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21482A - 打入工具 - Google Patents
打入工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021482A CN116021482A CN202211014918.2A CN202211014918A CN116021482A CN 116021482 A CN116021482 A CN 116021482A CN 202211014918 A CN202211014918 A CN 202211014918A CN 116021482 A CN116021482 A CN 11602148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ylinder
- driving tool
- driving
- region
- air cha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3028 ele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23 w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4—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fluid pressure, e.g. by air pressure
- B25C1/041—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fluid pressure, e.g. by air pressure with fixed main cylind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4—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fluid pressure, e.g. by air pressure
- B25C1/047—Mechanical detai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6—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electric pow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打入工具。打入工具(1)具有气缸(12)和活塞,所述气缸(12)上下延伸;所述活塞通过气缸(12)内的压缩气体向下方移动来对打入件施加打击。打入工具(1)具有主体壳体(11)和握柄(4),所述主体壳体(11)收容气缸(12);所述握柄(4)从主体壳体11的后表面向后方延伸。打入工具(1)具有上腔,该上腔被设置在气缸(12)的上方且与气缸(12)连通。打入工具(1)具有空气腔(30),该空气腔(30)从上腔向下方延伸,且仅向气缸(12)的轴中心(12a)和握柄(4)的轴中心(4a)的右侧的区域扩张。据此,能实现空气腔被紧凑设置且能提高连续作业性的打入工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钉子、U型钉(staple)等打入件打入木材等的打入工具(driving tool)。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提供一种使用压缩气体的推力作为打击力的气弹簧式打入工具。气弹簧式打入工具具有活塞和打入器(driver),其中,所述活塞在气缸(cylinder)中上下移动;所述打入器与活塞一体结合。活塞和打入器在蓄压腔的气压的作用下沿打入方向向下移动。打入器打击下方的打入件将其射出。活塞和打入器在射出打入件之后,通过升降机构(lift mechanism)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向上移动而返回到待机位置。
通过活塞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向上移动,蓄压腔的气压升高。在蓄压腔的容积小的情况下,在打入动作开始时和射出打入件时气压的高低差大。因此,难以以较强的打击力打入打入件。通过增大蓄压腔的容积,能够减小气压的高低差,以较强的打击力来打入打入件。然而,当增大蓄压腔的容积时会损害打入工具的紧凑性。因此,要求一种容积大且被紧凑设置的蓄压腔。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气弹簧式打入工具,其具有上腔和空气腔(air chamber)作为蓄压腔,其中,上腔位于活塞的上方;空气腔从上腔起沿气缸的外周向下方延伸。
当使用打入工具时,使用者把持握柄(grip),以设置于握柄的扳机附近为中心来保持打入工具。握柄从收容气缸的工具主体的周缘向与气缸的轴向交叉的后方延伸。扳机被设置在握柄的前端。当打入打入件时,从被打入件向射出口产生反作用力。反作用力沿气缸的轴中心向上方发挥作用。因此,通过反作用力,产生以扳机附近的主体保持部为中心使打入工具旋转的反向移动。每次打入打入件时都产生反向移动,由于要保持打入工具的姿势而导致使用者疲劳。因此,会损害连续作业性。因此,存在为了抑制由于来自被打入件的反作用力使打入工具旋转时的反向移动而进行改良的余地。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空气腔向气缸的后方且扳机的前方延伸。因此,气缸的轴中心与扳机附近的主体保持部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大。因此,难以将上述的打入时的打入工具的反向移动抑制得较小。为了将打入工具的反向移动抑制得较小,例如考虑在扳机的相反侧的气缸的前方设置空气腔。然而,在此情况下,工具主体的前方区域变大,例如难以将打入件打入与壁相邻的被打入件的端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10843318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气弹簧式打入工具的空气腔的形状、配置存在各种改良的余地。因此,需要一种能够紧凑地设置空气腔且能提高连续作业性的打入工具。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打入工具具有气缸和活塞,其中,所述气缸沿上下延伸;所述活塞通过气缸内的压缩气体向下方移动来对打入件施加打击。打入工具具有壳体和握柄,其中,所述壳体收容气缸;所述握柄从壳体的后表面向后方延伸。打入工具具有上腔,该上腔被设置在气缸的上方且与气缸相连通。打入工具具有空气腔,该空气腔从上腔向下方延伸,且仅在相对于气缸的轴中心和握柄的轴中心的左右一侧的区域扩展。
因此,通过使空气腔从上腔向下方延伸,能够抑制打入工具的上方区域的大型化。并且,仅在气缸的轴中心和握柄的轴中心的左右一侧的区域设置空气腔。据此,能够缩短气缸的轴中心与握柄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使用者把持握柄,以握柄的前端附近为中心来保持打入工具。因此,通过来自被打入件的反作用力产生以握柄的前端附近为中心使打入工具旋转的反向移动。通过空气腔的配置,能够抑制打入工具的反向移动。另外,通过空气腔的配置,能够抑制打入工具的前方区域的大型化。这样一来,能够将空气腔在气缸的周围紧凑配置,且能够抑制打入时的打入工具的反向移动来提高连续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打入工具的右视图。
图2是将打入工具的右侧壳体拆下的状态的右视图。
图3是打入工具的主视图。
图4是将打入工具的壳体拆下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5是打入工具的后视图。
图6是图5中VI-VI剖面向视图。
图7是图6的工具主体上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1中VIII-VIII剖面向视图。
图9是图1中IX-IX剖面向视图。
图10是图1中X-X剖面向视图。
图11是包括图3中XI-XI剖面向视图的打入工具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打入工具;2:打入机头部;2a:打入通路;2b:射出口;3:接触臂;3a:上端;4:握柄;4a:轴中心;5:扳机;5a:启动开关; 6:电池安装部;6a:电池保持架;6b:保持架壳体;7:电池组;8:钉匣(magazine);10:工具主体;11:主体壳体;11a:驱动部壳体;11b:支承肋;12:气缸;12a:轴中心;13:活塞;13a:活塞主体; 13b:盖部;14:蓄压腔;15:打入器;16:被卡合部;17:下移动端减振器;20:升降机构;21:旋转轴;22:轮部;23:卡合部;24:机构壳体;24a:窗口部;25:驱动部;26:电动马达;27:减速齿轮系;28:控制器;30:空气腔;30a:前方区域;30b:前后宽度;30c:侧方区域;30d:左右宽度;30e:后方区域;30f:前后宽度;31:腔壳体;31a:前侧凸台部;31b:后侧凸台部;31c:上端面;31d:壳体抵接面;31e:气缸抵接面;32:上腔;33:顶盖;33a:前侧凸台部;33b:后侧凸台部;33c:下端面;33d:阀收容部;34:填充阀;35、36:密封部件;37:防振橡胶;38:微型开关;N:打入件;W:被打入件;J:马达轴线;L1:前端位置;L2:后端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空气腔连续地具有前方区域、侧方区域和后方区域,其中,所述前方区域位于比气缸靠前方的位置;所述侧方区域位于气缸的左右两侧中的任一侧;所述后方区域位于比气缸靠后方的位置。侧方区域的左右宽度比前方区域的前后宽度和后方区域的前后宽度宽。因此,能够减小收容气缸和空气腔的壳体前后伸出的伸出量。因此能够抑制打入时的反向移动使打入工具前后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后方区域的前后宽度比前方区域的前后宽度窄。因此能够缩短从气缸的轴中心到握柄的前端的距离。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打入时的反向移动使打入工具前后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打入工具具有打入器和钉匣,其中,所述打入器被设置在活塞的下方,用于打击打入件;所述钉匣用于向打入器的打入通路供给打入件。钉匣在与壳体的设置有空气腔的左右一侧的区域相反的区域连接于壳体。因此,通过将空气腔和钉匣相对于气缸彼此配置在左右相反侧,能够使打入工具的左右的重量平衡良好。据此能够使打入工具的使用感良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具有升降机构,该升降机构使打击打入件的打入器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升降机构在壳体的设置有空气腔的左右一侧的区域中被设置于壳体。因此,为了使打入工具上下紧凑,需要以升降机构不上下突出的方式来将其配置在壳体的左右两侧中的任一侧。并且,通过以升降机构和空气腔在相同的左右一侧的区域中伸出的方式来设置,能够使收容升降机构和空气腔的壳体的左右宽度紧凑。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空气腔被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不与气缸的轴中心重叠。因此,能够使收容气缸和空气腔的壳体的前后宽度紧凑。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与壳体相邻的握柄的前端设置有扳机,在使工具进行工作时操作所述扳机。以不位于扳机与气缸之间的方式来设置空气腔。因此,能够缩短气缸的轴中心与扳机的距离。使用者以扳机附近为中心来保持打入工具。因此,能够抑制打入时的反向移动使打入工具以扳机附近为中心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打入工具具有顶盖,该顶盖设置在壳体的上部,用于收容上腔。打入工具具有填充阀,该填充阀用于向上腔填充压缩气体。填充阀被设置在顶盖的左右一侧的侧面上,所述顶盖的左右一侧的侧面是与设置空气腔的左右一侧相同的一侧的侧面。因此,顶盖以仿照空气腔的方式向与空气腔相同的左右一侧伸出而形成。能够利用顶盖的向左右一侧伸出的空间来配置填充阀。因此,能够使收容顶盖和空气腔的壳体的左右宽度紧凑。另外,通过将填充阀设置在顶盖的左右一侧的侧面上,能够以顶盖的前后宽度变得紧凑的方式来设置顶盖。
接着,根据图1~11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作为打入工具1的一例而示出气弹簧式打入工具,其使用气缸上方的蓄压腔的气压作为用于打入打入件N的推力。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打入件N的打入方向设为下方,将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上方。打入工具1的使用者在图1中大致位于打入工具1的左侧。将靠使用者的一侧设为后方(使用者侧),将靠使用者的一侧的相反侧即远方侧设为前方。以使用者为基准来定义左右方向。
如图1、2、6所示,打入工具1具有工具主体10。工具主体10具有在大致圆筒形的主体壳体11内收容有气缸12的结构。活塞 13以可上下往复运动的方式被收容在气缸12内。气缸12的比活塞13 靠上方的上部与蓄压腔14连通。在蓄压腔14中例如封入空气等压缩气体。蓄压腔14的气压作为用于使活塞13的上表面向下移动的推力发挥作用。
如图6所示,气缸12的下部与设置在工具主体10的下部的打入机头部2的打入通路2a连通。打入机头部2与装填有多根打入件N(参照图1)的钉匣8相结合。打入件N从钉匣8内逐根地以上下延伸的姿势被向打入通路2a供给。钉匣8朝向工具主体10的后方,沿着朝向工具主体10的左上方的方向延伸。
如图6所示,在活塞13的下表面结合有上下长的打入器 15。打入器15的下部进入打入通路2a内。打入器15通过作用于活塞 13的上表面的蓄压腔14的气压在打入通路2a内向下移动。打入器15 的下端打击被供给到打入通路2a内的1根打入件N。被打击的打入件 N被从打入机头部2的射出口2b射出。射出的打入件N被打入被打入件W。在气缸12的下部配置有用于吸收活塞13的下移动端的冲击的下移动端减振器17。
如图6、7所示,活塞13具有:活塞主体13a,其与打入器15一体连接;和盖部13b,其连接在活塞主体13a的上部。因此,在活塞13的上部形成被活塞主体13a和盖部13b覆盖的中空区域。据此,活塞13被轻量化。
如图8所示,在打入器15的右侧部设置有多个被卡合部 16。多个被卡合部16沿打入器15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按规定的间隔来配置。各被卡合部16形成为齿条齿状,分别设置为向右侧伸出的状态。被卡合部16与后述的升降机构20所具有的卡合部23相卡合。
如图1、2所示,在工具主体10的后部设置有供使用者把持的握柄4。在握柄4的前部下表面设置有供使用者用指尖进行扣动操作的扳机5。在扳机5上方的握柄4的内部收容有启动开关5a。在使用者没有扣动扳机5的情况下或者后述的微型开关38(参照图11) 处于断开状态的情况下,启动开关5a处于断开状态。在使用者扣动扳机5且微型开关38处于接通状态的情况下,启动开关5a变为接通状态。
如图1、6、10所示,在握柄4的后部设置有电池安装部6。在电池安装部6的后表面能够沿上下方向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电池组 7。电池安装部6具有:电池保持架6a,其支承电池组7;和保持架壳体6b,其与握柄4一体设置,且支承电池保持架6a。电池保持架6a 以可沿电池组7的拆装方向(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弹性支承于保持架壳体6b。因此,例如万一打入工具1落下等而使工具主体10受到冲击时,通过电池保持架6a的弹性支承结构来抑制冲击向电池组7传递。
图1、2所示的电池组7能够从电池安装部6拆下,用另外准备的充电器反复充电来使用。电池组7能够作为其他电动工具的电源来使用。电池组7作为在启动开关5a成为接通状态时向后述的驱动部25的电动马达26供给电功率的电源来进行动作。
如图5所示,扳机5的中心在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握柄4 的轴中心4a上。被安装于电池安装部6的电池组7的中心在左右方向上大致被配置在轴中心4a上。
如图2所示,在电池安装部6收容有控制器28。控制器 28通过在浅底的矩形箱形的壳体中收容控制基板而形成。控制器28 以壳体的厚度方向为前后方向的姿势来设置。控制器28与电池组7、启动开关5a、驱动部25的电动马达26、微型开关38(参照图4)等电连接。
如图4、8所示,在打入机头部2的右侧部结合有升降机构20。升降机构20具有在打击后使活塞13和打入器15一体向上方返回的功能。通过由升降机构20使活塞13向上方返回,蓄压腔14的气压升高。
如图1、2所示,在升降机构20的后部排列设置有用于使升降机构20进行动作的驱动部25。升降机构20和驱动部25被收容在大致圆筒状的驱动部壳体11a中。驱动部壳体11a连接主体壳体11 的下部和电池安装部6的下部。驱动部壳体11a与主体壳体11一体设置。
如图2所示,驱动部25具有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26。电动马达26以输出轴的轴线(马达轴线J)沿与打入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的姿势被收装。驱动部25在电动马达26的前方且升降机构20的后方具有减速齿轮系27。电动马达26的旋转输出被减速齿轮系27减速之后被输出给前方的升降机构20。
如图8所示,升降机构20具有:旋转轴21,旋转轴21 的与马达轴线J同轴的旋转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和轮部22,轮部22 以能与旋转轴21一体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旋转轴21。升降机构20被收容在大致圆筒状的机构壳体24中,该大致圆筒状的机构壳体24被收容在驱动部壳体11a中。旋转轴21连接于减速齿轮系27(参照图2) 的末级齿轮系。当电动马达26启动时,升降机构20的旋转轴21和轮部22一体沿箭头R的方向(在图8中逆时针方向)旋转。
如图8所示,沿轮部22的外周缘安装多个卡合部23。各卡合部23使用圆柱形的轴部件(销)。轮部22的左部经由设置在机构壳体24上的窗口部24a进入打入通路2a内。在打入通路2a内,轮部22的各卡合部23与打入器15的被卡合部16卡合。在卡合部23中的至少1个卡合部23与打入器15的被卡合部16卡合的状态下,使轮部22沿箭头R的方向旋转。据此,打入器15和活塞13向上方返回。
如图1、6所示,在打入机头部2的下部设置有可上下滑动的接触臂3。接触臂3被向下方施力。接触臂3的下端在没有与被打入件W抵接的状态下位于比射出口2b靠下方的位置。接触臂3通过与被打入件W抵接来抵抗加载力而向上移动。
如图11所示,接触臂3的上端3a在打入机头部2的左方前部向上方延伸。在上端3a的上方设置有微型开关38。当接触臂3 与被打入件W(参照图1)抵接而向上移动时,上端3a按压操作微型开关38。据此,微型开关38成为接通状态,检测出接触臂3与被打入件W抵接的状态。
在图11所示的微型开关38处于接通状态且图6所示的扳机5被扣动操作时,启动开关5a接通而向控制器28发送信号。据此,从电池组7向电动马达26供给电功率来使电动马达26启动。当停止对扳机5的扣动操作时,启动开关5a断开而切断信号。据此,电动马达26进行驱动直至活塞13和打入器15回归到待机状态,之后,来自电池组7的电功率供给被切断从而电动马达26停止。
图8表示活塞13和打入器15的待机状态。待机状态下的活塞13和打入器15保持在停止于比上移动端略靠下方的位置的状态。当从待机状态启动电动马达26(参照图6),轮部22沿箭头R所示的旋转方向旋转,活塞13和打入器15从待机位置向上移动到上移动端。当打入器15移动到上移动端时,打入件N(参照图1)被从钉匣8供给到打入通路2a内。当达到上移动端的即将打入状态时,轮部22的卡合部23脱离打入器15的被卡合部16。据此,活塞13和打入器15 通过蓄压腔14的气压向下移动。打入器15在打入通路2a内向下移动,据此打击1个打入件N。
在打击打入件N之后,在打入器15到达下移动端的状态下轮部22继续旋转。旋转的轮部22的卡合部23再次与打入器15的被卡合部16卡合,活塞13和打入器15向上移动到待机状态。在轮部 22旋转到待机位置的时间点,启动开关5a和电动马达26根据来自控制器28的指令信号成为断开状态(参照图6)。据此,轮部22的旋转停止,活塞13和打入器15保持在待机状态。据此,一系列的打入动作结束。
如图2、8所示,气缸12的下部被连接支承于机构壳体24。在机构壳体24的左右两侧部安装有防振橡胶37。防振橡胶37在径向上介于主体壳体11与机构壳体24之间。因此,从主体壳体11的左右两侧弹性地保持机构壳体24。据此,能够抑制从主体壳体11的外部受到的冲击等向工具主体10内传递。
如图8所示,蓄压腔14由被配置在气缸12的上方的上腔 32和被配置在气缸12的右侧的空气腔30构成。空气腔30形成在沿气缸12的外周面设置的腔壳体31的内部。上腔32形成在连接于腔壳体31的上端面的顶盖33的内部。顶盖33覆盖气缸12和腔壳体31的上方。顶盖33和腔壳体31例如设置在不会向前方超过打入工具1的用于设置升降机构20、接触臂3等其他机构所需的前端位置的范围内。
如图2所示,在腔壳体31的前侧外周部设置有圆筒状的前侧凸台部31a。在腔壳体31的后侧外周部设置有圆筒状的后侧凸台部31b。在前侧凸台部31a和后侧凸台部31b设置有上下贯穿的贯插孔。在顶盖33的前侧外周部设置有圆筒状的前侧凸台部33a。在顶盖 33的后侧外周部设置有圆筒状的后侧凸台部33b。在前侧凸台部33a 和后侧凸台部33b设置有上下延伸的螺纹孔。将前侧凸台部31a的贯插孔和前侧凸台部33a的螺纹孔上下排列,将后侧凸台部31b的贯插孔和后侧凸台部33b的螺纹孔上下排列,且用外螺纹部件螺纹连接。据此腔壳体31和顶盖33在上下方向上被连接在一起。
如图7、8所示,腔壳体31的上端面31c和顶盖33的下端面33c在上下方向上相向。1个密封部件35介于上端面31c与下端面33c之间。密封部件35例如是直径比气缸12的外径大的O形圈。在上端面31c形成能收容密封部件35的槽。据此,腔壳体31和顶盖 33以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面接触的状态被密封部件35气密密封。
如图7、8所示,腔壳体31的径向内周侧的气缸抵接面31e 和气缸12的外周面在气缸12的径向上相对。2个密封部件36介于气缸抵接面31e与气缸12的外周面之间。密封部件36例如是直径与气缸12的上部的外径大致相同的O形圈。2个密封部件36上下排列配置。在气缸12的外周面,能够收容2个密封部件36的2个槽沿周向形成为圆环状。据此,腔壳体31和气缸12以在气缸12的径向上彼此面接触的状态被密封部件36气密密封。这样一来,通过被密封部件 35、36密封,腔壳体31和顶盖33协作形成气密的蓄压腔14。
如图7、8所示,在主体壳体11的上部内周面设置有向径向内侧伸出的支承肋11b。支承肋11b沿主体壳体11的内周面的周向形成为圆环状。支承肋11b上下排列形成有2个。2个支承肋11b的内周端与腔壳体31的径向外周侧的壳体抵接面31d相向抵接。腔壳体31在径向上被夹在支承肋11b与气缸12的外周面之间而被保持。
如图8所示,腔壳体31在上下方向上沿气缸12的外周面延伸。腔壳体31的上端位于比活塞13的待机位置略靠上方的位置。腔壳体31的下端大致延伸到设置扳机5的位置。在腔壳体31的下端的下方配置有被支承于机构壳体24的防振橡胶37。在防振橡胶37的下方配置有升降机构20。收容腔壳体31的主体壳体11的右侧面设置于不会向右侧超过收容升降机构20的驱动部壳体11a的右端的范围内 (参照图5)。
如图10所示,腔壳体31的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截面上的形状为大致新月状。腔壳体31的径向内周面沿气缸12的外周面。腔壳体31的径向外周面沿主体壳体11的内周面。腔壳体31的左端位于比气缸12的左右方向的轴中心12a和握柄4的左右方向的轴中心4a靠右侧的位置。腔壳体31的右端位于比扳机5靠右侧的位置。因此,空气腔30没有进入被气缸12和扳机5在前后方向上夹着的区域。
如图10所示,将位于比前后位置与气缸12的前端相同的前端位置L1靠前方的空气腔30称为前方区域30a。将位于比前后位置与气缸12的后端相同的后端位置L2靠后方的空气腔30称为后方区域30e。将在前后方向上前端位置L1与后端位置L2之间的空气腔30 称为侧方区域30c。前方区域30a在左右方向上在任一位置均以大致相同的前后宽度30b形成。后方区域30e在左右方向上在任一位置均以大致相同的前后宽度30f形成。侧方区域30c在前后方向上在任一位置均以大致相同的左右宽度30d形成。
如图10所示,侧方区域30c的左右宽度30d比前方区域 30a的前后宽度30b宽,且比后方区域30e的前后宽度30f宽。后方区域30e的前后宽度30f比前方区域30a的前后宽度30b窄。左右宽度30d例如是前后宽度30b的大致1.5倍、前后宽度30f的大致2倍的长度。
如图9所示,在顶盖33的上端右侧部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呈通孔形状的阀收容部33d。在阀收容部33d收容有填充阀34,该填充阀34用于向上腔32和空气腔30填充压缩气体。填充阀34的右端是能够从外部供给压缩气体的供给口,被配置在与腔壳体31的右端面大致相同的左右位置。填充阀34的左端是向上腔32内排出压缩气体的排出口,被配置在比气缸12的右端略靠左侧的位置。
如上所述,打入工具1具有:气缸12,如图8、10所示,其上下延伸;活塞13,其通过气缸12内的压缩气体向下方移动来对打入件N施加打击。打入工具1具有:主体壳体11,其收容气缸12;和握柄4,其从主体壳体11的后表面向后方延伸。打入工具1具有上腔32,其设置在气缸12的上方,与气缸12相连通。打入工具1具有空气腔30,该空气腔30从上腔32向下方延伸,且仅在相对于气缸12 的轴中心12a和握柄4的轴中心4a的右侧的区域扩展。
因此,通过使空气腔30从上腔32向下方延伸,能够抑制打入工具1的上方区域的大型化。并且,空气腔30仅设置在气缸12 的轴中心12a和握柄4的轴中心4a的右侧的区域。据此,能够缩短气缸12的轴中心12a与握柄4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使用者把持握柄4以握柄4的前端附近为中心来保持打入工具1。因此,通过来自被打入件W的反作用力产生以握柄4的前端附近为中心使打入工具 1旋转的反向移动。能够通过空气腔30的配置来抑制打入工具1的反向移动。另外,能够通过空气腔30的配置来抑制打入工具1的前方区域大型化。这样一来,能够将空气腔30紧凑配置在气缸12的周围,且能够抑制打入时打入工具1的反向移动来提高连续作业性。
如图10所示,空气腔30连续地具有前方区域30a、侧方区域30c和后方区域30e,其中,所述前方区域30a位于比气缸12靠前方的位置;所述侧方区域30c位于气缸12的左右两侧中的任一侧;所述后方区域30e位于比气缸12靠后方的位置。侧方区域30c的左右宽度30d比前方区域30a的前后宽度30b和后方区域30e的前后宽度 30f宽。因此,能够减小收容气缸12和空气腔30的主体壳体11前后伸出的伸出量。因此,能够抑制打入时的反向移动使打入工具1前后旋转。
如图10所示,后方区域30e的前后宽度30f比前方区域 30a的前后宽度30b窄。因此,能够缩短从气缸12的轴中心12a到握柄4的前端的距离。因此,能够更有效抑制打入时的反向移动使打入工具1前后旋转。
如图8所示,打入工具1具有:打入器15,其被设置在活塞13的下方,用于打击打入件N(参照图1);和钉匣8,其用于向打入器15的打入通路2a供给打入件N。钉匣8在与主体壳体11的设置有空气腔30的右侧区域相反的左侧区域中连接于主体壳体11。因此,通过将空气腔30和钉匣8相对于气缸12彼此配置在左右相反侧,能够使打入工具1左右的重量平衡良好。据此,能够使打入工具1的使用感良好。
如图8所示,具有升降机构20,该升降机构20使打击打入件N(参照图1)的打入器15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升降机构20在主体壳体11的设置有空气腔30的右侧区域内被设置于主体壳体11。因此,为了使打入工具1上下紧凑,需要以升降机构20不上下突出的方式将其配置在主体壳体11的左右两侧中的任一侧。并且,通过将升降机构20和空气腔30设置在相同的右侧区域,能够使收容升降机构20和空气腔30的主体壳体11的左右宽度紧凑。
如图10所示,空气腔30被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不与气缸 12的轴中心12a重叠。因此,能够使收容气缸12和空气腔30的主体壳体11的前后宽度紧凑。
如图2、10所示,在与主体壳体11相邻的握柄4的前端设置有使工具进行工作时进行操作的扳机5。以不位于扳机5与气缸 12之间的方式来设置空气腔30。因此,能够缩短气缸12的轴中心12a 与扳机5的距离。使用者以扳机5附近为中心来保持打入工具1。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打入时的反向移动使打入工具1以扳机5附近为中心旋转。
如图9所示,打入工具1具有顶盖33,该顶盖33被设置在主体壳体11的上部,用于收容上腔32。打入工具1具有用于向上腔32填充压缩气体的填充阀34。填充阀34被设置于与设有空气腔30 的右侧相同的一侧的顶盖33的右侧的侧面。因此,顶盖33以仿照空气腔30向右侧的伸出形状的方式向右侧伸出而形成。能够利用顶盖 33的向右侧伸出的空间来配置填充阀34。因此能够使收容顶盖33和空气腔30的主体壳体11的左右宽度紧凑。另外,通过将填充阀34设置在顶盖33的右侧的侧面上,能够以顶盖33的前后宽度变得紧凑的方式来设置顶盖33。
能够对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增加各种改变。例如,空气腔 30、钉匣8、升降机构20、填充阀34等的配置并不限定于例示的配置。例如也可以将空气腔30配置在气缸12的左侧。例如也可以将钉匣8 配置在工具主体10的右侧。例如也可以将升降机构20配置在打入机头部2的左侧。例如也可以将填充阀34配置在顶盖33的左侧面。
示例出气缸12的左右方向的轴中心12a和握柄4的左右方向的轴中心4a位于相同的左右位置的打入工具1。作为替代,也可以是轴中心12a的轴中心4a在左右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关系。
示例出在扳机5的上方的握柄4中收容有启动开关5a的结构。作为替代,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启动开关5a收容在握柄4的后方的电池安装部6中。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启动开关5a配置在升降机构20与腔壳体31的下端之间。
空气腔30的前方区域30a的前后宽度30b、侧方区域30c 的左右宽度30d、后方区域30e的前后宽度30f并不限定于例示的宽度,也可以适宜地改变。例如也可以使后方区域的前后宽度30f极其小,空气腔30为大致不具有后方区域30e的形状。
Claims (8)
1.一种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气缸、活塞、壳体、握柄、上腔和空气腔,其中,
所述气缸上下延伸;
所述活塞通过所述气缸内的压缩气体向下方移动来对打入件施加打击;
所述壳体收容所述气缸;
所述握柄从所述壳体的后表面向后方延伸;
所述上腔被设置在所述气缸的上方且与所述气缸相连通;
所述空气腔从所述上腔向下方延伸,且仅在相对于所述气缸的轴中心和所述握柄的轴中心的左右一侧的区域扩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腔连续地具有前方区域、侧方区域和后方区域,其中,
所述前方区域位于比所述气缸靠前方的位置;
所述侧方区域位于所述气缸的左右两侧中的任一侧;
所述后方区域位于比所述气缸靠后方的位置,
所述侧方区域的左右宽度比所述前方区域的前后宽度和所述后方区域的前后宽度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方区域的所述前后宽度比所述前方区域的所述前后宽度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打入器和钉匣,其中,
所述打入器被设置在所述活塞的下方,用于打击所述打入件;
所述钉匣用于向所述打入器的打入通路供给所述打入件,
所述钉匣在与所述壳体的设置有所述空气腔的左右一侧的区域相反的区域连接于所述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使打击所述打入件的打入器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所述升降机构在所述壳体的设置有所述空气腔的左右一侧的区域中被设置于所述壳体。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腔被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不与所述气缸的轴中心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壳体相邻的所述握柄的前端设置有扳机,在使所述工具工作时操作所述扳机,
以不位于所述扳机与所述气缸之间的方式来设置所述空气腔。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顶盖和填充阀,其中,
所述顶盖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上部,用于收容所述上腔;
所述填充阀用于向所述上腔填充压缩气体,
所述填充阀被设置在所述顶盖的左右一侧的侧面上,所述顶盖的左右一侧的侧面是与设置所述空气腔的左右一侧相同的一侧的侧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174445 | 2021-10-26 | ||
JP2021174445A JP2023064270A (ja) | 2021-10-26 | 2021-10-26 | 打ち込み工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021482A true CN116021482A (zh) | 2023-04-28 |
Family
ID=85796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014918.2A Pending CN116021482A (zh) | 2021-10-26 | 2022-08-23 | 打入工具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023790B2 (zh) |
JP (1) | JP2023064270A (zh) |
CN (1) | CN116021482A (zh) |
DE (1) | DE102022128067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160575C1 (de) * | 2001-12-10 | 2003-06-18 | Hilti Ag | Setzgerät |
JP2011025363A (ja) * | 2009-07-24 | 2011-02-10 | Makita Corp | 打込み工具 |
GB2556457B (en) | 2015-04-30 | 2021-10-13 | Koki Holdings Co Ltd | Fastener driving machine |
EP3308907B1 (en) * | 2015-06-10 | 2021-04-14 | Koki Holdings Co., Ltd. | Driving machine |
CN108058142A (zh) * | 2016-11-09 | 2018-05-22 | 创科(澳门离岸商业服务)有限公司 | 用于气弹簧紧固件驱动器的控制系统 |
JP6627990B2 (ja) * | 2016-11-30 | 2020-01-08 |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打込機 |
CN206614481U (zh) * | 2016-12-09 | 2017-11-07 |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 打钉枪 |
US11446801B2 (en) * | 2017-04-28 | 2022-09-20 | Koki Holdings Co., Ltd. | Driver |
US11712791B2 (en) * | 2018-04-26 | 2023-08-01 | Koki Holdings Co., Ltd. | Driving tool |
DE102018117519A1 (de) * | 2018-07-19 | 2020-01-23 | Prebena Wilfried Bornemann Gmbh & Co. Kg | Druckluftbetriebene Austreibvorrichtung |
TWI808135B (zh) * | 2019-03-06 | 2023-07-11 | 鑽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電動釘槍 |
TW202039179A (zh) * | 2019-04-19 | 2020-11-01 | 鑽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汽缸裝置 |
CN211639762U (zh) * | 2020-03-03 | 2020-10-09 | 浙江荣鹏气动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打钉枪的感应装置 |
US11819989B2 (en) * | 2020-07-07 | 2023-11-21 | Techtronic Cordless Gp |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
CN114310795A (zh) * | 2020-09-30 | 2022-04-12 | 株式会社牧田 | 打入工具 |
-
2021
- 2021-10-26 JP JP2021174445A patent/JP2023064270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8-23 CN CN202211014918.2A patent/CN116021482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9-23 US US17/951,412 patent/US12023790B2/en active Active
- 2022-10-24 DE DE102022128067.5A patent/DE102022128067A1/de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3064270A (ja) | 2023-05-11 |
US20230129001A1 (en) | 2023-04-27 |
DE102022128067A1 (de) | 2023-04-27 |
US12023790B2 (en) | 2024-07-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015720B (zh) | 电动工具 | |
JP5479023B2 (ja) | 充電式電動工具 | |
US10562167B2 (en) | Striking tool | |
EP2193884B1 (en) | Knock-in tool | |
WO2021192838A1 (ja) | 打ち込み工具 | |
CN112775906B (zh) | 往复移动工具 | |
CN116021481A (zh) | 打入工具 | |
JP2018176411A (ja) | 打撃工具 | |
CN116021482A (zh) | 打入工具 | |
WO2024004468A1 (ja) | 作業機 | |
JP4481229B2 (ja) | 固着具打込装置 | |
JP2013075353A (ja) | 打込機 | |
US20240051103A1 (en) | Driving tool | |
JP2010221317A (ja) | 留め具打込機 | |
JP5733068B2 (ja) | 打ち込み工具 | |
CN213889863U (zh) | 打入工具 | |
JP2024127742A (ja) | 打ち込み工具 | |
JP2023111461A (ja) | 作業機 | |
CN118617360A (zh) | 打入工具 | |
WO2023032331A1 (ja) | 作業機 | |
CN116021480A (zh) | 打入工具 | |
US20240300079A1 (en) | Driving tool | |
WO2022114119A1 (ja) | 作業機 | |
JP7137447B2 (ja) | 打ち込み工具 | |
JP2024094762A (ja) | 作業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