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70757A - 图像形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970757A CN117970757A CN202410301348.8A CN202410301348A CN117970757A CN 117970757 A CN117970757 A CN 117970757A CN 202410301348 A CN202410301348 A CN 202410301348A CN 117970757 A CN117970757 A CN 11797075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ding
- image
- sheet
- transparent member
- gu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3705 background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5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805 post-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441 surface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859 subli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2 subli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9—Using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N1/00615—Guiding elements, e.g. plat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62—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the copy material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29—Transpor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9—Mounting or support of components or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9—Using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N1/00602—Feed roll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H04N1/409—Edge or detail enhancement; Noise or error suppre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系统包括:传送单元,被配置为传送已由图像形成部分形成图像的第一片材;读取单元,包括被配置为在读取位置处、通过透明部件读取正由传送单元传送的第一片材的读取传感器;引导部件,被配置为覆盖相对于透明部件位于与读取传感器相对侧的基准部件;以及控制器,被配置为基于读取单元通过透明部件读取基准部件所获得的图像数据,对读取第一张片材的结果进行遮蔽校正,并基于经过遮蔽校正的图像,控制要由图像形成部分在第二片材上形成的图像的几何特性。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在2021年5月19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2110545480.X、发明创造名称为“图像形成系统”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置为读取片材的图像的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已知这样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被配置为在传送片材的同时,利用图像传感器并通过透明部件读取片材的图像(参见日本特开2006-109406号公报)。另外,为了校正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图像传感器的光源的光量不均匀和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光接收部分的感光度不均匀,通常,通过使用图像传感器读取白色基准板来进行遮蔽校正。
为了高精度地执行遮蔽校正,需要将图像传感器读取白色基准板时展示的白色基准板和图像传感器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图像传感器读取正在传送的片材上的图像时展示的图像传感器和片材之间的距离。鉴于此,可以想到在透明部件的与图像传感器相对的一侧上,即在传送路径上配设白色基准板。当白色基准板配设在传送路径上时,片材可能会被白色基准板摩擦,并且形成在片材上的图像的一部分可能会被剥落。剥离的图像的一部分粘附在白色基准板上,或者被悬挂以玷污图像读取装置。污点会引起条纹图像。这抑制了片材的图像被正确读取,从而降低了读取精度。另外,当在传送路径上配设白色基准板时,担心片材的前端可能与白色基准板接触,并且可能发生片材弯曲而引起卡纸。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图像形成部分,被配置为在第一片材上形成图像;传送单元,被配置为传送已由图像形成部分形成图像的第一片材;透明部件,在传送第一片材的传送方向上设置在传送单元的下游;读取单元,包括被配置为在传送方向上的读取位置处、通过透明部件读取第一片材上的图像的读取传感器;基准部件,其相对于透明部件设置在与读取传感器相反的一侧的透明部件上;引导部件,被配置为将在传送方向上传送的第一片材引导至读取位置,基准部件被引导部件覆盖;以及控制器,被配置为基于读取单元通过透明部件读取基准部件所获得的图像数据,对读取第一张片材的结果进行遮蔽校正,并基于经过遮蔽校正的图像,控制要由图像形成部分在第二片材上形成的图像的几何特性,其中,图像形成部分被配置为基于控制器控制的几何特性在第二片材上形成图像。
根据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图像形成系统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图像形成装置和调整单元的框图。
图3是调整单元的剖视图。
图4是用于示出正面/背面对准部分700的视图。
图5是正面读取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正面读取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IS)已移至遮蔽校正位置的正面读取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从读取玻璃侧观察到的CIS的透视图。
图9是遮蔽驱动部分的透视图。
图10是遮蔽驱动部分的侧视图。
图11是读取部分的侧视图。
图12是读取部分的透视图。
图13是保持部分的剖视图。
图14是用于示出片材库的表。
图15是用于说明在操作部分上显示的片材库编辑画面的图。
图16A和图16B是用于示出形成在片材上的斑块图像的视图。
图17是用于示出用于传送片材的控制操作的流程图。
图18是根据变形例的片材引导部件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系统)
图1是图像形成系统100的局部剖视图。图像形成系统100包括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部分)101、操作部分(用户界面)180、调整单元(自动调整装置)200以及后处理装置(整理器)600。图像形成装置101被配置为在记录介质(以下称为“片材”)P上形成图像。操作部分180由用户操作,以设置要由图像形成装置101执行的图像形成的条件,并且被配置为显示图像形成装置101的状态。调整单元200被配置为执行正面/背面对准,用于测量图像形成装置101在片材P的正面上形成图像所形成的图像与图像形成装置101在片材P的背面上形成图像之间的位置对准不良。后处理装置600被配置为将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P排出到排出托盘601,并执行包括订钉处理、打孔处理和分类处理的后处理。
(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101是电子照相激光束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101使用电子照相图像形成处理以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装置101的示例不仅包括激光打印机,而且包括电子照相复印机(例如,数字复印机)、彩色LED打印机、多功能外围设备(MFP)、传真机和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101不限于被配置成形成彩色图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是被配置成形成单色图像的单色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01不限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是喷墨打印机、升华型打印机或热干燥型热敏打印机。
参照图1和图2描述图像形成装置101。图2是图像形成装置101和调整单元200的框图。图像形成装置101包括打印机控制器103、引擎控制部分312和引擎部分140。打印机控制器103包括片材库900和图像形状校正部分320。打印机控制器103电连接到操作部分180、引擎控制部分312和调整单元200的通信部分250。
引擎控制部分312电连接到传送辊驱动马达311和挡板驱动部分141。挡板驱动部分141被配置成驱动挡板131、132、133和134。引擎控制部分312进一步电连接到第一定影后传感器153、第二定影后传感器163、表面反转传感器137和引擎部分140。引擎控制部分312被配置为控制引擎部分140执行图像形成处理(包括片材进给处理)。引擎部分140包括黄色图像形成部分120、品红色图像形成部分121、青色图像形成部分122和黑色图像形成部分123。引擎部分140还包括进给盒113、中间转印部件106、二次转印辊114、第一定影设备150和第二定影设备160。
黄色图像形成部分120被配置为形成黄色(Y)调色剂图像。品红色图像形成部分121被配置为形成品红色(M)调色剂图像。青色图像形成部分122被配置为形成青色(C)调色剂图像。黑色图像形成部分123被配置为形成黑色(K)调色剂图像。除了其调色剂颜色外,黄色图像形成部分120、品红色图像形成部分121、青色图像形成部分122和黑色图像形成部分123具有基本上相同的结构,因此下面的描述针对黄色图像形成部分120。
黄色图像形成部分120包括被配置为旋转的感光鼓105。在感光鼓105的周围配置有带电设备111、激光扫描仪107、显影设备112和一次转印辊118。带电设备111被配置为使感光鼓105的表面均匀带电。激光扫描仪107包括激光驱动器(未示出),其被配置为基于从打印机控制器103供给的图像数据来打开和关闭从半导体激光器108发出的激光。从半导体激光器108发出的激光在主扫描方向上被旋转多面镜(未显示)偏转。在主扫描方向上偏转的激光被反射镜109导向感光鼓105的表面,以使感光鼓105均匀带电的表面在主扫描方向上曝光。因此,基于图像数据,在感光鼓105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设备112被配置为利用黄色(Y)调色剂在感光鼓105的表面上使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黄色(Y)调色剂图像。将具有与调色剂图像相反的极性的电压施加到一次转印辊118,以将感光鼓105的表面上的黄色(Y)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106上。以相同的方式,分别由品红色图像形成部分121、青色图像形成部分122和黑色图像形成部分123形成的品红色(M)调色剂图像、青色(C)调色剂图像和黑色(K)调色剂图像被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106上。黄色(Y)调色剂图像、品红色(M)调色剂图像、青色(C)调色剂图像和黑色(K)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上106,以便彼此重叠,从而形成全色调色剂图像。
同时,将存储在进给盒113中的片材P逐个传送到二次转印辊114。二次转印辊114使片材P与中间转印部件106按压接触,并且同时,具有与调色剂相反的极性的偏压被施加到二次转印辊114。二次转印辊114将中间转印部件106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P上。感光鼓105和显影设备112是可安装和移除的。在二次转印辊114之前的片材的传送路径上布置有用于调整片材P的进给定时的进给定时传感器116。在中间转印部件106的周围布置有用于确定要进行图像形成时的打印开始位置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检测传感器115和用于测量浓度控制期间的斑块图像的浓度的浓度传感器117。在要进行浓度控制时,由浓度传感器117测量各个斑块图像的浓度。
图像形成装置101包括第一定影设备150和第二定影设备160,第一定影设备150和第二定影设备160各自被配置成对转印到片材P上的调色剂图像加热和加压,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片材P上。第一定影设备150包括包含内部加热器的定影辊151、被配置为使片材P与定影辊151按压接触的加压带152以及被配置为检测定影完成的第一定影后传感器153。定影辊151和加压带152通过在夹持片材P的同时对片材P进行加热和加压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片材P上,同时传送片材P。在片材P的传送方向上,第二定影设备160布置在第一定影设备150的下游。第二定影设备160被设置为增加由第一定影设备150定影到片材P上的图像的光泽并确保定影性。第二定影设备160包括定影辊161、加压辊162和第二定影后传感器163。
根据片材P的类型,不需要使用第二定影设备160。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减少能量消耗量,片材P未经过第二定影设备160而被传送到传送路径130。挡板131在第二定影设备160和传送路径130之间切换片材P的传送目的地。挡板132在传送路径135和排出路径139之间切换片材P的传送目的地。例如,在面朝上排出模式下,挡板132将片材P的传送目的地切换到排出路径139,以便将在其第一表面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P传送至排出路径139。例如,在面朝下排出模式下,挡板132将片材P的传送目的地切换到传送路径135,以将在第一表面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P传送到传送路径135。当片材P的后端通过挡板134时,片材P的传送方向反转,并且片材P的传送目的地被挡板134切换为排出路径139。
例如,在双面打印模式下,为了在片材P的第一表面上打印了调整图表(测量用测试图案)之后在片材P的第二表面上打印调整图表,挡板132将片材P的传送目的地切换到传送路径135。传送到传送路径135的片材P被传送到反转部分136。传送到反转部分136的片材P使片材P的后端被表面反转传感器137检测到,然后使片材P的传送方向反转。挡板133将片材P的传送目的地切换到传送路径138。因此,片材P的正面和背面反转。片材P被从传送路径138传送到在中间转印部件106和二次转印辊114之间形成的二次转印夹持部。调整图表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处被转印到片材的第二表面。双面都打印有调整图表的片材P从排出路径139传送到调整单元200。
(调整单元)
调整单元200在片材P的传送方向上布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1的下游。图3是调整单元200的剖视图。调整单元200包括通过通道230、向下转向的测量路径(传送路径)231以及用于将片材从通过通道230或测量路径231排出到布置在调整单元200下游的后处理装置600的排出路径232。测量路径231设置有用作测量部分的正面/背面对准部分(图像读取装置)700,该测量部分被配置为执行用于读取形成在片材P的两面上形成的调整图表的正面/背面对准。调整单元200包括被配置为在通过通道230和测量路径231之间切换片材P的传送目的地的挡板221。
当正面/背面对准部分700没有进行正面/背面对准时,挡板221在用于将片材P的传送目的地切换至通过通道230的向下状态下待机。调整单元200从图像形成装置101接收片材P,并通过第一传送辊201将片材P传送至通过通道230。通过第二传送辊202和第三传送辊203将片材P从通过通道230传送至排出路径232。通过第四传送辊204将片材P排出至后处理装置600。
同时,当正面/背面对准部分700要进行正面/背面对准时,挡板221在用于将片材P的传送目的地切换至测量路径231的向上状态下待机。调整单元200从图像形成装置101接收片材P,并通过第一传送辊201将片材P传送至测量路径231。通过传送辊对205、206、207、208、209和210将片材P传送至正面/背面对准部分700。正面/背面对准部分700在通过传送辊对211、212和213传送片材P的同时,读取形成在片材P的两面上的调整图表。通过传送辊对214将片材P传送至排出路径232,并通过第四传送辊204将其排出至后处理装置600。
如图2所示,调整单元200包括通信部分250、图像处理部分260和控制部分(控制器)251。通信部分250电连接到图像处理部分260和控制部分251。通信部分250电连接到图像形成装置101的打印机控制器103。调整单元200还包括传送马达252、传送路径传感器253、挡板切换马达240、支撑马达834、遮蔽马达810、光传感器816、图像传感器702和图像传感器703。传送马达252、传送路径传感器253、挡板切换马达240、支撑马达834、遮蔽马达810、光传感器816、图像传感器702和图像传感器703电连接到控制部分251。图像处理部分260电连接到图像传感器702和图像传感器703。引擎控制部分(控制器)312基于图像传感器702和图像传感器703读取的图像,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1在记录介质上形成的图像的几何特性。
(正面/背面对准部分)
参照图4描述正面/背面对准部分700的结构。图4是用于示出正面/背面对准部分700的视图。正面/背面对准部分700被配置为测量片材P的形状、形成在片材P上的图像图案的形状以及图像图案之间的位置关系。为了获得高精度的测量结果,需要对各个片材P的形状变化和打印位置变化进行平均,因此测量多个片材P。为了缩短用于测量多个片材P的调整时间,正面/背面对准部分700在传送片材P的同时进行测量。此外,正面/背面对准部分700的尺寸优选为小尺寸,因此,正面/背面对准部分700使用作为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IS)的图像传感器(读取传感器)702和703。
正面/背面对准部分700包括被配置为读取片材P的正面的正面读取部分(读取单元)911和被配置为读取片材P的背面的背面读取部分(读取单元)912。正面读取部分911包括用于正面的读取盒901、用作透明部件(透光部件)的读取玻璃(玻璃板)704以及支撑辊706和707。背面读取部分912包括用于背面的读取盒902、读取玻璃704以及支撑辊706和707。读取玻璃704形成测量路径231的一部分。用于正面的读取盒901布置在测量路径231的一侧。用于背面的读取盒902布置在测量路径231的另一侧。用于正面的读取盒901和用于背面的读取盒902连续读取在传送方向CD上正被传送的片材P的正面和背面。用于正面的读取盒901和用于背面的读取盒902各自设置有多个图像传感器(以下称为“CIS”)702和703作为读取单元。用于正面的读取盒901和用于背面的读取盒902各自被布置为相对于读取玻璃704而与测量路径231相对。支撑辊706和707被布置在测量路径231的相对侧上,以与读取玻璃704相对。
传送辊对(传送单元)211、212和213被配置为以稳定的传送速度在传送方向CD上传送片材P。传送辊对211、212和213由传送马达(驱动单元)252驱动。读取玻璃704用作被配置为引导片材P的移动以在用于正面的读取盒901的CIS 702和703和用于背面的读取盒902的CIS 702和703的焦点深度方向上稳定片材P的位置的引导部件。支撑辊706和707各自具有黑色表面,以便使得与片材P的端部的对比度明晰化。支撑辊706和707由支撑马达834驱动。
(读取部分)
正面读取部分911具有与背面读取部分912相同的配置,因此下面描述正面读取部分911,而省略对背面读取部分912的描述。图5和图6是正面读取部分911的剖视图。参照图5和图6描述片材P被传送到正面读取部分911的状态。CIS 702被布置成相对于读取玻璃704与支撑辊706相对。CIS 703被布置成相对于读取玻璃704与支撑辊707相对。CIS 702和703由滑架(承载部件)835承载。CIS 702和703可以由滑架835沿着传送方向CD在副扫描方向Y上移动。
通过传送辊对211在传送方向CD上将片材P传送到透明读取玻璃704的上表面。多个白色基准板(多个基准部件)831和832配置在读取玻璃704的测量路径(传送路径)231侧的表面(第一表面)上。白色基准板831和832设置在读取玻璃704上与CIS 702和703相对的一侧。在白色基准板831和832上布置有片材引导部件830。片材P在片材引导部件830上传送,经过CIS 702和支撑辊706之间的读取位置以及CIS 703和支撑辊707之间的读取位置,并通过图6所示的下游侧的传送辊对212传送。
CIS 702和703用来自各自具有光源的发光部分805的光照射片材P,并通过例如棒形透镜阵列等将来自片材P的反射光收集在线形光接收部分(光接收传感器表面)806上。由CIS 702和703各自接收的反射光被光电转换,并作为输出信号输出到图像处理部分260。图像处理部分260基于来自CIS 702和703的输出信号生成图像数据。位于读取位置RP的CIS702和703通过片材流读取方法,以恒定速度读取正在读取玻璃704上传送的片材P的图像。图像处理部分260基于来自CIS 702和703的输出信号,生成稍后描述的片材P的正面测量图案图像822。
支撑辊706和707由支撑马达834驱动,以便沿图5和图6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以大致等于片材P的传送速度(读取速度)的圆周速度进行旋转。支撑辊706和707具有设在支撑辊706和707与读取玻璃704之间的间隙,以减少正传送到CIS 702和703的读取位置RP的片材P的非预期移动(摆动)。在支撑辊706和707沿其轴向方向的两个端部处,分别布置有通过被与读取玻璃704抵接而确保支承辊706和707与读取玻璃704之间的间隙的抵接辊(间隙确保部件)708和709。支撑辊706和707与读取玻璃704之间的间隙是通过在要传送的片材P的厚度上增加余量(余量间隙)而获得的。设置间隙,使得即使当片材P非预期移动时,片材P的表面(要读取的表面)也落在各个CIS 702和703的可读取范围内。
(遮蔽校正)
参照图7和图8描述遮蔽校正。图7是正面读取部分911的剖视图,其中CIS 702和703已经移动到遮蔽校正位置SH。图8是从读取玻璃704侧观察的CIS 702和703的透视图。为了执行遮蔽校正,通过滑架835,将CIS 702和703沿着副扫描方向Y从片材P的传送方向CD的下游侧的读取位置RP(图6)移动到上游侧的遮蔽校正位置SH(图7)。
由于发光部分805的光量不均匀和光接收部分806的感光度不均匀,CIS 702和703不能执行一致的图像读取。鉴于此,执行遮蔽校正以使得能够进行一致的图像读取。在遮蔽校正中,CIS 702和703通过读取玻璃704读取白色基准板831和832。要读取的白色基准板831和832的表面的颜色使色调被全面管理。CIS 702和703将输出信号(图像数据)作为读取结果输出到图像处理部分260。图像处理部分(校正单元)260基于在读取白色基准板831和832时要获得的来自CIS 702和703的输出信号,生成用于对读取片材P时的图像数据进行校正的校正值。控制部分251基于该校正值,对从照射片材P的各个发光部分805发出的光的量进行校正,并基于该校正值,对用于放大在读取片材P时要获得的来自各个光接收部分806的输出信号的放大率(增益)进行校正。以这种方式,CIS 702和703可以基于读取白色基准板831和832的结果,通过调整从发光部分805发出的光的量和/或光接收部分806的放大率(增益),从而一致地读取片材P。
在本实施例中,图7的遮蔽校正位置SH是沿片材P的传送方向CD布置在读取位置RP(图6)的上游侧。因此,白色基准板831和832沿片材P的传送方向CD布置在读取位置RP的上游侧。当白色基准板831和832在沿CIS 702和703的焦点深度方向上与在测量路径231上正传送的片材P尽可能地处于相同的高度时,遮蔽校正的精度得到提高。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白色基准板831和832布置在读取玻璃704的位于测量路径231侧的表面(上表面)上。
假定白色基准板831和832是在片材P的传送方向CD上布置在读取位置RP(图6)的下游侧的读取玻璃704的上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在焦点深度方向上受到支撑辊706和707的调节的同时已通过读取位置RP的片材P的前端会被白色基准板831和832卡住而引起卡纸。当白色基准板831和832布置在读取玻璃704的下表面(背面)上以防止发生卡纸时,遮蔽校正的精度下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白色基准板831和832是在片材P的传送方向CD上布置在读取位置RP(图6)的上游侧的读取玻璃704的测量路径231侧的表面(上表面)上。
可以通过打印或涂布在读取玻璃704的测量路径231侧的表面(上表面)上形成白色基准板831和832。在另一种情况下,可以利用粘合剂或双面胶带将白色基准板831和832固定在读取玻璃704的测量路径231侧的表面(上表面)上。设置白色基准板831和832,使得色调被全面管理的白色基准表面位于读取玻璃704的表面侧上。白色基准板831和832是昂贵的,因此被处理成不会被刮擦或粘尘。
如图8所示,CIS 702和CIS 703被布置为在主扫描方向X(宽度方向)和副扫描方向Y(传送方向CD)上偏移(交错布置)。两个CIS 702和703被布置为在主扫描方向X上彼此部分重叠,从而能够读取比一个CIS 702可以读取的读取区域更宽的读取区域。在本实施例中,两个CIS 702和703被布置为在主扫描方向X上彼此部分重叠,从而能够读取比在主扫描方向X上的片材P的宽度更宽的读取区域。CIS 702和703读取作为背景的支撑辊706和707的黑色区域以及片材P的图像,从而片材P的端部与片材P的黑色区域间的对比度增大,能够检测出片材P在主扫描方向上的端部。这样可以提高正面/背面对准的精度。
以与CIS 702和703相同的方式,如图8所示,白色基准板831和832也被布置为在主扫描方向X和副扫描方向Y上偏移(交错布置)。这可以减小白色基准板831和832的面积,并且可以降低成本。另外,片材引导部件(引导片材)830被布置为覆盖白色基准板831和832。片材引导部件830接合到白色基准板831和832,以覆盖白色基准板831和832的整个表面,以便防止正传送的片材P的前端被卡在白色基准板831和832中。因此,可以抑制卡纸的发生。以交错方式布置的白色基准板831和832布置在传送方向CD的上游侧的读取玻璃704的上表面上,并且被片材引导部件830覆盖,从而能够防止片材P的前端与白色基准板831和832接触。也就是说,可以抑制由于设置在测量路径(传送路径)231上的白色基准板831和832而引起的卡纸的发生。另外,防止了白色基准板831和832被污染,并且抑制了读取精度的降低。
片材引导部件830可以固定到读取玻璃704,以平滑地连接到在布置在读取玻璃704上游的传送辊对211与读取玻璃704之间形成测量路径231的一部分的传送引导部件833。另外,片材引导部件830在传送方向CD上的上游边缘部分可以设置在传送引导部件833的上表面上。图18是根据变形例的片材引导部件836的放大图。片材引导部件836被设置成覆盖配设在读取玻璃704的测量路径231侧的表面上的白色基准板831和832。这可以防止片材P的前端与白色基准板831和832接触,并且可以抑制卡纸的发生。另外,片材引导部件836在传送方向CD上的上游边缘部分836a被设置为覆盖传送引导部件833的上表面。片材引导部件836的上游边缘部分836a可以被设置在传送辊对211的夹持线(两个辊的公切线)NL的下方。因此,片材P的前缘被片材引导部件836的上游边缘部分836a的上表面适当地引导至测量路径231。片材引导部件836的上游边缘部分836a的上游边缘836b也可以位于传送引导部件833的沿传送方向CD的上游边缘833a的上游。这可以防止片材P与片材引导部件836的上游边缘部分836a的上游边缘836b或传送引导部件833的上游边缘833a接触,并且可以抑制卡纸的发生。
(遮蔽驱动部分)
参照图9和图10描述遮蔽驱动部分840。图9是遮蔽驱动部分840的透视图。图10是遮蔽驱动部分840的侧视图。遮蔽驱动部分840包括遮蔽马达810、马达齿轮811、齿轮皮带轮812、同步带813、惰轮814和滑动导向轴815。遮蔽驱动部分840还包括光传感器816、传感器标志817、皮带保持部分818和滑架835。
滑架835配置为保持CIS 702和703。滑动导向轴815在平行于片材P的传送方向CD的副扫描方向Y上延伸。滑动导向轴815配置为支撑滑架835,使得滑架835可在副扫描方向Y上滑动。滑架835设置有皮带保持部分818。皮带保持部分818被配置为保持同步带813的一部分,并且被固定到同步带813。同步带813缠绕在齿轮皮带轮812的皮带轮和惰轮814上。惰轮814被设置为拉伸同步带813。齿轮皮带轮812的齿轮被配置为与用作驱动源的遮蔽马达810的马达齿轮811啮合。遮蔽马达810的驱动力通过马达齿轮811和齿轮皮带轮812的中介而传递到同步带813。
当遮蔽马达810旋转时,滑架835通过同步带813的中介沿副扫描方向Y移动。滑架835设置有传感器标志817。光传感器816使用传感器标志817检测滑架835的移动所涉及的光的透射和阻挡。基于光传感器816检测到传感器标志817的定时来控制滑架835的原位置和停止位置。基于检测光传感器816的结果控制遮蔽马达810,从而能够使CIS 702和703在读取位置RP和遮蔽校正位置SH之间往复运动。
正面读取部911可以连续地读取从图像形成装置101排出的片材P。在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101中,通过大量的辊将片材P从进给盒113传送到排出路径139中,因此可能带有静电。
在本实施例中的片材引导部件830由例如不锈钢片的导电部件形成,并且被接地以抑制由于摩擦所传送的片材P而产生的摩擦静电。通过后述的保持部分740,片材引导部件830与读取玻璃704一起被保持在用于正面的读取盒901中,并被接地。
(读取玻璃保持部分)
参照图11、图12和图13描述被配置为保持透明读取玻璃704的保持部分740以及保持部分741、742和743。图11是正面读取部分911的侧视图。图12是正面读取部分911的透视图。图13是保持部分740和741的剖视图。用于正面的读取盒901是具有导电性的壳体,是由能够导电的金属板(导电部件)形成的盒状结构,并且在其内部包括CIS 702和703。保持部分740、741、742和743分别由玻璃座表面760、761、762和763以及按压部件750、751、752和753形成。
玻璃座表面760、761、762和763被布置在用于正面的读取盒901的读取表面(上表面)侧的四个角处。玻璃座表面760、761、762和763是朝着用于正面的读取盒901的内部突出的部分。读取玻璃704由玻璃座表面760、761、762和763支撑。玻璃座表面760、761、762和763被精确地布置在大致相同的平面上,因此安装在玻璃座表面760、761、762和763上的读取玻璃704也维持在平坦状态。
按压部件750、751、752和753各自由具有弹簧特性的金属板(例如,板簧)形成。读取玻璃704在按压部件750、751、752和753的推压力下保持在用于正面的读取盒901上。如从图11、图12和图13所理解的,按压部件750、751、752和753各自具有大致L形的截面形状。如图13所示,按压部件750的一个端部与读取用玻璃704夹持导电片材引导部件830,并通过与片材引导部件830抵接而沿箭头770所示的方向施加推压力。按压部件750的另一端部被固定到用于正面的读取盒901上。按压部件(保持单元)750不仅具有保持读取玻璃704的保持功能,而且形成如图12所示的用于提供由于由金属制成并具有导电性而带来的静电的通路的供电路径(静电消除路径)771的一部分。如图12中的供电路径771所示,片材P的静电通过金属按压部件750从导电片材引导部件830传递到作为由金属制成的壳体的用于正面的读取盒901。通过由金属制成并从用于正面的读取盒901突出的定位销755,静电进一步传递到如图3所示的调整单元200的主体200a。
按压部件750对片材引导部件830施加等于或大于预定力的推压力,以使按压部件750可靠地与片材引导部件830接触。按压部件751、752和753各自向读取玻璃704施加等于或大于预定力的推压力,以将读取玻璃704保持在用于正面的读取盒901上。按压部件750、751、752和753通过螺钉745固定到用于正面的读取盒901。按压部件750通过金属制成的螺钉745可靠地电连接到用于正面的读取盒901。由金属制成并从用于正面的读取盒901突出的定位销755插入到调整单元200的主体200a的孔(未示出)中,并固定在其上。提供给主体200a的孔(未示出)形成在金属制成的框架中,因此,通过定位销755的中介,用于正面的读取盒901可靠地电连接至调整单元200的主体200a。以这种方式形成用于静电的供电路径771,并且因此片材P的静电通过供电路径771传递到调整单元200的主体200a,以防止片材P的静电积聚在正面读取部分911中。
被传送的片材P在与片材引导部件830接触的同时经受传送,从而有效地将片材P上带电的静电转移到片材引导部件830。片材引导部件830延伸到读取位置RP的上游部分,因此可以将片材P的静电转移到片材引导部件830直到紧接在图像读取之前为止。另外,可以从片材P的整个宽度上消除静电。转移到片材引导部件830的静电通过按压部件750流向主体200a。
如图11所示,片材P朝着读取玻璃704和支撑辊706之间的间隙δ传送。正面读取部911读取通过间隙δ而被传送的片材P上的图像。片材P在配设在设于支撑辊706的两个端部处的抵接辊709之间的、具有片材通过宽度W0的片材传送区域内传送。片材引导部件830的宽度W1宽于片材通过宽度W0(W1>W0)。片材引导部件830延伸到具有片材通过宽度W0的片材传送区域的外部。按压部件750布置在具有片材通过宽度W0的片材传送区域的外部,并且保持片材引导部件830。
向读取玻璃704施加载荷的抵接辊709和按压部件750彼此紧密靠近地布置在具有片材通过宽度W0的片材传送区域的外侧,从而抑制读取玻璃704的变形,并确保平坦性。按压部件750可以在抵接辊709的外侧上与片材引导部件830抵接。抵接辊709以预定的加压力与读取玻璃704抵接。按压部件750以等于或大于预定力的推压力推动读取玻璃704。其上放置有读取玻璃704的玻璃座表面760、761、762和763分别布置在与施加推压力的按压部件750、751、752和753的一端部相对的位置处或其附近。玻璃座表面760、761、762和763接收到抵接辊709的加压力和按压部件750、751、752和753的推压力,从而确保读取玻璃704的平坦性。
假设将按压部件750布置在具有片材通过宽度W0的片材传送区域中,则读取玻璃704在按压部件750的推压力下变形,并且读取玻璃704和支撑辊706之间的间隙δ被部分加宽。当间隙δ变宽时,片材P与CIS 702和703之间的距离可能增加,从而导致片材P偏离CIS702和703的焦点位置。当片材P偏离CIS 702和703的焦点位置时,由CIS 702和703读取的图像的质量下降。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按压部件750布置在具有片材通过宽度W0的片材传送区域的外侧。
为了确保读取玻璃704的平坦性,玻璃座表面760、761、762和763以高精度形成在同一平面上。为了确保读取玻璃704的平坦性,按压部件750、751、752和753以及抵接辊708和709彼此紧密地布置在片材传送区域的外侧。按压部件750形成用于静电的供电路径,因此可靠地从片材P上消除了静电。因此,带静电的片材P被吸引到正面读取部分911。结果,由于带电片材而产生传送阻力,由于传送阻力,可以防止卡纸和传送不均匀的发生。
具有比片材传送区域的片材通过宽度W0宽的宽度W1的导电片材引导部件830在片材P的传送方向CD上布置在正面读取部分911的上游侧部分上。导电按压部件750布置在片材传送区域的外侧。按压部件750通过使用片材引导部件830来保持读取玻璃704。根据该实施例,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将片材引导部件830可靠地接地,而不会降低读取玻璃704的平坦性。
(正面/背面对准的反馈配置)
描述了正面/背面对准部分700执行的测量以及测量结果的反馈目的地。图14是用于示出片材库900的表。如图14所示,与片材类型910相关联地设置用于正面的第一几何调整值921和用于背面的第二几何调整值922。图15是用于示出在操作部分180上显示的片材库编辑画面1001的图。用户可以从片材库编辑画面1001选择并设置片材类型910。当通过用户在操作部分180上执行的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01从图15所示的片材库编辑画面1001上的“打印位置调整”按钮1002接收到请求时,在片材P上形成图16A和图16B中示出的用作调整图表的斑块图像820。
图16A和图16B是用于示出形成在片材P上的斑块图像820的视图。在通过传送辊对211、212和213传送片材P的同时,正面/背面对准部分700通过用于正面的读取盒901的CIS702和703读取其上已经形成用作调整图表的斑块图像820的片材P的正面。通过CIS 702和703连续读取片材P的正面,并且连接读取的线图像以合成图像数据。基于合成图像执行测量。以相同的方式,用于背面的读取盒902的CIS 702和703读取由传送辊对211、212和213传送的片材P的背面。
图16A是用于示出通过用于正面的读取盒901的CIS 702和703读取其上已形成有斑块图像820的片材P的正面而得到的正面测量图案图像822的视图。四个斑块图像820形成在正面测量图案图像822的四个角区域中。正面测量图案图像822包括在片材P的传送方向CD上的前边缘822a和后边缘822b以及沿着传送方向CD的左侧边缘822c和右侧边缘822d。片材P的传送方向CD被设定为副扫描方向Y,与副扫描方向Y垂直的方向被设定为主扫描方向X。
图像处理部分260从正面测量图案图像822计算片材P的检测坐标(X01,Y01)、(X11,Y11)、(X21,Y21)和(X31,Y31)。图像处理部分260从正面测量图案图像822计算斑块图像820的检测坐标(X41,Y41)、(X51,Y51)、(X61,Y61)和(X71,Y71)。图像处理部分260基于检测坐标(X01,Y01)至(X71,Y71)测量正面图像的变形量以及片材P与图像之间的位置失准量。图像处理部260基于正面的图像的变形量和位置失准量,计算如图14所示的能够对图像形状校正部分320进行形状校正指示的第一几何调整值921。第一几何调整值921包括引导位置、侧面位置、主扫描倍率、副扫描倍率、直角特性和旋转量。
图16B是用于示出通过用于背面的读取盒902的CIS 702和703读取其上已形成有斑块图像820的片材P的背面而得到的背面测量图案图像823的视图。四个斑块图像820形成在背面测量图案图像823的四个角区域中。背面测量图案图像823包括在片材P的传送方向CD上的前缘823a和后缘823b,以及沿着传送方向CD的左侧边缘823c和右侧边缘823d。
图像处理部分260从背面测量图案图像823计算片材P的检测坐标(X02,Y02)、(X12,Y12)、(X22,Y22)和(X32,Y32)。图像处理部分260从背面测量图案图像823计算斑块图像820的检测坐标(X42,Y42)、(X52,Y52)、(X62,Y62)和(X72,Y72)。图像处理部分260基于检测坐标(X02,Y02)至(X72,Y72)测量背面图像的变形量以及片材P与图像之间的位置失准量。图像处理部260基于背面的图像的变形量和位置失准量,计算如图14所示的能够对图像形状校正部分320进行形状校正指示的第二几何调整值922。第二几何调整值922包括引导位置、侧面位置、主扫描倍率、副扫描倍率、直角特性和旋转量。
由图像处理部分260计算出的第一几何调整值921和第二几何调整值922通过通信部分250被发送到图像形成装置101中的片材库900。第一几何调整值921和第二几何调整值922作为正面的参数和背面的参数存储在片材库900中。以这种方式,针对每种片材类型910将设置值存储在片材库900中。通过基于要在其上执行打印作业的片材的片材类型910从片材库900中读取设置值,并校正图像位置和图像变形,可以输出正面和背面打印位置被以高精度校正的打印图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执行打印作业之前测量在本说明书中例示的正面测量图案图像822和背面测量图案图像823,或者可以在预定的定时自动测量作为执行打印作业期间的校准。
(控制操作)
现在,参照图17描述用于在图像形成装置101和调整单元200中传送片材P的控制操作。图17是用于示出传送片材P的控制操作的流程图。控制部分251根据存储在内部存储器(未示出)中的程序执行控制操作。当用户从操作部分180输入作业时,控制部分251开始控制操作。控制部分251确定作业是否是正常打印作业(步骤S1101)。当作业是正常打印作业时(步骤S1101中为“是”),控制部分251使图像形成装置101和调整单元200的各部件在原位置(HP)待机(步骤S1102)。此时,为了将片材P引导至调整单元200中的通过通道230,控制部分251使挡板221在向下的状态(在用于通过通道的位置)待机(步骤S1102)。
图像形成装置101在片材P上形成图像(步骤S1103)。调整单元200接收图像形成装置101在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P(步骤S1104)。控制部分251控制传送马达252,以通过第一传送辊201、第二传送辊202、第三传送辊203以及第四传送辊204而使片材P经过通过通道230并排出到后处理装置600(步骤S1105)。控制部分251确定片材P是否是最后的片材(步骤S1106)。当片材P不是最后的片材时(步骤S1106中为“否”),控制部分251使处理返回至步骤S1101。当片材P是最后的片材时(步骤S1106中为“是”),控制部分251结束控制操作。
同时,当用户通过利用操作部分180从片材库900中选择片材类型910来选择“打印位置调整”按钮1002时,输入正面/背面对准作业。当作业是正面/背面对准作业时(步骤S1101中为“否”),控制部分251使图像形成装置101以及调整单元200的各部件在原位置(HP)待机(步骤S1107)。此时,为了将片材P引导至调整单元200中的测量路径231,控制部分251使挡板221在向上的状态(在用于测量路径的位置)待机(步骤S1107)。
图像形成装置101在片材P的两面上都形成作为调整图表的斑块图像820(步骤S1108)。控制部分251在读取片材P的两面之前将CIS 702和703移动到遮蔽校正位置SH,并执行遮蔽校正(步骤S1109)。控制部分251将CIS 702和703移动到读取位置RP(步骤S1110)。调整单元200接收其上形成有斑块图像820的片材P(步骤S1111)。传送到调整单元200的片材P通过挡板221传送到测量路径231(步骤S1112)。片材P通过传送辊对205、206、207、208、209和210传送到正面/背面对准部分700。
控制部分251分别通过用于正面的读取盒901和用于背面的读取盒902的CIS 702和703读取片材P和在片材P的两面上形成的斑块图像820(步骤S1113)。图像处理部分260从由CIS 702和703获得的读取结果获得正面测量图案图像822和背面测量图案图像823。正面/背面对准部分700执行高清晰度的线图像合成,并且测量片材P上的斑块图像820的打印对准不良和片材P的形状。图像处理部分260从正面测量图案图像822和背面测量图案图像823计算第一几何调整值921和第二几何调整值922。图像处理部分260通过通信部分250将第一几何调整值921和第二几何调整值922存储在图像形成装置101的片材库900中(步骤S1114)。因此,用于正面/背面对准调整的打印位置调整结束。
已经通过正面/背面对准部分700的片材P被传送辊对214传送到通过通道230(步骤S1115)。之后,片材P被第三传送辊203传送到排出路径232,并且被第四传送辊204排出到后处理装置600(步骤S1105)。控制部分251确定片材P是否为最后一个片材(步骤S1106),并且当片材P为最后一个片材时(步骤S1106为“是”),控制部分251结束控制操作。
根据本实施例,可以抑制由于白色基准板831和832设置在读取玻璃704的测量路径(传送路径)231侧的表面上而引起的卡纸的发生。
虽然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当对下列权利要求的范围赋予最宽的解释,以使其涵盖所有这些变型例以及等同的结构及功能。
Claims (28)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被配置为读取从图像形成装置传送的片材上的图像,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被配置为在所述片材上形成所述图像,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包括:
透明部件;
读取单元,包括读取传感器,所述读取传感器被配置为在传送片材的传送方向上的读取位置处、通过透明部件读取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传送的片材上的图像;
对置部件,所述对置部件相对于所述透明部件设置在与所述读取单元相对的一侧上,并且形成夹持部,所述夹持部被配置为与所述透明部件共同在所述读取位置处夹持所述片材;以及
基准部件,所述基准部件在相对于所述透明部件与所述读取传感器相对的一侧上设置在所述透明部件上,
其中所述透明部件的第一平面包括其上设置有所述基准部件的第一区域和与所述对置部件共同形成所述夹持部的第二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还包括引导部件,所述引导部件被配置为将在所述传送方向上传送的片材引导到所述夹持部,所述基准部件被所述引导部件覆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还包括传送单元,所述传送单元被配置为传送已经由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在其上形成了所述图像的片材,
其中,所述透明部件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传送单元设置在下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所述传送单元包括第一辊和第二辊,所述第二辊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辊和所述第一辊之间形成夹持部,并且
其中,在所述传送方向上所述引导部件的上游边缘位于所述夹持部处的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的公切线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还包括传送引导件,所述传送引导件被配置为将正被传送到所述传送单元的片材引导到所述透明部件,所述传送引导件在所述传送方向上设置在所述传送单元和所述透明部件的上游边缘之间,以及
其中,在所述传送方向上所述引导部件的上游边缘与所述传送引导件的下游边缘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还包括传送引导件,所述传送引导件被配置为将正被传送到所述传送单元的片材引导到所述透明部件,所述传送引导件在所述传送方向上设置在所述传送单元和所述透明部件的上游边缘之间,以及
其中,在所述传送方向上所述引导部件的上游边缘位于所述传送引导件的上游边缘的上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所述读取单元包括包含所述读取传感器的多个读取传感器,所述多个读取传感器以交错方式布置,以及
其中,所述基准部件包括包含所述基准部件的多个基准部件,所述多个基准部件以与多个读取传感器相同的方式以交错方式布置,以使得所述多个读取传感器能够读取所述多个基准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所述基准部件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读取位置布置在上游,以及
其中所述读取传感器可以在读取传感器通过透明部件读取所述基准部件的所述读取位置和第二读取位置之间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所述基准部件是白色基准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所述读取传感器是接触式图像传感器。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所述引导部件由导电部件形成,并且接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还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导电性,设置有读取单元,并且被配置为保持透明部件;以及
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具有导电性,并且被配置为将所述引导部件推压在所述透明部件上,
其中所述引导部件通过所述保持单元和所述壳体接地。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所述保持单元由金属制成的板簧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在与所述传送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引导部件的宽度比传送所述片材的片材传送区域的宽度更宽,以及
其中,所述保持单元在所述片材传送区域的宽度方向外侧与所述引导部件抵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还包括:
抵接部,所述抵接部在垂直于所述传送方向的宽度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对置部件的两个端部中的每一个端部处,并且与所述透明部件抵接以确保所述透明部件与所述对置部件之间的间隙,
其中,所述保持单元被布置为紧邻所述抵接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基于所述读取传感器读取所述基准部件的读取结果对读取所述片材上的图像的读取传感器的读取结果执行阴影校正,并且被配置为将经过所述阴影校正的图像输出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
17.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其被配置为在第一片材上形成图像;
透明部件;
读取单元,包括读取传感器,所述读取传感器被配置为在片材被传送的传送方向上的读取位置处、通过透明部件读取从图像形成单元传送的第一片材上的图像;
对置部件,所述对置部件相对于所述透明部件设置在与所述读取单元相对的一侧上,并且形成夹持部,所述夹持部被配置为与所述透明部件共同在所述读取位置处夹持所述片材;
基准部件,所述基准部件在相对于所述透明部件与所述读取传感器相对的一侧上设置在所述透明部件上;和
控制器,其被配置为基于由所述读取传感器通过所述透明部件读取所述基准部件所获得的图像数据对由所述读取传感器读取第一片材上的图像获得的图像数据执行阴影校正,
其中所述透明部件的第一平面包括其上设置有所述基准部件的第一区域和与所述对置部件共同形成所述夹持部的第二区域,以及
其中,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被配置为基于经过所述阴影校正的图像数据来设置用于在第二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条件。
18.一种图像读取装置,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被配置为读取从图像形成装置传送的片材上的图像,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被配置为在所述片材上形成所述图像,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包括:
第一读取单元,包括第一透明部件、第一读取传感器、以及第一基准部件,所述第一读取传感器被配置为在传送片材的传送方向上的第一读取位置处通过所述第一透明部件读取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传送的片材的第一表面上的图像,所述第一基准部件在相对于所述第一透明部件与所述第一读取传感器相对的一侧上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部件上,其中所述第一读取传感器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透明部件读取所述第一基准部件,所述第一读取传感器通过所述第一透明部件读取所述第一基准部件所获得的图像数据用于对所述第一读取传感器读取所述片材的第一表面上的图像所获得的所述图像数据执行阴影校正;
第一引导部件,其被配置为将在所述传送方向上传送的片材引导至所述第一读取位置,所述第一基准部件被所述第一引导部件覆盖,
第二读取单元,包括第二透明部件、第二读取传感器、以及第二基准部件,所述第二读取传感器设置在相对于片材通过的传送通道与所述第一读取传感器相对的一侧,所述第二读取传感器被配置为在传送方向上的第二读取位置处通过第二透明部件读取与所述片材的第一表面相对的所述片材的第二表面上的图像,所述第二基准部件在相对于第二透明部件与第二读取传感器相对的一侧上设置在第二透明部件上,其中第二读取传感器被配置为通过第二透明部件读取第二基准部件,通过第二透明部件读取第二基准部件的第二读取传感器获得的图像数据用于对通过第二读取传感器读取片材的第二表面上的图像而获得的图像进行阴影校正;
第二引导部件,其被配置为将在传送方向上传送的片材引导至所述第二读取位置,所述第二基准部件被所述第二引导部件覆盖。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读取单元所述传送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读取单元设置在上游。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还包括传送单元,所述传送单元被配置为传送已经由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在其上形成了所述图像的片材,
其中,所述第一透明部件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传送单元设置在下游。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所述传送单元包括第一辊和第二辊,所述第二辊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辊和所述第一辊之间形成夹持部,并且
其中,在所述传送方向上所述第一引导部件的上游边缘位于所述夹持部处的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的公切线下方。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还包括传送引导件,所述传送引导件被配置为将正被传送到所述传送单元的片材引导到所述第一透明部件,所述传送引导件在所述传送方向上设置在所述传送单元和所述第一透明部件的上游边缘之间,并且
其中,在所述传送方向上所述第一引导部件的上游边缘与所述传送引导件的下游边缘接触。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还包括传送引导件,所述传送引导件被配置为将正被传送到所述传送单元的片材引导到所述第一透明部件,所述传送引导件在所述传送方向上设置在所述传送单元和所述第一透明部件的上游边缘之间,并且
其中,所述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第一引导部件的上游边缘位于所述传送引导件的上游边缘的上游。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读取单元包括包含第一读取传感器的第一多个读取传感器,所述第一多个读取传感器以交错方式布置,
其中所述第二读取单元包括包含第二读取传感器的第二多个读取传感器,所述第二多个读取传感器以交错方式布置,
其中,所述第一基准部件包括包含所述第一基准部件的第一多个基准部件,所述多个第一基准部件以与所述第一多个读取传感器相同的方式以交错方式布置,以使得所述多第一多个读取传感器能够读取所述第一多个基准部件,
其中,所述第二基准部件包括包含所述第二基准部件的第二多个基准部件,所述第二多个基准部件以与所述第二多个读取传感器相同的方式以交错方式布置,以使得所述第二多个读取传感器能够读取所述第二多基准部件。
2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基准部件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读取位置布置在上游,
其中,所述第二基准部件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读位置布置在上游,
其中所述第一读取传感器可在所述第一读取传感器通过所述第一透明部件读取所述第一基准部件的所述第一读取位置和第三读取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所述第二读取传感器可以在所述第二读取传感器通过所述第二透明部件读取所述第二基准部件的所述第三读取位置和第四读取位置之间移动。
26.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基准部件和所述第二基准部件是白色基准板。
27.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读取传感器和所述第二读取传感器是接触式图像传感器。
28.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其被配置为在第一片材上形成图像;
第一读取单元,包括第一透明部件、第一读取传感器、以及第一基准部件,所述第一读取传感器被配置为在传送第一片材的传送方向上的第一读取位置处通过所述第一透明部件读取从图像形成装置传送的第一片材的第一表面上的图像,所述第一基准部件在相对于所述第一透明部件与所述第一读取传感器相对的一侧上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部件上;
第一引导部件,其被配置为将在所述传送方向上传送的所述第一片材引导至所述第一读取位置,所述第一基准部件被所述第一引导部件覆盖,
第二读取单元,包括第二透明部件、第二读取传感器、以及第二基准部件,所述第二读取传感器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片材通过的传送通道与所述第一读取传感器相对的一侧上,所述的第二读取传感器被配置为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第二读取位置处通过所述第二透明部件读取与所述片材的第一表面相对的所述片材的第二表面上的图像,所述第二基准部件在相对于第二透明部件与第二读取传感器相对的一侧上设置在第二透明部件上;
第二引导部件,其被配置为将在传送方向上传送的第一片材引导到所述第二读取位置,所述第二基准部件被所述第二引导部件覆盖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基于由所述第一读取传感器通过所述第一透明部件读取所述第一基准部件所获得的图像数据对由所述第一读取传感器通过所述第一透明部件读取所述第一片材的第一表面上的图像所获得的图像数据执行阴影校正,并且被配置为基于由所述第二读取传感器通过所述第二透明部件读取所述第二基准部件所获得的图像数据对由所述第二读取传感器通过所述第二透明部件读取所述第二片材的第二表面上的图像所获得的图像数据执行阴影校正,
其中,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被配置为基于经过所述阴影校正的图像数据来设置用于在第二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条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91505 | 2020-05-26 | ||
JP2020091505 | 2020-05-26 | ||
JP2021-010202 | 2021-01-26 | ||
JP2021010202A JP2021190991A (ja) | 2020-05-26 | 2021-01-26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CN202110545480.XA CN113721433B (zh) | 2020-05-26 | 2021-05-19 | 图像形成系统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545480.XA Division CN113721433B (zh) | 2020-05-26 | 2021-05-19 | 图像形成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970757A true CN117970757A (zh) | 2024-05-03 |
Family
ID=7607627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301348.8A Pending CN117970757A (zh) | 2020-05-26 | 2021-05-19 | 图像形成系统 |
CN202110545480.XA Active CN113721433B (zh) | 2020-05-26 | 2021-05-19 | 图像形成系统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545480.XA Active CN113721433B (zh) | 2020-05-26 | 2021-05-19 | 图像形成系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412100B2 (zh) |
EP (1) | EP3916484A1 (zh) |
CN (2) | CN117970757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3077255A (ja) * | 2021-11-24 | 2023-06-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2023145279A (ja) * | 2022-03-28 | 2023-10-11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記録材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2024088412A (ja) * | 2022-12-20 | 2024-07-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571027B2 (ja) | 2004-09-08 | 2010-10-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の調整方法、これを用いる画像読み取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7460279B2 (en) | 2004-09-08 | 2008-12-02 | Ricoh Company, Ltd. | Adjustment method,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read sensors |
JP2008066850A (ja) * | 2005-09-08 | 2008-03-21 |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 コンタクトイメージセンサが備える受光素子アレイ基板の位置調整方法、コンタクトイメージセンサ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コンタクトイメージセンサ |
US20070223061A1 (en) * | 2006-03-22 | 2007-09-27 | Canon Denshi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image reading unit thereof, and reference member thereof for shading correction |
JP4958639B2 (ja) | 2007-05-29 | 2012-06-20 |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2014039213A (ja) * | 2012-08-20 | 2014-02-27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6197786A (ja) * | 2015-04-02 | 2016-11-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0469688B2 (en) * | 2016-06-08 | 2019-11-05 |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 Conveyance apparatus,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515947B2 (ja) * | 2017-03-30 | 2019-05-22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用プログラム |
US10484555B2 (en) | 2017-06-08 | 2019-11-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mmunicably connected to an external measurement device that measures a measurement image for a calibration operation, and a relate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
JP7140592B2 (ja) | 2018-07-30 | 2022-09-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測定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2114068A (ja) * | 2021-01-26 | 2022-08-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
2021
- 2021-05-13 US US17/320,108 patent/US11412100B2/en active Active
- 2021-05-19 CN CN202410301348.8A patent/CN117970757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5-19 CN CN202110545480.XA patent/CN113721433B/zh active Active
- 2021-05-24 EP EP21175551.7A patent/EP3916484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7-08 US US17/861,037 patent/US20220345578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21433A (zh) | 2021-11-30 |
US20220345578A1 (en) | 2022-10-27 |
US20210377406A1 (en) | 2021-12-02 |
EP3916484A1 (en) | 2021-12-01 |
US11412100B2 (en) | 2022-08-09 |
CN113721433B (zh) | 2024-03-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721433B (zh) | 图像形成系统 | |
US9838568B2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 |
JP510017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240064252A1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 |
US20190278210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
US11496641B2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738343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1126124B2 (en) |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
JP4827939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画像処理装置 | |
US11582359B2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 |
US20230048400A1 (en) | Image forming system | |
US11178290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djusting image forming positions on first and second sides of recording medium depending on adhesion amounts based on reading test charts | |
JP2021190991A (ja)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585482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8139967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image carrying area switching part which switches image carrying areas on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part | |
US20240205343A1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 |
JP2021190988A (ja)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US11422496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735638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制御方法 | |
JP201119526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03069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731642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