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75779C - 印版收集盒及模版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版收集盒及模版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75779C
CN1275779C CN 200410005968 CN200410005968A CN1275779C CN 1275779 C CN1275779 C CN 1275779C CN 200410005968 CN200410005968 CN 200410005968 CN 200410005968 A CN200410005968 A CN 200410005968A CN 1275779 C CN1275779 C CN 127577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me
aforementioned
box
top part
surface sec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41000596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22869A (zh
Inventor
竹野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so Kaga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iso Kaga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so Kagaku Corp filed Critical Riso Kaga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228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228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7577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577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le Receivers (AREA)
  • Manufacture Or Reproduction Of Printing For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造和使用随意性好的印版收集盒。印版收集盒可自由装卸地设在印刷装置上,从底面部(72)和顶面部(85)各自的前端部之间的开口部(71)将用完的印版收容到内部。位于底面部的后端的左右壁部(74a)、(74b)之间设有通过弹簧可上下移动的基部(77),顶面部可旋转地安装在基部上。顶面部通过止动件(92)与底面部平行地安装在基部上。装满时,操作者把手指放在操作突起(80)和后壁下面并握住,使基部和顶面部下降,压缩印版。

Description

印版收集盒及模版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自由装卸地设在印刷装置的主体上,并容纳用过的印版的印版收集盒及使用该印版收集盒的模版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印刷装置的一种,例如模版印刷装置,包括下述部件:读取要印刷的原稿的图像数据的扫描部、基于该扫描部读取的图像数据而在模版原纸(印版原纸)上穿孔的制版部、将该制版部制成的模版原纸安装在圆筒状的印刷滚筒上,并向旋转的印刷滚筒施加印刷压力,同时输送印刷纸,从而将油墨图像转印到印刷纸上的印刷部、向该印刷部供给印刷纸的给纸部、排出印刷部印好的印刷纸的排纸部、取下装在印刷滚筒上的模版原纸,并容纳该原纸的印版收集部。
因此,按照新的图像数据进行印刷时,要进行印版收集动作,即,取下装在印刷滚筒上的用过的模版原纸,并将该取下的模版原纸输送到印版收集盒中,将其收容在盒中,其另一方面,将基于新的图像数据制成的模版原纸安装在印刷滚筒上,进行印刷,反复进行上述动作,即可依次基于新的图像数据反复进行印刷。
图20示出了表示第一现有技术例子的印版收集盒100的安装状态的概略构成图。图20中,印刷滚筒101可自由旋转地设在装置主体102上,模版原纸103卷装在该印刷滚筒101的外周面上。该印刷滚筒101的外周面附近设有一对印版收集输送辊104a、104b,将该对印版收集输送辊104a、104b的位置作为开口部地形成印版收集盒100。
印版收集盒100的设有一对印版收集输送辊104a、104b的前方侧的一部分及上方侧的全部构成开口部105,与前方侧开口部相对的一侧设有手柄106。印版收集盒100可自由装卸地设在装置主体102上,手持该手柄106即可相对装置主体102插入或拉出该印版收集盒。装置主体102上设有锁定部件107,该锁定部件将印版收集盒100固定在安装位置,阻止将其拉出装置主体102。该锁定部件107上一体地设有锁定操纵杆107a,按下锁定操纵杆107a即可解除该锁定部件107对印版收集盒100的锁定。
上述结构中,一旦模版原纸103装满印版收集盒100,如图21(A)所示,用户一只手向下按锁定操纵杆107a,另一只手握住印版收集盒100的手柄106,即可将印版收集盒100从装置主体102中拉出。此后,如图21(B)所示,将取出的印版收集盒100运到垃圾箱等的位置,使其倾斜,内部的模版原纸103由于自重落入垃圾箱内。再将倒空的印版收集盒100运到模版印刷装置的位置上,如图21(C)所示,用一只手按下锁定操纵杆107a,同时用另一只手握住手柄106,将印版收集盒100插入装置主体102中,一直推至安装位置,即完成装入装置主体102的操作。
图22示出了表示第二现有技术例子的印版收集盒110的安装状态的概略构成图。该印版收集盒110及其装卸的构造在下述特许文献1中公开。
【特许文献1】
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6-199029号)
图22中,印刷滚筒101可自由旋转地设在装置主体102上,模版原纸103卷装在该印刷滚筒101的外周面上。印刷滚筒101的外周面附近设有一对印版收集输送辊104a、104b,将该对印版收集输送辊104a、140b的位置作为开口部地形成印版收集盒110。
仅印版收集盒110的设有一对印版收集输送辊104a、104b的前方侧的一部分形成开口部111,以支撑轴112为中心可自由旋转的盖113盖住其上方侧。该盖113的上面中央设有用于打开该盖113的提钮114。而且,印版收集盒110的与前方侧开口部111相对的一侧设有手柄115,该手柄115的内侧附近设有锁定解除操作部116。
握住手柄115并同时握住锁定解除操作部116即可解除锁定。通过锁定解除操作部116解除锁定的锁定部(图中未示出)用于锁定印版收集盒110使其不能从装置主体102的安装位置向外拉出。手持手柄115进行相对装置主体102插入或拉出印版收集盒110的动作,印版收集盒即可相对装置主体102自由装卸。
上述结构中,一旦模版原纸103装满印版收集盒110,如图23(A)所示,用户用一只手握住印版收集盒110的手柄115,即可将印版收集盒110从装置主体102中拉出。此后,如图23(B)所示,将取出的印版收集盒110运到例如垃圾箱的位置,并使其倾斜,同时用另一只手握住提钮114,打开盖113,内部的模版原纸103由于自重落入垃圾箱内。再将倒空的印版收集盒110运到模版印刷装置的位置上,用一只手握住手柄115将印版收集盒110插入装置主体102中,一直推至安装位置,即完成装入装置主体102的操作。
但是,由于上述第一现有技术例子的印版收集盒100在上方开口,从装置主体102中拉出印版收集盒100时,内部的模版原纸103处于压缩被解除的状态,该模版原纸膨胀,从开口部105的上方侧向外溢出。一旦模版原纸103溢出到印版收集盒100之外,向下散落,不能用一只手运送,如果用手压住向外溢出的模版原纸103,手上又会粘附油墨,因此难以完成模版原纸103的废弃作业。
而且,第二现有技术例子的印版收集盒110,由于上方侧被盖113盖住,不存在从装置主体102中拉出印版收集盒110时内部的模版原纸103向外溢出的问题。但是,盖住印版收集盒110的上方侧的盖113只是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印版收集盒110的主体上,因此,会出现输送途中一旦错误地倾斜印版收集盒110,盖113会打开,内部的模版原纸向外散落,油墨会弄脏周围环境的问题。
本申请的申请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印版收集盒,它可容易地进行印版原纸的废弃作业,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为此提出下面的特许文献2公开的印版收集盒。
【特许文献2】
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2-96542)
如图24所示,该印版收集盒200可自由装卸地设在装置主体201上,将从开口部204导入的使用过的印版原纸收容在内部。该印版收集盒200用弹性变形部205连接隔开既定间隔地相对的底面部202和顶面部203的一端侧,整体呈大致U字形。底面部202与顶面部203的另一端形成开口部204,在该印版收集盒200正常装在装置主体201的安装位置上的状态下,装置主体201的一对印版收集输送辊206a、206b位于开口部204处。
当内部的印版原纸装满该印版收集盒200时,如图25所示,用手握住底面部202和顶面部203,将两个面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压,由于弹性变形部205的弹性变形,底面部202与顶面部203接近,内部的印版原纸被压缩了。在此状态下,从装置主体201中拉出印版收集盒200,将拉出的印版收集盒200运至垃圾箱等的废弃位置,在废弃位置解除底面部202和顶面部203的压力,弹性变形部弹性恢复变形,底面部202与顶面部203之间的距离增大,被压缩夹持的印版原纸由于自重落下。将倒空的印版收集盒200插入装置主体201中,并装好,即可完成印版原纸的废弃作业。
从装置主体201中拉出印版收集盒200时,由于印版原纸处于被底面部202和顶面部203夹持的压缩状态,因此不会向外溢出。而且印版收集盒200的是由底面部202、顶面部203、连接它们的弹性变形部205构成的,无需旋转支撑部等。由于用手抓住底面部202和顶面部203即可握住印版收集盒200,因此不必另外设置手柄等。此外,由于其大小可令一只手即可握住底面部202和顶面部203,因此印版原纸的废弃作业用一只手即可全部完成。
但是,特许文献2公开的前述印版收集盒作为可装卸地安装在印刷装置等上的印版收集盒,在制造技术方面和使用方便等方面不一定很好,还存在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即,特许文献2公开的前述印版收集盒采用大致呈U字形的整体构造,底面部202和顶面部203之间由于弹性连接部205而具有弹性变形功能,但是,不能将其曲率和厚度等尺寸精度精密地设定为既定值,因此用户进行印版收集作业,用一只手抓住印版收集盒200时,不能将必要的握力设定为所需的值。总之,为了压缩收容的印版原纸,将印版收集盒200拉出装置主体之外,必须将用一只手抓住印版收集盒所必需的握力设定为一定的最合适的值,但是,要使U字形的板簧实现一定的弹性必须经过精密的金属模设计、试做及试验,因此在制造中存在需要较大成本的问题。
如果采用特许文献2公开的前述印版收集盒,如上所述,其基本构造为板材实质上形成大致U字形,仅用一只手抓住即可压缩容纳的印版原纸,但是存在下述问题:即,必须抓住其长度方向的中央,细长的窄缝状的开口部204才能在长度方向的全长上均匀地闭合。例如,印版收集作业时,用户不注意抓住印版收集盒20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将其拉出装置主体201以外时,开口部204的这一端部闭合了,但是开口部204的另一端部没有完全闭合,取出印版收集盒200,在运输至垃圾箱的位置的中途,容纳的印版原纸会散落到外面,油墨会弄脏周围环境。
而且,如果采用特许文献2公开的前述印版收集盒,如上所述,由于其基本构造为板材实质上形成大致U字形,侧面开放,取出印版收集盒200,运输至垃圾箱位置的中途,容纳的印版原纸会从该侧面散落到外面。
而且,由于特许文献2公开的前述印版收集盒包含弹性连接部205,并形成一体,使用时如果弹性连接部205劣化,弹性变化了,则会出现不能修理,不得不更换整个印版收集盒的问题。而且,用户由于弹性连接部205起初的弹性强,作业时需要较大的握力,因此可能想要减小弹性连接部205的弹性,但是,由于特许文献2公开的前述印版收集盒采用包含弹性连接部205的整体构造,因此不能调整其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印版收集盒和带有该印版收集盒的模版印刷装置,该可用一只手抓住印版收集盒,压缩容纳的印版原纸的印版收集盒中,可简便且精密地设定用一只手抓住印版收集盒,压缩内部的印版原纸所需的适当的握力,而且,用一只手抓住印版收集盒时,由于印版收集盒的开口部均匀地闭合,因此不存在印版原纸散落的问题,而且,用于闭合开口部的弹性可修理和调整,因此制造和使用的随意性好。
方案1所述的印版收集盒,可自由装卸地设在印刷装置上,用完的印版从其前端的开口部被收容到其内部,其特征在于,该印版收集盒带有:底面部;相对于前述底面部可上下运动地设在前述底面部的后端上的基部;将前述基部推向远离前述底面部的方向的弹性部件;顶面部,其后端可旋转地安装在前述基部上,且设置在前述底面部的上方;在前述顶面部相对于前述底面部平行的位置上,将前述顶面部相对于前述基部可解除地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件。
方案2所述的印版收集盒是在方案1所说的印版收集盒的基础上,增加了下述特征:前述基部带有放置操作者手指的操作部和设在前述操作部的两侧的一对导向机构,前述弹性部件是分别设在前述一对导向机构上的弹簧。
方案3所述的印版收集盒是在方案2所说的印版收集盒的基础上,增加了下述特征:前述固定部件带有可移动地设在顶面部上的止动件和使该止动件与前述操作部连结起来的施力部件。
方案4所述的印版收集盒是在方案1或2或3所说的印版收集盒的基础上,增加了下述特征:为了关闭前述底面部与前述顶面部各自的两侧部的空隙,在前述底面部的两侧部分别设有侧板。方案5所述的模版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该模版印刷装置设有印版收集盒插入室,该插入室使得方案1~4中任意一个所说的印版收集盒可自由装卸。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模版印刷装置的整体概略构成图。
图2是印版收集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印版收集盒的平面图。
图4是印版收集盒的侧面图。
图5是印版收集盒的正面图。
图6是印版收集盒的背面图。
图7是沿图3的A-A截断线所作的截面图。
图8是沿图3的B-B截断线所作的截面图。
图9是从印版收集盒的前面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印版收集盒的背面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处于顶面部下降状态的印版收集盒的前面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12是从处于顶面部下降状态的印版收集盒的背面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13是沿处于顶面部下降状态的印版收集盒的与图7相同的截断线所作的截面图。
图14是沿处于顶面部下降状态的印版收集盒的与图8相同的截断线所作的截面图。
图15是从处于顶面部开放状态的印版收集盒的前面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16是从处于顶面部开放状态的印版收集盒的背面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17是处于顶面部开放状态的印版收集盒的侧面图。
图18是沿处于顶面部开放状态的印版收集盒的与图7相同的截断线所作的截面图。
图19是沿处于顶面部开放状态的印版收集盒的与图8相同的截断线所作的截面图。
图20是表示第一现有技术例子的印版收集盒的安装状态的概略构成图。
图21(A)、(B)、(C)是分别表示用第一现有技术例子的印版收集盒进行模版原纸的废弃作业工作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第二现有技术例子的印版收集盒的安装状态的概略构成图。
图23(A)、(B)、(C)是分别表示用第二现有技术例子的印版收集盒进行模版原纸的废弃作业工作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本申请人以前提出的印版收集盒及其安装状态的截面图。
图25是表示用手抓住本申请人以前提出的印版收集盒的状态的立体图。
〖发明的实施形态〗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
<模版印刷装置的构成>
图1~图19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该实施形态表示将本发明适用于模版印刷装置的印版收集盒时的情况。图1是模版印刷装置的整体概略构成图,图2是印版收集盒的立体图,图3是印版收集盒的平面图,图4是印版收集盒的侧面图,图5是印版收集盒的正面图,图6是印版收集盒的背面图,图7是沿图3的A-A截断线所作的截面图,图8是沿图3的B-B截断线所作的截面图,图9是从印版收集盒的前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图10是从印版收集盒的背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图11是从处于顶面部下降状态的印版收集盒的前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图12是从处于顶面部下降状态的印版收集盒的背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图13是沿处于顶面部下降状态的印版收集盒的与图7相同的截断线所作的截面图,图14是沿处于顶面部下降状态的印版收集盒的与图8相同的截断线所作的截面图,图15是从处于顶面部开放状态的印版收集盒的前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图16是从处于顶面部开放状态的印版收集盒的背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图17是处于顶面部开放状态的印版收集盒的侧面图,图18是沿处于顶面部开放状态的印版收集盒的与图7相同的截断线所作的截面图,图19是沿处于顶面部开放状态的印版收集盒的与图8相同的截断线所作的截面图。
图1中,模版印刷装置1主要由原稿读取部2、制版部3、印刷部4、给纸部5、排纸部6、印版收集部7构成。
「原稿读取部」
原稿读取部2带有设在装置主体10上面侧的原稿读取单元11。该原稿读取单元11通过旋转支承轴12,安装在位于装置主体10上面的上方开口部上。从而,该原稿读取单元11可以旋转支承轴12为中心,在堵塞该上方开口部的关闭位置与打开上方开口部的开放位置之间自由转动。
原稿读取部2包括设在原稿读取单元11上面的原稿倾斜放置面13、输送放置在该原稿倾斜放置面13上的原稿的多个原稿输送辊14、使该原稿输送辊14旋转的辊旋转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读取由原稿输送辊14输送的原稿的图像数据的行式(ライン)图像扫描仪15。
原稿输送辊14旋转,运送置于原稿倾斜放置面13上的原稿,并用行式图像扫描仪15读取该输送的原稿的内容。
「制版部」
制版部3包括设在装置主体10内,容纳且可自由旋转地支撑成卷的长条状印版原纸,即模版原纸18的原纸容纳部19、相对于该原纸容纳部19,设置在模版原纸18的输送方向下游的加热头20、设置在该加热头20的相对位置上,由主马达(图中未示出)的驱动力旋转的压印辊21、相对于加热头20和压印辊21,设置在模版原纸18的输送方向下游,并切断模版原纸18的原纸切刀22。
一旦以旋转支承轴12为中心,使前述原稿读取单元11向上方的开放位置移动,则装置主体10的上方开口部打开,位于装置主体10内的原纸容纳部19露出外部。从相对外部打开的原纸容纳部19中取出、放入模版原纸18的卷筒,从而可更换该模版原纸18。加热头20固定在前述原稿读取单元11的下面侧,压印辊21支撑在装置主体10上。从而,原稿读取单元11处于开放位置时,加热头20位于离开压印辊21的上方的离开位置,当原稿读取单元11处于关闭位置时,加热头20位于压在压印辊21上的压接位置。
要将新的模版原纸18的卷筒装在原纸容纳部19中时,首先,将原稿读取单元11设定在开放位置,将新的模版原纸18的卷筒装在原纸容纳部19中。接着,从模版原纸18的卷筒中抽出带状的模版原纸18,使其经过压印辊21之上,将其设置在一定的路径上。从而,如果将原稿读取单元11设定在关闭位置上,则前述模版原纸18夹在位于原稿读取单元11的下面侧的加热头20与压印辊21之间。
从而,借助于压印辊21的旋转输送被置于加热头20与压印辊21之间的模版原纸18,并基于前述行式图像扫描仪15读取的图像数据,选择性地使加热头20的各点状加热体发热,使模版原纸18感热穿孔,形成模版图像,再用原纸切刀22切断该制版后的模版原纸18的后端侧,制成一定长度的模版原纸18。
「印刷部」
印刷部4包括用多孔构造的油墨通过性材料(例如丝网)构成外周壁25a,且借助于主马达(图中未示出)的驱动力向图1的a箭头方向旋转的圆筒状印刷滚筒25、设在该印刷滚筒25的外周壁25a上,并夹紧模版原纸18前端的夹紧部26。
另外,印刷部4还包括设在前述印刷滚筒25的内部,且接触外周壁25a的内周面的橡皮辊27、隔开既定间隙地设在该橡皮辊27上的刮刀辊28、向两个辊27、28之间的楔形区域供给油墨的供墨部29。另外,还包括位于隔着印刷滚筒25的外周壁25a地与橡皮辊27相对的外侧位置上的压紧辊30、使该压紧辊30在压在印刷滚筒25的外周壁25a上的压紧位置(图1中实线所示的位置)与离开印刷滚筒25的外周面的离开位置(图1中虚线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的加压机构(图中未示出)。
压紧辊30在印刷时与印刷滚筒25的旋转联动,在压紧位置与离开位置之间移动,当与印刷滚筒25的旋转同步输送来的印刷媒体,即印刷纸31通过时,压紧辊30位于压紧位置,此外的其它时候(印刷纸31不通过时),压紧辊30位于离开位置。
从而,从制版部3输送的模版原纸18的前端被夹紧部26夹紧,在该夹紧状态下,印刷滚筒25旋转,模版原纸18卷装在印刷滚筒25的外周壁25a上。与印刷滚筒25的旋转同步地输送来的印刷纸31被压紧辊30压在印刷滚筒25的模版原纸18上,油墨从模版原纸18的穿孔部分转印到印刷纸31上,印刷形成图像。
「给纸部」
给纸部5包括叠放印刷媒体,即印刷纸31的给纸台35、从该给纸台35仅送出最上面的印刷纸31的一次给纸辊36、将该一次给纸辊36送出的印刷纸31与印刷滚筒25的旋转同步地输送到印刷滚筒25与压紧辊30之间的一对二次给纸辊37a、37b。主马达(图中未示出)的旋转通过备给纸离合器(图中未示出)选择性地传递,从而,一次给纸辊36和二次给纸辊37a、37b在既定时刻旋转。
「排纸部」
排纸部6包括设在比用印刷滚筒25和压紧辊30进行印刷的位置更靠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即接近印刷滚筒2 5的外周壁25a的位置上的纸张分离爪40、向该纸张分离爪40与印刷滚筒25的外周壁25a之间吹风的送风机构41、接收离开印刷滚筒25的外周壁25a的印刷纸31,并输送该接收到的印刷纸31的传送带输送机构42、位于传送带输送机构42的最下游的下方,且收容排出的印刷纸31,使其以叠放状态放置的排纸台43。
传送带输送机构42包括一对传送带支撑部件44a、44b、套在该一对传送带支撑部件44a、44b之间的传送带45、用于吸引该传送带45的印刷纸31的输送面侧的吸引机构(图中未示出)、通过上述传送带支撑部件44a(或44b)借助于主马达(图中未示出)的驱动力,驱动传送带45旋转的传送带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从而,送风机构41的吹风和纸张分离爪40的剥离使印刷后的印刷纸31的前端离开印刷滚筒25,传送带输送机构42将离开印刷滚筒25的该印刷纸31输送至排纸台43。
「印版收集部」
印版收集部7带有可自由移动地设在装置主体10上面侧的印版收集单元50。该印版收集单元50通过平行的连结部件51a、51b与装置主体10相连,且该印版收集单元50可在堵塞位于装置主体10上面侧的前述上方开口部的关闭位置与打开该上方开口部的开放位置之间平行移动。总之,装置主体10的上面侧形成上方开口部,但是,这里设有前述原稿读取单元11和该印版收集单元50,使这些单元11、50移动到开放位置,则装置主体10的上面侧几乎呈完全打开状态地开放。
印版收集部7包括解除对卷装在印刷滚筒25上的模版原纸18前端的夹紧,且将该解除夹紧后的模版原纸18从印刷滚筒25上剥离下来,并同时输送的印版收集输送机构,即一对印版收集输送辊52a、52b、容纳由该一对印版收集输送辊52a、52b输送来的模版原纸18的印版收集盒70。一对印版收集输送辊52a、52b被支撑在印版收集单元50侧,将印版收集单元50设定在关闭位置上时,主马达(图中未示出)的旋转通过印版收集离合器(图中未示出)选择性地传递给印版收集输送辊52b。
「印版收集盒的构成」
下面,用图2~图10详细说明印版收集盒70的构成。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举出最能表示该部分的构造特征的图来说明印版收集盒70的各部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该部分在其它图中没有记载。
如图2所示,印版收集单元50中形成有由上板50a和下板50b围成的印版收集盒插入室54,该印版收集盒插入室54的后方部露出装置主体10的外部。印版收集盒70可从该后方的露出部插入前述印版收集盒插入室54内装好。相反的,将装入前述印版收集盒插入室54内的印版收集盒70拉出来,即可将其取出装置主体10的外部。
如图1至图2所示,该印版收集盒70在印版收集盒插入室54内的安装位置,其前端侧的开口部71面对一对印版收集输送辊52a、52b,印版收集输送辊52a、52b输送的使用过的模版原纸从开口部71收入该印版收集盒70中,并可容纳在其内部。
如图9或图10所示,印版收集盒70带有宽度至少比模版原纸18的宽度宽的大致平板状的底面部72。底面部72的左右侧缘分别设有既定高度的侧板73。而且,底面部72的后端设有既定高度的后壁74。如图8所示,后壁74的内面是曲面,与底面部72的内面(上面)相连。如图10所示,该后壁74的中央形成有上端开放的开口75,后壁74被分为左后壁74a和右后壁74b两部分。而且,后壁74的前述开口75的下方形成有凹部76,该凹部76构成抓住印版收集盒70时的把手。
如图10所示,前述左后壁74a和右后壁74b之间设有可上下运动的部件,即基部77。该基部77包括横放在后壁74的开口75上的大致长方体形的操作部78、从该操作部78的两端部下面向下方突出的一对导向机构79(参照图8)。前述操作部78的后面中央带有操作者放拇指用的操作突起80。如图3所示,前述导向机构79呈棒状,在平面图中,其直径比操作部78的端部小,如图8所示,其长度是后壁74高度的一半。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前述左后壁74a及右后壁74b上形成有导向孔81,该导向孔81在其上端面和前述开口75的内侧面双方上开口。如图8所示,该导向孔81一直延伸到相当于前述后壁74的开口75的底的位置。
如图10所示,操作部78的两端部和前述一对导向机构79,79插入该两个导向孔81中,由此,基部77形成整体可相对于后壁74上下移动。此处,操作部78的两端部接触导向孔81的内面并可滑动。而且,如图8所示,导向孔81的底上形成有导向机构79可滑动地进出的滑动孔82。从而,该导向孔81的内部设有作为弹性部件的螺旋弹簧83,但该螺旋弹簧83设在导向机构79的周围,其上端抵住操作部78的端部的下面。
因此,操作者将拇指放在操作部78的操作突起80上,其它手指放在后壁74的凹部76中,向握的方向加力,克服弹簧83的弹力,同时可使操作部78沿导向孔81与底面部72保持平行状态地下降。此时,导向机构79从滑动孔82向下方突出。
如图9所示,顶面部85的后端通过旋转轴86可旋转地安装在前述基部77上。顶面部85与前述底面部72一样,是宽度至少比模版原纸18的宽度宽的大致平板状的板材,设置在前述底面部72的上方。
如图3、图9等所示,前述顶面部85上设有使前述顶面部85相对于前述基部77固定的固定部件87,使前述顶面部85处于相对于前述底面部72平行的位置。即,顶面部85的上面中央设有由槽88和盖89构成的导向路90、带有通孔的板部91。板状的止动件92可滑动地设在前述导向路90内。止动件92的一端侧是向上方立起的操作片93,是大致L字形的板材,导向棒94安装在其操作片93上。该导向棒94贯穿前述板部91的通孔,其前端设有挡块95。从而,在止动件92的操作片93与板部91之间,该导向棒94的周围设有作为作用部件的螺旋弹簧96。该弹簧96将止动件92向与板部91相反的方向推,使止动件92的另一端从顶面部8 5的后端向外突出。另一方面,与前述止动件92的另一端相邻接的前述基部77的操作部78上形成有结合部97,前述顶面部85在与前述底面部72平行的状态下,与前述止动件92的另一端结合。
通常,顶面部85在与底面部72平行的状态下,被止动件92固定在操作部78上,但是如果克服弹簧的弹力,将止动件92的操作片93压向板部91,由于止动件92的另一端脱开操作部78的结合部97,顶面部85相对于基部77可旋转,因此,如果使顶面部85向上方旋转,则可打开印版收集盒70的内部空间。
如图3、图9等所示,底面部72和顶面部85的前端侧分别设有握持爪部72a、85a,上述爪部向前方且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该一对握持爪部72a、85a的前端侧设有凹部72b、85b,上述凹部用于避免与一对印版收集输送辊52a、52b相互妨碍,从而可使一对握持爪部72a、85a的前端非常接近一对印版收集输送辊52a、52b地设置。
如图3、图9等所示,顶面部85的前端侧设有向上方突出的锁定部98。而且,当印版收集盒70装在印版收集单元50上时,与前述锁定部98相对的印版收集单元50的既定位置上设有卡在锁定部98上的锁定卡部55(图2表示出)。使顶面部85向关闭前端侧的开口部71的方向下降,在此状态下,印版收集盒70可插入印版收集盒插入室54内。从而,如果在该安装位置撒手,则弹簧83的弹力可使顶面部85回到上方的原位,由于锁定部98卡在锁定卡部55上,因此可防止从印版收集盒插入室54中被拉出。如果按下操作部78,使顶面部85下降,则锁定部98离开锁定卡部55,锁定解除,从而,印版收集盒70可拉出装置主体10之外。
如图3、图9等所示,底面部72和顶面部8 5的各内面及一对握持爪部的各内面上,沿模版原纸18的插入方向设有多个加强筋99。
<制版及印刷动作>
下面简单说明上述模版印刷装置1的制版、印刷动作。一旦选择制版动作,则检查模版原纸18是否卷装在印刷滚筒25上了,当装好了时,解除对模版原纸18前端的夹紧,模版原纸18的前端在一对印版收集输送辊52a、52b之间输送,一对印版收集输送辊52a、52b的旋转将模版原纸18从印刷滚筒25上剥离下来,并同时输送。由一对印版收集输送辊52a、52b输送的模版原纸18从印版收集盒70的开口部71向内部送入,至此印版收集动作结束。
印版收集处理结束后,基于通过原稿读取动作读取的图像数据,用加热头20在模版原纸18上感热穿孔。接着,进行将制版后的模版原纸18卷装在印刷滚筒25上的装版处理,至此制版动作结束。
接着,一旦选择了印刷动作,则检查给纸台35上是否有印刷纸31,如果没有印刷纸31,则执行缺纸的报错处理。此外,检查模版原纸18是否装在印刷滚筒25上,如果没装模版原纸18,则执行无版的报错处理。此外,检查橡皮辊27及刮刀辊28之间的墨槽中是否有油墨,如果没有油墨,则执行缺墨的报错处理。
接着,一旦这些检查全部都通过了,旋转印刷滚筒25,并与该旋转同步地从给纸部5向印刷滚筒25供给印刷纸31。供给的印刷纸31被压紧辊30压在印刷滚筒25的模版原纸18上,由此,油墨图像转印到印刷纸31上,在纸张分离爪40和送风机构41等的作用下,印好的印刷纸31从印刷滚筒25的外周壁25a上被剥离下来,并由传送带输送机构42输送,最终从传送带45的最下游被排出到排纸台43上。排出到排纸台43上的印刷纸31在这里以叠放状态存放。只需设定页数即可执行该印刷动作,至此印刷动作结束。
<模版原纸的废弃动作>
下面说明容纳在印版收集盒70内的模版原纸18被抛弃到装置主体10以外的动作。下面的说明主要参照表示顶面部85从既定位置下降的状态的图11~图19。
一旦模版原纸18装满印版收集盒70的内部,图中未示出的操作者将印版收集盒70从装置中取出。即,在图10中,操作者的拇指放在操作部78的操作突起80上,其它手指放在后壁74的凹部76中,向握住方向加力。如图11~图14所示,操作部克服弹簧的弹力,沿导向孔81平行地下降。由于操作部78靠其两端导引,因此移动状态稳定,移动过程中不会倾斜。由此,与操作部78连接的顶面部85可在保持与底面部72大致平行的状态的同时,接近底面部72,其结果,容纳在该印版收集盒70内的用过的模版原纸一样地被压缩。如前所述,锁定部98离开锁定卡部55,解除锁定,由此,将印版收集盒70拉出印版收集单元50以外,取出装置主体10之外。
将从印版收集盒插入室54拉出的印版收集盒70运至垃圾箱等废弃位置。此处,由于位于底面部72和顶面部85的各前端侧的开口部71都均匀地闭合,因此,背部的模版原纸不会散落到外面。而且,由于底面部72和顶面部85各自的两侧中的至少一部分被侧板73盖住,因此,废弃的模版原纸不会从底面部72和顶面部85的侧面间隙散落到外面。进而,由于顶面部85被固定部件87固定住,因此,即使印版收集盒70在输送途中倾斜,顶面部85也不会错误地打开,内部的模版原纸也不会散落到外面。
在垃圾箱等废弃位置,操作者减弱加在操作部78的操作突起80上的力量。操作部78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回到上方的原位,顶面部85也与其一起上升,其与底面部72的间隔增大,印版收集盒70的前端侧的开口部71增大(参照图9)。在此状态下,如果使开口部71朝下地倾倒印版收集盒70,则容纳在印版收集盒70内的废弃的模版原纸从开口部71倒出,落入垃圾箱等中。从开口部71难以倒出模版原纸时,如果在开口部71朝下的状态下使印版收集盒70左右倾斜,则废弃的模版原纸从在侧板73的前方打开的顶面部85和底面部72的侧缘间隙向外倒出,落入垃圾箱等中。
如上所述,在顶面部85与底面部72的间隔最大的状态下,不再有模版原纸从前端侧的开口部71和顶面部85与底面部72的侧缘间隙排出时,如图11所示,使顶面部85下降,在它与底面部72之间压缩模版原纸的状态下,使印版收集盒70朝下,如图15所示的那样,解除顶面部85的固定部件87,打开顶面部85,开放印版收集盒70的内部空间。
即,操作者用一只手抓住印版收集盒70的基部77等(参照图11所示的状态),用另一只手操作止动件92。如果止动件92的操作片93克服弹簧96,向板部91侧移动,则止动件92的另一端脱离操作部78的结合部97,顶面部85可以旋转轴86为中心旋转。具体地说,用拇指和食指夹住操作片93和板部91,通过操作片93解除锁定,夹住操作片93和板部91向上抬,如图15所示的那样,使顶面部85向上方旋转。通过这样简单的操作,全面开放印版收集盒70的内部空间,使位于印版收集盒70内的压缩模版原纸由于自重确实地落下,扔在垃圾箱等中。
抛弃废物后,只要手指离开操作片93和板部91,顶面部85就会由于自重而向关闭方向旋转,由于止动件92在弹簧96的弹力作用下回到原位,止动件92再次与操作部78的结合部97连接,顶面部85在与底面部72大致平行的状态下自动锁定。
抛弃废物后,将印版收集盒70再次装入印版收集单元50中时,在使顶面部85下降的状态下,插入印版收集盒插入室54中,设定在既定位置后撒手。弹簧83的回复力使顶面部85上升,回到原位,锁定部98与锁定卡部55扣合并锁定。只要不抓住操作部78,印版收集盒70就会确实地装在印版收集单元50中,不会从装置主体10中意外地脱落。
<实施形态的效果>
采用本实施例的印版收集盒70,由于用一只手抓住印版收集盒70,压缩内部的印版原纸时,必要的握力是由弹簧83的弹性力决定的,因此,如果选定适当的弹性系数的弹簧83,即可简单且精密地设定使顶面部85下降,进行压缩的必要的力量。
而且,用一只手抓住印版收集盒70的操作部78时,由于连接顶面部85的操作部78由其两端部的一对后壁74a、74b的导向孔81,81稳定地导引,因此,顶面部85可保持与底面部72平行的状态地下降,印版收集盒70的开口部71均匀地闭合。因此,也不会出现印版收集盒70在装置主体10之外运送的途中,印版原纸散落的问题。
而且,由于设在操作部78上的弹簧83当然可以更换,因此,当使顶面部85下降所必需的操作力过大时,为了减小它,可更换弹簧83。而且,由于使用,弹簧83的弹性随时间变化了时也可以更换。
在上述模版原纸18的废弃作业过程中,从装置主体10中拉出印版收集盒70时,模版原纸18在底面部72和顶面部85之间处于被压缩、被夹持的状态,因此不会向外溢出,可容易地完成模版原纸18的废弃作业。
另外,上述实施形态中,由于底面部72与顶面部85的开口部71的一端侧设有向前方且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的握持爪部85a、72a,因此,与比开口部71更位于内部的模版原纸18相比,一对握持爪部85a、72a作用在位于开口部71附近的模版原纸18上的压缩力更大,因而,可确实地夹持开口部71附近的模版原纸18,有效地防止模版原纸18的废弃残留等对印版收集的堵塞。
另外,上述实施形态中,在克服弹簧83的弹力,使顶面部85下降的状态下,将印版收集盒70装在印版收集盒插入室54中,如果在该装入位置撒手,弹簧83的回复力使顶面部85回到原来的上方位置,并且锁定,使得印版收集盒70不能从印版收集盒插入室54中拉出。此后,为了解除该锁定,也可以克服弹簧83的弹力,使顶面部85下降。即,进行拉出印版收集盒70的动作时,如果把拇指放在操作部78的操作突起80上,其它手指放在后壁74的凹部76中,向握住的方向加力,在克服弹簧83的弹力的同时,操作部78沿导向孔81下降,从而顶面部85保持与底面部72平行的状态地下降。由此,压缩夹持印版收集盒70内的模版原纸18,同时解除锁定部98的锁定,因此,可在用一只手抓住的状态下,将该印版收集盒70从装置主体10中取出。
这样,采用本实施例,用于解除锁定和锁定的操作无需分别进行,处理很容易。
另外,上述实施形态中,印版收集盒70侧的锁定部98呈突起形状,装置主体10侧(印版收集盒插入室54侧)的锁定卡部55呈凹槽形状,但是相反的,也可以是印版收集盒70侧的锁定部98呈凹槽形状,装置主体10侧的锁定卡部55呈突起形状。但是,当装置主体10侧的锁定卡部呈突起形状时,锁定时,锁定卡部不应在顶面部85太过突出,成为模版原纸18推入动作的障碍。
另外,上述实施形态中,由于底面部72与顶面部85各自的内面上,沿模版原纸18插入的方向设有多个加强筋99,使容纳在内部的模版原纸18仅通过加强筋99密接在底面部72和顶面部85上,由于密接的面积非常小,因此,可防止模版原纸18在油墨等的粘性等的作用下,密集地附着在底面部72和顶面部85上,难以取出,从而可顺畅地执行废弃作业。
另外,上述实施形态中,由于一对握持爪部85a、72a各自的内面上,沿模版原纸18插入的方向也设有多个加强筋99,使一对握持爪部85a、72a夹持的模版原纸18也仅通过加强筋99密接在各握持爪部85a、72a上,由于密接的面积非常小,因此,可防止模版原纸18在油墨等的粘性等的作用下,密集地附着在一对握持爪部85a、72a上,难以取出,从而可顺畅地执行废弃作业。
另外,上述实施形态中,由于一对握持爪部85a、72a的前端侧设有凹部85b、72b,上述凹部用于避免与装置主体10侧的印版收集输送辊52a、52b相互妨碍,因此,可使一对握持爪部85a、72a的前端位于印版收集输送辊52a、52b的输送最下游的附近,因而,可确实地废弃开口部71附近的模版原纸18,可有效地防止模版原纸18的废弃残留等对印版收集的堵塞。
另外,上述实施形态示出了在模版印刷装置1中使用印版收集盒70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也可适用于装置主体上带有容纳印刷时使用的印版原纸的印版收集盒的印刷装置。
采用方案1所述的印版收集盒,由于可精密地设定使顶面部下降进行压缩所必需的力,因此制造容易,方便修理。而且,由于可保持顶面部和底面部的平行状态地进行压缩,开口部的闭合一致,因此,印版原纸不会散落,用一次接触即可开放的顶面部可更迅速、确实地废弃印版原纸。
采用方案2所述的印版收集盒,操作者的手指所在的操作部操纵进一步使顶面部升降的基部,操作部的两侧受到一对导向机构的导引,因此操作稳定,可使顶面部与底面部实质上保持平行状态地移动。
采用方案3所述的印版收集盒,用施力部件对可移动的止动件加力,使其与操作部连接,因此,可从结构上确实保证顶面部的位置固定,并且操作通过一次接触即可完成。
采用方案4所述的印版收集盒,由于侧板关闭了底面部和顶面部各自两侧的空隙,因此废弃的模版原纸难以从该空隙向外散落。
采用方案5所述的模版印刷装置,由于方案1~4所述的印版收集盒可自由装卸,因此,装入的印版收集盒可获得与上述说明同样的效果。

Claims (6)

1、一种印版收集盒,可自由装卸地设在印刷装置上,用完的印版从其前端的开口部被收容到其内部,其特征在于,该印版收集盒带有:
底面部;
相对于前述底面部可上下运动地设在前述底面部的后端上的基部;
将前述基部推向远离前述底面部的方向的弹性部件;
顶面部,其后端可旋转地安装在前述基部上,且设置在前述底面部的上方;
在前述顶面部相对于前述底面部平行的位置上,将前述顶面部相对于前述基部可解除地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件。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印版收集盒,其特征在于,前述基部带有放置操作者手指的操作部、和设在前述操作部的两侧的一对导向机构,前述弹性部件是分别设在前述一对导向机构上的弹簧。
3、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说的印版收集盒,其特征在于,前述固定部件带有可移动地设在顶面部上的止动件、和使该止动件与前述操作部连结起来的施力部件。
4、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说的印版收集盒,其特征在于,为了关闭前述底面部与前述顶面部各自的两侧部的空隙,在前述底面部的两侧部分别设有侧板。
5、一种模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模版印刷装置设有印版收集盒插入室,该插入室自由装卸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个所说的印版收集盒。
6.一种模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模版印刷装置设有印版收集盒插入室,该插入室自由装卸权利要求4所说的印版收集盒。
CN 200410005968 2003-02-21 2004-02-23 印版收集盒及模版印刷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577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44736/03 2003-02-21
JP2003044736A JP2004249674A (ja) 2003-02-21 2003-02-21 排版ボックス及び孔版印刷装置
JP44736/2003 2003-0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22869A CN1522869A (zh) 2004-08-25
CN1275779C true CN1275779C (zh) 2006-09-20

Family

ID=33027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410005968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5779C (zh) 2003-02-21 2004-02-23 印版收集盒及模版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4249674A (zh)
CN (1) CN1275779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42552A (zh) * 2010-06-30 2016-02-24 安派科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疾病检测仪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61813C (zh) * 2005-09-07 2008-01-16 山东金佰和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印刷机版纸收集箱的移动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42552A (zh) * 2010-06-30 2016-02-24 安派科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疾病检测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22869A (zh) 2004-08-25
JP2004249674A (ja) 2004-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69729593T2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lithographischer Druckplatten in einem automatischen &#34;Computer-to-Plate&#34;-Bilderzeugungssystem
CN2714500Y (zh) 供纸装置
CN1749138A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762672A (zh) 纸张裁断装置和纸张后处理装置
EP1894740B1 (en)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with a retractable sheet storing device including an alignment member
CN1485211A (zh) 记录装置
CN1275779C (zh) 印版收集盒及模版印刷装置
CN1291849C (zh) 自动供稿器
JP4920974B2 (ja) 孔版印刷装置の排版装置及び孔版印刷装置
CN1660596A (zh) 模版印刷机
CN1519185A (zh) 成像设备的送纸装置
CN1323913C (zh) 成像装置的馈纸装置
CN1751861A (zh) 纸张裁剪装置、纸张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CN1185107C (zh) 排版盒及使用排版盒的孔版印刷装置
US7475875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parating printing plates
CN1225359C (zh) 印版插入装置
US6634287B2 (en) Stencil disposal box
CN1241753C (zh) 孔版印刷装置
CN1112360A (zh) 印刷辊和印刷辊用弹性印版
CN1948007A (zh) 孔版印刷装置的印版滚筒以及孔版印刷装置
CN214083426U (zh) 一种便于更换刮墨刀的印刷机
JPH0999621A (ja) 孔版印刷装置における排版容器
CN214871019U (zh) 一种切纸机的废纸收集装置
JP3495991B2 (ja) シート類揃え装置
JP3157994U (ja) 孔版印刷機の排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920

Termination date: 201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