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57926A - 带前端处理方法和带前端处理夹具 - Google Patents

带前端处理方法和带前端处理夹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57926A
CN117957926A CN202180102299.XA CN202180102299A CN117957926A CN 117957926 A CN117957926 A CN 117957926A CN 202180102299 A CN202180102299 A CN 202180102299A CN 117957926 A CN117957926 A CN 1179579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pressing member
component supply
region
no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10229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粟野之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9579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579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通过在元件供给带的前端部处沿着元件供给带的长度方向仅在载带形成切口,从而在元件供给带的宽度方向上将前端部的载带分离为第一承载区域和第二承载区域。接着,通过将第一承载区域选择性地从下方抬起,从而抬起盖带中的位于第一承载区域上的第一覆盖区域,并且随着第一覆盖区域的抬起,位于第二承载区域上的第二覆盖区域从第二承载区域向上方离开。由此,在元件供给带的前端部处,在第二承载区域与第二覆盖区域之间形成相对较宽的空间。

Description

带前端处理方法和带前端处理夹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元件供给带的前端部进行处理的带前端处理方法和适合于该方法的带前端处理夹具,在该元件供给带中,盖带以相对于形成有收纳了元件的收纳部的载带覆盖所述收纳部的上方的开口的方式设置于载带的上表面。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元件安装机,具有将收纳于元件供给带的载带的元件供给到元件供给位置的送料器,通过将供给到元件供给位置的元件安装到基板来生产元件安装基板(专利文献1、2等)。在该元件安装机中,在使元件移动到元件供给位置之前,需要使该元件露出。例如,在使用能够自动地装载元件供给带的自动装载送料器的元件安装机中,为了使覆盖该元件的收纳部的盖带从载带剥离以使该元件露出,提出了单侧剥离方式和双开方式这两种方式(非专利文献1)。无论哪种方式,都是通过将刀片或刮板等露出处理机构部的前端部、即刀尖插入到载带与盖带之间来使元件露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884083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6320001号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一般社团法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会,“关于自动送料器对应的压纹带规格的技术报告书(日文:オートローディングフィーダ対応のエンボステーピング仕様に関する技術報告書)”,[online],2018.11,一般社团法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会标准化中心,[2021年9月21日检索],互联网<URL:https://www.jeita.or.jp/japanese/standard/book/ETR-7030_J/>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为了提高刀尖的插入性,作为露出处理的前处理,通过使载带的前端部凹陷而在盖带与载带之间形成插入用的空间(以下称为“插入空间”)。更详细而言,通过在盖带与载带的边界插入凹部形成用的夹具,从而形成凹部以作为上述插入空间。但是,在上述边界插入夹具未必容易,难以可靠地形成插入空间。另外,为了形成上述凹部,将载带向下方压下,但由于盖带柔软而容易变形,因此有时会向形成于下方的空间挠曲。由此,有时会产生露出不良。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元件供给带的前端部处容易且可靠地在载带与盖带之间形成宽的空间的带前端处理方法和适于该方法的夹具。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是一种带前端处理方法,对元件供给带的前端部进行处理,在该元件供给带中,盖带以相对于形成有收纳了元件的收纳部的载带覆盖收纳部的上方的开口的方式设置于载带的上表面,所述带前端处理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工序:切口导入工序,通过在前端部处沿着元件供给带的长度方向仅在载带形成切口,从而在元件供给带的宽度方向上将前端部的载带分离为第一承载区域和第二承载区域;及抬起工序,通过将第一承载区域选择性地从下方抬起而抬起盖带中的位于第一承载区域上的第一覆盖区域,并且随着第一覆盖区域的抬起,位于第二承载区域上的第二覆盖区域从第二承载区域向上方离开,由此在第二承载区域与第二覆盖区域之间形成空间。
在这样构成的带前端处理方法中,仅在构成元件供给带的前端部的载带和盖带中的载带形成切口,分离为第一承载区域和第二承载区域。随后,第一承载区域被选择性地从下方抬起。此时,在盖带没有形成切口而在宽度方向上连续。因此,盖带中的位于第一承载区域上的第一覆盖区域被抬起,与此相随,位于第二承载区域上的第二覆盖区域从第二承载区域向上方离开。由此,在第二承载区域与第二覆盖区域之间形成空间。
在此,也可以构成为,切口导入工序包括从载带的下方推压切入部的刀尖而形成切口的工序。通过像这样使用刀尖,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前端部处的切口导入。
另外,在利用刀尖形成切口时,优选利用带按压构件和刀尖夹入元件供给带。通过像这样设置带按压构件,能够有效地防止在利用刀尖进行切口导入时刀尖向载带的按压位置发生偏移。而且,在带按压构件的下表面,以与刀尖相对的方式设置有凹部。因此,盖带中的位于刀尖的上方的部位退避到凹部。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防止在载带形成了切口的刀尖进一步到达盖带的情况。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还具备如下的切断工序:在切口导入工序之前,切断在元件供给带的长度方向上未形成收纳部的区域,使得在前端部不包含收纳部。由此,对于前端部始终不包含收纳部,能够通过上述切口导入工序和上述抬起工序可靠地在前端部形成空间。
另外,也可以利用专用的带前端处理夹具执行上述切口导入工序。作为该带前端处理夹具,例如可以使用如下的带前端处理夹具,即,具备:切入部,以使刀尖朝向载带的姿势配置于元件供给带的前端部的下方;及带按压构件,配置于切入部的上方,由切入部和带按压构件夹入前端部并利用刀尖沿着元件供给带的长度方向仅在载带形成切口。根据这样构成的带前端处理夹具,能够有效地防止在利用刀尖进行切口导入时刀尖向载带的按压位置发生偏移,由此能够良好地进行切口导入工序。
在此,也可以构成为,带按压构件具有:下表面,与切入部相对;及凹部,在下表面中的与刀尖相对的相对区域从下表面向上方后退而形成。由此,在利用刀尖在载带形成切口时,盖带中的位于刀尖的上方的部位退避到凹部。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防止在载带形成了切口的刀尖进一步到达盖带。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还具备引导部,该引导部在由带按压构件和切入部夹入前端部的前后,向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分离的刀尖与带按压构件之间引导元件供给带的前端部。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刀尖和带按压构件对前端部的夹入,由此能够适当地进行切口导入工序。
另外,引导部也可以由对所引导的前端部施力以使其从刀尖离开的施力构件构成,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在执行切口导入工序之前,前端部卡挂于刀尖。在执行切口导入工序之后,前端部从刀尖脱离而能够可靠地进行元件供给带的拉拔。
另外,也可以利用专用的带前端处理夹具执行上述抬起工序。作为该带前端处理夹具,例如可以使用如下的带前端处理夹具,即,具备:下侧加压构件,具有朝向载带的第一承载区域突出的突出部位;及上侧加压构件,配置于下侧加压构件的上方,并具有与突出部位嵌合自如的后退部位,由下侧加压构件和上侧加压构件夹入前端部并利用突出部位将第一承载区域向上方抬起而形成空间。根据这样构成的带前端处理夹具,通过由下侧加压构件和上侧加压构件夹入前端部,能够一体地执行第一承载区域和第一覆盖区域的抬起、及第二覆盖区域从第二承载区域向上方的离开,由此能够良好地形成空间。
而且,也可以构成为,利用一台带前端处理夹具执行上述切口导入工序和上述抬起工序。作为该带前端处理夹具,例如可以使用如下的带前端处理夹具,即,具备:基台,具有用于执行切口导入工序的切口导入空间和用于执行抬起工序的抬起空间;及切口导入机构,配置于切口导入空间;及抬起机构,配置于抬起空间,切口导入机构具备:切入部,以使刀尖朝向载带的姿势配置于元件供给带的前端部的下方;及带按压构件,配置于切入部的上方,由切入部和带按压构件夹入前端部并利用刀尖沿着元件供给带的长度方向仅在载带形成切口,抬起机构具备:下侧加压构件,具有朝向载带的第一承载区域突出的突出部位;及上侧加压构件,配置于下侧加压构件的上方,并具有与突出部位嵌合自如的后退部位,由下侧加压构件和上侧加压构件夹入前端部并利用突出部位将第一承载区域向上方抬起而形成空间。这样,能够利用一台带前端处理夹具连续地执行切口导入工序和抬起工序,由此能够提高操作者的操作性。
发明效果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发明中,由于在通过向载带的切入而分离为第一承载区域和第二承载区域之后,将第一承载区域选择性地从下方抬起,因此能够在元件供给带的前端部处容易且可靠地在载带与盖带之间形成宽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利用通过本发明所涉及的带前端处理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带前端处理的元件供给带供给的元件安装到基板的元件安装机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元件安装机所具备的送料器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送料器在元件供给中使用的元件供给带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带前端处理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带前端处理夹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由图5所示的带前端处理夹具执行的切口导入工序的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由露出处理机构部对应用了本发明所涉及的带前端处理方法的元件供给带的前端部进行的露出处理的图。
图8A是图5所示的带前端处理夹具的切口导入机构的剖视图。
图8B是图5所示的带前端处理夹具的切口导入机构的剖视图。
图9是从下方侧观察带按压构件的立体图。
图10是图5所示的带前端处理夹具的抬起机构的剖视图,表示正在执行抬起工序的抬起执行状态。
图11是表示执行抬起工序时的元件供给带与抬起机构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执行抬起工序时的元件供给带与抬起机构的关系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将利用通过本发明所涉及的带前端处理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带前端处理的元件供给带供给的元件安装到基板的元件安装机的一例的俯视图。元件安装机1是将由装配到送料器型供给机构40的送料器50供给的电子元件E安装到基板B的装置,除了上述送料器型供给机构40以外,还具备基台10、用于输送基板B的搬运输送机20、用于将电子元件(图3中的标号E)安装到基板B上的元件安装装置30。
基台10在俯视下具有长方形。并且,相对于该基台10,与其长度方向平行地设置有搬运输送机20。另外,在搬运输送机20的下方设置有在向基板B上安装电子元件时用于支承该基板B的支承板(省略图示)。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基台10的长边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和搬运输送机20对基板B的输送方向设为X方向,将基台10的短边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设为Y方向,将上下方向(后面说明的图2的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
搬运输送机20配置于Y方向上的基台10的大致中央位置,并沿着输送方向(X方向)输送基板B。搬运输送机20具备在输送方向X上循环驱动的一对传送带22。基板B以架设的形式载置于两个传送带22,并在该状态下向X方向输送。基板B从输送方向X的一侧(图1所示的右侧)沿着传送带22被搬入到基台10上的作业位置(图1的由双点划线包围的位置),在作业位置停止而进行了电子元件的安装作业后,沿着传送带22被搬出到另一侧(图1所示的左侧)。
元件安装装置30具有一对支承框架31、头单元32和驱动头单元32的头单元驱动机构。各支承框架31分别位于X方向上的基台10的两侧,并在Y方向上延伸设置。在支承框架31设置有构成头单元驱动机构的X轴伺服机构和Y轴伺服机构。并且,根据来自对装置整体进行控制的控制部(省略图示)的动作指令,X轴伺服机构和Y轴伺服机构进行动作,由此,头单元32在一定的可动区域内沿X方向和Y方向移动。
Y轴伺服机构具有Y轴导轨33Y、Y轴滚珠丝杠34Y和Y轴伺服马达35Y。在该Y轴伺服机构中,相对于各支承框架31延伸设置有Y轴导轨33Y。另外,与各Y轴导轨33Y平行地延伸设置有Y轴滚珠丝杠34Y。在该Y轴滚珠丝杠34Y的一端安装有Y轴伺服马达35Y,通过根据来自控制部的驱动指令进行动作,从而与Y轴滚珠丝杠34Y螺合的滚珠螺母(省略图示)在Y方向上移动。在这些滚珠螺母固定有头支承体36。头支承体36在X方向上延伸设置。并且,头支承体36以桥接两个Y轴导轨33Y的方式配置在滚珠螺母上,沿着Y轴导轨33Y移动自如。因此,当通过控制部对Y轴伺服马达35Y进行了通电控制时,通过上述滚珠螺母的进退动作,固定于滚珠螺母的头支承体36和头单元32沿着Y轴导轨33Y在Y方向上移动。
X轴伺服机构具有X轴导轨(省略图示)、X轴滚珠丝杠34X和X轴伺服马达35X。在该X轴伺服机构中,相对于头支承体36,在X方向上延伸设置有X轴导轨33X。另外,与X轴导轨33X平行地延伸设置有X轴滚珠丝杠34X。在该X轴滚珠丝杠34X的一端安装有X轴伺服马达35X,通过根据来自控制部的驱动指令进行动作,从而与X轴滚珠丝杠34X螺合的滚珠螺母(省略图示)在X方向上移动。在该滚珠螺母固定有头单元32,通过上述滚珠螺母的移动,头单元32沿着X轴导轨33X在X方向上移动。
头单元32取出由后述的送料器型供给机构40供给的电子元件并安装到基板B上。在头单元32呈列状地搭载有多个进行电子元件的安装动作的安装头37。各安装头37从头单元32的下表面向下突出,在其前端分别设置有利用负压来吸附电子元件的吸嘴(省略图示)。
各安装头37能够通过R轴伺服马达(省略图示)进行绕在上下方向Z上延伸的轴的旋转动作。另外,各安装头37通过Z轴伺服马达的驱动而能够相对于头单元32在上下方向Z上升降。
另外,在头单元32设置有基板识别相机(省略图示)。基板识别相机以使拍摄面朝下的状态固定于头单元32的框架32A,与头单元32一体地移动。基板识别相机通过头单元32在X方向和Y方向上移动,从而对停止在作业位置的基板B上的任意位置的图像进行拍摄。
另外,在基台10上的由头单元32进行作业的作业位置的附近固定有元件识别相机C2。元件识别相机C2通过对由安装头37从元件供给位置S(图2)取出的电子元件的图像进行拍摄,来识别各电子元件的基于吸嘴38的吸附姿势等。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元件安装机所具备的送料器的结构的图。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送料器在元件供给中使用的元件供给带的结构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送料器型供给机构40在搬运输送机20的两侧(图1的上下两侧)沿X方向排列而各配置于两处,共计配置于四处。各送料器型供给机构40由将多个送料器50以列状装卸自如地装配而成的一并更换台车构成。在各送料器型供给机构40设置有多个卷轴支承部(省略图示),能够将相对于卷轴支承部卷绕成卷轴状的元件供给带60向送料器50送出。
例如,如图3所示,元件供给带60由具有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片形状的载带62和粘贴于载带62的上表面的盖带64构成。在载带62,在带的长度方向上以恒定间隔设置有向上方开口的箱状的收纳部62A。并且,相对于各收纳部62A,以由盖带64密封的状态收纳并保持有电子元件E。另外,在载带62的一边侧,沿着其缘部以恒定间隔设置有上下贯通的卡合孔62B。
这样构成的元件供给带60在由后面详细叙述的带前端处理夹具对前端部实施了规定的带前端处理的状态下,从卷轴支承部送出并安置到送料器50之后,通过与来自控制部的动作指令相应的送料器50的动作向元件供给位置S输送。另外,在进行送料器50的结构说明时,为了便于说明,将供给电子元件E的一侧(朝向搬运输送机20的一侧,图4中的右侧)设为前侧,将与其相反的一侧设为后侧。另外,将与送料器50的前后方向(Y方向)和上下方向(Z方向)这两者正交的方向设为送料器50的宽度方向(X方向)。
在送料器型供给机构40设置有送料器安装部42,多个送料器50能够在X方向上排成一列地安装于该送料器安装部42。各送料器50为了将保持有电子元件E的元件供给带60朝向元件供给位置S送出,如图2所示,相对于呈在前后方向(Y方向)上较长的形状的主体部51设置有两个送出部52、54。另外,在主体部51安装有罩构件511,但在图2中将罩构件511切开而图示了两个送出部52、54的结构。
其中,送出部52是设置于主体部51的前侧部分的前侧送出部,具有前侧马达52A、由多片齿轮构成的前侧齿轮组52B、配置于主体部51的前端上部的前侧链轮52C和中间链轮52D。前侧马达52A与控制部电连接,根据来自控制部的动作指令进行动作。由此,前侧马达52A按照预先存储在控制部中的安装程序进行动作。并且,前侧马达52A的动力经由前侧齿轮组52B传递到前侧链轮52C和中间链轮52D,使前侧链轮52C和中间链轮52D旋转。在该前侧链轮45B的外周,以等间距形成有与元件供给带60的卡合孔卡合的齿52E。另外,在中间链轮52D的外周,也与前侧链轮52C同样地,以等间距形成有与元件供给带60的卡合孔62B卡合的齿52F。并且,前侧送出部52通过在前侧链轮52C的齿52E与元件供给带60的卡合孔62B卡合的状态下使前侧链轮52C和中间链轮52D旋转,由此将从后侧送出部54侧送过来的元件供给带60送出到送料器50的前端部的元件供给位置S。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中间链轮52D与前侧链轮52C之间设置有露出处理位置,在该露出处理位置配置有露出处理机构部57。即,露出处理机构部57相对于元件供给位置S配置于(-Y)方向侧。因此,被输送到露出处理机构部57的元件供给带60的盖带64由露出处理机构部57以单侧剥离方式从载带62剥离,使电子元件E露出。并且,在使电子元件E露出的状态下将元件供给带60供给到元件供给位置S。另外,关于带前端处理夹具和带前端处理,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后侧送出部54具有后侧马达54A、由多片齿轮构成的后侧齿轮组54B和配置于主体部51的后端上部的后侧链轮54C。后侧送出部54也基本上与前侧送出部52同样地构成。即,如图3所示,后侧马达54A与控制部电连接,根据来自控制部的动作指令进行动作。由此,后侧马达54A按照上述安装程序进行动作。并且,后侧马达54A的动力经由后侧齿轮组54B传递到后侧链轮54C,在后侧链轮54C的齿54D与元件供给带60的卡合孔62B卡合的状态下后侧链轮54C旋转。由此,元件供给带60经由带通路56被送出到前侧送出部52。
即,通过将元件供给带60安置于后侧送出部54而由后侧送出部54将元件供给带60送出到前侧送出部52,进一步由前侧送出部52将元件供给带60向前方送出,从而能够将收纳于元件供给带60的电子元件E输送到元件供给位置S。另外,如上所述,能够在前侧链轮52C的齿52E与元件供给带60的卡合孔62B卡合的状态下,保持后侧链轮54C的齿54D不与元件供给带60的卡合孔62B卡合的状态、即自由状态不变,仅通过前侧送出部52将电子元件E输送到元件供给位置S。而且,能够仅通过前侧送出部52送出相对于送料器50先安置的元件供给带60(以下,将其称为“先行带60”),并且与先行带60的末端部接近送料器50的情况对应地,通过后侧送出部54朝向前侧送出部52送出相对于送料器50所安置的元件供给带60(以下,将其称为“后续带60”)。即,送料器50具有前侧送出部52和后侧送出部54,能够以如下三个方式输送元件供给带60:
·第一带送出方式:利用后侧送出部54将一个元件供给带60送出到前侧送出部52,进一步利用前侧送出部52将该元件供给带60送出到元件供给位置S;
·第二带送出方式:仅利用前侧送出部52将一个元件供给带60送出到元件供给位置S;
·第三带送出方式:与仅利用前侧送出部52进行的先行带60向元件供给位置S的送出独立地,利用后侧送出部54将后续带60送出到前侧送出部52。
另外,为了能够执行上述三个送出方式,如图2所示,在主体部51,从后侧送出部54朝向前侧送出部52设置有带通路56,并且设置有用于将元件供给带60导入到带通路56的导入区域53。该导入区域53从与带通路56连接的位置朝向主体部51的后端部在上下方向Z上呈喇叭状扩展。
带安置部55的前端相对于该导入区域53插拔自如地设置。并且,通过带安置部55向导入区域53的插入,能够由后侧送出部54送出元件供给带60。另外,通过带安置部55从导入区域53的拉拔(脱离)和带支承的解除,使元件供给带60向导入区域53的下方侧移动而相对于后侧送出部54成为自由状态。另外,带安置部55和使带安置部55在Y方向上移动的安置移动机构70具备与日本特开2017-199831号公报所记载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因此,在此省略关于带安置部55和安置移动机构70的说明。
如至此所说明的那样,装备于元件安装机1的送料器50是所谓的自动装载送料器,具有在利用先行带60进行元件供给的过程中自动送出后续带60,使后续带60的前端部接近先行带60的末端部而抑制元件供给的中断的功能。为了有效地发挥该功能,实施上述的带前端处理是有效的,为了可靠地实现该功能,优选使用专用的带前端处理夹具。以下,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带前端处理和带前端处理夹具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叙述。
图4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带前端处理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流程图。另外,图5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带前端处理夹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而且,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由图5所示的带前端处理夹具执行的切口导入工序的图。该带前端处理方法是在将后续带60即新的元件供给带60安置于带安置部55,并将该带安置部55插入导入区域53之前进行的。带前端处理方法大致具有三个工序(切断工序、切口导入工序和抬起工序)。切断工序是将从卷轴支承部放出的元件供给带60切断的工序,例如使用日本特开2017-162844号公报所记载的带切断夹具等进行。更具体而言,例如,如图3所示,操作者对彼此相邻的收纳部62A之间、即未形成收纳部62A的区域62C应用带切断夹具来切断元件供给带60(步骤S1)。因此,在元件供给带60的前端部66(参照图5、图8A)不包含收纳部62A,由此能够可靠地进行这以后的切口导入工序(步骤S2)和抬起工序(步骤S3)。
切口导入工序通过操作者操作图5所示的带前端处理夹具100来执行。在该切口导入工序中,如图5中的箭头AR2所示,操作者将元件供给带60的前端部66插入到带前端处理夹具100的切口导入机构110。随后,操作者通过与装订器同样的操作来操作带前端处理夹具100。由此,切断器等切入部112的刀尖112a在前端部66处仅咬入载带62,沿着元件供给带60的长度方向Y仅在载带62形成切口。其结果是,如图6所示,在元件供给带60的宽度方向X上,前端部66的载带62被分离为第一承载区域621和第二承载区域622。另一方面,切入部112的刀尖112a未到达盖带64,切口未被导入。关于包括该切口导入机构110在内的带前端处理夹具100的结构和动作,将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
操作者停止带前端处理夹具100的操作,将元件供给带60从带前端处理夹具100拉出,由此切口导入工序结束。随后,如图5中的箭头AR3所示,操作者将分离为两个承载区域621、622的元件供给带60的前端部66插入到带前端处理夹具100的抬起机构150。然后,操作者再次通过与装订器同样的操作来操作带前端处理夹具100。由此,仅将第一承载区域621选择性地从下方抬起(抬起工序)。由此,盖带64中的位于第一承载区域621上的第一覆盖区域641被抬起,并且,随着第一覆盖区域641的抬起,位于第二承载区域622上的第二盖区域642从第二承载区域622向上方离开。其结果是,在第二承载区域622与第二覆盖区域642之间形成空间(图7、图12中的标号SP)。
这样,当带前端处理完成时,操作者在将元件供给带60从带前端处理夹具100拉出之后,将该元件供给带60装配于带安置部55,并将该带安置部55插入到导入区域53。并且,当为了使用该元件供给带60进行元件供给而进行带输送时,如图7的(a)栏所示,前端部66到达露出处理位置。在该栏的(a-2)和(b)栏中,为了使露出处理机构部57与元件供给带60的位置关系明确,对露出处理机构部57附加了点。这样,通过前端部66到达露出处理位置,露出处理机构部57的刀尖571进入上述空间SP。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的带前端处理方法,不使第二承载区域622变形地,在第二承载区域622的上方形成比现有技术宽的空间SP。并且,该空间SP作为插入空间发挥功能。因此,在元件供给带60的前端部66处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在载带62与盖带64之间形成宽的空间SP。其结果是,能够可靠且稳定地进行电子元件E在露出处理位置的露出。
接着,对带前端处理夹具100的结构和动作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带前端处理夹具100具有基台101、分隔构件102和操作构件103。基台101具有作为对切口导入机构110和抬起机构150进行保持的基座的功能。在基台101的上表面中央部,沿Y方向延伸设置有向上方竖立设置的分隔构件102。通过该分隔构件102,基台101的上方空间在宽度方向X上被分隔成两个分隔空间。并且,在(-X)方向侧的分隔空间配置有切口导入机构110,另一方面,在(+X)方向侧的分隔空间配置有抬起机构150。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X)方向侧的分隔空间和(+X)方向侧的分隔空间分别作为本发明的“切口导入空间”和“抬起空间”发挥功能。
另外,以从上方覆盖基台101、分隔构件102、切口导入机构110和抬起机构150的方式配置有操作构件103。操作构件103的(+Y)方向侧的端部相对于基台101的(+Y)方向侧的端部,经由轴支承销104摆动自如地连结。因此,操作构件103的(-Y)方向侧的端部能够在切口导入机构110和抬起机构150的上方侧接近和分离。另外,在操作者不操作带前端处理夹具100的期间,下面说明的设置于切口导入机构110和抬起机构150的弹簧构件组的作用力被施加于操作构件103。其结果是,如图5所示,操作构件103的(-Y)方向侧的端部在从切口导入机构110和抬起机构150向上方离开的位置处静止。
图8A和图8B是图5所示的带前端处理夹具的切口导入机构的剖视图。图8A表示执行切口导入工序之前的静止状态,图8B表示正在执行切口导入工序的切入执行状态。切口导入机构110具有在图5中的(-X)方向侧的分隔空间中固定于基台101的切入基座111。在使刀尖112a从该切入基座111的上表面中央部向上方突出的状态下,切入部112固定于切入基座111。相对于该刀尖112a,在(+Y)方向侧,止动件113固定于切入基座111。另一方面,相对于刀尖112a,在(-Y)方向侧,作为本发明的“引导部”的一例而安装有线弹簧114。因此,如图8A中的箭头AR2所示,当操作者将元件供给带60的前端部66插入到切口导入机构110时,该前端部66沿着线弹簧114被朝向刀尖112a的上方引导,在前端部66卡止于止动件113的(-Y)方向侧的端部(以下称为“-Y端部”)的时间点,前端部66被定位于刀尖112a的正上方位置。另外,线弹簧114不仅具备上述引导功能,还兼具对前端部66向上方施力的施力功能。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在执行切口导入工序(步骤S2)之前,前端部66卡挂于刀尖112a的情况。另外,在执行切口导入工序之后,有助于载带62从刀尖112a向上方退避。由此,在执行切口导入工序之后,能够可靠地避免载带62咬入刀尖112a的状态,由此能够从带前端处理夹具100顺畅地拉拔元件供给带60。另外,以下,将各种构件的两端部中的位于(-Y)方向侧的端部称为“-Y端部”,将位于(+Y)方向侧的端部称为“+Y端部”。
在刀尖112a的上方配置有带按压构件115。带按压构件115具有与切入部112相对的下表面。在该下表面设置有从该下表面后退而成的槽状的凹部(图9中的标号115a),带按压构件115以使该凹部与刀尖112a相对的姿势而设置。在此,为了明确带按压构件115的结构,在图9中图示了从下方侧观察带按压构件115的状况。如该图所示,在带按压构件115的下表面中的与刀尖112a相对的相对区域,沿长度方向Y延伸设置有凹部115a。并且,在使凹部115a与刀尖112a相对的同时,将带按压构件115的+Y端部经由轴支承销116摆动自如地连结到基台101。从该带按压构件115的+Y端部向(+Y)方向突出设置有突起部117,其前端部经由弹簧构件118与切入基座111连接。因此,通过弹簧构件118的作用力,带按压构件115以轴支承销116为转动中心,在图8A的纸面上顺时针转动,带按压构件115的-Y端部接近操作构件103的-Y端部。而且,在带按压构件115的-Y端部,以上端部相对于带按压构件115的上表面进退自如的方式设置有弹簧构件119。因此,带按压构件115的-Y端部经由弹簧构件119与操作构件103的-Y端部抵接。
在此,在操作者不操作带前端处理夹具100的期间,如图8A所示,由于弹簧构件118的作用力,带按压构件115从刀尖112a向上方离开,能够将元件供给带60的前端部66插入于切口导入机构110,并且在通过止动件113卡止的同时定位在带按压构件115与刀尖112a之间。另一方面,当操作者操作操作构件103,一边克服弹簧构件组的作用力一边使操作构件103在图8B的纸面上逆时针摆动时,带按压构件115朝向刀尖112a移动,与刀尖112a夹入前端部66。此时,如图6所示,刀尖112a在前端部66处沿着元件供给带60的长度方向Y切入到载带62。在此,盖带64比载带62柔软,而且在切入时凹部115a位于刀尖112a的正上方位置,因此盖带64中的存在于切入位置的部位进入凹部115a。其结果是,能够仅在载带62可靠地形成切口,在元件供给带60的宽度方向X上前端部66的载带62被分离为第一承载区域621和第二承载区域622。另一方面,关于由刀尖112a进行的向盖带64的切口导入,能够可靠地防止该情况。
这样,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带前端处理夹具100的切口导入机构110相当于本发明的“带前端处理方法所使用的带前端处理夹具”的一例,能够可靠地执行“切口导入工序”。即,通过使用带前端处理夹具100,在前端部66处,能够在使盖带64在宽度方向X上连续的状态下,仅在载带62形成切口而分离为两个承载区域621、622。
另外,在切口导入机构110中,经由弹簧构件119由带按压构件115将前端部66压贴于刀尖112a而在载带62形成切口。因此,即使施加于操作构件103的外力按每个操作者而不同,也能够以相当于弹簧构件119的作用力的力执行上述按压动作。即,能够高精度地再现仅在载带62形成切口这样的细致的按压调节。其结果是,能够不受操作者的个人差异等的影响而稳定地执行“切口导入工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切口导入机构110与长度方向Y平行地形成切口,但切口形态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通过沿着长度方向Y形成切口而在宽度方向X上分离为两个承载区域621、622,则切口形态是任意的。
另外,关于宽度方向X上的切口的导入位置,只要是宽度方向X上的载带62的中间位置,则是任意的。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的(a-2)栏所示,在通过宽度方向X上的收纳部62A的中心并沿长度方向Y延伸的假想线VL与前端部66交叉的位置P形成了切口。
图10是图5所示的带前端处理夹具的抬起机构的剖视图,表示正在执行抬起工序的抬起执行状态。图11是表示执行抬起工序时的元件供给带与抬起机构的关系的侧视图。图12是表示执行抬起工序时的元件供给带与抬起机构的关系的主视图。另外,关于执行抬起工序之前的静止状态,基本上与执行切口导入工序之前的静止状态(图8A)近似,因此省略了图示。
抬起机构150具有在图5中的(+X)方向侧的分隔空间中固定于基台101的抬起基座151。在使下侧加压构件152的上部从该抬起基座151的上表面中央部向上方突出的状态下,下侧加压构件152被固定于抬起基座151。相对于该下侧加压构件152,在(+Y)方向侧,止动件153固定于抬起基座151。另外,在下侧加压构件152的上方配置有加压保持部155。该加压保持部155将上侧加压构件154的下部以朝向下侧加压构件152突出的状态进行保持。并且,加压保持部155在使上侧加压构件154与下侧加压构件152相对的同时,将加压保持部155的+Y端部经由轴支承销156摆动自如地连结到基台101。从该加压保持部155的+Y端部向(+Y)方向突出设置有突起部157,其前端部经由弹簧构件158与抬起基座151连接。因此,通过弹簧构件158的作用力,加压保持部155以轴支承销156为转动中心,在图10的纸面中顺时针转动,加压保持部155的-Y端部接近操作构件103的-Y端部。而且,在加压保持部155的-Y端部,以上端部相对于加压保持部155的上表面进退自如的方式设置有弹簧构件159。因此,加压保持部155的-Y端部经由弹簧构件159与操作构件103的-Y端部抵接。
在此,在操作者不操作带前端处理夹具100的期间,与切口导入机构110同样地,通过弹簧构件组的作用力,加压保持部155从抬起基座151向上方离开。由此,上侧加压构件154从下侧加压构件152向上方离开,能够将已经接受了切口导入工序的元件供给带60的前端部66插入到抬起机构150,并且在由止动件153卡止的同时定位在下侧加压构件152与上侧加压构件154之间。
如图11的局部放大区域R1所示,在下侧加压构件152的上部设置有在(+X)方向侧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位152a。另一方面,在上侧加压构件154的下部,如图11的局部放大区域R2所示,设置有在(+X)方向侧向上方后退的后退部位154a。该突出部位152a和后退部位154a具有能够相互嵌合的形状。并且,当在将元件供给带60的前端部66定位于下侧加压构件152的上方位置的状态下,操作者操作操作构件103,一边克服弹簧构件159的作用力一边使操作构件103在图10的纸面上逆时针摆动时,上侧加压构件154与加压保持部155一体地朝向下侧加压构件152移动,与下侧加压构件152夹入前端部66。于是,两个承载区域621、622中的位于(+Y)方向侧的第一承载区域621被突出部位152a选择性地从下方抬起。此时,盖带64中的位于第一承载区域621上的第一覆盖区域641也一起被抬起。另外,随着该第一覆盖区域641的抬起,位于第二承载区域622上的第二覆盖区域642从第二承载区域622向上方剥离并分离。由此,如图12所示,在第二承载区域622与第二覆盖区域642之间形成空间SP。
这样,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带前端处理夹具100的抬起机构150相当于本发明的“带前端处理方法所使用的带前端处理夹具”的一例,能够可靠地执行“抬起工序”。
在此,将空间SP设置于(-Y)方向侧的理由在于,露出处理机构部57具有与单侧剥离方式对应的形状。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从上方观察露出处理机构部57的形状具有与数字“4”类似的形状,露出处理机构部57具有向(-Y)方向呈翼状扩展的翼部位。该翼部位的(-X)方向侧棱线部、即刀尖571进入载带62与盖带64的界面。并且,刀尖571与载带/盖带界面接触的位置、即剥离位置随着元件供给带60向长度方向Y的输送而向(-X)方向移动,由此执行盖带64的单侧剥离。因此,为了可靠地进行上述单侧剥离,需要在设有刀尖571的一侧设置空间SP,并将露出处理机构部57的刀尖571插入该空间SP。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于将盖带64向(-X)方向侧单侧剥离,通过将第一承载区域621从下方抬起而在(+X)方向侧设置插入用的空间SP。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用并列设置有切口导入机构110和抬起机构150的带前端处理夹具100,在元件供给带60的前端部66处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在载带62与盖带64之间形成宽的空间SP。并且,由于将露出处理机构部57的刀尖571插入该空间SP而剥离盖带64,因此能够可靠地露出电子元件E,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元件供给动作。
另外,能够通过一台带前端处理夹具100连续地执行切口导入工序(步骤S2)和抬起工序(步骤S3),由此能够提高操作者的操作性。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其主旨,就能够对上述的实施方式加以各种变更。例如,相对于带前端处理夹具100并列设置有切口导入机构110和抬起机构150,但也可以单独准备装备切口导入机构110的带前端处理夹具和装备抬起机构150的带前端处理夹具,并利用各带前端处理夹具依次执行带前端处理。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引导部”由作为施力构件的一例的线弹簧114构成,但也可以由其他施力构件、例如板簧构成。另外,也可以将相当于线弹簧114的结构应用于抬起机构150,由此,能够将接受了切口导入工序的前端部66可靠地引导到下侧加压构件152的上方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单侧剥离方式,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双开方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对元件供给带的前端部进行处理的所有带前端处理技术,该元件供给带中,盖带以相对于形成有收纳了元件的收纳部的载带覆盖所述收纳部的上方的开口的方式设置于载带的上表面。
标号说明
60…元件供给带,
62…载带,
62C…(未形成收纳部的)区域,
64…盖带,
66…(元件供给带的)前端部,
100…带前端处理夹具,
101…基台,
110…切口导入机构,
112…切入部,
112a…(切入部的)刀尖,
114…线弹簧(引导部),
115…带按压构件,
115a…凹部,
150…抬起机构,
152…下侧加压构件,
152a…突出部位,
154…上侧加压构件,
154a…后退部位,
621…第一承载区域,
622…第二承载区域,
641…第一覆盖区域,
642…第二覆盖区域,
E…电子元件,
SP…空间,
X…(元件供给带的)宽度方向,
Y…长度方向。

Claims (10)

1.一种带前端处理方法,对元件供给带的前端部进行处理,在该元件供给带中,盖带以相对于形成有收纳了元件的收纳部的载带覆盖所述收纳部的上方的开口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载带的上表面,所述带前端处理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工序:
切口导入工序,通过在所述前端部处沿着所述元件供给带的长度方向仅在所述载带形成切口,而在所述元件供给带的宽度方向上将所述前端部的所述载带分离为第一承载区域和第二承载区域;及
抬起工序,通过将所述第一承载区域选择性地从下方抬起而抬起所述盖带中的位于所述第一承载区域上的第一覆盖区域,并且随着所述第一覆盖区域的抬起,位于所述第二承载区域上的第二覆盖区域从所述第二承载区域向上方离开,由此在所述第二承载区域与所述第二覆盖区域之间形成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前端处理方法,其中,
所述切口导入工序包括从所述载带的下方推压切入部的刀尖而形成所述切口的工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前端处理方法,其中,
所述切口导入工序包括如下工序:在将下表面设有凹部的带按压构件配置成所述凹部与所述刀尖相对的状态下,利用所述带按压构件和所述刀尖夹入所述元件供给带,由此将所述刀尖推压于所述载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前端处理方法,其中,
所述带前端处理方法还包括如下的切断工序:在所述切口导入工序之前,切断在所述元件供给带的长度方向上未形成所述收纳部的区域,使得在所述前端部不包含所述收纳部。
5.一种带前端处理夹具,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前端处理方法中使用,其特征在于,具备:
切入部,以使刀尖朝向所述载带的姿势配置于所述元件供给带的所述前端部的下方;及
带按压构件,配置于所述切入部的上方,
由所述切入部和所述带按压构件夹入所述前端部并利用所述刀尖沿着所述元件供给带的长度方向仅在所述载带形成切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前端处理夹具,其中,
所述带按压构件具有:下表面,与所述切入部相对;及凹部,在所述下表面中的与所述刀尖相对的相对区域从所述下表面向上方后退而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带前端处理夹具,其中,
所述带前端处理夹具还具备引导部,该引导部在由所述带按压构件和所述切入部夹入所述前端部的前后,向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分离的所述刀尖与所述带按压构件之间引导所述元件供给带的所述前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前端处理夹具,其中,
所述引导部由对所引导的所述前端部施力以使其从所述刀尖离开的施力构件构成。
9.一种带前端处理夹具,在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前端处理方法中使用,其特征在于,具备:
下侧加压构件,具有朝向所述载带的所述第一承载区域突出的突出部位;及
上侧加压构件,配置于所述下侧加压构件的上方,并具有与所述突出部位嵌合自如的后退部位,
由所述下侧加压构件和所述上侧加压构件夹入所述前端部并利用所述突出部位将所述第一承载区域向上方抬起而形成所述空间。
10.一种带前端处理夹具,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前端处理方法中使用,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台,具有用于执行所述切口导入工序的切口导入空间和用于执行所述抬起工序的抬起空间;
切口导入机构,配置于所述切口导入空间;及
抬起机构,配置于所述抬起空间,
所述切口导入机构具备:切入部,以使刀尖朝向所述载带的姿势配置于所述元件供给带的所述前端部的下方;及带按压构件,配置于所述切入部的上方,由所述切入部和所述带按压构件夹入所述前端部并利用所述刀尖沿着所述元件供给带的长度方向仅在所述载带形成切口,
所述抬起机构具备:下侧加压构件,具有朝向所述载带的所述第一承载区域突出的突出部位;及上侧加压构件,配置于所述下侧加压构件的上方,并具有与所述突出部位嵌合自如的后退部位,由所述下侧加压构件和所述上侧加压构件夹入所述前端部并利用所述突出部位将所述第一承载区域向上方抬起而形成所述空间。
CN202180102299.XA 2021-10-18 2021-10-18 带前端处理方法和带前端处理夹具 Pending CN11795792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38370 WO2023067644A1 (ja) 2021-10-18 2021-10-18 テープ先端処理方法およびテープ先端処理治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57926A true CN117957926A (zh) 2024-04-30

Family

ID=86058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102299.XA Pending CN117957926A (zh) 2021-10-18 2021-10-18 带前端处理方法和带前端处理夹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532684B2 (zh)
CN (1) CN117957926A (zh)
WO (1) WO202306764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34357A (ja) * 2001-07-26 2003-02-04 Ntn Corp 部品収納テープおよび部品供給装置
JP5884083B2 (ja) * 2013-02-15 2016-03-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JP6965449B2 (ja) * 2018-07-03 2021-11-1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テープ処理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テープ除去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67644A1 (ja) 2023-04-27
JP7532684B2 (ja) 2024-08-13
JPWO2023067644A1 (zh) 2023-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04270B2 (ja) カバーテープ剥離方法、および、テープフィーダ
JP5877815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CN106455467B (zh)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JP6681344B2 (ja) フィーダ装置
KR20140000134A (ko) 테이프 피더 및 테이프 피더에 테이프를 장착하는 방법
JP6360166B2 (ja) リード部品装着機およびリード部品装着方法
JP6007253B2 (ja)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JP4838195B2 (ja) 半田供給装置、表面実装機
JP6554440B2 (ja) 部品供給装置、部品供給方法および表面実装機
WO2017168641A1 (ja) 部品供給装置
CN117957926A (zh) 带前端处理方法和带前端处理夹具
CN110198626B (zh)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WO2012086132A1 (ja) テープ貼着装置及びテープ貼着方法
JP4234451B2 (ja)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これを使用した電子部品実装機および電子部品実装方法
CN114466584A (zh) 切断装置、部件装配系统以及带切断方法
CN112237058B (zh) 带式供料器
JP2017098348A (ja) リード部品装着機およびリード部品装着方法
JP5559735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JPH104294A (ja) 電子部品挿入装置
CN108605429B (zh) 元件供给装置、元件供给方法及表面安装机
JP7209448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7472319B2 (ja)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JP5684054B2 (ja)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JP2018010998A (ja) フィーダ装置
CN118714833A (zh)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