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63011A - 仪表板横梁总成、中控仪表台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仪表板横梁总成、中控仪表台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63011A
CN117963011A CN202410310205.3A CN202410310205A CN117963011A CN 117963011 A CN117963011 A CN 117963011A CN 202410310205 A CN202410310205 A CN 202410310205A CN 117963011 A CN117963011 A CN 1179630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steering
main beam
connection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31020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永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31020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6301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9630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630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仪表板横梁总成、中控仪表台及车辆,该仪表板横梁总成包括主梁和转向支架,转向支架包括转向本体和转向连接体;转向本体通过转向连接体与主梁一体成型;其中,主梁和转向本体为金属件;转向连接体为塑料件。该仪表板横梁总成中,转向支架包括转向本体和转向连接体,且主梁和转向本体为金属件,转向连接体为塑料件,通过转向支架和主梁一体化成型的方式能够使得转向支架与主梁连接更加牢固,主梁和转向本体为金属件保障仪表板横梁总成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转向连接体为塑料件能够在满足强度的条件下实现轻量化。

Description

仪表板横梁总成、中控仪表台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仪表板横梁总成、中控仪表台及车辆。
背景技术
仪表板横梁总成作为汽车的重要结构,在强度和刚度有较高的要求。转向支架是仪表板横梁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主要用于承载转向管柱,相关技术中为了使得转向支架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通常转向支架采用金属材质并通过螺栓与仪表板横梁总成的主梁固定连接,上述转向支架虽然具有足够的强度,但是重量较重,无法满足车辆的轻量化要求。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仪表板横梁总成、中控仪表台及车辆,该仪表板横梁总成具有足够的强度且重量轻,以至少部分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仪表板横梁总成,包括主梁和转向支架,所述转向支架包括:转向本体和转向连接体;所述转向本体通过所述转向连接体与所述主梁一体成型;所述主梁和所述转向本体为金属件;所述转向连接体为塑料件。
可选地,所述主梁和所述转向本体为钢材质、铝合金材质或镁合金材质。
可选地,所述转向连接体包括两个第一侧向连接体以及连接两个所述第一侧向连接体的第一横向连接体,所述第一横向连接体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与所述主梁固定连接,所述转向本体包括两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向连接体,两个所述第二侧向连接体朝向所述主梁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一侧向连接体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侧向连接体远离所述主梁的一端相互连接并设置有用于与车身的前围板连接的第一安装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向连接体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在第二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横向连接体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段形成有用于安装转向管柱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连接段用于连接所述转向本体。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段沿第二方向且在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构成的平面内的投影为阶梯状,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垂直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段上设有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和/或所述横向连接体在第一方向上设有多个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二加强筋呈网状。
可选地,所述转向本体的两个所述第二侧向连接体在第一方向上相背离的侧边设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翻边。
可选地,所述转向本体还包括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侧向连接体之间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形成有用于与转向管柱固定连接的第三安装部。
可选地,所述第三安装部外周设有多个第三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三加强筋沿所述第三安装部外边缘朝向所述第二侧向连接体的方向布置;和/或在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三安装部之间的所述第二侧向连接体上设有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四加强筋;和/或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减重结构。
可选地,所述仪表板横梁总成还包括下支架和第一支架,所述下支架和所述第一支架分别连接于所述主梁,所述第一支架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转向支架和所述第一支架在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下支架的同侧,所述第一支架位于所述转向支架和所述下支架之间,所述下支架远离所述主梁的一端用于与车辆的底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架远离所述主梁的一端用于与车辆的大屏前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下支架包括均沿第三方向延伸且在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支架和第二连接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第一端与所述主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第二端分别用于与车辆的底板连接;所述下支架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二连接支架之间的第三连接支架。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第一端设有扩径部,所述扩径部的大端与所述主梁固定连接且在所述扩径部与主梁的相接处设有多个第五加强筋,所述第五加强筋呈米字型布置,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端位于所述扩径部内,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第二端设有第四安装部,所述第四安装部用于与车辆的底板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包括第二连接板、在第一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两侧边缘的两个侧板和第六加强筋,所述第六加强筋沿第三方向延伸,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板朝向所述转向支架的侧面且在两个所述侧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支架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七加强筋,所述第七加强筋朝向第三连接支架设置且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三连接支架连接处的切线方向一致;和/或所述第二连接支架包括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八加强筋,所述第八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三连接支架连接处的切线方向一致。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多个第九加强筋,所述第九加强筋沿第二方向延伸,和/或所述第一支架上还设有多个第一安装点,所述第一安装点用于与车辆的流水槽连接。
可选地,所述仪表板横梁总成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沿第二方向延伸且与所述主梁固定连接,所述转向支架、所述下支架、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以及所述主梁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支架远离所述主梁的一端设有第五安装部,所述第五安装部用于与车身的前围板连接;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十加强筋。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二端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多个用于与车辆的流水槽连接的第二安装点;所述第二支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第五安装部之间的第三连接板。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中控仪表台,包括上述的仪表板横梁总成。
本公开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中控仪表台。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该仪表板横梁总成中,转向支架包括转向本体和转向连接体,且主梁和转向本体为金属件,转向连接体为塑料件,通过转向支架和主梁一体化成型的方式能够使得转向支架与主梁连接更加牢固,主梁和转向本体为金属件保障仪表板横梁总成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转向连接体为塑料件能够在满足强度的条件下实现轻量化。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仪表板横梁总成的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仪表板横梁总成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转向支架的第一角度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转向支架的第二角度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转向本体的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转向本体的第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仪表板横梁总成的第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下支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仪表板横梁总成的第三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梁;2-转向支架;21-转向本体;211-第二侧向连接体;212-第一安装部;213-翻边;214-第一连接板;215-第三安装部;216-第三加强筋;217-第四加强筋;218-减重结构;22-转向连接体;221-第一侧向连接体;2211-第一连接段;2212-第二连接段;2213-第二安装部;2214-第一加强筋;222-第一横向连接体;2221-第二加强筋;3-下支架;31-第一连接支架;311-扩径部;312-第五加强筋;313-第四安装部;314-第二连接板;315-侧板;316-第六加强筋;317-第七加强筋;32-第二连接支架;321-第八加强筋;322-第十二加强筋;33-第三连接支架;331-第十一加强筋;4-第一支架;41-第九加强筋;42-第一安装点;5-第二支架;51-第五安装部;52-第十加强筋;53-第十三加强筋;54-安装板;55-第二安装点;56-第三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通常是指仪表板横梁总成在车辆安装后对应的位置,“第一方向”可以参考图1中X指向方向,“第二方向”可以参考图1中Y指向方向,“第三方向”可以参考图1中Z指向方向,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垂直设置。
仪表板横梁总成主要用于安装中控仪表板,以及相关的附属零部件,比如屏幕、安全气囊、转向管柱以及空调部件等结构,同时仪表板横梁总成与车身进行相连,用于提高车辆的碰撞以及耐久性能,并保护驾乘舱人员的安全。
相关技术中的仪表板横梁总成中的转向支架通常为金属件并通过紧固件与主梁固定连接,通过紧固件与主梁固定连接存在连接不牢,从而影响安装到仪表板横梁总成上的相关附属零部件的稳定性,进而可能出现异响等问题,进而影响驾乘体验。
为此,如图1-图9所示,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仪表板横梁总成,包括主梁1和转向支架2,转向支架2包括:转向本体21和转向连接体22;转向本体21通过转向连接体22与主梁1一体成型;主梁1和转向本体21为金属件,转向连接体22为塑料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该仪表板横梁总成中,转向支架2包括转向本体21和转向连接体22,且主梁1和转向本体21为金属件,转向连接体22为塑料件,通过转向支架2和主梁1一体化成型的方式能够使得转向支架2与主梁1连接更加牢固,主梁1和转向本体21为金属件保障仪表板横梁总成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转向连接体22为塑料件能够在满足强度的条件下实现轻量化。
需要说明的是,主梁1与车辆横向贯通,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通过螺栓与车身A柱下本体固定连接,为仪表板、中控大屏、生态链产品、转向管柱、空调箱体等零部件提供横向支撑,转向支架2主要用于为车辆的转向管柱提供支撑。
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为了使得仪表板横梁总成具有足够结构强度且能够轻量化,主梁1和转向本体21为钢材质、铝合金材质或镁合金材质。其中,上述主梁1可以采用钢材质,主梁1可以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可以参考图1中X指向方向,主梁1为U型梁,在第一方向上的横截面为U型,U型开口朝向转向本体21,主梁1上设有多个减重孔以及注塑孔,多个转向本体21可以采用镁合金,转向本体21上也设有注塑孔,转向连接体22可以与主梁1和转向本体21的注塑孔硫化处理以使得转向本体21通过转向连接体22与主梁1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主梁1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工况选用铝合金或镁合金,转向本体21也可以根据具体的工况采用钢材质和铝合金材质,只要主梁1和转向本体21能够满足结构强度要求即可。
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转向连接体22包括两个第一侧向连接体221以及连接两个第一侧向连接体221的第一横向连接体222,第一横向连接体222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与主梁1固定连接,第一横向连接体222在第二方向上部分伸入主梁1的U型槽内,且第一横向连接体222部分附着在主梁1的外侧壁与主梁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第一横梁连接体222部分伸入主梁1的U型槽内且在主梁1的U型槽内形成加强筋结构,例如,横向连接体222在第一方向上设有多个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2221,多个第二加强筋2221设置在主梁1的U型槽口内且呈沿第一方向呈网状设置,如此,通过第一横梁连接体222的设置能够与主梁1稳定连接且能够轻量化处理,两个第一侧向连接体221的设置能够适配车辆的安装空间,并提供足够的支撑强度与转向本体21连接。
此外,为了便于转向本体21与转向连接体22连接,转向本体21包括两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向连接体211,两个第二侧向连接体211朝向主梁1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一侧向连接体221固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向连接体22为塑料,转向本体21为镁合金,转向本体21中的两个第二侧向连接体211朝向主梁1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一侧向连接体211硫化固定连接,以使得转向本体21能够通过转向连接体22与主梁1固定连接;为了便于固定转向支架2,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两个第二侧向连接体211远离主梁1的一端相互连接并设置有第一安装部212,第一安装部212可以构造为前围板固定点,紧固件通过第一安装部212与车身的前围板固定连接,如此,能够使得转向本体21、转向连接体22与主梁1围成环形结构,以使得通过转向支架2将主梁1和车身的前围板连接时,转向支架2的受力稳定,通过主梁1和车身的前围板向转向支架2提供支撑,以使得转向支架2能够为转向管柱提供稳定支撑。
具体地,为了转向支架2与转向管柱连接,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第一侧向连接体221包括第一连接段2211和第二连接段2212,第一连接段2211和第二连接段2212在第二方向上分别位于第一横向连接体222的两侧,第一连接段2211远离主梁1的一端设有第二安装部2213,第二安装部2213用于与转向管柱固定连接,其中,第二安装部2213可以构造为转向管柱的螺栓固定点,通过螺栓将转向管柱与转向支架2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段2212可以连接转向本体21,第二连接段2212远离第一连接段2211的一端与第二侧向连接体211朝向主梁1的一端固定连接,从而通过第一连接段2211和第二连接段2212位于第一横向连接体222的两侧,能够使得第一连接段2211在与转向管柱固定安装以及第二连接段2212与转向本体21连接时能够分散受力,从而避免与主梁1在单侧受力造成应力集中后转向支架2失效。
为了预留避让空间适配车辆的安装空间且能提高转向支架2的抗弯能力,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二连接段2212沿第二方向且在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构成的平面内的投影为阶梯状,既第二连接段2212在从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二连接段2212成阶梯状,其中,阶梯可以为三个且第二连接段2212在第三方向上由外向内阶梯逐渐降低,两个第一侧向连接体221相对的一侧为内,两个第一侧向连接体221背离的一侧为外,通过第二连接段2212在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构成的平面内的投影为阶梯状的设置,能够使得转向支架2在第三方向上预留避让空间以适配车辆的其他零部件,并通过第二连接段2212在第三方向上由外向内阶梯逐渐降低能够提升转向支架2的抗弯能力,提升与转向管柱连接的方向盘的垂直模态。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阶梯为三个是示意性的,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阶梯的数量可以任意设定,只要能够使得第二连接段2212满足预留避让空间以及转向支架2的抗弯能力即可。
为了提高第二连接段2212的结构强度,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如图3、图5和图6所示,第二连接段2212上设有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2214,各第一连接段2212上的第一加强筋2214的数量可以有两个且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
请继续参考图3、图5和图6,为了使得转向支架2整体传力连续,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转向本体21的两个第二侧向连接体211在第一方向上相背离的侧边设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翻边213,如此,在第二侧向连接体211与第一侧向连接体221固定连接时,能够使得第二侧向连接体211的边缘部连续传力,避免因第二侧向连接体211的边缘出现应力集中,以提高转向支架2的整体结构强度。
为了便于转向支架2与转向管柱连接,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转向本体21还包括第一连接板214,第一连接板214可以构造为镁合金板,外轮廓可以根据车辆的预留空间要求设置,第一连接板214设置于两个第二侧向连接体211之间且与两个第二侧向连接体211连接,从而通过第一连接板214能与两个第二侧向连接体211形成三角结构,提高转向本体21的结构强度,第一连接板214上设有第三安装部215,第三安装部215与转向管柱固定连接,其中,第三安装部215可以构造为转向管柱的螺栓固定点,通过螺栓以将转向管柱与第一连接板214固定连接,同时,通过上述第二安装部2213可以构造为转向管柱的螺栓固定点,从而通过第二安装部2213和第三安装部215的配合以将转向管柱与转向支架2固定连接。
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为了提高第三安装部215的结构强度,第三安装部215外周设有多个第三加强筋216,多个第三加强筋216沿第三安装部215外边缘朝向第二侧向连接体211的方向布置,例如,第三安装部215构造为转向管柱的螺栓固定点且数量有两个,两个第三安装部215在第一方向上将额设置,在两个第三安装部215朝向对应的第二侧向连接体211的方向设置多个第三加强筋216,多个第三加强筋216沿第三安装部215的周向成伞状分布,从而在第三安装部215通过螺栓与转向管柱固定连接时,能够通过多个第三加强筋216提高第三安装部215处的结构强度。
此外,为了提高转向本体21的结构强度,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第一连接板214和第三安装部215之间的第二侧向连接体211上设有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四加强筋217,第四加强筋217可以构造为三角形肋板,其中,肋板的第一直边与第一连接板214固定连接、肋板的第二直边与第二侧向连接体211的内侧壁连接,如此,通过第四加强筋217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转向本体21的结构强度,在转向本体21承载时,支撑更加稳定。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第四加强筋217的数量可以有多个,本公开不做具体限定。
为了提高轻量化的程度,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第一连接板214上设有减重结构218,其中,转向支架2的中部横向支撑的性能要求较低,因此,减重结构218包括设置在第一连接板214上且设置在第一安装部212以及第三安装部215之间的减重孔,减重孔沿第二方向延伸,减重结构218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方向上两个第二侧向连接体211之间且朝向第三方向开口的U型槽,从而在保证转向支架2具有足够的强度下还能够通过减重结构218的设置对转向支架2进行轻量化设计。
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如图1、图2、图7-图9所示,仪表板横梁总成还包括下支架3和第一支架4;下支架3和第一支架4分别连接于主梁1,如前述的主梁1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用于与车身进行连接,转向支架2和第一支架4均沿第二方向延伸,转向支架2通过第一安装部212与车身的前围板固定连接,转向支架2通过车身的前围板和主梁1进行限位,转向支架2和第一支架4在第一方向上位于下支架3的同侧,第一支架4位于转向支架2和下支架3之间,从而能够使得仪表板横梁总成能够适配车辆的安装空间,下支架3远离主梁1的一端用于与车辆的底板连接,从而通过下支架3能够使得主梁1通过下支架3与车辆的底板连接,主梁1在第三方向受力时,可以通过下支架3传递至车辆底板,以提高仪表板横梁总成在第三方向的结构强度,第一支架4远离主梁1的一端与车辆的大屏前端连接,如此,通过第一支架4的设置能够便于对车辆的大屏安装在仪表板横梁总成上。
为了提高下支架3与主梁1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如图8所示,下支架3包括第一连接支架31和第二连接支架32,第一连接支架31和第二连接支架32均沿第三方向延伸且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一连接支架31和第二连接支架32的第一端与主梁1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支架31和第二连接支架32的第二端分别用于与车辆的底板连接,从而能够通过第一连接支架31和第二连接支架32将主梁1与车辆的底板连接,从而能够在第三方向上提供两条传力路径,以使得主梁1在第三方向上的到稳定支撑。其中,下支架3可以采用塑料材质,第一连接支架31和第二连接支架32均可以为在第二方向的横截面为U型的U型塑料板,U型塑料板的开口朝向第二方向上朝向转向支架2的一侧,第一连接支架31和第二连接支架32的第一端与主梁1固定连接,此处,第一连接支架31和第二连接支架32的第一端可以通过硫化的方式与主梁1固定连接,为了便于第一连接支架31和第二连接支架32与车辆的底板连接,第一连接支架31远离主梁1的一端形成第四安装部313,第四安装部313可以构造为与车辆的底板的安装点,通过螺栓将第一连接支架31与车辆的底板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支架32远离主梁1的一端通过钣金件与车辆的底板固定连接。
此外,为了使得下支架3结构稳定,下支架3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于第一连接支架31和第二连接支架32之间的第三连接支架33,例如,第三连接支架33的数量有两个且分别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第三连接支架33设置在第一连接支架31和第二连接支架32之间,且各第三连接支架3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支架31和第二连接支架32固定连接,从而提高第一连接支架31和第二连接支架32在第一方向上的侧向结构强度,此外,通过第一连接支架31、第二连接支架32、两个第三连接支架33以及主梁1和车辆的底板共同围成了“目”字型,以形成闭环结构,能够提高整体受力作用,提高该区域的模态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连接支架31和第二连接支架32与车辆的底板固定连接是示意性的,第一连接支架31和第二连接支架32还可以根据车辆的车身结构选择与车辆的电池包托盘固定连接。
为了使得第一连接支架31能够稳定连接主梁1和车辆的底板,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如图8所示,第一连接支架31的第一端设有扩径部311,扩径部311在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投影为近似三角形,其中,扩径部311的第一直边沿第三方向延伸、第二直边沿第一方向延伸、斜边连接第一直边和第二直边,扩径部311的大端与主梁1固定连接,扩径部311与主梁1的相接处设有多个第五加强筋312内设有多个第五加强筋312,第五加强筋312沿第一方向延伸,其中,扩径部311中与主梁1连接处的多个第五加强筋312呈米字型布置,而第一支架4的第一端位于扩径部311内,从而能够通过米字型布置不仅可以增加扩径部311与主梁1在第一方向上的结构强度,同时还通过米字形布置也能够在第一支架4受力时进行力传导,提高第一支架4在第一方向上的模态,为了使得第一连接支架31整体传力的连贯性,第一连接支架31与主梁1连接斜边与其中一条第五加强筋312的延伸方向一致,如此,能够通过第一连接支架31将主梁1在第三方向的受力通过传导到车辆的底板上,避免第一连接支架31局部出现应力集中而损坏,当然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连接支架31第一方向上的结构强度,部分第五加强筋312还可以沿近似垂直与斜边的方向朝向主梁1延伸。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连接支架31的结构强度,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第一连接支架31包括第二连接板314、在第一方向上设置在第二连接板314两侧边缘的两个侧板315和第六加强筋316,第六加强筋316沿第三方向延伸,设置于第二连接板314朝向转向支架2的侧面且在两个侧板315之间,第二连接板314在第二方向的横截面可以为“几”字型,两个侧板315和第二连接板314共同构成双凹槽型结构,并通过第六加强筋316的设置能够提高第一连接支架31在第三方向上的结构强度,第六加强筋316的设置能够与扩径部311的斜边形成力的路径传递,以使得第一连接支架31的受力能够传递给主梁1和车辆的底板,进一步提高仪表板横梁总成的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连接支架31的结构强度,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第一连接支架31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七加强筋317,第七加强筋317设置于第二连接板314在第二方向上的两面,此外,为了使得第一连接支架31能够与第三连接支架33保持传力连续,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部分第七加强筋317朝向第三连接支架33设置且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接支架31和第三连接支架33连接处的切线方向一致。如此,能够通过部分第七加强筋317与第一连接支架31和第三连接支架33的连接处力传导方向一致,从而能够将第一连接支架31朝向第三连接支架33的力连续传递,以分散第一连接支架31上的受力,能够提高下支架3的整体受力作用,提高该区域的模态性能。
为了提高第二连接支架32的结构强度,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第二连接支架32包括沿第三方向延伸的多个第八加强筋321以及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十二加强筋322,如此,通过第八加强筋321的设置能够提高第二连接支架32在第三方向上的结构强度,通过第十二加强筋322的设置能够提高第二连接支架32在第一方向上的结构强度;此外,为了保证第二连接支架32与第三连接支架33部分第八加强筋32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接支架32和第三连接支架33连接处的切线方向一致,从而能够将第二连接支架32朝向第三连接支架33的力连续传递,以分散第二连接支架32上的受力,能够提高下支架3的整体受力作用,提高该区域的模态性能。
为了提高第三连接支架33的结构强度,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第三连接支架33上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十一加强筋331,相邻的第十一加强筋331构成“V”字型。其中,第十一加强筋331可以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起筋,第十一加强筋331可以连续也可以间断,如此,能够通过第十一加强筋331的设置提高在第一方向上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为了提高第一支架4的结构强度,第一支架4上设有多个第九加强筋41,第九加强筋41沿第二方向延伸,相邻的两个第九加强筋41构成“V”字型,从而通过第九加强筋41的设置能够提高第一支架4在第二方向上的结构强度,以使得第一支架4与大屏连接更加稳定,此外,为了便于安装车辆的流水槽,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第一支架4上还设有多个第一安装点42,第一安装点42可以有三个且形成三角分布在第一支架4上,多个第一安装点42与车辆的流水槽连接。
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为了提高仪表板横梁总成与车身的前围板的连接强度,仪表板横梁总成还包括第二支架5,第二支架5沿第二方向延伸且与主梁1固定连接,第二支架5远离主梁1的一端设有第五安装部51,第五安装部51可以构造为前围板安装点,如此,通过第二支架5能够将主梁1与前围板固定连接,以此,使得仪表板横梁总成车身的前围板之间形成两个点位的连接,从而提高仪表板横梁总成与前围板的受力平衡性,提高仪表板横梁总成的支撑作用,使得中控仪表台以及相关附属零部件的稳定性得到提升。
为了提高第二支架5的结构强度,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如图9所示,第二支架5上设有第十加强筋52,第十加强筋52沿第二方向延伸,从而通过第十加强筋52的设置能够提高第二支架5在第二方向上的结构强度,此外,第二支架5上还可以设置多个第十三加强筋53,第十三加强筋53与第十加强筋52连接且在第二方向朝向远离第十加强筋52的方向倾斜设置,从而通过第十三加强筋53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支架5的结构强度。
为了便于与车辆的流水槽连接,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第二支架5的第二端还设有安装板54,安装板54上设有多个第二安装点55,第二安装点55与车辆的流水槽连接。
此外,为了提高第二支架5与车身的前围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在一些可实施的方式中,第二支架5还包括第三连接板56,第三连接板56设置在安装板54与第五安装部51之间,第三连接板56用于连接安装板54和第五安装部51,从而通过第三连接板56的设置能够使得第五安装部51在受力时可以通过第三连接板56传递至安装板54处,以分散第五安装部51处的受力,提高第五安装部51的局部模态。
本公开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中控仪表台,包括上述的仪表板横梁总成。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中控仪表台包括仪表板横梁总成的全部有益效果,通过上述仪表板横梁总成的设置,通过转向支架和主梁一体化注塑成型的方式能够使得两者连接更加牢固,解决了因转向支架与主梁连接不牢固而造成的相关附属零部件连接不稳定以及出现异响的问题,提高了驾乘体验。
本公开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中空仪表台。可以理解的是,车辆包括了上述中控仪表台的全部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车辆可以是新能源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车辆还包括车身,车身具有前围板,转向支架2和第二支架5远离主梁1的一端分别与前围板连接。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9)

1.一种仪表板横梁总成,包括主梁和转向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支架包括:转向本体和转向连接体;
所述转向本体通过所述转向连接体与所述主梁一体成型;
所述主梁和所述转向本体为金属件;
所述转向连接体为塑料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仪表板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和所述转向本体为钢材质、铝合金材质或镁合金材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仪表板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连接体包括两个第一侧向连接体以及连接两个所述第一侧向连接体的第一横向连接体,所述第一横向连接体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与所述主梁固定连接,
所述转向本体包括两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向连接体,两个所述第二侧向连接体朝向所述主梁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一侧向连接体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侧向连接体远离所述主梁的一端相互连接并设置有用于与车身的前围板连接的第一安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仪表板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向连接体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在第二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横向连接体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段形成有用于安装转向管柱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连接段用于连接所述转向本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仪表板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段沿第二方向且在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构成的平面内的投影为阶梯状,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垂直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仪表板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段上设有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和/或
所述横向连接体在第一方向上设有多个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二加强筋呈网状。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仪表板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本体的两个所述第二侧向连接体在第一方向上相背离的侧边设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翻边。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仪表板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本体还包括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侧向连接体之间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形成有用于与转向管柱固定连接的第三安装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仪表板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安装部外周设有多个第三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三加强筋沿所述第三安装部外边缘朝向所述第二侧向连接体的方向布置;和/或
在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三安装部之间的所述第二侧向连接体上设有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四加强筋;和/或
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减重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仪表板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板横梁总成还包括下支架和第一支架,所述下支架和所述第一支架分别连接于所述主梁,所述第一支架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转向支架和所述第一支架在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下支架的同侧,所述第一支架位于所述转向支架和所述下支架之间,所述下支架远离所述主梁的一端用于与车辆的底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架远离所述主梁的一端用于与车辆的大屏前端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仪表板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架包括均沿第三方向延伸且在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支架和第二连接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第一端与所述主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第二端分别用于与车辆的底板连接;所述下支架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二连接支架之间的第三连接支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仪表板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第一端设有扩径部,所述扩径部的大端与所述主梁固定连接且在所述扩径部与所述主梁的相接处设有多个第五加强筋,所述第五加强筋呈米字型布置,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端位于所述扩径部内,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第二端设有第四安装部,所述第四安装部用于与车辆的车身底板固定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仪表板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包括第二连接板、在第一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两侧边缘的两个侧板和第六加强筋,
所述第六加强筋沿第三方向延伸,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板朝向所述转向支架的侧面且在两个所述侧板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仪表板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七加强筋,所述第七加强筋朝向第三连接支架设置且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三连接支架连接处的切线方向一致;和/或
所述第二连接支架包括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八加强筋,所述第八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三连接支架连接处的切线方向一致。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仪表板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多个第九加强筋,所述第九加强筋沿第二方向延伸,和/或
所述第一支架上还设有多个第一安装点,所述第一安装点用于与车辆的流水槽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仪表板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板横梁总成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沿第二方向延伸且与所述主梁固定连接,所述转向支架、下支架、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以及所述主梁一体成型,
所述第二支架远离所述主梁的一端设有第五安装部,所述第五安装部用于与车身的前围板连接;
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十加强筋。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仪表板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二端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多个用于与车辆的流水槽连接的第二安装点;
所述第二支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第五安装部之间的第三连接板。
18.一种中控仪表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仪表板横梁总成。
1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中空仪表台。
CN202410310205.3A 2024-03-18 2024-03-18 仪表板横梁总成、中控仪表台及车辆 Pending CN1179630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10205.3A CN117963011A (zh) 2024-03-18 2024-03-18 仪表板横梁总成、中控仪表台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10205.3A CN117963011A (zh) 2024-03-18 2024-03-18 仪表板横梁总成、中控仪表台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63011A true CN117963011A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54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310205.3A Pending CN117963011A (zh) 2024-03-18 2024-03-18 仪表板横梁总成、中控仪表台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6301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74488B (zh) 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US9387889B2 (en) Fiber-reinforced plastic cabin for vehicle
US20040056515A1 (e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04155219A (ja)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JP5982843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WO2021008493A1 (zh) 仪表板横梁
JP2013220734A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109421824B (zh) 车辆下部结构
US6517114B1 (en) Steering column structural support system and method
US10144456B1 (en) Strut-tower brace
JP6113863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117963011A (zh) 仪表板横梁总成、中控仪表台及车辆
JP2006111162A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CN112441126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213413484U (zh) 汽车天窗的支撑框架和车辆
CN116639192A (zh) 仪表板横梁总成、中控仪表台及车辆
CN116750086B (zh) 车辆前端加强支架总成及车辆
CN220700838U (zh) 车辆用平衡梁以及车辆
CN219668341U (zh) 一种前围外板总成及车辆
CN217804334U (zh) 一种副仪表板支架以及车辆
CN219838625U (zh) 车辆
CN219565251U (zh) 车辆前舱加强梁及车辆
CN219029568U (zh) 车辆地板结构
CN108423073A (zh) 前围板加强板和车辆
CN217835764U (zh) 防火墙组件、车身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