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617941A - 顶棚通风装置、控制方法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顶棚通风装置、控制方法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617941A CN118617941A CN202410839166.6A CN202410839166A CN118617941A CN 118617941 A CN118617941 A CN 118617941A CN 202410839166 A CN202410839166 A CN 202410839166A CN 118617941 A CN118617941 A CN 11861794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outlet
- air duct
- duct
- cei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9788 PA66 GF30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497 PA66-GF30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10740 PP TD20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709 PP-TD20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14 plastic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865 sewag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28—Constructional lay-out of the devices in the vehic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 B60H1/00564—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of air duc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185—Distribution of conditionned air
- B60H2001/002—Distribution of conditionned air to front and rear part of passenger compart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2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osition of the HVAC devices with respect 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60H2001/00235—Devices in the roof area of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85—Air temperature regul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车辆通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顶棚通风装置、控制方法及车辆,该顶棚通风装置包括连通风道和出风组件,出风组件通过连通风道与车辆的暖通空调箱连通;出风组件包括形成于顶棚的前排出风口和后排出风口,前排出风口用于向车辆前排的驾驶舱吹风,后排出风口用于向车辆后排的乘客舱吹风,前排出风口与后排出风口可独立控制出风温度,该顶棚通风装置可以有效减少吹面风口在仪表板的面积占比,提高美观度,提升乘员在夏季高温曝晒下的温度舒适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通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顶棚通风装置、控制方法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行业不断发展且各方面研究趋于成熟,消费者不仅看重车辆乘坐舒适性,而且对内饰外观造型也有了更多的要求,时尚、科技感的前沿造型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主流趋势,各大主机厂开始尽可能满足用户需求,对汽车内饰造型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
传统汽车仪表板附件的内饰造型一般包括四个吹面风口(前左、中左、中右、前右)、左右两个侧除霜风口及左右两个前除霜风口。尤其是四个吹面风口在仪表板上的面积占比较大,美观性较差,导致消费者对仪表板造型的满意度很低。
另外,全景天幕在新能源车辆尤其是纯电动车辆使用的愈加广泛,但是在夏季,尤其是阳光曝晒的影响下,将导致乘员头顶处温度较高,极大地影响舒适性。如果通过四个吹面风口吹出冷风实现乘员头部降温,一般需要增大风速或者降低风温。但是风速足够大将导致鼓风机噪音增大,风温足够低会引起身体其他部位的不适。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顶棚通风装置、控制方法及车辆,该顶棚通风装置可以有效减少吹面风口在仪表板的面积占比,提高美观度,提升乘员在夏季高温曝晒下的温度舒适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顶棚通风装置,包括连通风道和出风组件,出风组件通过连通风道与车辆的暖通空调箱连通;出风组件包括形成于顶棚的前排出风口和后排出风口,前排出风口用于向车辆前排的驾驶舱吹风,后排出风口用于向车辆后排的乘客舱吹风,前排出风口与后排出风口可独立控制出风温度。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连通风道将车辆仪表板下方的暖通空调箱在吹面模式下吹出的空气引导至车辆顶棚侧面的出风组件,通过前排出风口对车辆的前排的驾驶舱吹风,通过后排出风口向车辆后排的乘客舱吹风,使得风速的大小和温度与仪表板下方的暖通空调箱保持一致,可以提升乘员在夏季高温曝晒下的温度舒适性;同时,由于将出风组件从仪表板移动至顶棚,可以有效减少出风口在仪表板的占用空间,为仪表板释放更多的造型空间,提高美观度。
进一步的,前排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位于驾驶舱左侧的车门框上方对应的顶棚侧面;第二出风口位于驾驶舱右侧的车门框上方对应的顶棚侧面;其中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可独立控制出风温度。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第一出风口向驾驶位乘员的头部位置送风,通过第二出风口向副驾驶位乘员的头部位置送风,使得前排出风口的吹风流场尽可能的覆盖到前排乘员的头部,人体的其他部位不会被吹到,更好地兼顾乘员的舒适性,而且可以实现驾驶位和副驾驶位的分区控温。
进一步的,连通风道包括:第一风道,用于连通暖通空调箱和第一出风口;第二风道,用于连通暖通空调箱和第二出风口;以及第三风道,用于连通暖通空调箱和后排出风口。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暖通空调箱通过第一风道与第一出风口连通,将暖通空调箱的热风、冷风或者外部新风送到第一出风口;暖通空调箱通过第二风道与第二出风口连通,将暖通空调箱的热风、冷风或者外部新风送到第二出风口,暖通空调箱通过第三风道与后排出风口连通,将暖通空调箱的热风、冷风或者外部新风送到后排出风口,实现对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后排出风口的单独控制,而且提升前排出风口和后排出风口的风量。
进一步的,第一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后排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顶棚通风装置还包括循环风机,循环风机的进风口位于驾驶舱或者乘客舱内,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分别与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连通,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处设置有调节组件,用于调节进入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内的风量,循环风机的进风口处设置有第四温度传感器。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第一出风口处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第二出风口处的温度,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后排出风口处的温度,调节组件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以及暖通空调箱的出风温度,对进入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的风量进行调节,从而实现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后排出风口的温度不同,实现三个区域的分区控温,满足不同位置乘客对温度的需求,提升车辆的舒适性。
进一步的,后排出风口包括第三出风口和第四出风口,第三出风口位于乘客舱左侧车门框上方对应的顶棚侧面,用于向乘客舱的左侧乘员头部送风,第四出风口位于乘客舱右侧车门框上方对应的顶棚侧面,用于向乘客舱的右侧乘员头部送风。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第三出风口对后排左侧的乘员头部位置送风,通过第四出风口对后排右侧的乘员头部位置送风,使得后排出风口的吹风尽可能地覆盖到后排乘员的头部,更好地兼顾乘员的舒适性。
进一步的,第一风道从暖通空调箱左侧吹面风口引出,沿车辆主驾位A柱延伸,并与第一出风口相连;第二风道由暖通空调箱右侧吹面风口引出,沿车辆副驾位A柱延伸,并与第二出风口相连;第三风道包括中风道以及与中风道连通的第三左风道和第三右风道,中风道由暖通空调箱的中央吹面风口引出,沿扶手箱底部延伸,并分别到达左右两侧的B柱,第三左风道沿左侧B柱延伸至顶棚,并与第三出风口连通;第三右风道沿右侧B柱延伸至顶棚,并与第四出风口连通。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大部分设置于车辆左右两侧的A柱上,将暖通空调箱吹出的风分别引向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三风道的中风道的一端与暖通空调箱的原先的中央出风口连通,中风道经中控扶手箱底部以及内饰地毯,与在B柱处的第三左风道和第三右风道连通,通过两侧的第三左风道和第三右风道分别与第三出风口和第四出风口连通,将暖通空调箱的热风、冷风或者外部新风输送给后排出风口,节省空间,优化布置。
进一步的,前排出风口和后排出风口分别包括多个通孔,通孔的形状为横向矩形、纵向矩形和纵向带有弧线状的长条形中的任一种。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前排出风口和后排出风口的通孔根据需要选择所需的形状,通过采用多种不同形状的通孔,保证送风的多样性,满足人体的舒适度要求。
进一步的,前排出风口和后排出风口的总面积之和≥42000mm2;和/或,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最小横截面面积≥8500mm2。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对前排出风口、后排出风口、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尺寸设计,可以在满足乘员的乘坐舒适性需求的同时,尽量减少顶棚通风系统的压损,提升整车风量,改善乘员舱的降温性能。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上述顶棚通风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通过出风组件的前排出风口向驾驶舱吹风;通过出风组件的后排出风口向乘客舱吹风;其中,前排出风口与后排出风口可独立控制出风温度。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分别通过前排出风口和后排出风口对驾驶舱和乘客舱吹风,而且前排出风口和后排出风口相互独立,可以独立控制出风温度,可以实现对驾驶舱和乘客舱的分区送风控温,满足不同位置乘客对温度的需求,提升车辆的舒适性。
进一步的,前排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位于驾驶舱左侧的车门框上方对应的顶棚侧面;第二出风口位于驾驶舱右侧的车门框上方对应的顶棚侧面;第一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后排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连通风道包括:第一风道,用于连通暖通空调箱和第一出风口;第二风道,用于连通暖通空调箱和第二出风口;以及第三风道,用于连通暖通空调箱和后排出风口;顶棚通风装置还包括循环风机,循环风机的进风口位于驾驶舱或者乘客舱内,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分别与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连通,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处设置有调节组件,用于调节进入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内的风量,循环风机的进风口处设置有第四温度传感器;控制方法还包括:调节组件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调节进入第一风道的风量;调节组件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调节进入第二风道的风量;调节组件根据第三温度传感器的温度调节进入第三风道的风量。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第一出风口处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第二出风口处的温度,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后排出风口处的温度,调节组件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以及暖通空调箱的出风温度,对进入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的风量进行调节,从而实现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后排出风口的温度不同,实现三个区域的分区控温,满足不同位置乘客对温度的需求,提升车辆的舒适性。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暖通空调箱,设置于中控下方;以及上述的顶棚通风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顶棚通风装置,通过连通风道将暖通空调箱在吹面模式下吹出的空气引导至车辆顶棚上的出风组件,通过前排出风口对车辆前排的驾驶舱吹风,通过后排出风口向车辆后排的乘客舱吹风,使得风速的大小和温度与仪表板下方的暖通空调箱保持一致,可以提升乘员在夏季高温曝晒下的温度舒适性;同时,由于将出风组件从仪表板移动至顶棚,可以有效减少出风口在仪表板的占用空间,为仪表板释放更多的造型空间,提高美观度。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顶棚通风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图1所示的顶棚通风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图1所示的顶棚通风装置的前排出风口和后排出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A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图4所示的A柱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图3所示的前排出风口的第二出风口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图3所示的后排出风口的第三出风口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图3所示的后排出风口的第四出风口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顶棚通风装置的乘员舱的仿真流场示意图;
图10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顶棚通风装置的乘员舱的呼吸点截面温度云图。
1、连通风道;11、第一风道;12、第二风道;13、第三风道;131、中风道;132、第三左风道;133、第三右风道;
2、出风组件;21、前排出风口;211、第一出风口;212、第二出风口;22、后排出风口;221、第三出风口;222、第四出风口;
3、暖通空调箱;4、顶棚;5、A柱;6、B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中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申请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申请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申请,而不是为了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申请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申请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相关技术中,为了迎合造型审美需求,减少四个吹面风口在仪表板的面积占比,凸显内饰造型设计元素,从传统多层叶片风口设计改为单层叶片风口设计,再到当前流行的隐藏式出风口设计,但是仍旧存在风口布置空间干涉造型设计元素的缺陷。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顶棚4通风装置,包括连通风道1和出风组件2,出风组件2通过连通风道1与车辆的暖通空调箱3连通;出风组件2包括形成于顶棚4的前排出风口21和后排出风口22,前排出风口21用于向车辆前排的驾驶舱吹风,后排出风口22用于向车辆后排的乘客舱吹风,前排出风口21与后排出风口22可独立控制出风温度。
可选地,连通风道1和出风组件2使用的材料为聚丙烯(PP)复合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BT)增塑剂(TD),例如PP-TD20,或者尼龙与玻璃纤维的复合材料,例如PA66-GF30,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韧性和耐热性。
车用暖通空调箱3(Heating,Ventilation,and Air Conditioning,简称HVAC)是指车辆内负责暖气、通风及空气调节的系统或相关设备。具体而言,HVAC主要分为制冷装置、加热装置和人机交互界面(Human Machine Interface,简称HMI)等相关组成部分,一般位于车辆仪表板下方。相关技术中,仪表板设置有前左、中左、中右、前右四个吹面风口及左右两个侧除霜风口和左右两个前除霜风口。尤其四个吹面风口的面积占比相对较大。
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顶棚4通风装置,与车辆仪表板下方的暖通空调箱3连通,通过连通风道1将暖通空调箱3在吹面模式下吹出的空气引导至车辆顶棚4的出风组件2,通过前排出风口21对车辆前排的驾驶舱吹风,通过后排出风口22向车辆后排的乘客舱吹风,使得风速的大小和温度与暖通空调箱3保持一致,可以提升乘员在夏季高温曝晒下的温度舒适性;同时,由于将出风组件2从仪表板移动至顶棚4,可以有效减少出风口在仪表板的占用空间,为仪表板释放更多的造型空间,提高美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排出风口21包括第一出风口211和第二出风口212;第一出风口211位于驾驶舱左侧的车门框上方对应的顶棚4侧面;第二出风口212位于驾驶舱右侧的车门框上方对应的顶棚4侧面;其中第一出风口211与第二出风口212可独立控制出风温度。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前排出风口21的设计不仅适用于左驾行驶的车辆,即驾驶舱左侧为驾驶员,驾驶舱右侧为副驾驶员,也适用于右驾行驶的车辆,此时驾驶舱右侧为驾驶员,驾驶舱左侧为副驾驶员。
相关技术中,现有的出风口设置在仪表板上,不仅对仪表板的空间占用较多,而且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大多采用全景天窗,在夏季尤其是阳光暴晒的影响下,将导致乘员头顶处温度较高,现有的设置在仪表板处的出风口对乘员头顶位置进行降温效果较差。如果增加风速的话将导致风机噪音增大,如果将风温降低的话,会引起身体其他部位的不适,极大的影响舒适性。
而本申请中,通过第一出风口211向驾驶位乘员的头部位置送风,通过第二出风口212向副驾驶位乘员的头部位置送风,使得前排出风口21的吹风流场尽可能的覆盖到前排乘员的头部,人体的其他部位不会被吹到,更好地兼顾乘员的舒适性,而且可以实现驾驶位和副驾驶位的分区控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通风道1包括:第一风道11,用于连通暖通空调箱3和第一出风口211;第二风道12,用于连通暖通空调箱3和第二出风口212;以及第三风道13,用于连通暖通空调箱3和后排出风口22。
本申请中,暖通空调箱3通过第一风道11与第一出风口211连通,将暖通空调箱3的热风、冷风或者外部新风送到第一出风口211;暖通空调箱3通过第二风道12与第二出风口212连通,将暖通空调箱3的热风、冷风或者外部新风送到第二出风口212,暖通空调箱3通过第三风道13与后排出风口22连通,将暖通空调箱3的热风、冷风或者外部新风送到后排出风口22,实现对第一出风口211、第二出风口212和后排出风口22的单独控制,而且提升前排出风口21和后排出风口22的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211处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出风口212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后排出风口22处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顶棚4通风装置还包括循环风机,循环风机的进风口位于驾驶舱或者乘客舱内,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分别与第一风道11、第二风道12和第三风道13连通,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处设置有调节组件,用于调节进入第一风道11、第二风道12和第三风道13内的风量,循环风机的进风口处设置有第四温度传感器。
本申请中,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第一出风口211处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第二出风口212处的温度,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后排出风口22处的温度,调节组件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以及暖通空调箱3的出风温度,对进入第一风道11、第二风道12和第三风道13的风量进行调节,从而实现第一出风口211、第二出风口212和后排出风口22的温度不同,实现三个区域的分区控温,满足不同位置乘客对温度的需求,提升车辆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排出风口22包括第三出风口221和第四出风口222,第三出风口221位于乘客舱左侧车门框上方对应的顶棚4侧面,用于向乘客舱的左侧乘员头部送风,第四出风口222位于乘客舱右侧车门框上方对应的顶棚4侧面,用于向乘客舱的右侧乘员头部送风。
本申请中,通过第三出风口221对后排左侧的乘员头部位置送风,通过第四出风口222对后排右侧的乘员头部位置送风,使得后排出风口22的吹风尽可能地覆盖到后排乘员的头部,更好地兼顾乘员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1从暖通空调箱3左侧吹面风口引出,沿车辆主驾位A柱5延伸,并与第一出风口211相连;第二风道12由暖通空调箱3右侧吹面风口引出,沿车辆副驾位A柱5延伸,并与第二出风口212相连;第三风道13包括中风道131以及与中风道131连通的第三左风道132和第三右风道133,中风道131由暖通空调箱3的中央吹面风口引出,沿扶手箱底部延伸,并分别到达左右两侧的B柱6,第三左风道132沿左侧B柱6延伸至顶棚4,并与第三出风口221连通;第三右风道133沿右侧B柱6延伸至顶棚4,并与第四出风口222连通。
本申请中,第一风道11和第二风道12大部分设置于车辆左右两侧的A柱5上,将暖通空调箱3吹出的风分别引向第一出风口211和第二出风口212;第三风道13的中风道131的一端与暖通空调箱3的原先的中央出风口连通,中风道131经中控扶手箱底部以及内饰地毯,与在B柱6处的第三左风道132和第三右风道133连通,通过两侧的第三左风道132和第三右风道133分别与第三出风口221和第四出风口222连通,将暖通空调箱3的热风、冷风或者外部新风输送给后排出风口22,节省空间,优化布置。另外,第一风道11和第二风道12的转角处倒圆角,通过圆弧过渡设计一方面可以提高美观度,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压力损失。
相关技术中的车辆在设置后排出风口22时,一般选择在前排出风口21的风道上设置支路,来实现对后排出风口22的送风,这样使得后排出风口22的送风量较小,影响后排乘员的舒适性。本申请中,为后排出风口22单独配置第三风道13,可以保证后排出风口22的风量,从而保证后排乘员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排出风口21和后排出风口22分别包括多个通孔,通孔的形状为横向矩形、纵向矩形和纵向带有弧线状的长条形中的任一种。
本申请中,前排出风口21和后排出风口22的通孔根据需要选择所需的形状,通过采用多种不同形状的通孔,保证送风的多样性,满足人体的舒适度要求。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出风口211包括个截面为纵向长方形的小孔;第二出风口212包括个截面为纵向带有弧线状的长条状小孔;第三出风口221包括个截面为纵向长方形的小孔;第四出风口222包括个截面为横向长方形小孔。以上给出的仅是其中一个示例,第一出风口211、第二出风口212、第三出风口221和第四出风口222的具体形状及数量还可以为其他形式,此处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排出风口21和后排出风口22的总面积之和≥42000mm2;和/或,第一风道11和第二风道12的最小横截面面积≥8500mm2。
本申请中,通过对前排出风口21、后排出风口22、第一风道11和第二风道12的尺寸设计,可以在满足乘员的乘坐舒适性需求的同时,尽量减少顶棚4通风系统的压损,提升整车风量,改善乘员舱的降温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211、第二出风口212、第三出风口221和第四出风口222围合成一个矩形,第一出风口211、第二出风口212、第三出风口221和第四出风口222分别位于矩形的四个拐角处。
本申请中,第一出风口211、第二出风口212、第三出风口221和第四出风口222分别位于顶棚4的四个拐角处,不仅可以分别对各自的区域进行有效的送风调温,而且可以有效改善车辆内部空间的吹风流场,提升了整车风量,改善了乘员舱的降温性能。
具体的,车辆的顶棚4设置有全景天窗,全景天窗为矩形,第一出风口211、第二出风口212、第三出风口221和第四出风口222分别设置于前景天窗的四个拐角处。
相关技术中车辆顶棚4的通风系统,管路走向相对较长,风管横截面面积相对较小,管路曲折度相对较大,压力损失较大。为了尽量减少顶棚4的压力损失,提升整车的风量,本申请实施例中,前排出风口21和后排出风口22的总面积之和≥42000mm2,第一风道11和第二风道12的最小横截面面积≥8500mm2。
可选地,第一出风口211包括40个截面为纵向长方形的小孔,总面积为10900mm2;第二出风口212包括27个截面为纵向带有弧线状的长条状小孔,总面积为7300mm2;第三出风口221包括62个截面为纵向长方形的小孔,总面积为16800mm2;第四出风口222包括60个截面为横向长方形小孔,总面积为7000mm2。通过对前排出风口21、后排出风口22、第一风道11、第二风道12以及第三风道13的尺寸进行优化,可以在满足乘员的乘坐舒适性需求的同时,尽量减少顶棚4通风系统的压损,提升整车送风量,改善乘员舱的降温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上述顶棚4通风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
S1、通过出风组件2的前排出风口21向驾驶舱吹风;
S2、通过出风组件2的后排出风口22向乘客舱吹风;
其中,前排出风口21与后排出风口22可独立控制出风温度。
本申请中,分别通过前排出风口21和后排出风口22对驾驶舱和乘客舱吹风,而且前排出风口21和后排出风口22相互独立,可以独立控制出风温度,可以实现对驾驶舱和乘客舱的分区送风控温,满足不同位置乘客对温度的需求,提升车辆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排出风口21包括第一出风口211和第二出风口212;第一出风口211位于驾驶舱左侧的车门框上方对应的顶棚4侧面;第二出风口212位于驾驶舱右侧的车门框上方对应的顶棚4侧面;第一出风口211处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出风口212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后排出风口22处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连通风道1包括:第一风道11,用于连通暖通空调箱3和第一出风口211;第二风道12,用于连通暖通空调箱3和第二出风口212;以及第三风道13,用于连通暖通空调箱3和后排出风口22;顶棚4通风装置还包括循环风机,循环风机的进风口位于驾驶舱或者乘客舱内,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分别与第一风道11、第二风道12和第三风道13连通,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处设置有调节组件,用于调节进入第一风道11、第二风道12和第三风道13内的风量,循环风机的进风口处设置有第四温度传感器;控制方法还包括:
S11、调节组件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调节进入第一风道11的风量;
S12、调节组件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调节进入第二风道12的风量;
S21、调节组件根据第三温度传感器的温度调节进入第三风道13的风量。
本申请中,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第一出风口211处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第二出风口212处的温度,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后排出风口22处的温度,调节组件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以及暖通空调箱3的出风温度,对进入第一风道11、第二风道12和第三风道13的风量进行调节,从而实现第一出风口211、第二出风口212和后排出风口22的温度不同,实现三个区域的分区控温,满足不同位置乘客对温度的需求,提升车辆的舒适性。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定义第一出风口211、第二出风口212、第三出风口221和第四出风口222处的温度为T1,循环风机进风口处的温度为T2,用户设置的温度为T。
在制冷过程中:
当T=T1时,即用户的需求温度与出风口温度一致,循环风机不启动,暖通空调箱3的内置风机维持不动;
当T>T1时,且T≥T2,即用户需求温度大于出风口温度,循环风机启动,从乘员舱抽风后,与暖通空调箱3的出风混合;
当T>T1时,且T<T2,即用户需求温度高于出风口温度,循环风机启动,从乘员舱抽风后,与暖通空调箱3的出风混合;
当T<T1时,且T<T2,即用户需求温度小于出风口温度,则用空调系统降低温度至用户对出风口的温度;
基于制热过程:
当T1=T1时,即出风口的温度与暖通空调箱3出风口温度一致,循环风机不启动;
当T>T1时,且T≥T2,即用户需求温度大于出风口温度,循环风机不启动,用空调系统提升温度至用户对顶棚4出风口的温度;
当T>T1时,且T<T2,即用户需求温度大于出风口温度,循环风机启动,从乘员舱抽风后,与暖通空调箱3的出风混合,当混合后仍旧无法达成T,则用空调系统提升温度至用户对顶棚4出风口的温度;
当T<T1时,且T<T2,即用户需求温度小于出风口温度,则用空调系统降低温度至用户对顶棚4出风口的温度。
如图9和图10所示,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顶棚4通风系统的乘员舱的仿真流场图和呼吸点截面温度云图可以看出,在乘员舱吹面仿真分析中,顶棚4的第一出风口211、第二出风口212、第三出风口221和第四出风口222四个区域的流线分别对着前排和后排四个假人的头部位置进行降温,且流线能够全部覆盖假人的头部位置,风速与暖通空调箱3的风速保持一致,提高乘员的舒适性;同时前排和后排四个假人的呼吸点的平均温度为21℃~24℃,均能满足性能指标要求。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顶棚4通风装置,与传统车辆的暖通空调箱3在吹面模式下的引风方式相同,压缩机、鼓风机、暖通空调箱3等传统空调系统的零部件位置保持不变,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一是从A柱5和B柱6的两侧分别布置第一风道11和第二风道12;二是顶棚4的第一出风口211、第二出风口212、第三出风口221和第四出风口222的总面积之和≥42000mm2;三是将从A柱5的第一风道11与B柱6的第二风道12贯通;四是A柱5的第一风道11与B柱6的第二风道12的最小横截面面积≥8500mm2;五是第一风道11和第二风道12的转角处分别倒圆角,通过采用圆弧过渡设计,减少压力损失,最终将顶棚4通风系统的总压力损失降低至1450Pa,在传统鼓风机等设备参数不变的条件下,能将送风量提升至350m3/h。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暖通空调箱3,设置于中控下方;以及上述的顶棚4通风装置。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车辆可以是所有具备移动能力的车辆,包括具备自动驾驶或智能驾驶的车辆,例如载人功能车辆(轿车、公共汽车、大巴车、小巴车等)、载货功能车辆(普通货车、厢式货车、甩挂车、封闭货车、罐式货车、平板货车、集装厢车、自卸货车、特殊结构货车)、特殊车辆(物流配送车、巡逻车、起重机、吊车、挖掘机、推土机、铲车、压路机、装载机、越野工程车、装甲工程车、污水处理车)、娱乐功能的车辆(娱乐车、游乐场自动驾驶装置、平衡车等)、救援车(例如消防车、救护车、电力抢修车、工程抢险车等)等。
以上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申请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顶棚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通风道(1)和出风组件(2),所述出风组件(2)通过所述连通风道(1)与车辆的暖通空调箱(3)连通;
所述出风组件(2)包括形成于顶棚(4)的前排出风口(21)和后排出风口(22),所述前排出风口(21)用于向车辆前排的驾驶舱吹风,所述后排出风口(22)用于向车辆后排的乘客舱吹风,前排出风口(21)与后排出风口(22)可独立控制出风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棚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出风口(211)包括第一出风口(211)和第二出风口(212);所述第一出风口(211)位于所述驾驶舱左侧的车门框上方对应的顶棚(4)侧面;所述第二出风口(212)位于所述驾驶舱右侧的车门框上方对应的顶棚(4)侧面;其中第一出风口(211)与第二出风口(212)可独立控制出风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棚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风道(1)包括:
第一风道(11),用于连通所述暖通空调箱(3)和所述第一出风口(211);
第二风道(12),用于连通所述暖通空调箱(3)和所述第二出风口(212);以及
第三风道(13),用于连通所述暖通空调箱(3)和所述后排出风口(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棚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211)处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出风口(212)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后排出风口(22)处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
所述顶棚通风装置还包括循环风机,所述循环风机的进风口位于所述驾驶舱或者所述乘客舱内,所述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分别与所述第一风道(11)、所述第二风道(12)和所述第三风道(13)连通,所述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处设置有调节组件,用于调节进入所述第一风道(11)、所述第二风道(12)和所述第三风道(13)内的风量,所述循环风机的进风口处设置有第四温度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棚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出风口(22)包括第三出风口(221)和第四出风口(222),所述第三出风口(221)位于所述乘客舱左侧车门框上方对应的顶棚(4)侧面,用于向所述乘客舱的左侧乘员头部送风,所述第四出风口(222)位于所述乘客舱右侧车门框上方对应的顶棚(4)侧面,用于向所述乘客舱的右侧乘员头部送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顶棚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11)从暖通空调箱(3)左侧吹面风口引出,沿所述车辆主驾位A柱(5)延伸,并与第一出风口(211)相连;
所述第二风道(12)由暖通空调箱(3)右侧吹面风口引出,沿所述车辆副驾位A柱延伸,并与第二出风口(212)相连;
所述第三风道(13)包括中风道(131)以及与所述中风道(131)连通的第三左风道(132)和第三右风道(133),所述中风道(131)由所述暖通空调箱(3)的中央吹面风口引出,沿扶手权利要求书
箱底部延伸,并分别到达左右两侧的B柱(6),所述第三左风道(132)沿左侧B柱(61)延伸至顶棚(4),并与第三出风口(221)连通;所述第三右风道(133)沿右侧B柱(62)延伸至顶棚(4),并与第四出风口(222)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棚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出风口(21)和所述后排出风口(22)分别包括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的形状为横向矩形、纵向矩形和纵向带有弧线状的长条形中的任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棚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出风口(21)和所述后排出风口(22)的总面积之和≥42000mm2;和/或,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最小横截面面积≥8500mm2。
9.一种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顶棚通风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出风组件(2)的前排出风口(21)向驾驶舱吹风;
通过所述出风组件(2)的后排出风口(22)向乘客舱吹风;
其中,前排出风口(21)与后排出风口(22)可独立控制出风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前排出风口(211)包括第一出风口(211)和第二出风口(212);所述第一出风口(211)位于所述驾驶舱左侧的车门框上方对应的顶棚(4)侧面;所述第二出风口(212)位于所述驾驶舱右侧的车门框上方对应的顶棚(4)侧面;所述第一出风口(211)处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出风口(212)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后排出风口(22)处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
所述连通风道(1)包括:第一风道(11),用于连通所述暖通空调箱(3)和所述第一出风口(211);第二风道(12),用于连通所述暖通空调箱(3)和所述第二出风口(212);以及第三风道(13),用于连通所述暖通空调箱(3)和所述后排出风口(22);
所述顶棚通风装置还包括循环风机,所述循环风机的进风口位于所述驾驶舱或者所述乘客舱内,所述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分别与所述第一风道(11)、所述第二风道(12)和所述第三风道(13)连通,所述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处设置有调节组件,用于调节进入所述第一风道(11)、所述第二风道(12)和所述第三风道(13)内的风量,所述循环风机的进风口处设置有第四温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所述调节组件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调节进入所述第一风道(11)的风量;
所述调节组件根据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调节进入所述第二风道(12)的风量;
所述调节组件根据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的温度调节进入所述第三风道(13)的风量。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暖通空调箱(3),设置于中控下方;以及
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顶棚通风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839166.6A CN118617941A (zh) | 2024-06-26 | 2024-06-26 | 顶棚通风装置、控制方法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839166.6A CN118617941A (zh) | 2024-06-26 | 2024-06-26 | 顶棚通风装置、控制方法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617941A true CN118617941A (zh) | 2024-09-10 |
Family
ID=92603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839166.6A Pending CN118617941A (zh) | 2024-06-26 | 2024-06-26 | 顶棚通风装置、控制方法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617941A (zh) |
-
2024
- 2024-06-26 CN CN202410839166.6A patent/CN118617941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72199B (zh) | 用于汽车的空调装置 | |
US20090088062A1 (en) | Vehicle Body Pressure Relief System | |
US6595276B2 (en) | Vehicular he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unit including plural air-mixing spaces | |
JP2002503579A (ja) | 自動車の車室の送風、暖房、空調装置 | |
US20040107713A1 (en) |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with ventilating function while parking | |
DE102007059447A1 (de) | Luft-Lenkung und -Steuerelemente für Batteriegruppe und HVAC | |
EP1518729A2 (en) |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 |
JP2003002035A (ja) | 自動車の空調装置 | |
EP2500192A1 (en) |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GB2065866A (en) | Air conditioner for automobile | |
JP4017141B2 (ja) |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 |
KR101264614B1 (ko) | 자동차용 후석 공조시스템 | |
CN118617941A (zh) | 顶棚通风装置、控制方法及车辆 | |
DE102020110843A1 (de) | System zum Temperieren einer Fahrgastzelle mit einem Luftstrom | |
JP5349327B2 (ja) |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 |
CN109906162B (zh) | 结构车顶围绕物中的通风装置布置和包括这种布置的车辆 | |
JP2008183959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JP2007533536A (ja) | 車両用の暖房または空調設備 | |
JP4026230B2 (ja) |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 |
JPH07101225A (ja) |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 |
KR101492151B1 (ko) | 차량용 공기조화장치 | |
KR20120019118A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JP2005059801A (ja) | 乗用車の空気案内構造 | |
CN206520452U (zh) | 暖通空调系统及具有该暖通空调系统的车辆 | |
JPH0751930Y2 (ja) | トラック用空気調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