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18749A - 车辆用连接篷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连接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18749A
CN1218749A CN98123034A CN98123034A CN1218749A CN 1218749 A CN1218749 A CN 1218749A CN 98123034 A CN98123034 A CN 98123034A CN 98123034 A CN98123034 A CN 98123034A CN 1218749 A CN1218749 A CN 12187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ulin
metal frame
car body
rebound
outer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81230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564C (zh
Inventor
石川实
波多野干夫
岩室宪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NGSHAN ROLLING STOCK PLANT
NARIT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NGSHAN ROLLING STOCK PLANT
NARIT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NGSHAN ROLLING STOCK PLANT, NARIT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NGSHAN ROLLING STOCK PLANT
Publication of CN1218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87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56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56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连接篷,在组成车辆发生偏倚等情况,通过阻止过渡板向通路宽度方向的移动,使释放侧篷金属框沿通路宽度方向移动,适应严酷的偏倚。同时扩大有效客室面积。为此,把在篷中央可分离连接的一对释放侧篷金属框5与车体1A间用折叠篷4连接。将过渡板20沿通路宽度方向可滑动连接在已固定于释放侧篷金属框5的构件上,使过渡板20的车体侧顶部向篷座2内插入、阻止其沿通路宽度方向的移动,具有能扩大客室有效面积等优点。

Description

车辆用连接篷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连接篷。
传统的车辆用连接篷例如日本专利特开昭61-105269号公报所揭示,也如后述图21、22所示,就是在本体侧与释放侧篷金属框上分别设置过渡板、用两块过渡板构成半连接部分型式的车辆连接篷中,在双方的车体101、102的内面上形成凹部103、104,在该凹部103、104内的车体侧上设置固定过渡板105、106,用紧固件把设于可分离连接成的两释放侧篷金属框107、108上的可动过渡板109、110的顶部可滑动地载放在上述固定过渡板105、106上,此外,把折叠篷111、112架设在上述凹部103、104的周面与释放侧篷金属框107、108间。
在上述传统结构的车辆连接篷中,如图22所示,在2车体间已发生偏倚时、与两释放侧篷金属框107、108如图所示那样倾斜的同时,车体产生沿宽度方向横移。因此,固定于两释放侧篷金属框107、108上的两可动过渡板109、110也同样与倾斜的同时产生横移。
为了在发生这样倾斜与横移时不使可动过渡板109、110与车体101、102产生干涉,将上述凹部103、104形成具有比通路横向宽度D1宽的宽裕尺寸D2以及具有比通路方向宽的宽裕尺寸D3
但是,存在这样宽阔的凹部103、104要较大地侵入客室使有效客室面积缩小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能扩大客室有效面积的车辆用连接篷。
为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车辆用连接篷,把在中央可分离连接的一对释放侧篷金属框与车体间用折叠篷连接,把过渡板沿通路宽度方向可移动地连接在固定于释放侧篷金属框的构件上,且通过使过渡板的车体侧顶部向篷座内插入、与篷座两侧框接触,阻止过渡板的车体侧顶部向通路宽度方向的移动。
此外,在本发明中,把固定于释放侧篷金属框的构件与过渡板连接成可沿通路宽度方向相对移动和能上下方向转动。
此外,通过将导板水平地固定在释放侧篷金属框上、将复盖构件水平地固定在该导向板上、在该复盖构件下部、把其一方用固定的导向构件、另一方用具有弹性的导向构件构成的下面为开口的导向槽沿通路宽度方向设置,使固定于过渡板端部下面的U字状防脱开构件的顶部嵌合于上述导向槽、进行将过渡板向释放侧篷金属框侧的连接。
在上述中,也可在车体侧篷安装框上设置与上述导向板接触的导向滚,偏倚时,使导向板与导向滚接触、防止释放侧篷金属框产生扭曲。
此外,在本发明中,位于通路两侧、在一车体上沿通路宽度方向可转动地设置外侧板,在另一车体上沿通路宽度方向可转动地设置内侧板,也可在与外侧板顶端面对面一侧的车体上设置能使外侧板顶端进入的凹部。
在上述中,在内侧板顶端上具备在外侧板内面上滑动的滑移构件,将该滑移构件偏心地设置在设于内侧板上的纵销上、使能偏心旋转,该滑移构件的与外侧板接触的面能经常以平面状态与外侧板接触。
此外,在本发明中,在篷座与释放侧篷金属框间、为形成篷座侧向上倾斜而架设篷悬吊装置,将该篷悬吊装置呈V字状配置在两车体间,且在两侧上下合计配置8个。
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把形成从前面看剖面为U字状、乘客能通行大小的环状折叠篷气密地安装在固定于篷座的车体侧篷安装框和释放侧篷金属框上。
进而,在本发明中,在两释放侧篷金属框的前面形成环状凹部,在该凹部内嵌入衬垫、同时、将衬垫的顶部形成半圆形、使其从凹部伸出,进而、在释放侧篷金属框的一侧框的前面伸出形成导向销,在另一侧框上形成导向孔,在使两释放侧金属框接近场合、使导向销嵌合于面对面的导向孔,此外,在一释放侧篷金属框上也可设置能将两释放侧篷金属框相互拉靠近进行连接的紧固件。
对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部侧视图,
图2图1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横剖面图,
图3为图1的纵剖面图,
图4(a)为车体侧篷安装框主视图,图4(b)为导向滚侧视图,
图5为释放侧篷金属框后视图,
图6为夹紧部件的侧视图,
图7为表示过渡板部单侧半面的俯视图,
图8为沿图7的X-X线剖视图,
图9为外侧板侧视图,
图10为外侧板俯视图,
图11为内侧板侧视图,
图12为内侧板俯视图,
图13释放侧顶篷板单侧半面俯视图,
图14为沿图13的Y-Y线放大剖面图,
图15为车体侧顶篷板单侧半面俯视图,
图16为车体侧顶篷板的侧视图,
图17为组成车辆直线状态的简要横剖面图,
图18为表示在组成车辆单曲线通过状态、车体间的拉伸、压缩为零场合的简要横剖面图,
图19为表示在组成车辆单曲线通过状态、车体间被压缩场合的简要横剖面图,
图20为表示在组成车辆从直线与曲线间通过场合,且在车体间的拉伸、压缩为零场合的简要横剖面图,
图21为表示传统车辆连接篷的简要横剖面图,
图22为在图21的车辆连接篷中表示偏倚状态的简要横剖面图。
现基于图示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式。
图示的车辆用连接篷表示在连接的2车体1A、1B上分别设车篷部与过渡板、在释放侧将其连接、构成一个连接篷的结构形式。
在图示的一车体1A的内面上,为将通路周围围住、固定有从前面看为矩形的篷座2,如图4所示在其前面固定有,从正面看为矩形的车体侧篷安装框3。
折叠篷4的一端连接于上述车体侧篷安装框3的前面。使该折叠篷4用可弯曲材料(例如特殊配方的橡胶)形成剖面为U形状、用以提高形状稳定性、尺寸精度以及气密性等,且形成将通路围绕、从前面看使乘客能通行的矩形环状。在该折叠篷4的另一端上固定有矩形(参照图5)的释放侧篷金属框5。此外,折叠篷4的横剖面形状如图2所示,将其与上述框3、5接合的座部形成较厚,将其它部分形成与座部相比较薄的等厚度。此外,在上述座部上形成嵌合于在框上形成的凹槽的凸部、用以防止横向偏移。进而、用小螺钉、螺母通过按压板将座部固紧、确保气密性。
在上述释放侧篷金属框5的前面全周上形成凹部5a,将衬垫6沿其全周固定。此外,在该释放侧篷金属框5上、在从前面看时的左侧框前面的上下位置上伸出设置山尖状导向销7,在右侧框的上下位置上形成可被上述导向销7嵌入的导向孔7a。此外,由于图5为释放侧篷金属框5的后视图,故上述导向销7及导向孔7a的安装位置与上述左、右的表示相反。
上述衬垫6例如由含气泡的海绵橡胶构成、形成剖面为半圆状、使与凹部5a的底面粘接,具有任何外力不能使衬垫6横向偏移、保持稳定的功能。
在另一车体1B上、与上述一样固定着与上述相同的篷座2、车体侧篷安装框3、折叠篷4、释放侧篷金属框5以及衬垫6。
在另一车体1B侧的释放侧篷金属框5的前面左侧框的上下位置上伸出形成可嵌入上述导向孔7a的山尖状导向销7,在前面右侧框的上下位置上形成使上述导向销7嵌入的导向孔7a,在连接两释放侧篷金属框5、5的场合,导向孔7a被导向销7引导嵌合,成为用此嵌合阻止两释放侧篷金属框5、5的相互位置错开。
此外,在上述一车体1A侧的篷座2的侧部与释放侧篷金属框5的侧部间,为防止因篷框等的自重与行走中的振动、摇动引起的下垂,如图1那样,倾斜架设弹簧作用形式的篷悬吊装置8。在折叠篷4的单侧部的上下位置各1处,在两侧部合计4处分别设置该篷悬吊装置8,在将两车体1A、1B的释放侧篷金属框5、5连接成一体的场合、合计具有8个装置8形成4个V字形状。
通过这样在上下分别配置成V字状,与仅在1处的V字状上悬吊保持的结构相比,即使对于发生在组成车辆行走中的两车体间的上下运动,释放侧篷金属框5、5也不发生晃荡,仅为两车体间单纯垂直上下移动量的约1/2,且仅限于上下,成为使折叠篷4的不必要的摇动变得极少、耐久性提高。
此外,如图5所示,在上述两释放侧篷金属框5、5中,具有上述导向销7的侧框内侧通过座板9具备可转动的紧固件10,在具有导向孔7a的侧框内侧通过座板11具备止动销12。如图6所示、紧固件10能以销10a为中心转动,在其一侧具有手柄10b,另一侧具有偏心状槽10c。通过在面对面的释放侧篷金属框5、5接近但未接触时、使紧固件10沿箭头方向转动,将止动销12拉入槽10c内,拉两释放侧篷金属框5、5使相互靠近、进行固紧连接,进而,通过将上述衬垫6相互按压,使通路内外间成气密状态。
通过按上述转动紧固件10将两释放侧篷金属框5、5紧固连接,用上述衬垫6使两框5、5气密相连,此外,通过反向旋转卸下紧固件10,能将两框5、5分离解开。
接着,对过渡板部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把在两侧形成了倾斜部13a的导向板13、以水平状态向车体侧伸出固定在一车体1A的上述释放侧篷金属框5的底框上。该导向板13如图7所示、沿通路宽度方向被分割。
如图8所示,通过构件14、用螺钉16将复盖构件15固定在上述导向板13上。该复盖构件15的伸出长度比上述导向板13的伸出长度短,且形成横宽与释放侧篷金属框5的两侧框的内面接近。此外,如图8所示、把由角钢构成的第1导向构件17的长度方向沿车体宽度方向配置在上述导向板13上,用螺钉18固定。进而,在上述构件14与复盖构件15间、设置由形成宽度比导向板13的纵长稍短宽度的板弹簧构成的第2导向构件19、用上述螺钉16固定,在该第2导向构件19的后部一体地形成将其向下方弯折而成的导向部19a。将该导向部19a使具有规定的间隙平行地配置在上述第1导向构件17的后侧的同时、成为能沿前后方向具有弹性进行弯曲。并且、用上述第1导向构件17与导向部19a形成通路宽度方向的导向槽19b。
在上述复盖构件15的车体侧水平延长地配置过渡板20。如图7所示、将该过渡板20的宽度(通路宽度方向的宽度)形成成为将其配置在比上述导向板13的位置稍向内侧。将侧剖面形状形成U字状的防止脱开构件21、相对渡板20的一端缘、并行地固定在该过渡板20的通路方向的一端部的下面。如图7所示,将该防止脱开构件21形成比过渡板20的宽度稍短。并且,如图8所示,使防止脱开构件21的立起部夹入上述第1导向构件17与导向部19a间的导向槽19b内、使防止脱开构件21被弹簧状导向部19a弹性按压、可滑动地保持在其间。用这样的动配合嵌合的嵌合部A、成为为在过渡板20的一端面与复盖构件15的后端面间形成规定的间隙将过渡板20保持、且使过渡板20与复盖构件15能沿通路宽度方向相对移动、且能使过渡板20以防止脱开构件21为中心上下转动、且进而能使过渡板20沿前后方向稍微移动。因此,用该动配合嵌合,即使对于因2车体间产生偏倚引起横向移动时也能移动、此外、构成对于俯仰也能顺应的铰链结构。又因用导向构件19能防止松动,构成即使振动也能防止发生异常声音的结构。
在上述过渡板20的车体侧顶部20a的下面固定有由高滑移性材料组成的滑移构件22,通过该滑移构件22将过渡板20的车体侧顶部20a可滑动地支承在上述篷座2的底框2a上。过渡板20如图7所示,其车体侧两侧部被分割成八字状,其分割片20b具备用铰链23能上下移动的同时、将滑移构件22a固定在其下面,可滑动地被支承在篷座2的底框2a上。
此外,如图2所示、将过渡板20的通路宽度方向的长度设定为与篷座2的侧框2b接近的长度、同时使车体侧顶部20a位于篷座2内,从而,在组成车辆间产生偏倚场合、过渡板20的车体侧顶部20a的侧缘与篷座2的侧框2b的内面接触、阻止过渡板20向通路宽度方向的移动。此外,即使轨道为S状,如图20所示,在车辆间有较大偏倚场合,过渡板20由篷座2可靠支承、且复盖构件15在由过渡板20可靠支承状态下移动、发挥让乘客安全通行的功能。
此外,在发生如上所述的偏倚时、防止在上述导向板13的后部两侧上形成的倾斜部13a与在车体侧篷安装框3的两侧下部(参照图4(a))设置的导向滚R接触、不使释放侧篷金属框5与篷座2冲突,防止释放侧篷金属框5扭曲与确保乘客通行安全。如图4(b)所示,用设于车体侧篷安装框3上的纵轴P将此导向滚R设置成可旋转。
接下来对侧板进行说明。
在一车体1A侧的篷座2的前面左侧框2C上具备如图2和图17所示、用纵型铰链25使可沿水平方向旋转的一外侧板24。此外,如图2所示,用由架设在设于外侧板24上的弹簧座24a和设于车体侧篷安装框3上的弹簧座26间的弹簧27组成的弹力机构将该外侧板24向外方施加弹力。此外,如图9和图10所示,构成该外侧板24的同时、将其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比后述内侧板32的长度短。
此外,在另一车体1B的篷座2的前面左侧框2d上,如图17所示、形成凹部28、特别在条件严酷的单曲线上因急停车或冲突而停车时、如图19所示、为了使上述一外侧板24的顶端24a能进入上述凹部28内、防止该外侧板24的顶端24a与篷座2相干涉,从而防止这些构件破损。
将上述一外侧板24的高度形成从上述过渡板20的上面延伸至后述顶板内面为止高度的那样长的同时、如图9所示,在其下端附设封闭遮挡用橡胶板29。此外,在外侧板24的上端也可设置同样的封闭遮挡用橡胶板。
在上述另一车体1B的篷座2的前面右侧框2C上附设与上述一外侧板24相同、与上述同样可旋转的另一外侧板30,且在一车体1A的前面左侧框2d上与上述凹部28同样形成能使另一外侧板30的顶端30a进入的凹部31。
如图17所示,在另一车体1B侧的篷座2的前面左侧框2d上具备用纵型铰链33使沿水平方向可旋转的一内侧板32。用图12所示弹簧34组成的弹力机构,将该内侧板32也与上述外侧板同样向外侧施加弹力。此外,将该内侧板32如图11与图12那样形成的同时、将其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比上述外侧板24的长度长。将该内侧板32的高度形成从上述过渡板20的上面延伸至后述顶板内面为止的高度那样长的同时、如图11所示、在其下端附设封闭遮挡用橡胶板35,进而,如图17所示将该内侧板32从过渡板20的侧端配置在内侧、不使乘客(通行者)从过渡板20的侧端踏空、确保安全性。此外,也可在内侧板32的上端设置与上述同样的封闭遮挡用橡胶板。
此外,如图11、12所示,在上述内侧板32的顶端部的外面设置必要数目的滑移构件36、在图示例中为上下各1个、合计2个。该滑移构件36用高滑移性材料形成、同时将其形成从上方看,如图12所示的方形,在内侧面形成平滑面36a。如图12所示,用纵销38将该滑移构件36可偏心旋转地支承在已固定于内侧板32上的凹状托板37上。
因此、在因偏倚使内外侧板24、32向前后方向相对移动场合,滑移构件36在外侧板24的内面上滑动、防止发生滑伤、滑动音、此外,在偏倚时,成为根据外侧板24的内面的倾动、滑移构件36旋转、滑移构件36的平滑面36a经常与外侧板24平面接触。
此外、如图17所示、也在一车体1A的篷座2的前面左侧框2d上与上述同样地可旋转地附设与上述一内侧板32相同的另一内侧板39,成为与另一外侧板30的关系和上述一外侧板24与一内侧板32的关系相同。
接着,对顶板进行说明。
在一车体1A的释放侧篷金属框5的顶框部上、如图3所示、将释放侧顶板40呈檐状伸出安装固定在与释放侧篷金属框5形成一体的分支片5C上,同时,把由高滑移性毛毡等构成的滑移构件41固定在其顶部上面。如图13、14那样,形成该释放侧顶板40,将其车体宽度方向的长度形成与上述释放侧篷金属框5的内尺寸同长,使其两端位于上述两外侧板24、30的上端位置的外侧,形成在偏倚时、在该释放侧顶板40与外侧板24、30间不产生间隙。
在该释放侧顶板40的顶部两侧,如图13所示形成倾斜面40a。并且、成为在偏倚时、使设于车体侧篷安装框3的两侧上部(参照图4(a)上的上述下部导向滚与同样的导向滚R接触,从而使释放侧金属框5不与篷座2冲突。
此外,在一车体1A的篷座2的顶框部上,如图3所示具备用铰链43使可上下转动的车体侧顶板42,同时,将其顶部可滑动地载放在上述释放侧顶板40的滑移构件41上,成为因偏倚等使两顶板40与42能相对移动。
此外,在另一车体1B的释放侧金属框5上亦固定设置与上述释放侧顶板40同样的释放侧顶板(未图示),在篷座2上也设置与上述车体侧顶板42同样的车体侧顶板(未图示)。
用以上的复盖构件15、过渡板20以及具有美感的内外侧板24、32、30、39与顶板40、42将折叠篷4复罩成不暴露的隧道状,营造出如同客室那样宽敞的环境。
此外,用上述各滑移构件22、22a、36及41使各构件相互间的滑动平滑、安静地进行,且达到使构件的耐久性提高。通过在上述各铰链的轴承部也使用滑移构件,达到使平滑、安静性及耐久性提高。
因此,形成隧道状的通路,即使组成车辆成为任何偏倚状态,也能安静地偏移且能保持耐久性。
接下来用图17-20对过渡板与侧板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2车体间处于正常体位(直线上)时,成为图17所示状态,两过渡板20的车体侧顶部20a位于插入两篷座2间的状态,外侧板24、30被内侧板32、39隐遮而成几乎不暴露的状态,与顶板40、42一起形成外观上具有舒畅美感的通路。
如图18所示、在行走中发生偏倚,在轨道为R150m的单曲线上的2车体间(面对面车体间)的拉伸、压缩为0的场合,而释放侧金属框5、5,两复盖构件15、15以及两过渡板20、20大致保持上述图17的无变形状态,内外侧板24、30、32、39如图18所示、进行若干相对变位。
接着、如图19所示,在轨道为R150m的单曲线上、在连接部上发生有144mm的压缩的场合,两过渡板20的车体侧顶部20a向篷座2深入移动,用以适应此压缩。
此外,位于曲线内侧的外侧板24会向面对面车侧异常接近,然而,该外侧板24的顶端24a进入在面对面车的篷座2上形成的凹部28内、从而阻止该外侧板24与篷座2的相互干涉、防止这些构件发生破损。
此外,内侧板32、39的顶部转移至篷座2内。
接着,如图20所示,在一车体位于直线轨道上、另一车体位于R150m的曲线轨道上,在这些车体的连接部上产生50mm的横移动场合(拉伸、压缩为0),如图20所示,两过渡板20的车体侧顶部20a与篷座2的侧框内面接触、从而阻止过渡板20相对车体的横移动。此外,用嵌合部A使释放侧篷金属框5、复盖构件15、导向板13相对过渡板20产生较大横移动,用以适应大的偏倚。此外、内侧板32、39与外侧板24、30被沿这些构件的面向拉开方向移动,然而、使内侧板32、39的顶端不从外侧板24、30走出而位于外侧板24、30的内面上、板隧道状用这些内外侧板保持,使折叠篷4对从通路通行的人不显眼。
进而、导向板13的倾斜部13a及释放侧顶板40的倾斜构件40a与导向滚R接触,使发生偏倚时释放侧金属框5、5的扭曲得以防止。
此外,在发生上述各种偏倚时,释放侧顶板40与车体侧顶板42产生相对滑动、适应上述偏倚。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用折叠篷把在篷中央可分离的一对释放侧金属框与车体间用折叠篷连接的车辆用连接篷中,通过把过渡板使能沿通路宽度方向移动地连接在固定于释放侧篷金属框的构件上,且使过渡板的车体侧顶部插入篷座内与篷座的两侧框接触、阻止过渡板的车体侧顶部向通路宽度方向的移动,从而、在组成车辆发生偏倚等情况中,能阻止过渡板向通路宽度方向移动、通过固定于释放侧篷金属框侧上构件相对过渡板沿通路宽度方向移动进行适应。从而,只要使篷座的通路宽度与过渡板的宽度大致相等就可以、而不需要形成如上述传统那样大的凹部。因此,能有效使客室面积扩大,此外能确保乘客安全。
此外、根据本发明、通过将固定于释放侧篷金属框的构件与过渡板连接成能沿通路宽度方向相对移动以及上下方向旋转、将导向板水平地固定在释放侧篷金属框上、将复盖构件水平地固定在该导向板上、沿通路宽度方向设置把用一方为固定导向构件、另一方为具有弹性的导向构件构成的下面开口的导向槽沿通路宽度方向设置在该复盖构件的下部、通过使固定于过渡板端部下面上的u字状防止脱开构件的顶部与上述导向槽嵌合、将过渡板向释放侧篷金属框侧连接,从而提供对于向上述通路宽度方向的移动和俯仰能良好适应的结构。
此外,通过在车体侧篷安装框上设置与上述导向板接触的导向滚,在发生偏倚时、使导向板与导向滚接触,用以防止释放侧篷金属框扭曲,从而能防止发生偏倚时释放侧篷金属框的扭曲。
此外、通过在位于通路两侧、将外侧板沿通路宽度方向可转动地设置在一车体上、将内侧板沿通路宽度方向可转动地设置在另一车体上、在与外侧板顶端面对面侧的车体上设置能使外侧板顶端进入的凹部,在条件严酷的单曲线上因紧急停车或冲突而停车时、发生车体间被压缩、外侧板向面对面的车体十分接近移动的场合,能使该外侧板顶端进入设于面对面车上的凹部、防止外侧板等构件遭破损。
此外,通过在内侧板的顶端上具有在外侧板的内面上滑动的滑移构件,该滑移构件被偏心地设置在设于内侧板上的纵销上、能偏心旋转、使该滑移构件的与外侧板接触的面经常在平面状态与外侧板接触、在发生偏倚或通过S曲线时等场合,即使内外侧板相互发生怎样的滑动,由于滑移构件的接触面经常以平面状态接触,能平滑、安静地滑动,且能提高构件的耐久性。
此外,通过在篷座与释放侧篷金属框间、为形成篷座侧向上倾斜而架设篷悬吊装置,同时,将该篷悬吊装置呈V状配置在两车体间,且在两侧上下合计配置8个,由于用该悬吊装置抑制释放侧篷金属框在两车体间的上下不稳仅为两车体间单纯垂直上下运动量的1/2、且仅限于上下,使折叠篷的不必要的摇动变少,耐久性提高。
此外,通过设定把形成了从前面看剖面呈U字状、乘客能通行的大小的环形的折叠篷气密地安装在固定于篷座的车体侧篷安装框与释放侧篷金属框上,由于将折叠篷安装成气密,使通路环境得到改善。
此外,通过在两释放侧篷金属框的前面形成环形凹部、使衬垫嵌合于该凹部内、同时、将衬垫的顶部形成半圆形,且使从凹部伸出,进而在释放侧篷金属框的一侧框的前面使导向销伸出,在另一侧框上形成导向孔,在使两释放侧金属框接近的场合,使导向销嵌合于面对面的导向孔,进而,通过在一释放侧的篷金属框上设置能将两释放侧篷金属框相互拉近连接的紧固件,在用该紧固件连接两释放侧篷金属框的场合,用衬垫确保该连接部的气密性,且由于安装成使衬垫嵌合于凹部,能防止该衬垫发生横向偏移,使气密性更可靠。

Claims (9)

1.一种车辆用连接篷,把在中央可分离连接的一对释放侧篷金属框与车体间用折叠篷连接,其特征在于,把过渡板沿通路宽度方向可移动地连接在固定于释放侧篷金属框的构件上,且通过使过渡板的车体侧顶部向篷座内插入、与篷座两侧框接触,阻止过渡板车体侧顶部向通路宽度方向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接篷,其特征在于把固定于释放侧篷金属框的构件与过渡板连接成可沿通路宽度方向相对移动和能沿上下方向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接篷,其特征在于通过将导向板水平地固定在释放侧篷金属框上、将复盖构件水平地固定在该导向板上、在该复盖构件下部把其一方用固定的导向构件、另一方用具有弹性的导向构件构成的下面为开口的导向槽沿通路宽度方向设置,使固定于过渡板端部下面的U字状防脱开构件的顶部嵌合于上述导向槽、进行将过渡板向释放侧篷金属框侧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连接篷,其特征在于在车体侧篷安装框上设置与上述导向板接触的导向滚,偏倚时,使导向板与导向滚接触、防止释放侧篷金属框产生扭曲。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连接篷,其特征在于位于通路两侧、在一车体上沿通路宽度方向可转动地设置外侧板,在另一车体上沿通路宽度方向可转动地设置内侧板,在与外侧板顶端面对面侧的车体上设置能使外侧板的顶端进入的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连接篷,其特征在于在内侧板顶端上具备在外侧板内面上滑动的滑移构件,将该滑移构件偏心地设置在设于内侧板上的纵销上、使能偏心旋转,该滑移构件的与外侧板接触的面经常以平面状态与外侧板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连接篷,其特征在于在篷座与释放侧篷金属框间、为形成篷座侧向上倾斜而架设篷悬吊装置,将该篷悬吊装置呈V字状配置在两车体间,且在两侧上下合计配置8个。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连接篷,其特征在于把形成从前面看剖面为U字状、乘客能通行大小的环状折叠篷气密地安装在固定于篷座上的车体侧篷安装框和释放侧篷金属框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连接篷,其特征在于在两释放侧篷金属框的前面形成环状凹部,在该凹部内嵌入衬垫、同时、将衬垫的顶部形成半圆形、使其从凹部凸出,进而、在释放侧篷金属框的一侧框的前面伸出形成导向销,在另一侧框上形成导向孔,在使两释放侧金属框接近场合、使导向销嵌合于面对面的导向孔,此外,在一释放侧篷金属框上设置能将两释放侧篷金属框相互拉靠近进行连接的紧固件。
CN98123034A 1997-11-28 1998-11-27 车辆用连接篷 Expired - Lifetime CN108156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27737/97 1997-11-28
JP32773797A JP3962463B2 (ja) 1997-11-28 1997-11-28 車両用連結幌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18749A true CN1218749A (zh) 1999-06-09
CN1081564C CN1081564C (zh) 2002-03-27

Family

ID=18202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8123034A Expired - Lifetime CN1081564C (zh) 1997-11-28 1998-11-27 车辆用连接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962463B2 (zh)
CN (1) CN1081564C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0792C (zh) * 2001-08-30 2007-04-18 株式会社成田制作所 铁道车辆用渡板装置
CN100556739C (zh) * 2003-10-16 2009-11-04 许布奈有限公司 两个相互铰链连接的车辆或车厢之间交接区的折棚的内壁护板
CN101844565A (zh) * 2010-06-04 2010-09-29 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 列车贯通道
CN111942418A (zh) * 2019-05-14 2020-11-17 德尔纳库普勒斯股份公司 舷梯的端框架、舷梯、多车厢交通工具和将舷梯连接至多车厢交通工具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821298T3 (es) * 2016-08-23 2021-04-26 Huebner Gmbh & Co Kg Soporte de tijera y transición con soporte de tijera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25948A (ja) * 1985-11-26 1987-06-08 財団法人鉄道総合技術研究所 車両用連結幌の異常偏倚規制装置
FR2599308B1 (fr) * 1986-05-27 1990-03-09 Caoutchouc Manuf Plastique Joint tubulaire forme de deux membranes roulantes sous faible surpression pour anneau d'intercirculation
DE59403645D1 (de) * 1994-02-25 1997-09-11 Huebner Gummi & Kunststoff Diagonal bewegliche Gliederbrücke als Teil eines Übergangs zwischen zwei Fahrzeugen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0792C (zh) * 2001-08-30 2007-04-18 株式会社成田制作所 铁道车辆用渡板装置
CN100556739C (zh) * 2003-10-16 2009-11-04 许布奈有限公司 两个相互铰链连接的车辆或车厢之间交接区的折棚的内壁护板
CN101844565A (zh) * 2010-06-04 2010-09-29 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 列车贯通道
CN111942418A (zh) * 2019-05-14 2020-11-17 德尔纳库普勒斯股份公司 舷梯的端框架、舷梯、多车厢交通工具和将舷梯连接至多车厢交通工具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962463B2 (ja) 2007-08-22
CN1081564C (zh) 2002-03-27
JPH11157443A (ja) 1999-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7718C (zh) 车辆的整流罩结构
CN1079346C (zh) 由中间舱分隔的交通车辆的相邻车厢用的复合式铰链接头
CN1083783C (zh) 车体前部构造以及由车体前部构造吸收冲击的方法
CN1188297C (zh) 汽车的多段活动车顶
CN1165402C (zh) 一种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323868C (zh) 保险杠安装构造
CN204983887U (zh) 一种车顶折叠帐篷
CN1680129A (zh) 天窗装置
CN100554031C (zh) 车辆座椅导轨
CN102452371B (zh) 用于侧门防撞梁的卡扣配合支架
CN1108415C (zh) 载运设备的轨道系统
CN1489534A (zh) 用于车辆的车内附件保持装置
CN1743696A (zh) 发动机架
CN1640746A (zh)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CN1081564C (zh) 车辆用连接篷
CN101045442A (zh) 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后部结构
CN108688731A (zh) 车辆前部结构
CN106088204A (zh) 用于工程机械的操作室结构
CN1789034A (zh) 外部反光镜
CN1478677A (zh) 车辆的减震结构
US10350978B2 (en) Water drain structure of sunroof in vehicle
CN101049818A (zh) 车辆座椅、车辆、气囊模块
CN1229561C (zh) 汽车侧面通风窗的调节装置
CN101304913B (zh) 车顶端缘结构
CN1289779C (zh) 门开关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