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80718B - 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280718B
CN118280718B CN202410694372.2A CN202410694372A CN118280718B CN 118280718 B CN118280718 B CN 118280718B CN 202410694372 A CN202410694372 A CN 202410694372A CN 118280718 B CN118280718 B CN 1182807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driving
coil
clamping plate
w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69437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280718A (zh
Inventor
徐勇
张长春
姚林杰
王连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zhou Hongda Magnetoelectricit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zhou Hongda Magnetoelectricit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zhou Hongda Magnetoelectricit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zhou Hongda Magnetoelectricit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69437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280718B/zh
Publication of CN1182807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807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2807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807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涉及电感器生产技术领域,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将导线缠绕于过线柱上,导线两端的引线形成连接端;S2:将缠绕有线圈的支撑底座和封盖一同放入模具中;S3:通过模压成型工艺将线圈、支撑底座以及封盖一体成型为整体结构,两个连接端分别位于两个引出槽中;S4:对两个侧面进行打磨,使两个连接端的端部露出;S5:对两个侧面进行电镀,两侧分别形成电镀层,电镀层与连接端连接并延伸至支撑脚底部。本申请可将电感器所占用的平台表面空间减小,由此使得平台的所需面积可得到减小,进而将供电模组整体的尺寸减小以实现轻薄化要求,供电模组可满足高精尖的应用电路中体积小重量轻的设计目标。

Description

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感器生产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电感器(Inductor)是能够把电能转化为磁能而存储起来的元件,在各行各业均具有广泛应用。
参照图1和图2,传统的电感器36通常是以插件或贴片方式集成到平台37上的,平台37上承载并安装有传统的电感器36、控制器、电阻以及电容等元器件,传统的电感器36底面与平台37表面贴合,传统的电感器36占用了较大的平台37表面空间,进而使得平台37的面积因需满足安装要求而较大,由此导致供电模组整体的尺寸较大,供电模组无法实现轻薄化要求,其将在应用电路中占据较大的尺寸空间,对于高精尖的应用电路而言,难以达成体积小重量轻的设计目标,也无法有效优化电路设计。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传统的电感器以插件或贴片方式集成到平台上,电感器占用了较大的平台表面空间,进而使得平台的面积因需满足安装要求而较大,由此导致供电模组整体的尺寸较大,其将在应用电路中占据较大的尺寸空间,对于高精尖的应用电路而言,无法达成体积小重量轻的设计目标,也无法有效优化电路设计,实现模块轻薄化要求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所述桥式电感器包括支撑底座、线圈以及封盖,所述支撑底座一侧设置有过线柱,另一侧设置有两个支撑脚,所述线圈缠绕于所述过线柱上,所述封盖盖合于所述支撑底座上,所述封盖两侧均开设有引出槽;
所述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导线缠绕于过线柱上以形成线圈,导线两端的引线形成连接端;
S2:将缠绕有线圈的支撑底座和封盖一同放入模具中;
S3:通过模压成型工艺将线圈、支撑底座以及封盖一体成型为整体结构,两个连接端分别位于两个引出槽中;
S4:对整体结构的两个侧面进行打磨,使得两个连接端的端部露出;
S5:对整体结构的两个侧面进行电镀,支撑底座两侧分别形成电镀层,电镀层与连接端连接并延伸至支撑脚底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本生产工艺生产桥式电感器时,首先将导线进行缠绕由此成型线圈,再将线圈置于模具中,对模具进行模压以将支撑底座和封盖一体成型,此时线圈缠绕于过线柱上,而两个引出槽分别位于支撑底座两侧,线圈的两端通过引出槽露出而形成连接端;在此之后,对支撑底座、封盖以及线圈构成的整体结构的两侧进行打磨和电镀,由此在整体结构两侧形成与对应的连接端连接的电镀层,电镀层延伸至支撑脚的底部,桥式电感器的生产由此完成。
生产成型后的桥式电感器底部具有两个支撑脚,将其安装至平台上的时候,将支撑脚底部焊接至平台上,支撑脚将桥式电感器整体架起,电流通过电镀层与线圈连通进而形成回路。这样的设置使得:将桥式电感器安装至平台上时,桥式电感器所占用的平台表面空间得以减小,桥式电感器整体仅有底部的两个支撑脚与平台进行连接进而占据平台表面空间;支撑底座底面与平台表面之间形成安装空间,控制器、电阻以及电容等元器件均可安装于此安装空间内,由此使得平台的所需面积可得到减小,进而可将供电模组整体的尺寸减小以实现轻薄化要求,供电模组由此可满足高精尖的应用电路中体积小重量轻的设计目标。
可选的,在步骤S1中,使用绕线装置将导线缠绕成型所述线圈,所述绕线装置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转动设置有绕线柱,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用以驱动所述绕线柱自转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安装座上转动设置有第一线辊,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用以驱动所述第一线辊自转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安装座上滑动设置有活动座,所述活动座上转动设置有第二线辊,所述活动座上设置有用以驱动所述第二线辊自转的第三驱动机构;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第四驱动机构,所述第四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所述活动座绕所述绕线柱进行转动,所述导线两端分别绕设于第一线辊和第二线辊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绕线装置用以进行线圈的自动缠绕,使用绕线装置时,通过第一线辊和第二线辊共同配合以将导线的两端分别缠绕;在此之后,通过第四驱动机构驱动活动座绕绕线柱转动,使得导线在绕线柱上缠绕一圈;随后,在对应的驱动机构的运作之下,绕线柱、第一线辊以及第二线辊进行转动,由此使得导线缠绕至绕线柱上,导线由内向外缠绕成圈,最后在最外圈自由形成两个连接端,即:线圈位于第一线辊和第二线辊上的末端部分各自形成一个连接端。上述过程中各部件的配合,可完成线圈的自动化成型,无需人工进行线圈的缠绕以提高线圈成型的效率,保证线圈成品的统一性,进而对线圈成品的合格率进行保障。
可选的,所述绕线柱包括固定柱和多个活动板,多个所述活动板沿所述固定柱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所述固定柱在所述安装座上进行自转,所述固定柱上设置有第五驱动机构,所述第五驱动机构用以驱动多个所述活动板在所述固定柱的径向上沿相互远离或靠近的方向运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绕线柱转动以进行导线的缠绕时,第四驱动机构运作,多个活动板在固定柱的径向上沿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当导线进行缠绕时,导线张紧于多个活动板的外壁,由此提高导线缠绕时的稳定性;而当导线缠绕形成线圈后,需要将线圈与绕线柱分离,此时通过第四驱动机构驱动多个活动板相互靠近,由此使得活动板的外壁与线圈内壁之间产生间隙,由此利于线圈与绕线柱的分离。
可选的,所述第五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柱上的第一伸缩部,所述第一伸缩部的伸缩方向位于所述固定柱的轴线上,所述第一伸缩部的活动端上设置有驱动板,所述驱动板上沿周向铰接有多个驱动杆,每一所述驱动杆均对应有一活动板,每一所述驱动杆远离所述驱动板的一端均与对应的活动板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伸缩部活动端的伸缩活动带动驱动板沿固定柱的轴线进行移动,驱动板的移动带动多个驱动杆进行同步移动,由此完成多个活动板的同步移动,确保多个活动板运动的同步性。
可选的,多个所述活动板上套设有同一弹性防滑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防滑圈套设于多个活动板上而与导线直接接触,通过弹性防滑圈提高活动板与导线之间的摩擦,由此利于导线缠绕至绕线柱上。
可选的,所述弹性防滑圈内壁一体成型有多个弹性插块,每一所述活动板上均开设有供对应的所述弹性插块插入的配合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弹性插块插入配合槽中后,弹性防滑圈与活动板的连接由此完成,由于绕线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活动板会进行运动,进而拉动弹性防滑圈将弹性防滑圈撑大,因此,弹性防滑圈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疲软,进而影响后续的继续使用,此时可将弹性插块从配合槽中取出,从而将弹性防滑圈拆卸以安装新的弹性防滑圈,拆装方式简单便利,且单独零部件的更换也可进一步降低损耗成本。
可选的,所述弹性插块上设置有硬质配合板,所述硬质配合板与所述配合槽的内壁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插块通过插接的方式与配合槽连接,由于弹性插块材质较为柔软,因此,设置硬质配合板以提高弹性插块插入配合槽过程中的灵活性,在弹性插块逐渐完全插入配合槽的过程中,硬质配合板与配合槽的内壁贴合以对弹性插块的移动进行引导。
可选的,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两组夹持板组,其中一组所述夹持板组位于所述绕线柱与所述第一线辊之间,另一组所述夹持板组位于所述绕线柱与所述第二线辊之间;每一夹持板组均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板,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第六驱动机构,所述第六驱动机构用以驱动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夹持板沿相互远离或靠近的方向移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绕线柱对导线进行缠绕时,两组夹持板组对应的两个夹持板均沿相互靠近的方向进行移动,第一线辊与绕线柱之间的导线位于两夹持板之间,两夹持板对移动的导线起到限位的作用,提高导线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除此之外,当导线的缠绕完成之后,第一线辊上的导线末端部分与第一线辊分离以形成连接端,此时两个夹持板沿相互靠近的方向再进行移动,由此对连接端进行压制,经压制过后的连接端具有一定强度,由此便于后续与引出槽对接;第二线辊与另一组夹持板组的配合过程同理。
可选的,所述夹持板组包括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所述第一夹持板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限位板,所述第二夹持板上开设有供限位板插入的避让槽;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第二伸缩部,所述第二伸缩部的活动端设置有升降座,所述第一夹持板和所述第二夹持板均与所述升降座滑动配合,所述第六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升降座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绕线柱对导线进行缠绕时,导线位于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之间进行移动,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共同配合以对导线的水平位移进行限制,导线在此过程中同样位于两限位板之间,两限位板用以对导线的竖直位移进行限制,导线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高;而当线圈的成型完成之后,通过第五驱动机构驱动升降座上升,升降座带动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上移,限位板对连接端进行承托以将线圈抽出,由此可完成线圈与绕线柱的分离。
可选的,所述第一线辊上开设有供所述导线端部插入的第一插槽,所述第二线辊上开设有供所述导线另一端插入的第二插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导线一端插入第一插槽中,另一端插入第二插槽中,第一线辊和第二线辊再进行转动,即可完成导线的缠绕;而当导线即将完全缠绕至绕线柱上时,导线的末端受到因绕线柱转动而产生的拉动而从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中移出,以此形成连接端,导线末端通过插接的方式分别与第一线辊和第二线辊进行连接,连接方式简单便利,同时便于导线末端的移出。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生产成型后的桥式电感器底部具有支撑脚,将其安装至平台上的时候,将支撑脚与平台进行连接,通过支撑架上支撑底座架起,线圈的两个连接端则可与元器件进行电连接。这样的设置使得桥式电感器运用至平台上时,桥式电感器所占用的平台表面空间得以减小,支撑座下方的平台表面空间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即可进行其他元器件的安装,由此提高平台的使用效率;
2.绕线装置可完成线圈的自动化成型,无需人工进行线圈的缠绕以提高线圈成型的效率,保证线圈成品的统一性,进而对线圈成品的合格率进行保障;
3.当绕线柱转动以进行导线的缠绕时,第四驱动机构运作,多个活动板在固定柱的径向上沿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当导线进行缠绕时,导线张紧于多个活动板的外壁,由此提高导线缠绕时的稳定性;而当导线缠绕形成线圈后,需要将线圈与绕线柱分离,此时通过第四驱动机构驱动多个活动板相互靠近,由此使得活动板的外壁与线圈内壁之间产生间隙,由此利于线圈与绕线柱的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电感器安装至平台上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所生产的桥式电感器安装至平台上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所生产的桥式电感器与平台配合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所生产的桥式电感器安装至平台上时的俯视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所生产的桥式电感器中的封盖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所生产的桥式电感器中的支撑底座和线圈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在步骤S3中,通过模压成型工艺将线圈、支撑底座以及封盖一体成型为整体结构后的电感器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在步骤S4中,对支撑底座的两个侧面进行打磨后,两个连接端的端部露出的电感器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在步骤S5中,对支撑底座的两个侧面进行电镀后的电感器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2中绕线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2中绕线装置的侧视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2中升降座、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配合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2中绕线柱的剖切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2中弹性防滑圈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A部分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底座;2、过线柱;3、支撑脚;4、线圈;5、封盖;6、引出槽;7、安装座;8、绕线柱;81、固定柱;82、活动板;9、第一驱动机构;91、第一电机;10、第二驱动机构;101、第二电机;11、第一线辊;12、第二线辊;13、第三驱动机构;131、第三电机;14、第四驱动机构;141、第四电机;142、主动齿轮;143、齿圈;15、活动座;16、第一气缸;17、第二气缸;18、驱动板;19、驱动杆;20、弹性防滑圈;21、弹性插块;22、配合槽;23、硬质配合板;24、夹持板组;241、第一夹持板;242、第二夹持板;25、限位板;26、避让槽;27、升降座;28、第一插槽;29、第二插槽;30、连接端;31、第五电机;32、双向丝杆;33、安装槽;34、安装架;35、电镀层;36、传统的电感器;37、平台;38、桥式电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3-1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申请实施例1公开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参照图3-7,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生产的桥式电感器38包括支撑底座1、线圈4以及封盖5,所述支撑底座1一侧设置有过线柱2,另一侧设置有两个支撑脚3,所述线圈4缠绕于所述过线柱2上,所述封盖5盖合于所述支撑底座1上,所述封盖5两侧均开设有引出槽6;
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参照图7,将导线缠绕于过线柱2上以形成线圈4,导线两端的引线呈180度角引出而形成连接端30;
S2:将缠绕有线圈4的支撑底座1和封盖5一同放入模具中;
S3:参照图8,通过模压成型工艺将线圈4、支撑底座1以及封盖5一体成型为整体结构,两个连接端30分别位于两个引出槽6中;
S4:参照图9,对整体结构的两个侧面进行打磨,使得两个连接端30的端部露出;
S5:参照图10,对整体结构的两个侧面进行电镀,支撑底座1两侧分别形成电镀层35,电镀层35与连接端30连接并延伸至支撑脚3底部。
在本申请实施例1中,支撑底座1选用为由合金粉、非晶、铁镍、纳米晶以及羰基粉等材料混合而成的T型磁芯,封盖5选用为由合金粉、非晶、铁镍、纳米晶以及羰基粉等材料混合而成的U型磁芯,导线选用为漆包线,当通过模压成型工艺将线圈4、支撑底座1以及封盖5一体成型为整体结构时,具有磁性的支撑底座1和封盖5会融合形成一体,进而使得导线整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1中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的实施原理为:首先将导线进行缠绕由此成型线圈4,再将线圈4置于模具中,对模具进行模压以将支撑底座1和封盖5一体成型,此时线圈4缠绕于过线柱2上,而两个引出槽6分别位于支撑底座1两侧,线圈4的两端通过引出槽6露出而形成连接端30;在此之后,对线圈4、支撑底座1以及封盖5一体成型为的整体结构的两侧进行打磨和电镀,由此在整体结构两侧形成与对应的连接端30连接的电镀层35,电镀层35将连接端30覆盖并延伸至支撑脚3的底部,桥式电感器38的生产由此完成。
生产成型后的桥式电感器38底部具有两个支撑脚3,将其安装至平台37上的时候,将支撑脚3底部焊接至平台37上,支撑脚3将桥式电感器38整体架起,电流通过电镀层35与线圈4连通进而形成回路。这样的设置使得:将桥式电感器38安装至平台37上时,桥式电感器38所占用的平台37表面空间得以减小,桥式电感器38整体仅有底部的两个支撑脚3与平台37进行连接进而占据平台37表面空间;支撑底座1底面与平台37表面之间形成安装空间,控制器、电阻以及电容等元器件均可安装于此安装空间内,由此使得平台37的所需面积可得到减小,进而可将供电模组整体的尺寸减小以实现轻薄化要求,供电模组由此可满足高精尖的应用电路中体积小重量轻的设计目标。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步骤S1中,使用绕线装置将导线缠绕成型线圈4,参照图11和图12,绕线装置包括安装座7,安装座7上转动设置有绕线柱8,安装座7上设置有用以驱动绕线柱8自转的第一驱动机构9;安装座7上转动设置有第一线辊11,安装座7上设置有用以驱动第一线辊11自转的第二驱动机构10,安装座7上滑动设置有活动座15,活动座15上转动设置有第二线辊12,活动座15上设置有用以驱动第二线辊12自转的第三驱动机构13;安装座7上设置有第四驱动机构14,第四驱动机构14用以驱动活动座15绕绕线柱8进行转动,导线两端分别绕设于第一线辊11和第二线辊12上。
参照图11和图12,在本申请实施例2中,第一驱动机构9包括安装在安装座7上的第一电机91,第一电机91的输出轴与绕线柱8同轴固定连接,通过第一电机91输出轴的转动带动绕线柱8进行转动;第二驱动机构10包括安装在安装座7上的第二电机101,第二电机101的输出轴与第一线辊11同轴固定连接,通过第二电机101输出轴的转动带动第一线辊11进行转动;第三驱动机构13包括安装在活动座15上的第三电机131,第三电机131的输出轴与第二线辊12同轴固定连接,通过第三电机131输出轴的转动带动第二线辊12进行转动。
参照图11和图12,第四驱动机构14包括安装于安装座7上的第四电机141,安装座7上转动设置有齿圈143,齿圈143的外齿啮合有主动齿轮142,主动齿轮142与第四电机141的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活动座15固定于齿圈143上;第四电机141输出轴的转动带动主动齿轮142进行转动,主动齿轮142的转动带动齿圈143进行转动,活动座15由此跟随齿圈143一同转动,
参照图11,第一线辊11上开设有供导线端部插入的第一插槽28,第二线辊12上开设有供导线另一端插入的第二插槽29;将导线一端插入第一插槽28中,另一端插入第二插槽29中,第一线辊11和第二线辊12再进行转动,即可完成导线的缠绕;而当导线即将完全缠绕至绕线柱8上时,导线的末端受到因绕线柱8转动而产生的拉动而从第一插槽28和第二插槽29中移出,以此形成连接端30。
参照图11和图13,安装座7上固定有安装架34,安装架34上设置有两组夹持板组24,其中一组夹持板组24位于绕线柱8与第一线辊11之间,另一组夹持板组24位于绕线柱8与第二线辊12之间;每一夹持板组24均包括第一夹持板241和第二夹持板242,第一夹持板241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限位板25,第二夹持板242与第一夹持板241相对设置且其上开设有两个避让槽26,两个避让槽26分别用以供对应的限位板25插入。
参照图12,安装架34上设置有两个第二伸缩部,每一第二伸缩部的活动端均设置有一个升降座27,每一个升降座27均与一组夹持板组24对应;每一升降座27上均设置有第六驱动机构,第六驱动机构用以驱动对应的夹持板组24内的第一夹持板241和第二夹持板242在对应的升降座27上沿相互远离或靠近的方向进行滑动。
当绕线柱8对导线进行缠绕时,第二伸缩部驱动升降座27移动至对应的线辊的一侧,第一夹持板241和第二夹持板242沿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以使导线位于两夹持板之间,导线位于第一夹持板241和第二夹持板242之间进行移动,第一夹持板241和第二夹持板242共同配合以对导线的水平位移进行限制,导线在此过程中同样位于两限位板25之间,两限位板25用以对导线的竖直位移进行限制,导线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当导线的缠绕完成之后,线辊上的导线末端部分与对应的线辊分离以形成连接端30,此时第一夹持板241和第二夹持板242沿相互靠近的方向再进行移动,对连接端30进行压制,经压制过后的连接端30具有一定强度,由此便于后续与引出槽6对接。
而当线圈4的成型完成之后,第二伸缩部驱动升降座27上升,升降座27带动第一夹持板241和第二夹持板242上移,限位板25对连接端30进行承托以将线圈4抽出,由此可完成线圈4与绕线柱8的分离。
在本申请实施例2中,第二伸缩部选用为第一气缸16,第一气缸16的活动端竖向设置并与对应的升降座27固定连接,通过第一气缸16活动端的伸缩活动带动升降座27进行上升和下降。
参照图13,第六驱动机构选用为安装至升降座27上的第五电机31和双向丝杆32,升降座27上开设有用以安装双向丝杆32的安装槽33,双向丝杆32上的两个旋向相反的丝杆螺母分别与第一夹持板241和第二夹持板242固定,第一夹持板241和第二夹持板242的顶端位于安装槽33内;通过第五电机31输出轴的转动带动双向丝杆32进行转动,双向丝杆32的转动驱动两个丝杆螺母沿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进行滑动,进而带动第一夹持板241和第二夹持板242的滑动。
参照图14,绕线柱8包括固定柱81和多个活动板82,多个活动板82沿固定柱81的周向设置,固定柱81与第一电机91的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固定柱81上安装有第一伸缩部,第一伸缩部的伸缩方向位于固定柱81的轴线上,第一伸缩部的活动端上固定有驱动板18,驱动板18上沿周向铰接有多个驱动杆19,每一驱动杆19均对应有一活动板82,每一驱动杆19远离驱动板18的一端均与对应的活动板82铰接。
当绕线柱8转动以进行导线的缠绕时,第一伸缩部活动端的伸缩活动带动驱动板18沿固定柱81的轴线进行移动,驱动板18的移动带动多个驱动杆19进行同步移动,多个活动板82由此同步移动以沿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当导线进行缠绕时,导线张紧于多个活动板82的外壁,由此提高导线缠绕时的稳定性;而当导线缠绕形成线圈4后,需要将线圈4与绕线柱8分离,第一伸缩部带动驱动板18下降以使多个活动板82相互靠近,由此使得活动板82的外壁与线圈4内壁之间产生间隙,由此利于线圈4与绕线柱8的分离。
在本申请实施例2中,第一伸缩部选用为第二气缸17,第二气缸17的活动端与驱动板18固定连接。
参照图15和图16,多个活动板82上套设有同一弹性防滑圈20,弹性防滑圈20内壁一体成型有多个呈T型的弹性插块21,每一活动板82上均开设有供对应的弹性插块21插入的配合槽22。
将弹性插块21插入配合槽22中后,弹性防滑圈20与活动板82的连接由此完成,弹性防滑圈20套设于多个活动板82上而与导线直接接触,通过弹性防滑圈20提高活动板82与导线之间的摩擦,由此利于导线缠绕至绕线柱8上;而当弹性防滑圈20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产生疲软,进而影响后续的继续使用时,此时可将弹性插块21从配合槽22中取出,从而将弹性防滑圈20拆卸以安装新的弹性防滑圈20。
参照图15和图16,每一弹性插块21上均设置有两个硬质配合板23,两个硬质配合板23共同夹持对应的弹性插块21并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当弹性插块21位于配合槽22内时,硬质配合板23与配合槽22的内壁贴合。弹性插块21通过插接的方式与配合槽22连接,由于弹性插块21材质较为柔软,因此,设置硬质配合板23以提高弹性插块21插入配合槽22过程中的灵活性,在弹性插块21逐渐完全插入配合槽22的过程中,硬质配合板23与配合槽22的内壁贴合以对弹性插块21的移动进行引导。
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绕线装置用以进行线圈4的自动缠绕,使用绕线装置时,通过第一线辊11和第二线辊12共同配合以将导线的两端分别缠绕;在此之后,通过第四驱动机构14驱动活动座15绕绕线柱8转动,使得导线在绕线柱8上缠绕一圈;随后,在对应的驱动机构的运作之下,绕线柱8、第一线辊11以及第二线辊12进行转动,由此使得导线缠绕至绕线柱8上,导线由内向外缠绕成圈,最后在最外圈自由形成两个连接端30,即:线圈4位于第一线辊11和第二线辊12上的末端部分各自形成一个连接端30。上述过程中各部件的配合,可完成线圈4的自动化成型,无需人工进行线圈4的缠绕以提高线圈4成型的效率,保证线圈4成品的统一性,进而对线圈4成品的合格率进行保障。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桥式电感器(38)包括支撑底座(1)、线圈(4)以及封盖(5),所述支撑底座(1)一侧设置有过线柱(2),另一侧设置有两个支撑脚(3),所述线圈(4)缠绕于所述过线柱(2)上,所述封盖(5)盖合于所述支撑底座(1)上,所述封盖(5)两侧均开设有引出槽(6);所述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将导线缠绕于过线柱(2)上以形成线圈(4),导线两端的引线形成连接端(30);S2:将缠绕有线圈(4)的支撑底座(1)和封盖(5)一同放入模具中;S3:通过模压成型工艺将线圈(4)、支撑底座(1)以及封盖(5)一体成型为整体结构,两个连接端(30)分别位于两个引出槽(6)中;S4:对整体结构的两个侧面进行打磨,使得两个连接端(30)的端部露出;S5:对整体结构的两个侧面进行电镀,支撑底座(1)两侧分别形成电镀层(35),电镀层(35)与连接端(30)连接并延伸至支撑脚(3)底部;在步骤S1中,使用绕线装置将导线缠绕成型所述线圈(4),所述绕线装置包括安装座(7),所述安装座(7)上转动设置有绕线柱(8),所述安装座(7)上设置有用以驱动所述绕线柱(8)自转的第一驱动机构(9);所述安装座(7)上转动设置有第一线辊(11),所述安装座(7)上设置有用以驱动所述第一线辊(11)自转的第二驱动机构(10),所述安装座(7)上滑动设置有活动座(15),所述活动座(15)上转动设置有第二线辊(12),所述活动座(15)上设置有用以驱动所述第二线辊(12)自转的第三驱动机构(13);所述安装座(7)上设置有第四驱动机构(14),所述第四驱动机构(14)用以驱动所述活动座(15)绕所述绕线柱(8)进行转动,所述导线两端分别绕设于第一线辊(11)和第二线辊(12)上;所述绕线柱(8)包括固定柱(81)和多个活动板(82),多个所述活动板(82)沿所述固定柱(81)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驱动机构(9)用以驱动所述固定柱(81)在所述安装座(7)上进行自转,所述固定柱(81)上设置有第五驱动机构,所述第五驱动机构用以驱动多个所述活动板(82)在所述固定柱(81)的径向上沿相互远离或靠近的方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柱(81)上的第一伸缩部,所述第一伸缩部的伸缩方向位于所述固定柱(81)的轴线上,所述第一伸缩部的活动端上设置有驱动板(18),所述驱动板(18)上沿周向铰接有多个驱动杆(19),每一所述驱动杆(19)均对应有一活动板(82),每一所述驱动杆(19)远离所述驱动板(18)的一端均与对应的活动板(82)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活动板(82)上套设有同一弹性防滑圈(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防滑圈(20)内壁一体成型有多个弹性插块(21),每一所述活动板(82)上均开设有供对应的所述弹性插块(21)插入的配合槽(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插块(21)上设置有硬质配合板(23),所述硬质配合板(23)与所述配合槽(22)的内壁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7)上设置有两组夹持板组(24),其中一组所述夹持板组(24)位于所述绕线柱(8)与所述第一线辊(11)之间,另一组所述夹持板组(24)位于所述绕线柱(8)与所述第二线辊(12)之间;每一夹持板组(24)均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板,所述安装座(7)上设置有第六驱动机构,所述第六驱动机构用以驱动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夹持板沿相互远离或靠近的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板组(24)包括第一夹持板(241)和第二夹持板(242),所述第一夹持板(241)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限位板(25),所述第二夹持板(242)上开设有供限位板(25)插入的避让槽(26);所述安装座(7)上设置有第二伸缩部,所述第二伸缩部的活动端设置有升降座(27),所述第一夹持板(241)和所述第二夹持板(242)均与所述升降座(27)滑动配合,所述第六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升降座(27)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辊(11)上开设有供所述导线端部插入的第一插槽(28),所述第二线辊(12)上开设有供所述导线另一端插入的第二插槽(29)。
CN202410694372.2A 2024-05-31 2024-05-31 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 Active CN1182807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694372.2A CN118280718B (zh) 2024-05-31 2024-05-31 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694372.2A CN118280718B (zh) 2024-05-31 2024-05-31 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80718A CN118280718A (zh) 2024-07-02
CN118280718B true CN118280718B (zh) 2024-09-13

Family

ID=91637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694372.2A Active CN118280718B (zh) 2024-05-31 2024-05-31 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280718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829125U (zh) * 2012-09-29 2013-03-27 东莞市冠佳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自动绕线机
CN203415348U (zh) * 2013-08-14 2014-01-29 长兴和兴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器电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230770U (zh) * 2015-11-27 2016-05-11 深圳市海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立式薄型大电流电感器
CN106653307B (zh) * 2016-12-19 2018-06-08 广东德磁科技有限公司 一体化双层立绕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1161951B (zh) * 2020-01-04 2021-04-16 深圳感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体成型电感的自动绕制生产线
CN113192750B (zh) * 2021-05-31 2022-07-22 合泰盟方电子(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电感线圈的自动绕线机构及绕线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829125U (zh) * 2012-09-29 2013-03-27 东莞市冠佳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自动绕线机
CN203415348U (zh) * 2013-08-14 2014-01-29 长兴和兴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器电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80718A (zh) 2024-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35190A (zh) 一种用于变压器加工的线圈绕制设备及工艺
CN116759229B (zh) 一种电子变压器生产装置
CN112645141A (zh) 一种电缆加工用组合型绕丝机组
CN113823502A (zh) 一种贴片电感器自动绕线装置及绕线方法
CN118280718B (zh) 一种桥式电感器生产工艺
CN116598110A (zh) 一种线圈连接引导机构以及变压器引线连接
CN216928288U (zh) 一种全自动多组多轴复合式绕线机
KR101112708B1 (ko) 스테이터의 조립방법 및 그 조립장치
CN116137204A (zh) 一种电感线圈快速缠绕设备
CN2938355Y (zh) 全自动双层空芯线圈机
CN114567134B (zh) 一种定子自动绕线的电动机生产设备
CN116130240A (zh) 一种变压器绕线设备
CN215578201U (zh) 一种变压器铁芯绕线机
CN112670078B (zh) 用于立体铁芯的线箔卷绕机构及其方法
CN111884448B (zh) 一种钩式多线并绕内定子绕线机及其使用方法
CN114883108A (zh) 充电器用变压器绕线平台及其控制系统
CN114420448A (zh) 一种基于变压器的线圈绕线器
US4741484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inding a magnetic core for toroidal transformer
CN112768199B (zh) 模块组合式环状变压器及其绕线骨架的绕线系统
CN220723151U (zh) 一种电力电缆生产卷绕装置
CN215452743U (zh) 一种电机线圈加工用绕线装置
CN117133543B (zh) 一种饼式线圈自动绕线设备及方法
CN216849651U (zh) 一种扁平线卧绕下绕线模组及绕线机构
CN109215885A (zh) 一种聚丙烯电缆绕包带加工用放置器
CN217037002U (zh) 一种扁线发卡入槽导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