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94694A - 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94694A
CN117794694A CN202280054710.5A CN202280054710A CN117794694A CN 117794694 A CN117794694 A CN 117794694A CN 202280054710 A CN202280054710 A CN 202280054710A CN 117794694 A CN117794694 A CN 1177946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stopper
communication path
work machine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5471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富俊德
田子达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ki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Ko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Ko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Ko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7946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946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4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fluid pressure, e.g. by air 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6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electric pow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7/00Accessories for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e.g. suppo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高作业性。在打入机(10)中,阀机构(110)设置在蓄压容器(42)的顶壁上,阀机构(110)具有用于向压力室(42B)补充空气的阀(130),阀(130)从上侧插入到形成于蓄压容器(42)的连通路径(122)中,并且安装于连通路径(122)的阀安装部(124)。其中,阀机构(110)具有阀止动件(150),阀止动件(150)配置于阀(130)的上侧,将阀芯(132)向下侧按压。即,阀止动件(150)限制阀芯(132)(阀(130))向上侧的移动。因此,能够良好地维持阀(130)的安装状态,并且能够提高打入机(10)的作业性。

Description

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业机。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打入机(作业机)中,阀设置在内部被构成为压力室的蓄压容器中,通过阀切断蓄压容器的内部与外部,并维持压力室的气密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作业者的操作移动阀的阀体,从而解除基于阀的切断状态,使蓄压室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由此,能够将压力室内的气体从阀排出,或者向压力室内补充气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8/042981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其中,在上述打入机中,在以下所示的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即,在上述打入机中,由于打入作业时产生的振动,阀的阀体相对于阀芯相对移动,压力室内的气体有可能从阀向蓄压容器的外部泄漏。此外,通过在打入作业时产生的振动,阀芯相对于蓄压容器的固定变松,并且压力室中的气体可能从阀向蓄压容器的外部泄漏。因此,为了防止压力室内的气体向外部泄漏,需要定期地进行对阀等的维护作业,存在打入机的作业性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作业性的作业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是一种作业机,具备:蓄压容器,其在内部具有填充气体的压力室;打击部,其通过利用所述压力室的气体的压力进行移动来打击紧固件;连通路径,其形成于所述蓄压容器且将所述蓄压容器的外部和内部连通;阀,其安装于所述连通路径,切断所述蓄压容器的内部和外部,并且切换为所述蓄压容器的外部和内部连通的连通状态;以及切换抑制机构,其设置于所述蓄压容器,将所述阀维持为非工作状态且抑制所述阀切换为连通状态。
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是一种作业机,所述连通路径沿着第一方向贯通,所述阀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插入所述连通路径而安装于所述连通路径,所述切换抑制机构构成为限制所述阀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移动的止动件。
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是一种作业机,在所述连通路径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部分安装有堵塞所述连通路径的帽,所述阀安装于所述连通路径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部分,所述止动件配置于所述帽与所述阀之间。
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是一种作业机,在所述帽设有被嵌合部,在所述止动件设置有构成为能够与所述被嵌合部嵌合的嵌合部,将所述嵌合部嵌合于所述被嵌合部而将所述止动件固定于所述帽。
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是一种作业机,所述阀构成为包括:阀芯,其安装于所述连通路径,具有与所述压力室的内部连通的开口部;以及阀体,其能够移动地设于所述阀芯,配置于封闭所述开口部的关闭位置,并且在所述阀工作时通过从关闭位置移动而使所述开口部开口,所述止动件具有与关闭位置的所述阀体嵌合而将所述阀体保持在关闭位置的阀体保持部。
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是一种作业机,所述止动件由具有弹性的弹性材料构成,并且将所述阀芯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按压。
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是一种作业机,所述切换抑制机构构成为包括:组装部件,其组装有所述阀,配置于所述连通路径与所述阀之间;以及振动吸收部件,其设置于所述连通路径与所述组装部件之间,吸收向所述阀输入的振动。
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是一种作业机,所述连通路径沿着第一方向贯通,所述振动吸收部件构成为包括:第一振动吸收部件,其吸收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振动;以及第二振动吸收部件,其吸收所述第一方向的振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能够提高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左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入机的侧视图。
图2是从前侧观察图1所示的打入机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打入机的壳体内的从左侧观察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机头、缸体以及蓄压容器的结合状态的从左侧观察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打入机的下端部周边的从前侧观察的剖视图(图1的5-5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3所示的打入机的下端部周边的立体图。
图7是从右侧观察图6所示的打入机中的打入深度调整机构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打入深度调整机构的推杆单元向上侧移动而配置于允许位置的状态的从右侧观察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1所示的打入机的下端部周边的从上侧观察的剖视图(图1的9-9线剖视图)。
图10是放大表示设置在图4所示的蓄压容器的阀机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将图10所示的阀机构的阀帽以及阀止动件从连通路径拆卸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入机的阀机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11对作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业机的打入机10进行说明。另外,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UP、箭头FR、箭头RH分别表示打入机10的上侧、前侧、右侧。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进行说明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表示打入机10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并且,上下方向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方向,上侧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方向的一侧。
如图1~图3所示,打入机10具有打入机主体12,在打入机主体12组装有钉仓60。并且,打入机10构成为将装填于钉仓60的作为紧固件的钉子N打入被打入件W的电动工具。打入机主体12构成为包括壳体14、机头30、缸体40、蓄压容器42以及驱动机构50。另外,打入机主体12具有打入深度调整机构80、空打防止机构100以及阀机构110。以下,对打入机10的各结构进行说明。
(关于壳体14)
壳体14在从左侧观察的侧视下形成为中空的大致倒P字形状。具体而言,壳体14具有:主体壳体部14A,其沿上下方向延伸;手柄部14B,其从主体壳体部14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向后斜上方延伸;以及马达壳体部14C,其从主体壳体部14A的下端部向后侧延伸。另外,马达壳体部14C的后端部向上侧弯曲,与手柄部14B的后端部连接。
在马达壳体部14C的后端部内设置有控制后述的马达52来控制后述的打击部44的驱动的控制部20。另外,手柄部14B的后端部构成为电池安装部14D,在电池安装部14D可拆装地安装有电池22。电池22与控制部20电连接,从电池22向控制部20供给电力。
在手柄部14B的前端部内设置有触发器24。触发器24构成为从手柄部14B向下侧突出,并且能够向上侧进行拉动操作。另外,在手柄部14B的前端部内设置有未图示的触发器开关。构成为当触发器24被扣动操作时,触发器开关被按压,从触发器开关向控制部20输出检测信号。
(关于机头30)
如图1~图6所示,机头30为金属制,配置在主体壳体部14A的下端部内。机头30具有构成机头30的上端部的机头安装筒部30A以及从机头安装筒部30A向下侧延伸的射出部主体30B。机头安装筒部30A形成为向上侧开放的大致有底圆筒状。在机头安装筒部30A的底壁的中央部贯通形成有射出孔30C。在机头安装筒部30A的内部容纳有大致圆筒状的缓冲器36(参考图4以及图5)。并且,在后述的打击部44从上止点向下止点下降时,打击部44与缓冲器36碰撞,通过缓冲器36吸收打击部44的动能。
射出部主体30B从机头安装筒部30A向下侧延伸。在射出部主体30B设置有叶片引导件32。叶片引导件32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筒状,并且配置在射出孔30C的下侧。并且,叶片引导件32由构成叶片引导件32的前部的前侧引导部件32A以及构成叶片引导件32的后部的后侧引导部件32B构成,前侧引导部件32A以及后侧引导部件32B紧固固定于射出部主体30B。
如图9所示,叶片引导件32的内部构成为射出路径32C,射出路径32C配置于上述射出孔30C的下侧。另外,在后侧引导部件32B形成有引导狭缝32D,射出路径32C通过引导狭缝32D向后侧敞开。在后侧引导部件32B,在引导狭缝32D的左侧设置有用于容纳后述的供料器检测杆101的杆容纳部32E,杆容纳部32E形成为向后侧开放的大致有底矩形筒状。在杆容纳部32E的前壁贯通形成有圆形状的插通孔32F。
另外,在射出部主体30B,在杆容纳部32E的前侧形成有用于容纳后述的传感器基板95的基板容纳部30D。基板容纳部30D形成为向后侧开放的凹状,基板容纳部30D以及杆容纳部32E通过插通孔32F连通。并且,在射出部主体30B的前表面,在基板容纳部30D的前侧形成有向前侧突出的导轨30E,导轨30E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块状(参照图6)。在导轨30E形成有引导槽30E1,引导槽30E1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向前侧开放,并且从下侧观察形成为大致T字形槽。并且,在射出部主体30B贯通形成有将基板容纳部30D与引导槽30E1连通的传感器孔30F(参照图7以及图8)。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射出部主体30B的上端部的右部形成有容纳后述的转换器的转换部容纳部30G,转换部容纳部30G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轴向的圆筒状。
(关于缸体40)
如图3~图5所示,缸体40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配置在机头30的上侧且主体壳体部14A内。在缸体40的上端部的外周部形成有外螺纹40A,在缸体40的下端部的外周部形成有外螺纹40B。并且,缸体40的下端部的外螺纹40B与形成于机头安装筒部30A的内周部的内螺纹30H螺合,以使缸体40紧固固定于机头安装筒部30A。
(关于蓄压容器42)
如图3以及图4所示,蓄压容器42形成为向下侧开放的有底圆筒状。蓄压容器42的下部构成为容器安装筒部42A,容器安装筒部42A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圆筒状。在容器安装筒部42A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42C,内螺纹42C与缸体40的外螺纹40A螺合,蓄压容器42紧固固定于缸体40。
蓄压容器42的上部形成为具有比容器安装筒部42A的直径大的直径,并且蓄压容器42的上部的外周部弯曲成在纵向剖视图中朝向蓄压容器42的径向外侧凸出的大致圆弧状。另外,蓄压容器42的内部构成为压力室42B,压力室42B与缸体40的内部连通。在压力室42B中填充有气体。填充于压力室42B内的气体为空气、惰性气体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被填充于压力室42B内。另外,阀机构110设置在蓄压容器42的顶壁的中央部,并且作业者可以通过使用阀机构110将空气补充到压力室42B中。稍后将描述阀机构110。
(关于打击部44)
如图4以及图5所示,打击部44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条状,并且可沿上下方向移动地容纳在缸体40内。具体而言,打击部44构成为能够在上止点(图4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与从上止点向下侧移动的下止点(图4以及图5中实线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打击部44构成为包括构成打击部44的上端部的活塞46以及从活塞46向下侧延伸的驱动叶片48。
活塞46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柱状,活塞46的外径设定为比缸体40的内径稍小。在活塞46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安装后述的驱动叶片48的叶片安装部46A,叶片安装部46A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并从活塞46向下侧延伸。
驱动叶片48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条状。驱动叶片48的上端部嵌入叶片安装部46A内,驱动叶片48从活塞46向下侧延伸。并且,驱动叶片48构造为能够在机头30的射出路径32C中移动,并且构造为通过打击部44从上止点移动到下止点,通过驱动叶片48从上侧打击射出路径32C中的钉子N。
(关于驱动机构50)
如图3以及图5所示,驱动机构50具有马达52、减速机构部53以及转换部55。马达52构成为无刷马达,容纳于马达壳体部14C的后端侧内,并且与控制部20电连接。马达52具有以前后方向为轴向的驱动轴52A,驱动轴52A的前端部与配置于马达52的前侧的减速机构部53连结。另外,减速机构部53与设置于机头30的转换部容纳部30G内的旋转轴54连结,成为马达52的旋转力经由减速机构部53传递至旋转轴54的结构。
转换部55配置在转换部容纳部30G内。转换部55构成为将旋转轴54的旋转力传递至驱动叶片48使驱动叶片48向上侧移动的机构部。转换部55构成为包括固定于旋转轴54的针轮56、设置于针轮56的多个小齿轮销57以及形成于驱动叶片48的多个齿条部48A。小齿轮销57在旋转轴54的周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配置,齿条部48A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配置。
另外,小齿轮销57构成为能够与齿条部48A卡合以及解除卡合。并且,构成为针轮56旋转,小齿轮销57与齿条部48A卡合,从而驱动叶片48向上侧移动。另一方面,通过解除小齿轮销57与齿条部48A的卡合状态,打击部44因压力室42B内的压力而下降。
(关于钉仓60)
如图1、图2、图4、图6以及图9所示,钉仓60构成为包括钉仓外壳62以及供料器64。钉仓外壳62形成为以左右方向为厚度方向的大致长条扁平状,从左侧观察,在随着朝向后侧而向上侧倾斜的方向(以下,将此方向称为倾斜方向)上延伸。钉仓外壳62与马达壳体部14C的左侧相邻配置,钉仓外壳62的前端部安装于机头30的射出部主体30B,钉仓60的后端部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4C。此外,从上侧观察,钉仓外壳62向后斜左稍微倾斜(参照图9)。
在钉仓外壳62形成有沿着倾斜方向延伸的第一导轨62A以及第二导轨62B。第一导轨62A的内部构成为装填钉子N的容纳部,并且经由引导狭缝32D与射出路径32C连通(参照图9)。在第二导轨62B可相对移动地组装有用于将钉子N向射出路径32C供给的供料器64。通过未图示的施力弹簧向供料器64的前端侧施力。由此,钉子N通过供料器64被供给至射出部主体30B的射出路径32C内。另外,在供料器64的前端部形成有用于按压后述的供料器检测杆101的按压部64A。
(关于打入深度调整机构80)
如图6~图8所示,打入深度调整机构80构成为包括推杆单元81、检测滑块92以及杆用位置传感器94。
推杆单元81在机头30的射出部主体30B的前侧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可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地与射出部主体30B连结。具体而言,推杆单元81构成为能够在杆初始位置(图3以及图7所示的位置)与从杆初始位置向上侧移动的允许位置(图8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推杆单元81构成为包括连结轴82、调节器86以及推杆90。
连结轴82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柱状,配置于射出部主体30B的上端部的前侧。并且,连结轴82的上端部可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地插入到固定于机头30的筒状的支撑筒83内。在连结轴82的下端侧部分固定有大致圆环板状的弹簧承受部件84,弹簧承受部件84配置于连结轴82的径向外侧。
调节器86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配置于弹簧承受部件84的下侧。并且,连结轴82的下端部插入调节器86的上端部内,调节器86可旋转地支撑于连结轴82。此外,通过设置于连结轴82的下端部的连结销87,维持调节器86向连结轴82的连结状态。在调节器86的外周部的下端侧部分形成有槽部86A。
另外,在连结轴82的下端部,在弹簧承受部件84与调节器86之间设置有止动板88,止动板88具有向后侧延伸的抵接片88A。而且,在连结轴82上安装有构成为压缩螺旋弹簧的推压弹簧89,推压弹簧89对推杆单元81向下侧施力。由此,抵接片88A与机头30中的射出部主体30B的导轨30E的上表面抵接,推杆单元81被保持在杆初始位置。
推杆90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条板状。推杆90的上端部弯曲,配置在调节器86的下侧。并且,设置于推杆90的上端部的调整轴91与形成于调节器86的内周面的螺纹部螺合,推杆90与调节器86螺纹结合。因此,构成为通过使调节器86绕轴旋转,推杆90相对于调节器86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推杆单元81在上下方向上伸缩。
并且,在推杆单元81的杆初始位置,推杆90的下端部比叶片引导件32向下侧突出。另一方面,设定为通过克服推压弹簧89的作用力使推杆90向上侧移动,推杆单元81配置于允许位置。由此,构成为调节钉子N向被打入件W的打入深度。
也如图9所示,检测滑块92为树脂制,从上侧观察形成为大致T字形块状,在检测滑块92的后端部设置有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左右一对凸缘部92A。并且,检测滑块92的后端部从下侧插入导轨30E的引导槽30E1内,并以可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地与射出部主体30B连结。
在检测滑块92的前表面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形成有连结槽92B,连结槽92B沿左右方向贯通。并且,调节器86的下端部插入连结槽92B,调节器86与检测滑块92沿上下方向卡合。由此,检测滑块92和调节器86可沿上下方向一体移动地连结,并且调节器86构成为可相对于检测滑块92相对旋转。在检测滑块92的后部埋设有磁铁93。磁铁93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柱状。
杆用位置传感器94设置于容纳于基板容纳部30D的传感器基板95。传感器基板95经由树脂制的基板支架96安装于射出部主体30B。杆用位置传感器94设置于传感器基板95的前表面的上部,并且配置于传感器孔30F的后侧。杆用位置传感器94是构成为霍尔元件的磁传感器,与控制部20电连接。并且,构成为在推杆单元81的允许位置,磁铁93经由传感器孔30F与杆用位置传感器94沿前后方向对置配置。由此,杆用位置传感器94向控制部20输出与磁铁93的磁通密度对应的检测信号,控制部20基于杆用位置传感器94的检测信号来检测推杆单元81的允许位置。
(关于空打防止机构100)
如图7~图9所示,空打防止机构100构成为包括供料器检测杆101以及供料器用位置传感器105。供料器检测杆101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可相对移动地容纳在射出部主体30B的杆容纳部32E内。供料器检测杆101的前端侧部分插通在杆容纳部32E的插通孔32F内。在供料器检测杆101的后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凸缘部101A。另外,在供料器检测杆101上安装有构成为压缩螺旋弹簧的复位弹簧103,复位弹簧103对供料器检测杆101向后侧施力。并且,凸缘部101A与设置于杆容纳部32E的挡圈104抵接,供料器检测杆101被保持在分离位置(在图9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
在供料器检测杆101的前端部埋设有磁铁102,磁铁102的前表面配置为与供料器检测杆101的前表面齐平。并且,构成为在钉子N的剩余量为预定根数以下时,钉仓60的供料器64的按压部64A将供料器检测杆101的后端部向前方侧按压,供料器检测杆101配置在接近后述的供料器用位置传感器105的接近位置(图9中实线所示的位置)。
供料器用位置传感器105设置于传感器基板95的后表面的下部,并且配置于供料器检测杆101的前侧。供料器用位置传感器105与杆用位置传感器94同样,是构成为霍尔元件的磁传感器,与控制部20电连接。由此,控制部20基于供料器用位置传感器105的检测信号,检测供料器检测杆101向接近位置的移动,并且检测钉子N的剩余量为预定根数以下。
(阀机构110)
如图4所示,阀机构110设置在蓄压容器42的顶壁上。如图10所示,阀机构110构成为包括安装基座部120、阀130、作为帽的阀帽140、作为切换抑制机构以及止动件的阀止动件150。
(关于安装基座部120)
安装基座部120设置在蓄压容器42的顶壁的中央部。安装基座部120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并且从蓄压容器42的顶壁向下侧(压力室42B侧)延伸。安装基座部120的外径设定为随着朝向上侧而变大,安装基座部120的外周部在纵剖视时随着朝向上侧而向径向外侧弯曲成曲线状。安装基座部120的内部构成为连通路径122。连通路径122沿上下方向贯通,并且通过连通路径122使蓄压容器42的内部(压力室42B)与外部连通。
连通路径122的上部构成为安装后述的阀帽140的帽安装部123,连通路径122的下部构成为安装后述的阀130的阀安装部124。帽安装部123形成为带台阶的孔状。具体而言,帽安装部123的上部构成为上侧帽安装部123A,帽安装部123的下部构成为下侧帽安装部123B,上侧帽安装部123A的内径设定为大于下侧帽安装部123B的内径。在上侧帽安装部123A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123A1。
阀安装部124的内径设定为小于下侧帽安装部123B的内径。在阀安装部124的上部的内周部形成有内螺纹124A。在阀安装部124的下部形成有锥形部124B,锥形部124B的内径设定为随着朝向下侧而变小。由此,锥形部124B在纵剖视时随着朝向下侧而向连通路径122的径向内侧呈直线状倾斜。
(关于阀130)
阀130构成为包括阀芯132、作为阀体的柱塞134以及作为施力部件的阀弹簧136。
阀芯132构成阀130的外轮廓。阀芯132整体形成为向下侧开放的大致有底圆筒状。此外,阀芯132由上下分割成两部分的芯部件构成,通过将芯部件相互组装而形成阀芯132。在阀芯132的上端部的外周部形成有外螺纹132A。并且,阀芯132从上侧插入连通路径122内,外螺纹132A与阀安装部124的内螺纹124A螺合,阀芯132(阀130)安装于阀安装部124。在阀芯132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外周部形成有与阀安装部124的锥形部124B对应的锥形部132B,设定为锥形部132B的外径随着朝向下侧而变小。并且,锥形部132B与阀安装部124的锥形部124B抵接,限制阀130向下侧的移动。
在阀芯132安装于阀安装部124的状态下,阀芯132的下端部从安装基座部120向下侧突出,阀芯132的下侧的开口部132C配置于压力室42B的内部。在阀芯132的下端侧部分,在锥形部132B的下侧形成有用于卡定后述的阀弹簧136的芯侧卡定部132D。芯侧卡定部132D由随着朝向下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的倾斜壁构成。在阀芯132的顶壁上,在中央部贯通形成有圆形状的插通孔132E。
柱塞134构成为用于对阀芯132的开口部132C进行开闭的开闭部件。柱塞134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柱状,可沿上下方向移动地容纳于阀芯132的内部。具体而言,柱塞134通过后述的阀弹簧136保持在图10所示的关闭位置,构成为能够从关闭位置向下侧移动。柱塞134的上端侧部分插通于阀芯132内,柱塞134的上端部从阀芯132向上侧突出。
另外,在柱塞134的下端侧部分的外周部形成有开闭阀部134A,开闭阀部134A形成为大致环状并向柱塞134的径向外侧突出。并且,在柱塞134的关闭位置,阀芯132的开口部132C被开闭阀部134A封闭,柱塞134从关闭位置下降,从而切换为阀芯132的开口部132C开口的状态(连通状态)。在柱塞134的上端侧部分形成有用于卡定后述的阀弹簧136的柱塞侧卡定部134B。柱塞侧卡定部134B向柱塞134的径向外侧突出,配置在阀芯132内。另外,在柱塞134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鼓出的柱塞头部134C(广义上是理解为卡合部的要素)。柱塞头部134C的外周部在纵剖视时形成为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大致半圆状。
阀弹簧136构成为压缩螺旋弹簧,安装于柱塞134的上下方向中间部。阀弹簧136的上端部卡定于柱塞侧卡定部134B,阀弹簧136的下端部卡定于阀芯132的芯侧卡定部132D,阀弹簧136对柱塞134向上侧施力。因此,在阀130的非工作状态下,柱塞134被阀弹簧136保持在关闭位置,阀芯132的开口部132C被封闭。由此,通过阀130切断蓄压容器42的内部(压力室42B)与外部,从而维持了压力室42B的气密状态。另一方面,在向压力室42B补充空气时等,将未图示的空气压缩机等配件插入连通路径122,使阀130工作而补充空气。详细而言,通过使柱塞134克服阀弹簧136的作用力而从关闭位置下降,阀芯132的开口部132C开放,在此状态下补充空气。
(关于阀帽140)
阀帽140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带台阶的圆柱状。具体而言,阀帽140构成为包括:圆板状的帽头部141,其构成阀帽140的上端部;上侧轴部142,其从帽头部141向下侧延伸;以及下侧轴部143,其从上侧轴部142向下侧延伸。上侧轴部142的直径被设定为小于帽头部141的直径,下侧轴部143的直径被设定为小于上侧轴部142的直径以及连通路径122中的下侧帽安装部123B的内径。在上侧轴部142的外周部形成有外螺纹142A。
并且,阀帽140从上侧安装于连通路径122的帽安装部123。具体而言,阀帽140的上侧轴部142的外螺纹142A与上侧帽安装部123A的内螺纹123A1螺合,下侧轴部143配置于下侧帽安装部123B内。另外,在阀帽140安装至蓄压容器42的状态下,阀帽140的下端分离设置在阀130的柱塞134的上侧。
在下侧轴部143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外周部形成有密封槽143A。密封槽143A沿下侧轴部143的周向延伸,并且遍及周向整体而形成。在密封槽143A内设有具有弹性的环状的密封部件146,安装基座部120与阀帽140之间被密封部件146密封。
在阀帽140的下端部设置有作为被嵌合部的帽被固定部144。帽被固定部144形成为直径比下侧轴部143小的大致圆柱状,从下侧轴部143向下侧突出。在帽被固定部144的外周部的上部形成有帽槽144A。帽槽144A沿帽被固定部144的周向延伸,并且遍及周向整体而形成。
(关于阀止动件150)
阀止动件150由橡胶等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阀止动件150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带台阶的圆筒状,并且配置在连通路径122中的阀130与阀帽140之间。
阀止动件150的上端部构成为作为嵌合部的止动件固定部152,止动件固定部152形成为向上侧开放的大致有底圆筒状。在止动件固定部152的内周部的下部形成有与阀帽140中的帽被固定部144的帽槽144A对应的止动槽152A,止动槽152A沿着止动件固定部152的周向延伸,并且遍及周向整体地形成。并且,帽被固定部144从上侧嵌入止动件固定部152内,帽槽144A与止动槽152A在上下方向上卡合,阀止动件150固定于阀帽140。另外,在阀止动件150固定于阀帽140的状态下,止动件固定部152的上表面与阀帽140的下侧轴部143的下表面抵接。并且,止动件固定部152的外径设定为比连通路径122的下侧帽安装部123B的内径稍小,止动件固定部152配置于下侧帽安装部123B的下端部内。
阀止动件150的下部构成为作为阀体保持部的止动件主体部154。止动件主体部154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从止动件固定部152向下侧延伸。止动件主体部154的下表面与阀芯132的上表面抵接,止动件主体部154在上下方向上压缩变形。由此,阀止动件150作为将阀芯132向下侧按压的按压部件发挥作用,并且作为限制阀芯132向上侧的移动的限制部件发挥作用。更详细而言,阀止动件150通过将阀芯132向下侧按压,来限制阀芯132相对于安装基座部120的相对旋转,从而抑制阀130的固定的松动。
另外,在阀止动件150的下表面的中央部形成有向下侧开放的锪孔部154A,锪孔部154A的直径设定得比柱塞头部134C的直径大。在锪孔部154A的顶面沿上下方向贯通有保持孔154B。保持孔154B的内径随着朝向下侧而向径向外侧稍微倾斜。具体而言,保持孔154B的下端的直径与柱塞头部134C的直径大致一致。并且,柱塞头部134C从下侧插入保持孔154B内,保持孔154B向径向外侧弹性变形,通过止动件主体部154保持关闭位置的柱塞134。即,阀止动件150也作为将柱塞134保持在关闭位置的保持部件发挥作用。
此外,当阀帽140安装到蓄压容器42的帽安装部123时,固定阀止动件150状态的阀帽140从上侧插入到连通路径122中,并且柱塞134的柱塞头部134C从下侧插入到阀止动件150的保持孔154B中。因此,设定阀弹簧136的作用力、阀止动件150的硬度等,以在柱塞头部134C向保持孔154B插入时,柱塞134不从关闭位置下降。
另外,构成为在向压力室42B补充空气时,在将阀帽140从连通路径122拆下时,维持阀止动件150向阀帽140的固定状态(参照图11)。即,设定帽槽144A以及止动槽152A的槽深度、阀止动件150的硬度等,以在维持阀帽140的帽被固定部144与阀止动件150的止动件固定部152的嵌合状态不变的情况下,使柱塞134的上端部从阀止动件150的保持孔154B脱出。
(作用效果)
接下来,说明打入机10的动作,并且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在打入机10的非工作状态下,推杆单元81配置于杆初始位置,推杆90的下端部比叶片引导件32靠下侧突出。另外,在此状态下,打入深度调整机构80的磁铁93配置于比杆用位置传感器94靠下侧的位置,控制部20基于杆用位置传感器94的检测信号来检测推杆90的杆初始位置。另外,控制部20基于触发器开关的输出信号,检测触发器24的非操作。
进而,控制部20在检测到推杆90的杆初始位置或触发器24的非操作时,停止(禁止)对马达52的驱动。因此,在打入机10的非工作状态下,马达52的驱动停止。另外,在此状态下,小齿轮销57与齿条部48A卡合,打击部44配置于下止点与上止点之间的待机位置。此外,在此待机位置,打击部44的下端部配置在与钉子N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相对应的位置,从而钉子N未被供给至射出路径32C内。
并且,控制部20在检测到推杆单元81的允许位置以及对触发器24的操作时,驱动马达52。具体而言,若将打入机10向下侧(被打入件W侧)压入,则推杆单元81克服推压弹簧89的作用力而从杆初始位置向上侧移动。由此,检测滑块92与推杆单元81一起向上侧移动。并且,当推杆单元81到达允许位置时,磁铁93与杆用位置传感器94在前后方向上对置配置,控制部20检测推杆单元81的允许位置。另外,控制部20基于来自触发器开关的输出信号,检测触发器24的操作。
当马达52驱动时,针轮56通过马达52的驱动力而旋转,打击部44上升至上止点。并且,在打击部44的上止点,小齿轮销57与齿条部48A的卡合状态被解除。另外,在此状态下,驱动叶片48的下端配置在比钉子N靠上方的位置,并且钉子N被供给到射出路径32C内。并且,打击部44通过压力室42B内的压力而下降至下止点,并且向下侧打击钉子N。由此,钉子N从射出部34向下侧射出,打入被打入件W。
控制部20在钉子N打入被打入件W后也驱动马达52。因此,小齿轮销57再次卡合于齿条部48A,打击部44从下止点上升而配置于待机位置。此外,在控制部20连接有检测打击部44的上下位置的位置传感器(省略图示),控制部20基于来自位置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检测打击部44的待机位置。并且,控制部20在检测到打击部44到达待机位置时,使马达52停止。
另外,在打入机10中,阀机构110设置在蓄压容器42的顶壁上,阀机构110具有用于向压力室42B补充空气的阀130,该阀130从上侧插入到形成在蓄压容器42中的连通路径122中,并且安装到连通路径122的阀安装部124。具体地,阀130的外螺纹132A与蓄压容器42中的阀安装部124的内螺纹124A螺合。
其中,阀机构110具有阀止动件150,阀止动件150配置于阀130的上侧,将阀芯132向下侧按压。即,阀止动件150限制阀芯132(阀130)向上侧的移动。因此,能够良好地维持阀130的安装状态,并且能够提高打入机10的作业性。以下,对这一点进行说明。
即,在打入机10中,蓄压容器42的内部构成为压力室42B,在打入机10工作时,通过压力室42B内的压力,打击部44从上止点下降到下止点,与缓冲器36碰撞,并且向下侧打击钉子N。因此,打击部44与缓冲器36碰撞,由此在机头30产生振动。因此,每次打击部44下降到下止点时,在机头30处产生的振动从缸体40和蓄压容器42传递到阀130。另外,压力室42B内的空气压作用于阀130。即,在阀130上作用有由该空气压引起的向上侧的按压力。
因此,假设在阀机构110中省略了阀止动件150的情况下,通过输入到阀130的振动和作用于阀130的空气压,阀130与阀安装部124的螺纹结合被解除(松动),阀130有可能向上侧位移。并且,当柱塞134通过阀130向上侧的位移而与阀帽140抵接并从关闭位置向下侧移动时,阀芯132的开口部132C开口,并且可能成为压力室42B中的空气从阀130泄漏到蓄压容器42的外部的状态(连通状态)。因此,为了防止压力室42B的空气泄漏,需要定期地进行将阀130再次螺纹紧固等维护作业,打入机10的作业性有可能降低。
对此,如上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入机10的阀机构110具有阀止动件150,并且阀止动件150从上侧按压阀芯132以限制阀芯132(阀130)向上侧移动。因此,即使当在打入机10工作时产生的振动和压力室42B中的空气压作用在阀130上时,也能够良好地维持阀130向蓄压容器42的螺纹结合状态。即,通过阀止动件150,能够良好地维持阀130的安装状态,良好地维持阀130的非工作状态。即,能够抑制阀130与阀安装部124的螺纹结合松动而使阀130成为连通状态。由此,在打入机10中,不需要进行对阀130的定期的维护作业。因此,能够提高打入机10的作业性。
另外,在连通路径122的帽安装部123安装有阀帽140,阀帽140相对于阀130配置于上侧,阀止动件150配置于阀130与阀帽140之间。由此,能够通过阀帽140限制阀止动件150向上侧的移动,并且通过阀止动件150限制阀130向上侧的移动。即,能够通过阀帽140以及阀止动件150限制阀130向上侧的移动。因此,能够更加良好地维持阀130的安装状态。
另外,在阀帽140的下端部设置有帽被固定部144,帽被固定部144嵌入阀止动件150的止动件固定部152内,阀止动件150固定于阀帽140。具体而言,帽被固定部144的帽槽144A与阀止动件150的止动槽152A沿上下方向卡合,从而阀止动件150固定于阀帽140。由此,当向压力室42B补充空气时,通过将阀帽140从蓄压容器42拆下,能够将阀止动件150与阀帽140一起从蓄压容器42拆下。因此,能够抑制向压力室42B补充空气时的作业性的降低,并且能够在连通路径122中在阀130与阀帽140之间设置阀止动件150。
另外,在阀止动件150上沿上下方向贯通形成有保持孔154B,柱塞134的柱塞头部134C插入保持孔154B内。并且,在柱塞134插入保持孔154B的状态下,通过柱塞134的柱塞头部134C,保持孔154B向径向外侧弹性变形,阀止动件150的止动件主体部154保持关闭位置的柱塞134。由此,在打入机10工作时产生的振动输入到阀130时,能够通过阀止动件150抑制柱塞134克服阀弹簧136的作用力而成为从关闭位置下降的状态(连通状态)。因此,能够有效地维持阀130的非工作状态。
另外,阀止动件150由具有弹性的弹性材料构成。由此,通过阀止动件150从上侧按压阀芯132而使阀止动件150压缩变形,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对阀芯132施加来自上侧的按压力。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阀帽140和阀止动件150由不同部件构成,但也可以将阀帽140和阀止动件150一体成形而由一个部件构成。由此,能够省略将阀止动件150安装于阀帽140的工序。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2对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作业机的打入机200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入机200中,除了以下所示的点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入机10同样地构成。此外,在图12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入机10同样地构成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12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阀机构110中的连通路径122的阀安装部124的内径被设定为大于第一实施方式。另外,在阀安装部124中,省略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内螺纹124A以及锥形部124B。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阀机构110中,在阀帽140中省略了帽被固定部144。进而,第二实施方式的阀机构110具有切换抑制机构210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阀止动件150。切换抑制机构210构成为包括组装于阀130的作为组装部件的阀组212、上下一对的作为振动吸收部件以及第一振动吸收部件的第一减振部件214、振动吸收部件以及作为第二振动吸收部件的第二减振部件216。
阀组212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阀组212的外径设定为比阀安装部124的内径稍小,阀组212配置在阀安装部124内。此外,阀组212分离配置于比阀安装部124的上表面靠下侧的位置。在阀组212的内周部的上部形成有内螺纹212A。在阀组212的内周部的下部形成有锥形部212B,锥形部212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阀安装部124的锥形部124B同样地形成。即,锥形部212B在纵剖视时随着朝向下侧而向连通路径122的径向内侧呈直线状倾斜。并且,阀130的阀芯132从上侧插入阀组212内,阀130的外螺纹132A与内螺纹212A螺合,阀芯132(阀130)组装于阀组212。另外,阀130的锥形部132B与阀组212的锥形部212B抵接,限制阀130向下侧的移动。
在阀组212的外周部形成有上下一对槽部212C。槽部212C沿着阀组212的周向延伸,并且遍及阀组212的周向整体而形成。
第一减振部件214由弹性材料构成,并且形成为截面圆形的环状。并且,第一减振部件214配置在阀组212的槽部212C内。具体而言,第一减振部件214在通过阀安装部124的内周面和槽部212C的底面沿阀组212的径向压缩变形的状态下,将阀组212安装于阀安装部124。即,阀组212以及阀130通过第一减振部件214安装于阀安装部124。由此,通过第一减振部件214吸收从蓄压容器42向阀130输入的阀130的径向的振动,并且通过第一减振部件214以及阀组212将阀130间接地安装于阀安装部124。此外,由于第一减振部件214压缩变形,因此通过第一减振部件214将阀组212与阀安装部124之间密封。
第二减振部件216由弹性材料构成,并且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大致圆环板状。并且,第二减振部件216配置在阀安装部124的上表面与阀组212的上端之间,通过阀安装部124和阀组212沿上下方向压缩变形。由此,构成为通过第一减振部件214吸收从蓄压容器42输入到阀130的上下方向的振动。此外,由于第二减振部件216压缩变形,因此通过第二减振部件216将阀组212与阀安装部124之间密封。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入机200的阀机构110中,如上所述,阀130组装于阀组212,阀组212通过第一减振部件214以及第二减振部件216安装于阀安装部124。即,阀130经由切换抑制机构210间接地安装于阀安装部124。并且,通过第一减振部件214吸收输入到阀130的阀130的径向的振动,通过第二减振部件216吸收上下方向的振动。因此,能够通过第一减振部件214以及第二减振部件216抑制成为打入机200工作时产生的振动输入到阀130,柱塞134克服阀弹簧136的作用力而从关闭位置下降的状态(连通状态)。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良好地维持阀130的非工作状态。由此,在打入机200中,不需要对阀130进行定期的维护作业。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提高打入机200的作业性。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在阀安装部124的内周面形成内螺纹,并且在阀组212也形成外螺纹,通过使它们螺合而将阀组212安装于阀安装部124。在此结构中,阀组212以相对于阀安装部124能够相对移动阀安装部124的内螺纹和阀组212的外螺纹之间产生的松动量的状态安装。因此,从蓄压容器42输入到阀130的振动能够被第一减振部件214以及第二减振部件216吸收。
符号说明
10—打入机(作业机),42—蓄压容器,42B—压力室,44—打击部,130—阀,132—阀芯,134—柱塞(阀体),140—阀帽(帽),144—帽被固定部(被嵌合部),150—阀止动件(切换抑制机构、止动件),152—止动件固定部(嵌合部),154—止动件主体部(阀体保持部),200—打入机(作业机),210—切换抑制机构,212—阀组(组装部件),214—第一减振部件(振动吸收部件、第一振动吸收部件),216—第二减振部件(振动吸收部件、第二振动吸收部件),N—钉子(紧固件)。

Claims (8)

1.一种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蓄压容器,其在内部具有填充气体的压力室;
打击部,其通过利用所述压力室的气体的压力进行移动来打击紧固件;
连通路径,其形成于所述蓄压容器,将所述蓄压容器的外部和内部连通;
阀,其安装于所述连通路径,切断所述蓄压容器的外部和内部的连通,并且切换为将所述蓄压容器的外部和内部连通的连通状态;以及
切换抑制机构,其设置于所述蓄压容器,将所述阀维持为非工作状态且抑制所述阀切换为连通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径沿着第一方向贯通,
所述阀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插入所述连通路径而安装于所述连通路径,
所述切换抑制机构构成为限制所述阀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移动的止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通路径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部分安装有堵塞所述连通路径的帽,
所述阀安装于所述连通路径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部分,
所述止动件配置于所述帽与所述阀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帽设有被嵌合部,
在所述止动件设置有构成为能够与所述被嵌合部嵌合的嵌合部,
将所述嵌合部嵌合于所述被嵌合部而将所述止动件固定于所述帽。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构成为包括:
阀芯,其安装于所述连通路径,具有与所述压力室的内部连通的开口部;以及
阀体,其能够移动地设于所述阀芯,配置于封闭所述开口部的关闭位置,并且在所述阀工作时通过从关闭位置移动而使所述开口部开口,
所述止动件具有与关闭位置的所述阀体嵌合而将所述阀体保持在关闭位置的阀体保持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件由具有弹性的弹性材料构成,并且将所述阀芯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按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抑制机构构成为包括:
组装部件,其组装有所述阀,配置于所述连通路径与所述阀之间;以及
振动吸收部件,其设置于所述连通路径与所述组装部件之间,吸收向所述阀输入的振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径沿着第一方向贯通,
所述振动吸收部件构成为包括:
第一振动吸收部件,其吸收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振动;以及
第二振动吸收部件,其吸收所述第一方向的振动。
CN202280054710.5A 2021-08-31 2022-03-25 作业机 Pending CN1177946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41735 2021-08-31
JP2021141735 2021-08-31
PCT/JP2022/014716 WO2023032331A1 (ja) 2021-08-31 2022-03-25 作業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94694A true CN117794694A (zh) 2024-03-29

Family

ID=85412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54710.5A Pending CN117794694A (zh) 2021-08-31 2022-03-25 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94694A (zh)
TW (1) TW202310988A (zh)
WO (1) WO202303233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1176B (zh) * 2016-08-31 2022-01-01 日商工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打釘機、壓力調節器和打釘單元
JP2018069389A (ja) * 2016-10-31 2018-05-10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
WO2019208102A1 (ja) * 2018-04-24 2019-10-31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打込機
US20230071613A1 (en) * 2020-03-24 2023-03-09 Makita Corporation Driving too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32331A1 (ja) 2023-03-09
TW202310988A (zh) 2023-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08934B (zh) 打入机
CN109070322B (zh) 打钉机
WO2014069648A1 (ja) 打ち込み工具
CN108724112B (zh) 打击工具
CN210126044U (zh) 打钉机、打钉机专用的压力调节器和打钉单元
CN117794694A (zh) 作业机
TW202005755A (zh) 釘打機
CN116249603A (zh) 作业机
CN112154046B (zh) 打入机
JP5748104B2 (ja) 打込機
JP7380818B2 (ja) 空気圧工具
JP5234427B2 (ja) 留め具打込機
WO2021020364A1 (ja) 打込機
WO2022075448A1 (ja) 作業機
WO2024080232A1 (ja) 作業機
JP2017119330A (ja) 打込機
JP7447764B2 (ja) 作業機
JP3948349B2 (ja) 空気釘打機
WO2023080192A1 (ja) 作業機
JP2006218585A (ja) 釘打機
JP2010046775A (ja) 釘打機のノーズキャップ保持装置
JP2014231133A (ja) 打込機
CN116021482A (zh) 打入工具
JP2019107713A (ja) ねじ打機
US20230398669A1 (en) Work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