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26935B - 前端结构 - Google Patents

前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26935B
CN112026935B CN202010452699.0A CN202010452699A CN112026935B CN 112026935 B CN112026935 B CN 112026935B CN 202010452699 A CN202010452699 A CN 202010452699A CN 112026935 B CN112026935 B CN 1120269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duct
heat exchanger
outside air
end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526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26935A (zh
Inventor
早川公人
菅原光辉
内山修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0269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269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269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269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62D25/085Front-end modu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62D25/084Radiator suppo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8Air inlets for cooling; Shutters or blinds therefor
    • B60K11/085Air inlets for cooling; Shutters or blinds therefor with adjustable shutters or bli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4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synthetic material
    • B62D29/043Superstruct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前端结构。前端结构具备:框部(41),其包围热交换器的外周部分,并支承热交换器;管道部(42),其与框部(41)的内周缘相连,并将通过第一导入口(61)取入的外部气体通过与热交换器的前表面之间至少沿上下方向引导;以及划分部(43),其设置于框部(41)和管道部(42)中的至少一方,分隔成热交换器中的能够供外部气体沿前后方向通过的热交换区域以及相对于热交换区域位于外周侧并支承于框部(41)的支承区域。

Description

前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前端(front end)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车身前部划分出的电动机室等搭载有热交换器(例如,散热器等)。热交换器经由隔板等支承构件支承于车身。热交换器通过与被取入到电动机室内的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对在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等。在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10155438号说明书)中公开了设有将热交换器与散热器格栅之间连接的管道的结构作为向热交换器引导外部气体的结构。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成为管道包围包括隔板在内的部分的结构,因此在管道内流动的外部气体可能会通过热交换器与隔板之间。即,外部气体有可能绕过热交换器,因此在实现冷却性能的提高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冷却性能的提高的前端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前端结构(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端结构21)具备:框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框部41),其包括配置于车身(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车身10)前方的热交换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散热器91或冷凝器92)的外周部分,并支承所述热交换器;第一管道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管道部42),其与所述框部的内周缘相连,并将通过在上下方向的第一端部开口的第一导入口(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导入口61)取入的外部气体通过与所述热交换器的前表面之间至少沿上下方向引导;以及划分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划分部43),其设置于所述框部和所述第一管道部中的至少一方,对所述热交换器中的能够供外部气体沿前后方向通过的热交换区域(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散热器芯101或冷凝器芯121)以及相对于所述热交换区域位于外周侧并被支承于所述框部的支承区域(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散热器箱100或冷凝器箱120)进行分隔。
(2)在上述(1)的方案的前端结构中,也可以为,所述框部具备:侧壁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侧壁部45b),其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侧方;以及车身安装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车身安装部46),其从所述侧壁部向侧方延伸,并安装于所述车身,所述划分部朝向后方突出,并仿形所述框部而呈肋状延伸。
(3)在上述(2)的方案的前端结构中,也可以为,在所述侧壁部的侧方设有与所述车身安装部连接的保险杠横梁延伸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保险杠横梁延伸部24),在所述侧壁部中的与所述保险杠横梁延伸部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部分形成有使所述保险杠横梁延伸部的一部分沿前后方向通过的凹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凹部58)。
(4)在上述(2)或(3)的方案的前端结构中,也可以为,在所述车身安装部的外周缘形成有支承肋(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支承肋50)。
(5)在上述(1)~(4)的任一方案的前端结构中,也可以为,所述热交换器为冷凝器和散热器中的至少任一个,所述框部在比所述划分部靠外周侧的位置经由密封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密封构件112)与所述热交换器接触。
(6)在上述(1)~(5)的任一方案的前端结构中,也可以为,所述前端结构具备开闭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开闭器34),该开闭器在所述第一导入口的前方以隔开间隔的状态配置,对所述第一导入口进行开闭,所述开闭器构成为在关闭位置处通过外部气体的压力而能够向后方挠曲变形。
(7)在上述(6)的方案的前端结构中,也可以为,在所述第一管道部中,在主视观察下与所述开闭器不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向所述第一管道部内取入外部气体的第二导入口(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导入口62)。
(8)在上述(7)的方案的前端结构中,也可以为,在所述第一管道部的前方配置有向所述第一导入口以及所述第二导入口引导外部气体的第二管道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保险杠管道33),所述第一管道部中的与所述第二管道部连结的连结部分形成得比其他部分厚。
(9)在上述(8)的方案的前端结构中,也可以为,所述框部具备:横壁(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横壁51),其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方;纵壁(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纵壁52),其从所述横壁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并从下方支承所述开闭器;以及加强肋(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加强肋57),其从所述横壁向下方突出,所述加强肋的从所述横壁突出的突出量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增加。
(10)在上述(1)~(9)的任一方案的前端结构中,也可以为,在所述框部中的外周部分的一部分形成有比其他部分鼓出并收纳设置于所述支承区域的所述热交换器的固定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散热器托架110)的鼓出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鼓出部55),所述固定部在前后方向上固定于所述鼓出部。
(11)在上述(1)~(10)的任一方案的前端结构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一管道部具备:扩大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笔直部78),其在主视观察下与所述热交换区域的中心重合;以及缩小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下侧锥形部76及上侧锥形部77),其相对于所述扩大部位于上方以及下方,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流路截面面积比所述扩大部窄。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1)的方案,沿热交换器的前表面流动的外部气体被划分部阻挡,因此能够抑制外部气体绕过热交换器的支承区域。即,能够积极地使外部气体通过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区域,因此能够实现冷却性能的提高。
而且,在本方案中,第一管道部的内外通过形成于上下方向的第一端部的第一导入口连通,因此能够使车身的前表面开口部(例如,格栅等)缩小。其结果是,能够减少空气阻力,并能够提高外观。特别是例如在电动车辆的情况下,与搭载有内燃机的车辆相比所需的冷却容量少。因此,能够提高前端结构的冷却性能的效率而实现小型化。
根据上述(2)的方案,通过划分部能够确保框部以及第一管道部的刚性。此外,通过划分部能够在大范围限制外部气体的流动,因此能够将外部气体积极地向热交换区域引导。
此外,框部经由从侧壁部向侧方延伸的车身安装部安装于车身。因此,容易确保车身和框部的安装余量,也能够确保支承强度。
根据上述(3)的方案,仅在框部的侧壁部中的一部分形成凹部,由此,即使是例如车宽方向的宽度窄的车种等,也能够配置尽可能大的框部。由此,能够使收纳于框部的内侧的热交换器大型化。
根据上述(4)的方案,能够确保车身安装部的刚性,能够确保支承强度。
根据上述(5)的方案,即使在假设外部气体通过了划分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外部气体绕过热交换器。
根据上述(6)的方案,通过调整开闭器的开度,能够调整向第一管道部内流入的外部气体的量。由此,能够调整热交换器的冷却性能。
而且,在本方案中,开闭器构成为在关闭位置处通过外部气体的压力而能够挠曲变形。因此,例如在关闭位置处车辆行驶时,开闭器相对于第一导入口的开口缘接近或抵接。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开闭器与第一导入口之间密封。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下游侧(上下方向的第二端部侧)的温热的空气向上游侧(上下方向的第一端部)倒流的所谓回流。此外,也不需要另行设置将开闭器与第一导入口的开口缘之间密封的密封构件,因此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削减。进而,与使开闭器和第一导入口的开口缘密接的结构相比,能够允许组装精度的偏差。能够抑制例如开闭器与第一管道部干涉而无法组装开闭器的情况等。
根据上述(7)的方案,即使在由于开闭器的周边构件(例如,保险杠横梁等)的影响而开闭器或第一导入口的大小受限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二导入口向第一管道部内取入外部气体。
根据上述(8)的方案,能够在确保第二管道部的安装强度的基础上,实现前端结构的轻量化。
根据上述(9)的方案,通过加强肋能够确保横壁的刚性,因此能够在确保框部的内侧的容积的基础上,通过横壁稳定地支承收纳于框部的内侧的收纳构件(例如,热交换器)。特别是在弯曲力矩容易变大的横壁的后端部,由于加强肋的突出量增加,因此容易确保横壁所需的刚性。
另一方面,关于与第一管道部的前方连接的连接构件(例如,开闭器),通过利用纵壁进行支承,能够将横壁的前端部处的加强肋的突出量抑制得小。
这样,通过根据需要的场所来调整加强肋的突出量,能够在确保框部的刚性的基础上,实现隔板的轻量化。
根据上述(10)的方案,通过仅使框部的一部分鼓出,能够实现前端结构的小型化、轻量化,而且能够将热交换器收纳于框部的内侧。
根据上述(11)的方案,形成于第一管道部与热交换器之间的流路的截面积在从缩小部到扩大部的过程中增加,因此与流路的截面积均匀形成的情况相比,外部气体容易产生涡流。由此,减少朝向上下方向的第二端部侧的外部气体的流动的向量,外部气体容易朝向热交换区域流动。
另一方面,由于流路的截面积在从扩大部到缩小部的过程中减少,因此与流路的截面积均匀形成的情况相比,外部气体难以向上下方向的第二端部侧流动。由此,外部气体容易向热交换区域流动。
其结果是,能够实现冷却性能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的概要侧视图。
图2是从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从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图2的沿着VI-VI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2的沿着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从后方观察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隔板的后视图。
图8是图7的沿着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图7的沿着IX-IX线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车身;21:前端结构;24:保险杠横梁延伸部;33:保险杠管道(第二管道部);34:开闭器;41:框部;42:管道部(第一管道部);43:划分部;45b:侧壁部;46:车身安装部;50:支承肋;51:横壁;52:纵壁;55:鼓出部;57:加强肋;58:凹部;61:第一导入口;62:第二导入口;76:下侧锥形部(缩小部);77:上侧锥形部(缩小部);78:笔直部(扩大部);91:散热器(热交换器);92:冷凝器(热交换器);100:散热器箱(支承区域);101:散热器芯(热交换区域);102:框架构件(支承区域);110:散热器托架(固定部);112:密封构件;120:冷凝器箱(支承区域);121:冷凝器芯(热交换区域);122:框架构件(支承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车辆1的前部的概要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使用的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1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1的上方,箭头LH表示车辆1的左方。
图1所示的车辆1是例如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等电动车辆。车辆1在车身10的前部具备形成电动机室11等的车身前部结构12。电动机室11通过仪表板而相对于车室内被划分。
[车身前部结构]
车身前部结构12具备骨架构件(参照图2)20、前端结构21以及热交换单元22。
<骨架构件>
图2、图3是从前方观察车身前部结构12的立体图。
如图2、图3所示,骨架构件20具备前侧框架23、保险杠横梁延伸部24以及保险杠横梁25(参照图3)。
前侧框架23配设在电动机室11的下部两侧。前侧框架23在沿左右方向的剖视观察下形成为矩形形状,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两侧框架23的后端部与地板框架或侧边梁等框架构件(未图示)连接。
另外,在前侧框架23的下方设有前副框架(未图示)。前副框架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井字形状(框状)。前副框架以从下方覆盖电动机室11的方式配置。前副框架的例如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与对应的前侧框架23连结。前副框架经由安装构件等对电动机单元等的动力装置进行支承。
保险杠横梁延伸部24经由后述的隔板32与前侧框架23的前端部连接。保险杠横梁延伸部24是形成剖视观察矩形形状的闭合截面结构的构件。保险杠横梁延伸部24构成为在冲击载荷的输入时能够沿前后方向压缩变形(压曲变形)。
<前端结构>
如图1所示,前端结构21在电动机室11内配置于热交换单元22的前方。前端结构21对热交换单元22进行支承,并且将通过格栅31(参照图1)取入到电动机室11内的外部气体向热交换单元22引导。前端结构21具备隔板32、保险杠管道33以及开闭器(shutter)34。
如图2所示,隔板32形成为主视观察呈矩形形状且向后方开口的箱型。隔板32从前方覆盖热交换单元22。在本实施方式中,隔板32通过树脂材料等一体形成。隔板32例如通过对包含加强纤维(例如,玻璃纤维)的聚丙烯树脂进行注塑成形而形成。但是,在隔板32的必要强度低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包含加强纤维。另一方面,在隔板32的必要强度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包含连续纤维的树脂片上重叠有包含不连续纤维(长纤维或短纤维)的树脂片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冲压来形成隔板32。
图4是图2的沿着IV-IV线的剖视图。图5是图2的沿着V-V线的剖视图。
如图4、图5所示,隔板32具备框部41、管道部42以及划分部43。
如图2、图5所示,框部41具备框部主体45以及车身安装部46。
框部主体45是构成隔板32的外周的框缘部分。框部主体45在剖视观察下形成为L字状。具体而言,框部主体45具备沿前后方向的横壁51和从横壁51的前端部向内侧弯折的纵壁52。
如图2所示,在框部主体45(隔板32)的上部两侧的角部中的后端部形成有鼓出部55。鼓出部55相对于框部主体45中的上壁部45a向上方鼓出并且相对于框部主体45中的侧壁部45b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分别鼓出。
如图3所示,在框部主体45(隔板32)的下壁部45c形成有加强肋57。加强肋57从下壁部45c的横壁51部分向下方突出。加强肋57例如形成为格子状或直线状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肋57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从横壁51鼓出的鼓出量变高。但是,加强肋57的形状及高度等可以适当变更。
如图2、图5所示,在侧壁部45b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凹陷的凹部58。凹部58是形成得比侧壁部45b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部薄的部分,遍及侧壁部45b的前后方向整体而形成。在凹部58内收纳有上述的保险杠横梁延伸部24的一部分。保险杠横梁延伸部24沿前后方向通过凹部58。
车身安装部46与侧壁部45b(横壁52部分)中在上下方向上与凹部58对应的位置相连。车身安装部46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L字状。车身安装部46具备从侧壁部45b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伸部59和从后方延伸部59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弯折的凸缘部60。
凸缘部60由前侧框架23的前端部和保险杠横梁延伸部24的后端部在前后方向上夹持。即,前侧框架23与保险杠横梁延伸部24经由凸缘部60相互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壁部45a以及下壁部45c的横壁51部分,也适当固定于骨架构件2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身安装部46的外周缘(上下端缘)设有支承肋50。支承肋50遍及从凸缘部60经由后方延伸部59到达凹部58的上下端缘的部分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肋50的突出量随着趋向凸缘部60与后方延伸部59的边界部分而增加。
如图2所示,管道部42与框部41的内周缘相连,与纵壁52部分一起构成隔板32的前壁部。管道部42的上部由上述的保险杠横梁25(参照图3)从前方覆盖。在管道部42的下部(位于比中心靠下方的位置的部分)形成有第一导入口61及第二导入口62。各导入口61、62沿前后方向贯通管道部42,使隔板32的内外连通。
第一导入口61是在管道部42的下端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方形形状的贯通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入口61由截断部63在左右方向上截断。
第二导入口62位于管道部42的第一导入口61的上方。第二导入口62形成为上下方向的宽度比第一导入口61窄且左右方向的长度比第一导入口61短的细长状。但是,导入口61、62的形状等可以适当变更。而且,导入口可以为1个。
如图4所示,管道部42中位于比第二导入口62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构成流路壁65。流路壁65在与热交换单元22的后述的冷凝器92之间划分出流路64。即,流路壁65使通过导入口61、62被取入到隔板32内的外部气体沿着冷凝器92的前表面向上方及左右方向流通。在沿上下方向的纵剖观察下,流路壁65具备下侧流路壁71、上侧流路壁72、位于下侧流路壁71与上侧流路壁72之间的中央流路壁73。
下侧流路壁71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前方倾斜地延伸。即,流路64的截面积(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截面积)随着从导入口61、62向上方分离而扩大。
上侧流路壁72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后方倾斜地延伸。即,流路64的截面积(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截面积)随着朝向上方而缩小。但是,下侧流路壁71及上侧流路壁72也可以与上下方向平行地延伸。
中央流路壁73具备位于上下两端部的锥形部(下侧锥形部(缩小部)76及上侧锥形部(缩小部)77)、以及位于各锥形部76、77之间的笔直部(扩大部)78。
下侧锥形部76随着从下侧流路壁71的上端缘朝向上方而向前方延伸。下侧锥形部76的角度(与上下方向所成的角度)比下侧流路壁71大。
上侧锥形部77随着从上侧流路壁72的下端缘朝向下方而向前方延伸。上侧锥形部77的角度(与上下方向所成的角度)比上侧流路壁72大。
笔直部78将下侧锥形部76的上端缘与上侧锥形部77的下端缘之间连接。本实施方式的流路64在笔直部78处,流路截面积变得最大。
如图1所示,保险杠管道33将第一导入口61与格栅31之间连接。保险杠管道33形成为将第一导入口61及第二导入口62整体包围的方筒状。保险杠管道33的后端部固定于管道部42中的位于导入口61、62的周围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管道部42中的安装保险杠管道33的后端部的导入口61、62的周边部分的壁厚比其他部分的壁厚厚。具体而言,导入口61、62的周边部分的壁厚与框部41的壁厚相等。
另一方面,保险杠管道33的前端部与车身10的外装部(例如,保险杠正面81或格栅31等)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保险杠管道33的前端开口部通过格栅31向前方开口。
开闭器34配设在保险杠管道33内的后端部中的在主视观察下与第一导入口61重合的部分。即,开闭器34及第二导入口62以在主视观察下不重合的方式配设。开闭器34切换通过第一导入口61的保险杠管道33内与隔板32内的连通及切断。如图3所示,开闭器34具备开闭器框架82、安装片83以及挡板84。
开闭器框架82形成为主视观察外形具有与第一导入口61同等的大小的框状。开闭器框架82的内侧构成送风口82a。送风口82a例如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形成有多个。
安装片83将开闭器框架82与管道部42之间连接。安装片83例如在开闭器框架82的上框部及下框部,分别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安装片83从上框部及下框部向后方突出。安装片83通过螺栓等而紧固于管道部42中的位于第一导入口61的周围的部分(下壁部45c的纵壁52部分或管道部42)。由此,开闭器34以在开闭器框架82的后端缘与管道部42的前表面之间隔开前后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固定于隔板32(参照图1)。本实施方式的开闭器框架82构成为,在与管道部42之间的间隙内,能够以安装片83为起点沿前后方向挠曲变形。
如图3所示,挡板84构成为能够对送风口82a进行开闭。挡板84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线转动地支承于开闭器框架82。开闭器34通过调整挡板84的转动位置来调整送风口82a的开度。在该情况下,挡板84在全闭位置处将送风口82a闭塞。在本实施方式的开闭器34中,相对于一个送风口82a,在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多个挡板84。需要说明的是,前端结构21可以不具有开闭器34。
<热交换单元>
如图1所示,热交换单元22具备散热器(热交换器)91、冷凝器(热交换器)92以及风扇93。
散热器91用于对作为车辆1的动力源的电动机、PCU(Power Control Unit)等进行冷却。如图1、图5所示,散热器具备例如位于左右两侧的散热器箱(支承区域)100、架设于散热器箱100彼此的散热器芯(热交换区域)101、以及在散热器芯101的上下两侧架设于散热器箱100彼此的框架构件(支承区域)102。
在散热器箱100分别连接有制冷剂配管。制冷剂配管经由泵与上述的电动机、PCU等连接。
散热器芯101具备在散热器箱100之间并排连接的热交换管、以及将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连接的散热片。散热器91在外部气体通过相邻的热交换管之间时,通过在与热交换管或散热片之间进行热交换来对制冷剂进行冷却。即,散热器芯101构成散热器91中的热交换区域。
本实施方式的散热器91配置于隔板32的内侧。如图4所示,散热器箱100的下端部经由能够弹性变形的下侧散热器安装件105支承于下壁部45c的横壁51部分。
图6是从后方观察热交换单元22的立体图。
如图6所示,散热器箱100的上端部经由散热器托架(固定部)110安装于框部41。散热器托架110在侧视观察下形成为L字状。散热器托架110收纳在鼓出部55内。散热器托架110的后端部经由能够弹性变形的上侧散热器安装件111安装于散热器箱100的上端部。散热器托架110的前端部通过螺栓等在前后方向上固定于鼓出部55的前壁部分。需要说明的是,框部41可以是将散热器托架110在上下方向上固定于鼓出部55的结构,也可以是不具有鼓出部55的结构。
如图1所示,散热器91中的位于比散热器芯101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散热器箱100及框架构件102)经由密封构件112与框部41密接。
冷凝器92与压缩机及蒸发器等(均未图示)一起构成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冷凝器92在隔板32的内侧,配置于散热器91的前方。冷凝器92的主视观察外形比散热器91小。如图1、图5所示,冷凝器92例如具备位于左右两侧的冷凝器箱(支承区域)120、架设于冷凝器箱120之间的冷凝器芯(热交换区域)121、以及在冷凝器芯121的上下两侧架设于冷凝器箱120彼此的框架构件(支承区域)122。
如图5所示,冷凝器箱120经由冷凝器托架125与对应的散热器箱100连结。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冷凝器箱120经由能够弹性变形的冷凝器安装件126支承于冷凝器托架125。
冷凝器芯121具备在冷凝器箱120之间并排连接的热交换管、以及将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连接的散热片。冷凝器92在外部气体通过相邻的热交换管之间时,通过在与热交换管或散热片之间进行热交换来对制冷剂进行冷却。即,冷凝器芯121构成冷凝器92的热交换区域。
如图4~图6所示,风扇93具备护罩130以及风扇电动机131。
护罩130从后方覆盖散热器芯101。在护罩130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通护罩130的导风孔132。
风扇电动机131设置在导风孔132的内侧。具体而言,风扇电动机131具备电动机135和风扇主体136。电动机135支承于在导风孔132的内侧设置的轮毂部130a(参照图6)。风扇主体136固定于电动机135的输出轴。
图7是隔板32的后视图。
此处,如图4、图5、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隔板32中,在与上述的冷凝器芯121的外周缘(与冷凝器箱120或框架构件122的边界部分)在主视观察下重合的部分形成有划分部43。划分部43形成为包围冷凝器芯121的周围的肋状。具体而言,划分部43具备上侧肋140、侧方肋141以及下侧肋142。
图8是图7的沿着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如图8所示,上侧肋140从上壁部45a的纵壁52部分向后方突出并沿左右方向延伸。上侧肋140的前端部(后端部)从前方相对于冷凝器芯121的外周缘接近或抵接。
图9是图7的沿着IX-IX线的剖视图。
如图7、图9所示,侧方肋141从上侧肋140的左右两端部向下方延伸。侧方肋从管道部42的外周缘向后方突出。侧方肋141的前端部(后端部)从前方相对于冷凝器芯121的外周缘接近或抵接。需要说明的是,侧方肋141的下端缘在第二导入口62的上方终止。上侧肋140及侧方肋141至少包括上述的中央流路壁73的上方及左右两侧。
如图7所示,下侧肋142在下壁部45c的纵壁52部分,形成在位于第一导入口61的下方的部分。下侧肋142从下壁部45c的纵壁52部分向后方突出,并沿左右方向延伸。下侧肋142的前端部(后端部)从前方相对于冷凝器芯121的外周缘接近或抵接。需要说明的是,各肋140~142并不限定于连续延伸的结构,可以是间歇延伸的结构。
接下来,说明上述的前端结构21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车辆行驶时的外部气体的流动。在该情况下,开闭器34为全开状态,且风扇电动机131旋转。
如图1、图4所示,伴随着车辆1的行驶,外部气体通过格栅31被导入保险杠管道33内。导入到保险杠管道33内的外部气体中的一部分的外部气体通过开闭器34的送风口82a(参照图3)朝向第一导入口61。朝向第一导入口61流动的外部气体通过第一导入口61被导入到隔板32内。被导入到隔板32内的外部气体中的一部分的外部气体被风扇电动机131的吸引力向后方引导,从而通过冷凝器芯121及散热器芯101。
另一方面,被导入到隔板32内的外部气体中的剩余的外部气体在与冷凝器芯121的前表面发生了碰撞之后,在形成于隔板32与冷凝器92之间的流路64中朝向上方流动。然后,外部气体在流路64内朝向上方的过程中,被风扇电动机131的吸引力向后方引导,从而通过冷凝器芯121及散热器芯101。
此处,在流路64内流动的外部气体中的到达冷凝器芯121的外周缘的外部气体由划分部43阻挡。由划分部43阻挡的外部气体被风扇电动机131的吸引力向后方引导,从而通过冷凝器芯121及散热器芯101。
外部气体在通过冷凝器芯121或散热器芯101时,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冷凝器芯121或散热器芯101进行冷却。通过了冷凝器芯121或散热器芯101的外部气体通过护罩130的导风孔132向后方排出。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隔板32具备对冷凝器芯121或散热器芯101的内外进行分隔的划分部43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沿冷凝器芯121的前表面流动的外部气体被划分部43阻挡,因此能够抑制外部气体绕过冷凝器芯121或散热器芯101。即,由于能够积极地使外部气体通过冷凝器芯121或散热器芯101,因此能够实现冷却性能的提高。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隔板32的内外仅通过形成于下端部的导入口61、62连通,因此能够使车身10的前表面开口部(例如,格栅31等)缩小。其结果是,能够减少空气阻力,并且能够提高外观。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那样的电动车辆的情况下,与搭载有内燃机的车辆相比所需的冷却容量少。因此,能够提高前端结构21的冷却性能的效率而实现小型化。另外,如上所述,使用例如包含玻璃纤维的聚丙烯等复合材料通过注塑成形或加热冲压成形来形成隔板32,从而能够大量生产且能够实现轻量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划分部43朝向后方突出并仿形于框部41而以肋状延伸。
根据该结构,能够确保隔板32的刚性。另外,由于能够在大范围内限制冷凝器92与隔板32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将外部气体积极地向冷凝器芯121或散热器芯101引导。
进而,隔板32经由从框部主体45向侧方延伸的车身安装部46安装于车身10。因此,容易确保车身10和隔板32的安装余量,也能够确保隔板32的支承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供保险杠横梁延伸部24通过的凹部58形成于框部41。
根据该结构,仅在框部41中的一部分形成凹部58,由此,即使是例如左右方向的宽度窄的车种等,也能够配置尽可能大的隔板32。由此,能够使收纳于隔板32的内侧的热交换单元22大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车身安装部46的上下端缘设有支承肋50。根据该结构,能够确保车身安装部46的刚性,能够确保隔板32的支承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器91在比划分部43靠外侧的位置经由密封构件112与框部41接触。
根据该结构,即使假设在外部气体通过了划分部43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外部气体绕过冷凝器芯121或散热器芯101。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具备对第一导入口61进行开闭的开闭器34。
根据该结构,通过调整开闭器34的开度,能够调整向隔板32内流入的外部气体的量。由此,能够调整热交换单元22的冷却性能。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开闭器34在关闭位置处通过外部气体的压力而能够挠曲变形。因此,例如在关闭位置处车辆1行驶时,开闭器框架82相对于第一导入口61的开口缘接近或抵接。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开闭器34与第一导入口61之间密封。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下游侧(后方)的温热的空气向上游侧(前方)倒流的所谓回流(recirculation)。另外,也不需要另行设置将开闭器34与第一导入口61的开口缘之间密封的密封构件,因此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削减。进而,与使开闭器34和第一导入口61的开口缘密接的结构相比,能够允许组装精度的偏差。例如能够抑制开闭器34与隔板32干涉而无法组装开闭器34的情况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管道部42中的在主视观察下与开闭器34不重叠的位置形成有第二导入口62。
根据该结构,即使由于开闭器34的周边构件(例如,保险杠横梁25等)的影响而开闭器34或第一导入口61的大小存在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二导入口62向隔板32内取入外部气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管道部42中的与保险杠管道33连结的连结部分形成得比其他部分厚。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确保保险杠管道33的安装强度的基础上,实现隔板32的轻量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框部41的下壁部45c具备横壁51、纵壁52以及加强肋57,加强肋57的突出量随着朝向后方而增加。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通过加强肋57确保横壁51的刚性,因此能够在确保隔板32内的容积的基础上,通过横壁51稳定地支承收纳在隔板32内的收纳构件(例如,热交换单元22)。特别是在弯曲力矩容易增大的横壁51的后端部,加强肋57的突出量增加,因此能够确保横壁51所需的刚性。
另一方面,关于与隔板32的前方连接的连接构件(例如,开闭器34),通过纵壁52支承,从而能够将横壁51的前端部处的加强肋57的突出量抑制得小。
这样,根据需要的场所来调整加强肋57的突出量,由此能够在确保框部41的刚性的基础上,实现隔板32的轻量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收纳散热器托架110的鼓出部55形成于框部41,并且将散热器托架110在前后方向上固定于鼓出部55。
根据该结构,仅使框部41的一部分鼓出,由此能够在实现隔板32的小型化、轻量化的基础上,将散热器91、冷凝器92收纳在隔板32的内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流路壁65中的相对于笔直部78而位于下方的部分形成有下侧锥形部76。
根据该结构,流路64的截面积在从下侧锥形部76到笔直部78的过程中增加,因此与流路的截面积均匀形成的情况相比,外部气体容易产生涡流。由此,减少外部气体的朝向上方的流动的向量,外部气体容易向后方流动。
另一方面,流路64的截面积在从笔直部78到上侧锥形部77的过程中减少,因此与流路的截面积均匀形成的情况相比,外部气体难以向上方流动。由此,外部气体容易向后方流动。
其结果是,能够实现冷却性能的提高。
(其他的变形例)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的变更。本发明不受前述的说明限定,而仅受所附的权利要求书限定。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框部41与管道部42一体形成的情况,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结构。框部41与管道部42也可以分体形成。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导入口61、62形成于管道部42的下端部(上下方向的第一端部)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结构。导入口61、62可以形成于管道部42的上端部(上下方向的第二端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车身安装部46从侧壁部45b延伸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结构。隔板32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安装于车身10(骨架构件20)。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具有使保险杠横梁延伸部24通过的凹部58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结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的前端结构21搭载于电动车辆的情况,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结构。前端结构21能够搭载于各种车辆。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划分部43形成为仿照框部41的肋状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结构。划分部43的形状等可以适当变更。在该情况下,使划分部43沿上下方向延伸,由此容易沿着冷凝器芯121的前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引导外部气体。另一方面,通过使划分部43沿左右方向延伸,能够适当限制外部气体的沿上下方向的流动。
另外,划分部43只要形成于框部41以及管道部42中的至少任一个即可。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散热器91与框部41经由密封构件112密接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冷凝器92与框部41或管道部42可以经由密封构件密接。
此外,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置换成公知的构成要素,此外,可以将上述的变形例适当组合。

Claims (10)

1.一种前端结构,其具备:
框部,其包围配置于车身前方的热交换器的外周部分,并支承所述热交换器;
第一管道部,其与所述框部的内周缘相连,并将通过在上下方向的第一端部开口的第一导入口取入的外部气体通过与所述热交换器的前表面之间至少沿上下方向引导;
划分部,其设置于所述框部和所述第一管道部中的至少一方,对所述热交换器中的能够供外部气体沿前后方向通过的热交换区域以及相对于所述热交换区域位于外周侧并被支承于所述框部的支承区域进行分隔;以及
开闭器,其在所述第一导入口的前方以隔开间隔的状态配置,对所述第一导入口进行开闭,
所述开闭器构成为在关闭位置处通过外部气体的压力而能够向后方挠曲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结构,其中,
所述框部具备:
侧壁部,其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侧方;以及
车身安装部,其从所述侧壁部向侧方延伸,并安装于所述车身,
所述划分部朝向后方突出,并仿形所述框部而呈肋状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结构,其中,
在所述侧壁部的侧方设有与所述车身安装部连接的保险杠横梁延伸部,
在所述侧壁部中的与所述保险杠横梁延伸部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部分形成有供所述保险杠横梁延伸部的一部分沿前后方向通过的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前端结构,其中,
在所述车身安装部的外周缘形成有支承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结构,其中,
所述热交换器为冷凝器和散热器中的至少任一个,
所述框部在比所述划分部靠外周侧的位置经由密封构件与所述热交换器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结构,其中,
在所述第一管道部中,在主视观察下与所述开闭器不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向所述第一管道部内取入外部气体的第二导入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端结构,其中,
在所述第一管道部的前方配置有向所述第一导入口以及所述第二导入口引导外部气体的第二管道部,
所述第一管道部中的与所述第二管道部连结的连结部分形成得比其他部分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端结构,其中,
所述框部具备:
横壁,其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方;
纵壁,其从所述横壁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并从下方支承所述开闭器;以及
加强肋,其从所述横壁向下方突出,
所述加强肋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从所述横壁突出的突出量增加。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结构,其中,
在所述框部中的外周部分的一部分形成有比其他部分鼓出并收纳设置于所述支承区域的所述热交换器的固定部的鼓出部,
所述固定部在前后方向上固定于所述鼓出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管道部具备:
扩大部,其在主视观察下与所述热交换区域的中心重合;以及
缩小部,其相对于所述扩大部位于上方以及下方,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流路截面积比所述扩大部窄。
CN202010452699.0A 2019-06-04 2020-05-26 前端结构 Active CN1120269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4410A JP2020196367A (ja) 2019-06-04 2019-06-04 フロントエンド構造
JP2019-104410 2019-06-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26935A CN112026935A (zh) 2020-12-04
CN112026935B true CN112026935B (zh) 2022-10-14

Family

ID=73579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52699.0A Active CN112026935B (zh) 2019-06-04 2020-05-26 前端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518444B2 (zh)
JP (1) JP2020196367A (zh)
CN (1) CN1120269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66659A (zh) * 2021-05-17 2022-11-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热交换装置
FR3134042A1 (fr) * 2022-03-29 2023-10-06 Psa Automobiles Sa Guide d’air pour dispositif de refroidissement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JP7455243B1 (ja) * 2023-01-26 2024-03-25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エンド構造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9580A (zh) * 2007-02-08 2008-08-13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保险杠结构
CN101437705A (zh) * 2006-05-01 2009-05-20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可逆地打开和关闭使用活性材料的格栅
JP2009184553A (ja) * 2008-02-07 2009-08-20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空気案内装置
CN101559787A (zh) * 2008-04-18 2009-10-2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托架和前端模组系统
CN102050008A (zh) * 2009-10-26 2011-05-11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可变风道装置
KR20120110192A (ko) * 2011-03-29 2012-10-10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WO2015075336A1 (fr) * 2013-11-19 2015-05-28 Renault Guide d'air monopièce pour face avant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et véhicule ainsi équipé
CN108928229A (zh) * 2017-05-29 2018-12-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热交换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50609B2 (en) * 2004-06-16 2008-04-01 Daikyonishikawa Corporation Vehicle front end structure
DE102005009768A1 (de) * 2005-03-03 2006-09-07 Hbpo Gmbh Karosseriefrontstruktur mit Fußgängerschutzeinrichtung
JP2007091062A (ja) * 2005-09-29 2007-04-12 Denso Corp 車両の前端構造
US20130223980A1 (en) * 2012-02-24 2013-08-29 Shape Corp. Active grill shutter vane design and vehicle system
US10364735B2 (en) * 2013-11-27 2019-07-3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for adjusting vehicle grille shutters based on vehicle speed and direction of grille shutter adjustment
FR3020602B1 (fr) 2014-04-30 2017-12-22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Guide d'air et module de guide d'air
EP2944552B1 (en) * 2014-05-13 2017-06-28 C.R.F. Società Consortile per Azioni Air guiding device for a motor-vehicle
JP6460180B1 (ja) * 2017-08-22 2019-01-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保温構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7705A (zh) * 2006-05-01 2009-05-20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可逆地打开和关闭使用活性材料的格栅
CN101239580A (zh) * 2007-02-08 2008-08-13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保险杠结构
JP2009184553A (ja) * 2008-02-07 2009-08-20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空気案内装置
CN101559787A (zh) * 2008-04-18 2009-10-2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托架和前端模组系统
CN102050008A (zh) * 2009-10-26 2011-05-11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可变风道装置
KR20120110192A (ko) * 2011-03-29 2012-10-10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WO2015075336A1 (fr) * 2013-11-19 2015-05-28 Renault Guide d'air monopièce pour face avant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et véhicule ainsi équipé
CN108928229A (zh) * 2017-05-29 2018-12-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热交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96367A (ja) 2020-12-10
CN112026935A (zh) 2020-12-04
US11518444B2 (en) 2022-12-06
US20200385067A1 (en) 2020-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26935B (zh) 前端结构
JP4702014B2 (ja) 車両の冷却装置
JP4492689B2 (ja) 自動車のカウル構造
EP2781390B1 (en) Cooling wind introduction structure
US20040211607A1 (en) Front end structure of vehicle
JP5545228B2 (ja) エンジン吸気構造
US10864801B2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for vehicle
CN112026934B (zh) 前端结构
EP1610968B1 (en) Blast duct for vehicle
CN112440829B (zh) 排气流路结构
CN114132170A (zh) 车体前部结构
JP2018103840A (ja) 車体構造
US10513162B2 (e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KR102496655B1 (ko) 전기자동차용 프론트 엔드모듈
JP5827542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20066276A (ja) ダクト
JP6123692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KR102635121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JP2020037283A (ja) 車両の熱風廻り込み抑制構造
JP3853221B2 (ja) 車両用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の空調エアダクト構造
JP5508040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3595790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4249920A (ja) 車両用空調ダクトの取付構造
JP2002114022A (ja) 車両用空調ダクト構造
JP2009012546A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