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81561A - 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 - Google Patents

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81561A
CN117881561A CN202180101452.7A CN202180101452A CN117881561A CN 117881561 A CN117881561 A CN 117881561A CN 202180101452 A CN202180101452 A CN 202180101452A CN 117881561 A CN117881561 A CN 1178815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take duct
vehicle
intake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10145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原一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8815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815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inta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具备:空气进入口(10);散热器(20);进气管道(30),其具有进气口(31);以及第1遮蔽构件(40)。第1遮蔽构件(40)至少包括:上壁部(41),其从空气进入口(10)到散热器(20)划分形成流路(P)的上部;和侧壁部(45、46),其划分形成流路(P)的侧部,进气口(31)位于上壁部(41)之上。

Description

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有如下汽车的进气管道安装部构造:将散热器支架上盖板形成为在后方开口的纵截面C字状,在该C字状截面的纵壁面设置有多个通气孔,并且,在散热器支架上盖板后方配置有进气管道的导入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112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在以往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中,由辐射体(radiator)等散热器加热的空气有可能朝向进气管道的进气口流动,并被吸入进气管道内。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已加热的空气被吸入进气管道内。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具备:空气进入口;散热器;进气管道,其具有进气口;以及第1遮蔽构件。第1遮蔽构件至少包括:上壁部,其从空气进入口到散热器划分形成流路的上部;和侧壁部,其划分形成流路的侧部,进气口位于上壁部之上。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加热后的空气被吸入进气管道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的、车辆中的空气进入口、进气管道、第1遮蔽构件、第2遮蔽构件之间的配设关系的局部立体图。
图2是表示沿着图1的A-A线的截面中的主要部分的图、且是表示空气进入口、散热器、进气管道、第1遮蔽构件、第2遮蔽构件之间的配设关系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表示空气进入口、散热器、进气管道、第1遮蔽构件之间的配设关系的局部主视图。
图4是表示进气管道与第1遮蔽构件之间的配设关系的局部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2遮蔽构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1遮蔽构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表示进气管道的配设位置的局部立体图。
图8是用于说明进气管道的、表示沿着图7的B-B线的截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说明进气管道的端部与假想延长面之间的关系的图、且是沿着与第2截面垂直的轴向观察时的示意性局部剖视图。
图10是说明进气管道的端部与假想延长面之间的关系的图、且是沿着与第2截面垂直的轴向观察时的示意性局部剖视图。
图11是说明进气管道的端部与假想延长面之间的关系的图、且是沿着与第2截面垂直的轴向观察时的示意性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进行说明。此外,各图中的FR、R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前方、后方,LH、RH表示车宽方向左方、右方,UP、DN表示车辆上下方向上方、下方。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车辆前后方向前方、后方、车宽方向左方、右方、车辆上下方向上方、下方分别简称为“车辆前方”、“车辆后方”、“车辆左方”、“车辆右方”、“上方”、“下方”。此外,对具有相同的功能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图3所例示这样,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能够用于设置到车辆V的车辆前方侧的发动机室70。车辆V例如是以配设到发动机室70内的发动机71和未图示的电动马达为动力源的混合动力车。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具备空气进入口10、散热器20、进气管道30以及第1遮蔽构件40。另外,如图所例示这样,散热器20、进气管道30以及第1遮蔽构件40也可以配设于比发动机71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
空气进入口10是用于从车辆V的外部向发动机室70内导入外气的开口。空气进入口10通过在车身盖板、保险杠、或发动机罩等构成车辆V的外装的车身外装构件72中使车辆前方侧在预定的范围开口而形成。在图示的例子中,空气进入口10位于车宽方向中央部,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具有大致矩形的形状。另外,空气进入口10也可以由例如网眼状、或格子状的前格栅11覆盖。通过具备空气进入口10,例如,在车辆V朝向车辆前方行驶之际,从空气进入口10向发动机室70内导入外气。
散热器20的热向从空气进入口10导入的导入外气散热。导入外气例如是空气。在图2或图3所示的例子中,散热器20包括冷凝器20a和辐射体20b,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散热器20也可以是冷凝器20a和辐射体20b中的任一者。
冷凝器20a是车辆V所搭载的空调装置的、用于使制冷剂的热向导入外气散热的换热器。如图示的例子这样,冷凝器20a也可以以向车辆后方与空气进入口10隔开预定的间隔的方式配设,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具备大致矩形的形状。辐射体20b是用于使发动机71的冷却水的热向导入外气散热的换热器。如图示的例子这样,辐射体20b也可以以向车辆后方与冷凝器20a隔开预定的间隔的方式配设,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具备大致矩形的形状。此外,辐射体20b也可以是用于使车辆V的电动马达的冷却水的热向导入外气散热的换热器。如图3所示,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散热器20也可以配设于比车宽方向中央部靠车辆左方的位置。另外,空气进入口10与散热器20也可以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至少局部重叠。
如图1~图3所示,在空气进入口10与冷凝器20a之间配设有第1遮蔽构件40。第1遮蔽构件40至少具备上壁部41和侧壁部45、侧壁部46,从上方和侧方覆盖空气进入口10与散热器20之间的空间S。此外,第1遮蔽构件40也可以通过对例如耐热性的树脂材料进行成形而构成。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遮蔽构件40的空气进入口10侧相当于车辆前方侧,与空气进入口10侧相反的一侧相当于车辆后方侧。配设有这样的第1遮蔽构件40,因此,能够抑制导入外气从空间S朝向上方、车辆左方、或车辆右方流动。因此,导入外气从空气进入口10朝向散热器20流动。其结果,如图2所示,在空气进入口10与散热器20之间形成有从空气进入口10朝向散热器20的流路P。因而,第1遮蔽构件40是划分形成导入外气的流路P的构件。
如图所示,第1遮蔽构件40的上壁部41在进气管道30的进气口31与空间S之间延伸。另外,侧壁部45、侧壁部46向空间S的车宽方向侧方延伸。因此,第1遮蔽构件40相对于导入外气的流动遮蔽进气口31。由此,导入到流路P的导入外气的流动被第1遮蔽构件阻挡,可抑制该导入外气朝向进气口31流动。
上壁部41从空气进入口10到散热器20划分形成流路P的上部。如图2或图6所示的例子这样,上壁部41也可以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且从上方覆盖空间S的板状部,在俯视时具备大致矩形的形状。上壁部41也可以以与散热器20的上部之间形成预定的间隙的方式配设于散热器20的上方。另外,上壁部41与散热器20也可以以在俯视时至少局部重叠的的方式配设。此外,散热器20也可以借助未图示的螺栓等紧固件与上壁部41紧固。
作为上壁部41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的上壁前端部41a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构成为从发动机室70内方侧与车身外装构件72的车辆前方侧的位于比空气进入口10的上缘部10a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抵接。在图示的例子中,作为上壁部41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的上壁后端部41b位于比冷凝器20a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上壁后端部41b也可以位于比辐射体20b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
另外,也可以在上壁后端部41b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纵壁部42。在辐射体20b的上方,通过使用未图示的螺栓等紧固件使纵壁部42和车身骨架构件73紧固,能够固定上壁部41。此外,车身骨架构件73是在发动机室70内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构件,例如可以是树脂制或金属制的散热器芯支架。
上壁部41具有上下贯通的开口43。在图示的例子中,开口43是通过切除上壁前端部41a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开口43a和开口43b。开口43a是设置到上壁前端部41a中的靠上壁侧端部41c的位置的开口。开口43b是设置到上壁前端部41a中的靠上壁侧端部41d的位置的开口。此外,上壁侧端部41c是上壁部41的车辆左方侧的端部,上壁侧端部41d是上壁部41的车辆右方侧的端部。
侧壁部45、侧壁部46从空气进入口10到散热器20划分形成流路P的侧部。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遮蔽构件40分别在其车辆左方侧和车辆右方具有从侧方覆盖空间S的侧壁部45、侧壁部46,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1遮蔽构件40也可以构成为在其车辆左方侧和车辆右方侧中的任一者具有侧壁部。
侧壁部45从车辆左方覆盖空间S,例如,也可以是在侧视时具备大致矩形的形状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板状部。侧壁部45从空气进入口10到散热器20划分形成流路P的车辆左方侧的侧部。如图示的例子这样,侧壁部45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也可以与冷凝器20a的车辆左方侧端部抵接。另外,侧壁部45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也可以从发动机室70内方侧与车身外装构件72的车辆前方侧的、位于空气进入口10的车辆左方的部分抵接。另外,侧壁部45的上端部也可以借助螺栓等紧固件固定于上壁侧端部41c。
侧壁部46从车辆右方覆盖空间S,例如,也可以是在侧视时具备大致矩形的形状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板状部。侧壁部46从空气进入口10到散热器20划分形成流路P的车辆右方侧的侧部。如图所示,侧壁部46可以包括后方侧壁部46b、前方侧壁部46c以及中间壁部47,且在俯视时具备大致Z字状的形状。
后方侧壁部46b构成侧壁部46的车辆后方侧。后方侧壁部46b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也可以与冷凝器20a的车辆右方侧端部抵接。前方侧壁部46c构成侧壁部46的车辆前方侧。此外,前方侧壁部46c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也可以从发动机室70内方侧与车身外装构件72的车辆前方侧的、位于空气进入口10的车辆右方的部分抵接。另外,侧壁部46的上端部也可以借助螺栓等紧固件固定于上壁侧端部41d。在图示的例子中,后方侧壁部46b的上端部与上壁侧端部41d紧固。
中间壁部47是在后方侧壁部46b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与前方侧壁部46c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之间延伸的壁部。通过具备这样的中间壁部47,能够将前方侧壁部46c配设于比冷凝器20a的车辆右方侧端部靠车辆右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在车宽方向上使侧壁部45、侧壁部46彼此之间的距离构成得比散热器20的尺寸大。由此,能够将导入外气的流路P形成得更大,朝向散热器20更多地导入从空气进入口10取入的外气。因而,能够更可靠地冷却散热器20。
此外,侧壁部46也可以不包括中间壁部47。例如,侧壁部46也可以是在空气进入口10与冷凝器20a的车辆右方侧端部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壁部。另外,侧壁部46也可以以其车辆前方侧的端部位于比车辆后方侧的端部靠车宽方向右方的位置的方式在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
此外,第1遮蔽构件40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或车辆后方侧的端部也可以具备由例如树脂形成的弹性部48。在图示的例子中,上壁前端部41a、以及侧壁部45、侧壁部46各自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和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具备弹性部48。通过如此设置,能够抑制第1遮蔽构件40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与车身外装构件72的车辆前方侧的内壁面之间、第1遮蔽构件40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与散热器20之间的间隙的形成。因而,能够抑制在流路P中流动的导入外气向流路P外部泄漏,实现更高效的、散热器20处的换热。
此外,侧壁部45、侧壁部46的形状能够根据车辆V、空气进入口10、或散热器20等的形状、尺寸、或配设方法等适当设定。例如,在将散热器20配设于车宽方向中央部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与侧壁部46同样地,侧壁部45构成为包括后方侧壁部、前方侧壁部以及中间壁部,且在俯视时具备大致Z字状的形状。
此外,如图1~图3所例示这样,也可以是,在侧壁部45、侧壁部46的一部分形成有在车宽方向上贯通的开口,将用于吸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输入的冲击的保险杠加强件74配设于该开口。也可以是,保险杠加强件74是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纵长构件,例如由铝等金属形成。另外,也可以在保险杠加强件74的车辆前方侧配设有对聚丙烯等树脂进行成形而构成的能量吸收材料75。
在第1遮蔽构件40的上方配设有具有吸入导入外气的一部分的进气口31的进气管道30。进气管道30是用于朝向发动机71吸入导入外气的配管构件,在图示的例子中,与过滤部32连接。另外,进气管道30也可以具备端部33、上游管道部34以及弯曲部35。此外,进气管道30例如也可以对树脂等进行成形而构成。例如像以图4的箭头D表示这样,进气管道30能够经由开口43吸入从空气进入口10取入的导入外气的一部分。并且,吸入到进气管道30的导入外气经由过滤部32导入发动机71,与燃料混合。
进气口31是进气管道30的端部33的进气上游侧的缘部。如图3所示的例子这样,也可以是,进气口31朝向车辆前方侧开口,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具备大致矩形的形状。另外,进气口31位于上壁部41之上。换言之,进气口31的下缘部31a配设于比上壁部41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并且,以进气口31与上壁部41在俯视时至少局部重叠的方式配设。此外,如图所示的例子这样,进气口31的下缘部31a与上壁部41的上表面也可以隔开预定的距离地分开。另外,下缘部31a与上壁部41的上表面也可以接触。
如图7或图8所例示这样,进气管道30具备从端部33延伸的上游管道部34。在图示的例子中,上游管道部34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管状部分,从端部33朝向车辆后方延伸。另外,上游管道部34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具有流路宽度比流路高度大的大致矩形的流路截面。此外,流路高度是该流路截面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另外,流路宽度是该流路截面的、与上游管道部34的延伸方向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的尺寸。如图所示,上游管道部34的进气下游侧也可以与弯曲部35连接,中间配管部36也可以介于两者之间。
此外,进气上游侧是指与上游管道部34延伸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吸入到上游管道部34的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进气下游侧是指与上游管道部34延伸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吸入到上游管道部34的空气的流动的下游侧。在图示的例子中,车辆前方相当于进气上游侧,车辆后方相当于进气下游侧。
弯曲部35是在过滤部32与进气口31之间使进气管道30的配管的一部分弯曲而形成的配管部。在图示的例子中,通过使从上游管道部34的进气下游侧朝向车辆右后方延伸的中间配管部36朝向车辆左方弯曲大致120度而形成弯曲部35。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进气管道30具备1个弯曲部35,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具备多个弯曲部35。换言之,能够在进气管道30的过滤部32与进气口31之间形成至少一个弯曲部35。
过滤部32是对吸入到进气管道30内的空气进行过滤的过滤器,与进气管道30连接。在图示的例子中,过滤部32是在俯视时具备大致矩形的空心箱形构造的空气过滤器。另外,在过滤部32的内部配设有未图示的过滤元件。吸入到进气管道30的空气经由过滤部32导入发动机71的未图示的进气歧管。此时,能够使该空气所含有的粉尘等吸附于过滤元件,对该空气进行过滤。
进气管道30也可以具备谐振器37。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上游管道部34的车辆左方侧配设有谐振器37a,在车辆右方侧配设有谐振器37b。谐振器37a、谐振器37b在俯视时具备大致矩形的空心箱形构造。谐振器37a、谐振器37b各自的内部空间与中间配管部36连通,导入到进气管道30的空气的一部分导入谐振器37a、谐振器37b。通过具备这样的谐振器37,能够使发动机71的进气声音在谐振器37的内部空间共振,使进气声音所包含的预定的频带衰减。因而,能够利用谐振器37抑制进气声音的产生。
也可以在弯曲部35的外周侧配设有可贮存空气所含有的、比重比该空气的比重大的混入物的第2贮存部39。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的空心箱形构造的第2贮存部39a、第2贮存部39b设置于作为弯曲部35的外周侧的车辆右方侧。另外,第2贮存部39也作为谐振器发挥功能。此外,第2贮存部39的底部也可以具备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开口。
接着,更详细地说明进气管道30的端部33。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上游管道部34的延伸方向平行的轴线、且是通过上游管道部34的流路截面的几何中心的轴线称为上游管道中心轴线C1。另外,将开口43a的开口面上方侧的通过车宽方向中心的轴线、且是与上游管道部34的延伸方向平行的轴线称为开口中心轴线C2。此外,开口43的开口面是由开口43的内周缘规定的面。另外,将上游管道部34的包括上游管道中心轴线C1在内的截面称为第1截面。另外,将通过上游管道中心轴线C1和开口中心轴线C2的截面称为第2截面。
如图2~图4所示,进气管道30的靠进气口31侧的端部33形成为越朝向进气上游侧、越向径向外方弯曲并扩大的喇叭口形状。端部33的喇叭口形状的第1截面中的形状能够根据进气口31或第1遮蔽构件40等的配设位置、形状、或尺寸等适当设定。例如,该喇叭口形状能够构成为在第2截面中具备圆弧、椭圆弧、抛物线、或使这几个平滑地连接而成的曲线等。
在图示的例子中,端部33的内表面在第2截面中具有沿着曲线L的形状。曲线L是与上游管道部34的流路内表面平滑地连接的椭圆弧。因而,端部33中的、至少朝向开口43a延伸的部分的内表面具有以越朝向进气上游侧、越位于径向外方的方式弯曲而成的形状。此外,如上述这样,曲线L也可以是圆弧、抛物线等。
接着,对使喇叭口形状的曲面从进气口31假想地延长而形成的假想延长面F进行说明。假想延长面F在进气口31、即端部33的缘部与端部33的内表面平滑地连接。
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在第2截面中,端部33的内表面所形成的曲线和假想延长面F所形成的曲线以沿着相同的曲线的方式构成。另外,在图2~图4所示的例子中,在第2截面中,端部33中的朝向开口43a延伸的部分的内表面所形成的曲线与该部分的假想延长面F所形成的曲线构成一个曲线L。此外,“沿着相同的曲线”是指,端部33的内表面所形成的曲线和假想延长面F所形成的曲线沿着以将至少上游管道中心轴线C1方向的位置坐标设为变量的一个方程式表示的曲线。
如图10所示的例子这样,也可以是,假想延长面F在第2截面中在端部33的缘部处与端部33的内表面平滑地连接,且以包括从该缘部向径向外方延伸的半直线的方式设定。即,也可以是,在第2截面中,假想延长面F所形成的半直线与在该第2截面中端部33的内表面所形成的曲线的、端部33的缘部处的切线一致。此外,在第2截面中,假想延长面F所形成的半直线与上游管道中心轴线C1形成的夹角中的、较小的那个角度是90度以下。即、假想延长面F所形成的半直线与上游管道中心轴线C1之间的夹角是90度以下。
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在第2截面中,以端部33的内表面所形成的曲线和假想延长面F所形成的曲线沿着相同的曲线的方式使假想延长面F从端部33的缘部延长。并且,在第2截面中的假想延长面F的切线T与上游管道中心轴线C1所形成的夹角中的、作为较小的那个角度的角度θ超过90度时,以角度θ成为90度的方式构成假想延长面F。即,也可以是,在第2截面中,端部33的内表面所形成的曲线与假想延长面F所形成的曲线以沿着相同的曲线的方式构成,并且,以该第2截面中的、假想延长面F的切线T与上游管道中心轴线C1所形成的角度θ成为90度以下的方式构成。
如上述那样设定的假想延长面F中的任一个也可以以与开口43的开口面交叉的方式构成。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曲线L与开口43a的开口面交叉。因而,从端部33中的朝向开口43a延伸的部分假想地延长而形成的假想延长面F的至少一部分与开口43a的开口面交叉。此外,也可以以假想延长面F与开口43b的开口面交叉的方式设定开口43b的位置。
另外,也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例子这样,在进气口31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的车辆左方配设有上壁部41的开口43a,在车辆右方配设有开口43b。换言之,上壁部41的开口43也可以配设于进气口31的、与上游管道部34的延伸方向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的侧方。
另外,如图示的例子这样,进气管道30与上壁部41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预定的距离地分开。由此,在进气口31的下缘部31a与上壁部41的上表面之间、以及谐振器37的底面与上壁部41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在上壁部41与进气管道30之间形成有第1贮存部38。第1贮存部38是可贮存导入外气所含有的、比重比该导入外气的比重大的混入物的空间。另外,第1贮存部38在进气口31的下缘部31a与上壁部41之间开口。此外,也可以是,在上下方向上,下缘部31a与上壁部41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构成得比谐振器37的底面与上壁部41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大。在有的实施方式中,下缘部31a与上壁部41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也可以是10mm~30mm。另外,谐振器37的底面与上壁部41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也可以是5mm~25mm。
如图1或图2所示,也可以在进气管道30与车辆V的发动机罩60之间配设有第2遮蔽构件50。发动机罩60是从上方覆盖车辆V的发动机室70的外装构件,例如由铁等金属形成。发动机罩60在发动机室70的车辆后方侧由未图示的铰链支承成可绕轴线在预定的角度范围旋转,以可封堵发动机罩开口61的方式构成。发动机罩开口61是通过在车身外装构件72中使发动机室70的上方侧在预定的范围内开口而形成的。该开口由发动机罩开口61的内周缘部61a划分形成。
在发动机罩开口61由发动机罩60封堵着的状态下,发动机罩开口61的内周缘部61a包围发动机罩60的外周缘部60a。并且,在发动机罩开口61的内周缘部61a与发动机罩60的外周缘部60a之间形成有间隙62。
第2遮蔽构件50是以将间隙62的至少最靠近进气口31的部分与进气口31之间遮挡的方式延伸的构件。如图2或图5所例示这样,第2遮蔽构件50也可以包括主体部51和凸缘部52。如图示的例子这样,主体部51也可以是对树脂等材料进行成形而构成的、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的形状的板状构件。另外,凸缘部52也可以是从内周缘部61a中的车辆前方侧的部分朝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壁部。通过使用未图示的螺栓等紧固件使凸缘部52与作为主体部51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的前端部51a紧固,从而能够将主体部51配设于发动机室70内。另外,在侧视时,作为主体部51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的后端部51b也可以以相对于辐射体20b延伸到车辆后方的方式构成。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间隙62中的、内周缘部61a的车辆前方侧的部分与发动机罩60的外周缘部60a的车辆前方侧的部分之间形成有间隙前方部62a。并且,作为第2遮蔽构件50的凸缘部52和主体部51在间隙前方部62a与配设到发动机室70的车辆前方侧的进气口31之间延伸。因此,间隙前方部62a和进气口31由第2遮蔽构件50遮蔽。
此外,第2遮蔽构件50的形态并不限定于图示的例子。在有的实施方式中,第2遮蔽构件50也可以不包括凸缘部52。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以主体部51的前端部51a与发动机罩开口61的内周缘部61a抵接的方式配设第2遮蔽构件50。另外,前端部51a也可以以从发动机室70内方与车身外装构件72的向发动机罩开口61的车辆前方侧延伸的区域抵接的方式构成。另外,第2遮蔽构件50配设的位置、或形状并不限定于图示的例子,能够根据进气口31、或间隙62的位置、形状、或大小等适当设定。
以下,对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1)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具备:空气进入口10,其从车辆V的外部导入外气;散热器20,其向从空气进入口10导入的导入外气散热;进气管道30,其具有吸入导入外气的一部分的进气口31;以及第1遮蔽构件40,其划分形成导入外气的流路P,并且,相对于导入外气的流动遮蔽进气口31,第1遮蔽构件40至少包括:上壁部41,其从空气进入口10到散热器20划分形成流路P的上部;和侧壁部45、侧壁部46,其划分形成流路P的侧部,进气口31位于上壁部41之上。从空气进入口10进入的导入外气经由流路P到达冷凝器20a等散热器20。散热器20向该导入外气散热,因此,该导入外气由散热器20加热。其中,根据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在流路P通过且由散热器20加热后的导入外气朝向流路P的上方或侧方流动之际由第1遮蔽构件40阻挡。因此,抑制加热后的该导入外气朝向进气口31流动。因此,能够抑制加热后的该导入外气从进气口31被吸入进气管道30内。进而,能够提高车辆V的动力性能。
此外,也可以是,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在上壁部41的与空气进入口10相反的一侧的上壁后端部41b设置有向上方延伸的纵壁部42,纵壁部42构成为遮蔽从隔着纵壁部42而与空气进入口10相反的一侧朝向进气口31流动的空气的流动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如此设置,如例如图1所示,即使是在比进气管道30和第1遮蔽构件40靠车辆后方的位置配设有发动机71这样的发热体情况下,也由纵壁部42遮蔽由该发热体加热后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抑制加热后的该空气从进气口31被吸入进气管道30内。
(2)在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中,在上壁部41与进气管道30之间形成有可贮存导入外气所含有的、比重比该导入外气的比重大的混入物的第1贮存部38,第1贮存部38在进气口31的下缘部31a与上壁部41之间开口。有时在从空气进入口10朝向进气口31导入的导入外气中含有比重比该导入外气的比重大的混入物。混入物例如是雪、雨的水滴等。这样的混入物在导入外气的一部分被吸入进气管道30之前朝向进气口31的下方落下。例如,如图4的箭头E所示,经由第1遮蔽构件40的开口43a导入的导入外气所含有的雪等在被吸入进气管道30之前由于重力而朝向进气口31的下缘部31a的下方落下。其中,根据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在进气管道30与上壁部41之间形成有在进气口31的下缘部31a与上壁部41之间开口的第1贮存部38。因此,落下的雪等从下缘部31a与上壁部41之间的开口向第1贮存部38导入,贮存于第1贮存部38。因此,能够抑制导入外气所含有的雪等堆积于进气口31的车辆前方侧,抑制该雪等被吸入进气管道30内。
(3)在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中,上壁部41具有上下贯通的开口43,进气管道30的靠进气口31侧的端部33具备越朝向进气上游侧、越向径向外方弯曲并扩大的喇叭口形状,使喇叭口形状的曲面从进气口31假想地延长而形成的假想延长面F与开口43的开口面交叉。根据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进气管道30能够经由第1遮蔽构件40的上壁部41的开口43更可靠地吸入导入外气。而且,如例如图4所示,即使是于在沿着第2截面中的曲线L导入的导入外气含有雪等的情况下,该雪等也在被吸入进气管道30之前由于重力而落下。并且,落下的雪等贮存于第1贮存部38。因而,能够使导入外气所含有的混入物向进气口31的下方落下,更可靠地贮存于第1贮存部38。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雪等被吸入进气管道30内。
(4)在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中,进气管道30包括从端部33延伸的上游管道部34,开口43在与上游管道部34的延伸方向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配设于进气口31的侧方。根据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导入外气在例如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经由配设于进气口31的车辆左方或车辆右方的开口43a、开口43b被吸入进气管道30。因此,能够抑制经由进气口31的车辆前下方的区域的导入外气被吸入进气管道30。即,能够抑制导入外气被从进气管道30的上游管道部34的延伸方向上的、进气口31的前下方吸入进气管道30内。因此,能够使导入外气所含有的雪等混入物更可靠地向进气口31的下方落下,贮存于第1贮存部38。因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雪等被吸入进气管道30内。
此外,在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中,也可以是,在与上游管道部34的延伸方向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进气口31的侧缘部与开口43的内周缘中的最靠近该进气口31的部分之间的距离构成得至少比上游管道部34的流路宽度大。通过如此设置,能够将开口43配设于上壁部41的、与位于进气口31的车辆前下方的区域充分地分开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经由进气口31的车辆前下方的区域和该区域的附近的导入外气被吸入进气管道30。由此,能够使导入外气所含有的雪等混入物更可靠地向进气口31的下方落下,贮存于第1贮存部38。因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雪等被吸入进气管道30内。
(5)在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中,进气管道30与对吸入到该进气管道30内的空气进行过滤的过滤部32连接,在进气管道30的过滤部32与进气口31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弯曲部35,在至少一个弯曲部35的外周侧配设有可贮存空气所含有的、比重比该空气的比重大的混入物的第2贮存部39。根据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吸入到进气管道30的空气经由弯曲部35导入过滤部32。其中,于在吸入到进气管道30内的空气含有雪等的情况下,该雪等由于惯性力而导入配设到弯曲部35的外周侧的第2贮存部39。因此,能够抑制该雪等被向过滤部32的内部吸入并吸附于过滤元件。因而,能够抑制过滤元件的堵塞,抑制车辆V的动力性能的降低。
此外,也可以是,第2贮存部39的底部具备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开口。通过如此设置,能够从该开口朝向下方排出贮存到第2贮存部39的雪等混入物。
(6)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具备:车辆V的发动机罩60;车辆V的发动机罩开口61,其由发动机罩60封堵;间隙62,其形成在发动机罩开口61的内周缘部61a与发动机罩60的外周缘部60a之间;以及第2遮蔽构件50,其以遮挡间隙62中的至少最靠近进气口31的部分与进气口31之间的方式延伸。根据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即使是在例如雪从车辆V的发动机罩60的外周缘部60a与发动机罩开口61的内周缘部61a之间的间隙62进入的情况下,该雪也由第2遮蔽构件50阻挡。因此,能够抑制该雪堆积于进气口31的周边。因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该雪被吸入进气管道30内。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作为混合动力车的车辆V为例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当然也能够适用于仅以发动机等内燃机为动力源的车辆。此外,在上述说明中,以在车辆前方侧具有发动机室70的车辆V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当然也能够适用于在车辆后方侧具有发动机室70的车辆。
附图标记说明
V、车辆;P、流路;F、假想延长面;10、空气进入口;20、散热器;30、进气管道;31、进气口;31a、下缘部;32、过滤部;33、端部;34、上游管道部;35、弯曲部;38、第1贮存部;39、39a、39b、第2贮存部;40、第1遮蔽构件;41、上壁部;43、43a、43b、开口;45、46、侧壁部;50、第2遮蔽构件;60、发动机罩;60a、外周缘部;61、发动机罩开口;61a、内周缘部;62、间隙。

Claims (6)

1.一种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其具备:
空气进入口,其从车辆的外部导入外气;
散热器,其向从所述空气进入口导入的导入外气散热;
进气管道,其具有吸入所述导入外气的一部分的进气口;以及
第1遮蔽构件,其划分形成所述导入外气的流路,并且,相对于所述导入外气的流动遮蔽所述进气口,
所述第1遮蔽构件至少包括:上壁部,其从所述空气进入口到所述散热器划分形成所述流路的上部;和侧壁部,其划分形成所述流路的侧部,
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上壁部之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其中,
在所述上壁部与所述进气管道之间形成有能贮存所述导入外气所包含的、比重比该导入外气的比重大的混入物的第1贮存部,
所述第1贮存部在所述进气口的下缘部与所述上壁部之间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其中,
所述上壁部具有上下贯通的开口,
所述进气管道的靠所述进气口侧的端部具备越朝向进气上游侧、越向径向外方弯曲且扩大的喇叭口形状,
使所述喇叭口形状的曲面从所述进气口假想地延长而形成的假想延长面与所述开口的开口面交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其中,
所述进气管道包括从所述端部延伸的上游管道部,
所述开口在与所述上游管道部的延伸方向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配设于所述进气口的侧方。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其中,
所述进气管道与对吸入到该进气管道内的空气进行过滤的过滤部连接,
在所述进气管道的所述过滤部与所述进气口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弯曲部,
在所述至少一个弯曲部的外周侧配设有能贮存所述空气所含有的、比重比该空气的比重大的混入物的第2贮存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其中,
所述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具备:
所述车辆的发动机罩;
所述车辆的发动机罩开口,其由所述发动机罩封堵;
间隙,其形成在所述发动机罩开口的内周缘部与所述发动机罩的外周缘部之间;以及
第2遮蔽构件,其以将所述进气口与所述间隙中的至少最靠近所述进气口的部分之间遮挡的方式延伸。
CN202180101452.7A 2021-08-11 2021-08-11 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 Pending CN11788156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29613 WO2023017575A1 (ja) 2021-08-11 2021-08-11 吸気ダクトの配設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81561A true CN117881561A (zh) 2024-04-12

Family

ID=85200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101452.7A Pending CN117881561A (zh) 2021-08-11 2021-08-11 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3017575A1 (zh)
CN (1) CN117881561A (zh)
WO (1) WO202301757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0243A (en) * 1995-02-13 1997-08-26 Chrysler Corporation Air flow, atmospheric particle, and environmental element diverter system
JP2002211252A (ja) 2001-01-15 2002-07-31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吸気ダクト取付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17575A1 (ja) 2023-02-16
JPWO2023017575A1 (zh) 2023-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69210B1 (en) Engine intake passage structure of front vehicle body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the same
US9062639B1 (en) Dual inlet air induction system with panel filter for vehicle engine
JP5647361B2 (ja) オーバーバルクヘッド吸気システム
US9545844B2 (en) Motor vehicle with improved air intake apparatus
US6508506B2 (en) Front end structure of vehicle
EP2799676B1 (en) Work vehicle and wheel loader
US9046063B2 (en) Vehicle air intake system
JP4626815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US10125728B2 (en) Passively managed hood and plenum fed air induction system with parallel contaminant management features
CN109083777B (zh) 用于车辆的发动机的进气结构
CN109080447B (zh) 用于车辆的发动机进气结构
JP6500646B2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2007038838A (ja) 自動車の車体下部構造
EP1369576A2 (en) Integrated engine compartment component and air intake system
EP3330503B1 (en) Work vehicle
JP6090188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CN117881561A (zh) 进气管道的配设构造
CN112026935B (zh) 前端结构
CN107813698B (zh) 车辆用冷却装置
US11420684B2 (en) Front end structure
JP2020117125A (ja) 車両の吸気構造
JP6123692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CN220979716U (zh) 发动机进气总成和具有其的载货车辆
JP7316511B2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6926937B2 (ja) 吸気ダク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