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11/10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from the same record carrier wherein for these two operations the methods are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G11B3/00 - G11B7/00 or by different subgroups of group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using recording by magnetic means or other means for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e.g. light induced spin magnetisation; Demagnetisation by thermal or stress means in the presence or not of an orienting magnetic field
    • G11B11/105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from the same record carrier wherein for these two operations the methods are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G11B3/00 - G11B7/00 or by different subgroups of group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using recording by magnetic means or other means for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e.g. light induced spin magnetisation; Demagnetisation by thermal or stress means in the presence or not of an orienting magnetic field using a beam of light or a magnetic field for recording by change of magnetisation and a beam of light for reproducing, i.e. magneto-optical, e.g. light-induced thermomagnetic recording, spin magnetisation recording, Kerr or Faraday effect reproducing
    • G11B11/105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transducer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11/10576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transducer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transducers for maintaining alignment or spacing relative to the carrier
    • G11B11/10578Servo format, e.g. prepits, guide tracks, pilot signal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45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Optical Record Carriers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稳定地跟踪伺服和高密度记录再生的光盘记录媒体、该媒体的光盘装置、及该媒体的标准原盘制造方法。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具有在圆盘形的光磁记录媒体上,呈螺旋状和同心圆状配置的沟部、沟间部、又有配置在沟部及沟间部上、分割成多个区段的数据记录区和配置在数据记录区之间的一对摆动坑的多个前置坑区。

Description

光盘记录媒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激光照射产生的温度上升、进行信息的记录及消除、并利用光磁效应进行记录信号读出的光盘记录媒体,其记录、再生用光盘装置及其标准原盘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光束照射信息记录媒体,检测其反射光从而能再生信息的光存储器,曾经提出过诸如:利用相位坑记录信息的ROM型存储器、利用光束的照射在记录膜上开孔记录信息的一次写入型(WRITE ONCE)光存储器、利用光束的照射,使记录膜的晶相变化进行记录的相变型光存储器、及利用光束的照射和外界磁场改变记录层磁化方向进行记录的光磁存储器等、各种光存储器。
在这些光存储器中,信号的再生分辨率几乎由再生光的波长λ和物镜的数值孔径(NA)决定,检测界限的坑周期大致为λ/(2·NA)。但是,缩短再生光的波长、增大物镜的数值孔径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试着在记录媒体、再生方法上下工夫、提高信息记录密度。尤其是曾提出和各种用于提高光盘记录媒体上信息记录密度的尝试。
例如:特开平6-290496号公报揭示的技术为使再生用光束覆盖着的磁畴壁徐徐移动,通过检测磁畴壁移动,从而越出由前述的波长和物镜的数值孔径决定的检测界限,使再生分辨率提高(DWDD方式)。利用该技术,若再生用光束一覆盖,磁畴壁移动的第一磁性层即再生层、保持记录信号的记录层、控制记录层和再生层磁耦合的开关层那至少一层和所有的层在各信息光道间磁性上被分离,则尤其使能取得良好的再生信号。
在使磁性层的各信息磁性层的各信息光道间磁分离上有用激光将信息光道间退火的方法。该方法为激光照射记录光道间使温度上升,改变磁性层的磁性,进行光道间的磁分离。
另外,又提出记录光道上利用光盘记录媒体的沟,通过在该相邻的记录光道间形成的沟间部(也将沟部称为“groove”、沟间称为“land”),切断磁畴壁移动层的方法(特开平11-120636)。只有沟部作为信息的数据记录区(记录光道区)的使用方法即使是比较浅的沟也能切实地进行彼此相邻地沟部间磁性地切断。(和申请本专利的发明者为同一发明者的特愿2000-163775)
与此相反,曾提出在记录光道上利用光盘记录媒体的沟间部(land),通过在该相邻的记录光道间形成的沟部(groove)切断磁畴壁移动层的方法。也揭示了采用只有沟间部作为信息的记录区的方法,通过在某些程度上加深沟部的深度从而能取得良好的、DWDD方式的再生特性(由于再生层中磁畴壁的移动生成经扩大后的磁区)(2000年Optical Data Storage Topical Meeting演讲编号TuC1)。
也曾提出:在将沟间部和沟部,双方作为记录光道的光盘记录媒体上,利用land和groove的斜面的高差切断磁畴壁移动层的方法(特开平11-120636)。这一将land和groove双方作为记录光道利用的方法能提高光道记录密度。
另外,为了提高光盘记录媒体的记录密度,不仅要提高线密度,提高光道密度也是个大课题。在提高光道密度方面,对以狭窄的光道间距配置的记录光道正确地进行跟踪的方法也是一个大课题,所以,对于以往光盘记录媒体所用的跟踪方法,现简单地说明如下。大多的光盘装置通常利用Push-Pull(推挽)跟踪方式(特开昭49-60702)。即进行跟踪控制使得记录光道的沟产生的一次衍射光的平衡变成相等。该一次衍射光在沟深{j/(8n)}λ(j=1、3、5、……、n位基材的折射率、λ为光的波长)时,为最大,{K/(8n)}λ(K=2、4、6、……)时,为最小。
此外,也有3束跟踪方式,用衍射光栅将光束分割成主光束和两个副光束的3束光束,该分割后的副光束错开光道间距1/2周期而配置,进行跟踪使来自沟光道的光量相等。从该方式也使用沟这一层意义上,作为光盘记录媒体的形体,也和Push-Pull(推挽)跟踪方式一样。
采样伺服方式为由盘上离记录光道一定间隔摆动的一组摆动坑(Wobblepit)进行跟踪的方式。关于该方式,下面利用图17简单地进行说明。图17中,1701为光记录媒体、1702为数据记录区、1703为伺服区(前置坑(prepit)区)。伺服区1703具有在数据记录区1702延长线地左右移动(摆动)的一对摆动坑1704及1705。数据记录区1702具有1707的长度。前置坑区(例如前置坑区1703)在一条光道中呈放射线设置有千余处。
光束若正确的正中数据记录区1702的中心进行在道(on track)跟踪(若照射光道的中心),来自伺服坑(Servo pit)1704、1705的反射光量如图17(C)的(C-1)实线所示光量相等。若光束从数据记录区的中心靠近伺服坑1704侧离道(偏离光道的中心)而通过,则如图17(C)的(C-2)虚线所示:通过伺服坑1705时振幅变小(反射光量增大),通过伺服坑1704时的振幅变大(反射光量变小)。与此相反,若光束从数据记录区的中心靠近伺服沟1705离道通过,则如图17(C)的(C-3)点划线所示:通过伺服坑1704时振幅变小(反射光量增大),通过伺服坑1705时振幅增大(反射光量变小)。
即,若控制得使来自伺服沟1704得反射光量和来自伺服坑1705得反射光量相等,则光束就能跟踪数据记录区的中心。该方式为采样伺服方式。该方式的特点为由于全光量的变化生成跟踪误差信号的缘故,所以对抗光盘记录媒体的倾斜、聚光透镜的移动等外扰的能力非常强(跟踪伺服难以打乱)。但是,要在空间上将记录数据的区域和生成伺服信号的区域分开,在盘的使用效率即信息冗裕度上,与使用沟的跟踪方式比,则是不利的。
为了弥补该信息冗裕度低下之不足,也提议将push-pull方式和采样伺服方式组合起来的方式(特开昭62-134830)。
对于这一方式,以下利用图18进行说明。在图18(a)中,1801为光盘记录媒体、1802为数据记录区,1803为伺服区(前置坑区)。前置坑区1803具有光道误差检测用的摆动坑1804、1805。具有1807长度的数据记录区1802设置在跟踪引导用的沟部1806中。
该方式中,通常,利用push-pull跟踪方式由沟部1806未的衍射光进行跟踪伺服。在光道的一圈上设置多达数十个埋入的伺服区,在该区上校正因光盘倾斜、透镜的移动等引起的push-pull跟踪方式的跟踪误差。由该方式,通过设置数十个伺服区从而能使push-pull跟踪方式的跟踪精度提高。另外,又由于若该方式设置数十个伺服区已足够多的缘故,与设置为数众多的采样伺服方式相比,其长处为光盘记录媒体的表面积中伺服区所占的比例减少(数据记录区所占比例能增大)。
本发明的目的为即使将记录光道的间隔做得很狭也能确保足够的光道误差信号,并能实现格式效率高的光盘记录媒体。此外,是一种实现该光盘记录媒体的记录、再生用的光盘装置。再有,即使记录光道间的磁性被切断使得DWDD方式的再生成为可能,也使得到一定以上电平的再生信号、和跟踪光束两者间对立,实现将沟部、沟间部和两者作为数据记录区利用的光盘记录媒体、其记录、再生用的光盘装置及其标准原盘的制造方法。
DWDD方式中,提高光道密度成为很大的问题。现对此详述如下。在DWDD方式,由于是靠再生层中磁畴壁的移动检测扩大的磁区进行再生的方式,所以断绝促使磁畴壁移动用的磁区间的磁性是不可缺的。作为该方法,有用激光照射记录光道之间使其升温、并使磁性层的磁特性变化的方法。利用该方法时,作为在记录光道之间照射激光用的跟踪的引导,沟(groove)、和沟间(land)是必需的。该groove或land的任一方都成为记录光道,另一方成为隔断相邻记录光道间磁性用的区域。在靠这样的激光照射切断记录光道的DWDD方式光盘记录媒体上,为了使记录光道和记录光道间的间距变窄提高光道密度,有以下四大问题存在。
第一个问题是记录光道结构上的限制引发的需要在记录光道切断用的沟和沟间上将它们隔开。以往的光盘装置上沟作为记录再生时的跟踪引导而利用。现简单地对将沟作为跟踪引导利用的跟踪方法进行说明。
为了从沟上得到跟踪引导用的信号,需要在该深度以外沟和沟的间隔为某一一定的范围。跟踪误差信号的强度对于沟与沟的间隔如图20所示:沟与沟的间隔一窄之同时亦急剧减少。沟与沟的间隔最低限度必需为记录再生用光束的半幅值的1.2倍左右。在以groove作为记录光道利用的方式实现高密度光道间距的DVD-R上,记录光道的间隔(沟与沟的间隔),其极限值设定在0.74μm(DVD-R的光束的半幅值约为0.62μm)。这样,在仅将沟和沟间作为记录光道使用的场合,为了靠取得来自沟的跟踪引导信号用的间隔限制记录光道的间隔,要将光道间距取成小于光束的半幅值的1.2倍将是非常困难的。但,这在以往的光盘记录媒体上并不是件难事。以往的记录再生方式中,光道间隔一做得窄,因来自相邻光道的串扰便不能再生。因为由于这一串扰,受限制的光道间距和取得来自沟的跟踪信号用的下限的光道间距几乎相等。
尤其是在利用DWDD的再生方式中,为了通过磁畴壁移动产生的超析象动作读出信号,能减低相邻光道来的串扰。这表示DWDD盘具有能实现光道密度大于以往的光盘记录媒体的潜能。但,以往的光盘记录媒体上,为了得到跟踪用的引导信号,不能将光道间距取得低于光束半幅值的1.2倍。这样,一旦将光道间距取得低于光束半幅值的1.2,就会形成第一个问题即跟踪记录光道变得非常困难。这不仅是通过激光进行记录光道的切断,而且在利用沟和沟间进行相邻记录光道间的磁性分离的方式上,因为需要利用沟和沟间的某一方作为磁性分离区域使用,所以也有同样的问题产生。
第二个问题为光道密度一提高因为记录光道之间靠近,所以在记录时将相邻的光道抹去,产生所谓交扰抹去。为了不让该交扰抹去发生,曾有人作过有利于在沟中进行记录的报告(2000年Optical Data Storage Topical Meeting演讲编号TuA1)。但是,在将交扰光影响小的沟作为记录光道使用时,不能将沟间作为记录光道使用。因此,想要使光道密度提高到光束半幅值的1.2倍以下,就不能确保跟踪误差信号,将面对和第一个问题同样的问题,无法使光道密度提高。
提高光道密度用的第三个大问题为进行记录光道分离的磁性隔断区域必需有大于某一定值的宽度。为了进行记录光道分离的磁性隔断区不成为再生信号,光道间隔以一定的条件加宽隔断区,则再生信号振幅降低就出错。光道密度越是提高,该磁性的隔断区的影响越大。因此有必要尽量将磁性的隔断区做得窄。但是,要形成这种狭窄的磁性隔断区将变得非常困难。利用沟和沟间进行磁性隔断方法,在物理上对于所形成的沟和沟间是有限度的。另外,将物理上形成的沟和沟间一做得窄,磁性就不能充分切断,存在再生信号的S/N、或f特性降低的问题。另外,在靠激光束的照射将记录光道间切断的方法上,被切断的宽度取决于进行切断的激光束的宽度,所以不能做得太窄。
作为第四个问题的为沟的深度。关于沟的深度,为了得到跟踪引导信号进行跟踪控制,产生某种程度深度的限制。为了得到来自沟的跟踪信号进行跟踪控制,沟的深度要取1/(10nλ)(n:基板的折射率,λ:光的波长)~1/(bnλ)。但是,得到该跟踪信号用的沟的深度为了将DWDD的记录光道间磁性隔断不一定为最佳深度,所以就难以最大限度地有效使用DWDD地能力。
鉴于上述理由在提高光道密度时,使用land·groove记录方式,即将;land(沟间)和groove(沟)双方都作为记录光道利用。这是因为将沟和沟间双方都作为记录光道利用,在实现相同记录光道间隔时,因将沟和沟的间隔做成2倍用狭小的光道间距能容易地得到较大的跟踪误差信号。但,在land·groove方式上,因为在land和groove处沟的物理结构不同,所以,land和groove间的记录再生特性上产生差异,在这一点上有较大的问题。
另外,land·groove方式中,为了确保相邻地数据记录区间磁性隔断,要设置深120nm以上的沟高差。这一深度红色激光为λ/(3.5n)左右以上,蓝色激光为λ/(2.2n)左右以上,与以往的光盘记录媒体的沟深度即λ/(8n)~λ/(bn)相比深得多。若能形成理想的矩形的沟,通过取2λ/(bn)~3λ/(8n)或5λ/(8n)~4λ/(bn)等深度的沟部应该能确保和以往的λ/(8n)~λ/(bn)的深度的沟部相同程度的沟部来的反射光量及跟踪误差信号。
但,在实际的光盘记录媒体上,从2λ/(bn)~3λ/(8n)或5λ/(8n)~4λ/(bn)等深度的沟部(例如160nm的深度)得到的光量与以往的λ/(8n)~λ/(8n)~λ/(6n)的深度的沟部得到的光量相比变得非常小。这是由于如上所述,因沟部和沟间部的接合部的斜面(不是90°的斜面)的影响致使沟部来的反射光量降低的缘故。因而,这样深的沟(例如160nm深的沟)处由于光量不足无法得到足够的S/N(信噪比)的再生信号,沟的深度一深这一现象就变得非常显著,λ/(8n)深度的沟部上,能确保70%左右的、沟部的数据记录区域来的反射光量,而3λ/(8n)深度的沟部上就变成40%左右(设在没有沟的区域处反射光量为100%)。该反射光量的减少成为再生信号等S/N恶化的主要原因,使DWDD难以付诸实用。
若将沟部的形状做成矩形能消除沟部斜面上的光束反射(能接近理想的光盘记录媒体)。但是,实际上,要在光盘的基板上形成完整的矩形的沟是件困难的事。特别是靠通常使用的塑料基板的形成方法即注入成形方式形成更深的沟时,很难将斜面的角度做成接近90°。倾斜角度一接近90°,就会产生光盘基本不易从盘片制造模具上剥离等问题,生产发生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第1方面的光盘记录媒体,具有配置成螺旋状或同心圆的光道,所述光道具有分割成多个区域的区段,所述区段具有用于生成跟踪所述光道用的跟踪信号的区域的前置坑区和记录数据的数据记录区,
所述数据记录区由沟或沟间的任一方构成,同时所述数据记录区由靠磁畴壁的移动高密度地记录再生记录信息的记录膜构成,
用以沟或者沟间的高差、或邻接的所述光道的所述数据记录区构成的沟或者沟间作为引导进行跟踪的光束的处理的变质的部分,磁性地隔断配置在邻接的所述光道的所述数据记录区的所述记录再生膜,同时
生成所述跟踪信号用的区域从所述光道的长度方向向左右偏移,并用配置在长度方向不同位置上的一对摆动坑构成,
所述光道的间距为对于记录再生数据记录区的光束的半幅值的1.1倍以下。
还有,所谓“光束的半幅值”意即光束的强度比峰值一半的值也就是比一半值大的区域的直径。
本发明第1方面为解决上述以往的第一问题及第三和第四问题而作。首先就对于第一问题的作用进行说明。在以往利用沟的光盘记录媒体上,为了得到来自沟的跟踪误差信号,不能将光道密度提高到光束的分辨能力以上。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通过以其间距为光束的半幅值的1.1倍以下的沟和沟间构成数据记录区,前述数据记录区就能由沟部和沟间隔开。由此,利用沟和沟间的物理上高差确保DWDD必需的磁性隔断。作为产生跟踪信号的区域,设置和数据记录区在空间上分离的前置坑区域。由此,即使数据记录区的间距为光束半幅值的1.1倍以下,仍然具有靠配置在前置坑区的一对摆动坑能实施跟踪伺服、并能实现DWDD方式再生的光盘记录媒体的作用。
以往,在由沟部的光盘记录媒体上,实施利用沟部的push-pull方式的跟踪伺服。高密度的DWDD方式的光盘记录媒体上,由于相邻数据记录区光道间距过于狭窄的缘故,若想要实现能如以往那样利用沟部衍射的push-pull方式跟踪伺服的光盘记录媒体,就非得用光束强度的半幅值非常窄的光束。因此,超出光束的分辨能力尽管能进行再生的DWDD方式但是光道间距受跟踪检测能力限制,不能充分发挥DWDD方式的能力。
作为第三个问题,分离记录光道的磁性隔断区域有宽度。分离记录光道的磁性隔断区域为了不变成再生信号,在进行再生的光束中隔断区所占的比例一增加再生信号振幅降低就会出错。光道密度越是提高,该性磁隔断区域的影响就越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其数据记录区用沟和沟间之任一个构成。因此,靠沟的作用实现磁性隔断。但是为了将磁性隔断区域做得窄,仅靠沟的隔断作用尚不充分。为了提高光道密度,数据记录区间构成的沟和沟间的宽度也要窄。这时,存在着沟产生的隔断作用就不是很充分,线密度不能提高到某一程度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上,通过将数据记录区光道间构成的沟和沟间作为引导跟踪光束,从而能用光束高精度地处理一定地区域(例如:能用光束使一定宽度地区域退火、并改变性质)。由此,提高隔磁效果。这时数据记录区地光道间构成的沟及沟间具有作为进行磁性切断用的高光不处理的引导作用、和靠沟的高差在某种程度上切断磁性,减低进行磁性切断的光束处理能量的作用。由此,能降低进行磁性切断的光束的处理能量,磁性能切断在更窄的宽度。这是解决第三个问题即能将分离记录光道的隔磁区域的宽度做得窄的作用。
再有,对于第四个问题有如下的作用。在进行Push-Pull方式跟踪伺服的前提下,对于Push-Pull方式跟踪伺服有最佳的深度(图21),使相邻的数据记录区互相隔磁的沟的深度对于Push-Pull方式的跟踪伺服不一定是最佳的深度。本发明中,为了使数据记录区的沟和生成跟踪误差信号的区域空间上分离,对于DWDD动作的最佳沟深能在相当宽的范围内自由设定。
本发明第2方面的光盘记录媒体,具有配置成螺旋状或同心圆的光道,所述光道具有分割成多个区域的区段,所述区段具有用于生成跟踪所述光道用的跟踪信号的区域的前置坑区和记录数据的数据记录区,
所述光道由邻接的第一光道和第二光道构成,所述第一光道的所述数据记录区由沟构成,所述第二光道的所述数据记录区由沟间构成,同时所述数据记录区由通过磁畴壁移动高密度地记录再生记录信息的记录再生膜构成,
利用沟的高差、磁性地隔断配置在邻接的所述光道的所述数据记录区上的所述记录再生膜,同时
生成所述跟踪信号用的区域从所述光道的长度方向向左右偏移,并用配置在长度方向不同位置上的一对摆动坑构成,
所述记录区的沟深比3λ/(8n)(n为光盘基板的折射率,λ为再生光的波长)更加深,并且所述摆动坑形成面的斜面的角度为80度以下。
本发明第2方面为了解决下述问题而作,即在land·groove记录方式上,不能将上述以往的问题中的四个问题即DWDD隔磁用的沟的深度做得过深,不能自由设定。用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在具有沟和沟间一并使用的数据记录区的光盘记录媒体上,作为产生跟踪信号的区域,设置在空间上和数据记录区分离的前置坑区。由此,就能具有边在数据记录区上自有地设定沟深,边能靠一对摆动坑实施跟踪伺服,同时能实现可再生的光盘媒体的作用。
本发明第3方面的光盘记录媒体,具有配置成螺旋状或同心圆的光道,所述光道具有分割成多个区域的区段,所述区段具有用于生成跟踪所述光道用的跟踪信号的区域的前置坑区和记录数据的数据记录区,
所述数据记录区由沟或沟间的任一方构成,同时生成所述跟踪信号用的区域从所述光道的长度方向上向左右偏移,并用配置在长度方向不同位置上的一对摆动坑构成,所述光道的间距为对于记录再生数据区的光束的半幅值的1.1倍以下。
本发明第3方面为解决上述以往的问题的第二个问题而作。光道密度一提高由于记录光道间靠得近了,这样,记录时消除相邻的光道的交扰抹去就会产生,虽然对沟中进行记录的方法是有利的,但在将沟作为记录光道使用时,不能将沟间作为记录光道使用。因此,想要提高光道密度就不能确保跟踪误差信号。在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中,设置前置坑区作为产生跟踪信号的区域,用沟构成数据的记录区,两者在空间上分离。由此,即使光道的间距为光束的半幅值的1.1倍以下,也能靠配置在前置坑区上的一对摆动坑实施跟踪伺服。由此,具有以下的作用,即能实现边采用对于交叉光有利的沟记录,同时又能以狭窄的光道间距进行记录的光盘。
在第二个以往例子的光盘记录媒体(图18)上,虽然具备沟部和一对摆动坑,但是,是Push-Pull方式的跟踪伺服为主的跟踪伺服,在光盘记录媒体的一圈上仅设置数十对摆动坑。因此,一对摆动坑只起到校正Push-Pull方式的跟踪伺服偏高的辅助作用。在第二个以往的例子中,跟踪伺服是Push-Pull方式,不能取得本发明的效果。本发明中,光盘记录媒体1圈上有约1000对以上的1对的摆动坑(第一实施例中为1280对),能只用1对摆动坑实施跟踪伺服。
本发明第4方面的光盘记录媒体,
呈螺旋或同心圆状配置的光道由相邻的第一光道和第二光道构成,配置在所述第一光道上的一个摆动坑兼任配置在所述第二光道上的所述1对摆动坑的一方,同时配置在所述第二光道上的一个摆动坑兼任配置在所述第一光道上的所述一对摆动坑的一方。
若要提高光道密度将光道间距做得窄,则由于光道间的摆动坑的间隔变窄产生干扰跟踪误差信号减小,所以就有必要在空间上将相邻光道间的摆动坑分离。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通过在相邻光道间兼任摆动坑的1个,从而尽管不作空间分离也能将光道间距做成对于光束的半幅值1.1倍以下,具有能提高光盘使用效率的作用。
本发明第5方面的光盘记录媒体,
所述前置坑区包含所述一对摆动坑和配置在所述记录光道上至少一个的地址坑。
在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上,通过使前置坑区在光盘记录媒体的半径方向上排列(例如本发明第8方面)跟踪控制就容易。特别是通过设置特愿平11-021885所述的地址坑,查找动作就极其容易。
所谓“光盘记录媒体”即为通过光记录和磁的一并使用,从而记录信息的媒体。所谓“沟部”,即为设置在光盘记录媒体的光盘基板(图1的11)上,凹凸部中靠近光盘基板的部分、所谓“沟间部”即为设置在光盘记录媒体的光盘基板(图1的11)上,凹凸部中远离光盘基板的部分。所谓“互相隔磁的结构”意即记录膜的再生层或记录层或中间层互相间磁性被隔断的结构。记录膜的结构是任意的。例如实施的记录膜有记录层、中间层、及再生层,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记录膜有记录层、中间层、控制层、及再生层。
“区段”是由1个数据记录区和1个前置坑构成。所谓在“摆动坑”是从光道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偏移配置的坑的总称。所谓“前置坑区”意为具有至少一对摆动坑的区域。理想的为前置坑区包括1个地址坑(所有的前置坑区也可以不包括地址坑)。所谓“坑”为基于采样伺服或地址等特定的目的而设置的光盘记录媒体上的物理意义上的凸出部或凹陷部。典型的为具有圆、椎圆、矩形等断面形状的孔穴。
本发明第6方面的光盘记录媒体,
所述坑的底面和所述沟部的底面实质上在同一平面,
从所述沟部的底面量起,所述沟间部的上面的高度较所述前置坑区上面的高度低。
通过这样的构成,就能将前置坑区的深度做得深、跟踪误差信号、地址信号等坑的信号增大。
所谓“坑的底面”意为任意的坑(例如:摆动坑或地址坑等)最低处。例如:坑若是圆柱形则为圆柱的底面、若是将坑做成倒圆锥形的则是圆锥的顶点。因而,包括底面的面的面积非常小的时候。在本实施例中,将最靠近光盘基板(例如图1的11)的部分称作底面等,离光盘基板最远的部分称为上面、顶点等。所谓“高度”说的是从靠近光盘基板的部分即基基准点开始量起,至高光盘基板远的部分为止的距离(在与光磁记录媒体的平面垂直的方向上测量的距离)。所谓“深度”说的是从离光盘基板远的部分即基准点开始量起,至靠近光盘基板的部分的距离(在与光磁记录媒体的平面的垂直的方向上测量的距离)。本发明具有的作用为,使相邻数据记录区的磁性被隔断,能制止可取得再生电平十分大的再生信号和采样伺服信号的光盘记录媒体。
关于标准原盘制造方法、对着标准原盘照射激光光束的工序中,将涂布在玻璃的标准原盘上的保护膜厚度设定成与坑及沟部的深度一致,用激光光束在深度方向上切割坑及沟部的保护膜直至玻璃的标准原盘的表面。这一方法要远比增减激光光束强度使沟部残面一定厚度保护膜(在玻璃标准原盘上残留一定厚度的保护膜)的方法容易,另外采用该方法不会将表面弄毛。
本发明第7方面的光盘记录媒体,具有配置成螺旋状或同心圆的光道,所述光道具有分割成多个区域的区段,所述区段具有用于生成跟踪所述光道用的跟踪信号的区域的前置坑区和记录数据的数据记录区,
所述数据记录区用沟或者沟间或者沟与沟间构成,同时所述前置坑区的长度在光盘记录媒体内为一定,或在半径方向上分割成的区带内为一定。
以往,例如,对光盘记录媒体(假设在1圈光道间所设的前置坑区的数量是一定的。)的摆动坑的位置作检测,测量设在各前置坑区的开始坑(或摆动坑)相互间距离(或时间)。根据测得的开始坑(或摆动坑)的位置及开始坑间的距离(或时间),判定从开始坑(或摆动坑)的位置开始仅后退开始坑间的距离(或时间)上乘上一定的值之后的距离(或时间)的点,在这一点(或窗口)上有摆动坑(或其他的摆动坑)。
具体为:以往的光盘记录媒体的记录再生装置具有VCO、通过对VCO的分频信号和开始坑做相互比较,向VCO反馈误差信号,从而控制VCO。对VCO的输出信号计数生成从开始坑的位置开始延迟后的摆动坑的窗口信号。即,在以往的光盘记录媒体上,从光盘记录媒体的内圈至外圈前置坑区和各坑间的距离要维持比例关系。所以,前置坑区的长度为越近外圈长度越长(例如若将前置坑区在半径方向上排列就变成扇形)。
本发明在光盘记录媒体内,或在半径方向上分割盘片的区带内,前置坑区的长度几乎是一定。在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上,能检测沟部或沟间部和前置坑区的界标即始端和终端。例如:光盘记录媒体上若前置坑区的长度为一定,则存在前置坑区的场所从内圈向外圈一移动,相邻的始端和始端间的距离(或时间)就变化。但前置坑区的前述始端和前述终端的距离为一定。因而,数据前置坑区的始端和终端的距离,从前置坑区的始端开始生成仅后退某一距离的点(或窗口),该某一距离为在前述始端和终端的距离上再乘上一定值后的距离,靠该点(或窗口)能测量正确的摆动坑的电平。
采用上述的方法能检测位于不同半径处的,前置坑区域的长度几乎为一定即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的地址检测,进行跟踪控制等。例如,若从内圈至外圈前置坑区的长度为一定(例如,使前置坑区在半径方向上排列成长方形)。与以往的前置坑区配置成放射线状的光盘记录媒体相比,直径约50mm的光盘记录媒体上能实现数据记录区长度长3%的光盘记录媒体。本发明具有能实现可更高密度信息记录的光盘记录媒体的作用。
所谓“前置坑区的长度”即在光道的长度方向上测量的距离。即沿螺旋状(或同心圆状)光道测量的距离。所谓“半径方向分割的区带”意为根据半径的值分割的区带。例如分割成半径r1以下的区带、半径r1至半径r2、及半径r2以上的区带的三个区带。
本发明第8方面的光盘记录媒体,
构成数据记录区的沟部的某一边一侧的一端,在半径方向上呈放射线状排列。
采用这一构成,通过检测沟部、前述沟间部的一端就能正确地生成在光盘记录媒体上进行数据记录用的时钟。在查找时,时钟的PLL也不会有大的不符,易对地址坑等进行检测。
本发明第9方面的
构成前置坑区的一对摆动坑的某一边一侧的一端的摆动坑,在半径方向上呈放射线状排列。
采用这一构成,通过检测一侧的摆动坑从而就能在光盘记录媒体上生成记录数据用的时钟。
本发明第10方面的光盘记录媒体,
呈螺旋状或同心圆状配置的光道由相邻的第一光道和第二光道构成,配置在所述第一光道上的一个摆动坑兼任配置在所述第二光道上的所述一对摆动坑的一方,同时,配置在所述的第二光道上的一个摆动坑兼任配置在所述第一光道上的一对摆动坑的一方。
因为使光道密度提高、光道间隔做得窄、光道间的摆动坑的间隔也变窄而产生干扰、跟踪误差信号变小,就要在空间上将相邻光道间的摆动间的摆动坑分离。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具有的作用为通过相邻光道间兼任一个摆动坑,从而不进行空间的分离也能将光道做得很窄,对于光束的半幅值在1.1倍以下,能提高光盘的使用效率。
本发明第15方面的光盘记录媒体,
以所述一对摆动坑为基准得到的光道中心,在与形成所述数据记录区的沟部或所述沟间部的中心线错开的位置上。
采用这样的就能使从隔断磁性的角度来分析的光道中心和光学角度来分析的光道中心一致,能实现容限(margin)宽广的盘片。
本发明第16方面的光盘装置,具有能再生的光盘记录媒体,该光盘记录媒体具有配置成螺旋状或同心圆的光道,所述光道具有分割成多个区域的区段,所述区段具有用于生成跟踪所述光道用的跟踪信号的区域的前置坑区和记录数据的数据记录区,所述数据记录区由沟或者沟间或者沟与沟间构成,
检测构成所述数据记录区的沟部、沟间部、或沟部与沟间部的双方的始端或终端中至少任一方,根据检测的位置信息,检测所述前置坑区内有无坑或坑的再生电平。
本发明在具有沟部(或沟间部、或沟部及沟间部)和坑区域的光盘记录媒体上,利用改变照射在沟部(和沟间部、和沟部及沟间部)和坑区域交接处上的激光光束反射量,首先检测沟部(或沟间部、或沟部及沟间部)和坑区域交接处。接着根据交接处的定时,检测坑区域内的坑的输出定时,检测有无坑或坑的再生电平。本发明具有能实现坑的输出电平检测相当容易的光盘装置的作用,采用本发明不需要开始坑。另外,通过检测区域的始端和终端的双方,不管离前置坑区所处光盘记录媒体中心的距离(半径),都能将前置坑区的长度做成一定。本发明具有能制成记录密度高的光盘记录媒体的作用。所谓“光盘装置”说的是记录或再生光盘上数据的装置(记录时也检测坑的再生电平)。
典型的做法为,检测沟部(或沟间部、或沟部及沟间部)的始端或终端的至少某一方,从特定自始端或终端的检测定时起延迟一定量的点的检测脉冲、或始端或终端的检测定时开始,将延迟一定量的点作为起点,将再延迟一定量的点作为终点(从前述起点开始特定一段时间)生成窗口脉冲。此后,检测前述检测脉冲在特定点处的激光光束的反射光光量、或前述窗口脉冲在特定期间的激光光束的反射光光量(前述期间内的任意值、例如:最低值、最高值、平均值、积分值等)。关于只检测前置坑区的始端的方法能通过将上述以往示例的开始坑置换成前置坑区的始端来实现。关于检测前置坑区的始端和终端双方的方法,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将详述之。
根据检测的反射光光量,检测坑的有无或坑的再生电平。对一定量延迟的测量可以通过时间(例如模拟电路的充放电时间等)的计测、基准时钟的时钟数的计数(基准时钟为一定频率的时钟或变频的时钟。)等来实行。典型的为生成和有可能存在在前置坑区内(例如:地址坑的数量可能会因前置坑区而异。)的坑数相同数量的检测脉冲和窗口脉冲。
始端及终端的检测方法是任意的,例如将有一定时间间隔(沟部、或沟间部、或前置坑区的长度)或一定以上的时间间隔的两个脉冲边沿判断为始端及终端。不管数据记录区在沟部、还是在沟间部(在两侧上存在沟部。)由于在沟部或沟间部的始端及终端上光的衍射现象变化,所以能检测其始端及终端。
本发明第17方面的光盘装置,具有能再生的光盘记录媒体,该光盘记录媒体具有配置成螺旋状或同心圆的光道,所述光道具有分割成多个区域的区段,所述区段具有用于生成跟踪所述光道用的跟踪信号的区域的前置坑区和记录数据的数据记录区,所述数据记录区由沟或者沟间或者沟与沟间构成,同时所述前置坑区的长度在光盘记录媒体内为一定,或在半径方向上分割成的区带内为一定的区域,
检测构成所述数据记录区的沟或者沟间或者沟与沟间的始端和终端的双方,根据检测的位置信息、检测所述前置坑区有无或坑的再生电平。
在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上,能检测光盘记录媒体的沟部或沟间部和前置坑区的交接处即始端和终端。例如:光盘记录媒体内若前置坑区的长度几乎为一定,则根据前置坑区的始端和终端的距离,通过生成从前置坑区始端开始仅后退在前述始端和终端的距离上乘以一定值后的距离的点(或窗口),从而能由该点(或窗)测量正确的摆动坑的电平。本发明所具有的作用为能实现一种光盘装置,其前置坑区的长度在光盘记录媒体内、或在半径方向上分割光磁记录媒体的区带内为一定的能高记录密度再生的光盘记录媒体。
本发明第18方面的光盘记录媒体的原盘制造方法,
在对原盘上的抗触剂照射激光光束的步骤中,包含
通过使形成邻接沟部的激光光束互相干扰,使形成从原盘表面量起的沟间部的抗触剂的高度比照射激光光束前的抗触剂的高度低的步骤。
在本发明中,通过使形成相邻沟部的激光光束相互干扰,生成高度低的沟间部。由此,能将沟间部的宽度做窄。另外,能高精度的设置相对深的坑(从坑区的上面开始测量坑的底深的坑。)和相对浅的坑(从低的沟间部的顶点开始测量沟部的底浅的坑。)面没有弄毛等)。
本发明通过从采用本发明的标准原盘制造方法制成的标准原盘,制造尤其是将沟部作为数据记录区使用的光盘记录媒体,从而,在一定的光道间距上能加宽记录光道的宽度(沟部的宽度),并由于沟部的深度浅的缘故,所以具有能实现在一定的光道间距上得到较大再生输出电平的光盘记录媒体的标准原盘制造方法的作用。另外,本发明的发明者发现:上述方法设置的小的沟间部在磁性上将相邻的数据记录区互相隔断。因此,本发明通过从采用本发明的标准原盘制造方法制成的标准原盘,制造尤其是将沟部作为数据记录区使用的光盘记录媒体,从而具有能实现适合DWDD方式再生的光盘记录媒体的标准原盘制造方法的作用。还有,在将沟部的相对深度做得浅的同时,具有较深的坑(理想的为3λ/(8n)以上的深度)。由此,能获得稳定的、采样伺服用的输出信号。
所谓“使其干扰”其意义如下所述:将切断第一沟部的激光光束通过的空间和保护膜所占空间的重合部分称为第一空间(第一空间的保护膜被切断)。将切断与第一沟部相邻的沟部的激光光束通过的空间和保护膜所占空间的重合部分称为第二空间之间(第二空间的保护膜被切断)。将第1空间和第2空间之间有着重合的部分称为“正在干扰”。因此,所谓“使其干扰”说的是使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部分地重合。
本发明之新的特征为所附的要求范围中所述的之外别无其它,关于构成及内容,本发明与其他的目的、特征一起共用附图进行理解时,根据以下详细说明,想来能更深入理解并作出评价。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例中光盘记录媒体构成的剖视图。
图2为实施例中光盘记录媒体的断面立体图。
图3为说明实施例中光盘记录媒体再生动作用的光盘记录媒体的剖视图。图3的(a)为表示光盘记录媒体的记录膜构成(尤其是磁化方向)的剖视图,(b)为表示与再生动作中的光盘记录媒体的位置相对的媒体内部温度分布的特性图,(c)为表示再生层磁畴壁能量密度的特性与,(d)为表示欲使再生层的磁畴壁移动的力的特性图。
图4的(a)为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的全体构成图,(b)为其前置坑区等放大图,(c)为其光道结点的前置坑区的扩大图。
图5为其他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的前置坑区等放大图。
图6为概要表示实施例的前置坑区的格式构成的示意图。
图7为第一实施例的前置坑区等断面立体图。
图8为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中跟踪误差信号检测部的概略构成图。
图9的(a)为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的前置坑区等放大图,(b)为表示其各部分输出信号的示意图。
图10(a)为第二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的全体构成图,(b)为其前置坑区等放大图,(c)为表示其各部分输出信号的示意图。
图11(a)为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的标准原盘摆动坑的制造方法,(b)为表示其沟部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12(a)为第三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的全体构成图,(b)为其前置坑区等放大图。
图13(a)为第四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的全体构成图,(b)为其前置坑区等放大图,(c)为表示其各部波形的示意图。
图14第四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的同一区带内,外圈及内圈处前置坑区等放大图。
图15为第四实施例的光盘装置跟踪误差信号检测部的概略构成图。
图16(a)为第五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全体构成图,(b)为前置坑区等放大图。
图17为表示利用采样伺服方式的以往的光盘记录媒体的构成图。
图18为表示Push-Pull方式和采样伺服方式组合的以往的光盘记录媒体构成的示意图。
图19为其他实施例的光盘装置跟踪误差信号检测部的概略构成图。
图20为表示跟踪误差信号的强度和光道间距间关系的示意图。
图21(a)为表示沟部深度及反射光量间关系的示意图,(b)为表示沟部深度和Push-Pull方式的误差信号及来自摆动坑的误差信号间关系的示意图。
附图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以图示为目的的概要表示来进行描述,限于此故,不一定能如实描述附图中所示的要素的实际相对大小、位置等,故务请能理解。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态
以下,结合附图记载着具体表示实施本发明用的最佳形态的实施例。可是本发明只要不越出其宗旨,就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例。
(实施例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详细说明。首先,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构造的剖视图,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1表示在半径方向上将有着圆盘状的光盘记录媒体的数据记录区切断的剖视图。数据记录区为由沟部2a、2b组成的数据记录区在图1的图面的垂直方向上相互邻接并延伸,前述数据记录区从光盘记录媒体的内圈向外圈呈螺旋状延伸。图1为从图2的I-I断面看到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书及专利申请范围的记载中,将靠近光盘基板11的方向作为下。因此groove部2a、2b由于近光盘基板所以称为沟部。
图1中,11为聚炭酸酯组成的透明的光盘基板,12为调整记录膜的保护和媒体的光学特性用的电介质层。利用磁畴壁的移动并检测信息用的再生层13、控制再生层和记录层间交换结合用的中间层14、保持着信息的记录层15构成层叠的记录膜。还有,16为保护记录膜用的电介质层、17为外套层(overcoat)。
图1中,所谓“光道间距”是指相邻数据记录区的中心间距离。图1中,(长度7+长度8)等于光道间距的长度。图1中,(高度5+高度6)表示land部3a、3b的顶部(图1的倒梯形的底部)和沟部(groove)2a、2b的底面间高度差,并高度5和高度6相等。将高度5和高度6相接的点称为半值点。以半值点为基准测量的长度7为land部3a、3b的宽度,同样,以半值点为基准测量的长度8为沟部(groove)2a、2b的宽度。在本说明书及专利申请的范围中,“land部的宽度”及“沟部(groove)的宽度”按照上述测量方法测量。
以下,说明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的构成。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在光盘基板11上具有包括前述的磁性膜在内、迭成多层的记录再生膜。光盘基板11在groove部2a的两侧形成land部3a、3b,groove部2a、2b的深度h高land部3a、3b的上面有60nm。由这样的land部,groove2a、2b彼此磁性独立。另外,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1的光道间距为0.54μm,groove部宽度为0.4μm。
参照图1及图2,同时说明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的制造方法。最初用喷镀法形成具有groove部、land部、及地址坑等前置坑的聚炭酸酯组成的透明的光盘基板11。然后,在直流磁控管溅射装置上设置掺杂了B的Si靶,将前述光盘基板11固定在基板保持器上后,在真空室内用低温泵真空排气至1×10-6pa以下的高真空。保持真空排气的状态下将Ar气和N2气导入真空室内直至0.3pa,边使基板旋转,边用反应性溅射将SiN作为电介质层12,制成80nm厚的膜。
继续在电介质层12上,同样,在真空排气的状态下,将Ar气导入真空室内直至0.4pa,边使基板旋转,同时依次用DC磁控溅射法分别利用Gd、Fe、Co、Cr的靶,使GdFeCoCr组成的再生层成为30nm厚的膜,分别利用Tb、Dy、Fe的靶,使TbDyFe的中间层成为10nm厚的膜,及分别利用Tb、Fe、Co的靶,使TbFeCo的记录层成为50nm厚的膜。这里,各层膜的组成能通过调整各个靶极的投入功率比,从而形成希望的膜的组成。
接着,设置掺杂了B的Si靶,将Ar气和N2气导入真空室内直至0.3Pa,边使基板旋转,同时用反应性溅射法将SiN组成的第二电介质层16形成厚80nm的膜。然后,在电介质层16上,使环氧丙稀树脂组成的外套层17滴下后,用旋转涂布法涂布成6μm厚的膜,再经紫外线照射使前述外套17硬化。这里,GdFeCoCr的再生层13补偿组成温度为150℃、居里温度270℃、TbDyFe的中间层14居里温度为150℃、在居里温度以下通常稀土类金属组成有优势。另外,TbFeCo的记录层15的补偿组成温度为80℃,居里温度为290℃,通过设定各个靶的投入功率能调整组成。
上述的膜的构成为DWDD方式(Domain Wall Displa cementDetection)的记录再生膜的基本结构。该方式为使再生用光束遮盖的磁畴壁徐徐移动,通过该磁畴壁的移动,检测出扩大后的再生层磁区的信息。由此,超越由再生光的波长和物镜的数值孔径决定的检测界限的高度记录再生就成为可能。还有,为了实现DWDD方式的再生,有必要在磁性上割断相邻光道间的联系。对于这一割断方法,将在以后的光道结构的说明部分详细说明。
为了说明DWDD方式所需的记录光道间磁性割断的必要性,以下再稍些详细地对上述DWDD方式的再生原理参照图3进行说明。图3(a)为表示旋转中的光盘记录膜的剖视图。基板(图中未示出)及电介质层12上形成再生层13、中间层14、记录层15三层构成的记录膜,再在其上形成电介质层16,再在其上形成紫外线固化树脂的保护外套层(图中未示出)。再生层为磁畴壁磁阻力小的磁性膜材料,中间层为居里温度低的磁性膜。另外,记录层尽管是小的磁径,但仍能在能保持记录磁区的磁性膜上分别生成。
如图中所示:信息信号被作为热磁记录在记录层上的记录磁区而形成。在没有照射激光光点(光束点5)的室温下,记录膜因为记录层、中间层、再生层分别紧紧地交换结合,所以记录层的记录磁区被原样地在再生层上复制,再生层上形成复制磁区。图3(b)表示与(a)的剖视图对应的位置X和记录膜的温度T的关系。如图中所示,记录信号再生时,光盘记录媒体旋转,沿着光道照射激光的再生光束光点。
X表示光盘记录媒体上的位置,X轴沿着光盘记录媒体的光道。在将光束光点5固定,作分析时,光盘记录媒体在图3中朝着从右向左的方向(X轴上朝着从正向负的方向)相对移动。典型的为光盘记录媒体通过旋转而移动。在将光盘记录媒体固定,作分析时,光束光点5在图3中在朝着从左向右的方向(X轴上朝着从负向正的方向)相对移动。这时,记录膜存在温度分布如图3所示、中间层温度在居里温度Tc以上的温度区域,该温度区域中,中间层割断再生层和记录层的交换结合。
另外,再生光束一照射,依附于温度的磁畴壁能量密度σ如图3(c)的磁性能量分布所示。即因为在X轴上存在着图3(c)所示的磁畴壁能量密度σ的斜率,所以如图3(d)所示,对于位置X上的各层磁畴壁作用着使磁畴壁驱动的力F。作用在该记录膜上的力F与磁畴壁能量密度的微分成比例,如图3(d)所示,其作用为使磁畴壁从磁畴壁能量密度σ高处向低出移动。在图3(d)中,F(x)>0,力F在X轴上从负向正的方向发生作用,F(x)<0,力F在X轴上从正向负的方向发生作用。
再生层13因为磁畴壁磁阻力小磁畴壁的迁移率大,在有着没有关闭的磁畴壁时,单独在再生层13(中间层14不超过居里温度Tc的区域)靠这一力F就能容易地使磁畴壁迁移。因此,接触到中间层14超过居里温度Tc的区域地再生层13的区域几乎是单一的较宽的磁区。在前述几乎单一的较宽的磁区中,就在接近中间层14超过居里温度Tc的区域的前方的磁区信息被复制。如图3(b)所示,记录膜的温度呈不对称分布。位置X的温度从温度的峰值位置开始向光束光点5的后方以缓慢的斜率下降,而从温度的峰值位置开始向前方以较陡的斜率上升(将光束光点5的行进方向称为“前方”,将光盘记录媒体的行进方向称为“后方”)。扩大磁区的力F在斜率陡的前方大,接触超过前述居里温度Tc的区域的前方的磁区磁畴壁瞬间向该区域的后方移动,生成单一的较宽的磁区(因为力F大于记录层15、中间层14、及再生层13的各磁区的结合力)。
因此,光盘记录媒体相对移动,就在接触超过居里温度Tc的中间层14的区域的前方的磁区一旦替换新的磁区,则就如图3(a)的箭头所示:再生层13的磁区瞬间向中间层温度超过居里温度Tc区域的后方移动。而且,再生光束光点内再生层13的磁化方向在较宽的区域相同方向上一致。其结果,即使记录层15的记录磁区非常小,由于和超过居里温度Tc的中间层14的区域同样大小宽的磁区在再生层13上形成,所以,尽管记录密度提高仍能扩大并再生,能得到振幅为一定值以上的再生信号。DWDD方式,为了产生磁畴壁移动,一定要形成包括没有关闭的磁畴壁在内的磁区结构。相邻光道间磁结合成为阻碍磁畴壁移动的重要原因。由此,有必要靠激光将记录光道之间进行记录光道的割断(退火处理)、或利用沟或沟间进行磁隔断、或上述两种方式合并使用。为了进行记录光道间的磁性分离,在记录光道间沟和沟间是不可缺的,但如上所述,以往的光盘上,为了要从沟得到跟踪用的引导信号,不能取光道间距为光束半幅值的1.2倍之下。本发明为了进行记录光道间的磁性分离,在记录光道间设置沟间或沟之同时也做成光束的半幅值的1.2倍以下的光道密度。对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道密度实现方法,说明如下。
图4为用图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盘记录媒体(光盘记录媒体)的格式构成。图4(a)为用图形象地表示本发明光盘记录媒体的全体构成。图4(a),101为光盘基板、102为记录膜(图1的再生层13、中间层14、记录层15)、103为第一光道、104为第一光道相邻的第二光道、105为将第一光道及第二光道分割成1280个的区段、106为包括跟踪用伺服坑和表示盘的位置信息的地址坑在内的前置坑区(前置格式(preformat)区)。电介质层12、16(图1)等在图4中不再说明。
这些坑108、109、110及沟111在注入成形时,通过自溅射机上复制,从而在光盘基板101上形成。再有,靠该注入法成形的聚碳酸酯基板101上还用溅射法形成DWDD方式的记录膜101。这样制成的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具有形成螺旋状的光道103、104等。还有,各光道103、104等由设置成放射线状(在光盘记录媒体半径方向上)的前置坑区106,分别分割成1280个区段105。各区段的前置坑区106分别在光盘记录媒体的半径方向上排列。因此,在以光盘记录媒体的中心为原点的角座标表示的场合,不管光道所处位置离开原点的距离,前置区在光盘记录媒体上每360度/1280个=0.28125度呈放射线状地设置。1个区段105具有1个前置坑区106和1个数据记录区即沟部111。
这时,沟部111的深度为相邻地沟部彼此磁性隔离,用DWDD方式能进行信号再生的深度,并且能确保来自设在沟部的数据记录区的反射光为70%左右(将来自无凹凸不平的平坦底面的反射光作为100%)的深度,取52nm(约λ/(8n))。摆动坑108、109及地址坑110也做成和沟部111相同深度。图7为示意地表示光盘记录媒体的记录膜等及前置坑区的立体构造。关于记录膜等在图1及图2中已作说明。在第一实施例,摆动坑108、109及地址坑110的底面的深度(在图7中为各坑的上面)和沟部111的底面的深度相同。各坑以外的前置坑区(图7的各坑间的平面)的高度和沟间部114的高度相同。
如图4所示:第一光道103及第二光道104从内圈向外圈呈螺旋状地每一圈光道相互连续,在一圈光道向特定的区段112上,第一光道103及第二光道104间切换。图4(a)中,光盘记录媒体为直径约50nm的圆盘,第一光道103及第二光道104的光道间距约0.54μm。在以说明光盘记录媒体的格式构成为目的的图4(a)中,与光盘记录媒体全体的大小相比,相互邻接的第一光道103及第二光道104则被显著地放大而表示。
图4(b)表示任意一个区段105附近的放大图(光盘记录媒体的平面放大图)。在图4(b)中,105为区段(由1个数据记录区和1个前置坑区构成)、106为前置坑区、具有107长度的沟部(groove)111(图1的2a、2b)为记录数据的数据记录区。前置坑区106具有检测跟踪信号用的摆动坑108、109和将表示光盘记录媒体上位置信息的地址信息分散配置在每1个区段的最初处的一个坑的地址坑110。具有107的长度的沟间部(land部)114(图1的3a、3b)将相邻沟部互相磁性上隔断。
在具有光道间距小于光束的半幅值的光盘记录媒体上,以实现跟踪伺服为目的,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在前置坑区106具有跟踪用的摆动坑108、109、在相邻的数据记录区之间共用摆动坑108或109之某一个。按照这样的构成,跟踪极性不同的(摆动坑108及109有位于数据记录区的延长线左右的、和相反位于左右位置的)第一光道103和第二光道104每隔1圈相互形成。切换区段变成圈6(c)所示的构造。如图中所示:这一切换点的区段112的数据记录区左右的前置坑区106处摆动坑108和109的前后关系相反。由此,从第二光道104切换到第一点103。通过上述互相反复动作从而第一光道103和第二光道104能连续地配置。
本发明地光盘记录媒体为光道间距0.7μm以下(第一实施例中为0.54μm)、用DWDD方式进行信号记录再生的光盘记录媒体,其一大特征为沟部111上有数据记录区,并同时也在前置坑区上持有采样伺服方式的跟踪伺服用一对摆动坑108及109。由此,能在空间上将检测跟踪误差信号地区域和数据记录区即沟部111分离。由此,数据记录区即沟部111的沟间距能从必须用光学方法检测沟部来的跟踪误差信号的限制里解放出来,能自由地设定。由此,在数据记录区107上持有沟111之同时,也能实现光道的间距与以往的光盘相比窄了许多仅0.54μm、光道密度非常高的光盘记录媒体。这时,自摆动坑108、109检测的跟踪误差信号对于光盘记录媒体来的光量能确保0.4倍非常大的量。由此,变窄了的光道间距也能实现稳定的跟踪。另外,跟踪还通过将跟踪伺服用的1对摆动坑108及109中至少任一个在相邻的第一光道103和第二光道104处叠在一起,使得前置坑区106的表面积利用效率提高,这也是一大特征。
对于交扰抹去也有效果,所谓交扰抹去是指以往的技术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光道密度一提高,由于记录光道之间靠近,所以在记录时会抹去相邻的光道。有报告称在沟中进行记录的一方为交扰光的点,由于沟产生的聚光效应是有利的(2000年Optical Data Storage Topical Meeting演讲编号TuA1),在以往的光盘上,在将交扰光影响小的沟作为记录光道使用时,不能将沟间作为记录光道使用。由此,想要提高光道密度就无法确保跟踪误差信号。本发明在空间上将检测跟踪误差信号的区域106和数据记录区即沟部111分离,不管窄小的光道间距仍能实现沟中的记录。交扰光因为光的记录功率高而发生,交叉光特性一恶劣记录功率安全系数(margin)就减少。在表1利用采样伺服,记录光道在平板上构成的以往的光盘和将记录光道做成沟的本发明的光盘上,表示不同光道间距上的功率安全系数的结果。所谓功率安全系数为即使记录功率偏高最佳记录功率,但仍能不出错地记录的功率范围的比率。在要调换盘的改写型光盘上,为了实现装置间的互换,将该功率安全系数做得宽些非常重要。另外,对于光盘,为了付诸实用±12~±15%左右的功率安全系数是必要的。
                 表1
  功率安全系数(power margin)
  光道间距   以往的光盘   本发明的光盘
  0.51μm   ±2%   ±12%
  0.54μm   ±8%   ±15%
  0.57μm   ±12%   ±19%
  0.60μm   ±15%   ±23%
从表1的结果可知,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通过将沟作为数据记录区,与以往的光盘相比能实现同一功率安全系数的光道间距变成窄10%左右的光道间距。采用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的构成交叉光的特性也提高,与以往相比光道密度能提高10%左右。该效果因为是从沟中进行记录的沟状派生出的光的聚光效应而引起的现象,所以不仅是第一实施例所用的超解象方式的DWDD,所有记录型的光盘上也有效果。本发明的光盘通过将检测跟踪误差信号的区域106和数据记录区即沟部111分离,从而不管窄的光道间距仍能实现交叉光特性优良的沟中的记录。
本发明的光盘靠上述的构成能将光道间距做得小于光束半幅值的1.1倍。这样,从对于用于记录再生的光束的半幅值以1.1倍以下的光道间距配置的沟111在半径方向上记录再生用的光束横越沟部111时,持有以往的沟的光盘由于产生的衍射引发的1次衍射光(Push-pull)信号、或沟111和沟111间的沟间0次光的反射光量变动的沟横越信号也不产生。即,数据记录区107虽然有物理的沟111,但是在光学上变成和平坦的面同等的反射光变动(反射光没有变动)。这就意味着;以往的光盘在查找时,由于成为很大的问题的聚焦信号的沟横越信号打乱,由此而引发的查找时传动机构的噪音不会产生,这对于进行声音记录的光盘装置时非常特出的优点。另外,前述特征也有容易检测前置坑区106的一大长处。以下为了说明该特征,从这一前置坑区106开始简单的就地址坑110的解调方法、及跟踪误差信号检测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简单说明地址的检测方法。本发明的光盘具有每一圈光道互相切换跟踪伺服极性的不同的第一光道103和第二光道104,根据该地址的解调生成机型的切换定时。图4(b)所示的地址坑110以其无表示地址数据的一个坑。这与本专利发明者发明得分散地址格式(特愿平11-021885、特愿平11-329265)对应,利用图6简单说明这一分散地址格式。光盘记录媒体得光道一圈分成1280个区段,在1280个区段得各前置坑区各分摊一个坑作为地址坑(有地址坑、或无地址坑)。
将光盘一圈中的1280个区段105分割成16个,生成以1280/16=80bit的地址为单位信息(取决于地址坑有无的信息)。80bit的地址信号。80bit的地址信息包括7bit的区段号信息(旋转方向的位置信息)601,11bit的区段号信息的出错检测代码602、16bit的奇数光道103的光道号信息(光道的光道号)603、15bit的奇数光道的光道号信息的BCH符号化后的纠错信息604、16bit的偶数光道的光道号信息的BCH符号化后的纠错信息606。借助区段信息能取得光盘记录媒体的角度信息。
区段号信息601及区段号信息的纠错码602分别在半径方向上排列。每一圈配置16个区段号信息表示16个区段号。将16个区段作为起点通过确定区段的数量,从而能特定其他区段的区段号。另外,从最内圈的光道开始向最外圈的光道在半径方向上排列并相邻的区段由于具有相同的区段号信息601及区段号信息的纠错检测码602,所以不加以跟踪控制(例如在查找中)也能检测区段号信息。因此,在不加以跟踪控制的状态下,也能检测切换点的前置坑区113。
通过进行跟踪控制,读出光道号603、605,得到半径方向的位置信息。该光道号603、605能作为盘片的查找等的检索信息使用。在奇数光道103的光道号信息603及奇数光道的光道号信息的纠错信息604所在的前置坑区上,在相邻的前置坑区没有偶数光道104的光道号信息605。同样,在存在偶数光道104的偶数光道号信息605及偶数光道的光道号信息的纠错信息606的前置坑区,相邻前置坑区没有奇数光道103的光道号信息603及奇数光道的光道号信息的纠错信息604。
在一圈16个的地址信息上,具有上述奇数光道103的光道号信息603等的地址信息和具有上述偶数光道104的光道号信息605的地址信息互相每隔8个配置。由此,能防止因相邻光道间的串扰误读光道号。另外,在完全不能在道(on-track)的状态下,也能正确地读取光道号。本发明地光盘记录媒体由于每一圈改变跟踪控制的极性,所以要检测光盘记录媒体上的光的拾波位置适当地使跟踪极性反转,出于上述目的的定时控制检测地址数据(区段号信息601和区段号信息的纠错码602)并能够进行定时控制。
图8表示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中跟踪误差信号检测部的概略构成。801为双值化器、802为沟部检测器、803为边沿触发脉冲(edge window)生成器、804为边沿窗口生成器803输出的边沿窗口上动作的相位比较器,805为电压控制振荡器(VCO)、806为分频比325的分频器、807为第一摆动坑输出的窗口生成器、808为第二摆动坑输出的窗口生成器、809及810为最小值电平检测器、811为减法器。
本发明的光盘在跟踪误差检测方法生有相当大的特征。以往的采样伺服方式例如用下述的方法进行跟踪误差检测。在光盘记录媒体的各前置坑区一定位置上设置时标坑(clock pit)。再生时,跟踪将光束从通过时标坑开始至下一个时标坑为止的时间作为一定,检测时标坑,并使内部PLL的分频信号锁定在前述时标坑的输出信号上。以内部PLL的输出信号(时钟信号)作为基准时钟,通过对摆动坑的最大点采样,检测跟踪误差信号。在其他的以往例子中,不具备时标坑,取而代之的为通过将一个摆动坑的输出信号作为时标坑的输出信号的替代信号而使用(使内部PLL的分频信号锁定在前述摆动坑的输出信号上),检测跟踪误差信号。因此,决定定时的基准为时标坑(或摆动坑)间的距离(或通过时间)。
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因为具有和光束强度的半幅值相同程度的光道间距之故,所以不能检测与以往相同的push-pull方式的跟踪误差信号。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由使用摆动坑的采样伺服来控制。图9表示再生区段105时的再生信号、和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中跟踪误差检测部的信号的一部分。901为再生区段105时的再生信号,902为将再生信号901双值化的限幅电平、903为再生信号双值化后的信号、907为边沿窗口信号。
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中由于区段105中形成沟部111,根据沟部111的输出信号能检测沟边沿信号905及906。在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中,取决于该沟部111的长度107的沟边沿信号905和906的期间904具有只有在检测该沟部111的输出信号时才能检测的唯一的时间长。所谓“唯一的时间长”意即根据其时间长能明确地与其他地信号区别出来。
例如:在以一定转速方式(以下称为“CAV方式”。Constant angularvelocity mode)控制光盘记录媒体时,期间904为一定的期间,并且为光盘记录媒体的再生信号中能被检测的中间最长的时间。另外,在以一定线速度方式(以下称“CLV方式”constant linear velocity mode)控制光盘记录媒体时,期间904为与通过中的数据记录区的半径成比例的期间,并在该半径上为光盘记录媒体再生信号中所能检测的中间最长的期间。本发明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利用该沟边沿信号905及906。
双值化器901输入光盘记录媒体来的再生信号901,输出在限幅电平902处限幅后的双值化信号903。沟部检测器802输入双值化信号903检测处该唯一的期间904。本实施例的场合,因为该唯一的期间是在来自光盘记录媒体的再生信号中最长的期间,所以以检测一定时间以上的单纯的电路构成。沟部检测器802输出具有和沟边沿信号905同一边沿的脉冲。
边沿窗口生成器803输入沟部检测器802输出的脉冲,生成使该脉冲延迟的窗口信号907并输出,VCO805输出基准时钟。分频比325的分频器806输入基准时钟,分频成1/325,输出分频信号。分频信号传送给相位比较器804、第一摆动坑输出的窗口生成器及第二摆动坑输出的窗口生成器808。相位比较器804输入双值化信号903、分频信号、和窗口信号907,在窗口信号907的High期间进行双值化信号903和分频信号的相位比较,输出两者的相位信号908。相位差信号908输入VCO805。由以上的控制电路,输出VCO805的基准时钟锁定沟边沿信号905(同步)。上述的电路虽然使VCO805输出的基准时钟与沟边沿信号905同步,但是,在其他的实施例上,与沟边沿信号906同步。
输入分频信号后的第一摆动坑输出的窗口生成器807生成第一摆动坑输出的检测用窗口信号909并输出。第一摆动坑输出的检测用窗口信号909为以边沿信号905为起点,将对第一个数的VCO的输出信号计数后的第一点作为检测用窗口信号909的前沿,以沟边沿信号905为起点,将对第二个数的VCO的输出信号计数后的第二点作为检测用窗口信号909的后沿的信号。
输入分频信号后的第二摆动坑输出的窗口生成器808输出第二摆动坑输出的检测用窗口信号910并输出。同样,第二摆动坑输出的检测用窗口信号909,以沟边沿信号905为起点,将对第三个数的VCO的输出信号计数的第三点作为检测用窗口信号910的前沿,以沟边沿信号905为起点,将对第四个数的VCO的输出信号计数的第四的点作为检测用窗口信号910的后沿的信号。
最小值电平监测器809输入光盘记录媒体的再生信号901和第一摆动坑输出的检测用窗口信号909,保持输出在该窗口信号909的区间中的再生信号901的最小值。同样,最小值电平检测器810输入光盘记录媒体的再生信号901和第二摆动坑输出的检测用窗口信号910,保持输出该窗口信号910的区间中的再生信号901的最小值。减法器811生成并输出两个最小值之差值信号。该输出信号为跟踪出错信号(误差信号)。
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从沟111开始在半径方向记录再生用的光束横越沟部111时,因在持有以往的沟的光盘上产生的衍射而引发的一次衍射光(push-pull信号)、沟111和沟111之间的沟间上,不会发生0次光的反射光量变动的沟横越信号。如上述检测方法所述,因为沟111处反射光量是不变动的,所以能容易地区别前置坑区,具有能抽出地址坑110、摆动坑108、及109的明显的特征。由该特征,在简化装置构成之同时还能使跟踪地生成高速化。
如上述构成地本发明地光盘记录媒体上记录下记录标记长0.133μm地记录标记时,偏差(jitter为记录数据窗口地8%,能确保充分地S/N。另外,用1-7调制符号以0.1μm/bit地记录密度记录随即图案,与PR(1、-1)传送路径等同,进行解调时地出错率为5.2E-5(5.2×10-6)对于构成光盘装置能确保是够低地出错率。这样,本发明地光盘记录媒体利用上述构成就能以以往不可能的高密度地光道间距作高性能地DWDD动作。在光束的强度的半幅值(0.6μm)×1.2倍以下的光道间距上,用以往的方式不能进行跟踪控制。而本实施例在光束的强度的半幅值×1.2倍以下即0.54μm的光道间距上能实现高精度的跟踪控制。
还有,在第一实施例中,前置坑区上,通过将跟踪伺服用的一对摆动坑108和109的至少某一个在邻接的第一光道103和第二光道104上兼任,从而提高前置坑区106的表面积利用效率。但是,并不限于该方法。图5为其他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的前置坑区域等放大图。如图5所示:也可以用奇数光道103和偶数光道104将摆动坑108、109在摆动坑区106处分别独立地配置在光道方向不同的位置上。一对摆动坑108及109中某一个在邻接的第一光道103和第二光道104上也可以不兼任,通过在光道方向上错开位置,就能实现具有和第一实施例同样功能的光盘记录媒体。
下面,表示通过激光光束照射隔断记录光道间接合的方法在第一实施例上应用的结果。进行记录光道分离的磁性隔断区为了不产生再生信号,隔断区一宽再生信号振幅就会降低而出错。光道密度越提高该磁性隔断区的影响越大。为了将磁性隔断区宽度做小,仅靠沟的隔断效果是不够的。提高光道密度要将数据记录区间构成的沟和沟间宽度变窄。本发明的实施例1上,将数据记录区的光道间构成的沟间作为引导通过使光束跟踪。从而能用光束高精度地处理一定的区域(在实施例中用光束使一定宽度的区域退火变质),由此能提高隔磁的效果。
利用波长405nm的激光,在数据记录区107的沟111的沟间以push-pull方式跟踪以NA0.6透镜聚光的光束,对沟111的沟间热处理提高磁的分离效果。照射的激光功率取特性最好约4.8mw。该光盘记录媒体上记录记录标记长0.10μm的记录标记时的偏差为记录数据窗口的8%。能确保充分的S/N。另外,用1-7调制符号以0.08μm/bit的记录密度记录随机图案,与PR(1、-1)传送等同,进行解调时的出错率为7.2E-5(7.2×10-6),对于构成光盘装置能确保充分低的出错率。这样,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通过将数据记录区的光道间构成的沟间作为引导而跟踪的坑的处理,从而能实现将线记录密度再提高约20%的高密度。这是因为由此,通过使进行磁性割断的光束处理功率降低,从而能再更窄的宽度上割断磁性的缘故。这时,在数据记录区的光道间构成的沟及沟间由作为进行磁性割断用引导的作用和沟的高差作某种程度的磁性割断,起到了降低进行磁性割断的光束处理功率的作用。
还有,第一实施例中,取每一个光道(具有光盘记录媒体一圈的长度)的区段数为1280、每个区段的伺服沟道坑数为325(1280×325=416kbit=52KB),设一圈的地址为16(每80个区段赋予一个地址),这些是一个实施例,若是能稳定地进行跟踪控制的范围,则该光盘记录媒体的格式是任意的。另外,沟的深度取52nm约为红色激光(波长660nm)的波长区域λ/(8n)左右。相邻数据取相互磁性被切断,有能用DWDD方式再生的深度的沟度,若是靠摆动坑能检测跟踪误差信号的范围,则光盘记录媒体的格式又是任意的。
在第一实施例中,光盘基板为聚碳酸酯,也可使用其他材料组成的光盘基板(对于第一实施例以外的其他实施例也同样)。例如:聚烯、玻璃或PMMA等。这些材料的折射率,聚烯为n=1.52-1.53、玻璃为n=1.52、PMMA为n=1.49。因此,在使用聚碳酸酯以外的材料组成的光盘基板时,沟部的最佳深度不会有太大的不同。
本实施例中,使用波长λ为660nm的激光光束数值孔径NA为0.6。因此,若是以往的再生方法(非DWDD方式的再生方法),检测界限为λ/(2·NA)=0.55-0.60μm。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能由DWDD方式再生,根据试验能再生0.1μm的标记长的信号。因此,用本实施例在长度方向上与以往相比能达到约6倍的记录密度。还有,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例如如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那样具有适于DWDD方式的再生的记录膜等。但是,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的记录构成是一个例子而已,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2)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图10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图10(a)为概略表示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全体的构成。在图10(a)中,1001为光盘基板、1002为记录膜(图1的再生层13、中间层14、及记录层15)、1003为第一光道、1004为邻接第一光道的第二光道,1005为将第一光道1003及第二光道1004分割成1280个的区段、1006为包括跟踪用伺服坑和表示光道位置信息的地址坑在内的前置坑区(前置格式pre-format区)。
图10(a)的构成和第一实施例的图4(a)的构成相同。
图10(b)表示前置坑区1006等的扩大图。在图10(b),1005为区段(由一个数据记录区和一个前置坑区构成)、1006为前置坑区、具有1007长度的沟部(groove部)1011(图1的2a、2b)为记录数据的数据记录区。前置坑区1006具有检测跟踪信号用的摆动坑1008、1009、在区段最初的每一个坑上分散地配置表示光盘记录媒体上的位置信息的地址坑1010。具有1007长度的沟间部(land部)1014(图1的3a、3b)将相邻的沟部在磁性上相互隔断。
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虽然有用DWDD方式能再生的沟,但是为了实现1μm以下(在第二实施例中为0.6μm)的光道间距,以采用1008、1009摆动坑的采样伺服方式进行跟踪,在DWDD方式进行再生的1007数据记录区上设置1010的沟,而且在相邻的光道共用伺服坑时和第一实施例相同。
第二实施例的一大特征为从沟部1011的底面开始量起沟间部1014的高度比前置坑区的坑间的平面高度做得浅。沟部1011的底面和摆动坑1008、1009及地址坑1010的底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第一实施例中,沟部111的底面和摆动坑108、109及地址坑110的底面几乎在同一平面,沟间部114的上面和前置坑区106的坑间的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沟部及坑的深度做得一深配置在沟部的数据记录区的再生信号的再生电平变小所以沟部及坑的深度不能太深。由此,存在的问题为不能确保从坑得到的跟踪误差信号有足够大的振幅。
由于为了DWDD方式的再生信号S/N在一定以上要确保沟部的反射光量在某一程度以上,所以有必要将沟深做成λ/(8n)-λ/(6n)左右。但又会产生若确保沟部反射光量,则前置坑区调制度降低、信号振幅就降低的问题。第二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具有在充分大的沟部处反射光量和前置坑区的调制度。
第二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的制造方法为除了标准原盘的制作方法之外其余和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制造方法一样。现详细说明第二实施例的标准原盘制作方法。光盘记录媒体的主体装置(标准原盘制作装置)由众所周知的光电成形法制成。清洁玻璃的圆片,在清洁后的玻璃圆片上涂上光致抗蚀剂,将除有光致抗蚀剂的溶剂,使光致抗蚀剂固化。在低温干燥处理后的圆片上用激光记录信号。
对记录后的圆片显象,通过显象,除去被激光光束照射过部分的光致抗蚀剂。玻璃圆片为不导电的材料所以在其后的电气铸造时要生成导电膜,在显象后的圆片上溅射Ni。溅射过Ni的圆片进行电气铸造(电成形),在圆片上生成标准原盘。研磨电气铸造成的标准原盘的背面,从玻璃圆片上剥离。拔出剥离后标准原盘中心轴的孔,清洗拔出孔后的标准原盘,除去表向残留的光致抗蚀剂等。通过上述工序完成标准原盘的制作。之后,从标准原盘生成模子,通过用模子冲压,复制光盘记录媒体。
以往,作为使前置坑区做得深、沟部做得浅的制作方法,使用在沟部上减弱激光光束照射时(切断时)的激光功率的方法。但是切割沟部时的激光功率一弱,就会形成浅的沟,产生沟部形成不稳定,沟的壁面粗糙的问题。在利用磁畴壁的移动进行再生的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上,存在着沟壁面的粗糙妨碍磁畴壁移动的致命问题。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上,通过在标准原盘切断时增大沟部处激光功率或切断邻接的沟部时设置激光两度曝光的区域,利用生成较浅的沟间部(land部)从而解决上述问题。利用涂11说明标准原盘的切断方法。首先对准标准原盘上深坑涂布抗蚀剂。图11(a)为与图10(b)的A-B面对应的标准原盘的部分的剖视图。在切断图10(b)的A-B面表示的前置坑区域时,切断坑(相邻的摆动坑的间距)为1.2μm宽,则不会产生由于激光而形成的坑间干扰,如图11(a)所示在抗蚀剂面上形成规定的坑。图11(a)的抗蚀剂的上面规定光盘基板的前置坑区的坑间平面,摆动坑导用的孔的底面即玻璃标准原盘的上面规定摆动坑导的底面。图11(b)为与图10(b)的C-D面对应的标准原盘部分剖视图,在切断图10(b)的C-D面表示的沟部1011及沟间部1014时,由于光道间距为0.6μm窄的缘故,恰当地设定切断沟部地激光功率,由激光形成地相邻沟部相互干扰能将land面的高度做得比抗蚀剂涂布面低。在图11(b)上,沟间部1014由形成邻接的两侧的沟部1011的激光光束切削上面形成倒V字形(顶上部的平面部变得没有)。倒V字形的顶点比抗蚀剂的平面低。图11(b)的倒V字形的抗蚀剂规定光盘基板的沟间部,沟部用的沟的底面即玻璃标准原盘的上面规定沟部的底面。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即光盘记录媒体用的标准原盘就这样能将从沟部1011的底面量起的沟间部1014的高度做得比前置坑区的坑间平面的高度浅。即沟部的底面能做得比摆动坑的底面相对要浅。
用上述方法能制成沟部的深度(land部的上面、和沟部的底面的高度之差)为λ/(8n)-λ/(6n)即55nm、前置坑区1006的摆动坑的深度(前置坑区的坑间的上面和摆动坑的底面间的高度之差)为λ/(5n)~λ/(4n)即82nm的标准原盘。自标准原盘依照和第一实施例同样的方法制成光盘记录媒体。图10(c)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来的再生信号1012,对照第一实施例,摆动坑信号1008、1009等振幅增大了一倍,能得到高精度的跟踪误差信号。另外,因为地址坑1010的再生信号振幅也增大了一倍左右,所以地址信号的出错率也减小。
和第一实施例一样,第二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上记录记录标记长0.1μm的记录标记时的偏差为记录数据窗口的8.5%,能确保充分的S/N。另外用1-7调制符号一0.1μm/bit的记录密度记录随机图案,与PR(1、-1)传送路等同,进行解调时的出错率为8.2E-5,对于构成光盘装置能确保充分低的出错率。这样,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能由上述的构成以过去不可能的高密度光道间距使高性能的DWDD动作得以实现。在光束强度的半幅值(0.6μm左右)×1.2倍以下的光道间距上,依照以往的方式不能进行跟踪控制。而本实施例在光束强度的半幅值×1.2倍以下即0.6μm光道间距上,能实现高精度的跟踪控制。
(实施例3)
以下,参照图12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图12(a)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的全体构成。在图12(a),1201为光盘基板、1202为记录膜(图1的再生层13、中间层14、记录层15)、1203为第一光道、1204为第一光道相邻的第二光道、1205为将第一光道1203及第二光道1204分割成1280个的区段、1206为包括跟踪用的伺服坑和表示盘片的位置信号的信址坑在内的前置坑区(前置格式区)。图12(a)所示的构成和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的图4(a)所示的构成相同。
图12(b)表示前置坑区1206的放大图。在图12(b),1205为区段(由一个数据记录区和前置坑区构成)。1206为前置坑区、具有1207的长度的沟间部(land部)1214为记录数据的数据记录区、前置坑区1206具有检测跟踪信号用的摆动坑1208、1209和将表示光盘记录媒体上的位置信息分散配置在区段的最初处每一个坑的地址坑。具有1207地长度的沟部(groove部)1211在磁性上将相邻的沟间部互相隔断。
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为光道间距为0.6μm以DWDD方式进行信号记录再生的光盘记录媒体。具有数据记录区即沟间部(land部)、并在邻接的光道共用采样伺服方式的跟踪伺服摆动坑1208及1209。
第一实施例为了依照DWDD方式进行信号再生,在沟部设置数据记录区,但是第三实施例在沟间部(land部)设置数据记录区,在磁性上隔断沟部处邻接的数据记录区(磁性上隔断邻接的数据记录区的记录膜)。这样在数据记录区上利用沟间部时,记录时的记录标记稳定,能形成更短的记录标记。在将这样的沟间部作为数据记录区用的DWDD方式的光盘记录媒体上,为在磁性上隔断沟部处记录膜,沟部的底面从沟间部的上面量起要有约120nm以上的深度,这时也和第一实施例一样,在光束的半幅值×1.2倍左右以下的光道间距上,利用沟不能进行跟踪控制。
在第三实施例,试制沟部1211、及摆动坑1208、1209、和地址坑1210的深度为140nm、160nm、180nm、200nm的光盘记录媒体、进行分析。还有,因为光盘记录媒体的制作方法和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省略。表2表示各种深度的跟踪误差振幅/平板部的反射光量(来自数据记录区的反射光量/来自平板部的反射光量)的百分比(表2中表示的为光道光量比/平板部的光量)、偏差及出错率的结果。
                           表2
  深度   跟踪误差振幅   光道光量比   偏差   出错率
  平板部的光量   平板部的光量
  140nm   1.4   30%   16%   2.5E-2
  160nm   1.2   45%   10.5%   2.2E-4
  180nm   0.7   65%   8.5%   6.0E-5
  200nm   0.6   70%   8%   2.2E-5
虽然沟部的深度越深跟踪误差振幅就越小,但具有200nm深的摆动坑也能得到平板部的反射光量的0.6倍(60%)的反射光量。另一方面,数据记录区来的反射光量在有着深140nm的沟部的光盘记录媒体(数据记录区设在沟间部),虽然只有平板部的反射光量的30%左右,但在具有深度200nm的沟部的光盘记录媒体上,增加至平板部的反射光量的70%左右。从跟踪误差振幅的角度来看,沟度的深度以140nm左右为好((3λ)/(8n)),从再生信号的S/N角度来看沟部的深度以深的为好(200nm)。
但是,对于如能从摆动坑得到平板部的反射光量0.6倍左右的反射光量就能充分进行跟踪检控,以平板部的反射光量的30%左右的光量再生信号的S/N比就不充分。从仅在沟间部设置数据记录区的第三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读出的再生信号的出错率来看,沟深大约在160nm上(3λ/(8n))以上能确保在实际中耐用的出错率。理想的为沟部有约λ/(2n)(209nm)的深度。具有沟部约λ/(2n)深度的光盘记录媒体数据记录区来的反射光量增加,与沟浅的光盘记录媒体比偏差、出错率都有改善。
这样,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利用具有约λ/(2n)深度的沟部及有摆动坑的构成,以过去不可能的高密度光道间距使高性能的DWDD方式的信号再生成为可能。在光束强度的半幅值(0.6μm左右)×1.2倍以下的光道间距上,按照以往的方式不能进行跟踪控制,而本实施例,在光束强度的半幅值×1.2倍以下即0.6μm的光道间距上,能做到高精度的跟踪控制。
(实施例4)
以下,参照图13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图13(a)为表示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的全体构成。图13(a)上、1301光盘基板、1302记录膜(图1的再生层13、中间层14、记录层15)、1303第一光道、1304第一光道邻接的第二光道、1305为将第一光道1303及第二光道1304分割成1280个的区段、1306为包括跟踪用伺服坑和表示盘片位置信息的地址坑在内的前置坑区(前置格式区)。
图13(b)表示前置区1306的放大图。在图13(b),1305为区段(由一个数据记录区1311和一个前置坑区1306构成)、1306为前置坑区、具有1307长度的沟部(groove部)1311(图1的2a、2b)为记录数据的数据记录区。前置坑区1306具有检测跟踪信号用的摆动坑1308、1309、和将表示光盘记录媒体上的位置信息的地址信息分散配置在区段的最初每一个坑上的地址坑1310。具有1307的长度的沟间部(land部)1314(图1的3a、3b)在磁性上将相互邻接的沟部隔断。以上的构成和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相同(图4(a))。
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为光道间距0.74μm以下(在第四实施例中为0.54μm)以DWDD方式进行信号记录再生的光盘记录媒体,为有数据记录区的沟部1311、并在邻接的光道共同具有采样伺服方式的跟踪用摆动坑1308及1309的光盘记录媒体。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之不同处为相对于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上前置坑区106整体上具有放射线的形状(与位于光盘记录媒体内圈上的前置坑区的长度相比,位于外圈的前置坑区的长度长),第四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上前置坑区1306整体具有几乎为长方形的形状(位于光盘记录媒体内圈的前置坑区长度和位于外圈的前置坑区长度相等)。图14中表示将前置坑区1306和数据记录区1307的一部分在盘片的内外圈放大后的图。以往的光盘上,伺服区(前置坑区)1306从光盘记录媒体的内圈向外圈呈扇状扩展出去,但本发明的光盘上伺服区1306的长度为一定。伺服区1306中的摆动坑1309在盘片上呈放射线状配置(连接摆动坑1309的连线1401通过光盘记录媒体的中心。)除此以外的地址坑1310、摆动坑1308以及沟1311的终端和始端也和摆动坑1309平行地配置(连接地址坑1310的连线1402、连接摆动坑1308的连线1403、以及连接沟1311的终端的连线1404和始端的连线1405,与连接摆动坑1309的连线1401平行)。对于数据记录用时钟的生成,在本实施例中利用配置成该放射线状的摆动坑1309。作为生成记录再生用的时钟的基准,在摆动坑1309的坑的位置以外,也可以利用摆动坑1308、或沟1311的终端和始端等。但是,作为生成记录再生用时钟的基准的坑或边沿的结构为在盘片上配置成放射线状,除此以外为平行。
第四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为光盘记录媒体全体是一个区带(没有作区带分割),取而代之的构成也可为,光盘记录媒体在半径方向上具有分割成多条的区带,该区带内,连接一个摆动坑的连线通过光盘记录媒体的中心。
如第一实施例那样,若在全体上将前置坑区做成放射线状的形状,则在外圈上前置坑区的面积就大,在光盘记录媒体的全部表面积中数据记录区使用的面积所占比例降低(格式效率降低)。在第四实施例中,由于在内外圈上前置坑区1306的长度为一定之故,所以较第一实施例光盘记录媒体的格式效率提高。具体为直径50nm的盘片容量能提高3%左右。
例如,在采样伺服方式,摆动坑如不配置成放射线状(前置坑区具有放射线状的形状)跟踪误差信号的检测就困难。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整个盘片上前置坑区1306为长方形的形状。图15表示第四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跟踪误差信号检测部的概略构成。1501双值化器、1502沟部检测器、1503边沿窗口生成器、1504为在边沿窗口生成器1503输出的窗口上动作的相位比较器、1505电压控制振荡器(VCO)、1506分频器、1515计数器、1507第一摆动坑输出的窗口生成器(第一摆动坑的窗口生成器)、1508为第二摆动坑输出的窗口生成器(第二摆动坑的窗口生成器)、1509及1510为最小值电平检测器、1511为减法器。
图13(c)表示再生区段1305(图13(b))时的再生信号、和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中跟踪误差检测器的信号的一部分。1322为再生区段1305时的再生信号、1322为将再生信号1322双限化的限幅电平、1323为将再生信号双值化的信号、1325为边沿窗口信号。
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上,因为在区段1305中形成沟部1311,故能根据沟部1311来的输出信号检测沟边沿信号1329及1330。在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根据该沟部1311的长度1307,沟边沿信号1329和1330的期间1311为具有仅在检测该沟部1311的输出信号时能检测的唯一的时间长。
双值化器1501输入光盘记录媒体来的再生信号1322、以限幅电平1332限幅输出双值化信号1323。
沟部检测器1502输入双值化信号1323检测该唯一的期间1331。本实施例的场合,该唯一的期间为来自光盘记录媒体的再生信号中时间最长的期间,所以,能用检测时间大于一定时间的信号的简单电路来构成。沟部检测器1502输出用沟边沿信号1329置位、用沟边沿信号1330复位的脉冲1324(具有等于前置坑1306的通过期间的宽度),该脉冲1324传送给边沿窗口生成器1503、计数器1515、相位比较器1504、第一摆动坑输出的窗口生成器1507及第二摆动坑输出的窗口生成器1508。
边沿窗口生成器1503输入沟部检测器1502输出的脉冲1324,生成并输出以该脉冲的前沿1329为基准生成的窗口信号1325。VCO1505输出基准时钟。分频器1506输入基准时钟输出1/325的分频信号。
又,标准时钟传送给分频器1506以外还传送给计数器1515、第一摆动坑输出的窗口生成器1507及第二摆动坑输出的窗口生成器1508。
相位比较器1504输入脉冲1324和分频信号(分频器1506的输出信号)和窗口信号1325、在窗口信号1325的High期间脉冲1324和分频信号(分频器1506的输出信号)进行相位比较,输出两者的相位差信号1326。相位差信号1326输入VCO1505。靠上述的控制电路,VCO1505输出的基准时钟与沟边沿信号1329同步。
计数器1515输入脉冲1324和基准时钟。计数器1515用脉冲1324的前沿(和沟边沿信号相同定时)复位,根据输入时钟端子的基准时钟,递增计数,用脉冲1324的后沿(和沟边沿信号1330相同定时)将计数器的值g1锁停。计数器1515输出锁停的计数值g1,传送给第一摆动坑输出的窗口生成器1507及第二摆动坑输出的窗口生成器1508。
第一摆动坑输出的窗口生成器1507输入1324基准时钟、计数器的值g1。第一摆动坑输出用的窗口生成器1507中内藏计数器的值g0、第一个数h0、第二个数i0。在脉冲1324的宽度相当于基准脉冲g0个时,若生成以脉冲1324的前沿为起点,将对第一个数h0的基准时钟计数的第一点作为检测用窗口信号1327的前沿,将脉冲1324的前沿作为起点,将对第二个数i0的基准时钟计数的第二点作为检测用窗口信号1327的后沿的检测用窗口信号1327,则该检测用窗口信号1327其中包括第一摆动坑的再生信号。
第一摆动坑输出的窗口生成器1507根据h1=h0×g1/g0算出h1,根据i1=i0×g1/g0算出i1。第一摆动坑输出的窗口生成器1507生成以脉冲1324前沿为起点将对第一个数h1的基准时钟数的第一点作为检测用窗口信号1327的前沿,以脉冲1324的前沿为起点将对第二个数i1的基准时钟计数的第二点作为检测用窗口信号1327的后沿的检测用窗口信号1327。
同样,输入脉冲1324、基准时钟及计数器的值g1的第二摆动坑输出的窗口生成器1508生成第二摆动坑输出的检测用窗口信号1328并输出。第二摆动坑输出的检测用窗口信号1328为以脉冲1324的前沿为起点将对第三个数j1的基准时钟计数的第三点作为检测用窗口信号的1328的前沿,以脉冲1324的前沿作为起点将对第四个数k1的基准时钟计数的第四点作为检测用窗口信号1328的后沿的信号。第三个数j1相当h1、第四个数k1相当i1。
最小值电平检测器1509输入光盘记录媒体的再生信号1322和第一摆动坑输出的检测窗口信号1327,保持输出在该窗口信号1327的区间中的再生信号1322的最小值。
同样,最小值电平检测器1510输入光盘记录媒体的再生信号1322和第二摆动坑输出的检测用窗口信号1328,保持输出在该窗口信号1328的区间中的再生信号1322的最小值。减法器1511生成两个最小值之差信号。该输出信号为跟踪出错信号(误差信号)。这样,第四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的采样伺服能够实现。
图19表示进行第四实施的光盘记录媒体的记录再生的其他光盘装置跟踪误差信号检测部的概略构成。光盘记录媒体由使用摆动坑的采样伺服控制。图19的跟踪误差信号检测部例如也能适用于转速一定的方式及线速度一定方式的任一种。1901双值化器、1902沟部检测器、1903边沿窗口生成器、1904为在边沿窗口生成器1903输出边沿窗口中动作的相位比较器、1905电压控制振荡器(VCO)、1906为分频比325的分频器、1907为输出第一摆动坑输出的窗口信号的比较器、1908为输出第二摆坑输出的窗口信号的比较器、1909及1910最小值电平检测器、1911减法器、1912、1913及1915计数器、1914微机。
各部分的波形和图9相同,现依据图9说明之。
图9表示再生区段1305时再生信号、和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中跟踪误差检测部的信号之一部分。901为再生区段1305时的再生信号、902为将再生信号901双值化的限幅电平、903为再生信号双值化后的信号、907为边沿窗口信号。本发明的VCO锁相环路具有和图8的跟踪误差信号检测部相同的构成。沟边沿信号905及906的检测方法和图8的跟踪误差检测部相同。
双值化器1901输入光盘记录媒体来的再生信号901、以限幅电平902限幅并输出双值化信号903。沟部检测器1902输入双值化信号903检测沟边沿信号905和906之间的唯一的期间904。沟部检测器1902输出具有和沟边沿信号905同一边沿的脉冲。
边沿窗口生成器1903输入沟部检测器1902输出的脉冲,生成并输出该脉冲延迟后的窗口信号907。VCO1905输出基准时钟。分频比325的分频器1905输入基准时钟,分频成1/325,输出分频信号。分频信号送至相位比较器1904。相位比较器1904输入双值化信号903、分频信号窗口信号907,在窗口信号907的High期间进行双值化信号903和分频信号的相位比较,输出两者的相位差信号908。相位差信号908输入VCO1908。依据以上的控制电路,VCO1905输出的基准时钟锁定沟边沿信号905(同步)。
因而,例如,若为转速一定方式,即光盘记录媒体的每一圈的前置坑区的数量为一定,则基准时钟就变成一定频率的时钟。因前置坑的长度从光盘记录媒体的内圈开始至外圈为一定,所以光拾波通过前置坑区的期间在内圈上慢,在外圈上快。VCO1905输出的基准时钟除了分频器1906外,还传送给计数器1912、1913、1915。计数器1915输入VCO1905输出的基准时钟、和沟部检测器1902输出的沟边沿905、906。计数器1915用沟边沿信号905复位,将基准时钟输入时钟端子并递增计数。用沟边沿信号906锁停计数器的计数值,计数器1915输出该锁停后的值。
该计数器就是在光拾波通过前置坑区期间产生的基准时钟数。
微机1914输入前述计数值(计数器1915的输出信号),根据该计数值,判断决定前置坑1308、1309的窗口信号的边沿的计数值。例如,前述计数值(计数器1915的输出值为a0时,若将从沟边沿信号905起只延迟基准时钟b0个的时间的点作为第一摆动信号909的前沿,从沟边沿信号905起只延迟基准时钟c0个的时间的点作为第一摆动信号909的后沿,则假设该第一摆动信号909在其窗口中包括第一摆动坑108的再生信号,微机将a0、b0、c0的值存在存储器中。
前述计数值(计数器1915的输出信号)为a0时,第一摆动信号909的前沿为从沟边沿信号905起只延迟基准时钟b1个的时间的点(b1=b0×a1/a0),第一摆动信号909的后沿为从沟边信号905起只延迟基准时钟c1个的时间的点(c1=c0×a1/a0)。微机执行上述计算输出b1及c1。同样,输出决定第二摆动信号910的前沿和后沿用的值d1及e1(d1相当于b1、e1相当于c1。微机1914存储着b0相当于d0、及c0相当于e0)。
计数器1912及比较器1907生成第一摆动坑的检测用窗口信号即第一摆动信号909。计数器1913及比较器1908生成第二摆动坑的检测用窗口信号即第二摆动信号910。生成第1摆动信号909的电路构成和生成第2摆动信号的电路构成相同。现说明生成第一摆动信号909的电路构成。
计数器1912输入VCO1905输出的基准时钟、和沟部检测器1902输出的沟边沿信号905。计数器1912用沟边沿信号905复位、将基准时钟输入时钟端子递增计数。比较器1907输入微机1914输出的第一比较值b1及第二比较值c1、和计数器1912输出的计数值,第一比较值b1和前述计数值比较,第二比较值c1和前述计数值比较。
比较器1907输出在第一比较值b1和前述计数值一致点上置位(上升),在第二比较值c1和前述计数值一直点上复位(下降)的脉冲。该脉冲位将从沟边沿信号905起只延迟基准时钟b1个的时间的点作为前沿、将从沟边沿信号905起只延迟基准时间c1个的时间的点作为后沿的第一摆动信号909。第二摆动信号909依据计数器1913及比较器1908同样地生成。
最小值电平检测器1909输入光盘记录媒体地再生信号901和第一摆动坑输出的检测用窗口信号909,保持输出该窗口信号909的区间中再生信号的最小值。同样,最小值电平检测器1910输入光盘记录媒体的再生信号和第二摆动坑输出检测用窗口信号910,保持输出该窗口信号910区间中再生信号901的最小值。减法器1911生成输出两个最小值的差信号。该输出信号为跟踪出错信号(误差信号)。
摆动坑的再生信号的底部部分可以分别存在于第一摆动坑输出的检测用窗口信号及第二摆动坑输出的检测用窗口信号中。即若摆动坑的再生信号底部部分存在在检测用窗口信号内,在能检测底部部分的电平的程度上,坑位置、坑间隔、前置坑区的位置、前置坑区的长度等几乎为一定,则即使在坑位置等或多或少存在误差,对跟踪动作也全无影响。
使光盘记录媒体内圈上的前置坑区长度和外圈上的前置坑区长度相等的本发明,不仅对只在沟部设置数据记录区的光盘记录媒体(第四实施例),而且对于仅在沟间部设置数据记录区的光盘记录媒体或land·groove方式的光盘记录媒体也可适用。
(实施例5)
下面,参照图16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图16(a)表示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全体构成之概略。图16(a)中,1601光盘基板、1602记录膜(图1的再生层13、中间层14、及记录层15)、1603为第一光道、1604为邻接第一光道的第二光道、1605为将第一光道1603及第二光道1604分别分割成1280个的区段、1606为包括跟踪用的伺服坑和表示光盘记录媒体上位置信息的地址坑在内的前置坑区(前置格式区)。
图16(b)表示前置坑区1606的放大图。在图16(b)上,1605为区段(由1个数据记录区和一个前置坑区构成)、1606为前置坑区、分别具有1607的长度的沟部(groove)部)1611、及沟间部(land部)1614为记录数据的数据记录区。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采用沟部及沟间部作为数据记录区的land·groove方式。前置坑区域1606具有检测跟踪信号用的摆动坑1608、1609、及将表示光盘记录媒体上的位置信息的地址信息每个坑分散配置在区段的最初的地址坑1610。相邻沟部和沟间部的边界部分互相在磁性上被隔断。
用land·groove方式为了获得DWDD所需的沟隔断效果,需要120nm左右以上的沟部深度。120nm相当于红激光为(1/3.5)λ左右、蓝激光为λ/2.2左右,与以往的光盘记录媒体的沟深即λ/8~λ/6相比相当深。如上所述,生成120nm以上深的沟时,为了能一同确保跟踪误差信号和来自沟的反射光量,以前认为2λ/(bn)~3λ/(8n)或5λ/(8n)~4λ/(bn)等深度的沟为最佳。
但,如上所述:要完全形成矩形的沟是件难事。特别是在通常所用的塑料基板的形成方法即注入成形方法形成深沟的场合,斜面的角度接近90°会变得极其困难。沟的斜面一保持倾斜(若不是90°)由于斜面的影响使来自沟的反射光量降低,就无法确保足够的S/N。特别是沟的深度一深这种现象就非常显著。
在具有λ/(8n)深的沟部的光盘记录媒体上,相对于能确保70%左右的反射光量(设来自平板部的反射光量为100%),在具有深3λ/(8n)沟部的光盘记录媒体上仅能得到30%左右的反射光量。
这是S/N恶化的重要原因,使DWDD方式光盘记录媒体难以付诸实用。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设置近λ/(2n)深的沟部,并且通过设置采样同服用的摆动坑,能实现DWDD方式的光盘记录媒体。即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将用于跟踪伺服等用的前置坑区和数据记录区分离,而个别具有。
和第三实施例一样,第五实施例中试制将沟部1611、及摆动坑1608、1609和地址坑1610的深度做成140nm、160nm、180nm、200nm的光盘记录媒体。其研究结果示于表3。
表3中表示各种深度上的(摆动坑产生的跟踪误差振幅/平板部的反射光量)的比、(push-pull方式的误差信号/来自平板部的反射光量)的比、(来自数据记录区的反射光量/来自平板部的反射光量)的百分比(表3所表示为光道光量比/平板部的光量)、偏差(jitter)及出错率的结果。
                               表3
  深度   跟踪误差振幅   光道光量比   光道光量比   偏差   出错率
  平板部的光量   平板部的光量   平板部的光量
  140nm   1.4   0.6   30%   18%   2.5E-1
  160nm   1.2   0.6   35%   15.8%   5.3E-2
  180nm   0.7   0.1   55%   8.5%   6.0E-5
  200nm   0.6   0.02   65%   8%   2.2E-5
沟部的深度越深(跟踪误差振幅/平板部的反射光量)比就越小,即使用具有200nm深的摆动坑,也能获得平板部反射光量0.6倍(60%)的反射光量。因此,和第三实施例一样,可知具有120nm以上深度摆动坑的光量记录媒体,摆动坑产生的误差信号并不是以图21(b)的实线表示的原理上的电平,实际上是以图21(b)的虚线所示的实测电平。即,理论上具有λ/(2n)深度的摆动坑完全不会产生误差信号,但是实际上能够从具有λ/(2n)深度的摆动坑得到充分大的误差信号(平板部反射光量的0.6倍振幅)。
图21(b)的实线所示的误差信号电平假定沟部及坑的侧壁为90度。但实际光盘记录媒体坑的侧壁因为用注入成形法所以有70度左右的倾斜。可以认为根据该斜面来的反射光,从有λ/(2n)深度的摆动坑能得到充分大的误差信号。
另一方面,分析(push-pull方式的误差信号/平板部来的反射光量)的比,沟部的深度超过180nm时,几乎不能取出push-pull方式的误差信号。在用实线表示跟踪的误差信号理论值的图21(b)上,push-pull方式的误差信号变成在h=λ/(8n)、h=(3λ)/(8n)为最大,h=0、h=λ/(4n)、h=λ/(2n)为最小的正弦曲线(整流波形)。
因而,可知push-pull方式的误差信号其实测值和理论值的定性的倾向是一致的。
另外,来自数据记录区的反射光量在具有沟度140nm沟部的光盘记录媒体(数据记录区设在沟间部及沟部上),平板部的反射光量仅30%左右,在具有深度200nm沟部的光盘记录媒体上,增加到平板部反射光量的65%左右。因此,可知和第三实施例一样,具有120nm以上深度沟部的光盘记录媒体来的再生信号输出电平并不是以图21(a)的实线所示理论上的电平,实际上是以图21(a)的虚线所示的实测电平。
从跟踪误差振幅的角度来看,沟部的深度以140nm左右为好、从再生信号的S/N角度来看沟部的深度以深为好(200nm),但是,对于若能从摆动坑得到平板部反射光量的0.6倍左右的反射光量就能充分地进行跟踪控制,那么,以平板部反射光量30%左右的光量再生信号的S/N就不够充分。试分析从land·groove方式的第五实施例光盘记录媒体读出的再生信号出错率,沟的深度大致在180nm(660nm的红激光7λ/(16n))以上能取保满足实用的出错率。
在land·groove方式,通常采用push-pull方式进行跟踪伺服,但在有200nm深度的沟部的光盘记录媒体上,表3所示的push-pull方式的跟踪误差信号非常小,靠push-pull方式进行跟踪伺服相当困难。
与此相反,使用摆动坑时,如表3所示,在λ/(2n)附近也能得到充分大的误差信号(平板部反射光量的0.6倍左右的反射光量)。这是由于坑侧壁因为用注入成形法成形变成65度左右而引起的。另外,用push-pull方式代替跟踪伺服方式,采取利用摆动坑的采样伺服方式。同样,将沟深度加深将近λ/(2n)(深度209nm)数据记录区来的反射光量增加,于沟部浅的(140nm)的光盘记录媒体相比偏差及出错率均有改善。
120nm以上深度处的最佳沟部深度以前认为为(3λ/(8n)(以n=1.58(聚碳酸酯)使用红激光(波长660nm)时3λ/(6n)=156nm)。但是,本发明的发明者所作上述实验之结果发现120nm以上深度处的最佳的沟的深度并不是以往认为的最适的(3λ/(8n),而是λ/(2n)=约200nm。理论上,从具有λ/(2n)深度的摆动坑中根本出不来误差信号,但实际上从具有λ/(2n)深度的摆动坑能得到充分大的误差信号(平板部反射光量的0.6倍的振幅)。另外,从具有λ/(2n)的深度的沟部1611得到的反射光量亦十分大。而且,从沟间部1614的数据记录区得到的反射光量也几乎与从沟部1611的数据记录区得到的反射光量相等。
这样,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以land/groove方式形成数据记录区,靠具有约λ/(2n)深的沟部和坑的构成,用以往不可能的高密度光道间距能再生采用的高性能的DWDD方式的信号。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记录膜具有图1所示的构成。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记录膜由从靠磁畴壁的移动而扩大的磁区中检测信息用的再生层、减低重像(ghost)用的控制层、控制再生层和记录层间交换结合用的中间层、保持好信息的记录层等4层构成。即,与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的记录膜相比,在再生层和中间层之间有控制层。记录膜的构成并不仅限于此,只要适能用DWDD方式再生的记录膜无论哪一种构成均可。
在上述实施例的光盘记录媒体上,连接一对摆动坑的连线的中心点位于沟部或沟间部中心线长度方向延长线上(一对摆动坑从沟部或沟间部的中心线长度方向延长线的不同位置开始向前述延长线的左右偏移同一距离而配置)。但,在实际的光盘记录媒体上,并不一定数据记录区的中心(光学中心)和沟部或沟间部的中心(物理中心)要一致。这样,光束中心和磁性割断的中心不同时,光磁记录标记因为将被磁性割断的部分作为标记的侧端的一方磁性能量低,故以磁性割断的中心作为中央来记录。这是若左侧的相邻数据记录区磁性隔断与右侧相邻数据记录区的磁隔断不一致、或由于沟形状的左右不对称光学平衡错开等原因发生的。尤其在利用来自沟的跟踪误差信号的跟踪方式上这一现象更为显著。
鉴于这样的理由,实质性的数据记录区的中心有时会从沟部或沟间部的中心向一方偏移。本发明的发明者发现:例如在进行DWDD方式再生的光盘记录媒体上,产生上述的偏移、及例如在光道间距1μm以下的光盘记录媒体上,能无视上述的偏移。这种在磁性被割断的光道上产生的特有的偏移(off-track离道)使得对于再生时的离道的余量大为减少。在以往的光盘记录媒体上,因为没有利用磁畴壁的移动所以并没有成为多大的问题。但是,利用DWDD方式那样的磁畴壁移动再生的方式因为热分布改变磁畴壁的移动量,所以光道左右热分布一有不同就成为颇大的偏差原因。为此,DWDD方式中,这种离道对再生带来较大的影响,以往不成问题的离道量也成了大问题。
但是,有效的数据记录区的中心从沟部或沟间部的中心偏移的偏移量根据光盘记录媒体的制造方法而定大致为一定的值,另外,在其他实施例的光磁记录媒体,配置摆动坑使得连接1对摆动坑的连线的中心点位于偏高前述沟部或沟间部的中心线长度方向延长线的位置上(一对摆动坑从沟部或沟间部的中心线长度方向延长线的不同位置向前述延长线的左右偏移不同的距离来配置)。即,形成连接一对摆动坑的连线中心点,位于有效的数据记录区中心线长度方向延长线上。
这样连接一对摆动坑连线的中心点通过使物理意义上的沟和沟间或其双方中心错开,从而使磁性割断的中心和光束的跟踪中心合在一起成为可能。采用这样的构成能将以前只能确保±0.05μm左右的再生时的离道界限扩大到±0.1μm,非常有效。
在记录光道上使用沟部及沟间部的land·groove方式中,不仅对再生时的离道界限,另外还有很大的效果。
通常的记录型光盘记录媒体存在着用高记录功率进行记录会抹去相邻光道的问题,控制好功率用不会抹去相邻光道的记录功率进行记录。光道间距一窄记录时允许不抹去相邻光道的最大功率也降低,记录功率有关的余量就变小。DWDD因为利用磁畴壁的移动进行再生,所以稍有抹去就有影响。尤其是land·groove上的功率界限就变成不对称。因此,land·groove方式的DWDD的上述磁性割断中心和记录光道的偏置结果使记录时相邻光道之间靠近。由此,land和groove上抹去相邻光道的特性差别很大,结果再land和groove方式的DWDD中,存在着不能确保功率安全系数的大问题。
但是,靠上述的构成,通过使连接一对摆动坑连线的中心点和物理的沟间部及沟部的中心错开,就能使磁性割断中心和光束跟踪中心合在一起。由此,能从以往的功率安全系数为±8%,大大地改善为±27%。
通过进行跟踪伺服使得从一对摆动坑生成地输出信号地误差信号变成0,从而光拾波能在数据记录区上正确在道,从光拾波得到最大地再生信号。另外,不会发生重写时的抹去残留(因已记录着信号地数据记录区和重新作重写的信号数据记录区之间得错开等而产生)等的问题。上述光盘记录媒体数据记录区也可仅为沟部、数据记录区也可仅为沟间部、也可为land·groove方式。
在land·groove方式光盘记录媒体上,设在沟部的数据记录区中心偏移沟部中心的偏移量、和设在沟间部的数据记录区中心偏移沟间部中心的偏移量几乎一致。
因此,配置在相邻的第一光道和第二光道间的一个摆动坑和前述第一光道的前述一对摆动坑的一方、又和前述第二光道的前述一对摆动坑的一方兼任,在这样的记录媒体上,通过配置摆动坑使得连接一对摆动坑的连线的中心点位于从前述沟部或沟间部的中心线长度方向延长线上错开的位置,从而不论在沟部或在沟间部都能实现正确的跟踪伺服。
采用本发明,能获得相当有利的效果;即,实现利用具有沟部和一对摆动坑实施跟踪伺服以DWDD方式能再生的光盘记录媒体。即本发明的高密度DWDD方式光盘记录媒体记录或再生时,能实施使用一对摆动坑的采样伺服方式进行跟踪伺服。
在本发明的光盘记录媒体上,由于前置坑区在光盘记录媒体半径方向上排列的缘故,所以跟踪控制容易。特别时通过设置特愿平11-021885记载的地址坑,查找动作变得极其容易。又,通过在相邻的第一光道和第二光道间配置的一个摆动坑和各个光道的一对摆动坑的一方兼任,能更加缩小光道间距,实现高密度的光盘记录媒体。
采用本发明能获得有利的效果为,相邻的光道互相在磁性上被隔断,能实现可得到足够大的再生电平的再生信号又和采样伺服信号的光盘记录媒体。特别是通过将坑及沟部的深度做成相同从而得到上述效果,还有获得有利的效果为,能实现表面的面部粗糙,容易制造的光盘内记录媒体。采用本发明能获得有利的效果为能实现可以更高密度记录信息的光盘记录媒体。采用本发明能获得有利的效果为能实现可得到正确地在有效地数据记录区的中心上在道(on-track)的采样伺服信号的光盘记录媒体。
采用本发明能获得的有利的效果为能实现坑的输出电平容易检测出的光盘装置。采用本发明能获得的有利的效果为能实现可再生高密度记录的光盘记录媒体的光盘装置,即前置坑区的长度在光盘记录区内、或在半径方向上将光磁记录媒体分割的区带内几乎为一定。
采用本发明能获得的有利的效果为,通过从用本发明的标准原盘制造方法制造的标准原盘,特别是制造将沟部作为数据记录区使用的光盘记录媒体,从而在一定的光道间距上能加宽记录光道的宽度(沟部的宽度),并由于沟部的深度浅之故,因为能实现以一定的光道间距就可取得颇大的再生输出电平的光盘记录媒体的标准原盘制造方法。采用本发明能获得的有利的效果为,通过从用本发明的标准原盘制造方法制成的标准原盘,特别是制造将沟部作为数据记录区使用的光盘记录媒体,从而能实现适于DWDD方式再生的光盘记录媒体的标准原盘制造方法。
以上对本发明的适合形态在某种程度上详细地作了说明,该适合的形态的现在揭示的内容在构成的细部上应该可变化的,各要素的组合、或顺序的变化只要不背离所申请的发明范围及思想,是能够实现的。
工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作为记录例如图象信号、声音信号、其他各种信息用的记录媒体、光盘装置、及其标准原盘制造方法将是有用的。

Claims (5)

1.一种光盘记录媒体,具有配置成螺旋状或同心圆的光道,所述光道具有分割成多个区域的区段,所述区段具有用于生成跟踪所述光道用的跟踪信号的区域的前置坑区和记录数据的数据记录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记录区由沟或沟间的任一方构成,同时所述数据记录区由靠磁畴壁的移动高密度地记录再生记录信息的记录膜构成,
磁性地隔断配置在邻接的所述光道的所述数据记录区的所述记录再生膜,同时
生成所述跟踪信号用的区域从所述光道的长度方向向左右偏移,并用配置在长度方向不同位置上的一对摆动坑构成,
利用所述光束进行记录再生,其中,所述光道的间距为对于记录再生数据记录区的光束的半幅值的1.1倍以下。
2.一种光盘记录媒体,具有配置成螺旋状或同心圆的光道,所述光道具有分割成多个区域的区段,所述区段具有用于生成跟踪所述光道用的跟踪信号的区域的前置坑区和记录数据的数据记录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道由邻接的第一光道和第二光道构成,所述第一光道的所述数据记录区由沟构成,所述第二光道的所述数据记录区由沟间构成,同时所述数据记录区由通过磁畴壁移动高密度地记录再生记录信息的记录再生膜构成,
利用沟的高差、磁性地隔断配置在邻接的所述光道的所述数据记录区上的所述记录再生膜,同时
生成所述跟踪信号用的区域从所述光道的长度方向向左右偏移,并用与配置在长度方向不同位置上邻接光道共有的一对摆动坑构成,
所述记录区的沟深比3λ/(8n)更加深,其中n为光盘基板的折射率,λ为再生光的波长,并且所述摆动坑形成面的斜面的角度大于等于65度小于等于70度。
3.一种光盘记录媒体,具有配置成螺旋状或同心圆的光道,所述光道具有分割成多个区域的区段,所述区段具有用于生成跟踪所述光道用的跟踪信号的区域的前置坑区和记录数据的数据记录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记录区由沟或沟间的任一方构成,同时生成所述跟踪信号用的区域从所述光道的长度方向上向左右偏移,并用与配置在长度方向不同位置上邻接光道共有的一对摆动坑构成,利用所述光束进行记录再生,其中,所述光道的间距为对于记录再生数据区的光束的半幅值的1.1倍以下。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光盘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记录区由沟部构成,
所述坑的底面和所述沟部的底面实质上在同一平面,
从所述沟部的底面量起,所述沟间部的高度较所述前置坑区的高度低。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一对摆动坑为基准得到的光道中心,在与形成所述数据记录区的沟部或所述沟间部的中心线错开的位置上。
CNB018146260A 2000-06-22 2001-06-19 光盘记录媒体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218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88200/00 2000-06-22
JP188200/2000 2000-06-22
JP2000188200 2000-06-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49564A CN1449564A (zh) 2003-10-15
CN1282180C true CN1282180C (zh) 2006-10-25

Family

ID=18688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81462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2180C (zh) 2000-06-22 2001-06-19 光盘记录媒体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040076110A1 (zh)
EP (1) EP1304692A4 (zh)
KR (1) KR100514163B1 (zh)
CN (1) CN1282180C (zh)
AU (1) AU2001264332A1 (zh)
TW (1) TW550543B (zh)
WO (1) WO20010991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08493A1 (en) * 2001-04-19 2004-04-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o-optic record medium
CN1410972A (zh) * 2001-09-25 2003-04-16 株式会社理光 光信息记录媒体,信息消去方法,信息记录方法及装置
JP2003317337A (ja) * 2002-04-26 2003-11-07 Canon Inc 光磁気記録媒体及び記録方法
JP2003338053A (ja) 2002-05-20 2003-11-28 Canon Inc 光記録媒体
JP4095364B2 (ja) * 2002-07-19 2008-06-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壁移動型光磁気記録媒体の記録再生装置
CN101075461A (zh) * 2002-09-02 2007-11-2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再现存储在光学信息存储介质中的信息的设备
KR100850709B1 (ko) * 2002-09-02 2008-08-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정보 저장매체에 대한 데이터의 기록 및/또는 재생 방법
KR100727920B1 (ko) * 2002-09-06 2007-06-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정보 저장매체 및 그 기록 및/또는 재생 방법
KR100739672B1 (ko) 2002-09-10 2007-07-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정보 저장매체 및 데이터의 재생 방법
EP1586087B1 (en) * 2003-01-23 2013-08-21 LG Electronics, Inc. Recording medium with optional information, method of forming the recording medium,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producing the recording medium
EP1653456B1 (en) * 2003-01-23 2012-04-11 LG Electronics, Inc. Recording medium with copy protection information formed in intermittent or alternate wobbled pits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the recording medium
KR100952949B1 (ko) 2003-01-24 2010-04-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고밀도 광디스크의 복사 방지 정보 관리방법
JP3733961B2 (ja) * 2003-06-25 2006-01-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磁壁移動検出方式による光磁気記録媒体とその製造方法
EP1770696B1 (en) * 2004-07-16 2014-12-17 Mitsubishi Kagaku Media Co., Lt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optical recording method of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CA2583163A1 (en) * 2004-10-08 2006-04-13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n optical record carrier
WO2006059399A1 (ja) * 2004-12-03 2006-06-08 Fujitsu Limited 光学的記憶媒体、光学的記憶媒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的記憶装置
EP1891634A1 (en) * 2005-06-06 2008-02-27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n optical system with 3 spot radial tracking
US7697404B2 (en) * 2005-10-12 2010-04-1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dium,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common optical data storage medium depression depth
JP4533854B2 (ja) * 2006-03-06 2010-09-01 株式会社東芝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磁気記録方法、及び磁気記録再生方法
US8018823B2 (en) * 2006-11-30 2011-09-13 Mitsubishi Kagaku Media Co., Lt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having a relation between groove widths, groove depths and track pitch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7810462A (nl) * 1978-10-19 1980-04-22 Philips Nv Registratiedrager waarin informatie is aangebracht in een optisch uitleesbare stralingsreflekterende informatiestruktuur
JPH06103539B2 (ja) * 1985-12-06 1994-12-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デイスクトラツキング装置
JPH01211247A (ja) * 1988-02-17 1989-08-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893091B2 (ja) * 1990-06-18 1999-05-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学的情報記録方法
JPH05189813A (ja) * 1992-01-14 1993-07-30 Mitsubishi Kasei Corp 光ディスク用マスター原盤の製造方法
JP3332458B2 (ja) * 1993-04-02 2002-10-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磁気記録媒体
JPH07272283A (ja) * 1993-12-27 1995-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記録媒体、光学的情報装置、およびトラッキング方法
JP2788022B2 (ja) * 1995-02-14 1998-08-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記録媒体
JP2826493B2 (ja) * 1995-11-20 1998-11-1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記録媒体
US6118752A (en) * 1995-07-07 2000-09-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offset pre-pit array indicating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JP3063596B2 (ja) * 1995-11-24 2000-07-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
JP2856390B2 (ja) * 1996-07-26 1999-02-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情報記録媒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再生方法
JPH10275364A (ja) * 1997-03-28 1998-10-13 Toshiba Corp 情報記憶媒体および情報再生装置
JP3472158B2 (ja) * 1997-10-16 2003-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磁気記録媒体
JPH11195255A (ja) * 1997-12-26 1999-07-21 Canon Inc 光学的情報再生装置
JPH11296911A (ja) * 1998-04-07 1999-10-29 Sony Corp 光ディスク、トラッキング制御装置、トラッキング制御方法、フォーカス制御装置及び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
EP1040471A1 (en) * 1998-08-04 2000-10-04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Optical disc and apparatus for scanning the optical disc
JP3487582B2 (ja) * 1999-11-19 2004-01-1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US7012857B2 (en) * 2000-05-31 2006-03-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agneto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having a multilayer recording film of different thicknes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01264332A1 (en) 2002-01-02
WO2001099103A1 (en) 2001-12-27
US20040076110A1 (en) 2004-04-22
EP1304692A1 (en) 2003-04-23
KR20030018000A (ko) 2003-03-04
KR100514163B1 (ko) 2005-09-13
TW550543B (en) 2003-09-01
CN1449564A (zh) 2003-10-15
EP1304692A4 (en) 2007-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82180C (zh) 光盘记录媒体
CN1251214C (zh) 信息记录载体、记录/重放装置、以及重放方法
CN1291406C (zh) 一种光盘驱动器
CN1184618C (zh) 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CN1251196C (zh) 盘形记录介质的制造方法、用于该介质的刻纹装置和盘驱动器
CN1423811A (zh) 光盘、光盘的地址读取装置以及方法
CN1146591A (zh) 光信息记录介质及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
CN1280790C (zh) 光盘介质、信息再现方法及装置
CN1747021A (zh) 磁记录媒体的记录再生方法、记录再生装置及磁记录媒体
CN1922675A (zh) 磁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磁记录介质的记录再现方法和记录再现装置
CN1554093A (zh) 盘记录媒体、盘生产方法、和盘驱动设备
CN1199167C (zh) 信息记录载体
CN1308947C (zh) 光信息记录介质
CN1241177C (zh) 光记录媒体和光记录方法
CN1918637A (zh) 光盘装置
CN1615518A (zh) 记录装置
CN1242391C (zh) 判断光点移动方向的设备和方法、控制光头的设备和方法及光盘记录/重放装置
CN1494063A (zh) 磁性记录媒体、其制造方法及磁性记录再现装置
CN1513180A (zh) 磁光记录介质
CN1596441A (zh) 改进的混合式盘片
CN1204120A (zh) 频率解调电路、光盘装置和预格式化装置
CN1957405A (zh) 多层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及信息再现装置
CN1263022C (zh) 磁畴壁移动型磁光记录介质的记录再现装置
CN100350467C (zh) 盘形记录介质
CN1446357A (zh) 使用了直流磁场的能够磁区放大再生的光磁盘装置,再生方法以及记录再生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