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75874A - 信息处理装置以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装置以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75874A
CN117675874A CN202311119534.1A CN202311119534A CN117675874A CN 117675874 A CN117675874 A CN 117675874A CN 202311119534 A CN202311119534 A CN 202311119534A CN 117675874 A CN117675874 A CN 1176758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user
article
terminal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195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三浦光博
山田健一
驹嶺聪史
加加良史行
田中刚
西泽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6758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758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2Adjustment or analysis of established resource schedule, e.g. resource or task levelling, or dynamic reschedu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2Reservations, e.g. for tickets, services or ev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40Business processes related to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arket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信息处理装置以及方法,改善与客货混装相关的技术。在具备控制部(43)的信息处理装置(40)中,控制部(43)获取与载置于车辆(10)的物品(3)相关的信息,基于该信息获取可能对物品(3)造成影响的人的特性,执行判定车辆(10)中的物品(3)与具有该特性的用户有无同乘的同乘判定。

Description

信息处理装置以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信息处理装置以及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与客货混装有关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对具有用于载置货物的搭载空间的车辆的运行进行管理的信息处理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495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以往,存在实施客货混装的车辆的用户可能对载置于车辆的物品造成影响、特别是造成不希望的影响的情况。例如,在载置于车辆的物品为对气味敏感的物品(与人的皮肤接触的物品等)的情况下,当在乘车前进行了吸烟的用户与物品同乘于车辆时,有可能对物品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产品品质的降低。这可以说不仅对产品的制造商,而且对用户也是不情愿的结果。然而,如果用户不知道该事实,则对策或应对是困难的。另外,关于将物品载置于车辆来运送的用户,在可能对物品造成不希望的影响的用户正乘坐在等待到达的车辆的情况下,如果不提供表示该事实的信息,则变更载置物品的车辆等对策也是难以实施。
这样,在以往的技术中,在以客货混装的方式输送物品时,未考虑乘客对物品的影响,存在改善的余地。
鉴于该点而完成的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改善与客货混装相关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具备控制部,其中,
所述控制部
获取与载置于车辆的物品相关的信息,
基于所述信息,获取可能对所述物品造成影响的人的特性,
执行判定所述车辆中的所述物品与具有所述特性的用户有无同乘的同乘判定。
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方法是由信息处理装置执行的方法,其中,
该方法包括:
获取与载置于车辆的物品相关的信息;
基于所述信息,获取可能对所述物品造成影响的人的特性;以及
执行判定所述车辆中的所述物品与具有所述特性的用户有无同乘的同乘判定。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改善了与客货混装相关的技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系统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系统的框图。
图3是表示运行计划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用户数据库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物品数据库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物品输送信息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提示与客货混装相关的预定的通知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系统;3、物品;3A、3B、3C、停靠站;10、车辆;11、通信部;12、定位部;13、检测部;14输出部;15、存储部;16、控制部;20、第1终端装置;21、通信部;22、定位部;23、输入部;24、输出部;25、存储部;26、控制部;30、第2终端装置;31、通信部;32、定位部;33、输入部;34、输出部;35、存储部;36、控制部;40、信息处理装置;41、通信部;42、存储部;43、控制部;50、网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的概要>
参照图1,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系统1的概要进行说明。系统1具备车辆10、第1终端装置20、第2终端装置30以及信息处理装置40。车辆10、第1终端装置20、第2终端装置30以及信息处理装置40以能够通信的方式与例如包括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等在内的网络50连接。
车辆10例如是汽车,但不限于此,可以是任意的车辆。汽车例如是汽油车、柴油车、氢车、HEV(hybrid electric vehicle,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plug-in hybridelectric vehicle,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BEV(battery electric vehicle,电池电动汽车)或FCEV(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任意种类的汽车。车辆10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自动驾驶车辆,但也可以由驾驶员驾驶。自动驾驶车辆是指,以任意的等级使驾驶自动化的车辆。自动化的等级例如是SAE(Society of AutomotiveEngineers,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的等级划分中的等级1至等级5中的任一个。车辆10也可以是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出行即服务)专用车辆。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10在预定的场地内行驶。但是,车辆10也可以在除场地外的任意场所行驶。车辆10按照指定了各停靠站的出发到达时刻的时刻表(运行时间表)从车辆基地出发,一边在场地内的预定的路径上巡回一边实施客货混装,返回车辆基地。车辆10巡回的路径可以包括至少1个停靠站,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停靠站3A、停靠站3B以及停靠站3C。停靠站3A、停靠站3B以及停靠站3C能够分别是最靠近第1工厂F1、第2工厂F2以及第3工厂F3的停靠站。系统1所具备的车辆10的数量能够任意地确定。
第1终端装置20由车辆10的用户持有并使用。第1终端装置20例如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电脑)等通用的电子设备。车辆10的用户能够通过操作第1终端装置20,确认从信息处理装置40提示的与客货混装相关的预定的通知,根据需要向信息处理装置40发送回答。
第2终端装置30由车辆10的用户中的、将物品3载置于车辆10而运送的用户(以下也称为“搬运用户”)持有并使用。第2终端装置30例如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PC等通用的电子设备。
作为第2终端装置30的用户的搬运用户在出发地与物品3一起乘坐车辆10,将物品3放置于座位或货台,在目的地与物品3一起从车辆10下车。搬运用户能够通过操作第2终端设备30,确认从信息处理装置40提示的与客货混装相关的预定的通知,根据需要向信息处理装置40发送回答。需要说明的是,搬运用户在与自身运送的物品的关系中相当于搬运用户,但在与其他搬运用户运送的物品的关系中,是车辆10的一个用户,因此与其他用户同样地成为后述的同乘判定的对象。需要说明的是,也能够是搬运用户将物品3放置于预定的货台后下车,由负责在目的地接收的用户从车辆10卸下物品并接收的方式。
另外,运输用户能够通过操作第2终端设备30,向信息处理装置40发送用于报告将物品3载置于车辆10的通知(以下,也称为“第1报告”。)。搬运用户通过操作第2终端装置30,能够向信息处理装置40发送用于报告从车辆10卸下物品3并将物品3送到送达目的地的通知(以下,也称为“第2报告”。)。由此,能够使信息处理装置40掌握执行物品3的装卸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第1报告和第2报告在本实施方式中从1个搬运用户的第2终端装置30发送,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至少一方从物品3的管理员的设备或外部服务器发送。另外,在搬运用户将物品3放置于预定的货台后下车,在目的地负责接收的用户从车辆10卸下物品3并接收的方式中,也可以由搬运用户发送第1报告,由负责接收的用户发送第2报告。另外,信息处理装置40也可以通过安装于物品3的发送位置的装置来掌握物品3的所在。
另外,在从第2终端装置30接收到第2报告、持有第2终端装置30的搬运用户将物品3送到送达目的地之后,搬运用户有时不搬运其他物品而利用车辆10。在该情况下,搬运用户作为车辆10的用户、即第1终端装置20的用户而不是搬运用户来处置是符合现实且妥当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信息处理装置40在基于第2终端装置30的位置信息和车辆10的位置信息判定为物品3到达目的地的情况下,或者在接收到第2报告的情况下,切换搬运用户的终端装置的处置。或者,在搬运用户将物品3放置于预定的货台后下车,在目的地负责接收的用户从车辆10卸下物品3并接收的方式中,在接收到第1报告的情况下,也可以切换搬运用户的终端装置的处置。具体而言,控制部43在用户数据库(后述)中解除该搬运用户的搬运用户指定。由此,控制部43能够将搬运用户作为车辆10的用户而不是搬运用户来处置,将该用户所持有的终端装置作为第1终端装置20而不是第2终端装置30来处置。即,从信息处理装置40来看,通过适时地切换应将用户的终端装置作为第1终端装置20处置还是作为第2终端装置30处置,容易使预定的通知的收发最佳化。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第2终端装置30根据物品3的配送状况而可能是第1终端装置20。
信息处理装置40例如是服务器等计算机。信息处理装置40能够经由网络50与车辆10、第1终端装置20以及第2终端装置30进行通信。在本实施方式中,信息处理装置40管理车辆10的运行、即客货混装。另外,信息处理装置40通过经由网络50向第1终端装置20或第2终端装置30发送并输出与客货混装相关的预定的通知,从而能够向包括搬运用户在内的车辆10的用户提示与客货混装相关的信息。另外,信息处理装置40通过从第2终端装置30接收第1报告或第2报告,掌握执行物品3的装卸的情况,能够适时地切换是应将用户的终端装置作为第1终端装置20处置还是应作为第2终端装置30处置。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概要进行说明,详细情况将在后述。信息处理装置40获取与载置于车辆10的物品3相关的信息。信息处理装置40基于该信息获取可能对物品3造成影响的人的特性。信息处理装置40执行判定车辆10中的物品3与具有该特性的用户有无同乘的同乘判定。“有无同乘”是指,物品3和具有可能对物品3造成影响的人的特性的用户(以下,也称为“NG用户”。)是否正同乘于车辆10、是否预想到物品3和NG用户同乘于车辆10、或者这两者。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同乘判定中,不仅判定是否实际发生同乘状态,还判定是否将来可能发生同乘状态。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同乘判定,判定车辆10中的物品3与具有可能对物品3造成影响的人的特性的用户有无同乘。通过同乘判定,判定包括搬运用户在内的车辆10的用户是否相当于具有可能对正在载置于车辆10或者预定载置于车辆10的物品3造成影响的人的特性的用户。因此,例如在判定为用户相当于具有可能对物品3造成影响的人的特性的用户的情况下,通过向该用户或搬运用户提示该事实,容易采取用于降低从NG用户对物品3的影响的对策或应对。因而,在容易降低从乘客对物品3的影响这一点上,改善了与客货混装相关的技术。
接下来,对系统1的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车辆的结构>
如图2所示,车辆10具备通信部11、定位部12、检测部13、输出部14、存储部15以及控制部16。
通信部11包括与网络50连接的1个以上的通信接口。该通信接口例如与4G(4thGeneration,第四代)或5G(5th Generation,第五代)等移动通信标准对应,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包括与Bluetooth(注册商标)或Wi-Fi(注册商标)等近距离无线通信标准对应的接口。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10经由通信部11和网络50而与信息处理装置40进行通信。车辆10也可以经由通信部11和网络50而与第1终端装置20、第2终端装置30或这两者进行通信。
定位部12包括获取车辆10的位置信息的1个以上的装置。具体而言,定位部12例如包括与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对应的接收机,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包括与任意的卫星定位系统对应的接收机。
检测部13包括能够获取表示车辆10的状态的信息的任意的传感器模块。例如,传感器模块包括振动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速度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地磁传感器、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光探测和测距)等距离传感器、臭气传感器、尘埃传感器或它们的组合。
输出部14也可以包括输出信息并向用户通知的1个以上的输出装置。该输出装置并不限于此,例如是以图像或影像输出信息的显示器、或以声音输出信息的扬声器等装置。显示器例如是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或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输出部14也可以包括用于连接外部的输出装置的接口。
存储部15包括1个以上的存储器。存储器例如是半导体存储器、磁存储器或光存储器等,但不限于此。存储部15所包含的各存储器例如也可以作为主存储装置、辅助存储装置或高速缓冲存储器发挥功能。存储部15存储用于车辆10的动作的任意的信息。例如,存储部15也可以存储系统程序、应用程序、嵌入式软件以及地图信息等。存储于存储部15的信息例如也可以能够通过经由通信部11从网络50获取的信息进行更新。存储部15也可以存储通过车辆10的动作而得到的任意的信息。
控制部16包括1个以上的处理器、1个以上的可编程电路、1个以上的专用电路或它们的组合。处理器例如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或GPU(Graphics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等通用处理器、或者专用于特定的处理的专用处理器,但不限于此。可编程电路例如是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但不限于此。专用电路例如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但不限于此。车辆10使用控制部16自主地或按照从信息处理装置40接收的指示,控制车辆10整体的动作。
控制部16经由定位部12获取车辆10的位置信息。控制部16经由通信部11和网络50向信息处理装置40发送所获取的车辆10的位置信息。控制部16也可以以预定的时间间隔获取车辆10的位置信息,并将所获取的车辆10的位置信息向信息处理装置40发送。预定的时间间隔能够任意地确定,例如也可以基于车辆10的平均速度等来设定。另外,控制部16通过检测部13获取车辆10的车内信息(臭气或尘埃等)。控制部16也可以经由通信部11和网络50向信息处理装置40发送所获取的车辆10的车内信息。
<第1终端装置的结构>
如图2所示,第1终端装置20具备通信部21、定位部22、输入部23、输出部24、存储部25以及控制部26。
通信部21包括与网络50连接的1个以上的通信接口。该通信接口例如与4G或5G等移动通信标准对应,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包括与Bluetooth(注册商标)或Wi-Fi(注册商标)等近距离无线通信标准对应的接口。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终端装置20经由通信部21和网络50而与信息处理装置40进行通信。第1终端装置20也可以经由通信部21和网络50而与车辆10、第2终端装置30或这两者进行通信。
定位部22包括获取第1终端装置20的位置信息的1个以上的装置。具体而言,定位部22例如包括与GPS对应的接收机,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包括与任意的卫星定位系统对应的接收机。
输入部23包括至少1个输入用接口。输入用接口例如是物理按键、静电电容按键、指示设备或与显示器一体设置的触摸屏。输入部23受理输入用于第1终端装置20的动作的数据的操作。输入部23也可以作为外部的输入设备与第1终端装置20连接,而不设于第1终端装置20。作为连接用接口,例如能够使用与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HDMI(注册商标)(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或Bluetooth(注册商标)等标准对应的接口。
输出部24也可以包括输出信息并向用户通知的1个以上的输出装置。该输出装置并不限于此,例如是以图像或影像输出信息的显示器、或以声音输出信息的扬声器等装置。显示器例如是LCD或有机EL显示器。输出部24也可以包括用于连接外部的输出装置的接口。
存储部25包括1个以上的存储器。存储器例如是半导体存储器、磁存储器或光存储器等,但不限于此。存储部25所包含的各存储器例如也可以作为主存储装置、辅助存储装置或高速缓冲存储器发挥功能。存储部25存储用于第1终端装置20的动作的任意的信息。例如,存储部25也可以存储系统程序、应用程序、嵌入式软件以及地图信息等。存储于存储部25的信息例如也可以能够通过经由通信部21从网络50获取的信息进行更新。存储部25也可以存储通过第1终端装置20的动作得到的任意的信息。
控制部26包括1个以上的处理器、1个以上的可编程电路、1个以上的专用电路或它们的组合。处理器例如是CPU或GPU等通用处理器、或者专用于特定的处理的专用处理器,但不限于此。可编程电路例如是FPGA,但不限于此。专用电路例如是ASIC,但不限于此。控制部26控制第1终端装置20整体的动作。
控制部26经由定位部22获取第1终端装置20的位置信息。控制部26经由通信部21和网络50将所获取的第1终端装置20的位置信息连同第1终端装置20的用户的用户识别信息(以下,也称为“用户ID”。)一起发送至信息处理装置40。用户ID是能够唯一地识别用户的任意的信息(例如用户账户)。控制部26也可以以预定的时间间隔获取第1终端装置20的位置信息,并将所获取的第1终端装置20的位置信息连同用户ID一起发送至信息处理装置40。预定的时间间隔能够任意地确定,例如也可以基于第1终端装置20移动的平均速度等来设定。
<第2终端装置的结构>
如图2所示,第2终端装置30具备通信部31、定位部32、输入部33、输出部34、存储部35以及控制部36。
通信部31包括与网络50连接的1个以上的通信接口。该通信接口与例如4G或5G等移动通信标准对应,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包括与Bluetooth(注册商标)或Wi-Fi(注册商标)等近距离无线通信标准对应的接口。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终端装置30经由通信部31和网络50而与信息处理装置40进行通信。第2终端装置30也可以经由通信部31和网络50而与车辆10、第1终端装置20或这两者进行通信。
定位部32包括获取第2终端装置30的位置信息的1个以上的装置。具体而言,定位部32例如包括与GPS对应的接收机,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包括与任意的卫星定位系统对应的接收机。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持有第2终端装置30的搬运用户与物品3一起移动。在该情况下,能够将第2终端装置30的位置信息所示的位置视为物品3的位置。
输入部33包括至少1个输入用接口。输入用接口例如是物理按键、静电电容按键、指示设备或与显示器一体设置的触摸屏。输入部33受理输入用于第2终端装置30的动作的数据的操作。输入部33也可以作为外部的输入设备与第2终端装置30连接,而不设于第2终端装置30。作为连接用接口,例如能够使用与USB、HDMI(注册商标)或Bluetooth(注册商标)等标准对应的接口。
输出部34也可以包括输出信息并向用户通知的1个以上的输出装置。该输出装置并不限于此,例如是以图像或影像输出信息的显示器、或以声音输出信息的扬声器等装置。显示器例如是LCD或有机EL显示器。输出部34也可以包括用于连接外部的输出装置的接口。
存储部35包括1个以上的存储器。存储器例如是半导体存储器、磁存储器或光存储器等,但不限于此。存储部35所包含的各存储器例如也可以作为主存储装置、辅助存储装置或高速缓冲存储器发挥功能。存储部35存储用于第2终端装置30的动作的任意的信息。例如,存储部35也可以存储系统程序、应用程序、嵌入式软件以及地图信息等。存储于存储部35的信息例如也可以能够通过经由通信部31从网络50获取的信息进行更新。存储部35也可以存储通过第2终端装置30的动作得到的任意的信息。
控制部36包括1个以上的处理器、1个以上的可编程电路、1个以上的专用电路或它们的组合。处理器例如是CPU或GPU等通用处理器、或者专用于特定的处理的专用处理器,但不限于此。可编程电路例如是FPGA,但不限于此。专用电路例如是ASIC,但不限于此。控制部36控制第2终端装置30整体的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36经由定位部32获取第2终端装置30的位置信息。控制部36经由通信部31和网络50将所获取的第2终端装置30的位置信息连同第2终端装置30的用户的用户ID一起发送至信息处理装置40。用户ID是能够唯一地识别用户的任意的信息(例如用户账户)。控制部36也可以以预定的时间间隔获取第2终端装置30的位置信息,并将所获取的第2终端装置30的位置信息与用户ID一起发送至信息处理装置40。预定的时间间隔能够任意地确定,例如也可以基于第2终端装置30移动的平均速度等来设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36经由通信部31和网络50向信息处理装置40发送第1报告或第2报告。
<信息处理装置的结构>
如图2所示,信息处理装置40具备通信部41、存储部42以及控制部43。
通信部41包括与网络50连接的1个以上的通信接口。该通信接口例如与移动通信标准、有线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标准或无线LAN标准对应,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与任意的通信标准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信息处理装置40经由通信部41和网络50而与车辆10、第1终端装置20以及第2终端装置30进行通信。
存储部42包括1个以上的存储器。存储部42所包含的各存储器例如也可以作为主存储装置、辅助存储装置或高速缓冲存储器发挥功能。存储部42存储用于信息处理装置40的动作的任意信息。例如,存储部42也可以存储系统程序、应用程序、数据库以及地图信息等。存储于存储部42的信息例如也可以能够通过经由通信部41从网络50获取的信息进行更新。存储部42也可以存储通过信息处理装置40的动作得到的任意的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存储部42存储有图3所示那样的运行计划。运行计划是表示车辆10的运行时间表的信息。例如,运行计划能够包括“车辆ID”和“运行计划详情”。
“车辆ID”是能够唯一地识别车辆10的任意的信息。
“运行计划详情”能够包括表示针对由车辆ID识别的每个车辆10指定的各停靠站的出发到达时刻的时刻表(运行时间表)、行驶时间段、以及该时间段中的行驶路径的信息。然而,运行计划所包含的信息不限于这些例子。例如,由于维护或充电等理由而不能将车辆10用于客货混装的时间段的信息、没有物品3载置于车辆10的预定的时间段的信息、以及未利用于客货混装的期间中的车辆10的位置信息等也可以包含于运行计划中。
另外,在存储部42存储有图4所示那样的“用户数据库”。例如,用户数据库能够包括“用户ID”、“工厂ID”、“搬运用户”以及“吸烟状况”。
“用户ID”是能够唯一地识别车辆10的各个用户(在此为在场地内的工厂工作的劳动者)的任意的信息。
“工厂ID”是能够唯一地识别由“用户ID”识别的用户的工作地的工厂的任意的信息。
“搬运用户”是表示由“用户ID”识别的用户是否被指定为搬运用户的任意的信息。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使用标志来表示是否是搬运用户。例如,“ON”表示该用户被指定为搬运用户,“OFF”表示该用户未被指定为搬运用户。用户ID“003”和“004”的用户的搬运用户标志被设定为“ON”,表示是搬运用户。
“吸烟状况”是表示各用户是否为吸烟者的任意的信息。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使用标志来表示吸烟状况。例如,用户ID“001”的用户通过被赋予吸烟者标志而表示是吸烟者。用户ID“002”和“003”的用户通过被赋予非吸烟者标志而表示是非吸烟者。为了掌握各用户的吸烟状况,能够采用任意的方法。例如,各用户的吸烟状况也可以基于吸烟问卷调查的结果而掌握。不限于该例,在用户数据库中能够包含任意的数据。例如,用户数据库也可以包括表示是否为香水使用者、或者是否之前刚进行过气味较强的饮食等任意的信息。是否是香水使用者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掌握。是否进行了气味较强的饮食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基于饮食的结账信息来判断。
另外,在存储部42存储有图5所示那样的物品数据库。“物品数据库”例如能够包括“物品”、“NG特性”以及“具体例”。
“物品”是唯一地识别包括在场地内的工厂中生产的部件的各物品的任意的信息。
“NG特性”是表示能够对由“物品”识别的各物品造成影响的人的特性的任意的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该特性称为“NG特性”。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物品“头枕”是与人的头部紧贴的部件,因此作为对应的NG特性,设定“气味转移到物品的可能性高的人”。另外,物品“发动机罩”在异物附着时会对活塞动作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作为对应的NG特性,设定“异物附着于物品的可能性高的人”。
“具体例”是表示“NG特性”的具体例的任意的信息。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作为头枕的NG特性的具体例,设定“吸烟者”、“香水使用者”及“之前刚进行了气味强的饮食的人”。在相当于任一具体例的用户与对应的物品(头枕)同乘于车辆10时,与物品的距离越近,则用户的气味转移到物品而使产品的品质降低的可能性越高。另外,作为发动机罩的NG特性的具体例,设定“工作地的工厂是粉尘产生设施”。粉尘产生设施是指,处于伴随焊接、切削加工或破碎等作业而产生的粉尘容易作为尘埃附着于作业者或停留者的衣服或皮肤的环境下的设施。这样的设施的停留时间越长,则尘埃附着于作为作业者或停留者的用户的衣服或皮肤的可能性越高。在相当于该具体例的用户与物品(发动机罩)同乘于车辆10时,与物品的距离越近,则附着于用户的衣服或皮肤的尘埃作为异物附着于物品而使产品的品质降低的可能性越高。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这样的用户确定为具有可能对物品造成影响的特性的用户(NG用户)。
另外,在存储部42存储有图6所示那样的物品输送信息。“物品输送信息”是指表示物品的输送计划的信息。表示物品的输送计划的信息能够通过经由通信部41和网络50从搬运用户的第2终端装置30、物品的管理员的设备或外部服务器接收请求数据来获取。请求数据是请求将物品载置于车辆10并运送的数据。例如,请求数据能够包括“输送物品”、“个数”、“车辆ID”、“搬运用户ID”、“出发地”、“发车时刻”、“目的地”以及“到达时刻”。物品输送信息也可以不仅包括当前时间点的信息,还包括过去的历史记录信息。
“输送物品”是能够唯一地识别载置于由后述的“车辆ID”识别的车辆10而输送的物品的任意的信息。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物品输送信息的“输送物品”与在图5中说明的物品数据库的“物品”是共通的,但不限于此。
“个数”表示由“输送物品”识别的物品的个数。
“车辆ID”是能够唯一地识别载置物品的车辆10的任意的信息。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物品输送信息的“车辆ID”与在图3中说明的运行计划的“车辆ID”是共通的,但不限于此。
“搬运用户ID”是能够唯一地识别搬运用户的任意的信息。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物品输送信息的“搬运用户ID”与在图4中说明的用户数据库的“用户ID”是共通的,但不限于此。
“出发地”是能够唯一地识别由“输送物品”识别的物品被载置到由“车辆ID”识别的车辆10的场所的任意的信息。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设施内所包含的停靠站3C被设定为“出发地”。
“发车时刻”是表示由物品输送信息的“车辆ID”识别的车辆10在由“出发地”识别的场所发车的时刻的任意的信息。
“目的地”是能够唯一地识别由“输送物品”识别的物品从由“车辆ID”识别的车辆10卸下的场所的任意的信息。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设施内所包含的停靠站3B或停靠站3A被设定为“目的地”。
“到达时刻”是表示由物品输送信息的“车辆ID”识别的车辆10到达由“目的地”识别的场所的时刻的任意的信息。
上述的各数据库在本实施方式中构建于存储部42,但也可以构建于外部的储存器并与信息处理装置40连接。
控制部43包括1个以上的处理器、1个以上的可编程电路、1个以上的专用电路或它们的组合。控制部43控制信息处理装置40整体的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3能够通过参照存储于存储部42的运行计划来管理车辆10的运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3通过参照存储于存储部42的物品输送信息,能够确定谁(搬运用户)何时在何处对哪个车辆10进行什么样的物品的装卸。即,控制部43能够参照物品输送信息掌握物品的输送状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3将物品作为检索关键字,检索存储于存储部42的特性数据库,由此能够获取每个物品的NG特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3经由通信部41和网络50从第2终端装置30接收第1报告或第2报告。控制部43可以将经由通信部41接收到的第1报告或第2报告存储于存储部42。
信息处理装置40的功能通过由相当于控制部43的处理器执行本实施方式的处理程序来实现。即,信息处理装置40的功能通过软件实现。处理程序通过使计算机执行信息处理装置40的动作,使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装置40发挥功能。即,计算机通过按照处理程序执行信息处理装置40的动作,作为信息处理装置40发挥功能。
信息处理装置40的一部分或全部功能也可以通过相当于控制部43的专用电路来实现。即,信息处理装置40的一部分或全部功能也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
控制部43能够经由通信部41和网络50从车辆10接收车辆10的位置信息。控制部43可以将接收到的车辆10的位置信息与接收时刻相对应地存储于存储部42。另外,控制部43能够经由网络50从第1终端装置20接收第1终端装置20的位置信息和第1终端装置20的用户的识别信息。控制部43可以将接收到的第1终端装置20的位置信息和第1终端装置20的用户的识别信息与接收时刻相对应地存储于存储部42。另外,控制部43能够经由网络50从第2终端装置30接收第2终端装置30的位置信息和第2终端装置30的用户(即搬运用户)的识别信息。控制部43可以将接收到的第2终端装置30的位置信息和第2终端装置30的用户的识别信息(即搬运用户的识别信息)与接收时刻相对应地存储于存储部42。
<信息处理装置的动作流程>
参照图7,对本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4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7的动作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方法。图7的动作例如以预定的周期反复执行。预定的周期能够任意地确定。例如,图7的动作也可以每当信息处理装置40从第2终端装置30接收请求数据时执行。
首先,例示图7的动作的前提条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10是在预定的场地内行驶的环线公共汽车。其中,车辆10也可以在除场地外的任意的场所行驶。车辆10按照所指定的运行时间表从车辆基地出发,一边在场地内的预定的路径上巡回一边实施客货混装,返回到车辆基地。车辆10巡回的路径包括图1所示那样的停靠站3A、停靠站3B以及停靠站3C。接着从车辆基地出发的车辆10(以下也称为“1号车的车辆10”。),其他车辆10(以下也称为“2号车的车辆10”。)隔开预定间隔从车辆基地出发。2号车的车辆10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后续车辆。预定间隔能够任意地确定,在此设为10分钟。在该情况下,车辆10在场地内的各停靠站每10分钟出发、到达1次。2号车的车辆10按照所指定的运行时间表,一边与1号车的车辆10在相同路径上巡回一边实施客货混装,返回到车辆基地。
乘降车辆10的用户是在图1所示那样的场地内的工厂(例如汽车制造工厂)工作的劳动者。用户在停靠站乘降车辆10。用户能够利用车辆10,例如在铁路车站与场地内的工厂之间或工厂间移动。在用户中也包括将物品3载置于车辆10而运送的用户、即搬运用户。
物品3是在工厂中生产的部件(例如,汽车的片材或外装部件等),但不限于此,能够是任意的物品(例如,工具)。
在场地内能够存在至少1个工厂。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生产线的上游到下游依次存在图1所示那样的第1工厂F1、第2工厂F2以及第3工厂F3。其中,设第2工厂F2是粉尘产生设施。如图1所示,最靠近第1工厂F1、第2工厂F2以及第3工厂F3的停靠站分别为停靠站3A、停靠站3B以及停靠站3C。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10按照停靠站3C→停靠站3B→停靠站3A的顺序巡回。
在这样的条件下,作为典型例,可能发生如下状况:送达到第3工厂F3的部件的某个部件被发现缺陷,将该物品载置于车辆10并运送,返回到上游的工厂(例如第2工厂F2)而委托修改。在该情况下,被发现缺陷的物品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物品。在工厂间的短距离输送的现场,物品大多省略捆包而载置于车辆10内的座位或货台来运送。即,物品能够在与外部空气接触的状态下输送。在该条件下,有可能人(在此为车辆10的用户)对物品造成不期望的影响。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这样的状况下执行图7的动作,容易降低人对物品的影响。
以下,对图7的动作的处理步骤进行说明。
步骤S100:信息处理装置40的控制部43获取与载置于车辆10的物品3相关的信息。
具体而言,控制部43参照物品输送信息,掌握物品的输送计划。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控制部43通过参照物品输送信息,确定在13:00在停靠站3C由搬运用户ID“003”的搬运用户(以下也称为“搬运用户X”)将作为物品3的2个头枕载置到车辆ID“V11”的车辆10(1号车的车辆10)。另外,控制部43参照物品输送信息,确定在13:04以后(例如发车时刻13:05之前)在停靠站3B从1号车的车辆10卸下作为物品3的2个头枕。
步骤S101:控制部43基于在步骤S100中获取的信息,获取可能对物品3造成影响的人的特性。
具体而言,控制部43通过将在步骤S100中确定的载置于车辆10的物品3作为检索关键字来检索物品数据库,从而确定可能对物品3造成影响的人的特性(NG特性)。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控制部43将作为载置于1号车的车辆10的物品3的“头枕”作为检索关键字,检索图5所示那样的物品数据库。在该情况下,确定头枕的NG特性为“气味转移到物品的可能性高的人”,具体例是“吸烟者”等。这样,控制部43能够基于在步骤S100中获取的信息,获取可能对物品3造成影响的人的特性。
步骤S102:控制部43执行同乘判定。在同乘判定中,判定车辆10中的物品3与具有在步骤S101中获取的特性(NG特性)的用户(NG用户)有无同乘。之后,处理结束。
具体而言,控制部43在时刻T1参照物品输送信息,确定载置有物品3或者预定载置物品3的车辆10。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在时刻T1比13:00靠后的情况下,在时刻T1,搬运用户X正在与物品3一起乘坐车辆10(1号车的车辆10)。即,物品3已经载置于1号车的车辆10。在该情况下,控制部43将1号车的车辆10确定为载置有物品3的车辆10。另一方面,在时刻T1比13:00靠前的情况下,在时刻T1,搬运用户X正在1号车的车辆10的前方的停靠站3C等待。即,物品3尚未载置于1号车的车辆10。在该情况下,控制部43将1号车的车辆10确定为预定载置物品3的车辆10。以下,也将该处理称为“车辆确定”。
控制部43参照从通过车辆确定而确定出的车辆10接收的该车辆10的位置信息、从第1终端装置20接收的第1终端装置20的位置信息、以及从第2终端装置30接收的第2终端装置30的位置信息。需要说明的是,由第1终端装置20的位置信息表示的位置视为持有第1终端装置20的用户的位置,由第2终端装置30的位置信息表示的位置视为持有第2终端装置30的搬运用户的位置。控制部43基于各位置信息,提取正在乘坐车辆10或正在车辆10的前方的停靠站等待的用户。控制部43参照物品数据库,根据与载置于车辆10或预定载置于车辆10的物品3的关系,在所提取的用户中确定相当于NG用户(例如相当于“具体例”)的用户。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控制部43根据与载置于1号车的车辆10的头枕的关系,确定相当于NG用户的用户(例如吸烟者)。例如,将在用户数据库中表示是吸烟者的用户ID“001”的用户(以下,“吸烟用户Y”)确定为相当于NG用户的用户。以下,也将该处理称为“NG用户确定”。
在通过NG用户确定而确定了相当于NG用户的用户的情况下,控制部43判定为车辆10中的物品3与NG用户存在同乘。另一方面,在未确定相当于NG用户的用户的情况下,控制部43判定为车辆10中的物品3与NG用户没有同乘。这样,控制部43执行判定车辆10中的物品3与NG用户有无同乘的同乘判定。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同乘判定中,不仅判定是否实际发生了同乘状态,还判定是否将来可能发生同乘状态。因而,“有同乘”不仅指实际发生同乘状态的情况,也指预想为将来可能发生同乘状态的情况。这样,控制部43通过执行同乘判定,判定车辆10中的物品3与NG用户有无同乘。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搬运用户,控制部43在基于搬运用户的第2终端装置30的位置信息和车辆10的位置信息,判定为物品3到达了目的地的情况下,或者在接收到第2报告的情况下,将搬运用户的第2终端装置30视为不是搬运用户的而是车辆10的1个用户的第1终端装置20,执行同乘判定。由此,减少在物品3到达了目的地之后,已经不是搬运用户的用户(假定了向搬运用户的通知)接收装货班次变更委托通知的麻烦,容易使预定的通知的收发最佳化。
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同乘判定,判定包括搬运用户的车辆10的用户是否相当于NG用户,在相当的情况下,能够判定物品3与NG用户有无同乘。因此,例如通过将该事实传达给用户,容易采取用于降低NG用户对物品3的影响的对策或应对。
进而,控制部43根据同乘判定的结果,向车辆10的用户提示与客货混装相关的预定的通知(后述),从而更容易采取用于降低人(NG用户)对物品3的影响的对策或应对。以下,参照图8,对提示与客货混装相关的预定的通知的处理步骤进行说明。
步骤S200:信息处理装置40的控制部43判定物品3是否载置于车辆10。在判定为物品3载置于车辆10的情况下(步骤S200-是),处理进入步骤S201。另一方面,在判定为物品3未载置于车辆10的情况下(步骤S200-否),处理进入步骤S204。
具体而言,控制部43参照物品输送信息,确定由输送物品表示的各物品的搬运用户。控制部43基于确定出的搬运用户持有的第2终端装置30的位置信息和车辆10的位置信息,判定物品3是否载置于车辆10。例如,在判定为第2终端装置30和车辆10一起移动的情况下,控制部43能够判定为物品3载置于车辆10。或者,控制部43也可以在判定为从确定出的搬运用户持有的第2终端装置30接收到与物品3相关的第1报告的情况下,判定为物品3载置于车辆10。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控制部43例如确定作为物品3的输送物品“头枕”的搬运用户(搬运用户X)。控制部43基于搬运用户X持有的第2终端装置30的位置信息和1号车的车辆10的位置信息,判定2个头枕是否载置于车辆10。或者,在判定为从搬运用户X持有的第2终端装置30接收到与2个头枕相关的第1报告的情况下,控制部43也可以判定为2个头枕载置于1号车的车辆10。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未接收到第1报告的情况下,控制部43能够判定为2个头枕未载置于车辆10。另外,控制部43也可以判定是否从搬运用户X持有的第2终端装置30接收到与2个头枕相关的第2报告。在判定为接收到第2报告的情况下,物品3已经从车辆10卸下。因而,控制部43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判定为物品3未载置于车辆10。通过基于第1报告和第2报告来掌握客货混装的最新状况,也容易应对例如由车辆10的故障引起的延迟等偏离了由物品输送信息表示的输送计划时的不规则的状态。
步骤201:在判定为物品3载置于车辆10的情况下(步骤S200-是),控制部43判定NG用户是否正在乘坐车辆10。在判定为NG用户正在乘坐车辆10的情况下(步骤S201-是),处理进入步骤S202。另一方面,在判定为NG用户未正在乘坐车辆10的情况下(步骤S201-否),处理进入步骤S203。
具体而言,控制部43通过在步骤S102中执行上述的NG用户确定,确定在与物品3的关系中相当于NG用户的用户。控制部43判定被确定为NG用户的用户是否正在乘坐车辆10。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用户ID“001”的用户(吸烟用户Y)根据与作为物品3的头枕的关系而被确定为NG用户。然后,在判定为吸烟用户Y正在乘坐车辆10(1号车的车辆10)的情况下,控制部43判定为NG用户正在乘坐车辆10。
NG用户是否正在乘坐车辆10,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车辆10的位置信息和NG用户持有的第1终端装置20的位置信息来判定。然而,在NG用户是否正在乘坐车辆10的判定中,能够采用任意的方法。例如,控制部43也可以通过获取设于车辆10的乘降车口的传感器(精算机等)的信息来监视乘降状况,从而判定NG用户是否正在乘坐车辆10。
步骤S202:在判定为NG用户正在乘坐车辆10的情况下(步骤S201-是),控制部43向正在乘坐车辆10的NG用户的第1终端装置20发送事后换乘委托通知。控制部43通过使该第1终端装置20输出事后换乘委托通知,能够向NG用户提示事后换乘委托通知。之后,处理结束。“事后换乘委托通知”是指,委托正在与物品3同乘于车辆10中的具有NG特性的一个以上的用户从车辆10下车,换乘到车辆10的后续车辆(其他车辆10)的通知。
即,在同乘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物品3载置于车辆10(步骤S200-是)且具有NG特性的一个以上的用户正在乘坐车辆10的情况下(步骤S201-是),控制部43经由通信部41向该一个以上的用户的第1终端装置20发送事后换乘委托通知。
在此所说的“具有NG特性的一个以上的用户”典型的是,本来不是NG用户,因此未被提取为NG用户,但通过乘车前的预定期间的行动而变为相当于NG用户的一个以上的用户。这一个以上的用户有可能在参照物品数据库和用户数据库执行的匹配中未被提取为NG用户,而非预期地与可能造成不希望的影响的物品同乘于车辆10。以下,也将这样的用户称为“灰色用户”。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步骤102中上述的NG用户确定中,也可以将灰色用户确定为NG用户。即,控制部43也可以将不具有NG特性的用户视为具有NG特性的用户,执行同乘判定。将不具有NG特性的用户视为具有NG特性的用户的方法能够采用任意的方法。例如,控制部43也可以在不具有NG特性的用户在预定区域停留了预定时间以上时,将不具有NG特性的用户视为具有NG特性的用户,执行同乘判定。预定区域能够包括任意的场所。作为第1例,预定区域包括场地内的吸烟处。在该情况下,例如在非吸烟者的用户A在即将乘车前在停靠站附近的吸烟处停留了预定时间(例如5分钟)的情况下,用户A在与物品的关系中能够相当于NG用户。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用户A能够是具有用户ID“002”、“003”或“004”的用户。作为第2例,预定区域包括场地内的粉尘产生设施。在该情况下,例如在第1工厂F1或第3工厂F3工作的用户B在乘车前在作为粉尘产生设施的第2工厂F2停留了预定时间(例如1小时)的情况下,用户B在与物品的关系中能够相当于NG用户。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用户B能够是具有用户ID“001”、“003”或“004”的用户。以下,也将用户A或用户B这样的用户称为“灰色用户”。
在本步骤(S202)中,典型地确定灰色用户,向灰色用户的第1终端装置20发送事后换乘委托通知。灰色用户的确定能够采用任意的方法。例如,控制部43能够经由通信部11和网络50从车辆10的通信部11接收经由设于车辆10的顶棚或座位等的检测部13获取的、表示车辆10内的臭气的强度或尘埃的量等的数据作为车内信息。控制部43能够基于接收到的车内信息,观测表示正在乘坐车辆10的各用户发出的臭气的强度或尘埃的量等的数据。控制部43能够基于观测数据,将在与物品的关系中具有NG特性的用户确定为灰色用户。例如,能够将被确定为预定等级以上的臭气的产生源的用户确定为灰色用户。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向正在乘坐车辆10(在此为1号车的车辆10)的灰色用户的第1终端装置20发送委托换乘1号车的车辆10的后续车辆即车辆ID“V21”的车辆10(以下也称为“2号车的车辆10”。)的通知作为事后换乘委托通知。
此时,控制部43也可以对灰色用户提示在从1号车的车辆10下车并换乘到2号车的车辆10的情况下推定出的等待时间(以下也称为“推定等待时间”。)。推定等待时间的提示能够采用任意的方法。例如,控制部43也可以基于各车辆10的平均速度等,判定1号车的车辆10和2号车的车辆10有无延迟,判定各车辆10是否按照运行时间表运行。控制部43也可以基于判定结果,根据各车辆10的出发到达预定时刻计算1号车的车辆10在前方的停靠站(在此为下一个停靠站)的等待时间。在各车辆10未产生延迟的情况下,推定等待时间能够按照运行时间表计算为10分钟。控制部43也可以经由网络50向灰色用户的第1终端装置20发送并输出计算出的等待时间作为推定等待时间。由此,能够向灰色用户提示(预告)从1号车的车辆10下车并换乘到2号车的车辆10的情况下的推定等待时间。其结果,特别易于使相当于NG用户的灰色用户研究车辆10的换乘。
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原则上采取用于避免NG用户与物品的同乘状态的事先对策,但在作为例外而产生了同乘状态时,通过执行本步骤(S202)的处理,能够采取所谓的事后应对。根据本步骤,除了用户被确定为NG用户的情况以外,通过将是NG用户的可能性高的灰色用户视为NG用户,能够无遗漏地确定NG用户。在与物品的关系中灰色用户实际为NG用户的情况下,产生物品与NG用户的同乘状态。在该情况下,通过提示基于本步骤的事后换乘委托通知,能够促使灰色用户换乘车辆10。其结果,易于消除物品与NG用户的同乘状态。
步骤203:在判定为NG用户未在乘坐车辆10的情况下(步骤S201-否),控制部43向正在车辆10的前方的停靠站等待的NG用户持有的第1终端装置20发送乘车班次变更委托通知。之后,处理结束。“乘车班次变更委托通知”是指,委托放弃乘坐车辆10而乘坐车辆10的后续车辆的通知。在此所说的车辆10典型的是接下来将到达NG用户正在等待的停靠站的车辆10。
即,在同乘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物品3载置于车辆10且NG用户正在车辆10的前方的停靠站等待的情况下,控制部43经由通信部41向NG用户的第1终端装置20发送乘车班次变更委托通知。
具体而言,控制部43判定NG用户是否正在车辆10的前方的停靠站等待,根据判定结果,决定是否发送乘车班次变更委托通知。在判定为NG用户正在车辆10的前方的停靠站等待的情况下,控制部43决定为向正在车辆10的前方的停靠站等待的NG用户持有的第1终端装置20发送乘车班次变更委托通知。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在判定为NG用户正在车辆10(1号车的车辆10)的前方的停靠站、例如停靠站3C与停靠站3B之间的停靠站(以下也称为“停靠站3M”。)等待的情况下,控制部43决定为向正在停靠站3M等待的NG用户持有的第1终端装置20发送乘车班次变更委托通知。
然后,控制部43通过向NG用户的第1终端装置20发送并输出乘车班次变更委托通知,从而容易使NG用户放弃乘坐车辆10,并研究乘坐车辆10的后续车辆。
对于NG用户是否正在车辆10的前方的停靠站等待的判定,能够采用任意的方法。例如,控制部43也可以基于NG用户持有的第1终端装置20的位置信息,判定NG用户是否正在车辆10的前方的停靠站等待。
步骤204:在判定为物品3未载置于车辆10的情况下(步骤S200-否),控制部43判定NG用户是否正在乘坐车辆10。在判定为NG用户正在乘坐车辆10的情况下(步骤S204-是),处理进入步骤S205。另一方面,在判定为NG用户未正在乘坐车辆10的情况下(步骤S204-否),处理结束。NG用户是否正在乘坐车辆10的判定方法与在步骤S201中上述的方法是同样的,因此省略说明。
步骤205:在判定为NG用户正在乘坐车辆10的情况下(步骤S204-是),控制部43向正在乘坐车辆10的NG用户的第1终端装置20发送事先换乘委托通知。控制部43通过使该第1终端装置20输出事先换乘委托通知,能够向NG用户提示事先换乘委托通知。“事先换乘委托通知”是指,委托正在乘坐车辆10的NG用户在物品3载置于车辆10之前从车辆10下车,换乘到车辆10的后续车辆(其他车辆10)的通知。
即,在同乘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物品3预定载置于车辆10并且NG用户正在乘坐车辆10的情况下,控制部43经由通信部41向NG用户的第1终端装置20发送事先换乘委托通知。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向正在乘坐1号车的车辆10的灰色用户的第1终端装置20发送委托换乘2号车的车辆10的通知作为事先换乘委托通知。
此时,控制部43也可以与在步骤S202中上述的内容同样地,对NG用户提示从1号车的车辆10下车并换乘到2号车的车辆10的情况下的推定等待时间。其结果,容易使NG用户研究车辆10的换乘。
步骤206:第1终端装置20的控制部26向信息处理装置40发送回答数据。
具体而言,正在乘坐车辆10的NG用户操作第1终端装置20,输入是否同意事先换乘委托通知所示的委托的研究结果。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NG用户操作第1终端装置20,输入是否同意在头枕载置于1号车的车辆10之前例如在下一个停靠站(停靠站M)从1号车的车辆10下车并换乘到2号车的车辆10的委托的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的输入能够采用任意的方法。例如,也可以在作为NG用户的第1终端装置20的输出部24的画面中与询问是否同意委托的弹出一起显示选择按钮(例如同意按钮和拒绝按钮),供NG用户点击按钮而输入研究结果。
然后,第1终端装置20的控制部26经由通信部21和网络50将输入的研究结果作为回答数据发送到信息处理装置40的通信部41。
步骤207:信息处理装置40的控制部43判定是否同意了事先换乘委托通知所示的委托。在判定为同意委托的情况下,处理结束。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拒绝委托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08。
具体而言,控制部43参照从NG用户的第1终端装置20接收到的回答数据,判定是否由正在乘坐车辆10的NG用户同意了事先换乘委托通知所示的委托。在由回答数据示出的NG用户的研究结果表示同意委托的情况下,控制部43判定为同意委托。另一方面,在回答数据示出的NG用户的研究结果表示拒绝委托的情况下,控制部43判定为拒绝委托。
步骤208:控制部43向将物品3载置于车辆10的搬运用户的第2终端装置30发送装货班次变更委托通知。控制部43通过使该第2终端装置30输出装货班次变更委托通知,能够向搬运用户提示装货班次变更委托通知。之后,处理结束。“装货班次变更委托通知”是指,委托将物品3载置于车辆10的后续车辆的通知。本步骤的处理发生的典型例是事先换乘委托通知所示的委托被NG用户拒绝的情况。
即,在同乘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预定将物品3载置于车辆10且NG用户正在乘坐车辆10的情况下,控制部43经由通信部41向将物品3载置于车辆10的搬运用户的第2终端装置30发送装货班次变更委托通知。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控制部43向为了将头枕载置于1号车的车辆10而正在停靠站3C等待的搬运用户X的第2终端装置30发送并输出与头枕相关的装货班次变更委托通知,从而向搬运用户X提示装货班次变更委托通知。由此,正在停靠站3C等待的搬运用户X在将头枕载置于1号车的车辆10之前,能够研究是否将头枕载置于例如2号车的车辆10而不是1号车的车辆10。
由此,促使搬运用户进行装货班次变更,容易采取用于避免物品与NG用户的同乘状态的事先对策。
在此,为了便于说明,记述为在执行步骤S205至S207之后执行步骤S208,但也可以相反顺序地执行步骤S205至S207与步骤S208。即,也可以在向搬运用户提示装货班次变更委托通知之后,向正在乘坐车辆10的NG用户提示事先换乘委托通知。
控制部43对于物品输送信息中包含的剩余的物品(在图6的例子中是发动机罩等)反复进行上述处理。由此,通过促使用于避免各物品与NG用户的同乘状态的事先对策或事后应对,容易将各物品载置于恰当的车辆10而运送到目的地。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40获取与载置于车辆10的物品3相关的信息。信息处理装置40基于该信息获取可能对物品3造成影响的人的特性(NG特性)。信息处理装置40执行判定车辆10中的物品3与具有NG特性的用户(NG用户)有无同乘的同乘判定。
根据该结构,通过同乘判定,判定包括搬运用户在内的车辆10的用户是否相当于具有可能对正在载置于车辆10或预定载置于车辆10的物品造成影响的人的特性的用户。因此,例如通过将该事实传达给用户,容易采取用于降低NG用户对物品的影响的对策或对应。因而,在容易降低乘客对物品的影响的这一点上,改善了与客货混装相关的技术。
基于各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注意也可以基于本公开进行各种变形和改变。因而,应留意这些变形和改变包含在本公开的范围内。例如,各构成部或各步骤等中包含的功能等能够以逻辑上不矛盾的方式进行再配置,能够将多个构成部或步骤等组合成1个,或者进行分割。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能够是使信息处理装置40的结构和动作分散于能够相互通信的多个计算机的实施方式。另外,例如,也能够是将信息处理装置40的一部分或全部构成要素设于车辆10、第1终端装置20或第2终端装置30的实施方式。
另外,例如,也能够是使通用的计算机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40发挥功能的实施方式。具体而言,将记述了实现上述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40的各功能的处理内容的程序储存于通用的计算机的存储器,通过处理器读出并执行该程序。因而,本公开还能够实现为能够由处理器执行的程序或存储该程序的非易失性的计算机可读介质。
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进行例示。然而,应当留意,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这些。
[附记1]
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具备控制部,其中,
所述控制部获取与载置于车辆的物品相关的信息,
基于所述信息,获取可能对所述物品造成影响的人的特性,
执行判定所述车辆中的所述物品与具有所述特性的用户有无同乘的同乘判定。
[附记2]
根据附记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信息处理装置还具备通信部,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同乘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所述物品载置于所述车辆并且所述用户正在所述车辆的前方的停靠站等待的情况下,经由所述通信部向所述用户的终端装置发送委托放弃乘坐所述车辆并乘坐所述车辆的后续车辆的乘车班次变更委托通知。
[附记3]
根据附记1或2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信息处理装置还具备通信部,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同乘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所述物品预定载置于所述车辆并且所述用户正在乘坐所述车辆的情况下,经由所述通信部向所述用户的终端装置发送委托从所述车辆下车并换乘所述车辆的后续车辆的事先换乘委托通知。
[附记4]
根据附记1或2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信息处理装置还具备通信部,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同乘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所述物品预定载置于所述车辆并且所述用户正在乘坐所述车辆的情况下,经由所述通信部向将所述物品载置于所述车辆的搬运用户的终端装置发送委托将所述物品载置于所述车辆的后续车辆的装货班次变更委托通知。
[附记5]
根据附记4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基于所述搬运用户的所述终端装置的位置信息和所述车辆的位置信息判定为所述物品到达了目的地的情况下,或者在从所述搬运用户的所述终端装置接收到报告已将所述物品送到送达目的地的通知的情况下,将所述搬运用户的所述终端装置视为并非所述搬运用户而是所述车辆的一个用户的终端装置,执行所述同乘判定。
[附记6]
根据附记1~5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信息处理装置还具备通信部,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同乘判定的结果时是判定为所述物品载置于所述车辆并且具有所述特性的一个以上的用户正在乘坐所述车辆的情况下,经由所述通信部向所述一个以上的用户的终端装置发送委托从所述车辆下车并换乘所述车辆的后续车辆的事后换乘委托通知。
[附记7]
根据附记1~6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车辆是在包括工厂的场地内行驶的环线公共汽车。
[附记8]
根据附记7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在不具有所述特性的用户在预定区域停留了预定时间以上时,所述控制部将不具有所述特性的用户视为具有所述特性的用户,执行所述同乘判定。
[附记9]
根据附记8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预定区域包括所述场地内的吸烟处。
[附记10]
根据附记8或9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预定区域包括所述场地内的粉尘产生设施。
[附记11]
一种信息处理装置执行的方法,其中,
该方法包括:
获取与载置于车辆的物品相关的信息;
基于所述信息,获取可能对所述物品造成影响的人的特性;以及
执行判定所述车辆中的所述物品与具有所述特性的用户有无同乘的同乘判定。
[附记12]
根据附记11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在所述同乘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所述物品载置于所述车辆并且所述用户正在所述车辆的前方的停靠站等待的情况下,向所述用户的终端装置发送委托放弃乘坐所述车辆并乘坐所述车辆的后续车辆的乘车班次变更委托通知。
[附记13]
根据附记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在所述同乘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所述物品预定载置于所述车辆并且所述用户正在乘坐所述车辆的情况下,向所述用户的终端装置发送委托从所述车辆下车并换乘所述车辆的后续车辆的事先换乘委托通知。
[附记14]
根据附记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在所述同乘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所述物品预定载置于所述车辆并且所述用户正在乘坐所述车辆的情况下,向将所述物品载置于所述车辆的搬运用户的终端装置发送委托将所述物品载置于所述车辆的后续车辆的装货班次变更委托通知。
[附记15]
根据附记14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在基于所述搬运用户的所述终端装置的位置信息和所述车辆的位置信息判定为所述物品到达了目的地的情况下,或者在从所述搬运用户的所述终端装置接收到报告已将所述物品送到送达目的地的通知的情况下,将所述搬运用户的所述终端装置视为并非所述搬运用户而是所述车辆的一个用户的终端装置,执行所述同乘判定。
[附记16]
根据附记1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在所述同乘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所述物品载置于所述车辆并且具有所述特性的一个以上的用户正在乘坐所述车辆的情况下,向所述一个以上的用户的终端装置发送委托从所述车辆下车并换乘所述车辆的后续车辆的事后换乘委托通知。
[附记17]
根据附记1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车辆是在包括工厂的场地内行驶的环线公共汽车。
[附记18]
根据附记17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在不具有所述特性的用户在预定区域停留了预定时间以上时,将不具有所述特性的用户视为具有所述特性的用户,执行所述同乘判定。
[附记19]
根据附记18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预定区域包括所述场地内的吸烟处。
[附记20]
根据附记18或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预定区域包括所述场地内的粉尘产生设施。

Claims (20)

1.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具备控制部,其中,
所述控制部
获取与载置于车辆的物品相关的信息,
基于所述信息,获取可能对所述物品造成影响的人的特性,
执行判定所述车辆中的所述物品与具有所述特性的用户有无同乘的同乘判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还具备通信部,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同乘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所述物品载置于所述车辆并且所述用户正在所述车辆的前方的停靠站等待的情况下,经由所述通信部向所述用户的终端装置发送委托放弃乘坐所述车辆并乘坐所述车辆的后续车辆的乘车班次变更委托通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还具备通信部,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同乘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所述物品预定载置于所述车辆并且所述用户正在乘坐所述车辆的情况下,经由所述通信部向所述用户的终端装置发送委托从所述车辆下车并换乘所述车辆的后续车辆的事先换乘委托通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还具备通信部,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同乘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所述物品预定载置于所述车辆并且所述用户正在乘坐所述车辆的情况下,经由所述通信部向将所述物品载置于所述车辆的搬运用户的终端装置发送委托将所述物品载置于所述车辆的后续车辆的装货班次变更委托通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基于所述搬运用户的所述终端装置的位置信息和所述车辆的位置信息判定为所述物品到达了目的地的情况下,或者在从所述搬运用户的所述终端装置接收到报告已将所述物品送到送达目的地的通知的情况下,将所述搬运用户的所述终端装置视为并非所述搬运用户而是所述车辆的一个用户的终端装置,执行所述同乘判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还具备通信部,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同乘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所述物品载置于所述车辆并且具有所述特性的一个以上的用户正在乘坐所述车辆的情况下,经由所述通信部向所述一个以上的用户的终端装置发送委托从所述车辆下车并换乘所述车辆的后续车辆的事后换乘委托通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车辆是在包括工厂的场地内行驶的环线公共汽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在不具有所述特性的用户在预定区域停留了预定时间以上时,所述控制部将不具有所述特性的用户视为具有所述特性的用户,执行所述同乘判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预定区域包括所述场地内的吸烟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预定区域包括所述场地内的粉尘产生设施。
11.一种信息处理装置执行的方法,其中,
该方法包括:
获取与载置于车辆的物品相关的信息;
基于所述信息,获取可能对所述物品造成影响的人的特性;以及
执行判定所述车辆中的所述物品与具有所述特性的用户有无同乘的同乘判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在所述同乘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所述物品载置于所述车辆并且所述用户正在所述车辆的前方的停靠站等待的情况下,向所述用户的终端装置发送委托放弃乘坐所述车辆并乘坐所述车辆的后续车辆的乘车班次变更委托通知。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在所述同乘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所述物品预定载置于所述车辆并且所述用户正在乘坐所述车辆的情况下,向所述用户的终端装置发送委托从所述车辆下车并换乘所述车辆的后续车辆的事先换乘委托通知。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在所述同乘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所述物品预定载置于所述车辆并且所述用户正在乘坐所述车辆的情况下,向将所述物品载置于所述车辆的搬运用户的终端装置发送委托将所述物品载置于所述车辆的后续车辆的装货班次变更委托通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在基于所述搬运用户的所述终端装置的位置信息和所述车辆的位置信息判定为所述物品到达了目的地的情况下,或者在从所述搬运用户的所述终端装置接收到报告已将所述物品送到送达目的地的通知的情况下,将所述搬运用户的所述终端装置视为并非所述搬运用户而是所述车辆的一个用户的终端装置,执行所述同乘判定。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在所述同乘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所述物品载置于所述车辆并且具有所述特性的一个以上的用户正在乘坐所述车辆的情况下,向所述一个以上的用户的终端装置发送委托从所述车辆下车并换乘所述车辆的后续车辆的事后换乘委托通知。
17.根据权利要求1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车辆是在包括工厂的场地内行驶的环线公共汽车。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在不具有所述特性的用户在预定区域停留了预定时间以上时,将不具有所述特性的用户视为具有所述特性的用户,执行所述同乘判定。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预定区域包括所述场地内的吸烟处。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预定区域包括所述场地内的粉尘产生设施。
CN202311119534.1A 2022-09-05 2023-09-01 信息处理装置以及方法 Pending CN1176758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41018A JP2024036216A (ja) 2022-09-05 2022-09-05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方法
JP2022-141018 2022-09-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75874A true CN117675874A (zh) 2024-03-08

Family

ID=90060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19534.1A Pending CN117675874A (zh) 2022-09-05 2023-09-01 信息处理装置以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78483A1 (zh)
JP (1) JP2024036216A (zh)
CN (1) CN117675874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78483A1 (en) 2024-03-07
JP2024036216A (ja) 2024-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47132A (zh)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及信息处理程序
KR20220098107A (ko) 공유 차량, 공유 차량 서비스 제공 장치, 공유 차량 서비스 관리 서버, 공유 차량 서비스 제공 시스템, 공유 차량 서비스 제공 방법
CN112344949A (zh) 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控制装置、系统、装置和车辆
JP2008174344A (ja) 車両配送システム
CN114281095A (zh) 控制装置、系统及非临时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1612184B (zh) 行驶支援装置、车辆、行驶管理装置、终端装置和行驶支援方法
CN117675874A (zh) 信息处理装置以及方法
CN113259405B (zh) 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CN112953997A (zh) 控制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CN112311657A (zh) 控制装置、通信装置和非暂时性存储介质
CN117539237A (zh)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处理方法以及车辆
CN112308652A (zh) 服务器、信息处理系统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US11651299B2 (en) Control device, control system, program, and control method
US20190026695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rranging transport via a vehicle travelling from an origin to a destination using multiple operators
JP5123530B2 (ja) 車両配送システム
US20210279664A1 (en) Control apparatus, vehicle,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and control method
US20220309435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JP2003233655A (ja) 配送車両運行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方法
US20210174278A1 (en) Moving object arrangement apparatus
US20230274211A1 (en) Control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US20230252376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CN112995947A (zh) 控制装置、系统、介质、终端装置和控制方法
US20210383431A1 (en) Control apparatus, system,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terminal apparatus, and determination method
JP2023114907A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JP2022160955A (ja) 情報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