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43799A - 叶片横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叶片横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43799A
CN1243799A CN99109169A CN99109169A CN1243799A CN 1243799 A CN1243799 A CN 1243799A CN 99109169 A CN99109169 A CN 99109169A CN 99109169 A CN99109169 A CN 99109169A CN 1243799 A CN1243799 A CN 12437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inning
package
speed
guide blade
diameter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91091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梅田邦夫
辻宽
本乡敏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71434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81790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022173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005332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243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437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28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 B65H54/2836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with a rotating guide for traversing the yarn
    • B65H54/2839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with a rotating guide for traversing the yarn counter rotating guides, e.g. w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9/00Unwinding or paying-out filamentary material; Supporting, storing or transporting packages from which filamentary material is to be withdrawn or paid-ou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叶片横动装置,它设有两个相互朝相反方向旋转的纺丝导引叶片、设置在上述纺丝导引叶片输入部的椭圆形从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的设置在驱动马达输出部的椭圆形主动齿轮,由上述齿轮使纺丝导引叶片脉动地旋转,使横动速度沿圆锥状卷装的轴向而变动,并且将上述齿轮啮合设定成横动速度在卷装的小直径侧较快、在大直径侧较慢。以使纺丝的卷取量在卷装的小直径侧较少、在大直径侧较多,能得到形状好的标准圆锥形卷装。

Description

叶片横动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两个纺丝导引叶片相互朝相反方向旋转的叶片横动装置,特别地,是涉及一种将纺丝卷取成圆锥状卷装时所用的叶片横动装置。
叶片横动装置是使两个重叠地配置的纺丝导引叶片以一定速度相互朝相反方向旋转,把卷取成卷装的纺丝交替地交接给这些纺丝导引叶片,而且将其导引到沿着纺丝导引叶片的运动轨迹而配置的纺丝导引板,由此使卷取成卷装的纺丝沿轴向往复地横动的。
已知的对这种横动装置进行过改良的有日本专利公报第2560918号所记载的叶片横动装置。这种叶片横动装置是通过使上下重叠的纺丝导引叶片的个数不同,同时使它们的旋转速度是叶片个数比的倒数而使去路和回路的横动速度不同,即使去路和回路上的缠绕圈数不同。
在这种叶片横动装置中,虽然实质上使纺丝横动的纺丝导引叶片的上下叶片彼此间的旋转方向不同,但由于各个叶片以一定速度旋转,因而横动速度在卷装的右侧端和左侧端是一定的。因此,即使使用上述叶片横动装置形成圆锥状卷装,也难得到形状好的标准卷装。
也就是说,在形成圆锥状卷装的场合下,必需使它的小直径侧的横动速度较快、纺丝的卷取量较少,使大直径侧的横动速度较慢、纺丝的卷取量较多,但是由于在上述叶片横动装置中,在卷装的大直径侧和小直径侧的横动速度没有变化,因而是难得到圆锥状卷装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作出的,提供一种能得到形状好的标准圆锥形卷装的叶片横动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叶片横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两个相互朝相反方向旋转的纺丝导引叶片、设置在上述纺丝导引叶片输入部的椭圆形从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的设置在驱动马达输出部的椭圆形主动齿轮,由上述齿轮使纺丝导引叶片脉动地旋转,使横动速度沿圆锥状卷装的轴向而变动,并且将上述齿轮的啮合设定成横动速度在卷装的小直径侧较快、在大直径侧较慢。
所述的叶片横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齿轮的啮合设定成由纺丝导引叶片形成的最小横动速度位于圆锥状卷装的从大直径侧向小直径侧的路径上,而且最大横动速度位于从小直径侧向大直径侧的路径上。
所述的叶片横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用来检测上述卷装的旋转速度的传感器、根据这传感器的输出而调整上述驱动马达的旋转速度的控制部;上述控制部是把卷装的旋转与纺丝导引叶片的旋转之间关系保持成与卷装的旋转速度无关。本发明的叶片横动装置设有两个相互朝相反方向旋转的纺丝导引叶片、设置在上述纺丝导引叶片输入部的椭圆形从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的设置在驱动马达输出部的椭圆形主动齿轮,由上述齿轮使纺丝导引叶片脉动地旋转,使横动速度沿圆锥状卷装的轴向而变动,并且上述齿轮啮合设定成横动速度在卷装的小直径侧较快、在大直径侧较慢。
本发明由于通过使用椭圆状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使纺丝导引叶片脉动地旋转,并使横动速度沿圆锥状卷装的轴向而变动,又由于把上述主动和从动齿轮的啮合设定成横动速度在卷装的小直径侧较快、在大直径侧较慢,因而能得到纺丝的卷取量在卷装的小直径侧较少、在大直径侧较多、形状好的标准圆锥状卷装。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作出的本发明的叶片横动装置还把上述齿轮的啮合设定成由纺丝导引叶片形成的最小横动速度位于圆锥状卷装的从大直径侧向小直径侧的路径上,而且最大横动速度位于从小直径侧向大直径侧的路径上。
这样,由于在从卷装的大直径侧向小直径侧的路径上的横动速度平均值,比在从小直径侧向大直径侧的路径上的横动速度的平均值慢,因而在由大直径侧向小直径侧的路径上所卷取的纺丝长,比由小直径侧向大直径侧的路径上所卷取的纺丝长还长,在由大直径侧向小直径侧的路径上所卷取的缠绕圈数,比在由小直径侧向大直径侧的路径上所卷取的缠绕圈数还多。其结果提高了纺丝的开松性。
下面,参照图6、图7对此作更详细的说明。
一般,当卷取时的缠绕圈数(绕纱圈数)过多时,随着圈径增大,卷装内部的压缩增加,会发生如图6(a)所示地因内部纺丝层破坏而形成卷装两端面鼓出的卷装。为了防止这种弊病发生,以得到图6(b)所示的形状标准卷装的缠绕圈数,目前是根据纺丝的支数和质地、凭经验决定。
另一方面,如图7(a)和图7(b)所示,从开松容易性的观点来说明缠绕圈数。图7(a)所示的是缠绕圈数少的卷装,在从卷装表面脱离的开松点处纺丝的曲率R较小。另一方面,图7(b)所示的是缠绕圈数多的卷装,上述开松点处纺丝的曲率R较大。
将这些场合相比较后可见,由于在曲率R较小的图7(a)的场合下,纺丝从卷装表面脱离状况较好,因而开松气圈的前沿较好,与卷绕在下层的纺丝的摩擦接触较少,下层的纺丝难移动。在曲率R较大的图7(b)的场合下,由于与卷绕在下层的纺丝的摩擦接触较多,因而不仅开松气圈的前沿较差,而且由于其与卷装表面的摩擦,使开松的纺丝边旋转边移动,将下层纺丝的毛茸等卷入,因而使下层的纺丝朝开松方向移动。
由于卷装是圆锥形卷绕、再加上缠绕圈数多则络筒交叉角小,线圈容易松缓,因而这样移动过的下层的纺丝容易与开松的纺丝发生纠结、断裂。因此,当尽可能增大图7(b)所示的角度θ时,由于曲率R减少,因而使开松性提高。虽然通过增加缠绕圈数的调整能使角度θ增大,但如上所述,由于要得到标准的卷装,因而对缠绕圈数有限制。
在开松点从大直径侧移动到小直径侧,即在开松点沿着与纺丝的引出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场合下,缠绕圈数少的一方角度θ增大,在开松点沿着与纺丝的引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从小直径侧移动到大直径侧的场合下,缠绕圈数多的一方,角度θ增大。因此在进行卷取时,使在从大直径侧向小直径侧的路径上的缠绕圈数,比在从小直径侧向大直径侧的路径上的缠绕圈数多的一方,开松性较优良。
根据上述的机理来考察上述本发明后可见,由于上述本发明没改变往复的总计缠绕圈数,而改变了去路和回路的缠绕圈数比例,因而不仅能保持标准的卷装形状,而且能进行使纺丝的开松性提高的卷取。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作出的本发明还可设有用来检测上述卷装的旋转速度的传感器,根据这传感器的输出而调整上述驱动马达的旋转速度的控制部;上述控制部是把卷装的旋转与纺丝导引叶片的旋转之间关系保持成与卷装的旋转速度无关的。
这样,在由摩擦滚筒与卷装相接触而使其旋转驱动的场合下,在接头后使旋转加快时,即使在摩擦滚筒和卷装之间发生滑移,由于用上述传感器和控制部保持卷装的旋转和纺丝导引叶片旋转之间的关系,因而能形成没有络交紊乱的标准卷装。
如上所述,若采用本发明的叶片横动装置,则能发挥如下所述的优良效果。
(1)本发明的叶片横动装置能得到形状好的标准圆锥状卷装。
(2)本发明的叶片横动装置能得到开松性优良的圆锥状卷装。
(3)本发明的叶片横动装置能得到没有接头时的络交紊乱的圆
锥状卷装。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叶片横动装置的概略示意图。
图2是表示上述叶片横动装置的主动和从动齿轮、卷绕在卷装上的纺丝的瞬间状态和横动速度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卷取成卷装的纺丝在开松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上述叶片横动装置的主动和从动齿轮、卷绕在卷装上的纺丝的平均状态和横动速度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叶片横动装置的主动和从动齿轮、卷绕在卷装上的纺丝的平均状态和横动速度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卷绕圈数和卷装散开(バルジ)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6(a)是表示卷绕圈数过多的鼓胀卷装的说明图,图6(b)是表示卷绕数符合标准的卷装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卷绕数和纺丝的开松性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7(a)是表示纺丝从卷绕圈数较少的卷装开松的样子的说明图,图7(b)是表示纺丝从卷绕圈数较多的卷装开松的样子的说明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叶片横动装置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由图8所示实施方式中的叶片横动装置的纺丝导引叶片进行的纺丝的交接状态的示意图,图9(a)是表示第一步骤的图,图9(b)是表示第二步骤的图,图9(c)是表示第三步骤的图。
图10是表示图8所示实施方式中的叶片横动装置的保持板的说明图。
图11是图8所示实施方式中的叶片横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已有例的叶片横动装置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由以前的叶片横动装置使横动的纺丝加捻的状态说明图。
图14是表示由以前的叶片横动装置施加过交变捻拧的卷装说明图。
图15是表示用图14所示卷装的织布上产生条纹模样的状态的说明图。
下面,参照着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把本实施方式的叶片横动装置用作自动络纱机的横动机构使用的概略图。
自动络纱机是把从图中没表示的喂丝筒管开松的纺丝1的不良部分切除的同时将其卷绕成圆锥状卷装2。圆锥状卷装2由筒管座4将其筒管3左右端部支持着,使其能自由旋转,由摩擦滚筒5的接触而将其驱动旋转。摩擦滚筒5由轴承6支持着它的两端部,由卷取马达7和皮带8等作用而旋转驱动。在摩擦滚筒5的附近配置着叶片横动装置9,用来使卷取到卷装2上的纺丝1横动。
叶片横动装置9设有两个纺丝导引叶片10a、10b和纺丝导引板12,前者由图中没表示的齿轮机构的作用而相互朝相反方向旋转,后者有沿着纺丝导引叶片10a、10b的运动轨迹而形成人字型的导引部11,叶片横动装置9是把从图中没表示的喂丝筒管向卷装2送出的纺丝1交替地交接给上述纺丝导引叶片10a、10b,并将其导引到纺丝导引板12的导引部11而使其横动。纺丝导引叶片10a、10b的旋转轴13a、13b稍稍偏离,由图中没表示的公知的齿轮机构使它们以相同速度相互朝相反方向回转旋转。
在纺丝导引叶片10a、10b的齿轮机构的输入部设置着椭圆状的从动齿轮14,其旋转轴15呈偏心地设置。将椭圆状的主动轮16与从动齿轮14啮合着,其旋转轴17呈偏心状态。使这些从动齿轮和主动齿轮14、16的椭圆形状能进行通常的啮合地分别形成。主动齿轮16借助由皮带19和皮带轮18构成的动力传递机构20,由驱动马达21旋转驱动。动力传递机构20也可以是链轮和链子或齿轮系。
若采用上述结构,当使驱动马达21以一定速度旋转时,就可借助主动齿轮16而使从动齿轮14脉动地旋转。这里,所谓脉动地旋转是指从动齿轮14旋转一圈的时间里,使它的角速度进行变动。更详细地说、即如图1所示,在主动齿轮16的长径部16a与从动齿轮14的短径部14b啮合时,从动齿轮14的角速度最大,与此相反,在主动齿轮16的短径部16b与从动齿轮14的长径部14a啮合时,上述角速度最小。
这样,当从动齿轮14脉动地旋转时,纺丝导引叶片10a、10b就以相同速度相互朝相反方向脉动地旋转,纺丝1的横动速度就沿卷装2的轴向而变动。更详细地说,即把齿轮比设定成纺丝1从卷装2的小直径一侧的端部2a移动到大直径一侧的端部2b,再回归到小直径一侧的端部2a的1次往复横动相当于从动齿轮14的一圈旋转,因此在纺丝1的一次往复的横动程中,最大横动速度和最小横动速度各产生一次。
更详细地说,即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纺丝1位于卷装2的小直径一侧的端部2a时,由于主动齿轮16的长径部16a与从动齿轮14的短径部14b啮合,因而横动速度最大,而在纺丝1位于卷装2的大直径一侧的端部2b时,由于主动齿轮16的短径部16b与从动齿轮14的长径部14a啮合,因而横动速度最小,由此,使卷装2的络筒交叉角θ在小直径一侧的端部2a为最大,而大直径一侧的端部2b为最小。
若采用由上述结构构成的本实施例,由于通过使用椭圆状的主动齿轮16和从动齿轮14,使纺丝导引叶片10a、10b脉动地旋转,使横动速度沿着圆锥状卷装2的轴向而变动,而且将上述主动齿轮16和从动齿轮14的啮合设定成横动速度在卷装2的小直径一侧端部2a最快,而在大直径一侧的端部2b最慢,因而纺丝1的卷装量在卷装2的小直径一侧较少,在大直径一侧较多,能得到形状好的标准圆锥状卷装2。
虽然在上述叶片横动装置9中,如图2所示,在纺丝1从小直径一侧的端部2a向大直径一侧的端部2b横动时,横动速度渐渐变慢,从大直径一侧的端部2b向小直径一侧的端部2a横动时,横动速度渐渐变快,但由于这些速度的变化率是相同的,因而从小直径一侧的端部2a向大直径一侧的端部2b卷绕的纺丝1的络筒交叉角的模式(パタ一ン)和从大直径一侧的端部2b向小直径一侧的端部2a卷绕的纺丝1的络筒交叉角的模式就完全相同。
因此,在下一道工序将卷取了的圆锥状卷装2的纺丝1开松时,从小直径一侧的端部2a向大直径一侧的端部2b开松的纺丝1的络筒交叉角的模式,和从大直径一侧的端部2b向小直径一侧的端部2a开松的纺丝1的斜纹角的模式就相同,使开松性恶化。即为了提高开松性,最好使上述从小直径一侧的端部2a向大直径一侧的端部2b开松时的纺丝1的络筒交叉角,整体上比上述从大直径一侧的端部2b向小直径一侧的端部2a开松时的纺丝1的络筒交叉角小,但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从小直径一侧的端部2a向大直径一侧的端部2b的斜纹角的模式,和从大直径一侧的端部2b向小直径一侧的端部2a的络筒交叉角的模式是相同的,因而有改善的余地,以提高开松性。
以如下所述,用横动速度的平均,通过容易理解的假设加以说明。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横动速度如图2的络筒交叉角θ所示,实际上是沿着卷装2的轴向而变动,但由于最大的横动速度取在小直径一侧的端部2a,最小的横动速度取在大直径一侧的端部2b,因而从小直径一侧的端部2a到大直径一侧的端部2b的平均横动速度,和从大直径一侧的端部2b到小直径一侧的端部2a的平均横动速度为相同速度。
因此,当假定用这个平均横动速度来卷取纺丝1,并假设地表示它的络筒交叉角时,则如图4所示,从小直径一侧的端部2a卷绕到大直径一侧的端部2b的纺丝1a的络筒交叉角,和从大直径一侧的端部2b卷绕到小直径一侧的端部2a的纺丝1b的络筒交叉角就变成相同的。在对这种卷装2的纺丝1进行考察时,即可发现如图3所示,由于把从大直径端部2b卷绕到小直径端部2a的纺丝1b从小直径端部2a开松到大直径端部2b时(难开松的方向)的纺丝1b的络筒交叉角,和把从小直径端部2a卷绕到大直径端部2b的纺丝1a从大直径端部2b开松到小直径端部2a时(容易开松的方向)的纺丝1a的络筒交叉角成为相同的角度,因而使前者纺丝1b的开松性恶化。为了提高纺丝1b的开松性,只要使前者的纺丝1b的络筒交叉角如点划线26所示地缩小即可。
因此,本发明人提出创意,设定上述从动齿轮14和主动齿轮16的啮合,使最大横动速度如图5所示地设在从小直径一侧端部2a向大直径一侧端部2b的路径上错开一点,与此同时使最小横动速度设在从大直径一侧端部2b向小直径一侧的端部2a的路径上错开一点。在这个实施方式的场合下,主动齿轮16和从动齿轮14如图5所示,在小直径一侧的端部2a上,主动齿轮16的长径部16a的跟前部与从动齿轮14的短径部14b的跟前部相啮合;在大直径一侧的端部2b上,主动齿轮16的短径部16b的跟前部与从动齿轮14的长径部14a的跟前部相啮合。
这样,借助对齿轮14、16啮合的设定,从小直径一侧端部2a向大直径一侧端部2b的横动速度的平均(如图5中用虚线23所示)就比从大直径一侧端部2b向小直径一侧端部2a的横动速度的平均(如图5中用点划线24所示)还快。因此,当假定用这些假设以平均横动速度23、24卷取纺丝1时,在假设地表示纺丝1a、1b的络筒交叉角时,从小直径一侧端部2a向大直径一侧端部2b卷绕的纺丝1a则如图5中用虚线25所示,络筒交叉角增大、纺丝长缩短、缠绕圈数减少,而从大直径一侧端部2b向小直径一侧端部2a卷绕的纺丝1b则如图5中用点划线26所示,络筒交叉角变小、纺丝长增长、缠绕圈数增加。
这种卷装2是把从小直径一侧端部2a向大直径一侧端部2b卷绕的纺丝1a(如图5中用虚线25所示),从大直径一侧端部2b向小直径一侧端部2a开松;把从大直径侧端部2b向小直径一侧端部2a卷绕的纺丝1b(如图5中用点划线26所示),从小直径侧端部2a向大直径侧端部2b开松。由此,上述卷装2如图3所示地,从容易开松的大直径侧端部2b向小直径侧端部2a开松时的纺丝1a的络筒交叉角如虚线25(与图5中的虚线25相当)所示地增大,使开松性进一步提高;而从难开松的小直径侧端部2a向大直径侧端部2b开松时的纺丝1b的络筒交叉角如点划线26(与图5中的点划线26相当)所示的减小,开松性变得良好。
而且,在这个实施方式里,又如图5所示,由于把最大横动速度设定在卷装2的小直径端部2a与中央部2c之间,把最小横动速度设定在卷装2的大直径一侧端部2b与中央部2c之间,因而能与图2所示的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使小直径一侧端部2a的络筒交叉角θ比大直径一侧端部2b的络筒交叉角θ大,使小直径一侧的纺丝1的卷绕量比大直径一侧的纺丝1的卷绕量还少能得到形状好的标准圆锥状卷装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但有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可取得形状好的标准圆锥状卷装2的效果,而且还有能取得开松性好的卷装2的效果。
也可以如图1所示,在上述卷装2的筒管座4附近设置传感器27,用来检测卷装2的旋转速度,同时设置控制部28,根据上述传感器27的输出,对上述驱动马达21的旋转速度进行调整,由控制部28将卷装2的旋转和纺丝导引叶片10a、10b旋转间的关系保持成与卷装2的旋转速度无关的一定的关系。
这样,一旦在自动络纱机要切除纺丝1的不良部分,把摩擦滚筒5和卷装2停止,将纺丝1连接上之后,使停止的摩擦滚筒5再次起动时,即使摩擦滚筒5和卷装2之间产生滑移,使卷装2不能旋转,由于仍可由上述传感器27和控制部28将卷装2的旋转和纺丝导引叶片10a、10b的旋转之间的关系保持成一定,因此能形成没有络交紊乱的标准卷装2。
即由于在通常的自动卷装机上是使刻有横动槽的横动滚筒(ぁゃふりドラム)(图中没表示)与卷装2相接触而使其旋转驱动,在需要接头时,一旦使停止了的横动滚筒再起动时,则在横动滚筒和卷装2之间会产生滑移,就会使卷装2在不能旋转的状态下,只进行横动,因而就产生络交紊乱。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用上述传感器27和控制部28经常将卷装2的旋转和纺丝导引叶片10a、10b的旋转保持成一定的关系,因而在接头时即使在摩擦滚筒5和卷装2之间产生滑移,也能形成没有络交紊乱的标准卷装2。
图12所示的叶片横动装置是使旋转轴a1、a2稍微偏离地配置的两个纺丝导引叶片b1、b2以相同的速度,相互朝相反方向旋转、用纺丝导引叶片b的侧部推压要被卷取到卷装c上的纺丝d,使其沿纺丝导引板e而移动,同时在卷装c的两端部,借助从一方的纺丝导引叶片b1的侧部交接给另一方的纺丝导引叶片b2的侧部,使其沿卷装c的轴向往复移动(参照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9-86793号)。
在这种叶片横动装置中,如图13所示,由于用纺丝导引叶片b的侧部推压纺丝d而使其在纺丝导引板e上转动地横动,因而在从右向左地横动时和从左向右地横动时,就在纺丝d上施加了相反方向的捻拧。其结果就如图14所示,在卷取成卷装c的纺丝d上交替地形成s捻拧部g和z捻拧部h。
这种有周期性地交替捻拧的纺丝d卷绕成的卷装c因商品价值低,不怎么好。譬如,在把卷有这种纺丝d的卷装c用作喷气织机等的织物纬丝场合下,当该织物的幅度与假捻周期吻合时,由于织布i上产生如图15所示的条纹,因而就有问题。
图8~图11所示的自动络纱机的叶片横动装置是考虑到上述实际情况而作出的,它使纺丝避免形成捻拧,下面对这个叶片横动装置进行说明。
自动络纱机是把从图中没表示的喂丝筒管开松的纺丝1的不良部分切除的同时,将纺丝1卷取成圆锥状的卷取卷装2的。卷取卷装2由图中没表示的支架将它的左右两端部支持成能自由旋转,由图10所示的摩擦滚筒5接触而旋转驱动。在摩擦滚筒5的附近配置着叶片横动装置9,用来使卷取到卷装2上的纺丝1横动。
叶片横动装置9如图8所示,设有使各自的旋转轴35a、35b稍许偏离地重叠配置的两个纺丝导引叶片36a、36b。各个纺丝导引叶片36a、36b由图11所示的被安装在齿轮箱37内的公知齿轮机构以相同速度相互朝相反方向旋转,上述齿轮机构的齿速比被设定成在卷取卷装2的两端部(横动程的两端部),使纺丝导引叶片36a、36b相互重叠。
在各个纺丝导引叶片36a、36b的两端前部分别设置着纺丝保持部38a、38b,用来保持从喂丝筒管送向卷取卷装2的纺丝1。由于各个纺丝保持部38a、38b如图9(a)、(b)、(c)所示,要把保持的纺丝1从一方的纺丝导引叶片36a的纺丝保持部38a交接给另一方的纺丝导引叶片36b的纺丝保持部38b,因而各个纺丝保持部38a、38b分别被形成这种构形,即纺丝导引叶片36a、36b的旋转方向前方较低,后方较高的台阶状。
更具体地说、即纺丝保持部38a、38b设有各个纺丝导引叶片36a、36b的旋转方向前方的低台阶部分39a、39b、旋转方向后方的高台阶部分40a、40b和设置在两者的连接部位的实质上起保持纺丝1作用的U字状凹下部分41a、41b。低台阶部分39a、39b和高台阶部分40a、40b分别以设置这些台阶部分的纺丝导引叶片36a、36b的旋转轴35a、35b为中心,在叶片36a、36b的两端呈点对称地形成。
也可在凹下部分41a、41b嵌入U字沟状的陶瓷构件,以防止磨损。高台阶部分40a、40b形成圆弧状,它是以设置这些台阶的纺丝导引叶片36a、36b的旋转轴35a、35b为中心的。如图9(a)、(b)、(c)所示,低台阶部分39b(39a也同样)做成倾斜状,以便随着纺丝导引叶片36a、36b相对旋转而把保持在纺丝导引叶片36a的纺丝保持部38a上的纺丝1推上、落下地挪动到纺丝保持部38b,形成楔状,兼有纺丝脱落部(下面用符号39表示)。
纺丝脱落部39b(39a也同样)被做成这样,即它的前部如图9(a)所示地做成潜入到被保持在上述另一个纺丝保持部38a的凹下部分41a上的纺丝1下方;它的中部如图9(b)所示,做成在凹下部分41a内将上述前部潜入的纺丝1向上方推上;它的后部如图9(c)和图1所示地做成与另一个纺丝保持部38a的高台阶部分40a重叠或者比其还高,整个纺丝脱落部分做成与上述高台阶部分40a相比,呈前面降低的楔状。
各个纺丝脱落部分39a、39b的楔状是相对于设置这些纺丝脱落部分的纺丝导引叶片36a、36b的旋转轴35a、35b,在叶片36a、36b的两端,呈点对称地形成。而且如图1和图2(c)所示,将两个纺丝导引叶片36a、36b的旋转轴35a、35b的偏移量设定成一方的纺丝导引叶片36b的纺丝脱落部分39b与另一方的纺丝导引叶片36a的高台阶部分40a重叠。由此,从纺丝导引叶片36a的旋转轴35a到高台阶部分40a的长度与从纺丝导引叶片36b的旋转轴35b到纺丝脱落部分39b的后部的长度就大约一致。
若采用这种结构,则在两个纺丝导引叶片36a、36b相对地朝相反方向旋转,在卷取卷装2的两端部(横动程两端部),纺丝导引叶片36a、36b彼此间每次重叠,都如图9(a)、(b)、(c)所示,由另一方(图中的下侧)纺丝导引叶片36b的纺丝脱落部分39b将一方(图中的上侧)的纺丝导引叶片36a的保持部38a的凹下部分41a内的纺丝1顶起后脱落,使其确实地移动到另一方(图中的下侧)的纺丝导引叶片36b的保持部38b的凹下部分41b里。
为了使纺丝脱落性能良好,最好将图2(c)和图1时,下侧的纺丝保持部38b的纺丝脱落部分39b的后部,做成比上侧的纺丝保持部38a的高台阶部分40a稍许高一点,当过分高地成形时,由于容易由纺丝脱落部分39b使纺丝1弹起而从保持部38b脱落,因而最好取适当的高度。实际上只要如图2(c)和图1所示地、将上侧的纺丝保持部38a的高台阶部分40a与下侧的纺丝保持部38b的纺丝脱落部分39b的后部设定成重叠则已充分。
若采用由如上所述结构构成的叶片横动装置9,则如图9(a)、(b)、(c)所示,将保持在一方的纺丝导引叶片36a的纺丝保持部38a上的、横动的纺丝1,在卷取卷装2的一端部交接到另一方的纺丝导引叶片36b的纺丝保持部38b上,以后,由另一方的纺丝导引叶片36b使其朝相反方向横动。然后由另一方的纺丝导引叶片36b把朝相反方向横动的纺丝1,在卷取卷装2的另一端同样地交接到另一方的纺丝导引叶片36a的纺丝保持部38a上。这样,在卷装2的两端部将纺丝1交替地交接到纺丝导引叶片36a、36b的纺丝保持部38a、38b上,进行往复横动。
这样,若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叶片横动装置9,由于从喂丝筒管开松的向卷取卷装2的纺丝1由设置在各个纺丝导引叶片36a、36b前端的纺丝保持部38a、38b交替地在空中进行交接而横动,因而如图5所示,不必采用以前形式装置中需要的对纺丝d进行导引的纺丝导引板e,回避了由纺丝d与纺丝导引板e接触而转动所产生的如图14所示的纺丝d轮番交替地捻拧问题。因此用叶片横动装置9能制造出对纺丝1减少捻拧的高质量的卷取卷装2。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叶片横动装置9是把纺丝1保持在各个纺丝导引叶片36a、36b前端的纺丝保持部38a、38b上,作圆弧状横动,因而从图11所示的导纺丝器42、经过纺丝保持部38a、38b而到达卷装2的卷取点43的纺丝路径长度在横动中大致是一定,从而抑制了被卷取的纺丝1的张力变动。因此能得到卷绕零乱较少的形状正确的卷装。
即由于在图12所示以前式样的装置中,由纺丝导引叶片b的侧部将纺丝d推动而使其沿纺丝导引板e横动,因而在卷装c的两端部和中央部,上述纺丝路径长度(参照图11)不同,因而被卷取的纺丝d的张力难免有变动,但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叶片横动装置9是如上所述地将纺丝1保持在纺丝导引叶片38a、38b前端,使其在圆弧轨道上作横动,因而纺丝路径长度就大致一定,能抑制纺丝1的张力变动。
但是,由于装有上述叶片横动装置9的自动络纱机是把从喂丝筒管的纺丝1中不良部分切除的同时将纺丝1卷取成卷取卷装2的,有时要把不良部分除去而将纺丝1切断。虽然这时被切断的纺丝1的上纺丝1a位于卷取卷装2一侧,而下纺丝1b位于喂丝筒管一侧,但它们分别由公知的吸丝管(サクションマ ゥス)保持着,并移动到图10和图11所示的纺丝连接装置44,在那里被连接上。
由于这样连接上的纺丝1的位置是不确定的,因而通常如图10所示地从纺丝导引叶片36b(36a)的纺丝保持部38b(38a)脱落。也可如图9(a)、(b)、(c)所示地在交接纺丝1而作横动时,由某种原因而将纺丝1从纺丝保持部38a、38b脱落。在这样将纺丝1从纺丝保持部38a、38b脱落的场合下,必需将这纺丝1再次重新嵌入到纺丝保持部38a、38b里,为此开发出如图10和图11所示的保持板45。
如图所示,保持板45沿着卷取卷装2的轴向配设在纺丝导引叶片36a、36b的下方附近,设有纺丝接触部46,它是与接头时从纺丝保持部38a、38b脱落的纺丝1接触的。由于从纺丝保持部38a、38b脱落的纺丝1在卷取卷装2和喂丝筒管之间以规定的张力张紧,因而与保持板45的纺丝接触部46相接触。纺丝接触部46如图10所示,做成鼓突的圆弧状,它是横切过随着纺丝导引叶片36b(36a)的旋转而由纺丝脱落部分39b(39a)描出的圆弧轨迹的。还将上述纺丝接触部分46高度做成比随着纺丝导引叶片36a(36b)的旋转而由凹下部41b(41a)描出的圆弧轨迹低。
如图10所示,若采用这种结构,由于纺丝接触部46的形状做成横切过纺丝脱落部分39b的圆弧轨迹的鼓突圆弧状,因而纺丝接头时从纺丝保持部38b脱落而保持在保持板45的纺丝接触部46上的纺丝1,由纺丝导引叶片36b的再次旋转而被捞到上述纺丝导引叶片36b的纺丝保持部38b之纺丝脱落部分39b上,自动地重新嵌入到这个纺丝保持部38b的凹下部41b里。又因为纺丝接触部46的高度做成比凹下部41b的圆弧轨迹低,所以被嵌入到凹下部41b里的纺丝1在横动中纺丝接触部46不会接触干涉,避免了由接触而产生的交替轮番的捻拧。
也就是说,虽然图10和图1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保持板45与图12所示的以前式样的纺丝导引板e的形状相似,但机能完全不同,以前式样的纺丝导引板e完全没有对横动的纺丝d进行导引的机能,把接头时从纺丝保持部38a、38b脱落的纺丝1再次重新嵌入到纺丝保持部38a、38b里而加以临时保持,在重新嵌入到纺丝保持部38a、38b里之后与纺丝1不接触。
也可把纺丝接触部46的两端部分做成这样形状,即,在横动的两个最端部(参照图9(c))中如图10的假想线(双点划线)47所示地将凹下部41b(41a也同样)内的纺丝1推动并与保持板45的纺丝接触部46接触上,对纺丝的脱落起辅助作用。这样,因为如图9(a)、(b)、(c)所示,由另一方纺丝导引叶片36b(36a)的纺丝脱落部分39b(39a)将凹下部41a(41b)内的纺丝1脱落,又如图10的假想线47所示地推到与保持板45的纺丝接触部46相接触,由此将纺丝脱落,所以能确实地使纺丝脱落,由于使纺丝1脱落的位置稳定,因而交接时间一致。
如图11所示,由于上述保持板45覆盖住以高速进行旋转的纺丝导引叶片36a、36b下方地设置,因而还起到安全罩的作用。而且在图10中,还可以在与保持板45的横向左右两端部面对着的位置上分别设置辅助导引件(图中没表示),用来从上方按压从一方的纺丝导引叶片36a(36b)交接到另一方的纺丝导引叶片36b(36a)上的纺丝1。

Claims (3)

1.一种叶片横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两个相互朝相反方向旋转的纺丝导引叶片、设置在上述纺丝导引叶片输入部的椭圆形从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的设置在驱动马达输出部的椭圆形主动齿轮,由上述齿轮使纺丝导引叶片脉动地旋转,使横动速度沿圆锥状卷装的轴向而变动,并且将上述齿轮的啮合设定成横动速度在卷装的小直径侧较快、在大直径侧较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横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齿轮的啮合设定成由纺丝导引叶片形成的最小横动速度位于圆锥状卷装的从大直径侧向小直径侧的路径上,而且最大横动速度位于从小直径侧向大直径侧的路径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横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用来检测上述卷装的旋转速度的传感器、根据这传感器的输出而调整上述驱动马达的旋转速度的控制部;上述控制部是把卷装的旋转与纺丝导引叶片的旋转之间关系保持成与卷装的旋转速度无关。
CN99109169A 1998-06-18 1999-06-18 叶片横动装置 Pending CN12437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71434/98 1998-06-18
JP17143498A JP3817906B2 (ja) 1998-06-18 1998-06-18 羽根トラバース装置
JP221734/98 1998-08-05
JP10221734A JP2000053321A (ja) 1998-08-05 1998-08-05 羽根トラバース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43799A true CN1243799A (zh) 2000-02-09

Family

ID=26494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9109169A Pending CN1243799A (zh) 1998-06-18 1999-06-18 叶片横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0965553A3 (zh)
KR (1) KR20000006191A (zh)
CN (1) CN1243799A (zh)
TW (1) TW387854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5506B (zh) * 2006-09-21 2010-05-12 屠建文 并纱机的卷绕成形装置
CN102311013A (zh) * 2010-07-09 2012-01-1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装置
CN104925584A (zh) * 2014-03-19 2015-09-2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取机以及卷取方法
CN116062545A (zh) * 2023-03-02 2023-05-05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自动排线的无机纤维收卷装置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15907A1 (de) * 2008-03-27 2009-10-01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r von einem einzelmotorischen Antrieb angetriebenen Changiereinrichtung an einer Vorrichtung zum Wickeln konischer Kreuzspulen sowie eine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 Textilmaschine
CN112895185B (zh) * 2021-02-09 2023-03-21 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绕线装置及绕线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91129054A (en) * 1911-12-23 1912-08-22 John Hetherington & Sons Ltd Improvements in Winding Frames.
GB9024396D0 (en) * 1990-11-09 1991-01-02 Jeftex Limited Thread package building
JP2560918B2 (ja) * 1990-12-28 1996-12-04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トラバース装置
DE4315912C2 (de) * 1992-05-15 2003-01-23 Barmag Barmer Maschf Aufspulmaschin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5506B (zh) * 2006-09-21 2010-05-12 屠建文 并纱机的卷绕成形装置
CN102311013A (zh) * 2010-07-09 2012-01-1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装置
CN102311013B (zh) * 2010-07-09 2015-10-2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装置
CN104925584A (zh) * 2014-03-19 2015-09-2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取机以及卷取方法
CN116062545A (zh) * 2023-03-02 2023-05-05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自动排线的无机纤维收卷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965553A3 (en) 2000-08-23
EP0965553A2 (en) 1999-12-22
KR20000006191A (ko) 2000-01-25
TW387854B (en) 2000-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039C (zh) 在气流纺纱装置中连接纱线的方法和装置
CN1676698A (zh) 接头装置和便携式捻接器
CN1271259C (zh) 锭翼装置及锭翼的驱动方法
CN104278372A (zh) 纱线松弛消除装置及具备纱线松弛消除装置的纺纱机械
CN1530478A (zh) 纺纱机
CN101065306A (zh) 卷绕机工作站
JP2012131591A (ja) 芯糸供給装置及び芯糸供給装置を備える紡績機械
CN1240599C (zh) 自动络纱机和绒毛倒伏装置
CN1243799A (zh) 叶片横动装置
CN1876539A (zh) 拼接装置、纱线拼接方法和接头
CN1470692A (zh) 纱线捻接装置
CN1530309A (zh) 纱线卷取机
CN205076547U (zh) 一种络筒导纱装置
JP2008024438A (ja) 糸巻取装置
JP2006200087A (ja) 撚線装置
CN1427100A (zh) 纺纱装置
EP1477595A3 (en) Method of operating ring spinning machine during suspension for doffing and method of cutting yarn during doffing
CN1280465C (zh) 气流纺纱法
JP2013049937A (ja) 紡績機
CN1271685A (zh) 在更换卷筒时用来引导和切断输入长丝的装置和方法
JPH11100727A (ja) 紡績機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CN100335696C (zh) 在纺纱机落纱期间切断纱线的方法
CN1284891C (zh) 单锭驱动型多重捻线机
JP5843601B2 (ja) 着色パッケージを製造する方法
CN1255559A (zh) 已纺管纱的复绕工艺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