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68034A - 灶具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灶具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68034A
CN118168034A CN202211584596.5A CN202211584596A CN118168034A CN 118168034 A CN118168034 A CN 118168034A CN 202211584596 A CN202211584596 A CN 202211584596A CN 118168034 A CN118168034 A CN 1181680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
preset
heating
dry
coo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8459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启军
魏中科
刘亚涛
张力潇
何玉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1680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680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灶具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在灶具处于工作状态下,获取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利用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确定测温元件在灶具加热下的升温速率;基于升温速率,确定锅具的烹饪状态;其中,烹饪状态至少包括正常状态和干烧状态;响应于烹饪状态为正常状态,利用第一控制策略控制灶具的加热功率;响应于烹饪状态为干烧状态,利用第二控制策略控制灶具的加热功率。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自动调整灶具的加热功率。

Description

灶具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灶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灶具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用户在使用灶具时,会出现锅具长时间处于干烧的情况,即,会出现灶具处于工作状态但灶具上的锅是空锅的情况,一方面,造成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灶具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能够自动调整灶具的加热功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灶具的控制方法,灶具包括在锅具相对于所述灶具就位后能够与锅具接触的测温元件,该方法包括:在灶具处于工作状态下,获取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利用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确定测温元件在灶具加热下的升温速率;基于升温速率,确定锅具的烹饪状态;其中,烹饪状态至少包括正常状态和干烧状态;响应于烹饪状态为正常状态,利用第一控制策略控制灶具的加热功率;响应于烹饪状态为干烧状态,利用第二控制策略控制灶具的加热功率。
其中,获取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包括:按照预设的采样周期,周期性获取测温元件所检测的多个温度;利用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确定测温元件在灶具加热下的升温速率,包括:在时序上对多个温度进行分组,并对每个分组内的温度进行平均,以获得温度平均值,其中,每个分组内的温度的数量不小于两个;基于温度平均值,确定升温速率。
其中,基于升温速率,确定锅具的烹饪状态,包括:响应于升温速率小于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确定锅具的烹饪状态为正常状态;响应于升温速率大于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且小于预设的第二速率阈值,确定锅具的烹饪状态为干烧状态;其中,预设的第二速率阈值大于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
其中,响应于烹饪状态为正常状态,利用第一控制策略控制灶具的加热功率,包括:保持灶具的当前加热功率。
其中,响应于烹饪状态为干烧状态,利用第二控制策略控制灶具的加热功率,包括:减小灶具的加热功率或者关闭灶具的加热功能。
其中,灶具进一步设置有位于第一速率阈值与第二速率阈值之间的至少一中间速率阈值,中间速率阈值将第一速率阈值与第二速率阈值之间的数值区间划分成至少两个子数值区间,其中,每个子数值区间对应一干烧等级;响应于升温速率大于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且小于预设的第二速率阈值,确定锅具的烹饪状态为干烧状态,包括:根据升温速率所落入的子数值区间,确定锅具的干烧等级;减小灶具的加热功率或者关闭所述灶具的加热功能,包括:基于锅具的干烧等级,确定灶具的目标加热功率;将锅具的当前加热功率调整至目标加热功率;其中,子数值区间越靠近第二速率阈值,干烧等级越高,对应的目标加热功率越低。
其中,响应于烹饪状态为干烧状态,利用第二控制策略控制灶具的加热功率,包括:获取连续检测到烹饪状态为干烧状态的次数或者维持为干烧状态的时间是否大于预设的干烧次数阈值或预设的干烧时间阈值;响应于小于预设的干烧次数阈值或预设的干烧时间阈值,保持灶具的当前加热功率;响应于大于预设的干烧次数阈值或预设的干烧时间阈值,减小灶具的加热功率或者关闭灶具的加热功能。
其中,烹饪状态还包括离灶状态;基于升温速率,确定锅具的烹饪状态,包括:响应于升温速率大于预设的第三速率阈值,确定锅具的烹饪状态为离灶状态;其中,预设的第三速率阈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二速率阈值;灶具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响应于烹饪状态为离灶状态,利用第三控制策略控制灶具的加热功率。
其中,响应于烹饪状态为离灶状态,利用第三控制策略控制灶具的加热功率,包括:确定连续检测到烹饪状态为离灶状态的次数或者维持为离灶状态的时间是否大于预设的离灶次数阈值或预设的离灶时间阈值;响应于小于预设的离灶次数阈值或预设的离灶时间阈值,维持灶具的当前加热功率;响应于大于预设的离灶次数阈值或预设的离灶时间阈值,降低灶具的加热功率或关闭灶具的加热功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存储有程序指令,处理器用于执行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的灶具的控制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程序指令能够被执行以实现上述的灶具的控制方法。
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利用升温速率确定锅具的状态,所以确定的锅具的状态更加准确;另外,在锅具处于干烧状态时,对灶具的加热功率进行控制,即,能够在锅具处于干烧状态时自动调整灶具的加热功率,实现了对灶具的加热功率的自动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灶具的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灶具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步骤S13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接口、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此外,本文中的“多”表示两个或者多于两个。另外,本文中术语“至少一种”表示多种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中的至少两种的任意组合,例如,包括A、B、C中的至少一种,可以表示包括从A、B和C构成的集合中选择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元素。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灶具的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需注意的是,若有实质上相同的结果,本实施例并不以图1所示的流程顺序为限。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
步骤S11:在灶具处于工作状态下,获取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
本实施例的方法用于对灶具的加热功率进行控制,即,用于对灶具的火力进行控制,实现对灶具的加热功率的自动调节,避免能源的浪费或者出现潜在的危险等。
本实施方式中,灶具包括在锅具相对于灶具就位后能够与锅具接触的测温元件,在灶具处于工作状态下,获取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如图2所示,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灶具一实施例的示意图,灶具上设置有测温元件,在锅具相对于灶具就位后即在锅具放置于灶具的承托盘上时,测温元件与锅具接触,以能够对接触的锅具进行测温;其中,在灶具处于工作状态时,锅具在灶具的加热下,锅具的温度会发生变化,致使与锅具接触的测温元件感知锅具的温度变化,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会发生变化;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灶具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无论锅具是否放置于灶具上,测温元件实际所检测到的温度等同于室温,而在灶具处于工作状态但锅具未放置于灶具上时,测温元件也会进行温度检测,但其所测温度为其所在位置区域的温度。
由于测温元件对温度感知的灵敏性,在灶具处于工作状态且锅具相对于灶具就位后,测温元件除了能够感知锅具的温度以外,还会感知其所处位置周边的火力温度,对锅具温度测量的准确性会产生影响。所以,为了提高对锅具温度测量的准确性,减小火力温度对锅具温度测量准确性的影响,在一实施方式中,测温元件在锅具相对于灶具就位后能够与锅具的底部中心接触,使得测温元件远离锅具周边的火力,减少锅具的周边火力温度对锅具的温度测量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在一实施方式中,测温元件为温度探头,温度探头一般是热电偶或者热电阻。其中,热电偶的工作原理是基于赛贝克效应,即两种不同成分的导体两端连接成回路,如两连接端温度不同,则在回路内产生热电流的物理现象;热电偶由两根不同导线组成,它们的一端互相焊接,形成热电偶的测量,将它与待测温度的介质接触,另一端与显示端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测温元件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由于后续需要确定测温元件在灶具加热下的升温速率,所以,在一实施方式中,获取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具体为:按照预设的采样周期,周期性获取测温元件所检测的多个温度。其中,不对采样周期进行限定,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具体设置;例如,每间隔100ms获取一次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每间隔1s获取一次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等。举例来说,设定测温元件每间隔100ms输出1个检测的温度,相当于,每间隔1s输出10个检测的温度;所以,能够每间隔100ms获取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按照这个采样周期,能够周期性获取测温元件所检测的多个温度。
步骤S12:利用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确定测温元件在灶具加热下的升温速率。
在灶具处于工作状态下且锅具相对于灶具就位后,锅具在灶具上会一直吸热,锅具的温度会升高,从而使得与锅具接触的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会升高;其中,在锅具内有食材时,食材会吸收锅具的热量,所以,相比于锅具内有食材,在锅具内没有食材时,锅具的温度上升会相对更快,从而使得与锅具接触的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上升更快,即,测温元件在灶具加热下的升温速率更大。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灶具处于工作状态下且锅具相对于灶具就位后,若锅具内没有食材,相当于锅具是处于干烧状态的,锅具处于干烧状态,一方面,对能源造成浪费,另一方面,可能会存在潜在的危险。所以,在锅具处于干烧状态时,需要对灶具的加热功率进行调整,而通过测温元件在灶具加热下的升温速率,可以确定锅具是否处于干烧状态。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在获取到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会先利用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确定测温元件在灶具加热下的升温速率,从而有利于后续确定灶具上的锅具是否处于干烧状态,进而及时对灶具的加热功率进行控制,避免能源的浪费和危险的发生。
在一实施方式中,获取的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具体为,按照预设的采样周期,周期性获取测温元件所检测的多个温度。此时,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可直接基于周期性获取的测温元件所检测的多个温度,得到测温元件在灶具加热下的升温速率。
考虑到周期性获取的测温元件所检测的多个温度中,可能存在噪声点,即,可能存在因外部因素影响导致的差异性较大的温度。所以,为了提高后续确定的测温元件在灶具加热下的升温速率的准确性,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也可在时序上对多个温度进行分组,并对每个分组内的温度进行平均,以获得温度平均值,其中,每个分组内的温度的数量不小于两个;然后,基于温度平均值,得到测温元件在灶具加热下的升温速率。其中,不对分组方式进行限定;例如,在时序上对多个温度进行分组后,每组中所包含的温度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部分相同、也可以完全不同。
举例来说:以每间隔100ms获取一次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总共周期性地获取测温元件所检测的100个温度为例:按照时序,将100个温度分为十组,每一分组中均包括10个温度;然后,将每一分组内的温度进行平均,以得到每个分组对应的温度平均值-[T1,T2,T3,T4,T5,T6,T7,T8,T9,T10];然后,基于每个分组对应的温度平均值-[T1,T2,T3,T4,T5,T6,T7,T8,T9,T10]进行升温速率的确定。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可将任一两个温度平均值的差值的绝对值,作为测温元件在灶具加热下的升温速率;具体地,升温速率r=|Ta-Tb|,其中,Ta为一个温度分组对应的温度平均值,Tb为另一个温度分组对应的温度平均值。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也可在时序上,获取最后一分组的温度平均值与其前一分组的温度平均值的差值,作为测温元件在灶具加热下的升温速率;具体地,升温速率r=|Tn-Tn-1|。
步骤S13:基于升温速率,确定锅具的烹饪状态。
本实施方式中,基于升温速率,确定锅具的烹饪状态;其中,烹饪状态至少包括正常状态和干烧状态。由于在灶具处于工作状态下且锅具相对于灶具就位后,在锅具内有食材时,食材会吸收锅具的热量,相比于锅具内有食材,在锅具内没有食材时,锅具的温度上升会相对更快,从而使得与锅具接触的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上升更快,即,测温元件在灶具加热下的升温速率更大。所以,通过测温元件在灶具加热时的升温速率,能够确定锅具是处于正常状态还是干烧状态。
在一实施方式中,可基于升温速率与预设的速率阈值的大小关系,确定锅具的烹饪状态。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对升温速率进行其他处理而确定锅具的烹饪状态。
为了提高确定的锅具的干烧状态的准确性,避免偶发的情况,在一实施方式中,在连续检测到烹饪状态为干烧状态的次数或者维持为干烧状态的时间大于预设的干烧次数阈值或者预设的干烧时间阈值,确定锅具的烹饪状态为干烧状态。其中,不对预设的干烧次数阈值和预设的干烧时间阈值进行限定,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具体设置。
步骤S14:响应于烹饪状态为正常状态,利用第一控制策略控制灶具的加热功率。
本实施方式中,响应于烹饪状态为正常状态,利用第一控制策略控制灶具的加热功率。也就是说,在确定锅具处于正常状态时,会利用正常状态对应的第一控制策略对灶具的加热功率进行控制。
由于锅具处于正常状态时,表明锅具内有食材,在对食材进行正常的烹饪操作,所以,为了保证对锅具内食材的正常烹饪,在一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一控制策略控制灶具的加热功率,具体为:保持灶具的当前加热功率。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策略控制灶具的加热功率也可以为减少或者增大灶具的加热功率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步骤S15:响应于烹饪状态为干烧状态,利用第二控制策略控制灶具的加热功率。
本实施方式中,响应于锅具的烹饪状态为干烧状态,会利用第二控制策略控制灶具的加热功率。也就是说,在确定锅具处于干烧状态时,会利用干烧状态对应的第二控制策略对灶具的加热功率进行控制。
由于锅具处于干烧状态时,一方面,会浪费能源;另一方面,会破坏锅上面的涂层,产生有毒物质,对人体有维护,而也有引发火灾的可能。所以,在一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二控制策略控制灶具的加热功率,具体为:减小灶具的加热功率或者关闭灶具的加热功能。
在一实施方式中,确定连续检测到烹饪状态为干烧状态的次数或者维持为干烧状态的时间是否大于预设的干烧次数阈值或者预设的干烧时间阈值;响应于小于预设的干烧次数阈值或预设的干烧时间阈值,维持灶具的当前加热功率;响应于大于预设的干烧次数阈值或预设的干烧时间阈值,降低灶具的加热功率或关闭灶具的加热功能。由于在确定连续检测到烹饪状态为干烧状态的次数或者维持为干烧状态的时间大于预设的干烧次数阈值或者预设的干烧时间阈值时,表明锅具的烹饪状态为干烧状态,所以此时降低灶具的加热功率或关闭灶具的加热功能,以降低能量消耗,减少危险发生的可能性。而由于在确定连续检测到烹饪状态为干烧状态的次数或者维持为干烧状态的时间小于预设的干烧次数阈值或者预设的干烧时间阈值时,表明锅具可能暂时处于干烧状态,所以此时维持灶具的当前加热功率,以避免重复对灶具的加热功率进行控制,造成过多资源消耗,提高灶具的使用寿命。
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利用升温速率确定锅具的状态,所以确定的锅具的状态更加准确;另外,在锅具处于干烧状态时,对灶具的加热功率进行控制,即,能够在锅具处于干烧状态时自动调整灶具的加热功率,实现了对灶具的加热功率的自动调整。
请参阅图3,图3是图1所示步骤S13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需注意的是,若有实质上相同的结果,本实施例并不以图3所示的流程顺序为限。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可基于升温速率与速率阈值的大小关系,确定锅具的烹饪状态,具体包括:
步骤S31:确定升温速率与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和预设的第二速率阈值的大小关系。
本实施方式中,确定升温速率与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和预设的第二速率阈值的大小关系;其中,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小于预设的第二速率阈值。也就是说,通过确定升温速率与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和预设的第二速率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能够确定测温源在灶具加热下的升温速率是大还是小。其中,在升温速率小于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时,执行步骤S32;而在升温速率大于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而小于预设的第二速率阈值时,执行步骤S33。
其中,不对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和预设的第二速率阈值的大小进行限定,可根据实际使用具体设置。
步骤S32:响应于升温速率小于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确定锅具的烹饪状态为正常状态。
本实施方式中,响应于升温速率小于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确定锅具的烹饪状态为正常状态。在升温速率小于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时,表明测温元件在灶具加热下的升温速率较小,这是由于锅具内有食材在吸收锅具的热量,导致锅具在灶具的加热下升温较慢,从而导致与锅具接触的测温元件的升温速率较小;而锅具内有食材时,是锅具的正常烹饪状态;所以,在升温速率小于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时,确定锅具的烹饪状态为正常状态。
步骤S33:响应于升温速率大于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且小于预设的第二速率阈值,确定锅具的烹饪状态为干烧状态。
本实施方式中,响应于升温速率大于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且小于预设的第二速率阈值,确定锅具的烹饪状态为干烧状态。在升温速率大于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且小于预设的第二速率阈值时,当前情况下测温元件在灶具加热下的升温速率,大于在锅具内有食材时对应的升温速率,表明当前锅具中不存在食材,锅具处于干烧状态;所以,在升温速率大于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且小于预设的第二速率阈值时,确定锅具的烹饪状态为干烧状态。
在一实施方式中,灶具进一步设置有位于第一速率阈值与第二速率阈值之间的至少一中间速率阈值,中间速率阈值将第一速率阈值与第二速率阈值之间的数值区间划分为至少两个子数值区间,其中,每个子数值区间对应一干烧等级。此时,响应于升温速率大于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且小于预设的第二速率阈值,确定锅具的烹饪状态为干烧状态,具体为:根据升温速率所落入的子数值区间,确定锅具的干烧等级。
另外,减小灶具的加热功率或者关闭灶具的加热功能,具体为:基于锅具的干烧等级,确定灶具的目标加热功率;然后,将锅具的当前加热功率调整至目标加热功率,其中,子数值区间越靠近第二速率阈值,干烧等级越高,对应的目标加热功率越低。也就是说,会对锅具的干烧程度进行区分,并对应锅具的干烧程度对灶具的加热功率进行调整;另外,锅具的干烧程度越高,需要将灶具的加热功率调的越小。
在一实施方式中,烹饪状态还包括离灶状态,基于测温元件在灶具加热下的升温速率具体为:响应于升温速率大于预设的第三速率阈值,确定锅具的烹饪状态为离灶状态;其中,预设的第三速率阈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二速率阈值。也就是说,在测温元件的升温速率大于预设的第三速率阈值时,表明测温元件在灶具加热下的升温速率较大,此时可确定测温元件所测的并非是锅具的温度,即,锅具当前不在灶具上,锅具处于离锅状态。
其中,不对预设的第三速率阈值的大小进行限定,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具体设置。
为了提高确定的锅具的烹饪状态的准确性,避免偶发的情况,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在连续检测到烹饪状态为离灶状态的次数或者维持为离灶状态的时间大于预设的离灶次数阈值或者预设的离灶时间阈值,确定锅具的烹饪状态为离灶状态。其中,不对预设的干烧次数阈值和预设的干烧时间阈值进行限定,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具体设置。
由于在灶具处于工作状态而锅具不在灶具上时,一方面,会浪费能源;另一方面,会存在潜在的危险。所以,在一实施方式中,响应于锅具的烹饪状态为离锅状态时,利用第三控制策略控制灶具的加热功率。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确定连续检测到烹饪状态为离灶状态的次数或者维持为离灶状态的时间是否大于预设的离灶次数阈值或者预设的离灶时间阈值;响应于小于预设的离灶次数阈值或预设的离灶时间阈值,维持灶具的当前加热功率;响应于大于预设的离灶次数阈值或预设的离灶时间阈值,降低灶具的加热功率或关闭灶具的加热功能。由于在确定连续检测到烹饪状态为离灶状态的次数或者维持为离灶状态的时间大于预设的离灶次数阈值或者预设的离灶时间阈值时,表明锅具的烹饪状态为离灶状态,所以此时降低灶具的加热功率或关闭灶具的加热功能,以降低能量消耗,减少危险发生的可能性。而由于在确定连续检测到烹饪状态为离灶状态的次数或者维持为离灶状态的时间小于预设的离灶次数阈值或者预设的离灶时间阈值时,表明锅具可能暂时处于离灶状态,所以此时维持灶具的当前加热功率,以避免重复对灶具的加热功率进行控制,造成过多资源消耗,提高灶具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40包括相互耦接的存储器41和处理器42,处理器42用于执行存储器41中存储的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任一灶具的控制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在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电子设备4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微型计算机、服务器,此外,电子设备40还可以包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在此不做限定。
具体而言,处理器42用于控制其自身以及存储器41以实现上述任一灶具的控制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处理器42还可以称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处理器4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处理器42还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另外,处理器42可以由集成电路芯片共同实现。
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50存储有程序指令51,该程序指令51被执行时实现本申请灶具的控制方法任一实施例以及任意不冲突的组合所提供的方法。其中,该程序指令51可以形成程序文件以软件产品的形式存储在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50中,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方式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50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或者是计算机、服务器、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
若本申请技术方案涉及个人信息,应用本申请技术方案的产品在处理个人信息前,已明确告知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并取得个人自主同意。若本申请技术方案涉及敏感个人信息,应用本申请技术方案的产品在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前,已取得个人单独同意,并且同时满足“明示同意”的要求。例如,在摄像头等个人信息采集装置处,设置明确显著的标识告知已进入个人信息采集范围,将会对个人信息进行采集,若个人自愿进入采集范围即视为同意对其个人信息进行采集;或者在个人信息处理的装置上,利用明显的标识/信息告知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的情况下,通过弹窗信息或请个人自行上传其个人信息等方式获得个人授权;其中,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可包括个人信息处理者、个人信息处理目的、处理方式以及处理的个人信息种类等信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若本申请技术方案涉及个人信息,应用本申请技术方案的产品在处理个人信息前,已明确告知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并取得个人自主同意。若本申请技术方案涉及敏感个人信息,应用本申请技术方案的产品在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前,已取得个人单独同意,并且同时满足“明示同意”的要求。例如,在摄像头等个人信息采集装置处,设置明确显著的标识告知已进入个人信息采集范围,将会对个人信息进行采集,若个人自愿进入采集范围即视为同意对其个人信息进行采集;或者在个人信息处理的装置上,利用明显的标识/信息告知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的情况下,通过弹窗信息或请个人自行上传其个人信息等方式获得个人授权;其中,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可包括个人信息处理者、个人信息处理目的、处理方式以及处理的个人信息种类等信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灶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具包括在锅具相对于所述灶具就位后能够与所述锅具接触的测温元件,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灶具处于工作状态下,获取所述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
利用所述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确定所述测温元件在所述灶具加热下的升温速率;
基于所述升温速率,确定所述锅具的烹饪状态;其中,所述烹饪状态至少包括正常状态和干烧状态;
响应于所述烹饪状态为所述正常状态,利用第一控制策略控制所述灶具的加热功率;
响应于所述烹饪状态为所述干烧状态,利用第二控制策略控制所述灶具的加热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所述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包括:
按照预设的采样周期,周期性获取所述测温元件所检测的多个温度;
所述利用所述测温元件所检测的温度,确定所述测温元件在所述灶具加热下的升温速率,包括:
在时序上对所述多个温度进行分组,并对每个所述分组内的所述温度进行平均,以获得温度平均值,其中,每个所述分组内的所述温度的数量不小于两个;
基于所述温度平均值,确定所述升温速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升温速率,确定所述锅具的烹饪状态,包括:
响应于所述升温速率小于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确定所述锅具的烹饪状态为所述正常状态;
响应于所述升温速率大于所述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且小于预设的第二速率阈值,确定所述锅具的烹饪状态为所述干烧状态;其中,所述预设的第二速率阈值大于所述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所述烹饪状态为所述正常状态,利用第一控制策略控制所述灶具的加热功率,包括:
保持所述灶具的当前加热功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所述烹饪状态为所述干烧状态,利用第二控制策略控制所述灶具的加热功率,包括:
减小所述灶具的加热功率或者关闭所述灶具的加热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具进一步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速率阈值与所述第二速率阈值之间的至少一中间速率阈值,所述中间速率阈值将所述第一速率阈值与所述第二速率阈值之间的数值区间划分成至少两个子数值区间,其中,每个所述子数值区间对应一干烧等级;所述响应于所述升温速率大于所述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且小于预设的第二速率阈值,确定所述锅具的烹饪状态为所述干烧状态,包括:
根据所述升温速率所落入的所述子数值区间,确定所述锅具的干烧等级;
所述减小所述灶具的加热功率或者关闭所述灶具的加热功能,包括:
基于所述锅具的干烧等级,确定所述灶具的目标加热功率;
将所述锅具的当前加热功率调整至所述目标加热功率;其中,所述子数值区间越靠近所述第二速率阈值,所述干烧等级越高,对应的所述目标加热功率越低。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所述烹饪状态为所述干烧状态,利用第二控制策略控制所述灶具的加热功率,包括:
获取连续检测到所述烹饪状态为所述干烧状态的次数或者维持为所述干烧状态的时间是否大于预设的干烧次数阈值或预设的干烧时间阈值;
响应于小于所述预设的干烧次数阈值或所述预设的干烧时间阈值,保持所述灶具的当前加热功率;
响应于大于所述预设的干烧次数阈值或所述预设的干烧时间阈值,减小所述灶具的加热功率或者关闭所述灶具的加热功能。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状态还包括离灶状态;所述基于所述升温速率,确定所述锅具的烹饪状态,包括:
响应于所述升温速率大于预设的第三速率阈值,确定所述锅具的烹饪状态为所述离灶状态;其中,所述预设的第三速率阈值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的第二速率阈值;
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烹饪状态为所述离灶状态,利用第三控制策略控制所述灶具的加热功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所述烹饪状态为所述离灶状态,利用第三控制策略控制所述灶具的加热功率,包括
确定连续检测到所述烹饪状态为所述离灶状态的次数或者维持为所述离灶状态的时间是否大于预设的离灶次数阈值或预设的离灶时间阈值;
响应于小于所述预设的离灶次数阈值或所述预设的离灶时间阈值,维持所述灶具的当前加热功率;
响应于大于所述预设的离灶次数阈值或所述预设的离灶时间阈值,降低所述灶具的加热功率或关闭所述灶具的加热功能。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程序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灶具的控制方法。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能够被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灶具的控制方法。
CN202211584596.5A 2022-12-09 灶具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8168034A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68034A true CN118168034A (zh) 2024-06-1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17724B (zh) 一种食材重量的检测方法、烹饪方法及设备
US7573005B2 (en) Boil detec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US6462316B1 (en) Cooktop control and monitoring system including detecting properties of a utensil and its contents
CN110687810B (zh) 烹饪方法、烹饪器具、烹饪系统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1218083A1 (zh) 烹饪电器的控制方法、烹饪电器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0726159B (zh) 加热控制方法、烹饪器具与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812840B (zh) 烹饪温度检测方法、装置及灶具
CN110762565B (zh) 检测方法、烹饪器具、烹饪系统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0813172B2 (en) Cooktop appliances and control methods for the same
US20190141794A1 (en) Temperature sensing cookware
CN107491119B (zh) 多士炉温控方法和多士炉
CN113133665B (zh) 一种烹饪器具的防干烧检测方法及烹饪器具
CN118168034A (zh) 灶具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385925B (zh) 电磁烹饪器具及其控制方法
CN110671726B (zh) 控温方法、烹饪器具、烹饪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1077575A1 (zh) 下菜检测方法、烹饪器具、烹饪系统和可读存储介质
JPH04137388A (ja) 加熱調理器の温度制御装置
JP2021167686A5 (zh)
CN113390106B (zh) 控制方法及烹饪器具及存储介质
CN111012189A (zh) 一种锅内物品的状态检测设备、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12450711B (zh) 运行控制方法、装置、烹饪器具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550840B (zh) 一种电磁炉烹饪方法、装置、电磁炉及烹饪系统
JP2553674B2 (ja) 炊飯器
CN117515602A (zh) 用于灶具防干烧的检测方法及装置、灶具
CN113384158A (zh) 控制方法及烹饪器具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