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04084A - 连接器及连接器构成体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及连接器构成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04084A
CN118104084A CN202280069760.0A CN202280069760A CN118104084A CN 118104084 A CN118104084 A CN 118104084A CN 202280069760 A CN202280069760 A CN 202280069760A CN 118104084 A CN118104084 A CN 1181040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stopper
female
lockin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6976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野崎新史
齐藤大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1040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040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1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correct or full engagement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所述连接器具备端子、收纳所述端子的壳体、以及能移动地组装于所述壳体的止动体,所述壳体具有能弹性变形并与所述端子卡止的矛状部,所述止动体具有限制部(62),限制部(62)进入所述矛状部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空间(43)而限制所述矛状部的弹性变形,所述止动体能在退避位置与卡止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退避位置上,所述限制部(62)从所述弹性变形空间(43)退避,在所述卡止位置上,在所述矛状部与所述端子卡止的状态下,所述限制部(62)进入所述弹性变形空间(43)内,进一步地,所述止动体伴随所述对方连接器和所述壳体的嵌合而在所述卡止位置与完成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完成位置表示所述壳体和所述对方连接器的嵌合已完成。

Description

连接器及连接器构成体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及连接器构成体。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能检测与对方连接器的嵌合是否适当完成的连接器(日本特开2020-72013号公报)。该连接器具有嵌合保证部件。嵌合保证部件能在临时卡止位置与正式卡止位置之间移动地组装于连接器。在对方连接器和连接器未嵌合的状态下,嵌合保证部件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在对方连接器和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嵌合保证部件能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由此,通过能将嵌合保证部件从临时卡止位置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从而能确认对方连接器和连接器的嵌合已完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720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上述结构,在使对方连接器和连接器嵌合后,进行使嵌合保证部件从临时卡止位置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的操作。因此,连接器的组装作业的效率有可能降低。
本公开是基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提高连接器的组装作业的效率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是一种连接器,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所述连接器具备端子、收纳所述端子的壳体、以及能移动地组装于所述壳体的止动体,所述壳体具有能弹性变形并与所述端子卡止的矛状部,所述止动体具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进入供所述矛状部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空间而限制所述矛状部的弹性变形,所述止动体能在退避位置与卡止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退避位置上,所述限制部从所述弹性变形空间退避,在所述卡止位置上,在所述矛状部与所述端子卡止的状态下,所述限制部进入所述弹性变形空间内,进一步地,所述止动体伴随所述对方连接器和所述壳体的嵌合而在所述卡止位置与完成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完成位置表示所述壳体和所述对方连接器的嵌合已完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提高连接器的组装作业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阴连接器和阳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阳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5中的IV-IV线剖视图。
图5是示出阴止动体装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阴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阴止动体装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阴止动体装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阴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阴止动体装配于卡止位置的状态的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阴止动体装配于卡止位置的状态的阴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阴止动体装配于卡止位置的状态的阴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11是图9中的XI-XI线剖视图。
图12是图9中的XII-XII线剖视图。
图13是图9中的XIII-XIII线剖视图。
图14是示出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的嵌合完成状态的连接器构成体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的嵌合完成状态的连接器构成体的俯视图。
图16是示出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的嵌合完成状态的连接器构成体的侧视图。
图17是图15中的XVII-XVII线剖视图。
图18是图15中的XVIII-XVIII线剖视图。
图19是图10中的XIX-XIX线剖视图。
图20是图16中的XX-XX线剖视图。
图21是示出嵌合中途状态下的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22是示出嵌合中途状态下的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23是图21中的XXIII-XXIII线剖视图。
图24是图21中的XXIV-XXIV线剖视图。
图25是图21中的XXV-XXV线剖视图。
图26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5)的标识符的、与图10中的XIX-XIX线对应的剖视图。
图27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5)的标识符的、与图16中的XX-XX线对应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本公开是一种连接器,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所述连接器具备端子、收纳所述端子的壳体、以及能移动地组装于所述壳体的止动体,所述壳体具有能弹性变形并与所述端子卡止的矛状部,所述止动体具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进入供所述矛状部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空间而限制所述矛状部的弹性变形,所述止动体能在退避位置与卡止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退避位置上,所述限制部从所述弹性变形空间退避,在所述卡止位置上,在所述矛状部与所述端子卡止的状态下,所述限制部进入所述弹性变形空间内,进一步地,所述止动体伴随所述对方连接器和所述壳体的嵌合而在所述卡止位置与完成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完成位置表示所述壳体和所述对方连接器的嵌合已完成。
通过确认止动体从卡止位置移动到完成位置,从而能确认对方连接器和连接器的嵌合已完成。由此,在对方连接器和连接器的嵌合动作后,不需要另外使嵌合保证构件移动的操作,所以能提高连接器的组装作业的效率。
(2)优选的是,在所述壳体且与所述完成位置上的所述止动体对应的位置开口有检测窗,所述止动体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检测窗露出。
通过确认止动体的至少一部分从检测窗露出,从而能确认对方连接器和连接器的嵌合已完成。
(3)优选的是,所述止动体在所述完成位置上从所述检测窗露出的部分具有能由规定的机械检测的标识符。
通过由机械检测出标识符从检测窗露出,从而能确认对方连接器和连接器的嵌合已完成。
(4)优选的是,所述标识符设置于配置面,所述配置面设置于所述止动体,所述配置面相对于所述壳体中的形成有所述检测窗的壁部倾斜。
通过配置面相对于壳体的壁部倾斜,从而在利用机械通过检测窗检测标识符时,能使机械和标识符的焦距在配置面内部分不同。
(5)优选的是,在所述壳体且在所述止动体移动到所述卡止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标识符对应的位置开口有视觉辨认窗,所述标识符从所述视觉辨认窗露出,在所述壳体设置有阻碍部,所述阻碍部阻碍所述规定的机械通过所述视觉辨认窗检测所述标识符。
由于阻碍部,不能由机械从视觉辨认窗检测标识符,所以在止动体移动到卡止位置的状态下,标识符不被机械检测出。由此,可抑制如下:在对方连接器和连接器未正规嵌合的状态下错误地由机械检测出标识符。
另一方面,因为能从视觉辨认窗视觉辨认标识符,所以能预先掌握标识符的位置。因此,能在完成位置上可靠地找到标识符。
(6)优选的是,所述阻碍部是从所述检测窗的孔缘部向外侧突出的肋。
能通过肋这样的简易结构形成阻碍部。
(7)本公开是具备上述(1)至(6)中的任一个记载的连接器和与所述连接器嵌合的对方连接器的连接器构成体。
(8)优选的是,所述对方连接器具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在所述对方连接器与所述连接器嵌合时,通过从与所述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与所述止动体抵接,从而使所述止动体从所述卡止位置移动到所述完成位置。
通过使对方连接器和连接器嵌合,从而能使止动体从卡止位置移动到完成位置。由此,在对方连接器和连接器的嵌合动作后,不需要另外使嵌合保证构件移动的操作,所以能提高作业效率。
(9)优选的是,所述对方连接器具有朝向所述连接器突出并且与所述止动体卡止的卡止部,在所述对方连接器和所述连接器脱离时,通过所述卡止部与所述止动体卡止,从而所述止动体从所述完成位置移动到所述卡止位置,在所述止动体移动到所述卡止位置时,所述卡止部和所述止动体的卡止被解除。
通过进行使对方连接器和连接器脱离的操作,从而能使止动体从完成位置移动到卡止位置。由此,在使对方连接器和连接器脱离后,不需要使止动体从完成位置移动到卡止位置的操作。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至图25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构成体10具有阴连接器11(连接器的一例)和阳连接器12(对方连接器的一例)。
在以下说明中,所谓上下方向以图1中的上下方向为基准。所谓前后方向,在图1中的阳连接器12和阴连接器11的嵌合方向上,将相互嵌合的方向设为前方。关于左右方向,对于阳连接器12及阴连接器11各自,以朝向阳连接器12和阴连接器11的嵌合方向的前方时的左方及右方为基准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多个相同构件,有时仅对一部分构件标注附图标记,对其他构件省略附图标记。
[阳连接器12]
如图1所示,阳连接器12具备阳端子13、收纳阳端子13的阳壳体14、以及装配于阳壳体14的阳止动体15。
阳端子13通过将金属板材冲压加工成规定形状而形成。阳端子13具有向前方突出的呈板状的突片16、和与突片16的后方相连并且连接电线18的电线连接部17。通过电线连接部17压接于电线18的外周,从而电线18和电线连接部17电连接。
阳壳体14在整体上呈长方体形状,通过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阳壳体14具有在前方开口的罩部19。在罩部19内,阳端子13的突片16以向前方突出的状态配置。在阳壳体14中,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收纳阳端子13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阳腔20。在阳腔20的内部形成有向前方突出地延伸并且能弹性变形的阳矛状部21。通过阳矛状部21的前端部从后方卡止于阳端子13,从而阳端子13以防脱状态保持在阳腔20内。在罩部19的下壁,贯通下壁设置有锁定接受部24,后述的锁臂22的锁定部23嵌入到锁定接受部。在罩部19的上壁,向下方突出地设置有按压突起26,按压突起26从上方按压后述的阴止动体25。
在设置于罩部19后方的后壁,从前方组装有阳止动体15。阳止动体15在整体上呈在上下方向扁平的板状,通过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如图2所示,在阳止动体15的左右两端部设置有弹性地卡止于阳壳体14的锁定部27。通过锁定部27卡止于阳壳体14,从而阳止动体15固定于阳壳体14。
如图1所示,在罩部19的右侧壁的前端部形成有向后方凹陷的凹部28。通过该凹部28,能避免在阳连接器12和阴连接器11嵌合的状态下后述的肋29和罩部19干涉。凹部28的上下方向的口径尺寸形成得比上侧的肋29的上表面和下侧的肋29的下表面的间隔大。
阳止动体15具有限制部31,限制部31从前方进入供阳壳体14的阳矛状部21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空间30内,阻碍阳矛状部21弹性变形。限制部31在与阳壳体14的阳矛状部21对应的位置,从阳止动体15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地形成。
在阳止动体15的前端部且上端部形成有向前方突出并且与后述的阴止动体25抵接的抵接部32。抵接部32呈在上下方向扁平的板状。在抵接部32的前端部形成有从左右两端部向前方突出的臂部33。臂部33形成为在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在臂部33的前端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卡止部34。卡止部34与后述的阴止动体25的卡止接受部35卡止。卡止部34的后端面形成为从臂部33的下表面峭立的形状。另一方面,卡止部34的前端面形成为在前后方向平缓地倾斜。
[阴连接器11]
如图4所示,阴连接器11具备阴壳体36(壳体的一例)、收纳于阴壳体36的阴端子37(端子的一例)、以及从前方安装于阴壳体36的阴止动体25(止动体的一例)。
阴端子37通过将金属板材冲压加工成规定形状而形成。阴端子37具有供阳端子13的突片16插入的连接筒部38和与连接筒部38的后方相连并且连接电线18的电线连接部39。当突片16插入到连接筒部38内时,则配置于连接筒部38内的弹性接触片(未图示)和突片16弹性地接触。由此,阳端子13和阴端子37电连接。另外,通过电线连接部39压接于电线18的外周,从而电线18和电线连接部39电连接。
如图3所示,阴壳体36在整体上呈长方体形状。阴壳体36通过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如图4所示,在阴壳体36的下表面形成有从前端部向后方延伸的锁臂22。锁臂22能向上下方向弹性变形。在关于前后方向的锁臂22的中央附近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锁定部23(参照图18)。
如图3所示,阴壳体36具有在前方及后方开口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五个)阴腔40。在阴腔40内从后方收纳阴端子37。阴腔40在关于上下方向的阴壳体36的中央位置附近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形成。
在阴壳体36的前端部且阴腔40的上方位置,以在前方开口的方式形成有收纳阴止动体25的止动体收纳部41。止动体收纳部41的孔缘部形成为在左右方向细长地延伸并且在上下方向扁平的形状。止动体收纳部41和阴腔40在上下方向连通。
如图4所示,在止动体收纳部41的上壁且与各阴腔4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朝向斜前下方呈悬臂状延伸的阴矛状部42(矛状部的一例)。阴矛状部42能朝向设置于阴矛状部42上方的弹性变形空间43弹性移位。当阴端子37插入到阴腔40的适当的插入位置时,则通过阴矛状部42和阴端子37在前后方向卡止,从而阴端子37以防止向后方脱离的状态保持于阴壳体36内。阴矛状部42的弹性变形空间43设定在止动体收纳部41内。
阴止动体25从前方装配于阴壳体36的止动体收纳部41。如图3所示,阴止动体25在整体上呈在上下方向扁平的板状。阴止动体25通过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
阴止动体25的上壁63的靠近后端部的部分成为限制部62,限制部62通过在阴端子37与阴矛状部42卡止的状态下进入阴矛状部42的弹性变形空间30内,从而阻碍阴矛状部42弹性变形。
在阴止动体25的上壁63的上表面且靠近左右两端部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卡止凹部44。卡止凹部44形成为在前后方向细长延伸。两个卡止凹部44形成为同形同大小。此外,同形同大小包括是同形同大小的情况,并且包括即使不是同形同大小的情况但基本上能认定为同形同大小的情况。
卡止凹部44在前后方向上以后侧变深的方式凹陷形成为两个阶段。换言之,卡止凹部44中从阴止动体25的上表面算起的凹陷深度尺寸形成为后侧部分比前侧部分大。由此,在卡止凹部44且前侧部分与后侧部分之间形成有台阶,该台阶形成为与阳止动体15的卡止部34卡止的卡止接受部35。
[卡止结构]
如图3所示,在阴止动体25的上表面且卡止凹部44的后方位置分别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第1卡止部45。第1卡止部45的前端面从阴止动体25的上表面向上方峭立地形成。第1卡止部45的后端面形成为在前后方向平缓地倾斜。两个第1卡止部45形成为同形同大小。
在阴止动体25的上表面且关于左右方向的卡止凹部44的内侧位置分别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第2卡止部46。换言之,在形成于左侧的卡止凹部44的右方位置和形成于右侧的卡止凹部44的左方位置分别形成有第2卡止部46。第2卡止部46的前端面从阴止动体25的上表面向上方立起地形成。第2卡止部46的前端面的从阴止动体25的上表面算起的倾斜角度形成得比第1卡止部45的前端面的倾斜角度平缓。第2卡止部46的后端面形成为前后方向平缓地緩斜。两个第2卡止部46形成为同形同大小。
在阴止动体25的后端部形成有从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附近向后方突出的两个臂部47。两个臂部47形成为同形同大小。在臂部47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第3卡止部48。第3卡止部48的前端面形成为在前后方向平缓地緩斜。第3卡止部48的后端面形成为与阴止动体25的上表面正交。此外,所谓正交,包括正交的情况,而且也包括即使不是正交的情况但基本上能认定为正交的情况。
如图5及图6所示,在阴壳体36的上壁64,且在阴止动体25收纳于止动体收纳部41内的状态下与第1卡止部45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在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上下方向贯穿上壁64的第1卡止接受部49。第1卡止接受部49形成于阴壳体36的上壁64的靠近左右两端部的位置。第1卡止接受部49从上方观看呈长方形。两个第1卡止接受部49形成为同形同大小。
在阴壳体36的上壁64,且在阴止动体25收纳于止动体收纳部41内的状态下与第2卡止部46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在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上下方向贯穿上壁64的第2卡止接受部50。第2卡止接受部50形成于阴壳体36的上壁64中的关于左右方向的第1卡止接受部49的内侧。换言之,在阴壳体36的上壁64的左侧所形成的第1卡止接受部49的右方形成有第2卡止接受部50,并且在右侧所形成的第1卡止接受部49的左方形成有第2卡止接受部50。第2卡止接受部50从上方观看呈长方形。两个第2卡止接受部50形成为同形同大小。
在阴壳体36的上壁64且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形成有从上方看呈方形的C字状的狭缝51。狭缝51具有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并且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两个部分和将这两个部分的后端部连接的部分。在被该狭缝51包围的区域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弹性变形部52。弹性变形部52在阴止动体25收纳于止动体收纳部41内的状态下形成于阴止动体25的臂部47的上方。在弹性变形部52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起部53。突起部53的前端面及后端面形成为在前后方向平缓地緩斜。
狭缝51中的在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且位于弹性变形部52后方的部分形成为能与阴止动体25的第3卡止部48卡止的前第3卡止接受部54。另外,在阴壳体36的上壁64且前第3卡止接受部54的后方位置,以在上下方向贯穿上壁64的方式形成有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的两个后第3卡止接受部55。后第3卡止接受部55从上方观看呈长方形。后第3卡止接受部55能与阴止动体25的第3卡止部48卡止。
[阴壳体36和阴止动体25的组装结构]
阴止动体25能在退避位置(参照图3)、比退避位置靠后方的卡止位置(参照图13)、以及比卡止位置靠后方的完成位置(参照图17)之间移动地装配于阴壳体36。
在图4至图7中示出阴止动体25相对于阴壳体36组装于退避位置的状态。如图4及图5所示,在阴止动体25相对于阴壳体36组装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第1卡止部45的前端面从后方与第1卡止接受部49的前壁抵接。由此,阴止动体25以防止向前方脱离的状态保持于阴壳体36。如图4至图7所示,第2卡止部46的后端面从前方与阴壳体36的前表面抵接。由此,阴止动体25以被限制向后方移动的状态保持于阴壳体36。如图12所示,在阴壳体36的弹性变形部52的下方,为了避免第3卡止部48和弹性变形部52干涉而向上方凹陷地形成有退避凹部56。由此,在阴止动体25相对于阴壳体36组装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第3卡止部48和弹性变形部52不干涉。如图4所示,限制部62成为向弹性变形空间43的前方退避的状态。由此,阴矛状部42能在弹性变形空间43内弹性变形。
在图8至图13中示出阴止动体25相对于阴壳体36组装于卡止位置的状态。如图9及图11所示,第2卡止部46从后方与第2卡止接受部50的前壁抵接。由此,阴止动体25以防止向前方脱离的状态保持于阴壳体36。如图12所示,第3卡止部48从前方与前第3卡止接受部54的后壁抵接。由此,阴止动体25以被限制向后方移动的状态保持于阴壳体36。如图13所示,限制部62成为进入弹性变形空间43内的状态。由此,可阻碍阴矛状部42弹性变形。
在图14至图18中示出阴止动体25相对于阴壳体36组装于完成位置的状态。如图17及图18所示,阳止动体15的抵接部32从前方与阴止动体25的前端面抵接。由此,可限制阴止动体25向前方移动。如图18所示,第3卡止部48从前方与后第3卡止接受部55的后壁抵接。由此,阴止动体25以被限制向后方移动的状态保持于阴壳体36。
[标识符]
如图3所示,阴止动体25的左侧壁65形成为从左方朝向右方向斜上方倾斜。阴止动体25的左侧壁65从阴止动体25的后端部向后方延长。在阴止动体25的左侧壁65的后端部形成有标识符57。阴止动体25的左侧壁65的左侧面形成为设置有标识符57的配置面58。作为标识符57,使用一维码、二维码、三维码中的哪个都可以,但是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二维码。另外,实施方式1的标识符57通过在配置面58实施激光加工而被打印,但也可以构成为将与配置面58分开形成的板状的码粘贴于配置面58。
在标识符57中作为二维码记录有“嵌合完成”、“批号”等信息。能使用读取器、照相机等规定的机械59读取该标识符57,并将所读取的信息记录于记录装置。例如,在使阴连接器11和阳连接器12嵌合后,通过机械59检测标识符57并读取信息,从而能将阴连接器11和阳连接器12的嵌合已完成的情况记录于记录装置。本实施方式的机械59具有在读取标识符57时相对于标识符57自动对焦的自动调焦功能。机械59可以为手持式,也可以为装配式。
[视觉辨认窗]
如图10所示,在阴止动体25相对于阴壳体36组装于卡止位置的状态下,在阴壳体36的左侧壁66且与阴止动体25的标识符57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在左右方向贯穿的视觉辨认窗60。视觉辨认窗60从左方观看呈长方形。从左方观看,从视觉辨认窗60露出标识符57的全部或者一部分。由此,能从视觉辨认窗60用肉眼视觉辨认标识符57的全部或者一部分。
如图19所示,阴壳体36的左侧壁66的外表面和阴止动体25的配置面58形成的角度α能任意设定,优选0°到45°的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角度α设定为30°。
在阴壳体36的左侧壁66形成有从视觉辨认窗60的上缘部及下缘部向左方突出的肋29(阻碍部的一例)。肋29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设定为与视觉辨认窗60的上缘部及下缘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相同。肋29的前端缘从阴壳体36的左侧壁66的左侧面峭立地形成。肋29的后端缘形成为朝向后方且向右方平缓地緩斜。
[检测窗]
如图20所示,在阴壳体36的左侧壁66且视觉辨认窗60的后方位置,以在左方开口的方式形成有检测窗61。检测窗61从左方观看呈长方形。检测窗61形成于在阴止动体25相对于阴壳体36组装于完成位置的状态下与阴止动体25的标识符57对应的位置。从左方观看,从检测窗61露出标识符57的全部。由此,能利用机械59从检测窗61读取标识符57。
视觉辨认窗60和检测窗61既可以在前后方向连通,另外也可以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形成。在实施方式1中,视觉辨认窗60和检测窗61在前后方向连通。
[连接器构成体的组装工序]
接着,对连接器构成体10的组装工序进行说明。此外,连接器构成体10的组装工序不限于以下记载。
阳端子13从后方插入到阳壳体14的阳腔20内。通过阳端子13与阳矛状部21抵接,从而阳矛状部21在弹性变形空间30内弹性变形。当阳端子13被进一步向前方按压时,则阳矛状部21复位变形,从而阳矛状部21的前端部从后方与阳端子13抵接。由此,阳端子13以防止向后方脱离的状态收纳于阳壳体14内。
阳止动体15从前方插入到阳腔20内。通过阳止动体15的限制部31进入阳矛状部21的弹性变形空间30内,从而限制阳矛状部21弹性变形。通过阳止动体15的锁定部27与阳壳体14弹性地卡合,从而阳止动体15以防止向前方脱离的状态组装于阳壳体14(参照图1)。
阴止动体25从前方插入到阴壳体36的止动体收纳部41内。通过阴止动体25的第1卡止部45和阴壳体36的上壁64抵接,从而阴壳体36的上壁64以跨上第1卡止部45的方式变形。当阴止动体25被进一步向后方按压时,则阴壳体36的上壁64复位变形,第1卡止部45进入阴壳体36的第1卡止接受部49内。通过第1卡止部45的前端部从后方与第1卡止接受部49的前壁抵接,从而阴止动体25以前止动状态保持于阴壳体36。另外,通过第2卡止部46的后端部从前方与阴壳体36的上壁64的前端缘抵接,从而限制阴止动体25向后方移动。这样,阴止动体25相对于阴壳体36组装于退避位置。
在阴止动体25相对于阴壳体36组装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阴止动体25的限制部62位于阴壳体36的弹性变形空间43的前方。由此,阴壳体36的阴矛状部42能弹性变形。
阴端子37从后方插入到阴壳体36的阴腔40内。通过阴端子37与阴矛状部42抵接,从而阴矛状部42在弹性变形空间30内弹性变形。当阴端子37被进一步向前方按压时,阴矛状部42复位变形,从而阴矛状部42的前端部从后方与阴端子37抵接。由此,阴端子37以防止向后方脱离的状态收纳于阴壳体36内(参照图4)。
通过阴止动体25被向后方按压,从而第2卡止部46的后端部从前方与阴壳体36的上壁64的前端缘抵接。由此,阴壳体36的上壁64以跨上第2卡止部46的方式变形。
当阴止动体25被进一步向后方按压时,则阴壳体36的上壁64复位变形,第2卡止部46进入阴壳体36的第2卡止接受部50内。通过第2卡止部46的前端部与第2卡止接受部50的前壁从后方抵接,从而阴止动体25以前止动状态保持于阴壳体36。另外,通过第3卡止部48的后端部从前方与前第3卡止接受部54的后壁抵接,从而阴止动体25以被限制向后方移动的状态保持于阴壳体36。这样,阴止动体25相对于阴壳体36组装于卡止位置。
在阴止动体25相对于阴壳体36组装于卡止位置的状态下,阴止动体25的限制部62进入阴壳体36的弹性变形空间43内。由此,阻碍阴壳体36的阴矛状部42弹性变形。其结果,阴端子37被阴矛状部42和阴止动体25双重卡止(参照图13)。
接着,阳连接器12和阴连接器11以面对的方式配置,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嵌合(参照图1)。
如图21至图24所示,阴连接器11的前端部嵌入阳连接器12的罩部19内。于是,如图23所示,罩部19的下壁的前端缘从前方与阴壳体36的锁臂22的锁定部23抵接。由此,锁臂22向上方弹性变形。当阳连接器1被进一步向前方按压时,则锁臂22复位变形,锁定部23进入阳连接器12的罩部19的锁定接受部24内。由此,阳连接器12和阴连接器11以防脱状态被保持(参照图18)。
如图23所示,当阴连接器11嵌入到阳连接器12的罩部19内时,则罩部19的按压突起26从前方与阴壳体36的弹性变形部52的突起部53抵接。于是,弹性变形部52向下方弹性变形。当弹性变形部52向下方弹性变形时,则位于弹性变形部52下方的阴止动体25的臂部47向下方弹性变形。于是,臂部47的第3卡止部48向下方移动,第3卡止部48和前第3卡止接受部54的后壁的卡合被解除。
当阳连接器12被进一步向前方按压时,则阳止动体15的抵接部32的前端部与阴止动体25的前端部抵接。由此,阴止动体25向后方移动。
当阳连接器12被进一步向前方按压时,则阴壳体36的弹性变形部52复位变形,弹性变形部52的突起部53位于罩部19的按压突起26的前方。于是,位于弹性变形部52下方的阴止动体25的臂部47也复位变形,臂部47的第3卡止部48进入后第3卡止接受部55内。由此,第3卡止部48的后端部从前方与后第3卡止接受部55的后壁抵接,限制阴止动体25向后方移动。这样,阴止动体25相对于阴壳体36组装于完成位置(参照图18)。
另一方面,当阴连接器11嵌入到阳连接器12的罩部19内时,则阳止动体15的臂部33的前端部与阴止动体25的前端缘抵接。于是,臂部33以跨上阴止动体25的上壁63的方式弹性变形。当阳连接器12被进一步向前方按压时,则臂部33复位变形,臂部33的卡止部34进入阴止动体25的卡止凹部44内(参照图24)。
[连接器构成体的脱离工序]
接着,对阳连接器12和阴连接器11的脱离工序进行说明。通过锁臂22向上方弹性变形,从而阴连接器11的锁定部23和阳连接器12的锁定接受部24的卡合被解除。然后,对阳连接器12和阴连接器11施加拉力,以使阳连接器12和阴连接器11相互分离(参照图23)。
于是,阳止动体15的臂部33的卡止部34从后方与阴止动体25的卡止凹部44的卡止部34抵接。由此,对阴止动体25施加向前的力(参照图24)。
当阴止动体25经由卡止部34被阳止动体15向前方拉拽时,则阴止动体25的臂部47以潜入到阴壳体36的上壁64下的方式弹性变形。由此,阴止动体25的第3卡止部48和阴壳体36的后第3卡止接受部55的卡合被解除(参照图23)。
当阴止动体25被进一步向前方拉拽时,如图25所示,阴止动体25的第2卡止部46的前端部从后方与第2卡止接受部50的前壁抵接。于是,因为阴止动体25的第2卡止部46与阴壳体36的第2卡止接受部50之间的保持力设定得比阳止动体15的卡止部34与阴止动体25的卡止接受部35之间的保持力大,所以阳止动体15的卡止部34和阴止动体25的卡止接受部35的卡合被解除。另外,通过阴止动体25的臂部47复位变形,从而第3卡止部48进入前第3卡止接受部54内。由此,阴止动体25相对于阴壳体36向卡止位置移动,并保持于卡止位置。
进一步地,通过对阳连接器12和阴连接器11施加拉力以使阳连接器12和阴连接器11相互分离,从而阳连接器12和阴连接器11的嵌合被解除(参照图1)。
[标识符的视觉辨认]
如图10所示,在阴止动体25相对于阴壳体36组装于卡止位置的状态下,标识符57通过视觉辨认窗60露出到外部,因此作业者能通过视觉辨认窗60视觉辨认标识符57。因此,作业者能大概识别阴壳体36中的标识符57的位置。
另一方面,不能利用机械59通过视觉辨认窗60检测标识符57。这是因为:如图19所示,因为在视觉辨认窗60的上缘部及下缘部形成有肋29,所以即使要利用机械59从箭头线A所示的方向检测标识符57,也是使与机械59的距离近的肋29的末端部对焦。换言之,即使要利用机械59从箭头线A所示的方向检测标识符57,也不会使标识符57对焦。
[标识符的检测]
如图16所示,在阴止动体25相对于阴壳体36组装于完成位置的状态下,标识符57通过检测窗61露出到外部。如图20所示,与视觉辨认窗60不同,在检测窗61未设置肋29,所以在通过机械59的自动调焦机构使标识符57对焦的状态下,机械59能检测出标识符57。
标识符57能从箭头线B所示的方向检测。如图20所示,配置面58相对于阴壳体36的左侧壁66的外表面倾斜。阴壳体36的左侧壁66的外表面和配置面58形成的角度β能任意设定,优选0°至45°的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角度β设定为30°。
通过配置面58相对于阴壳体36的左侧壁66倾斜,从而标识符57的下端部和机械59的间隔小于标识符57的上端部和机械59的间隔。标识符57的下端部与标识符57的上端部之间的关于左右方向的间隔落入机械59的景深的范围内。由此,在利用机械59检测标识符57时,能使标识符57整体对焦。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阴止动体25能在退避位置与卡止位置之间移动,在退避位置上,限制部62从弹性变形空间43退避,在卡止位置上,在阴矛状部42和阴端子37卡止的状态下,限制部62进入弹性变形空间43内,进一步地,阴止动体25伴随阳连接器12和阴壳体36的嵌合而在卡止位置与完成位置之间移动,完成位置表示阴壳体36和阳连接器12的嵌合已完成。通过确认阴止动体25从卡止位置移动到完成位置,从而能确认阳连接器12和阴连接器11的嵌合已完成。由此,在阳连接器12和阴连接器11的嵌合动作后,不需要另外使嵌合保证构件移动的操作,所以能提高阴连接器11的组装作业的效率。
通过确认阴止动体25的至少一部分从检测窗61露出,能确认阳连接器12和阴连接器11的嵌合已完成。
通过利用机械59检测出标识符57从检测窗61露出,从而能确认阳连接器12和阴连接器11的嵌合已完成。
通过配置面58相对于阴壳体36的壁部倾斜,从而在利用机械59通过检测窗61检测标识符57时,能使机械59和标识符57的焦距在配置面58内部分不同。
由于肋29,不能利用机械59从视觉辨认窗60检测标识符57,所以在阴止动体25移动到卡止位置的状态下,标识符57不会被机械59检测出。由此,可抑制如下:在阳连接器12和阴连接器11未正规嵌合的状态下,错误地由机械59检测出标识符57。
另一方面,因为能从视觉辨认窗60视觉辨认标识符57,所以能预先掌握标识符57的位置。因此,能在完成位置上可靠地找到标识符57。
通过肋29这样的简易结构,能使得不能利用机械59从视觉辨认窗60检测标识符57。
通过使阳连接器12和阴连接器11嵌合,能使阴止动体25从卡止位置移动到完成位置。由此,在阳连接器12和阴连接器11的嵌合动作后,不需要另外使嵌合保证构件移动的操作,所以能提高作业效率。
通过进行使阳连接器12和阴连接器11脱离的操作,从而能使阴止动体25从完成位置移动到卡止位置。由此,在使阳连接器12和阴连接器11脱离后,不需要使阴止动体25从完成位置移动到卡止位置的操作。
<其他实施方式>
(1)也可以构成为在装配于阴连接器11的阴止动体25设置标识符57,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在装配于阳连接器12的阳止动体15设置标识符57。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阴止动体25及阳止动体15双方设置标识符57。
(2)阳连接器12构成为具有阳止动体15,且阳止动体15具有抵接部32,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在阳壳体14设置有抵接部32,且省略阳止动体15。
(3)检测窗61也可以省略。
(4)标识符57也可以省略。
(5)如图26及图27所示,设置有标识符57的配置面58也可以相对于阴壳体36的左侧壁66的左侧面平行地设置。
(6)视觉辨认窗60也可以省略。
(7)阻碍部不限于肋29,也可以是圆柱、三棱柱、四棱柱等柱状。也可以是圆锥、三棱锥、四棱锥等椎体,能够采用任意形状。
(8)装配于阳连接器12的阳止动体15的卡止部34也可以省略。另外,卡止部34也可以构成为设置于阳壳体14。
(9)机械59的自动调焦机构也可以省略。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器构成体
11:阴连接器
12:阳连接器
13:阳端子
14:阳壳体
15:阳止动体
16:突片
17:电线连接部
18:电线
19:罩部
20:阳腔
21:阳矛状部
22:锁臂
23:锁定部
24:锁定接受部
25:阴止动体
26:按压突起
27:锁定部
28:凹部
29:肋
30:弹性变形空间
31:阳止动体的限制部
32:抵接部
33:阳止动体的臂部
34:卡止部
35:卡止接受部
36:阴壳体
37:阴端子
38:连接筒部
39:电线连接部
40:阴腔
41:止动体收纳部
42:阴矛状部
43:弹性变形空间
44:卡止凹部
45:第1卡止部
46:第2卡止部
47:阴止动体的臂部
48:第3卡止部
49:第1卡止接受部
50:第2卡止接受部
51:狭缝
52:弹性变形部
53:突起部
54:前第3卡止接受部
55:后第3卡止接受部
56:退避凹部
57:标识符
58:配置面
59:机械
60:视觉辨认窗
61:检测窗
62:阴止动体的限制部
63:阴止动体的上壁
64:阴壳体的上壁
65:阴止动体的左侧壁
66:阴壳体的左侧壁

Claims (9)

1.一种连接器,与对方连接器嵌合,
所述连接器具备端子、收纳所述端子的壳体、以及能移动地组装于所述壳体的止动体,
所述壳体具有能弹性变形并与所述端子卡止的矛状部,
所述止动体具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进入供所述矛状部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空间而限制所述矛状部的弹性变形,
所述止动体能在退避位置与卡止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退避位置上,所述限制部从所述弹性变形空间退避,在所述卡止位置上,在所述矛状部与所述端子卡止的状态下,所述限制部进入所述弹性变形空间内,
进一步地,所述止动体伴随所述对方连接器和所述壳体的嵌合而在所述卡止位置与完成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完成位置表示所述壳体和所述对方连接器的嵌合已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壳体且与所述完成位置上的所述止动体对应的位置开口有检测窗,所述止动体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检测窗露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止动体在所述完成位置上从所述检测窗露出的部分具有能由规定的机械检测的标识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标识符设置于配置面,所述配置面设置于所述止动体,
所述配置面相对于所述壳体中的形成有所述检测窗的壁部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壳体且在所述止动体移动到所述卡止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标识符对应的位置开口有视觉辨认窗,所述标识符从所述视觉辨认窗露出,
在所述壳体设置有阻碍部,所述阻碍部阻碍所述规定的机械通过所述视觉辨认窗检测所述标识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阻碍部是从所述检测窗的孔缘部向外侧突出的肋。
7.一种连接器构成体,具备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和与所述连接器嵌合的对方连接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构成体,其中,
所述对方连接器具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在所述对方连接器与所述连接器嵌合时,通过从与所述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与所述止动体抵接,从而使所述止动体从所述卡止位置移动到所述完成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构成体,其中,
所述对方连接器具有朝向所述连接器突出并且与所述止动体卡止的卡止部,
在所述对方连接器和所述连接器脱离时,通过所述卡止部与所述止动体卡止,从而所述止动体从所述完成位置移动到所述卡止位置,
在所述止动体移动到所述卡止位置时,所述卡止部和所述止动体的卡止被解除。
CN202280069760.0A 2021-10-27 2022-10-12 连接器及连接器构成体 Pending CN11810408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75307 2021-10-27
JP2021175307A JP2023064881A (ja) 2021-10-27 2021-10-27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構成体
PCT/JP2022/038016 WO2023074367A1 (ja) 2021-10-27 2022-10-12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構成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04084A true CN118104084A (zh) 2024-05-28

Family

ID=86157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69760.0A Pending CN118104084A (zh) 2021-10-27 2022-10-12 连接器及连接器构成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64881A (zh)
CN (1) CN118104084A (zh)
WO (1) WO202307436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14135B2 (ja) * 1990-03-28 1995-12-0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のロック検知機構
JP2003045571A (ja) * 2001-08-03 2003-02-1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3999186B2 (ja) * 2003-10-16 2007-10-31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378144B2 (ja) * 2009-10-15 2013-12-25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16213084A (ja) * 2015-05-11 2016-12-1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64881A (ja) 2023-05-12
WO2023074367A1 (ja) 2023-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23113B2 (en) Connector and a connector assembly
CN114079202B (zh) 连接器
CN111193127B (zh) 连接器
CN109428203B (zh) 连接器装置以及阳型连接器
CN111193137A (zh) 连接器
CN109075509B (zh) 具备嵌合检测功能的电连接装置
JPH10172672A (ja) コネクタ
CN113228427B (zh) 连接器
CN111262084B (zh) 连接器
CN118104084A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构成体
US11296461B2 (en) Connector with first and second housings, a detector separate from the housings and a biasing member that accummulates a biasing force as the detector moves toward a detection position
CN114586243B (zh) 连接器
JP3598990B2 (ja) コネクタ
WO2023136177A1 (ja) コネクタ構成体
CN118160171A (zh) 连接器
US11217946B2 (en) Connector
JP5129792B2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7372067B2 (ja) コネクタ
CN112740487B (zh) 连接器
CN117957726A (zh) 连接器
CN117957725A (zh) 连接器
CN116848733A (zh) 连接器
JP2023117578A (ja) コネクタ
CN117837028A (zh) 连接器
CN116171512A (zh) 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