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多算法融合的企业管理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基于多算法融合的企业管理系统,包括产线效能监控平台、数据库存储模块、新产线职位匹配模块以及绩效二次评估模块;
其中,所述产线效能监控平台包括同批次产线成品监测模块、单项工种效能评估模块以及产线管理者效能评估模块,所述同批次产线成品监测模块采集产线各岗位单项工种单位时间内工人的工作量以及单位时间内的产线成品量,汇总生成单项工种的绩效单以及不同产线管理者的绩效单;
所述单项工种效能评估模块制定单项工种工人替换产线规则,获取相同工人不同产线同一工种的工作量,结合质检结果信息反馈,对相同工种不同工人进行绩效考核,建立绩效排名机制,划分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与常规生产工人;
所述产线管理者效能评估模块制定管理者替换管理产线规则,获取管理者管理不同产线单位时间内的产线成品量,结合不同岗位单位时间内工人的工作量以及质检结果信息反馈,对更换产线的管理者进行绩效考核,结合绩效排名机制,划分新产线预备管理者与常规管理者;
所述数据库存储模块建立分类数据库,分别存储考核绩效过程中的管理者绩效数据以及工人绩效数据;
所述新产线职位匹配模块获取新产线工种类型,匹配对应类型的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并制定同一岗位轮岗机制以及新产线预备管理者轮岗机制,在不同生产时间段内规划对应的产线不同岗位工人以及对应的管理者;
所述绩效二次评估模块采集新产线不同岗位单位时间内工人的工作量以及不同管理者单位时间内的产线成品量,二次对新产线的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以及新产线预备管理者绩效进行评估。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同批次产线成品监测模块包括工人绩效考核单元以及管理者绩效考核单元,所述工人绩效考核单元建立单位统计时间,采用监控设备,在相隔单位统计时间统一一次各个岗位工人的工作量,并对每个单位统计时间进行标记,绑定对应岗位工人的工作量进行汇总,所述管理者绩效考核单元结合单位统计时间,通过监控设备采集单位统计时间内管理者所在产线的成品量。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单项工种效能评估模块制定单项工种工人替换产线规则包括如下步骤:
S1、采集各产线生产产品类型,定位同种产品生产产线;
S2、获取同种产品生产产线不同岗位所处位置以及对应匹配的工人,汇总不同产线相同岗位以及匹配的工人;
S3、获取各个产线的管理者信息,维持当前产线的管理者不变,按照排列组合原理轮岗调动不同产线相同岗位匹配的工人。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单项工种效能评估模块建立绩效排名机制采用评估算法,其算法步骤如下:
S10、计算单位时间T工人在所在岗位上的工作量Wkd=Wtotal-Dpo,其中Wtotal为产线单位时间T内采集的工人所处岗位的总工作量,Dpo为质检确定残次原因为当前工人造成的残次成品量;
S20、获取单位时间T内各产线总成品量Wfpq以及总残次成品量Dfpo,计算管理各产线的管理者单位时间内产线实际成品量Wafpq=Wfpq-Dfpo;
S30、结合所述S10的计算方式,维持各个产线对应的管理者不变,获取工人调动至不同产线相同岗位的工作量计算出工人绩效评估工作量n为产线数;
S40、结合所述S20的计算方式,维持各个产线对应的岗位匹配的工人不变,获取管理者调动至不同产线后,单位时间T内各个产线的实际成品量计算出管理者绩效评估工作量n为产线数;
S50、采用权重分配规则,划分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与常规生产工人,以及划分新产线预备管理者与常规管理者。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S50中的权重分配规则采用权重分配算法,其算法公式如下:
其中Wscr为新产线评判需求权重值,Nump为新产线总岗位需求数,T为单位时间,Ncoq为新产线单位时间T内的总成品量,F(Wscr)为权重区间划分函数,(0,W1]至(Wm-1,Wm]为不同新产线评判需求权重值区间。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数据库存储模块包括数据库分区存储单元、分区标记识别单元以及存储数据实时更新单元;
所述数据库分区存储单元用于对建立的数据库进行存储区间划分,不同分区数据库存储不同类型数据,其中包括评价管理者绩效数据:单位时间T内各个产线的实际成品量以及管理者绩效评估工作量评价不同工人的绩效数据:工人调动至不同产线相同岗位的工作量以及工人绩效评估工作量新产线的总岗位需求数Nump、新产线单位时间T内的总成品量Ncoq以及新产线评判需求权重值Wscr;
所述分区标记识别单元对划分后的存储区间进行标记识别,用于后期计算以及数据更新进行数据定位;
所述存储数据实时更新单元获取评价完成时间点,对新一轮的数据进行存储,并实时更新各个工人以及管理者的绩效评估数据。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新产线职位匹配模块制定同一岗位轮岗机制以及新产线预备管理者轮岗机制包括如下步骤:
S100、结合所述S50中的权重分配算法,确定最终的新产线预备管理者人数Gmg以及新产线不同岗位匹配的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人数Nwk;
S200、按照新产线预备管理者对应管理者绩效评估工作量数值大小,规划新产线预备管理者的管理顺序,并在更换过程中维持各个岗位的工人不变;
S300、结合新产线预备管理者绩效二次评估结果,选取其中绩效最高的预备管理者作为新产线最终管理者,其余预备管理者按照绩效二次评估结果划分排名;
S400、维持新产线最终管理者以及其余岗位不变,按照当前岗位匹配的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的工人绩效评估工作量规划当前新产线岗位的匹配顺序;
S500、结合新产线预备工人绩效二次评估结果,选取其中绩效最高的预备工人作为新产线最终匹配的工人,其余新产线预备工人按照绩效二次评估结果划分排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基于多算法融合的企业管理系统中,通过制定单项工种工人替换产线规则,获取相同工人不同产线同一工种的工作量,通过产线管理者效能评估模块制定管理者替换管理产线规则,匹配对应类型的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并制定同一岗位轮岗机制以及新产线预备管理者轮岗机制,既保证新产线能够最大化利用新产线最终管理者以及新产线最终匹配的工人的工作能力,自动规划匹配新产线最终的生产团队,同时又能对管理者以及工人进行二次绩效评估,进一步降低评估过程中管理者以及工人受到的评估影响,提高最终评估的准确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3所示,提供了基于多算法融合的企业管理系统,包括产线效能监控平台、数据库存储模块40、新产线职位匹配模块50以及绩效二次评估模块60;
其中,产线效能监控平台包括同批次产线成品监测模块10、单项工种效能评估模块20以及产线管理者效能评估模块30,同批次产线成品监测模块10采集产线各岗位单项工种单位时间内工人的工作量以及单位时间内的产线成品量,汇总生成单项工种的绩效单以及不同产线管理者的绩效单;
单项工种效能评估模块20制定单项工种工人替换产线规则,获取相同工人不同产线同一工种的工作量,结合质检结果信息反馈,对相同工种不同工人进行绩效考核,建立绩效排名机制,划分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与常规生产工人;
产线管理者效能评估模块30制定管理者替换管理产线规则,获取管理者管理不同产线单位时间内的产线成品量,结合不同岗位单位时间内工人的工作量以及质检结果信息反馈,对更换产线的管理者进行绩效考核,结合绩效排名机制,划分新产线预备管理者与常规管理者;
数据库存储模块40建立分类数据库,分别存储考核绩效过程中的管理者绩效数据以及工人绩效数据;
新产线职位匹配模块50获取新产线工种类型,匹配对应类型的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并制定同一岗位轮岗机制以及新产线预备管理者轮岗机制,在不同生产时间段内规划对应的产线不同岗位工人以及对应的管理者;
绩效二次评估模块60采集新产线不同岗位单位时间内工人的工作量以及不同管理者单位时间内的产线成品量,二次对新产线的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以及新产线预备管理者绩效进行评估。
在对工业生产的员工进行企业管理过程中,首先通过同批次产线成品监测模块10采集产线各岗位单项工种单位时间内工人的工作量以及单位时间内的产线成品量,汇总生成单项工种的绩效单以及不同产线管理者的绩效单,工人的工作量为所在岗位的加装零部件工作项目的个数,例如某个电器外壳需要通过螺丝固定,其固定的螺丝需要4个,每固定完成4个螺丝,则表明该岗位工人完成一次加装零部件工作项目,随后通过单项工种效能评估模块20制定单项工种工人替换产线规则,即按照相同工种类型,将工人分配至不同产线的相同岗位,获取相同工人不同产线同一工种的工作量,结合质检结果信息反馈,即出现残次成品后,通过质检确定异常加装位置,确定造成异常原因的岗位,作为评估绩效的依据,对相同工种不同工人进行绩效考核,建立绩效排名机制,划分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与常规生产工人,通过产线管理者效能评估模块30制定管理者替换管理产线规则,获取管理者管理不同产线单位时间内的产线成品量,结合不同岗位单位时间内工人的工作量以及质检结果信息反馈,此时管理者管理的产线出现的所有残次品都作为对管理者的绩效考核依据,对更换产线的管理者进行绩效考核,结合绩效排名机制,划分新产线预备管理者与常规管理者,新产线预备管理者与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作为新产线预备人员;
在进行管理过程中,为了方便进行数据查询,需要通过数据库存储模块40建立分类数据库,分别存储考核绩效过程中的管理者绩效数据以及工人绩效数据;
重新建立新产线时,为了减少新产线产生残次品的数量,需要匹配新产线预备人员,此时通过新产线职位匹配模块50获取新产线工种类型,匹配对应类型的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并制定同一岗位轮岗机制以及新产线预备管理者轮岗机制,在不同生产时间段内规划对应的产线不同岗位工人以及对应的管理者,例如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A原始工种为焊接,新产线的某个岗位B涉及到与焊接相关的工种,则匹配该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A以及与其属于同一岗位的其余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作为岗位B的匹配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
最后通过绩效二次评估模块60采集新产线不同岗位单位时间内工人的工作量以及不同管理者单位时间内的产线成品量,二次对新产线的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以及新产线预备管理者绩效进行评估。
此外,同批次产线成品监测模块10包括工人绩效考核单元110以及管理者绩效考核单元120,工人绩效考核单元110建立单位统计时间,采用监控设备,在相隔单位统计时间统一一次各个岗位工人的工作量,并对每个单位统计时间进行标记,绑定对应岗位工人的工作量进行汇总,管理者绩效考核单元120结合单位统计时间,通过监控设备采集单位统计时间内管理者所在产线的成品量。
进一步的,单项工种效能评估模块20制定单项工种工人替换产线规则包括如下步骤:
S1、采集各产线生产产品类型,定位同种产品生产产线;
S2、获取同种产品生产产线不同岗位所处位置以及对应匹配的工人,汇总不同产线相同岗位以及匹配的工人;
S3、获取各个产线的管理者信息,维持当前产线的管理者不变,按照排列组合原理轮岗调动不同产线相同岗位匹配的工人。
为了降低各个工人在岗位所受相邻岗位的工人影响,需要对不同岗位匹配的工人进行轮岗调动,首先,采集各产线生产产品类型,定位同种产品生产产线,随后获取同种产品生产产线不同岗位所处位置以及对应匹配的工人,汇总不同产线相同岗位以及匹配的工人,如图2所示,产线I、产线II以及产线III均生产同一产品,岗位E1、E2以及E3属于不同产线相同岗位,与之匹配工人分别R4E1、R8E2以及R12E3,当工人单位时间内在原始产线的岗位完成产品生产工作后,需要获取各个产线的管理者信息,维持当前产线的管理者不变,按照排列组合原理轮岗调动不同产线相同岗位匹配的工人,即将R4E1、R8E2以及R12E3分次调动至岗位E1、E2以及E3,而不同岗位的相邻工人不同,调动后的岗位适应不同产线的相同岗位后,其评判绩效所受的影响就会大大降低,更加公平。
再进一步的,单项工种效能评估模块20建立绩效排名机制采用评估算法,其算法步骤如下:
S10、计算单位时间T工人在所在岗位上的工作量Wkd=Wtotal-Dpo,其中Wtotal为产线单位时间T内采集的工人所处岗位的总工作量,Dpo为质检确定残次原因为当前工人造成的残次成品量;
S20、获取单位时间T内各产线总成品量Wfpq以及总残次成品量Dfpo,计算管理各产线的管理者单位时间内产线实际成品量Wafpq=Wfpq-Dfpo;
S30、结合S10的计算方式,维持各个产线对应的管理者不变,获取工人调动至不同产线相同岗位的工作量计算出工人绩效评估工作量n为产线数;
S40、结合S20的计算方式,维持各个产线对应的岗位匹配的工人不变,获取管理者调动至不同产线后,单位时间T内各个产线的实际成品量计算出管理者绩效评估工作量n为产线数;
S50、采用权重分配规则,划分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与常规生产工人,以及划分新产线预备管理者与常规管理者。
为了减少评估数据受到无关因素的影响,在对工人的绩效进行评估过程中,需要维持各个产线对应的管理者不变,结合监测仪器,获取单位时间T内工人在所在岗位上的总工作量Wtotal,即单位时间结束后,该工人总共完成的包装量或者加装量,由于后期质检确定的残次成品会对该工人最终的工作量Wkd造成影响,因此需要采集质检确定残次原因为当前工人造成的残次成品量Dpo,随后计算出工人最终的工作量Wkd=Wtotal-Dpo,为了减少评估过程中的数据单一性,提高数据参考价值,将该工人调动至不同产线的相同岗位,并按照上述步骤获取不同产线相同岗位的各个工作量:随后计算出平均值,即工人绩效评估工作量作为后期进行划分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与常规生产工人的参考标准;
在对管理者的绩效进行评估过程中,需要维持各个产线对应岗位的匹配工人不变,获取单位时间T内各产线总成品量Wfpq以及总残次成品量Dfpo,计算管理各产线的管理者单位时间内产线实际成品量Wafpq=Wfpq-Dfpo,此时整个产线单位时间T内出现的残次成品均与该管理者相关,因此总残次成品量Dfpo即为产线总残次品量,随后按照排列组合调动各管理者,获取管理者调动至不同产线后,单位时间T内各个产线的实际成品量 计算出管理者绩效评估工作量作为新产线预备管理者与常规管理者的参考标准。
具体的,S50中的权重分配规则采用权重分配算法,其算法公式如下:
其中Wscr为新产线评判需求权重值,Nump为新产线总岗位需求数,T为单位时间,Ncoq为新产线单位时间T内的总成品量,F(Wscr)为权重区间划分函数,(0,W1]至(Wm-1,Wm]为不同新产线评判需求权重值区间,由于为了保证新产线的正常运作与成品量正常生产,需要维持更换工人岗位与管理者的频率范围,因为频繁更换工人岗位或者管理者虽然能够对工人绩效以及管理者绩效进行评估,但会影响新产线的正常生产,所以需要提前确定新产线总岗位需求数Nump以及新产线单位时间T内的总成品量Ncoq,总岗位需求数Nump以及新产线单位时间T内的总成品量Ncoq均与新产线评判需求权重值成反比,随后确定新产线评判需求权重值Wscr所处区间,例如Wscr∈(W1,W2]时,此时权重区间划分函数F(Wscr)输出为20%,表明此时划分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占20%,常规生产工人占80%,如果同一岗位的工人数为10,则表明相同岗位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为2人,常规生产工人为8人,此时比较工人绩效评估工作量选取工人绩效评估工作量排名前二对应的工人作为新产线对应岗位的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值得说明的是,上述计算公式同样适用管理者划分新产线预备管理者与常规管理者。
此外,数据库存储模块40包括数据库分区存储单元410、分区标记识别单元420以及存储数据实时更新单元430;
数据库分区存储单元410用于对建立的数据库进行存储区间划分,不同分区数据库存储不同类型数据,其中包括评价管理者绩效数据:单位时间T内各个产线的实际成品量以及管理者绩效评估工作量评价不同工人的绩效数据:工人调动至不同产线相同岗位的工作量以及工人绩效评估工作量新产线的总岗位需求数Nump、新产线单位时间T内的总成品量Ncoq以及新产线评判需求权重值Wscr;
分区标记识别单元420对划分后的存储区间进行标记识别,用于后期计算以及数据更新进行数据定位;
存储数据实时更新单元430获取评价完成时间点,对新一轮的数据进行存储,并实时更新各个工人以及管理者的绩效评估数据,即完成当前批次的绩效评估工作后,当前批次的数据汇总存储,新一轮的评价工作开始后,获取新一轮涉及到先前批次的管理者以及工人的数据,并将先前评估的绩效数据删除,更新新一轮的评估数据。
进一步的,新产线职位匹配模块50制定同一岗位轮岗机制以及新产线预备管理者轮岗机制包括如下步骤:
S100、结合S50中的权重分配算法,确定最终的新产线预备管理者人数Gmg以及新产线不同岗位匹配的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人数Nwk;
S200、按照新产线预备管理者对应管理者绩效评估工作量数值大小,规划新产线预备管理者的管理顺序,并在更换过程中维持各个岗位的工人不变;
S300、结合新产线预备管理者绩效二次评估结果,选取其中绩效最高的预备管理者作为新产线最终管理者,其余预备管理者按照绩效二次评估结果划分排名;
S400、维持新产线最终管理者以及其余岗位不变,按照当前岗位匹配的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的工人绩效评估工作量规划当前新产线岗位的匹配顺序;
S500、结合新产线预备工人绩效二次评估结果,选取其中绩效最高的预备工人作为新产线最终匹配的工人,其余新产线预备工人按照绩效二次评估结果划分排名。
新产线确定最终的新产线预备管理者人数Gmg以及新产线不同岗位匹配的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人数Nwk后,为了减少二次评估计算步骤,首先需要对新产线预备管理者进行二次二次评估,此时新产线各个岗位匹配的工人为工人绩效评估工作量最高的新产线预备工人,并维持其位置不变,不进行更换,并按照新产线预备管理者对应管理者绩效评估工作量数值大小,规划新产线预备管理者的管理顺序,即管理者绩效评估工作量数值越高,其管理顺序越靠前,完成新产线预备管理者绩效二次评估后,选取其中绩效最高的预备管理者作为新产线最终管理者,此时该新产线后续的生产批次均由该管理者进行管理;
在对新产线预备工人绩效二次评估过程中,维持新产线最终管理者以及其余岗位不变,按照当前岗位匹配的新产线工种预备工人的工人绩效评估工作量规划当前新产线岗位的匹配顺序,结合新产线预备工人绩效二次评估结果,选取其中绩效最高的预备工人作为新产线最终匹配的工人,其余新产线预备工人按照绩效二次评估结果划分排名,从而既保证新产线能够最大化利用新产线最终管理者以及新产线最终匹配的工人的工作能力,自动规划匹配新产线最终的生产团队,同时又能对管理者以及工人进行二次绩效评估,进一步降低评估过程中管理者以及工人受到的评估影响,提高最终评估的准确度,减少绩效评估误差。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