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00838U - 车辆用平衡梁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平衡梁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00838U
CN220700838U CN202321883067.5U CN202321883067U CN220700838U CN 220700838 U CN220700838 U CN 220700838U CN 202321883067 U CN202321883067 U CN 202321883067U CN 220700838 U CN220700838 U CN 2207008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racket
diagonal
tower
r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8306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永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8306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008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008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008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用平衡梁以及车辆,车辆用平衡梁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以及加强筋结构,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斜梁和第二斜梁,第一斜梁的一端与第二斜梁的一端相连并在相接处形成用于与流水槽相连的流水槽安装部;第二支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斜梁的另一端和第二斜梁的另一端连接并在相接处分别形成有用于与减震塔相连的减震塔安装部;加强筋结构设置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车辆用平衡梁通过设置加强筋结构以提高强度刚度,与其他加强强度刚度的结构相比,重量更轻,从而在最大化提升车辆用平衡梁强度刚度的基础上,减小了车辆用平衡梁的重量,便于后续车辆用平衡梁的移动与拆装。

Description

车辆用平衡梁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用平衡梁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用平衡梁,俗称顶吧,是车辆改装中常用的一种平衡杆,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大部分的受力都由车身来承担,所以也就要求车身必须要有良好的强度刚度来承受各种载荷。顶吧大多安装于车辆前舱两个减震塔之间,这样车身发生侧倾变形时外力会传递给顶吧,而顶吧会在侧向产生一个反作用力来撑住车辆的前舱,使其拥有较强的强度刚度,抵消一部分侧倾对转向精确度的影响,提升车辆行驶中的稳定性。
目前,为了提升平衡杆的强度刚度,会将其结构设计的过于复杂,进而导致平衡杆的重量增加,不便于后续的运输与装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用平衡梁以及车辆,该车辆用平衡梁通过设置加强筋结构,以减小车辆用平衡梁的实体结构,在保证车辆用平衡梁强度刚度的同时,减小了其自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用平衡梁,包括: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斜梁和第二斜梁,所述第一斜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斜梁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斜梁和所述第二斜梁的相接处形成用于与流水槽相连的流水槽安装部;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斜梁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斜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斜梁与所述第二支架的相接处和所述第二斜梁与所述第二支架的相接处分别形成有用于与减震塔相连的减震塔安装部;以及加强筋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
可选地,所述加强筋结构包括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设于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架的至少一侧;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设于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支架的至少一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包括沿所述第一斜梁、所述第二斜梁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一主筋以及在所述第一斜梁和所述第二斜梁延伸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斜筋。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的纵梁;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斜梁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斜梁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用于与减震塔相连的第一减震塔安装部;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减震塔相连的第二减震塔安装部。
可选地,所述第二加强筋包括沿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二主筋以及在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斜筋;所述第二加强筋还包括沿所述纵梁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三主筋以及沿所述纵梁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斜筋。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三横梁以及与所述第三横梁中部连接的第四横梁,所述第四横梁的两端向远离所述第三横梁的方向延伸,使得所述第三横梁与所述第四横梁共同形成X型结构,所述第三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斜梁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斜梁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三横梁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用于与减震塔相连的第一减震塔安装部,所述第四横梁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减震塔相连的第二减震塔安装部。
可选地,所述第二加强筋包括第四主筋和第四斜筋,所述第四主筋自所述第三横梁的中部分散延伸至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的端部,所述第四斜筋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加强筋结构一体铸造。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斜梁、所述第二斜梁围成用于避让压缩机的避让区域。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架朝向所述流水槽安装部的一侧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压缩机连接的压缩机安装部。
可选地,所述压缩机安装部上还设有减重孔。
可选地,所述流水槽安装部、所述减震塔安装部中的至少一者构造为板状结构,所述板状结构上设有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减震塔安装部与所述流水槽安装部在第一方向的高度不同。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车辆用平衡梁。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本公开的车辆用平衡梁,包括第一斜梁和第二斜梁形成且连接于流水槽的第一支架,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架的并用于与减震塔连接的第二支架,并将加强筋结构设置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在提高强度的同时能够提升车辆用平衡梁的整体强度刚度,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车辆用平衡梁通过设置加强筋结构以提高强度刚度,与相关技术中通过增加截面积以加强强度刚度的结构相比,重量更轻,从而在最大化提升车辆用平衡梁强度刚度的基础上,减小了车辆用平衡梁的重量,便于后续车辆用平衡梁的移动与拆装。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用平衡梁以及车辆的车辆用平衡梁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用平衡梁以及车辆的车辆用平衡梁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用平衡梁以及车辆的车辆用平衡梁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用平衡梁以及车辆的车辆用平衡梁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用平衡梁以及车辆的车辆用平衡梁的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用平衡梁以及车辆的车辆用平衡梁的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支架;101-第一斜梁;102-第二斜梁;2-第二支架;201-第一横梁;202-第二横梁;203-纵梁;2031-第三主筋;2032-第三斜筋;204-第三横梁;205-第四横梁;3-流水槽安装部;4-减震塔安装部;401-第一减震塔安装部;402-第二减震塔安装部;5-第一加强筋;501-第一主筋;502-第一斜筋;6-第二加强筋;601-第二主筋;602-第二斜筋;603-第四主筋;604-第四斜筋;7-压缩机安装部;701-减重孔;8-安装孔;A-第一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本公开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是为了区分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A为第一方向,以图3和图6的图示方向为例,第一方向平行于竖直方向。此外,在下面的描述中,当涉及到附图时,除非另有解释,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上述定义仅用于解释和说明本公开,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如图1至图6所示,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用平衡梁,包括第一支架1、第二支架2以及加强筋结构,其中,第一支架1包括第一斜梁101和第二斜梁102,第一斜梁101的一端与第二斜梁102的一端相连,第一斜梁101和第二斜梁102的相接处形成用于与流水槽相连的流水槽安装部3;第二支架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斜梁101的另一端和第二斜梁10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斜梁101与第二支架2的相接处和第二斜梁102与所述第二支架2的相接处分别形成有用于与减震塔相连的减震塔安装部4;加强筋结构设置于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
本公开在使用时,打开车辆的前舱盖,将车辆用平衡梁的第一支架1通过流水槽安装部3与流水槽连接,第二支架2通过减震塔安装部4与减震塔连接,即可完成车辆用平衡梁的安装,由于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上均设有加强筋结构,大大提升了车辆用平衡梁整体的强度刚度,因此,车辆在行驶转弯的过程中,即便车身侧倾时的外力较大,车辆用平衡梁也能够提供足够的反作用力来撑住车辆前舱,从而减小车辆转弯侧倾时对车辆转向精度的影响,保证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本公开的车辆用平衡梁通过设置加强筋结构以提高强度刚度,与相关技术中通过增加截面积以加强强度刚度的结构相比,重量更轻,从而在最大化提升车辆用平衡梁强度刚度的基础上,减小了车辆用平衡梁的重量,便于后续车辆用平衡梁的移动与拆装。
此外,第二支架2在与第一斜梁101和第二斜梁102连接后,三者可以共同形成近似三角形的梁体,从而提升车辆用平衡梁的稳定性。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加强筋结构可以包括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其中,第一加强筋5设于第一方向A上第一支架1的至少一侧;第二加强筋6设于第一方向A上第二支架2的至少一侧。也就是说,加强筋结构在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上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图2和图4的图示方向所示,加强筋结构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的正面或背面,或者,为了最大化提升车辆用平衡梁的强度刚度,将车辆用平衡梁的正面和背面均设置加强筋结构,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第一加强筋5包括沿第一斜梁101、第二斜梁102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一主筋501以及在第一斜梁101和第二斜梁102延伸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斜筋502。如图1、图2、图4、图5所示,第一主筋501分别自第一斜梁101和第二斜梁102的一端延伸至第一主筋501自身所在斜梁的另一端,而第一斜筋502则间隔设置在第一斜梁101和第二斜梁102上并与第一主筋501交错设置,其中,第一斜筋502可以有多种布置方式,例如,如图2和图5所示,两个相邻的斜筋可以在第一斜梁101和第二斜梁102上呈梯形排布,或者,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其也可以呈三角形、矩形等形状排布,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3所示,第二支架2包括第一横梁201、第二横梁202以及用于连接第一横梁201和第二横梁202的纵梁203;第一横梁20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斜梁101的另一端和第二斜梁102的另一端相连,第一横梁201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用于与减震塔相连的第一减震塔安装部401;第二横梁202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用于与减震塔相连的第二减震塔安装部402。由于车辆前舱自身构造的原因,其会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减震塔,第一横梁201在与第一支架1的相接处与减震塔相连,从而与第一支架1形成近似三角形的梁体,以提升车辆用平衡梁的强度刚度与稳定性,第二横梁202在通过纵梁203与第一横梁201连接的同时,两端也与减震塔相连,进而增加了车辆用平衡梁整体与车辆前舱中部件的连接点位,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用平衡梁的强度刚度与稳定性。
其中,位于第一横梁201和第二横梁202上的第二加强筋6包括沿第一横梁201和第二横梁202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二主筋601以及在第一横梁201和第二横梁202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斜筋602;位于纵梁203上的第二加强筋6包括沿纵梁203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三主筋2031以及沿纵梁203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斜筋2032。与第一主筋501的布置方式类似,第二主筋601与第三主筋2031也是自其自身的所在的梁体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第二斜筋602与第三斜筋2032的布置方式也与第一斜筋502的布置方式类似,间隔设置于梁体上,如图2所示,第一横梁201上相邻的两个斜筋可以呈梯形设置,也可以以相互平行的方式形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形状设置;第二横梁202和纵梁203上的斜筋则可以以近似菱形的方式排布,本公开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4至图6所示,由于受限于车辆前舱中空间的大小,第二支架2包括第三横梁204以及与第三横梁204中部连接的第四横梁205,第四横梁205的两端向远离第三横梁204的方向延伸,使得第三横梁204与第四横梁205共同形成X型结构,第三横梁20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斜梁101的另一端和第二斜梁102的另一端相连,第三横梁204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用于与减震塔相连的第一减震塔安装部401,第四横梁205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用于与减震塔相连的第二减震塔安装部402。这样车辆用平衡梁整体将可以呈现出由第一斜梁101、第二斜梁102和第三横梁204形成的三角形结构以及由第三横梁204和第四横梁205形成的X型结构,此种设置一方面可以省去纵梁203的设置,节省车辆用平衡梁自身所占用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保证车辆用平衡梁整体强度刚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增加车辆前舱前端(即靠近第三横梁204与第四横梁205一侧)的强度刚度性能,从而进一步提升车辆用平衡梁的侧向刚度、扭转刚度以及抗偏置碰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X型结构并不局限于标准的X型结构,也可以为近似X型的结构。
其中,如图4至图5所示,第二加强筋6包括第四主筋603和第四斜筋604,由于第三横梁204和第四横梁205相交,因此,第四主筋603自第三横梁204的中部分散延伸至第三横梁204和第四横梁205的端部,而第四斜筋604的布置方式与第一斜筋502、第二斜筋602、第三斜筋2032的布置方式类似,也是间隔设置于第三横梁204和第四横梁205上,其具体排布形式可以以任意方式构造,本公开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提升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第一支架1、第二支架2和加强筋结构可以一体铸造。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图4、图5所示,第二支架2、第一斜梁101和第二斜梁102围成的梁体的中心区域具有用于避让压缩机的避让区域,此外,为了进一步保证车辆用平衡梁安装到车辆前舱后的稳定性,第二支架2朝向流水槽安装部3的一侧形成有用于与压缩机连接的压缩机安装部7,从而使得车辆用平衡梁能够与压缩机连接,压缩机安装部7的数量可以设有多个,例如,两个、三个等,且多个压缩机安装部7间隔设置于第二支架2,其中,为了进一步减小车辆用平衡梁整体的重量,还可以在压缩机安装部7上设置减重孔701;压缩机安装部7可以构造为具有连接孔的耳板结构,减重孔701可以与连接孔相邻设置,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流水槽安装部3和减震塔安装部4中的至少一者构造为板状结构,板状结构上设有安装孔8,车辆用平衡梁通过安装孔8螺栓连接于流水槽和减震塔,此外,板状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沿各个梁体的延伸方向设置,也可以垂直于梁体的表面设置。
此外,在安装孔8的周向还可以设置环形槽,以保证流水槽安装部3或减震塔安装部4在与相对应的部件螺栓连接后,螺栓的至少部分区域能够位于环形槽内,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车辆用平衡梁的连接处进行保护。
为了保证车辆用平衡梁整体不会与车辆前舱中的各部件相互干涉,如图3和图6所示,减震塔安装部4与所述流水槽安装部3在第一方向A上的高度不同。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车辆用平衡梁,需要说明的是,车辆包括车辆用平衡梁的全部有益效果,本公开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示,本公开的工作原理为:车辆用平衡梁通过流水槽安装部3与流水槽相连,通过减震塔安装部4与减震塔安装,通过压缩机安装部7与压缩机安装后即可稳固的安装于车辆的前舱中,第二支架2上的两个横梁可以通过纵梁203相连或者直接相连,以使得第二支架2上的其中一个横梁在与第一支架1连接后能够形成三角形梁体的前提下,第二支架2可以呈现出X型的梁体结构,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车辆用平衡梁与车辆前舱中部件的连接点位,保证车辆用平衡梁在安装后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与贯穿整个梁体的加强筋结构的共同作用下,保证了车辆用平衡梁整体的强度刚度。因此,本公开的车辆用平衡梁即便车身侧倾时的外力较大,也能够提供足够的反作用力来撑住车辆前舱,从而减小车辆转弯侧倾时对车辆转向精度的影响,保证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车辆用平衡梁通过设置加强筋结构以提高强度刚度,与相关技术中通过增加截面积以加强强度刚度的结构相比,重量更轻,从而在最大化提升车辆用平衡梁强度刚度的基础上,减小了车辆用平衡梁的重量,保证了其轻量化的特点,便于后续车辆用平衡梁的移动与拆装。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4)

1.一种车辆用平衡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斜梁和第二斜梁,所述第一斜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斜梁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斜梁和所述第二斜梁的相接处形成用于与流水槽相连的流水槽安装部;
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斜梁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斜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斜梁与所述第二支架的相接处和所述第二斜梁与所述第二支架的相接处分别形成有用于与减震塔相连的减震塔安装部;以及
加强筋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平衡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结构包括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设于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架的至少一侧;
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设于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支架的至少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平衡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包括沿所述第一斜梁、所述第二斜梁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一主筋以及在所述第一斜梁和所述第二斜梁延伸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斜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平衡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的纵梁;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斜梁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斜梁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用于与减震塔相连的第一减震塔安装部;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减震塔相连的第二减震塔安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平衡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筋包括沿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二主筋以及在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斜筋;所述第二加强筋还包括沿所述纵梁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三主筋以及沿所述纵梁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斜筋。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平衡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三横梁以及与所述第三横梁中部连接的第四横梁,所述第四横梁的两端向远离所述第三横梁的方向延伸,使得所述第三横梁与所述第四横梁共同形成X型结构,所述第三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斜梁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斜梁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三横梁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用于与减震塔相连的第一减震塔安装部,所述第四横梁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减震塔相连的第二减震塔安装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平衡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筋包括第四主筋和第四斜筋,所述第四主筋自所述第三横梁的中部分散延伸至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的端部,所述第四斜筋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平衡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加强筋结构一体铸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平衡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斜梁、所述第二斜梁围成用于避让压缩机的避让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平衡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朝向所述流水槽安装部的一侧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压缩机连接的压缩机安装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平衡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安装部上还设有减重孔。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平衡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槽安装部、所述减震塔安装部中的至少一者构造为板状结构,所述板状结构上设有安装孔。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平衡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塔安装部与所述流水槽安装部在第一方向的高度不同。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平衡梁。
CN202321883067.5U 2023-07-17 2023-07-17 车辆用平衡梁以及车辆 Active CN2207008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83067.5U CN220700838U (zh) 2023-07-17 2023-07-17 车辆用平衡梁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83067.5U CN220700838U (zh) 2023-07-17 2023-07-17 车辆用平衡梁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00838U true CN220700838U (zh) 2024-04-02

Family

ID=90443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83067.5U Active CN220700838U (zh) 2023-07-17 2023-07-17 车辆用平衡梁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008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78743B2 (en)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2656080A (zh) 车身底板构造
RU2550401C2 (ru)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кузова автомобиля
CN112339861B (zh) 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及汽车
US10144456B1 (en) Strut-tower brace
US10279846B2 (en) Rear end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CN214930131U (zh) 一种下车身框架结构
CN220700838U (zh) 车辆用平衡梁以及车辆
CN212267638U (zh) 一种下弯纵梁及车辆
CN110588785A (zh) 一种下弯纵梁及车辆
KR20210001019A (ko) 차량용 스페이스 프레임의 후방구조
CN213566147U (zh) 后轮罩加强结构及车辆
CN114506389A (zh) 车架横梁和车辆
CN109823401B (zh) 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
CN220842705U (zh) 前机舱稳定横梁、车辆的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CN219361161U (zh) 加强梁结构及车辆
CN220430283U (zh) 前副车架和车辆
CN218489750U (zh) 副车架及具有其的卡车
CN218640949U (zh) 车辆的机舱纵梁和车辆
CN219029568U (zh) 车辆地板结构
CN220391349U (zh) 悬置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19565251U (zh) 车辆前舱加强梁及车辆
CN218616136U (zh) 减震塔结构总成及车辆
CN220562804U (zh) 一种车辆纵梁结构
CN213057211U (zh) 一种智能跨定车横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